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室明確規定:《蒙古秘史》"法不傳於外,則事蹟亦不當示人"。 於是,《蒙古秘史》在成書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始終藏於元朝的宮廷密室,外界無人知曉。《蒙古秘史》在线阅读-蒙古秘史全文解密

2020-11-13_153416

《蒙古秘史》在线阅读-蒙古秘史全文解密


404px-Secret_history2020-11-13_154121

 13世紀蒙古族的歷史文獻《蒙古秘史》以其獨特的學術價值一直吸引著國內外諸多學者們的研究興趣。《蒙古秘史》引述的歷史人物之間的言語對話除了交代具有歷史價值的信息之外,這些記錄還能反映歷史人物的言語傳播個性與13世紀蒙古人社會交際語言的共性。在《蒙古秘史》的作者敘述部分中,除了交代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外還大量記錄了歷史人物之間的非言語傳播活動。如,副語言,體態語,服飾,空間與時間等等。這些非言語傳播記載使這部歷史著作更加生動的同時,《蒙古秘史》中非言語記錄的整體特征似乎暗示了與作者有關的某些線索。因此,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對《蒙古秘史》中的言語傳播與非言語傳播記錄進行內容分析,試圖從新視角對《蒙古秘史》的研究提出新思路,新觀點。在言語記錄的研究中,本文運用了雅各布森的語言的傳播功能理論,對《蒙古秘史》的言語傳播記錄進行了分類,如,“指涉功能”的言語、“意動功能”的言語、“詩性功能”的言語、“表達功能”的言語和“交際功能”的言語等。另外,對“vrilga”(邀請)、“jarlig”(圣旨)、“gvyvqilal”(請求)、“dvnggvdvl”(批評)、“dvradhal”(回憶)、“idhal”(勸誡)、“siltag”(借口)、“svrgal”(訓誡)等特殊的言語形式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對“uqig”(奏)、“gemsil”(悔)、“amalal”(口頭約定)、“andagai”“jahiya”(提醒)、“geriyes”(遺言)、“tagv”、“qimar”等形式進行了簡要分析。在非言語部分的研究中,本文對《蒙古秘史》中的副語言,體態語,服飾,時間,空間,沉默等的記錄做了詳細深入的論述,對顏色與氣味的記錄做了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出13世紀蒙古人社交語言的詩性功能較為突出這一共性之外,對成吉思汗的言語及非言語傳播記錄做了詳細的論述,并對其周圍的歷史人物的言語與非言語記錄做了簡要的分析。在論文的結論部分,根據《蒙古秘史》的言語傳播記錄與非言語傳播記錄的分析,從信息來源的角度對《蒙古秘史》的記錄進行了四個視角的分類,并根據非言語記錄的變化特點對《蒙古秘史》中的作者視角做出推斷,提出《蒙古秘史》的作者很可能就在非言語信息被記錄得非常詳細的幾件事件的現場這一觀點
------------------------
蒙古秘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tynOj
《蒙古秘史》,或稱《元朝秘史》、「脫卜赤顏」[1],共十五卷,成書於1252年[註 1],作者不詳。自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兒帖赤那、豁埃馬闌勒,至窩闊臺可汗十二年(1240年)為止。被譽為蒙古史三大要籍之首。咸豐、同治年間,廣東順德人李文田為《元朝秘史》作注。
版本
《蒙古秘史》以蒙古語寫成,目前流傳下來的唯一完整版本是漢字標音本。標題為「忙中豁侖·紐察·脫察安」(蒙古語:ᠮᠣᠩᠭᠣᠯ ᠤᠨ
ᠨᠢᠭᠤᠴᠠ
ᠲᠣᠪᠴᠢᠶᠠᠨ,鮑培轉寫:Mongγol-un niγuca tobčiyan,西里爾字母:монголын нууц товчоо),意為「蒙古的秘密書冊」,即《元史·虞集傳》的「脫卜赤顏」及《元史·察罕傳》「脫必赤顏」。
元朝被明朝推翻後,《蒙古秘史》蒙文版本似乎仍在少量地流傳著。直到18世紀蒙古僧侶羅卜藏丹津篇寫的蒙文史書羅氏《黃金史》(蒙古語:ᠠᠯᠲᠠᠨ
ᠲᠣᠪᠴᠢ,鮑培轉寫:altan tobči),保留了《蒙古秘史》的2/3章節,但是文字上和現存蒙古秘史略有不同。人們已無法得知羅氏是在何時何地看到那個版本的《蒙古秘史》。羅氏《蒙金史》是在1926年才被外蒙古學者札木薩喇諾(Zamzarano)發現,得自內蒙古察哈爾部舊貴族永謝布台吉(Yungshiyebu taiji)[2]。
元朝曾經將《金冊》頒給波斯的伊利汗國,他們編寫的波斯文史書《史集》稱利用了《金冊》作史料。《史集》當中的確有不少只見於《蒙古秘史》的史事,學者們相信這本《金冊》其實就是《蒙古秘史》的另一個稱謂。但這伊利汗國的《金冊》已經佚失
元朝也有《蒙古秘史》的漢文譯本,即《元史·察罕傳》記載的《聖武開天記》。但今日流傳的卻是清朝學者錢大昕所發現的《聖武親征錄》。其內容與《元史·太祖紀》相仿,但卻明顯是《蒙古秘史》的簡略版[3]。
《元朝秘史》
明朝驅趕元順帝,佔領大都(北京)時,獲得了蒙古王室世代相傳的金匱之書——《蒙古秘史》。朱元璋為了訓練通曉蒙古語的翻譯人才,命令投降明朝且通曉蒙古語的色目人撰寫教材,精細地用漢字標蒙古詞匯的發音,編成了蒙漢對照的生字表《華夷譯語》;更將《蒙古秘史》用同樣方法翻譯——漢字意譯、標音,並給予漢文名字《元朝秘史》。
《元朝秘史》輾轉傳抄,蒙古原文已佚,只餘下漢字的標音與意譯,以及一段段的簡單總譯。直到清朝中後期才被學者葉德輝、錢大昕、李文田等大為推廣。雖然《元朝秘史》失去蒙古文原文,但內容卻保留完整。近代學者皆以漢字版的《元朝秘史》為本,比對羅氏《黃金史》以還原《蒙古秘史》的全文內容[4]。
價值
《蒙古秘史》記載了大量成吉思汗一生的經歷,大部份都是第一手史料,甚至是唯一的記載。尤其是成吉思汗年幼時殺死異母弟別克帖兒、成吉思汗年幼曾被泰赤烏人俘虜但得到赤老溫一家私放、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兒帖曾被蔑兒乞人擄走、成吉思汗曾投靠札木合、成吉思汗在十三翼之戰被札木合打敗並退守深山、成吉思汗四位妻子的史事、長子朮赤及次子察合台的爭拗、窩闊台重病時弟弟拖雷飲下有咒語的酒而死等等,大量史實在其他史書絕口不提或輕輕帶過,卻詳細地記載於《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是13世紀蒙古語的重要來源,是蒙古語音韻學的依靠。書中有大量的押頭韻詩,是蒙古文學的鼻祖。《蒙古秘史》是遊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史書,書中對遊牧民族的生活、思想都有史無前例的詳細記載,絕對是記述遊牧民族的經典
譯本
1941年,蒙古翻譯家曾德·達木丁蘇倫將該書翻譯回蒙古語。
爭議
一般來說,由於《蒙古秘史》最後講到第二任大汗窩闊台可汗晚年,因而不少學者簡單地認為這個「鼠年」是1240年。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1240年並沒有在蒙古怯祿連河的曲雕阿蘭(Kodege Aral)舉行忽里台宗親大會。唯一在此地舉行宗親大會的鼠年是1228年,即成吉思汗去世後大家準備推舉窩闊台繼位那年的宗親大會。其實此書在1228年完成最初版本,記載成吉思汗的祖先及其一生功業,其後不斷增加內容及修訂,加入了簡略的窩闊台生平,更加入了拖雷攻滅金國的戰功,卻使時間混亂、事史顛倒。多次加入內容後,寫作年份、地點就作為跋文附在《秘史》最後,成為最後一章,結果讓後人誤以為《秘史》成書於比窩闊台更晚的時代。1228年作書的說法越來越被學界接受。
余大鈞在其譯註的《蒙古秘史》序言中分析指出蒙古秘史的成書時間應為1252年。《秘史》第282節尾跋全文為:「會聚在一起舉行也客忽鄰勒塔。」而1228年並未舉行也客忽鄰勒塔,推戴窩闊台為大汗的也客忽鄰勒塔是在第二年1229年舉行的。1240年也未舉行忽鄰勒塔。1251年夏六月至1252年春舉行推戴蒙哥為大汗及議決懲辦、處置窩闊台、察合台兩系宗王及其黨羽的措施的也客忽鄰勒塔。因此在《秘史》中有不少美化蒙哥之父拖雷,貶低窩闊台、察合台及其子孫貴由、不里的情節,這是符合鞏固蒙哥新政權的政治需要。因此《秘史》於1252成書是唯一合理可能,其他可能都存在難以克服的矛盾
蒙古秘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tynOj


《蒙古秘史》是成書於13—14世紀的一部歷史著作,作者佚名。 該書記述了蒙古民族500多年形成、發展、壯大的歷史。 [1-2] 
《蒙古秘史》從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馬蘭勒寫起,直到窩闊台罕十二年(1240)為止,共記載了蒙古民族約五百年的盛衰成敗的歷史。 《蒙古秘史》與《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並稱為蒙古民族三大歷史著作。 [3]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創作的書面文字經典作品,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名著。
該書以口述實錄的方式,從蒙古民族的起源,以及成吉思汗的遠祖,一直寫到窩闊台汗在位時期。 書中突出描述了成吉思汗早年的艱難經歷和他在戰亂中壯大自己勢力,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 記載蒙古汗國南征並進兵中亞、遠征歐洲的情況。 [2]  [4] 
《蒙古秘史》共12卷(或15卷),282節,內容涉及蒙古民族古代遊牧社會生產、活的各個方面;以時間上講,從蒙古民族圖騰、成吉思汗的遠祖,一直寫到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汗在位時期;從地域角度,橫跨蒙古高原。 全書大致從內容上分為三部分,一是成吉思汗先祖的譜系,兩位民族始祖的名字分別意為"白鹿"和"蒼狼",鹿與狼締婚,以奶汁哺育後代的故事,象徵著這個富有野性和強悍生命力的民族,是具有喝母鹿奶汁長大的蒼狼的高潔優美和堅強的品格。 二是成吉思汗本人一生的活動歷史,以成吉思汗軍團艱難地崛起,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統一蒙古高原的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為主幹,描繪了成吉思汗及其部將的意志、戰略和魄力;三是窩闊台罕的活動歷史
13世紀,蒙古在漠北興起。 蒙古大汗責令必阇赤(書記官)寫歷史。 蒙古人原來沒有文字,這時已經借用畏兀兒字母寫蒙古語,形成了畏兀兒體蒙古文。 用畏吾兒體蒙古文寫下的歷史,當時的蒙古人稱之為"脫卜赤顏"(又作"脫必赤顏"、"脫不赤顏"、"脫必禪",都是同一個詞語的異譯)。 在元代文獻中,又把脫卜赤顏一詞漢譯為"國史"。 脫卜赤顏是必阇赤們斷斷續續地修撰的,經過不止一次的增補和修訂。 [7] 
13、14世紀,蒙古草原出現了不少圍繞著成吉思汗勛業的英雄敘事詩,如《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傳說》《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等,也就是說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成功,使這個民族爆發出充分的自信,從而用秘史的形式追述自己的來源和紀錄自己的精神歷程。 [5] 
其實,元朝皇室撰寫《蒙古秘史》的初衷並不是要像《史記》那樣流傳千古,而是要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譜系史事如實記載下來,包括全部功過得失,以祖傳家訓的方式為蒙古族後世帝王訓諭勸諫。 [2]  [4]  此書出現的時代與漢族地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相前後。
作品鑒賞
思想
法治思想
《蒙古秘史》記載,13世紀前蒙古部落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基本雛形,"約孫"制度則是古老的習慣法律制度。 作為一種習慣行為規範,被蒙古部落全體成員認可與遵循,"約孫"在歷史典籍中並沒有被完整記錄,甚至可以說是淩亂分散的,但通過今天自各種載體中片段的記錄,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它的內容幾乎包容了政治、經濟、生產生活、軍事等諸多方面,有氏族首領忽里勒台選舉制、汗位繼承世襲制、氏族血親復仇制、生產圍獵制度等等。 蒙古族習慣法中還有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保護,如禁止在生長有草木的地方挖坑、倒開水、倒灰,嚴禁亂採濫伐,為保證草場及土壤肥沃,一年四季根據不同情況繁殖牲畜,分片放牧。 蒙古民族的習慣法產生於遊牧生產活動中,水源、草場等自然資源對於蒙古民族的遊牧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由此充分體現出蒙古民族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正是基於蒙古民族習慣特性,"約孫"的內容中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諸如對"長生天"的敬仰、祖先祭祀、生活禁忌等等,與此同時,對於部落成員的婚姻、繼承等事項,規定了氏族婚姻族外婚制家庭主要財產幼子繼承制等內容都有明確的表達。 [8] 
倫理道德
《蒙古秘史》的道德規範論,可以說是此書的核心內容之一。 其中敘述的道德規範類型,從圖騰、禁忌、禮儀到箴言、規則、義務,極具民族特色,尤其是對蒙古語概念、範疇的闡釋,詳細到位;《蒙古秘史》的人生價值觀論,《蒙古秘史》的道德教育思想論,資料運用嫻熟,論說形式精當,考據、論證均很嚴謹,毫無把己見強加於古人之嫌。 其中,人生價值論部分的思想觀念之理論分析和生活場景之應用語言分析,均體現了與以往思想史研究不同的新的方法論,即它以獨特的視角表現了當時蒙古上層貴族的人生價值觀,闡釋了其不懼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力爭戰勝一切的英雄主義倫理特徵。 尤其對幸福、名譽、訓谕等概念的蒙古語語境分析,彰顯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9] 
語言
《蒙古秘史》所用語言簡潔明快,音韻節奏感強,散發著濃烈的草原生活氣息。 [4]  據統計,全書韻文部分佔到三分之一以上,它們包容了大量的民間歌謠、祝詞贊詞、諺語、格言等民間口頭文學,具有鮮明的草原生活特色。 "影子以外沒有朋友,尾巴以外沒有鞭子"是流行於草原地區的蒙古族諺語,《蒙古秘史》中多次運用它來刻畫人物思想性格,含蓄深刻而耐人尋味。 不僅韻文如此,而且散文也多有這樣的精彩語言。 如當成吉思汗派人去勸說王罕時,書中這樣說:"一側車轅如果斷了,黃牛怎能將其拉著前行? 我不正是那輛牛車的一轅嗎? 一側車輪如果壞了,那輛車又怎能獨輪前行? 我不正是這輛車的一個輪子嗎? "這種來自草原生活中的貼切比喻,在書中俯拾皆是。 而語言的反覆詠嘆,節奏鮮明,自然也是富於草原韻味的蒙古族文學語言的重要特色。 [10] 
學術價值
軍事學
《蒙古秘史》還具有一定的軍事學價值。 《蒙古秘史》具體記載了12、13世紀的多次戰爭,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以成吉思汗為主要研究物件的遊牧狩獵人作戰的戰略、戰術合戰鬥方式的豐富資料,也提供了研究當時的軍事組織、軍事制度、軍令軍法、武器裝備、軍事後勤供應等豐富資料。 [11] 
民俗學
《蒙古秘史》記敘了12、13世紀蒙古地區遊牧狩獵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保存了當時蒙古地區的許多口頭傳說、故事、韻文、諺語,因此《蒙古秘史》也具有民俗學價值。 
歷史學
《蒙古秘史》因記載蒙古族勃興初期史料和洋溢著浩瀚博大的狩獵遊牧文化精神而馳名。 它吸收遠古以來蒙古民族民間文化精粹,開蒙古書面文化先河,乃是研究蒙古史、元史、世界中世紀史的經典文獻,充滿大氣磅礴的史詩氣息。 [5] 
社會學
它以人物傳奇和民族崛起為敘事主線,包容著大量社會變遷史、文化風俗史、宗教信仰史和審美精神史的資料,保存了蒙古族及中亞諸民族神話、傳說、宗教信念和儀式、故事、寓言、詩歌、格言、諺語的資料。 從而以幾乎是百科全書的方式,成為非常值得重視的世界人類狩獵遊牧文化的一座高峰。 [5] 
語言學
《蒙古秘史》是13世紀蒙古語的典範文獻,保存了大量古蒙古語語詞,以及古蒙古語特有的語法。 儘管畏兀兒體古蒙古語的《蒙古秘史》原本早已散失,但有明初漢字音寫蒙語、旁譯、總譯的《元朝秘史》留存至今。 明初的翰林譯員們是高水準的語言學家,他們譯註、音寫的科學水準很高。 他們創製了一套嚴整的漢字音寫體系,準確地音寫了《蒙古秘史》的古蒙語。 旁譯也有很高科學價值,旁譯不只解釋詞義,還標出語法形態,標示出數、格、人稱、時制、語態等語法形態。 因此,留存至今的漢字音寫、旁譯、總譯本《蒙古秘史》,即《元朝秘史》,具有很高的歷史語文學價值。 [11] 
後世影響
世界名著
1989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執委會第131次會議上,就紀念《蒙古秘史》成書750周年通過決議,號召會員國對該書舉行廣泛的紀念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書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中留下了印跡,並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2]  這部"天書"再經幾百年的沉寂,終於在19世紀開始浮出水面,並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研究熱潮。 之後,再經過中外專家百餘年的研究,這部"天書"得到了成功的復原,並於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經典名著。 [12] 
秘史學
多世紀來,中國學者不斷從事《蒙古秘史》的研究,14世紀末、明洪武年間就完成了《蒙古秘史》的漢字音寫、旁譯、總譯本,即《元朝秘史》,並刻印問世。 清、近代以來,中國學者的《蒙古秘史》研究頗為興盛,對《蒙古秘史》的註釋箋證、史地考證、版本源流研究、成書年代研究等方面研究著作不斷問世,還出版過多種現代漢語譯本及文言文譯本。 [11]  《蒙古秘史》從19世紀起就已流傳到國外。 20世紀時,蒙古、日本、法國、德國、蘇聯、英國、美國、匈牙利、波蘭、捷克、芬蘭、土耳其、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都有研究《蒙古秘史》的學者,《蒙古秘史》已有日文、俄文、德文、匈牙利文、英文、法文、斯拉夫體新蒙古文、土耳其文、捷克文等多種文字的譯本,日本、法國、德國、蘇聯、匈牙利等國還出版過拉丁字母音寫復原本。 各國學者從史學、語文學、文學、軍事學、民俗學等方面研究《蒙古秘史》,發表過許多論著。 [11]  到1978年時,日本學者原山煌在其所編的《〈元朝秘史〉有關文獻目錄》中所收錄的中國及世界各國研究《蒙古秘史》的各方面論著(包括譯本、音寫復原本、書評)已達360餘種。 《蒙古秘史》的研究,已發展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即發展為一門單獨的國際性學術領域—"蒙古秘史學"。 [11]  《蒙古秘史》漢文音譯本從十九世紀中葉起,就相繼引起了世界各國譯者們的注意,先後被譯為俄、德、日、法、土耳其和捷克等多種文字出版。 在世界各國,有許多人對此進行精心的研究,並且寫出了一批專著和論文,百餘年來逐漸形成了一門國際性的學科——"蒙古秘史學"。 [5] 
作品評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獨特的藝術、美學和文學傳統及天才的語言使它不僅成為蒙古文學中獨一無二的著作,而且也使它理所當然地進入世界經典文學的寶庫。 [2]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東方學家、蒙古學專家符拉基米爾佐夫:如果可以說在中世紀沒有一個民族像蒙古人那樣吸引歷史學家們的注意,那麼也就應該指出,沒有一個遊牧民族保留像《蒙古秘史》那樣形象地、詳盡地刻畫出現實生活地紀念作品。 [13] 
文史學者鄭振鐸:天真自然的敘述,不知要高出恹恹無生氣的古文多少倍! 我們如果拿《元史太祖本紀》等敘同一的事蹟的幾段來對讀,便立刻可以看出這渾樸天真的白話文是如何地漂亮而且能夠真實地傳達出這遊牧的蒙古人的本色來了。 [14] 
元史研究學者亦鄰真:《蒙古秘史》首先是一部史書,寫了成吉思汗的先祖譜系和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蹟,還寫了窩闊台汗統治時期的歷史。 對研究古代蒙古社會結構和政治、軍事機構的人來說,《蒙古秘史》是第一流的珍貴資料。 在《蒙古秘史》中反映出的古代蒙古的社會心理和倫理道德觀念,與藏傳佛教傳入之後的情形完全不同。 《蒙古秘史》是古蒙古語獨一無二的典範文獻,現存的蒙元時代唯一的長篇蒙古語作品。 《蒙古秘史》是公認的蒙古文學經典作品。 書中有大量的韻文,詩文並茂,語言和形象具有草原民族特有的韻味。 [13] 
美籍華裔學者洪業(洪煨蓮):儘管這部書寫作費時不久...... 其背景則為古代遊牧民無數世代的生涯。 [15] 
日本學者村上正二:《蒙古秘史》具有作為歷史文學先驅的第一流作品的地位。 [15] 
作品爭議
作者爭議
《蒙古秘史》成書後,其作者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沒有署名。 蒙、元時期的歷史文獻,也沒有留下任何有關這方面的資訊資料,這就給國內外學者專家的考證工作造成了相當大的困難。 大家只能根據一些史料,作出種種推測。 已故的著名蒙古學專家巴雅爾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蒙古秘史》的作者是成吉思汗和窩闊台的史官鎮海、怯烈哥、薛徹兀兒等人。 [2] 
一些外國研究者認為,《蒙古秘史》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機密史事,必然為蒙古人自己所寫,因此極有可能是元朝時期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2] 
一些學者,如策·達木丁蘇隆,在其編譯的《蒙古秘史·導言》中說:《蒙古秘史》無作者人名。 其實,除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錢氏本外,無論是顧氏本,還是葉氏本,都在標題《蒙古秘史》卷一的下面,分兩行列有:(左)忙豁侖紐察;(右)塔察安,他們一定是《蒙古秘史》的編寫者。 第一人出身於忙豁倫部,"忙豁侖"是"蒙古"的另一譯名,可見這名作者出身於純粹的蒙古部。 另一作者脫察安,則不知其出身如何。 此後的蒙古史籍中再不見有二人的記載,所以他們的生平不詳。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和成吉思汗必定為同時代人。 [16] 
成書時間
"1240年"說
最早提出《蒙古秘史》成書於西元1240年的,是蒙古史學家帕拉基·卡法羅夫,依據《蒙古秘史》第282節將「寫畢」的時間記錄在《窩闊台合汗事蹟》之後,而窩闊台執政期間,只有一個"鼠兒年",相當於中國傳統干支紀年法中的"庚子年",相當於西元1240年,因此都認為《蒙古秘史》成書於此年。 帕拉基·卡法羅夫的說法,得到許多西方蒙古 史學家的贊同。 中國近代的蒙古史學家,清代末年的屠寄,在其所著的《蒙兀兒史記》中,也主張這一觀點。 但現代蒙古史專家韓儒林先生用詳實的資料成書不可能是1240年。 [16] 
其他說
也有少數人主張成書於西元1228年的「鼠兒年」、西元1252年的「鼠兒年」、西元1264年的「鼠兒年」。 [16] 
版本資訊
古版資訊
元朝皇室明確規定:《蒙古秘史》"法不傳於外,則事蹟亦不當示人"。 於是,《蒙古秘史》在成書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始終藏於元朝的宮廷密室,外界無人知曉。 [2] 
現今保存下的《蒙古秘史》,既不是畏兀兒體蒙古文體原書,也不是古代文言文的史書,而是用漢文音譯版本。 其來源是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命令翰林侍講火原潔、編修馬懿赤黑二人根據當時保存在元朝宮廷中的《蒙古秘史》原本,用漢字拼寫成蒙古語(即所謂"紐切其字,諧其聲音"),並且在每個蒙文單詞右旁附加了漢譯文,又在每節之後附以漢文總譯的方式進行了改造。 後來,畏兀兒體蒙古文版的《蒙古秘史》神秘失蹤,漢文音譯的明朝版本卻得以流傳了下來。 [5]  經過明朝文人對它畏兀兒體蒙古文的音寫、旁譯及向漢字的轉化,不僅導致了蒙古文原本的消失,也因音寫、旁譯等轉化形式的複雜,使該書變成了一部難以解讀的"天書"。 [12] 
《蒙古秘史》有著諸多難解的謎團,只有極少數專家能夠讀懂,普通讀者則根本無法閱讀,於是,便有人稱其為千年天書。 [2]  目前以畏兀兒體蒙古文寫成的《蒙古秘史》原始文本還未被發現。 如今流傳下來的明朝版本《蒙古秘史》是用漢字音譯蒙古語原文,逐詞旁注漢譯,並加分段節譯出的。 [1] 
十五卷本:保存在《永樂大典》中,清朝乾隆年間,由鮑廷博從《永樂大典》中摘抄出來,后歸韓泰華所收藏。 該版本有清朝著名文士錢大聽的 簡短跋語,說"《秘史》中的不少史實,在《元史》中皆未詳也。 " [16] 
十二卷本:錢大昕在研究的撰寫《補元史·藝文志》時,則主要採用十二卷本的另外兩種版本,他說:"元秘史十卷,續秘史二卷,不著撰人,記太祖初起, 及太宗滅金事,疑即脫必赤顏也。 "史學界一般稱此一版本為"錢氏本"。 十二卷本的《蒙古秘史》有兩種,一種是清朝文人顧廣圻在嘉慶年間發現的,它以張祥雲所收藏的舊 抄本為底本,參照當時保存在民間的其他手抄本而進行十分細緻的校勘。 此顧氏的校勘本,后歸清末名 士盛昱所收藏,民國初年,又轉藏於上海涵芬樓,後由商務印書館編入《四部叢刊》,影印出版,史學界一般稱此版本為"顧氏本"。 顧廣圻在這一版本的《蒙古秘史》中寫有《跋語》,他說:"去年(指西元1805年)授徒廬江府,晉江張太守許見所收影元椠舊抄本,通體完善。 今年(指1806年)至揚州,遂慫恿古余先 生,借來覆影此部,仍見命校刊,乃知異於錢少詹(大聽)本者,不特《元朝秘史》十卷,續集二卷一事也。 即如卷首標題下分注二行,左忙豁侖紐察五字,右脫察安三字,必是署撰書人名銜,而少詹書無之,當以 此補正。 其餘字句行段,亦往往較勝,可稱佳本矣。 " 十二卷本《蒙古秘史》的第二種版本,原為清朝宮廷文臣文廷式在光緒年間,從盛昱所藏顧廣圻的校 勘本中抄得,後歸葉德輝所有,並刻印發行,史學界一般稱之為"葉氏本"。 葉德輝在所刻印的《元朝秘 史》序言中說:"《元朝秘史》舊有靈石楊氏連筠叢書刻本,系以《永樂大典》十二先元字韻中錄出,分十五 卷,蓋從意為分,並不知原本為正集十卷,續集二卷,合之只得十二卷也。 此本乃從元人舊抄本影寫,故 與楊刻遇然不同。 卷首標題下,分注二行,左為忙豁倉紐察五字,右為脫察安三字。 " [4] 
洪武年間,始有宮廷刻本,稱《元秘史》,為十二卷,用於教習蒙古語。 明永樂初,又被當作史籍,抄入《永樂大典》卷5179-5193中,由十二卷改為十五卷,題名遂改為《元朝秘史》。 隨著《永樂大典》的散失,此幾卷至今尚未發現。 明時期《秘史》是以563個漢字拼寫蒙古語,附漢語旁譯和總譯的"漢字音寫本"。
流傳至今的《秘史》版本眾多,明洪武年間刻本為《秘史》漢文系統祖本,彌足珍貴,現寄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17] 
清顧廣圻校本(簡稱顧校本),為現存《秘史》佳本,收入《四部叢刊》三編中,深受學界青睞。 現藏於藏國家圖書館 [17] 
現版資訊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在研究《蒙古秘史》方面作出巨大貢獻,他們按各自的方式研究和介紹《蒙古秘史》,出版了許多漢文版的《蒙古秘史》。 蒙漢文版的《蒙古秘史》在國內多次出版發行,專門機構一直在進行著校注合勘、還原蒙文、漢譯和研究工作。 本世紀以來,一些蒙古族知識份子對《蒙古秘史》進行深入研究后,又根據漢文音譯本還原成蒙文。
蒙古秘史(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学典籍)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GVI2y7
--------------------------------------
《蒙古秘史》是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歷程的歷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 因為它事涉民族的天機和隱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傳,又因文字變化妨礙在本族中流傳。 到明清兩代,雖然收入或列名於一些大型類書、叢書,但遠離民間。 到清中葉翻印出版時,它已成為一部高深的學問書了。 這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歷中文學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原書用畏吾體蒙古文即古蒙文寫成的,成書地點在蒙古高原的克魯倫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流域,年代大約是十三世紀,作者佚名《蒙古秘史》在线阅读-蒙古秘史全文解密 https://bit.ly/3lsPEr2


元太祖成吉思汗。(取自維基百科)
蒙古祕史是用蒙古文寫出最早的一本蒙古歷史,記載了大量成吉思汗一生的經歷,大部份都是第一手史料,甚至是唯一的記載。而它是如何流傳於世,且爲世人所重視的經過,饒富異趣,值得一敍。至於它的成書年代,大多數學者認爲是一二四〇年;而相關的討論是史學家的一場筆墨大戰,以後有空再爲文介紹。
蒙古祕史是用蒙古文寫出最早的一本蒙古歷史,記載了大量成吉思汗一生的經歷,大部份都是第一手史料,甚至是唯一的記載。(作者提供)
海中雄觀點:《蒙古秘史》的流傳-風傳媒 https://bit.ly/3eZdJmL
祕史館中藏
蒙古祕史的蒙文原文本,没人見過,據說在清光緒年間拳匪之亂時被焚;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漢文的譯音本。根據明實錄所載,因爲祕史是一份重要的文件,故於明洪武年間將之用漢文拼音譯寫出來,明成祖編永樂大典之時,此書已被收錄其中。而後永樂大典由南京遷離到北平的圖書館之後,此書重新被抄錄一份,存於同一圖書館之中。清乾隆年間,重抄永樂大典,將此書收錄於卷五一七九至五一九三。據傳,孫承譯此時在皇宮外曾看過此書;如果是事實,那麼此書在當時可能已流入民間。在一八〇四年,祕史正式被民間收藏。阮元與錢大昕皆在永樂大典之中,收藏了十五卷本的祕史。然而錢大昕聽到金德輿收藏有十二卷本的祕史,又將其收入在他的目錄裡。一八四七年,錢大昕的朋友鮑廷博得到一本十五卷的祕史,而後此書又到了韓泰華的手中。另外顧廣圻也得到張元濟(菊生,顧府西席)的十二卷本祕史,這就是後人所稱的顧本。顧本在經過數手之後到了盛昱之手,他讓李文田和文廷式各抄錄一份。一九〇八年葉德輝得到了文廷式的抄本,並且用木板印刷大量發行,此即後人所稱之葉本。
《蒙古秘史》息立爾蒙文版。(作者提供)
《蒙古秘史》息立爾蒙文版。(作者提供)
在俄輾轉流傳
一八六六年在北平的俄國傳道團僧正,帕拉狄由斯(A. Palladius )翻譯楊尚文所刻連筠簃叢書中的十五卷本秘史,這是祕史第一次被譯成外文。帕氏於一八七二年,再得到韓泰華的十五卷本,重新改譯舊稿。但他不懂蒙文,只能將祕史的漢文總譯翻譯成俄文,這份祕史現存於列寧格勒(Leningrad)。帕氏後來將此祕史交給其學生波兹德尼耶夫(A.M. Pozdneyev) ,波氏開始全力投入祕史的研究工作。數年之後,波氏將研究成果出版,但並未提到他的老師。另在一九○八年,波氏的學生以石版印刷幫他出版一本蒙古文學的書。其中有一部份是波氏所指導的研究生論文,因爲這個研究生過逝,波氏將研究論文據爲己有(據Prof. John. R. Krueger 言),此誠爲俄國研究祕史上的一件憾事。
日法的翻譯成果
一九〇二年,日人內藤湖南(Naito Konan)得到文廷式的蒙古祕史版本,他除了抄一份自用,並另抄一份給那珂通世(Naka Michiyo ) 。那珂通世在一九〇七年發表了他的祕史日譯本,這是祕史第一次由日文譯出。繼之者有白島庫吉(Shiratori Kurakichi)和小林高四郎(Kobayashi Koshiro)。在一九一〇年,布羅榭(Blochet)在他介紹拉斯特(Rashid ad-Din)的書中,以法文翻譯了波兹德尼耶夫的俄文祕史第一章,這俄文本祕史是布氏在聖彼德斯堡由兩個俄國人手中得到。這是祕史第一次由法文譯出,並介紹進入歐洲世界。在一九一三年伯希和(P. Pelliot)得到葉本祕史,他發表一篇文章,並指出祕史的原名--忙豁侖‧紐察‧脫卜赤顏。一九二〇年伯希和知道了那珂通世對秘史所發表的論文。一九四九年伯希和的學生漢比斯(L. Hambis)繼承其師遺志,將祕史譯成法文出版。
德美的研究大略
一九二八年,德國海尼士(E.Haenisch)得到祕史中文抄本,並將翻譯成德文,但未出版,他並長期地參考波兹德尼耶夫的祕史版本。直到ㄧ九三一年,他發表了對祕史考證的第一篇文章。這是第一次用德文寫出有關祕史的文章,最後於一九四〇年將葉本祕史譯成德文出版。在一九四八年,美國的柯立夫(F.W.Cleaves)發表了一篇有關祕史中Job ese bol的文章。這可能是第一次有人用英文介紹祕史。隨後,一九五一年,洪煨蓮(WillianHung)用英文發表了一篇介紹祕史的文章。在英文中關於祕史的研究,最令英語系蒙古學界遺憾的是:第一本祕史英譯本,居然是由一位從香港到印度留學的Sun Wei Kweius的博士論文,完成了祕史的英譯。
海中雄觀點:《蒙古秘史》的流傳-風傳媒 https://bit.ly/3eZdJmL
《蒙古秘史》和蒙古鐵騎一樣,也曾遍遊歐洲。 The Mongolian "Secret History", like Mongolian cavalry, also spread over the whole Europe。(作者提供)
商務重排版本
在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祕史的四十一葉的殘葉,在北平圖書館的庫房裡被發現。一九三六年,上海商務出版了顧本祕史,並將前所發現的四十一殘葉,放在新版卷三、四、七、八裡的正確位置,如此使得顧本變得比葉本爲佳。(相關報導:海中雄觀點:四書蒙文版本中的幾個問題|更多文章)
至於用非前述語言從事祕史的研究及翻譯,留待日後有機會時再專文討論吧!
*作者為文化部參事。1920年代,祖父海穆從阿爾泰山的科布多移居新疆。1949年,作者父親翻過帕米爾高原,再從印度轉來台灣,定居在溫州街的新疆大院子裡。海中雄觀點:《蒙古秘史》的流傳-風傳媒 https://bit.ly/3eZdJmL

20180207-035021_U2764_M378817_65c420200612-122825_U16175_M617949_60a020200612-122825_U16175_M617947_e20120200612-122825_U16175_M617948_c5a8


元朝秘史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元朝秘史
十五卷本 元 明
不題撰人
譯者:明四夷館譯員        
姊妹計劃姊妹計劃: 圖冊分類·數據項
13世紀蒙古國官修的史書,原文是畏兀兒體蒙古文,書後識「鼠兒年七月」「寫畢」,原文早已散失,在另一部蒙古文史書《黃金史》中還能找到三分之二左右的佚文,但已經過不少改寫,並非原貌。現存的該版本是明四夷館的漢文譯本,由明初翰林譯員出於教學蒙語的需要,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傍注漢譯,並分段作了節譯,題名《元朝秘史》。明初刻本分正集十卷和續集二卷,《永樂大典》收錄本則分十五卷,所以現行本有十二卷本和十五卷本。全書按明四夷館的分段節譯共有二百八十二節。
該書保存了大量的古詞和古蒙古語特有的語法現象。明翰林譯員在對每個單詞加注的傍譯中保存了蒙古語古詞義,標示了數、格、時制、人稱變位等語法形式。如「騸馬每自的行」,「每」(們)表示復數,「自的行」表示自返賓格,意思是「把自己的一些騸馬」;又如「氣力與我」,「與我」表示動詞「與」(給予)的第一人稱變位,意思是「(我)出力」「(我)效勞」。依靠這種傍譯,許多古蒙古語詞語今天才有可能得到正確解釋。音寫蒙古語的漢字準確地反映了原文的語音,形成了一套周密的音標體系。如,用匣、曉母字的聲母表示蒙古語h輔音,而傍注「中」字便表示q輔音(例:忽=hu,中忽=qu);以來母字聲母表示l輔音,而傍注「舌」字便表示r輔音(例:列=le,舌列=re);閉音節收尾輔音用小字標出(例:阿惕=at,答勒=dal)等等。
元朝秘史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6zaYoj

元朝秘史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極為珍貴的歷史著作。它詳細地記錄了從成吉思汗到窩闊台時期的歷史。書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記載蒙古汗國南征並進兵中亞、遠征歐洲的情況。《蒙古秘史》也是蒙古族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創作的書面文字經典作品。《蒙古秘史》所用語言簡潔明快,音韻節奏感強,散發著濃烈的草原生活氣息。
本書的內容極其廣泛,涉及蒙古古代游牧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時間上講,從蒙古民族圖騰、成吉思汗的遠祖,一直寫到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汗在位時期。從地域角度,橫跨蒙古高原。全書內容共分12章282節,大致從內容上分為三部分,一是成吉思汗先祖的譜系;二是成吉思汗本人一生的活動歷史,三是窩闊台汗的活動歷史
公元1 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蒙古秘史》列為世界名著,並將其英譯本收入世界名著叢書。同時,號召其成員國,於1990年為《蒙古秘史》成書750周年舉行紀念活動。對一部書籍而言,這是從地球上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和獎賞!
被中外學者譽為「蒙古史三大要籍之首」,「世界文學史上足以贊誇的神品」的《蒙古秘史》,不僅是一部填補世界歷史空白的史書,更是一部描述馬背民族成長經歷的文學作品。一般認為,該書寫成於1 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的繼位者斡歌歹(窩闊台)罕時代。其蒙古語書名是《忙豁倫·紐察-脫卜察安》,直譯下來便是《蒙古秘史》。學者們認為,該書的原文是畏兀兒體蒙古文寫成的。但其畏兀兒體蒙古文原文,如同成吉思汗的安息之地一樣至今尚未發現。也許,有一天人們會找到成吉思汗的安息之地,而《蒙古秘史》的畏兀兒體蒙古文原本有可能已經從大地上永遠地消失了!可喜的是它並沒有絕跡,而且以更奇特的形式留存了下來。這便是引發國際《蒙古秘史》研究之熱潮的根基之作——明四夷館的用漢字音寫其蒙古語原文,逐詞旁注漢譯,並加分段節譯的漢字音寫本《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由於中世紀蒙古語的特有定式,加上漢字音寫時的語音異化,再加上760余年的滄桑變遷,《蒙古秘史》便成為岩畫般難以解讀的「天書」。
《蒙古秘史》是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歷程的典籍。它從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兒帖赤那、豁埃馬闌勒寫起,直至斡歌歹罕十二年(公元1 240年)為止,共記載了蒙古民族約五百多年的盛衰成敗的歷史。書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時代的狩獵生活,以及與它相關的圖騰崇拜現象的記載;也有從氏族發展成部落,又從部落發展成部落聯盟,從而又發展成為一個民族的歷史脈絡的講述;還有從狩獵文化嬗變到游牧文化的如實記錄;更有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以他為代表的風雲一代,拋頭顱、灑熱血,從夾縫中崛起,成就霸業的全程寫照。這便是該書之所以成為解讀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書」式巨著的原因。《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
《蒙古秘史》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獨有的文獻價值,以及完整系統的文化價值,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從19世紀開始,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研究熱潮,並取得了令人嘆服的豐碩成果。已出版的研究專著、箋證、注釋論著及多種語言的譯本多得使人眼花繚亂,不勝枚舉。對專家學者而言,《蒙古秘史》已不再是岩畫般難以解讀的「天書」,而是一杯清澈剔透,愈抿愈香的奶酒。但對普通讀者來說,它仍然沒有揭去其「天書」的神秘面紗。究其原因,研究性書籍部頭大、分類繁瑣、注腳釋義連連,買起來既不經濟,讀起來又不方便。一句話,它尚未轉化成大眾文化產品。
我們總是認為,文化的產業化,不僅在於開發,也在於挖掘和轉化。我們只有將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挖掘出來,並將其轉化成大眾化的文化產品,我們的文化產業才能形成貫通的理念鏈,疊加的價值鏈。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冒昧地將一直被稱為「天書」的《蒙古秘史》用現代漢語進行了大眾化的翻譯。在翻譯中,我們在完整地保留其文獻原貌的同時,對它特有的文學性給予了足夠的關注。與此同時,為方便廣大讀者的閱讀和欣賞,我們在參考吸收多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書中重要的人名、地名和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與其內容相關的文化、生活習俗等,都做了力所能及的說明和解讀。我們還用文獻中出現的第一種寫法統一了一種名稱的多種不同寫法。除此之外,我們翻譯時盡量采用了具有蒙古語韻味的語句。
對一部神奇之作進行翻譯,不但是一次極好的學習機會,更是一項難免發生疏漏的工作。何況這是一部世界上眾多學者專家多年研究的《蒙古秘史》!我們在此真誠地期待著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博客來-蒙古秘史(現代漢語版) https://bit.ly/3klDvTq
----------------------------
《蒙古秘史》——草原歷史的深處
2016-10-04 由 國學網 發表于歷史
這是一片蒼茫的草原,這裡有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在這裡牧馬放羊,從這裡打馬走向四方。從多瑙河到日本海,從西伯利亞到阿拉伯半島,歐亞大陸曾在他們的鐵蹄下顫抖,半個世界曾被他們的武力征服。斗轉星移,千年已過,帝國回歸歷史的港灣,他們的子孫把祖先永遠懷念。這些人的名字叫做蒙古人,他們祖先就是成吉思汗。他們日夜吟唱著古老的歌,歌唱自己偉大的祖先。
由於在古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巨大影響,蒙古歷史研究在21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各國史學家不約而同地對《蒙古秘史》給予極高的關注,這部記錄蒙古歷史的文獻卻也有獨特的神奇之處。
現在所看到的《蒙古秘史》,是用563個漢字(譯音)拼寫的蒙古語本。因此,當你打開《蒙古秘史》,你會發現滿紙漢字,但你卻一句話也看不懂。原來《蒙古秘史》最初官修的史書,原文是敘事詩形式寫的,畏兀兒體蒙古文,作者佚名。但現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館的漢文本。明初翰林譯員出於教學蒙古語的需要,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傍注漢譯,並分段作了節譯,題名《元朝秘史》。
《秘史》的內容極其廣泛,涉及蒙古古代遊牧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時間上講,從蒙古民族圖騰、成吉思汗的遠祖,一直寫到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汗在位時期。全書十二卷282節。前58節記載的是鐵木真先人的譜錄,從22代傳說始祖說起,直到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母親訶額侖。其中有許多關於蒙古氏族部落起源的優美傳說和實錄,歸結為「先祖之光」。
《秘史》第59節至268節,是記述鐵木真「金色搖籃」、「汗父傾倒」的窘境、「日月為輪」的婚姻、「水干石碎」的家境、「五箭訓子」的母育、「雛鷹被擒」的遭遇、「尋馬結義」的伴當;以及「婚禮之歌」、「三次遇難」、「破鏡重圓」、「巧遇英才」、「初得汗位」;包括歷次征戰、統一慶典的成長歷史,乃至於「札撒立法」、「鞏固汗權」、「戎馬生涯」,直至豬兒年(1227)病逝為止。
《秘史》第269節之後,記述的是元太宗窩闊台汗時期的歷史,以及二次西征、滅金;重申「怯薛」制度,以及制定賦稅、設立驛站等。最後一卷,即續集卷二以窩闊台汗總結自己一生「四功四過」收尾。全書最後一節,即第282節,是書後款識:鼠兒年(1240)七月,大聚會時寫於客魯漣河·闊迭額阿剌勒之地。
《元朝秘史》——黃金家族黃金冊
《元朝秘史》原文是畏兀兒體蒙古文,作者佚名。現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館的漢文本,明初翰林譯員出於教學蒙古語的需要,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傍注漢譯,並分段作了節譯,題名《元朝秘史》,收入《永樂大典》,清代改稱《蒙古秘史》。
13世紀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稱為「黃金家族」,所遺留下的家譜檔案稱作「金冊」,均珍藏於皇宮之中,歷代皆如此。元朝末年,明軍北伐,圍攻大都(今北京),元末帝元惠宗妥歡帕睦爾倉惶逃離大都,金冊遂被明軍所得。明朝僅用三百三十一天就編篡了《元史》,最主要的文獻材料即來源於元朝王室內的這些金冊。由於收藏金冊之地在皇宮之內,不僅外人看不到,就連朝廷中的一般史官也未曾見過,所以人們把它稱為《蒙古秘史》,又稱《元朝秘史》。
此書記載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譜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突出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艱難經歷和他在戰亂中壯大自己的勢力,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記載蒙古國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兒,進兵中亞,遠征歐洲的情況。書中包含關於12、13世紀蒙古社會狀況的豐富資料,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史典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jmvjp.html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