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你知道將近百年前,曾有一位日本皇太子到訪日治下的臺灣視察嗎?
1923年4月16日,裕仁皇太子(之後的昭和天皇)搭乘戰艦「金剛」來臺,於基隆港上岸展開12天的臺灣之旅,足跡遍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屏東……等地。
如同跨越古今東西的統治者,這些「出巡」或是「行啟」除了遊山玩水,也有著各種政治或統治上的目的,而現在的我們,則可以透過這些珍貴的照片和收藏,看見臺灣曾經的模樣,感受當年臺灣人在政治動員下的歷史氛圍
圖: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府影像數位上色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23年的此刻,裕仁皇太子在臺灣。
東宮行啟: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記念寫真帖
http://gjtaiwan.com/r/9y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日本時代淡水風景數位上色,中央紅磚建築為淡水教會。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日本時代淡水街景 - 聚珍臺灣


1945年4月4日,盟軍空襲澎湖馬公,港內船隻劇烈爆炸。(原圖美軍軍機拍攝黑白影像 + 數位上色),原圖感謝 Kan Chi Hao 提供別再說臺灣被日軍空襲了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圖中影像為第三代基隆車站,落成於1908年。許多人認為這是臺灣歷史上最美的一座火車站,可惜在1967年遭拆除改建。本文同步刊載於:https://www.gjtaiwan.com/new/?p=56435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日治初期以手推臺車運送郵件影像數位上色。旗幟上的〒符號為「郵便記號(郵便マーク)」。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圖: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人群往臺北車站聚集景象數位上色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權代表盟軍來臺進行軍事代管。一連串倒行逆施的作為,使原本對新政權高度期待的臺灣人在一年內從歡欣鼓舞變成全面憤怒。民怨累積到極限後,終於在1947年2月27日查緝私菸衝突事件後全面引爆,之後演變成全島衝突,最後遭中國派兵來臺大屠殺,史稱「二二八事件」。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台北車站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前兩天秋惠文庫分享一張第一代臺北明治橋
遠方的臺灣神社尚在整地
這張神社建造初期的情形影像更清楚
殿社就像是武田五一畫的伊東忠太設計圖直接實體化
也可以看到神社境內的三門陸軍獻納的日清戰役戰利砲很早就放在那裡了
那三門砲現在放在貴陽街軍史館大門外
該館陳設及詮釋至今仍為北伐抗日反共的黃埔史觀
https://museum.mnd.gov.tw/ArmedForcesMuseum2017/
見證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尷尬處境
以及國民黨今日極力親共荒謬錯亂的立場
如果未來從以臺灣為主體的角度策展
對於文物展品的詮釋角度也都應該有所調整了吧
這一切改變的根本契機都需要修憲
或者更具體也更迫切要面對的
臺灣要先撐過明年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30年代臺南二高女至臺北旅行於明治橋留影數位上色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39年佳冬林麗貞小學畢旅至臺北明治橋留影數位上色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鄧南光拍攝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數位上色。上色圖引用自《凝望鄧南光-觀景窗下的優游詩人1924-1945》https://www.gjtaiwan.com/p/2943
《彩繪李火增-找回昭和美麗臺灣的色彩》出版囉~
http://gjtaiwan.com/r/5n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日本時代連接臺灣神社的經典橋樑明治橋數位上色。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原圖為攝影家張才拍攝之臺北明治橋 + 數位上色原圖出處 意象臺灣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嘉南大圳鹽水溪排水路上航行的小船影像數位上色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你知道1920年動工的嘉南大圳,2020即將邁入動工百年、完工90週年紀念了嗎?2月15日(週六),《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的作者群謝金魚、陳力航就要來到聚珍臺灣臺南藍晒圖店,和聚珍總監王子碩一起對談,從嘉南大圳動工開始談起,透過老照片的回顧,走回當年的工地現場。除了分享許多嘉南大圳背後的大小故事,還有精彩的上色照片解說!目前聚珍臺灣臺南藍晒圖店也正進行以嘉南大圳為主題的一系列介紹和陳列


1919年霍亂大流行,臺灣總督府為遏止疫情蔓延,於臺北各地實施如大清潔法、大規模消毒、隔離檢疫、施打預防針、河上陸上交通管制、禁止魚蝦捕撈等措施。圖為景尾(今景美)一帶派員對患者住家進行交通管制景象數位上色,繁複的輕便臺車軌道景象十分特別。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圖為日本時代阿里山俱樂部(阿里山賓館前身)旁檜橋影像數位上色,滿滿綻放的櫻花別有一番風情。其實阿里山從去年(2019)12月,山櫻花就悄悄綻放囉~若等不及三四月的吉野櫻花季也可以趁春節去賞花。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圖:李火增拍攝1939臺南西門町影像數位上色。圖中的地點位於今臺南西門圓環(西門路、民族路口),中間最顯眼的建築為最近(2020)由多那之承租後拆除拉皮重現立面的話題建築原臺南寶美樓。由前往後三間高樓寶美樓、金同成、醉仙閣重點一次入鏡,在李火增鏡頭下呈現一整個昔日昭和臺南西門町的美麗風貌。
照片中平整的路面為臺南初期的柏油路。1930年代全臺都市開始陸續有在路面舖設柏油的計畫,而臺南市的部份,由於舖路費用浩大,為了克服困難,所以市役所派技術員至簡易鋪路工程已有成效的東京學習,並進行適合各種氣候的鋪路工程研究。獲得東京技術授權的臺南,之後在交通流量多的地區進行一部分以瀝青乳劑簡易鋪路施工的實驗,得到價格低廉且強度夠持久的結果。1935年在市內主要道路,西門町(約為今西門路)、白金町(今忠義路)、大宮町(今永福路)施工,成果良好。隔年1936在臺南驛前廣場、花園町(今公園路)、南門町(今南門路至西門路間的府前路)、田町(今中正路過西門路以西)施作,1937年計畫擴及全市其他道路,1938年市區內主要道路均已完成舖設。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11年12月30日,臺北三線道路植樹及相關工程啟動~圖為約1930年代臺北車站前的三線道路(今忠孝西路)景象數位上色,右側顯著的華麗建築為臺灣鐵道飯店(戰時空襲毀損,戰後遭拆除改建,今臺北車站前新光三越百貨一帶),遠方可見到臺北州廳(今監察院)。日本時代拆除原臺北城城牆,在城牆原址闢建道路,中間設有分隔島稱為「三線道路」或「三線路」。1911年12月30日,臺北三線道路植樹及相關工程啟動,之後逐漸滿佈綠蔭的筆直寬敞道路就成為臺北著名景觀,沿途設置多處小公園,風景秀麗又被稱為「東洋小巴黎」。三線道路對照現今地點約為中山南路(東線)、中華路一段(西線)、愛國西路(南線)和忠孝西路一段(北線)。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出自清水望族楊家相簿
經朋友告知是楊肇嘉三妹楊月霞和彰化名人總督府評議員李崇禮次子
畢業於京都帝大法律系畢業的彰化銀行經理李君晰婚禮合照
拍攝地點位於李崇禮別莊
可看到日本官員出席典禮
霧峰林獻堂也坐在第一排
宅邸的馬薩式屋頂像是新營劉吶鷗的洋樓
屋身的辰野式裝飾像是菁寮黃振順商號宅邸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臺灣人不再需要扮演救世主的現世神
威權時代崇拜偶像的習性可以戒除
沒有人完美
將未來寄託給想像中的完人不僅不切實際
將運用公權力的資源交給經由傳媒造神的政治人物也非常危險
獨立思考
培養群體的哲學素質和對事理的判斷能力
為自己的人生和所生活的社會負責
我們就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國家
圖為行政院長蔣經國至北港朝天宮參訪時萬民擁戴的景象
1973~1981年蔣經國幾乎每年都去
共計參訪11次
不知是否有什麼特殊緣故
http://www.matsu.org.tw/Mobile/Milestone.aspx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日本時代的防空訓練宣傳照
軍隊商家消防單位防毒面具全都出動
機關槍瞄準敵機
做飯糰長期抗戰
晚上更是不能忘記把燈用黑布罩住
圖中為屏東潮州的落彈瞬間
炸彈不長眼
大人小孩軍人百姓一視同仁
至於炸彈是誰丟的?
要看你訂的是哪家報紙嘍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楊梅吳金淼拍攝的某家族合照
立體化三合院二樓中庭迴廊空間的使用方式
門框的壓花玻璃原來在日本時代就流行於一般民宅


(2)(3)
 (1)
(4)(5)
臺中民族路繼光街口
從1937年的市區地圖可見(1)
日本時代是繁華的榮町一町目
南側街廓轉角是洋風街屋石川吳服店(2)
西側街廓轉角是歷史主義的大東信託株式會社
陳炘或許站在拱廊下的亭仔腳裡吧?(3)
(4)為王信拍攝
石川吳服店戰後由臺中區合會儲蓄公司接收做為儲蓄部
只有一輛車和一條狗狗的街道在戰後也曾經熱鬧
(5)為余如季拍攝公會遊行時的景象
調味粉公會陳碧霞小姐身後的便是由華南商業銀行接收的原大東信託
磚工精良
壁面拱形雨庇下的灰泥貝殼飾非常細膩
戰後的照片才能看到清楚的建築細節
戰後的使用者卻無法珍惜這些用心打造的建築作品
左上圖來源與相關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85427322881021/permalink/204259940997759/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14年自由派政治家板垣退助伯爵曾兩度來臺
參與臺灣同化會成立並擔任名譽總裁
目的在消除日本人對臺灣人的差別待遇
站在實施差別統治的臺灣總督府的立場
當然不歡迎這類宣揚民權的活動
但對這位前土佐藩士維新元勳
曾任兩任內務大臣的大人物也不能怠慢
(當時的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也是伯爵)
板垣退助在臺灣到處參訪時亦由各地官吏好生接待
這張出自枝德二相簿的參訪合照攝於臺中廳農會
位置在今日的農田水利會尊賢大樓
當時擔任臺中廳長的枝德二或許也不是照片中官階最高的陪同官員
站在板垣退助的右手後方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從黑白照片看起來新竹州廳窗框顏色較淺
不過現在塗裝的紅棕色也不算刺眼
原本在簷帶中軸上有總督府的台字浮雕
有點像梧桐葉枝與菊花枝葉合抱台字章
但「台」的大小不一樣
如今已被敲除抹平
屋頂立起一根中華民國國旗旗桿
其餘大致維持原貌
使用方式也延續日本時代的辦公機能
(圖中像是漢人戴的斗笠應該不是原住民傳統服裝的一部分?)
或許是臺中市政府認為州廳適合延續辦公用途也能同時開放給民眾參觀的參考案例
但是戰前加強磚造的近代建築
做為行政辦公廳舍的社會效益
從民眾教育和文化推廣的角度而言仍然不是最妥善的使用方式
包括總統府和監察院都應逐步朝向完全開放的館舍為規畫目標
至於中正紀念堂可以留下做為展覽場所和辦公室的基座
臺基上放銅像的八角藍屋頂堂體整座拆掉就可以了
(看來疫情也沒有阻擋政府處決死刑犯的行政運作能力
那麼國安局檔案公開後會處理仍受供奉蔣介石銅像嗎?)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佐久間總督在山上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最近經過捷運科技大樓站
看到一旁的閒置多年軍方官舍正被拆除
建築人的幻想毛病發作
在想如果那塊基地給我設計一座文教設施會擺放上怎樣的房子
(雖然設置社會住宅或許才是社會真正的需求
但在現實世界中將來應該是塊豪宅寶地吧)
然後就會發現我果然還是非常崇尚形式主義的文化融合
既希望回應建於乾隆年間
已被拆除的「坡心」地名由來林式霽宅
又覺得加上如帕拉底歐Barbaro住宅的兩翼長廊
就像鳳凰堂那樣好有氣勢啊
於是在這塊座西向東的好基地上
這樣一棟帶有臺灣傳統天際線和西洋身體
重現在下畢業設計風格的陳嘉庚式建築於焉浮現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731676293618
建築圍塑出的庭院仍能提供捷運站旁腳踏車的停放需求
室內空間則可做為展覽、教育、學術或商業使用
捷運站體上能夠清楚觀察的屋頂自然應該好好表現
鋼筋混凝土構造也可以讓屋頂內的空間更實際的被使用吧(或許該開些老虎窗)
當然除非我是龍O台或王O忠的好朋友
這一切都將僅止於幻想
不過也沒關係反正幻想是最便宜的
而且真的蓋成這樣的話
應該會有想要去行天宮或龍山寺的觀光客找上門吧ˊ<_ˋ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令人難過但建築部分不用過於擔心,雖然木造建築復原比起木石混構的巴黎聖母院更為困難,整座重建幾乎是必然命運,但是今天(2019/10/31)燒毀的首里城本已是經歷多次重建,於1992年第四次復原的版本(「琉球王国のグスク及び関連遺産群」於2000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雖大多以正殿做為主形象圖,其實登錄範圍並未包含重建的正殿)。和聖母院一樣,圖面資料詳盡的建築本體復原只需要經費和時間(畢竟是願意耗費二十年修復熊本城的日本),內部文物的燒逝才是難以挽回的遺憾,尚待災後清點統計方知損失情形。
  圖為1938年首里城正殿前由武藝家城間真繁教授學生演練空手道的情形,照片中於二戰時因美軍密西西比號戰艦炮擊燒毀的首里城,在其700年的歷史上也已是因火災第三次重建的版本。我每次用這種「重建不難」的角度介紹遇到天災人禍的世界知名建築,其實都只是想藉機呼籲臺灣許多文化資產審議,要再以「年久失修或歷經多次改建現況與原貌相去甚遠」當作審議結論不給予文化資產價值的理由地方政府切莫再阻礙社會教育、拖遲民眾文資知識的進步,只要有心沒有修不回來的古蹟不願指定就只是沒心保存傾向開發而已,何妨大方承認。
  這張照片的構圖非常有趣,主題是空手道,但構圖卻將完整的古老王國的宮殿完整入鏡。沖繩王國對日本和中國皆維持朝貢關係,1872年才被劃入日本領土成為琉球藩,1879年設沖繩縣正式亡國,1938年日本與中國進行戰爭時不過相距一甲子。1901年日本沖繩縣廳為消除中國對琉球影響,下令將縣內各校體育科中「からて」這一古老武術的漢字確定為「空手」而非古琉球王國的「唐手」,並發明新讀音「Kara-ti」或「Kara-te」,照片或許隱含拍攝者連結日本與琉球傳統的意涵。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中國國慶花車遊行出現「臺灣」代表
其實不用太意外
想想中華民國的國民大會到民國幾年還有各省代表
要比意淫中國人沒在讓的
至於那臺花車的造型意象
有人說是宮廟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photos/a.543143852685277/949327375400254
其實應該只是漢人住宅而已
宮廟的脊飾還要更繁複
但北京中心主義者大概不在意也不想深究
反正有燕尾就是閩南地方風情
膚淺粗殘的認知一如1949後來臺的國民黨政府
他們不願也不想真正理解臺灣
覺得臺灣就是華南文化的旁支末流
併吞也不是為了文化
多元和諧共生並存從來就不是帝國的主張
特別不可能是中華帝國的主張
但臺灣是怎樣的呢?
這張吳金淼拍攝於1944年的楊梅聖帝廟(今回善寺)
漢文化的寺殿、西洋的門柱院牆和拱橋、日本的石燈籠
(聽說照片中的人是陳姓布莊老闆之子
當時在準備醫學校考試借住寺中
後來在臺北開業)
和諧調適與衝突對話的文化平衡
這就是臺灣特有種
誰跟你中國
中國只是一部分而已
甚且這些都還沒談到深邃豐富的原住民文化
對了不管有幾族中國全部統稱高山族
最親中的高金素梅也被當成是「福建高山族的同源生」
附庸就是點綴
就像活摘器官摘完後隨時可割可棄只為壯大本體
誰管妳什麼地方主體性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148097208718009
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中國什麼都要靠人家
別人為什麼要給你靠?
隨時都可以把你丟拋
保住臺灣
做自己的主人
才能留住自己的文化
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
https://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922615434818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52年11月貝斯颱風侵襲南臺灣
高雄市警局車輛廣播防颱注意事項
建築與交通工具都仍有日本時代遺風
石萬里攝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19年艋舺龍山寺修建珍貴的歷史影像
住持與管委會董事於大殿前合影
那次王益順的心血結晶幾乎全部燬於戰時的臺北大空襲
包含龍山寺珍藏的黃土水傑作《釋迦出山》
戰後由王益順之侄王樹發義子王世南匠師修復
家族世代傳承銘刻於此廟
吳昌才相簿
吳祚明提供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李澤藩 / 1935 / 北郭園客廳 / 52x68cm
臺灣建築史上最神秘的園林之一
中西混搭的桌椅、窗簾、格扇門與涼亭
展現日本時代仕紳家庭的生活品味情調
圖片來源
http://www.tzefan.org.tw/php/genContentC.php?exbId=34&startId=11&numShow=10
北郭園園門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6662092453618
李澤藩的北郭園洋樓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2626050388618
李澤藩的不知道是哪裡也只好可能是北郭園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5860034363618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有在使用和維護就能長久
此圖出自1993年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委託許雪姬和賴志彰教授撰寫的《臺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
當時神岡林淑景宅尚有人居住
環境整理維護得宜
和今日閒置荒廢的破落完全不同
當時在書中建議指定古蹟保存的清水黃宅、后里張宅
都已經由後來的縣府文化單位排除萬難
整合產權人意願指定古蹟並開始進行整修
而神岡林宅在產權人不居住並試圖開發時
卻在現在的臺中市盧市長團隊「合法的行政程序」下
不賦予任何文化資產身分而面臨拆除
而且完全不公開不保存的理由
私有產權的保存在臺灣各地都是棘手的挑戰
首長的價值與對文化的認知產生的政策
是官僚體系能將法令工具推進到何種程度的關鍵
而目前的臺中市府無疑是完全漠視文化的態度
讓人對於盧市長剩下任期內臺中的文資命運感到焦慮
希望中央單位能更積極介入
搶救臺灣獨有的文化寶藏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陳進 / 1972 / 春秋閣 / 51x87cm / 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中華建築美學的日本畫媒材技法表現
臺灣特有的繪畫類型
混合的神祕東方力量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00年臺中進行市區改正
拆除清代未完成的省城
其中名為坎孚門的大北門城樓明遠樓
在地方仕紳的請願下保留
後來臺中廳政府從善如流遷往1903年落成的臺中公園做為涼亭
當然當時官方也是可以不用理會這樣的建議
在這座幾乎近似於白紙的規劃起始之城
執行難得貫徹的都市計畫
打造純然洋風的文明開化之城
但是日本人是深知堆疊歷史沉積文化意義的民族
後來在1908年縱貫鐵道全通式由森山松之助設計
供長谷川謹介偕閑院宮載仁親王前往休憩的御涼亭落成後
便在公園內形成這樣不同文化相映對照的趣味
既具有懷古思幽的抒情意旨
帝國主義視野下的文明演進與提升也有了參照的基準
這樣善於運用空間素材的手法
成就臺中在日本時代享有「文化之城」、「臺灣京都」的美譽
但戰後來臺的中華民國政府卻不知道
光是臺中公園周遭多少消逝的珍貴資產早已不忍細數
而今日的中華民國政府也還沒學到
和湖心亭同樣具有見證鐵道發展文化資產價值的戰後臺鐵宿舍
在地方政府自行評估不具保存價值
中央難以介入的情況下
即將又要成為見證特定時期鐵道歷史證據消失的犧牲品
臺灣人的文化素質與歷史感難以透過實體空間凝聚與塑造
對於土地的認同始終支離破碎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美濃畫家曾文忠先生1990年描繪的街道景觀
結合菸樓與街屋的屋頂斜線角度反映屋內產業與生活的複合機能
圖片來源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曾文忠水彩作品集.html?id=D3-NMwEACAAJ&redir_esc=y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高中時需要購買大量美術用具材料
會到師大和永和一帶的美術社去找
但若需要文具
比起批發量販店的樣式齊全
個人還是偏好到重慶南路上
帶有時代感的幾間老文具行
但今天它們也大多遷址(只剩文瑞還在)
或許是為了更寬廣的營業或倉儲空間
再經此地不禁有些感想
城內店屋(街屋)的空間生產順序
因為大正五年的大水災而產生全盤規劃的機會
作為治理中樞自然得把握這個對日本國內展示總督府政績
對本島人展示文明開化的天賜良機
雖然清代到明治末期已有不少商業活動
但大多數為一層樓帶有亭仔腳的土角厝和雨淋板木屋
第一次市街改築之後
總督府和臺北廳從基盤設施開始全面改建
翻新後絕大多數增建為二至三樓
採取『先創造空間再招商』
吸引內地日本人來臺進駐的發展邏輯
故能採用全盤規劃的手法
達到市街風貌的一體化
但也引發石川欽一郎「一昧西化太過無聊」的評語
戰後初期吃的比住的還珍貴
聽說那時一隻雞可以換一張房契
日人離開後的空屋被秤斤論兩的易主
後來大家漸漸吃飽了
城內成為(無論是臺灣中南部或者中國大陸的)異鄉人來臺北打拼的第一站
人口暴增而資本化的空間價值水漲船高
公共建築拆除重蓋太費事
大多直接上往加一層
如司法大廈、北一女、臺北郵局
或者地大如臺銀者在西側擴建
但民間商家為了擴充儲貨、辦公和居住功能而將店屋改建大樓
『先有空間需求再增改建』的發展邏輯
也缺乏由上而下的政治力量統一區域內風貌的建築規範
誰有本事誰的臨街面寬就大
原本等距序列的美感不復見
於是逐漸成為我們現在熟悉的樣貌
真是緊扣時代推進的空間發展史
上左圖為大正五年甫改築完成所攝
圖中左側後來曾作為「高砂製莚株式會社」的屋面較旁邊的朋友們稍寬
是因為其正對沅陵街
肩負路衝任務的視覺端點考量所致
實在是細膩的都市設計手法
上右圖是一九七O年代的街景
尚存數家文具店
下圖則為今貌
在上圖中被對分切開的那棟獨眼巨人還苟活著
只是貼上了臺灣人愛之甚深的二丁掛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672131383618
現在賣著連鎖的平價日本料理
我想若是店家願意恢復立面原貌
業績或許能再提升個好幾成吧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重慶南路會在戰後因應各式補習班聚集發展而成為書街
在都市發展的脈絡中有蛛絲馬跡可循
除了進入榮町的民間書店新高堂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387684758618
在三線道轉入城內的本町通西側
知名旅社「攝津館」的對面
日本時代就有一家隸屬於總督府文教局
以印製教科書為主要業務的「臺灣書籍株式會社」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247669733618
進駐大正初年市街改築後的連排店屋
就是上圖消防塔上所攝中下位置
以及下圖市區改築紀念帖左側
對照這裡所提出的樣式選擇假設
辰野風格在本町通真是首尾呼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665764728618
戰後由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接管改組為「臺灣書店」
繼續使用重慶南路門市
是臺灣兩代人購買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的共同記憶
老門市的建築到了1990年才拆除改建大樓
臺灣書店仍在裡面
記得敝人小學時教科書仍是國編本
就曾被媽媽帶著到過改建大樓的門市
尋找因為打翻牛奶整本黏住的國文課本
(我本來以為牛奶乾了就可以再翻開
但從此那本就被整整石化了)
算是本町較晚改建的街屋
在李清志老師的書中還能見到其最後身影
http://gardenct.pixnet.net/blog/post/28381835
最近才發現原來當初其實也曾被討論過是否需指定保存
並由Chiu老師的樂山文教基金會委託某專科學校的建築科學生製作模型
目前收藏於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
這位參與模型製作的版主「Obake」部落格中尚有許多當時拍攝的老照片
真是令人驚喜
值得愛書人回味
http://blog.sina.com.tw/obake/article.php?pbgid=231&entryid=603836
http://blog.sina.com.tw/obake/article.php?pbgid=231&entryid=603878&comopen=1— 在 See You Hotel 。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明治四十一年 總督府臺南醫院】
半夜起床突然很想畫畫
便將近藤十郎這座沒有完工的作品立體化
感謝釋照勝老師分享的寶貴立面資料
才能得知原計畫規模如此壯觀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67051093389945
不知當初是何緣故
蓋好兩側病房便啟用
中央主樓始終都沒有實現
若是全部完竣
肯定不輸同樣出自近藤之手的臺北醫院
或許後來也就不會被拆除至今日僅存規模
(附上陳信安老師的剪報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95021487178211)
和臺南郵局的完工卻被拆除殆盡相比
不知道怎樣算是比較遺憾
歡迎轉載
請各位前輩不吝指教
若欲做商業或出版用途請務必告知在下
臺北醫院與雙塔樓立面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624694013618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43934988618
近藤的校園作品與理念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277307938618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87370618618
同樣未完成的官方作品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417667278618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288403108618
森山松之助的臺南郵局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776919778618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當年新北投車站雖然被拆遷至彰化重組
不管時空背景為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08019573617
至少有一群人是在乎這座車站的
或許是有賴溫泉鄉的愉悅記憶與車站連結⋯⋯ 更多

— 在萬華火車站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好久沒畫水彩
這是碩班時實習課
為重開利濟街水門做為說帖而畫的清代新莊復原想像圖
那個慈佑宮後美人照鏡池中仍倒映著觀音山
人造與自然環境仍然和諧的昨日世界
— 在新莊老街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櫻橋通相關繪葉書兩張:
〈台中 櫻橋通リ〉,棚邊書店發行,日治時期繪葉書。
〈臺中驛ト櫻橋通リ〉,臺中市丸善堂發賣,日治時期繪葉書。
第一張繪葉書〈台中 櫻橋通リ〉相當常見,幾乎介紹第一市場的老照片都會引用到棚邊書店的這張繪葉書,當時的發行量可能相當大。這張繪葉書比較可惜是有點模糊,可能製版的次數太多所導致,不過櫻橋的橋柱形式以及市場的圍牆仍然相當清楚,特別是櫻橋橋柱上都特別鑲上了一個櫻花的標誌。
第二張〈臺中驛ト櫻橋通リ〉比較少見,臺中驛以及左右兩側的建築物似乎都完工未久,右邊建築的山牆上可以見到工匠直接在紅磚牆面上施以鏝繪裝飾,左邊建築有部份現在還在,只是被包覆在滿滿的廣告之中。前景處那位回頭望著鏡頭微笑的男孩,表情讓人見之難忘。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新化武德殿前身「瘧疾防遏事務所並演武場」】
近來疫情來襲,來分享古早臺灣的防疫記憶。
日本自1895年治臺起,即面臨嚴重傳染病問題,征臺戰役中日軍死亡者超過九成死於瘧疾。故防治傳染病成為日治初期極重要的課題,積極推行上下水道建設、公共衛生制度推行、醫療體系建立。
而瘧疾的防治,最初在瘧疾盛行地區由總督府派遣醫官指導進行特別作業。1913年發佈「瘧疾防治規則」(マラリア防遏規則),之後逐步擴大防治範圍。1920年代臺南州爆發瘧疾疫情,各地成立瘧疾防治事務所,1924年10月臺南新化「瘧疾防遏事務所並演武場」落成,之後於1936年改建為新化武德殿。
上圖:1924~1925新落成時期的「新化瘧疾防遏事務所並演武場」(台湾衛生要覧. 大正14年版)
下圖:2020新化武德殿
本文同步刊載於:https://www.gjtaiwan.com/new/?p=56746
--
更多今昔對照:
https://gjtaiwan.com/ttm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台中座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圖: 約1935~1936,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學生於榮町街道合影數位上色(今臺北重慶南路、衡陽路口,黑白原圖Alan Chang提供) ,圖左大倉組本店原為紅磚色,到昭和時期外牆改為白磚,即為需考證案例之一。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23年的此刻,裕仁皇太子在臺灣。
東宮行啟: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記念寫真帖
http://gjtaiwan.com/r/9y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民國40年(1951)台北靈安社慶祝成立80週年,做三朝醮及演戲,搭設醮壇在迪化街一段72巷與西寧北路口,,最大特色當屬中間寫著「蔣總統萬歲」五個大字,配合當時特殊的政治時空背景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大稻埕公學校 1913年新築落成》
不好意思,新手上路
因為太平國小的老樟樹因為確診染褐根病
這棵在延平北路涼州街轉角的老樟樹
即將在4/19移除,
我們台北市太平國小校友會想要找尋是否有照片可以
知道樟樹的年齡...
想看看是否有關大稻埕公學校的老照片
註: 大稻埕公學校 即為現今的太平國小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數位上色版本
https://www.gjtaiwan.com/new/?p=40763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專賣局廳舍建築。
台灣總督府於1901年合併製藥所、鹽務局和樟腦局,成立專賣局,專賣項目最初為阿片、食鹽、樟腦,後來又陸續納入煙草、酒類、燐寸、度量衡器、石油,由政府管制經營。
專賣局廳舍外觀由紅磚與白色飾帶構成,由神戶駒一的神戶組承攬興建,於1913年先建好3層樓建築,而中央的尖塔至1922年才完成,有18公尺高。
戰後專賣局改稱公賣局,現在是台灣菸酒公司,不知道有沒有在賣75%防疫酒精。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日本時代《民俗臺灣》雜誌的重要成員,攝影家松山虔三拍攝的一批珍貴照片,大概十幾年前就可以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裡面檢索到了。這批大約1940前後包含臺灣各地的珍貴影像,可以解開一堆文史謎題(像是之前貼過的安平盧經堂宅門額原貌),但也帶來更多新的謎題(像是之前貼的「開化星垣」匾額到底在哪裡),可惜似乎一直以來沒有太多人討論。這中間的主因恐怕是國家文化資料庫的介面實在難用到爆炸.... 要想做整體的研究恐怕還是得乖乖整批抓下來看。
圖:松山虔三拍攝1940臺南嶽帝廟及鐘鼓樓相關影像,實在難以想像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臺南景點「安平古堡」,上方曾經有個燈塔嗎?
1908(明治41)年,日本於安平稅關支署官舍旁增築煉瓦石造白色圓形燈塔,4月1日啟用,照明系統歷經變革擴充。二戰後因海岸線變遷、防風林木遮蔽等原因,功能漸失,故將燈塔遷移至安平觀夕平台旁之鐵塔上,持續使用至今。
圖片取自
看見李火增Ⅱ:南風中的觀覽者 臺灣1935~1945+ 獨家贈送「李火增拍攝臺北菊元百貨數位上色」海報
聚珍:http://gjtaiwan.com/r/hk
露天:http://gjtaiwan.com/r/hl
本文刊登於專欄:https://www.gjtaiwan.com/new/?p=56871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台北車站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東門(景福門)— 在景福門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在民國67年 這一台老舊的 前置引擎 沒有冷氣 的新竹客運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第一銀行頭份分行
照片時間:約1950年代後期
這分行是1947年5月一銀承租設立的,地址是頭份中正路76號,這間看起來像住宅式的銀行,真的是很漂亮很優雅。應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但不知道原來是日本時代什麼單位(因前門柱有單位名稱)。
中正路76號現在的街景:(醜)
http://goo.gl/maps/sCb9k
現在第一銀行頭份分行(中正路67號):(醜)
http://goo.gl/maps/u84Z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可是在現在的台北,每一條圳溝都已經消失了啊,提案人可以跟我們解釋一下,雙連大溝打勾勾案的公共性問題嗎。❞審議委員突然cue我們,於是湯姆就站起來了,講了這樣的故事:
移墾時期,先人引水為圳、攔河為埤,台北盆地裡除了雙連埤,還有上埤、下埤(也在我們中山)、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等等,淡水線列車走在雙連埤上。而水利組合的時代,舊式埤塘逐一被排乾,進一步規劃灌排水路,比如我們案子所在周邊的牛埔支線、牛埔排水與這條大溝。
五零年代盆地快速改造,建築迅速長滿牛埔仔最後的水田,民生廢水就近亂排,水溝開始承載臭的污名。而後它們逐一加蓋,消失在城市居民的的視野間。
但河並沒有逝去,在城市建築的縫接地帶,在不規則的巷道紋理間,河還存在。雙連大溝意外開啟了一條百年水道的身世追尋,我們開始走它的上游下游。許阿婆家門前的蜿蜒,你走著就知道有一條河。新庄子西邊的地勢起伏,你走著就知道有一條河。比對歷史圖資,你可以一條一條找到河的名字。
河被看見,故事就重新浮現。林桑跟我們講起日治時期的大溝,今日的我們有辦法做到的清澈的模樣。陳桑告訴我們,台北每一條水路的農期與漁獲循環,春頭仔鯽仔小小隻,下冬時𩸙仔就有幾兩重。十月洘圳,尾牙捒水,不過六十年前,台北還是水鄉模樣。
這是雙連埤水域範圍在今日衛星影像上的套疊,這裡是民權西路、這裡是敕使街道是中山北路、這裡是淡水線、這裡是日新公學校。
河就在我們的腳下,河從未消失,我們還來得及把河找回來。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板橋公學校 戶外寫生課程
從學生的服裝可以推測
當時板橋生活品質已經不低
而且對於美學教育
也很重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畫板和畫具
所坐的位置就在公館溝河畔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42年(昭和17年)的榮町通(市內最繁華的購物街)。當時臺北市的童裝是都市(化)的。 對面街角建築物屬於「盛進商行茶舗」。— 在台北市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榮町到臺北車站的本地巴士


1946年,新公園。— 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1950年,西寧街以西新公園前的出入口,面對衡陽路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臺灣曾經存在過的洋樓
所反映的業主眼界和匠師品味
精采程度足令今天的臺灣人乍舌
大甲「臥龍堂」主人是跨越大正到昭和的大甲街長李進興
他從進入日本時代便擔任大甲保甲局幹事
歷任壯丁團長、創立大甲帽蓆會社任商業主任及會計主任、大甲帽蓆購買販賣組合理事暨信用組合理事、大甲庄協議會員和協議會副議長
最後任職大甲街長
是唯一擔任過該職的本島人
他曾和地方士紳朱麗(朱江淮之父)、李城、杜清、陳坤龍、李聰和等人爭取建造大甲水道廠
和汐止煤礦大王周家花園主人周再思也是好友
華美的周家花園落成時李進興也受邀參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096612933618
或許是受到刺激覺得理應效法
也聘請匠師在家鄉蓋了一座玄關造型帶有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線條的宅邸
名為「臥龍堂」
落成紀念的照片中還可看到屋頂有日本傳統神道儀式法器
當時已是1928年
新藝術在19世紀末的發源地歐洲早已退流行
武田五一從歐洲帶回新藝術風潮到日本的代表作福島行信邸
也是二十多年前1907年的作品了
辰野金吾少數新藝術風格的作品松本健次郎邸也早就落成於1911年
不知在1920年代末期
流行簡化古典的折衷主義
以及裝飾藝術逐漸出現的臺灣建築界
設計者地方匠師為何會為業主選用這樣的門面?
但沒關係主人開心就好
而現在臥龍堂和臺灣洋樓的極致經典作品周家花園都已在天堂相見
或許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其實連臥龍堂位於大甲哪裡我至今也尚不得知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雖然早在1900年便由臺灣仕紳黃玉階組「臺北天然足會」推動禁纏足
但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成效不彰
女性纏足人口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二左右
1915年呼應總督府始政二十週年這個政治題目
並不時搭配皇太后生日、天皇生日等節日名目擴大宣傳
官方在受邀請參訪過日本
觀念進步的地方仕紳致力鼓吹下
立法透過保甲制度
由公權力全面推動放足斷髮
以廳長、支廳長、警部及其眷屬號召
地方則為保甲聯合會總代、廳參事、區長、保正、紳商及其眷屬響應
當年將纏足婦女比率降至兩成以下
10歲以下女童幾乎禁絕已無人纏足
從當時的臺中廳長枝德二相簿可見到他到轄內的大里杙、樹仔腳、葫蘆墩、犁頭店、四張犁、三十張犁
甚至遠至彰化二林等臺灣人居住的鎮村聚落舉行解足紀念會的紀錄
這些照片大多是在鄉里地標如祠廟前排排站的大合照
只有這張尚不確定是何處
活動招牌寫「祝解纏足線路竣工」
公務員坐在列車上正要進站的拍攝方式非常有趣
枝德二身旁官員應為漢人或原住民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第三代松山車站

老照片/臺北明治橋旁臺灣神社鳥居/裕仁皇太子車隊行經臺灣總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