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的祈禱體現什麼境界?
孔子一生的祈禱體現什麼境界? | 成語數來寶 | 成語典故 | 不愧屋漏 | 大紀元 https://bit.ly/3is5kcY
神之德真是盛大啊!雖然看不見,聽不到,然而卻體現在萬物之中。 (pixabay)
孔子一生的祈禱體現什麼境界? | 成語數來寶 | 成語典故 | 不愧屋漏 | 大紀元 https://bit.ly/3is5kcY   標籤: 成語數來寶, 成語典故, 不愧屋漏
孔子一生對人溫良恭儉讓,他實踐仁義道德,總是與人為善。孔子《論語》「不語怪力亂神」,那麼他對祈禱求神的事情抱著怎樣的態度和看法呢?《論語》中有二處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是圍繞「祈禱」這個主題的,從其中可以看到孔子個人的信念。
《論語·述而》篇有一章記載,說有一次孔子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的樣子,弟子們擔心,急性子的子路很是著急,想起祭祀的誄文上有「禱爾於上下神祇」(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的說法,就請示孔子讓為他祈禱求神保佑。孔子怎麼說呢?
孔子聽後回答說有求神保祐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因為誄文上有「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這樣的說法。[1]孔子雖然在大病中,並沒有答應子路作祈禱。是孔子不相信祈禱嗎?
其實不是,孔子回答子路說我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孔子怎麼為自己祈禱?他的祈禱方式和常人不一樣。孔子相信禍福繫於人自己的行為,神幫助的是順天道而行的人,而不是有所求的人,也不是遇到災難才禱告求解的人。所以他時時都按照道德的標準作人做事,處世光明正大,也無愧屋漏(*屋內「西北隅謂之屋漏」,是屋內最暗之處,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即使在無人的地方,行事一樣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這就是孔子對神祈禱的方法!
孔子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孔子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論語.八佾》中還有個實例,是王孫賈對孔子發問。當時,王孫賈是衛國的權臣,很有實權,他問孔子怎麼看「與其媚於奧(*奧神),寧媚於竈(*竈神)」的說法。「媚」是親近順從,表現為殷勤祭祀。奧是指奧神, 當時人們相信屋宇奧處,一般指屋內西南角有主宰生死禍福的神;竈是指掌管衣食福祿的竈神。
王孫賈是衛國之權臣,自覺有權主掌屬下、庶民的衣食福祿,故而這樣問孔子,話中是帶著自嬌的意味的。這話也反應當時祭拜的民俗,人們以為屋宇奧處有崇高的神,但並非各家常常祭拜的神主;而竈神雖然地位不高,人們都說竈神察錄各家中人的行為報告天上帝君作為降福降禍的依據,所以用事(*當權執事)。
孔子直白地回答他:「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就說這種說法不對呀!人要是犯了滔天大罪,怎麽祈禱也沒用,不管向竈神祈禱,或是向奧神祈禱都不管用了。
孔子誠信冥冥中人在作天在看,臨時抱佛腳,豈能瞞過神明?在《中庸》第16章中,可以看到更具體的陳述:
孔子說:「鬼神的德真是盛大啊!雖然看不見,聽不到,然而卻體現在萬物之中。天下的人都應齋戒、淨心、盛裝去祭祀它,鬼神在人上下左右,無所不在啊。《詩經.大雅.抑》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能夠怠慢不敬呢?』[2]微觀鬼神的顯示,真的是洋洋乎不可掩蓋! 」[3]
恭寬信敏慧的孔子,信天敬神,然而也有生病的時候,孔子知天命,深信天道恆存、鬼神常在,上天的安排自有深奧的道理。他總以「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面對人生,實實在在地體現了「不愧屋漏」的道德境界──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
孔子一生的祈禱體現什麼境界? | 成語數來寶 | 成語典故 | 不愧屋漏 | 大紀元 https://bit.ly/3is5kcY
-----------------
字詞     【不愧屋漏】
注音     ㄅㄨˋ ㄎㄨㄟˋ ㄨ ㄌㄡˋ
漢語拼音     bù kuì wū lòu
相似詞     不欺暗室
相反詞     暗室可欺
釋義     
屋漏,原指天窗,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比喻隱蔽無人之處。不愧屋漏語本《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一.張載傳》:「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
解釋:
屋漏,原指天窗,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比喻隱蔽無人之處。不愧屋漏語本《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一.張載傳》:「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
《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釋義
愧:慚愧;屋漏:古代室內西北角安放小帳的地方。原意是雖在宗廟裏,但無愧畏之心。後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壞事,不起壞念頭。
例句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宋史‧張載傳》)
----------------
【名稱】:不愧屋漏
【拼音】:bù kuì wū lòu
【注音】:ㄅㄨˋ ㄎㄨㄟˋ ㄨ ㄌㄡˋ
【釋義】:愧:慚愧;屋漏:古代室內西北角安放小帳的地方。原意是雖在宗廟裏,但無愧畏之心。後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壞事,不起壞念頭。
【出處】:《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例子】: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不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宋史·張載傳》)
-------------------
屋漏,原指天窗,
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
比喻隱蔽無人之處。
《詩經.大雅.抑》:
「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
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一.張載傳》: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無忝:不辜負、不玷汙。(忝:辱) 匪懈:不懈怠、不怠惰。
相似詞: 不欺暗室
教育百科: 不愧屋漏

1. 羞辱、汙蔑。【例】毋忝爾所生(《詩經.小雅.小宛》)
2. 自謙詞,有自慚的含意。【例】忝居、忝為人師、忝列門牆
教育百科: 忝
成語:不愧屋漏
屋漏:古代室內西北角安放小帳的地方。
原意是雖在宗廟裏,但無愧畏之心。
後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壞事,不起壞念頭。
出處:《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示例: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宋史·張載傳》
近義詞:光明磊落、不慚屋漏
反義詞:暗室欺心
語法:作謂語;形容為人正直


讀懂論語:(3.13)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與上幾章相對照,本章仍然是論述祭神之禮的實質問題。不過換了場景,從魯國轉到了衛國。
「王孫賈問」
王孫賈是衛國大夫,在衛國「治軍旅」,屬於實權派。王孫賈本來是周人,卻能到衛國從政,並擔任要職,可見其從政有一套「真本事」。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呆的時間最長,衛國國君衛靈公待孔子也算不錯,故其國中大臣與孔子多有來往,相問之事在情理之中。王孫賈相問,因其「僑居」的身份和經歷與孔子多少有些相似,於孔子而言就更有「深義」。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這是王孫賈的問題。「與其……寧……」古文的對比語法,即「與其……不如……」的意思。「奧」,古時指房子(大門朝向南)的西南角位置,個位置在古代是家中尊長居住的地方,所以又用來放置家中所要祭祀的神主。為什麼要以房子西南角位置為尊?這涉及周易八卦,在西南方位,是後天八卦的坤位,代表大地,後天坤位在五行中又居中位,故以尊位待之。此處「奧」指代家中所要祭祀之尊神「灶」,即廚房灶台。春秋時期,從殷商傳下來的崇信「鬼神」之風依然很盛,在人們的思想中,任何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繫的地方都有「神靈」存在。即使現在的一些農村,逢年過節時,從舊社會過來的一些老年人,還會在房門前、灶前甚至茅廁前燒紙錢,就是祭祀「門神」、「灶神」、「廁神」的意思,現代還普遍流行「臘八祭灶」的習俗。此處「灶」就指代灶神。「於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在當時應當是一句俗語。按正常道理,家中的尊神應當高於灶神,若要討好神靈,當然要先討好尊神。但人們通過社會經驗得出一個相反的結論,那就是於其討好尊神,不如討好灶神。為什麼?可能因為尊神平常在天上,較少到人間來,對人的生活不了解。而灶神平常與人在一起,其職責就是記錄人的所作所為,然後匯報給尊神。對一般人而言,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記錄在灶神手裡,只要灶神只向尊神匯報自己的好事,就能保證自己的平安了,此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討好尊神還不如討好灶神。「何謂也」,王孫賈並非不知道「於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的意思,拿這句話問孔子,背後還有他隱藏的目的。
孔子長期在衛國「聞其政」,很希望自己「以德治國」的理念能被衛國採納,行為之中,難免表現出有所求的樣子。而一些官吏,總希望別人有求於自己,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所求而從中獲利,這種貪污腐敗形式,古今一致。王孫賈位在大夫,手中握有實權,是個「實惠」的角色。而衛靈公則是一個「甩手掌柜」式的國君,很少過問國事,國政多由王孫賈等一幫大臣掌控。所以,在王孫賈看來,自己比之於衛靈公,就如同灶神比之於尊神,可以讓「媚於己」者獲得實惠。王孫賈的意思是說:孔子是來衛國求差事的,但巴結衛靈公沒有用,要辦成事還得來巴結自己。就是希望孔子來求自己。
另一種可能的說法是:當時衛國國政多出於衛國夫人南子,南子才是衛國真正的實權人物。孔子到衛國尋求從政,只有得到南子的認可才行得通。但在當時,女人執國政是違背周禮的行為,孔子凡事從周禮出發,自然不肯以「走後門」的形式去求南子。南子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自然想把孔子「收伏」在自己的派系中,既然孔子不主動來求自己,就不免要想些辦法,讓人勸孔子來求自己。王孫賈是否是南子派系中的人不得而知,無論是否,王孫賈問孔子的原因,都有可能是勸孔子去求南子,以便實現其在衛國從政的目的。因為南子比之於衛靈公,亦相當於灶神比之於尊神,故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就是說,「與其求衛靈公,不如求國夫人南子。」
「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這是孔子回答王孫賈的話。孔子當然明白王孫賈的意思,但並不說破,也不作解釋,只是對「於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俗語作一個評判,指出這種思想並不正確,故說「不然」。「獲罪於天」,此處「罪」泛指一切道德上的錯誤,並非專指犯了法而獲罪。「獲罪」也並非指受到處罰,無論受不受處罰,只要事實上違背了道德原則,即為「獲罪」。「獲罪於天」,並非指得罪了「天」,一個人違背道德原則,即是違背了「天道」,以此而言「獲罪於天」。一個人與別人預謀做壞事,常說「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意思是再隱秘的事「天」也知道。此「天」既非人格化的神,也非純物理意義的天,而是指「道」。此「道」亦在人心,人做了好事壞事,人心都知道,都會埋在心底。「無所禱也」,即沒有祈禱的地方,沒有可祈禱的對象,也就是說,再祈禱也沒有用。人若做了壞事,向家中的尊神祈禱沒有用,向灶神祈禱更沒有用。家中尊神最高也就是「天」了,天以道對待人所做的事,哪會因幾句好話就被收買掉。
孔子不贊同「於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理由就是「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一般人的心理,總想通過神靈獲得好處,以為神靈也如人一樣好上當受騙,聽幾句好話就能給人好處,這實在是把神靈看扁了。一是神靈沒有這麼笨,憑几句話就會輕易相信。二是人做的事都存在人的心底,想忘也忘不掉,在神靈前祈禱,神靈對人心所想之事看的一清二楚,想瞞也瞞不了。三是人心通天,人心即天,人心對人之所為自有公斷,對於好事壞好,一目了然。人對天祈禱,其實是在對自己的心祈禱,自心不相信,即等於天不相信,天不相信,即「獲罪於天」。「獲罪於天」,即罪在人心,內心之罪不除,卻希望獲得善報,於理不通,天理不容,故「無所禱也」。「無所禱」即「無所媚」,「媚於灶」與「媚於奧」也就沒有意義,故說「不然」。
孔子這是就事論事來回答王孫賈的問題,當然也側面回應了王孫賈話後隱藏的意思。孔子的話背後的意思是:我孔丘獲罪於魯國國君,才流亡到衛國,我有這種「罪」,所以回不去魯國。我孔丘最想祈禱的是回魯國,但只有魯國國君同意了才能回去,單靠祈求衛國君、臣是實現不了的。即使我孔丘想在衛國從政,也只能是向衛國國君提出請求,如果衛靈公不直接答應,我就不能在衛國從政,即使你王孫賈或者國夫人南子答應了也不可行,至於讓我去求你王孫賈或南子,那就更是違背周禮,就更不可行。如果我按照你王孫賈提出的辦法行事,那就是在違禮,那就等於「獲罪於天」,以違禮的行為去祈禱得到一個想要通過從政來推行周禮、維護周禮的目的,那就一無是處,祈禱的目的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也就是「無所禱也」。
當然,單純對本章這樣解釋,並非編者意圖。本章的目的,還是要把重點落在「禮」上。「媚於奧」、「媚於灶」,說的是在家庭中對鬼神祭祀,這種祭祀是小祭祀,可有可無,不象國家君主進行「諦」祭那樣注重形式,所以,凡有「祭奧」、「祭灶」這種祭祀,那主祭人多是出於真心,目的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對神有所求。這樣的祭祀,可以說禮的主體完整了,態度也認真了,應當「合禮」吧?孔子就說了:還不一定。還要看這種祭祀出於什麼目的。如果因做了錯事而「獲罪於天」,出於免罪的目的,則此種祭祀就是「違禮」。這樣的祭祀得不到回應,也就實現不了「禮」的目的,故不能稱為「禮」。總之,「禮」存在的目的,是使人的行為與道相合,不做有違道德的事。做了有違道德的事,等於在人心中埋下了「罪惡」的種子,這就是「獲罪於天」。即使家中諸如「祭灶」這樣小的祭祀活動,其目的也是引導人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道德,以防止做有違道德的事。一但做了違背道德的事,想要通過祭祀神靈的方式逃避罪惡後果,那是行不通的,也是無用的,因為違背了祭祀之禮本身存在的目的。
當然,以上論述針對的是「媚於奧」、「媚於灶」之類的祭祀目的,不包括通過祭祀反省自己的過失,以祈禱方式改過自新這種目的。反過來說,「禮」就是保證人在道德方面不犯錯誤,犯了錯誤能改正錯誤,使人總是處於「修養」狀態之中,這才是「禮」的目的。
上幾章講「禮之本」,集中於禮的主體之一,即受禮者。本章則講禮的另一主體,即施禮者。施禮者的目的要合道,順道,才能達成禮的意義。
-------------
八佾篇第三【一三】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是衛靈公時衛國的大夫,問孔子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媚:諂媚,奉承。奧,家中西南隅,尊者居之,是五祀中的中溜神灶:炊煮食物之器。五祀中有灶神。媚奧媚灶兩句是當時的俗語,中溜神地位比灶神高,但灶神主管飲食,有實權。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時,受衛靈公尊敬,並為衛靈公夫人南子所召見。王孫賈誤以為孔子是來衛國求官,所以這樣問孔子。
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王孫賈以五溜神比喻南子,灶神比喻王孫賈自己。他的意思是告訴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孫賈。
孔子聽到這個話以後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話不對,不媚奧而媚灶,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嗎?媚奧媚灶,不都是媚嗎?這個「媚」,違背我的良知良能,違背我的本心本性,不就是自作孽嗎?是不可活呀!在哪裡祈禱,都是沒有用的,最終都是一場夢一場空。
孔子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衛國,周游列國,繼續尋找知音,尋找有大智慧的君主,共建大同社會。
--------------
溫習一段論語八佾篇裡的一段:王孫賈問:「媚於奧 ,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奧」,是層級較高的神,灶,就是灶神,層級較次,就是我們說的灶王爺。
  這段論語故事是說:孔子一輩子都在求個好位置,希望發揮他的能力,展現他的抱負。有個叫王孫賈的暗示夫子:與其你去求些大神,不如討好能通關節能管的著事的小咖。孔子諷刺也是回絕了王孫賈說:那可不一定,小心你自己作惡多端犯了滔天大罪,自身難保的求誰都沒有用!
   對於「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我還聽過另一個解釋:不管你們說外面的大神再了不起,再靈驗,我都不拜。我只拜我自己家的灶王爺,因為祂管我家的煙火食糧,是我家的根本。我不忘本也不捨本。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是一句警惕世人的話。但是在今天再說這個話,就真是有點泥古不化了。時代不同,身處亂世中,量事論理的尺也要跟著修正。我說這個話,完全是有感而發。
----------------
八佾→十三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我們的筆很拙,若是我們來寫,必定先敘述一段事實。但是這章經文一上來說王孫賈問,怎麼回事,下文便有解答。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這句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不是王孫賈的言語,或許是古人的話,或者是古言語。若王孫賈自己的話,必不如此說。只有師長對下輩可以這樣說:
「何謂也?」
,朋友平輩尚且不可,對上輩更不可以。
孔子在衛國,值逢靈公的時候,靈公非常恭維孔子,但是沒有讓孔子出仕做官。南子召見孔子,想借孔子的名聲,其實另有私心,何以見得?否則何必邀孔子一起出來遊街。這一件事有人了解,有人不了解,子路就不高興,王孫賈,何許人也,他自然了解。王孫賈這個人極會鑽營,靈公極聽信他,凡事以死的因果來權衡,但是這一次他就誤會了。
這個時候孔子沒有出仕,王孫賈以為孔子是走內線求官,所以問:你想作官,沒找對路線,找南子行嗎?但是不能直言:你怎麼放著我王孫賈呢?所以用比喻。
從前居家坐北朝南,西南角是房子最尊貴的地處。又有人說家有主祀的神,叫奧神,是住宅的神。又家中必有灶,有灶王,今日已撤差了,灶王最小,但是權力大,他生火才能吃飯,不生火,就不無法煮吃的了。
媚,巴結人,說好話求人。當時有句諺語,與其巴結奧神,官位大,還不如巴結灶神呢?就如唱戲的說: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要送紅包,先拉線。王孫賈假裝不懂,問孔子。[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孔子也明白,答話也裝糊塗。
辦事答話,靠平常練習,要當機立斷。
「你說的話,不對不對」
怎麼不對?對方不問也可以解釋。
若得罪了最高的天,向誰去求禱呢?這話一點也不錯,必須分治世亂世。你們到機關做事,受過教育,知道貪贓枉法不好。若到任以後才知道長官貪贓枉法,這雖是長官的事,你也要有眼力,長官多少要拉攏你,或給予你利益,他以為天下人都好利,如果你一上來不接受,但是你是部下,接受了又良心不安,怎麼辦?財是糊塗蟲,賊怕第一次,久了就成習氣。這時必須當機立斷,一走了之,否則破家敗名。這只是世法花報而已,還有果報呢!脫得陽間罪,如何能脫得陰間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