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劍-保羅Paulus-天主教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約3年-約67年/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領導者之一,因為他首創向非猶太人轉播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將基督教信仰推廣到地中海各地。 保羅稱呼自己是一位使徒,或外邦人的使徒。由於他並不是耶穌的直接門徒,故未被列入於十二使徒之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0-11-09_112224401px-St-stephen

斯德望(新教漢譯作士提反或司提反;拉丁語:Sanctus Stephanus)是基督教首位殉道者。西方教會定其慶日於12月26日。
耶路撒冷説希臘語的猶太人抱怨在每天所分發的糧食方面,説希伯來語的猶太教徒受到優待,以致他們的寡婦受到忽略。使徒任命了斯德望在內的七個男子去照料「這件必需的事」,藉此將難題解決了。
司提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fDv29
接受聆訊
可是,畏懼上帝的不久便面對一場考驗了。(《使徒行傳》第6章第8-15節)有些人起來與斯德望爭辯。這些屬於「得自由者會堂」(《新世》)的人也許是被羅馬人俘擄而後來獲得釋放的猶太人,或是改信猶太教而曾一度為奴的人。他們無法敵擋斯德望憑著智慧和聖靈所説的話,於是把他帶到猶太公會。他們作假見證説:『我們聽見這人説耶穌會毀壞聖殿,也要改變摩西交給我們的規條。』可是甚至反對者也可以看出斯德望並不是罪犯,因為他具有天使般寧靜的面容,彷彿是上帝的使者,肯定受他所支持一般。
斯德望的辯詞
斯德望受大祭司該亞法所盤問,但他作了一個無畏的見證。[1]他簡述以色列人的歷史,表明上帝定意要在彌賽亞臨到時將律法和聖殿的安排廢去。斯德望指出,雖然每個猶太人均自稱尊崇摩西而視之為拯救者,但摩西卻曾受以色列人所棄絶,正如現今他們不願接受那帶來更大拯救的彌賽亞一般。斯德望指出上帝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裏,他表明聖殿及附屬的崇拜制度將會過去。審訊他的人並不畏懼上帝,也不想認識上帝的旨意,斯德望説:「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常時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那一個先知不是你們祖宗逼迫呢?他們也把預先傳說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如今你們又把那義者賣了,殺了。你們受了天使所傳的律法,竟不遵守。」
斯德望殉道
斯德望的無畏聲明導致他被殺害。[2]他大膽揭發猶太人必須對耶穌的死亡負責,這使法官們大感忿怒。但是斯德望「定睛望天,看見上帝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這使他的信心大受強化。斯德望能夠懷著信心面對他的敵人,深知自己已遵行了上帝的旨意。仇敵把斯德望攆出耶路撒冷城後,就開始用石頭擲打他。斯德望死前提出懇求説:「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和合本)[3]斯德望跪下呼喊説:「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和合本)接著他便以身殉道,在死亡中沉睡了。
斯德望殉道之時,有一位少年人掃羅(歸信耶穌基督之前的保羅)在一旁為眾人看管衣裳。斯德望為基督殉道的這一幕,在大數的掃羅的心中留下極大的震撼。(《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6:1-7:60)
墓葬
基督教背景網站宣稱,2014年,以巴兩地的考古學家在巴勒斯坦西岸城市拉馬拉赫附近,發現了聖人墓地遺址
司提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fDv29


使徒行傳從第六章八節開始,到第八章三節,都是記載基督教會史上最早的一位殉道士司提反的故事。司提反事件在教會史上所詮釋的意義,遠超過早期門徒在耶路撒冷建立的教會;即使耶路撒冷教會已經消失,司提反殉道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一直是基督教會在宣教工作上最常拿來當作教學、訓練課程的教材。
現在我們所讀的這章經文,提供了許多很重要的早期教會的史料;不僅看到早期教會執事(或長老)的形成,且看到基督教會越興旺,受迫害的情況也相對的越嚴重,就像我前面說過的,基督教會是在迫害中成長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在這段經文中再次看到,迫害的背後隱藏了很嚴重的作假見證陷害人的行為。從舊約聖經所記載拿伯葡萄園事件中,可以清楚看見亞哈王為了得到拿伯的葡萄園,他的妻子耶洗碧就是以收買人作假見證陷害拿伯,奪取他的葡萄園(列王記上廿一:10);在新約福音書中,則看到宗教領袖「設法找假證據控告耶穌,要置他於死地」(馬太福音廿六:59);如今司提反也遭到相同的情形。試想,宗教信仰發展到這個地步,豈不是非常可悲?但類似的事卻一再地重複發生在基督教的宣教史中,打開台灣基督教會史,很容易就找到這樣的例證。如果你有機會去台南的白河鎮鄰近的白水溪教會,就會看到禮拜堂門前所豎立的甘為霖牧師紀念碑。那是紀念宣教師甘為霖牧師被人控告他殺死嬰孩,吃嬰孩的血、肉,然後造謠言的人又鼓動人民殺害甘為霖牧師。其實,如果我們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這種作假見證陷害人的迫害事件,在過去如此,在現代基督教會歷史中也一再出現。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信仰如果失去誠實的心,就不再是信仰;沒有誠實的信仰,人心就會變成磨鬼的溫床。這一點是我們必須特別儆醒的。
再者,從第六章到第十一章我們看到,基督教會並沒有因為司提反殉道事件而使教勢的發展萎縮、停頓,反而使原先停留在耶路撒冷的宣教事工發展到外邦去。這是當時羅馬統治者以及猶太宗教領袖們料想不到,也正說明了上帝奇妙的旨意,遠非人的智慧、能力所能測度。
現在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節:這些時候,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土話的猶太人之間發生了爭執。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這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
作者路加從第一章告訴我們信徒是由一二○名開始,第二章說因著聖靈的感動,信徒人數增加到三千,第四章說「聽見信息的人有許多信了,光是男人,數目將近五千」(四:4),其後在第五章說「信主的人越來越多,男女都有」(五:14),現在則是用「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來形容當時信徒聚集熱絡的狀況。我們可想像當時教會澎渤發展、有力的情景,必定相當感人。
另外,這一節也告訴我們在信徒當中發生的問題,這問題是不同語言族群的人之間,因為「隔閡」而發生怨言。從散居外地回來耶路撒冷的人,習慣使用當時最流行、普遍被接受的官方語言─希腊語,而一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本地人,說的則是亞蘭語(新譯本用「希伯來土話」),這兩大族群很可能一開始的時候就是用他們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敬拜、聚會。現在,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這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提出這問題的是說希臘語的族群。
我們要注意的是,從第二章開始,他們組成這個信仰團契,把自己的錢和物品拿出來一起分享共用。第四章,記載信徒們再次強化了這種「凡物公用」的信仰生活見證。第五章提及亞拿尼亞和他妻子撒非喇因沒有以誠實的心加入這團契,遭到彼得的譴責而喪失生命。現在則是發生,在分配生活所需的事上,有寡婦受到疏忽的事件。
摩西的法律書中曾清楚規定對孤兒、寡婦要給予必要的保護,絕對不可以欺負他們。這些說希腊話的寡婦,很可能是因生活上遭遇困境,從外地返回祖籍地巴勒斯坦依親(就像路得記中的拿俄米帶路得由摩押地返回伯利恒城一般)。早期的教會則可能也像猶太人的慈善團體一樣,收容孤兒寡婦,與他們一起共享團契「凡物公用」的生活。這些人可能無法提出什麼財產,也可能年紀老邁,行動不方便,結果在每日生活的需用上被忽疏了。
其實會發生這種事也是很自然的,因為人數日日增加,保守估計至少也是將近萬人之多。而在這樣龐大人數聚集在一起生活的環境下,要照顧到人人都滿意,或是感受到溫暖,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何況,那時又沒有現代工商社會所謂的「企業管理」,發生疏忽實在所難免。可是我們也看到,發生問題並不是因為信仰的事,而是生活需要的事,這就告訴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實:信仰與生活是分不開的。設若因為生活上的問題導致信仰團契的不和諧,十分令人惋惜,更叫聖靈擔憂。
第二節:因此,十二使徒召集全體門徒,對他們說:「叫我們放下傳講上帝信息的工作,去辦膳食,這是不應該的。」
十二使徒,這是作者路加第一次使用這種稱呼,特別要指明的對象是耶穌基督的十二位門徒。十二使徒坦承他們同時兼挑這種事務性的工作和傳道的事工是種極大的壓力,也不應該。
「膳食」這字有另一個意義,就是兌換錢幣之意(馬可十一:15)。這使我們了解當時大家是把錢或食物拿給十二使徒,由使徒們統籌管理。由於有許多人是由國外回來的猶太人,自是帶外幣回來,因此,必須有人負責辦理兌換的事務。在耶穌基督傳福音的時代,管錢的事是由猶大負責(約翰十二:6),門徒也同時管理有關飲食的問題(參考馬可六:37)。顯然地,此時門徒心中已然有些不滿,他們為了這些生活上事務性的工作,常常不能專心一意傳福音,卻又不敢出聲抱怨。現在既然有人提出飲食、發放錢幣等事務性的問題,他們也就得以藉此機會表明他們心中所掛念的事。
第三至四節:所以,主內的朋友們,要從你們當中選出七位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讓他們來負責這些事務。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
第三節告訴我們,要推選出來的這七個人雖然只是辦理團體生活的行政事務工作,卻也被要求具有重要的條件:一是有名望。二是受聖靈充滿。三是有智慧。
為甚麼需要「有名望」的人來擔當這種工作?有一個可能是,這樣的人容易取得一般人的信任。所謂「有名望」並不是指在社會上有名望,而是在這個信仰團契裡人人認識、公認可以信得過的人。
而要求「要聖靈充滿」的人才能擔任這樣的工作,其原因是表明這工作,並非隨便處理即可。凡屬於基督徒團契的工作,只有堅信上帝是生命之主的人才能擔任,因為是神的事工。
「有智慧」,是認識上帝之意。
智慧與狂傲是意義相對的詞,詩篇第十四篇說:「狂傲人自言自語:沒有上帝。」箴言第一章七節則說:「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愚蠢的人輕視智慧,也不願意學習。」我們從這裡看到,需要「有智慧」的人來辦理信仰團契的事務,此說明基督徒團契跟一般團體最大不同的地方,即辦理基督徒團契事務的人,必須是相信、認識上帝的人,這也是最基本的要件。一個心中沒有上帝的人,在基督徒信仰團契裡很容易把人擺在第一位,且會在有意無意間,表明出沒有上帝的心態。
出埃及記第十八章廿一節記載摩西接受他岳父葉特羅的建議,選出一些「能幹」的人協助料理以色列人民的事務。這些人的條件是:敬畏上帝、可靠、不接受賄賂,也就是早期教會所要求的:有智慧、聖靈充滿、有名望。
這些門徒很清楚自己的工作重點是傳道和祈禱,因此如果「外務」會導致最重要的傳道工作受影響,就必須有所改變了。耶穌基督在傳道工作中,即常常有人把生病、被鬼附身的人帶到他那裡,希望他醫治他們。但耶穌基督告訴門徒,他來到世上是為了「傳道」(馬可福音一:38)。耶穌的話對今天的傳道者是很重要的提醒。
第五至六節:使徒的建議得到了全體的贊同。於是大家推選司提反;他是一個信心堅定、被聖靈充滿的人;又選出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和改宗參加過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大家請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後,就給他們行按手禮。
這裡非常重要的是,作者路加把第一代七個受揀選者的名字記錄下來。比較特別的則是將司提反的特性記明,讓我們知道司提反「是一個信心堅定,被聖靈充滿人」。而作者路加之所以描述司提反的靈命,也是在為第七章他受難的事件預留伏筆。到第八章我們會看到腓利的宣教故事,可惜其他五位同工並沒有留下更多的資料可供參考。
另外一點,在這些人當中,除了尼哥拉是安提阿人外,其他的人應該都是由居國外回來,說希臘話的猶太人。特別提起尼哥拉是安提阿人,可能是為了要凸顯安提阿的重要性,因為「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的」(使徒行傳十一:26)。這樣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教會中已經分成兩個管理組織;一個是猶太人主理的傳道組,以耶穌基督的門徒為主要領導者,像彼得、約翰等,另一個是管理事務的外僑組,專門負責說希臘話的僑民的事務。此也是作者在為第八章一節:「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使徒以外,所有的信徒都分散到猶大和撒馬利亞各地區去。」特別預伏一筆,就是這些外地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教會受到迫害的時候,可以輕易地回到僑居地去,繼續傳復活的主耶穌的福音。
照第六節最後一句「使徒禱告後,就給他們行按手禮」來看,耶穌基督的門徒確實是整個教會的主要領導中心。因為這些被揀選出來的人,接受他們的按手才被賦予管理的責任。
第七節:上帝的信息繼續傳開;在耶路撒冷的門徒數目增加很多,許多祭司也接受了這信仰。
這一節很重要,它告訴我們加入這信仰團契的,也包括猶太人宗教團體中具有祭司身份的人。換句話說,福音已經進入猶太人宗教的圈子內了。
另外,作者路加說,信徒的數目持續在增加中,原因是上帝的信息繼續傳開。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要傳開福音,信的人就會增多。雖然如何傳開是個要研究與探討的問題,但努力把福音傳開是基督徒和教會的使命,則是無庸置疑。即使在遭受迫害的環境中,仍不能停止。
第八至十五節:司提反充滿著上帝的恩賜和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但是有些人反對他;這些人是所謂「自由人」會堂的會員,包括從古利奈和亞歷山大來的猶太人。他們和其他從基利家和亞細亞來的猶太人跟司提反辯論。聖靈賜下智慧給司提反,所以他們無法辯駁他所說的話。於是他們收買了一些人出來誣告他說:「我們聽見這人說了毀謗摩西和褻瀆上帝的話!」他們用這種方法煽動群眾、長老,和經學教師。他們來找司提反,抓住他,把他帶到議會去。他們所收買的假證人出來說:「這個人常常說話反對我們的聖殿和摩西的法律。我們聽見他說這個拿撒勒人耶穌要拆毀聖殿,要改變摩西所傳給我們的一切傳統!」所有在議會裏面坐著的人都注目看著司提反,看見他的面貌好像是天使的面貌。
從這段經文開始,直到第八章二節,都是記載有關司提反的事件。雖然在前面第五節我們看到司提反是被推選出來擔當關心說希臘話的貧窮寡婦,以及其他事務性工作的七位執事之一。但從這段經文卻顯然可見司提反並不是只負責事務性的工作,他也是道道地地的福音見證者,後來甚至是因為勇敢地見證福音受迫害致死。從第五節開始,每提到司提反,作者路加就特別說明他是一位「被聖靈充滿」的人(六:5、8、10),甚至說他的面貌看起來像「天使」一般。這也是我說過的,作者喜歡用「聖靈」與「天使」這兩種材料來寫福音書和這本教會史書。
第八節說,因為有上帝的能力,司提反能行奇事、神蹟。(我們不太清楚司提反行了哪些神蹟、奇事,但可以了解,他的能力在當時一定造成很大的震撼。)作者強藉此調的是:一個人能行奇事、神蹟,這種能力並非來自人本身,而是上帝的賞賜。
第九節給我們很好的教導:有上帝的靈同在,並不表示就會萬事如意。相反的,與聖靈作對的人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為的就是要阻礙福音事工的傳播。而反對司提反的人來自何處,都被作者路加登錄,可知,這些人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都是滿有名氣的代表者。至於說反對司提反的人都是「會堂的會員」,「會堂」,這是猶大國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帝國滅亡,人民被俘虜到巴比倫當奴隸後,發展出來的一種聚會型態,只要有十個成人以上聚集,就可以成立一間會堂。作者特別藉此說明這些控告司提反的人,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猶太人。
第十節作者再次說到由於聖靈充滿,那些和他辯論的人無話可駁。這讓我們想起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在預言災難來臨時,就曾向門徒們提及:如果有這麼一天—他們被帶到君王面前受審時,不必事先考慮申辯什麼,因為上帝必賜口才和智慧給他們,使敵人無法反駁(路加福音廿一:12—15)。
就如同我在前面所說的,聖靈大大在使徒身上作工時,魔鬼也會利用人、利用各種方式與聖靈作對。作者路加特別提及這些人用以對抗聖靈工作的方法,就是欺騙、作假見證。他們用錢收買人做假見證,這凸顯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人明明知道摩西的法律規定:「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出埃及記二十:16)卻仍明知故犯。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就是他們被魔鬼引誘、利用,離開了上帝,而魔鬼用以引誘他們作假見證的,就是錢。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記載魔鬼也曾用這種方式要試探耶穌基督,但是失敗了。
第十一節讓我們看到這些人控告司提反的理由是:「說了毀謗摩西和褻瀆上帝的話!」而在第十三節中,那些作偽證的人說:「這個人常常說話反對我們的聖殿和摩西的法律。」第十四節則更進一步說司提反的「反對聖殿」;因他傳講耶穌基督將要拆毀聖殿;「反對摩西的法律」,指他「要改變摩西所傳給我們的一切傳統」。
這些其實也是當年祭司長、長老、經學教師們對耶穌基督的指控,但是在羅馬的統治者彼拉多查證下,都查無實據。在路加筆下的彼拉多甚至「三次」對控告耶穌基督的人說「查不出有該死的罪狀」(路加福音廿三:22)。我們在馬可福音中可看到類似的指控的手法:「後來有幾個人站起來,作假證控告耶穌說:『我們聽見他說:[我要把這座人手建造的聖殿拆了,三天內建另一座不是人手建造的聖殿。]』就連這個控告,他們所說的也互相矛盾。」(馬可福音十四:57—59)馬可福音的這段記載是四本福音書中最精彩的一段,因為連所作假的見證,也彼此相互矛盾、破綻頗出!如今,這些人又用同樣的手法指控司提反,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引起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群眾激憤。因為在猶太人看來,沒有甚麼事比維護聖殿的存在更為重要;也不容任何人、事理由玷污、踐踏傳承摩西法律的尊嚴。使徒行傳第廿一章也記載使徒保羅因被人指控「反對聖殿」、「污辱了神聖的地方」(廿一:28),而遭到逮捕。由以上可以想像猶太人對聖殿那種接近瘋狂的態度。但是我們必須清楚一件事:堅持維護聖殿的神聖,不一定表示人心真的尊上帝為大、為聖。只要看福音書中所記載有關耶穌基督潔淨聖殿的事件,就可以知道宗教領袖們是如何假借維護聖殿的神聖,暗中進行污穢的勾當(馬太福音廿一:12—17,馬可福音十一:15—18,路加福音十九:45—48,約翰福音二:13—22)。
現在我們來分享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福音的事工必須長執、信徒大家一起同工,好讓傳道者能專心傳道的工作。
早期教會不僅發展出成千上萬人的聚集,更特別的是,這成千上萬的人過著共同體的信仰生活。因此,如何在這樣的團體中取得和諧的秩序,實在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功課。起先門徒是萬事全包,後來因聽到說希臘話的人抱怨門徒們忽略了他們當中的寡婦,於是向全體信徒表明:「我們要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然後建議從信徒中選出七位同工協助辦理團體的事務。
我很認同這些門徒的想法,特別是今天的傳道者、教會,更必須有這樣的認識:傳道者應該盡心於傳道的事工。
今天台灣教會最危險,也是和這段經文門徒所說的話最相違背的,就是教會常常要求傳道者去做那些非必要他做的事;包括料理教會財政的事務等等。而最令人憂心的是,有些傳道者熱衷這些職務遠勝傳道的工作,這也是今天教會常常發生問題的因素之一。例如:在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樓醫院,以及一些大學、中學等院校教育機構的董、理事的席次中,傳道者所佔的席次很高。其實,讓傳道者在這些機構中佔有多數或高比例的董、理事席次,乃是不正確的,因為傳道者如果用心在這些機構的事務上,很難再有時間用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更明白的說,單單準備好的、能造就人的講台信息已很困難,更遑論其他傳福音的事!
我們必須承認人的有限,尤其是能力、智慧上的有限,因此—特別是在今天時代裡,絕對需要注重專業人才的運用。以基督教會言,讓傳道者回到專事傳道的領域中,讓他們專心研究聖經、傳講聖經的信息。許多人以為事事都有傳道者參與就是尊重,其實這樣反而易使他們忘了獻身的使命。而傳道者也應該懂得信守自己獻身的使命,讓信徒們出來服事,奉獻他們得自上帝的智慧、才能、恩賜。我當然知道這些機構,需要傳道者的原因及重要性,但卻不要佔那麼多的席位,只需一兩位負責提供了解、判定決策是否違反聖經教訓的顧問就夠了。
人是非常軟弱的。這些附帶營利、人事決定權的機構,常易使傳道者陷在紛爭當中,甚至墮落到貪婪、玩權力遊戲的漩渦中而不可自拔,實在非常可惜。這就是為甚麼我常常告訴大家,「我唯一會做的事,就是帶大家讀聖經,其他的我都不會」,原因就在這裡—我希望大家提供我一個專心傳道—上帝的話—的機會和環境,我也迫切需要大家主動來協助教會各種事工,而不是每一件事都要牧師參與、親自處理。
二、被聖靈充滿的人或是教會並不必然會安然無恙,因為魔鬼的試探會緊隨跟而來。
我們看到司提反是個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他不但是「充滿著上帝的恩賜和能力」,且「在民間行了許多大奇事和神蹟」。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司提反並沒有因此就免除試探或是魔鬼的攻擊。沒有,他還是受魔鬼的攻擊,且以很嚴重的罪名被逮捕,而這罪名—毀謗摩西和褻瀆上帝的話—是足以判定死罪的罪名啊!我們無法了解為甚麼上帝會允許祂忠實的僕人遇到這樣的困境,也無法了解為甚麼上帝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在司提反的身上。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上帝在每一件事上都有美好的旨意。從使徒行傳第八章,我們可以看出司提反事件的影響,就是後來福音得以擴展到外邦去的主要動力。也因為他,許多信徒更勇敢地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救恩。
從司提反的事件我們認識到一個重要的信仰真理:越有聖靈同在的教會或是信徒,越可能會面對更大的信仰挑戰、試煉;越有聖靈恩賜、能力的人,遇到的信仰迫害也越大,而上帝就是藉這樣的困境,使天國福音的信息傳揚開來。因此,個人要獻身傳福音,必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教會要作福音的見證者,也需要這樣的認識和勇氣,才能接受所要面臨的迫害。
三、要謹慎,不要成為魔鬼雇用的殺手。
司提反的事件讓我們再次看到,魔鬼或是迫害者最喜愛用的方法,就是用錢賄賂、收買人作假見證陷害上帝的僕人。雖然摩西的法律規定:「不可作假證陷害人。」(申命記五:20)但是,包括國王亞哈、宗教領袖如大祭司,以及現在這些「會堂的會員」,他們都十分清楚上帝透過摩西所頒訂的法律,照理說,應該在信仰上很有好的榜樣。但卻都是魔鬼雇用的殺手、魔鬼的奴僕,因為他們是用「收買人」這樣骯髒的手法來陷害上帝的僕人或子民。
今天,我們生活在台灣這種「唯錢是問」的社會裡,更必須注意這樣的問題。千萬小心,不要因為一時疏忽,敞開貪婪的心,使自己成為魔鬼的殺手,如此不止不能見證耶穌基督,且成了福音事工的阻擋者。特別要小心的是,今天政府或企業機構常常會提供金錢等方面的幫助給舉辦事工活動的單位,致有的教會往往因此忽略了事工所要傳達的天國信息;當他們因為政府提供的補助經費,卻也同時扼殺了教會傳福音的使命而不自知!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特別的小心,切勿以為自己在為上帝做好事、替上帝著想,而把那些和我們表達方式不同的福音工作者當「罪人」、「異端」看待。因為這樣做很可能使自己扮演「上帝的角色」,殺害了為福音作見證的人。千萬記住,我們只需盡我們所知的去傳福音,是否「異端」,就留給上帝去審判吧。
(講於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四日)第六講: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一) - 使徒行傳的信息 - https://bit.ly/3pbSSBh


2020-11-09_112617494px-Andrea_Mantegna_017

路加(希臘語:Λουκας;唐朝景教譯盧伽法王)是保羅傳道時的同工,他是《新約聖經》中《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雖然路加這個名字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聖經》只提到他三次,因此有關他的背景的介紹並不詳細。根據保羅書信中透露的信息可以得知,路加的職業是醫生,使徒保羅稱他為「親愛的醫生」和「我的同工」[1]。
路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BJ1jy
聖經作者和傳道工作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起頭都説是給提阿非羅的,可見上帝啟示的這兩部經卷的執筆者是同一個人,就是路加。(《路加福音》1:1;《使徒行傳》1:1) 路加沒有聲稱親眼見過耶穌在地上傳道時所發生的事,卻説自己從目擊者那裏收集資料,並「從頭確切地考證了一切」。[2] 因此,路加很可能在公元33年五旬節之後才成為基督徒。
有些人認為路加來自敘利亞的安提阿,例如赫爾穆特·寇斯特聲稱(原文是希臘語,約2世紀末):路加是安提阿人,按照種族是敘利亞人,按照職業是一名醫生。他成為使徒們的一名追隨者,後來追隨保羅直到保羅殉道。他一生事奉主,終生未婚,沒有子女,被聖靈充滿,在84歲時去世。 他們留意到《使徒行傳》很詳細地報導安提阿發生的事,書中也特地指出「七個合資格的人」當中,有一個是「安提阿的歸信者」,而其餘六個人則沒有清楚交代。但是單憑這個記錄不能因此斷定,路加特別提及安提阿是因為那是他的家鄉。[3]
《使徒行傳》沒有出現過路加的名字,但是若干段落用了「我們」這個代名詞,顯示書中記述的某些事情是路加的親身經歷。路加描述保羅和同伴經過小亞細亞的路程,説:「他們就越過密細亞,下到特洛阿斯去。」保羅在特洛阿斯看見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懇求他説:「請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吧。」路加接著記述:「保羅一看見異象,我們就想法子到馬其頓去」。[4]經文先用「他們」,然後改用「我們」,顯示路加在特洛阿斯開始跟保羅一起前行。 此後,路加記述在腓立比的傳道活動時也使用第一人稱「我們」,表明當時他正參與其事。他寫道:「安息日,我們出了城門,來到河邊,料想那裏有禱告的地方。我們坐了下來,向聚集在那裏的婦女傳道。」結果,呂底亞和她一家都接受好消息並且受了浸。[5]
在腓立比他們遇到反對。當地有一個女僕,因有「占卜的邪靈」附身,常行預卜之術。保羅把邪靈從女僕身上趕出去之後,女僕的主人們見發財的希望沒有了,就拿住保羅和西拉。兩人被打了一頓以後,給關進監裏。路加顯然沒有被捕,因為他以第三者的身份記述同伴們的苦痛經歷。獲釋後,「他們(保羅和西拉)……鼓勵[弟兄]一番,就離去了」。直到保羅返回腓立比,路加的記載才再次改用第一人稱。[6]路加也許一直留在腓立比,督導當地的傳道活動。
當代許多學者對於路加是否《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持懷疑態度。兩卷聖經都沒有明確提到作者的名字,儘管在一些段落中使用了第一人稱(如我們便推斷),在傳統上理解為系路加親眼目睹。這兩卷聖經都是寫給同一位對象提阿非羅,而且《使徒行傳》清楚表示是《路加福音》的續編;沒有學者懷疑這兩卷聖經不是由同一人所寫。
收集資料
中世紀亞美尼亞裝飾,作者Toros Roslin
《聖經》的文字顯示,路加採用不同的方法為他執筆的福音書和《使徒行傳》收集資料。路加在《使徒行傳》裏採用第一人稱敘事的部分,顯示他跟保羅一同從腓立比前往耶路撒冷。保羅在耶路撒冷再次遭到逮捕。前往耶路撒冷途中,保羅和同伴在凱撒里亞停留,住在傳福音者腓力的家一段日子。[7]路加很可能從腓力那裏收集到資料,記述撒馬利亞早期的傳道活動,因為腓力曾帶頭在那裏宣揚好消息。(《使徒行傳》8:4-25)
保羅在凱撒里亞被囚禁了兩年,路加很可能在這段時期搜集資料,編寫他的福音書。 他可以到不遠的耶路撒冷考證耶穌的家系記錄。耶穌的不少生平事跡和傳道經歷,是惟獨《路加福音》才有記載的。一位學者指出,《路加福音》有多達82個記載,是其他福音書沒有的。
路加可能從施浸者約翰的母親伊利莎白知道約翰出生的事。他也可能從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口中,知道耶穌的誕生和他早年生活的細節。[8]也許是使徒彼得、使徒雅各或使徒約翰把捕魚的奇蹟告訴路加。[9]《路加福音》也記述了耶穌所説的某些比喻,是別的福音書沒有的,例如:善心的撒馬利亞人、穿過窄門、失去的銀幣、浪子回頭,以及富翁與拉撒路的比喻。[10]
路加的報導顯示,他對人十分關注。他記述了馬利亞行潔淨禮、一個寡婦的兒子復活和一個婦人用油抹耶穌的腳。他提及了有些婦女資助耶穌和門徒的傳道工作,以及馬大和馬利亞慷慨地款待耶穌。路加福音也報導一個彎腰曲背的婦人和一個患水腫的人得到醫治,十個痲瘋病人得到潔淨。此外,路加還記述,個子矮小的撒該攀上一棵樹去看耶穌,以及一個釘在耶穌身旁的罪犯顯出悔意。[11]
值得注意的是,路加福音談及處理傷口的過程。在善心的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裏,耶穌提到撒馬利亞人怎樣為傷者療傷。路加是個醫生,他對醫療感興趣,因此他把耶穌在比喻中處理傷口的細節記錄下來,包括用酒消毒,用油舒緩痛楚,以及把傷口包裹起來。(《路加福音》10:30-37)
陪伴被囚的保羅
路加非常關心使徒保羅。保羅被拘留在凱撒里亞時,羅馬總督腓力斯吩咐,「不必禁止保羅的親友來伺候他」。(《使徒行傳》24:23)路加很可能是伺候保羅的人之一。由於保羅身體有病,所以路加大概也在這方面照護他。保羅稱路加為「親愛的醫生」。[12]
保羅要向凱撒上訴,總督非斯都就把保羅送往羅馬。路加對保羅不離不棄,伴隨他長途跋涉地前往義大利,還把船遇到風暴擱淺的經過生動地記述下來。[13]保羅在羅馬軟禁期間,受聖靈啟示寫了多封書信,他在其中兩封信中提及路加。[14]路加也很可能在這兩年間寫成了《使徒行傳》。
保羅在羅馬住宿的地方,有不少傳道活動。路加很可能在那裏認識了保羅的一些同工,例如推基古、亞里達古、馬可、猶士都、以巴弗、奧尼西慕等等。(《歌羅西書》4:7-14) 保羅第二次入獄,深知自己不久就要以身殉道。這時,儘管其他人都離保羅而去,路加卻始終如一地陪伴他。路加留在保羅身邊,也很可能會喪失自由。也許路加代保羅執筆寫了以下的話:「現在只有路加在我這裏。」據傳統説法,保羅不久就被斬首了。[15]
路加為人謙遜,有捨己的精神。他沒有賣弄學識,也沒有刻意引人注目。事實上,他是醫生,本可以創一番世俗事業,但他卻選擇運用自己的才幹來促進早期的傳道事務,推廣聖經的信息
封聖
這幅畫描述,根據一些教派傳統福音書作者路加繪製第一副聖母馬利亞聖像畫。
在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以及一些新教教派中,被列為聖人。他被奉為醫務工作者和醫院的主保聖人,世界各地有很多以路加命名的醫院和醫科大學。又因為傳說其曾為聖母畫像,又被奉為美術和藝術家的主保聖人。他的記念日在10月18日。《路加福音》和路加的代表符號是一隻有翅膀的牛
路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BJ1jy


271px-Bartolomeo_Montagna_-_Saint_Paul_-_Google_Art_Project

保羅(天主教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古希臘語:Παῦλος,拉丁語:Paulus[4];約3年-約67年[3]),本名「掃羅」(Saul),又稱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領導者之一,因為他首創向非猶太人轉播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5]。在諸多參與基督教信仰傳播活動的使徒與傳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認為是在整個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人之一[6],並且是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領導者之一[7]。新約聖經諸書約有一半是由他所寫[6][8][9]。他在整個羅馬帝國的早期基督教社群之中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
自三十幾歲至五十幾歲,他在小亞細亞建立了好幾個教會,在歐洲建立了至少三個,包括哥林多教會[7]。他一生中至少進行了三次漫長的宣教之旅,足跡遍至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影響深遠。
在天主教會及聖公會,其紀念聖日為6月29日,與聖彼得聯合慶祝。
保羅 (使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CULVxS
對於保羅生平的記載
關於保羅的生平,主要的信息來源就是他的書信和《使徒行傳》中提供的資料,但是對於他一生的幾個部分都缺少紀錄[10]。二十世紀的學者和精神學家,比如Hansome Conzelmann和約翰·諾克斯[11][12],對於使徒行傳的歷史真實性亦有所爭辯。保羅對他自己背景的記述主要可以在《加拉太書》中找到。根據有些學者的見解,使徒行傳中對於保羅走訪耶路撒冷的記述與保羅書一信中的記述社會矛盾[13]。有些學者認為後者更為可靠[14]。
在《新約聖經》以外,提到了保羅的文獻包括:
克萊孟一世的《革利免前書》(第一世紀末或第二世紀初)
安條克的依納爵的《羅馬書信》(第二世紀初)
坡旅甲給腓立比人的書信
名字
聖經上,保羅與掃羅是同一人。他原名掃羅又名為保羅(使13:9)。
他的第一個名字為掃羅(希伯來語:שָׁאוּל‬‎,Sha'ul或Šāʼûl,通用希臘語:Σαούλ(Saul)或Σαῦλος(Saulus),英語:Saul,原義是要求、祈求),是個希伯來文名,可能是源自於便雅憫支派的先祖,第一個以色列王,掃羅王。因家鄉為大數(又譯塔爾索),所以根據當時的習俗也被稱為大數的掃羅(希伯來語:שאול התרסי‬‎,Saul of Tarsus)
另一個名字保羅(拉丁語:Paulus,通用希臘語:Παῦλος,Paulos,英語:Paul),則是一個拉丁文名字。因為他出生就是羅馬公民,後因神命名而取名為保羅。
在《使徒行傳》中,一開始稱呼他為掃羅。在大馬士革時,耶穌首次顯現在保羅面前,稱呼他為掃羅[15][16],使用希伯來文[17]。隨後,主顯現在亞拿尼亞面前,稱呼他為大數的掃羅[18]。亞拿尼亞去會見掃羅,為他禱告時,稱呼他為兄弟掃羅[19][20]。在賽浦路斯的帕弗傳教時,他第一次被稱為保羅[21],之後就改用保羅來稱呼他。
在新約其他部份,則是直接稱呼他為保羅。
學者馬可·包威爾(Mark Allan Powell)認為,保羅的希伯來文名字,掃羅,可能只在希伯來人聚居的地方使用,至於其他的外邦世界,則使用羅馬化的拉丁文名字,保羅。
保羅的身世
保羅看見異象
保羅出身猶太人家庭,屬於便雅憫支派[22],生於猶太省北方,基利家省的大數城。保羅很少提到他的父親,但從他自稱為法利賽人之子來看,他的父親可能出身法利賽人[23]。他從小受到嚴格猶太律法教育,曾在耶路撒冷著名的學者迦瑪列門下學習,對舊約聖經有深入了解[24],最初也以法利賽人自居[25]。因為他出生就擁有羅馬公民權,可知他父親也是羅馬公民[26]。《使徒行傳》中,保羅在耶路撒冷傳教時,提到他姊姊的兒子,所以保羅至少有一個姊妹[27]。在《羅馬書》的結尾,保羅曾提到他的母親,並向她問安[28],同時也提到他的一些親戚,例如比他還早歸信耶穌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29],希羅天[30]、路求、耶孫、所西巴德[31]。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代,大數是小亞細亞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在羅馬帝國時代,它仍然是地中海區域的主要貿易中心之一。當地盛行斯多噶主義,從保羅書信中熟練的使用斯多噶學派常用術語、哲學概念與議題,可知保羅對斯多噶主義也有研究。通用希臘語是當時羅馬帝國的通用語,也是地中海區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保羅能夠熟練的使用它來交談與寫作。此外,他對於古希臘文,與希臘哲學也有深入研究,受到相當良好的希臘化教育。
保羅出身的家族,有著長期虔信上帝,保持宗教潔淨的傳統[32]。保羅從年輕時就開始學習以馬海毛織造帳篷的技藝,這個手藝可能是家族傳承的。在他開始傳道時,仍然以這門手藝來賺錢養活自己,也因為他這門手藝,讓他可以在地中海區旅行傳教,生活不致匱乏[33]。
歸信基督
參見:保羅歸信和使徒
根據聖經記載,在成為基督的一個跟隨者之前,保羅起初認為傳耶穌是違背傳統猶太教信仰的異端,極力迫害基督徒。但後來他在往大馬色迫害門徒的途中,有大光從天上四面照著他,他就撲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 他說:「主啊,你是誰?」 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應當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 與保羅同行的人站著說不出話來,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保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卻不能看見什麼。有人拉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他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 在大馬士革,主所差的弟兄按手在保羅身上並說:「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耶穌,就是主,差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 保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了下來,他就能看見,恢復了視力,並且受浸[34]。之後成為教會主要的傳教者之一將基督教信仰推廣到地中海各地。
保羅稱呼自己是一位使徒,或外邦人的使徒。由於他不是耶穌的直接門徒,故未被列入於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多次強調,他是由上帝與耶穌基督直接選定的[35][36][37],位階不在十二使徒之下[38]。
透過他的傳道和寫作,他最終改變了地中海盆地周圍的宗教信仰和哲學。
傳教工作
約35年保羅歸信耶穌基督後,開始傳揚耶穌的福音,但他沒有隨即上耶路撒冷去找其他使徒,而是獨自退到阿拉伯半島的曠野[39],在那裡一段時間,與神交通,得著啟示,3年後回到大馬士革,其後再到耶路撒冷及大數。一開始教會人士因為他曾經迫害過教會信徒,對他有疑慮,但他得到使徒彼得與主的兄弟雅各的接納與支持,成為教會的一份子[40]。約43年左右,巴拿巴到大數城請他出來協助安提阿聖工[41],後來就在安提阿蒙聖靈差遣,出外傳道。保羅出外三次以上,傳福音的方向始終朝向非猶太人的地方,蒙聖靈同工,聖工發展,到處設立教會,把耶穌的福音傳遍了地中海沿岸一帶地方。
除此之外,保羅亦藉著他的書信來勉勵,教導他建立的教會及聖工人員。他的書信常常充滿著關懷之愛,但對於異端的侵擾與行為的敗壞,則加以嚴厲斥責。他的書信是教會史上極重要的著作,對於基督教真理的闡揚與辯護有極大的貢獻,也是基督宗教信徒今日信仰的寶卷。他的書信收錄在新約聖經中的有十三卷,通稱為保羅書信,按次序即從羅馬書至費肋孟書/腓利門書。
保羅本來熱衷律法,迫害教會,但後來悔改,為了傳揚耶穌,受苦受害,他有高深的學問,且享有羅馬公民的特權及崇高的社會地位,但他都當作有損的,為得著基督,願意丟棄萬事,以耶穌基督為至寶[42],這種智慧的選擇及犧牲的精神值得基督宗教信徒效法。當時由於猶太教領袖及祭司長迫害基督教徒,他們在耶路撒冷鼓動不信耶穌基督的猶太人抓住保羅,並將其解往羅馬政府,要求處死。使徒行傳28章指保羅解往羅馬後被軟禁兩年,在羅馬士兵看守下繼續傳褔音。根據基督教傳說,尤其是偽經的克利門壹書五章:7節和《穆拉多利殘卷》的記載裡,保羅在羅馬監禁兩年後被釋放,後來在第四次旅行布道,出往西班牙與大不列顛島,但雖然這確實是保羅的意圖(參觀:羅馬書15章:22-27節),這個證據依然還是非決定的。最後當他在第二次又被囚羅馬監獄,約於西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在位時殉道。
早期的傳教活動
在信主之後,保羅來到了大馬士革,使徒行傳說在那裡他的眼盲治癒了,並且大馬士革的亞拿尼亞為他施洗。保羅說在大馬士革他差一點就死了。保羅還說他接著去了阿拉伯,然後又回到了大馬士革。保羅到阿拉伯的旅行沒有在聖經其他任何部分提到,有些人認為其實他去的是西奈山,在那裡的沙漠之中默想。
保羅聲稱他不是從使徒那裡得到的福音,而是由耶穌基督直接向他展示。他自稱自己為神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其中神的僕人這個稱號,傳統上是用來稱呼摩西的。
當公元45-46年之時,猶太地區發生了一場饑荒,保羅和巴拿巴旅行到耶路撒冷,去分發從安提阿基督社團得到的財產。據使徒行傳所述,安提阿彼時已是因司提反之死且大批基督徒遭驅離後另一個基督徒聚集的中心。在安提阿,耶穌的追隨者第一次被稱為「基督徒」。
保羅的三次傳教旅行
第一次傳教旅行
使徒行傳的作者把保羅的旅行分成三段。第一次旅行,一開始由巴拿巴帶領,保羅從安提阿來到了賽普勒斯,然後又去了小亞細亞南部,接著回到了安提阿。在賽普勒斯,保羅駁斥了法術師以呂馬並使其眼盲,因為以呂馬批評了他們的教誨。從此刻開始,保羅被描寫成這一次旅行團隊的領導者。
他們又航行去了位於旁非利亞的別加,約翰馬可離開並回到了耶路撒冷。保羅和巴拿巴繼續去了彼西底安提阿。在安息日他們去了猶太教堂。教堂領導者邀請他們去演講。保羅回顧了以色列自埃及至大衛王的歷史。他把耶穌作為由神給大衛的後裔來介紹。他說,他們是為了把拯救的消息帶給大家才來到了這裡。他細數了耶穌死而復活的故事。他引用了七十士譯本來強調耶穌就是那個應許的受膏者,將為他們帶來罪的赦免。[43]
第二次傳教旅行
在公元49年秋天,保羅從耶路撒冷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傳教旅行。這是在和耶路撒冷會議爭論了割禮問題之後啟程的。在他們環繞地中海的旅程之中,保羅和他的同伴巴拿巴在安提阿停留,在那裡他們激烈爭論是否應該帶上約翰馬可與他們一起旅行。使徒行傳說,約翰馬可在第一次傳教旅行到賽普勒斯中離開他們回家了。由於無法達成一致,保羅和巴拿巴決定分手。巴拿巴和約翰馬可同行,而西拉與保羅合流。
保羅和西拉首先訪問了大數(保羅的出生地)、特庇 和 路司得。在 路司得,他們遇到了提摩太(St. Timothy),一個被稱頌的信徒。他們決定帶上提摩太。教會信眾保持增長,信眾與日俱增,並且每日不斷加強他們的信仰。
保羅的第二次宣教旅程在50年至53年進行,歷時約三年,這次保羅與西拉和提摩太同行,旅程中保羅見異象,首次把福音傳入歐洲,前往了馬其頓。在這次旅程,他們在腓立比、特羅亞、帖撒羅尼迦、哥林多等地建立了教會。
第三次傳教旅行
以在加拉太和弗呂家的旅行為開端,保羅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傳教之旅。然後保羅去了以弗所,一個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中心,在那裡停留了約有三年。據聖經所述,他行了諸多奇蹟,醫治眾人,驅逐惡魔,並且把有組織的傳教活動帶入了內地(羅馬帝國境內)。
而保羅的第三次宣教旅程在52年至57年進行,以以弗所為基地,期間再次穿越馬其頓,旅程最後以耶路撒冷作為旅程的終點站。[44]
保羅之死
關於保羅的晚年眾說紛紜,有人說保羅在羅馬囚禁兩年之後獲得釋放,當時大約在公元63年。獲釋之後的保羅曾去過馬其頓、特羅亞、尼哥波立士(Nicopolis)等各地巡視教會、探訪同工。又於公元65年再度被捕,也是最後一次入獄,然而在此五年當中,除了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以外,沒有寫給其他教會的書信。比起兩年前的牢獄生活中寫了四封書信(以弗所書、腓利比書、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顯然是少了許多,有人認為這是很不尋常的現象。[45]
保羅最後一次被捕入獄,情形與前次大不相同,因法庭不需再等待原告的對質,所以有嚴謹約束、速判速決的可能。除了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以外,所有的同工、朋友們都不在身邊,又因為當時有連坐處分的危險,連探監的人都極其稀少。保羅知道他們的為難,所以說『但願這罪不歸與他們』(提摩太後書4:16)。還好保羅擁有羅馬公民的身分,尚有較優渥的待遇,得以接見親朋,提摩太後書就是於此時完成的。經過多次的庭審,至終被判定為死刑,又因他是羅馬公民,所以不需要受釘十字架的酷刑,他的刑罰較為輕易。根據古代的傳說,他被劊子手帶到南城的奧斯第亞門〈Osteia〉離城約二英哩的埃圭賽維〈Aquae Saviae〉刑場斬頭。後來的君士坦丁大帝在此處建了一座城外聖保羅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作為他殉道的紀念。[46]
遺骨發現
2002年,由梵蒂岡委派的考古學家,在羅馬第二大教堂「城外聖保祿大殿」祭壇下發現一個2.2米長的大理石棺,石棺面刻有拉丁文碑文「PAULO APOSTOLO MART」,即殉道者使徒保羅。為了避免對石棺造成破壞,考古學家使用了探針探查了石棺內部,發現裡面有香料、藍色和紫色的布料,以及碎骨片。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檢測結果,這些骸骨確定屬於公元一世紀或二世紀時期,此與使徒保羅殉道的年份吻合。
經過嚴謹的遺物遺骨科學分析,2009年6月2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宣布,在羅馬第二大教堂「城外聖保祿大殿」祭壇下發現的石棺內之骸骨,初步證實屬於使徒保羅本人。保羅 (使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CULVxS


〈『耶穌的思想』與『保羅的思想』一致嗎?〉
『耶穌的思想』與『保羅的思想』一致嗎? https://bit.ly/3n4hiLb
其實我這篇的題目想要定「為什麼我不認為有『耶穌的思想』與『保羅的思想』的分別」。不過實在是太長了,所以濃縮了一下。本文最後我引了新約聖經的著作年代與作者表,作為我論證的基礎。
大家可以輕易的看到整本新約全書,大概都是保羅的作品,最早的經卷或有爭議,但大概是加拉太書,而幾本重要的書信:羅馬書、林前、林後等等都比福音書早寫成。而福音書分成兩類,一種稱為符類福音,包含馬太、馬可與路加福音,這三本福音書取用大略相同的口傳資料,而經過不同的編輯而成。馬太福音是針對猶太人而編輯,重視耶穌的言論。馬可福音一般認為是最早的福音書(當然,有爭議),是針對羅馬人寫的,路加福音則是針對「非猶太人」寫的。路加福音跟使徒行傳可以說是「上下集」,收信人都是「提阿非羅大人」。最後一本比較特殊,是約翰在西元90年左右寫的,被稱為「補述福音」,是補充前三本福音書沒有寫到的事蹟,當時這三本福音書應該已經在教會界中流傳了。
一般所謂的「耶穌思想」大概就是指這四本福音書的記載以及耶穌的言論。不過我已經說過了,福音書的寫作目的並非是要撰寫耶穌的「傳記」,所以除了路加福音之外,幾乎對耶穌的童年都沒有著墨。福音書的寫作目的,或者以底下引的路加福音表達的最清楚:
路 1: 1 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
路 1: 2 a
路 1: 3 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
路 1: 4 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因此,我們很容易可以瞭解這些人記錄耶穌言行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確信基督教信仰是真。當然,我們也可以相信這三、四個作者也認為耶穌的思想與言論跟基督教信仰吻合。因此我們可以看看這幾個作者對於保羅的思想可能有怎樣的觀念,就可以輕易的知道到底他們心目中「耶穌的思想」與「保羅的思想」有沒有很大的差異。
首先,路加這個人跟本就是保羅的傳福音班底,請大家看以下使徒行傳的記載中,第十六章保羅的傳福音團隊的稱呼由「他們」變成「我們」,一般推測路加就是這時候加入保羅的團隊(時間大約在西元50到52年,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後來路加跟保羅的關係一直良好,在歌羅西書與腓利門書(西元60年)、提摩太後書(西元66-67年)成書時,路加都在保羅身邊,因此路加福音(如果是西元60年寫的更是如此)的作者當然會認為耶穌的言論與他所認識的基督教思想(保羅思想)是一致的。
馬可這個人跟保羅關係也不錯,這個人本來是個經不起磨練的富家子弟,在使徒行傳十五章中還因為他開過小差,導致巴拿巴與保羅(佈道團的兩大領袖)翻臉分家(也是西元50-52年間)。後來這個馬可變好了,跟彼得與保羅關係都不錯,提摩太後書(西元66-67年)的記載最為明顯。後來馬可和彼得在羅馬寫成馬可福音這段時間馬可應該跟保羅關係不錯,而馬可的資料來源彼得,也在彼得後書中直接把保羅的著作當成是「上帝賜給他智慧寫成的」,與「別的經書」同列。這樣看起來馬可福音的作者也應該會認為耶穌的言論與保羅的思想是一致的
馬太算是比較跟保羅沒有接觸的使徒,這個人是個收稅的的稅吏,長於速記。所以馬太整理了很多耶穌的言論。不過馬太一般認為是猶太圈子裡的人,猶太圈子裡的基督教母會是耶路撒冷教會,而保羅在加拉太書二章9節中提到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跟他行「右手相交之禮」,再加上馬太福音的觀念跟馬可、路加接近,所以,至少我們可以這樣說:「找不到任何證據說馬太福音的作者認為耶穌的言論與保羅的思想不一致」。
約翰福音算是晚期的作品,應該是約翰在以弗所寫的。以弗所是保羅建立的教會,他還寫了一本「以弗所書」給那個教會。約翰這個人沒有直接提到保羅,不過至少他還願意去以弗所教會(裡面應該都是保羅的思想,保羅一直跟這個教會有接觸),早期也跟保羅有「右手相交之禮」。當然,約翰福音中也絕對看不到批判保羅思想的言論,甚至有人認為約翰比保羅還「神化基督」。並且約翰的幾本書信中,還批判跟保羅所批判一樣的異端(諾斯底主義)所以就所有的證據看起來,約翰福音的作者當然認為「耶穌的言論和保羅的思想一致」,否則約翰福音的作者理應跟批判諾斯底主義一樣的批判保羅的思想。
好啦!剩下的幾本書,除了「猶大書」的作者之外,希伯來書還被懷疑成保羅的作品(思想太像保羅),雅各書跟保羅有「右手相交之禮」。所有的新約作者都可以牽的上關係。
所以根據這些歷史證據,我只能說這些人跟本就是一夥的,而且彼此認可彼此的思想,彼此還互相影響。27卷新約就在這四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因此,除非完全不考慮這些作者的著作意圖與彼此的關係,實在很難說「耶穌的思想」與「保羅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我個人認為說這些理論,除了混論文之外,大概就是自認自己的思想跟主流基督教思想不一樣,於是就把主流基督教思想套上個「保羅的思想」,然後自己去開發一套「正宗的耶穌基督思想」出來跟主流基督教思想對抗。
依這些歷史證據看起來,我們不但要認為耶穌的思想跟保羅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且應該認為這兩者是互為補充的(因為寫福音書時有保羅書信流傳,保羅寫書信時也有耶穌的口傳事蹟可以參考)『耶穌的思想』與『保羅的思想』一致嗎? https://bit.ly/3n4hiL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