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社會的一神教信仰

159q00023srss3s2p73nso7o332s1n68488194rno73q301pps6515n10001p7n842q53rp415320007833692n25r6n15320007833r7n36qrs61536000787s25047oq2q159s0001p9920507pr5q


宗教 | 我們在討論一神教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文章,《你不知道的宗教發展歷程,原來竟然有如此多不同類型的宗教》,引起了一些討論,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一神教上面。
對宗教歷史和神學知識了解有限,並非這個領域的專家,單純是個人興趣。而這篇文章也是在讀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之後的一些讀後感想。通過各位的討論,我想到,我們在討論一神教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前面的文章提到,多神教的一部分信徒開始虔誠的信奉其中的某個神,這個神成為了擁有宇宙最高權柄的唯一的神,一神教逐步發展起來。這樣就產生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多神教到一神教,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多神教體系中,神和人共同生活在宇宙之中,只是神比人擁有一些超凡的能力,人可以祈求神的幫助。但神在人的世界裡不是擁有無上的權威,本質上神和人是平等的存在,人對神的態度既可以愛,也可以憎,也可以無視。
在一神教體系中,神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制定了所有道德、法律和秩序,直接管理宇宙的一切事物。人對神只有不容置疑的崇敬,如果有絲毫的不敬將會受到嚴懲
第二個問題,一神教從何時開始出現,第一個一神教到底是什麼?
弗洛伊德在《摩西與一神教》一書中認為,第一個一神教是埃及法老阿肯那頓(Akhenaten)創建的,大致在公元前1350年,推崇阿頓(Aten)為宇宙中至尊之神,並強迫臣民信仰這個嚴格的一神教,然而由於新的一神教與臣民的傳統和習俗差異太大,最終他失敗了。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寫道,法老阿肯那頓去世後,這個一神教就被廢止,眾神歸位。
第三個問題,一神教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現在最大的三個一神教分別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同宗同源,都是從猶太教發展而來,而且都是中東閃族的後裔。這三大宗教都信仰和崇拜一個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只是三大宗教的稱呼有些差異,猶太教稱造物主為「阿特乃」,不直接稱呼耶和華,基督教稱天主或者上帝,伊斯蘭教稱真主或者安拉。從時間上來看,猶太教產生於公元前14世紀,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
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很多文章中都已經探討過,這裡主要想探討一下這些一神教產生的原因。比較常見說法是,兩河文明發展時間比較長,民族眾多且戰亂不斷,猶太民族在這樣的環境下更需要具有嚴格、統一的宗教來促進民族團結。所以,一神教的興起,不僅僅是一種宗教的產生,而是一場給該地區、本民族帶來的政治和社會變革,信仰唯一神可以號召人們放棄民族分裂和殺伐,實現民族統一。
當然,這只是一種觀點,可以進一步討論探討。
第四個問題,一神教存在羅輯問題,比如「上帝悖論」,怎麼解釋?
就像一位網友在我文章下面的留意:「上帝悖論屬於邏輯上的問題,但宗教神學不全是邏輯,一定要從邏輯上去追究就意味著假定宗教是理性的,但現實中的宗教顯然不是從理性中產生,所有宗教的理論從邏輯上深究沒有一個不存在漏洞。」
一神教確實不能用邏輯學來解釋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本書《遙遠的救世主》,女主角芮小丹與囚犯王明陽的對話,裡面專門討論了神學的邏輯性的問題。如果神學不符合邏輯,那麼在傳播的實踐中會存在障礙。如果符合了邏輯性,那麼神的思維豈不是和人的思維一樣,神性就附加了人性的期望值,那神還能稱為神嗎?這又否定了神性。
所以,神的思維是人的思維之外的,不能用邏輯學進行推理。
這一點也可以進行探討。
第五個問題,佛教、道教、儒教屬於一神教嗎?
上一篇文章《你不知道的宗教發展歷程,原來竟然有如此多不同類型的宗教》已經探討過,佛教、道教崇拜自然法則。《人類簡史》中認為,中國的道教和儒家都屬於崇拜自然法則。這些宗教都受到神崇拜的影響,如印度的佛教徒拜印度的神,日本的佛教徒拜神道教的神。而中國的佛教,則拜如來,拜菩薩。
很多觀點認為,道教屬於多神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但是,道教又有很多神仙、鬼狐,有三清天尊,有玉皇大帝,還有各路神仙。
尤瓦爾.赫拉利認為,雖然佛教、道教都受到神崇拜的影響,但這些神都要遵循自然法則,受到自然法則的限制。因此,他們仍屬於崇拜自然法則。
上述討論的關於一神教的問題,也只是一神教龐大體系中的一小部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kja8kv.html
------------------------
什麼是一神教?
我們了解的一神教是認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並且對其崇拜的宗教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一神教。所謂的一神教,其實是相對於多神教的信仰而言,就是相信、承認宇宙中只有一個主神。那麼,究竟什麼才是一神教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宗教文化的角度來尋找答案吧!
什麼是一神教:
認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並對其崇拜的宗教。與多神教相對。不同於認為有內在於世界(包括人類自己)的非人格神的泛神宗教以及相信神是外在於世界的自然神論。一般認為,一神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是一神教的觀念也是相對的、不斷演變的,沒有任何一種宗教自始至終是絕對的一神教。神教者相信他們所崇奉的獨一無二的神不但創造了世界和人類,還用其智慧和權能主宰世界和人類。他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精神實體,既超越於世界之上,又內在於世界之中,信者可以通過祈禱與他接近。一神教否認有其他神靈存在,但不否認存在其他精神體。在各主要一神教中都有各種等級的天使及魔鬼,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原來從眾神中產生至高神之後的痕跡。19世紀以來,有人主張宗教觀念是由原始社會的萬物有靈論經由多神教而發展到一神教的一神教是人類宗教觀念的最高階段。但安德烈·蘭格、威廉·施密特等學者則認為在原始的民族中就有一神教。這種原始一神教或准一神教的理論認為其他形式的信仰,都是從最初真正的宗教也即一神教分化、演變而來。正好像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認為的那樣,一神教起源於神對人類始祖亞當的啟示,後因始祖墮落,人類才逐漸有了多神的傾向。伊斯蘭教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教義是三神信仰的一種形式,而基督教則認為其三位一體論與一神信仰沒有矛盾。還有人認為融合有伊斯蘭教一神觀念及印度教多神色彩的錫克教,以及屬於二元神教的瑣羅亞斯德教,因只敬拜善神,故在某種意義上亦可視為一神教。恩格斯指出:「沒有統一的君主就決不會出現統一的神。」不少人認為一神教是由多神教發展而來,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一神教的歷史:
產生一神教的歷史背景及條件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宗教觀念的最初產生,是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為底下,人們對物質生活過程中的內部關係,即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同自然之間的關係無法正確理解,而產生神秘感。」
綜觀人類歷史,各種宗教信仰的神靈大致有自然神、氏族神、職能神、至上神、唯一神等幾種形式,神靈觀的發展也基本上按照這一程序演變。人類宗教信仰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層次的遞變,即從多神到一神,再到無神論。考察這一演變過程就能發現,一神教起源的思想基礎仍未脫離由原始宗教的靈魂觀、萬物有靈論、圖騰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多神信仰這一發展軌跡,在階級社會中還出現了一神教多能和諸神分級的現象。而一神教是在多神信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人們的思想認識過程經過理論的升華和綜合,有了抽象概括的能力而產生的。多神信仰在私有制開始萌芽、原始社會進入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之後,氏族社會成員中越來越嚴重的等級分化反映到宗教信仰中,多神的能力出現了高低大小之分,多神中還出現了主神。無論是猶太教主張上帝派摩西向猶太民族傳播福音,還是基督教主張上帝派耶酥拯救人類,以及伊斯蘭教認為「安拉」派遣穆罕默德教化世人,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由氏族林立逐漸傳入民族整合的過程,這種過程反映到思想領域內就是一神觀念的出現。由自發性的原始宗教高級階段即多神信仰到主神、至上神、唯一神這一神靈觀的變化,在氏族部落中也經歷了激烈的鬥爭。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半島上多神信仰普遍存在,麥加城中各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神靈,各氏族的神都被供奉在克爾白神殿中,但同時也出現了「拉特」、「烏扎」、「麥那特」三位主神,而「安拉」是當時麥加各氏族普遍信仰的神靈
一般來說,一神教興起時社會處於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形成階段,氏族社會中貴族與平民的矛盾、以及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都非常尖銳。以基督教的興起為例,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奴隸、隸農、手工業者和小商人不斷掀起反抗浪潮,帝國派兵進行鎮壓,公元68年羅馬帝國攻陷耶路撒冷,猶太人堅持兩年抗戰之後失敗,居民大多被釘死在木架上,被賣為奴的多達7萬人。「在當時的歷史、社會條件下,起義失敗的奴隸,無從擺脫苦難,就不免把希望寄託於幻想之中,寄託於神。」
基督教迎合了當時社會下層大眾期望救世主來臨的思想而興起。基督教在其發展過程中,打破了猶太教的「選民」觀念,把一神信仰由猶太人的民族神變成了世界唯一神,宣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民族平等,這種觀念是符合當時羅馬帝國統治境內各下層人民的。至於伊斯蘭教興起前,麥加貴族與普通農牧民之間的矛盾也十分尖銳,阿拉伯半島的商業、宗教、政治、經濟等教被麥加貴族壟斷,貧富分化非常嚴重,蓄奴之風盛行,奴隸多用於家務勞動,更多的是當作商品在外地市場買賣。伊斯蘭教宣稱人類都是真主的被造物,是阿丹的子孫,無論是奴隸或奴隸主,只要信仰伊斯蘭教,他就是穆斯林(順從者),生而平等。這就從根本上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尤其是祭祀貴族階層壟斷神權的專制局面,使人們在同一信仰下能夠重新組合
原始社會中,各個氏族教都有自己的神,甚至一個氏族中還存在著多種神靈,原始信仰由最初的靈魂觀念、鬼神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多神信仰,到階級社會中至上神、一神的轉變有一個緩慢發展變化的過程,但總的來說,一神教產生之前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多神信仰階段。這種多神信仰反映了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林立、人類意識形態尚未統一、尚處於分散混亂的局面。各民族、各部落互相掠伐、血親復仇盛行,社會處於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整合階段。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人們不自覺的渴望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思想信仰能夠出現,起到團結、號召、統一氏族部落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一點可以從一神教興起前的社會思想狀況中明顯看出來。例如猶太教的祖先希伯萊人生活的時代是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高度發展的階段,多神信仰很普遍,「在莊嚴而富麗堂皇的廟宇里,供奉著風神、太陽神和天神」。
猶太教興起時,希伯萊人處於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大文明的夾擊之中,經常面臨威脅,不得不屈從於某一帝國。他們渴望著把各部落聯合成一個統一的民族。一神教打破了傳統宗教的血緣特徵,使不同血緣、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人們在一神的感召下重新集合伊斯蘭教興起前,蒙昧時期連綿不絕的仇殺和戰爭削弱了同一部族之間的血緣關係,這時期的部落戰爭有跡可尋的就有1700多次氏族制度正在逐漸解體,部落聯盟正在形成。同時,阿拉伯半島南部經歷了馬因王國、賽伯邑王國、希木葉爾王國,北部曾出現了奈伯特王國、台德木爾王國。公元3—5世紀,南方部落逐漸向北進行大遷移,大遷移之後,在波斯邊境出現了希拉王國,而在西北拜占庭邊境曾建立過加薩尼王國,北方有肯德王國。這些王國都比較分散,未形成合力,往往依附於當時的波斯或拜占庭兩大帝國。而這兩大帝國經常侵入阿拉伯半島,爭奪半島上的交通要道,其中以公元570年的「象戰」最為有名。這一年,衣索比亞王艾布拉罕在拜占庭的慫恿和支持下率軍進攻麥加,這次戰爭喚醒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使長期分裂、任人宰割的阿拉伯人開始覺醒。公元590年,麥加各族首領舉行了阿拉伯歷史上第一次貴族聯席會議,「這是一次具有豐富內容的部落聯席會議,也是部落聯合的進一步表現」。長期的社會動亂使人心思古,渴望統一。
可見,一神教的產生,既是宗教本身發展變化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思想意識形態選擇的過程
欣賞圖
在中國的一神教:
從明朝利瑪竇來華傳教起,到新文化運動之前,幾百年時間,一神教從未對中國產生過絲毫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後,國門洞開,一神教隨之大踏步進入中國,並表現出了迅猛的發展速度。由此,也帶來了很多後續影響,有學者認為,一神教在中國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巔峰,速度會逐漸下降,最後成為一個具備中等影響力的宗教,它的影響力會低於佛教。原因有以下幾點:
1、根基淺薄
但凡一個宗教,一種文化形成穩定的形象,它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積澱,一神教在中國只有20多年的時間,與1500多年的佛教,2500年的儒教相比,它經不起洗刷
2、競爭激烈
一神教之所以能夠在20年時間在中國搶占地盤,緣由與文革之後中國文化的真空,這幾年,中華本土意識覺醒,傳統文化已經開始重塑,儒、道、釋都在強勢復興。尤其是儒家與佛教,前者在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精神號召、道德價值的方面具備有一神教無法與之抗衡的優勢,一神教無法滿足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需求,而儒家可以;後者則在生死輪迴、神仙鬼怪等超自然需求上與一神教強烈競爭,並且他們擁有1500年深入人心的文化資源,菩薩、閻王、判官、無常、十八層地獄等等,是一神教傳播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
3、一神教本身教義的局限
一神教是排他的,信了一神教,就必須要把其他的神仙擠掉,因此,如果信了基督教,那麼上海人大年初五放鞭炮迎財神就是異端;福建人慶祝媽祖也是異端;端午節賽龍舟的祭祀也是異端;求送子觀音也是異端
而要讓具備2000多年多神觀念的中國基層人放棄觀世音、財神菩薩、土地公公是不可能的,對於中國信徒而言,他們很多人會認為這個上帝只是和財神菩薩、觀世音一樣的,又一個法力無邊的神仙而已。因此,這必然會遇到利瑪竇幾百年前在中國遇到的問題:「信上帝的同時,是否可以同時允許本土祭祀?」這是一神教無法克服的要麼他們放棄一神教的「純潔」,要麼他們放棄「不純潔」的信徒,依一神教2000年的發展途徑來看,他們會選擇後者。
4、一神教本身發展問題
一神教的發展與佛教不同,一神教的擴展除了依賴宗教魅力,還必須要依賴強大的執法體系,胡蘿蔔與棍子都需要,缺一不可,他們會用宗教魅力讓信徒感到快樂,而通過執法體系,讓信徒不敢背叛如果沒有強制體系,它的影響會大打折扣,這也是基督教在現在的歐洲與美洲嚴重衰落,而伊斯蘭教卻穩如泰山的根本原因。
舊歐洲、阿拉伯等一神教極其強大的地方,都存在一個強大的宗教執法體系,歐洲是宗教裁判所,阿拉伯則是古蘭經法律。而在中國,一神教不可能擁有這個體系,他們只能用「宗教魅力」一條腿走路,一個跛腳的宗教是無法走遠路的。
和佛教相比,佛教在1800多年裡經歷了巔峰,也經歷了低谷;經歷了扶持,也經歷了打擊;他們有豐富而出色的漢譯經典,他們的詞彙、思想已經深入漢文化中,至今仍然保留著1億的佛教徒,這些都是一神教所做不到的,因此,一神教在中國的影響會遠遠小於佛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5nyapr.html
-----------------------------
信力建: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一神教 (馬列中國與西方宗教的糾纏不清)
2013/08/26 
信力建: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一神教
2011-01-31
宗教對歷史的影響不言而喻:譬如,西方的一神教在設定只有一位人格神的原則下,自然衍生出除神之外的芸芸眾生一律平等的平等以及民主理念,同時還衍生出諸如“人人顧自己,上帝顧大家”的個人本位主義思潮。也因此,西方民主制度的誕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反觀中國,因為沒有一神教,人人可做上帝,這種看似民主的觀念衍生為世間法則,便是作為神君合一帝王的此起彼伏—“皇帝輪流做,明朝到我家”。於是秦失鹿天下共逐之的戰亂也就時刻都要爆發的理由。而一旦產生一個具有天上神祗和人間帝王合二為一的皇帝,則天下蒼生便都只有匍匐在他腳下稱臣成奴才的分,從中能產生的自然也只能是獨裁和奴隸,所謂東方專制主義是也。那麼,為什麼一神教只能出現在西方而與中國無緣呢
一神教,簡言之,就是認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並對其崇拜的宗教。與多神教相對。不同于認為有內在於世界(包括人類自己)的非人格神的泛神宗教以及相信神是外在于世界的自然神論。一般認為,一神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如果我們對歷史做一鳥瞰,就會發現,各種宗教信仰的神靈大致有自然神、氏族神、職能神、至上神、唯一神等幾種形式,神靈觀的發展也基本上按照這一程式演變。人類宗教信仰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層次的遞變,即從多神到一神,再到無神論。考察這一演變過程就能發現,一神教起源的思想基礎仍未脫離原始宗教的靈魂觀、萬物有靈論、圖騰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多神信仰這一發展軌跡,在階級社會中還出現了一神教多能和諸神分級的現象。而一神教是在多神信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人們的思想認識過程經過理論的昇華和綜合,有了抽象概括的能力而產生的。多神信仰在私有制開始萌芽、原始社會進入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之後,氏族社會成員中越來越嚴重的等級分化反映到宗教信仰中,多神的能力出現了高低大小之分,多神中還出現了主神。無論是猶太教主張上帝派摩西向猶太民族傳播福音,還是基督教主張上帝派耶酥拯救人類,以及伊斯蘭教認為“安拉”派遣穆罕默德教化世人,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由氏族林立逐漸傳入民族整合的過程,這種過程反映到思想領域內就是一神觀念的出現。由自發性的原始宗教高級階段即多神信仰到主神、至上神、唯一神這一神靈觀的變化,在氏族部落中也經歷了激烈的鬥爭。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半島上多神信仰普遍存在,麥加城中各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神靈,各氏族的神都被供奉在克爾白神殿中,但同時也出現了“拉特”、“烏紮”、“麥那特”三位主神,而“安拉”是當時麥加各氏族普遍信仰的神靈。
大致來看,一神教興起時社會處於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形成階段,氏族社會中貴族與平民的矛盾、以及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都非常尖銳。以基督教的興起為例,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奴隸、隸農、手工業者和小商人不斷掀起反抗浪潮,帝國派兵進行鎮壓,西元68年羅馬帝國攻陷耶路撒冷,猶太人堅持兩年抗戰之後失敗,居民大多被釘死在木架上,被賣為奴的多達7萬人。“在當時的歷史、社會條件下,起義失敗的奴隸,無從擺脫苦難,就不免把希望寄託於幻想之中,寄託於神。”
而基督教迎合了當時社會下層大眾期望救世主來臨的思想而興起。基督教在其發展過程中,打破了猶太教的“選民”觀念,把一神信仰由猶太人的民族神變成了世界唯一神,宣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民族平等,這種觀念是符合當時羅馬帝國統治境內各下層人民的。至於伊斯蘭教興起前,麥加貴族與普通農牧民之間的矛盾也十分尖銳,阿拉伯半島的商業、宗教、政治、經濟等教被麥加貴族壟斷,貧富分化非常嚴重,蓄奴之風盛行,奴隸多用於家務勞動,更多的是當作商品在外地市場買賣。伊斯蘭教宣稱人類都是真主的被造物,是阿丹的子孫,無論是奴隸或奴隸主,只要信仰伊斯蘭教,他就是穆斯林(順從者),生而平等。這就從根本上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尤其是祭祀貴族階層壟斷神權的專制局面,使人們在同一信仰下能夠重新組合。
原始社會中,各個氏族教都有自己的神,甚至一個氏族中還存在著多種神靈,原始信仰由最初的靈魂觀念、鬼神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多神信仰,到階級社會中至上神、一神的轉變有一個緩慢發展變化的過程,但總的來說,一神教產生之前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多神信仰階段。這種多神信仰反映了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林立、人類意識形態尚未統一、尚處於分散混亂的局面。各民族、各部落互相掠伐、血親復仇盛行,社會處於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整合階段。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人們不自覺的渴望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思想信仰能夠出現,起到團結、號召、統一氏族部落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一點可以從一神教興起前的社會思想狀況中明顯看出來。例如猶太教的祖先希伯萊人生活的時代是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高度發展的階段,多神信仰很普遍,“在莊嚴而富麗堂皇的廟宇裏,供奉著風神、太陽神和天神”。 猶太教興起時,希伯萊人處於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大文明的夾擊之中,經常面臨威脅,不得不屈從於某一帝國。他們渴望著把各部落聯合成一個統一的民族。一神教打破了傳統宗教的血緣特徵,使不同血緣、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人們在一神的感召下重新集合。伊斯蘭教興起前,蒙昧時期連綿不絕的仇殺和戰爭削弱了同一部族之間的血緣關係,這時期的部落戰爭有跡可尋的就有1700多次。氏族制度正在逐漸解體,部落聯盟正在形成。同時,阿拉伯半島南部經歷了馬因王國、賽伯邑王國、希木葉爾王國,北部曾出現了奈伯特王國、台德木爾王國。西元3—5世紀,南方部落逐漸向北進行大遷移,大遷移之後,在波斯邊境出現了希拉王國,而在西北拜占庭邊境曾建立過加薩尼王國,北方有肯德王國。這些王國都比較分散,未形成合力,往往依附于當時的波斯或拜占庭兩大帝國。而這兩大帝國經常侵入阿拉伯半島,爭奪半島上的交通要道,其中以西元570年的“象戰”最為有名。這一年,埃塞俄比亞王艾布拉罕在拜占庭的慫恿和支持下率軍進攻麥加,這次戰爭喚醒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使長期分裂、任人宰割的阿拉伯人開始覺醒。西元590年,麥加各族首領舉行了阿拉伯歷史上第一次貴族聯席會議,“這是一次具有豐富內容的部落聯席會議,也是部落聯合的進一步表現”。長期的社會動亂使人心思古,渴望統一。
可見,一神教的產生,既是宗教本身發展變化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思想意識形態選擇的過程。
再來看看中國。西方一般人認為稱中華民族是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其實是中華文化的信仰體系不符合他們眼中一神教信仰的標準。無論當今中國面對怎樣程度上的道德真空(何況我們已經漸漸看到了這種真空被填補、傳統文化復興的跡象),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向來是個有成熟信仰的民族,這種信仰的核心可以用“祖先崇拜”來概括——說得通俗點,就是尊重一個家族、一個國家作為整體的過去,並把先人的優點作為道德準繩和效仿的對象。普通百姓“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等種種說法我們都耳熟能詳,而中國每次改朝換代後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前朝國史,本質上也是這種“祖先崇拜”在國家層面的體現:哪怕“城頭變幻大王旗”,作為“皇天后土”的正統傳承都不會改變,前朝政權可以被推翻,但中國還是那個中國。
中華文化的祖先崇拜使得中國不具備產生一神教的土壤,因為中國人本質上不接受一個虛幻的神作為絕對道德的代表而存在。中國人眼中的道德準繩是漸進式以及累積式的——每個人作為個體都不完美,但我們都有責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因為總有一天,我們也將成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所效仿的物件。而一個家族、一個國家的所有個人的這些優點的累積就構成了這個家族、這個民族世代遵循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仁、義、禮、智、信。還記得初中政治課本上怎麼說的嗎——“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這句話用來描述中國人信仰體系的構建真是一點沒錯。
從基督教大規模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關於祖先崇拜和一神教信仰是否相容的爭論就一直沒停歇過;清末時梵蒂岡教廷還專門發過敕令,承認中國人供奉祖先是“慎終追遠”的文化,符合基督教中要求孝敬父母的價值觀所以不予禁止。然而一紙敕令卻無法解決更深層次的文化不相容: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歷史和世代血緣所積累下來的世俗道德就是精神層面的最高信仰,就連“天理”也不過是所有這些世俗道德的最高體現;硬要用“原罪”、“天父的權威”等概念剝離出一個抽象的、功能性與世俗道德不同的神,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是無法理解的事情——孔夫子早就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既然世俗道德已經足夠管好今世的事情,而世俗道德的完善也足以讓個人在死後成為後世子孫效仿的對象,這個“天父”又憑什麼橫插一杠子出來說“你有原罪,我是你爹”?
這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有幾個特點,首先,具有本族認同性和異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靈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會庇佑後代族人並與之溝通互感;最後超越了原始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認識局限,不再用動植物等圖騰象徵或生殖象徵來作為其氏族部落的標誌,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從自然崇拜上升為人文崇拜。
總而言之,中國的文化母體上的祖先崇拜沒有區分出神和人的界線,不像西方,建立起一種對終極存在的敬畏感,中國的這種祖先崇拜的宗教模式,具有一種極強的現實性,忠孝觀點,首先建立在家族倫理中對於大家長,對於家族的忠孝,最終,在缺乏公共空間的中國,這種家族倫理直接被建構成社會倫理規範,臣子對君父的忠孝就是兒子對老子的忠孝,一樣的文化結構。也因此擠壓了一神教的產生空間,從而使得中華文明與一神教無緣。 信力建:一神教起源及其禍害
經常聽到有人說一神教比多神教先進,多神教比一神教原始云云,這是過時的偏見,必須予以澄清。
西方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一神教,以色列和歐美國家多屬於發達國家,而以多神教為主的印中兩國為不發達國家,於是給人錯覺,似乎一神教較為先進。舉幾個顯著的實例就足以駁倒:印度比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富裕,臺灣比基督教的菲律賓富裕,倒是伊斯蘭國家除土耳其之外,要麼有石油可賣,要麼貧困。再看西元一千年前後,建立在古希臘羅馬高度發達文明基礎上的歐洲國家,教會勢力達到頂峰,經濟卻遠落後於同時期的宋朝。
一神教和多神教一樣遠古就有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教同源,合稱亞伯拉罕諸教,埃及有過比這更早的一神教。埃及新王國第18王朝法老埃赫那吞於西元前十四世紀搞過一次宗教革命,他禁止崇拜包括勢力最大的阿蒙神在內的其他神,只准崇拜唯一的朝陽神阿吞。阿蒙神是首都底比斯的地方神,埃及人驅逐西克索斯人之後,阿蒙神成為法老供奉最多的神,阿蒙神廟的僧侶集團勢力逐漸增長,對法老形成很大的制衡。埃赫那吞為了擴張權力,下令關閉阿蒙神廟,沒收廟產,從一切紀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同時在埃及勢力所達之處大建阿吞神廟。埃赫那吞統治的第6年 ,廢棄舊都底比斯 ,遷至尼羅河東岸的新都阿馬納,在新都大力興建阿吞神廟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與王后的像。
那場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隨著法老埃赫那吞去世戛然而止,圖坦卡蒙繼位之後,首都遷回底比斯,但是埃赫那吞的精神遺產被居留在埃及境內的猶太人所繼承。猶太人跟隨西索克斯人從西亞來到埃及,但是沒有跟隨西索克斯人撤退,一直住了400年,大約在法老埃赫那吞去世之後60年,猶太人在摩西的率領下走出埃及,奔赴迦南。《聖經》記載猶太人出走的動機是逃避法老奴役,我認為另一個可能是猶太人堅持一神教,被復興的埃及多神教祭祀們敵視,還有一個可能是埃及十九王朝與赫梯在西亞拉鋸戰,造成人口稀少,後來與赫梯帝國達成和平條約,從西亞回來的摩西在路途看到巴勒斯坦地區土地肥沃人煙稀少,所以率領族人東遷。
歷史上看,信仰一神教的部落並不少,多神實際上是部落聯合的結果。猶太人祖先是西亞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特點是流動性大,接觸面廣,但是文化傳承困難,如果自身信仰不簡化,極易接受其他民族的信仰而消失,中國北方的古代少數民族就是這樣。猶太人的語言就被同化過多次,猶太人最早是西亞閃米特語系,與阿拉伯與同語系,在埃及居住400年之後猶太人改說希伯來語,希伯來語屬於含語系,與埃及語在一個語系,後來又大部分改說阿拉美語,流亡之後更是五花八門。維繫猶太民族向心的主要工具就是一神教,有利必有弊。一神教的弊端在猶太教之前的阿吞教有所體現,在之後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有反映。
一神教與寬容無緣,所到之處即使無力毀壞,也要精神上鄙視異教,暴力與歧視與一神教如影隨形。古典文化往往存在於宗教信仰之中,所以一神教堪稱文化屠夫。由於三教輪番肆虐,古埃及、古希臘、古波斯等地中海文明在西元前後五百年內遭遇沒頂之災,中亞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也忘記了祖宗不是阿拉伯人。古羅馬帝國更是毀於教會與蠻族勾結。
一神教反智傾向嚴重。人不思則罔,不學則殆,一神教只講信,淪於迷信和精神控制,極易從精神控制滑向肉體奴役。現代極權主義脫胎於一神教,在多神教社會找不到極權的淵源。由於內容簡單,一神教容易被社會底層接受,也容易在資源匱乏地區傳播。由於長期與社會底層為伍,一神教普遍仇富,基督新教是罕見的例外。一神教鼓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名義上說是權利平等,實際追求的都是結果平均,最終都是以侵犯權利、剝奪自由來實現。 《舊約》是一本半神話,半真實的猶太人早期歷史。後人認為的成書時間大概是在西元前5-6世紀,和中國的《尚書》,《詩經》,《春秋》和《論語》成書的時間大致相當。但是《舊約》的文學性、真實性和邏輯性,是不能和中國是那幾本“經、書”相比的。《舊約》畢竟是一個文明還處在一個萌芽期的作品,其中不僅到處是從其他文明“移植”過來神話和傳說,還充斥著數不清的邏輯錯誤。但就其影響來說,《舊約》絕對是巨大的,它不僅是“猶太教”的聖經,還直接催生了“基督教”,也影響產生了“YSL”教。 瞭解宗教史的都知道:“猶太教”、“基督教”和“YSL”教三教一脈相承,其狹隘性、偏執和排他性不輸彼此,因此三教也是“暴力”和“恐怖主義的重災區。基督教後來影響了整個歐洲,直接導致了歐洲的眾多民族割斷並失去了自己的歷史,整個歐洲墮入近千年的黑暗“中世紀”,其中包含曾經擁有過輝煌文明的希臘和義大利地區。這種文化侵略的造成的黑暗,直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才得到了遏制,但造成的傷害一直影響到現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111059
猶太民族的生存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最終解決(原創)
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截然不同,我們的文明,不把一切歸結為終極的一個神,無論他是上帝也好,安拉也好。我們也不認為一些“智者”是什麼“先知”或者“神的兒子”,我們只認為他們是智者,或者是聖人。這在中國人看來,本來是很正常很平常的事,卻是信教者最不能容忍的美國,毫不掩飾自己是一個宗教國家,在他們的憲法和貨幣中,都明文書寫——我們信仰上帝。如果瞭解宗教史的都知道:猶太教、基督教和MSL,他們是同源的,他們的自私性,排他性都有的一拼。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109803
一個貓眼老右派的左轉(原創)
[轉貼]奈保爾筆下的另類(伊斯蘭)帝國主義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920932
神教不只中國人沒有,大多數民族也沒有!
包括現在的所謂西方國家,他們也沒有。
一神教是以色列人的專利,
通過耶穌基督把猶太一神教革命為耶穌基督教,
以及新柏拉圖哲學的融彙,
才有了今日享譽世界的一神教----基督教
信力建: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一神教 (馬列中國與西方宗教的糾纏不清) - 龍騰天下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4ZTi5W
------------------------------------
亞伯拉罕諸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6Cbos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亞伯拉罕宗教、亞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沙漠一神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個有共同源頭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東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所稱,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聖經舊約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發源於西亞沙漠地區,來源於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共通之處
三大宗教均有信奉唯一真神的教義,也都將亞伯拉罕視為信仰上的始祖。
共同的源頭與各自發展
三大宗教的教義整理、解說與推廣工作,都是根據神所派遣的大量使者與跟隨者(即經文中所說先知、使徒等)所帶來與整理的信息來建立,他們也進而推廣傳述其正統一神信仰的理念。可以說,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均源自同古老的一神教——崇拜宇宙唯一的造物主,信奉者對衪有多個尊名,基督宗教與猶太教在中文名曰上帝、耶和華或雅威,伊斯蘭的穆斯林在中文則名曰真主、阿拉。
共同的祖先
根據三大宗教經書《聖經》(新約與舊約) 與《古蘭經》,亞伯拉罕(阿拉伯語音譯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
以實瑪利:(阿拉伯語音譯易斯瑪儀)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撒立哈)的女僕夏甲(哈哲爾)生的兒子。穆斯林根據《古蘭經》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聖經》中也認為其為阿拉伯人的祖先。
以撒:(阿拉伯語音譯易司哈格 )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之子。以撒又有兩子──雅各(阿拉伯語音譯葉爾孤白,後改名以色列);與以掃(後改名以東)。
據《聖經·舊約》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先祖,猶太教認為聖經是上帝與「以色列子孫」的聖約;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認為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們的祖先。他本人在基督徒、穆斯林中亦有很高地位。在基督教信仰中,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古蘭經》中則稱易卜拉辛為「眾人的師表」(2:124)。
儘管阿拉伯人也是閃米特人中的一支,然而,閃米特人的範圍很大,一般意義的阿拉伯民族真正形成的時間是在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國前後。政治上,遊牧民族的形成與興起往往依靠君主、帝國的興起,如成吉思汗之於蒙古族。阿拉伯民族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的帝國並沒有保留至今,但有其信仰——伊斯蘭教歷久不衰。猶太教、基督教認為穆罕默德建立(穆斯林認為是復興)的伊斯蘭教吸收了(穆斯林認為是更正)他們的部分神學內容。僅猶太教聖經記載猶太民族祖先的故事、歷史居多,而非普世神學,有別於基督教、伊斯蘭教。
共同的聖地
耶路撒冷(穆斯林稱為古都斯)是三大閃米特一神教的共同聖地。
城中有對猶太人有重大意義的西牆。
基督徒相信耶穌亦是在聖地被釘十字架,是重要的朝聖地點之一。
耶路撒冷則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就是聖地中出發。
差異
歷史上於兩河流域一帶人們從事遊牧生活,有部分人四處宣傳教義,並主要以口頭傳頌其所見所聞留世。但後期人類發展出了城市文明後,這些共同累積的傳記、神諭等陸續被相關學者以文字記錄,彙編整合為經文一體,即聖經中的舊約部分。各大教會並開始吸收各部族信徒、與其他含多神教等爭奪誰最正確無矛盾。其中以猶太教派發展最為成功,在巴勒斯坦地區中為最早稱王。這些以色列人所創立的猶太教依靠民族信仰優勢,勢力逐漸增大而陷入腐敗,直到經過多年後出現耶穌。他將猶太教視為階段性、任務已結束的封閉宗教,傳遞新約。基督教成為古猶太教的新興教派,編輯而成新約聖經補充了神所教導耶穌的最新教義,並將一神信仰推廣至外族人,在羅馬帝國的幫助下歐洲成為了基督教世界。不過也因為基督教的修正傾向,繼續分裂成多個宗教教派至今。而傳統上猶太教認為基督教改變了神的意思,至今不承認基督教與伊斯蘭,另外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一樣,伊斯蘭教被認為是在吸收了猶太教之後,又與基督教的經典與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同樣的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不被前兩者承認,但伊斯蘭教徒即穆斯林也認為前二者誤會或更改了古老的一神教內容,前兩者傳遞神諭的任務失敗了,他們便以神聖的最後宗教自居。這些從教義上變化經過歷史的洗禮,同時帶來了政治上與文化上的對立,也造成了宗教戰爭等衝突
猶太教
主條目:猶太教和耶和華
猶太教認為亞伯拉罕與摩西是先知,直接受命於唯一真神(名曰雅威)。耶和華通過摩西,與以色列人訂立約定《十誡》,要天選之人希伯來人遵守約定,僅崇拜唯一真神耶和華,耶和華將保佑希伯來人。信仰上,猶太教僅承認《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或稱希伯來手稿。
猶太教不接受聖子論,他們並不認為耶穌或者穆罕默德是他們的先知,更不是彌賽亞(救世主),並繼續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基督宗教
主條目:基督宗教和聖父
基督宗教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脫胎於公元以一世紀前後,是一個新興的猶太教派。該教派認為猶太人違背了耶和華與以色列人定的約(即舊約),所以耶和華派祂的兒子耶穌作為彌賽亞(救世主),耶穌更無私地以自己的生命為全人類贖罪,故上帝不僅與以色列人訂約,而與全體人類訂立「新約」,而耶和華、耶穌、聖靈為同一本體的三種顯現,是稱三位一體。
基督宗教現在可分成幾大教派,即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
伊斯蘭教
主條目:伊斯蘭教和阿拉
伊斯蘭教(在中國早期又稱回教)不接受聖子論,穆斯林理解的三位一體不同於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按照穆罕默德理解的三位一體(聖母代替聖靈)認為基督宗教內的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是錯誤的,他們僅承認獨一真主(名曰阿拉)。他們認為阿拉每隔一段時間選出一位先知,但僅有使者才被賜予一部經卷,亞丹(阿當)、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等僅是先知,而穆薩(摩西)、爾薩(耶穌)既是先知又是使者,穆罕默德是阿拉選出的最後一位先知,所謂「封印先知」。
信仰上,穆斯林相信阿拉給人類的啟示為口頭傳授,在抄寫的過程中內容現在(指的是約西元600年的世界)已經大部分失傳,只有承認其名沒有其內容,而較廣為人知的有四部:第一部叫做《討拉特》,有指是舊約中的律法書;第二部叫做《宰蒲爾》,即舊約中的詩篇;第三部叫做《引支勒》,即新約中的福音;第四部叫做《古蘭經》。伊斯蘭教認為「舊約」與「新約」《聖經》都是阿拉賜予的經卷,後賜的經卷對以前的經卷基本是同一核心內容,就是叫人信仰獨一真主,可是如要說是進行修正與補充的後卷的存在,那顯然是因為前面的經卷已被更改,伊斯蘭教認為《古蘭經》是阿拉發出的最後一部最完善的經卷,是眾經中最受保護的。
總結
參見:基督教 § 宗教比較、基督教的神、基督教和猶太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基督教派系
大體來說,後者承認前者,但前者不承認後者。如基督宗教承認摩西、不承認穆罕默德;伊斯蘭教承認摩西及耶穌(雖然對耶穌的看法與基督宗教有異);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及穆罕默德。此外,基督宗教內(特別是新教)也因有不同教派,而對以下每一觀點也有不同觀點
亞伯拉罕諸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6Cbos
--------------------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英語:monotheism;古希臘語:μονοθεϊσμό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1]。但並不否認唯一真神之下,有其他的天使、精靈(伊斯蘭教)等靈體之存在,僅承認唯一靈體的純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王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稱閃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而基督宗教主要是三一神論,雖然早期有許多人信奉的是分一位神論,三一神論與一位神論不相同地方為稱神是「三位一體」的神,如基督宗教中創造天地的聖父上帝、聖子耶穌、聖靈,三者是同一位,只是有三種位格,但如何「三位一體」,無法解釋,就被稱為「神的奧秘」),而較多現代神學家開始解說《聖經》中的神應該是獨一的,所以一位神論比較接近原始的一神論[2]。與一神教相對的是多神教與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別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個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神」(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反而保護神毘濕奴、破壞神濕婆有許多廟宇與信士。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猶太教
主條目:猶太教
猶太教崇拜唯一真神(一神信仰,希伯來語:「יהוה」),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宗教。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聖經》的經籍,傳統觀點認為,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了兩個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則不承認該說法,穆斯林相信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內容才是最純正的,而不是繼承或抄襲猶太教和基督教。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後,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猶太人並散落到希臘帝國各處,公元前3世紀,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臘語的猶太人,集中整理猶太教文獻並譯成希臘語,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臘語聖經中的舊約全書部份,所謂七十士譯本[3]。再後來猶太地區被羅馬帝國徹底摧毀,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拆毀,只留下一段殘破的西牆(俗稱哭牆),猶太人散落到歐亞各地。
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猶太人由於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是靠著統一的宗教維繫其單一的民族性。由於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但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近年,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
他們嚮往自己民族的輝煌歷史。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由於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均奉舊約中的亞伯拉罕為他們的先知。
基督教
主條目:基督教和基督教中的神
基督教是一種信仰神和天國的一神論宗教,發源於中東地區。在人類發展史中,基督教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尤甚)世界各地遍布為數眾多的教堂。基督徒相信耶穌為神(天主或稱上帝)的聖子、人類的救主(彌賽亞,即基督)的一神論宗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列為當今三大世界性宗教。主要有羅馬公教(又稱天主教)、希臘正教(又稱正教會)、基督新教(華人俗稱基督教)三大派別,以及其他許多規模較小的派別。基督教雖然產生於中東地區,但後來由於阿拉伯帝國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擴張和持續打壓,基督教的傳播中心逐漸轉移至歐洲並在歐洲發揚光大,並由此傳播至遠東、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即便如此,目前在基督教的發源地中東地區仍存留著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古老的東方禮教派,信仰者有阿拉伯人、科普特人、亞述人、亞美尼亞人和希臘人等。中文語彙的「基督教」一詞時常是專指基督新教,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現象。《一本讀懂世界三大宗教》指出,基督教的信徒佔2008年世界人口32.9%,即約20億7千萬人。天主教徒佔其中52.89%(約11億人),基督新教佔其中17.63%(約3億6千萬人),而東正教則佔其中10.64%(約2億2千萬)人口。
在基督教中,神的定義其中之一是:「創造並維持宇宙的永恆存在」。基督教聖經從來沒有論及神是客觀非人性化的,相反,他是人性化的——可被稱為「他是」、「他說」、「他看見」、「他聽見」、「他行動」與「他愛」的一位神。神被理解為是有意識與人性的,並且是無所不能者、神與樂善好施的存在。在經典中,他被表示為與人們同在並且是他們救贖之根本[4]。
有些基督徒相信神是「無所不在的」——意味著他是與萬物同在並在其中,然而其他基督徒相信聖經中描寫的神的救贖計劃表現出他會在以後才進入萬物之中,其經文依據是:哥林多前書15:28[5]、歌羅西書1:19-20以及以弗所書1:10。多數人亦相信他是個超然存在(表示他超脫於空間於時間之外,因而是永恆的,而且不會被與宇宙間的力量影響)[6]雖然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各種新教教派相信他們信仰同一個神,但有些人對於這個神的性格有不同的想法。
上帝通常被認為是神聖(沒有原罪也不腐化)、正義(祂的所有判決都將是公平、正確並且名副其實的)、全能、全知、全善、無所不在而且不死(永恆而且永存)的。但其他由字面上的意思看聖經的人則把上帝看作被祂自己的話和自然限制住的,因而並非全能,因為祂不能作惡,亦非無所不在,因為救贖尚未來到。
基督教上帝在三位一體中被理解為聖父、聖子和聖靈;一個同時存在於又超越過自然的單一無限存在。他被所有基督教派系描繪成內在(他和我們的個人關係)和超然存在(他對自己的個人關係)都有人性。
反對三位一體論者則稱聖子耶穌雖是救世主,但他是上帝所差遣的;聖父就是上帝,才是至高無上的;而聖靈是一個類似於上帝在地上的意志和能力的彰顯。三位是分開的,但聖子和聖靈仍被視為由唯一、真實並永恆的上帝而來的。
伊斯蘭教
主條目: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7]或回教,舊稱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回教,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古蘭經被伊斯蘭教信徒視為創造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這一名稱來自閃語字根S-L-M,意為「順從(真主)」;實際上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真主-安拉([安]乃阿拉伯語冠詞即英語the的意思,[拉]乃阿拉伯語神的意思即英語God,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神阿拉伯語也是安拉,也不是真主之名稱,實際上基於十誡不能妄稱神的名字,可蘭經是沒有記述真主之名);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真主;真主派遣了多位先知給人類,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但時代久遠導致先知們所傳遞的神諭被混入謠言與傳奇,最終且真實的天啟是傳達給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並載於古蘭經。
伊斯蘭教的宗教習俗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8]。伊斯蘭教還擁有自己的一套伊斯蘭法律,該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9]。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粗略佔穆斯林的85%)或什葉派(粗略佔穆斯林的15%)兩大派別,另外兩派中均有人同時信仰伊斯蘭神秘主義[10]。伊斯蘭教是中東、非洲的大部分及亞洲主要部分的主流宗教[11]。在中國、俄羅斯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族群。最多穆斯林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佔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12][13]。30%的穆斯林都位於南亞,20%的穆斯林在阿拉伯國家[14]從基督宗教或印度教等改宗伊斯蘭教的人及穆斯林移民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至2011年為止,全球約有15億9300萬穆斯林,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11],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一神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YcNp9
-------------------
歐洲三大宗教的統一與分裂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歐洲西部地區,包括不列顛群島,一直是非常落後的蠻荒之地。
歐洲人三大民族:拉丁人、日耳曼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歐洲由南至北分布。
拉丁人生活在地中海的北岸,日耳曼人生活在歐洲內陸,盎格魯撒克遜人生活在歐洲北部及周邊島嶼上。
拉丁人在義大利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後,開始向東擴張,進入了中東兩河流域,但很快就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被日耳曼人滅亡後,歐洲開始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
一神教
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治下的巴勒斯坦省誕生了一種一神教,即基督教。
這是西方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基督教最終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
一神教最初是由中東沙漠地區的遊牧民族,猶太人創造的,猶太教誕生後,很快消滅了當地其他的多神教。
統一信仰後的猶太人,增加了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之後建立起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國家,就是以色列聯合王國。
不過猶太教的教義規定,其他民族沒有信仰猶太教的資格,這就限制了猶太教的對外傳播。
在羅馬帝國征服以色列後,猶太人開始流亡歐洲,猶太教其中的一個分支教派修訂了教義,宣布「上帝愛世人」,這個教派就是後來的基督教。
基督教獨立於猶太教之後,迅速在歐洲大陸上散播開來,並成為了主流教派。
羅馬的世俗政權感到了威脅,並試圖禁止基督教的傳播。
但他們當時並沒有形成類似像華夏文明的儒、道、墨這樣一整套發達的意識形態體系,於是禁止基督教的傳播很快就失敗了,羅馬皇帝也成了基督教徒,基督教成為了國教。
除了拉丁人,其他各民族的文明程度更低,在羅馬帝國覆滅後,其他的多神教也被基督打敗,於是整個歐洲都被基督教征服,並進入了漫長且黑暗的中世紀。
在長達1000年左右的「黑暗時代」里,歐洲文明發展近乎於停滯,看起來沒有一絲的希望,而讓歐洲發生改變的契機,是在遭遇了伊斯蘭文明的威脅之後。
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原本也是信仰原始的多神教,隨著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傳入,產生了一神教傾向的哈尼夫派。
哈尼夫派承認獨一神,反對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和報應,注重個人隱居修煉,過著禁慾的生活,是伊斯蘭教形成的思想先驅和中介。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在哈尼夫派的影響下,創立了完全獨立與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新一神教: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教義,安拉居於最高的地位,即宇宙間只有一個主宰:「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派給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
伊斯蘭教比基督教晚500年,在剛誕生之時,世俗化上還要比基督教更先進一些。
但在傳播的過程之中,受到了其他教派的抵制,於是穆罕穆德領信徒離開了麥加,遷移到了阿拉伯半島的另一個地區:麥地那。
《聖經》中記載,耶穌在傳教過程中遭到和其他教派的詆毀和迫害後,選擇了自我犧牲,被政府處死。
而穆罕默德則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政教合一
穆罕穆德帶領穆斯林到麥地那後,不僅宣講教義,還建立了一整套政治體制,同時建立了武裝部隊。
此時,他就不僅只是一個宗教領袖了,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和軍隊的領袖。這就呈現了政教合一的特點,這也是伊斯蘭和基督教教義源頭上的差異。
而「政教合一」這個特點,要比基督教更先進一些。
如今我們認為,政教合一非常落後,政教分離才應該是社會發展的方向。
但所謂「政教合一」,其關鍵點在於是政高於教,還是教高於政,是相對權力高低來說的。
世俗政權高於宗教首領,才能算是進步。反之,如果是教高於政,則屬於落後的體制。
政教合一,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有教無政,即除了宗教之外,沒有政府組織。是最落後的體制,像是原始社會,巫師祭祀統治一切。
以教為先,即教會和政府同時存在,政教合一下,宗教首領兼任領袖,政教分離下,宗教領袖權力大於國家領袖,像是中世紀的歐洲。
以政為先,即國家領袖兼任宗教領袖,或國家領袖權力超越宗教領袖,或有隨意更換宗教領袖的權力。這是一種准世俗化的體制,像是現代的歐洲已開發國家。
政教分離,國家政府代表最高權力,同時允許宗教信仰自由,但一切宗教必須服從中央權威,國家領袖及政府官員不得信仰任何教派,這屬於一種標準的完全世俗化國家體制。
標準世俗化體制代表就是中國,從周朝開始,由宗法祭祀代替宗教,到了帝國時代,「君權神授」完全大於宗教權威。
如今的中國,是宗教必須服從於無神論政府管理,也是政教分離的最高、最先進的形態。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有政無教」,就是禁止一切宗教信仰,不過這隻出現於理論之中,可能是因為太過極端,因此沒有出現於歷史之中。
或許在未來某一天,生產力可以達到某種程度,人類文明可以破解所有的未知領域及擁有無限理性,有可能會進入這一階段。
但同時,「無教」你也可以理解為,沒有宗教組織,而非沒有宗教,宗教完全獨立於個人,而不與世俗社會發生聯繫,這樣的體制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
說回中世紀的歐洲,當時基督教還處於「以教為先」的階段,雖然是政教分離,但國王的權力不及教會的權威。
人民及封建領主對教會的忠誠度超過國王,教會擁有司法權,權威超越國王法庭。人民的知識主要來自於神父們的教誨,主要活動圍繞宗教開展。
相比之下,伊斯蘭文明就要先進很多了,政教合一下宗教領袖兼任國家元首,因此政府行事就相對理性很多。
他們知道不能依靠神啟來解決問題,打仗的時候如果相信只要「心誠念咒」即可「刀槍不入」,大機率是會失敗的。
於是穆罕默德的實力與威望大增,很快就消滅了阿拉伯半島的原始多神教,並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在穆罕穆德去世後,阿拉伯帝國建立,稱霸中東。
不過「政教合一」下,也為之後容易產生極端埋下了伏筆,這就是後話了,暫且不表。
總之,當時的中東地區,阿拉伯帝國世俗化程度,要比基督文明先進得多。
在穆罕穆德死後,進入了「哈里發」時代。
哈里發就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領袖,在穆罕默德的侄子阿里死後,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繼任,並建立了帝位世襲制。
這標誌著世俗權力超越了宗教勢力,伊斯蘭也從「以教為先」發展到了「以政為先」的階段,這一階段史稱「倭馬亞王朝」。
之後,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取代,也是一種世襲帝制的政權。
在「以政為先」的准世俗化的領導下,阿拉伯帝國的軍隊所向披靡,伊斯蘭文明實力達到巔峰。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是實實在在的帝國的擴張,而非伊斯蘭教的擴張。
世俗化
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國遭遇了完全世俗化國家:唐帝國。
阿拉伯帝國傾舉國之力來戰,以五倍的兵力攻打唐朝2萬邊防軍,結果是以阿拉伯帝國損失慘重而告終。
這場戰役被稱為怛羅斯戰役,沒過多久,阿拉伯帝國就出現了分裂,並開始衰落。
雖然阿拉伯帝國打不過世俗化的唐朝軍隊,但打當時以教為先的基督文明還是易如反掌的。
先是占領了中東,埃及和地中海沿岸,之後跨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此時基督文明岌岌可危。
這一時期的阿拉伯吸收了來自中國、羅馬、希臘、波斯、印度等古文明,將西方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
所以我們之前講,此時的伊斯蘭文明已遠高於當時的基督文明,只遜色於我們的儒家文明。
當時長安城人口超過了一百萬,是全球最大貿易中心,無論是農業還是手工業,都遠遠領先西方。
至於基督文明是如何反擊和崛起的,下次再說。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e59p5oz.html


o637q2r9433p4623o0n9r9n1rorno5228o4285qs34q24r8p95np87q8n80q5nqs4p2070p1n64740o78226qs9308p8858qo47nopq3-17o6-446o-963q-s5q19s7p6275o45pr8p0-3or5-4s6r-n979-75133no88os5nnsq11s344r64492o072o8nr11031506


118597764_516577712494546_1324022572375251908_o
高崎白衣大觀音(高崎市


118248267_516577819161202_6268657986635270910_o

高岡大佛(高岡市)


HANIBE嚴窟院 (小松市)

118450789_516577925827858_5539336168328230113_o
北陸新幹線停車站城市觀光旅遊推廣會議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k2Qycf
---------------------

1_3Sw0BH2afVpObNN9g4jmDg1_EcPpNX_Xd_jgPuXhbmpXTQ1_dzmvdax3cuDK8QZPTWs86w1_k2NYW_WqkTSan2AqXUDBxA
團結與分裂:香港教會的社會角色
團結與分裂:香港教會的社會角色. 教會在現場 | by Gerry Kwan | 虛妄與卑劣的圖書館 | Medium https://bit.ly/2Gy8Xjn
Jun 18, 2019 · 5 min read

原圖出自《立場新聞》〈航拍百萬港人「分紅海」!6.16 大遊行隊列秒速讓路救護車〉報導,內裡註明圖片截取自該媒體讀者陳先生提供的影片,出處連結在此。
教會在現場
一曲《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在香港抗爭的六月唱到街知巷聞,教牧站在示威者與警察之間守護前者也搏得教外市民的掌聲。在衝突最嚴重的時刻,多間在灣仔區的堂會及神學院開放她們的地方供市民休息、祈禱,也因為教牧們與抗爭者同場唱詩祈禱,「公安條例」中對宗教集會的保障也間接成為了前線抗爭者的避難所。走上最前線,警方並沒有禮待教牧們,更挑釁說:「叫你個耶穌落嚟見我哋。」
牧師於示威前線遭警察言語挑釁 - RTHK
多名基督教牧師及傳道人,昨日召開記者會憶述6.12衝突期間,身處其中的經歷。…
news.rthk.hk
筆者必須強調,基督徒不應在抗爭之中居功,因為事實上沒有二百萬零一人的團結,甚麼都做不來。更何況香港政府仍未正視香港市民的訴求,抗爭仍是漫漫長路。
Image for post
圖片來自〈基督徒金鐘連唱9小時聖詩 市民唱聖詩「淨化」警察〉報導,原文連結在此。
教會非暴力抗爭團結社會
他藉着十字架滅掉冤仇,又藉着十字架,使雙方成為一個身體,與神復和。(以弗所書二16)
大概香港人較為認識的非暴力抗爭提倡者,除了聖雄甘地就必然是「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他們亦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甚至可以說信仰是主要的推動力。因此在雨傘運動及其後的一段時間,他們的文章、主張都吸引大量信徒的流傳和關注。筆者並沒有足夠的資料或證據,可以說明他們的非暴力抗爭思想有多影響傘後的信徒,但經過六一二到六一六,香港的抗爭者卻似乎更掌握到當中的精髓:當部份人(執法者與抗爭者)開始燥動、又或疑似「鬼」(混入人群中伺機搞事者)作出挑釁,信與不信就以和平唱詩的方式冷靜及「擊退」滋事者(網民戲謔是「驅魔」)。這種溫柔帶來了團結,將不可能的各種人:泛民、勇武、和理非、老中青等等和平的放在一起、聚焦共同的抗爭,這在回歸之後是史無前例的
但這不是現實的全部。
團結導致更大的分裂
不跟我在一起的,就是反對我;不跟我一起聚集的,就是在驅散。(馬太福音十二30)
講到分裂,六月抗爭之中最廣為人知的教內分裂可以算是浸聯會事件:
Image for post
信件的圖片在教內經廣泛流傳,上圖為版面緣故筆者刪減理事名單。
這種「誰不代表誰」的聯署或聲名在教內外此起彼落,重大的政治問題已經構成群體(家庭、堂會、社會)撕裂的主因。這情形其實並不陌生,最接近香港的例子可以數到台灣的藍綠陣營之爭。再者,教內的分歧比純粹的政治分歧還要再加上神學分歧,要疏解並不容易,筆者甚至認為是永遠得不到疏解。先不論筆者在以前談過的政治滲透問題,單要改變屬靈長輩對「政教分離」的基要式理解已經是寸步難移。不少人以「平行宇宙」來形容群體中對現實的理解和描述,彷彿彼此都受著不同物理法則的影響,整個世界觀都迥然不同,彼此看對方都無比詭異、失去理性。何況要再提升到社會公義和政治等信仰應用的層面?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程度的分歧會分裂教會嗎?且看下圖:
Image for post
筆者稍為裁剪原圖的邊緣。
若果追蹤刊出此圖的Facebook群組,不難發現有不少支持修例的自稱信徒直指參與反送中的教牧不是真基督徒。當然我們尚且可能接受北美的基督徒不知道香港的實際情況(就如第2點「傷害別人」和第3點「帶領」就已經不是事實),但這種對上主的愛與公義不同的理解,輕易叫某些信徒跌入分門分派、彼此割蓆的試探之中。倘若今次抗爭教會得到了一些市民,其實同樣地意味著會失去另一些市民;而更不幸的,政治保守的信徒與其他政見不同的信徒也更難「復和」。
愛就是風箏的線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馬書八35)
由六九、六一二,到六一六「二百萬零一人」的和平抗爭,展示了參與者不畏強權、暴力,同時亦展現出彼此相愛、同氣連枝:由悼念「一人」到「摩西式」讓路予緊急車輛,以溫柔克勝暴力恰恰與前線信徒所做的產生出共鳴,意想不到地使教會離地的形象得到暫時的扭轉。走上前線的教牧和信徒固然是反對送中條例,但他們最具體的行動就只是作和平之子:不停斷的禱告、詩歌和保護示威者。這些行動區分了信徒與一般的示威者,同時突顯教會在場最重要的見證:透過具體的行動去愛香港和愛每一個香港人,叫人看見耶穌的臨在。無論是為著福音遍傳還是抗爭惡法,以致克服社會與堂會中的分裂,基督教的答案也只有真實的愛。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了我們。如果有人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他就是說謊者。人不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那看不見的神。愛神的,也要愛他的弟兄,這就是我們從神那裏領受的命令。(約翰壹書四19-21)
團結與分裂:香港教會的社會角色. 教會在現場 | by Gerry Kwan | 虛妄與卑劣的圖書館 | Medium https://bit.ly/2Gy8Xjn

團結與分裂:香港教會的社會角色. 教會在現場 | by Gerry Kwan | 虛妄與卑劣的圖書館 | Medium


http://isbn.ncl.edu.tw/NEW_ISBNNet/C00_index.php?&Pfile=3003&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900&height=650

2020-11-06_122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