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temp_1624723451855

話說阿立祖--名稱--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
掃描自《台灣原住民》
  一般我們所熟知西拉雅人的祖靈稱呼,最主要的當然是阿立祖,不過在蕭壟社人祖先渡海來的神話中,有一個關於太上老君的神話,因而又多了一個太上老君崇祀,兩者原始的概念區分得相當清楚,阿立祖是祖靈,太上老君則是指引族人順利登岸的男神,然而這些崇祀卻加入許多漢人的觀念,在加上族人遷徙之後,又加入了許多不同的文化與信仰,更重要的則是受到相當程度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產生若干變異,甚至後來族人為了淡化自己的身分,而將祖靈依附在漢人的神衹之 中,因而衍生許多各種不同的變異,就以阿立祖和太上老君一祖靈一神明來說,一般都合 祀在一起,稱為太祖與老君,但也有僅祀太上老君,或者單獨祀阿立祖的例子;至於太祖 與老君,許多地方都有性別之分,但到底誰是男的,誰是女的,卻相當分歧,有些地方認 為太祖是女神,老君是男神,也有恰恰相反的,但到底誰是男神,誰是女神,嚴格說來是 不重要的,且不需要追究對與錯,畢竟這些都是因為平埔族群長年沒有文字記錄族群與文 化,許多文化傳承都靠長輩口傳心訴,幾代之後自然產生一些變化,因而才有男神女神混 淆的情形發生。
太上老君的由來
  老君的說法在西拉雅族許多社群中都曾出現。在台南縣大內鄉的頭社,族人的說法是:當初他們的祖先渡海來台時,曾在海上遇到大霧,迷失了方向,船在進退惟艱之際,忽然看見天上出現一面大旗,上面寫著「太上老君」幾個字,船順著這面白旗的方向航行,結果就來到了台灣。族人說,這個太上老君就是他們所奉祀的神,又稱為太祖或李老君。  這樣的說法其實有它明顯的問題存在,因為平埔族群是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如何能夠閱讀白旗上所寫的漢人文字中的「太上老君」幾個字呢?所以這種傳說很顯然已經改變了原始傳說的舊貌,而是平埔族人長期與漢人接觸之後,逐漸接受
漢人的文化與信仰,後來終於在道教的太上老君崇祀中,找到某些相似之處,於是將祖先渡海的神話,理所當然地聯想在一起,並且逐漸融合為一,因而發展完成了這樣一則特殊的渡海神話。
太祖與老君 https://bit.ly/3dj0wpb
-------------------------------------------------------
西拉雅族阿立祖祭祀
一般常以阿立祖信仰統稱台灣西拉雅族群的傳統信仰。所謂阿立祖,是信徒對其神明的稱呼,然此稱謂並不能通用於所有西拉雅社群。事實上,西拉雅的阿立祖信仰現相十分複雜而特別。
從早期的文獻歷史來看,荷蘭傳教士以西拉雅語Alid指稱基督教中的上帝(註1);而日治時期,學者於知母義所收集到的西拉雅語彙Arit則指祖先(註2)。因此有學者謂原本西拉雅族群在使用阿立祖或太祖等名稱時,應是視其為一種集合性名詞,用來泛指神明、祖靈,而非某位神明的專屬名字(註3)。演變至今,除了尚能表徵原義的神明稱謂外,與漢人民間信仰互動頻繁的西拉雅聚落也普遍地使用漢式神明稱謂。前者如:阿立祖、太祖、案(甕)祖、老祖、姥祖、祖祖、公廨媽、公廨祖、開基祖、南路開基祖、放索開基祖、赤山萬金放索開基祖、馬崙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豬仙祖、向缸祖、向祖等;後者則有:老君、老君祖、太上老君、太上李老君、太上道祖、濾老君等(註4)。
學者調查發現,不同地域社群會以不同的稱謂指涉同性質的神明,但在觀察同一聚落時,信徒對不同神明稱謂的解讀具有階差性的意義—這一方面證明阿立祖相關名詞是被視為一種集合性名詞的使用狀況,再方面也可將阿立祖相關名詞的普查,視為進行社群分類及對西拉雅傳統信仰神明體系的了解。從地域社群的分類來看,台南地區可以用阿立祖、太祖、太上老君三個主神稱謂含蓋;高雄地區以公廨祖、太祖、太上老君一組通行;屏東平原及瑯嶠地區則適用馬崙祖、開基祖及老祖等稱謂;海岸山脈地區是將阿立祖除外,其他名詞則可被使用。而上述對應關係卻可以依序指涉廣義西拉雅族下的三支亞族的分佈區域,即:西拉雅(平埔四大社)、大武壟(四社熟番)、馬卡道(註5)。而阿立祖相關稱謂基本上隱含了三種性質不同的神明:類是涉及社群,代表整個社區的共同祭祀對象的太祖、公廨祖、老祖、開基祖等;一類是隱含著家系祖先意義,由長女或長媳繼承的阿立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等;還有一類是代表尪姨法力來源的豬仙祖、向祖、向缸祖等(註6)。此間依私家供奉及全村供奉的階差原則,將神明按排了不同的定位(註7)。
有關阿立祖或太祖的祭祀行為,需放在「向」的脈絡下來觀察。「向」具有泛靈信仰的表徵,崇信宇宙間求生不滅的靈魂,祀壺中的水是其駐留所在。太祖是「向」(又可稱為「向魂」)的掌管者, 而儀式專家(尪姨)透過「作向」(法術),得到太祖法力,操控「向」,使人趨吉避凶(註8)。以社群為主的阿立祖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即為年度祭儀。年度祭儀以夜晚為舉行的主要時間,通常是在秋收之後,於公廨舉辦。主要的儀式為「開向」,之後族人則可飲酒歌舞。待次年春再舉行「禁向」,同時停止一切歌舞活動。上述有關祭祀敘述,會因地域社群而有極大差異,尤其年度祭儀舉辦的時間及對歌舞活動的稱法,都可以判讀社群分類的方式。如:祭典中的歌舞,在台南地區稱為「牽曲」、「牽戲」;高雄稱為「跳戲」、「公廨戲」;而屏東以及瑯嶠的馬卡道人則稱為「跳喔嘮」;到海岸山脈則幾乎都可通用(註9)。
對阿立祖信仰進行普查,我們可以發現文化與族群的相應關係,也見證阿立祖現相的複雜性。 https://bit.ly/31Po4vF


愛玉與哆囉嘓
(二) 愛玉與河洛客
雖然客家語「愛玉」的發音和(ò-giô)非常接近,也不表示一定是客家人為愛玉命名的。不排除有可能是附近原住民原有名稱,因為與客家語「愛玉」發音相似而翻譯出來的名字,因為早年徵詢苗栗或屏東客家人時,有人甚至未曾聽過(ò-giô)一詞。而且非常有趣現象的是,康熙時雖有數百「潮籍」羅漢腳進入十八重溪開墾,但這些人的後代卻完全不會使用客家語,這和苗栗與屏東的客家人的後代聚落強勢保留客家文化的情況對照形成強烈對比,因此有些研究者把他們稱為「河洛客」。
「河洛客」形成主要原因是:與當地原住民女性通婚。來台客家墾丁幾乎全為年輕力壯的單身漢,定居後多與原住民女性通婚,但為何只有哆囉嘓附近的客家墾丁之後代轉變成為河洛客?其中最大的差異是哆囉嘓周邊原住民相對於其他地區其漢化程度最高,漢化後的各族群間通用語言為「河洛語 」 ,而屏東和苗栗則還以各自原有族語為主,所以族群融合過程中哆囉嘓原住民的河洛語文化反而成為強勢文化,客家話則完全消失殆盡,而這族群間的通用語言最終也形成今日我們所謂的台灣話。
是以 「愛玉(ò-giô)」 一詞不論其形成原因是「命名」命名還是「翻譯」,其出現的時間會落在「河洛客」客家語言還使用時期,而後從哆囉嘓一帶流傳到台南府城,終於融合轉化成為台灣話的特有名稱。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808211842573743/
或許是潮州話,潮州其實客籍並不多,。很多所謂的福佬客不會客語並不是失傳,而是本來就不是客家人是潮州的福佬人被區分為客家人以訛傳訛,彰化平原幾乎就是這個狀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808211842573743/

145057253_3417751931668508_48429


這是1995年於台南縣玉井往南化的路上 ,採集到的2塊繡布,上面繡有 ,太上老君 ,忌忌如令, 出門清吉, 回得平安,以及各種不同的圖騰 ,不知是否與西拉雅族,大內頭社公廨太上老君 ,有什麼關係 。資料不詳請勿引用 道卡斯文史工作室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117130267_1199654910391425_9011527214479662856_n117287303_1199655233724726_5661790244105343412_n116566178_1199655143724735_2465058033745683919_n117343773_1199655197058063_8381488513172313824_n116369816_1199655103724739_2717372954564069886_n117147931_1199655057058077_2660867931927886117_n117222815_1199655020391414_1435833153945339885_n117386092_1199654993724750_8416924702444886502_n116908849_1199654967058086_8012597637768936772_n108852365_1199654930391423_7237110020481142945_n

2020-08-10_091440

由於西拉雅人的祀壺信仰與漢人民間宗教信仰的互動頻繁,使得祀壺信仰漸漸的融入漢人的民間信仰中,因而有老君、老君祖、太上老君、太上李老君、太上道祖、濾老君等名稱 。這些名稱現在相當的普遍並且漸漸的取代了前述的名稱了。 


忠義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c0d2260b-c7b3-4e84-b929-a7515779bdb69fa5f4ab-f45e-46f6-8560-d2ba3b1fc8e0d8601fd5-53db-4125-b4ad-656ce84656c7

忠義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010 莫將「阿立母」誤作「阿立祖」  https://bit.ly/2XIAGDx
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六日中華日報的「南瀛風情」
版登出了一篇大標題「大內頭社公廨令旗內容引起激辯
」的文章,小標題聲稱「學者指名稱不符且多有錯誤、
要求正名;神職人員:自古流傳、須請示阿立祖才能更
改」,其實這一面令旗是今年才更換重新寫就的,如果
拿來跟舊的比,事實上有些地方是做過更改了!
    舊的令旗記其神靈之名曰「篤加阿李母」,相信許
多人記憶猶新或留有照片為證,如今新令旗卻易「阿李
母」為「阿立祖」,而與新港社、灣裡社、簫壠社、社
子社等之「太上老君」並列。同縣東山鄉的東河村,同
樣以「平埔夜祭」聞名的吉貝耍,其庄西最大的一處公
廨,記其神靈之名曰「案祖阿立母」,此「阿立母」與
「阿李母」顯然是同音的異譯,而「案祖」即是麻豆鎮
「尪祖廟」廟名的語根,緩讀之則為「阿立祖」。
    首先將「阿立母」稱做「阿立祖」的是佳里鎮南瀛
文獻的耆宿,已故的吳新榮先生,由於其乃從事平埔族
研究的先輩,學術界遂沿襲其錯誤,以致於連新製令旗
都要易「母」為「祖」。其實,「阿立母」之「母」本
與「父母」之「母」無關,整句的「阿立母」乃是平埔
族神靈之名的音譯,急讀之音叶「阿眉」,猶如東山鄉
的舊名「哆囉嘓」、白河鎮的舊名「店仔口」、花蓮縣
的「太魯閣」、大里市的舊名「大里杙」、高雄市的舊
名「打狗」、屏東縣的「東港」、臺南市古早的「臺江
」、安定鄉的「鄭枴」、西港鄉的「中港」與「東港」
、左鎮鄉的「卓猴」,與七股鄉的「竹仔港」、「竹橋
」及「篤加」等,由其音韻詳加考究,其實均為一音之
轉,亦即本均為原住民社名的音譯,再因當地的地理或
人文景觀,多數搖身一變而形成漢式地名者也。
    然則,「篤加」、「案祖」與「阿立母」的本義究
該作何解釋乎?太魯閣的原住民有一首歌名為「做我的
朋友」,曾經由黃韻玲主唱過,其中以原住民語言唱出
的部分曰「malubi(親近的)lubon(朋友)daga(我
們)ida(兩人之間)」,其所謂的「daga」恰音叶閩
南語的「大家」,依此引申則「案祖」音叶「吾曹」,
而「阿立母」則音叶「我們」。然而,這些個字眼與公
廨似乎搭不上線,印尼的峇達人為保存各家族死者的骨
灰,所建立的特別房屋稱為「渡故(Tugu)」,這個稱謂
恰接近「篤加(Daga)」,而西拉雅平埔族的公廨則是供
奉與祭拜祖靈的場所,然則「渡故」、「篤加」者「韜
光(隱藏)」也;「案祖」者「圓寂」也;「阿立母」者
「瘞埋」也,故相關之祭祀特多禁忌也!
    上古人的族名、社名、神名與乎人民的稱謂,本皆
即是「圖騰」名,故同一音也,於祖先則謂「帝嚳」之
後,於社名則云「太魯閣」社。如今的太魯閣社乃是「
泰雅」族的一支,但其淵源卻有今人多受矇蔽的一面,
此可以「雅美」族與「阿眉」族的族名論之:
    「雅美」族人自稱「達悟」,但此「達悟」僅為在
與人對話時所引用,而其用「雅美」作自稱更為通常,
例如「雅美可憐」、「雅美喜愛」之類,這其實透露著
兩個族群相混合的訊息。「阿美」是其南鄰的「畢瑪」
族對他們的稱號,其自稱則為「邦仄」,今「阿美」與
「邦仄」已混而為一,而「阿美」與「雅美」實為一音
的異譯,卻無端被拆為兩族。吾人攤開地圖,浙江省的
百江、百丈塢、百丈口、百丈際、白際山、百丈峰等,
應即是「邦仄」渡海來臺前的老家,而「西拉雅」族中
包含有「凱『達喀』蘭」、「『道卡』斯」、「『直加
』弄」的族群,亦可由此而察知,浙江省南部的「洞宮
」山是其在大陸上的根。
    吾曾將臺灣與日本的地名,各製作成一份叶音分類
表,結果發現在臺灣以「篤加」的叶音佔第一多數,在
日本則以「阿眉」的叶音佔最多數。《隋書.東夷傳》
流求國條記其風俗有云:「銜杯共飲,頗同突厥。歌呼
蹋蹄,一人唱,眾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
而舞。」此實臺灣原住民予人最深刻之印象,而「篤加
」又音叶「突厥」,「阿眉」則音叶大東北的「阿穆爾
(按:即『濊貊』,韓語讀如『Yemark』),倒裝是為
「閩越」;琉球人自稱其國名曰「屋其惹」,音叶「案
祖」,亦音叶傳說中謂扶桑之東的大海上有一石的「沃
焦」,長江出海口附近的武進、儀徵,是其航向大海的
前哨站,這些族群自古以來,或活躍於中國塞外,或得
勢而入居中原,或失勢而蟄居海角一隅,甚至被逼迫遁
逃入海,此乃東亞地區民族移動之大勢也!
    至於頭社公廨令旗上所列的社名,原以記載與其有
遷徙關係之社名為主,倒不必定須要列出西拉雅平埔族
四大社,或如臺南藝術學院助理教授蘇一志先生所說的
五大社社名(番子田的公廨即僅在篤加阿立母的兩旁列
出蕭壠社與社子社之太上老君,但新製令旗亦已改篤加
阿立母為篤加阿立祖,幸其舊令旗依然保留,且留有竄
改之筆跡,倘追根究底,卻是敝人攜回兩本吳新榮遺作
惹出的禍)。「目加溜灣」之改稱為「灣裡」,蓋猶「
番子田」本部落人之自稱「田裡」,原是一種漢式的簡
稱,故善化鎮的舊名習稱為「灣裡街」,以致於曾文溪
靠近善化鎮的一段亦稱為「灣裡溪」。蘇教授說社仔社
即是麻豆社,其實「社仔社」又稱「二社」,社址即今
官田鄉的社子村,由於此處有「頭社」、「二社」,往
東的玉井盆地昔日又有「大武壠頭社」、「二社」,故
大武壠社曾遭人誤以為社址在今善化。蘇教授又以為「
篤加社」即「大武壠社」,分佈在白河、六重溪一帶,
此說倒是前所未聞,惟據吳新榮《震瀛採訪錄》的實地
採訪報導,稱六重溪一帶的原住民為「大武壠派社」,
謂其人為「洪雅族」的後裔,吾人研究考據切不可張冠
李戴,且妄擬己意而忽略了前人考察的成果。
    蘇教授又以為各「社」會發生械鬥,因此不可能有
「五社(按:其實是四社)合一」的情況發生,事實上
仍然是不明瞭其時代背景,才導致這種錯誤的認知,要
知道當公廨的執事學會書寫漢字,其時各「社」族人已
經幾番遷徙,並已充分漢化,而「社」已不成其「社」
矣!最後再談談所謂「番太祖李老君」的由來,西拉雅
平埔族之奉祀「太上老君」,實源於「阿李母」之「李
」,故由「太上李老君」而「太上老君」(按:今復興
宮奉祀之太上老君實鬧雙胞而不自知。)。頭社村耆老
據傳說云,當初其祖先渡海來臺,不幸遇著連續七年的
苦旱,現在還留有一首叫「七年旱」的歌,此與《淮南
子》謂湯之時「七年旱」,分明同一源流之傳說。西拉
雅每年祭典時,參與祭典者皆須身穿大白衣,西拉雅音
叶簫壠、桑林、新羅、(蒙古語謂白色),商湯曾禱
雨于桑林,史書明載「殷人尚白」,古韓國的「新羅」
亦尚白,而日本語則謂白色的曰「」也!
-----------------------------
台南縣大內鄉頭社的太上龍頭忠義廟,可說是全台灣最著名的阿立祖公廨,每年農曆十月十四日晚上的夜祭,常吸引全省各地的大量遊客前來參加。廟正殿中央的令旗,由右至左寫有:社仔社太上老君、篤加阿立母、蕭壠社太上老君、灣裡社太上老君、新港社太上老君,代表五尊神明,以蕭壠社太上老君為大姊。1938年淺井惠倫的照片顯示公廨分成三間,二個祭壇,供桌及紅布只標示「太上老君」,三間的三個祭壇代表三個村落,1971年又恢復成一個祭壇,標示「蕭壠太上老君」;到1980年代,令旗上才出現五個社的名稱。若令旗上四大社名稱標誌著「村民的集體記憶」,1983年之前的令旗並沒有四大社的名稱,那時候他們沒有集體記憶?且令旗上為何不是大武壠山區平埔各社的名稱,而是濱海各社的名稱? https://t.ly/BtMK
--------------------------
地址: 臺南市大內區頭社里6鄰31號
電話: 06-5763936
主祀神明: 阿立祖
主祀神明 (其他): 太上老君
創立起始年: 1983
忠義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31zNRaR

「番仔田」公廨的建築結構 @ 官田 六甲 菱角 ::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20-08-10_092353


西拉雅族阿立祖祭祀
一般常以阿立祖信仰統稱台灣西拉雅族群的傳統信仰。所謂阿立祖,是信徒對其神明的稱呼,然此稱謂並不能通用於所有西拉雅社群。事實上,西拉雅的阿立祖信仰現相十分複雜而特別。
從早期的文獻歷史來看,荷蘭傳教士以西拉雅語Alid指稱基督教中的上帝(註1);而日治時期,學者於知母義所收集到的西拉雅語彙Arit則指祖先(註2)。因此有學者謂原本西拉雅族群在使用阿立祖或太祖等名稱時,應是視其為一種集合性名詞,用來泛指神明、祖靈,而非某位神明的專屬名字(註3)。演變至今,除了尚能表徵原義的神明稱謂外,與漢人民間信仰互動頻繁的西拉雅聚落也普遍地使用漢式神明稱謂。前者如:阿立祖、太祖、案(甕)祖、老祖、姥祖、祖祖、公廨媽、公廨祖、開基祖、南路開基祖、放索開基祖、赤山萬金放索開基祖、馬崙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豬仙祖、向缸祖、向祖等;後者則有:老君、老君祖、太上老君、太上李老君、太上道祖、濾老君等(註4)。
學者調查發現,不同地域社群會以不同的稱謂指涉同性質的神明,但在觀察同一聚落時,信徒對不同神明稱謂的解讀具有階差性的意義—這一方面證明阿立祖相關名詞是被視為一種集合性名詞的使用狀況,再方面也可將阿立祖相關名詞的普查,視為進行社群分類及對西拉雅傳統信仰神明體系的了解。從地域社群的分類來看,台南地區可以用阿立祖、太祖、太上老君三個主神稱謂含蓋;高雄地區以公廨祖、太祖、太上老君一組通行;屏東平原及瑯嶠地區則適用馬崙祖、開基祖及老祖等稱謂;海岸山脈地區是將阿立祖除外,其他名詞則可被使用。而上述對應關係卻可以依序指涉廣義西拉雅族下的三支亞族的分佈區域,即:西拉雅(平埔四大社)、大武壟(四社熟番)、馬卡道(註5)。而阿立祖相關稱謂基本上隱含了三種性質不同的神明:類是涉及社群,代表整個社區的共同祭祀對象的太祖、公廨祖、老祖、開基祖等;一類是隱含著家系祖先意義,由長女或長媳繼承的阿立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等;還有一類是代表尪姨法力來源的豬仙祖、向祖、向缸祖等(註6)。此間依私家供奉及全村供奉的階差原則,將神明按排了不同的定位(註7)。
有關阿立祖或太祖的祭祀行為,需放在「向」的脈絡下來觀察。「向」具有泛靈信仰的表徵,崇信宇宙間求生不滅的靈魂,祀壺中的水是其駐留所在。太祖是「向」(又可稱為「向魂」)的掌管者, 而儀式專家(尪姨)透過「作向」(法術),得到太祖法力,操控「向」,使人趨吉避凶(註8)。以社群為主的阿立祖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即為年度祭儀。年度祭儀以夜晚為舉行的主要時間,通常是在秋收之後,於公廨舉辦。主要的儀式為「開向」,之後族人則可飲酒歌舞。待次年春再舉行「禁向」,同時停止一切歌舞活動。上述有關祭祀敘述,會因地域社群而有極大差異,尤其年度祭儀舉辦的時間及對歌舞活動的稱法,都可以判讀社群分類的方式。如:祭典中的歌舞,在台南地區稱為「牽曲」、「牽戲」;高雄稱為「跳戲」、「公廨戲」;而屏東以及瑯嶠的馬卡道人則稱為「跳喔嘮」;到海岸山脈則幾乎都可通用(註9)。
對阿立祖信仰進行普查,我們可以發現文化與族群的相應關係,也見證阿立祖現相的複雜性。 https://bit.ly/31Po4vF


頭社公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頭社公廨,現稱太上龍頭忠義廟。位於臺南市大內區頭社里,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公廨,現在廟的主體為1983年時興建。祭神「太上老君」,原名阿立祖。[1]:92以每年十月十四日起的平埔夜祭聞名。頭社公廨距離頭社聚落北方約二、三百公尺遠,傳說原因是因阿立祖喜清潔,不喜人間煙火及紛鬧,社人乃將公廨建於離部落一段距離路程之所+頭社公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KtFJB

頭社公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卡斯系列報導。 貓盂社 ,潘永貞家族。
潘永貞生於 1880年 明治13年,
1902年 潘永貞年齡謹 22歲即 ,號召兄弟姊妹到台中廳 ,大甲街頂後厝,下後厝附近一代, 贌耕數甲田地耕種 歷經無數滄桑 , 潘永貞, 潘兼菜兄弟奮鬥有成安定下來, 昭和六年 1931年戶籍遷從五里牌番仔寮移至大甲街頂後厝。
以及 盂氏(盂獻堂)家族定基於福德里《 船頭埔後壁寮》
圖 4,5 潘永貞 孫媳婦, 潘羅純,李裝環 ,口述歷史。
圖六, 潘永貞古厝
圖 7~ 18, 大甲鎮福德里順帆路 《 船頭埔》月海仙師祠 ,捐獻碑文 芳名錄。 原百應公廟。未經授權請勿引用 道卡斯文史工作室(3)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https://bit.ly/3fJZnFM

116542094_1196285367395046_6011207762990792797_n (1)116875804_1196285417395041_2204693372542617819_n (1)116796855_1196285327395050_3432977498074321983_n (1)117194447_1196286120728304_2255229687565519839_n117209387_1196286157394967_9036317031367335520_n116815875_1196286084061641_3954059760566324919_n116911485_1196286044061645_5811166282130248896_n116393104_1196286014061648_8400833416879311098_n117309834_1196285957394987_2909810206871245258_n116790506_1196285824061667_6529801608866382579_n117194746_1196285857394997_4490393223079581055_n116806489_1196285790728337_5454558453933168509_n116714778_1196285750728341_8909453577798743185_n116793859_1196285687395014_8320872216306567920_n117096670_1196285724061677_2840015621206671424_n116361907_1196285654061684_4013265652419210242_n116626422_1196285617395021_1577123836183550396_n116707323_1196285497395033_6353126661263758534_n117178563_1196285560728360_4695095912305615029_n116453281_1196285447395038_8127446393444894840_n116875804_1196285417395041_2204693372542617819_n


公廨(祖靈)文化尋訪  系列(337)
內門溝坪 廣華橋東方公廨
    來到溝坪,沿高117線往東北走,過了「興天宮」很快就來到了廣華橋,在廣華橋橋頭東方果園山坡邊就是公廨。
    公廨單室,紅磚水泥牆面建築,前後兩坡雙倒水黑瓦屋頂,室內砌一約1尺高的祭台,祭台中央供一「太祖祀石」,祀石前置一香爐,其它尚有蠋台、茶杯、筊等,祀石上方及兩側都貼上春聯,祭台前置一木製供桌。
    從案桌上及室內的擺置來看,顯然已看不到傳統祭品祭拜,取代的是道教式祭拜模式,祖靈-太祖的稱呼也被認為是「土地公」,傳統的祖靈公廨文化正逐漸式微。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03215599967031/permalink/3441623302792908/

342205604_2771684552968122_6243554818089769972_n (1)342214534_259151633174265_3280561202374690116_n342210149_1185420402170213_4408491257355210160_n342494070_946494626490679_4790166700586911603_n342208028_251349613953996_5160210439355698791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