【南島一家親】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告知祖靈「我們回家了!」〔2012-11-21〕
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FnD7a
毛利語教師Winiata(右一)彈唱毛利人的「創世紀」故事,全場族語教師跟著哼唱,太巴塱部落頭目王成發(右二)感動拭淚。(記者花孟璟攝)
【南島一家親】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告知祖靈「我們回家了!」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2012-11-21〕
「我們回家了!」兩名紐西蘭毛利族語言學者來到南島語族發源地台灣,直奔阿美族太巴塱部落,見到部落Kakitaan祖祠的形制和毛利人的聚會所幾乎完全相同,就連語言、傳說都類似,他們流淚唱起毛利人禱歌,向祖先報告「我們回來了」!部落頭目王成發盛裝迎接,見到「兄弟」來訪,也感動流淚。
語言與建築 隔千里竟相似
語言學研究顯示,台灣很可能是南島語系的源頭,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毛利族女教授Te Ripowai Higgins、毛利語教師Winiata Vincent Whare十七日抵台,參加語言研討會,傳授毛利語從瀕臨滅絕到復振的三十年經驗,會議還沒開始,兩人就帶著孺慕之情,直奔太巴塱部落。
兩位毛利族人一到部落,看見Kakitaan祖祠建築形式和屋內祖靈柱雕刻,竟與毛利人部落的聚會所幾無二致,當場問前來迎接的太巴塱部落頭目王成發:「能不能在這裡唱毛利人的禱歌?」開口唱沒二句,他們倆淚水潸潸,直呼:「我們回家了!」
毛利人參訪太巴塱部落祖祠,發現門窗開的位置、建築樑柱等結構都和毛利人聚會所相同,大受感動。(記者花孟璟攝)
太巴塱「尋根」 飆淚說回家了
研討會昨天第三天,台灣參加研習的五十名族語種子教師及兩位毛利教授重返太巴塱祖祠,族人在祠堂內燃起火堆,用煙霧告知祖靈:「來自紐西蘭的自己人,回來了!」毛利語教師Winiata還拿起吉他彈唱毛利人的「創世紀」歌曲,歌聲充滿血濃於水的凝聚力。
Te Ripowai Higgins教授說,雖然是第一次來台灣,聆聽到阿美族祖先的故事,卻很熟悉,證明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系出同源,感覺就像「受到祖靈的引領」,有「回家」的感覺!
她也說,希望幫助台灣的原住民延續祖先傳下來的文化、語言,「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頭目王成發說,當他聽見兩位老師介紹自己是「在大洪水的年代,從台灣漂流到紐西蘭的人」,想到遙遠的地方有那麼多「兄弟」,他也不禁感動流淚。
紐西蘭毛利人 拜訪阿美族「兄弟」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FnD7a

2021-04-01_2215422021-04-01_221521


女性因精於反白眼(毛利人稱pukana)之技-小部份哈卡舞是主要由女性表演的,如著名哈卡舞「Ka Panapana」;更有簡單的哈卡是為小孩而設

旗袍+文化挪用/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文化挪用-對當代文化有害,也侵犯了原生、弱勢文化的集體智慧財產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種族歧視+文化挪用/Gigi Hadid 拿著一塊佛像模仿瞇眼,迅速被各方大批這是對於亞裔的種族歧視/“瞇瞇眼”是西方社會對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被故意模仿的時候,在美國社會其實會被普遍認為是嘲諷東亞人,雖然沒有嚴重的冒犯的意味,但也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嘲諷之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phpjUq7RWphppbCdQu2021-02-10_161859161294541295315_P7488750phppbCdQu (1)20201104150734-88b5163b89a122c1627de25c65618807-tablet20201104150728-16c48d902e37db8ced4507c2465a7270-mobile5fa0c14e871ab5fa0c14531fd8_101694112_maxwelltekahautunov201420180525-021042_U1085_M416100_dec12021-02-10_16272220201124-120335_U11552_M655442_cbba2021-02-10_162646下載 - 2021-02-10T162624.910124202943_3368871539847370_7376346950089421884_o

白人女性循毛利人面部刺青傳統 遭批:毛利人才能有
紐西蘭一位白人女性薩莉·安德森,依循毛利女性紋面傳統,在下巴刺上圖騰,引發爭議。(圖擷取自薩莉·安德森臉書)
白人女性循毛利人面部刺青傳統 遭批:毛利人才能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yixSz
2018/05/25 19:5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毛利人的面部刺青(moko kauae)傳統已延續數個世紀,這是毛利人標誌家族與社會地位的重要文化。傳統上,毛利男性的莫克(moko)刺青會覆蓋整張臉,而女性則在下巴處紐西蘭一位白人女性依照毛利傳統在下巴紋了圖騰,引起了「文化挪用」的爭議,有學者批評「這是不能接受的,有毛利人族系身分才能有這個」。
據《BBC中文網》報導,薩莉·安德森(Sally Anderson)是一位和毛利男子結婚的白人女性,她的丈夫羅傑·泰塔伊(Roger Te Tai)整張臉都有莫克刺青,而安德森在幾年前找來毛利藝術家替她在下巴刺上圖騰,此舉在紐西蘭社會引發了爭議。
安德森的工作是協助他人獲得成功的「人生導師」。據報導,之前她曾表示,這個紋面代表她在人生中走過的路,包括年輕時遭遇到的集體性侵。她的個人網站上也有份聲明指出,這個刺青「代表著薩莉從事的改變人生的工作」。
替她紋面的毛利藝術家因尼亞·泰勒(Inia Taylor)曾表示,因為安德森的種族身分,讓他對於是否接下這個刺青工作相當猶豫。報導稱,他最近也抱怨安德森似乎是利用此紋面來宣傳她的「人生導師」業務。
阿灣紐阿聯及毛利大學(Te Share Wānanga o Awanuiārangi)的副教授梅拉·李-佩內希拉(Mera Lee-Penehira)的下巴上也有刺青,且她對於安德森的行為表示不能接受,她認為有毛利人血統才能擁有莫克刺青,因為「它代表我們是誰,也代表你的家庭和所屬的部落。」
懷卡托大學(University of Waikato)副教授泰卡霍圖·麥克斯威爾(Te Kahautu Maxwell)是整臉紋上莫克刺青的毛利人。他表示因為殖民時代的影響,現在莫克紋面幾乎是要過時的傳統,身為副教授的他也經常因為面部刺青遭到歧視。但他也強調傳承和身分認同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守住最後的陣地,保留我們作為毛利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也有其他毛利人表示不在意。一個毛利部落領袖恩加普希(David Rankin of the Ngāpuhi)認為,「她付了錢。這是她的下巴,如果她想要在臉上畫上東西到處走,那完全由她自己決定。」
目前安德森並未對這些爭議做出回應。而她的丈夫受訪時表示,他花了一段時間才接受安德森去做這個刺青,但他認為安德森「比你們都更像毛利人」,「因為她的心是純淨的。她的靈魂是純潔的靈魂」。白人女性循毛利人面部刺青傳統 遭批:毛利人才能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yixSz


161294541295315_P7488750

毛利人紋面復興 台灣僅存一人
2020-02-19 18:27 台灣醒報 / 記者林祐任╱台北報導
對毛利人來說,塔莫克是一種神聖的傳統,代表著一個人和其家族和文化身份認同的聯繫。(Photo by 影片截圖)
毛利人紋面復興 台灣僅存一人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a66LeT
在紐西蘭,毛利人的傳統紋面「塔莫克」受到愈來愈多年輕一輩的青睞,甚至白人也出現紋面!紐西蘭自從1907年起禁止,塔莫克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塔莫克愈來愈被大眾所接受,2019年甚至出現刺上塔莫克的國會議員和新聞主播。作為毛利人的祖先,台灣紋面的原住民至今卻只剩一位賽德克女性。
毛利人紋面遭歧視
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紐西蘭在1840年被英國人殖民,1907年政府更立法禁止任何教導與實踐毛利文化的行為,自此「塔莫克」消失了數個時代。直到1970年代,毛利語和毛利的藝術開始復興,塔莫克開始被毛利人的幫派當作組織成員的標誌,但毛利混血兒哈汀指出,塔莫克和罪犯紋身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對毛利人來說,塔莫克是一種神聖的傳統,代表著一個人和其家族和文化身份認同的聯繫,男性臉上的莫克紋面(面部刺青)通常都會覆蓋整張臉,而女性則是覆蓋下巴。作為率先刺上塔莫克的毛利年輕人,哈汀遭遇過許多歧視,不但受到老闆的不諒解,也曾被餐廳禁止進入。
白人紋面遭批
《紐西蘭先驅報》指出,2019年紐西蘭航空因禁止員工刺上塔莫克,遭到政治圈和學界齊聲撻伐,終於在9月撤銷規定。同年,馬俞塔成為第一位刺有塔莫克的國會議員,凱帕拉則是第一位刺上塔莫克的電視主播。
《BBC》報導,2018年一位與毛利人結婚的白人女性安德森,選擇在臉上刺上塔莫克,以象徵她過去遭輪姦的悲慘遭遇,此舉引發許多毛利人的不滿,因為只有毛利人族系才能擁有塔莫克。懷卡托大學副教授麥克斯威爾表示:「我們必須守住最後的陣地,保留我們作為毛利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台灣紋面僅剩一人
據研究,毛利人的祖先之一可能是台灣的阿美族。在台灣,也有不少原住民族擁有紋面的傳統,除了阿美族,還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賽夏族等,然而,紋面的傳統幾乎完全中斷,目前僅剩居住在新北市的賽德克族長者林智妹。
「泰雅族人相信沒有紋面,就不能越過彩虹橋進入來世。」泰雅族紋面長者柯菊蘭在生前曾接受《BBC》訪問,她回憶起8歲時紋面,當時的痛苦難以描述,因此她不願後代子孫繼續紋面,但她希望下一代能夠記住這是屬於他們的文化。
毛利人紋面復興 台灣僅存一人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a66LeT


林智妹 - Google 搜尋

2021-02-10_1650052021-02-10_164955


124202943_3368871539847370_7376346950089421884_o

紐西蘭新政府就職。新任內閣不但是紐西蘭史上最多元的名單,更堪稱全世界最進步的執政團隊。高票連任的總理Jacinda Ardern在宣佈內閣名單時,就以「讓人難以置信地多元」來形容。
新內閣中,不但副總理Grant Robertson是公開出櫃的男同志,外交部長Nanaia Mahuta更是首位擔任此職的女性毛利族人。2016年,Nanaia Mahuta在擔任國會議員期間,與13位毛利族女性一起紋上傳統紋面moko kauae,紋面的圖騰不但是紀念她從1996年開始,擔任國會議員20週年,她也期待透過紋面,將毛利族的傳統文化與自己的身分認同帶向全世界。
事實上,在毛利族傳統部落中,只有領袖可以紋上moko kauae紋面。毛利族的女性紋面只會出現在下巴的位置,代表著女孩蛻變成為女人的過程,而男性的紋身則可能覆蓋整張臉部。19世紀,歐洲傳教士來到紐西蘭後,認為紋面是惡魔的象徵,因而下令禁止,毛利人的紋面文化也因此逐漸流失。
Nanaia Mahuta在2016年紋面之後,也成為紐西蘭第一位紋面的女性國會議員。
然而,上週一(2),Nanaia Mahuta被提名為準外交部長後,紐西蘭種族主義右派作家Olivia Pierson竟然在推特上批評,以「真的嗎?」質疑這次的任命案。她表示「這是新任紐西蘭外交部長的臉嗎?」,並公開提到Nanaia Mahuta臉部的傳統紋身醜陋且不文明,不適合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外交人員」。
Olivia Pierson的歧視言論一經發表後,許多網友對她的發言表示憤怒,不但在留言處要求她為不當發言道歉,更說服線上購物電商下架她的作品。紐西蘭最老牌的線上商城之一Mighty Ape就立刻下架Olivia Pierson的著作,作為對她歧視發言的抵制。
紋面是毛利族人的傳統文化,也是紐西蘭多元文化的驕傲。
「紋面是我的身份認同,它就像是我的護照一般」,2016年,Nanaia Mahuta在紋面後這樣宣示——「此刻我想清楚的告訴大家,這就是我,也是我在紐西蘭的定位。」
青年與政治的距離,「青」你一起定義!
(2) Facebook https://bit.ly/3jx1ksE


毛利人紋面復興 台灣僅存一人
台灣醒報 (2020-02-19 17:31)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友善列印
毛利人紋面復興 台灣僅存一人
【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綜合報導】在紐西蘭,毛利人的傳統紋面「塔莫克」受到愈來愈多年輕一輩的青睞,甚至白人也出現紋面!紐西蘭自從1907年起禁止,塔莫克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塔莫克愈來愈被大眾所接受,2019年甚至出現刺上塔莫克的國會議員和新聞主播。作為毛利人的祖先,台灣紋面的原住民至今卻只剩一位賽德克女性。
毛利人紋面遭歧視
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紐西蘭在1840年被英國人殖民,1907年政府更立法禁止任何教導與實踐毛利文化的行為,自此「塔莫克」消失了數個時代。直到1970年代,毛利語和毛利的藝術開始復興,塔莫克開始被毛利人的幫派當作組織成員的標誌,但毛利混血兒哈汀指出,塔莫克和罪犯紋身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對毛利人來說,塔莫克是一種神聖的傳統,代表著一個人和其家族和文化身份認同的聯繫,男性臉上的莫克紋面(面部刺青)通常都會覆蓋整張臉,而女性則是覆蓋下巴。作為率先刺上塔莫克的毛利年輕人,哈汀遭遇過許多歧視,不但受到老闆的不諒解,也曾被餐廳禁止進入。
白人紋面遭批
《紐西蘭先驅報》指出,2019年紐西蘭航空因禁止員工刺上塔莫克,遭到政治圈和學界齊聲撻伐,終於在9月撤銷規定。同年,馬俞塔成為第一位刺有塔莫克的國會議員,凱帕拉則是第一位刺上塔莫克的電視主播。
《BBC》報導,2018年一位與毛利人結婚的白人女性安德森,選擇在臉上刺上塔莫克,以象徵她過去遭輪姦的悲慘遭遇,此舉引發許多毛利人的不滿,因為只有毛利人族系才能擁有塔莫克。懷卡托大學副教授麥克斯威爾表示:「我們必須守住最後的陣地,保留我們作為毛利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台灣紋面僅剩一人
據研究,毛利人的祖先之一可能是台灣的阿美族。在台灣,也有不少原住民族擁有紋面的傳統,除了阿美族,還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賽夏族等,然而,紋面的傳統幾乎完全中斷,目前僅剩居住在新北市的賽德克族長者林智妹。
「泰雅族人相信沒有紋面,就不能越過彩虹橋進入來世。」泰雅族紋面長者柯菊蘭在生前曾接受《BBC》訪問,她回憶起8歲時紋面,當時的痛苦難以描述,因此她不願後代子孫繼續紋面,但她希望下一代能夠記住這是屬於他們的文化
------------------
紐西蘭首位原民紋身女部長吸睛 與毛利王族是親戚
新頭殼newtalk | 洪翠蓮 綜合報導
發布 2020.11.03 | 10:38
紐西蘭新任外交部長是毛利原住民馬胡塔(前),下巴的刺青代表她的地位與身分,相當顯目。   圖:翻攝自馬胡塔臉書
紐西蘭新任外交部長是毛利原住民馬胡塔(前),下巴的刺青代表她的地位與身分,相當顯目。   圖:翻攝自馬胡塔臉書
紐西蘭出現第1位紋身女部長!該國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2日任命當地毛利原住民馬胡塔(Nanaia Mahuta)擔任外交部長,馬胡塔下巴美麗的毛利圖騰紋身「莫克紋面」(moko kauae),成為她最顯目的標誌,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論,阿爾登即將上任政府看起來將成為世界上最多元化的政府之一,一半以上是女性,還有出櫃的副總理與紋身的原住民。
報導指出,馬胡塔與毛利王族有親戚關係,1996年首次當選國會議員,之前曾任地方政府部長等相關職務,政治經歷豐富。雖然是毛利人,卻一直到2016年才第1次紋上毛利圖騰。「莫克」紋身別具意義,不同圖案傳遞不同的個人血統、歷史與地位訊息,而馬胡塔當時是因為參加傳統的毛利人紋身儀式,自覺後也開始紋身,同時成為第1位「莫克紋面」的國會女議員。
「莫克紋面」是毛利人的傳統臉部刺青,男性通常紋整臉,而女性只有紋滿下巴。
在馬胡塔之前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彼得斯(Winston Peters)也是毛利人,但沒有紋臉。
此次阿爾登的新內閣女性占一半以上,比全球平均25%比例高出許多,而且任命公開同性戀身分的羅伯森(Grant Robertson)擔任副總理,也成為國際焦點。根據當地電視台統計,新內閣裡,約有10%閣員都已經出櫃,比英國下議院7%議員出櫃還多。
紐西蘭總統阿爾登(左)新內閣相當多元,同志占了約10%,也出現第一位毛利原住民紋身部長馬胡塔。   圖:翻攝自馬胡塔臉書
紐西蘭總統阿爾登(左)新內閣相當多元,同志占了約10%,也出現第一位毛利原住民紋身部長馬胡塔。   圖:翻攝自馬胡塔臉書
紐西蘭首位原民紋身女部長吸睛 與毛利王族是親戚 | 國際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p43MI9
-------------------------------------
出櫃同志、紋面毛利人入閣 紐西蘭總理組多元新政府
文|謝文哲
瑪胡塔(左)和羅伯森(右)是本次最受關注的2名紐西蘭新內閣。(翻攝自「Nanaia Mahuta MP - Hauraki-Waikato」臉書)
近期除了美國大選值得關注以外,上月選舉連任的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爾登(Jacinda Ardern)也在週一(2日)宣布新內閣人選,其中女性以及原住民具有一定比例,20人內閣中有8名都是女性,號稱是「多元新內閣」,連阿爾登本人也滿意稱此內閣名單是「一時之選」。
阿爾登的紐西蘭工黨此次以49.1%的得票率勝選,是紐西蘭自1996年進入德國式的比例代表制以來,第一次的單黨執政。而在阿爾登的新內閣團隊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第一個公開出櫃的同志副總理葛蘭特羅伯森(Grant Robertson),以及第一位女性毛利人的外交部長納納亞瑪胡塔(Nanaia Mahuta)。
傑辛達(左)和羅伯森(右)是多年的好戰友。(翻攝自「Jacinda Ardern」臉書)
羅伯森過去就曾在阿爾登的競選團隊工作,出任副總理後更攬下財政部長和基礎設施部長的大任,並且在阿爾登出國時代理總理一職。阿爾登也表示,會任用羅伯森並非因為他的同志身分,而是因為他出色的能力。
瑪胡塔下巴的毛利紋面一度引起熱議。(翻攝自「Nanaia Mahuta MP - Hauraki-Waikato」臉書)
至於瑪胡塔,除了因為原住民的身分受到關注外,她的下巴上更刺有毛利民族的傳統紋面印記「Moko kauae」,而瑪胡塔過去曾任毛利發展部長等地方政治官員,還跟毛利皇族有血緣關係,被視為穩固國際關係的有力人物。由多元族群所組成的紐西蘭新內閣政府將在本週五宣誓就職,並且阿爾登也承諾會將對抗新冠肺炎作為此任執政的首要目標。
出櫃同志、紋面毛利人入閣 紐西蘭總理組多元新政府 https://bit.ly/3tIKifN
--------------------
紐西蘭外交部長馬胡塔(Nanaia Mahuta)是紐國首位原住民女性外長,下巴的毛利紋面圖騰更是吸睛。(取自Twitter@MFATNZ)
紐西蘭外交部長馬胡塔才甫上任,就因原住民女性的身分受到矚目。這位突破性別、族裔二大障礙的女性政治家,矢言將秉持著毛利認同與價值觀,帶領位處大洋中的紐西蘭應對氣候變遷危機。對於地緣政治版圖無法忽視的巨龍—中國,下巴上紋有毛利女性傳統刺青「莫克文面」耀眼圖騰的馬胡塔則承諾,綿羊之國將會堅守民主原則,對一方之霸直言不諱。
★一手掌握熱門話題
紐西蘭首位女性原住民外長
紐西蘭總理雅頓(Jacinda Ardern)率執政黨工黨(Labour Party)在10月的國會選舉大勝後,端出堪稱「全球最多元」的內閣陣容展開第二任期,除了首名公開出櫃的同志副總理羅伯森(Grant Robertson)之外,閣員名單中近半數為女性、4分之1擁有毛利(Maori)血統,50歲的馬胡塔(Nanaia Mahuta)更成為紐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原住民外交部長。
馬胡塔已故的父親羅伯特(Robert Te Kotahitanga Mahuta)是毛利部落領袖,與「毛利王」帕基(Tuheitia Paki)也有親戚關係。她在1996年首度當選國會議員,以26歲之齡成為紐國當時最年輕的女性原住民議員。
不過馬胡塔直至2016年才以「展現身份認同」為由,與多名優秀毛利女性一同在下巴紋上「莫克文面」(moko kauae),這種傳統刺青的圖樣能傳遞家族血統、社會地位等訊息,男性可以刺滿整臉,女性則刺在下巴部位。馬胡塔成為紐西蘭史上首位在面部刺青的女性國會議員,亦曾任毛利發展部長。
「毛利特色」的外交精神
與馬胡塔同屬北島懷卡托-泰努伊(Waikato-Tainui)部落的帕帕(Rahui Papa)讚美她是毛利議題的傑出演說家與評論者,也深諳毛利人獨有的「待客之道」(manaakitanga,意指熱情好客的精神);馬胡塔談到政府將氣候變遷視為首要之務時,也引用了毛利人自許為自然環境「守護者」(kaitiakitanga)的觀念。
雖有部分聲音質疑馬胡塔缺乏外交領域經驗,不過多數分析認為她是名勤奮、精明的政治人物;在她過往的從政生涯中,也致力推動毛利人與太平洋地區原住民族的合作,可望將毛利文化孕育的價值帶入國際舞台。馬胡塔強調,在根植於本土文化外,也要認識到「我們與太平洋兄弟姊妹的關係,對於我們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重要性。」
新外長第一戰:中國問題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儘管馬胡塔的作風向來低調不喜注目,但中國馬上成為她在外交舞台的第一個棘手挑戰。
在「五眼聯盟」(Five Eyes)成員美國、加拿大皆與中國關係不睦、鄰國澳洲甚至面臨北京經貿制裁攻勢之際,紐西蘭目前相對倖免於和中國的外交爭端。有分析人士將此歸功於紐國的外交政策並未與華府完全一致,以及政府向來避免正面抨擊北京當局之故,馬胡塔也暗示拜登(Joe Biden)上台後或許有助透過多邊合作緩解區域緊張,「但這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事」。
不過,隨著美中日趨交惡、北京強力鎮壓香港、更對紐西蘭的關注焦點—太平洋地區—野心勃勃,也使紐西蘭越來越難保持當前微妙的平衡姿態。
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共組的情報共享網絡「五眼聯盟」外長日前聯合發表聲明,對香港情勢表達嚴正關切,北京則以「不管長5隻眼還是10隻眼......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高分貝還擊。
馬胡塔對此向《金融時報》強調,即便中國是紐西蘭最大的貿易夥伴,紐國的外交政策仍須堅守其民主價值與原則,「我們應該表達對這些價值觀的信念。」在本次引發口水戰的香港議題上,紐西蘭主張應確保在(主權)過渡中,(香港)人過去受對待的方式能獲尊重。「我相信若我們非常明確,同時尊重對方的觀點,就有可能展開相當艱難的對話。」
但針對中國在太平洋國家設下「債務陷阱」,甚至涉嫌干預紐西蘭內政等問題,馬胡塔則未就此公開抨擊北京當局。(相關報導:LGBT族群、少數族裔議員增加 紐西蘭超越英國有全球「最彩虹」國會|更多文章)
但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卡皮(David Capie)直言,中國將為紐西蘭當局帶來更多問題,「夥伴要你說更多、做更多的壓力如果持續增加,外交事務將是充滿挑戰性的職掌。」
------------------------
紐西蘭新內閣公布 首位女性毛利人出任外交部長
2020-11-03 15:29 聯合報 / 編譯張君堯/即時報導
現年50歲的紐西蘭新外交部長瑪胡塔(圖左),為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毛利人。她下巴有著毛利傳統面部刺青「莫克紋面」。法新社
現年50歲的紐西蘭新外交部長瑪胡塔(圖左),為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毛利人。她下巴有著毛利傳統面部刺青「莫克紋面」。法新社
上月大選取得壓倒性勝利後,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2日公布她稱「非常多元」的新內閣名單,包括第一位公開出櫃的副總理,以及首位女性毛利原住民外交部長。
現年50歲的新外交部長瑪胡塔(Nanaia Mahuta),為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毛利人。2016年她在女兒鼓勵下,在下巴刺了毛利傳統面部刺青「莫克紋面」(Moko kauae),這也將是紐國國會中首見。
瑪胡塔於1996年當選國會議員後擔任過許多職務,近期包括地方政府首長和毛利人發展部長。代表豪拉基威卡托(Hauraki-Waikato)選區的瑪胡塔一直致力為毛利族群發聲。阿爾登認為瑪胡塔能快速建立良好關係,而這正是外交事務中的關鍵。
阿爾登還任命羅伯森(Grant Robertson)為副總理,成為紐西蘭史上首名公開出櫃的副總理。
現年49歲的羅伯森一直是阿爾登的左右手;在其第一任期內擔任財政部長並任阿爾登競選連任時的首席策略長。擔任副總理後,羅伯森將身兼財政和基礎設施部長,並將在阿爾登出國時代理總理。阿爾登強調,選擇羅伯森擔任這個重要職位並非因為其身份,而是因為他的領導能力。
在內閣20位新成員中,女性和毛利族群占有相當比例,阿爾登除了對內閣的多元化表示驕傲外,也強調這份名單為根據能力的一時之選,還說道:「紐西蘭最棒的地方就是在這裡,多元性的問題往往為次要。」
阿爾登表示她的第二任期首要任務是對抗新冠疫情以及加速經濟復甦,新內閣也將於6日宣誓上任
紐西蘭新內閣公布 首位女性毛利人出任外交部長 | 國際焦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N8uDFM
---------------
紐西蘭毛利議員未繫領帶 被逐出國會議場
   毛利人議員穿傳統服飾被驅逐出場!紐西蘭國會服儀規定引質疑 總理雅頓:民眾才不在乎議員有沒有繫領帶 https://bit.ly/3a7VtXM
紐西蘭毛利人議員瓦伊提提(左)昨日因沒有繫領帶,2度被議長阻止發言,隨後被驅逐出議場。(圖擷自瓦伊提提推特@Rawiri_Waititi)
紐西蘭毛利人議員瓦伊提提(左)昨日因沒有繫領帶,2度被議長阻止發言,隨後被驅逐出議場。(圖擷自瓦伊提提推特@Rawiri_Waititi)
2021/02/10 09:2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紐西蘭國會近期因服儀問題引發熱議,毛利黨領袖瓦伊提提(Rawiri Waititi)昨(9)日因配戴毛利人傳統的綠玉(Pounamu)墜飾「Hei-tiki」,拒絕繫上領帶被驅逐出議場,瓦伊提提怒批國會強迫他穿著西裝打領帶,侵犯了自己的權利,更是試圖打壓原住民文化。
綜合外媒報導,毛利人議員瓦伊提提因沒有繫領帶,週二在國會兩度被議長馬拉德(Trevor Mallard)阻止發言,馬拉得更在第2次警告後,要求瓦伊提提離開議場。瓦伊提提踏出會議廳時表示,「重點不在於領帶,而是文化認同」。瓦伊提提今(10)日指出,自己將領帶視為殖民的象徵,在馬拉德宣稱將推動平等的同時,打壓毛利人的權利,這不僅是領帶或綠玉墜飾的爭議,而是平等的議題。
瓦伊提提強調,自己想打領帶的時候就會繫上,但國會不能強迫自己,並質疑紐西蘭的白人(Pākehā)為何要強迫毛利人和他們穿一樣的服飾。
瓦伊提提表示,國會應該是可以自由的行使民主權利地方,議員代表著每位投下選票的選民。瓦伊提提補充提到,投票給自己的多數選民不是穿著正裝的商務人士,現在應該是時候切開每個人都必須繫領帶的觀點。
瓦伊提提過去曾將領帶稱為「殖民套索(colonial noose)」,去年就被告知,若是不遵守國會服儀規定打上領帶,將被驅逐出議場。馬拉德週二指出,儘管自己認為領帶「已經過時」,但多數議會成員在近期的協商中,要求保留這項規則,考慮到這些觀點,決定不對當前的服儀標準進行任何更改。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對此則回應表示,自己對於議員是否繫領帶沒有太大的意見,並提到,對於紐西蘭人而言「還有很多更重要的問題」紐西蘭毛利議員未繫領帶 被逐出國會議場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B1Dmn
-------------------------
薩莉・安德森人生教練課程宣傳資料上的頭像。(BBC中文網)
幾個世紀以來,臉部刺青一直是毛利人文化的一部分。毛利人臉上的圖案是其家族傳承的神聖標記。
★一手掌握熱門話題
然而,紐西蘭一名女性在下巴上紋下的醒目圖案——毛利文化中叫「塔莫克」(Ta Moko)——在該國引發熱議,因為她是一位沒有毛利血統的白人。
薩莉·安德森(Sally Anderson)和一位毛利男子結了婚。她說,她臉上的塔莫克刺青象徵著她的個人困境和人生故事。
不過,她被指挪用毛利人的文化來為自己貼金。
一名專家表示:「我們必須守住最後的陣地,保留我們作為毛利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為什麼「塔莫克」對毛利人如此重要?
塔莫克是用鑿子把圖案刻在皮膚上的。它是一種神聖的傳統,代表著一個人和其家族和文化身份認同的聯繫。
面部刺青——莫克紋面(moko kauae)——是尤其重要的東西。男性臉上的莫克紋面通常都會覆蓋整張臉,而女性則是覆蓋下巴。
Maori woman with moko
毛利人女性的莫克紋身通常覆蓋下巴
「毛利人認為臉或者頭特別神聖,」阿灣紐阿聯及毛利大學(Te Share Wānanga o Awanuiārangi)的副教授梅拉·李-佩內希拉(Mera Lee-Penehira)表示。
「於是,在臉或者頭上刻畫的刺青也會特別神聖。」
爭議何在?
安德森女士做的是人生導師的生意。幾年前她找一名毛利人藝術家為她做了莫克紋面。
有媒體曾引述她說,這個紋面代表她在人生中所走過的路,包括在年輕時遭受過的群體性侵。
她個人網站上的一份聲明說,這個簡單的設計「代表著薩莉從事的改變人生的工作」。
該名刺青藝術家因尼亞·泰勒(Inia Taylor)曾表示,要接這個工作時,他曾經「很有保留」,「但多次電話討論之後,我發現拒絶她的唯一理由就是種族」。
不過他最近向安德森女士抱怨說,她似乎是在用莫克紋臉來宣傳她的業務。作為回應,安德森女士將網站上提及刺青的部分刪除,而保留圖片。
毛利人為什麼不高興?
李-佩內希拉自己的下巴上也有刺青。而對於安德森的做法,她表示:「這是不能接受的。有毛利人族系身份才能有這個。」

「它代表我們是誰,也代表你的家庭,所屬的部落和分部落。」
懷卡托大學(University of Waikato)副教授泰卡霍圖·麥克斯威爾(Te Kahautu Maxwell)也有莫克紋面。他表示,莫克刺青已經成為了後殖民時代的重要象徵。(相關報導:比年獸還可怕,台灣差點在除夕沉島!鮮為人知的農曆年傳說,紐西蘭奧克蘭市議員講給你聽|更多文章)
「由於殖民時代和傳教士的工作,它是一種幾乎要過時的傳統,」他向BBC表示。
Associate Professor Te Kahautu Maxwell
麥克斯威爾表示,莫克紋身是為了重新樹立毛利人的身份認同
直到20世紀末開始,男性和女性的莫克刺青才有了大規模的復興。
★一手掌握熱門話題
「是毛利人決定重新找回他們的傳承和身份認同,」麥克斯威爾說。
「我們必須守住最後的陣地,保留我們作為毛利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Facebook screenshot
藝術家恩加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aia)在一條言辭激烈的臉書(Facebook)帖文中表示,因尼亞·泰勒不僅有權利基於種族理由向安德森說不,而且是應該的。
她寫道,莫克紋面「代表著我們存活的一個陣地,文化挪用已經掠走了幾乎其他所有對我們的人民有神聖意義的財富。這是底線了。」
但是,其中一個毛利部落領袖,恩加普希(David Rankin of the Ngāpuhi) 在AM節目中表示他並不介意。
「她付了錢。這是她的下巴,而如果她想要在臉上畫上東西到處走,那完全由她自己決定。」
毛利人自己接受莫克紋面嗎?
麥克斯威爾說,那些想要復興莫克紋面文化的人,也面臨挑戰。
「我自己有這種刺青,哪怕我是一名大學副教授,也會被瞧不起,」他說。
「比如說,不是毛利族的人在超級市場裏面看到我,就會笑我,他們的小孩會說『媽咪媽咪,那個人好奇怪』。作為毛利人,想要讓莫克刺青重新受到認可,我就要承受這些。」
李-佩內希拉的莫克刺青大概是在12年前做的,她當時說,女人這樣做仍然不尋常。
「不過,我現在可以非常高興地說,這已經不再那麼罕見了,它在女人中間已經越來越常見。」
她強調,她對安德森女士個人並不作任何評判。「但最終的底線是,莫克刺青是僅屬於毛利人的權利:我們捍衛它。」
薩莉·安德森怎麼說?
安德森女士目前尚未對有關的爭議發表評論。
她丈夫羅傑·泰塔伊(Roger Te Tai)是毛利人,並且整張臉都紋上了莫克刺青。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花了一段時間才接受安德森做這個刺青的願望,但同時又說,他的妻子「比你們都更像毛利人」。
「因為她的心是純淨的,一直都是。她的靈魂是純潔的靈魂。」(相關報導:比年獸還可怕,台灣差點在除夕沉島!鮮為人知的農曆年傳說,紐西蘭奧克蘭市議員講給你聽|更多文章)
「當你沒見過一個人,又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這說明你是什麼人?」
毛利人的臉部刺青:白人女性這樣做能被接受嗎?-風傳媒 https://bit.ly/2Z257ER
紐西蘭多元新內閣 首位出櫃副總理毛利紋面外長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jCwMFG
----------------------
毛利人紋面復興 台灣僅存一人
林祐任 2020/02/19 17:31 點閱 3001 次
對毛利人來說,塔莫克是一種神聖的傳統,代表著一個人和其家族和文化身份認同的聯繫。(Photo by 影片截圖)
對毛利人來說,塔莫克是一種神聖的傳統,代表著一個人和其家族和文化身份認同的聯繫。(Photo by 影片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綜合報導】在紐西蘭,毛利人的傳統紋面「塔莫克」受到愈來愈多年輕一輩的青睞,甚至白人也出現紋面!紐西蘭自從1907年起禁止,塔莫克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塔莫克愈來愈被大眾所接受,2019年甚至出現刺上塔莫克的國會議員和新聞主播。作為毛利人的祖先,台灣紋面的原住民至今卻只剩一位賽德克女性。
毛利人紋面遭歧視
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紐西蘭在1840年被英國人殖民,1907年政府更立法禁止任何教導與實踐毛利文化的行為,自此「塔莫克」消失了數個時代。直到1970年代,毛利語和毛利的藝術開始復興,塔莫克開始被毛利人的幫派當作組織成員的標誌,但毛利混血兒哈汀指出,塔莫克和罪犯紋身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
對毛利人來說,塔莫克是一種神聖的傳統,代表著一個人和其家族和文化身份認同的聯繫,男性臉上的莫克紋面(面部刺青)通常都會覆蓋整張臉,而女性則是覆蓋下巴。作為率先刺上塔莫克的毛利年輕人,哈汀遭遇過許多歧視,不但受到老闆的不諒解,也曾被餐廳禁止進入。
白人紋面遭批
《紐西蘭先驅報》指出,2019年紐西蘭航空因禁止員工刺上塔莫克,遭到政治圈和學界齊聲撻伐,終於在9月撤銷規定。同年,馬俞塔成為第一位刺有塔莫克的國會議員,凱帕拉則是第一位刺上塔莫克的電視主播。
《BBC》報導,2018年一位與毛利人結婚的白人女性安德森,選擇在臉上刺上塔莫克,以象徵她過去遭輪姦的悲慘遭遇,此舉引發許多毛利人的不滿,因為只有毛利人族系才能擁有塔莫克。懷卡托大學副教授麥克斯威爾表示:「我們必須守住最後的陣地,保留我們作為毛利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台灣紋面僅剩一人
據研究,毛利人的祖先之一可能是台灣的阿美族。在台灣,也有不少原住民族擁有紋面的傳統,除了阿美族,還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賽夏族等,然而,紋面的傳統幾乎完全中斷,目前僅剩居住在新北市的賽德克族長者林智妹。
「泰雅族人相信沒有紋面,就不能越過彩虹橋進入來世。」泰雅族紋面長者柯菊蘭在生前曾接受《BBC》訪問,她回憶起8歲時紋面,當時的痛苦難以描述,因此她不願後代子孫繼續紋面,但她希望下一代能夠記住這是屬於他們的文化。
毛利人紋面復興 台灣僅存一人 - 台灣醒報 Awakening News Networks https://bit.ly/3a3T4gr
---------------------------

614afc_b787b3ce81034158842ac542c

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更新日期:2019年12月19日
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https://bit.ly/3cZrLWI
做個「中華文化領航者」是我國某一時期外交政策的一環,但這個概念到目前仍然受到主流社會所接受,社會上大致會將「中華文化」與宣揚正體字或學習文言文連結在一起,論者以世代作為團塊,各自擁護自己的立場。
我個人有個論述,台灣就跟洋蔥一樣,對切之後你會看到內部一層一層的結構。最核心的部分,是長時間與土地互動的原住民文化,接著是中國閩南一帶的文化,參雜點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影響,短暫的明鄭時期之後是清帝國制度的影響,再來是日本帝國時代,緊接著是國民黨來台,之後有民主化、網路與新移民世代。
洋蔥台灣中的每一層都可以建構出一個讓人相信的故事,而說故事者的能力決定故事的傳播力。某些故事雖然在台灣被建構,但具有相當普遍性,然而故事載體——人類的生命有限、或因政權移轉、或科技突破加速資訊傳播與辯證的速度,並不是每個故事都能一代傳一代下去。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曾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稱霸地球,是因為我們具有編造以及相信故事的能力。宗教、國家、政權,甚至貨幣價值這都是人類建構出來的故事,不是物理上能夠觸摸到的,有時人類會因為彼此相信的故事不同而產生爭執,例如說宗教戰爭、世界大戰或者藍綠衝突,但是應該是所有人都相信貨幣的價值。
台灣人的故事是什麼?
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或許只有清帝國、日本帝國、國民黨史觀以及近代台灣本土立場是比較具有傳播力的故事。清國的所建立的系統以及社會制度目前已經沒人相信與認同、變成歷史;然而台灣社會近120年來,卻有三種故事被三個不同年齡層的人所接受,而這三者故事的轉換之間卻充滿許多衝突的回憶,導致相信不同故事的人將彼此立場建立與團結在這些衝突的回憶之上。
相信國民黨史觀的,會將團結度建立在中國與台灣兩地反抗日本帝國的故事之上(但相信貨幣價值的故事遠大於相信與共產黨對抗的故事);台灣本土立場的會將團結度建立在對抗國民黨史觀的故事之上。所以你會看到反年改團體對日本軍旗的反應如此大,但同時台灣本土立場的人卻對反年改團體共感度極低,這是因為台灣社會目前承載了不同的認同故事,而這些故事間大概已如同宗教般被不同世代的人所信仰,相互衝突跟宗教戰爭的層級差不多。
但如果從「故事是否由台灣土地原生的觀點」來看,日本帝國與國民黨史觀都是外來引進的故事。目前相信台灣本土立場故事的人,在逆著時間往前學習自己的故事時,同時理解到自己父母被甚至祖父母輩的故事,會想為自己的認同找一個定位,但由於台灣本土立場故事的形成非常短,同時也有很多外界的干擾,導致目前還沒有能夠精準定錨這故事的符號與象徵;搞得同一世代的人也很混亂,甚至相互指責。
有趣的是,大多數人或接受或不反對「中華文化領航者」這樣的身分認定,但曾對台灣這塊土地施力過的外來政權這麼多,我們卻從多數人口的觀點上認定了我們應該獨尊中華。換個角度,假設今天紐西蘭立下一項「紐西蘭應該要當傳統英國文化領航者」外交政策,你覺得毛利人或新來到的移民會怎麼想?
近代國家成立「nation state」其實有兩種不同的路徑,一個是像英美一樣,將「nation」定義為國民,由國民所組成的國家稱之為「國民國家」,這建立在國民認同國家制度規範的基礎之上;另外一個路徑,則是將「nation」定義成民族,由共同民族所成立的國家稱之為「民族國家」。「民族國家」這個概念從德國傳到了日本,日耳曼民族及大和民族成為德日兩國建國與認同的基礎。近代民國建立前,為了要推翻「滿」這個民族所成立的政權,有留日經驗的人將「民族國家」的概念帶進來後受到漢族人的歡迎,經由鼓吹滿漢對立思維後,將中國牢牢建立在民族國家的概念上,精確一點的說,是漢民族國家;中華文化,也就是認同漢族文化,將國家多元面向擠壓成單線思維;從「尊重保護少數民族」的用詞上,更可以明確知道民族這條線是用以區別我者與他者。現在的台灣無論哪個世代、相信何者的故事,這個「中華文化」的概念應該是大眾少數擁有的共同共識與認同之一。
但是台灣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但是無論是清國、日本帝國還是中華民國,都將台灣原住民視為他者,或撫、或剿、或貶抑或特別對待,這些花上長時間與土地互動產生文化的台灣核心族群,被貼上各種標籤往山裡趕去。
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南島語系終點站的毛利人,自19世紀開始面對越來越多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外來者帶來的槍枝科技對毛利人反而造成了史稱「火槍戰爭」的更血腥部族殘殺,毛利人年輕人口大幅減少。殖民者的運行制度讓他們能夠組織大量的人與科技,一步步的將毛利人的原生土地佔領,將紐西蘭改變成為一個農業國家,為了殖民母國英國提供所需的原物料。在損失人員與土地的慘痛復出後,毛利人建立了「毛利」(Maori)個概念,這個詞直翻成英文是「normal」,紐西蘭原住民自認相較於歐洲殖民者,他們是普通人,在這「他者」出現的歷史進程,毛利人建立了「我者」的自我的認同。
紐西蘭有意識地去建構自我認同是非常非常近期的事情,自從英國加入歐盟後,對於紐西蘭的經濟造成重大的打擊,紐西蘭整體也開始思考「我者」的意涵為何。毛利人經過長年的抗爭之後,終於依據懷唐伊條約(Waitangi Treaty)的精神跟紐西蘭政府要回了土地與賠償,並且重新形塑了自己的母語教育。紐西蘭首相(1990–1997)Jim Bolger時期讓讓小學必須要教毛利語(當然不是台灣這種考試形式的教導);另外伴隨著紐西蘭國家體育代表隊在世界各地爭戰的「戰舞」(Haka)開場,逐漸將紐西蘭的符號與認同由英國移轉到毛利。
現在紐西蘭(New Zealand)這個國家的毛利文名字是Aotearoa,意思是長白雲之鄉;國歌有毛利文與英文兩段歌詞,毛利文先唱;重要場合致詞時,主講人都會先用毛利文講上一段;政府組織的Logo都跟紐西蘭植物銀蕨(Silver Fern)有關;在各級學校會有基本的毛利語教學;學校間會舉辦毛利戰舞比賽,有時參加人數可以達到上千人,更別說紐西蘭國家代表隊參加國際體育賽事的用毛利戰舞自我激勵的形象深植人心,保護毛利人傳統利益更變成紐西蘭政府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考量。
多元化與在地化的共存,並非不可能
在以上作為的同時,紐西蘭也在1960年代開始引進太平洋島國之移民以充足國內勞動人口,並且在1980年代始開放亞洲人口移民。因此,紐西蘭可以說是一個建立在「雙重認同」的國家,並且同時社會另有「多元認同」,政府同時也鼓勵、補助移民社群延續自己的母語及文化。
在台灣,「中華文化」的概念能夠代表原住民,甚至能代表眾多的東南亞移民嗎?原住民文化才是長時間與台灣土地互動的原生文化,即便你自認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你要知道所謂中華文化根本不是以你為中心創出來的故事,不信你去翻翻農民曆,那是黃河地區的氣候,年獸的故事,也不是早期台灣人所理解的新年故事。我們直至今日,仍然沒有把原住民視為我族,即便政府在2016年對原住民道歉了,但是在原民土地正義、母語教學甚至文化保存面向,只要是與漢民族利益相衝突的,進度非常緩慢;因為道歉也只是區分我者/他者的另一種方法而已。
現在的台灣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處於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體系,但是在認同的建構上,我們仍然無法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故事。洋蔥台灣的多層次其實顯示出台灣身為移民社會的島嶼性格,民主思維也讓國內可以有多元聲音,只是我們尚未將自己的認同建立在洋蔥的所有層面上,而僅限於其中的某一些層次而已,尤其是所謂的「中華文化/漢民族」思維。
想像一個畫面,今天台中市的少棒隊與花蓮縣少棒隊在賽場上相遇了,兩方開始比賽前分別用泰雅以及阿美族的激勵方式拉抬自己士氣以及比賽氣氛,會是一個多麼不一樣的台灣?
台灣原住民族如此多元,分布在全國各縣市,地方政府應該跟轄區內的原住民族合作,將該族的音樂、舞蹈、文化習俗融入基本教材之中,而不是只有在課本上用簡短的章節帶出我們土地上最值得我們建構認同的故事。如果音樂課可以教學生唱「唐山過台灣」沒有理由不能教更具音樂性的原住民歌曲;果體育課可以教導世界其他國家發明的球類,沒有道理不能教導原住民族的舞蹈或運動;如果課文中可以讀到麥克阿瑟將軍寫的文,那學習原住民的價值觀以及故事或許更為必要
構成台灣社會根基的中華/漢文化,絕對不會因為增加原住民認同而變為弱勢;漢人認為構成自己族群的必要資格是血緣,然而原住民對於新成員的接納,則建構在部落與個人相互認同之上,也就是說,原住民這輩子無論讀了多少漢學經典,還是會被漢人視為異族,但是漢人有可能因為瞭解、學習原住民文化後,被部落接納成為一份子;從這角度來說,漢人只要透過學習,是有可能獲得原住民認同的,台灣建構在雙重甚至多元認同是可行的。為什麼我會特別強調原住民的這一層面,因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只有原住民才是與土地互動最久的主體,也只有原住民才是長久以來被所有來過的政權壓抑至今的群體。
台灣在此時此刻,更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屬於所有台灣土地上人民的故事。我們應該向紐西蘭學習,將國家認同建立在「原、漢雙重認同」之上,輔以對「新移民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扶持,重述屬於我們自己的認同觀。在國內,這樣的概念有助於提高民眾對原民事務的共感與理解。台灣要建立出自己的品牌,必須要先有動人的品牌故事;在國際場域,則會讓我們與眾不同,而不再去爭執正統中華文化之代表,因為那時後我們對於自我故事的建構,已不是出自於與中國對抗的思維,而是來自於徹底瞭解、接納自己,之後才能表現自己。
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https://bit.ly/3cZrLWI
原文刊登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2698

614afc_b787b3ce81034158842ac542c800px-All_Blacks_Haka613px-Poumatua2800px-MaoriWardance

哈卡舞(Haka)在紐西蘭泛指毛利人的傳統舞蹈形式。於各太平洋地區中,諸如東加、大溪地島、薩摩亞等國都有略異的哈卡舞。源於夏威夷和玻里尼西亞[1]。哈卡舞是動作、拍打配以叫嚷和哼聲的團體舞蹈。
哈卡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C1UrO
哈卡舞表演的目的,包括消遣、對來賓的熱情歡迎、對特殊成就或場合的承認、部落之間相聚的儀式;現時最廣為人知的,是紐西蘭國家欖球隊全黑隊在比賽前表演的哈卡舞「Ka Mate!」。哈卡舞的詞和動作隨著時代不斷的創新,如今現代的創作反映的是當代和政治問題。
社會上最常見的哈卡舞由男人表演,或在男人後面加上女人助音。傳統而言,女性因精於反白眼(毛利人稱pukana)之技,在哈卡舞主團旁邊被賦予主要位置。多數手持武器,保護側翼;她們的存在也是提升其他表演者的氣勢[2]。也有小部份哈卡舞是主要由女性表演的,如著名哈卡舞「Ka Panapana」;更有簡單的哈卡是為小孩而設
哈卡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C1UrO
源起
太平洋地區的祖先從夏威夷和玻里尼西亞帶到各個地區。
紐西蘭橄欖球國家隊全黑隊表演哈卡舞
毛利人
在毛利傳說中,太陽神Ra有兩位妻子,分別是夏季Hine-raumati和冬季Hine-takurua。舞蹈的始源,歸功於夏季為太陽神生下的兒子旦那羅(Tanerore)。旦那羅為母親表演,從而產生了今天的哈卡舞。[3][4]
毛利人哈卡舞的形態之一,以抖動的手表示夏季熱天所見的抖動的閃光;另外在舞蹈完結之時,舞者為把舌頭伸長,意思是扮演敵人被殺後,頭顱被獵首,掛在長竿上的模樣。
哈卡舞是紐西蘭毛利人標誌性的文化項目
毛利人哈卡舞
種類
按照毛利人的分類,哈卡舞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Whakat
Tutu ngarahu
Ngeri-不用武器,用作心理上激發戰士
Peruperu-戰爭式哈卡,在開戰之前所演示,祈求戰爭之神庇護,顯示己方之力量和無畏,恫嚇敵方;兩方相遇,還可以對哈卡。[5]
Haka taparahi-儀式性哈卡,不用武器,現時最流行的哈卡形式
Manawa wera haka-一般與葬禮或有關死亡的場合有關,不用武器,沒有預設動作
同源術語
毛利語裏的哈卡,在許多中太平洋地區語言中有同源的術語:
東加語haka-「歌唱中做手部動作」
薩摩亞語saʻa;托克勞語haka;那勞東加語ʻaka;夏威夷語haʻa;馬克薩斯語haka-「舞蹈」
孟加利瓦語ʻaka-「以傳統方式舞蹈;舞蹈配以唱頌,一般帶類似作戰性質」
在一些語言中,其意思有分歧,比如提可比亞語中saka指「在傳統儀規系統中進行儀式」。以原代語解譯原始玻里尼西亞語系是*saka,最早衍生自原始大洋語系*saŋka(g)。
哈卡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C1UrO
書籍
《哈卡-一個現存的傳統》(Haka – A Living Tradition),維那.加典那(Wira Gardiner)著



紐西蘭毛利人台東尋根 發現「巴圖」(patu)傳家寶〔2013-12-10〕 https://bit.ly/3jwZfgv
紐西蘭毛利人台東尋根 發現「巴圖」(patu)傳家寶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013-12-10〕
毛利人的祖先來自台灣?紐西蘭毛利師生,今天到台東尋根,在卑南遺址公園,發現毛利人家傳的「巴圖」,相當興奮。
近幾年學者陸續從考古、文化、血緣提出台灣是南島的原鄉,台灣的老祖宗移民至夏威夷和紐西蘭,紐西蘭毛利人也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台灣。
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藝能產業協會」安排下,一群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電影系毛利師生,遠渡太平洋到台灣尋根,並且將過程拍成紀錄片。
尋根師生今天到台東,參觀卑南文化公園內的卑南遺址文物展示廳,裡面陳列的文物讓他們驚訝不已,有許多都和毛利人相同。
南島文化交流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陳華友 (Tony Coolidge)說,毛利師生參訪了北部和中部,發現台東的卑南遺址和毛利人最接近。
一群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電影系毛利師生,10日到台東尋根,發現卑南遺址人蓋的穀倉會利用石頭做成防鼠板,這和毛利人的祖先防老鼠方法相同。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參訪師生看到展示館玉器展示櫃時,相當驚訝,停留了很久,每位女學生都配戴玉器項鍊,身上也隨身帶有玉器,他們的玉器和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相同,尤其是當作工具用的玉錛。
另外,卑南遺址人蓋的穀倉會利用石頭做成防鼠板,這和毛利人的祖先防老鼠方法相同;釜和鋤頭也是一模一樣。
最讓毛利師生震撼的是卑南遺址人農耕用的「巴圖」 (patu),因為這在其他地方未曾發現,只有在卑南遺址看到。奧克蘭大學考古文化老師說,「巴圖」是早期毛利祖先戰爭用的武器,後來變成象徵領導人的信物,現在成為家傳之寶。
7年前台中市長胡志強訪問紐西蘭時,在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中,發現官方文獻記載,毛利人是4000多年前從台灣移民到紐西蘭。
圖為史前館所展示的巴圖形石器。中央社記者盧太城攝
一群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電影系毛利師生,10日到台東尋根,發現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和他們身上配戴的玉器很像,毛利女孩身上都會配戴玉器。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紐西蘭毛利人台東尋根 發現「巴圖」(patu)傳家寶〔2013-12-10〕 https://bit.ly/3jwZfgv

2021-08-06_2145062021-08-06_2145452021-08-06_2145292021-08-06_2145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