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冕 貞元十三年 - 二十年
(797 - 804) 《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十三年三月,「以婺州刺史柳冕為福建觀察使」。貞元二十年七月「辛卯,福建觀察使柳冕奏置萬安監獄泉州界」。又本傳:「[貞元]十三年,兼御史中丞、福州刺史……以政無狀,詔以閻濟美代歸而卒。」《新唐書》本傳略同。又見《姓纂》卷七河東解縣東眷柳氏,《柳河東集》卷一二《先君石表陰先友記》、《三山志》。《全唐文》卷四八九權德輿有《答柳福州書》,又卷四九〇《韋賓客宅宴集詩序》稱:「外有平陽、長樂二連帥韋君、柳君」。「柳福州」、「柳君」均指柳冕。《金石萃編》卷一〇四《無垢淨光塔銘》:「唐貞元己卯歲……觀察使柳公。」按「己卯歲」為貞元十五年。
福建行政長官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hqueG
莆田古代三個海神
莆田古代三个海神 https://bit.ly/2YFXDr1
古代莆田人同其他地方人一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發生船沉人亡的慘劇,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 自古海洋經濟發達的莆田,前後產生過三個海神——柳冕、光濟王、媽祖,而且三者並存相當長時間。
第一個海神:柳冕
柳冕(約730-約B04),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 唐代文學家。
柳冕從文學家變為海神,可以說富有戲劇性。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的柳冕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為由,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得到批准。 於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游、泉州、浯洲(今金門島)(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而成神,至今仍倍受崇拜)五地設置五個馬區,從西北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 據宋《冊府元龜》載,唐代秀嶼牧區共有馬5700匹、驢騾牛800頭、羊3000餘只。 雖然萬安監存在時間不長,但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人立廟紀念,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耕海者的保護神。
這事在《八閩通志》裡有明確記載:"靈感廟在醴泉裡秀嶼。 以祀唐觀察使柳冕。 冕貞元間觀察福建,巡管之內福唐、莆田、仙遊皆置馬監領牧,悉以'萬安'為名,而秀嶼其一也。 秀嶼亦名猴嶼,近嶼諸村有馬坑、馬廠,即舊監牧之遺跡,故老相傳,柳氏兄弟嘗職馬政,沒而神靈,故莆人立廟於此。 "廟共三座:醴泉裡秀嶼曰"靈感",營邊曰"昌駿",馬廠曰"昌驥",皆祀冕者也。 "凡有所求必禱之,舟行者尤恃以為命,或風濤驟起,倉皇叫號,神靈為之變現,光如孤星,則獲安濟。"
"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 可見,至少在明代柳冕作為海神的影響力不亞於媽祖。 進入清代後,由於朝廷冊封媽祖為"天上聖母"、"天后",把媽祖信仰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才使得柳冕信仰式微,最終走向沉寂。
醴泉里秀嶼即秀嶼區東莊鎮,當地至今還保留營邊村(又稱柳營村)、馬廠村等地名。 有關柳冕任福建觀察使時奏請朝廷在福建設立萬安監牧馬之事,《唐會要》、《冊府元龜》等歷史文獻及《八閩通志》、《興化府志》、《興化府莆田縣誌》、《金門志》等地方誌書都有記載。
第二個海神:光濟王
光濟王,姓羅,俗稱羅仙子。 《八閩通志》載:"光濟王廟,在府城東奉谷裡大蚶山之南。 ”
相傳舊時一次海嘯中,大量木頭湧向埭頭海邊,每根木料上面都書有"羅"字,村民們把這些木料拿回家,用斧頭清理"羅"字,可是越砍字跡越清晰。 正當大家驚詫莫名之時,一個頭戴峨冠、身穿黃袍的道人來到村頭,他告訴村民們說:"我是姓羅的仙子,要卜居在這裡,那些帶'羅'字的木料就是用來蓋廟宇的。 "言畢就不見了人影。 於是,村民們投工投勞為羅姓仙子蓋起了廟宇,供起了香火。 說來奇怪,廟宇蓋好後,非常靈驗,有求必應。 尤其是漁民出海捕魚和船戶航運客運前入廟禱告都特別靈驗,往來平安。 《八閩通志》載:"商舟往來必禱焉"。 所以香火特別旺,久而久之便遠近聞名,成為極具影響力的神靈。 晉開運二年(945年,即南唐保大三年、閩國元德三年),南唐趁閩國內亂出兵滅了閩國,除福州仍被閩將李仁達(後改名弘羲)竊據外,其餘的建州、汀州、泉州(當時莆田隸屬泉州)、漳州等均納入南唐版圖。 為了鞏固在福建的統治,南唐元宗皇帝李璟冊封羅仙子為光濟王。 《泉南錄》、《八閩通志》、《興化府莆田縣誌》等多部古籍與地方誌乘記載了此事。
光濟王是莆田第一個被朝廷正式冊封的海神。 不過,遺憾的是其廟宇已杳然無跡,無人知曉遺址何在。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應該同清康熙間殘酷的截界遷民政策有關,當然也同媽祖信仰的高漲有關。
第三個海神:媽祖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俗稱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同柳冕、光濟王不同的是,媽祖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更是一位從莆田走向世界的神。 有關媽祖的資料很多,研究成果和介紹文章也很多,這裡僅作簡要介紹。 媽祖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農曆),因救助海難於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農曆)逝世,媽祖一生在海上 奔波奔波,扶危助困,濟世救人,後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島上建祠立廟紀念她,歷代朝廷也對她屢次褒封,並將媽祖祭典列入國家祀典。 隨著時間的推移,媽祖信仰不斷擴大,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全球有媽祖信眾近2億人,媽祖廟近5000座,遍佈美國、日本、新加坡和臺灣、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
在莆田同保護海運有關的神靈,除柳冕、光濟王、媽祖外,還有長壽靈應廟、顯濟廟、靈威廟、祥應廟、靈顯廟等。
莆田古代三个海神 https://bit.ly/2YFXDr1
為什麼漁民的保護神不是龍王而是媽祖?
南宋福建莆田人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和李俊甫《莆陽比事》等中記載: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奉詔出使,行船東海途中,突遇風浪震蕩,八船覆七。 路允迪匍匐船上,忽見一女神現身於桅頂。 只見她翩翩起舞,玉手揮,海上立時風平浪靜。 路允迪死裡逃生,忙問船上諸人是何神顯靈。 福建莆田籍保義郎李振答道,這是福建的媽祖,並講了媽祖顯靈救人的各種事蹟。 於是路允迪回去之後,便奏明宋徽宗此事原委。 皇上隨即下詔,特賜媽祖順濟"匾額,立廟祀於江口。
此後關於宣和媽祖救使的傳說,此後又不斷被後人添油加醋。 其中一種說法是,路允迪出發前曾拜祭過龍王,但關鍵時刻,龍王不管事,反倒是媽祖挺身相救,因此龍王不如媽祖,便漸漸失去了人心。
路允迪祈禱的海神是否是媽祖? 路允迪出海前是否曾拜祭龍王? 無文可考。 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約在南宋時期,關於女神媽祖的信仰,在福建異軍突起,而且很快就向全國傳播。
媽祖的原型,正是福建莆田湄洲島上一戶林姓人家的女兒。 據《莆陽比事》及其後眾多文獻資料的記載,可以大致勾勒出媽祖的身世:媽祖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據說從出生到滿月不啼不哭,家人十分驚異,為其取名"默"。 少女時代,林默得到神自,成為一名通靈的女巫。 那時候、湄洲島一帶海難頻發。 林默熟悉航道,又精通法術,遂以一己力,時常救漁夫商賈於危難之中。 28歲那年,終生未婚的林默羽化升天。 人們感念林默的恩德,為她立廟奉祀,稱呼其為"媽祖"。 民間傳說媽祖死後時常顯靈,仍像生前一樣不斷救助著來來往往的漁船和商船。
拋開種種神話色彩,媽祖應是福建沿海地區的一名女巫,生前熟悉水性,時常救助沿岸漁船商船死後在民間被不斷神化,成為福建地區的一名海神。
為什麼漁民的保護神不是龍王而是媽祖?
當然,在民間護航大業中,媽祖並不是孤軍奮戰的海神,她有許多神通廣大的"同行"。 唐五代以後,沿海地區相繼出現了地方性的航海保護神,如福建莆田的柳冕福建福州的臨水夫人陳靖姑、浙江象山的天門都督、江西臨江的晏公等。 這類海神,與早先出現的四海海神、海龍王等並非同類 。 海龍王等是由於對海洋水體的崇拜而產生的神靈,是海洋水體本位神代表著海洋本身。 由於大海變幻莫測,風浪無常,因此在人們心目中這類海神,很多情況下並不友善。 而媽祖等後起的海神,卻是以海洋挑戰者的面貌出現的,是漁民舟子對抗大海風浪時的護佑者,是掌管涉海事項的神靈,準確地說是航海保護神
渔民出海前祭拜的为什么是妈祖而不是龙王? https://bit.ly/3pOUn8q
柳冕(?-?),字敬叔,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官員。
生平
柳芳之子,博學富文辭,父子並居集賢院。唐德宗時,歷任右補闕、史館修撰,因劉晏事,貶巴州司戶參軍。貞元元年(785年),任太常博士等職[1],屢遭讒言。貞元年間曾任福州刺史,《全唐文》錄其文章。
在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前,柳冕已率先反對南朝駢儷文體,主張復古,強調尊聖、宗經,以儒道來指導文學,所謂「文章本於教化,形於治亂,繫於國風。」。雖然如此,他的散文創作成績並不佳,因此影響甚微。[2]
注釋
《舊唐書》卷21《禮儀志》一:「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宗親祀南郊。有司進圖,敕付禮官祥酌。博士柳冕奏曰……」《舊唐書》卷149《柳冕傳》:「貞元初,為太常博士。」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柳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fQ5V8
紀念另一海上保護神的柳冕廟
關於靈感廟的史實與傳說
靈感廟劇場
靈感廟內主祀柳冕神像
靈感廟牌匾
靈感廟全貌
柳營宮
柳營宮全貎
(海峽之聲網 江德能)秀嶼區東莊鎮有一座昌駿廟,當地稱「柳營宮」,主祀神明為柳冕。昌駿廟管理員陳文榮告訴記者,「柳冕是真實歷史人物,正是他當年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所以被民眾立廟紀念。在我們這裡,他是同媽祖有同等地位的海上保護神。」
史料記載,柳冕,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文學家。文學家監牧馬,又何以成為海神?莆田文史工作者謝如明告訴記者,「柳冕從文學家變為海神,可以說富有戲劇性。古代莆田人同其他地方人一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發生船沉人亡的慘劇,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明的保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謝如明介紹,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的柳冕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為由,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得到批准。於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遊、泉州、浯洲(今金門島)五地設置五個馬區,從西北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據宋《冊府元龜》載,唐代秀嶼牧區共有馬5700匹、驢騾牛800頭、羊3000餘只。「雖然萬安監存在時間不長,但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人立廟紀念,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耕海者的保護神。」
柳冕監牧一事在《八閩通志》里也有明確記載:「靈感廟在醴泉里秀嶼。以祀唐觀察使柳冕。冕貞元間觀察福建,巡管之內福唐、莆田、仙遊皆置馬監領牧,悉以『萬安』為名,而秀嶼其一也。秀嶼亦名猴嶼,近嶼諸村有馬坑、馬廠,即舊監牧之遺蹟,故老相傳,柳氏兄弟嘗職馬政,沒而神靈,故莆人立廟於此。」廟共三座:醴泉里秀嶼曰「靈感」,營邊曰「昌駿」,馬廠曰「昌驥」,皆祀冕者也。「凡有所求必禱之,舟行者尤恃以為命,或風濤驟起,倉皇叫號,神靈為之變現,光如孤星,則獲安濟。其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
「『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可見,至少在明代柳冕作為海神的影響力不亞於媽祖。進入清代後,由於朝廷冊封媽祖為『天上聖母』『天后』,把媽祖信仰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才使得柳冕信仰式微,最終走向沉寂。」謝如明告訴記者,《八閩通志》里記載的醴泉里秀嶼即今秀嶼區東莊鎮,當地至今還保留營邊村(又稱柳營村)、馬廠村等地名。「有關柳冕任福建觀察使時奏請朝廷在福建設立萬安監牧馬之事,《唐會要》、《冊府元龜》等歷史文獻及《八閩通志》、《興化府志》、《興化府莆田縣誌》、《金門志》等地方志書都有記載。」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aOBQEP.html
---------------------------------------------------
宋朝有個叫柳冕的秀才,很忌諱"落"這個字,僕人們如果犯了忌諱,就會被責打,他把"安樂"叫做"安康",因為"樂"和"落"發音相近。 有一次他考舉人,發榜的日子他讓僕人去看名次,這次比較倒楣,沒中,僕人不好說"落第",回來只好對他說"秀才康了"。 這個笑話出自宋朝范正敏的 《健身房齋閒覽·諧噱》,我順便查了一下柳冕這個人,沒想到歷史上還真有,是唐朝人,和宋朝的這個同名,但唐朝的柳冕更加有名,他是莆田的三位"海神"之一,按年代來講排第一位#帝壹文化# 柳冕,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 唐代文學家。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的柳冕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為由,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得到批准。 於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游、泉州、浯洲(今金門島)五地設置五個馬區,從西北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人立廟紀念,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耕海者的保護神。 這事在《八閩通志》里有明確記載:"... 廟共三座:醴泉裡秀嶼曰"靈感",營邊曰"昌駿",馬廠曰"昌驥",皆祀冕者也。 " 第二位海神是"光濟王",姓羅,俗稱羅仙子。 《八閩通志》載:"光濟王廟,在府城東奉谷裡大蚶山之南。 ",不過據說現在廟不在了。 #微头条日签# 第三位海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媽祖"了,媽祖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農曆),因救助海難於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農曆)逝世,媽祖一生在海上奔波,扶危助困,濟世救人,後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島上建祠立廟紀念她,當然,現在媽祖的影響已經遍及全世界了 https://is.gd/xFxJjC
-------------------------------------
柳冕的文學觀,革科舉之弊,以及對古文運動的影響
2019-09-30 由 聊奇論史 發表
柳冕(字敬叔,西元730-805),河東人(今山西),其父柳芳為肅宗時的史官,柳冕文史兼該,言事頗切,貞元時曾任太常博士。
李華開啟古文運動之功時,古文運動可說自安史亂前即已萌芽,那麼促使古文運動發生的原因,還有什麼可能?
北方士族文化是古文運動的一個結構性背景,唐代以後,由於時勢所趨,如文風興盛,科舉重要性提高,北方士族鑽研詩文者大幅增加,但他們又深受北方重政教而以文章為枝葉的傳統價值感染,終至儒教文學觀在文人社群中影響越趨強大。
柳冕畫像
作為一種地域性的文化,河東柳氏的家學的形成與產生,並非一蹴可幾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延續與不斷發展的過程。
柳冕與柳宗元屬同族同宗,柳氏可謂是當地的史學世家,唐代河東家族是以王通河汾儒學為基礎,表現強烈的入世精神極為重視"載道"說,代表人物有柳冕、柳宗元。
廣西柳州柳宗元雕像
柳冕在文壇地位不高、不能算是文人,但在古文運動前期,柳冕對文學的看法相當具體、集中,將文以明道與文章教化論視為最高指導原則,批判屈宋以下缺乏教化性的文學作品,有非常濃厚的衛道精神與復古意味。
一、柳冕革科舉之弊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柳冕約二十五歲,面對大唐開國以來最大的打擊,柳冕試圖找尋問題的癥結,古文運動學家中他首先批判科舉弊端,認為進士科以詩賦取人,徒有美文而缺乏理道,明經科以誦疏與注為主,聖人之道與六經之義不能真正的彰顯,使得真正的人才反而沒有進路,朝堂儘是"腐儒",所以他認為:
在此則柳冕寫給權德輿的書信中提到:在龐大的科舉體制下,他發現明經、進士取士的弊病,認為從政府選取人才的方法進行改革,才能有效的矯正世人消極求仕而罔顧聖人經典道義的態度,透過突破鑽研註疏的侷限,不僅學經,還要尊經,回到經典之中探求其中的"道"、尊其本,才能達到"君子之儒"的境界。
面對安史之亂後崩壞的局面,這樣的態度基本上是積極入世的,且對經典研究的要求是深入的,有助於學術思想的開展。
安史之亂
二、文章教化與明道的功能
在《全唐文》卷五二七中收錄柳冕14篇文章,與論文有關者即占了半數,有〈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書〉、〈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與徐給事論文書〉、〈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答徐州張尚書論文武書〉、〈答楊中丞論文書〉、〈答衢州鄭使君論文書〉,柳冕認為文章最重要的便是"教化"功能,他再三強調說:
他要求文章需要以"教化"為本,文章的興衰與王道興廢有密切的關係,文章若承載著教化的功能,即能發揮治亂的作用,國風自然順治,六經就是最好的代表,他說:"六經之作,聖人所以明天道,正人倫,助治亂。"
所以柳冕力排所有失去教化功能的文學,如屈、宋、揚、馬等都是亡國之音,因為這些作品抒發哀怨之情、注重描摹物象、追求辭藻華麗,沒有體現"聖人之道",符合柳冕標準的只有荀、孟和賈誼了:
柳冕推崇荀、孟、賈誼,與古文先驅蕭李推崇荀、孟無異,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加入了漢代的作家賈誼,而且不是以諸子散文的寫作方式推崇他們,因為漢代的政教之文,也為柳冕肯定,所以極力推崇他們"明道"之功。
明什麼"道"呢?它涵攝了周道、王道、先王堯舜之道、仲尼之道、聖人之道,這些都是"君子"必須學習的內容:
李峻岫先生說:
許多研究古文運動的學者,對於柳冕的貢獻較沒有直接與深刻的描述,李先生這段話,指出柳冕之於韓愈的影響,筆者深表贊同。
根據筆者統計,"道"字在柳冕僅存的十四篇文章中,就出現了七十多次,"道"的內涵全然是儒家的,文學只是儒學傳道的工具,文與教化不能分開,在釋、道昌盛的年代,柳冕可以說相當堅持自己的"信仰",堪稱古文運動中復興儒學的健將。
三、文氣說與柳冕的文學理念以及對古文運動的影響
文學批評中的"文氣說"多指行文的氣勢,而曹丕的〈典論論文〉說道:"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安徽亳州樓展廳內曹丕塑像
這是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從創作主體的角度,考察文學作品的本質,明確的說明文學作品乃為個體氣質風格的展現,在此作家的才性是天生形成、不可更改的,天生因為稟氣的清、濁,使作者有才不才的差異,作品因而有巧拙之別。
然而柳冕在論文的時候,也有談到"氣"的問題,有別於行文氣勢,指的是"作者稟氣說":
從上述兩段引文來看,柳冕的"氣"包含幾種意義:其一、是指文章的文氣,其二、是指作者的才氣,其三、是仁義的氣,三者息息相關。
文章之氣,是作者才氣的呈現,而作者的才氣必須是"真"且"精"的,是由仁義道德的正氣來支持。文章要有氣,才有影響力,作者若才少而氣衰,文章便不能發揮教化、明道的作用,世道就會衰頹,所以柳冕的文氣論是跟"道"相結合的:
柳冕的"道"是儒家的,不是道家的,作者的志氣與作品的生氣是一體兩面的,評斷文章的優劣,作者主體的修持與"文章修辭"相較之下便重要許多,且柳冕談到的"文氣"似乎更接近孟子的"浩然之氣":
黃俊傑先生認為這種"浩然之氣"一方面屬於存有意義的自然界的事物,另一方面又屬於創生意義的文化世界中的事物,它與倫理學中的"義"和"道"互相配合,若欠缺倫理內容,它就無法鼓舞興發,因此,不斷地凝聚理性的所謂"集義"工夫,就成為"養浩然之氣"的重要工作。
其次,在說"浩然之氣"還要再談談"志",〈孟子‧公孫丑上〉曰:"夫志,氣之帥也。"
孟子所謂的"志"具有領導"氣"的作用,這裡的"志"是人所獨有的生命力,將"氣"作一種定向的聚集,所以原本指血氣、氣息的生理之"氣",要變成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便需要"志"的作用。
孟子
柳冕與孟子的"志"是指主體意識的支配,他們的"氣"也是具有道德意涵的,只不過孟子的"氣"是由"志"所領導,柳冕的"氣"則由"道"生,文辭雖然不同,但都是指主體道德意識,由此可見柳冕的文氣論不能與孟子思想全然切割,必定受了儒家的影響,只可惜柳冕現存文獻太少,僅有理論,並無作品實踐他的文論。
柳冕對於文學的觀念較為堅持,不承認文學獨立的價值與地位,他站在儒家思想上看待文學,把文學成為政治教化的附庸,認為文章主要以教化為本,以明聖人之道為依歸,抹殺了六朝以來文學發展的成就,帶有非常濃重的"復古"意味與"衛道"色彩。
山西河東柳氏公祠
在古文運動的發展上,雖然柳冕對於"文道"的觀念有些矯枉過正,但後來柳宗元以相對合理的角度,將文與道的關係予以協調,擴大了道的內涵、也承認文的地位,二柳之間文學觀念的傳承,對古文運動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4brkerq.html
探尋涉台文物柳冕廟遺址
探寻涉台文物柳冕庙遗址 - 莆田文化网 https://bit.ly/2YL7KL0
秀嶼區東莊鎮有一座極具價值的重要涉台文物柳冕廟,該廟奉祀對閩台兩地作出重大貢獻的唐代福建觀察使柳冕。 可惜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由於各種原因,該廟沒有保留下來,只留一片遺址空地。
現今,大陸與臺灣往來甚密,臺灣同胞特別是馬祖島上的臺胞、大量的柳冕信眾和大陸先民的後裔不斷前往謁拜朝聖、尋根問祖,他們一致認為秀嶼區東莊鎮奉祀柳冕的靈感、昌駿、昌驥三廟實為馬祖島上柳冕廟的祖廟,在馬祖列島上雅稱"馬祖廟"。 每年都有臺胞及信眾飄洋過海來朝拜柳冕神靈,他們在原來柳冕廟宇所在的空地上插把香、跪個拜、抓把土虔誠地帶回去。
柳冕廟宇是很有價值的涉台文物,見證了1200多年閩台兩地人民血緣相親、法緣相循。
近日,筆者對此廟歷史淵源及遺址進行一番探尋。
柳冕者,字敬叔,古時我國北方薄州河東人。 唐貞元年(西元785年)為福建觀察使。 其在職期間上奏德宗帝,謂福建沿海是南朝畜牧之地,牧草肥沃,可以餵養馬匹,發展畜牧業。 德宗皇帝准奏,於是就在福州設一牧區,名萬安監,是唐代規模最大的馬匹最多的官辦牧區。 而後又分設五區於泉州一帶,舊時莆田隸屬泉州管轄,莆田小嶼醴泉一帶也是當時重要牧馬區之一。 清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六卷,「驛傳」記,唐貞元十三年(西元797年)詔益蜀孝子林攢家傳說役:貞元二十年(西元804年)先是觀察使柳冕奏帝,於閩中開監牧馬。
柳冕設了萬安監之後,牧區內所餵養馬、驢、牛、養共總萬餘。 其中馬匹皆由北方陝西船運來福建後又分散閩中各地牧區飼養。 這些北方運來的馬匹由於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天氣炎熱,水土不服,北方運來的馬匹不久後病的病,死的死,所剩無幾。 雖然柳冕的監牧以失敗告終,但當時的莆田先祖卻因禍得福,因這教訓得到了許多醫治馬匹、馴養馬匹、使用馬匹的寶貴經驗。 正如莆人吳陳謨(清光諸二十九年進士)莆田史談中的《牧馬監》一文所說:柳冕牧監失敗,莆人卻得到牧馬的眾多經驗,從此莆田東路各區的人民俱喜飼養馬匹、使用馬匹。
在生產力和生產工具落後的封建社會,馬匹則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生產力和生產工具。 為紀念柳冕發展畜牧業的功績,莆田先民在禮泉裡立廟奉祀。
柳冕在莆田沿海監牧遭挫折后,帶領一批大陸先民把部門馬匹海運至福州府連江縣近海的島嶼上繼續餵養。 結果,取得巨大成功,並得到迅速發展,許多良馬還源源不斷地外運至大陸各地,有力推動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 史載,連江縣海外一個最大島嶼,因此得了名馬祖島,周邊的大小島嶼合稱馬祖列島。 島上的先民為了紀念柳冕,大小各島都紛紛建立柳冕廟宇予以奉祀,並從大陸柳冕廟神靈分燈上島,廣渡眾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島上也建有柳冕廟。
從史書記載內稽得,今秀嶼區東莊鎮,建有三座奉祀柳冕的廟宇,其中一座名曰靈感廟。 史料載"靈感廟在禮泉裡秀嶼,以祀唐觀察使柳冕。 冕貞元間觀察福建,巡管之內福唐(今福清市)、莆田、仙遊皆置馬監放牧,悉以'萬安'為名,而秀嶼亦名猴嶼,近嶼諸村有馬坑、馬廠即舊監牧之遺跡。 故老相傳,柳氏兄弟嘗職馬政,沒而神靈,故莆人立廟於此。 凡有求必禱之,舟行者尤恃以為命,或風濤驟起,倉皇叫號,神靈之變現,光如弧星,則獲安濟。 其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 宋景炎元年,知化州余謙一為記。 "又載:"又營邊(今東莊鎮營邊村)有廟曰'昌駿',馬廠(今東莊鎮馬廠村)有廟曰'昌驥',皆祀冕者也。 ”
靈感廟、昌駿廟、昌驥廟三廟統稱柳冕廟,在當時幾百間在閩台兩地民間的影響和神靈的知名度,都不亞於湄洲媽祖,香火典盛,香客如識,閩台兩地人民交往頻繁。 據1981年版《莆田文史資料》第三輯書中林祖韓寫的《秀嶼港今昔》一文中記述:秀嶼在宋元時屬感德禮泉里,宋《莆陽志》稱它為猴嶼,明 弘治《興化府志》辨其為"猴嶼"之誤,因該嶼在唐時為福建觀察使柳冕設監牧馬之地,建有柳冕廟,邑人余謙一(宋鹹淳元年為之書寫碑記。 此廟至清朝未民國初猶存)。 筆者遍訪該地鄉老,實地查證,又據史書、史料記述,今秀嶼區東莊鎮有個營邊村又稱柳營村,即當時柳冕廟之所在地。 鄰近又有一塘邊村,該村有一池塘是東庄鎮最大的淡水池塘,是當年供飲馬之需。 近處還有一個馬廠村,是當時圈馬的地方,以上二地便是當時昌駿廟和昌驥廟之所在地也。 (鄭文通)探寻涉台文物柳冕庙遗址 - 莆田文化网 https://bit.ly/2YL7KL0
秀嶼,原為一島名,在東莊半島西南端海上。 史書載,最早名為侯嶼(又作猴嶼,皆可),因唐朝時福建觀察使柳冕在醴泉半島設牧馬監(注:醴泉即現在東莊,牧馬監即養馬廠),後人為紀念柳的功績在島上立柳侯廟世代祭祀。 后又名小嶼,因扼湄洲港灣,且湄洲灣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可通行較大噸位的商船。 島上又有客棧,淡水補給,所以唐宋時商業已十分繁榮。 從現今的海上考古發現可知,最早的沉船推定年代為唐末五代時期,在現在的東吳港附近。 港灣出口附近還有宋元及清時期的沉船。 明《興化府志》卷七載:
"小嶼在海中,潮退有石橋可渡,上有小嶼巡檢司,居民約千餘家,皆以漁為業。 宋志小嶼作'猴嶼',按嶼上有柳侯廟,宋余宗簿謙一作記,蓋唐觀察使柳侯冕領郡牧之所也。 是'猴嶼'作'侯嶼'"
後人美其名曰「秀嶼」,蓋莆語諧音。 原小嶼也變為今秀嶼村,並於民國十六年劈為港口,當謝清末民初的莆商林柏青。 但不幸的是,明嘉靖時期的倭患、清初的截界和抗戰時期的日軍轟炸,使得秀嶼港幾度興廢。 近年為發展地區經濟的需要建成現代化的碼頭"秀嶼港",秀嶼村整體搬遷,並填海成了陸地,再不復往昔的海島,原在海中連接兩地的石橋已無跡可尋,只剩石山上的廟宇。 二十多年前改秀嶼鎮為東莊鎮,另規劃了秀嶼區,所轄地域更廣了,現秀嶼已成為莆田一大區名,幸甚!
清末文人莆田教育家關佛心的一次秀嶼之遊,對島上描述極為詳盡,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莆田史談》卷廿二:
秀嶼談
秀嶼舊稱小嶼,古稱猴嶼,在湄洲灣里,以石橋接於醴泉半島。
吾人之遊秀嶼,由岩頭鋪西厝鄉出發。 同行者坐一支單桅的帆船,向東前進,不及二句鐘,遂達到目的地。 遠望秀嶼不知道是一個孤島。 只見醴泉半島如一字形,其長十余裡。 半島的終點有比較特為高竣的石巒,瀕海而立。 洎乎帆船差不多到秀嶼,終見秀嶼與醴泉半島,分離而獨立。 中間相距里許,有鐵索橋鎖著。 (石橋名鐵索橋)
與秀嶼比肩而立,而同塞湄洲灣內口者,尚有一嶼曰羅嶼。 秀嶼歸莆田管,羅嶼歸惠安管。 秀嶼有點風景,羅嶼絕無。 船是靠著海濱新築的浮橋,吾們捨船登岸,稍微休息,便找風景玩去。 受著酸化的石巒,裂開做十數大塊的頑石,高雖不及二丈,而石縫中居然可以行走。 余從石礁走上,復穿石縫中出,俯首下視,先到者已坐在凸出尺許的石盤上。 頑石上面有前人琢成方形,其中復琢成人物"呂洞賓"立像,隱約可辨。 僧雲"此方形系石板嵌入或說中有藏金,謠傳也"。
石盤上有一平坡,即嶼得最高處。 坡左一寺,寺小,寺名記系秀峰寺,右為上帝殿,殿頗頑狀。 前後兩座,有一排兵駐此防匪。 坡右之下,頑石林立,有石刻三四,皆作佛家語,但語氣甚為粗淺,過目便忘。
全嶼皆山,嶼得周圍約有五六里,西面石巒特高,東側漸漸降低。 吾們循山趨下,是處海濱有新蓋店房十余家,中為街道,右為住家,左則棧房,此外又有注屋十余座,零零落落,散而不聚。
鄉人說「從前我們秀嶼有人煙萬三,姓劉的占多數,生意也做的很發達,環周築有城寨,以資防守,後倭寇乘潮漲破城,屋也焚了,人也殺了,財物搶到乾淨,此地遂零落到如今。 ”。
余以為鄉人的話不錯。 縣志小嶼注,有柳冕廟,柳冕是唐觀察使,在泉州(及今福州)設萬安監牧馬。 小嶼是牧區之一,此地有柳冕廟是紀念柳冕的,可知此地在唐時便已發達了。 又倭寇擾亂莆田前幾回來,位數有平海莆禧,最後終由三江口,可知當時三江口海道未通商業不興,莆田最大商業是桂圓,從前桂圓商棧倶在黃石,所以有水南龍眼的話。 桂圓商既在黃石,那麼龍眼出口必至醴泉半島的岱湖,當時航船業又甚發達,秀嶼一帶必為帆船商所薈聚。 石橋的建築,非唐則宋,俗傳系明代知府岳正所築。 然則當時的秀嶼,其繁盛當不亞今日的鼓浪嶼香港。
秀嶼有淡水井多處,又可泊巨船。 醴泉灣內,帆船可以避風,恰是一個商業地。 惟湄洲灣的商業,左有涵江的三江口,右有泉州的廈門,雖有仙游惠安永春數縣,商業面積尚嫌不大。
但現在的國民性是平等的,商業是要平均發達的。 林柏青於上年呈請開港,已得省政府批准,其眼光尚算不錯(柏青在此有棧房),雖秀嶼距仙游雙流港的陡門,七浬的海道,巨舶不能直達,而淺水小輪及駁船個人的程式可趁潮代為輸送,又吾莆涵黃的公路,除
由黃石東南抵笏石忠門,分抵平海莆禧外,如果更南由蔡嶺築至醴泉半島的徐前,西向岩頭鋪的淡雲五虎西厝,金沙輔的東沙,經仙的宋塞,以與楓亭幹路接惠安的頭北,亦築公路以達鬥門,如是則交通驟便,商業的發達,是確有把握的。秀屿地名由来及历史_八腊爷_新浪博客 https://bit.ly/36G4Qfb
福建等州觀察使臣李若初奏:
得泉州牒莆田縣申,百姓林欑頃有父亡,殯於縣西北隅,約去城九里。 次遭母喪,至貞元八年冬,扶護就父殯所營葬,永申(合)男童,禮法無虧,負土成墳,三年方就。 兄弟結廬墓側,哀感鄉閭,至誠所通,屢致祥異。 去年二月四日,墓所松樹遍降甘露,凝結如雪;至其年十一月十七日,重降於墳所松樹;今年正月二十五日又降如前。 州司前後差官檢驗有實,其甘露送到使司檢覆並同,謹具如前者。
伏以至德動天,無遠弗屆,休徵應物,有感必通。
恭惟
(皇上)配乾至極,法坤統元,蘊周文翼翼之心,體虞舜蒸蒸之行,普天之下,沐我和風,率土之濱,陶吾孝理。 是故甘露三降,假凡庶幾以呈祥,靈瑞薦臻,表聖明之丕烈。 其林欑能生養歿哀,發於天性,此皆上稟,皇化克著,丹忱伏乞, 旌其門閭,以從敦勸!
貞元十三年四月二日奉敇旨,宣付所司!
福建等州都團練處置使 福州刺史 中丞 柳 冕
福建觀察處置使 員外 韓 庠
莆田縣令 攝功司參軍 黃隱之
令史 楊 晟、吳 信、蔣 滿
註解:
本文為(唐)福建觀察使李若初奏甘露降、乞旌門閭的奏章牒文,收錄在清康熙《莆闕下林氏族譜》中,是珍貴的歷史記載。
李若初(? —799),趙郡人。 貞觀中並州長史、工部侍郎弘節之曾孫也。 若初少孤貧,初為轉運使劉晏下微冗散職;累授檢校郎中、兼中丞、懷州刺史。 轉虢州刺史,坐公事為觀察使劾奏,免歸。 久之,出為衢州刺史,遷福州刺史、兼禦史中丞、福建都團練使。 尋遷越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浙江都團練觀察、諸道鹽鐵轉運使。 善於吏道,性嚴強,力束斂下,吏人甚畏服。 方整理鹽法,頗有次敘。 貞元十五年,遇疾卒,廢朝一日,贈禮部尚書。 《舊唐書》列傳九十六有傳。
柳冕 (約730—804年),字敬叔,蒲州河東人(今山西永濟)。 博學富文辭,世為史官,父子並居集賢院。 德宗初,召為太常博士。 因言事切直,出為婺州刺史。 貞元十三年 (797),拜禦史中丞、福州刺史,充福建團練觀察使。 柳冕與柳宗元為同族同輩,是韓愈、柳宗元宣導古文運動的先驅。 強調「文章本於教化」,主張文道並重,尊經崇儒。 有文集若干卷,已佚,《全唐文》輯存其文十篇。 柳冕任福建觀察使期間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向朝廷奏請在福唐、莆田、仙遊等地置馬監領牧,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 (東莊)人立廟紀念,醴泉里東莊立"靈感廟",營邊立廟"昌駿"(柳營宮),馬廠立廟"昌驥",當地至今還保留營邊村(又稱柳營村)、馬廠村等地名。(唐)福建观察使奏甘露降乞旌门闾疏 - 莆田林孝子 | 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 - WeMP https://bit.ly/3ayM9uY
柳營宮全貌
史料記載,柳冕,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文學家。文學家監牧馬,又何以成為海神?莆田文史工作者謝如明告訴記者,「柳冕從文學家變為海神,可以說富有戲劇性。古代莆田人同其他地方人一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發生船沉人亡的慘劇,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於神明的保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謝如明介紹,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的柳冕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為由,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得到批准。於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遊、泉州、浯洲(今金門島)五地設置五個馬區,從西北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據宋《冊府元龜》載,唐代秀嶼牧區共有馬5700匹、驢騾牛800頭、羊3000餘只。「雖然萬安監存在時間不長,但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人立廟紀念,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耕海者的保護神。」
柳冕監牧一事在《八閩通志》裡也有明確記載:「靈感廟在醴泉裡秀嶼。以祀唐觀察使柳冕。冕貞元間觀察福建,巡管之內福唐、莆田、仙遊皆置馬監領牧,悉以『萬安』為名,而秀嶼其一也。秀嶼亦名猴嶼,近嶼諸村有馬坑、馬廠,即舊監牧之遺跡,故老相傳,柳氏兄弟嘗職馬政,沒而神靈,故莆人立廟於此。」廟共三座:醴泉裡秀嶼曰「靈感」,營邊曰「昌駿」,馬廠曰「昌驥」,皆祀冕者也。「凡有所求必禱之,舟行者尤恃以為命,或風濤驟起,倉皇叫號,神靈為之變現,光如孤星,則獲安濟。其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
「『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可見,至少在明代柳冕作為海神的影響力不亞於媽祖。進入清代後,由於朝廷冊封媽祖為『天上聖母』『天後』,把媽祖信仰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才使得柳冕信仰式微,最終走向沉寂。」謝如明告訴記者,《八閩通志》裡記載的醴泉裡秀嶼即今秀嶼區東莊鎮,當地至今還保留營邊村(又稱柳營村)、馬廠村等地名。「有關柳冕任福建觀察使時奏請朝廷在福建設立萬安監牧馬之事,《唐會要》、《冊府元龜》等歷史文獻及《八閩通志》、《興化府志》、《興化府莆田縣志》、《金門志》等地方志書都有記載。」
柳營宮全貎
(海峽之聲網 江德能)秀嶼區東莊鎮有一座昌駿廟,當地稱「柳營宮」,主祀神明為柳冕。昌駿廟管理員陳文榮告訴記者,「柳冕是真實歷史人物,正是他當年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所以被民眾立廟紀念。在我們這裡,他是同媽祖有同等地位的海上保護神。」
史料記載,柳冕,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文學家。文學家監牧馬,又何以成為海神?莆田文史工作者謝如明告訴記者,「柳冕從文學家變為海神,可以說富有戲劇性。古代莆田人同其他地方人一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發生船沉人亡的慘劇,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明的保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謝如明介紹,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的柳冕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為由,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得到批准。於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遊、泉州、浯洲(今金門島)五地設置五個馬區,從西北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據宋《冊府元龜》載,唐代秀嶼牧區共有馬5700匹、驢騾牛800頭、羊3000餘只。「雖然萬安監存在時間不長,但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人立廟紀念,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耕海者的保護神。」
柳冕監牧一事在《八閩通志》里也有明確記載:「靈感廟在醴泉里秀嶼。以祀唐觀察使柳冕。冕貞元間觀察福建,巡管之內福唐、莆田、仙遊皆置馬監領牧,悉以『萬安』為名,而秀嶼其一也。秀嶼亦名猴嶼,近嶼諸村有馬坑、馬廠,即舊監牧之遺蹟,故老相傳,柳氏兄弟嘗職馬政,沒而神靈,故莆人立廟於此。」廟共三座:醴泉里秀嶼曰「靈感」,營邊曰「昌駿」,馬廠曰「昌驥」,皆祀冕者也。「凡有所求必禱之,舟行者尤恃以為命,或風濤驟起,倉皇叫號,神靈為之變現,光如孤星,則獲安濟。其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
「『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可見,至少在明代柳冕作為海神的影響力不亞於媽祖。進入清代後,由於朝廷冊封媽祖為『天上聖母』『天后』,把媽祖信仰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才使得柳冕信仰式微,最終走向沉寂。」謝如明告訴記者,《八閩通志》里記載的醴泉里秀嶼即今秀嶼區東莊鎮,當地至今還保留營邊村(又稱柳營村)、馬廠村等地名。「有關柳冕任福建觀察使時奏請朝廷在福建設立萬安監牧馬之事,《唐會要》、《冊府元龜》等歷史文獻及《八閩通志》、《興化府志》、《興化府莆田縣誌》、《金門志》等地方志書都有記載。」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aOBQEP.html
柳營宮全柳程式
(海峽之聲網 江德能)秀嶼區東莊鎮有一座昌駿廟,當地稱"柳營宮",主祀神明為柳冕。 昌駿廟管理員陳文榮告訴記者,"柳冕是真實歷史人物,正是他當年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所以被民眾立廟紀念。 在我們這裡,他是同媽祖有同等地位的海上保護神。 ”
史料記載,柳冕,字敬叔,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文學家。 文學家監牧馬,又何以成為海神? 莆田文史工作者謝如明告訴記者,"柳冕從文學家變為海神,可以說富有戲劇性。 古代莆田人同其他地方人一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發生船沉人亡的慘劇,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明的保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
謝如明介紹,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的柳冕以"閩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馬蕃息"為由,向朝廷奏請增設萬安監牧馬,得到批准。 於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游、泉州、浯洲(今金門島)五地設置五個馬區,從西北引進大量馬匹、牛羊飼養。 據宋《冊府元龜》載,唐代秀嶼牧區共有馬5700匹、驢騾牛800頭、羊3000餘只。 "雖然萬安監存在時間不長,但有力地推動了莆田畜牧業的發展,被莆田人立廟紀念,久而久之發展成為耕海者的保護神。"
柳冕監牧一事在《八閩通志》里也有明確記載:"靈感廟在醴泉裡秀嶼。 以祀唐觀察使柳冕。 冕貞元間觀察福建,巡管之內福唐、莆田、仙遊皆置馬監領牧,悉以'萬安'為名,而秀嶼其一也。 秀嶼亦名猴嶼,近嶼諸村有馬坑、馬廠,即舊監牧之遺跡,故老相傳,柳氏兄弟嘗職馬政,沒而神靈,故莆人立廟於此。 "廟共三座:醴泉裡秀嶼曰"靈感",營邊曰"昌駿",馬廠曰"昌驥",皆祀冕者也。 "凡有所求必禱之,舟行者尤恃以為命,或風濤驟起,倉皇叫號,神靈為之變現,光如孤星,則獲安濟。 其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 ”
"'靈響與湄洲之神相望。' 可見,至少在明代柳冕作為海神的影響力不亞於媽祖。 進入清代後,由於朝廷冊封媽祖為'天上聖母''天后',把媽祖信仰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才使得柳冕信仰式微,最終走向沉寂。 "謝如明告訴記者,《八閩通志》裡記載的醴泉裡秀嶼即今秀嶼區東莊鎮,當地至今還保留營邊村(又稱柳營村)、馬廠村等地名。" 有關柳冕任福建觀察使時奏請朝廷在福建設立萬安監牧馬之事,《唐會要》、《冊府元龜》等歷史文獻及《八閩通志》、《興化府志》、《興化府莆田縣誌》、《金門志》等地方誌書都有記載。
纪念另一海上保护神的柳冕庙 - 海峡之声网- https://bit.ly/36FQJpQ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