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9年(1934年),中華民國人民到日本國台灣當支那勞働人(移工)的上陸許可證
1933年辦理的中華民國到日本國台灣的護照(China)→(Japan -Taiwan)
護照只改國名
長谷川總督在州廳台階接受神輿祝賀--地點位於台中州廳-中間是長谷川清總督,來台中州廳受到學生拿神輿祝賀,後來日人回去時,只有長谷川清不是戰犯,台灣人有需要跟日本政府協調都會尋求長谷川清。
總督向日本昭和天皇納貢米插秧儀式--照片位置在台中市農業改良場,現今的大墩文化中心,照片裡有日本女人穿整齊和服,裏頭也有日本祭司,儀式完後,也跟著下去插秧,儀式有樂隊、學生,春天時早早插秧,秋天收割時也要經過一樣的儀式。收割後,進行甩穀動作後,請未婚女生戴手套一粒粒挑選米粒,不能有裂痕,進行分類篩米的動作,進貢給日本天皇,表示總督對日本天皇的效忠。
長谷川總督來台中州廳視察--長谷川清總督夏天來台中州廳視察,陳耿彬先生於室內低角度B快門,用鎂粉打鎂光,用B快門攝影,不只用心更要不驚動長官,要點燃鎂粉時,都要有相當的默契,除了相機快門速度之外,與助手的默契更是重要,有趣的是,要在總督面前這樣點燃鎂粉拍攝,也不容易呢。
戰時托兒活動(登入寫真家作品)陳耿彬拍攝的這張作品獲得了第一屆登錄寫真章的頭銜,爸爸媽媽需要工作,都將小孩送去托兒的地方
1943年台灣總督府有舉辦登錄寫真家章活動,陳耿彬先生拍攝的作品「戰時托兒活動」,得到了第一屆登錄寫真家的頭銜,當時陳耿彬先生23歲,徽章可別在身上,參與重要活動的拍攝
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郭曉2021.8.12 22:33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 清朝後期 | 國力薄弱 | 護照 | 硬氣的話 | 大國霸氣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VRHpNu
【希望之聲2021年8月12日】(編輯:郭曉)古代唐玄奘西天取經時,隨身攜帶的行囊中除了化緣用的缽盂和袈裟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通關文牒。正是有了通關文牒的幫助,唐僧才能順利經過別國領土最終到達取經地。而到了近代我們想要去其他國家旅遊學習也要提前到相關部門辦理類似通關文牒的文件—護照。護照早在19世紀西方強國開始進行全球殖民擴張時就誕生了。為了跟上世界潮流,當時清政府也開發了護照等東西,但它的護照是信函式類似於介紹信的那種形式。
清朝留學生
據資料反映開始的清朝是閉關鎖國的,鮮少有人去海外,後期被西方強國用大炮轟開了國門之後,清政府才意識到唯我獨尊的景象已經無法繼續下去,想要進步和發展,得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和去學習他們的科技。於是清政府為了讓清朝子民能夠進入西方國家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和去海外進行商貿活動,開始逐步推行護照。那當時國力薄弱的清政府會在護照上寫上什麼內容呢?
護照最早可追溯到商和西周時期。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已經擁有了類似“護照”的通關及國民身份證明的公文。從夏朝到西周時期,有“牙璋”、“奎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有“封傳”和“符節”,唐朝時期的“過所”,宋朝時期的“關引”和“符牌”等。而漢唐時的“過所”跟現代護照的性質很近似。
到了17世紀的清朝時期,清政府以信函式公文作為集體護照。畢竟當時能夠出國的也是極少數人,一般都是清政府派出使團,一個信函完全可以管整個團體。在19世紀四十年代的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簽署了《南京條約》,外來通商的洋人和外出闖蕩務工的華人越來越多,個人護照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清政府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個人護照的製作。當時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護照相當簡陋,沒有照片,只是一張描述此人樣貌、蓋了官章、長87厘米、寬56厘米的公文紙。
清朝護照
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 清朝後期 | 國力薄弱 | 護照 | 硬氣的話 | 大國霸氣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VRHpNu
與現在的護照比較,清朝時期護照可以用巨大兩字來形容。護照上寫有一句非常硬氣的話:“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查驗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而當時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各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已遠超清政府,在國際地位極其低下的清末時期,很多國家對這本護照要麼不認,要麼直接拒收。然而網友們卻紛紛感慨:清朝後期國力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這句庇護自己子民的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 清朝後期 | 國力薄弱 | 護照 | 硬氣的話 | 大國霸氣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VRHpN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