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傳》記載自元君到姜伯真等77位神仙事跡,如:徐福、王喬、郭璞、寇謙之等俱載其中。是研究道教神仙的重要文獻


歷代神仙通鑑. 2 - 徐道 - Google 圖書

2020-06-09_091605

歷代神仙通鑑. 2 - 徐道 - Google 圖書

姜叔茂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https://bit.ly/30mfcyj
秦時得道仙人。《洞仙傳》:不知何許人。與周太賓學道於句曲山(即茅山),種菜果,售之以購丹砂,二人並得仙。叔茂自稱:“昔學道於鬼谷,得道於少室(在嵩山),養翮於華陽,待舉於逸域。”梁·陶弘景《真誥》卷一三雲其於秦孝公時封巴陵侯。故其地又名姜巴。成仙后與周太賓並為蓬萊左卿。
周太賓
梁·陶弘景《真誥》卷一三雲其為秦時人。仙后為蓬萊左卿。《洞仙傳》:不知何許人,與姜叔茂學道於句曲山(即茅山),種果菜貨之以購丹砂,後俱得仙。太賓善...
周太賓
  秦代道家隱士。相傳他於秦時學道,與巴陵侯姜叔茂居句曲山下,多才多藝,
尤精古琴,能彈獨弦而成八音,並將此技藝傳與他人。據《琴史‧卷第三》載:〝
太賓復為蓬萊左卿,又傳馬明生,隨神女入石室,金床玉几,彈琴有一弦五音並奏
,此仙家之異也〞。


 以巴陵侯姜叔茂为名的“姜巴路”,由句曲山北青龙上下通至延陵,约40里,时为句曲山最早的大道。


周太賓
周太賓,秦時道士也。同姜叔茂學道,在勾曲山,種五果五辛菜,貨之以市丹砂。今山問多有韭建,即其遺種也今呼為韭山,在大茅西,甚多大韭。又餘處亦有蒜蓮耳,韭山、姜巴,一處也。二人並得仙。太賓有才藝,善鼓琴,能彈獨絃而八音和,以教糜長生、孫廣田。廣田即孫登也。
姜叔茂
姜叔茂,不知何許人。常與周太賓為友,學道修仙,今在蓬萊為左卿○南鄭諸姜,則叔茂之後也。叔茂曾作書與太極官僚雲:昔學道於鬼谷,道成於少室,養翮於華陽,待舉於逸域。時乘楓輪,宴於勾曲。悟言永歎,代謝之速,物存人亡,我勞如何。《真誥》曰:秦時道士周太賓及巴陵侯姜叔茂者,來住勾曲山下,又種五果並五辛菜。叔茂以秦孝王時封侯,今名此地為姜巴者是矣,以其因叔茂而名地焉,下注雲:地號,今亦存有大路,從小茅後通延陵,即呼為姜巴路也。但秦孝公時未併,楚置郡,巴陵縣始晉初,不知那有巴陵之封,恐是巴蜀之巴故也。
-----------------
宛丘先生
宛丘先生服制命丸得道,至殷湯之末世,已千餘歲。以方傳弟子姜若春,服之三百年,視之如十五歲童子。彭祖師之。受其方三首。


中國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姜巴路  https://goo.gl/maps/cgTBbVr1htfvVW3e9
中國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姜巴路 - Google 地圖 https://bit.ly/2MIBP7W

2020-06-09_093742


 以巴陵侯姜叔茂为名的“姜巴路”,由句曲山北青龙上下通至延陵,约40里,时为句曲山最早的大道。陶隱居曰:從小茅後通延陵為姜巴路。莫非我腳下的這條防火通道就是古代的姜巴路,陶弘景《華陽頌十五首》中就有「郭干峙留岸,姜巴亘遠蹤。廟貌或聞饗,別宅乃恆恭。」的詩句
-------------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89zbvkg.html
重走姜巴路,尋訪燕口洞
眼看著冬天已經來臨,茅山深處的雜草漸趨枯黃,走進茅山密林深處尋仙探幽之旅終於付諸行動。為了這次不尋常的旅行,我特意準備了一個大大的行囊,裡面除了準備了一年多的歷史資料、地圖,還有地質錘、指南針、GPS、照相機等一應裝備,特意在單位的竹林砍好一根毛竹,既是拐杖,又是探路工具。
12月3日上午9點30分左右,我和一個同事開車自五里亭上山,沿著山間新修的柏油路來到了民兵水庫的西南角,也就是三茅峰的後山。沿著民兵水庫的南岸一路向東北,是一條石子路,山間林蔭蔽日,縷縷陽光從密林樹葉的縫隙中灑落下來,煞是好一派初冬美景。平時很少走這種山間小道,真的沒想到茅山深處景色更加迷人。我的同事就是土生土長的茅山人,我問他是否走過這條山間小路,他說幾十年前家中蓋房子,到林場購買杉木走過一次,年代久遠已經沒有印象了。
車行到一座很小的水泥橋,我略微停了一會兒,看見自三茅峰而下的溪水就是從這裡流向民兵水庫的,難道這裡就是史料記載中的白李溪?《茅山全志》有載:昔高辛氏展上公居於溪上,植白李,食之而登仙。我試圖在恍惚的記憶中能與展上公通靈,請他給我一個正確的答案,怎奈我是凡人一個,只能在歷史資料和現場調查的比對中尋找答案,然而時過境遷,幾千年後的今天,歷史的痕跡已經渺茫,溪水長流,而白李無在。雖不能通靈得到答案,但我還是感覺到這裡充滿了道教氣場,應該就是白李溪。
我將車停在民兵水庫東北角、林場工區前,思考一番後,決定第一站尋訪的是方隅山和燕口洞。三茅峰以東已經是金壇的地界,向東有一條碎石路,還算比較寬闊,可能是林場防火需要而拓寬。陶隱居曰:從小茅後通延陵為姜巴路。莫非我腳下的這條防火通道就是古代的姜巴路,陶弘景《華陽頌十五首》中就有「郭干峙留岸,姜巴亘遠蹤。廟貌或聞饗,別宅乃恆恭。」的詩句。
姜巴路
這條路上曾經留下眾多仙真的足跡,真可謂茅山之仙路,可以想像到路上香客曾經的熙熙攘攘。一想到路的盡頭就是錢妙真登仙之處燕洞宮,不覺加快了腳步,再想到陶弘景從燕口洞中找尋到的周子良通靈筆記,從而寫就了《周氏冥通記》,更是增加了些許激動。我有這麼幸運嗎?我暢想著站在燕口洞前與周子良對話,我想問他,你的通靈筆記為什麼降在燕口洞,這裡可是錢妙真修行之所啊,難道你們還有什麼動人的愛情故事嗎?洗心池是洗去世俗對錢妙真的妄言,還是表達錢妙真對你的真情?其實,我也不想得到確切的答案,美好的東西還是需要想像的空間。
洗心池否?
《真誥》雲,雷平之東北,良常之東南,其間有燕口三小山相隅,名方隅,古人曾合九鼎丹於此,幽人在世時,心嘗樂居焉,今常游此。向東走到一個三岔路口,這裡東、西、南三小山相隅,基本符合《真誥》所云。但燕口洞到底在哪座小山上,史料也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就沿著東西兩座小山中間的防火通道一路向北探尋。攀至兩山中間最高處,再往北稍下山有一平地,往北觀望,視線比較開闊,一眼就看見了宏偉華麗的乾元觀,在我們所處位置和乾元觀之間有一較大平地,有農民正在這裡種菜,也許歷史上這就是乾元觀的廟產菜地。
方隅山北望乾元觀
東面小山野山竹密布,無從上至山頂,我們只好原路返回三岔路口,返回途中,在溪水流淌的山澗中偶爾發現一兩塊古代碎磚,說明山上曾經有過建築,但沒有發現大面積房基,也不能就此妄斷。
方隅山竹海
在岔路口稍事休整後,我們沿著古姜巴路一路向東,這條路過去也是一條碎石防火通道,因廢棄久遠,山竹叢生遮路,現勉強能容二人通行,加之前幾天剛下過雨,山上的溪水已經漫過該路,緩緩向東流淌。之前準備的毛竹拐杖發揮了作用,避免了一腳踩如泥濘,我們一路緩行,一路搜尋,眼見來到了一片茶園,已經聽到了路上汽車駛過的聲音,繼續往東就是由南向北通往乾元觀的柏油路。燕口洞近在咫尺,卻未能謀面,或許是我先前的妄加猜想引起錢真人的責怪,就是不讓我如願。無奈之下,只好電話聯繫了林場的朋友打聽。據林場的朋友說,現在沒有方隅山這個山名,姜文谷活死人墓在石板山,也就是東面那座小山。
時間臨近中午,也沒有提前約好林場朋友做嚮導,只好帶著遺憾而踏上歸途,期待著重訪方隅山,再尋燕口洞。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89zbvkg.html

12q500037776575q1s401328000p61sp42477p9412q5000377754r19rq3212q2000744ps6818216o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獨家出版,又稱中國百科全書) - 鼎文書局 - Google 圖書

2020-06-09_110535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獨家出版,又稱中國百科全書) - 鼎文書局 - Google 圖書

《洞仙傳》,道教神仙傳記,1卷。相傳是見素子撰。
《洞仙傳》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未題撰人,共10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通志 ·藝文略》記為見素子所撰。見素子一說是六朝人,又有人認為是唐代女道士胡愔。《洞仙傳》記載自元君到姜伯真等77位神仙事跡,如:徐福、王喬、郭璞、寇謙之等俱載其中。是研究道教神仙的重要文獻


姜伯真,不知道是哪裡人。從小喜好道學,到猛山採集藥材,忽然遇到神仙史伯真。史伯真讓他站在太陽下面,從背後觀察他,發現他心臟所處的位置有點偏,於是對他說:「你刻苦好學,非常勤奮,但是卻不知道唯一的不足就是你的心長偏了。」因此教姜伯真服食石腦。石腦外表有小斑點,質地柔軟,形狀像小石頭一樣,居住的地方到處都有。長期服用,會使身體發熱,但不會感覺口渴,之後便能得道成仙。繁陽子曾經服用石腦,同樣得道成仙。


姜伯真者,不知何許人也。少好道,在猛山採藥,忽值仙人史伯真。平立日中,背後觀之,其心不正,仙人曰:勤學之至,而不知心之不正為失。因教之服石腦。石腦色班柔軟,形如小石,處所皆有。久服身熱而不渴,後遂得仙。繁陽子服之,亦得道。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22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天静宫

閭丘方遠,唐末五代道士。複姓閭丘,字大方,號「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中國安徽)人。是道教南嶽天台宗的重要人物。三十四歲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宮。方遠輯錄《太平經鈔》,將一百七十卷之《太平經》精選節錄為簡明讀本。唐昭宗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據南唐沈汾《續仙傳》載:從學弟子二百多人。弟子有程紫霄、聶師道,胡謙先、孔宗魯等。
道教人物:弘揚道教南嶽天台派的閭丘方遠
閭丘方遠(?~902)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屬安徽)人,年十六,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復詣仙都山隱真岩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三十四歲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宮葉藏質。據稱得真文秘訣。方遠在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將卷帙浩繁之《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精選節錄為簡明讀本,名之曰《太平經鈔》。唐景福二年(893),錢塘彭城王錢霮籠絡高道,訪方遠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居之。錢霮在所撰《天柱觀記》中,讚揚方遠「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昭宗李曄降詔褒異,並頒命服,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由是顯聞吳楚。南唐沈汾《續仙傳》載稱:遠近從學弟子二百多人,其中會稽夏隱言,譙國戴隱虞,滎陽鄭隱瑤,吳郡凌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之,皆傳道要而升堂奧者。廣平程紫霄,應召於秦宮,新安聶師道行教於吳國,安定胡謙光,魯國孔宗魯,十人皆受思真煉神之妙旨。
閭丘方遠是弘揚道教南嶽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別是他輯錄的《太平經鈔》,作為一部較完好的《太平經》節鈔本,在《太平經》已經嚴重散失之後,還能大體上顯其原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bje4pg.html
---------------
閭丘方遠(約西元839─西元902),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屬安徽)人,道教上清派天臺南宗著名道士。
年十六,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復詣仙都山隱真岩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 三十四歲受法箓於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據稱得真文秘訣。
方遠在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 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將卷帙浩繁之《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精選節錄為簡明讀本,名之曰《太平經鈔》。 唐景福二年(893年),錢塘彭城王錢?笼絡高道,訪方遠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居之。
-------------
閭丘方遠 (約西元839—西元902)唐末道士。 字大方,號"玄同先生"。 舒州宿松(今屬安徽)人。
幼而辨慧。 年十六通經
闾丘方远
閭丘方遠
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元澤以為奇才,對他說:"子不聞老子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蓋身從無為而生有為,今卻反本,是曰無為。 夫無為者,言無即著空,言有則成礙,執有、無即成滯。 但於有、無一致,泯然無心,,則庶幾乎道......"稱讚他"才器高邁,直可為真門之標表"。
複諸仙都山隱真岩,師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 三十四歲受法策於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真文秘訣盡蒙付授。 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忘於心。 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 "詮《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于江淮間。
昭宗景福二年(893),錢塘彭城王錢服務業深慕其道德,訪於餘杭大滁洞,為築室宇以安之,並表奏其行業。 昭宗累征之,方遠以天文推尋秦地將遭兵火,唐祚必當革易,不出山林為宜,故而競不赴召。 乃降詔褒獎,就頒命服,俾耀玄風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 方遠發揮聖化,啟發蒙昧,真靈事蹟顯聞吳楚,從學者甚眾。
天復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得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傳為屍解。 今存《太平經鈔》十卷(原有三十篇本、二十卷本)一當條其編著。 弟子百餘人,會稽夏隱言、譙郡戴隱虞、滎陰鄭隱瑤、吳郡陸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芝皆傳道要而升堂奧;其中尤以廣平程紫霄、新安聶師道,安定胡謙先、魯國孔宗魯等十人為著,皆受上清思真煉神之妙旨。
生年考證編輯
閭丘方遠二十九歲向香林左元澤問大丹,及後向仙都山劉處靜學修真之術,三十四歲正式拜在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門下。 左元澤、劉處靜皆葉藏質之師兄弟。 司馬承幀傳薛季昌,薛季昌傳田虛應,田虛應在衡山收了四大弟子:劉玄靖、馮惟良、徐靈府、陳寡言。
唐憲宗元和十年(西元815年),除劉玄靖留在衡山外,田虛應帶了馮惟良、徐靈府、陳寡言三大弟子東入天臺山,馮惟良傳葉藏質、應夷節、沈觀他;徐靈府傳劉處靜;陳寡言傳左元澤。
唐懿宗鹹通十三年(西元872年),唐懿宗為葉藏質隱居之所"石門山居"賜名"玉霄宮",閭丘方遠三十四歲才拜在葉藏質門下,是在該年之後,往前推三十四年,是唐文宗開成四年(西元839年),故閭丘方遠生年約在西元839年。
《太平經鈔》編輯
太平經鈔編纂的人,據今所考,是唐末的閭丘方遠。 可是一些道書紀載,多稱閭丘方遠太平經。 南唐沉汾續
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
閭丘方遠的太平經鈔
仙傳說:閭丘方遠,舒州宿松人,幼而辯慧,年十六,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三十四歲,受法匿於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真文秘訣,盡蒙付授。 而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 每披卷,必一覽之,不遺於心。 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 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 其聲名愈播於江淮間。 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遠離深慕方遠道德,訪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安之。 至天復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 這裡所謂太平經為三十篇,雲笈七簽卷一百十三下續仙傳也作。 字當有選擇而編次的意思。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 東漢後半葉,宮崇,襄楷曾先後分別向順帝和桓帝進獻此書。 宮崇稱此書為其師干吉(或稱於吉)得於曲陽泉水上。 故過去有人稱此書為於吉或宮崇所作。 據近人研究,《太平經》非出一人之手,是西漢末至東漢順帝時期逐漸增益而成,於吉、宮崇等僅是其撰人之一,或為集大成者。
《太平經》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計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 《正統道藏》收入太平部時,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餘五部各亡佚若干卷。 唐末道士閭丘方遠以《太平經》卷帙浩繁,乃節錄經文,編成《太平經鈔》,仍按天干分為十部,每部一卷,合為十卷。 南唐沈汾《續仙傳》與宋賈善翔《猶龍傳》稱閭丘方遠詮《太平經》三十篇,宋鄧牧《洞霄圖志》說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 其實僅篇卷分法不同。 今本《太平經鈔》甲部,乃後人偽補,癸部實際上為甲部,故癸部實闕。 癸部內容篇目於敦煌鈔本斯坦因第4226號《太平經目錄》中可見。 閭丘方遠還從《太平經》中選輯論述精、氣、神之關係及守一之法的內容,編成《太平經聖君秘旨》。 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道德真經廣聖義》等二十多種道經中,有《太平經》引文。 今人王明以《正統道藏》本《太平經》殘卷為底本,輯錄《太平經鈔》《太平經聖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種書之引文,編成《太平經合校》,大體上恢復了《太平經》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經》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標題,末附篇旨,總攝大意。 行文以"真人"與"天師"相問答的形式闡述經義。 該經卷帙浩繁,雜采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緯之學以成篇,除宣揚神仙信仰方術外,還觸及世俗的社會政治問題。 其主要內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太平世道"的社會政治思想
《太平經》以"太平"名書,有其解釋:"太者,大也。 乃言其積大行如天,凡事大也,無復大於天者也。 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無復姦私也。 "《太平經》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無災異、無病疫、無戰爭,君明臣賢,家富人足,各得其樂的太平世道。 主張帝王當行道德,黜刑禍,理政應法天地、順自然。 它將帝王分為上君、中君、下君、亂君及凶敗之君。 認為帝王是天然的統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明君,實行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滿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稱天心。 它還強調君、臣、民三者關係的協調。 認為君明、臣良、民順"三氣悉善",是太平長治的根本條件。 "君導天氣而下通,臣導地氣而上通,民導中和氣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國。 還以陰、陽、和比擬君、臣、民,君陽臣陰,應依陽尊陰卑之則,各居其位。 陽盛則陰衰,君盛則臣服。 陰、陽、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 "天下立平不移時",太平盛世即可實現。 《太平經》還主張選賢任能,廣開言路,下可革谏其上;反對賤視和殘害婦女,提倡人人應力作以獲衣食;反對為富不仁,提倡救窮周急;反對以智欺愚,以強欺弱,提倡孝忠誠信,主張斷除金兵武備等。 它的社會政治主張即襄楷上疏所稱的"興國廣嗣之術",主要反映了當時處於苦難之中的廣大農民的嚮往太平盛世思想。 "奉天地順五行"的神學思想
《太平經》稱"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綱,道之信,道之所因緣而行也。 地者,乃德之長,德之紀,德之所因緣而止也"。 告誡信道者當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順天意。 天可順不可違,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 帝王為天之貴子,尤應順承天道;順天地者,其治長久,否則當遭天罰。 "天人感應"是《太平經》的基本理論依據之一。 天人之感應,表現為自然界之變異災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 災異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諫",若不聽從,必降重殃。 認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賞善罰惡,具有無上的權威。 陰陽五行說是《太平經》的主要理論基礎。 認為:陰陽五行體現天道之理則,恆常不變,人須絕對順從,不可失其道。 "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 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一陰一陽之理,遍於天地,為道之用。 事無大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兇。 今日失道,即致大亂。 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 陰陽之關係可互生互變,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得,道乃可行。
善惡報應思想與承負說
《太平經》謂天地及人身中皆有眾多之神,受天所使,鑒人善惡,掌人命籍,"善自命長,惡自命短"。 對人之善惡,天皆遣神記錄在簿,過無大小,天皆知之。 天賞罰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惡不止,則減其壽算,不得天年;或使兇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
闾丘方远
閭丘方遠
善惡之標準,最要者為孝、忠。 行孝者可被薦舉,現世榮貴,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誅,天地鬼神皆惡之,令其兇夭,魂神受考。
《太平經》在《周易》"積善餘慶,積惡餘殃「說的基礎上,提出承負說。 何謂承負? "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谪,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 "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即為善可遺福子孫,作惡將遺禍後人。
承負的範圍是:承負前五代,流及後五代。 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餘殃。 國家政治也相承負,前朝綱紀失墮,后朝遂被其災。 但承負代代積累的結果,也可能出現力行善,反常得惡;或力行惡,反常得善的象。 《太平經》認為,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所致。
承負說是黃老道立教的理論依據之一。
長壽、成仙、祈喬治斯 、治病諸方術
《太平經》認為,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積德行善,為長壽升天之要道。 人之生命須神、氣結合,或精、氣、神俱備。 如長期保守精神與形體的結合,使神不離身,就可達到長生久視。 此方法為"守一",也就是守神。 "守一"可度世,乃至長生久視。 此外,還有食氣闢谷、胎息養形、守靜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術,以及屍解和白日升天兩種成仙形式。
《太平經》記載的符咒祈幣諸方術有:卜占決吉凶,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頭解過,依星宿而推祿命等。 《太平經》中所謂"法"、"訣",皆與道術有關。 《太平經》載后聖李君授青童大君《靈書紫文》,內有二十四經訣,不外符箓禁咒與服食煉養之術。
《太平經》還載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術。 灸刺即針灸,以調安三百六十脈,通陰陽之氣而除病。 禽獸線路之屬謂之生物方。 草木能相驅使,謂之草木方。 認為動植物內均含有"精",具有療病之神效。 它還闡述靜功內養及保健之法,其要旨為:樂和陰陽、守柔不爭、安貧無憂、慎用飲食、勿犯風寒、清靜存神和內視守一。
《太平經》是黃老道的主要經典。 它的社會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義和方術,對黃老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人物影響編輯
閭丘方遠是弘揚道教南嶽天臺派的重要人物,特別是他輯錄的《太平經鈔》,作為一部較完好的《太平經》節鈔本,在《太平經》已經嚴重散失之後,還能大體上顯其原貌。 南唐沈汾《續仙傳》載稱:遠近從學弟子二百多人,其中會稽夏隱言,譙國戴隱虞,滎陽鄭隱瑤,吳郡凌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之,皆傳道要而升堂奧者。 廣平程紫霄,應召於秦宮,新安聶師道行教於吳國,安定胡謙光,魯國孔宗魯,十人皆受思真煉神之妙旨。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真靈位業圖》是南北朝時道士陶弘景編寫的對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個譜系。
他將當時各種道經中所記載的近700名神靈用7個等級進行了排列。每一等級(神階)都有一位居中的主神,其他分別列於左位、右位、散仙位、女仙位。
主神:玉清元始天尊(共29名)
主神:上清玉晨玄皇大道君(共104名)
主神:太極金闕帝君(共84名)
主神:太清太上老君(共174名)
主神:九宮尚書張奉(共36名)
主神:右禁郎定錄真君茅固(共173名)
主神:酆都北陰大帝(共88名)
第一等級以元始天尊為主神,他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相傳他在形成天地萬物的自然元氣之前出生,故稱作「元始」。第四等級以太上老君(老子)為主神。在此圖譜中,老子的身分地位有所下降,從原先道教中的萬神之宗主下跌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了。
陶弘景的這個真靈位業圖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度(門閥士族制度),也反映了陶弘景的神學觀點。也是這時正式確立了元始天尊作為道教最高神的地位。
《真靈位業圖》中把上清派主神玄皇大道君列入了第二神階,而太平派主神金闕太平帝君位於第三神階,天師道主神太上老君居於第四神階。這反映了陶弘景作為上清派道士的立場,也是當時道教各派社會地位的真實狀況。《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疑也是為替人間的封建等級制找根據。
《真靈位業圖》將道教中的神鬼系統進行了人為的整理、編排,且把中國歷代許多著名的君王如秦始皇、周文王、魏武帝、漢高祖等,思想家孔子、莊子等,還有公侯名士李廣、陶侃、蔡謨、馬融、郗鑒也一起作為神靈排列進去。對此,《真靈位業圖》歷來引起非議,甚至有人懷疑飽學之士陶弘景不會有此荒唐之作,疑此為偽造之書
真靈位業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nYAGm
------------------
《洞仙傳》,道教神仙傳記,1卷。相傳是見素子撰。
《洞仙傳》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未題撰人,共10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通志 ·藝文略》記為見素子所撰。見素子一說是六朝人,又有人認為是唐代女道士胡愔。《洞仙傳》記載自元君到姜伯真等77位神仙事跡,如:徐福、王喬、郭璞、寇謙之等俱載其中。是研究道教神仙的重要文獻。
-----------------------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https://bit.ly/3dLh0oi
夫仰鏡玄精,睹景耀之巨細,俯盼平區,見巖海之崇深,搜訪人綱,究朝班之品序,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但名爵隱顯,學號進退,四宮之內,疑似相參,今正當比類經正,讎校儀服,埒其高卑,區其宮域;又有指目單位〈上皇道君五帝七老如此比之類是矣〉,略說姓名〈墨羽孟卓之例是〉,或任同秩異〈金闕四帝太極四眞及下教之例是矣〉,業均跡別者〈諸步綱之例也〉,如希林真人為太微右公,而領九宮上相,未委為北宴上清,當下親相職邪?諸如此類,難可必證。謂其並繼所領,而從高域粗,事事條辨,略宣後章,輒以淺識下生,輕品上聖,升降失序,梯級乖本,懼貽謫玄府,絡咎冥司,今所詮貫者,實稟註之奧旨,存向之要趣,祈祝跪請,宜委位序之尊卑,對真接異,必究所遇之輕重,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級千億,若不精委條領,略識宗源者,猶如野夫出朝廷,見朱衣必令史,句驪入中國,呼一切為參軍,豈解士庶之貴賤,辨爵號之異同乎?陶弘景序
重刊道藏輯要
洞玄靈寶眞靈位業圖
梁貞白先生陶弘景纂
   唐天臺妙有大師玄同先生賜紫閭邱方遠校定
 玉清三元宮
  上第一中位
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
  左位
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
東明高上虛皇道君
西華高上虛皇道君
北玄高上虛皇道君
南朱高上虛皇道君
玉清上元宮四道君〈各有諱字〉
玉清中元宮紫清六道君〈各有諱字〉
玉清下元宮高清四元君〈各有諱字〉
玉清中散位一十君〈諱字不顯〉
  右位
紫虛高上元皇道君
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
太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
虛明紫蘭中元高上嵉皇道君
三元上玄老虛皇元晨君
三元四極上元虛皇元靈君
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君
三元紫映揮神虛生主眞元胎君
玉玄太皇君
上皇道君
玉皇道君
清玄道君
上皇天帝
玉天太一君
太上虛皇道君
太上玉眞保皇道君
玄皇高眞
太一玉君
高上玉帝
 右玉清境元始天尊爲主已下道君皆得策命學道號令羣
 眞太微天帝來受事並不與下界相關自九宮已上上清已
 下高眞仙官皆得朝宴焉
  第二中位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爲萬道之主〉
  左位
左聖紫晨太微天帝道君
左聖南極南嶽眞人左仙公太虛眞人赤松子〈黃老君弟子裴君師〉
左輔後聖上宰西域西極眞人總眞君〈姓王諱遠字方平紫陽君弟子司命茅君師〉
紫清太素高虛洞曜道君
太虛上霄飛晨中央道君
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
後聖太師太微左眞保皇道君
紫明太微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紫元太微八素三元玄晨道君
九微太眞玉保王金闕上相大司命高晨師
東海王青華小童君
領九宮上相長里先生薛君〈周時得道許長史前緣兄也〉
太微右眞公領九宮上相希林眞人燕君〈從小有天王受王君替代〉
司命東嶽上眞卿太元眞人茅君〈大茅君諱盈字叔申〉
左卿仙侯眞君許君〈諱穆南嶽夫人弟子事晉爲護軍長史退居句曲山〉
侍帝晨青蓋眞人郭君〈名世幹〉
紫陽左眞人周君〈義山〉
清靈眞人裴君〈漢右扶風人漢時得道〉
靈飛太眞太上大夫
侍帝晨東華上佐司命楊君
協晨大夫石叔門
正一羽晨侯公楊子明
玄洲主仙道君太上公子〈姓勤主關奏仙名〉
經命仙伯太保眞人
八玄仙伯右仙公谷君
正一左玄執蓋郎郄偉玄
繡衣使者孟六奇
太素宮官保禁仙郎裘文堅
左楊王 華仲戒
繡衣使者西林藻 右嬪之姬趙約羅
三天左官直御史管長條
逸域宮 八景城
七靈臺 鳳臺瓊闕
金晨華闕
  右位
右聖金闕帝晨後聖玄元道君〈壬辰運當下生〉
右輔侍帝晨領五嶽司命右弼桐栢眞人金庭宮王君〈諱晉靈王太子下教〉
右輔小有洞天太素清虛眞人四司三元右保公王君〈諱褒魏夫人師下教矣〉
侍帝晨右仙公許君〈長史子諱翽〉
玄洲仙都太上丈人〈治玄洲紫桂宮玄洲之主矣〉
太保玉郎李君〈名飛〉
侍帝晨觀大夫九宮太傅玉晨郎
北牖弟子中候仙人〈姓范諱遙字度世曾名永漢桓帝侍郎撰魏夫人傳〉
女眞位
紫微元靈白玉龜臺九靈太眞元君
紫虛元君領上眞司命南嶽魏夫人〈諱華存字賢安小有王君弟子楊君師〉
八靈道母西嶽蔣夫人
北海六微玄清夫人
上眞東宮䘙夫人
北漢七靈石夫人
紫清上宮九華眞妃〈姓安晉朝降於茅山〉
紫虛左宮郭夫人
太極中華石夫人
太眞王夫人
滄浪雲林右英王夫人
朱陵北絶臺上嬪管妃
方丈臺昭靈李夫人
北嶽上眞山夫人
瓊華夫人
三元馮夫人
右華九成范夫人
紫微左宮王夫人〈諱清娥字愈音阿母第二十六女也〉
長陵杜夫人
太微玄清左夫人
右陽王華仲飛姬
西華靈妃甄幽蕭
後聖上保南極元君紫元夫人
後聖上傅太素元君
東華玉妃淳文期〈青童之妹〉
東宮中候王夫人〈桐柏眞人别生妹〉
太和上眞左夫人
西漢夫人
華山夫人
玉清神女房素
西王母侍女王上華
董雙成        石公子
苑絶青   地成君
郭密香   干若賓
李方明   張靈子
太帝宮官
靈林玉女     賈屈庭
金闕宮官
太保侯范法安
經命仙伯牙叔平
東華宮玉女煙景珠
上元夫人侍女宋辟非
主仙道君侍女范運華
趙峻珠   王抱一
華敬滌   李伯益
鮮于靈金
太和殿   寥陽殿
蘂珠闕   七映房
長綿樓
  第三中位
太極金闕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
  左位
太極左眞人中央黃老君
太極左眞人紫陽左仙公中華公子
太極左卿黃觀子
無上眞人文始先生尹喜
朱火丹靈宮龔仲陽幼陽〈兄弟二人受道於青童君〉
東陽眞人陵陽子明
中元老人中央上玄子
北極眞人安期生
北極老子玄上仙皇
清和天帝君
南極老人丹陵上眞
青精先生太宛北谷子
玄和陰陵上帝
太極高仙伯延蓋公子
玄洲仙伯
太極左仙公葛玄〈吳時下演靈寶下爲地仙〉
西極老人素靈子期
五老上眞仙都老公〈撰靈書紫文〉
東極老人扶陽公子
太極左公北谷先生
三天都護王長 趙昇
太極上眞公孔邱
明晨侍郎三天司眞顏囘
玄圃眞人軒轅黃帝
玄帝顓頊〈黃帝孫受靈寶五符〉
王子帝嚳〈黃帝曾孫受靈寶五符〉
帝舜〈服九轉神丹入於九疑山而得道矣〉
栢成子高〈湯時退耕修步綱之道〉
夏禹〈受鍾山眞人靈寶九跡法治水有功〉
周穆王〈至崑崙見西王母〉
帝堯
風后〈黃帝師出四扇者〉
西歸子〈未顯〉      蒲衣〈莊子云猶是被衣矣〉
丰車子〈未顯〉      支離
被衣 王倪
齧缺 巢父
許由 卞隨
華封 北人
子州 善卷
馬皇         安公〈姓陶乘赤龍矣〉
大項〈名託〉
  右位
太極右眞人西梁子文
太極右眞人安度明
玄洲仙都絳文期
紫陽眞人范明期
鬱絶眞人裴玄仁
太玄仙女西靈子都
司馬季主〈受西靈子都劍解之道〉
太極仙侯張奉
洞臺清虛七眞人
西嶽卿副司命季翼仲甫〈左元放師〉
八老元仙
正一上玄玉郎王中 鮑邱
南陵玉女
陽谷眞人領西歸傅淳于太玄
戎山眞人右仙公范泊華
陸渾眞人太極監西郭幼度
中黃四司大夫領北海公涓子〈蘇君師矣〉
太極法師徐來勒〈呉時天台山傳葛仙公法輪經〉
邯鄲張君 庚桑子
蕭史
太上玄一三眞〈呉時降天台山傳葛仙公靈寶經〉
劉京
玄洲上卿太極中候大夫蘇君〈名林字子玄涓子弟子周君師〉
弄玉 二女〈白水使者〉
長桑公子〈莊子師〉
韋編郎莊周 秦佚
接輿 伯昏
郄間 老聃
  第四中位
太清太上老君〈爲太清道主下臨萬民〉
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
  左位
正一眞人三天法師張〈諱道陵〉
東華左仙卿白石生
張叔茂
元始天王〈西王母之師〉
玄成青天上皇〈此三人太清尊位不領兆民〉
南上大道君 太上丈人
天帝君 九老仙都君
九氣丈人〈此並太清三天東宮之眞官章奏關啟學道所得〉
中嶽眞人高丘子 景雲眞人
鬼谷先生 泰清王
九天郎吏 北斗直符七人
定氣眞人 監仙眞人
五仙夫人 郭內夫人
二十四官君將吏
千二百官君將吏〈二條氣化結成〉
趙伯玄 劉子先
臧延甫 張子房
甯仲君 燕昭王
茅初成
少室山伯北臺郎千壽
赤松子 大梁眞人魏顯仁
華山仙伯秦叔隱 葛衍眞人周季通
太和眞人山世遠
句曲眞人定錄右禁師茅君〈諱固字季偉爲地眞〉
磻冡眞人右禁郎王道甯
太清右公李抱祖      蓬萊左公宋晨生
蓬萊右公賈保安     潜山眞伯趙祖陽
九疑仙侯張上貴     蓬萊左卿姜叔茂
周大賓
毛伯道     劉道恭〈二人王屋山得道〉
東方朔     馬明生
彭鏗〈西入流沙〉      鳳綱
韓終
墨翟〈宋大水解〉      樂子長
李明〈雷平合丹〉      商西四皓
淮南八公     青烏公
黃山君      甯封
方明     力牧
昌宇莊伯微〈漢時人〉
  右位
太清仙王趙車子     太清仙王李元容
小有仙王鄧離子     五嶽司西門叔度
中央眞人宋德玄     中嶽仙卿衍門子
中嶽眞人孟子卓     西嶽眞人馮延壽
南嶽眞人傅先生      青城眞人洪崖先生
九疑眞人韓偉遠    岷山眞人陰友宗
司命太元定錄紫臺四眞人
中嶽眞人王仲甫    北陵丈人
太玄丈人     北上丈人
南上丈人    太氣丈人
益命丈人飛眞丈人
九道丈人 示安丈人
百福丈人 百千神氣丈人
登天上籙玉女四人 上天玉女三人
三天玉女百人 青腰玉女官十人
下等玉女 北宮玉女
五帝玉女 太素玉女
天素玉女 白素玉女
平天玉女 六戊玉女
青天益命玉女 神丹玉女
五流玉女
  右十五玉女號
高上將軍 衡山使者
上天力士 天丁力士〈已上四人並有姓名各領天兵十萬號四將軍〉
飛天使者 九天使者
九天眞王使者 高仙啟天使者
游天使者 太清使者
六乙使者 六丙使者
六丁使者 六壬使者
六癸使者
  右十五使者自然之神
東方靈威仰 南方赤熛弩
西方曜魄寶 北方隱侯局
中央含樞紐〈此太清五帝自然之神〉
五嶽君〈五百年而一替〉 河侯
河伯〈此三條是得道之人所補〉 西嶽丈人
三天玉童 洛水神女〈此三條亦是學道人所補〉
飛天丈人 太一中黃
玄上玉童
猛獸先生〈此自然之神主天下鬼神禽獸〉
趙昇期〈在王屋山〉     陰長生
劉偉道〈漢時人〉      郭崇子〈殷人〉
郭聲子〈洛市中卜〉     周君
徐季道〈鵠鳴山〉      鹿皮公
仇季子 司錄君
張巨君
郭芍藥 趙愛兒
王魯連〈此三人女眞〉
救苦眞人君軌 司危
司厄 司命
八威 除福
帛和 華子期
鮑察 欒巴
葛洪〈隱羅浮山〉   左東无上王
四天官王 昌命天王
佐命君王 飛眞虎王
九都去死王 四海陰王
太一元君 上虛君
摩病上元君 七星瑶光君
三元萬福君 夜光夫人
和適夫人
  第五中位
九官尚書〈姓張名奉字公先河內人先爲河北司命禁保侯今爲太極仙侯公領北軄位在太極矣〉
  左位
左相〈清虛眞人從小有洞天王受王眞人替已度上清〉
左仙公郭四朝兼玉臺執蓋郎
左仙公王遥甫〈赤君弟子齊獻公時人〉
辛彥雲〈赤君弟子隨師下降〉
  散位〈未受其職〉
朱陵嬪丁淑英 管城子〈尹䖍子師〉
蘇門先生 周壽陵
孟德然〈鄭景女師〉     宋君
李法成〈趙廣信師〉     鄧元伯
王玄甫〈霍山人〉      尹䖍子〈華山〉
張石生〈爲東源伯〉     李方回〈三人並晉時服朮〉
張禮正〈衡山漢末服黃精〉  治明期〈衡山〉
鄭景世〈廬江潜山〉
  右位
右相〈已度上清〉     右保召公奭〈從羅南明公受此位〉
右保司展上公     右眞公郭少金
協晨夫人黃景華〈黃瓊之女〉
文德右仙監張叔隱    眞人禺君章
  散位
張重華〈晉初服胡麻〉   平仲卿〈括蒼山受𠎝境〉
趙廣信〈魏末小白山〉    虞公生〈海中狼山〉
朱孺子〈赤水山〉      黃盧子〈西嶽公姓葛禁氣召龍〉
孫田廣〈一名登〉      縻長生〈周大賓弟子〉
許肇〈先在羅酆都爲職東明公右司晨〉   許副〈字仲先修大洞眞經〉
  第六中位
右禁郎定錄眞君中茅君〈治華陽洞天〉
  左位
三官保命小茅君 三官大理都李豐
三官大理守王附子 荀中侯〈不顯名字〉
白水仙都朱交甫 北河司命保禁侯桃俊
左理中監韓崇〈如大府長史左如司馬〉
九宮協晨夫人 文解地上主者
鮑靚〈南海太守〉
岱宗神侯領羅酆右禁司鮑元節
地仙散位
許虎牙〈名黟字文暉受楊君守一之道〉
王眞〈上黨人也〉     孟君〈京兆人也〉
魯女生〈在中嶽此三人受行三一眞一〉
左元放〈李仲甫弟子在小括山〉
九疑山女眞羅郁〈今在湘東山〉
杜陵夫人        宜安宋姬〈此二人並受西梁眞人青精方而不書位號未委何仙且在地眞之列〉
許邁〈字叔玄小名映改名遠逰東華署爲地仙矣〉
翁道遠
姜伯眞〈一云在猛山學道採藥二人映之儔侣〉
郭聲子
黃子陽〈一云魏夫人食桃皮師二人葛玄常相隨矣〉
葛玄〈字孝先丹陽句曲人稚川之從祖也初在長山乘虎使鬼無處不至位在太極宮〉
鄭思遠〈即葛玄弟子晉永昌元年入括蒼山〉
戴孟〈本姓燕名濟字仲微裴君弟子〉
謝允〈厯陽人戴孟弟子晉成帝時得道〉
施存〈一號婉盆子孔子弟子在三千人數得道〉
劉奉林〈周時人服黃連〉
張兆期〈費長房之師〉      周君〈二人俱讀素書七卷得道〉
雷氏〈周氏養龍〉        姜叔
田公劉安之〈裴君時冀州别駕〉   赤魯班〈卽黃初起也〉
范安遠       賈玄道
李叔勝       言成生
傅道流〈四人並隸司命主察試學道者在太山〉
眞人樊子明    龍威丈人
劉少翁〈華山〉        梁伯鸞
樊大夫    呉睦〈長安人少爲縣吏〉
朱㹠〈陳留人昔作劫盜〉    郭端〈潁川人少孤爲縣吏〉
范伯慈〈桂陽人少曾邪病〉
鮑叔陽    王養伯
段季正    劉偉惠〈四人師西靈子都〉
宋玄德〈嵩高山〉     李東
童初府    蕭閑宮〈並男眞〉
易遷宮〈八十三人〉      含眞臺〈僅二百人並女眞〉
  右位
右理中監劉翊     典柄執法郎淳于斟
理禁張玄賓〈主雨水之官亦保命書〉
童初府師上侯劉寛〈即保命府〉
丞四人趙威伯〈主仙籍並暴雨水〉
樂長治〈主災害〉       鄭稚政〈主考注〉
唐公房〈主其死生〉
明晨侍郎七人比御史中丞
 三男眞夏馥字子恬陳留人桐栢眞人弟子二人不顯
 四女眞周夏友汝南安城人河南尹用暢之女張桃枝沛人
 司隸朱寓之母二人不顯
監二人〈范幽仲遼西人漢尚書郎李整河內人〉
武解鬼帥者       王延
范糧          傅晃
除銜〈四人已度〉
  地仙散位
中嶽仙人宋來子〈先爲楚市長遇馮延壽〉
中嶽李先生
扁鵲弟子五人      子容
子明          子威
子戲          子游
趙太子〈服朮者〉      將先生〈支子元之師〉
支子元〈作裴君小時師〉   廬生
侯公
石生〈入東海爲始皇使〉   林屋仙人王偉玄
山圖公子〈周哀王時大夫張禁保之師〉
赤須子〈夏明晨之師〉    青谷先生〈劉上緼之師〉
惠車子〈淳于典柄之師〉   石長生〈周明晨之師〉
東郭幼平〈桃北河之師〉   鄭子眞〈陽翟山〉
鄧雲山         唐覽〈華山〉
西河薊公〈張理禁之師〉   周正時
刁道林〈龍伯高之師〉    郭子華
趙叔逵         張季連〈三人在霍山〉
趙公成〈鶴鳴山〉      范丘林〈女眞趙威伯六甲之師〉
修羊公〈化爲白石矣〉    稷丘子
崔文子         商邱子〈服菖蒲而不老〉
劉根〈服甘草〉       介象
白羊公〈不顯姓名〉     介琰〈白羊弟子〉
劉綱妻         嚴青〈並善禁氣已上六人善禁劾〉
陳仲林         道君
趙叔道〈三人蓋竹山中眞人〉   王世龍〈許遠遊師〉
趙道玄         傅太初〈遠遊之交〉
龔幼節         李開林〈遠遊代對者〉
王少道         范叔勝
李伯山〈三人童初府標表〉  李仲文
傅知禮
 女眞
竇瓊英         韓太華〈安國妹李廣利婦〉
劉春龍         李奚子
王進賢〈衍女〉       郭叔香
趙素臺〈熙女〉       鄭天生〈鄧艾母〉
許科斗〈長史婦〉      李惠姑〈夏侯玄婦〉
張美子         施淑女〈續女〉
宋漂金母        鮑靚妹
張微子         傅和〈二人含眞臺主〉
山外其東者杜契
徐宗度         晏賢生〈二人契友〉
孫寒華〈女眞〉       陳世景〈二人契弟子〉
趙熙          方山下洞室主
者張祖常        劉平阿
呂子華         蔡天生
龍伯高〈五人並處方臺〉
謝稚堅         王伯遼
繁陽子何苖       馮良
郎宗〈五人在鹿跡洞〉
王叔明         鮑元治
尹蓋婦〈三人之外餘三十人並北山下絶洞〉
辛玄子〈自云禁无中郎將吳越鬼神之司〉
比干〈在戎山〉       李喜〈南陽人〉
務光
  第七中位
酆都北陰大帝〈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左位
北帝上相秦始皇     北帝太傅魏武帝
五帝上相
西明公領北帝師周文王〈比少傅〉
賓友晉宣帝       中護軍周顗
東明公領斗君師夏啟
賓友孫策        右師晨〈如世中書監〉
許肇〈已度九宮位矣〉
南明公召奭〈一云東明公已度九宮右保公〉
賓友漢高祖
北明公呉季札〈呉王壽夢之子闔閭之叔延陵季子〉
賓友荀彧〈字文若魏武謀臣漢尚書令〉
趙叔臺         王世卿〈未顯〉
 此四明主領四方各治一天宮在職一千六百年得補仙官
 其餘職不得矣
鬼官北斗君周武王〈治一天宮〉
三官都禁郎齊桓公〈姓姜名小白〉
水官司命晉文公〈姓姬名重耳〉
大禁晨二人位比尚書令
漢光武帝        孫文臺〈名堅〉
中禁二人位比中書令監
顏懷〈字思季〉       楊彪〈字文光〉
北帝南朱陽大門靈關侯郄鑒先是高明司直郄鑒今爲之位
比尚書僕射
右禁監謝幼輿〈名鯤晉官太常〉
司馬鄧嶽
右禁監侍帝晨庾元規〈名亮晉時位比侍中領右衞又云元規前爲中衞大將軍〉
司馬馮懷〈字相思晉太常〉    華歆
長史虞翻〈字長翔武昌人庾亮江州引爲上佐不就〉
後中衞大將軍孔文舉〈名融〉
長史唐周〈爲呉尚書〉
司馬張繡〈後漢將軍〉
監海伯治東海温太眞位比大將軍
長史杜預〈晉征南將軍位左傅〉
北帝侍晨八人位比侍中
徐庶〈字文直〉       龐德〈字今明〉
爰榆〈字世都〉       李廣〈漢將〉
王嘉         解結〈字叔連〉
何晏〈字平叔〉       殷浩〈字淵源〉
四明公北斗君各有侍帝晨五人〈未顯姓名〉
河北侯二人
劉備〈字玄德〉       韓遂
 右此職統屬仙官
 右位
中廐直事四人如世尚書
戴淵〈字若思晉驃騎〉    公孫度〈字叔濟王遼東〉
郭嘉          劉封〈備養子〉
北帝南門亭長二人
郄鑒          周撫〈字道和代郄鑒〉
北天脩門郎二人
虞諱          紀瞻
脩門郎八人〈北斗君門亦有此職姓名並未顯〉
北斗君天門亭長二人
臧洪〈字子源〉       王放〈晉中書郎〉
期門郎王允之〈王敦堂弟〉  謝鳳
典柄侯范明       周魴〈字子魚主察試〉
北帝執蓋郎顧和〈字君孝晉吏部尚書〉
部鬼將軍王廙〈字世將晉時荆州刺史〉
殺鬼地映日遊〈三鬼北帝常使殺人無姓名〉
西門郎十六人〈未顯主天下房廟血食之鬼亦應隸四明公〉
主非使者嚴白虎〈呉時人爲孫䇿所殺〉
南彈方侯許副領威南兵千人〈已度九宮未委誰代〉
主南門鑰司馬留贊〈長山人爲呉將〉
北彈方侯鮑勛領威北兵千人〈字叔業魏中丞〉
主北門鑰司馬韋遵〈呉時衆孫備門主收執如世羽林監〉
西河侯陶侃〈字士行亦領兵數千〉
長史〈先用徐甯被彈今用蔡謨字道明晉司徒〉
廬山侯魏釗〈會稽人也〉
南山伯蔣濟〈字子通魏太尉〉
 此三任各有封掌
泰山君荀顗〈字景倩〉
將軍顧衆〈字長始晉丹陽尹僕射〉
長史桓範〈字元則〉      司馬曹洪〈魏武帝操弟字子廉又云先用賈誼前漢人〉
盧龍公曹仁〈字子孝魏武帝弟位大將軍〉
長史司馬〈未顯〉       南巴侯何曾〈字穎孝魏司徒〉
東越大將軍劉陶〈字子寄後魏人〉
 右號爲四鎭各領鬼兵萬人各有長馬復有小鎭數百各領
 鬼兵數千人
楚嚴公〈即楚莊王熊鬻〉
趙簡子〈此二人先未有職今方受位〉
項梁成〈作酆都宮頌者〉   杜瓊〈蜀人〉
馬融          劉慶孫〈與賈誼爭名譽〉
王逸少         鄧攸〈此六人位未顯〉
 右鬼官見有七十五職名顯者凡一百一十九人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https://bit.ly/3dLh0o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