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媽出巡遶境添新行頭-金履鞋、重金扇子和LV包。(記者王姝琇攝)
2021/03/20 07:39金光閃閃!媽祖婆穿金履鞋時髦出巡 全身行頭近百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23n7J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台南開基天后祖廟(又稱小媽祖廟)今天(20日)舉辦送天師遶境,總計19間交陪境陣頭和24頂神轎參與,此次「迓鬧熱」2大看頭,一是有400年歷史的萬曆媽與381年的崇禎媽聯袂出巡,另一是萬曆媽新添的時尚行頭,包括6兩重的金履鞋、5兩重金扇子和LV限量耳機包,搭配紅寶石戒指、LV絲巾等全身行頭總價近百萬,將繞行市區15公里,廟方出動府城聯合轎班會60人全程護駕!
廟方主委特助何玟儀表示,崇禎媽坐頭頂轎出巡,萬曆媽則是坐尾頂轎押後,2尊國寶級媽祖同時出巡史無前例,為的就是向張府天師致上最高敬意;她說,此次因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送天師延期辦理,也因此天師來到天后祖廟整整駐駕將近80天,勢必要盛大地將祂恭送回台灣首廟天壇,故2位媽祖婆才會聯袂出巡;加上昨晚於臨安路觀禮台登殿的「新二媽」,可說廟內重量級的神尊全都出門。
難得出門的萬曆媽,此次獲得廟方陳姓委員捐贈1雙重達的6兩(價值41萬元)的金履鞋,以及廟方捐贈的5兩金扇(價值35萬元),還有建醮副總主會送上的最新款LV行動電話耳機包(價值5萬元)。再戴上原有的紅寶石戒指,加上高級香水JO MALONE,及伊莉莎白雅頓的口紅等化妝品,讓萬曆媽快樂時髦出巡去。
萬曆媽全身行頭中最吸睛的莫過於純金打造的金履鞋,何玟儀說,匠師先行丈量萬曆媽雙腳尺寸,再參考原有舊鞋進行打版,加上兩側花紋圖騰設計,讓金履鞋不失典雅氣質,再配上金扇「金光閃閃!」這也是媽祖婆首次穿上金履鞋亮相。
遶境隊伍一早6點半自市府前啟行,預計步行15公里路程,除已實名登記的轎班與陣頭人員共計5000人之外,加上逗熱鬧的人潮預估將破萬人;廟方也事先與交陪境溝通遶境沿途不放鞭炮,僅限於廟宇周邊100公尺內施放,並派出人員協助清潔、維護環境,落實宗教優質化的宗旨。
金光閃閃!媽祖婆穿金履鞋時髦出巡 全身行頭近百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23n7J
尊媽祖神像背刻「明崇禎十三年」字樣,亦即西元一六四O年 臺灣佛教篇.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國定古蹟(開基天后宮) 台南市 - 國定古蹟(開基天后宮)…
國定古蹟(開基天后宮)該廟由鄭成功在明鄭永曆十七年(1662年)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建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而成,當時稱「開基媽祖廟」,其蓋廟的磚頭是他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艦隊所運來的。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媽祖像,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開基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是主祀媽祖的廟宇[2][3]。該廟因是臺灣府城最早的媽祖廟,故以冠以「開基」之名[2][3]。其別名「小媽祖廟」是與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相對而來,而由於位在「水仔尾」[註 1]所以也稱水仔尾媽祖廟[2][3]。
該廟在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改而先後改為省定古蹟、國定古蹟[3][1]。
開基天后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ody8D
沿革
該廟由鄭成功在明鄭永曆十七年(1662年)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建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而成,當時稱「開基媽祖廟」,其蓋廟的磚頭是他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艦隊所運來的。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媽祖像,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進入清朝統治後,改稱為「開基天后宮」。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使其更具規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予以修建,使之成為一間三進的建築,並贈與一尊「傾聽觀音」在新建的後殿供奉。這尊觀音乃蔣元樞所獻的「府城三大觀音」之一,另外兩尊則在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中。之後歷代亦有所修建。
日治時期,在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時因廟宇年久失修,故境內居民們集資重建。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廟遭盟軍空襲而毀損甚重,於是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進行重修,而民國六十七年(1972年)時,該廟有所改建,增添了繁複的表面裝飾而成今貌。
建築特色及祭祀神祇
該廟基本上是狹長的街屋形式,共三進,由廟外埕、內埕、三川門、拜亭與龍虎井、正殿、後拜殿和後殿組成。該廟中還有明代樣式的三爪龍柱及古匾等文物,而在三川殿廟角有著「憨番擡廟角」的裝飾。
正殿: 主祀 媽祖,隨祀著 千里眼 與 順風耳二將軍及 中壇元帥。
後殿: 主祀 觀世音菩薩,配祀 十八羅漢 及 月老星君,開基天后宮的十八羅漢組合與台南大觀音寺相同,為: 降龍尊者、伏虎尊者、長眉尊者、開心尊者、梁武帝尊者、達摩尊者、木連尊者(一般譯為目連尊者)、布袋尊者、志公尊者、進香尊者、進果尊者、飛鈸尊者、道悟尊者、優婆尊者、利多尊者、力風尊者、夜多尊者、曇晟尊者。左右另設兩神壇,主祀 福德正神 及 註生娘娘
交誼境
嘉義大天宮、嘉義南隱宮、橋頭鳳橋宮、新市永安宮、歸仁媽祖廳、大銃街元和宮、白龍庵敬心壇、米街廣安宮、米街忠澤堂、米街澤祐堂、四聯境普濟殿、四聯境金安宮、南廠廣州宮、南廠水門宮、祀典興濟宮、府城興聖堂、全臺首邑縣城隍廟、赤崁樓大士殿、台灣首廟天壇、六合境大埔福德祠、開台聖地三老爺宮、盤古藥皇廟神佛壇
開基天后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ody8D
開基天后宮、主祀天后,亦稱天上聖母、媽祖或媽祖婆,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也最普遍的神明。傳說中的媽祖,原名林默,祖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關於她的生卒,史載紛紜,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卒於宋太宗雍熙4年(西元987年),享年二十八歲,媽祖自幼諳水性,有生以救助海上人家而聞名。羽化,經常顯靈,為航海人指引方同,被漁民們尊為航海之神。早期臺灣的墾拓先民,自中國閩粵渡海而來,經常與驚濤駭浪為伍,生命安危繫之於天,故多奉迎媽祖神像同行,析求平安,化險為夷。安然抵達後,為感念媽祖的庇佑,又在海邊或河海港口建廟祭祀,並析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開基天后宮,俗稱小媽祖廟,是對應於西定坊寧晴王府邸改建的大媽祖廟而稱的。創建於鄭氏時期,位於當時鎮北坊德慶溪出口南岸的水仔尾,是本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故以開基冠稱。清乾隆30年(西元1765年),知府蔣允君捐修。蔣元樞任知府時,再加修建,規模擴大。嘉慶以後至日治時期屢有修茸,二戰結束前,遭盟機轟炸,嚴重破壞。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境眾大修。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及民國62年(西元1973年),士紳境民募款重修,廟貌煥然一新。
現有之建築規制,依據《臺南市第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當中的考證,可能與大正15年(1926年)之規制大致相符,而當時之重修係於舊址上重建,規制上變化亦應相當有限。民國92年(2003年)進行了大修,於民國93年(2004年)完成,由徐裕健建築師負責設計監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公告日期1985/11/27
公告文號74台內民字第357272號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3.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理由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8條綜合評定之
法令依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 )第27條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所在地理區域臺南市 北區
地址或位置自強街十二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聯絡單位:古蹟聚落組
聯絡電話:(04)22295848
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地籍資料ff0265ae-1687-4dd6-b128-a24236deee8e.jpg
土地使用分區都市地區 保存區
所在地地號北區自強段1642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私有開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建築所有人私有開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開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使用人開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外觀特徵開基天后宮的基本格局為狹長式的街屋形式。主體建築則依序為廟外埕、內埋、三川門、拜亭與龍虎井、正殿、後拜殿、後殿。此外,廟宇左方亦有前、後兩護龍,護龍之間為一內庭,可由後拜殿之八卦門及三川門左側通道進出,廟宇後方則是兩落的民房住屋,由後方臨接坊的沿街面進出。
室內特徵三川殿:屋身為三開間七架楹式的混合式構造方式,中段明間部分為疊斗式的大木構架方式,次間兩側則是半附璧式的抬樑式構架形式,並以兩山的山牆承重。較具特色的應是兩山墀頭上的「憨番」
正殿:屋身為十三架楹承重牆式的構造方式,兩側山牆頂部各開一八卦形式高窗,兩山下方除了有大形「忠」、「義」、「節」、「孝」題字外,並有大幅雕塑兩幅,期間並有一燈樑橫置於三架楹下方,神龕責配置於後坡七架及九架楹之間,並於前方兩側各開小門以連接右側戶外及左側護龍,門板上方則分別提有「龍吟」、「虎嘯」等字樣。
拜殿:歇山式屋頂,其特色包括山牆為銳形馬脊形式,正脊則是小脊作法,採仰合瓦屋面等特點,可以說此類形式做法常見於台南市各個拜亭之中。屋身而言,為六架楹捲棚式,並採用台樑式的構造形式。
後殿:屋身為九架楹承重牆式構造方式,其中七架楹下方施作曲形壽樑一道,兩旁為具有蝙蝠紋樣的隔扇門,壽樑下置有草形雀替。
使用情形道廟
現 狀現有的開基天后宮,是一座二進縱深式建築,坐東朝西。第一進為前殿,第二進為帶拜亭的正殿,但因拜亭與前殿之間,沒有內埕分隔,混然成為一體。正殿供奉媽祖神像,在右配祀千
里眼、順風耳兩將軍神像,第三進為後殿,祀觀世音菩薩。天后宮內存有古匾數方,如清乾隆44年(西元1779年)「海天福主」、清嘉慶13年(西元1808年)「慈慧」以及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天上福星」等,其中尤以文苑晝畫家一峰亭林朝英手書,筆力勁秀,最為人稱道。此外,殿內一對石雕蟠龍柱,以三爪降龍為紋,樸拙簡練,刀法渾厚有刀,不僅是天妃時期的代表,也是石雕藝術的佳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0rSNPp
臺灣最古老媽祖像背照
資源識別代號
臺灣最古老媽祖像背照
圖媽祖像之背面,刻有「崇禎庚辰年湄洲彫造」。崇禎庚辰為十三年(一六四○),先於鄭成功復臺二十一年。湄洲為媽祖故里。此像之入臺極可能在雕造後不久,可為我國文化久植本省之明證。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https://bit.ly/33srwxY
“伐钟鼓”、“吹羽笙”、“舞宽幢”、“斋肃雍”----媽祖祭典的盛大場景:"伐鐘鼓","吹羽笙"、"舞寬幢"、"齋肅雍"......
元代的祭典沿襲宋制。 據《誠意伯劉先生文集》(明原利本藏臺灣中央圖書館)載:劉伯溫於元至正年間在《台州路重建天妃碑》中記述,"複作迎亨、送神之章,俾歌以祀神。 "其詞曰:"潔珍兮羞肥,芳椒蘭兮菲菲。 盼靈舟兮駐雲旗,神不來兮渺予。 思輕霞兮長煙,風颼飗兮漪漣。 神之來兮翳九玄,伐鼓兮鏗鐘。 吹羽笙兮舞寬幢,反腐迴旋兮留六龍。 樂具奏兮齋肅雍,鴻熙洽兮 釐祝從。 江安流兮海恬波,伏蛟蛇兮偃黿鼉。 蔚桑無意兮穗麥禾,有壽考兮無天瘥。 穆幽谮藉兮動天和,於神功兮世不磨。 "歌中描述了媽祖祭典的盛大場景:"伐鐘鼓","吹羽笙"、"舞寬幢"、"齋肅雍"......
明代人賴聚在《重修天妃廟記》中記述:敬系以迎神、送神之辭曰:"神苞坤兮宣揚,昭靈和兮越裳。 出顯入幽兮神無方,揚雲旗兮海若藏。 神之來兮紫霞剩下,運化機兮鞭雷霆,宣鯤壑兮靖滄溟。 神之去兮陟天庭,寰瀛順軌兮水波不興,神恩汪氵歲 兮天地清寧。
清代人祁順也在《天妃廟記》中記述:複作迎亨、送神之詞,俾邦人歌以祀之。 其詞曰:蓀壁兮藥房,辛夷楣兮蘭桂梁。 雜芬菲兮成堂,神之奠兮海旁。 吉日兮將事,女巫兮蕙芳。 清蒸兮芳醴,衣彩兮傳葩,吹參差兮舞婆娑。 神不來兮奈何? 輕風飕兮水揚波。 神之來兮容與,載運旗兮駕風馭......
現在,湄洲島媽祖祖廟採用的《迎神》之曲為:
神之來兮,駕龍螭兮,神故鄉兮,水之湄兮。
告潔虔兮,奉盥兮。 神其怡兮,民愛禧兮。
《送神之曲》為:
禮既成兮,神其行兮。 舉駕旌兮,升玉京兮。
海宇清兮,島嶼明兮。 邀祥禎兮,永和平兮。
《迎神》和《送神》同用一曲調,音樂帶有神秘、悠揚的韻味,表現神之來去縹緲無跡的意境。
根據文獻記載,近千年來,關於媽祖祭祀樂歌達300多首,以上可看出歷代祭祈媽祖的《迎神》《送神》樂歌之詞,大多採用楚辭、漢賦體,以示高古,現在改為四言"詩經體",更為古樸,同時也為了適應音樂改革演唱需要。 [3]
2、歷代祝文演變情況。
媽祖祭文也稱祝文,是通神文告的總稱。 包括古代御祭的詔誥,祈求神靈的祈禱文。 祭文多用四六句等駢文形式,內容一般為歌頌媽祖、祈求某種庇佑,表達虔誠之意。 由於祈祝人的祈求目的不同,所以的祝文內容都不盡相同。 祝文的形式特點可概括為古樸、典雅、簡練、華美幾個方面。 如:
宋朝光宗紹熙元年,褒封致祭誥:「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古今崇祀岳瀆,懷柔百神,禮所不廢。 至於有功國家,有裨民社者,報當異數。 靈惠崇福善利夫人林氏,靈明丕著,惠澤亶敷,累有禦災捍患之勛,今見救旱恤民之德......"
元朝文宗天曆二年十月二十戊申日祭湄洲廟,御祭文曰:"惟乾坤英淑之氣,鬱積扶輿以篤,生大聖炳靈於湄洲,為天地廣覆載之恩,為國家弘治平之化。 特命臣恭詣溟島虔修歲祀,秩視海岳光揚,今古於休哉! "
明代宣德六年,欽差正使太監鄭和領興平三衛指揮千百戶並府官員買辦木石,修整廟宇,並御祭一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茲遣鄭和等道涉江海,往返諸番,惟神有靈,默加佑助。 俾風波無虞,人船利涉,浮達之際,鹹賴底綏。 特以牲醴祭告,神其飨諸。 "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鈔香帛到湄詣廟致祭。 御祭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祇肅,若用天體,滋至地紀,為之效靈......"
清康熙間,福建總督姚啟聖之祈禱疏文:「謹抒愚衷,上請天妃主裁而言曰:四海廣闊,惟神是憑。 凡濤順逆並惟神是主。 是神之權大德尊,適足俟天地而並日月也......"
西元二OO五年太歲乙酉年三月十二日金門天後宮媽祖會皆金門各界人士詣湄洲媽祖祖廟謁祖,舉行慶典祀祭。 祝文曰:
"大地之大 惟海為特 波濤際天 風去莫測。
天后媽祖 秉乘坤德 總司海若 陽候水伯。
出國使神 遠洋估客 遇難呈祥 紅燈閃爍。
歷年逾千 庇民護國 榮及鄉邦 光照史冊。
和年之神 中國之傑 五州信仰 不限膚色。
虔備祭禮 獻爵奠帛 兼備樂舞 以祈福澤。
告浩告虔 趨跄拜謁 千秋萬春 聲靈永赫"
歷代媽祖祭文內容豐富,涉及歷史、軍事、航海、醫療、外交、宗教、習俗等許多方面,極具研究價值。
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1、大旗; 2、大燈;
3、大鑼; 4、大牌;
5、封號旗; 6、儀仗隊;
7、提燈; 8、提爐;
9、大吹; 10、球爐;
11、鑾駕; 12、日月扇;
13、涼傘; 14、迎送神歌曲;
15、祝文、帛書。
妈祖信众谒祖进香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3rcAQW
媽祖信眾謁祖進香:“媽祖信眾謁祖進香”是一種由祖廟分靈之宮廟到祖廟來朝聖 -百科知識中文網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媽祖被列為春秋諭祭之神,編入國家祀典。在清代祀典中,能享此殊榮的僅有三位聖人:宣聖孔子,武聖關帝,女聖媽祖。足見媽祖地位之尊榮。也說明了媽祖祭典與孔子、關帝是相同的規格。至乾隆年間,各府縣官祭媽祖的禮儀基本統一,有的還載入地方志。如《長樂縣誌》載:「每歲春秋日及三月二十三日誕辰致祭,設帛一(白色)、爵三、鉶一、簠一、簋一、籩四、豆四、羊一、豕一……正祭日五鼓,正印宮詣廟,朝服行禮,前後三跪九叩,三獻飲醴,受胙儀與關帝同。」
據宋代廖鵬飛寫的《聖墩祖廟重建廟記》和其他宋代文獻資料分析,宋代的媽祖祭典已經形成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的祭祈程式,而且,當時就以《迎》、《送》二章使鄉人歌而祀之:「神之來兮何方?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鸞珮兮雲錦裳,儼若存兮熱幽香。鼓坎坎兮羅杯觴,奠桂釀兮與椒漿。歲歲祀兮民樂康,居正位兮福無疆。」(右迎神)。「神之住兮何所?飄葳蕤兮步容與。禮終獻兮徹其俎,鶴駕驤兮雲旗舉。靈恍惚兮非一處,江之墩兮湄之嶼。旗搖搖兮睇莫睹,稽首送兮拜而俯」(右送神)。
元代的祭典沿襲宋制。據《誠意伯劉先生文集》(明原利本藏台灣中央圖書館)載:劉伯溫於元至正年間在《台州路重建天妃碑》中記述,「復作迎亨、送神之章,俾歌以祀神。」其詞曰:潔珍兮羞肥,芳椒蘭兮菲菲。盼靈舟兮駐雲旗,神不來兮渺予。思輕霞兮長煙,風颼飀兮漪漣。神之來兮翳九玄,伐鼓兮鏗鍾。吹羽笙兮舞寬幢,迴旋兮留六龍。樂具奏兮齋肅雍,鴻熙洽兮釐祝從。江安流兮海恬波,伏蛟蛇兮偃黿鼉。蔚桑庥兮穟麥禾,有壽考兮無夭瘥。穆幽譖兮動天和,於神功兮世不磨。」歌中描述了媽祖祭典的盛大場景:「伐鐘鼓」,「吹羽笙」、「舞寬幢」、「齋肅雍」……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7G6BaN.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