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fywwT
三蘇祠是位於四川眉山東坡區市區西南紗縠行的園林以及博物館,本為蘇洵、蘇軾、蘇轍舊宅,元代初年為紀念三蘇父子改為祠廟,近年改為三蘇祠博物館。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在2013年蘆山大地震中受損嚴重,2016年4月正式開館。
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就中一副稱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雖過譽,而「風雨共名山」的為事實。
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採蓮、蘇八娘(蘇軾姊,程正輔妻)、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蹟;珍藏和陳列著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24件和三級文物696件。明代陳淳草書《前赤壁賦》、明代王式《西園雅集圖》、明代張風翼書蘇軾《後赤壁賦》、明代許光祚書東坡《記承天寺夜遊》、清代何紹基書《東坡詞》等為三蘇祠鎮館之寶[3]。
歷史
三蘇祠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原為約五畝的庭院,有古井、洗硯池、碑亭等遺蹟。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趙蒽芽在原址模擬重建,嘉慶十一年(1806年)進行了擴建,增修了東西廂房和方牆門道,以及重塑了三蘇父子塑像、設了3座神龕。之後也陸續擴建,現成為占地104畝的古典園林。2013年4月20日蘆山大地震中有16處古代建築受損嚴重,於13年8月22日正式閉館維修,也是自清康熙以來規模最大、最全面的一次維修,投入資金約9000萬元。三蘇祠的維修堅持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4]。古建築所用木材上從眉山、樂山等地的木材市場尋找老木料。傳統建築工藝、名家匾額上按照傳統的手工製作和古法加工。維修中剷除震前鋪設的水泥地面,以川西風格紅砂石地面易之。除此之外也通過假山重砌、新增紅砂石古橋、植物分區等手段重塑川西園林風韻。維修後也利用生物自平衡技術對三蘇祠水體進行了維護,確保了水體的清澈。博物館展覽上將之前因條件限制未能展示的文物將分主題對遊客陸續展出
三蘇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fywwT
-------------
三蘇祠與三蘇。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轼、蘇轍的故居,原為約五畝的庭院,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類比重建。 現成為佔地104畝的古典園林。 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樓臺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
祠內有蘇洵、蘇轼、蘇轍和程夫人、任採蓮、蘇八娘(蘇小妹)、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跡;珍藏和陳列著五千余件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
三蘇祠的三蘇紀念館是國內展示三蘇文化最豐富、展陳面積最大,展陳方式最多,展出水準最高的場所。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 青少年時好交遊,二十七歲始發奮攻讀,不僅精通"六經"百家之說,而且下筆能寫好文章。 其《權書》、《衡論》、《機策》等二十二篇政論文,深得翰林學士歐陽修、宰相韓琦和仁宗皇帝的賞識而被破格錄用,為皇帝修禮書《太常因革禮》。 治平三年病逝京師,安葬於眉山縣安鎮鄉可龍里(今東坡區土地鄉公益村)。 後追谥為"文安公"。 著有《嘉祐集》、《易傳》等。 蘇洵為一代文章宗師,與其子蘇轼、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
蘇轼(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后與弟蘇轍參加了秘閣的制科考試,入三等(宋王朝入三等的僅四人)。 從此,蘇轼文章名揚天下,學者多從講問,仁宗皇帝還自詡為子孫得了兩個宰相。 他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為朝廷起草文诰,給皇帝講學;做過兵部和禮部尚書,先後出任鳳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穎州、登州、揚州、定州等地地方官,他發展生產、救災治水、抑制豪強、整頓軍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其卓著的政績惠及後人,彪炳史冊。 凡蘇軾當過官、居住過的地方,後人或立生祠、或修樓台祭祀、紀念他,全國至今仍保留著無數東坡遺迹、祠堂、紀念館等。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蘇轼在政治上既反對王安石的"激進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處於新舊兩黨的夾擊中,一生屢遭打擊、坎坷曲折,但他胸襟曠達、隨緣自適、愛國愛民、倔強豪放、至死不衰,對人生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其精神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蘇轼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為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史稱"蘇詩",代表宋詩的最高水準;詞稱"蘇詞",開創了中國豪放詞風;他創造了新一代文賦;開創了明清小品文的先河;其書法創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居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創導者,其著名的繪畫理論如"胸有成竹"、"貴在神似"等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在水利、醫學、音樂、養生等領域亦著述頗豐,創造極廣。 蘇氏的影響早已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
蘇轼晚年被貶廣東惠州,海南儋州(今海南儋縣)。 元符三年遇赦北還,病逝於常州,安葬於河南郟縣小峨眉山,後追谥為"文忠公"。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號穎濱遺老。 蘇轼之弟,十九歲與兄同科進士,入制策四等。 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副宰相)。 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以及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傾軋,他的仕途崎嶇曲折,屢遭打擊。 宋徽宗政和二年,蘇轍病故,與兄同葬一地。 後追谥為"文定公"。 他學識淵博,著作頗豐,有《欒城集》、《欒城續集》、《欒城后集》等,"汪洋澹泊"是其文風特色。
三苏祠博物馆 https://bit.ly/2FjFsRH
---------------------------------
三蘇祠位於眉山市西南隅紗彀行內,是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蘇祠 https://bit.ly/32liPoZ
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明洪武年間擴建,明未毀於兵火,僅存五碑一鐘。
清康熙四年(西元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
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佔地面積56800平方米 ,
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園林建築。
周圍紅墻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小橋頻架,曲徑通幽,
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
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之稱。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
父子三人齊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享有中國文化史家極高的評價,
並有「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的讚嘆。
三蘇祠收藏許多蘇家名作的碑帖、石刻,
並且是深具四川園林趣味特色的建築典範。
三蘇祠 https://bit.ly/32liPoZ
-------------------------
三蘇祠遊記
2018-04-21 由 laixibar 發表于文化
「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三蘇祠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園林建築,也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正殿大門兩側的十四字對聯概括了三蘇父子傳奇的一生。
這是中國文人夢想的至高境界。也是對三蘇父子的最高評價,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三蘇祠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是完整的四川清代建築群(仿宋代遺址恢復)。祠堂主體建築構建在三面環水的半島上,所謂「祠在水中央」。
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蘇祠四大堂——正殿堂、啟賢堂、木假山堂、濟美堂。
正殿又名饗殿。正殿是祭祀三蘇的,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的塑像。古今凡是立志求學之人無不視為神明,當做菩薩拜了。
前三楹有匾三架,很有趣。中為「是父是子」,左為「文峰鼎峙」,右為「文章氣節」。將三蘇父子的關係寫的惟妙惟肖。
另外兩側的偏殿還有程夫人、蘇八娘(蘇小妹)、王弗以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完全就是文學世家,令人敬仰。而後的啟賢堂就相當於蘇家的祖宗祠堂了。
這是著名的木假山堂。
據說蘇洵偶得木假山三峰,購置於家中,並撰寫《木假山記》,嘆其「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漂沉汨沒於湍沙之間,脫泥沙而遠斧斤」之幸者。贊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莊栗刻峭,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
《木假山記》是蘇洵老爺子的名篇,能賞文觀物實乃人生一大幸事。木假山和木假山堂都飽含著蘇老爺子的不朽文學傳統和道德精神。
「眼明小閣浮煙翠,身在荷花水影中」,三蘇祠內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面二分翠竹的島居特色。屋宇典雅,堂廊相接;樓台亭榭,布局有序;匾額對聯,繽紛耀彩,極富詩情畫意。
三蘇祠園林藝術經歷代精心培植,以其和諧、古樸、自然成為四川園林的典範。
這個亭子叫披風榭,名字很大氣很詩意。
建築造型獨特,飛檐沖天,座南朝北。一樓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飛來椅,北面留7米寬門道。面闊、進深均為9米,房高10米。
據說詩人陸遊來眉州,曾游環湖,登披風榭,瞻仰東坡遺像,寫下了《眉州披風榭拜東坡遺像》的詩作。
所以披風榭後就是東坡像。
蘇東坡塑像
這尊東坡像非常傳神,一個豪邁洒脫、開一代文風的大宗師活生生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蘇東坡面上的微笑是那麼的從容和洒脫,真正的千古風流人物。
蘇宅古井——三蘇父子一家生活飲用之水井,距今一千多年。
井水清爽甘美,長年不枯。據說若飲此神奇的井水,定會使人耳聰目明,濡染文豪靈氣。
洗硯池——蘇軾兄弟青少年習字作畫,洗滌筆硯的地方。後人為紀念三蘇父子,將其闢為洗硯池。
這一池一井很有文人的生活韻味,也是蘇祠里很古意的景點。
另外三蘇祠內館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其中最出名的是「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現在新修了有三蘇碑林,只是不知道有無真跡在內。不過用以欣賞三蘇文章倒是最佳選擇。
三蘇祠是歷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謁和憑弔的文化聖地。三蘇祠的名氣主要是來自蘇東坡,但是沒有了老蘇和小蘇,也就沒有了中國文學史上父子三大家的傳奇。
「古今三手筆,天地一眉山」。三蘇代表了一個時代,誕生了宋朝一代之文風。三蘇祠就是這一傳奇的見證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q6vp36.html
---------------------------
三蘇祠
三蘇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分別距成都、樂山80公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現成為佔地104畝的古典園林。三蘇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經數百年的營造,周圍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橋頻架,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採蓮、蘇八娘、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還供奉有眉山始祖蘇味道畫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荔枝樹等蘇家遺跡;有三蘇祠沿革展、碑廊蘇軾手跡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國碑約30通。除此而外,館內還收藏有上萬件有關三蘇的文獻資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清代宰相張鵬翮撰大門聯贊三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為大雅。
地理位置
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
四川省眉山市
佔地面積
104畝
景點級別
AAAA級
歷史沿革
宋代,三蘇祠為三蘇父子故居。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紗縠行私第。 蘇洵之子蘇軾、蘇轍也生于此。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以前,三蘇故居改建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蘇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鈍維修擴建三蘇祠,並割九寺廟田產為蘇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趙惠芽摹擬重建三蘇祠主體建築--饗殿、啓賢堂、木假山堂、瑞蓮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黃元煐重修三蘇祠並置買祀田,"田分二溝:其近宅者歸蘇祠,以贍僧"。
嘉慶十一年(1806年),三蘇祠增修祠堂的東西廂房和方牆門道。復置三蘇父子像龕三座。
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州趙來震對三蘇祠進行大維修,三蘇祠"池之兩岸,疊石成壁",建來鳳軒(原濟美堂)等。
鹹豐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何紹基任四川學政使時,來眉監考舉子。因到三蘇祠拜謁三蘇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為快雨亭,並手書匾額。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蘇祠大門(現為前廳)、耳房。光緒元年(1875年),四川督學使張之洞來眉倡導修建雲嶼樓(原名東坡樓)、抱月亭、綠洲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將披風榭重建于三蘇祠。此樓始建于南宋,因陸遊登臨此樓拜蘇東坡遺像並賦詩贊譽眉山:"孕奇蓄秀當此地,鬱然千載詩書城"。此樓有前國防部長張愛萍1983年題匾。
民國八年(1919年),眉山駐軍旅長陳國棟進駐三蘇祠,將其作為司令部。在此期間,陳籌資對三蘇祠進行了大維修。至今,祠堂個別方牆等存有民國建築風格的一些痕跡。
民國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紳集議拓建三蘇祠,相繼增修了南大門、百坡亭、式蘇軒、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塢、彩畫舫等,並修甬道、小橋,將三蘇祠改名為"三蘇公園",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為"三蘇公園"題匾。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四川省善後督辦劉為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七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八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簽署的"保護三蘇祠布告碑"又立于三蘇祠。蔣中正在碑文中贊:"(三蘇祠)較之武鄉遺廟、工部草堂有過之而無不及"。
1949年解放後,三蘇祠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0年初,縣文化館成立,兼管三蘇祠事務。
1954年10月,文化館向上級申報《眉山縣文化館培修三蘇祠內部計畫》,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批轉"暫不培修"。1956年8月,眉山縣成立了三蘇公園修建委員會。9月開始培修。
1959年,成立三蘇紀念館,上級調贈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省圖書館、省博物館一批古籍善本于三蘇祠。國慶期間陳列正式對外展出,並接待首批原蘇聯專家。
1979年,三蘇紀念館更名為眉山縣三蘇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蘇祠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月,全國蘇軾研究學會在三蘇祠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1984年,由四川省編製委員會、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局批準,將眉山縣三蘇文管所更名為四川省眉山三蘇博物館。
1997年,眉山重新設立地委、行署。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為地級市。6月,三蘇祠被省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2001年7月,三蘇博物館上劃市級管理,隸屬于眉山市文體局。2003年11月,更名為"三蘇祠博物館"。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三蘇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三蘇祠總建築面積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啓賢堂、瑞蓮亭為清康熙年間所建,近現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康熙四年的建築為模式,使之成為一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築群。正殿有蘇洵、蘇軾、蘇轍的塑像,東側由池水將綠洲亭、抱月亭、雲嶼樓連成一組園林。亭小水闊,樹密樓奇。西側一泓池水為"百坡亭"廊橋橫斷,向北望,透過"披風榭"可見隱于竹林中的東坡臥塑像。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三蘇祠擴建工程佔地面積6700㎡,位于三蘇祠東面。按照市委、市政府將擴建部分打造為精品園區的精神,擴建將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恢復清代考棚(試院),依托試院清代大門及清代維修試院遺碑,把試院打造為國內唯一的試院景區,以兩宋眉山考中進士886人,宋仁宗贊譽"天下讀書人皆在眉州"為背景,以蘇氏家教和蘇氏對眉山的影響及歷代科舉介紹為主線作展示;二是建東坡碑林,展示蘇東坡書法精品碑刻以及歷史名人墨跡;三是恢復始建于唐代,號稱藏書萬卷的私人藏書樓"孫氏書樓"。
蘇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們家在眉山定居,卻還要早上二三百年。
文化背景
三蘇祠因三蘇父子而享譽中外,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輝耀古今,三蘇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煉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三蘇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為了民眾做了不少好事。 三蘇祠自明、清以來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建立三蘇紀念館以來,則更為廣泛地征集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迄今館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歷代刻印的三蘇文集及有關古籍3256件(冊),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1044件,陶瓷及其它類325件;碑亭收藏68種145通碑刻,包括"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館內還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筆筒 和瓷瓶等工藝品。這些都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景觀集萃
三蘇祠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的故居。原是一所面積約五畝的中式庭院,經過歷年不斷添修擴建,現已佔地六十二畝。
擋眼即是南大門,門楣上懸掛黑底金字橫匾,上鐫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書"三蘇祠"三字。門柱對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走進三蘇祠,隻見祠內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額對聯,繽紛耀彩。
遠古的中式庭院,已截截枯槁,蘇宅古井,綠苔叢生,黃荊樹盤曲出枝,枯木逢春。現存的三蘇祠建築,大多數是清朝修建的。前廳為懸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三楹四柱二室。前廳之後是一四合小庭院,穿庭院正中石權路,上三級垂帶式台階進入正殿。正殿又名饗殿,大殿內塑有三蘇父子像,正中懸掛一匾"養氣"。正殿前廊兩側,置放有鐵鑄鍾一口,大鼓一架;殿兩側各有一方牆門道,西為"文淵",東為"學藪"。
饒正殿後房廊,下三級踏道,順石板路前行十餘步即到啓賢堂,啓賢堂原是蘇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堂前有正殿,東廂房和快雨亭三間構成不規則的四合庭院,正值八月中秋時節,園內,金銀月桂爭艷吐蕊,香溢滿園。啓賢堂後為木假山堂,據說,蘇詢偶得木假三峰,購置于家中,並撰寫《木假山記》,嘆其:"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漂沉汨沒于湍沙之間,拖泥沙而遠斧斤"之幸者。贊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著,庄傈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中峰,而巋然決無阿附意。"木假山峰昭示著不朽的道德精神和高風亮節。
三蘇祠
整個祠堂並不大,而建築頗不少,如抱月亭、木假山房、百坡亭、啓賢堂等,但給人的感覺並無壅塞。因為已被古木竹石間隔包圍,反倒顯得古意盎然。
看過木假山堂、來鳳軒,轉向披風榭,此處有東坡石像。隻見溪畔石上,蘇東坡斜倚散坐,頭帶學士帽,胸前蓬蓬然長髯自然飄逸,神情悠遠而略帶沉思。
相關信息
清代宰相張鵬翮撰聯贊三蘇
三蘇祠內楹聯眾多,後代的文人帶著崇敬和贊嘆來仰望著三蘇祠內的三蘇父子。清代楹聯家梁章鉅《楹聯叢話》雲:"眉州三蘇祠中,楹聯林立,殊少佳構。惟大門有張鵬翮一聯,最為大雅。"可見,張鵬翮一聯,是清代三蘇祠楹聯中寫得最好的一聯,實為三蘇祠楹聯之冠軍。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代四川遂寧人,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張船山(問陶)之高祖。張鵬翮系康熙九年(1670)進士,歷官蘇州知府、浙江巡撫、刑部尚書、河道總督、兩江總督、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傅,謚文端。著有《張文端公全集》,胡傳淮編選有《張鵬翮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2006年出版)、《張鵬翮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張鵬翮集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水利專家、教育家、外交家于一身,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張鵬翮曾為眉山三蘇祠撰聯雲:"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此聯高度評價了三蘇父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在文學歷史上的地位,立意深遠,簡約嚴明,有強烈的感染力。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當代著名學者郭紹虞從文學史的角度肯定了蘇洵父子一家佔據了"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三個大家的地位,其中,蘇軾又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詩詞和散文在前人的優良傳統下"變化縱橫",取得很高的成就,堪稱"千古一人,罕見其匹。"
三蘇祠
走出三蘇詞,回望門楣上的"三蘇祠",三蘇父子,讓我深深感受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內蘊。三蘇父子居功至偉,貢獻卓著,尤其是蘇軾,才華橫溢,雄視古今,可謂空前絕後。"宦跡渺難尋,隻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萬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這是古人的贊譽,也是歷史的評價。
祠內收藏有"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迄今館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歷代刻印的三蘇文集及有關古籍書3256件(冊),字貼拓片578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1002件,陶瓷及其它類352件,碑亭收藏68種145通碑刻,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清代宰相張鵬翮撰寫的三蘇祠大門聯
清代宰相張鵬翮撰寫的三蘇祠大門聯
南宋詞人範成大當年由成都回江蘇後寫了《吳船錄》,其中講到眉山"城中荷花特盛,處處有池塘,他郡種荷者皆買種于眉。遍城悉是石街,最為雅潔。"可見當時眉山的荷花石街給石湖先生留下了深深印象。到現在,小橋流水、石條鋪地的景致已不可見,但池塘之荷卻仍能欣賞。漫步祠中,隨處可見蓮葉田田,波光搖動。綠州亭、瑞蓮亭、百坡亭……無處不在荷塘掩映中。
館藏文物
清童二樹畫梅花中堂
清童二樹畫梅花中堂。童二樹(1721-1782)名鈺,字璞岩,又字二如,號二樹,又號札岩、借庵子。山陰(今紹興市)布衣。紙本。水墨畫。長181釐米,寬105釐米。所畫墨梅蒼老古樸,墨氣雄厚,圖右自題:"連日關門避朔風,相思正在閣之東。忽憶筆底花爭發,春在先生杖履中。樂天二丈過齋索畫,時值仲冬,筆硯塵封久也。偶憶坡公'春在先生'之句,乘興作此,並續成一詩以索笑"。款署"二樹"。鈐"童鈺私印"、"日臣山長"、"不知是我是梅花"、"萬幅梅花萬首詩"、"天然去雕飾"篆印。二級文物。
清版三蘇全集
清版《三蘇全集》,宋蘇洵、蘇軾、蘇轍、蘇過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眉州三蘇祠刻本,八十 冊。該刻本以蘇家三代四人所撰集別輯而成,書的每頁鈐有"德字玉階"、"儀隴朱氏藏書之印"為朱德元帥舊藏,實為珍貴的革命文物。
清端溪東坡台
清端溪東坡硯,長20.57釐米,寬12.5釐米,高9釐米。左側篆書東坡在海南訪農家遇雨借笠屐回家的故事,右側刻東坡笠屐圖。二級文物。
三蘇祠:三蘇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分別距成都、樂山80公裏,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k4NAo1
--------
宋代,三蘇祠為三蘇父子故居。 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於眉山城西南隅之紗看了國銀。
三苏祠
三蘇祠。
私第。
三苏祠风光
三蘇祠風光(19張) 。
蘇洵之子蘇轼、蘇轍也生於此。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蘇故居改建為祠堂。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蘇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鈍維修擴建三蘇祠,並割九寺廟田產為蘇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趙惠芽摹擬重建三蘇祠主體建築——饗殿、啟賢堂、木假山堂、瑞蓮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黃元煐重修三蘇祠並置買祀田,"田分二溝:其近宅者歸蘇祠,以贍僧"。
嘉慶十一年(1806年),三蘇祠增修祠堂的東西廂房和方牆門道。 複置三蘇父子像龕三座。
三苏祠
三蘇祠(5張) 。
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州趙來震對三蘇祠進行大維修,三蘇祠"池之兩岸,疊石成壁",建來鳳軒(原。
三苏祠
三蘇祠。
濟美堂)等。
鹹豐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 何紹基任四川學政使時,來眉監考舉子。
因到三蘇祠拜謁三蘇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為快雨亭,並手書匾額。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蘇祠大門(現為前廳)、耳房。
三苏祠
三蘇祠。
光緒元年(1875年),四川督學使張之洞來眉宣導修建雲嶼樓(原名東坡樓)、抱月亭、綠洲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將披風榭重建於三蘇祠。
此樓始建於南宋,因陸遊登臨此樓拜蘇東坡遺像並賦詩讚譽眉山:"孕奇蓄秀當此地,鬱然千載詩書城"。 此樓有前國防部長張愛萍1983年題匾。
民國八年(1919年),眉山駐軍旅長陳國棟進駐三蘇祠,將其作為司令部。
在此期間,陳籌資對三蘇祠進行了大維修。 至今,祠堂個別方牆等存有民國建築風格的一些痕跡。
民國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紳集議拓建三蘇祠,相繼增修了南大門、百坡亭、式蘇軒、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塢、彩畫舫等,並修甬道、小橋,將三蘇祠改名為"三蘇公園",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為"三蘇公園"題匾。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四川省善後督辦劉為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 七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
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簽署的「保護三蘇祠佈告碑」又立於三蘇祠。 蔣中正在碑文中讚:"(三蘇祠)較之武鄉遺廟、工部草堂有過之而無不及"。
1949年解放後,三蘇祠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1950年初,縣文化館成立,兼管三蘇祠事務。
1954年10月,文化館向上級申報《眉山縣文化館培修三蘇祠內部計劃》,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批轉"暫不培修"。
三苏祠
三蘇祠。
1956年8月,眉山縣成立了三蘇公園修建委員會。
9月開始培修。
1959年,成立三蘇紀念館,上級調贈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省圖書館、省博物館一批古籍善於三蘇祠。 國慶期間陳列正式對外展出,並接待首批原蘇聯專家。
1979年,三蘇紀念館更名為眉山縣三蘇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三蘇祠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月,全國蘇轼研究學會在三蘇祠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1984年,由四川省編製委員會、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局批准,將眉山縣三蘇文管所更名為四川省眉山三蘇博物館。
1997年,眉山重新設立地委、行署。
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為地級市。 6月,三蘇祠被省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
2001年7月,三蘇博物館上劃市級管理,隸屬於眉山市文體局。
2003年11月,更名為"三蘇祠博物館"。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佈三蘇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鉅資,新建東園碑廊、三蘇紀念館(生平陳列館)、旅遊接待中心等,面積新增20餘畝,總面積共計約104畝。
生平陳列展廳面積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約3000多平方米。 陳列手段採用了更為現代的手法,集多媒體、觸摸屏、矽膠臘像、三維動畫等場景。
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三苏祠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FmWUV8
-------------------
眉山——三蘇的故鄉,你知道是哪三蘇嗎?
四川眉山三蘇祠--蘇東坡故居 @shine的幽美幻境 - nidBox親子盒子 https://bit.ly/2ZmDS8I
眉山三蘇祠位於成都市西南眉山市城郊,分別距成都、樂山80公里,「眉山三蘇」是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他的文章,能繼承孟子、韓愈議論文傳統,形成自己的雄健風格。擅長政論、史論,喜談兵謀、權變。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文忠。蘇轍,字子由,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
古銀杏隱喻蘇軾、蘇轍
三蘇祠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經數百年的營造,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園林建築,周圍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小橋頻架,曲徑通幽,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之稱,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
三蘇祠,主要建築有正門、前廳、公殿、啟賢堂、來鳳軒、廂房、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採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西門等。
三蘇的雕像
正殿有蘇洵、蘇軾、蘇轍的塑像,東側由池水將綠洲亭、抱月亭、雲嶼樓連成一組園林。亭小水闊,樹密樓奇。西側一泓池水為「百坡亭」廊橋橫斷,向北望,透過「披風榭」可見隱於竹林中的東坡臥塑像。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蘇家三父子(中蘇洵、右蘇軾、左蘇轍)
三蘇祠因三蘇父子而享譽中外,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輝耀古今,三蘇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鍊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三蘇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為了民眾做了不少好事。
三蘇祠自明、清以來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建立三蘇紀念館以來,則更為廣泛的徵集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
「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筆筒、瓷瓶等工藝品,這些都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92yepq.html
為什麼蘇軾的母親叫“程夫人”而不是“蘇夫人”?
程夫人是蘇洵的妻子,蘇軾、蘇轍的母親。古代女子出嫁後常被冠夫姓,但她由於具有眾口皆贊的獨特品質,從古至今都被稱作“程夫人”,而非“蘇夫人”“蘇程氏”。後人都說,程夫人成就了“三蘇”。“三蘇”之所以能名列唐宋八大家,離不開這位默默付出的女性。
程夫人嫁給蘇家,可以說是“下嫁”。雖說蘇家曾是大門大戶,但是唐以後也沒出過什麼叫得上號的人物。而程家則是四川當地的名門望族,程夫人的父親程文應更是官至北宋大理寺丞。
嫁給蘇家的程夫人並沒有過上多好的生活。丈夫蘇洵無所事事,不懂得養家。程夫人也不著急催促,反而希望蘇洵能夠自己慢慢醒悟。浪子回頭的蘇洵後來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考試,果然名動京師。
而在對子女的教育上,程夫人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她特別看重歷史教育,常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蹟來感染兒子,對兒子做高風亮節、明辨是非的人格訓練。平日裏,她以身作則,對子女進行人格上的薰陶。
程夫人雖是富家小姐,卻不貪圖物質享受。她做生意賺到錢後,沒有投資興業,而是樂善好施、幫助窮人,沒有為子女攢下錢財。她在紗縠行(今三蘇祠)租房居住時,發現前人的窖藏金銀,她沒有將其暗中據為己有,而是叫人重新埋好,分文不取。她以此教育孩子:“非分之財,分文不能妄取。”後來,蘇軾、蘇轍兩兄弟為官清廉,與母親的教育密不可分。
還有一次,蘇家在租房時,宅內竹木繁茂,百鳥來巢,雜花叢生。程夫人教育子女們要有仁民愛物之心,切勿殘害鳥雀。從此,園中的鳥雀安心安家,築巢掛枝,人鳥共處,環境優美怡人。蘇軾兄弟受到這樣的薰陶,以後為官時從不欺壓百姓。
可惜的是,程夫人在48歲時就去世了。她離世後,蘇家父子找來司馬光為她寫墓誌銘,文中寫道:“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於閨門,今於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1)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rUeG8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