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房子需要各方人員付出體力和專業才得以完工,但有多少人記得他們? 如果社會只想要廉價勞工,那麼勞動永遠不會被尊重 | 林立青主講、葉嘉雯整理 /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zWKSza
我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然而在這個「號稱」尊重專業的時代,我們真的尊重各行各業嗎?身為工地監工與作家雙重身分的林立青,在《做工的人》與《如此人生》兩本著作中,不斷提出叩問。他筆下的故事過於真實,他眼中的社會現實而殘酷無情,但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社會長期習慣漠視基層勞動者的專業
林立青尊重基層勞動者的專業,更直視所有工作應有的價值與平等。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提供。
那些為你服務的人,你注意到幾個?
過去100天台灣人民的日常,是每天準時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直播記者會,每週或隔週購買口罩,因為新冠疫情減少外出群聚,也大量仰賴通路遞送服務。在SARS之後,默默整備演練了17年的疾管署,成為全民關注的行政單位。而在這段期間協助我們因應防疫的,除了公衛專家、醫師,還有許多重要的角色,像是里長、警察、藥師、社區保全、清潔員、宅配員,我們是否同等感恩?如果沒有,是不是代表有些工作,我們有較高的敬意與期待,而有些工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回應?
奧威爾的《動物農莊》有一句經典名言:「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更平等。」同樣的,如果人人平等,可是有一群人更平等,那就不是真平等。
有些職業具有健全制度以保障他的專業,例如醫師、法官、警察等,但還有更多行業等待被更多人看見並讚揚,像是到宅解決迫切居家問題的水電師傅,又或是林立青長期相處的工地師傅們。大家是否想過,一般常見的開工、完工典禮,快閃出席的大多是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建設公司高層主管,那麼長期在工地「做工的人」去哪裡了?這些人民納稅興造的公共建設、花費一輩子積蓄購買的房子,是集合各方領域的工程人員,積年累月地付出體力努力和專業經驗,才得以萬丈高樓平地起。但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尊重第一線勞動者。我們是否能像電視電影播畢,至少有個感謝名單證明他們的確存在過?
希望怎麼被看待,就應該怎麼對待別人。或許就從個人的視覺姿態,開始調整我們的階級意識。
我們的歲月靜好,是他們的負重前行換來
每項工作都有專業能力的養成背景,也都需要被保障。專業是天賦,是一種敏銳度,或長時間訓練累積而成的。專業會反映在工作效率,可從成品的規模與時間看到價值。例如大型基礎建設,如果今天有一位工地從業人員耗費12年的青春歲月,參與了雪山隧道工程,我們應該給予最高的敬意,正面肯定他的人生價值。我們還可以透過人力素質來檢驗專業的價值。人力素質可能是組織的力量,或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能號召大量人才,找到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這是經驗,更是「管理」這項專業的價值。
任何職業的存在,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大眾的種種需求,我們的歲月靜好,是透過各種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為我們服務,才造就了現在細膩豐富的生活。現在有越來越多職業超乎過去的規範或想像,將來也會有更多不同職業類別出現。我們期待社會有更多同理,能夠正視不同工作的價值,而不是只看薪資或學歷。
有些工作因為錢太少、太危險、工作太辛苦,導致人力短缺。我們應該思索的是,能否提高待遇吸引人員投入?或是增加安全設備、改善危險環境?如果工作太辛苦,可否增員減輕工作負擔?如果社會集體意識總是傾向以廉價勞工來替代,那麼勞動工作永遠不會被尊重。
林立青以最熟悉的工地工程為例,坦言工地經常會以廉價或大量移工來取代工地師傅,因為大多數人不了解工地工程專業之處,也看不到專業師傅數十年來累積的經驗,他們所擁有的技術,並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取代的。
林立青撰寫第一本書時,攝影師要到工地取鏡,原本師傅們都不以為意,甚至十分隨興,到了第三次拍攝,師傅的態度越來越正經,甚至配戴安全帽及各項專業裝備入鏡。林立青強烈感受到,當一份工作被尊重,它會產生變化進而發展成更動人的面貌。透過互相尊重,每個人會更自覺,而這也是讓社會顯著改變的方法。
每個時代都該賦予專業應有的尊重,凡是提供服務,長期帶給大眾穩定生活的人,他的貢獻無法被數字、金錢所量化。讓我們試著學習從成果、規模、時間、人力、管理,重新審視一份工作的專業,這些會讓我們在與人對談時找到共識,並且重新界定自己,重新看待他人。我們想要被人尊重,同樣的這個標準,也會讓人尊重我們。
更多演講論述,請看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節目:〈看見基層勞動專業〉
大愛一台:首播5/2 (六) 17:00,重播5/3 (日) 10:30如果社會只想要廉價勞工,那麼勞動永遠不會被尊重 | 林立青主講、葉嘉雯整理 /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zWKSz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