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帝國最偉大的君主——查理五世
編者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伊莎貝拉和費迪南的聯姻,促成了西班牙的統一,他們的外孫查理五世(卡洛斯一世),建立了第一代日不落帝國,也成為中世紀最後的大帝。
政治聯姻造就出身名門
歐洲王室經常聯姻,錯綜複雜的關係如同蜘蛛網,西班牙也不例外。卡斯蒂利亞王國繼承人伊莎貝拉和阿拉貢王國繼承人費迪南聯姻,在他們各自即位之後,建立起聯合的西班牙王國。 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的女兒和繼承人,人稱瘋女的胡安娜,嫁給了來自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腓力一世,他們的兒子就是本文的主角——查理五世,西班牙人稱卡洛斯一世。
在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前一年(1452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非常善於政治聯姻,通過聯姻控制了歐洲大片土地。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兒子腓力,就是迎娶了胡安娜的人。查理五世的曾祖父和祖父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非世襲,需要得到德意志選帝侯承認,這種承認是需要實力的。
查理五世生於荷蘭的根特,童年時代的老師是日後的羅馬教皇哈德良六世,他幼年喪父,在當皇帝的爺爺的關照下繼承了大片領地。1516年,查理五世的外公去世,經過一系列鬥爭之後,他成為真正的西班牙國王。1519年1月,查理五世的爺爺駕崩,他又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縱橫捭闔建立全球帝國
哥倫布個人賺的衣缽滿盆,並沒有為西班牙帶來大量財富,違背了西班牙的初衷。查理五世即位之後,繼續完成外祖母伊莎貝拉未竟事業,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支持麥哲倫環球航行。麥哲倫來自不友好的葡萄牙,就像當年外祖母伊莎貝拉支持義大利人哥倫布一樣,查理五世鼎力支持麥哲倫。付出總有回報,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名氣要遠遠大於迪亞士和達-伽馬,強盜科爾特斯和皮薩羅一北一南占領美洲,西班牙僅在16世紀從美洲獲得170噸黃金和1200噸白銀。
西班牙的強大引起鄰國法國的不安,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發覺自己被哈布斯堡家族領土,發動對義大利(當時部分領土屬於西班牙)的進攻,引發兩國的衝突和戰爭,教皇也指指點點的干預西班牙。查理五世奮起反抗,俘虜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兩次進入義大利,殺紅了眼的軍隊譁變,對羅馬燒殺搶掠,甚至劫持了教皇克萊門特七世。
通過聯姻和戰爭,查理五世的統治遍及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尼德蘭、神聖羅馬帝國。從查理曼大帝到拿破崙的一千年內,查理曼統治歐洲最為廣闊的地域,外加美洲正在擴大殖民地——新西班牙,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西班牙帝國,在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在位時達到了頂峰,成為第一代日不落帝國,比後來的大英帝國早了三百年。
被迫退位帝國一分為二
雖然西班牙軍隊曾經洗劫過羅馬,查理五世仍然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天主教守護者,他堅決反對16世紀的宗教改革,不僅斥責馬丁路德為異端,在積蓄力量後討伐信奉新教的諸侯。前期取得勝利,俘虜了薩克斯選帝侯,之後卻連連失利,英王、法王和土耳其蘇丹也在背後做小動作,回天乏力的查理五世,只好派遣弟弟費迪南與諸侯媾和,經過馬拉松式的談判,簽署了《奧格斯堡宗教條約》。
《奧格斯堡宗教條約》確定了德意志諸侯自主決定宗教信仰的原則,是對天主教的沉重打擊,連羅馬教皇都憤怒的斥責查理五世為異端。當年的查理五世風靡歐洲所向無敵,而今卻被國內諸侯打敗簽下城下之盟,還被他忠心護衛的教皇斥責,心灰意冷的他決定退位,把西班牙和尼德蘭以及殖民地交給了兒子腓力二世,把家族起源地神聖羅馬帝國交給了弟弟費迪南二世。
伊洛河畔看春秋:查理五世出身名門,建立了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在宗教改革的大浪中,處於新事物的對立面,造成了晚年的悲劇,不能不讓人為之惋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8g3o8j.html
查理五世(德語:Karl V),西班牙國王稱號:卡洛斯一世(西班牙語:Carlos I)。即位前通稱奧地利的查理。1500年2月24日,他出生於哈布斯堡尼德蘭法蘭德斯伯國根特,1558年9月21日,逝世於西班牙烏斯特。
查理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羅馬人民的國王卡爾五世(1519年 - 1530年)奧地利大公卡爾一世(1519年 - 1521年)卡斯提亞-雷昂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國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拿坡里國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國家至高無上的君主。在歐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也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國時代的揭幕人。
查理五世 (神聖羅馬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HmkxK
廣大領地的主人
哈布斯堡王朝1547年在歐洲的統治區域
主條目:西班牙帝國
卡洛斯一世是哈布斯堡王朝身於哈布斯堡家族的腓力一世與卡斯提亞的女王胡安娜(瘋女胡安娜)之子,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與卡斯提亞的伊莎貝拉一世的外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瑪麗一世的孫子,生於根特,在低地國家被撫養長大。他童年時的教師是烏特勒支的艾德里安(即日後的教宗哈德良六世)。
卡洛斯一世的具體國籍很難說明。從父方來看,他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員,但他不是純粹的德意志血統。他的母親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也是他的帝國的核心,但他在西班牙卻經常感到自己是個外來者。他的母語是法語,那是他長大的地方「低地國家」(包括今天的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和法國的北部-加萊海峽大區)的貴族們通用的語言,然而法國正是他終生的敵人。
查理於1506年(他的父親死於那一年)繼承了低地國家和弗朗什-孔泰。當他強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後,他成為一片巨大領地的擁有者,這片領地包括他母親的卡斯提亞和斐迪南二世統治的亞拉岡、納瓦拉、格拉納達、拿坡里、西西里、薩丁尼亞,以及整個西屬美洲(在他統治時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於征服墨西哥和秘魯又擴大了好幾倍)。他剛抵達西班牙就不得不與爭取自治的城市作戰,一些西班牙貴族則對他在卡斯提亞為一些法蘭德斯人安插官職感到不滿。最終所有的反抗都被他壓服,一個順從而強大的西班牙構成他日後在歐洲馳騁的基礎。他持續拓展西班牙的絕對君主制,並以之建立稱霸歐洲的西班牙帝國。
1518年卡斯提亞議會宣布承認卡洛斯為國王,但向其提了一系列要求,如學習西班牙語等。
在祖父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後,卡洛斯又得以繼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的產業。通過向選帝侯行賄等手段(得到德意志銀行世家富格爾家族的資金支持),他在1519年打敗法王法蘭索瓦一世的競爭,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與法國和土耳其的戰爭
1525年的帕維亞之戰,西班牙大敗法國,接替為西歐的第一強權
查理五世在位時,西班牙的王徽
法、西爭霸
主條目:法蘭索瓦一世 (法蘭西)和法蘭索瓦·德·洛林,第二代吉斯公爵
查理五世把法國和鄂圖曼帝國視為在歐洲僅有的需要認真對待的對手。為爭奪義大利和有爭議的勃艮第領地,他與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進行多次戰爭(1521年-1525年,1527年-1528年,1536年-1538年,1542年-1544年)。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維亞之戰中俘虜法蘭索瓦一世,迫使他簽署1526年馬德里條約,在這份文件中法國承諾放棄對義大利北部的要求。然而法蘭索瓦一世被釋放之後立刻讓巴黎議會宣布馬德里條約非法,因為它是強迫簽署的。之後查理五世為打擊法國,幾次和英王亨利八世結成同盟,讓英軍從西面騷擾法國。他甚至在1554年安排兒子腓力二世與英國瑪麗女王結婚,促使英西聯軍合攻法國,卻導致英國失去歐陸最後的據點加萊(被法軍的優秀統帥刀疤的吉斯攻取)。
1526年法蘭索瓦一世與教宗克萊孟七世締結科涅克同盟,聯手發動反查理的科涅克同盟戰爭,當法蘭索瓦一世撕毀與查理五世的馬德里條約時,教宗以上帝的名義認可條約無效,給予法蘭索瓦一世神聖的加持。作為報復,查理五世1527年再度派軍侵入義大利,包圍羅馬。因為主帥夏爾三世·德·波旁意外死亡,西班牙軍隊在暴亂中焚掠羅馬並掠走教宗,是為羅馬之劫。此後一百年內,教宗常常受到西班牙國王的壓力和巨大影響(西班牙正式在義大利稱霸),使其無法批准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離棄查理的姨母亞拉岡的凱瑟琳,逼使亨利八世在1533年發動宗教改革。
1529年法國在蘭德里亞諾戰役被西班牙再次擊敗,正式放棄米蘭予西班牙;教宗更與查理簽署巴塞隆納和約,結束科涅克同盟戰爭並建立更和諧關係。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倫巴第)。
土法聯盟的威脅
1526年後匈牙利領土的瓜分
皇家匈牙利 特蘭西瓦尼亞
鄂圖曼帝國 哈布斯堡奧地利
主條目:蘇萊曼一世 (鄂圖曼帝國)
鄂圖曼帝國是另一個甚至更令人畏懼的敵人。土耳其的軍事機器極為強大,其海軍控制著地中海。從1526年開始,查理五世與蘇丹蘇萊曼一世(立法者)進行激烈的爭鬥,爭奪的目標是1526年國王戰死後的匈牙利王國,造成匈牙利的三分。為了對抗鄂圖曼帝國,查理五世在1529年維也納之圍以後,嘗試建立哈布斯堡-波斯同盟,獲得一定的成效。1535年查理五世在突尼西亞取得了一次關鍵的勝利,然而1536年法蘭索瓦一世與蘇萊曼一世結成反查理五世的同盟,並占領薩伏依公國。儘管法蘭索瓦一世於1538年被說服簽署一項和約,他並沒有放棄和土耳其人結盟的想法,也沒有歸還薩伏依(法國一直到1559年才歸還薩伏依公國)。
1542年法蘭索瓦一世再次與鄂圖曼帝國聯合。查理五世則與亨利八世聯盟(1543年),並且迫使法蘭索瓦一世在隔年(1544年)簽署了克雷皮昂萊奧諾瓦和約。查理後來與鄂圖曼帝國達成妥協(1547年),雙方都想從龐大的戰爭開支中脫身,但是勢弱的查理必須每年向蘇丹繳納三萬杜卡特金幣,以換取和平(條約並規定查理只能在蘇萊曼一世面前自稱西班牙國王,不能使用有「凱撒」意涵的皇帝,以表示蘇萊曼才是至高無上的凱撒)。
但是,西班牙仍然未得和平。1547年,對查理深懷怨恨的法王亨利二世登位,不久就再與西班牙發生衝突,法軍占領了西北方的三個主教區。為了奪回梅茲主教區,1552年查理親率六萬大軍圍攻梅茲,但他卻被守城主將刀疤的吉斯羞辱,補給困難與疲病交加,迫使查理於1553年1月慚憤撤軍,死傷兵數將近四萬人。這一次戰役的失利,對晚年不堪病痛的查理更是雪上加霜,促成他在兩年後的退位。
反對宗教改革
主條目:施馬爾卡爾登聯盟
查理五世為天主教會奉獻了全部忠誠乃至狂熱。他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激烈反對者,並企圖建立一個「世界天主教帝國」。1521年,查理五世以皇帝身份傳喚馬丁·路德參加沃爾姆斯宗教會議(許諾保證路德的人身安全)。他在這次會議上宣布路德及其追隨者為非法(1521年沃爾姆斯敕令)。
1524年有鑑於德國爆發農民起義而新教諸侯組成了施馬爾卡爾登聯盟,查理五世決定把德意志地區事務交給弟弟斐迪南(即日後的斐迪南一世)全權辦理。
1545年特倫托會議的召開宣告了歐洲天主教勢力反對宗教改革的浪潮的開始。查理五世決心懲罰德意志的新教王公。1546年查理五世與施馬爾卡爾登聯盟開戰。在施馬爾卡爾登戰爭的第一階段(1546年-1548年)他打敗了薩克森選侯約翰·腓特烈,並將投降的黑森伯爵(慷慨的)腓力一世監禁起來(1547年-1552年)。然而,他先勝後敗。新的戰事於1552年爆發後,查理五世遭到一系列失利,遂與諸侯簽訂1555年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查理五世與美洲
主條目: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人擒獲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約翰·艾佛雷特·米萊繪,1845年
1523年,查理五世授權聖多明哥法官艾利翁探查今日美國卡羅來納州一帶的陸地。後者在當地建立了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點。1550年查理五世在瓦拉多利德召開會議,討論對美洲印第安人殘忍地使用武力是否有違道義。」
在商業方面,卡斯提亞帝國的早期表現不好。其殖民擴張,的確刺激西班牙的貿易和工業,並且讓一些大城市發展,但到了1546年,當時墨西哥薩卡特卡斯和上秘魯(今玻利維亞)波托西的大銀礦開業,卡斯提亞及其王室因此從航運得到大量白銀,以之為不斷增加的主要收入。
在新大陸開拓殖民地的西班牙征服者當中,最成功的西班牙殖民者領袖,可能是埃爾南·科爾特斯。他帶領一支小軍隊,並同時有大約二十萬名美洲原住民的支持,於1519至21年間征服強大的阿茲特克帝國,將墨西哥納入西班牙帝國版圖,作為建立新西班牙的基礎。此外,1530年代法蘭西斯克·皮澤洛征服印加帝國,後來更成為秘魯總督,可說是同等重要。征服墨西哥後,黃金城市的傳言(北美洲的基維拉和西沃拉;南美洲的黃金國)引起更多遠征活動,不過很多都空手而回;即使找到城市的人,都發覺所得的比預期少得多。
西班牙在新大陸上的擴張,讓查理五世說出了舉世聞名的豪語:「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來源請求]
主動退位
1555年在擊潰新教諸侯的最後努力失敗後,查理五世就開始淡出朝政。鑒於其領土太過廣大分散,他將國土分由弟弟斐迪南與兒子腓力繼承。
他把西班牙和低地國家給了兒子腓力二世;把奧地利大公與神聖羅馬帝國分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禪讓尼德蘭王國王位給腓力;1556年1月16日禪讓西班牙王國王位給腓力;1556年9月12日禪讓神聖羅馬皇帝帝位給斐迪南)。
腓力二世繼位後,繼續進行西班牙與法國的戰爭,先後在皮卡第的聖康坦戰役和格拉沃利訥戰役擊敗法軍,俘虜了法國大元帥蒙莫朗西。查理欣喜於兒子的勝利,寫信對腓力二世說:「幹的好我兒,接下來你可以向巴黎進軍了!」但腓力卻回答說:「可是我需要更多的錢。」於是在1559年,資源耗盡的兩國簽署《卡托-康布雷齊和約》(不久先後宣布破產,抵賴國債),永久確認西班牙在義大利的主權,並徹底結束了從1494年開始的義大利戰爭。
查理五世的晚年是在西班牙埃斯特雷馬杜拉的尤斯特修道院度過。他可能患上了神經系統疾病。查理五世死於1558年,在他生命的後20年中,他一直受到痛風的折磨。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貝拉,1526年結婚,終年36歲。
子女:
腓力二世,享年71歲。
瑪麗亞,嫁馬克西米連二世,享年74歲。
胡安娜,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終年38歲。
私生子:
奧地利的唐胡安
頭銜
查理(卡洛斯、卡瑞爾、卡爾、卡洛、夏爾),蒙上帝鴻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永遠的奧古斯都、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全西班牙人(卡斯提亞、亞拉岡、雷昂、納瓦拉、格蘭納達、托雷多、瓦倫西亞、加利西亞、馬略卡、塞維亞、哥多華、莫夕亞、哈恩、阿爾加維、阿爾赫西拉斯、直布羅陀、加那利群島)國王、西西里國王、拿坡里國王、薩丁尼亞與科西嘉國王、耶路撒冷國王、東與西印度群島國王、奧地利大公、勃艮第公爵、布拉邦公爵、洛林公爵、施蒂里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卡爾尼奧拉公爵、林堡公爵、盧森堡公爵、海爾德蘭公爵、符騰堡公爵、亞爾薩斯領地伯爵、那慕爾藩侯、弗蘭德伯爵、哈布斯堡伯爵、提洛伯爵、戈里齊亞伯爵、巴塞隆納伯爵、夏洛萊伯爵、阿瓦圖伯爵、勃艮第-普法茲伯爵、埃諾伯爵、荷蘭伯爵、聚特芬伯爵、魯西永伯爵
查理五世 (神聖羅馬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HmkxK
退而不休的皇帝 查理五世最后的歲月 米涅 著 世界史歐洲史 人物傳記 外國歷史 | 露天拍賣
埃斯科里亞爾聖洛倫索王家修道院不只是國王的墓地,同時還是西班牙黃金時代的絕佳代表,它位於馬德里北部,瓜達拉馬山腳下。埃斯科里亞爾聖洛倫索王家修道院,通常被稱為“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是信仰狂熱的國王,腓力二世統治下的帝國政治中心。它裡面有一個陵墓,是西班牙最高貴族的墳墓:查理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及其大部分的後裔,西班牙國王,奧地利和波旁的名門貴族均埋葬於此。這裡面還有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宮,一個宏偉的美術館,一個規模巨大的圖書館(藏書 45,000 卷),一間教堂,和幾個法式花園。這座修道院是由腓力二世下令建造,建築師胡安•德•艾雷拉指揮完成的,這座建築的風格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給西班牙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984 年,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的石頭屋頂和尖塔給使其極具佛拉芒特色。這座集宮殿、修道院於一身的建築,是西班牙黃金時期(16 世紀至 17 世紀之間)的著名標誌,距離馬德里僅 50 分鐘的車程。 https://is.gd/oO1APb
上篇文章提到第一位正式統治西班牙的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但大家應該留意到,他還有一大堆領主頭銜,所涉及的領地不是西班牙的國土。本文就會詳述,查理的這些領地到底從何繼承得來。
首先需要認識的,是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曾經批評其「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不是一個帝國。」在伏爾泰身處的18世紀,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就如歷史上每一個大國一樣,神聖羅馬帝國亦曾興盛一時,只是經歷各種興衰以後,到了18世紀已經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態。
羅馬帝國的「滅亡」
476年,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滅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野蠻人」的王國。但「羅馬」絕對沒有因此消失,以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仍然好端端地控制著以前羅馬帝國大半的領土,羅馬教皇(Pope)則仍然好端端地住在羅馬城(Rome),各個「野蠻人」王國仍然在名義上臣服於東羅馬皇帝(現在成為了唯一的羅馬皇帝)之下。
Picture1
Photo Credit: 11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Wikipedia
雖然東羅馬帝國曾經短暫重奪羅馬城,但始終未能鞏固其統治。於是,羅馬教皇往往「山高皇帝遠」,與君士坦丁堡的皇權不論在基督教的教義上,還是世俗權力上,均有著越來越大的分歧。[1] 終於,在800年,教皇聖良三世(Pope Saint Leo III)自行為法蘭克人之王查理曼(Charlemagne, King of the Franks)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Emperor of the Romans)」[2]。
這個舉動意義非常深遠,一方面代表著教皇正式脫離東羅馬皇帝的控制;另一方面,既然教皇有賜封「皇帝」一位的權力,自然權力就大於皇權,這是鞏固了自己在西方的世俗權力的重要一步。此後一百年,法蘭克帝國經歷多次內亂、分裂、再內亂,直至924年,最後一任皇帝、沒有子嗣的義大利國王貝倫加爾一世(Berengar I of Italy)被行刺,皇帝一位於是再次懸空。
神聖羅馬皇帝
960年,義大利國王貝倫加爾二世(Berengar II of Italy)出兵教皇國(the Papal States)。由於教皇本身已經要面對國家內亂,只好向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King Otto I of Germany)求援。奧托在得到教皇承諾為其加冕後,出兵義大利,並自立為義大利國王。962年,奧托抵達羅馬城,獲教皇正式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雖然「神聖」一詞要到1157年才開始出現,但一般來說,奧托一世都被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這也是為甚麼在地域上而言,神聖羅馬帝國主要的領土其實是德意志王國,與西羅馬帝國關係不大。
Picture2
Photo Credit: 11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wikipedia
神聖羅馬皇帝此一頭銜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法理上並不是長子繼承的,而是由多數票選舉產生。皇帝的選舉,是徹頭徹尾的「小圈子選舉」,有票可投的只有七人,稱為「選侯(Prince-elector,又稱選帝侯)」,通常會在一任皇帝仍然在位時就選出繼承人(但亦有例外)。候選人除了必須為男性之外,基本上沒有甚麼明文規定。七名選侯當中四名是世襲領主、三名是統治著稱為「主教邦(Prince-bishopric)」的領地的大主教。[3] 選出來的繼承人稱為「羅馬人之王(King of the Romans)」,然後還需要親自到羅馬獲教皇加冕,才能正式使用皇帝稱號。歷史上亦有多位羅馬人之王沒等到加冕就逝世,沒能成為皇帝。儘管如此,大多數情況下,選出的都是皇帝的長子。由1440年開始到1806年帝國解體,除了一任皇帝以外,皇帝一位一直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奧地利大公(Archduke of Austria)所擁有。
大膽查理的野心
在這個背景之下的1477年,在位的皇帝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Holy Roman Emperor)。當時帝國的最西部,由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 Duke of Burgundy)所控制。勃艮第公國,本身屬於法國的一部份,但憑著多次征服和繼承,而同時控制著帝國西部主要包括尼德蘭地區(the Netherlands)的多處領土。(大家還記得甚麼是共主邦聯嗎?)
Picture3
「大膽的」查理的領地/Wikipedia
有「大膽的」這個綽號,當然有其緣由。查理控制著尼德蘭這個極為富庶的地區,雖然是小小一個公爵,卻有尤如國王的財力和軍力,於是他對於需要臣服於法國國王路易十一世(Louis XI of France)深感不服,甚至嘗試說服皇帝腓特烈賜其「國王」稱號。一方面他完全不順從宗主法王路易;另一方面就在帝國內不斷擴張,惹起皇帝腓特烈極度猜疑。最後在1477年,查理在瑞士戰死沙場。本身法王路易對於勃艮第這個地區長期不服從,早已經深深不忿,聽到查理戰死的消息,竟然把心一橫,出兵佔領查理屬於法國一方的領土。另一邊,皇帝腓特烈也抓緊機會,把查理唯一的繼承人獨女瑪麗(Mary of Burgundy)嫁給自己的兒子馬克斯米連。馬克斯米連在1486年獲選,並在1508年獲加冕為皇帝馬克斯米連一世(Maximilian I, Holy Roman Emperor)。於是,包括尼德蘭在內的勃艮第領土,從此成為皇帝的控制範圍。
如果各位對上篇文章還有點印象,應該開始對這些地點和人物有丁點熟悉。瑪麗逝世後,尼德蘭領地傳到兒子「美男子」費利佩(Philip the Handsome)手上。可惜費利佩28歲就早逝,於是在1506年,費利佩6歲的兒子查理,即後來的查理五世,就成為了尼德蘭領主(Lord of the Netherlands)[4]。(大家如果對後來尼德蘭地區獨立的歷史有興趣,可讀一下Curtis Lai的文章)
四個家族的繼承人
1516年,查理在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死後繼承了西班牙王位(詳見上篇文章)。緊接著在三年後的1519年,祖父皇帝馬克斯米連逝世後,查理繼承帝位和奧地利大公一位,並在1530年獲教皇加冕為皇帝查理五世 (Charles V, Holy Roman Emepror)。就是這樣,查理成為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勃艮第的瓦盧瓦家族(House of Valois)、卡斯蒂利亞(Castile)的特拉斯塔馬拉家族(House of Trastámara)和阿拉貢(Aragon)的特拉斯塔馬拉家族分支[5]四個家族的繼承人。
Picture4
Photo Credit: 查理五世的祖輩圖/Curtis Lai
(查理五世的領土,紫色為卡斯蒂利亞、紅色為阿拉貢、橙色為勃艮第、黃色為奧地利、黑色邊界為神聖羅馬帝國疆界、淺黃是帝國的其他領地)
然而,領土遼闊對統治者而言絕對不是一件樂事,查理五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西方,法國對哈布斯堡領土的全面包圍極度不安;在東方,信奉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在1453年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在巴爾幹半島不斷朝著奧地利推進;在帝國內部,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1517年發動宗教改革,大量領主改信路德教派(Lutheranism)。
面對內憂外患,查理一生都在與不同勢力爭戰。1521年,查理與英王亨利八世 (Henry VIII of England) 和教皇良十世(Pope Leo X聯手攻擊法國。然而,在取得勝利以後,教皇又夥同英法兩國和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米蘭公國(Duchy of Milan)和佛羅倫斯共和國 (Republic of Florence) 等義大利邦國,向查理宣戰,爭取義大利地區脫離帝國獨立。1527年,查理攻克羅馬城,俘虜教皇。結果令亨利八世無法得到教皇批准,與他的第一任妻子、查理的姨姨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離婚,間接導致英國加入宗教改革。
另一邊廂,1526年鄂圖曼人大勝匈牙利軍隊,波希米亞及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 (Louis II, King of Bohemia and Hungary)戰死。三年後的1529年,鄂圖曼軍隊圍攻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儘管查理成功為維也納解圍,並由弟弟費迪南繼承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將之加入哈布斯堡家族的控制下,然而在海上則完全不是鄂圖曼海軍的對手,北非完全受到穆斯林控制,並不時侵擾西班牙與義大利的海岸。
同一時間,帝國內部的路德教派領主極其燥動。早在1521年,查理已經將路德教派定性為非法,可是迫於戰事,無法採取任何實際行動。1546年,馬丁路德逝世後,查理起兵攻擊路德教派領主聯盟(Schmalkaldic League)。但由於戰事膠著,查理在1556年終於讓步,雙方簽訂奧格斯堡和約(Peace of Augsburg),規定帝國內部各領主可自由信奉路德教派或天主教,但是包括加爾文派(Calvinism)和胡司派(Hussitism)在內的其他宗派仍然屬非法,為日後的宗教戰爭埋下伏線。[6]
連年征戰,心力交瘁
查理五世的一生,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加上健康越來越欠佳,晚年更因痛風而需要由僕人抬轎,於是逐步將領地交予他人管理。最先是在1521年將奧地利大公國交予弟弟費迪南,到了晚年則分別在1555年和1556年從尼德蘭領地和西班牙王國退位予兒子費利佩二世(Philip II of Spain)。最後在1556年8月,查理將皇帝一位也退位予弟弟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 Holy Roman Emperor),自己則在西班牙的一處教堂休養,直至兩年後病逝,終年58歲。
查理雖然是很多個「第一」:第一個正式統治整個西班牙的人、第一個統治尼德蘭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等等,但同時也是個「最後」:他是最後一個由教皇加冕的神聖羅馬皇帝。尤如前面所述,皇帝與教皇之間不時兵戎相見,皇權和神權的爭端漸多,加上腐敗的羅馬教廷逐漸失去其正當性,最終令皇帝寧願以選侯的選舉,代表帝位的合法性。由查理的祖父馬克斯米連一世開始,皇帝在繼位時就自稱為「獲選的羅馬皇帝(Elected Roman Emperor)」,不再尋求教皇的加冕。
另外,查理在位期間的多場戰事,加上宗教改革和奧格斯堡和約等等,令帝國諸侯越見獨立。最後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後,皇帝一位名存實亡,再沒有影響各領主的權力。
1804年,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自立為「法國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French)」,次年在奧斯特里茨三皇會戰(Battle of Austerlitz/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大勝奧地利與俄羅斯聯軍。奧地利被迫簽訂和約,把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份諸侯國重組為拿破崙控制下的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正式失去各領主的宗主權後,在1806年,皇帝法蘭茨二世(Francis II, Holy Roman Emperor)放棄神聖羅馬皇帝一位,僅稱奧地利皇帝(Emperor of Austria),神聖羅馬帝國自此正式滅亡。
註:
[1]1054年,羅馬教皇與君士坦丁堡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互相將對方逐出教會(excommunication),標誌著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及東方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
[2]查理曼堅稱自己只是在聖誕節進教堂祈禱,教皇突然就把皇冠放在他頭上,他事前並不知情。有部份史學家則質疑查理曼進教堂時,沒可能留意不到那個鑲滿珠寶、非常顯眼的皇冠。
[3]最早的明文紀錄是1257年的選舉,當時的七名選侯是美茵茨大主教(Archbishop of Mainz)、特里爾大主教(Archbishop of Trier)、科隆大主教(Archbishop of Cologne)、波希米亞國王(King of Bohemia)、萊茵河帝國領地伯爵(Count Palatine of the Rhine)、薩克森公爵 (Duke of Saxony) 和勃蘭登堡藩侯(Margrave of Brandenburg)。
[4]尼德蘭領主(Lord of the Netherlands)並不是正式頭銜,而是由於當地分為足足十多個小領地,為容易稱呼而使用的簡稱。1506年查理五世的正式頭銜應是「勃艮第、布拉班特、林堡、盧森堡公爵、弗蘭德斯、阿爾圖瓦、勃艮第帝國領地、埃諾、荷蘭、西蘭、那慕爾伯爵。(Duke of Burgundy, Brabant, Limburg, Luxembourg, Count of Flanders, Artois, Burgundy Palatine, Hainaut, Holland, Seeland, Namur.)」
[5]由於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國王室同屬特拉斯塔馬拉家族(House of Trastámara),所以有些史料會稱查理五世為三個家族的繼承人。
[6]奧格斯堡和約對於其他教派的忽視,令加爾文派感到極度不安,深怕會受到打壓,最終導致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的爆發。歐洲史知多少(四):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90WK2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