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基本收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群創友達賣廠求現還是求生?謝金河曝這大咖出清30萬張高歌離席
2024.08.29  10:57  工商時報 李正傑
群創友達賣廠求現還是求生?謝金河曝這大咖出清30萬張高歌離席 - 證券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Z5XjlJ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面板雙虎群創、友達先後出售廠房給台積電與美光,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面板雙雄賣地、賣廠房,令人想到過去20年面板產業的浮沈,奇美電子創辦人許文龍先是把奇美電子併給鴻海郭董,之後又賣出30.93萬張群創光電股票,從此告別面板產業。
謝金河在臉書以「慘業與旺業」為題發文提到,過去號稱面板雙雄的友達和群創光電,不約而同都在8月賣廠求現,先是群創把南科廠房以171.4億元賣給台積電,預估可以獲利147億元,友達也賣南科三座廠房,再加上子公司友達晶材在台中后里的部分建物套現81億元,友達預估獲利41.74億元。
謝金河說,過去賣土地、賣廠房向來都是被時代淘汰的傳統產業,尤其很多老牌紡織工廠都擁有大面積土地,賣地求生是常態,這次輪到面板產業,令人不勝唏噓。
謝金河表示,面板雙雄賣地、賣廠房,也不覺令人想到過去20年面板產業的浮沈。最早的是奇美電子創辦人許文龍告訴大家,面板是他此生僅見百年以來最好的產業,但是到了2009年,他就把奇美電子併給鴻海郭董,2010年的3月18日是合併日。到2019年,許文龍賣出30.93萬張群創光電股票,從此告別面板產業。
謝金河提到,面板產業最風光的時候,友達股價上漲至79.5元,群創光電到178元,都很有兆元企業的架勢,沒想到,中國以國家補貼扶持京東方和華新光電,台灣及南韓大尺寸面板產業全被打趴,南韓三星及LGD最後只保留OLED台灣的面板雙雄只能轉向利基市場發展。
謝金河說,而一生重押面板的郭董從深圳堺工廠到日本夏普都承受巨大壓力,退場並不完美。這次群創光電把工廠賣給台積電,看起來是要擴建CoWos,而友達光電賣廠給美光,看起來是要做晶圓前端製程,也有一說是HBM。時代的浪潮,產業的優勝劣敗,面板產業的廿年道盡一切!群創友達賣廠求現還是求生?謝金河曝這大咖出清30萬張高歌離席 - 證券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Z5XjlJ


別再「寄生父母」! 西班牙政府每月補貼青年8000元租房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別再「寄生父母」! 西班牙政府每月補貼青年8000元租房
西班牙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全歐最高。(歐新社)
別再「寄生父母」! 西班牙政府每月補貼青年8000元租房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ApNXq
2022/01/19 13:4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房價、租金高昂是全球國家共同面臨的課題,西班牙政府有感越來越多青壯年與父母同住,決定將提供低收入青年每月250美元(約新台幣8000元)津貼,讓他們不要因負擔不起房租寄生父母。
《路透》報導,西班牙住房部長桑切斯(Raquel Sanchez)當地時間週二在內閣週會後向媒體表示,從本月開始,35歲以下且年收入低於2萬4318歐元(約新台幣77.4萬元)的西班牙國民,能夠申請2年的月租金補貼。
桑切斯表示,「這筆補貼是一個重要元素,讓房價不再是年輕人的束縛。」
報導指出,西班牙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比例是全歐洲最高,2020年25至29歲者的同住率達55%,自2013年以來上升6.5%,主要原因包括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導致年輕人失業。
但西班牙國內最大房產網站「Idealista」不看好這項政策,「先前的經驗顯示,補貼租金的主要後果是直接使價格上升。
別再「寄生父母」! 西班牙政府每月補貼青年8000元租房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ApNXq


武漢肺炎紓困「繳稅者沒份」!上班族氣炸批不公:憑啥幫他人買單│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5KIJSP
鄰近國家紓困政策,不少國家是「無差別」發放現金,包含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門、南韓、中國大陸以及美國!其中美國的紓困金發得最不手軟,個人年收入7.5萬美元(約215萬元新台幣)以下納稅人,可領1200萬元(約新台幣3.6萬元)紓困現金;夫妻合併報稅、家庭年收入15萬美元(約新台幣450萬)以下的民眾,則可領2400美元(約7.2萬元新台幣);若撫養17歲以下子女,每1人可多領5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   林智群律師今(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上班族要繳稅(一沒錢都跑不掉)無紓困,出錢有你的份,發大財跟你沒關係」,認為美其名是社會棟樑,其實是社會夾層,道出不少上班族心聲;網友認為「繳稅反而領不到補助」不公平,紛紛淚灑辦公桌,紓困「繳稅者沒份」!上班族氣炸批不公:憑啥幫他人買單│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5KIJSP


無條件基本收入將由政府給予民眾基本收入,使民眾不用工作也能有個收入來源。最近一次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國家是芬蘭,僅實施2年就於2019年停止。在芬蘭失敗的「無條件基本收入」,350萬人失業的西班牙會成功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RDomkN
西班牙經濟暨企業部(Ministrio de Economía y Empresa)部長卡碧紐(Nadia Calviño)於4月5日時接受當地的廣播電台訪問時表示,西班牙將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來幫助因疫情衝擊的全體國民。
受肺炎疫情影響,西班牙經濟慘淡
西班牙政府在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於國內爆發之後,在3月16日起實施封城,原定僅封城15天。之後2度延長,封城令將直至4月26日才會解除。封城期間,除非是為了維持生活基本需求,不然民眾不得外出。
據《自由時報》報導,封城期間除販售生活必需品的店家之外,其他商店、餐廳、電影院等休閒娛樂場所全數暫停營業。民眾除了外出採購生活必需品、就醫 ⋯⋯等等,所有人都須避免非必要外出。這也使得西班牙全國經濟活動幾近停擺。
展覽中心改建成臨時醫院、溜冰場充當臨時停屍間,歐洲重災區西班牙向北約求援
根據《BBC》報導,西班牙自封城以來有近萬人失業,西班牙的官方失業數字攀升至350萬,是2017年4月以來新高點。西班牙的勞工部長在記者會表示這是前所未有的狀況。
根據《獨立報》報導,西班牙經濟暨企業部部長卡碧紐於4月5日時釋出西班牙政府將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的訊息,並且擬將此措施變為永久性的政策。如果西班牙成功實施,它將是第一個將此政策落實為永久措施的歐洲政府。
什麼是無條件基本收入:
根據「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協會」(UBI Taiwan)的介紹,「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政府發放給所有公民定期的現金給付,而且沒有任何的條件限制。支持者認為基本收入的保障將能鼓勵人們從事所愛好的工作。沒有人應該只為了要活下去而從事自己討厭的工作。保障基本收入將能開啟人們對生活更多的熱情。
但根據《富比士》的報導,經濟學家雷諾茲(Oliver Reynolds)認為西班牙由於自身財政的限制,不可能實施傳統意義上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因為這將大幅增加預算赤字。
也的確,根據《Personnel Today》的報導,西班牙經濟暨企業部部長卡碧紐表示,這個工作十分龐大,有許多複雜的部分必須處理,因此政府正在努力進行。最近一次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國家是芬蘭,僅實施2年就於2019年停止。
一場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實驗
據《BBC》報導,芬蘭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時,推出實驗計畫,選出2000名失業的芬蘭公民並每月固定支付560歐元(約等於634美元)。目的是希望藉由保障失業者的基本收入,進而鼓勵他們出去尋找工作。停止此政策的原因除了龐大的財政壓力之外,還因為這導致失業的人沒有壓力出去尋找工作。
但據研究人員西馬奈寧(Miska Simanainen)表示,雖然的確有些人出去找工作了,但沒有收到補助的對照組出去尋找工作的意圖更為強烈。
經濟暨合作組織(OECD)的研究報告也表示,此種保障基本收入的制度主要的爭議點在於收入補助將會減少人們對於尋找工作的熱情以及對於有酬工作的需求減少。此外,保障收入政策的公平性也存在可以討論的空間。
無論收入多寡的人皆能收到基本收入補助,這點本身就存在爭議,即便對收入多的人課以更多的稅來符合公平性,也是個沒有效率的做法。
為了應對此次疫情,西班牙政府也是竭盡全力地想方設法保障國民權益。之後將會如何推行此政策,並且盡力地避免諸多弊病,將是未來可以觀察的方向。在芬蘭失敗的「無條件基本收入」,350萬人失業的西班牙會成功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RDomkN

武漢肺炎-無條件基本收入/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西班牙政府本周表


「基本收入」不設限:貧國防弊、富國撙節/報導者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基本收入」不設限:貧國防弊、富國撙節/報導者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2VrlDMz
「基本收入」(Basic Income)是近期全球最熱門議題之一,構想雖在瑞士遭否決,但是在美國、加拿大、納米比亞、印度、荷蘭等其他地方,不分先進經濟體、或落後窮國,基本收入的討論與實踐已有長足發展。因為「基本收入」所捍衛的,絕非脫離現實的烏托邦,而是最基本的生存人權、免於奴役的自由等最基本普世價值。
「基本收入」沒有統一定義,但在不同看法中,存在幾個共通訴求:一、各國行之有年的基本工資(Minimum wage)制度,無法供應所有全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所需;二、經濟發展無法解決貧窮──尤其是工作貧窮的問題;三、自由人權與經濟上的安全保障(Economic Security)不可分割;四、國家必須承擔最根本責任。(註1)
支持者樂觀相信,有了基本收入,經濟弱勢族群不必屈就壓榨的勞動環境,或為了生計身兼多職;照顧家中老弱病癱的主婦、煮夫、孝順子女,能夠獲得基本報酬;也允許更多人投入創業、創作、志工、或符合興趣的低薪工作,為自己爭取更多可能,為社會注入活力,同時逆轉不斷惡化的貧富差距、平息階級對立。
悲觀反對者擔心,一旦施行基本收入制,對企業如同殺雞取卵,被迫加薪、加稅、卻不能保證有人上工,公司營運成本墜入失控深淵,陸續倒閉必然重傷國家經濟,就跟不能隨便提高基本工資,是一樣的道理。
「基本收入」(Basic Income)是近期全球最熱門議題之一,在美國、加拿大、納米比亞、印度、荷蘭等其他地方,不分先進或落後,基本收入的討論與實踐已有長足發展。(Photo/Christopher Andrews, CC BY-NC 2.0)
均富手段「太激進」 的下場:一定是均貧?
究竟「基本收入」是否該取代「基本工資」?多數人更在意推行方式是否合理,經濟學家看法如何;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包括:
基本收入也發給有錢人嗎?如果人人都發,會不會造成通貨膨脹?
收入保障會不會降低工作意願?
讓勞工拒絕配合加班?
失業率會不會越來越高?
財源要從哪裡來?
有可能不要加稅嗎?
怎麼證明基本收入的可行性呢?
幸運的是,絕大多數問題,都有科學實證的答案。印度、納米比亞、德國、芬蘭等地,分別於2008、2011、2014年,以及芬蘭將於2017年推出「基本收入制」實驗方案,屬於「不排富」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or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UBI);美國5個洲、加拿大(1960~1980年代)、以色列、荷蘭分別自2008、2016年起推行的,則是「低收入限定」的基本收入保障制。(註2)
這些推行過基本收入實驗的國家,其制度對勞工、社會、勞動市場、推行成本、財政來源等關鍵問題,都有施行結果、明確評估。下文先說明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另闢篇章說明美、加、荷三國的有條件基本收入制,以及加拿大貧窮村鎮的全鎮實驗(Mincome)結果,以及基本收入的財源探討。
落後國家推「基本收入」:杜絕官僚貪污
無條件的基本收入(UBI)就是人人有份,貧者能滿足生活所需,富者可透過繳稅方式歸還國庫。而且根據實際執行成效,UBI 在落後國家,也是杜絕弊端的最好方法。既然不需要貧戶資格認定,官僚就沒有機會上下其手、或因程序問題延宕津貼發放。非洲納米比亞、貧窮人口世界第一的印度,都是很好的例子。
人口2,100萬的納米比亞1990年才脫離南非成為獨立國家,2015年國內生產毛額在購買力平價後(PPP)是248.4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30、全非洲排名第20,但財富掌握在掌握國家天然資源的少數權勢階級,貧窮線以下人口28.7%,貧富差距之大全球排名第4,貧窮兒童、婦女遭販賣為奴為娼的情況普遍。當地盛行愛滋病(HIV/AIDS),15歲到49歲青壯族群罹患率達16.9%,每年奪走5,100個生命,同時製造出5萬3,000多名愛滋孤兒。
為了降低貧窮人口、抑制愛滋病的蔓延,2008年納國政府與宗教、愛滋病防治等民間組織合作,選定納國中Otjivero水庫周邊的4個村莊,試行2年「基本收入補助」(Basic Income Grant,BIG),另考慮國家治理水準落後,為了簡化行政複雜度,計畫基本上不「排富」,而是透過所得稅、營業稅(由目前15%增加6.5%)、奢侈稅等管道回收。
就當地生活水準而言,村民要吃飽每個月每人只需60元(納米比亞幣,下同,約8.82美元),但2/3人口不時處於飢餓狀態,失業問題很嚴重,但窮人也沒有能力遷移到別的地方。BIG補助60歲以下民眾,每個月100元的保證收入,而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約有6,000人受惠。(註3)
BIG 打敗貧窮,仍遭國會嫌棄
每個月100元的收入如同天降甘霖,不光餵飽肚子,也讓窮人有機會翻身。除了全家能吃飽,媽媽們還出得起孩子的學費與車資,甚至攢錢作小生意。
一個有7個孩子的年輕母親2009年受訪時,說自己幫德國人開的農場工作了大半輩子,廚師收入每個月只有32元,孩子總是挨餓,拿到收入補貼以後,她買了麵粉、酵母,在簡陋的廚房做起麵包,拿去市場賣1個1元,不到10個月就存了3,000元買好的爐子,讓她每天能做250個麵包去賣。
類似故事不勝枚舉,執行計畫的納國基督教信義會(ELCRN)與政府研究機構,追蹤補助戶的家庭經濟變化,分析結果顯示,第一年就出現明顯變化,失業人口沒有增加,反而是家家戶戶都把握機會奮力脫貧,讓窮鄉經濟活動增加1成。統計數據顯示:
貧窮線以下人口由76%下降至16%
15歲以上村民參與經濟活動的比例,由44%增加到55%
兒童體重不足的比例,由42%降低到10%
就學率提升40%上升到90%,輟學率由40%下降至0
民眾就醫次數增加,診所營業額增加5倍
家戶平均債務由1215美元,降至772美元,家庭存款增加
竊盜犯罪率下降20%,婦女為生計賣淫比例降低……
若全國範圍推行,經費需透過所得稅、營業稅、奢侈稅等稅務調節取得,估計年度預算需16億元,接近國內生產總值(GDP)3%,雖然必須適度加稅,但應可於2025年消除貧窮。雖然民選總統表態支持,推行方案送交國會審議時遭否決,多數民代堅持把錢用在國家經濟繼續發展,一樣能解決貧窮問題。
印度基本收入實驗:底層經濟活動大爆發
貧窮人口高達2.7億人的印度,現行低收入補貼超過1000種,規模高達7兆盧比(約新台幣3.3兆元),若均分給全國上下,每個家庭每月可分得2500盧比;但現實上卻因人謀不臧,很多流入富裕階級、而非真正貧戶。政府2013年規劃的《糧食安全法案》補貼貧戶購買食物的花費,雖可嘉惠67%印度人,但官僚貪污問題恐將更加惡化。
2011年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資助下,委請婦女組織在印度中部中央邦(Madhya Pradesh)9個窮鄉,展開為期12~18個月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給付金額的設定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但不足以改善家境」,前3個月發放現金,之後為了給官方樹立榜樣,全部由銀行轉帳。
每個月成年人可得200盧比,兒童100盧比,後來分別提高到300盧比、150盧比,總計約6,460人受惠。為了杜絕人謀不臧,計畫不設資格與條件限制,成年人各自領取自己的補貼,未成年的補貼則由主要照顧女性領取,原有政府食物補貼保留,也不會限制收入的花用方式。(註4)
收集分析資料後顯示,接受補助的窮困家庭,因為有錢修房子、蓋廁所,居住環境與衛生大幅改善,兒童(尤其是女童)體重過輕的比例大幅下滑,就學率與學業成績明顯提升,學生都能買課本跟文具。接受補助的村鎮健康普遍好轉,生病看得起醫生,酗酒問題也見改善,村民甚至說服雜貨商,每個月發錢那幾天,暫停販賣酒精飲料。
雖然整體勞動力略為下滑,主因是婦女卸下經濟壓力後,可能選擇回家照顧孩子,但市場交易變得熱絡,小型投資與創業活動興盛,像是農夫能買更好的種子、改善灌溉、養更多牲口,婦女組織家庭工廠、或開店做生意等等,就業人數、經濟流動性明顯提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收入補貼讓社會變得更加平等。女性、殘障等弱勢者手頭有錢以後,家庭地位提升。增加的收入降低了家庭債務,也不需要去借高利貸,被迫當奴工的人數減少,同樣有助於階級平等,讓整個社會產生巨大變革。有個婦人談起沒有基本收入的日子,眼裡盡是深沈無奈:
「當我們身無分文,必須去借錢的時候,感覺真的痛苦,別人如果拒絕,我們也只能回家嘆氣。如果我能有一些錢,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實驗計畫中止後,前述正面效應仍持續,只是與對照組的落差持續遞減。研究估計,若全國範圍推行,預算約佔GDP3.2%;但主要遭遇的反對意見,來自民眾不願意放棄現有補貼,政府也無意提高目前僅佔2%GDP的社會福利支出。
雖然如此,主導印度基本收入研究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史丹丁(Guy Standing)也強調,基本收入深具變革能力(transformative):「首先,透過教育、營養、醫療等方式改善個人潛能;其次、投入的資金發揮乘數效應,能夠振興地方經濟;另外很少研究注意到的是,即使金額不大,基本收入都能相當程度的讓人享有更大自由。」
先進國家推基本收入:撙節開支!
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在先進國家則著眼於降低行政成本,以2017年即將展開「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芬蘭為例,終極目標就是簡化現行社會福利系統,進而降低財政支出。
由於國家政策支持夫妻雙薪,芬蘭孩子自出生起,每個月可得342.53歐元(約新台幣1萬2456元)津貼,父母親無論工作與否,都可得一定家庭津貼,國內貧窮人口比例僅7.3%(貧童比例僅5.5%);但另一方面,社會福利總支出達31.3%GDP,形成國家沈重負擔,官員多次呼籲徹底檢討。
芬蘭經濟還沒有恢復金融海嘯(2007年)前的榮景,加上連續3年經濟萎縮,全國失業率約1成,保守派政府自訂撙節目標:每年達40億歐元,勞工福利成本首當其衝。2017年展開的UBI實驗,便是探索如何健全勞動市場的同時,合理降低財政負擔,民意支持度高達7成,即便是極右派政黨,支持率亦超過5成。
近月消息顯示,2017年初展開的2年基本收入實驗,將有1萬人每個月可領550歐元(約新台幣2萬元),約等於現行失業、住房、飲食等福利津貼的總和。原則上不排富,非低收入者將透過所得稅繳納的方式,歸還該筆「基本收入」。(註5)
540萬人口的芬蘭,目前每年福利支出已膨脹至661億歐元,若以基本收入保障制度取代,每人每個月領550歐元估算,總成本約每年380億歐元(每人每月800歐元估算,每年則需540億歐元)。芬蘭社保局另稱,至少能節約數百萬歐元的行政開支。
美國、加拿大近年對於「基本收入保障」的重視,同樣著眼於福利制度的改革,能夠大幅降低官僚體系運作成本、資源浪費。
瑞士公投沒通過 卻啟發德國青年做實驗
芬蘭試行基本收入制度的基礎,可說是政壇與民間的高度共識,恰可反映瑞士基本收入公投遭否決的原因。在公投方案缺乏具體細節的情況下,不願為資金來源傷腦筋的各政黨,紛紛發動負面文宣戰,各選區反對民意多高達7~8成。
另根據研究與民調機構Gfs.bern在公投前一週的線上問卷調查,1,006個回覆人當中,64%的人認為國家財政無法應付,63%擔心其他國家的人都想搬去瑞士,60%的人認為基本收入不能增加工作誘因。有趣的是,83%人相信,之後還會有基本收入公投,而且79%支持先由地方試行,以觀察實際影響。
地方試行規模可大可小,就算沒有政府奧援,民間募資也行得通。德國2014年由民間發動的基本收入實驗,或能提供瑞士參考。
2013年10月瑞士基本收入公投成案消息傳出後,柏林29歲青年布馬亞(Martin Bohmeyer)大受啟發,決定透過群眾募資方式,展開迷你規模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
基本收入、貧國防弊、富國撙節
柏林 29 歲青年布馬亞受瑞士「基本收入」公投啟發,決定透過群眾募資方式,展開迷你規模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目前累計 4 萬 5000 多人出資。(圖擷取自 www.mein-grundeinkommen.de)
他主導的「我的基本收入」計畫(Mein Grundeinkommen),主張每人每月應該獲得1000歐元的基本收入──無論貧富、是否工作或如何花用,規劃每募得1萬2,000歐元,就支持1人參與實驗1年,有意參加的人可上網登記,目前累計4萬5000多人出資,支持46人參與「基本收入」實驗,雖無具體研究成果,仍快速吸引輿論注意。德國在聯邦法律未開放公投提案,仍吸引11萬人發動連署,呼籲聯邦政府舉行政策公投,決定是否推行基本收入。
從納米比亞、印度的經驗來看,無條件基本收入確實能降低貧窮、以及貧窮導致的健康、犯罪等社會問題;基本收入不會讓人失去工作意願、或增加失業率,反而能相當程度地活絡社會底層的經濟活動。真正受到負面衝擊的,只有勞動條件惡劣的低薪工作。而芬蘭、加拿大、甚至美國等富裕國家,初步估算基本收入保障的福利支出,也都能得出(較目前福利體系)節約開支的結論。
然若基本收入真能打擊貧窮,為何許多國家都出現寧可坐領救濟、而不積極工作的社會寄生蟲?美國、加拿大等國所推行的基本收入實驗,便十分認真檢討可能阻擋人們工作的福利陷阱(walfare trap),並從1960年代起展開不同的有條件基本收入實驗,請參後續相關報導。
美國版基本收入:有條件、卻很公平的「負所得稅」制
終結貧窮!加拿大續推「保障基本收入」制
沒錢沒戲唱!基本收入的資金哪裡來?
註釋
1. 為了落實基本人權保障,聯合國1966年通過國際人權公約,包括《公民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後者載明人人有權享有公平與良好的工作條件,尤其需確保「所有工作者之報酬使其最低限度均能..........維持本人及家屬符合本公約規定之合理生活水平.......」,而合理生活水平,公約第11條說明為「適當之衣食住及不斷改善之生活環境」,因此當全職工作者的工資,無法滿足勞工與其家庭的基本需求,按公約標準該勞工人權並未獲得應有保障。
2. 基本收入(Basic Income)有許多種名稱,簡單說明常見的幾種如下:
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發放並無資格限制,不分貧富、人人都有。
基本收入保障(Guaranteed Basic Income / Basic Income Guarantee,BIG ):通常是針對低收入家庭、個人,國家補足其基本生活所需的金額。
負所得稅制(Negative Income Tax,NIT):美國經濟學家所提議的低收入補助方式,即全民享有一致的免稅標準,收入不到基本免稅額者,由政府補貼不足的金額。
基本收入補助(Basic Income Grant,BIG):南非洲窮國納米比亞在窮鄉試行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
3. 納米比亞的基本收入補助(BIG),其實排除了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大富豪個人,但不影響他家人接受補助的資格,詳情可參考Big脫貧計畫官網、《納米比亞現金補助計畫影響性評估》。BIG補助分2種:
60歲以上民眾,繼續支領原先每月500元的老人年金;
60歲以下,每人每月可領100元,17歲以下兒童的補助交由主要照顧者支配。
4. 2011年展開的「基本收入補助」計畫,乃 UNICEF 委託印度自雇婦女聯盟(Self-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執行的專案,實驗的統計研究(包括對照組)涵蓋1.5萬人,包括其中100個的深入個案探討,詳情請參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結案報告、英國智庫研究報告《印度基本收入實驗》。
5. 芬蘭社會保險機構(Kela)尚未確定「基本收入」的金額,民間認為每人每月最基本開支約1,,000歐元,老人年金每個月750歐元,基本收入補貼金額可能介於每月550~800歐元之間,目前考慮的方案有4種,預計11月定案。最終實際執行方式,是否排富、是否與稅制掛勾等等細節都沒公布,但由於民意支持度高,最保守政黨的支持率也過半,政府已經撥付必要經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每個人都應有獲得專業、正確新聞訊息的權利,因此,免費公開每篇報導給閱聽大眾,是《報導者》身為非營利媒體回應公共性不變的追求。面對全球陷入COVID-19疫情風暴的此時,《報導者》第一時間推出疫情即時脈動網頁,提供讀者掌握疫情變化,進行第一線醫療從業者與疫苗和防疫機構的深度採訪,一探台灣本地抗疫行動;我們也同步深入報導中國、歐洲、美國等國際疫情現場並提供分析視角。這場長期的戰役,《報導者》會持續提供華文讀者第一手深入的報導,但這些報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包括各地的前線記者與攝影、後勤的工程、設計與編輯團隊,倘若沒有讀者的捐款贊助,我們不可能完成。
您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成為我們繼續採訪與調查的動力,《報導者》邀請您以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開放、獨立的新聞而努力。「基本收入」不設限:貧國防弊、富國撙節/報導者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2VrlDMz

「基本收入」不設限:貧國防弊、富國撙節/報導者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武漢肺炎-無條件基本收入/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西班牙政府本周表


西班牙民眾戴著口罩排隊入商店。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經濟,西班牙政府擬推無條件基本收入(UBI)。(AP)新冠肺炎衝擊》「無條件基本收入」可能從烏托邦理想變成各國經濟救命丹-風傳媒 https://bit.ly/2ydyc62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西班牙政府本周表示,將盡快施行「無條件基本收入」,以現金保障每位公民的基本收入無虞,若能成功推行,將成為歐洲第一個實現此理想的國家。這種社會政策向來被批為過度理想化,但在疫情衝擊之下,已經成為各國政府認真考慮的方向之一。
不只幫助國民度過非常時期,也要成為「永久政策」
西班牙是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累計確診人數逾15.7萬人,染疫死亡人數1.5萬人,全國緊急狀態封鎖措施還要維持到4月25日。西班牙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卡爾維諾(Nadia Calvino)6日受訪時表示,政府計劃「盡快」推出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讓每一位公民都能獲得足以過活的基本薪資。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源自芬蘭學者,做法是每月發放符合最低生活水準的現金給予公民,藉此保障所有家庭的經濟基礎,也期望讓每個人都能不受金錢制肘而發展適性職涯。根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卡爾維諾透露,西班牙政府打算發放的金額約是每人每月485美元(約台幣14500元),且國會已有高度共識,不只要幫助國民度過非常時期,也打算讓UBI成為「永久政策」。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經濟,西班牙政府擬推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圖為玻利維亞民眾戴著口罩排隊領生活補助金。(AP)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經濟,西班牙政府擬推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圖為玻利維亞民眾戴著口罩排隊領生活補助金。(AP)
美國開始正視類似政策,台裔企業家楊安澤先知先覺
同為疫情重災區的美國,10日累計確診人數高達46萬,光是本周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就飆破660萬,儘管美國民情高度重視資本主義,向來對社會福利政策多有保留,UBI更被視為「一小撮左翼自由派學者的理想主義」,但面對大批人口失業、經濟活動停擺、各行各業缺乏現金流的慘況,呼籲政府正視UBI的聲音也再度興起。
就在去年,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台裔企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正是以UBI作為核心政見,主張讓18歲以上美國公民每月獲得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雖然多次被嘲笑為「癡人說夢」,楊安澤仍吸引不少民眾支持,他在毫無從政經驗下獲得初選辯論門票,今年2月才宣布退出選舉。而肺炎疫情引發的失業潮,也讓國會兩黨破天荒通過2兆美元(約台幣60兆元)的紓困案,幾乎涵蓋各行各業,死忠追隨者更因此盛讚楊安澤為「先知」。
2020美國總統大選:參加民主黨初選的台裔楊安澤(AP)
2020美國總統大選:參加民主黨初選的台裔企業家楊安澤(AP)
全球逾500位學者近日公開連署信,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盯著傳統的福利政策」,並警告在當前危機下,「社會幾乎沒有安全網可言」。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日前統計也稱,這場疫情可能會害得全球5億人淪為貧窮人口。
「才不過一個月時間吧,UBI的花費(比起疫情挽救措施)好像就變得沒那麼驚人,」加州聖地牙哥大學(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倫理經濟與公共政策中心主任茲沃林斯基(Matt Zwolinski)說。
他表示:「跨越不同政治光譜的美國人都在要求政府耗費鉅資,好能幫助每一個家庭站穩腳步、維持中小企業運作並讓經濟不至於崩潰。現金補助能讓社會境在劇烈變動時維持最大彈性,這樣的共識正在不斷擴大。」
楊安澤本人近日受訪時也表示:「有些看來太邊緣、野心太大的事,很快就會變成全民共識。」
UBI不是唯一解方,而是改善人民基本生活的工具
然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指出,楊安澤與許多學者都強調,這場疫情只是恰好凸顯出美國既有的不平等現象,而UBI或任何類似政策都不該被視為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只是政府用來改善人民基本生活的工具。長期而言,政府仍須密切注意醫療保險、住房政策與氣候變遷等根本問題。
楊安澤向《華郵》表示,武漢肺炎在已有重病或慢性病的感染者身上特別致命,反映在社會制度上也是如此。「美國也有很多問題,導致我們特別脆弱,失能的政府、極化的媒體,不普及的醫療保險以及人們在財務上普遍的不安全感與過度需求。」(相關報導:林庭瑤專欄:如果楊安澤參選台灣總統|更多文章)
BBC主播梅特里斯(Emily Maitlis)也分析,疫情危機牽動多種層面,「這是個會強烈影響社會政策的醫療議題,同時也是個對公衛政策影響甚鉅的社福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做些什麼,好讓不平等狀態停止加劇?」而無條件基本收入,很可能就是人們一直視而不見、卻近在眼前的解方之一。新冠肺炎衝擊》「無條件基本收入」可能從烏托邦理想變成各國經濟救命丹-風傳媒 https://bit.ly/2ydyc62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 UBI Taiwan
Basic income is not left or right, it’s forward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UBI Taiwan)由一群背景多元、理念一致的志工組成,是台灣專責倡議與推動基本收入相關政策的非政府組織(NGO),也是致力推動基本收入的全球性組織 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BIEN)的會員之一。致力於討論台灣經常忽略的重要議題,如收入不平等及薪資成長停滯。我們相信:基本收入是人權,應該由台灣政府所保障,確保所有其它人權的基礎要素,任何人皆不應被拒絕取得基本生活必需物資。
美台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政見「每人月發三萬」 為什麼特斯拉老闆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必知五件事(上)
美國首位台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提出「無條件基本收入」政見。 圖片來源:https://www.yang2020.com/meet-andrew/
 2019-07-04
文・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
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楊安澤提議,每人每月發放1,000 美元的基本收入,掀起討論熱潮,一舉搶下黨內首場辯論的入場券。該不該「不勞而獲」?在機器人與AI可能造成數千萬人失業的未來,這件事與你大有關係。
美國前總統 Barack Obama :「基本收入是否為正確的模式,或能否被大多數人接受,將會是未來 10 年或 20 年人們辯論的重點。」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or Universal Basic Income,亦稱全民基本收入,以下簡稱:基本收入)近幾年席捲歐美大陸,不但芬蘭、加拿大、荷蘭、印度、肯亞和納米比亞等國家曾經實行,或正在進行官方試驗計畫;連奉資本主義為圭臬的美國, 2020年民主黨總統初選也出現一位台裔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以此作為主要政見,提議每人每月發放 1,000 美元的基本收入,掀起社群一股討論熱潮,一舉搶下黨內首場辯論的入場券。
圖片來源:楊安澤官網
一、什麼是「基本收入」?
一般認為,「基本收入」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英格蘭哲學家 Thomas More 在 1516 年出版的《烏托邦》(Utopia),該書試圖描繪了一個美好國度的理想藍圖。
根據致力推動基本收入的全球性組織 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BIEN)的定義,基本收入為「不須審查、不附工作義務、無條件、定期發放給所有個人的現金給付」。目前在國際上比較相似且正在實施的制度,包含美國阿拉斯加州的永久基金(Alaska Permanent Fund)和中國澳門的現金分享計劃(派錢)
二、現在為何要談基本收入?
2017 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份報告〈失業與就業:自動化時代的就業變遷〉(Jobs Lost, Jobs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預測,未來 60% 的職業,至少有 30% 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到了 2030 年,全球有 14% 的勞工(3.75 億人)將被迫轉換工作。
【延伸閱讀】八張圖,一次搞懂人工智慧的現在、未來,及對你工作的影響
另外,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 2018 年的〈未來就業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更指出,2022 年時,機器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將提高為整體的 42%,屆時全球將有7,500 萬人面臨失業,但也同時會創造1 億 3,300 萬個新工作機會。
圖片來源:Luis Quintero from Pexels
然而,自動化帶來多少新職缺並不是重點。真正關鍵的是,我們該如何訓練被淘汰的勞工銜接上新的工作?像是將一位原本在生產線上的工廠工人,訓練為未來產業需要的軟體開發和大數據分析人員,可行嗎?
回顧政府過往在職業訓練上的成效,似乎很難相信台灣有辦法渡過這波大規模的失業浪潮。另外,一旦失業人口暴增,經濟也勢必會遭到重創。當人民沒有賺錢,就會減少消費,連帶抑制了生產,最終就會打擊到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高度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及經濟問題,貧窮、貧富差距、社福體系、教育落差、性別平等、官僚主義、少子女化等議題,也是基本收入的倡議者所關心,歐洲議會議員甚至曾排案討論,呼籲大家認真考慮基本收入此一政策。
【延伸閱讀】「零到六歲國家養」不只能解少子危機,還能縮小貧富差距?|「無條件基本收入」你必知的五件事(下)
這些倡議者相信,無條件基本收入正是上述種種問題最好的答案。
三、哪些國家已進行試驗?
全球已有諸多國家正在進行、規劃或高度專注基本收入相關試驗。下表則為目前四個「已經完成」基本收入相關政策試驗的國家,筆者也將簡單說明,這些試驗究竟為當地民眾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我們可以發現,在納米比亞及印度兩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基本收入的濟貧效果十分驚人。
在政府效率低落、社福體系不彰的情況下,只要直接給予大人及兒童微薄的現金給付,不但能節省下龐雜的行政成本,也更有效地解決貧窮問題及其衍生的醫療、犯罪、營養健康、教育問題。甚至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及性別平等,也發揮相當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相對富裕的加拿大和芬蘭,考量到政府的經費有限,因此其試驗的方法便和上述兩個國家稍有不同。
加拿大的試驗類似「負所得稅制」(Negative Income Tax),也就是劃下寬鬆的貧窮線,並給予差異化的補助額度,來同時達到扶助貧困與鼓勵就業的效果,或可理解成針對低收入者的「退稅制」。
芬蘭則是希望,基本收入能將失業者從昂貴又產生福利依賴的救濟制度中,解放出來,因此僅針對失業者進行抽樣試驗,以瞭解基本收入是否有提高就業意願的效果。初期的研究結果顯示,基本收入並無法降低失業率;值得一提的是,也沒有請領者因此好吃懶做
美台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政見「每人月發三萬」 為什麼特斯拉老闆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必知五件事(上) - 未來城市@天下 https://bit.ly/3a8zA7k
------------------------------
「零到六歲國家養」不只能解少子危機,還能縮小貧富差距?|「無條件基本收入」你必知的五件事(下)
「零到六歲國家養」能解少子危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9-07-04
文・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
年輕夫妻對於經濟能力悲觀,使得台灣生育率直逼世界倒數。當由國家提供穩定、長期的基本收入後,能不能消除父母的經濟不安全感,減緩少子女化?
上篇介紹了四個已經完成基本收入相關試驗的國家。相關研究顯示,基本收入對於消除赤貧、減少犯罪行為大有幫助,也能明顯提升人民的受教權、就醫權及維持身心健康。
不僅如此,2018 年曾來台推廣基本收入的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Van Parijs 認為,基本收入是一個「基進」方案(radical),也就是它必然會根本地改變社會和經濟的現狀,往更為自由和健全的方向前進。
筆者認為,基本收入的實施,將可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正面效果。
四、預期的效果還有哪些?
1. 實踐基本生存權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明言:「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基本收入,是一個國家對於國民的承諾,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得以滿足,防止再有任何人落入貧窮線之下的處境。
2. 縮小貧富差距
施行基本收入能減緩貧富差距與促進階級流動。在縮小貧富不均的層面上,由於基本收入的財源將會來自國家稅收,除了在課稅當下的財富重分配以外,發放時又進一步進行重分配來縮小貧富差距。

片來源:Jimmy Chan from Pexels
另外,若要跨越階級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透過教育及精進自身的專業。但是,人生失敗與否,不盡然能與個人努力程度劃上等號,影響更多的因素可能是其出身的社經背景,使他必須額外消耗許多精力與時間成本在兼職打工、照料親人、通勤及彌補各種資源的不足上。
當弱勢有了基本收入,筆者預料他們將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努力與發揮個人天賦。
3. 提升勞動條件
有基本收入後,人們不必為了生存而屈就於惡劣的就業環境,企業必須提高薪資或是改善勞動環境以利人才的存留。
也就是說,基本收入會增強勞工的談判能力,賦予其選擇的自由,提高對不合理待遇說「不」的能力,而薪資不合理的工作將不復存在。
這也將進一步淘汰掉劣質企業,提升整體就業品質。像是所謂的 3D 工作 (危險、骯髒、辛苦),未來雇主就得提出更合理的待遇,才有辦法留住人才。
4. 改善家務工作者弱勢處境
家務工作者,也就是所謂的家庭主婦 / 夫,不只很少從家務勞動中得到相對應的回報,更可能因為在經濟上成為依賴另一半的角色,使得平等的權力關係出現變質。
若是夫妻間相處出現裂痕,甚至發生家暴,恐怕經濟弱勢的一方會因沒有基本的經濟能力,而不敢輕易選擇結束關係。
基本收入雖然無法直接彰顯家務工作者的勞動價值,但藉著提供他們這筆可供支配的收入,家務工作者將能減少經濟上的依附關係,不再因為金錢而被迫妥協忍耐。
圖片來源:Jose Aragones from Pexels
5. 緩解少子女化危機
現今社會,由於年輕夫妻對於經濟能力的悲觀及工作環境的不友善,使得台灣生育率直逼世界倒數。當有基本收入後,一方面將使得家長的收入更加寬裕;另一方面,小孩也能拿到相對應的基本收入。
與現有的育兒補助相比,穩定、長期的基本收入能更有效鼓勵父母生育,消除在經濟上的不安全感,有效減緩少子女化的問題。
五、基本收入在台灣
如果說,推動基本收入只是為了要減緩人工智慧(AI)及自動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那麼台灣「目前」顯然還看不出實踐的急迫性;怕的是,這或許只能讓我們安心不到幾年的時間。
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向政府示警:「將來很多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後,未來只有  5% 至 10% 掌握科技的人薪水變非常高,其他九成的人薪水會變很低。」他更直接點明,「一是失業率會增加⋯⋯二是貧富差距會擴大。」
另外,這波大規模失業浪潮,不只如外界想像的只會影響到藍領階級;普遍被認為是高薪白領的行業如醫師、會計師等,工作也恐有被取代的危險。
事實上,自動化取代人力的情況早已是現在進行式,大至企業工廠,小至自助點餐機,你我周邊都不乏可以觀察到一些例子。
尤其是 2014年,我國政府欲將國道人工收費改為電子收費系統 (ETC)所引發的「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造成947 位收費員被迫失業、轉業及等待安置,耗費了極大的社會成本。
我們的工作機會並不會一夜消失,但能做的肯定會越來越少。諸多國家都已經將基本收入視為可能的解方和對策之一,台灣民眾似乎也開始認識此一議題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據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在 2017 年的《台灣社會意向調查》顯示,有四成的台灣民眾對於基本收入抱持支持的立場,另有約六成的民眾不支持。
若用這個數據對照2016 年瑞士針對基本收入的全國性公投結果—— 23.1% 贊成與 76.9% 反對,基本收入在台灣的前景或許不須過於悲觀。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指出,從這項調查可以發現,反對基本收入的民眾有一些明顯的特徵,例如本身是雇主、勞動市場中較具優勢的中產階級及高教育程度者;低教育程度、低所得、失業者或非勞動人口(如退休人口)則傾向支持基本收入。
這項調查如實地透露,基本收入在台灣與其他國家面臨的困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核心。支持基本收入的群眾,代表的正是目前的社福體系無法妥善照顧及重視的族群——(中)低收入戶、近貧家庭及藍領階級。
因為制度設計的不完備,有些人只能陷入貧窮陷阱,難逃階級複製的命運;有些人被排除在門檻嚴格的福利制度之外,無法獲得有效的援助和扶持;有些人忙碌加班,但努力的成果卻從未反映在薪資之上,窮忙一生。
而政府若想要幫助這群社福孤兒,擴大福利支出,當然就必須另尋財源,進行更為公平的財富重分配政策;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企業老闆和高薪勞動者。
這涇渭分明的界線,也挑戰了當代政府在全球化後、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之下的智慧和決心。期盼政府能擔起重任,跟上國際試驗的進程與研究,為真正前瞻的政策邁出踏實的第一步。
「零到六歲國家養」不只能解少子危機,還能縮小貧富差距?|「無條件基本收入」你必知的五件事(下) - 未來城市@天下 https://bit.ly/2XyMs3X


芬蘭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結果如何?快樂但還是沒工作 | TechNews 科技新報 https://bit.ly/2wE2ej5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想法最早出於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於 1516 年出版的《烏托邦》一書,至今已經 503 年之久,不過這個古老想法,近年來成為流行主張,有樂觀的學者甚至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不但能顧及基本生活,還能促進就業動機。為了證實這主張是不是真的,芬蘭從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抽籤選出 2,000 人,進行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結果呢?
相對目前世界各國主流的社會福利,多半是提供有條件的津貼,或是無條件的服務,如免費教育、健保與免費交通等,所謂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不需任何條件,例如不用繳過國民年金,就每個月無條件發給一定津貼。
過去社會主義者認為人必須要有基本收入才能生活,因此主張基本工資,但是基本工資有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基本工資超過該員的生產力,企業不雇用,收入就變成零,更無法生活。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想法,彌補了這個問題,因為不管有沒有工作都會得到基本收入,且是來自社會福利並非要求企業給予,如此一來,企業也不用因為工資低於基本工資就不雇用。
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許多長期失業者,因為沒有收入,必須到處找工作、打零工,反而沒有時間進修,學習新技能,所以更難找工作,有了無條件基本收入以後,他們沒有生活壓力,就能好好規劃學習新技能。因此,這些學者提出:無條件基本工資還能改善失業率。
真有這麼神奇?這違反了傳統的市場觀點,一般觀點認為,若無條件就能得到錢,那就沒有工作的動機,所以失業率當然不會改善。
無益改善失業率
到底誰是對的?做個實驗吧!芬蘭以外,全球還有幾個地方也在進行類似實驗,包括荷蘭烏特勒支的實驗將到 2019 年 10 月;西肯亞一個村莊實驗給予每個月 22 美元基本收入,直到 2028 年;義大利政府也正研究「公民收入」政策。
芬蘭是歐洲第一個實驗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國家,由芬蘭社會保險局(Kela)進行,自 2017 年 1 月起,至 2018 年 12 月止,亂數挑出 2,000 個失業的芬蘭人,給予每個月 560 歐元(約新台幣 1.95 萬元)。如今 2 年實驗已經期滿,實驗結果到底如何?
無庸置疑的,每個月多一筆錢,讓實驗者都更快樂,但是,就改善失業率來說,實驗者與其他沒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失業者相比,找到工作的機率沒有增加。受試者表示,2 年下來還是一樣失業,雖然無條件基本收入在心理上的確有改善生活,但是在財務上,沒什麼作用。
看來可說無條件基本主張者錯了,傳統的市場觀念比較正確。不過,芬蘭政府的正式原因分析報告,要到 2020 年才會出版。芬蘭社會保險局表示,實驗並沒有所謂成功或失敗,無論實驗結果如何,都給了我們先前沒有的寶貴資訊。
芬蘭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結果如何?快樂但還是沒工作 | TechNews 科技新報 https://bit.ly/2wE2ej5


台中本來想推行北歐最熱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為什麼失敗了? | BuzzOrange https://bit.ly/3ckqYft
一個月政府給你一萬元,讓你不工作也能活的制度,聽起來很像養米蟲嗎?事實上,這是國外正夯的經濟實驗。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可能做再多工作也很難維生。
無條件基本收入(簡稱為 UBI),是指不論工作、收入、財產等任何條件,人人皆可領取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人民)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
而這個概念,去年 3 月一度想在台中試辦,國外學者甚至還找上了台中的政府官員。但你知道,為什麼最後沒有辦成嗎?(責任編輯:黃靖軒)
想像一個國度或行政區域,政府無條件定期發放現金給每個居民,不論他資產多少、有無工作,換言之就是白吃的午餐。真的不可能嗎?
這種「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的觀念,近來在世上若干國家和地區受到討論,或以試辦計畫檢驗效果。在台灣推動這項倡議的人權工作者黃文雄說,台灣起步較晚,但在資訊與知識上不能落後。
前台權會會長黃文雄去年建議第 6 屆雷震紀念講座,由研究 UBI 已 30 年的比利時教授范巴赫斯(Philippe Van Parijs)主講,也自此帶動台灣對 UBI 的討論。講座於去年 12 月 18 日至 21 日在台北舉行 4 場,此外還有一場沙龍座談。
期間黃文雄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去年初台灣僅 4 名學者研究 UBI,後來透過衛城出版范巴赫斯最新著作「基本收入」中文版、聚集學者討論並在「思想」期刊撰文、演講等暖身活動,講座吸引不少觀眾參與,尤其是年輕人。
因刺蔣案在 1980 年代流亡美國的黃文雄說 ,他當時就知道 UBI,全球對 UBI 的辯論則是在 2007 年和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後興起,表態支持或研議 UBI 的政府、政黨、議會、公民社會組織不勝枚舉,相關實驗方興未艾。
「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小百科
「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UBI)」主張政府定期提供定額現金給其合法居民,以個人為對象,不論資產多寡或是否失業都可領取,發放現金多寡因各地社福及稅制而不同。目前荷蘭、芬蘭、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國加州奧克蘭市、肯亞都曾針對特定對象小規模施行,蘇格蘭預計今年試辦。
曾因刺蔣案逃亡美國,黃文雄大力在台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
長期推動人權工作的前台權會會長黃文雄,邀請比利時教授范巴赫斯(Philippe Van Parijs)擔任去年雷震民主人權紀念講座的主講人,帶動社會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認識。圖為在台大舉行的講座。(圖片來源:中央社,請勿轉載。)
國際組織方面,黃文雄指出,去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第一份 UBI 的成本分析報告,聯合國的赤貧及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向人權理事會提出首份 UBI 的報告,世界經濟論壇也將此列為討論議題。
黃文雄說,自動化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取代很多工作,經濟成長不必然會創造就業,因失業造成收入及消費不足,及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等這些人類社會 21 世紀面臨的大問題,都讓各國重新思考檢討分配與再分配制度。
反觀台灣,黃文雄說,主流社會對國際的思辨似乎全然無覺,從年金改革的推動也可看出國內對相關議題的討論,存在視野狹窄、論述瑣碎等問題。
他說,台灣在國際上常被孤立,但不能連這些辯論都不思瞭解或不去參與,資訊和知識很重要,「我們還在踏出第一步」,希望台灣會改變。
任職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范巴赫斯在 1986 年成立現名為基本收入全球網絡(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BIEN)的組織,主張政府定期提供定額現金給合法居民,以個人而非家庭為對象,不論他們資產多少或是否有工作。
世界可以更好!比利時教授鼓勵大家成為「烏托邦思想家」
比利時籍教授范巴赫斯(Philippe Van Parijs, 中)在中研院的講座,鼓勵大家用想像力、熱情,和烏托邦思想家的勇氣,創造更好的世界。(圖片來源:中央社,請勿轉載。)
這兩年以小規模試辦 UBI 的新進國家或地區,有芬蘭、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肯亞等。在這些實驗前,美國阿拉斯加在 1982 年起就建立以石油收入為資金來源的 UBI 制度,澳門也自 2008 年以博弈事業的收入發放 UBI。
范巴赫斯訪台期間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阿拉斯加、澳門發的額度不高,約人均所得的百分之 2 至 3,至今全世界還沒有地方發放相當高額的 UBI。
他表示,發放標準因各地社福及稅制而不同,但應務實,確保人們的實質自由(real freedom)及永續發放,他提出的理想數值是人均所得的 25%。
在許多支持 UBI 的理由中,范巴赫斯說,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因,其中,實質自由就是促使他投入這個運動的主要動機。
未來的世界,人類做再多工作可能也難以維生
范巴赫斯說,UBI 公平地給予所有人必要的資源,也提供最欠缺機會者真正的機會,讓人們從事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施展、使用他們的自由,用經濟達到人們的「解放」(emancipation),是不同於新自由主義者強調市場機制,也不同於社會主義主張完全接受國家制度安排的另一種作法。
其次,他說,科技進步、全球化造成工作貧窮,人們做再多工作也難維生,有人主張要靠更多經濟成長與擴大需求解決失業、工作不穩定的問題,但為了環境的永續,現在已經不能再依賴過去這種模式,對此,UBI 提供部分的解答,人們可以選擇兼職或休息一陣子,喘口氣。
在沙龍座談時,擔任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諮詢委員召集人的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出席致意,和多數人一樣,顧立雄對 UBI 的概念也很好奇。這次范巴赫斯來訪,並沒有拜訪官方的活動。
范巴赫斯在前 3 場講座,分別從倫理、經濟、政治的面向,說明 UBI 的論辯,而在中研院以「我們時代的烏托邦」總結時,則邀請聽眾一起成為烏托邦的思想家(utopian thinker),鼓勵大家能有這樣的勇氣。
他說,建立一個更好的未來與世界是有可能的,而所需要的僅是「我們必須發揮想像力與熱情」,說服自己後,同樣重要的是要聽別人的反對意見,誠懇地討論,不迴避任何真實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爭取別人的支持。
在講座中,范巴赫斯常被問到「免費午餐」的問題,什麼都不做就有收入可行嗎?從他的回答,可以看出烏托邦思想家何以不同。
比利時籍教授范巴赫斯(Philippe Van Parijs),去年底在第六屆雷震民主人權紀念講座主講無條件基本收入,常常被台灣聽眾問到「免費午餐」的問題。(圖片來源:中央社,請勿轉載。)
范巴赫斯首先用經濟學機會成本的概念,說明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但他不只從經濟學思考這個問題,同時也從道德層面。
他說,這一代人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界、科技發展、資本累積、社會進步所給予的禮物,「我們每個人什麼都沒做,就獲得禮物」,但這個禮物並沒有公平分配,「UBI 只是讓它分配的公平一些」。
透過邀請范巴赫斯來台演講,台灣認識 UBI 的腳步已經加快。衛城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說,中文版的「基本收入」是亞洲的第一本翻譯,從講座獲得年輕人關注的程度及提問,可以看出他們對機會平等與社福效用的問題有多在乎,希望能藉此開啟我們對社會平等的想像與價值的辯論。
研究青年貧窮的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說,台灣青年普遍面對低薪問題,而最低薪的多是農工階級的子女,若是唸私立技術學院或大學,常在償還學貸的壓力下,出社會後被迫接受低薪工作,UBI 或可給他們另類的出路。
林宗弘說,台灣的政府機關和相關智庫幾乎都沒有在研究 UBI,台灣面對經濟發展上的多項難題,應思考有助社會更公平等想法的實踐可能性。
根據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廖美的研究,基本收入的發放在巴西、肯亞等地,都對減少貧窮和促進當地福祉發揮正面效用。
廖美在受訪時指出,巴西自 2003 年起,把聯邦學校津貼等社會政策,統籌於「家庭津貼」(Bolsa Famila),這項基本收入以貧窮和赤貧家庭為援助對象,至今已讓 5000 萬人脫離貧窮線,大約相當於巴西 1/4 的人口。
在肯亞,由臉書等創始人資助的「直接給付」(GiveDirectly)自去年 11 月起開始為期 12 年、以 1 萬 6000 人為發放對象的計畫。廖美說,這是因先前幾名美國大學生為了寫博士論文,自掏腰包試辦後,讓地方經濟活絡起來,人們拿錢來買牛、買肥料、修補屋頂等,勝過物資援助,以此說服矽谷菁英。
至於全面發放的阿拉斯加,廖美說,阿拉斯加除了產油,並沒有太多商業活動,但阿拉斯加的貧窮率在美國是很低的,基本收入成為人們的安全網。
國際人士協助台灣規劃 台中市也曾想試辦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謝世民是台灣最早研究 UBI 的學者之一。他說,最吸引他的 UBI 論點是,它的確能給人們自由,讓找不到工作、工作條件惡劣,或不得不工作的人,有機會全心做有意義的事,例如投入社運、公益,或接受薪水不高,但有挑戰性的行業,進修或照顧長輩、小孩等。
謝世民說,他在 1995 年回國任教後,每跟朋友談起 UBI,大家多認為他是在開玩笑,UBI 近年才陸續被注意到,年輕人都很感興趣。
在黃文雄推動這波運動前,台灣已有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協會(UBI Taiwan),成員約 30 多人。這個也加入 BIEN 的組織,主要是由 2016 年起在政大攻讀亞太研究的美國籍傅爾布萊特學者羅泰(Tyler Prochazka)推動。
羅泰受訪時指出,發起 2016 年瑞士 UBI 公投的施密特(Enno Schmidt)去年 3 月曾來台灣參與國際研討會,他們也在印度 UBI 團體的協助下,擬定在台灣實驗的架構,去年夏天到當地做問卷,提出初步報告,今年 3 月將提出完整報告, 目前已接觸的政黨以第 3 勢力的政黨較感興趣。
要在台灣或任何地方推動 UBI,無疑都涉及稅收等財源的問題。
被問到在台灣推動 UBI,最常遇到什麼質疑?羅泰說:「錢從哪來?」每個人都說:「這主意很棒,但錢呢?台灣很窮。」他常回覆說,台灣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之一,以購買力所得來看,台灣還高於日本,但台灣的稅率和花在社會安全的支出,在已開發國家中卻是偏低的。他說:「政府的課稅不足。」
施密特來台期間曾拜訪台中市社會局長呂建德。呂建德接受記者訪問時說,當時有談到在台中市試辦的可能性, 台中市政府願意支持行政成本,也選定在和平區某個人口數約 3000 人的地區試辦每個家戶每個月發放 1 萬元、為期 3 年的基本收入,但前提是財源要由 BIEN 支出。
這個計畫至今暫時打住,呂建德指出,是因為 BIEN 的財源籌募還沒有進展,市政府也不可能編列試辦的預算,因為恐會引起選舉綁樁等質疑,要在台灣推展 UBI,一定要先試辦,取得實證效果,否則難以說服議會編列預算。
研究社福制度的呂建德說,他也曾倡議「休假帳戶(sabbatical account)」的概念,讓每個公民一生中有 5 至 10 年可以領取確保適當生活水平的基本收入,暫時退出勞動市場,將勞動力用於有助社會公益但無酬的工作,例如育嬰與親職假、災區重建、社區總體營造等,盼有機會能在台中市推動。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政策想法和它背後的哲學意涵值得台灣人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公民辯論,可惜目前政治上只有台灣工黨將其納入政見,近期的學術研究也顯示台灣選民中只有經濟弱勢的人支持這項政策。「有薪」工作不再是必要: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人敢放手一搏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K5I848
很少有單一政策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引起這麼多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但「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就是有如此魔力。
印度、加拿大、肯亞和納米比亞在過去都曾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短期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2016年瑞士針對這項政策舉行的公投雖然最終遭到否決,但成功促成全國性的政策辯論,並引起更多人對此「烏托邦式政策」的好奇。自2017年開始,也有越來越多歐洲政黨支持、或將無條件基本收入納入競選政見,例如英國工黨、法國社會黨、冰島海盜黨以及義大利現任執政聯盟中的五星運動等。
這股旋風在過去兩年也同樣吹到了台灣,不但網路上有關無條件基本收入介紹、討論的文章越來越多,相關專書也慢慢開始出現。在台灣提倡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協會「UBI台灣」更在去(2017)年三月主辦了首屆的亞太基本收入國際研討會,並於同年十月發表了台灣第一份基本收入白皮書(可惜該協會只在網路上公布精簡版)。有鑑於此,本篇文章不再贅述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政策想法、目標,而想討論該政策背後更有趣的哲學意涵。
RTX4IN2S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To work or not to work,that is the question!
除了財政負擔的疑慮外,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另一項令人擔心的政策後果,就是它對勞動供給的負面影響。不論發放金額多寡,無條件基本收入肯定會降低整體人民的工作意願,因為它賦予某些程度的財務自由讓更多人可以選擇退出勞動市場、或是縮短工作時間。這樣的結果直接挑戰了1933年經濟大恐慌後以「充分就業」為核心理念所建構起的國家經濟福利體制,各國政府無不視高失業率為洪水猛獸,推行各種轉職、再次就業的輔導計畫(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實施的無薪假也是這個概念下的產物),不少中央銀行如美國的聯準會更將充分就業視為其目標之一。
不只政府如此,工業革命以降,人們也漸漸認為工作、勞動是一種權利,應該受到法律保障,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3條中,就稱勞動權是一種人權:「人人有權工作、自由選擇職業、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工作條件並享受免於失業的保障。」演變至今,工作不僅變成人類社會中的一種身份識別,它更是一種尊嚴的來源、自我存在的證明,假如我們無法依靠工作提供自己所需,好像就無法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一樣。
但無條件基本收入則扭轉了這樣的觀念,「有薪」工作不再是必要,人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在「無薪工作」或是休閒娛樂上,例如照顧、陪伴、藝術創作、冥想、公共事務參與等。而科技進步正是讓這種轉變有可能發生的關鍵,只可惜現今的科技進步主要是在服務資本主義,只關注於提升人們的物質享受,而忽略了心靈的享受,假如科技進步能讓我們用更少的時間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人們不是應該可以縮短工作時間嗎?但現況卻是工時不變,人們不斷消耗地球資源生產遠遠超過我們所需的商品。
究竟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們能不能夠接受少數人選擇完全、或是幾乎不工作,僅靠基本收入過活,且不論他們從事什麼活動?假如能排除經濟因素,工作對人來說還會這麼重要嗎?工作對人的意義又為何呢?這些都是每個國家在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之前,所有公民必須先思考的問題。
誰會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
無條件基本收入乍看之下是非常社會主義、甚至有一點共產主義成分的想法(有些支持者認為基本收入的財源應該從對共有資源課稅獲得,這包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像是著作權、專利權等),它可以有效地消滅貧窮跟縮減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因此應該會受到強調平等的政治左派人士支持。
但情況並非如此,以工人階級為主要支持者的左派政黨可能會因實施基本收入需要加徵所得稅而反對,例如希臘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The Panhellenic Socialist Movement),法國的極左派政黨「不屈法國」(La France insoumise)也因為擔心基本收入會侵蝕工人團結的精神、弱化工會組織、衝擊最低工資制度而選擇抵制。
相反地,強調自由的政治右派也不一定就完全反對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因為部分右派也認為必須給予人們基本所需,他們才有辦法藉由獲得更多的選擇、得到真正的自由。
事實上,二戰之後福利國家的建立也是自由派的想法,透過如失業津貼、職業保險和老人年金等一系列的社會福利制度,人們得以減緩經濟衝擊的負面影響,持續當一個「自由」的人。另外,也有不少右派支持者想利用無條件基本收入來取代現行消耗過多行政資源、又侵犯個人隱私的福利政策,在他們心中,無條件基本收入等於是將照顧公民的經濟責任從國家又再度放回個人身上,因此芬蘭2017年宣布實施的「有條件」基本收入實驗計畫,是由中間偏右的聯合政府提出也就不奇怪了。
AP11050107594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台灣政黨和人民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支持
相較於民間對無條件基本收入想法的好奇和熱情,台灣政壇目前看似完全隔離於這股世界風潮,不但主流政黨對此政策幾乎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或是表明立場,小黨同樣也顯得興趣缺缺,雖然社會民主黨在其年金制度改革計畫中提到要針對老年人發放基本收入(就像老人津貼),但這和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精神還離得很遠。唯一真正將無條件基本收入納入政見的只有2003年成立、從工黨分裂出來的台灣工黨,不過從該黨2016年立委選舉0.05%的得票率來看,要能創造政策話題、引起討論也非常困難。
根據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2017年的《台灣社會意向調查》,台灣有約四成的民眾支持全民基本收入的想法,而該所的副研究員林宗弘依此調查寫了一篇有趣的論文,探討台灣民眾如何看待全民基本收入這個議題。他發現台灣意識形態上的左派(依是否支持提高最低工資衡量)確實比較支持全民基本收入,但支持者僅限於中低所得、或非典型工作的受雇者,雇主與高教育程度的受雇階級——勞動市場上的優勢中產階級——則顯著地反對全民基本收入。這個結果並不令人吃驚,我們先前說過這群人可能擔心政府要實施全民基本收入而提高稅收負擔。右派的自由主義份子(用支持同性權益與否衡量)則傾向不支持全民基本收入。
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儘管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理念在政治上可能左右逢源,但它在台灣的政治基礎還相當薄弱,畢竟這項政策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必須進行實驗才能得知例如對薪資、勞動供給、通貨膨脹等可能的影響。離年底地方選舉剩不到三個月,有沒有政黨願意放手一搏呢?
若對文章內容有任何意見和指教,歡迎寄信到lavichsu@gmail.com,作者非常樂意和讀者互相學習!「有薪」工作不再是必要: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人敢放手一搏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K5I848


不須工作,每個月就有2萬元可花?芬蘭政府「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結果跌破眼鏡-財經新報-觀點新聞-商周財富網 https://bit.ly/3ehWH2t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想法最早出於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於1516年出版的《烏托邦》一書,至今已經503年之久,不過這個古老想法,近年來成為流行主張,有樂觀的學者甚至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不但能顧及基本生活,還能促進就業動機。為了證實這主張是不是真的,芬蘭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抽籤選出2,000人,進行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結果呢?
相對目前世界各國主流的社會福利,多半是提供有條件的津貼,或是無條件的服務,如免費教育、健保與免費交通等,所謂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不需任何條件,例如不用繳過國民年金,就每個月無條件發給一定津貼。
過去社會主義者認為人必須要有基本收入才能生活,因此主張基本工資,但是基本工資有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基本工資超過該員的生產力,企業不雇用,收入就變成零,更無法生活。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想法,彌補了這個問題,因為不管有沒有工作都會得到基本收入,且是來自社會福利並非要求企業給予,如此一來,企業也不用因為工資低於基本工資就不雇用。
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許多長期失業者,因為沒有收入,必須到處找工作、打零工,反而沒有時間進修,學習新技能,所以更難找工作,有了無條件基本收入以後,他們沒有生活壓力,就能好好規劃學習新技能。因此,這些學者提出:無條件基本工資還能改善失業率。
真有這麼神奇?這違反了傳統的市場觀點,一般觀點認為,若無條件就能得到錢,那就沒有工作的動機,所以失業率當然不會改善。
無益改善失業率
到底誰是對的?做個實驗吧!芬蘭以外,全球還有幾個地方也在進行類似實驗,包括荷蘭烏特勒支的實驗將到2019年10月;西肯亞一個村莊實驗給予每個月22美元基本收入,直到2028年;義大利政府也正研究「公民收入」政策。
芬蘭是歐洲第一個實驗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國家,由芬蘭社會保險局(Kela)進行,自2017年1月起,至2018年12月止,亂數挑出2,000個失業的芬蘭人,給予每個月560歐元(約新台幣1.95萬元)。如今2年實驗已經期滿,實驗結果到底如何?
無庸置疑的,每個月多一筆錢,讓實驗者都更快樂,但是,就改善失業率來說,實驗者與其他沒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失業者相比,找到工作的機率沒有增加。受試者表示,2年下來還是一樣失業,雖然無條件基本收入在心理上的確有改善生活,但是在財務上,沒什麼作用。
看來可說無條件基本主張者錯了,傳統的市場觀念比較正確。不過,芬蘭政府的正式原因分析報告,要到2020年才會出版。芬蘭社會保險局表示,實驗並沒有所謂成功或失敗,無論實驗結果如何,都給了我們先前沒有的寶貴資訊。不須工作,每個月就有2萬元可花?芬蘭政府「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結果跌破眼鏡-財經新報-觀點新聞-商周財富網 https://bit.ly/3ehWH2t


芬蘭將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
Basic income無條件基本收入,是近來歐洲社運的新想像,又稱 universal basic income或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UBI。指國家無條件發給人民生活津貼,作為補充收入或替代工資。值得注意的是,芬蘭的社會福利支出占GDP比重達31%,高居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第二;芬蘭現階段先針對少數人試行這項政策,將來若全面推動,勢必要刪減其它福利支出以支應新政策的推動。
目前大部分國家的勞工收入保障政策是採用法定最低薪資(Statutory/Legal minimum wages)制;例如OECD的成員國中就有26個採用法定最低薪資,僅有8個實施集體協商制(Collective agreements)。
歐洲國家開始考慮基本收入,是想讓勞工不必屈就剝削的工作環境,有機會學習轉換更好工作;收入增加,身體更健康,也減少國家醫療支出。但勞工是否因為有了基本收入保障後,反而不去工作,成為政府實驗推動觀察重點。 
Bloomberg reports that "The Social Insurance Institution of Finland, known as Kela,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ut the experiment that would start in 2017 and include 2,000 randomly selected welfare recipients." "The level of basic income would be €560 a month, tax free and mandatory for those picked."
彭博社報導,2017年開始,芬蘭社會保險機關Kela將隨機挑選2千人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的影響。測試內容為每月發放560歐元(相當於19,730台幣)給這些挑選的人,作為不必納稅的基本工資。
“ ‘The objective of the legislative proposal is to carry out a basic income experiment in order to assess whether basic income can be used to reform social security, specifically to reducejincentive traps relating to working,’ the Social Affairs and Health Ministry said.”
芬蘭的衛生社會福利部部長表示,“立法提案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瞭解該政策是否可以改進社會安全,尤其是減緩就業上的刺激政策陷阱“。
“The idea of a basic income, or paying everyone a kstipend, has lgained traction in recent years. It was rejected in a referendum in Switzerland as recently as June, where the suggested amount was 2,500 francs ($3,338) for an adult and a quarter of that sum for a child. It has also drawn interest in Canada and the Netherlands.”
無條件支付給全國公民一筆津貼的基本收入政策,近幾年愈來愈受到注意。就在今年6月,瑞士的公投反對支付每位成人2,500瑞士法郎(3,338元加幣)以及兒童625瑞士法郎。荷蘭與加拿大對此議題也十分關注。
原文來源: http://www.bloomberg.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