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位於中國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地處汾河東岸,距縣城約4千米。以丁村為中心的丁村遺址於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村民宅於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村內保存有明、清兩代民居二十餘座,大部分為丁氏家族所有,大致可分為北、中、南三個建築群,總占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北部為明代建築,年代最早者為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單體四合院為主。中南部為清雍正至咸豐年間所建,多為二進四合院。[1][2]

2020-09-10_13061135a85edf8db1cb139a76b44ad254564e92584b48 (1)9f510fb30f2442a7c52175fcde43ad4bd11302bf3812b31bb051f819c6ca8a13d5b44aed2f73e7f80824ab18972bd407290d50a474899e510eb309a421a4462309f79052e931cf6703f3d7ca7bcbd5b9d1a20cf431adcbefd886fd5fa3af2edda3cc9f3dd4628535e5dde7112dc2cbafa8efce1b9d16615335a85edf8db1cb139a76b44ad254564e92584b48

丁村(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下辖行政村)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5oiaoj
丁村,因"丁村遺址"而聞名中外,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城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汾河東岸、襄汾縣城南5公里處,村域面積3.72平方千米。 [1] 
丁村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汾水古驛村寨、老街深巷宅院、家風族訓共同構成了北方地區漢文化的活化石。 丁村村南發掘出的"丁村遺址",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的空缺;丁村民宅恢宏完整、數量眾多、分佈集中,是中國北方漢民族四合院建築的珍貴標本。 丁村遺址"和"丁村民宅"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村是第六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是山西省首批100家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 [1-3] 
2012年12月17日,丁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村落歷史。編輯。
丁村周邊環境優越、資源豐沛,早在十萬年前即有人類活動。
金元時期,丁村已成規模,侯氏、殷氏、任氏、丁氏等聚居於該村。
元末明初,丁復從河南襄城遷居丁村,篳路藍縷,其後人在明中後期崛起,遂成村落主姓,是晉南"太平商幫"的重要分支。
明萬曆至清鹹豐年間,丁氏陸續購置土地、營建院落,形成了丁村村落的主體。
族譜家訓。
丁村是山西與中原往來的關隘要津,丁村商人更是晉南商幫中實力最強的"太平幫"中的重要一支,丁村商人的生意向東能經營到河南,向西能拓展到甘肅、陝西。 丁村有句俗語:「先有三義廟,後有丁村」,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的三義廟是村內古老的建築,名字取自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丁村始祖丁複 和任姓、陰姓的"結義文化",一直教導著丁村的子孫後代要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兄弟同心,和睦相處"的家訓也成了丁村數百年的治村理念。 [1] 
丁村《丁氏宗譜》,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丁氏十一代孫丁比彭編撰,主要內容有丁氏家譜序、北院、南院與中院等族譜,保存完好。 [5]丁村(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下辖行政村)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5oiaoj


丁村人
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附近發現,故名。所發現的化石有屬同一個體的門齒兩枚,臼齒一枚。齒的結構具有原始特徵,而齒冠和齒根較北京人細小,而兩顆上門齒都呈現鏟形的特點,這是從北京人直到現代中國人都具有的特徵,而其體質形態則仍屬"古人"階段。同時出土的有大量石器和伴生動物化石。
從丁村人發現的遺址,我們可以推測出當時,丁村地區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些,人們一方面獵取附近草原上的扁角鹿、象、犀牛、熊、貉等動物,同時也發展出了漁撈業,從汾河中捕青魚、鯉魚、鯇魚、厚殼蚌等水產為食物。
丁村人的石器多用角頁岩來製造,大體上多用摔砸法和碰硬法打成,跟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傳統沒有什麼差別,一般也很少作第二步的加工修整。在丁村人的遺址中,發現酷似球型的石器,可能是狩獵用的「飛石索」,這是將兩石球用繩索繫在繩端,獵人握住一端石球,使另一端石球旋轉,並朝向獵物投射,繩索由於石球的旋轉力,而能緊緊纏住獵物的腿或頭。今天在澳洲土著中,仍可看見這東西。其遺址內之石片石器數量極多,石器類型以砍伐器為主,石球及三稜尖狀器顯示出丁村與匼河的淵源關係。但是丁村舊石器比起匼河、周口店等早期石器來,卻有明顯進步,即丁村人己經有了原始的石瓣技術,同時亦發現出先進行石核的修整並敲打出打擊台面,然後才開始打擊石片的工具製造程序。石器也呈現比較明顯的類型分化,反胦於工具的使用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工。舊石器時代中期 https://bit.ly/3bG7C5k
            黃河流域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是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的藍田猿人,為早期直立人,距今65-80萬年;在國內僅晚於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而早於最先發現的北京猿人(距今70萬年)。
        進入智人階段,在黃河流域活動過的又有大荔人、許家窯人、丁村人和河套人。其中前三種為早期智人,又稱古人。
        大荔人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解放村,介於直立人與早期智人之間,面部特徵與黃種人接近。
        許家窯人發現於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村,體質特徵既接近於北京人,又接近於現代人,距今約10萬年。
        丁村人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早期。
        河套人為晚期智人,又稱新人,距今3.5-5萬年,其體質特徵已接近現代蒙古人。
(中國化石網報導)據山西日報(孟苗):7月1日至2日,"舊石器考古在丁村:回顧、進展、研討"學術論壇在襄汾舉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佈了丁村遺址群考古最新進展:在丁村九龍洞遺址,我們對2016年發掘出土的2000餘件石製品進行拼合,可拼合的石製品達到了104組、588件,拼合率達22%左右,這是我國目前拼合率最高的舊石器遺址
本次論壇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辦,5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論壇公佈了12個來自全國各地的最新考古成果。 會議期間,代表們還考察了老虎坡遺址、九龍洞遺址和過水洞遺址,觀摩出土標本和拼合材料。
省考古研究所王益人稱,在丁村遺址群九龍洞遺址A區,僅2016年就出土了2000餘件石器碎片,目前已拼合了104組、588件石器,拼合率達22%左右,充分表明該區域內曾連續有人類活動。 此前,我國其他地區的舊石器考古遺址石器拼合率為10%左右,目前九龍洞遺址舊石器的拼合率為全國最高。 說明該遺址保存狀況極好,為進一步深入研究丁村人的生存方式、人地關係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對於現代人反推丁村遠古人類打制石器的方法、技術,瞭解丁村人的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山西省的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現象,在丁村新發現的老虎坡、過水洞、九龍洞等人類活動遺址中,均保存有大量的角頁岩石料,而在其他不含角頁岩石料的北寨溝和柴村溝,基本沒有發現人類活動的跡象。 這一現象顯示了丁村人對角頁岩原料的親近性和依賴性,為進一步認識丁村遠古人類的活動範圍、生活軌跡及其行為鏈條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和寶貴的資料。
據瞭解,與石灰岩、花崗岩等石材相比,角頁岩質地堅硬,密度均勻,破碎后易形成鋒利的角或刃,適合製作原始石器。 


原始人類:陝西藍田人和山西丁村人
陝西藍田人
藍田人屬於早期的直立人,其化石出土地點有公王嶺和陳家窩兩處,都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的藍田縣境內。除藍田人骨骼化石外,這裡還出土了200餘件石器,以及藍田劍齒虎,葛氏梅花鹿等遠古動物化石。
在公王嶺,與人類化石同一層出土的以三棱大尖狀器為特色的石器,被認為是藍田人文化的特徵之一,而這裡的藍田人化石是亞洲北部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在陳家窩出土的藍田人的頭骨帶有鮮明的原始人類特點:頭蓋骨低平,骨壁較厚,眉骨粗壯,額骨明顯傾斜。據估計,藍田人的腦容量為780毫升左右。
山西丁村人
丁村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丁村人是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之一,其化石發現於汾河東岸的砂礫層中,包括1954年發現的3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
丁村人使用的石器則分布在汾河兩岸,主要用角頁岩製成。一般石片角都較大,打擊點不集中,代表性石器為大稜角尖狀器和石球。大棱尖狀器,橫斷面近似於等邊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莖之用。石球製作頗為粗糙,可能供投擲之用。
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判斷,丁村人所處的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舊石器時代中期,一般估計距今約10萬至5萬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65jkg.html

2020-09-10_130637rsr00036237638sn1p0r93000519qpq2p96pr8
-----------------
陝西丁村九龍洞遺址是我國目前拼合率最高的舊石器遺址
陕西丁村九龙洞遗址是我国目前拼合率最高的旧石器遗址 - 新闻中心 - 化石网 https://bit.ly/2ZnyDFv
(化石網報導)據山西日報(孟苗):7月1日至2日,舊石器考古在丁村:回顧、進展、研討學術論壇在襄汾舉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佈了丁村遺址群考古最新進展:在丁村九龍洞遺址,我們對2016年發掘出土的2000餘件石。
(化石網報導)據山西日報(孟苗):7月1日至2日,"舊石器考古在丁村:回顧、進展、研討"學術論壇在襄汾舉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佈了丁村遺址群考古最新進展:在丁村九龍洞遺址,我們對2016年發掘出土的2000餘件石製品進行拼合,可拼合的石製品達到了104組、588件,拼合率達22%左右,這是我國目前拼合率最高的舊石器遺址。
本次論壇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辦,5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論壇公佈了12個來自全國各地的最新考古成果。 會議期間,代表們還考察了老虎坡遺址、九龍洞遺址和過水洞遺址,觀摩出土標本和拼合材料。
省考古研究所王益人稱,在丁村遺址群九龍洞遺址A區,僅2016年就出土了2000餘件石器碎片,目前已拼合了104組、588件石器,拼合率達22%左右,充分表明該區域內曾連續有人類活動。 此前,我國其他地區的舊石器考古遺址石器拼合率為10%左右,目前九龍洞遺址舊石器的拼合率為全國最高。 說明該遺址保存狀況極好,為進一步深入研究丁村人的生存方式、人地關係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對於現代人反推丁村遠古人類打制石器的方法、技術,瞭解丁村人的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山西省的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現象,在丁村新發現的老虎坡、過水洞、九龍洞等人類活動遺址中,均保存有大量的角頁岩石料,而在其他不含角頁岩石料的北寨溝和柴村溝,基本沒有發現人類活動的跡象。 這一現象顯示了丁村人對角頁岩原料的親近性和依賴性,為進一步認識丁村遠古人類的活動範圍、生活軌跡及其行為鏈條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和寶貴的資料。
據瞭解,與石灰岩、花崗岩等石材相比,角頁岩質地堅硬,密度均勻,破碎后易形成鋒利的角或刃,適合製作原始石器。陕西丁村九龙洞遗址是我国目前拼合率最高的旧石器遗址 - 新闻中心 - 化石网 https://bit.ly/2ZnyDFv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