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 天天要聞 https://bit.ly/3h344gf
話說宋太祖趙匡胤以一介軍頭之身當上皇帝之後,心裏其實是很慌的。畢竟從唐末以來,皇帝就像是擺在軍頭砧板上的肉一樣任其宰割,他老趙玩得那套“黃袍加身”的把戲也沒什麼技術含量,他的部下憑什麼就不能再搞一次、把他的趙宋江山變成五代之後的“六代”?老趙被迫“黃袍加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畢竟五代時將軍拒絕造反而...
話說宋太祖趙匡胤以一介軍頭之身當上皇帝之後,心裏其實是很慌的。畢竟從唐末以來,皇帝就像是擺在軍頭砧板上的肉一樣任其宰割,他老趙玩得那套「黃袍加身」的把戲也沒什麼技術含量,他的部下憑什麼就不能再搞一次、把他的趙宋江山變成五代之後的「六代」?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為了自家江山的長治久安,趙匡胤算是操碎了心。他先是靠一杯酒收走了武將的兵權、打折了他們的骨頭,又採取了極端的「強幹弱枝」的辦法將軍權牢牢的把持在皇帝的手中。為此,除了對京城安危息息相關的幽雲十六州以外,他一句「此非吾有也」就放棄了西南的大片土地,並縱容党項人在西北邊地坐大,最終使得宋朝沒能一統天下,淪為了一個可憐的割據政權。
收了軍權之後趙家皇帝還打算收盡天下人心。他們採取的辦法是拉攏以士大夫為主體的文官集團,與之「共天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避暑漫抄》宋·陸遊)這一祖訓在兩宋319年里基本得到了執行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至最終宋亡時,以讀書人為主的10萬軍民隨小皇帝趙昺壯烈的蹈海而死,由此可見一斑。
要收買人心,光靠一個虛名和一塊「免死金牌」肯定是不夠的,所以慷慨大方的趙家皇帝們又設計出一套重疊繁複到無以復加程度的官制,毫不吝嗇的大撒權、錢、名。這固然大大提高了醉心功業的士大夫們對皇帝的忠誠度,但也使得政治體制極端複雜、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最終形成了始終困擾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宋朝還在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文館基礎上,設立了專門收藏本朝歷代皇帝的御制文檔、典籍、書畫等「御集」的館閣及相應的職官。在近千年之後美國人搞出來個總統圖書館,看上去就像是對宋朝館閣的全盤複製或是抄襲。
宋朝的官制被搞得複雜無比,似乎就是為了給官員多發幾份工資?
宋朝官制之複雜,可不是一句「陳陳相因,疊床架屋」就能概括的。宋亡之後,元朝名相脫脫修《宋史》,估計這貨也被腦洞大開的宋朝官制折磨得薅光了頭髮,最後氣得破口大罵:
「其官人受授之別,則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勛、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勛、爵邑有無為輕重。時人語曰:『寧登瀛,不為卿;寧抱槧,不為監。』虛名不足以砥礪天下若此。」(《宋史·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
上面這段引文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官」是用來發工資的,「職」是用來臭顯擺的(名望與資歷),「差遣」才是權力的所在。除此以外還有文散官銜的「階」、武散官銜的「勛」以及更高級的「爵」,除了可以讓皇帝多出幾個給官員發工資的渠道以示恩寵,還可以用來打發沒地方安排的多餘和閑散官員。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你以為這就完了?作為本官的「寄祿官」除了要分為官品十八級以外,還有「加官」,又稱「檢校官」,又分成十九等;有實際職務的「執事官」,差遣又有判、知(主管)、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簽書、監之分,如知縣、參知政事、知制誥、直秘閣、判祠部事、提點刑獄公事等等,在職級、權限、任期等方面又各不相同。
我已經竭盡全力用最簡練的文字試圖濃縮宋朝官制的精華,一些不怎麼重要的乾脆捨去不提。即便如此,還是讓我頭大如斗。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理論說起來其實還算明晰,在實踐中就更讓人頭大了。
宋太宗趙炅(趙光義)的孫子趙允弼死後,在他的墓志銘上堆砌的官銜能讓人瘋掉:
推誠保順同德亮節守正佐運栩戴功臣、鳳翔等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太保兼中書令、行鳳翔尹使持節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上柱國、東平郡王食邑一萬七千一百戶食實封四千八百戶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相王。
正好100個字。我特意用頓號將代表不同含義的部分區分開來,否則一口氣念下來能把人憋死。
第一截」為副相,一般不超過5人,或「三相兩參」或「兩相三參」。在宰相滿編時,通常以兼昭文館大學士者為首相,監修國史(執史館)者為次相,兼集賢殿大學士者為末相。曾任宰輔(或檢校過)而去位的元老重臣,也會被授予殿學士的榮銜。有宋一朝,曾以殿學士為職名的分別有觀文殿、文明殿、資政殿、端明殿、紫宸殿、保和(宣和)殿、延康殿、述古殿大學士、學士等。
美國有總統圖書館,用於保存總統的檔案文件以及個人物品、圖書、藝術品等藏品,有些人就忍不住嘖嘖讚歎,其實這都是我們的老祖宗玩剩下的東西而已。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這裡說的就是宋朝的「館閣」。設立作為皇家藏書機構的館閣及相應的職官是宋朝的首創,宋真宗趙恆剛即位時,可能是很想念他的老爸趙炅,於是下令修建龍圖閣以供緬懷:
「閣上以奉太宗御書、御制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及宗正寺所進屬籍、世譜。有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等官。」(《宋史·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
從此在位皇帝給先帝建閣、也就是皇家圖書館成了宋朝的慣例(趙恆和他兒子趙禎甚至活着的時候就給自己建閣)。除了開國的宋太祖趙匡胤沒人搭理、南宋後期的諸帝焦頭爛額的無暇顧及以外,其他的兩宋皇帝大都擁有自己專屬的「閣」以收藏御制。諸閣之間本無高下之分,但以資格最老的龍圖閣為尊,同時以在位皇帝給先帝新建之閣為重。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既然是皇帝圖書館,自然就得有圖書館的「館長」和各級「館員」。根據《慶元條法事類》記載,諸館閣職銜中觀文殿大學士為從二品;觀文殿學士、資政殿、保和殿大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以及諸閣學士為正三品;諸閣直學士為從三品;保和殿以及諸閣待製為從四品;諸閣值閣為七品或從七品。雖然館閣職銜不一定很高,但非常的清貴,尤為士大夫所重。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北宋名臣包拯,入仕初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數路轉運使、知州,入朝後先後授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但是因為他曾擔任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因此在官場上別人對他的尊稱就只有「包待制」或「包龍圖」,而非以其他品級更高的職務稱呼。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宋朝的館閣官可被視作皇帝的侍從官,「無吏守,無典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文獻通考·卷五十四·職官考八》)。他們不但是皇帝的顧問,隨時可以對國家大事發表看法和建議,同時還負有台諫言官的責任。由於館閣官(尤其是諸閣官)既身份清貴又通常能「簡在帝心」、陞官很快,所以這幫驕傲的傢伙通常脾氣很壞、嘴巴很臭,罵起人來從來沒什麼顧忌。比如范仲淹在擔任天章閣待制時,就把一眾朝堂大佬們折騰得雞飛狗跳:
「宰相陰使人諷之曰:『待制侍臣,非口舌之任。』仲淹曰:『論思正侍臣職也。』……時呂夷簡執政,仕進者往往出其門。仲淹言:『官人之法,人主當知其遲速升降之序,進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又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不可不察。』夷簡滋不悅。」(《續資治通鑒·卷四十》)
在皇家圖書館謀得一份工作,是無數士大夫的終極理想。
因為館閣官既清貴又容易陞官,所以宋朝的士大夫們簡直愛死了這些皇家圖書館,為了在這裡謀得一個職位他們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比如投靠權臣、剽竊文字等等。為此曾把文壇領袖歐陽修惹得大怒,專門給皇帝上了奏章告狀:
「臣竊見近年外任發運、轉運使、大藩知州等,多以館職授之,不擇人材,不由文學,但依例以為恩典。朝廷本意,以其當要劇之任,欲假此清職以為重。然而授者既多,不免冒濫,本欲取重,人反輕之。加又比來館閣之中,大半膏粱之子,材臣幹吏羞與比肩,亦有得之以為恥者。」(《歐陽修文集·卷一百二·奏議六》)
老歐陽的牢騷恰好說明了館閣官所受到的追捧,簡直到了「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程度。像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就始終為不能「入館」而煩惱,曾賦詩云「仕宦不由天祿閣,坐曹終日漫皇皇。」還意猶未盡的在詩後自注「轍頃自績溪除校書,即未至京,除右司諫。竟不入館,故以為恨。」最終直到他死後,才被追贈為端明殿學士,也不知道他泉下有知能否除恨。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北宋名士、在文壇與歐陽修地位相仿的梅堯臣,為官30餘年卻苦求一館閣之職而不得。更慘的是,老梅連死後追贈的館閣官都沒撈着。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一旦入了館閣,不但意味着進入了升官發財的快車道,而且立馬就能被視作社會名流、文壇中堅,於是身價百倍不說,整個人的精神氣質都不一樣了。素有神童之名的楊億在未入館閣之前,曾因為沒有資格參加太宗皇帝舉辦的賞花宴而自怨自艾的作詩曰「蓬萊咫尺無因到,始信仙凡迥不同。」將館閣官比作仙人,自己則是凡夫。而當他終於入了館閣以後,馬上就變成了另一副嘴臉:
「楊文公億初入館時年甚少。故事,初授館職必以啟事謝先達,時公啟事有曰:『朝無絳灌,不妨賈誼之少年;坐有鄒枚,未害相如之末至。』一時稱之。」(《卻掃編·卷上》宋·徐度)
曾經的「凡夫」轉眼間就敢在前輩先達面前自比賈誼、司馬相如,可見能夠有幸身入館閣給他的心理帶來的巨大變化。類似的例子還有劉敞在《和張景純初置館中》一詩中調侃好友在入館前「頗如喪家狗,累累敞精神」,入館後則「慷慨氣益遒,詠歌思逾新」,幾乎跟楊億一副德性。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進了館閣固然是好事,可是何以使得他們失態到如此有失體面?
前邊說過館閣官不但清貴而且容易陞官,這只是表面上的好處。對於那些在仕途、學術上有上進心的官員,尤其是年輕人來說,館閣的好處可不止這些——比如這裡是大宋朝最好的人才培訓中心,再比如這裡還是結交政治盟友、鋪平未來仕途最好的所在。
在活字印刷術尚未完善和普及的宋朝,書籍仍是昂貴且稀缺的資源,更別提那些孤本善本以及傳世書畫等珍品。但在作為皇家圖書館的館閣,這些東西從來不是什麼稀罕玩意,甚至被歐陽修稱之為「書林」。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終生未得入館的梅堯臣受友人之邀觀賞三館書畫,老梅當時的表現跟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幾乎沒什麼兩樣:
「五月秘府始暴書,一日江君來約予。
世間難有古畫筆,可往共觀臨石渠。
我時跨馬冒熱去,開廚發匣鳴鑰魚。
羲獻墨跡十一卷,水玉作軸光疏疏。
最奇小楷樂毅論,永和題尾付官奴。
又看四本絕品畫,戴嵩吳牛望青蕪。
李成寒林樹半枯,黃荃工妙白兔圖。
……」(《二十四日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錄其所見》)
也算是見多識廣的老梅一入館閣就激動得語無倫次,就是因為入館讀書以及鑽研其中珍貴藏品幾乎是所有文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對於館閣的教育功能,蘇軾深有體會:「國家取士之門至多,而制舉號為首冠;育才之地非一,而冊府處其最高。」(《蘇軾集·卷七十·啟四十三首》)同時館閣還承擔著思想文化交流的功用,成為經學討論和傳播最重要的場所之一,「頃在三館,所從者多得海內之耆英,而朝夕與之周旋,蓋亦忘寢與食。廣求博取,以究心於講學之益,不知年數之不足也。」(《拙齋文集·卷八》宋·林之奇)
而這樣思想上的交流,又促成了不同政治、學術理念的形成與分野。最後通常是龐雜的大集會被更為純粹的「雅集」所取代,這些年輕的官員、文人們往往在無意間便區分開不同的政治道路和學術觀點。而不論賢愚、多寡,在館閣這個開放包容的地方,他們總是不乏盟友和同行者。
正如曾鞏所云:
「蓋朝廷常引天下文學之士聚之館閣,所以長養其材而待上之用。有出使於外者,則其僚必相告語,擇都城之中廣宇豐堂、游觀之勝,約日皆會,飲酒賦詩,以敘去處之情,而致綢繆之意。歷世浸久,以為故常。其從容道義之樂,蓋他司所無……所以見士君子之風流習尚,篤於相先,非世俗之所能及。」(《元豐類稿·卷十三·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
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那是宋朝的“館閣”玩剩下的東西 | 天天要聞 https://bit.ly/3h344gf

下載 - 2020-12-19T203013.360下載 - 2020-12-19T202948.407下載 - 2020-12-19T202946.880下載 - 2020-12-19T202942.508下載 - 2020-12-19T202940.574下載 - 2020-12-19T202932.429下載 - 2020-12-19T202929.782


宋徽宗時期,畫家要進入畫院,必須經過考試。畫院的考試按題材分六科,並摘取古人詩句為題,由宋徽宗自己主考、評畫。
據說完成後的作品,如果中了皇上之意者可得賞賜。宣和年間(1119—1126年)薛志畫鶴稱旨,「賞賚十倍」;劉思義畫御容受到賞識,晉升待詔(文官官職名)。這些都是宋徽宗在位期間所發生的事,可惜這種種雅聞只成為燴炙人口的美談,故事中提到的畫作都已佚失,沒能留傳下來。
在鄧椿的《畫繼》中提到了「命題作畫」「下題取士」的一些情況。我們來看其中比較有趣例子。
野渡無人舟自橫
此詩句來自於唐朝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應試者大多畫一空舟繫於澗邊,或畫一鷺鷥立於船上,或畫一鳥落在船舷,有的還畫了兩隻小鳥斜翅飛入船艙,以示無人。然而這些畫均被認為「與題不切」,受到徽宗賞識的卻是一幅船夫睡卧船尾,身旁還横著一根短笛的畫。
題為「無人」,卻何以畫上人呢?仔細推敲,原詩所說的「無人」,並非說船上沒有人,而是說沒有渡河的人。而這幅畫上的情景,正好表明了這層意思:荒郊野水,終日沒有過路的渡河者,船夫等得無聊,丟下了竹笛,睡覺去了。這樣豈不是更加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周遭的荒僻?看來中選者不但是丹青妙手,在文學方面也極富素養。
深山藏古寺
此題一出,眾考生皆以為不難,紛紛提筆作畫。有的在古木蒼蔥的山中露出古寺一角;有的在山腰畫半座古寺;有的則乾脆畫一寺矗立山中。
其中有一幅畫作構思奇特,只見畫面上有一羊腸小徑,依山傍水,忽隱忽現,一個和尚正在溪邊取水、挑水。徽宗看後龍心大悅,當即錄為第一。這幅畫畫得很簡單,但其高明之處是把「藏」字巧妙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既有和尚挑水,那麼山中定然有寺院,寺院自在此山中,只是雲深不知處而已。
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個考題真是獨具匠心,考題一出,考生們幾乎都忙於畫馬畫花,或畫達官顯貴、文人仕女穿梭於花叢之中,馬蹄上還殘留著少許花瓣,用以體現「馬蹄香」之意。可惜徽宗看後都不滿意。
最後,終於有一幅畫吸引了他的目光:一匹駿馬緩步而行,幾隻蝴蝶或前或後地飄舞著,著力於追逐馬蹄。馬蹄和蝴蝶,巧妙地表現了前一刻的「踏花」,又表達了此刻的「香」。此畫構思巧妙,理所當然被評為首。
唐 韓幹《牧馬圖》(公有領域)
竹鎖橋邊賣酒家
針對這個畫題,諸多考生皆重於描繪酒家,再襯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橋,竹林小徑等,儘管畫得細致入微,但都被認為寓意平庸,不入皇帝之眼。唯獨李唐構思新穎,獨闢蹊徑,他畫的是一道彎延的小溪,小橋橫陳,橋邊一片竹林,在那鬱鬱蔥蔥的翠竹外,一幅迎風招展的「酒」幡斜斜掛著。畫面布局從「虛」與「實」字入手,徽宗看後大悅,認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鎖」字的真意,遂欽點為第一。李唐進畫院後繼續勤奮作畫,終於成為宋朝承上啟下的名家。
萬綠叢中一點紅
這個考題一出,當時有畫綠草地上開一朵小紅花的;有畫綠樹叢中露出紅牆一角的;有畫松林之上立著一隻丹頂鶴的……這些畫雖然都符合題旨,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滿意。最後他選中了兩幅畫:其中一幅畫了一座翠樓,一位仕女正倚欄沉思,鮮紅的唇與四周大片綠樹交相輝映,產生了強烈對比,畫面因而顯得生氣蓬勃;另一幅畫的是萬頃碧波中,懸著一輪紅日,氣勢磅礡,視野開闊。這兩幅畫立意新穎,真正點出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焦點詩情。
宋朝馬遠 山徑春行。(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因為宋徽宗對畫院的種種關注與推動,使得院體畫在北宋後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畫院內可說人才濟濟,而且幾乎都是影響深遠的畫家,如馬賁、王希孟、張擇端、李唐、朱銳、蘇漢臣、劉益、富燮等。宋室南遷後,初期仍沿用前朝畫院的舊有人才,同時也補充當地畫手。重建畫院,宮廷裡仍是名家齊聚,計有馬遠、夏圭、李嵩、梁楷、李迪等繪畫高手,又掀起院體畫風行的另一高潮。
另外,徽宗提供御府藏畫讓畫學生臨摹,要求所有畫學生勤摹古畫。畫院的學生都是通過考試才得以進來的,每個人都已具備一定的繪畫技巧,所以臨摹出來的畫作大都是質量高的,誤差小的。而這樣的做法也帶來了良好的後效應,唐及唐以前的古畫經過畫院學生的臨摹,後人才有這個機緣能一窺這些古畫的堂奧。例如唐代周昉的《搗練圖》、張萱《搗練圖》、唐人《宮樂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都因為這個時期的臨摹才得以保存原貌,嘉惠後人
【文史】宋徽宗畫院故事 | 院體畫 | 大紀元 https://bit.ly/3nBaxRI

7ad25bc566b9cd9144394e7ff5c338d9-600x4792020-12-19_2034522020-12-19_2034452020-12-19_203559

李漁:半生明朝半生清 | 盡將才情付閒情(下篇) - 每日頭條


结婚要看日子,买新房要看风水。从日常行为看中国相术文化的发展 - 每日头条

pn53679rsn534srpo2010pn5r9s82o21


唐朝如何治理懶政庸官——以蘇味道為例
2019-11-07 由 笙簫盡陌 發表于歷史
古人云,敷政之道,用人為先。可見如何用好「人」從古至今都是社會運轉最為核心的一門藝術。前兩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火遍大江南北,擁有胖嘟嘟小臉的光明區區長孫連城抬頭望月,用迷離的小眼睛去博覽滿天繁星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達康書記的一句「懶政不作為白吃乾飯」,讓電視劇中我們可愛的孫區長丟掉了自己的飯碗。
事實上,對於懶政庸官,歷史上比比皆是,而在唐朝也有這麼一位官員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默默地為我們中國已經背負千斤重擔的廣大學子們又加了一層重擔,因為有他,我們的試卷上多了兩個要考我們的成語,一是火樹銀花,二就是模稜兩可。
這位如此「關愛」後世考生的官員就是唐朝的大宰相蘇味道,這位仁兄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先後三次出任宰相,執政九年,並且是一個文學家,深得皇帝賞識,也許我們對他不熟悉,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可謂眾人皆知,歷史上有名的「三蘇」便是他的後代。
但很遺憾,讓蘇味道聞名於世的並不是他出眾的文采,而是這位仁兄的為官之道,正所謂「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這便是蘇丞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概括來說就是簡單的三個字——「官油子」,中心意思是左右逢源,圓滑處世,應該做的要少做,能少幹活那就不干,能少管那就不管,堪稱懶政之楷模,庸相之典範。
眾所周知,從貞觀之治至開元盛世皆可謂之盛唐時期,如此懶政還能居相位達九年之久已屬奇蹟,而唐朝治理懶政庸官的治官理念完全不輸後代各朝,後來這位「蘇模稜」被貶益州,晚景不可謂之不慘。從蘇味道到五代時期的馮道再到清朝的楊芳燦等四大官油子, 懶政庸官曆朝歷代皆會有之,那麼唐朝尤其是盛唐是如何治理的呢?
一、上策馭「心」
(一)儒家倫理唱主角
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長期統治以後的各個封建王朝,上自皇帝大臣治國理政,下至普通老百姓娶妻生子都能找到三綱五常的影子。儒家所說的天地君親師,君為臣綱,作為天子的臣民,必須從內心深處自省為君分憂,為君王解愁。
這是本應是植入古代官員骨子裡不可撼動的信仰,歷朝歷代皆是如此,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岳飛的精忠報國,再到海瑞自身難保但聽聞嘉靖皇帝駕崩時而悲天蹌地,這無一不體現出儒家思想對官員內心強大的統治力,這是來源於心靈上的駕馭,唐王朝也無法獨善其身,不盡心竭力解君憂,不殫精竭慮為民謀,便會受到自己內心的譴責,這便是馭心。
(二)法理治世儒家化
治世不僅需要無形的儒家思想作為馭心的「軟體」,同樣也需要外在的形體作為「硬體」來起實際約束作用,立法就是第一步,要立法者在製法時擺脫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是不可能的,唐朝的律法無一不顯示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
所以各律法的條文中勢必也會有所體現,如《唐律疏議》中的「刑不上大夫」、官當制度等等,官員觸犯刑律可以得到與平民不同的處置,體現出唐代嚴密的宗族禮法觀念和嚴格的等級制度,而這其中便隱含著對君王、對父母、對上級定要盡心竭力杜絕懶惰的思想,這也是治理懶政庸官的無形之手。
二、中策構「制」
(一)等級森嚴的官制
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體制皆為天子至高無上,然後下設各級官吏,具體到唐朝的治理來說,可以從兩個層次進行分析:第一,中央集權體制下,俗話說的衣錦還鄉算是古代社會光宗耀祖之大事,而衣錦還鄉的官員我們很少會認為他是從某個縣做縣令或是某個州做長史回到家鄉,所以他們往往都是京官,在京城做官意味著榮耀和成功。
而對於普通地方官而言,想要光宗耀祖從理論上說,便只有一條路,便是勤奮為官做出政績得到天子賞識而後才能衣錦還鄉,最終靠制度驅使著地方官努力奮進,從而杜絕懶政;第二,唐朝的官制等級有九品三十級之多,無數官員要殫精竭慮方能在金字塔步步高升。
例如,剛入仕之人即我們俗稱的九品芝麻小官,無人脈,無政績,他能做的有什麼,也無非盡力二字罷了,故無論大小官員在制度的誘惑和驅使下只能勤政為民,從主觀上遠離懶政和庸俗。
(二)考課制度
官員考核是治理懶政庸官的利器,《唐六典》規定的考課制度總共有四大標準,二十七項細則,「一是德義有聞,二是清慎明著,三是公平可稱,四是格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指「一曰獻可第章唐朝的官僚制度替否,拾遺補煙,為近侍之最……二十七曰邊境肅清,城陛修理,為邊鎮之最」。
考課之時,將官員的考核成績按照上、中、下不同的組合分為九等,考核之精細甚至可令後世驚羨,通過嚴格而又繁密的考課制度督促各級官員積極履職,這是一種有效治理懶政的輔助措施。
三、下策治「身」
此處的「身」,是指官員的行為,含義是對各級官吏的懶政行為進行懲治,屬事後之法,懲戒之法,「唐朝選官之制,權屬尚書省,先由吏部屬下考功郎中、員外郎依格注擬,尚書侍郎通過,再送門下覆審。五品以上須皇帝親自批准制授,六品以下,吏部量資而任。
」唐朝對監察官員的選官制度的重視遠甚於普通官員的選拔,無論是中央的御史台還是地方上的觀察使、巡院、錄事參軍,無論是政事還是軍事,皆有強有力的監督體制,同時通過《監察六條》和《風俗廉察四十八條》嚴格約束各級監察官吏,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監察官員手握監察大權,為自己的前途計,即便對待宰相和自己的上司也毫不留情。
綜上,唐朝治理懶政庸官有三大利器,用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同化官員內心,用等級森嚴的完備官制來誘使官員奉獻終身,用嚴苛明確的監察制度制裁官員的懶政行為,思想統一、官制繁雜加之懲罰有力共同編織出唐朝督促官員勤政的大網。
其實,官員懶政不作為,總逃不過兩類:一是主動懶政。一旦身居官位,無所追求的官員自然無欲無求,行為頗有老子之風,並將自己的懶惰美其名為「無為」,此類官員實為當之無愧的白吃乾飯的代表;二是被動懶政。
有人更願意將武則天治下的蘇味道劃入此類,武周朝廷下宰相十有八九無法善終,蘇味道逼不得已明哲保身,大勢之下無法作為也是一種無奈,也許明朝的內閣首輔徐階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蘇味道的境地。有學者同情並理解第二類被動懶政之官員,在此不予認同,如果站在官員自身的角度來看,的確也許是身懷家國天下而無法施展。
他的無奈也的確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滾滾歷史長河從來不會站在少數人的角度去記錄和評價,以百姓之角度思考問題才是應有之義,對普通百姓而言,明哲保身下的碌碌無為與主動懶惰無為所產生的後果並無二致,反而更凸顯第二類官員的虛偽和自私。
故最後提出一點深度思考,即結合曆朝治理管理懶政之經驗,要始終把握一條鐵律,要達到一種目的,即要使官員懶政所帶來的收益永遠小於其因懶政而收到的懲罰,這實為杜絕懶政之根本,盡管這很難做到,但我們相信事在人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2nz2vyr.html

6493q4268o1o4229896r7r06sn9903o08p5n50439746411o9q0q657r05n0p0p4r888qs9o90r9457q99q7s83q2n0714p83oo75n224p404qq8n1qo50s769509379241np07pr5994345o85451024sp33s7q


古人是如何休假的?淺談古人休假制度
2019-08-28 由 上官木 發表于歷史
我國現行的休假制度,除了例行的周末休息,更有很多與節日相關的假期。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能夠享受節假日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不但可以放鬆身心,勞逸結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依託節假日和親人的團聚,更是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其實我國的休假制度,擁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那麼,古人是怎樣休假的呢?
一、休假的歷史
假日最早發端於慶賀豐收。現存的歷史資料,直到漢代才有明確的休假制度記載。《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也就是說,每工作五天,就能有一天可以回家休息。除了有事、生病可以請假之外,還有固定的節假日。《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日前後,官員們都放假休息,「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到了唐代,我國節假日得到官方政府的確立。不但假日名目種類繁多,時間也大大增加。根據《唐六典》記載,唐代官員每十天可以休息一次,稱為「旬假」。春節、冬至各放假七天。寒食連清明一起放假四天。
逢其餘節日、節令也放假休息一至三天。除此之外,皇帝的生日也會放假,還有探親假、婚假、喪假。其中,探親假根據官員距離父母的遠近有不同的規定,在三千里外的,每三年可以休假三十五天,五百里的則每五年可以休假十五天。農忙時也有「田假」,而且根據當年的天氣,以是否適宜耕種,做出隨機調整。
可以說是非常的人性化了。唐時有着開放的文化政策,宗教廣為流播,因此也出現了一些宗教性的節日,如佛誕日等。宋代基本沿襲了唐代的休假制度,還成立了專門管理放假的政府機構,而休假天數也在此大大增多,是歷史上假日最多的一個朝代。
到了明代,只保留了冬至、元旦、元宵的假期,其餘的節假日都被取消。例行的休假更縮減到一個月一天。清代基本保留了明代的休假制度辛亥革命以後,受西方的影響,我國開始實行星期日休假制度。
可以看到,除了例行的公休以外,我國對於歲時節日非常的重視,以唐宋為代表的節日休假制度十分完善,已經出現了「七天黃金周」的連休。隨着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增強,我國也恢復了清明、端午、中秋的放假傳統,應對實際情況對休假制度作出調整和完善。
二、休假的娛樂
既然有這麼多的節假日,那麼古人在休假的時候會做什麼呢?
到了節假日的時候,古人們也會選擇外出遊玩,放鬆身心。和親朋好友一起聚餐,飲酒作樂,觀看雜記樂舞,參與蹴鞠體育活動,和朋友打牌下棋。或者前往名山大川,佛道寺觀,增長見識。文人的散文、詩歌都有以此為題材的作品,尤其以「節俗詩」為代表,展現了當時節日的獨特文化風貌。
其中與現代社會不同的是,對應節氣設置假日。這種對一年之中四季分明認知的節假日,與農業生產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多會舉行豐收慶典或是祭祀儀式,感謝自然的饋贈。以中秋節為代表,中秋的最早起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源於帝王拜月祭祀,二即是豐收慶典。
隨後逐漸發展成為慶祝一家團圓相聚的節日。宋代時,中秋節已經十分盛行。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載,宋人中秋佳節一家團聚,出行遊玩,登樓賞月,飲酒歌唱,通宵達旦,十分熱鬧。而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出了多少遊子對家鄉親友的思念。中秋也成為了一家團圓的代名詞。
到了節日的時候,更是形成了眾多具有特色的節日活動,以唐代為例,唐代長安有着嚴格的宵禁制度,但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可以夜遊觀燈,十分熱鬧。另外,也誕生了很多特色的節日飲食,如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等。這些傳統的活動時至今日也依然保留,為我們的生活娛樂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以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為例,燃放爆竹、守歲、包餃子、拜年的傳統一直保留。而隨着時代發展,也出現了新的活動。擁擠的春運是春節開始的序幕,漂泊異鄉的遊子歸心似箭,只為一年之中難得的全家團圓。和家人共同聚在電視機前收看春晚,給好友打電話拜年成為了每年的必備活動。這些都寄託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嚮往。
三、休假的必要性
合理的休假制度有助於保證工作的積極性。《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載:「寒食,從前已來,準式賜七日暇。築台夫每日三千官健,寒食之節,不蒙放出,怨恨把器伏,三千人一時銜聲。皇帝驚怕,每人賜三匹絹,放三日暇。」這則事例是說,唐代寒食節的時候,休假已經成為定例。
但這次皇帝沒有給築台的工人放假,竟然差點引起了工人動亂。皇帝只能賞賜絹布平息眾怒,讓工人放假休息。唐時的工人就已經會因為自己休假的權益沒有得到保證,敢於與皇權抗爭,這和英國為八小時工作制而走上街頭的工人運動,有着異曲同工之處。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合理休假的必要性。
節日的誕生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意義。經過歷史的沉澱,主要由於中國宗族觀念的影響,家人團聚共慶節日成為了主要的趨勢和節假日的意義。節日成為了具有凝聚力和象徵性的節點,對應節日設置公共假期,自然成為了必要的制度。
節假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需要被重點關注。無論是盛大的祭典祭,還是簡單的節日食品製作,都會獲得屬於節日獨有的體驗。不僅僅是傳統民俗儀式的保留,更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也能夠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休假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結語:
休假制度古來有之,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近年來,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節日的休假的卻已大多失去了最重要的文化內涵,而更加趨向於消遣娛樂。我們應當意識到,休假不僅僅是簡單的放鬆身心,而應當藉由假日形式來體味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節日發展的認識,增強對節日的認同感,無論是對自然的感恩,先祖的懷念,還是對名人的敬慕,都是屬於節日特有的文化內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kl4pger.html

s4215s085q9442o493o2s4368qr05r22qo08675r68p0454noq3r7q0s6037pn4863sqn633r17741498qr26pr3psp9o1q3p58qpnq5r7724s61nssr7q7o4os6p6qp7s19s53p84384729o23roon695qr144o


自古茶香密不可分,如果你在喝茶,不妨試著點一支香,嫋嫋轻煙中,氣息順暢,甘甜潤喉,身心放鬆。
有客來訪時,備一壺茶,燃一爐香,是中國人獨有的待客之道。
貝克漢來訪阿裡巴巴時,身為頂級富豪的馬雲,招待貝克漢姆的方式也不改傳統:一杯清茶,一支線香。 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對於 「煮茶焚香」的習俗可能再熟悉不過了。
燃一爐香,喝茶、讀書、彈琴、吟詩、作畫,是古時中國人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除了宮廷貴族、文人雅士的行香,還有民間日常、床頭案上之用香。
在沉寂200餘年後,玩香風潮開始慢慢復興,並以小眾圈子的形式存在、流傳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回溯香文化,香的產量供不應求。 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化學合成的香,特別是檀香等較容易被仿製的味道,已經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這樣的香不僅不能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好在還有一批堅持手工制香的制香師,他們常遠赴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親自採購原料,按傳統制香工藝一絲不苟地研製香品。
在一次雅集上,我們就有幸品聞嚴師傅製作的手工香,香氣清新幽雅,令人回味無窮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_沉香 https://bit.ly/2KanIed

qo08675r68p0454noq3r7q0s6037pn48

宋朝 绘画 - Google 搜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