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r7300009qor52q874325r71000541qp4p8spqss5r71000541o9o54onqsn

Charles_I_Shilling2020-12-01_1042222020-12-01_1042052020-12-01_1041572020-12-01_1041022020-12-01_1040525r8000057q0r925p8r90rsp00010ss16o57ns4qr520006s28n1pq9r580s00000109r09n214nsn9p000065nsp1120170n9p700057q6o072264341537513523540rsqr41pqq015375126787126nn0qoos3s153751160390790708p1pp8q040007p1p6pq3qs6osq060007r0p63847nr72q060007r121q5022s9nq060007r12r38n45o8n15214801348013o737o5no9152147941489766rr15s413593o0001n2708rrn9262593q000130p347p289995936000428206414107n

在369年前歷史上的今天 暴君查理一世被人民處死
2018-01-30 由 沉古論今 發表于歷史
1649年1月30日 (農曆臘月十八),暴君查理一世被人民處死。
查理一世(1600—1649),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
1625年繼承王位。他堅信「君權神授」,獨斷專行。由於議會不同意他隨意徵稅,曾幾次解散議會,甚至長期不召集議會。此外,他壓迫清教徒,打擊新興的工商業,壓榨廣大人民群眾,造成工商業蕭條和物價上漲。大量勞動者失業,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激化,資產階級革命條件日益成熟
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鎮壓起義,於1640年被迫召集關閉11年的議會。新議會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反對派,要求限制國王的權力因而引起內戰
1642年第一次內戰開始,在克倫威爾領導下,打敗王軍,查理一世逃往蘇格蘭。
1647年第二次內戰開始,國會軍又粉碎了蘇格蘭王軍,查理一世被俘。
1649年1月30日(距今369年)查理一世作為暴君、人民公敵被押上斷頭台,在倫敦白廳前的廣場被處死。
他也成為了英國歷史上第一個被人民處死的暴君
歷史告訴我們,反對人民的公敵都將會收到人民的審批 誰也逃不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謹記謹記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o8bj346.html
----------------------------
這是一個被自己的臣民送上斷頭台的英國國王
2018-02-26 由 以史為鏡知興衰 發表于歷史
在1639年1月30日的這一天,英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天英國倫敦的天氣格外的寒冷,國會外的廣場上聚集了成千上萬的人,他們在等待著一個人,等待一個歷史性的一刻,不久廣場上格外的安靜,只見人們將一個身著黑色服飾的人帶上了廣場中間的斷頭台,這人臉色蒼白,神態鎮定,他就是時任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他的臣民以「殺人犯、暴君、叛徒」的名義判處他死刑。當這位曾經的英國國王身首異處的時候,廣場上的人們興奮得將自己帽子扔向了天空,不停的歡呼。他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自己的臣民送上斷頭台的國王——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一國君主走上了斷頭的路呢?事情還得從17世紀的初期說起,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而且還出現了香皂、玻璃等一些新興的部門,經濟發展勢頭相當的不錯。但是國王查理一世為了得到更多的稅收,竟然將香皂、玻璃等一些商品的買賣權給壟斷了,這是當時的商人並不想看見的,這是嚴重的侵犯了他們的利益。一些資本家對他們的國王查理一世相當不滿,他們反對國王的這種霸道行為,所以當時的英國階級矛盾是空前的。
英國議會大廈
不久蘇格蘭地區發生了反對英國的起義,查理一世國王準備派軍鎮壓,但是打仗是需要軍費的,當時英國國庫並沒有那麼多的錢。這個時候國王就想徵稅了,但是百姓已經被國王快要渣幹了,哪裡還有錢啊。於是查理一世便召開了多年沒有召開過的議會,想讓議會想辦法如何徵收更多的稅。議會早都對國王的這種專制行為不滿了,所以議會不但沒有為國王徵稅反而下令逮捕了國王的兩個寵臣,並決定國王沒有權力隨意解散議會,廢除國王徵收軍費的命令。議會的行為得到了倫敦市民的廣泛支持,他們都支持議會,國王肯定不會同意,查理一世使出各種手段對付議會,但都失敗了。後來20多萬的市民要求處死國王的兩個寵臣,國王被迫簽字。國王知道在倫敦沒有戲了,於是逃到了英國的北方,揮起王旗向英國議會宣戰。
查理一世
起初,王軍都是正規軍隊,議會的軍隊無法與之相比,王軍直接將議會的軍隊打的潰不成軍,一時間,打到了牛津。此時,議會內部出現的分裂的聲音,一部分人認為應該和國王談判,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與王軍一戰到底,大家都在相互爭吵著,議會內極為混亂。後來克倫威爾帶著他的民兵加入議會,與王軍對戰,隨著戰事的推進,議會占據了上風。克倫威爾領導的議會軍最終得以勝利。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國王查理一世再一次的逃跑了,他勾結蘇格蘭人再一次的發動了內戰。這一次議會的軍隊直接打到了蘇格蘭的首都,將查理一世抓獲。
隨後議會組成的高等法院宣布,以「叛徒、殺人犯、暴君、人民公敵」的罪名,判處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死刑。就這樣一代英國君主因為自己的私慾一步一步的被自己的成臣民送上了斷頭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qmq6qp.html
----------------------------------
一個歷史事件和查理一世走上斷頭台有很大關係,這個事件是什麼?
2018-01-16 由 霞綺江練聊歷史 發表于歷史
今天我要講的歷史事件,查理一世被處死的始末。
其實查理一世給被處死的時候,與一個事件有很大的聯繫。這個事件是「普萊德清洗」
提到這個事件,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克倫威爾。可以說,查理一世能夠走上斷頭台,克倫威爾有很大的功勞。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我們就成英國內戰的終結說起吧。我們都知道英國的內戰是有保王黨挑起來。在保王黨軍隊一路凱歌進攻的同時。就在1645年6月14日,在納西比荒原上進行最後的決戰。
克倫威爾率領的「新模範軍」提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整個戰局。就是在克倫威爾英勇的帶領下,才擊潰了國王軍的右翼,直接攻入到了查理一世所在的主陣。讓查理一世的保王黨的軍隊潰不成軍。
查理一世也只好扮成僕人逃往蘇格蘭。就在1647年2月。英格蘭議會又以40萬英鎊的高價把查理一世從蘇格蘭的手中贖回。這樣英國的內戰就結束了。
從上面的段落可以看出克倫威爾在整個戰爭對國王保王黨的軍隊的打擊是決定性的。
可以說擊潰了保王黨,使議會獲得勝利。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和高興的事情。但是,在革命陣營內部又出現了內訌。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議會中有長老派和獨立派。由於長老派是上層的大資產階級的代表。獨立派是中小貴族的代表。
其中長老派對國王還抱有幻想。但是,獨立派的希望建立共和國。就在兩個黨派爭論不休的時候,放鬆了對監獄的看管,以至於查理一世逃走了。
可以查理一世是不甘心的。就在1648年。查理一世在英格蘭的南部又挑起了暴亂。可是不幸的又被新軍給鎮壓,而且被抓回了監獄。
對長老們心存幻想,而且應主張國王復位的想法。軍人們憤怒了。軍人們流血才打敗國王,現在反而讓國王登位。他們義憤填膺。
於是在1648年12月6日新模範軍的普萊德上校率領一支軍隊就進入了議會。大約驅逐了140名長老議會會員。這就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布萊德清洗」
經過清洗以後,議會只剩下了60多個左右的獨立議員。按照英國議會的要求。所剩的議員達不到議會的法定人數。所以說這一時期的議會成為「殘缺議會」。
1649年1月27日。「殘缺議會」經過審理,判處了查理一世的「叛國罪、挑起內戰罪、破壞法律和英國人民自由權罪,判處了查理一世的死刑。
就在第二天,克倫威爾得判決書上籤了字。在1949年1月30日,下午1時,查理一世押上了斷頭台。
可以說查理一世能夠走上斷頭台。跟「布萊德清洗」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當時沒有「布萊德清洗」這個歷史事件。或許就不會有查理一世走上斷頭台的歷史事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v8jkopq.html
------------------------
你所不知道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018-03-20 由 百悅軒 發表于歷史
你知道英國皇家海軍與空軍,為什麼沒有聽說過英國皇家陸軍,英國王室與英國陸軍到底有什麼過節,以致讓英國王室如此記恨
從倫敦倉皇出逃的國王,躲到英國的北部,這裡是舊貴族天主教徒的勢力,被壓迫已久的落魄貴族,變賣他們的家產去支持國王。查理一世決定以武力討伐忤逆他的議會與臣民。
​被清教徒所控制的議會,此時分裂成了兩派,以大貴族大資產階級為主的長老派,害怕革命的興起會造成他們財產的損失,傾向與國王妥協,而以小資產階級,新興地主為主的獨立派則表示不相信國王會遵守條約,要求國王交出軍權。
國王不堪忍受傳統權力的丟失,談判破裂,王軍首先挑起戰爭。
國王的軍隊由貴族,騎士,還有僕從的農民組成,這些貴族騎士本身就弓馬嫻熟,加上魯伯特親王瑞典軍制的改造,王軍有著強大的戰鬥力。此時的議會被妥協的長老派所控制,優柔寡斷的將軍率領著由酒保和年老的僕役組成的烏合之眾,在王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王軍三路大軍直撲倫敦,並且圍睏了倫敦的門戶格羅斯特。
​無奈的議會只得向蘇格蘭求援,在屈辱的答應,以後英格蘭的教會皈依蘇格蘭長老會的條件下,蘇格蘭出兵英格蘭。於此同時倫敦的市民也自發組織義勇軍開進羅哥斯特,王軍與議會軍,力量開始平衡,雙方互有勝負。
1644年獨立派將領克倫威爾,在馬斯頓荒原擊潰王軍王牌軍隊大敗,魯伯特親王的精銳騎兵,同一天,長老派的將領埃塞克斯則全軍被圍,投降王軍。使英格蘭的教會皈依蘇格蘭的羞辱終於使長老派下定決心,去依靠自己的軍隊。他們委派獨立派的克倫威爾改組議會軍,組建新模範軍,從此議會慢慢落入獨立派的手中。
國王的初期勝利源於舊騎士的忠勇,可是這幫騎士太過個人主義,他們往往重視勇氣與榮譽,缺乏紀律,由於王軍財力的匱乏,打勝的騎士,往往乘勝開始對平民的掠奪。這使得英國的中間派,慢慢的傾向議會。
​而相對於討伐叛逆的國王,議會則更像政府一些,議會掌握著經濟富庶的地區,他們得到倫敦市民的支持,他們獲得海軍的支持,海軍從海上斷絕王軍的補給,而且他們可以合法的徵稅,財力源源不斷的注入新模範軍。中間勢力也在相議會靠攏。
1645年在納西比一戰中新模範軍擊潰王軍主力,國王逃往蘇格蘭,被蘇格蘭所俘獲,1647年查理一世被以4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英格蘭議會。
英國史38斯圖亞特王朝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2查理一世被自己的軍隊處斬
在商討建國方案時,各方意見分歧很大,議會傾向建立君主立憲制,查理一世堅持絕對君主專制和主教制,雙方相持不下時,議會大肆拍賣王黨貴族的土地,獲得巨額的利潤,於此同時不顧軍隊士兵,獲得利益的渴望,甚至還沒有兌現士兵工資的時候,就宣布解散軍隊。巨大的不安在軍隊中躁動,軍隊的高層也被脅迫遵從士兵的意願,軍隊開進了議會,驅趕了長老派,軍隊與議會開始對立起來,全國的人們也在關注著軍隊的動向。
​爭執的雙方開始爭取查理一世的支持,這時的國王只要導向任何一方,就可以取得絕對的優勢,可是國王依然堅持絕對君主制與主教制 ,他只能再次流亡。
他收集舊貴族的殘部勢力與受排擠的英格藍長老派和被欺騙的蘇格蘭長老派再次興兵討伐議會,但是很快被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擊敗,查理一世再次被俘。此時議會已經被軍隊完全控制,軍隊要建立共和制,他們為了免除後患,決定公審查理一世,並以叛國罪,人民公敵,判處國王死刑。
查理一世至死都沒有底下他那高貴的頭顱,生為君權神授,死為君權神授。國王臨死前的優雅與從容,深深的打動了他的國民,國民的思想在悄悄的起著變化,對於自己的國王由痛恨轉向了同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nz93ab.html
-----------------------------
英國內戰之第二次內戰、短命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2016-09-05 由 歷史搬運場 發表于歷史
17世紀的英國由於三角貿易和圈地運動,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瓦解,封建的土地經營已逐步轉化為資本主義經營。新貴族在大規模的土地轉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成為英國社會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議會開始抨擊封建統治者,要求分享政治權利。1642年,以議會通過的《大抗議書》為開端,英王查理一世率領王軍,宣布討伐議會的叛亂分子,英國第一次內戰爆發。(詳細可閱讀英國內戰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內戰前夕)
戰爭初期,議會軍處於不利地位,連連戰敗。在這緊要時刻,議會在獨立派的帶領下開始進行改革。1645年1月,議會在獨立派議員克倫威爾的強烈建議下,重組軍隊,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支正規軍隊。1645年6月14日,議會軍在納斯比會戰中重創王軍。1646年6月24日,議會軍攻占了王軍的大本營牛津。1647年3月16日,議會軍攻占了王軍在威爾斯的最後一個據點。至此,英國第一次內戰結束。(詳細可閱讀英國內戰之護國公克倫威爾、第一次內戰的結束)
第一次內戰結束後,保王黨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議會長老派控制了議會,並把它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他們通過拍賣保王黨和教會的土地而撈取了很大的好處,大批土地落入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之手。但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狀況並沒有改變。戰爭的負擔主要轉嫁到了廣大群眾和中小資產階級的頭上。廣大群眾所迫切關心的土地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所以,議會獨立派要求把革命進行到底,徹底廢除封建枷鎖。由於長老派控制著議會,獨立派控制軍隊,兩派之爭主要表現為議會和軍隊的鬥爭。
在第一次內戰結束之前,議會就於1647年2月通過了解散軍隊的議案。消息一傳來,就引起了廣大士兵和一部分下級軍官的不滿。政府拒絕補發所欠薪餉更是激起了士兵的普遍憤怒。此時,小資產階級進派別——平等派的思想開始在士兵中廣泛傳播。該派從人民主權學說出發,主張取消一切封建特權,廢除王權,實行普選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士兵在平等派的影響下,開始為保衛自身利益組成了「士兵鼓動員委員會」,作為團結和領導士兵的核心。
*克倫威爾
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為抗衡長老派控制的議會,表示答應士兵的要求,拒絕執行議會遣散軍隊的命令。首先,他們為防止國王與長老派勾結,於1647年6月把國王押到軍隊大本營紐馬克特控制起來。克倫威爾為保持獨立派對軍隊的領導權,成立了全軍會議,代表全軍討論和決定重大問題。會議以高級軍官為主體,並吸收了士兵鼓動員。同年6月5日,全軍會議以全軍名義拒絕執行議會解散軍隊的命令,提出補發軍隊欠餉、實行政治改革等要求。8月6日,在倫敦群眾的支持下,軍隊開進倫敦,許多長老派議員倉皇逃走。獨立派掌握了議會的實權。
1647年8月1日,獨立派提出了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政治主張,並以此為基礎與國王進行談判,但遭到國王的拒絕。獨立派的政治主張完全忽視了廣大士兵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引起平等派的不滿。士兵鼓動員針鋒相對地提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在10月28日召開的帕特尼會議上,兩派進行了激烈的辯論。11月,9個團隊的士兵帽子上貼著「給人民自由,給士兵權利」的標語,舉行武裝示威。在此情況下,克倫威爾決定進行鎮壓。11月11日,在全軍會議上,他以武力驅逐了與會的士兵鼓動員,強令解散全軍會議,然後用由軍官組成的軍事委員會取代全軍會議。
革命陣營內部的分裂,給國王和保王黨人可乘之機。164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從紐馬克特逃往南方的懷特島。他一面同長老派談判,一面又秘密同蘇格蘭人談判,並締結了秘約,並加緊煽動各地王黨叛亂。1648年2月,保王黨人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第二次內戰爆發。
大敵當前,革命陣營各黨派重新謀求團結。克倫威爾甚至答應戰勝王軍後實行平等派的要求,將查理一世交付法庭審判。戰爭在威爾斯、東部和北部3個地區進行。5月3日,克倫威爾親率議會軍精銳部隊7000人出征威爾斯。議會軍迅速攻占丹比、齊普斯托等地,並於7月11日攻克彭布魯克。與此同時,費爾法克斯率7個團向肯特郡進軍,6月1日在梅德斯通大敗叛軍。接著橫穿肯特郡,掃蕩叛軍各孤立據點。8月底,東部各地的叛軍被徹底擊敗。
正當議會軍分頭平息叛亂之時,強大的蘇格蘭軍隊對英國構成巨大威脅。蘇格蘭人企圖乘議會軍被牽制在南威爾斯和英格蘭東部之機,揮師南下,直奔倫敦,把查理一世重新扶上王位。但蘇格蘭軍主力,多為新征入伍的士兵,訓練差,裝備缺,行動速度十分緩慢。這為克倫威爾贏得了時間。
克倫威爾攻占了彭布魯克後,立即率五六千人的精銳部隊揮師北上,迎擊蘇格蘭軍。這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行軍。行軍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襪磨破,但他們卻毫無怨言。因為他們深知,他們是為正義事業而戰,為反對專制王權而戰。他們冒雨前進,從廣漠荒涼的威爾斯草原來到滿布礦坑的北部山區。8月5日,克倫威爾抵達諾丁漢,12日在里茲和約克城之間與蘭伯特會師,比預定時間提前了6天。兩軍會合後,議會軍總人數達到9000餘人。
與此同時,蘇格蘭軍隊則沿西部大道,向南推進。由於部隊行動遲緩,2.4萬多人的兵力散布在里布爾河谷,南北伸展約十五六英里。當時,克倫威爾的軍隊就在附近,但蘇格蘭將領漢密爾卻固執地認為克倫威爾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趕到這裡。
*查理一世
8月17日,克倫威爾首先向位於蘇格蘭軍左側的英國王軍發起猛攻。他們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同時請求漢密爾頓增援。但漢密爾頓的援軍遲遲未到。經過4個小時的激戰,議會軍終於擊潰了王軍。克倫威爾乘勝直撲蘇格蘭軍,當時蘇格蘭軍正在匆匆搶渡里布爾河,只有兩團步兵、幾營騎兵在河右岸掩護。克倫威爾立即率兵將河右岸的敵軍擊潰,並渡河追擊。次日晨,議會軍繼續追擊蘇格蘭軍。當議會軍追上他們時,克倫威爾立即率部插入敵陣,將其後衛部隊切成數段,分而殲之。
議會軍連戰皆捷,士氣大振,19日又繼續窮追敵軍。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向議會軍投降。至此,第二次內戰以英國議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而告結束。
之後,根據議會的判決,查理一世於1649年1月30日被處死刑。同年2月,議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至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到頂點。但好景不長,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高級軍官和議會為爭奪權力展開激烈的鬥爭,國內政局動盪。
這時駐紮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髮表《布雷達宣言》,表示宣言發布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二世繼位。1688年,輝格黨和托利黨發動光榮革命,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三世來到英國,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並確立了君主立憲君主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vepq9y.html
-----------------------------------------------
英國國王被判處死刑,臨死前向獄警提了一個要求:我想多穿件衣服
2018-09-21 由 太陽底下無新事 發表于歷史
查理一世公元1600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是英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他的父親是詹姆斯一世,母親則是來自丹麥的安妮公主,查理一世在1625年的3月27日成為英國的國王,當時的歐洲正處於三十年戰爭的混戰時期,作為新教徒的查理一世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一直支持北歐的新教徒軍隊。
查理一世
在三十年戰爭期間,遠離歐洲大陸主戰場的英國向新教軍隊提供了大量支援,使英國的財政變的十分緊張,查理一世甚至為了支援新教徒的軍隊,開始典賣自己妻子的嫁妝,在嫁妝賣完之後,他又開始向國內的富商強行征款,搞得民不聊生。
到了1642年的時候,英國議會和支持查理一世的保皇派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內戰,這場歷時近十年的內戰最終以保皇派的失敗而告終,查理一世也被議會派的士兵抓獲,並且將他關進了監獄。
英國內戰時期的查理一世
後來英國議會的軍事領袖決定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這位昔日的英國國王被帶到威斯敏斯特大廳受審,當時法庭上的135名成員中有59人統一對查理一世判處死刑,理由是查理一世背叛了國家,背叛了所有英國人。
在查理一世被執行死刑的前一天,他找到了看管自己的獄警,想要向獄警給自己送來兩件衣服,當獄警詢問查理一世為什麼要穿兩件衣服的時候,查理一世淡淡的說道:「天氣太冷了,明天我被推上斷頭台的時候,只穿一件衣服會被凍得瑟瑟發抖,我不想讓圍觀的群眾認為我發抖是因為恐懼。」
影視作品中的查理一世
看到這位高傲的英國貴族在臨死前還要如此體面,獄警立即向長官報告了查理一世的要求,這名長官滿足了查理一世的要求,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前,獄警特意為他穿上了兩件襯衣,並且還穿了秋褲。
查理一世被帶上斷頭台之後,因為穿了兩件衣服,所以並沒有被凍得瑟瑟發抖,他面帶微笑的走上了斷頭台,並且吟唱了一首詩歌,在詩歌吟唱完畢後,查理一世結束了他的生命,成為了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公開處死的國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4xvz9g3.html
----------------------------------------------------
處死國王:一次創造現代政治合法性的「非法審判」
2016-07-04 由 文匯網 發表于歷史
《弒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的人》
在現代政治體制建立的過程中,1649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審判隨後被送上斷頭台是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在這次審判中,審判者和被審判者不僅對審判本身的合法性存在無法調和的對立,而且在隱含其後的思想觀念上也無法獲得一致。因此,考察這次審判自然也就成為思考現代政治權力起源以及何為現代政治體制的極佳個案。對此,國外學者寫出了不少學術著作進行了研究,而在目前的國內歷史界,幾乎無人再關注英國革命和處死國王這一問題。不過令人欣喜的是,新星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一本《弒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的人》,這本書較為詳細地揭開了這場審判的歷史內容,也為人們理解這些歷史轉折的重要「時刻」提供了絕好的個案。
1642年3月,英國「內戰」即「革命」正式爆發。隨後經過幾年的戰爭,議會的軍隊打敗了國王。勝利之後,議會經過激烈的辯論,終於決定要對國王進行審判。1649年1月,由下議院授權組建的特別法庭正式開始審判國王查理一世。這次審判成為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因為這是第一次對仍然在位的國王進行審判。
審判完全按照現代法律程序進行,由著名律師約翰·庫克作為共和國副總檢察長擔任法庭的公訴人,起訴國王查理一世。
我代表英國人民並且以他們的名義,向法庭控訴我身旁所坐的英國國王查理。斯圖亞特構成嚴重叛國罪及其他嚴重罪行。具體來說,本人約翰·庫克代表英國人民控告查理·斯圖亞特的叛國陰謀和其他罪行構成暴君、叛國賊、殺人犯和英國人民公敵,並且請求法庭責令英國國王查理·斯圖亞特對上述各點一一進行回答。由此引發的一切程序、檢驗、審訊、刑罰以及判決都應當是符合正義的。署名:約翰·庫克。
庫克的指控從這樣的命題開始:英國的國王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根據國家法律」受到委託的有一定權力限制的官員。因此,國王沒有任何特權,「不管你有多高高在上,法律在你之上。」同樣,庫克表達了這樣一個基本原則,他說:「凡受託行使保護和維持人民安寧大權者,其權力本是人民為了自己的安全而賦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權力來傷害人民,則根據該國法律應將其視為人民公敵並被處以最嚴厲的刑罰以警戒後人。這一法律原則——國王一旦成為暴君,必須因此而死——是自然法和上帝律法的基本原則,清清楚楚地刻在人們心中的石板上。」
面對這一指控,國王異常冷靜地說道:「現在我要求知道是依據什麼權力把我馬不停蹄地送到這裡,我說的是合法權力,因為世界上有很多非法權力,例如攔路搶劫的強盜就是一種。我說我先要知道是依據什麼合法權力把我送到這裡,我才好答覆。記住,我是你們的國王,是法定的國王。仔細想想,你們企圖審判國王,這是多麼大的罪惡啊。記住,上帝才是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審判官,我說在你們犯下更大的罪之前你們真該再仔細想想……況且,我的權力是上帝所託付的,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襲權力,我絕不會違背這項託付的。我也不會對新的非法權威作出回應,這違背了上帝對我的託付,所以你們要先告訴我你們的權力來源,否則我無可奉告。」
的確,國王的反問抓到了問題的本質。在當時的統治理念中,「朕即國家」,國王即法律,在沒有得到國王的同意下,人們能夠運用什麼法律條款來審判國王呢?另外從現有的政治架構上來講,組成國家最高權威的是國王和議會,而議會又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任何國家的大政方針只有經過國王和議會的同意才具有合法性,否則即為非法。而對國王的這次審判,只是下議院授權組建的特別法庭,看起來符合了法律原則,但如果考慮到當時政治體制的架構以及對合法性的安排,則完全是一種「非法行為」,因為審判國王的特別法庭完全沒有得到國王和上議院的同意,要讓國王簽字同意審判他自己,想來也完全是個無法實現的任務。因此,這就陷入到了一場關於合法性的空前危機之中。也正是如此,國王抓住這一本質性的問題,質問這場審判的合法性在哪裡。
從現有的政治權力的架構上來說,的確沒有合法性。但如果按照國王的思路,那麼這場審判也根本無法進行。而實際上這場審判就是要通過審判來摧毀原先的合法性,從而重建起一種新的合法性,或者說,議會的這場審判本身就已經是在彰顯了這種新的合法性原則。正是如此,負責審判的審判長布拉德肖面對國王的詰難,反駁道:「你若專心聽你一進門時法庭對你說的話,你就會明白是什麼權力把你送到這裡的——法庭現在以英國人民的名義要求你答覆,因為是英國人民把你選為國王的。」
此國王則反駁道:「英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選舉制王國。國王是世襲的,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你們得告訴我你們傳我來究竟有何依據,比起在座的審判我的所謂的法官,我更名正言順地代表我的國家的人民的自由。因此,我先要知道是依據什麼合法權力把我送到這裡,我才好答覆,否則我無可奉告。」
在隨後的審判中,布拉德肖仍然堅持到:「在國王和他的人民之間存在一個契約協定,國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著契約開始履行。當然,先生,這一約束是相互的,你是他們忠實的君主,他們是你忠實的國民……這就好像一條紐帶,紐帶的一頭是君主對國民應盡的保護義務,另一頭是國民對君主應盡的服從義務。先生,一旦這條紐帶被切斷,那麼只能說,別了,君主統治。」
通過這些對話,分明可以看到在這一審判中,不僅對審判本身的合法性展開了論戰,而且包含著對國家治理理念即自由的不同理解。代表議會的一方認為國王的所作所為侵害了人們的自由,在審判過程中也一再堅持國王犯下了侵害人民自由的罪行,而國王則反覆強調,我本身就一直在代表著人民的自由,也比你們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更想要維護人民的自由,並且國王為了國民自由所作的一切是無需理由的。
經過審判,最後以「叛國罪、挑起內戰罪、破壞法律罪和英國人民自由罪」判處國王死刑,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被送上斷頭台的國王。直到行刑前,國王還在堅持:「我必須告訴你們,人民要想自由和解放,就必須擁有某種形式的政府,以及保障他們的生命和財產的法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來分享政府的權力,這根本是與他們毫不相關的事。先生們,國民和君主是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因此如果他們堅持這麼做——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們讓人民擁有我所說的那種自由,他們是永遠不可能幸福的。」
在審判國王多年之後的1660年,回憶起這次審判,庫克寫道:「我們不是叛徒,不是兇手,也不是頭腦發熱的狂徒,我們是真正的基督徒與優秀的共和國衛士,我們信奉議會與軍隊倡議致力於實現的『聖潔、真理、公正與仁慈』。我們反對特權,追求普遍適用的權利,我們為公共利益而鬥爭,要不是因為這個國家更熱衷於奴役而非自由,我們本已建立起全民選舉制度來保障所有勞苦大眾的福祉。」
他還說:「從古往今來的事例中不難發現,由個人獨攬大權(比如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國王),不僅會造成不必要的負擔,而且對自由、安全和公共利益也構成威脅。大部分法律權力和特權都是用來壓迫和奴役國民的,因為任何一個擁有這些權力的個人通常自然而然地會為個人私利侵犯人民的自由,使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最終使得整個王國成為自己私慾的奴僕。因此,現存的議會頒布法律:本國從今以後不再設立國王事務處,任何個人也不得獨掌大權……」
在庫克看來,審判國王,不單單是對一個侵害了人民自由的國王個人的審判,而是對暴政的聲討;非要把作為自然人的國王送上斷頭台,也是宣告國王一個人專斷的統治體制已經結束,未來將迎來嶄新的共和國。對此,他說:所宣判的不僅是一個暴君的死刑,同時也是將暴政送上斷頭台。因此,如果法官中有人變成暴君或依法同意建立起任何形式的暴政或妄圖殘忍地破壞及奴役本國自由人民的良心、人身和財產,則他們也同時對自己宣判了死刑。
因此,對國王的審判和隨後處死國王,鮮明地體現了兩種自由理念的對立,這一對立可以轉換為這樣的設問:在一個國王還是統治者的國家裡,人民是擁有著自由,還是像奴隸那樣受到奴役。實質性的問題在於,君主制能否與公共自由和人民的利益相容。在共和主義看來,國王的存在本身是與一個國家成為一個共和國是完全不相容的,也是與人民的自由格格不入的,革命前夕國王的所作所為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正是在這一理念下,為了能夠真正地確保人民的自由,防止受到國王的權力這一外在意志的侵犯,議會在1649年3月通過法令,宣布廢黜國王,認定君主制是對「人民的自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侵害」,並且國王所擁有的最後否決權「壓迫和奴役著人民」。1649年5月19日,議會還通過法令宣布英國成為「一個共和國和自由的國家」。這樣,在國王被處死四個月之後,英國成為了共和國,成為了一個廢除了國王和貴族制上院的共和國。
這樣一系列的舉措雖然在體制的安排上完成了向現代政治體制的轉型,但如何徹底地「告別君主統治」,仍然沒有在理論上獲得解決。正如一位英國當代思想史家所說,刀斧可以砍下君主的頭顱,但只有通過語言我們才能夠廢除君主制。因此,必須在理論上作出闡釋,進行合法性的辯護。
時代的困境呼喚著思想家的出世,由此,以霍布斯、哈林頓、彌爾頓、洛克為代表的一批天才的思想家們在此後貢獻出了他們的才智,創造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闡釋。無論這些理論之間有著怎樣的差異性,甚至彼此對立,但有一點則是共通的,他們都為現代政治權力的起源作出了合法性的辯護,並賦予了政治體制的現代特性。「朕即國家」和「君權神授」的觀念被徹底粉碎,權力應該屬於人民,並由人民的代表去行使。不管你有多麼高高在上,而法律在你之上。這些理念隨後在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中得到光大和接受,成為現代西方世界的基本原則與立國之本。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2qrpkz.html
---------------------------------------------------
國王被砍頭,英國人用手絹蘸上他的鮮血留作紀念,紀念什麼呢?
2016-10-07 由 世界真的很大 發表于歷史
他是這樣一個國王:任內外戰內戰不斷,宗教紛爭不斷;他的寵臣一再被彈劾被逮捕,他不能徵收關稅。他要打仗,議會卻不同意撥款,他只好變賣自己老婆的嫁妝作軍費。當了23年國王后,他以戰爭罪和叛國罪被判處極刑在白廳受死。他,就是英國歷史上唯一被推上斷頭台的國王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的第二個兒子。1603年,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同時又成了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因此,當查理的哥哥死後,他於1625年繼承王位時,自然就成為了蘇格蘭、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國王。
堅信君權神授的國王,認為應該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國家,因此,從當上國王的第一天起,他就讓自己和議會嚴重對立。他的要求議會不批准,議會的決議他不簽字。由於拿不到戰爭撥款,他以強征關稅、典當王后的嫁妝、向富人借款來籌措軍費,抓捕那些不借錢的貴族將他們投進監獄。這激起了更多的不滿和更深刻的對立。
到1640年,國王和議會終於徹底決裂。議會逮捕了國王的寵臣,而國王也不甘示弱,讓衛隊到議院抓捕議員。第一次英國內戰就這樣爆發,內戰以國王化裝逃脫而結束。但是第二次內戰,查理一世便沒了如此的幸運。1648年,查理一世的國王軍被克倫威爾的議會軍徹底擊敗,國王被俘。
被俘虜的國王,先是被關押在離倫敦不過30公里的溫莎城堡亨利二世時期的圓塔內,然後被關在倫敦的聖詹姆斯宮。議會成立了一個有135位成員的特別法庭,於1649年1月24日開始了對國王為期三天的審判。法庭認為,單是在兩次英國內戰中,就有30萬英國人喪生,占當時英國總人口的6%。國王是這兩次內戰的罪魁禍首,應該被判處死刑。
查理一世一點也不為自己辯護,因為他從心底里認為這個法庭是非法的,自己是無罪的,沒有人能夠審判國王。但1月27日,查理一世被判叛國罪、戰爭罪、濫用職權罪,59名特別法庭的成員,在查理一世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
行刑日期定在4天以後的1月30日。行刑前一天,查理一世僅存的兩個孩子,伊莉莎白和亨利,被允許前去探望他。第二天一早,他知道自己死期已到,向獄方要了兩件襯衫,以防自己因為天氣寒冷而發抖,被觀刑的人群誤以為是害怕。
他被從聖詹姆斯宮押出,來到白廳。在白廳的宴會廳前,行刑台早已搭建妥當,他站在台上發表了一段簡短的演說,告訴聽眾自由、解放和政府的關係。當然,他的演說只有靠近行刑台的人才聽得見。據說他沒有發抖,也沒有表現出害怕。
演講完畢做完禱告,時間正好下午兩點整。查理一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頭伸到斷頭台前,鍘刀乾淨利落地斬斷了他的脖頸。根據事後的檢驗,這次行刑的劊子手顯然是一個有經驗的人,據說手法十分專業。但因為劊子手戴著面具,換了裝,人們打聽了半天,也沒打聽出是誰,只知道這次行刑的報酬是200英鎊。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錢。
據資料記載,觀刑的人群,在國王的頭落地後,發出了一陣悲嘆。隨後,人們紛紛湧向行刑台,掏出口袋裡的手絹去蘸國王的鮮血以為紀念。讀書至此,深感驚悚,全然不明白帶一方沾滿鮮血的手帕回家,是一個什麼感覺,是要紀念什麼
在那個時代,將叛國者的頭向公眾展示,並大聲叫:「快看啦,這就是叛國者的下場」,是常規的做法。但是,查理一世的頭顱,只是靜靜地被展示,沒有人去吆喝。國王的頭顱在倫敦只展示了一天,第二天,有專人奉命將他的頭與身體縫合在一起,進行防腐處理後放進棺材。特別委員會拒絕了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葬禮的要求,將他的屍體運到溫莎城堡,葬在城堡里的聖·喬治教堂
查理一世死後,英國聖公會和保皇派將他塑造為殉難者,每年的1月30日,都要開展紀念活動。1660年,在坎特伯雷和約克宗教大會上,他被追封為聖徒。在英國許多地方,以他的名義修建了教堂。以他的死亡為主題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很多。其中,光是油畫,據稱就有1700多幅。
無論如何,查理一世上斷頭台,成為英國政體改變的契機。雖後來也出現過不止一次的復辟,但議會權力大於國王,君主立憲制就此確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9ay3v.html
------------------------------
英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國王:查理一世在斷頭台上
2018-02-04 由 鐵面御史 發表于環球
查理一世在他的父親詹姆斯一世去世後於1625年登上王位。他和他的父親一樣,崇尚封建專制王權,把議會視為眼中釘。
1642年1月,他派出400名士兵闖入議會大廈,要求逮捕五名國會議員。 幸好五名國會議員已經事先得到消息並逃離。
1642年,英國內戰終於爆發了。經過幾年的混戰,到了1648年12月,第二次內戰以王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國王查理成為國會軍的階下囚。
1649年1月,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成立特別法庭,審判國王。
克倫威爾在處置國王的問題上態度是非常堅決的。他措辭激烈地說:「我們應該把他的頭和王冠一道砍下來。」
審判從1649年1月20日開始。法庭指控查理獨攬大權,施行暴政,又挑起內戰,對英國人民犯下了嚴重的罪行。
1月27日,特別法庭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人民公敵」的罪名,判處查理一世死刑,並定於1月30日在英格蘭白廳廣場執行。
1月30日這一天,白廳廣場人山人海,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要親眼目睹暴君的下場。
在廣場中央特設了一個斷頭台。近午時分,王宮的側門打開了,監斬上校押送查理一世趕赴刑場。
12時,讓國王臨刑前吃他在人間的最後一餐,國王不想吃,但在主教的勸說下,他喝了一杯葡萄酒,吃了一片麵包。
下午1時正,查理一世被帶上斷頭台。特別法庭當眾宣讀了查理一世的判決書。
之後,庭長以堅定、高亢的聲音宣布:「執行處決!」行刑者手起斧落,那顆戴過多年王冠的頭顱立即滾落了下來。
他被埋葬在溫莎的聖喬治教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world/4era93q.html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QOhAx
查理一世(英語: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爾斯親王去世後成為王儲。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注 1])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處死(他是唯一以國王身分被處死的英格蘭國王),是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國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間捲入了與議會的權力鬥爭,他試圖獲得王室的收入,而議會則試圖節制國王自以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對他的行為,認為他是殘暴的獨裁者。尤其是他干擾英格蘭與蘇格蘭教會的活動,未徵得議會同意就任意向民眾徵稅。[1]
查理一世在位期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混亂的宗教衝突。臣民們普遍不信任他們國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戰爭中,他的失誤成功的幫助了新教勢力,然而另外一個事實卻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公主[2][3]。查理一世還重用當時具有爭議的教會人物,例如理察·蒙塔古和威廉·勞德,他們都曾任查理一世時期的坎特伯里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認為這樣做使得英格蘭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太緊密了。此後,查理一世還試圖迫使蘇格蘭進行宗教改革,從而引發了主教戰爭。這一切都使英格蘭和蘇格蘭國會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最終促成了查理一世的滅亡。
在查理一世最後的幾年中,由於企圖推翻英格蘭與蘇格蘭國會的權威,他與國會之間爆發了戰爭,史稱為英國內戰。同時他又利用自己英國國教領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喀爾文派清教徒的不滿。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國內戰(1642年 - 1645年)中被擊敗後,國會希望他能夠接受君主立憲制。然而查理一世執迷不悟,他與蘇格蘭結盟,並逃到了懷特島郡,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國會,從而導致了第二次英國內戰(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擊敗,隨後他被拘捕,審判,定罪,並以叛國罪處死。君主制瓦解,英格蘭成了共和國,名為英格蘭共和國,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獨裁執政,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克倫威爾空位期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後繼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復辟後才得以行使君主權力。[1]
查理一世 (英格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QOhAx
早年生涯
西門·德帕斯約在1612年所刻制的的查爾斯與其父母的雕刻畫
查爾斯在1600年11月19日生於蘇格蘭法夫的鄧弗姆林宮,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與王后丹麥的安娜的次子[4]。同年12月23日,查爾斯於愛丁堡荷里路德修道院的王家禮拜堂舉行的新教儀式上,受羅斯主教大衛·林賽施洗,並獲冊封蘇格蘭國王次子的慣例頭銜——奧爾巴尼公爵,同時也獲附帶頭銜——奧蒙德侯爵、羅斯伯爵和阿德蒙諾赫勳爵(Lord Ardmannoch)[5]。
1603年3月,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無嗣駕崩詹姆士六世作為其外甥孫而繼承了她的王位成為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同年四月至六月上旬,查爾斯的哥哥和姐姐跟隨著他們的父母前往英格蘭即位。然而查爾斯由於自小身體羸弱而無法承受長時間的路途勞頓[6],被留在了蘇格蘭,其父王任命時任蘇格蘭最高民事法院院長的好友費維勳爵擔任其監護人[7]。
1604年,當三歲半的查爾斯可以在鄧弗姆林宮的大廳中獨自行走時,便開始了前往英格蘭的長途旅行。同年6月中旬,他離開了鄧弗姆林宮前往英格蘭與他的家人團聚,而在那裡他將度過以後的生活[8]。在英格蘭,查爾斯被交由當時朝臣勞勃·凱里爵士在荷蘭出生的妻子凱里夫人伊莉莎白(Elizabeth, Lady Carey)教養,凱里夫人教給查爾斯如何說話,並且堅持讓他穿西班牙皮革和黃銅製成的靴子以幫助他脆弱的腳踝適應行走[9]。查爾斯的語言表達能力發育亦遲緩。因此在他的餘生中,保留著口吃或言語吞吐不清地毛病[10]。
1605年1月,查爾斯獲冊封英格蘭君主次子的慣例頭銜——約克公爵,並成為了一位巴斯騎士[11]。一個長老宗蘇格蘭人湯瑪斯·穆雷被任命擔任其導師[12]。查爾斯平日裡學習的是文學名著、語言、數學、宗教[13]。1611年,他被授予一枚嘉德勳章[14]。
勞勃·皮克約在1610年所繪的約克及奧爾巴尼公爵查爾斯肖像
最終,查爾斯克服了可能由佝僂病引起的[9]身體缺陷[14],成為一名馬術能手、神槍手以及擊劍高手[13]。儘管如此,但其公眾形象[注 2]與他身材魁梧的兄長威爾斯親王亨利·弗雷德里克相比,仍然相形見絀。查爾斯也非常崇拜兄長亨利,並在各方面都極力地效仿他[15]。可是在1612年11月上旬,年僅十八歲的亨利疑似因患傷寒(或可能是卟啉症)病逝[16],距十二歲還差兩周的的查爾斯遂成為了王位的法定繼承人。身為英倫三島最高統治者倖存的最年長的兒子,查爾斯自動獲得了好幾個頭銜(包括康瓦爾公爵和羅斯西公爵)。四周後,他在1616年11月獲冊封為威爾斯親王和切斯特伯爵[17]。
王位繼承人
在1613年,他的姐姐伊莉莎白與普法爾茨選侯弗雷德里希五世結婚,並搬到了海德堡居住[18]。在1617年,天主教徒哈布斯堡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當選為波希米亞國王。翌年,波希米亞反叛者將其信仰天主教的兩名大臣及一位書記官扔出窗外。1619年8月,適值斐迪南被御選為神聖羅馬皇帝之時,波希米亞議會推舉身為新教聯盟領袖的弗雷德里希五世為他們的國王。弗雷德里希不顧皇帝而接受波希米亞王冠標誌著最終發展成三十年戰爭的動亂的開始。起初,這場動亂衝突僅局限于波希米亞,隨後卻逐漸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歐洲戰爭。歐洲大陸上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迅速分化為兩極並開始了衝突,這給英格蘭國會與公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19]。1620年,查爾斯的姐夫弗雷德里希五世於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戰役中被擊敗,其世襲領地普法爾茨亦遭到了自西屬尼德蘭而來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武力侵襲[20]。然而,詹姆士卻開始謀求斐迪南的侄女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瑪麗亞公主同新威爾斯親王的婚姻,並認為到同西班牙王室聯姻是可以實現歐洲和平的一種外交手段[21]。
不幸的是,事實證明無論是公眾還是內閣都普遍不喜歡與西班牙的這種外交談判[22]。英國國會對西班牙及天主教徒持敵對態度,因此,國會在1621年向詹姆士表決,議員希望執行不服國教法令,以此開展反西班牙海軍運動,並讓威爾斯親王同新教徒結婚[23]。與此同時,詹姆士的大法官弗蘭西斯·培根被以受賄為名遭到了上議院的彈劾[24]。這是自1459年以來未有國王首肯,而是利用剝奪公民權議案展開的首次彈劾動議。這一事件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先例,如這一彈劾動議過程,在後來被用以對付查爾斯及其支持者白金漢公爵、大主教勞德以及斯特拉福德伯爵。詹姆士堅持認為,下議院只能專注於國內事務。而下院議員們則抗議說他們在下院內有言論自由的特權,並要求向西班牙開戰以及給威爾斯親王娶一位信仰新教的威爾斯王妃[25]。查爾斯像他父親一樣,認為下議院討論他的婚姻大事是在盛氣凌人,並侵害了其父王的王家特權[26]。詹姆士對他所體會到的魯莽無禮和毫不妥協的議員非常氣憤,並在1622年1月解散了國會[27]。
丹尼爾·邁騰斯約在1623年為威爾斯親王查爾斯所作畫像
詹姆士的寵臣白金漢公爵曾對身為威爾斯親王的查爾斯有著巨大的影響力[28],1623年1月,查爾斯同白金漢公爵微服前往西班牙,他們試圖為同西班牙王室長期懸而未決的聯姻達成協議[29]。可是,這趟西班牙之旅在最終成了一件令人尷尬的失敗[30]。公主認為查爾斯是個異教徒,他眅依羅馬天主教是西班牙同意聯姻的首要條件[31]。西班牙堅持要求英格蘭信仰天主教並廢除刑法,但查爾斯知道國會不會同意此要求。而在成婚後,公主也要在西班牙滯留一年,以確保英格蘭履行條約中所有的條款[32]。由於相互的誤解,白金漢公爵和西班牙首相奧利瓦雷斯伯爵之間發生了私人爭吵,最終致使查爾斯的這場協商成為徒勞[33]。查爾斯在10月返回倫敦,因為沒有帶來新娘而受到了如釋重負地群眾的熱切歡迎[34],隨即,他和白金漢公爵敦促厭戰的詹姆士國王向西班牙宣戰[35]。
詹姆士在其新教顧問的鼓動下,在1624年召集國會以便獲取戰爭經費。因經費問題反戰的財務大臣米德爾塞伯爵萊昂內爾·克蘭菲爾德在查爾斯和白金漢公爵的策劃下,很快被以和培根幾近相同的方式彈劾[36]。詹姆士說白金漢公爵是個傻瓜,並有先見地警告兒子說他會為這一彈劾動議的重新上演而感到後悔[37]。與此同時,恩斯特·馮曼斯費爾德組建的一支軍備資金不足的臨時軍隊開始動身收復普法爾茨,但由於這支軍隊財匱力絀,從未超越荷蘭的海岸線[38]。
1624年之後,詹姆士一病不起,國會也變得愈發不受其控制。當詹姆士在1625年3月駕崩時,查爾斯和白金漢公爵認為他們實際上已經掌控了整個王國[39]。
初期統治
1625年5月11日,查理在缺席的情況下與亨利埃塔·瑪麗亞在巴黎聖母院的門外舉行了婚禮[40],他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避免他的第一屆國會可能在婚禮上提出結婚啟事[40]。國會中的大多數人都反對國王娶一個羅馬天主教的王后,害怕他因此而放鬆對羅馬天主教的限制從而削弱辛苦建立的英國國教教會。雖然查理信誓旦旦的向國會宣布對拒不參加英國國教的天主教徒(recusants)不會放鬆限制,但實際上在他與路易十三秘密婚約中[41],英格蘭將會協助法國壓制在拉羅歇爾地區活動的雨格諾新教派,於是英格蘭在法國宗教戰爭中長期堅持的支持新教的立場被徹底改變了。1625年6月13日,這對新人於坎特伯里完婚。1626年2月2日,查理在西敏寺正式加冕,成為查理一世,其時對於王后信仰的爭論甚囂塵上,因此王后並沒有出席加冕典禮。查理與亨利埃塔共生有7個孩子,其中有3個兒子和3個女兒長大成人[42]。
安東尼·范·戴克: 查理一世,作於1634年,儘管查理一世自詡為藝術贊助人,但實際上他只付給這位首席宮廷畫師半薪。
人們對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的不信任感與日俱增,因為他支持一位具有爭議的牧師——理察·蒙塔古。在他的一本回應《A New Gag for the new Gospel》的小冊子《A New Gag for an Old Goose》中,他自詡為離上帝最近的人。他與喀爾文教派發生激烈的爭論,從而使他在清教徒中聲名狼籍[43]。在下院的辯論中,在一個清教徒——約翰·皮姆——攻擊蒙塔古的小冊子之後,他要求國王支持他的另一本冊子《Appello Caesarem》(1625年),一本聖徒保羅所作的針對迫害猶太人上訴的參考書[注 3]。查理一世任命他為隨軍牧師,使得清教徒們不得不相信,作為教會領袖的查理,他這種對於阿民念主義的支持有在英國國教教會復興天主教的秘密企圖了[44]。
在查理一世的初期統治中,他首要關心的問題就是外交政策。本來只限制在波西米亞的三十年戰爭,正在如火如荼的蔓延到整個歐洲大陸。1620年,查理一世的姊夫佛烈德利赫五世在白山之戰中被擊敗[45],到了1622年,儘管有英格蘭志願軍的幫助,佛烈德利赫五世在普法爾茨的世襲領地還是被神聖羅馬帝國的斐迪南二世占領[46]。查理一世答應姊夫重奪普法爾茨,因此當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出兵普法爾茨的時候,查理一世向西班牙宣戰了。[47]
國會本來計劃用一種廉價的作戰方案,藉助海軍攻擊西班牙的殖民地,希望能夠捕獲西班牙運輸財物的船隊,藉以補充軍費。而查理一世則決定直接在歐洲大陸直接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也更加昂貴)[48]。國會通過決議批准了總額為14萬英鎊的戰爭經費,對於查理的方案這些錢是不夠的[49]。儘管自1414年以來[49],王家徵收噸稅和磅稅是終身的,但此次下院提出議案,限定查理一世的期限為一年,查理一世需要每年向國會申請以獲得新的許可。但在上院中,以白金漢公爵為首的,查理一世的死黨們則拒絕通過這個議案。查理一世對國會的決議置之不理,繼續徵收噸稅和磅稅[50]。
對西班牙的作戰由白金漢公爵指揮,戰局很快就變得越來越糟了。下院開始議程準備對公爵展開彈劾[51],查理一世則任命公爵為劍橋大學校長作為回應[52],1626年6月12日,下院發動了直接抗議「我們於吾王陛下和整個世界面前進行抗議,直到這位偉大的人不再干涉我們偉大國家的國家事務;我們對所有的成功都失去了希望,我們也非常非常擔心,由於他的無能,我們應該或者能夠負擔的金錢已經將變得對您的王國有害了。」[注 4][52]。不管國會如何抗議,查理一世始終拒絕摒棄他這位朋友,相反的他解散了國會。
沒有了國會的約束,查理一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為了獲取更多的戰爭經費,他決定進行「強制借款」,這是一種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可以肆意徵收的稅。1627年11月,一個觸及基本底線的案例擺上了國王的台面——「五騎士事件」(Five Knights' Case),在該案中,國王利用王家特權,將不肯執行「強制借款」的人不經審判就投進了監獄[53]。1628年,查理一世重新召開國會,5月26日國會提出了權利請願書,呼籲國王改過自新,不能未經國會同意就隨便徵稅;不能對公民強制戒嚴;不能未經正常程序就將公民投入監獄或者在公民的家中駐紮軍隊[54];查理一世批准了請願書[55] ,可實際上他仍是我行我素不經過國會同意就繼續徵稅。
儘管查理一世在與亨利埃塔·瑪麗亞的婚約中規定他會協助壓制雨格諾派的拉羅歇爾,但他還是背棄了自己的承諾,取而代之的是1628年,由他一手炮製,白金漢公爵指揮的聖馬丹德雷圍攻戰[56],於是英格蘭和法國之間就無可避免的產生了隔閡[57]。聖馬丹德雷圍攻戰直接刺激了路易十三,他發動了拉羅歇爾圍攻戰[58]。然而白金漢公爵命中注定要與失敗打交道,聖馬丹德雷圍攻戰以失敗告終,間接導致新教的雨格諾派被鎮壓。從此以後,國會對公爵和國王這對搭檔一唱一和的表演的厭惡感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注 5]。
1628年8月23日,白金漢公爵遇刺[59],舉國歡慶。這充分暴露了宮廷與國家,國王與下院之間的矛盾[60]。雖然白金漢公爵的死立即就結束了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但是,查理一世與國會之間關於稅收和宗教的鬥爭還遠遠沒有結束[61][62]。
十一年暴政期[63]
查理一世,三位一體
解散國會
1629年1月,查理一世重新召開了1628年解散的國會,會議剛一開始,他就發表了關於噸稅和磅稅問題的演講,下院的議員們開始提出反對的呼聲,並且以羅爾地區的事情為例。在那裡,有些議員由於付不起噸稅和磅稅而被沒收了貨物。很多議員認為這種行為違反了權利請願書[64],議員們認為請願書中「不得隨意逮捕公民」的規定同樣適用於公民的貨物。當查理一世在3月10日宣布休會的時候,議員們把院長(英國下議院院長)——約翰·芬奇爵士——按到椅子上,他們擔心國會會被無限期拖延,而那些關於天主教,阿民念主義以及噸稅和磅稅等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於是議員們大聲讀出了這些議案[65]。最後的決議認為如果任何人在未經國會同意的情況下交噸稅和磅稅就「會被認為是對英格蘭自由的背叛,也是英格蘭的敵人」[注 6]。儘管最後這一決議沒有通過,但是還是有很多議員投了贊成票。不管怎樣,查理一世被徹底激怒了,他在當天就解散了國會[66],並且逮捕了8個國會領袖,其中包括約翰·埃利奧特[67]。
在解散國會後不久,由於查理一世覺得在沒有國會的幫助下無法有效的獲得用於歐洲戰事的經費[68],或者是由於白金漢公爵的死,他與法國和西班牙媾和了[69]。之後的11年間,查理一世再未召開過國會,歷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為「個人統治期」(Personal Rule)或「十一年暴政期」(Eleven Years' Tyranny)。
財政問題
查理一世發行的先令
在伊莉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的統治時期,王國就已經產生了龐大的財政赤字[70]。儘管與西班牙和法國有兩次短暫的戰爭,但實際上查理一世是根本沒有經濟實力能夠負擔得起在歐洲大陸作戰的。在查理的整個統治期間,他都依靠僱傭軍以及外交影響力來支持他的妹妹——伊莉莎白——以及保證普法爾茨的安全[71]。沒有了國會,就沒有了官方的課稅,也沒有法律規定的課稅,在當時英格蘭實際上是全歐洲收稅最低的國家,以查理一世的能力想要以一己之力合理合法的收稅理論上說是不可能的。為了能夠獲得財政收入,而又不用召集國會,查理一世翻出了1279年的一部已經被人遺忘了的法律,名為「騎士扣押法」(Distraint of Knighthood)。法律中規定任何年收入為40或高於40英鎊的人,每年都必須參加騎士加冕典禮並加入王家軍隊成為騎士[72]。根據這個法律,1626年,查理一世對所有沒參加騎士加冕典禮的人都進行了罰款。
其後,查理一世又引入了被廢止已久的封建稅種,例如供應稅(purveyance),監護稅(wardship)以及森林稅(forest laws)等等。[73] 其中最重要的要屬船稅了[73],這也是在噸稅和磅稅之前最不受人歡迎,也是獲利最豐的一個稅種。根據愛德華一世和愛德華三世的法令,船稅只能在戰爭時期徵收,並且只能在沿海地區徵收。然而,查理一世認為並沒有法律規定和平時期不能徵收船稅。在1634年到1638年間,船稅提供了每年15萬到20萬英鎊的財政收入,在那以後收入就急劇下降了[74]。這些收入直接作為海軍開支,這樣諾森伯蘭郡伯爵就成了稅收的直接受益人[75]。反對船稅的呼聲與日俱增,1637年,約翰·漢普頓進行了法律質詢,從而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公開抗議的平台[74]。然而,王家法庭已經把這個稅種定義在了國王特權的範圍內了。
查理一世還通過專利許可獲取財富,儘管這種行為在1624年的一個法案(The Monopolies Act)中已經被明確禁止了。雖然效率不是很高,但是在1630年代還是帶來了每年10萬英鎊的收入[76]。查理一世還利用蘇格蘭貴族賺錢,1625年,他收回了那些貴族所有的王室或者是教會授予的土地,那些蘇格蘭貴族必須每年付租金去繼續擁有本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77]。
宗教衝突
威廉·勞德[注 7]
在查理一世整個的統治過程中,英格蘭宗教改革總是不停的成為爭論的焦點。阿民念教派強調神人合作,反對神恩獨作,更認為神愛世人,不是上帝選擇人來救助,被清教徒攻擊為異端,並認為阿民念教派是羅馬天主教復興的潛在力量。查理一世贊同阿民念教派的學說,尤其是他希望英國教會遠離喀爾文主義,向一個更加傳統和聖禮的方向(sacramental direction)發展。這使清教徒們一致相信,國王有反對新教趨勢的猜疑並不是空穴來風。從宗教改革時期開始清教徒們就對壓制新教的這位暴君進行了長期的反抗,尤其是在法國發生宗教戰爭[78][79],以及後來的'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和三十年戰爭開始後[80]。這些在歐洲大陸發生的事情引起了英格蘭人民的強烈共鳴,他們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而查理一世在國外支持新教的措施屢遭失敗,使得人們的失望情緒與日俱增[81] 。隨著查理一世和他大主教(威廉·勞德)的行為越來越不可理喻,對他們的指責也變得越來越多。
1633年,威廉·勞德被任命為坎特伯里大主教[82][83],他實施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改革。例如為了確保宗教的一致性而解除那些不循規蹈矩的牧師的神職,以及取締清教徒組織等[84]。他的政策是與喀爾文主義背道而馳的,他還堅持所有英國教會的禮拜儀式都要符合公禱書的規定,於是英格蘭所有教堂的內部結構都進行了重新布局,以便強調聖餐的祭壇[85]。勞德啟用了兩個最恐怖,最專制的宗教法庭來懲罰那些敢於拒絕執行改革的人——最高刑事法庭(Court of High Commission)和星室法庭[84]。前者可以強迫任何人自證有罪;而後者,基本上就是樞密院的擴充,除了不能把人直接處死外,可以用任意方法懲罰任何人,包括刑求的肢體折磨。
在十一年暴政期[63]的頭一年英格蘭的局勢還是相對穩定的,部分原因是比較嚴的中央集權。而且很多反對查理一世稅收政策和勞德宗教政策的人在1634年都隨格里芬號(Griffin)被流放到了美洲,例如湯瑪斯·虎克兒(Thomas Hooker)。1633年,星室法庭完全取代了最高刑事法庭(Court of High Commission)的地位,成為了實際上的用來對付宗教異端的最高法庭[86]。在這一時期,犯人們經常是未經起訴就被法庭審判,而且一般來講供詞都是通過肢體折磨獲得的。
查理一世在蘇格蘭加冕(1633年)
然而當查理一世試圖在蘇格蘭推行他的宗教政策時卻遇到了重重阻力。雖然出生於蘇格蘭,但他與蘇格蘭的關係相當疏遠,實際上自從他幼時離開那裡,直到他1633年加冕為蘇格蘭國王,這期間他從沒去過蘇格蘭[87]。1637年,查理一世在未與蘇格蘭國會和蘇格蘭教會協商的前提下,命令在蘇格蘭啟用新的祈禱書,內容幾乎和英格蘭用的公禱書一模一樣[87]。雖然這一舉動獲得了蘇格蘭主教的支持[88],但卻招致了蘇格蘭長老會的牴觸。長老會認為,啟用新的祈禱書是要把英國國教引入蘇格蘭[89]。1637年,當蘇格蘭教會第一次根據新的祈禱書進行聖禮的時候,民眾的牴觸情緒開始滋生,他們以《民族誓約》的形式動員那些心懷不滿的貴族[88]。1638年,在蘇格蘭教會公投大會(General Assembly of the Scottish Church)上,決定廢黜由蘇格蘭大主教領導的政府,取而代之的是由長老會建立的新政府[90],查理一世則認為這是對他權威的公開挑釁和背叛。
1639年,第一次主教戰爭開始了,[注 8]查理一世並沒有通過國會籌措戰爭經費,而是動用了自己的私人武裝[75]。但實際上,查理的軍隊並沒有真正和蘇格蘭軍交鋒,因為查理認為他的部隊寡不敵眾,會被輕易擊潰[91]。1639年,貝里克條約簽訂[注 9],在條約中查理一世重新獲得了蘇格蘭,並且取消了長老會的臨時政府,但他也做出了足以改變局勢的讓步——蘇格蘭國會和蘇格蘭教會公投大會(General Assembly of the Scottish Church)都得以保留[92]。
雖然在第一次主教戰爭中查理一世通過簽署條約重新獲得了蘇格蘭,但在軍事層面上就只能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了,這導致了國內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危機。於是查理一世決定從西班牙獲得經濟支援,然而荷蘭艦隊在離肯特郡海岸外不遠的地方摧毀了西班牙和英格蘭的運輸船隊,這使得公眾蒙上了前所未有的恥辱感[93]。
查理一世與蘇格蘭的和平談判只不過再次發動軍事行動之前的緩兵之計。然而,由於經濟實力不足,查理一世不得不在1640年再次召開國會,期望國會能夠幫助他籌集戰爭經費。在1628年就反對過戰爭籌款的國會,這一次也不例外,仍然極力反對查理一世的冒險行為。
1640年1月,第一代斯特拉福德伯爵湯瑪斯·溫特沃斯升任愛爾蘭總督[94],他與勞德一起漸漸成為了查理一世的得力助手。他推行「一攬子」(Thorough)政策來支持絕對君主制[95]。雖然一開始斯特拉福德伯爵並不支持國王,甚至是國王的主要的批評者,但是1628年他還是背叛到了王室陣營(部分原因是白金漢公爵的遊說)[96],並且負責查理一世的大部分國家事務。湯瑪斯手中有一隻強大的愛爾蘭軍隊來支持國王和日漸衰弱的愛爾蘭國會,特別是來自舊英格蘭的國會議員們[97] 。湯瑪斯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獨立的從3個王國(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獲得收入和組織軍隊[75]。1640年9月,蘇格蘭國會宣布自治,並且在詹姆士·格雷姆的率領下轉移到了諾森伯蘭郡[98],湯瑪斯遂被派往北部指揮英格蘭軍隊平叛[99]。在蘇格蘭的軍隊中,有很多都是三十年戰爭中的退伍老兵[100],與他們的對手相比可謂作戰經驗豐富的多了。 湯瑪斯揮軍北上,一路上未遇任何正式的抵抗,兩軍最終決戰於紐伯恩,史上成為紐伯恩之戰。蘇格蘭軍陷落了新堡,從而切斷了英格蘭軍隊的煤炭補給[101]。在這種關鍵的時刻,斯特拉福德卻患了痛風和痢疾,於是英格蘭的大部分軍隊只能停滯在約克,進不能進,又不能退,更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99]。
9月24日,查理一世不同尋常地召開了貴族大理事會,這是一種王國里的每個貴族都要參加的古老議會,他通常被認為是國王的世襲顧問,貴族大理事會建議國王與蘇格蘭議和並重新召開國會[102]。查理一世遂於1640年10月與蘇格蘭簽署了恥辱的瑞彭條約(Treaty of Ripon)[103],這是個臨時停戰條約,條約規定蘇格蘭繼續占領諾森伯蘭和達拉謨,在恢復和平以及英格蘭國會重新召開前,國王每天付給蘇格蘭軍850英鎊(英格蘭國會重新召開以後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籌款支付給蘇格蘭)[102]。
長期國會
主條目:長期國會
參見:三國戰爭
劍拔弩張
長期國會於1640年11月召開,事實證明其與查理一世的關係和短期國會一樣緊張。新國會伊始,第一件事就是以叛國罪起訴勞德,並於12月18日成功。接下來是掌璽大臣芬奇,12月21日芬奇在查理一世的默許下逃往海牙。為了防止國王隨意解散國會,國會通過了《三年法案》,法案規定每三年至少召開一次國會會議,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國王無法召集國會,議員們可以自己召開會議,該法案於1641年通過王室認可。
1641年3月22日,早已成為國會議員(尤其是約翰·皮姆)下一個目標的第一代斯特拉福德伯爵湯瑪斯·溫特沃斯被以叛國罪進行審判[104]。在審判中愛爾蘭的舊英格蘭人,蓋爾人和新英格蘭移民史無前例的聯合起來,提供對湯瑪斯不利的證據[105]。然而,由亨利·范恩爵士提供的,關於湯瑪斯利用愛爾蘭軍隊威脅英格蘭的證詞未被採信,4月10日皮姆對湯瑪斯的起訴以失敗告終[106]。皮姆隨即提出針對湯瑪斯的剝奪公民權議案,簡單地就宣布湯瑪斯有罪並判處死刑[107]。
然而,查理一世向斯特拉福德伯爵保證他不會簽署議案,沒有他的簽署議案是無法通過的[108]。此外,上院也反對對斯特拉福德伯爵的判決,認為過於嚴厲。然而,由於時局越來越緊張,再加上支持湯瑪斯的軍隊企圖發動政變,使得問題開始變得對伯爵不利了[108]。4月21日,在下院的表決中,議案實際上獲得了通過(204票贊成,59票反對,250票棄權)[109],上院表示默許,查理一世則出於對他自己和家人人身安全的考慮,於5月10日簽署了議案[109],兩天後斯特拉福德伯爵被斬首。
1641年,查理一世簽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法案,該法案禁止未經國會同意就解散國會[110]。船稅,「騎士扣押法」的罰款還有強制借款都被定義為非法行為,專利被大量的取消,星室法庭和最高刑事法庭在1640年的《人身保護法案》和1641年的《三年法案》(Triennial Act)中被取締[111]。所有其他的稅收形勢都通過《噸稅和磅稅法》進行了法律化和常態化[112]。5月3日,國會發動了一個全國性的簽名運動(The Protestation),任何簽名的人都要保證捍衛『真正的革新的宗教』,國會,國王個人的榮耀和自己的家園。整個5月間,下院還提出了好幾個試圖攻擊主教和主教制度本身的議案,但每一次都被上院否決[113]。
實際上,查理一世對於向國會做出的這些讓步是很不滿意的,於是他承諾蘇格蘭可以建立的長老會政府,從而提升自己在蘇格蘭的軍事地位,作為交換條件,他可以在蘇格蘭招募抵抗國會的足夠力量[114]。然而,由於在蘇格蘭偶然發生的一次政變事件,查理一世在那裡的信譽被完全摧毀了[115]。
愛爾蘭叛亂
主條目:愛爾蘭叛亂
像英國國會對付白金漢公爵一樣,愛爾蘭國會中的舊英格蘭議員對斯特拉福德伯爵的窮追猛打,雖然顯得矯揉造作,但也充分肯定了他們對查理一世的忠誠。他們聲稱查理一世是被伯爵領進了歧途[116],而且,根據模凌兩可的波伊寧斯法案,英格蘭國王應該直接參與愛爾蘭政府的運作,但是像斯特拉福德伯爵這樣的人,以總督的身份在愛爾蘭專橫跋扈,並沒有將國王放在眼中[117] 。然而,不像仍然信奉天主教的舊英格蘭人[118],愛爾蘭的新英格蘭移民是親英格蘭教會的清教徒移民,根據英格蘭國內的局勢發展,他們實際上是從根本上反對查理一世的。
由於很多天主教的土地轉給了新教徒,於是當地人和移民之間爆發了各種各樣的爭端[118],尤其是一牽扯到烏爾斯特種植園問題[119],再加上英格蘭國會的影響力逐漸蓋過了愛爾蘭國會[120],這一切都在愛爾蘭播下了暴亂的火種,儘管在一開始只是一些局部的騷亂,但已經為英格蘭的保王勢力與清教徒勢力之間的直接武裝衝突埋下了伏筆。對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成功審判,削弱了查理一世在愛爾蘭的影響力,也自然的促成了愛爾蘭國內一直以來互相敵對的[121]蓋爾人和舊英格蘭人的合作[122]。於是,在其後1641年的愛爾蘭暴亂中,舊英格蘭人在忠於國王的同時也支持蓋爾人,對抗新英格蘭移民[123]。
1641年,下院通過了一個大抗議書,這是一份冗長的,對所有自查理一世執政以來政府不當行為(這些行為也被稱為大天主教陰謀的一部分,而查理一世則是被迫參與者)的控狀列表[124],在很多方面被皮姆渲染的相當過分,最終下院以微弱優勢通過了該議案(159票贊成,148票反對,200票棄權)[125]。此外,抗議書還攻擊上院阻撓改革,當然上院是不會通過這種法案的[126]。愛爾蘭暴亂的消息傳到國會,再加上有傳言說查理一世也參與其中,國會的緊張情緒達到了頂點[127]。斯特拉福德伯爵建立的愛爾蘭天主教軍隊,曾3次被下院要求解散,現在他們公開宣誓效忠於國王[110],與此同時,失去了控制的愛爾蘭蓋爾人開始大量屠殺英格蘭清教徒移民,最終證實了實際上是英格蘭國會與查理一世王權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128]。整個11月間,公眾擔心的愛爾蘭問題,還有關於『天主教陰謀』已經遍布整個英格蘭的傳聞,如陰雲般籠罩著整個王國,最終變成了一系列聳人聽聞的小宣傳冊發到了民眾手裡[129]。
亨利埃塔·瑪麗亞,安東尼·范·戴克作於1633年
查理一世準備徵集軍隊平息愛爾蘭叛亂,國會則根本不相信,許多下院議員都害怕查理一世會用這隻軍隊反過來對付國會。下院遂提出了國民軍法案用來從國王手中獲取軍隊的控制權,但是就連上院也不支持這個法案,更別提國王了[130]。值得確信的是,正是國民軍法案的出現,刺激了上院開始與查理一世分道揚鑣[131]。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查理一世將倫敦塔守備換成了湯瑪斯·倫斯福德上校,一個臭名昭著且效率奇高的職業軍人[132],幾乎所有倫敦的居民都憎惡這個任命,很快的憎惡就演變成了無政府狀態,倫敦陷入了一片混亂。當有傳言說國會將要彈劾他的天主教王后亨利埃塔·瑪麗亞時[133],查理一世決定採取激進措施,這一措施不僅徹底結束了他與國會之間的僵局,而且也標誌著英國內戰開始了。
查理一世懷疑(實際上也是事實),有些國會議員串通入侵的蘇格蘭軍隊[124]。1月3日,他強迫國會解除6名議員的職位,罪名是叛國罪,議會拒絕執行,查理一世(也有可能是受了亨利埃塔的唆使)要強行逮捕其中的5人[124]。然而,消息泄露了,當查理一世在1642年1月4日帶著全副武裝的衛隊氣勢洶洶地闖入國會下院時,他要逮捕的這5個人——約翰·皮姆,約翰·漢普登(John Hampden),登齊爾·荷莉斯(Denzil Holles),威廉·斯特羅德(William Strode)和亞瑟·黑塞爾瑞格(Arthur Haselrig)——已經悄悄溜走了[134]。新的下院院長,威廉·倫索爾就坐在他自己的椅子上,查理一世問他議員們逃到哪裡去了?他回答出了那句著名的話:「請尊敬的陛下原諒,作為下院的僕人,我僅為下院服務,對於您所問的問題我只能說,我沒看到,即使看到了也不會說的」[注 10][135]。查理一世於是惡毒地說道:「我的鳥兒都飛走了」然後雙手空空的離開了下院。[134]
查理一世在下院拙劣的表演對於他自己而言是個政治災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英國國王(或者說在他之前)敢於武裝闖入下院的[136]。本來,他的支持者還認為他是唯一能夠抵抗革新的力量,然而,一瞬間,他們的幻想都破滅了[137]。於是國會迅速封鎖了倫敦,查理一世於1642年1月10日被迫離開了倫敦,逃往北方。在那裡,他將組織一支軍隊對抗國會。[138]
英國內戰
主條目:英國內戰
1642年的夏天,對戰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武裝自己的部隊,而真正的戰鬥還沒有開始。隨後雙方進行了一些毫無意義的談判,查理一世遂於1642年8月22日在諾丁罕豎起王旗[139],然後他在牛津建立了新的政府,當時他的勢力範圍大體上涵蓋中部地區,威爾斯,西部鄉村和英格蘭北部地區。國會方面則仍然佔領倫敦,東南部地區和東英吉利[140]。查理用一種非常古老的方式組織他的軍隊(Commission of Array)。
1642年10月26日,第一次英國內戰開始於刀鋒山之戰,隨後不緊不慢的從1643年持續到1644年,在納斯比之戰中,國會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後查理一世的軍隊又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國會軍最終攻克了牛津。查理一世於1646年4月從牛津逃脫[141]後,在紐瓦克被蘇格蘭長老會的軍隊俘獲,他被送到位於諾丁罕郡的索斯韋爾,現在查理一世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蘇格蘭長老會手中了,他們最終在1647年與國會達成了協議,將查理一世交給了國會。
他被囚禁在諾丁罕郡的霍爾姆比城堡,直到喬治·喬伊斯以新模範軍的名義將其押送到沙福郡的紐馬克特。此時,國會軍與新模範軍之間已經相互產生了猜忌,而查理一世審時度勢,積極的利用了這一弱點。他先被押送到奧特蘭茲,然後又被押送到漢普頓法院,在那裡國會軍與新模範軍又進行了多次毫無結果的磋商。此時,查理一世窺透時局,認為逃跑的最佳時機來到了——也許可以到國外去,到法國,或者讓勞勃·哈蒙德上校羈押也可以,他現在是國會任命的懷特島郡總督。[142]。他決定採取最後一個方案,認為哈蒙德上校一定會同情他,11月11日他逃往懷特島郡[143]。然而哈蒙德實際上是反對查理一世的,他剛到懷特島郡就被哈蒙德軟禁在了卡里斯布魯克城堡[144]。
在卡斯布魯克,查理一世繼續與不同的黨派進行著討價還價。雖然上一次他與蘇格蘭教會有很大衝突,但是1647年12月26日,他還是與蘇格蘭簽署了秘密協定。在協定中,蘇格蘭承諾幫助查理一世入侵英格蘭,並且恢復他的王位,作為回報,查理一世將會同意長老會建立為期3年的政府。[136]
1648年7月,保王黨軍隊點燃了第二次英國內戰的戰火,與此同時,蘇格蘭軍隊按照協定開始入侵英格蘭。在英格蘭,小規模的武裝起義已經被忠於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勢力鎮壓了;但是肯特郡、艾塞克斯郡和坎伯蘭郡的起義,威爾斯的暴亂以及蘇格蘭的入侵使英國徹底陷入了長期的混戰狀態。然而,蘇格蘭軍在普雷斯頓之戰中被徹底擊潰,使得保王黨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取得戰爭的勝利了。
最初長期議會並不想與國王本人公開決裂。在亨利·范恩爵士,「一個針對國王的所有罪行的參與者」,的回憶錄中描寫道:「在一次與國王的談判中,他明顯的表現出了想把事情做好的決心,能夠讓國家有最好的發展機會,並且希望國家能夠永遠自由」[注 11][145]。1648年12月1日,下院最終以129票贊成,83票反對,通過了國會提出的關於改造國王查理一世政府的議案。這一決議使得國王可以復位,而且可以解決國會與國王之間長期的僵局。奧立佛·克倫威爾和亨利·范恩爵士實際上投了反對票。看似一切已經結束,國王可以復位,只是被限制了王權。然而,湯瑪斯·普萊德上校逮捕了41名贊成國王復位的國會議員,並將其他的贊成者趕出了議會,還有很多其他議員都自動離開了。剩下的這個長期議會歷史上被稱為殘缺議會。亨利·范恩爵士暫時辭去了國會議員和海軍大臣的公職,他直言自己無論是對國王還是對聯邦政府都持批評態度。范恩爵士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他為後世擁護共和的人和制憲運動都樹立了榜樣,在後來的美國革命中有很多人都以范恩爵士的行動作為自己的座右銘[146]。
審判
主條目: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院
1649年1月4日審判查理一世的版畫
1648年底查理一世先被押送到赫斯特城堡然後是溫莎城堡。鑑於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被戰敗後還公然挑釁國會,並且在羈押期間挑起第二次內戰,1649年1月,英國下議院通過法案建立特別法庭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在第一次英國內戰後,很多議員達成共識(雖然是錯誤的),可以寬恕查理一世的戰爭行為,並且同意讓他在限制王權的前提下,在新的憲政體制下恢復王位。然而,現在他們感覺到,查理一世第一次被戰敗,並且在羈押期間挑起第二次內戰,他要對所有戰爭和流血負責。與蘇格蘭的秘密協議更是不可原諒,用奧立佛·克倫威爾的話說:「這是一個比任何前人的叛國行為都要使人吃驚的叛國行為;因為無論如何以前都是英國人統治外族,而這一次是想讓外族統治我們」[注 12][136]
對國王進行審判是一個比較大膽的想法。以前的君主(例如愛德華二世 (英格蘭),理查二世和亨利六世)都是被他們的繼承人推翻或者謀殺的,但無論如何都沒有被以國王的身份公開審判過。雖然珍·格蕾被以叛國罪進行過審判,但是她是以篡位者的身份而不是國王。查理一世被控叛國,將個人私慾置於英格蘭利益之上[147]。對查理一世的起訴書中寫道:「為了滿足私慾,袒護他自己和他的追隨者,袒護他們所犯的累累罪行,他向現任國會以及國會所代表的人民背叛地,惡意地發動了戰爭......」[注 13],「他邪惡的目的,邪惡的行為以及戰爭,都是為了滿足他——查理·斯圖爾特——個人以及他家人的私慾和權欲,而對公眾利益,公眾權益,自由,正義和這個國家的和平置之不理」[注 14][147]
據估計在一開始的兩次英格蘭內戰中共戰死84,830人,隨後又有10萬人死於疾病[148]。這是在1650年,人口只有510萬,其中有3.6%死於戰亂[149]。於是對於國王的起訴書包括「叛國,戰爭造成的謀殺,掠奪,焚毀,破壞,廢棄,毀壞以及對國家的損害」。[147]
根據法案,最高法院的審判團應該由135位法官組成,但最後只有68人列席,他們都是立場堅定的國會議員。檢察官是司法部副部長約翰·庫克。1649年1月20日對查理一世叛國和其他罪行的審判正式開始,但是他拒絕認罪,宣稱沒有任何法庭有權利審判國王[150]。他堅信從他加冕時起,上帝,歷史和英國法律就賦予了他用武力統治英格蘭的權利。查理一世堅持認為這種審判是非法的,他解釋道:「看在祖國神聖法律份上,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律師會認為審判國王是合法行為。因為他們都以國王的名義行事,他們的格言是國王不會犯任何錯誤。」[注 15][151]法庭敦促查理一世認罪,他反對道:「我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權利,依據什麼樣的法律把我帶到這裡......」[注 16][150] 法庭於是提出了反駁意見,審判是完全合法的
「......正是根據英格蘭的基本法律,國王並不是單獨的行為個體,他是受託於所有國民的,並且行使有限權利的國家管理者」[注 17][152]
經過一周時間,法庭再三敦促查理一世認罪,但他仍然拒絕。在審判中拒絕認罪是比較常見的:認罪意味著不需要證人出庭作證。然而這一次,法庭需要聆訊證人了。
1649年1月27日,星期六,法庭公開宣布查理一世全部罪名成立並判處死刑。有59人在查理一世的死刑判決書上簽字。
法庭宣判後,查理一世被從軟禁的聖詹姆士宮帶往懷特霍爾宮,在那裡,就在國宴廳大門外,刑場已經為他準備好了。
執行死刑
查理一世被斬首
1649年1月30日[153],星期二,查理·斯圖爾特被斬首。據說,由於天氣很冷,在上刑場時他穿了很多衣服,他不想讓公眾看到他由於寒冷而發抖,並且誤以為他很膽怯和軟弱。[1]
「天氣太冷了,我可能會發抖的,觀刑的人會認為我是由於害怕而發抖,我可不想給他們留下這種印象。」[注 18][1]
查理一世的死刑在懷特霍爾宮國宴廳大門前的行刑台上執行,大量的軍隊把他和圍觀的人群分開,他的臨終遺言只有行刑台上的人聽到。他聲稱他渴望自由,渴望獲得和其他人一樣的自由,「但是我不得不告訴你,他們的自由是在政府管轄下的......,他們不可能和政府共享任何東西,沒有任何東西屬於他們。平民和國王絕對是兩碼事。」[注 19][136]
查理一世做了短暫的祈禱,然後把頭放在刑台上,示意劊子手他準備好了,斬首乾淨利落。他最後一句話是:「朕將從肉身轉變為不朽,不復蒙塵。」[注 20][1]
菲利普·亨利記錄下了行刑後的瞬間,圍觀的人噓聲陣陣,有很多人用手帕沾了他的血,從此開始了一個叫作國王烈士的邪教組織。然而,沒有任何其他人,包括山繆·皮普斯,記得此事。亨利當時只有19歲,他的敘述是在12年後,王室復辟時寫下的,而且他和他的家人都是忠實的保王派。
審判委員會本來指定理察·布蘭登,他是倫敦的一名普通劊子手,但是被他拒絕了,和他同一時期的人也沒有任何人明確指認他就是當時的劊子手。然而,根據《埃利斯的歷史調查》一書,布蘭登在他的臨終遺言中承認他的確是當時的劊子手。有可能是他當時對法庭做出了讓步,接受了這個任務。當然還有很多其他人被認為是當時的劊子手,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一個名叫乾寧(Gunning)的愛爾蘭人,在愛爾蘭,高爾韋的一個名為「王之首級」的酒吧中,展出著一個鐫刻著「劊子手乾寧」的名牌。在查理二世復辟後,威廉·休利特被判弒君罪[154] 。1661年,德伯恩和比特兒斯塔夫被捕,隨即被釋放。亨利·沃克爾和他的兄弟威廉都是嫌疑人,但是從沒有被起訴過。還有很多傳說,都認為他們本地的一些名人是劊子手。1813年,在溫莎城堡的一次屍檢中所得結論是,這個劊子手絕對是個經驗老道的人。
一般來講,被判叛國的人都會被處以絞刑,然後示眾,身上都寫著諸如「叛國者鑒!」之類的話。雖然查理一世的首級被當眾展示過,但是沒有寫任何東西。奧立佛·克倫威爾還同意將他的首級縫回到屍體上,以示尊重。
1649年2月7日,查理一世被下葬於溫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亨利八世的墓穴中。送葬的人大多是他的家臣,湯瑪斯·赫爾伯特(Thomas Herbert)爵士,安東尼·邁爾德梅(Anthony Mildmay)上尉,亨利·費爾布雷斯(Henry Firebrace)爵士,威廉·萊韋特(William Levett)和阿伯汗·道森特(Abraham Dowcett)[155][156]。後來,查理二世計劃給他父親修建一個精美的王家陵寢,但從未付諸實施。
在查理一世被斬首10天後,一本據說是國王自己作的傳記開始在市面上出售。這本書名叫《聖容》(希臘文,意思是王室肖像),書中包含一個王家辯護書,這是保王黨非常有效的宣傳手段。查理一世的王家臥室侍從,威廉·萊韋特(William Levett),在查理一世行刑當天他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他發誓說《聖容》確實是查理親手所作[157]。約翰·庫克發表聲明指出,國會委託約翰·彌爾頓撰寫抗辯書反駁《聖容》,抗辯書名為《聖容》(希臘文,可以譯為反對個人崇拜的),但實際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158]
在查理一世被處決後,有一些文學作品描述了人們對這一暴行的憤怒,作品認為國王是上帝的發言人,處決國王是令整個國家震驚的。有些詩作,例如凱薩琳·菲利普斯的《對查理國王的雙重謀殺》,表達了他們的深深的憤恨。在詩中,菲利普斯解釋了「雙重謀殺」——既「謀殺」了國王的生命又「謀殺」了國王的尊嚴。通過處決國王這件事,菲利普斯在作品中質問全人類——他們到底還能幹什麼?他們到底還要沉淪到什麼程度?[159]
影響
政治影響
參見:克倫威爾空位期
查理一世被克倫威爾的士兵嘲諷
查理一世5個最年長的孩子,中間撫摸狗的就是查理二世
隨著君主政體的煙消雲散,英格蘭建立了共和國,權利全部集中在了國務委員會手中。該委員會包括費爾法克斯勳爵,國會軍總司令和奧立佛·克倫威爾。最後的衝突發生在圓顱黨與保王黨之間的第三次英國內戰和克倫威爾征服愛爾蘭的戰爭中。其後,國內所有反對國會和新模範軍的軍事力量都被消除了。1640年由查理一世召集的長期國會(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殘缺議會)一直繼續存在,直到1653年克倫威爾強迫將其解散,英格蘭進入了護國公時期,克倫威爾變成了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公,這其實也是一位君主,只是名字不同罷了。1658年,奧立佛·克倫威爾去世,理查·克倫威爾繼承了他的職位。理查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1659年長期議會重新掌權,1660年解散,並開始了20年來的第一次選舉,於是全新一屆國會誕生了。新國會伊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查理一世的最年長的兒子的王位,既查理二世。緊接著英格蘭復辟了,奧立佛·克倫威爾的屍體被刨出墳墓,並被死後斬首。
查理一世被處決,英格蘭經歷了短暫的共和期,緊接著克倫威爾篡權成為護國公(實際上的國王)。但無論如何,英格蘭君主都再未獲得過像都鐸王朝或者早期斯圖亞特王朝時期那樣強大的權利,但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共和制政權。此外,由於害怕再次出現天主教的繼承人,以及國外新教勢力的干涉,其後的繼承人的權利都被嚴格限制。最終,天主教的國王詹姆士二世被新教忠實的守護者威廉三世罷黜。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新教勢力逐漸擴大對英格蘭政府的影響力,通過出任國王的首相而實際上控制了整個聯合王國。
大眾文化
在北美洲的卡羅來納殖民地——後來分成了北卡羅來納和南卡羅來納,其最大的城市查爾斯頓便是以查理一世的名字命名的。在維吉尼亞殖民地,開普查爾斯,查爾斯河郡以及查爾斯城郡也都是以查理一世命名的。維吉尼亞的查爾斯河(後改名為約克河)則是由查理一世生前親自命名的[160] 。查爾斯城郡的名字一直沿用了400年,後來改為了查爾斯城縣。維吉尼亞殖民地現已變成了維吉尼亞州,但仍然保有一個官方暱稱「老自治領」,這個名字是查理二世賜予的,目的是為了表彰在第一次英國內戰期間維吉尼亞始終忠於查理一世。
在查理一世統治時期,英國家具製造具有獨特的風格,通常被成為「查理一世期風格」
評價
大主教威廉·勞德形容查理一世是:「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王子,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或者說該怎樣成為一位偉人。」[161]
拉爾夫·達頓說:「且不說查理一世的智慧和教養,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的相當無能。在社交方面,他表現的非常不得體並且怯弱,他的口吃和濃重的蘇格蘭口音使得人們覺得他的禮貌很差,在公眾場合他很少能給人留下愉快的印象
-----------------------------

458px-Charles_II_in_garter_robes2020-12-01_1043342020-12-01_104325
查理二世(英語:Charles II;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國王,屬斯圖亞特家族,生前獲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以「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聞名。
早年父親查理一世被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處死,廢除英國君主制,是為英吉利共和國。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國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稱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國政壇混亂,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國。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陸,回到倫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為不列顛國王。即位之初他就與強勢的議會妥協,謹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權。他在1665與1672年,發動兩次英荷戰爭,結果因為戰局不利,得失參半;國內政局反而捲入外國勢力的鬥爭,深受法、荷的操控與干擾。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會,利用「天主教陰謀」釀成的政治大風暴,展開對天主教徒的強力迫害,並試圖徹底架空王權。1679年,查理二世簽署國會制定的「人權保護法」,以後政治人物即使身處風暴,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81年後查理掌握主動,打敗政敵並大幅提升王權,重建了其父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為了順應民心,長期保持英國國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臨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後,弟弟詹姆士二世繼位
查理二世被稱為「歡樂王」,個性活力四射並奉行享樂主義;他意志堅定,臨機制變,精明機智,知人善任,在充滿教派衝突的危機時仍能操縱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戰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後英國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他最寵愛的法國情婦牽線引出英法聯盟),國際地位下降成二流國家;他的最大政績是讓英國海權大幅擴張,提升英國未來爭霸的實力(參見「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他死後沒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婦至少有14個私生子。
史家至今無法分斷查理真實的意圖,因此對他好與壞的各種行動,也就無法判斷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或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貴幽默,但內心神祕且難以捉摸,是一個不容易下定論的傳奇人物。
從王子到流浪的國王
幼年的查理二世,跟隨當時的歐洲風俗穿著連衣裙
主條目:英國內戰
查理一世與亨麗埃塔·瑪麗亞王后的長子。1630年5月29日(新曆1630年6月8日)生於聖詹姆士宮。從出世起,查理二世即為康瓦爾公爵、羅撒西公爵、切斯特伯爵、卡里克伯爵與倫弗魯男爵。
查理早年因其父王在英國內戰中失敗,十多年中顛沛流離、備嘗憂患。1649年,查理一世被克倫威爾處死後,1649年2月6日,蘇格蘭議會在愛丁堡宣布查理二世為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國王,以對抗清教徒的英吉利共和國。但英格蘭議會發布一個法案宣布此舉不合法,英格蘭由此進入了王位空位期(English Interregnum)或共和國時期。1650年小查理抵達愛丁堡;1651年元旦加冕,稱查理二世。8月,入侵英格蘭,被克倫威爾在伍斯特戰役中打敗;克倫威爾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獨裁者,查理二世只好逃往歐洲大陸。10月抵達法國,但法國和荷蘭都拒絕接納他,被迫輾轉歐洲大陸各國,長達九年。九年中他困苦渡日、飽經風霜,曾經因為沒錢住旅店而睡在樹上艱困的生活養成他機智多詐的性格,也鍛鍊出擅長人際操作的圓滑手段。
王政復辟
1661年查理二世的加冕場景,他成為與議會共治的有限君王
為丈夫與天主信仰忠貞奉獻的凱薩琳王后。她把茶飲帶入英國,飲茶開始成為高尚的品味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為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國政壇混亂。1659 年,殘缺議會重開而理查辭職。
蘇格蘭總督喬治·蒙克將軍憂慮國家將陷入無政府主義,[1]於是帶兵進入倫敦市,迫使殘缺議會重新接納此前被清洗的長期議會成員。長期議會則自我解散,召開接近二十年來第一次議會選舉[2]。新的議會於1660年4月25日召開,不久便表態歡迎查理二世的《布雷達宣言》。查理二世在宣言中承諾,將採取寬容宗教態度,不會流放過去的敵人,也不會沒收他們的財富。除了弒君者之外,幾乎所有的過去的敵人都會得到赦免。最重要的是,查理承諾將與議會合作進行統治[3]。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國恢復君主制。此前,愛爾蘭已宣布他為愛爾蘭國王。
1660年5月,查理在多佛登陸,重回英國;5月29日他30歲生日時,在倫敦接受公眾祝賀並坐上了聖愛德華寶座,史稱「王政復辟」或「王室中興」。即位後他在首席大臣愛德華·海德的斡旋下,赦免絕大多數的圓顱黨人,只處死了九名簽署其父王查理一世死刑命令的法官,同時承認內戰後的產權變動。而多數英國人在經歷克倫威爾廢除議會、獨裁嚴酷的五年統治之後,厭惡禁止唱歌、看戲的清教徒與其禁慾生活,以熱切與愛戴的心情支持查理二世即位,慶祝道德解禁與美好傳統的回歸——成立君王與議會的共治政府。
查理從流亡到中興的傳奇故事,被英國人民廣為傳頌。最有名的就是他於1651年為了躲避克倫威爾的搜捕,藏在一棵橡樹上,並受到當地居民接濟援助。復辟後他封此樹為「皇家橡樹」,1661年公眾與議會為了慶祝並紀念復辟滿一周年,就把查理即位的5月29日訂為國定假日「皇家橡樹節」。從此一直到1859年「皇家橡樹節」被廢除為止,每年的5月29日都會有大批人民戴著橡樹葉上街慶祝。1679年知名的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也把他發現的一顆星座,稱為「查爾斯橡樹座」,來紀念查理躲過克倫威爾的追殺。
查理二世即位後兩年,在克拉倫敦的安排下,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薩王室的凱薩琳公主為王后。天主教王后帶來的嫁妝是八十萬英鎊與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孟買,以及維持兩百多年的英葡聯盟(讓英國在1685年後可利用葡屬澳門與清朝進行茶葉貿易)。兩國策略婚姻的條件是英國向荷蘭施壓,逼迫荷蘭在1661年結束與葡萄牙在中南美洲的戰爭,與葡萄牙簽訂和約並承認巴西歸葡萄牙所有。
克拉倫敦法案
克拉倫登伯爵,忠心耿耿的保王大臣,也是查理在位初期的大法官兼宰相(1660-1667)
主條目:第一代克拉倫登伯爵愛德華·海德
查理在位初期,任命賢明的保王黨大臣——克拉倫敦(愛德華·海德)組織樞密院執政。通過選舉組成以保王黨為主的騎士議會(Cavalier Parliament),並制定了一系列法案,處理共和國遺留下來的問題。這些法案以閣揆為名,通稱為克拉倫敦法案(Clarendon Code)。法案主要目的是重新鞏固英國聖公會的地位,規定不信國教徒(清教徒的新名稱)與天主教徒形式上不得出任公職,並對他們實行一定的壓迫。開明的查理二世儘管主張宗教寬容,但仍順應民意,支持克拉倫敦法案。騎士議會雖多為保王黨,但議會不希望國王擁有絕對王權(專制王權),因此法案也限制國王(中央政府)的財稅收入,讓他每年只有一百餘萬英鎊的正常稅入。收入不夠的國王,大事必得依賴議會的撥款、接受國會的操控,查理因此只能行使有限的王權。在位前期,查理二世謹守分寸,盡責地行使有限王權,讓他維持頗高的民意支持度。
統治風格
倫敦大火的局部畫作,作者不明。1666年的倫敦大火讓七萬人無家可歸,但因為查理二世在重建工程中引入新的科技建築,使倫敦浴火重生。
「歡樂王」的魅力
主條目:倫敦大瘟疫和倫敦大火
查理一登基就狂歡縱樂、獵豔求芳,舉凡鬥雞賽馬、看戲派對、外遇風流等等,任何享樂的事務都少不了國王的參與,因此他先是被首相克拉倫敦公開指責而開始對克拉倫敦不滿,後來又備受不信國教徒(即清教徒)的批評。1665年的倫敦大瘟疫與1666年的倫敦大火,就被不信國教者視為上帝在懲罰荒唐淫亂且邪惡至極的國王;不過大部分的英國新教徒卻相信大火的原因是教宗指使天主教徒縱火;因此事,查理更順應國會的意願,機智地把瘟疫與大火的政治責任推給首相克拉倫敦伯爵,使克拉倫敦伯爵成為代罪羔羊,被迫在1667年逃亡外國。
雖然查理二世享受縱欲的行為,花費許多國庫收入,也遭受許多的批評,但查理二世高貴的氣度與教養,以及寬容親切的親民作風,仍讓他受到多數人民的喜愛。高雅的舉止配合他機智幽默的談吐,更是他博取人心的有效工具。譬如復辟之後,當他與國會發生激烈衝突時,他會風趣地說:「朕不希望再經歷一次出國旅行了」來化解僵局(意指不願因內戰而被迫流亡)。許多人願意寬容國王的過失、縱容他的享受,稱他為「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這背後有一大部分,是因為他的父王老查理被認為是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殉教者」,所以人民對小查理有一種補償心態,願意縱容他的缺失。
治國政績
1666年當意外引起的倫敦大火蔓延時,查理二世與仍是新教徒的弟弟約克公爵(後來的詹姆士二世)親上火線坐鎮救火,並在後來有效地規劃倫敦重建工程,都使他得到多數人民的肯定,促進民意支持度的提高。大火之後的隔年(1667年),查理親自執政,他展現精明且知人善任的特長,任用的人才包括天文學家克里斯多佛·雷恩、海軍總秘書塞繆爾·皮普斯、軍事天才約翰·邱吉爾、民意代表沙夫茲伯里伯爵阿什利·庫柏(1674年以後領導輝格黨反對查理二世)、外交能手兼財政專家丹比伯爵、演說天才哈利法克斯侯爵……等等。
查理開明地大力贊助藝術和科學,創立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並支持皇家科學會的成立,其成員包括知名的勞勃·胡克、波義耳,以及艾薩克·牛頓。查理對科學的支持,間接促成英國科學革命的開花結果:牛頓於1687年發表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查理也拔擢深具才幹的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命其為倫敦重建的總策畫人;1682年為了讓退役士兵有家可歸,他也命雷恩建造知名的切爾西皇家醫院。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並促進英國的海外殖民與商貿,查理二世繼續推行重商主義,鼓勵貿易特許公司的設立與擴大。1660年查理設立皇家非洲公司並授與特許狀,讓它壟斷西非與美州之間的奴隸貿易;查理也在1670年不斷更新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許狀並擴大其自治權,授予東印度公司自主佔領地盤、鑄造錢幣、指令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和在被佔據地區就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漸能與強大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競爭,成為未來殖民全印度、建立大英帝國的重要基地;1670年查理也成立哈德遜灣公司,專責開發北美的哈德遜灣地區與商貿事項。貿易特許公司的擴張與英國海軍的積極建設,兩者互相支援,這些都讓英國的海外殖民打下深厚的根基。
兩次英荷戰爭
法王路易十四,1670年代開始稱霸歐洲。「太陽王」以高超的外交能力,幾乎把表哥查理二世玩弄於股掌中,讓英國在1670-1688年中,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
主條目:英荷戰爭
第二次英荷戰爭
查理二世除了把王室收入花費在包養情婦、縱樂享受之外,也很注意海軍的建設與發展。他除了鼓勵英國海盜,利用西班牙海上勢力的衰落去獲取利益之外,更關注英國商業的重要敵手——海上霸主荷蘭人的競爭。因此在國會的大力支持下,於1665年發動第二次英荷戰爭。但是革新後的荷蘭艦隊卻有效地壓制英國海軍,後來其主帥魯伊特更利用1666年英國倫敦大火的機會,攻入泰晤士河羞辱英國軍隊,查理二世被迫在1667年與荷蘭簽訂和約,讓出不少貿易利益,可說是小輸一場。英國在這次戰爭中唯一較大的收穫,是由勇猛的約克公爵(後來的詹姆士二世)為主帥,攻佔荷蘭的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並且為了紀念約克公爵的功勞,改名叫「新約克」(New York),這就是紐約的名稱由來。戰後查理利用人民的不滿,把他不再信任的閣揆克拉倫敦撤換,重組樞密院;並開始暗中仿效英明集權的法王路易十四,希望能擴大王權,達成君主專制的理想。
查理二世輸給荷蘭之後,憤恨不平,渴望復仇。但是國會中多數議員不是陷入厭戰主義,就是寧願與荷蘭維持和平,使查理難以獲得伐荷所需的資金來源。因為查理執意向荷蘭報仇,1670年他簽署多佛秘密條約,與表弟法王路易十四結盟(查理的母親本是法國公主,乃路易十四的姑姑)。路易十四提議法國與英國合攻荷蘭並瓜分之,並由法國給予查理資金援助,條件是查理必須在情況允許的時候改信天主教,並讓英國人民從新教回到天主教。查理知道英國人民改信天主教的可能性極度微弱,但他仍然秘密答允了路易十四。1672年,法王先向荷蘭宣戰,英王接著在未經國會同意下,就直接向荷蘭宣戰,第三次英荷戰爭開打。
第三次英荷戰爭
參見:災難年和威廉三世 (英格蘭)
荷蘭「海神」魯伊特,連續在兩次英荷戰爭中擊敗英國海軍
法國陸軍於1672年入侵荷蘭(法荷戰爭:1672-1678),很快就佔領60%以上的荷蘭領土,造成荷蘭的大震盪與政變,形成荷蘭所謂的「災難年」。荷蘭人的愛國能量爆發,以決堤阻止法軍佔領阿姆斯特丹,並臨危授命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為聯省執政,拯救國難;英國同時在1672年進攻荷蘭,但是荷蘭海軍上將魯伊特於四次海戰均獲得勝利,查理被迫停戰。威廉三世先與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等結盟,迫使法國撤兵,收回失土;再派人到英國向議員重金遊說並製造反法輿論,激化英國市民對天主教法國的恐懼與仇恨,使得英國國會逐漸反對與法國結盟,不願繼續撥款給查理二世,迫使查理中止英法聯盟並與荷蘭議和,英國得到荷蘭部分的殖民地,但必須給予荷蘭20萬英鎊的補償,兩國於1674年正式結束第三次英荷戰爭。
兩次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英國的反法情緒因此在1673年後高漲,促成1689年後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1689-1815年)。
查理發動的兩次英荷戰爭,得失參半。英國花費鉅款(850萬英鎊)建設海軍、投入海戰,但戰鬥時卻是兩次都小輸給荷蘭海軍,戰爭獲利得不補失、政府財政瀕臨崩潰。又因為捲入後續的法、荷爭霸戰與外交戰,歐洲最強的法、荷兩方,都以各種酬金與手段,破壞英國社會的團結、癱瘓英國政府的運作,直接、間接促成英國的政治大動盪與王權危機(詳見後述),讓查理因此焦頭爛額。所以可以說,查理「橫挑強敵」地對荷開戰,換來的是慘痛的戰敗,並曝露英國內部的巨大弱點(憲法漏洞誘發黨派與教團的激烈對立)。一直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才解決憲政問題並除去弱點。
不過1673年後,因為荷蘭與西班牙聯手與法國苦鬥,連戰連敗,反而讓英國商人在海上漁翁得利,進佔了荷、西的大片海外市場,同時大幅擴張英國的海權。譬如167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打破荷蘭人對東亞商貿的壟斷,與台灣的鄭氏王國締結通商條約;以及英國大海盜亨利·摩根於1671年攻破西班牙殖民的巴拿馬(摩根因此功被查理二世封為爵士)。這些發展有效地促進了景氣繁榮,以及民生水準提高,最後回過頭來增加了國王的正常收入,如關稅、消費稅與特許公司之年貢,也促使查理在1681年後建立不依賴國會的「絕對王權」(專制王權)。因此又可說查理在英荷戰爭中戰敗,是他的塞翁失馬、因禍得福。
社會撕裂與大震盪
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1672年成為荷蘭執政後,號召全歐新教徒,抵制「太陽王」的天主教霸權;很多英國的新教市民視他為「新教英雄」,使他最終在1689年成為英王。他靠著銀彈四射與高明的外交,一度讓舅父查理二世的施政寸步難行。
宣誓法案
由於與天主教的法國簽訂多佛秘密條約,查理試圖在1672年的寬容宣言中(Royal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提出宗教寬容,給予不信國教者與「異端」的天主教徒共享平等的權利。但是議會譴責宣言,並且在1673年訂立宣誓法(Test Act),規定凡任英國公職者,必須宣誓信仰英國公教、進行英國公教的聖餐儀式。被國會緊扣財政大權的查理,知機地撤銷寬容宣言,並同意宣誓法的公布,以換取國會撥款支援英荷戰爭。結果當時任職英國海軍大臣的約克公爵(詹姆士二世),因為在前幾年已私下從新教改信天主教,所以約克公爵基於對天主教的虔誠信仰,拒絕宣誓信仰英國公教,辭去海軍大臣職位並公開其天主教信仰,造成軒然大波。
因為查理的凱薩琳王后,經過三次流產而不孕,而查理又不願接受議會的要求,離婚再娶,所以查理之弟約克公爵,一直是公認的王位繼承人。1673年約克公爵宣布他改信天主教,立刻造成軒然大波與政局動盪。當時英國長期的反天主教情緒,已經被1666年倫敦大火給強烈激化(傳言為天主教徒縱火),加艾霍蘭執政威廉三世派人挑撥輿論,英國人連帶仇視一切有關天主教的事物(特別是天主教信仰的法國),自然更難坐視天主教的約克公爵,在未來坐上王位。
兩黨制初現
親愛兄弟家人的查理二世,採取一切方法努力捍衛兄弟的王位繼承權。他與新任首相丹比伯爵,號召支持王室的議員與社會人士,與反對約克公爵的自由派議員鬥爭,於是以支持約克公爵繼承與否,英國政界被廣泛地撕裂成兩個派系:反對詹姆士的輝格黨(沙夫茲伯里伯爵領導)與支持詹姆士的托利黨(丹比伯爵領導)。社會被撕裂與1674年黨派形成,以及1672年中央政府受困於國會拒絕撥款的難題(第三次英荷戰爭正急需用錢),被迫停付一年的借款利息(實質性破產),使得金融界大恐慌與政府威信大跌,這些都造成政治與社會的危機,並且為後來的政治大風暴累積能量。
1675年查理二世為了挽回民心,接受丹比伯爵的建議,與新教的荷蘭結盟(表面上),宣稱改行親荷反法的政策。他把約克公爵信仰新教的長女瑪麗公主,嫁給清教徒的外甥——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威廉的母親是查理二世的妹妹),部分降低了人民對國王倒向天主教法國的疑慮。但查理仍私底下與法王路易十四進行秘密外交,希望獲得法國的外交津貼;查理並在財政大臣丹比伯爵的協助下,財政上開源節流、議會上合縱連橫,暫時壓制住沙夫茲伯里伯爵與輝格黨勢力(參見洛克),大致維持住托利黨政府的正常運作,直到1678年。
政治大風暴
丹比伯爵,英國托利黨創始人。雖然他的名聲被收賄減損,但仍算是有守有為的賢明政治家。他極力推動光榮革命,展現出高瞻遠矚的才幹
政治大風暴的高潮,源於1678年親輝格黨的提圖斯·奧茨,製造了所謂的「天主教密謀」(又稱教宗陰謀,「Popish Plot」)。提圖斯·奧茨指控王后私人的天主教神甫,在王后的授意下陰謀聯合多名天主教徒,意圖毒殺查理國王並擁立約克公爵(即之後的詹姆士二世國王)繼位。奧茨繪聲繪影地描述出密謀的詳細過程,並指控約克公爵涉入此陰謀,一時間人心惶惶、情緒失控,強烈要求調查天主教徒並處刑;由於奧茨的煽動,很多市民相信,天主教的凱薩琳王后與約克公爵正在幕後操縱查理,藉由天主教法國的強大支援,陰謀把英國人帶往天主教的異端邪說。於是各市鎮爆發強烈的反王室運動,王權危機再度出現。
接著因為1678年底查理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秘密外交破裂(此前路易實行兩面外交,一面賄賂、收買部分的輝格黨要員,一面斷續的津貼查理(從1676年的10萬英鎊,喊價到1678年的30萬),讓兩方共同反對英國托利黨領袖丹比伯爵的侵法計畫),路易十四想要直接癱瘓英國政府、減少法國潛在的敵人,於是向英國政界洩漏一部分查理二世與路易十四的密約文件,證實查理仍與信奉天主教的法國暗通款曲的傳聞。輿論與國會因此嘩然大怒,以叛國罪彈劾查理的心腹、托利黨領袖丹比伯爵,使其下獄,托利黨政府瓦解。查理不得已只好解散持續十八年的騎士議會,期待事情出現轉機;結果事與願違,1679年輝格黨在新國會的勢力大增,開始大肆捕殺嫌疑的天主教徒(查理被迫簽下三十多份死刑同意書),約克公爵逃離英國。查理的王權降到最低點,而風暴進入最高潮。
第二次王政復辟(1681-1685年)
參見:絕對君主制和君權神授
沙夫茲伯里伯爵,英國輝格黨的創始人、機智權謀的反天主教鬥士,擅長鼓動民意成就其事業。他原是查理二世的大臣,1673年後成為查理最兇猛的敵手,但最終不敵查理高明的手腕,於1683年客死異鄉
哈利法克斯侯爵,1680年從輝格黨跳槽為忠王派大臣。他捍衛君權神授與合法繼承的演說,有力地說服大多數貴族與有錢市民,讓資產階級恐懼合法繼承原則會被查理之私生子蒙默斯公爵破壞(私生子當上國王是「非法繼承」),造成他們的產權危機
危機中的查理
1679年後,查理蛻變成一個精明能幹的優秀政治家,以彈性和多變的策略對付輝格黨國會,並極力爭取民心、復興王權。當時英國雖然有過半的人民仍支持並愛戴國王(大多是農民),但因為當時只有中產市民,才有投票權選舉議員和市鎮自治的相關人員,所以查理的鬥爭目標,聚焦在如何挽回市民對他的信心。
當輝格黨國會不斷嘗試立法廢除約克公爵的繼承權時(排除法案Exclusion Bill),查理與英國公教的主教們結成聯盟,強調王位傳承的神聖性(君權神授)。他分化輝格黨人士並設下圈套,提出各種折衷的預備方案,向市民展現出國王解決問題的誠意與耐心,而讓否決國王誠意的輝格黨國會形象受創,慢慢給市民一種感覺說:強勢霸道的輝格黨,正在欺負並折磨誠懇善良的國王,這使輝格黨逐漸失去民心。譬如說,查理提議未來先由國會選出攝政王,在約克公爵即位為詹姆士王後,由攝政王替約克公爵行使終身王權,只保留詹姆士名義上的王位。但沙夫茲伯里伯爵領導輝格黨否決這項提議,並且強制要求由國會決定下一任君王,連帶架空查理僅剩的王權。但是輝格黨討論王位繼承人時,自己卻分裂成兩派而猶豫不決,一派支持查理二世的新教徒私生子蒙默斯公爵(沙夫茲伯里伯爵主張),佔多數;一派支持詹姆士的新教長女瑪麗公主(已和威廉三世成婚),較少數。
在1681年初,沙夫茲伯里伯爵帶著輝格黨的多數派議員,與查理二世進行一次關鍵性會談。沙夫茲伯里把一份文件交給查理,要求他宣布蒙默斯公爵為合法繼承人。查理回答說,這種做法違反法律,也不符合正義。沙夫茨伯里說:「如果你服從法律和正義,那就依靠我們(輝格黨議會),由我們處理一切問題。我們將制定重要的法律,使維持國內秩序的必要措施具有合法性。」查理反駁道:「不要異想天開了。我決不屈服,也決不受欺負。人往往是年紀越大膽子越小,而我卻恰恰相反,在未來的生命里程中,我決不讓自己的名譽被玷污;我的手中有法律和正義,一切正直的人都站在我的一邊;而且,我還有(國教)教會的全力支持。」說到這裡,他指了指在座(英國公教)的主教說:「任何事情也不能使我們分離。」這場會談,打破查理之前言詞閃爍、狡猾虛偽的不良印象,塑造他堅忍不拔、誠實負責的正面形象,令在場人士震驚動容,也在公眾間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場的主教建議查理把握宣傳機會,下令全國的聖公會教堂,在禮拜天宣講對話內容,這對查理之後的反擊,可說是大大有利。
此前在1680年時,查理已著手反擊。他任用能言善道、智計百出的哈利法克斯侯爵為首席大臣,巧舌如簧地拉抬起支持國王的輿論;加上此時越來越多人發現所謂天主教密謀根本是捏造出來的,於是查理二世利用人心對輝格黨的逐漸不滿,並使用國王合法的特權——反覆解散、重開國會,終於在1681年最後一次解散國會之後,逐漸搶回主導權。當時許多不滿查理的不信國教者與輝格黨支持者,把查理於1681年解散國會並拒絕重開國會的命令,視作毀憲亂政的專制暴行,因此醞釀發動革命(沙夫茲伯里伯爵當下在1681年被解散的國會議場,號召組成「革命」議會,卻被大多數議員拒絕);但是,更多新教市民則是害怕內戰再次發生,因此,要求和平落幕的人數,比醞釀革命的多上數倍。
黑麥屋謀反
1681年國會解散並不再召開之後,查理越來越能壓制輝格黨勢力的主因,在於關稅、消費稅等國王正常收入不斷增加,並且以外交手段重新獲得路易十四每年十萬英鎊的津貼(條件是支持法國的霸主地位),讓國王的年收入超過一百二十萬鎊(1684年接近140萬鎊),不需要再召開國會,乞求其撥款。當1682年約克公爵充滿信心地回到英國之後,1683年爆發親輝格黨的「黑麥屋陰謀」事件。這是一群反詹姆士的新教徒,計畫在國王與約克公爵途經黑麥屋一地時,殺害兩人,讓某位新教貴族榮登大寶。陰謀揭發後,輿論一面倒地支持國王、反對輝格黨,查理於是在壓倒性民意的支持下,調查搜捕輝格黨高層;並且不需召開新國會,就有辦法剷除輝格黨。查理在民意支持下,壓縮原本是輝格黨權力根基的城市自治權,輝格黨首長被市政法庭以叛國等罪起訴,而托利黨人士則被選為接替的市政首長;重要的輝格黨人士如沙夫茲伯里伯爵、約翰·洛克,都被迫逃亡荷蘭、暫時沉寂;不信國教者也被有力地迫害。
現在查理獲得人民的愛戴與最終勝利,重建了英國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因此史家稱呼沒有國會的1681-1685年為「第二次王政復辟(The Second Restoration)」(輝格黨貶稱為「第二次斯圖亞特(專制)暴政」,以對照其父查理一世在1629-1640年實行的「第一次斯圖亞特(專制)暴政」。查理釋放監獄中的丹比伯爵、建立一支八千人的常備軍。這四年中沒有讓他苦惱的議會(雖然哈利法克斯侯爵建議國王召開國會,可以獲得更多支持),他終於能順心地統治王國,直到1685年2月6日他去世那日。臨終前他在病床上皈依了天主教,並請求王后寬恕她不忠誠的丈夫、囑託弟弟詹姆士照顧好他的情婦們;他的遺言是向病床周遭的人們表示歉意:「在這麼不適的時機過世,既讓各位煩惱,也使我深感內疚」。
查理之弟詹姆士二世繼位,他藉由兄長重建的君權神授原則,試圖回復王權至上的傳統。不幸的是,詹姆士二世剛愎自用,破壞原本與英國公教的聯盟,試圖重建天主教信仰。於是在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國,瑪麗公主與其夫威廉三世一同登基為英國國王,也由於大憲章的起草及簽署,徹底終結了英國的絕對君主制。
評價
查理被證明為一個極其機警的政治家,也是一個精明的說謊能手(譬如他不斷宣誓信仰英國國教,臨終卻皈依天主教)。他的一生不斷碰上戲劇性的轉變,其中歷經大起大落,但晚年居然大獲全勝,重拾權力與榮耀,讓後人眼花撩亂;史家也無法分斷他真正的性格與意圖,是一個蓋棺無法論定的神祕國王。
查理二世最重要的三件事蹟,第一是發表《布雷達宣言》,君主與議會共同管理國家(宣布了英國君主專制時代的結束)。第二,借「天主教陰謀案」將議會中的天主教徒清除出去(統一信仰)。第三,簽署「人權保護法」(開當今西方信奉人權之先河)。
儘管比起父親和祖父,他明顯天性懶散,但是遇到危機後就全力以赴去解決,反而獲得更豐厚的戰果。除了兩個審查條例,他對議會很少作出讓步。他拒不放棄對軍隊的控制,並且竭力拯救其大臣丹比伯爵,避免其因叛國罪被處決。
查理很有魅力、十分風趣並廣受下層人民的愛戴。他被稱為「(風流)快活的歡樂王」,但是吃喝有節制;他最大的缺點是好色,有無數的情婦仍不滿足(包括最得寵的法國情婦路易絲),還要與人妻偷情才快活,因此縱欲過度、損害健康。他因為早年失去父親、不能與家人團聚(母親晚年也定居法國),所以登基後重視親情、照顧家人,即使陷入巨大危機也不離不棄。譬如他全力捍衛其弟詹姆士的繼承權、敬愛不育的凱薩琳王后(雖然查理對婚姻不忠),即使輝格黨議會要求他離婚另娶佳人,他也不願和天主教的王后離異(輝格黨希望有合法的新教王子繼承王位)。查理還愛好賽馬,很多的賽馬規則就是他制定的;他也喜歡釣魚。
雖然輝格黨視他為可怕的暴君,但他實際上是仁慈、親民且宗教寬容的;托利黨因此認為他是一個仁民愛物的好國王。他死後的七十五年中,一直有超過半數的人民懷念查理二世的「黃金時代」(自由、低稅與享樂的時代),並反對18世紀前半的輝格黨專政(寡頭極權與重稅剝削),這種情勢一直持續到1760年「愛國君王」喬治三世(任內聯盟托利黨、壓制輝格黨)登基,才大致結束。
2005年,查理二世在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的紀錄片《英國最偉大的君主》中,被評為英國十二位最偉大的君主之一。
家庭
查理二世和葡萄牙國王若昂四世三女凱薩琳結婚,兩人的子女盡數夭折,所以英格蘭王位由查理的弟弟詹姆士繼承。[4]然而,查理先後另外和七位情婦生下至少八子六女;其中第四子亨利·斐茲洛伊是威爾斯王妃黛安娜的遠祖,另外幼子查爾斯·倫諾克斯是黛安娜王妃、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前約克公爵夫人莎拉的共同祖先。查理二世 (英格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Jtqw5i


奧立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年-1658年-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清教徒,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倫威爾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護國公/1653年為大不列顛的護國公,1658年病死,葬於西敏寺,並把護國公的寶座傳位給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但是理查·克倫威爾並無其父的政治與軍事實力,立刻被迫流亡,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復辟。理查流亡法國-查理二世即位,下令把克倫威爾的遺體從西敏寺的墓地掘出以英式車裂之刑戮屍

493px-Oliver_Cromwell_by_Samuel_Cooper2020-12-01_1226512020-12-01_1226442020-12-01_122615s77000854s7365so70ss7n00057qppn08n95591qo90000o754s9598s63

奧立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獨裁者,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倫威爾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蘇格蘭、愛爾蘭,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護國公
克倫威爾是英國歷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一些歷史學家,如大衛·休謨、克里斯多夫·希爾指責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1][2]他在蘇格蘭、愛爾蘭殘害天主教信徒的行為,被人批評是與種族滅絕無異的行為。[3][4]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視他為英雄,如托馬斯·卡萊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中,克倫威爾名列第十。[5]
奧立佛·克倫威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o4V4t4
生平
1599年4月25日克倫威爾生於亨廷登,[6] 父母分別是勞勃·克倫威爾(Robert Cromwell)和伊麗莎白·斯圖亞特(Elizabeth Steward)。他是托馬斯·克倫威爾的姐姐凱瑟琳·克倫威爾(Katherine Cromwell)的後裔,宗教改革期間克倫威爾家族攫取了大量的財富。凱瑟琳與威爾斯軍人理察·威廉士(Richard Williams)結婚,從這一代向下是理察和亨利·威廉士,[7] 然後就是奧利弗的父親勞勃(約1560–1617),其父和其母伊麗莎白(約1564–1654)很可能是在1591年結婚。他們十個孩子,奧立佛·克倫威爾是老五,也是唯一一個未夭折的男孩。[8]
克倫威爾出身中層士紳,祖父亨利是亨廷登郡內最富有的兩個地主之一,其父自己身分雖然還不差,卻只繼承了亨廷登的一座房子和少量土地。其地產年收益為300英鎊,逼近當時貴族收入的底線。[9] 1654年9月4日克倫威爾說「我生為紳士,如今卻身分低微」。[10]
1599年4月29日在聖約翰教堂受洗,[11] 後在亨廷登語法學校讀書。之後進入劍橋大學雪梨·薩塞克斯學院學習。1617年其父去世後,克倫威爾沒有畢業,就中輟離校而去[12] ,克倫威爾也有可能回過家,因為當時他母親新寡,而七個姐妹尚未結婚,需要克倫威爾的幫助[13],有一些早期傳記作家宣稱克倫威爾之後進入了林肯律師學院,雖然他的祖父、父親及兒子都曾在此學院讀書,但該學院的檔案中並無克倫威爾的入學記錄。他可能確實是去過倫敦的一所律師學院讀書,但未必是林肯律師學院。[14]
在繼承叔父遺產之前,他的生活都和普通農民一樣。當時宗教改革運動正盛,克倫威爾也受此影響,成為了清教徒。他是一個虔誠的獨立清教徒,深信上帝指引他走向勝利。雖然他從未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場,但他強烈贊成容忍各種新教教派。[15]
他曾在1628年的國會擔任亨廷登議員,在1640年的短期國會和長期國會擔任劍橋郡議員,才開始聲名鵲起。在英國內戰中,他支持圓顱黨,並成為了黨內重要軍事領袖。外號「老鐵騎軍」的他,很快地由一支騎兵部隊的指揮官,晉升為總司令1649年,他與其他圓顱黨領袖一起,做出處死查理一世的決定,他大權在握,罷黜了反對派的議員,使國會變成殘缺議會。在1649年至1650年間,他征服愛爾蘭,在1650年至1651年間,他又率領軍隊入侵蘇格蘭,1653年4月20日,他用武力解散殘缺議會,建立了成員完全由他選擇的新議會——小議會。他推行了積極有效的內外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英國的未來。
1653年12月16日起,克倫威爾自命為大不列顛的護國公,1658年病死,葬於西敏寺,並把護國公的寶座傳位給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但是理查·克倫威爾並無其父的政治與軍事實力,立刻被迫流亡,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復辟。
身後(2016年2月20日)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位為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國政壇混亂,國會聲明由君主制復辟,理查流亡法國,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國。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即位下令把克倫威爾的遺體從西敏寺的墓地掘出以英式車裂之刑戮屍:首先命人拖著它穿過倫敦城,然後送到了日常處決普通犯人的泰伯恩法場,在那裡被吊上絞刑架,與其他兩具屍體一同示眾一整天。執刑者把吊屍體的繩子砍斷後,就把克倫威爾的頭顱砍了下來,並把那顆頭顱挑在長矛上遊街示眾,而屍身則被扔進了坑裡草草掩埋。偉大的護國公自此和前國王一樣身首分離,再難團聚。克倫威爾的頭顱被挑在長矛上四處遊街。最後,克倫威爾的腦袋被一根長釘子釘在了西敏寺的屋頂上在上面一待就是25年。後來一場風暴把它颳了下來,這時它已經完全乾燥,鬍子仍然長在下頜上。後來克倫威爾的首級不知怎麼流落民間,竟成了私人收藏品,並且一度被頗懂生意經的英國人拿去當作古董,輾轉販賣。18世紀後期,羅塞爾家族開辦了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克倫威爾的頭顱成了這個小小博物館的中心展品。14年後,一個名叫約西亞·亨利·威爾金森的人花230英鎊買下了這顆頭顱,並開始抱著它到處炫耀。當時看過這個人頭的瑪利亞·艾吉沃斯寫道:「威爾金森先生是這個人頭現在的持有人,他一直以此為榮。那是個極可怕的人頭,頭上面蓋著乾透的黃皮,就跟別的木乃伊一樣,上面還有栗色的頭髮,眉毛和鬍鬚都保存得很好,那顆頭顱依然插在一個鐵桿上。」艾吉沃斯還描述說,客人們可以排著隊輪流到窗邊抱一抱那個東西。人們可以在它的腦後部看到笨手笨腳的劊子手留下的「斧砍的痕跡」,「有一隻耳朵已經按要求砍掉了,他頭顱左眼上面還有克倫威爾的獨特標誌「一個碩大肉疣的痕跡」。」直到多年後的1960年,克倫威爾的頭顱才離開了巡迴展覽,由克倫威爾的母校劍橋大學雪梨學院收回,葬在牛津的一座小教堂旁,這流浪的靈魂總算有了棲身之地。
頭銜及稱號
蒙上帝及共和國恩典,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護國公殿下(1653年12月16日 – 1658年9月3日)
奧立佛·克倫威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o4V4t4
--------------------------------
破落貴族子弟,一生毀譽參半,卻辦出令歐洲王族戰慄的大事
1599年4月25日,英國亨廷登郡一個貴族家庭,新添了一個男孩。
這個家族說是貴族家族,倒也不假,在當地世代頗有名望,這孩子的祖父更曾受封「黃金騎士勳章」。但比起當時英國的知名貴族家庭,還是草根得多。而這天出生的孩子,更是這個家族裡的旁支一系。以多年後他自己的話說:「我們家就是個平常的鄉紳家庭!」
但是,就是這個自嘲出身差的孩子,卻在17世紀的歐洲,鬧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親手導演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把高高在上的英國國王,都霸氣送上了斷頭台。以好些歷史學家的觀點,西方世界從古代史跨入近代史大門,都堪稱是被他一手拽過去!
這位做出逆天大事的人物,就是英國軍事家政治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鐵血領袖:奧利弗·克倫威爾(下面簡稱克倫威爾)。
在英國這個有能力不如生得好的年代裡,「鄉紳家庭」出來的克倫威爾,理論上說,是那種再怎麼打拚也難出人頭地的一類。但要看看克倫威爾自幼受的教育,就知道他在這個年代,註定鬧出不平凡的動靜:清教徒式教育!
在當時英國,清教徒是最有稜角的一類人物,倡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極度蔑視封建等級門第,更崇尚艱苦奮鬥的生活。放克倫威爾身上,他童年時的老師,就是清教徒比爾德,後來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更進了其中清教徒扎堆的「西德尼·蘇賽克斯學院」,這個學院在當時歐洲,號稱「清教主義的溫床」,扎進溫床的克倫威爾,也接受了嚴格磨鍊。雖說只在裡面呆了一年,卻養成了一生堅韌認真的性情,成了個信仰堅定的青年!
但滿懷清教徒理想的克倫威爾,踏上了英國社會之後,卻是從此忍不了。那正是查理一世在位時,整個英國社會都叫他折騰成火藥桶,一邊是各個宗教教派互懟,蔑視王權的清教徒,更是被他重拳狠砸,寫書抨擊下教會,抓住都要剁手遊街!一邊是他本人甩開膀子狠撈,英國商人要負擔高額船稅,最賺錢的生意全都被王室一手壟斷,鬧的民不聊生!
如此坑爹統治下,性情強硬的克倫威爾,也很快出落成了憤怒青年,經常在公開場合大罵封建王權,越罵人越紅,二十九歲就做了國會議員,正準備清清嗓子繼續開罵,卻見查理一世直接大刀一砍:國會解散。罵罵咧咧的被打發回家了。好些克倫威爾的同道,都從此心灰意冷,但克倫威爾卻繼續不消停,既然開罵沒用,那就直接開練!隱居鄉下時,就帶著鄉親們怒懟貴族,名氣刷刷繼續漲,從曾經的憤怒青年,變成了能動手就不吵吵的不安定分子。
就這麼折騰到1640年,瞎糟的查理一世,也終於折騰不下去了,國庫都被他折騰空了,再糟蹋就得揭不開鍋,在殘酷現實面前,一直抖威風的查理一世,難得認了個慫,終於重新召開議會,把包括克倫威爾在內的議員們熱情請了回來。誰知正當議員們熱情滿滿,暢談未來英國改革時,卻見查理一世直接一盆涼水澆過來:這次開議會,就商量收錢的問題,其他免談!
這種平時不待見,缺錢就舔著臉過來敲詐的行為,叫英國議會乃至民眾們,徹底忍夠了!1640年十一月,議會就迅速通過決議,廢掉查理一世胡亂加稅的流氓行為,且從此後查理一世無權限制國會一切活動。沒想到這麼個反擊重拳,卻叫英國舉國沸騰,大批倫敦市民湧上街頭,強烈聲討查理一世的坑爹統治,場面十分火熱!
這火熱場面里,克倫威爾更成了急先鋒,不但聲討查理一世時沖在前面,更參與起草了著名的《大抗議書》,是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檄文。但此時的議員們,還沒想著鬧革命,就盼著查理一世能夠認清形勢,主動向議會讓步,不料火熱進攻了幾個月,1641年五月,還組織了大規模包圍王宮的示威抗議,沒想到抗議半天,卻收穫了雷結果:別抗議了,國王跑了!
不肯讓步的查理一世,就這樣橫下一條心,跑到了約克城,也徹底撕破臉,開始集結自己的兵馬,打算武力鎮壓,這一來,事情可大了!
當時的歐洲大陸,還是王權當道,所謂武力推翻國王這種事,在哪怕好些激烈抗議的議員看來,都是想都不敢想。雖然此時的英國議會,手握著一萬八千多兵馬,但一聽要和國王打仗,好些人都立刻打哆嗦。倒也有一些決心堅定的,卻也只會口頭上嚷嚷。總之聽說國王要動刀,議會這邊,就鬧的亂七八糟!
而一直急先鋒的克倫威爾,卻在這幫人吵的熱鬧時,默默的回到了家鄉亨廷頓,散盡了家產組建了一支騎兵。這位虔誠的清教徒,在這場驚天之變面前,態度卻是淡然:國王怎麼了?哥打的就是國王!
於是,克倫威爾以驚人的速度,迅速訓練起一支部隊,別看只有六十人,卻都是信仰堅定的自耕農,打仗從不動員,他的軍事才能更完美爆發,以新型訓練與戰術,很快摔打出戰鬥力。
就在克倫威爾埋頭苦練時,前線的局勢,卻是稀里嘩啦。查理一世起兵的時候,就幾百散兵游勇,可上了戰場一打國王招牌,好些腦筋頑固的議會軍將領,卻不是跑就是投降,就連議會軍高級將領曼徹斯特,都成了長腿將軍,每次打仗都帶頭跑路,跑完了還振振有詞:我們可以打敗國王九十九次,但國王只要打敗我們一次,我們就得做奴隸!
這句話,也是當時諸多議會軍老將軍的心態寫照,照這個發展下去,查理一世掃平議會,恐怕就是時間問題。但給歷史改道的人終於來了:克倫威爾!
打國王這件事,克倫威爾不但毫無壓力,而且還滿嘴道理,他這支精銳騎兵,口號就是「天兵殺來了」。你是國王怎麼了?我就是老天爺,代表老天爺來收拾國王的,自從上了戰場,每次見了查理一世軍隊,都是喊著口號嗷嗷往上沖,輕鬆就玩命打翻一片。別人的部隊都越打越少,就他越打越多,一開始只有六十人的隊伍,打了沒兩年,就發展到上萬人,號稱「鐵騎軍」。以西方軍事學家們的觀點,當時歐洲,這就是最強大的陸軍!
手裡有了精銳的克倫威爾,戰場上開始反覆吊打查理一世,他在議會裡的地位也扶搖直上。1644年,忍夠了隊友們坑爹表現的克倫威爾,更是朝議會亮了刀子,在他的力主下,議會實現了大改組,大量克倫威爾信任的平民將軍進入領導層,不敢打國王的將領大多被勒令退役,他本人更就任副司令,成為這場大戰里的絕對領袖!
克倫威爾的大權在握,也意味著查理一世的翻盤美夢徹底破碎。1645年6月的納思比戰役,克倫威爾以其經典的指揮妙筆,上演了騎兵側翼突襲的好戲,一舉將查理一世的部隊合圍,戰鬥的白熱化階段,克倫威爾親自率領騎兵發起衝擊,徹底將查理一世打垮!查理一世狼狽逃亡蘇格蘭,卻很快被抓了回來。隨後被俘的查理一世還不消停,又勾結議會裡的保王黨人發動叛亂,但是上了戰場,撞上克倫威爾就是撞上了鋼刀,最後還是被打垮!
1649年一月三十日,震驚歐洲的大事發生了,查理一世被英國議會判處死刑並當眾處決!而促成這一切的克倫威爾,隨後又胖揍了圖謀復辟的查理二世,更朝著奪權的路上更進一步,掌握軍隊大權算什麼?在打下了蘇格蘭和愛爾蘭後,克倫威爾捎帶手廢除了議會,從1653年起就任護國主,開始了他對英國五年的獨裁統治!
而在克倫威爾死後,由於他的兒子無力壓住場面,被克倫威爾揍過多次的查理二世,終於高調回國復辟,克倫威爾的屍體也被挖出來屠戮,頭顱流落民間長達三百年。但是隨著後來詹姆士二世被狼狽趕下台,英國終於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也奠定了其強大的根基!而這個歷史轉變,正是這個叫克倫威爾的鐵腕人物,帶著英國強力衝過來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4qa499q.html
------------------------------------
這位英國強人敢將英王斬首示眾,勢同操莽最終難免死後被挫骨揚灰
2016-10-22 由 北漂叔叔 發表于歷史
1660年,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廳里,懸掛著已有幾分乾癟的克倫威爾的人頭,讓人看來頗有點毛骨悚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話還得從頭說起。我們知道,克倫威爾是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著名領袖,是一個從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革命者,轉變為騎在人民頭上的官老爺、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克倫威爾出生予1599年英國亨丁頓郡的一個「地位既非煊赫,也非默默無聞」的鄉紳家庭。他的祖輩一直是英國軍政界的活躍人物,曾祖亨利·克倫威爾,被人們稱為「金色騎士」,在伊利莎白時期,享有崇高威望;父親羅伯特·克倫威爾,曾經出任過亨丁頓市議會議員,郡治安法官等職;克倫威爾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世代享有封建特權的官宦世 家,所以他自己回憶說:「我生來就是一個紳士」
克倫威爾的童年,沒有給人們留下很多的資料。有人說他從小「任性乖張,脾氣很壞」;也有人稱譽他「少時穎悟、敏於決斷史實表明,他十七歲到劍橋,攻讀於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第二年,由於父親突然去世,他不得不棄學返里,主持家務。兩年後,再到倫敦學法律,雖然收益不多,但為他走人政界準備了條件。
1628年,他被選為亨丁頓自治鎮代表,出席查理一世的第三屆國會,從而,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然而,那時候的克倫威爾,還是個說話不講辭令,一身粗毛服裝、滿口土音,穿戴極不入時的,顯得十分土氣的人。當時,克倫威爾所以引起人們的注意,關鍵在於,他對查理一世的反動政治,進行了無情抨擊。 1629年,他在議會發言中,檢舉了溫徹斯特主教尼爾蓄意散布天主教影響的罪行;1630年,他更出於公憤,為農民在公田上爭得了放牧權益而博得了人們的擁護。
然而,克倫威爾在政治上真正嶄露頭角還是在內戰開始之後。嚴格說來,他是在槍桿子裡起家的。1642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首次內戰爆發。他站在議會一邊,乘機組織武裝,投入反對國王的戰鬥。他親自出錢,招募家鄉亨丁頓郡、和農民運動發祥地的劍橋郡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參軍,從他們中間選拔士兵,終於建立起一支以自耕農為主體的千人騎兵隊。他要求這支隊伍不許盜竊、酗酒和侮辱婦女,違者嚴加懲處。從而,提高了軍隊本身的素質,使它在戰鬥中,發揮了非凡的戰鬥力和頑強精神。1644年7月,這支軍隊取得了馬斯頓荒原戰役的勝利,扭轉了議會軍初期失利的戰局,贏得了「鐵騎軍」的光榮稱譽。
馬斯頓荒原戰役
在內戰過程中,克倫威爾功勳卓著,屢立戰功。他在獨立派的支持下,要求議會軍進行全面改革。他嚴正指出:「如果不改組軍隊,如果不更加有力地進行戰鬥,人民就不會再忍耐下去了。」1645年1月,英國下院通過《新軍法案》,授權克倫威爾建立一支兩萬多人的軍隊,所有軍隊開支,一律由議會撥款支付;這是英國歷史的第一支常備軍。改組後的軍隊稱「新模範軍」。新模範軍的三分之一的士兵來自「鐵騎軍」;所以它具有鐵的紀律、宗教熱忱和獻身精神。同年6月,議會軍同王軍在納斯比遭遇,新模範軍一舉摧毀王軍主力,俘獲敵人以及全部大炮和輜重;並且獲得大量揭露查理一世裡通外國罪行的文件。從而,奠定了議會軍勝利的基礎。1646年,攻下牛津,摧毀了王軍的大本營;其後不久,國王查理一世作了國會的階下囚。這時候,克倫威爾不僅接受_了國會授予他的年收人為2500英鎊的莊園,而且還躊躇滿志的把自己的家從劍橋附近的伊萊遷到了倫敦。
1649年1月,國王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敵人的罪名處以死刑;2月,議會決定取消王位,把政權交給國務會議;5月,宣布英國為共和國。
英國宣布共和以後,克倫威爾代表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把共和國這塊金牌,變成謀取階級私利的工具,在它的軀殼內部,對廣大人民群眾,卻容不得半點平等和自由;為了鞏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專政,克倫威爾一味強化自己的統治,對革命途中的同盟者,掉轉頭來把它們一腳踢開,在國內開始鎮壓民主革命運動。 1649年,他逮捕了在政治上要求普選權,要求退還圈占土地、廢除什一稅等的小資產階級平等派的首領李爾本;並把倫敦等地的士兵起義,淹沒在血泊中;此外,他更在倫敦附近的聖·喬治山一帶,驅散了「掘地派」的墾荒者。
克倫威爾用暴力穩定了國內局勢之後,立即抽出手來,把矛頭指向愛爾蘭,鎮壓這裡方興未艾的民族起義。早在1649年3月,克倫威爾就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和愛爾蘭總督。 8月,他率領大軍12,000人、炮艦130艘,出征愛爾蘭;9月,侵入愛爾蘭地區一場災難在這裡降臨了。克倫威爾依仗自己的強大兵力,搶占城市,燒毀村莊,殺害大量無辜的婦女、兒童和老人。克倫威爾的野蠻侵略,破壞了愛爾蘭的和平生活,一位官方特派員,曾經做過這樣一種顯然是不全面的報導,他說:愛爾蘭「由於國家被蹂躪...... 人民貧苦不堪;有些人經常吃的是馬肉和野草,有些人則餓死在路旁;……有些失掉親人的孩子,還常常成為狼及其他禽獸的虜獲物。」還有些流離失所的人,則被販運到美洲,賣做奴隸。在克倫威爾的蹂躪下,愛爾蘭人口的1/3被剿滅,2/3的土地被侵占,整個愛爾蘭深遭塗炭。
征服愛爾蘭的過程,也是克倫威爾的軍隊深受腐蝕、由一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革命軍,變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侵略軍的過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轉折點。自此以後,克倫威爾獲得了常勝將軍的稱號,成為有產者的靠山和保護神。
到五十年代,英國國會威信江河日下,日趨腐朽無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勝利成果,要求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653年1 2月,克倫威爾在高級軍官的支持下,驅散長期國會,在倫敦的盛大典禮中就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護國主,建立護國政體。
根據《政府約法》的規定,護國主終身任職,兼領陸海軍總司令,並且控制了國會的許多重要的傳統權力。後來,他越走越遠,完全拋棄了虛偽面紗,改護國主為世襲,成為一個沒有稱號的「無冕之王」,實行赤裸裸的軍事獨裁統治。
這一天,克倫威爾格外喜悅。他身著黑色長袍,莊嚴肅穆;戴著鑲有寬金邊的帽子,顯得豪華而威嚴;他坐在類似國王寶座的椅子上,接受禮賓官送上的「國璽」和市長送上的「國劍」之後,宣誓效忠憲法;隨後是以護國主為首的文武百官列隊而出,在軍隊的歡呼聲中,返回白廳。一場就職盛典,好不威風!
護國主政治沒有挽救英國的危難,反而加深了人民的災禍。這時候,物價高漲,賦役增加,大量窮人淪為債囚。同時,英國國庫空虛,財政瀕臨崩潰,1657年,英國預算赤字高達l,544,000英鎊。人民群眾日益不滿,王黨蠢蠢欲動。
在國內危機四伏的時候克倫威爾憂心如焚,健康急劇惡化,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在百般頌揚聲中病逝於白金漢宮,時年59歲。11月,安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由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但英國殘局已經不可收拾。
查理二世
克倫威爾死後,在資產階級、新貴族同封建勢力的串通下,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到倫敦,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在荷蘭不列達發表的宣言中保證,赦免革命者,承認革命期間土地財產等所有的變動。然而,宣言墨跡未乾,查理二世殘暴的反攻倒算卻早已開始。白色恐怖立即籠罩英國。它不僅宣布在革命期間被沒收的土地全部歸還原主,而且對那些「弒君者」,更進行了殘酷、野蠻的迫害和屠殺.凡是參加審判查理一世的法官,在世的一律殺頭:已死的也不能倖免,當然,對克倫威爾屍首的「懲辦」也就在所難免了。查理二世指令他的手下人,把克倫威爾和艾爾頓等人的屍體,從墳墓中重新挖出,吊上絞刑架,砍下他們的頭顱,在曾經審判過查理一世的威斯敏斯特大廳里,梟首示眾。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勢力,就是如此反動、愚昧和暴戾!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mpvkn.html


article-63647ec2f33a1ckeditor-63647acd128b1ckeditor-63647c23d7beackeditor-63647c975412dckeditor-63647b332e3bd

誰是查理王?君主們治下的戲劇故事
作者 許仁豪
2022-11-05
查理三世成為新的英國君主,那麼在英國歷史上,早於查理三世的查理一世與查理二世又是誰呢?從左到右依次為查理一世、查理二世、查理三世。
誰是查理王?君主們治下的戲劇故事 | 許仁豪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UuvEp2
前一陣子伊莉莎白女王二世逝世,現年已經73歲的查理王子(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終於繼承王位,成為新的英國君主,在英國歷史成為了查理三世(Charles Ⅲ)。查理三世是英國史上最長的王儲(heir apparent),待位超過70年,他與黛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的種種軼事亦是舉世聞名,為人所津津樂道。
那麼在英國歷史上,早於查理三世的查理一世與查理二世又是誰呢?喜愛西洋戲劇史的讀者一定不能錯過認識這兩位歷史上的查理王,他們與英國戲劇史上的反戲劇運動、還有復辟時期的戲劇息息相關呢!
查理一世繼承父親的王座,也繼承了皇室與國會的爭鬥,常常跳過國會,以個人的意志統治英國。圖片來源:Wikipedia
先讀一點嚴肅的歷史:查理一世與查理二世
查理一世繼承了父親詹姆士一世的王位,成為史督爾(Stuart)王朝的繼位者。我們所熟悉的莎士比亞及其時代的文藝復興在伊莉莎白女皇時期開始發展,到了詹姆士一世的時代持續蓬勃發展,詹姆士一世自己就是藝文愛好者,甚至啟動《聖經》的英文翻譯大業,奠下了通行版英文聖經的基石。詹姆士一世執政的時候,因為宗教紛爭與皇室權力,跟英國的國會鬧得不可開交。
查理一世繼承父親的王座,也繼承了皇室與國會的爭鬥,常常跳過國會,以個人的意志統治英國。查理一世娶了來自法國的天主教皇后亨利埃塔‧瑪麗亞(Hentrietta Maria),對於宗教的態度與其父親大相逕庭,不再採取兼容並蓄的做法。他認為清教徒是必須被剷除的畸形發展,也認為英國國教就是改革前的天主教會,拒絕極端的新教信仰;查理一世並一再強化英國國教與羅馬天主教的關係,將主教與高級神職人員,改任命為親皇室的改革派,因此與下議院多數的清教徒以及廣大的貧苦群眾的矛盾日益加深。
查理一世在位的最後幾年,企圖推翻英格蘭與蘇格蘭國會的權威,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喀爾文派清教徒的不滿,與國會爆發了戰爭,史稱為「英國內戰」。查理一世最後戰敗,旋即被拘捕,審判,定罪,並以叛國罪送上斷頭台處死。
圖為查理一世被斬首。圖片來源:Wikipedia
至此,英格蘭君主制瓦解、成了共和國,名為英格蘭共和國,由國會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獨裁執政,史稱英國共和時期(The Commonwealth)。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逃往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廷接受政治庇護,直到1660年才伺機打回英國,復辟君權。
再看一點有趣的故事:戲劇與查理父子們
歷史上這兩位查理王對英國戲劇有甚麼影響呢?
英國戲劇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開花結果,產生了如莎士比亞這樣偉大、至今依舊令人稱頌的劇作家。查理一世時期,他繼承了伊莉莎白一世以來的世俗戲劇文化,也發揚天主教愈加華麗壯觀的宗教儀典劇文化。這些戲劇看在清教徒眼裡都是違背基督教義的淫邪之作,包括世俗戲劇展露人性的貪婪與慾望,宗教劇華麗的布景有鼓吹偶像崇拜的嫌疑等,因此清教徒寫了許多攻擊劇場的論文冊子,直接指出戲劇敗壞道德,讓靈魂墮落的戲劇都該從社會生活消失。
清教徒執政後,真的就讓倫敦劇院關門,只維持了少數不說台詞的歌舞表演,試圖讓英國民眾的生活回到神聖的宗教典籍,淨化感官,不受汙染。
查理二世在巴黎凡爾賽宮流亡期間,見證到好大喜功的路易十四以國家的力量推動戲劇演出,建劇院、養文士,以戲劇彰顯君權,樹立廟堂文化。他殺回英國重新登上皇座之後,便如法炮製,重新讓劇院開張,還加以鼓勵、大開劇場門戶,讓女演員首次登台。
圖為電影《Marie Antoinette》劇照,從中可看出法王路易十四年代,好大喜功的戲劇風格。圖片來源:《Marie Antoinette》劇照
歷經了禁慾的清教徒共和執政以後,壓抑許久的倫敦社會突然慾望爆發,查理二世復辟時期的劇場淫蕩至極,女演員場上演戲,台下賣淫,成為貴族們的玩物。同時,各種荒淫的劇本盡出,例如彼時最流行的《鄉村太太》(The Country Wife)便是描述一名偽裝成性無能的渣男,如何以性無能為保護色,成功接近各家小姐夫人,滿足自己無止盡性慾的作為。
查理二世自己的生活就頗符合時代風氣,死後沒有留下子嗣,卻和情婦留下了十四個私生子。正所謂物極必反,前朝的禁慾生活,最後迎來了淫亂至極的復辟時期。
查理二世自己的生活就頗符合時代風氣,死後沒有留下子嗣,卻和情婦留下了十四個私生子。圖片來源:Wikipedia
查理三世又將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便是歷史上前兩個查理王與英國戲劇的故事。至於剛登基的查理三世會面臨什麼樣的時代、又將如何?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誰是查理王?君主們治下的戲劇故事 | 許仁豪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UuvEp2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山大學歐盟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