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佳里北頭洋「飛番墓」
「飛番墓」位臺南「南19」縣道佳里區往漚汪區路旁
墓碑碑文記載立碑時間為清乾隆丙申年,即乾隆41年(1776).
據民國74年(1985)臺南縣政府所立之說明牌指出,清乾隆年間臺灣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擅長捷跑之技,快速猶如飛鳥,故有「飛番」之別號,「飛番」之聲名傳到朝廷後,程天與奉召入京,在御前與健馬競賽,並於髮辮上串掛百餘枚銅錢,速度仍超越駿馬,深受皇帝嘉許。
墓碑所刻之「父子面君三次」相傳係乾隆賜准之面君次數。

93886928_3219588961406153_5301367911154188288_o1172736512830731627_m830732040_m830732182_m830732541_m830732617_m58e355937d9bf58e3563143f4d2020-04-24_0738312020-04-24_073752射019-300x2962020-04-24_073607tln-lsp-muse-a-010110606032_835396343158772_8030362018780785253_naliman (1)aliman


飛番墓 - Google 搜尋

飛番墓
射飛逐走 疾於奔馬 快如風
陳第《東番記》記載臺灣在地原住民:「性好勇,喜鬥,無事晝夜習走,足蹋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犇馬,能終日不息。」在蕭壠社,擅跑步的代表人物為程天與、程國泰父子。相傳2人疾步如飛,快過奔馬,福建浙江總督覺羅滿保在康熙56、58年分別上折〈奏進臺灣善跑番仔折〉、〈奏進貢臺灣蕃子及土產 折〉,因而促成程天與父子到皇帝御前與馬匹競走,結果是父子2人快過馬匹,大受皇帝讚賞。後傳父子2人共朝覲天子3次,故後人將「父子面君三次」的殊榮刻在墓碑上,以垂後世。不過,西拉雅族之喪葬文化常見 以石堆來當成墓地標記,素無使用墓碑,所以從這二座墓碑可以看到清代官制之影響。飛番墓-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踏溯課程 https://bit.ly/2Vz9575
------------------------------
北頭洋飛番程天與的墓碑上,刻有「父子面君三次」的字樣。(記者劉婉君攝)
2009-05-01 06:00:00
佳里鎮北頭洋飛番墓的主人程天與,為台南縣平埔族傳奇人物,相傳腳程比馬還快,經清朝皇帝賜予面君3次,左鎮人文史工作室茅明旭說,程天與還曾受清廷政府徵召打仗,成為南縣唯一的「飛番將軍」。
北頭洋飛番墓位於佳里鎮1處私人農田間,立於清乾隆41年的平埔族古墓上,刻有「父子面君3次」的字樣。
台南縣西拉雅部落聯盟召集人段洪坤說,平埔西拉雅族的男孩,從小就奔馳在山林間,練就一身快跑的功夫,荷蘭時期文獻中,曾記載西拉雅人跑得比花鹿快,而傳說中,程天與跑得像鳥一樣快,因此有「飛番」的別號,他還曾在皇帝面前跑贏馬,因而獲賜可面君3次。(記者劉婉君)
飛番將軍 跑得比馬還快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4YPNuK
-------------------------------
百年飛番古墓隱藏在茂密玉八田裡,數十年來傳出[背墓」後會少人軼事,平埔族後裔也無法前往祭拜。(記者/黃芳祿攝)
台南市佳里區北頭洋山麓旁有座百年飛番古墓,據傳台灣光復前其後裔前往「掃墓」後回家就有人因病往生,仿間「一冬背墓、一冬少人」就在南部傳開。事後族人從此就不敢前往掃墓,古墓長年乏人整理僅露出墓碑,今年清明節還是未見後裔前往,隱藏在茂密玉米田裡。
走在將軍區往佳里區北頭洋山麓南側位置,路旁豎立一塊不是很顯眼、台南縣政府置的「飛番古墓沿革誌」,內容大概寫著1776年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跑步特快,曾進京在乾隆皇帝前和駿馬相較,還讓駿馬先跑一段距離,程後面追趕還是贏了,乾隆大喜之餘,賜他可以面君三次,飛番之名從此而來。
飛番古墓沿革只剩下一塊大理石部份文字記載,(記者/黃芳祿攝)
蕭壟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內還保存早期清宮藏文寫的「飛番程天與」這段部份記載和圖片。但清明節休假,今日並未開館營業,只能拍到文化館外面。
蕭壟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內有阿阿立祖夜祭飛番程天與「面君三次」相關記載資料。(記者/黃芳祿攝)
仿間早期就傳出「一冬背墓,一冬少人」。老一輩傳說,這話的由來可能和飛番古墓有關,但此事已久遠無法找到源頭加以證實。
今(4)日是清明節掃墓,從台南市蕭壟社北頭洋發展協會總幹事楊振爚、文史工作者林奇佐訪談中略知一、二。不過,楊、林兩人從事平埔文化研究中曾身聞此事,但因也是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他們還重申,就他們了解,阿立祖平埔文化是沒有「掃墓」這回事。
楊、林兩人說,飛番程天與屬西拉雅平埔族人,祭拜阿立祖,阿立祖平埔文化發源地是佳里北頭洋山麓一帶,才有飛番古墓葬在北頭洋,漢人來台後,平埔族人才遷徒往山區的小腳腿、大腳腿和東山吉貝耍一帶。
台灣光復前交通不發達,平埔族後裔每年要回到北頭洋祭拜走山路、水路來回得花上半個月以上時間,林奇佐、楊振爚兩人就當年路況和體力就較科學方式推測,「一冬背墓、一冬少人」應該是年老體弱者不堪長途跋涉,體力消耙過多大,當年醫療資源不足,才有「少人」事情發生,導致後人不敢再前往「掃墓」,加上傳聞頗多,古墓傳奇更顯得神秘。
振爚再補充,據他了解,聽說飛番的後裔請來「地理師」前往察看並改了風水後,族人要前往北頭洋祭拜時由壯丁代表,並帶著長者用衣服替代,隨著年代久遠,飛番後裔把農地和墓地賣了,古墓長年乏人管理,墓庭和主墓被沙土淹蓋,只露出墓碑寫有「面君三次」飛番古墓旁還有一座「程天與」兒子古墓。
平埔族後裔蕭壟社北頭洋發展協會理事長楊俊陞、總幹事楊振爚、文史工作者林奇佐等人認為,北頭洋是西拉雅平埔族發源地,現有文物館和飛番古墓位在私人土地上,要籌設專屬平埔文化園區,土地取得就相當困難,需要文化部介入才有資源和人才進駐。
楊振爚、楊俊陞再說,感謝台南市長賴清德關心並多次前往踏勘並協助,阿立祖後裔也擬具資料前往佳里區公所和市府作報告,希望阿立祖平埔文化有自己的「家」,飛番古墓在每年夜祭時有後裔追思緬懷。
獨家/傳背墓後得病往生 飛番古墓藏神奇 | 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net https://bit.ly/355bjOv
-----------------------
一級古蹟
●【(程天與)飛番墓傳述】
飛番墓,位在台南市佳里區海澄里,漚汪往佳里「南十九線」北頭洋東麓路旁的田中,
據學者考據至少有 234年歷史的「一級古蹟」,可能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古老的平埔族墳墓,墓主因跑得快,獲得皇帝賜予朝覲3次的殊榮。該地區也是西拉雅族蕭壠社故地,不遠處有座平埔族文化館供參觀,附近有荷蘭井、飛沙 崙,百年粿樹,暸望台、、沙崙下有立長宮,當地平埔族的祀壺集中在那裏的公廨祭拜。
飛番墓主人程天與其墓碑,花崗岩雕刻材質,深刻字跡依舊清晰鮮明。「皇清」二字,「父子面君三次」年號乾隆丙申年桐月穀吉旦(乾隆41年,西元1776年農曆4月),「孝男 ,開悅、武臨。孫, 萬留、達成、敦生、王治、金生。
在程天與墓旁,相距不到幾公尺遠處,也挖掘出同為乾隆四十一年稍早的梅月(農曆4月)所立的「程國泰墓碑」,其上方中央刻有「待贈」字樣。
平埔族原住民擅跑步,在最早記錄台灣原住民的文獻「東番記」中就記載,平埔族人有「無事晝夜習走」的風俗;另外傳說還有「從幼學走,以輕捷較勝負,一日能馳300餘里,連快馬都趕不上」的。
早期平埔族男孩從小就得跟著長輩在山林野地打獵,本就習慣跑步,稍微年長後,就由家長送到公廨訓練跑步技巧,除了有狩獵戰鬥功用外,也用於在部落間傳遞信件、以及平日的休閒競賽娛樂上;清朝時的官署還會遴選跑得快、跑得久的族人擔任傳遞公牘的任務。平埔族人擅跑步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程天與、程國泰父子,相傳兩人都跑得很快,就像飛鳥一樣,因此獲得「飛番」美稱乾隆皇帝獲知此傳聞,在某次遊江南時,將父子兩人召到御前表演和駿馬競跑。程天與在髮辮上串繫100多枚銅錢,並讓駿馬催打3鞭先行起跑,他在後追趕,結果當髮辮向後揚成水平時便超越駿馬得勝,乾隆皇帝龍心大喜,賜與程天與父子可朝覲天子3次的殊榮。
依平埔族古例,族人死後葬在床下,但程天與受皇帝恩賜,後人因而立碑,並將「父子面君3次」刻於墓碑上以彰祖德,程國泰過世後葬於父親墓旁,同樣立碑流傳後世,才有今日的兩座「飛番墓」。
程姓在北頭洋本有很大的勢力,但在程天與死後,到乾隆時代中期,西拉雅族蕭壟社民因漢人移墾的壓力,蕭壟社段、程、潘、向、駱、毛、李氏陸續遷席到現今東山區東河村(吉貝耍),也漸漸佔領當時洪雅族人地盤,日後成為蕭壟社群最大支社,也成為目前蕭壟社群中保有最完整平埔信仰文化的部落。程天與死後,子孫搬到吉貝耍去,剛開始程姓子孫每年清明都回來掃墓,但每年歸去後都有人去世,漸漸的便不再回來掃墓了! 
      一直到1999年,北頭洋舉辦「蕭壟社北頭洋阿立祖民俗文化活動」時,在主辦單位的極力奔走促成下,其後代裔孫程田內才率同兒媳和孫子,三代同堂的回到北頭洋祖墳「認祖歸宗」。
●地    址:台南市佳里區海澄里,佳里往漚汪「南十九線」北頭洋東麓路旁的田中
●交通指引:
●圖    文:Cheng.f.f富/造訪:好久好久/整理:99.5
●參攷資料:臺灣大百科全書網頁。
●後記
座落於北頭洋山丘下(飛番墓碑)是座難時史蹟依考証至今有2佰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一級古蹟」,雖在民國74年間當時台南縣政府曾在路旁豎立一塊碑誌、但、有誰會去注意那塊起眼的碑誌呢?雖然其墓如今已不如當年傳說的有花園、圍牆等等也經過長期飛沙 侵蝕、子嗣遷居外地、以及過去種種破壞、土地易主,墓園已不復見,至今只見兩塊露出地面的墓碑淹沒在農田中的雜草中,只能在雜草中看見兩根凸露的竹根,每次回鄉路經此處就會不經意停下駐立片刻、為墓中的亡者抱屈(生不逢時、如生於這個年代可就揚名世界,在於(紀政、林書豪、王建民、曾雅妮等人之上)、甚覺得婉惜心酸,這麼有價值的史蹟,又為「一級古蹟」現在竟淹埋於農田雜草中,該不是有關單位不重視史蹟的維護或是台南市政府忘了它的存在,或是佳里人根本不重視,或許是疏怱了一時性的遺忘。
個人淺見希望地區文史工作者能結合地區選出民意代表諸公爭取為這個「歷史古蹟」做個維護結合史學專家及其後裔做個研究考証把沿革歷史做個明確的誌碑(如墓碑上父子應殁於同年雖歿於丙申(1776)年,但、其先後(依墓碑父,桐月(三月)立,子,梅月(四月)如是父子相差一個月。但如是怎其父程天與碑上缺立孝男其子程國泰,依常理既有立刻兩位孝男名字為何沒刻立程國泰是否古曆與今日曆詞,桐,梅月令解說不同、或是父子殁於相差幾天而墓碑所立則取立碑之月份。其子是否有隨父面君、隨父面君殊榮是否程國泰又其他兩位刻立於碑上「開悅、武臨」是否仍有此殊榮,因程國泰墓碑刻有「待贈」這些應加於考証說明使其碑誌及文献更完整。
筆者尚希文史學者們能加於研究考証,並請地方文史工作者能協調有關單位,爭取經費向地主購其土地配合程氏後裔恊商整修其古蹟可使此墓能讓後人研考憑弔。別只在意看後見的活動而怱略了無價的史蹟遺產,別讓這座具有歷史的古蹟在一年一度的「蕭壟社北頭洋民俗文化活動」時鎂光燈下才能見天日,而當曲終人散鎂光不在光亮時又如何來受到什麼維護。別讓一座二百多年歷史的「一級古蹟」就這樣埋於荒廢在雜蕪的田中,孤單寂寥地守著人事物全非的北頭洋 砂崙,獨自迎送朝陽,黃昏、值得有關單位省思。
●筆者曾就「飛番墓」書文向 蔡蘇秋金議員提出建言獲得 蔡蘇秋金議員 回覆在此深表感激。
●以下為蔡蘇秋金議員覆文
◎蔡蘇秋金感謝承恩建言!佳里區文史維護的確是重要課題.也是大家責無旁貸的責任!待與,有關單位查證目前使用情形之後.後續會再跟您報告!佳里區亦有一群與您相同對文史傳承有使命感之年輕人.請加入~我是佳里人~~粉絲團.讓我們一同為古蹟.古建築找出新生命!!
◎◎台南市佳里區 (程天與)飛番墓◎◎ @ 承恩小棧..感謝你光臨!請坐片刻!探人間榮華富貴,研山川龍虎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yHGx2k
-------------------------------
「飛番墓」位於「飛砂崙」東麓楊萬傳的甘蔗田中,佳里往漚汪「南十九線」道路的路旁,有台南縣政府樹立的「飛番墓碑沿革」。
「飛番墓」墓主程天與之所以被稱為「飛番」,是因為他善跑,且跑起來像鳥飛一樣。此事達到上聞,乾隆皇帝乃召至北京御前與駿馬競跑。程天與在辮髮上串繫一百多枚乾隆錢,駿馬先加三鞭之後,才起步從後追趕。當辮髮向後揚成水平時,他便超越了駿馬。乾隆皇帝看了龍心大喜,於是賜他與兒子程國泰可以朝覲天子三次。程天與死後,後代子孫便將「父子面君三次」的殊榮刻在墓碑上,以彰祖德,以垂後世。
「飛番墓」碑高80公分,廣48公分,為花崗岩(瓏石)材質,字跡明晰。「皇清」二字字徑10公分,「父子面」字徑7公分,「君三次」字徑9公分,年號「乾隆丙申年」(1776年,乾隆41年)字徑5公分,主事「孝男開悅武臨」字徑4公分,「愷孫萬留達成敦生王治金生」字徑3.5公分。
程姓在北頭洋有很大的勢力,嗣候遷徙東山吉貝耍,民國31年(1942),吉貝耍程姓為程天與的第五代子孫。以前,每年清明節程姓子孫都會回來掃墓,但每次回去後都有人去世,後來便不再回來掃墓了。直到民國88年(1999),北頭洋舉行「蕭壟社北頭洋阿立祖民俗文化活動」時,在主辦單位的極力促成下,其後代裔孫程田內才率同兒媳和孫子,三代同堂的回到北頭洋祖墳「認祖歸宗」。
昔時「飛番墓」墓庭極為廣闊,有花園、圍牆,尚有專人打掃,清朝文武百官行經北頭洋,必會下馬停轎祭拜,程天與享有的尊榮可見一斑。墓前原有的石像、石獅、石珠,及金杯銀枕等殉葬物,在日治時代時全為日本人盜取或破壞了。如今,「飛番墓」僅餘兩座露出地面半尺高的墓碑,荒廢在雜蕪的甘蔗園中,孤單寂寥地守著人事物全非的北頭洋 砂崙,獨向黃昏。
-------------------------
北頭洋文物館東邊「南十九線」路旁有一座位於田
中央的「飛番墓」,是相當知名且具有傳奇性的景點,
墓主為號稱飛番的「程天與」。相傳程氏跑步速度如飛
,曾於清乾隆皇面前表演與駿馬競賽獲勝,從此獲飛番
「美」名,墓碑上刻有「父子面君三次」殊榮紀錄。
嗣後子孫搬遷至吉貝耍。
平埔原住民之善跑,早在《東番記》中,已有記載著「無事晝夜習走」之風習,《圖考
》有「鬥走」條。云:
        番俗從幼學走以輕捷較勝負。練習既久,及長,一日能馳三百餘里,雖快馬不能及
。秋淋泥濘,水潦既降,星夜遞公牘,能速達。臂帶鐵釧,手執銅瓦,走則以瓦扣釧,
聲如鳴鐘,一步一撃,不疾不徐,遠聞數里焉。
  諸羅縣志記載著族人「麻達」自幼即「束腰」,以講究瘦腰小腹輕捷為尚,日夜練
跑直到結婚,其不只傳遞公務,更有年節儀式、休閒娛樂、擇偶配婚、獵捕戰鬥、解決
糾紛之多重目標。有族人之善跑者,清朝時期官署及賦予傳遞公牘之任務,更促進了族
人體魄之健壯與速捷,成為生存,競爭之最有力保障。
  於清初本族曾有位「跑不如飛」之族人叫一程天與,非常擅跑,能和駿馬一較長短
,乾隆皇帝遊江南,得知此事,乃下旨召喚到御前表演,程天與在髮辮上串了一百個乾
隆通寶,並讓駿馬摧打三鞭才追趕上去,不久便超越駿馬,甚而綁有銅錢之長髮,因神
速飛奔而成水平狀,皇帝驚嘆為異人,特親賜他得以拜謁皇帝三次,榮耀光及子裔,程
天與過世後,墓碑上鐫刻有「父子面君三次」,以為註解並傳揚族人之豐功偉業。此飛
番墓於乾隆丙申年立建,程姓族人在北頭洋有很大的勢力,後裔遷徙東山吉貝耍,以前
每年清明節會回來掃墓祭拜,但每次返回均有人去世,據云和地理風水之龍脈遭破局有
關,後來便不再回來掃墓了;昔聞「飛番墓」之墓庭極為廣闊,有花園、圍牆,更有專
人清潔打掃,清朝文武百官行經北頭洋,必會停轎下馬祭拜,飛番程天與享有尊榮可見
何等崇高。
參考資料:
【http://www.mt.au.edu.tw/1MTTWN/word06.htm  探訪台南西拉雅族部落】
-----------------------------
「飛番墓」,西拉雅平埔族傳奇
「飛番墓」墓碑高度80公分,寬48公分,部份湮埋於土中.
位臺南佳里區往漚汪區「南19」縣道旁之「飛番墓」為清乾隆丙申年,即乾隆41年(1776)建造.
清乾隆年間臺灣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擅長捷跑之技,快速猶如飛鳥,故有「飛番」之別號,「飛番」之聲名傳到朝廷後,程天與奉召入京,在御前與健馬競賽,並於髮辮上串掛百餘枚銅錢,速度仍超越駿馬,深受皇帝嘉許.
墓碑所刻之「父子面君三次」相傳係乾隆賜准之面君次數.
-----------------------------
駕車自漚汪香雨書院往佳里方向南行,約五分鐘路程可到達「北頭洋平埔族文化村」。這是鹽分地帶最原始社群──西拉雅族蕭?社的母土聖地,而今尚存燦爛遺跡。蕭?社乃是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以「阿立祖」為信仰,但諸多文化習慣由於漢化而依附於漢人社群之中。自覺為平埔族後裔的作家羊子喬,累積諸多原住民的軼事與心事,錄為《西拉雅.北頭洋部落紀事》一書。閒談的散文與吶喊的詩歌,雙雙交織成神秘的北頭洋身世,昔時族裡健步如飛的勇士名程天與,曾在清國乾隆皇帝面前與駿馬競賽,有著辮髮繫百餘銅錢與地平線平行,飛越駿馬之前的傳說,子孫引以為榮,刻「父子面君三次」(指父與子可朝覲天子三次)於碑上。相反地,家中果園緊鄰墓地的羊子喬,卻懷著深沉且強烈的哀傷寫下〈飛番墓〉:「當平埔族被逐╱當背後的番刀不見╱你就悲壯地裹著一抹斜陽╱任星移物換,隨其改朝換代╱你便默默地站成一座墓碑」 程天與的奔跑,反成為平埔族受驅逐的苦難象徵,墓碑則定義了同化歷史現場。 (節錄自鄭婷允〈當文學與歷史也成結晶──車遊鹽分地帶〉)
當平埔族被逐
當背後的番刀不見
你就悲壯地裹著一抹斜陽
任星移物換,隨其改朝換代
你便默默地站成一座墓碑
台灣文學網-文學地景-遇見作家-飛番墓(節錄) https://bit.ly/352ZZlT
--------------------------------
飛番程天與
傳說在清康熙年間,在西拉雅族蕭壟社(今台南佳里、七股、將軍、學甲等地)程天與家族的人非常會跑,這樣的飛毛腿名聲傳到台灣當地的官員李岩千總耳中,李千總為邀功上報當時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推薦蕭壟社「番子」前去北京表演賽跑給皇帝看,閩浙總督也覺新奇,於是寫了份奏摺上呈康熙皇帝,於是促成了這段神奇的飛番傳說。
話說程天與一群人等到達北京皇宮後,就在皇帝面前進行與宮中士兵的短跑競賽,輪到程天與時,他要求官員派士兵騎著馬,讓他與騎馬的士兵競賽,眾人詫異直覺不可思議,但皇帝甚感好奇於是應允其要求,當士兵騎馬要比賽前,他又要求官員拿來通寶錢幣,串綁在他的長髮上,甚至自大的再誇稱他可以「讓騎馬的士兵三鞭」,也就是騎馬士兵上馬後,連續用馬鞭鞭打馬兒三次後,他才從起跑線起跑,這樣囂張的行徑,讓宮中滿潮官員對這位「東番夷人」的狂傲感到不屑。
一切疑問在兩方「人馬」起跑後不久見真章,當馬兒起跑被士兵用力鞭打下狂奔,不久程天與在後起跑狂追,他的狂奔速度竟然讓綁著通寶的頭髮往身後水平的飛了起來,眾人目瞪口呆之際,程天與已經超越了騎馬的士兵!皇帝龍心大悅,賞賜程天與好多金銀珠寶回台。經過幾年,皇帝對此事又念念不忘,再次詔喚程天與等人上京表演,這次程天與還把自己的兒子程國泰一起帶往北京。乾隆年間,程天與、程國泰父子接連往生,家人為紀念他們這段傲人事蹟,於是在程天與墓碑上雋刻著「父子面君三次」的字句。當地人傳說程家父子墓園早年相當壯闊,甚至還有人說目前有石馬、石碑,清朝官員經過此墓都還要下馬致意,兩人棺柩有大量珠寶陪葬。
飛番程天與 | 吉貝耍部落資訊網 https://bit.ly/2Vz8S3N
----------------------------------
平埔西拉雅族的飛番故事
馬跑的快,但人跑的比馬快的在史上確有其人,那就是清代乾隆時期西拉雅族部落裡的飛番──程天與,在台南縣佳里鎮北頭洋山麓下還保有墓碑,即當地民間所謂的「飛番墓」。根據學者考據,該墓地至少有234年歷史,可能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古老的平埔族墓地。
飛番墓位於「飛砂崙」東麓的農地之中,在佳里往漚汪的南19線的路旁,有台南縣政府樹立的「飛番墓碑誌」。
平埔族人擅於跑步,根據早期記錄台灣原住民的文獻《東番記》所記載,平埔族人有「無事晝夜習走」的風俗;此外,另有「從幼學走,以輕捷較勝負,一日能馳300餘里,連快馬都趕不上」的傳說。
早期平埔族男孩從小就得跟著長輩在山林野地打獵,本就習慣跑步,在成年之後,就由家長送到公廨訓練跑步技巧,除有狩獵、戰鬥的功用外,也用於在部落間傳遞信件、以及平日的休閒競賽娛樂上;當時的清代官署還會遴選跑得快、跑得久的族人擔任傳遞公牘的任務,套句廣告台詞就是「使命必達」。
平埔族人擅跑步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程天與、程國泰父子,相傳兩人都跑得很快,就像飛鳥一樣,因此獲得「飛番」美稱。此事在傳到朝廷後,乾隆皇帝乃下召程天與至北京宮庭的大殿御前與馬匹競跑。程天與在辮髮上串繫100多枚錢幣,馬匹先鞭三鞭使之狂奔後,才起步從後追趕。當辮髮向後揚成水平時,他便超越了馬批。乾隆皇帝看了後「龍心大悅」,於是賜他與兒子程國泰可朝覲天子三次。程天與病故後,後代子孫便將「父子面君三次」的殊榮刻在墓碑上,以彰祖德,以垂後世。
飛番墓的碑高80cm,寬48cm,為花崗岩材質,刻字的字跡清晰。「皇清」二字字徑10cm,「父子面」字徑7cm,「君三次」字徑9cm,年號「乾隆丙申年」(1776年,乾隆41年)字徑5cm,主事「孝男開悅武臨」字徑4cm,「愷孫萬留達成敦生王治金生」字徑3.5cm。
當時程姓在北頭洋一帶有很大的勢力,之後遷居至東山吉貝耍,民國31年(1942),吉貝耍程姓為程天與的第5代子孫。以前,每年清明節程姓子孫都會回來掃墓,但據說該族親每回到墓前祭拜後會發生病亡的憾事,後來便不再回來掃墓了,這段傳聞並未獲學者的證實。一直到民國88年(1999),北頭洋當地舉行「蕭壟社北頭洋阿立祖民俗文化活動」時,在主辦單位極力促成下,其後代裔孫程田內才率同兒媳和孫子,三代同堂的回到北頭洋祖墳「認祖歸宗」。
昔時「飛番墓」墓庭極為廣闊,有花園、圍牆,尚有專人打掃,清朝文武百官行經北頭洋,必會下馬停轎祭拜,顯見程天與享有的尊榮。墓前原有的石像、石獅、石珠,及金杯銀枕等殉葬物,在日治時代時全被日本人盜取或破壞了,後又歷經土地易主,墓園已不復見,至今只見兩塊露出地面的墓碑,荒廢在雜蕪的農地中,孤單寂寥地守著百年物換星移的北頭洋飛砂崙地區。
台南縣政府民國74年(1985)在緊鄰農地的南19線路旁設立「飛番墓碑誌」,加上北頭洋地區自民國88年(1999)起,重新舉辦中斷數百年之久的平埔族祭典「西拉雅夜祭」,飛番墓也成為此處文化景點之一,程天與父子的「飛番傳說」和平埔族人擅跑步的歷史緣由才又漸為人知。
平埔西拉雅族的飛番故事 - 遨翔寰宇 神采飛揚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2VwMdVx

飛番墓 - Google 搜尋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NE00000103.4_0602020-04-24_074226NE00000103.4_062NE00000103.4_061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1890年代初期,日本學者和政府以平埔族、高砂族稱原住民族。
西拉雅族(Siraya)是居住在台南的平埔原住民族,2005年由臺南縣政府承認,中央政府尚未認可。
西拉雅本族主要有四大社,其分佈區域由北而南依次為:
蕭壠社(以佳里為中心)
麻豆社(以麻豆為中心)
目加溜灣社(以善化為中心)
新港社(以新市為中心)
蕭壠→平埔族語,意為「契約之地」,現稱佳里。
北頭羊位於平埔族蕭壠社的中心地帶,「北頭」是平埔族語的「巫女」之意,「洋」指適宜人居、放牧之地。
從前漢人稱原住民為「番仔」,此地又叫「番仔寮」,目前都是漢人居住,編為海澄里。
DSC02394.JPG
北頭洋仍保有特殊的「祀壺」習俗,並以檳榔和米酒祭拜,當地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有祭拜阿立祖的夜祭儀式活動。↑↓
DSC02395.JPG 
這位英俊少年家程天與就是鼎鼎大名的「飛番」。
何謂「飛番」?簡單的說若他生在今時,奧林匹克百米、二百米金牌必屬台灣。400米800米...也可輕鬆落袋,因西拉雅族人自幼以練跑為娛樂。
DSC02525.JPG
清乾隆皇帝聽聞程天與善跑,乃召至御前與駿馬競跑,程竟超越了駿馬。皇帝龍心大喜,賜他與兒子程國泰可以朝覲天子三次。
「飛番墓」位於「飛砂崙」東麓的農田中,後代子孫將「父子面君三次」的殊榮刻在墓碑上,以彰祖德,以垂後世。
墓身已被砂土掩蓋,尚餘盈尺墓碑露出土面的是程天與墓,幾乎被掩沒的是兒子程國泰墓。墓碑後方小山丘就是「飛砂崙」,傳說此砂丘是二百多年前某夜,狂風大作襲捲砂土堆積而成。(荷蘭古井被掩沒後出土,其土層結構可印証)
DSC02531.JPG
北頭洋為西拉雅族人的開基地,族人原奉祠阿立祖於部落裏的草祠內,是為私廨。後經佛祖指示建公廨集中合祠。於1955年遷徙至此,1969年重建今廨並顏其額曰「立長宮」。DSC02454.JPG 
北頭洋「飛沙崙」,海拔十八公尺,因附近是一覽無遺的平原地形,視野遼闊,被地政測量單位列為三等三角點。日治時代曾為監視青鯤鯓等沿海地區漁港防務,在三角點上搭建一座木材電線桿材質的瞭望台,當地人稱為「望高寮」。(圖為2001年重建)
DSC02469.JPG
早期荷蘭人為供人飲用及耕作而開鑿四井,因沙丘覆蓋僅餘一口。三百多年來,北頭洋聚落的居民賴此口井飲水。後被風沙掩埋於1998年挖掘出土,經成功大學徐明福教授整修完成。
DSC02503.JPG
這棵是百年黃槿樹,每年冬至族人做菜粿,多以葉子做襯墊,因此習稱粿葉樹。
DSC02492.JPG  
飛砂崙上林木茂盛,日人發覺即使從空中鳥瞰亦不易察覺地上建物,於是在黃槿樹與荷蘭井之間蓋了一座「北門郡拘留所」。(光復後已拆除)
DSC02489.JPG 
平埔族人的傳統食物:(米買)ㄇㄞ
糯米加絞肉、香菇、芋泥、花生粉。長10cm寬6cm。用竹葉包裹、香蕉葉絲當邦繩。
北頭羊平埔文化館 @ 莎莉與您再續前緣 :: 痞客邦 :: https://bit.ly/2Vz9TZF


飛番傳說 程氏快過駿馬
荷治初期,台南府城爆發漢人郭懷一率眾抗暴事件,荷蘭人為分化平埔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動員西拉雅族四大社勇士參戰,其中以蕭壟社部隊人數居多,且驍勇善戰。
北頭洋的「飛番」傳說,或可想見蕭壟人之猛勇快衝的特性。其東麓田野樟樹下留有兩座飛番墓,墓碑上題刻「父子面君三次」,係程天與父子之墓。程氏父子均善跑,據傳清乾隆帝耳聞他倆跑得比駿馬還快,特傳旨召至京城與駿馬競賽一觀究竟。程天與在辮子上串繫著一百枚通寶錢幣,讓駿馬先加三鞭衝馳,由後追趕,結果他比馬領先抵達終點,乾隆驚嘆為異人身具異能,賞賜他可帶子孫面君三次的殊榮。
程天與將一百枚有孔的銅錢綁在髮髻上,相傳是為了製造飛奔時髮直齊飛成水平線的特殊效果。程家後代隨蕭壟社群頻遭漢人排擠,遷徙至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吉貝耍,祭拜阿立祖的日子隨俗改在農曆九月五日。
程天與的後裔程田內,曾三代同堂參加一九九九年的平埔文化祭。佳里詩人羊子喬,本名楊順明,楊家在北頭洋山麓下世居迄今。當地又稱北頭洋為飛沙崙、望高寮與番仔寮山,最高處海拔雖僅十八公尺,因附近皆為平原地,視野開闊,日治時期,地政測量單位就在山崙制高點標記列為一等三角點,並搭建一座瞭望台,頂上鋪蓋茅草,因此被叫做望高寮。
佳里鎮海澄里北頭洋山麓下的一處甘蔗園中,有乾隆時期平埔族四大社之一「蕭壟社」西拉雅族所留下的墳墓二座,程天與的飛番墓碑與其子程國泰之古墓,和多處阿立祖遺跡。  程天與(化外之地出身的飛蕃),善跑者,一次乾隆遊江南時,聽說臺灣有這樣飛番,召到御前表演,與一匹駿馬比賽並得勝,皇帝贊賞有加,即賜他拜謁三次,他死後後人就將「父子面君三次」銘於墓碑。程天與與其子程國泰均同卒於乾隆丙申年,葬在北頭洋的東麓。  墓碑裡面講,父子面君三次,顯然他對於去見皇帝這件事情,他覺得很光榮的事情,才會把它寫在這個墓碑上,所以顯然他的漢化的程度已經很深了。  一般西拉雅人的祖先死後,都是葬在自己房子的下面,沒有碑,程家,卻因為皇帝的恩賜,學習漢人立碑做墓槨。1999/05/13程天與遷往東山等地的後代首度返回祭祖。1999年蕭壟社阿立祖祭祀全記錄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giowworm&b...


園區在台南的佳里一帶(古稱蕭壠社),而「北頭」在平埔古語中為巫女之意,「洋」則意指有水草宜居的放牧之地,此處一直有著飛番的傳說,傳說中有位跑得比馬還要快的平埔族人,甚至還到乾隆皇帝面前與馬賽跑贏得比賽,讓清乾隆龍心大悅,與兒子兩人得到朝覲天子三次的殊榮,就是目前飛番墓中的「程天與」,墓碑上還可見到刻著「父子面君三次」的紀載,也是目前台灣紀錄中歷史最悠久的平埔族墓,大約已超過240年。
北頭洋平埔文化園區便因為這個飛番傳說而有著濃厚的傳奇故事,目前園區內有許多西拉雅平埔族的資料展示,還有傳統的茅草屋、老照片以及象徵著飛番傳說的各式雕像,還有極具平埔族特色的望高寮、公廨等設施,另還有一口水質非常好的荷蘭井,從荷蘭人在台期間開鑿一直到日治時期都還在取用,處處充滿傳奇色彩及平埔特色,是一處認識平埔族群生活的好去處


臺南佳里北頭洋飛蕃程天與之子程國泰墓
位飛蕃程天與墓碑右側10餘公尺處。
立碑時間為清乾隆丙申年梅月,即乾隆41年(1776)4月,亦即程氏父子相繼過世,時間相隔僅1個月。
另程國泰墓碑上刻有「待贈」二字碑文,「待贈」二字之意涵為:「希望後代子孫能光宗耀祖,可以出任官職或飛黃騰達,當功成名就之後再給予逝者追贈名銜」。

94231244_3222611954437187_8400185668461920256_o


在台灣平埔族的漢化過程中,不,不只是平埔,而是幾千年來,所有「異族」的被漢化過程中,漢民族的「堂號」,本是儒家無心插柳的儀式,卻成了穿越時空、無堅不摧、效果驚人的「柔性神器」。「堂號」讓非漢族迅速忘本,欣然被統,成就了今日「普天之下,莫非炎黃」的華夏觀念。
陳耀昌: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 | 財訊- 掌握趨勢 投資未來 | 最懂投資的財經媒體 https://bit.ly/3szIqEF
堂號是漢人墓碑所獨有的特色。堂號的起源,是漢武帝獨尊儒家後,人民強調「慎終追遠」,始而自動在墓碑上標示可追溯之祖先發源地,繼而穿鑿附會攀附世家名家,爾後世代相傳。
非漢族以堂號攀附漢人 迅速被統
堂號來自「記憶」與「攀附」。記憶不一定正確,攀附一定不正確;但卻成了漢族身分之標誌。
漢民族周圍的異族,其漢化過程,幾乎都是先習漢字、後改漢姓。漢人的方塊字「姓名」就是漢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圖騰。而有了「姓」之後,就直接與堂號連結,而將漢化的歷史一下子上溯到一、二千年前。換句話說,漢人以堂號攀名門之後,台灣平埔或其他非漢族則以「堂號」攀為漢人之後。
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台灣平埔。在屏東縣府2014年出版《重修屏東縣志》中,有兩張照片,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平埔族漢化的嬗變。
乾隆36年,力力(力里)社人的墓碑已有「皇清」(圖一),但仍為原住民名號。其後,已改漢姓的潘姓平埔族人,就仿漢人在墓碑刻上「滎陽」潘氏之堂號,但卻錯寫成「榮陽」(圖二)。
於是平埔的後代,乃以為「歷代高曾祖考妣」是來自「榮陽」的漢人。只要一塊墓碑,平埔子孫就自動接軌,天衣無縫,成為「炎黃子孫」。
這就是「堂號」穿越時空的妙用。
也自這本《重修屏東縣志》,我們看到光緒14年,劉銘傳以國家命令消滅番籍及番租(圖三)。一是「改租為賦」,平埔人田產被沒入成為「官田」;二是熟番「化歸為民」。再加上平埔人已改漢姓,從此平埔人失去與祖先的連結,也失去祖先的土地,從土地的主人變成侍奉高級漢人的低階漢人
 ▲左圖一,右圖二。
這是台灣平埔在短時間內,幾乎完全消失的過程,很殘酷,卻是真實的歷史。
墓碑文化式微 堂號漸漸消失中⋯⋯
堂號其實只是「店名」或「招牌」。中原漢人「姓」之起源在周初。漢代百姓普遍撰寫堂號之時,離周之世已百年,離周初之分封功臣宗室更已千年;換句話說,離姓氏之普遍形成至少約五百至八百年。除了時間差距,還有空間劇變,因為此期間歷經春秋戰國亂世、秦代虐政,楚漢相爭,人民早已遷徙流散,遠離祖宗發源地;因為如此,方思以「堂號」紀念先祖。惟幾百年後,士人之家固然記錄不完整,百姓之家,更是人云亦云矣;再經後世沿襲照抄,時至今日,人們對堂號形成更是一知半解。
第一代立下的堂號,多因揣測而失真。例如:黃姓的堂號是「江夏」,江夏在湖北古荊州,但事實上黃姓起源「黃國」,位在河南東南;又如陳姓堂號「潁川」,在台灣則多誤為「穎川」。
除了揣測祖先發源地,還有一種是攀附名門巨室。例如姓朱的就標榜是朱熹後代,姓范就說是范仲淹子孫。以李姓來說,現在李姓人士絕大多數用「隴西李氏」;而「隴西李氏」是因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而起,於是就出現兩件趣事。首先,唐朝之前,早有李氏,有名的「老子」李耳,住在洛陽,後來隱居函谷關,而老子的東周時代,隴西屬秦國疆土外的西戎之地;秦國名相李斯則是楚人,不算中土人士,亦非來自隴西;反而唐朝李白是漢化胡人,今中亞吉爾吉斯人。妙的是「隴西李氏」本非漢族,李淵、李世民家族,已被考證為漢化鮮卑人。
不相信現在號稱「隴西李氏」的李姓人士,真的是唐室後裔子孫。所以標榜「隴西李氏」,自然是為了攀龍附鳳。除了「隴西李氏」,還有「汾陽郭氏」,我也不相信現在這麼多「汾陽郭氏」,都是唐朝郭子儀之後!
近年,台灣喪葬禮俗靜悄悄改變,看似平淡,卻將有重大影響。由土葬變火葬,墓碑則改為靈骨塔或樹葬的簡單牌位。對岸亦有此趨勢。華人傳統的墓碑文化勢將式微,因為墓碑刻的是給別人看的家族資料,靈骨塔寫的是自家看的個人資料。
另一方面,原住民則開始以英文或中文拼音出原住民姓名,拒絕了漢姓,當然也拒絕了堂號。
所以,這個漢人「堂號」文化,極可能會慢慢消失,未來可能成為後世華人永遠無法了解的一項「漢化神器」。
陳耀昌: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 | 財訊- 掌握趨勢 投資未來 | 最懂投資的財經媒體 https://bit.ly/3szIqEF

2021-02-28_2100162021-02-28_210000


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https://bit.ly/3gCxHqu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各地水庫水位持續下降,陸續亮起紅色燈號,其中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一名網友日前開船遊湖,赫然發現清朝道光年間的墓碑,照片一出後,立刻引發熱議。
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浮出。(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浮出。(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先前日月潭水庫才有1座乾隆11年(西元1746年)的墓碑出土,FB粉絲專頁「日月潭一等高」23日又有新發現,文中指出開船遊湖期間,赫然發現距今178年前的墓碑,照片中,立碑時間為道光23年(西元1843年),中間刻著「顯妣諡淑慎陳媽鄧氏」,如今重見天日,「日月潭一等高」說明,長年掩埋在日月潭水底,估計要退水10米才能呼之欲出,代表離上次浮出水面大概在30至40年前。
消息一出後,網友紛紛留言驚呼,「這下面不知道還有沒有...」、「墓碑光亮,應該是子孫滿堂,後代幸福美滿」、「終於看到太陽了」。
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當地居民透露,該墓碑早在清明節就出現,不過,一般人沒辦法徒步抵達,因此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另外,該墓碑保存良好,沒有被敲碎,研判後代子孫未撿骨,由於至今已百年之久,不排除骨骸早已風化腐朽。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https://bit.ly/3gCxHqu
日月潭在伊達邵碼頭土亭仔燈塔的下方,被民眾發現疑似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推估距今已有178年的歷史。(日月潭一等高提供/盧金足南投傳真)
全台鬧水荒,南投縣日月潭水位下降,沈入潭底百年歷史的墓碑重見天日,民眾在伊達邵附近水域,發現疑似178年前清朝道光年間墓碑,由於墓碑完整,地下可能還有骨骸,網友表示,以往要潛水掃墓,今年後人終於可以陸上敬拜祖先。文化局表示,文化部文資局23日已到場會勘,墓碑由於已被人移岸邊,未來水位恢復時是否繼續沈入潭底或另做安置,還要經專家研議。
日月潭因為數月來水情警報,潭底乾旱,繼出現清朝乾隆時期墓碑出土又在伊達邵碼頭附近的土亭仔燈塔下方,出現疑似178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間墓碑。
網友表示,疑清朝道光年間的墓碑,恐怕還未撿骨,而且隨著潭底露出愈大面積,是否還會有其他墓碑出土,引起好奇。
文化局長林榮森表示,日月潭是一座人工湖,為了水利及發電需要,增加人工設施,湖面也加寬,造成本來在陸地上的一些土地沉入潭底,最近因為天氣乾旱,潭底外露,當年的墓碑浮出水面,重見天日。
林榮森說,這些在水下的文化資產,南投縣文化局已提報文化部,針對墓碑不管是否還有骨骸,中央都會進行審議,經鑑定判斷是否列為文化資產。
未來如果水位恢復,墓碑還要沈入潭底?林榮森表示,這些水下文化資產,未來可能會在岸邊豎立告示牌,載明文化歷史,也可能會畫定區域,提醒未來如果有捕魚或開發,要注意這個文資保護區域。
南投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強調,文化部文資局23日已到日月潭針對水下文化資產進行會勘,因墓碑已被移到岸邊,所以該區域是否列為文資保護區?墓碑安置何處?都還要與文化部及文資專家學者進一步研議。日月潭178年前清道光古墓現身 文化部到場會勘 https://bit.ly/3xlexLB

2021-04-24_2202502021-04-24_2203052021-04-24_220257


獨家》逆轉!日月潭乾隆年墓碑 學者研判非古物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2021/05/01 20:30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日月潭近來因乾旱水位大降,潭區大竹湖地區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引發關注,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今前往踏勘,從刻字、碑體表面有磨光研判,應非乾隆年間古物,而是百年內的近代產物。
刻有乾隆字樣的墓碑,碑文上方有「永屯」,右邊是「乾隆丙寅年修」(距今275年),中間則是「蔡公諱天牌佳城」,左邊為「陽男子孫立石」,意指先人是男性,名叫蔡天牌,諱是對死者的稱法,「佳城」則是墳墓,並由後代子孫立碑。
張素玢指出,該墓碑刻字痕跡較淺,古代墓碑因要留得久遠,刻痕會很深,且碑體表面有磨光痕跡,代表是重新磨製再利用,會這麼做已是近代的作法,推估已在百年之內,研判是後代重修時,照著昔日碑文雕刻所致。
至於「永屯」則不是祖籍也非堂號,仍待查明,應該也不是網路所稱中國廣西省,因乾隆年間從廣西來台的人極少,惟墓碑的實際年代,還需再詳細考據釐清。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獨家》逆轉!日月潭乾隆年墓碑 學者研判非古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7TKrH

2021-05-03_1009011682021-05-03_100843


佳里區蕭壟社人男人身高比荷蘭人高
蕭壟社活動範圍介於八掌溪與曾文溪之間,根據荷蘭人巴達維亞城日記之記載,蕭壟社平均身高比我們(荷蘭人)高,婦女下半身着細腰布,家庭飲食以水煮米佐生薑及鹽魚,婦女終日作家事烹煮,男人僅掃房屋周圍地面,不作其他家事。
    蕭壟社有本社及支社,支社包括西邊的漚汪社與北邊的學甲社。本社以金唐殿爲中心,東南延伸到三五甲,西南到公廨宅與番仔塭,西北到北頭洋與番仔寮,東北到潭墘。

275224494_5533200603378907_6301134353366531925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