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又稱為南越-南越國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約前183年[11],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於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前179年,南越國與西漢修好,趙佗再次向西漢皇帝漢文帝稱臣。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內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爭議。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並與西漢對峙。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閩 (十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閩(閩東語:Mìng;閩南語:Bân;909年-945年),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由閩太祖王審知於909年時所建立。933年,閩惠宗王廷鈞稱帝,定國號大閩,是繼閩越國後福建第二次獨立於中原政權。943年,富沙王王延政在建州自立反抗景宗王延羲,並一度將國號改為大殷。閩國內亂造成最後被南唐所滅閩國前後共歷經6位君王的統治,享國37年;而若從王潮攻佔福州當上福建節度使開始算起,王閩皇族統治福建共長達55年。
閩 (十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UKZbPd
簡介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攻占福州,並逐漸據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朝廷授職為福建觀察使,不久升為威武軍節度使。乾寧四年十二月(陽曆為898年1月)王潮卒,遺命以王審知繼位。
審知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受後梁封為閩王,都長樂(今福建省福州市)。王審知稱臣後梁,交好鄰國,提倡節儉,減輕稅金、勞役,以保境息民為立國方針,他還建立學校,獎勵通商。在他在位期間,閩地的經濟、文化都得以迅速發展。
925年王審知死後,其子王延翰即位,926年被兄弟王延稟、王延鈞殺害。
926年,王延鈞繼任閩王。後唐長興二年(931年)王延鈞殺王延稟。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建都長樂(今福建福州),國號閩,年號龍啟。
935年,王延鈞在政變中為其子王繼鵬所弒。繼鵬繼位,改名王昶。
939年,王昶被連重遇所弒,重遇立王曦(原名王延羲)為閩王。王曦在位時猜忌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二人結怨,導致940年王曦進攻建州,開始了閩國內亂。941年,王曦先後稱大閩皇和大閩皇帝。943年,王延政於建州稱帝,國號為殷,年號天德。
944年,朱文進、連重遇殺王曦,朱文進自立為閩王,王延政出兵討伐,945年朱文進、連重遇被部下所殺。王延政恢復國號為「閩」。同年,南唐進攻閩國,王延政戰敗,閩國滅亡。
946年,閩國舊將留從效驅逐了南唐在泉州、漳州的駐軍,但仍向南唐稱臣,並接受清源軍節度使的封號,留及後繼者占有泉、漳二州直至北宋建國之後。
奠基時期
西元881年(中和元年),王審潮、王審邽與王審知三兄弟加入王緒的麾下,王審潮擔任軍正。885年,王審潮推翻王緒,成為軍隊的領導人。886年(光啟二年),王審潮攻克泉州,畏時任福建觀察使的陳巖威名,向其投降,陳岩上表授予王審潮泉州刺史的官職。893年,陳巖死後,王審潮命令三弟王審知與堂弟王彥復率軍攻佔福州,並逐漸控制了整個福建,因而受唐朝政府封為福建觀察使,不久又晉升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審潮去世,遺命跳過二弟王審邽與其四位兒子,將節度使之職傳給三弟王審知。王審知繼承節度使後,又受唐昭宗敕封為琅琊王,不久朱溫篡位建立後梁,唐朝滅亡。
太祖時期
西元909年,後梁太祖敕封王審知為「閩王」,閩國正式開國,建都長樂府(今福州市)。王審知鑒於開國初期應當休息養民,因而實行黃老治術的統治方針;政治上稱臣於中原的後梁政權,並與鄰近國家政權交好、聯姻,而經濟民生上則是提倡節儉,減輕稅金、勞役。另外他還建立學校,獎勵通商,使得閩國的經濟、文化在他在位時期得以迅速發展。西元925年,王審知薨,廟號太祖,葬宣陵,諡昭武孝皇帝。
嗣王時期
西元925年,嫡長子王延翰在太祖薨後登基,隔年自稱「大閩國王」,但仍舊稱臣於後唐中原政權。不久,後唐莊宗遭弒,中原政權內部陷入混亂,王延翰推崇閩越王騶無諸的建國事蹟,並以繼承閩越國為由建國稱王,但國家的年號依然使用後唐的天成[註 1]。王延翰個性荒淫無道、殘忍凶暴,經常為了貪圖美色而收括民女;泉州刺史王延鈞與建州刺史王延稟遂以此為藉口謀反弒君,殺死了兄長王延翰。
惠宗時期
康宗時期
景宗時期
天德時期
亡國後
主條目:清源軍節度使
西元945年,王延政投降南唐後,閩國滅亡。946年,割據福州的李仁達派其弟李弘通進攻泉州,閩南當地將領留從效趁此機會罷黜了身為閩國皇族的泉州刺史王繼勳,改由自己出任,次年更佔領漳州。不久將南唐軍隊趕出泉漳二州。949年,南唐中主李璟不得不任命割據泉州的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最後晉封晉江王,為閩南真正的統治者。南唐歸降北宋後,留從效亦請求歸屬,宋朝朝廷同意之,但清源軍後來經過留紹鎡、張漢思與陳洪進等節度使的統馭,持續割據閩南泉漳直至978年奉表正式獻出泉、漳二州,前後共歷經33年。閩 (十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UKZbPd

閩 (十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平東越之戰,是西漢漢武帝時期在南方的一場戰役;戰爭初期,東越軍隊在騶力等將領的領導下曾取得對西漢軍隊勝利,但在閩越國自行稱帝的「東越武帝」騶餘善被繇王騶居股與越衍侯吳陽弒殺後,閩越舉國降漢。
漢平東越之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fMUoV
起因背景
主條目:漢平南越之戰
西元前112年(元鼎五年),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動政變,殺死了南越哀王趙興與太后樛氏,另立新君。漢武帝聞訊後,調遣軍隊進攻南越。東越王餘善上書長安請求率8000東越軍跟隨樓船將軍楊僕進攻南越。然而,餘善行軍至揭陽後,便停止前進,並暗中與南越聯繫。直到漢軍攻克番禺(南越國都),東越軍始終沒有參與戰爭。楊僕上書奏請進攻閩越國,但漢武帝以「士卒勞累」未准,僅下令各路將軍屯兵於豫章、梅嶺。
前111年秋季[1],餘善聞楊僕上書進攻閩越,而且又見漢軍屯兵於漢閩邊界,十分憤怒,遂刻「武帝」印璽並自立為「東越武帝」
戰爭過程
漢武帝得知消息後,決心進攻閩越國,他以畏懦罪殺了避閩越兵鋒而撤退的大農張成和故山州侯劉齒,調遣四路大軍圍攻閩越國。第一路由楊僕率領,出武林,由崇安分水嶺入閩;第二路由橫海將軍韓說率領,出句章,乘船由海路進攻東冶;第三路由中尉王溫舒率領,經梅嶺,入閩西;第四路由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率領,出若邪、白沙,進攻閩越東北。
面對漢軍進攻,餘善前往漢陽督戰,指揮東越軍抗擊漢軍。他派徇北將軍守武林,敗樓船軍數校尉,殺長吏。但漢軍馬上反擊,樓船將軍率軍斬殺徇北將軍,逼得東越軍節節敗退。不久,四路漢軍都進入福建境內。
在戰況不利情況下,餘善統兵固守天險泉山。原留居漢朝的越衍侯吳陽奉漢廷命回閩越勸餘善放棄抵抗,但餘善不聽。吳陽便率領本邑兵700人攻占漢陽城,使餘善腹背受敵。面對漢軍的強大攻勢,閩越貴族內部分化,餘善勢孤力單,不得不放棄泉山,逃回冶都(今福州)。
至前111年冬季[2],越建成侯敖、越繇王居股合謀,殺餘善,率部向橫海將軍投降。餘善死後,葬於東冶。《閩侯縣志》:「東越王餘善塚,在寧棋里。」
影響
閩越亡國後,東南丘陵正式納入漢朝政權的版圖中;不過,政府對當地亦沒有很強的控制力,閩越民眾被遷往江淮一帶;當時福建遍布森林的崎嶇山區,難以派駐軍隊和行政人員。僅有少量中原移民從海路南下,進入福建,從寧波向南數千里的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基本上仍是以閩越人為主,其後成為福建漢族。漢平東越之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fMUoV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閩越位處浙江福建一帶,水網縱橫,多山多水靠海。據史記考證,大部分由南部遷居至此,他們的頭髮都有明顯的特點──棕紅色,長年在深山老林狩獵,在江上捕魚,使得眼睛特別深邃靈敏,身體矮小、面短、鬚髮少、鼻形廣,又受地理環境(多水潮濕、氣候溫和)等因素影響,確定了他們生活的習性:
斷髮文身
「斷髮文身」,意思是剪短頭髮及在身上刺上龍、蛇一類圖案花紋,這是遠古人類「圖騰崇拜」的反映閩越人為甚麼喜歡「文身」呢?古代越族的「文身」,是一種以龍蛇一類水族為圖騰的遺俗。上古時代,各圖騰部落所屬的人在成年時會舉行一種保證永遠不失信於圖騰的榮譽儀式,而文身就是這個儀式的一個程序。最初,閩越人文身,使自己與蛟龍相似,以求避免蛟龍的侵害。漸漸地,由於盡量將自己裝成像蛟龍的樣子,他們逐漸相信蛟龍就是自己的保護神和祖先,產生了圖騰觀念,承認蛟龍是自己的圖騰。從此,文身帶上了神秘的意味,人們沿襲這種習俗已不再是為了蒙蔽蛟龍,而主要是藉着這種圖騰威靈的保佑庇護。直到最後,圖騰的意義漸漸變得淡薄,但文身的習俗卻保留下來。至於斷髮,則是閩越人對不斷生長的頭髮採取的剪裁處理行為,本來是平常事,卻在中原漢人的眼裡視為奇風異俗。中原人認為身體髮膚等受之於父母,不能傷毀,否則就是不孝,所以只能蓄髮而不敢剪斷。這是在儒家思想確立地位以後中原人才有的習俗,閩越國人顯然沒有受到這個影響。閩越人的四大特徵 |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燦爛的中國文明 https://bit.ly/2V0CLsa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郢(閩東語:Tīng;閩南語:Éng;?-前135年),閩越國歷史上的一位國王,無諸之子,騶氏。無諸死後,郢與其餘子孫爭鬥並奪下王位。
漢朝鎮壓吳楚等七國之亂後,吳王劉濞的兒子劉子駒逃亡到了閩越,勸說郢起兵討伐東甌。於是郢在建元三年(前138年)大舉進攻東甌國,包圍其都城。東甌國向漢朝求援。漢武帝遣嚴助率軍,自會稽從海上增援東甌。郢見漢軍兵至,退兵回國。此後,東甌國被漢朝遷到了江淮一帶,閩越成為了漢朝東南方最強大的國家。
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郢發兵攻打南越,南越王趙胡上表漢廷請求增援。漢武帝遣大行王恢率軍自豫章出發,大農韓安國自會稽出發,水陸並進攻打閩越。郢立即發兵拒險。其弟餘善認為漢軍強大,不可與之為敵,與大臣合謀,用鏦擊殺了郢,向漢朝投降。隨後,餘善被漢朝冊封為東越王,而另一位閩越國宗室繇君丑則被冊封為越繇王。
相傳閩越首都東冶附近的鱔溪中有大鱔危害百姓,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吃掉村中的一對童男童女。閩越王郢的第三子騶寅(白馬三郎)得知此事後為民除害,用箭射死了它。但白馬三郎也在搏鬥中被大鱔捲入水中溺死。後世的福州人為了紀念白馬三郎,尊他為神,建立「白馬尊王廟」對他進行祭祀。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無諸,又作亡諸(閩東語:Ù-cṳ̆;閩南語:Bû-chu;閩北語:Ǔ-cṳ́;?-前192年),全名騶無諸,第七世閩越王[1],為越王勾踐的後代[a],於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在位,使一度亡國的閩越再度中興茁壯,並成為漢朝立國之初第一位越人的異姓諸侯王。由於無諸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有文獻記載的君主統治者,並且是帶領閩越人登上歷史舞台的卓越人物,因此被後世的閩民系頌揚並尊奉為開閩始祖[2]。
無諸在位時期,剛好歷經了中原政局的動盪與轉變,因此他採取與中原各個政權友善共處的外交策略,先後以臣屬於秦、漢二朝來換取閩越國的延續與發展。有鑒於中原文化與科技的興盛,無諸積極引進華夏文化,並與閩越人原本在地的百越文化做融合,發展出獨特且輝煌一時的閩越文化。在科技方面也引入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使閩越國在農業生產、百姓生活與軍事武裝上都有進一步的發展。[2]
無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JIx11a
生平
無諸生於戰國晚期的武夷山或福州一帶(民間信仰認為閩越王與玉皇大帝同日誕辰,生於正月初九),是閩越王室成員,後來繼位統治閩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次年,展開進攻百越的軍事行動,閩越國亦在此次征服行動中遭到消滅。然而,閩越距離中原太過遙遠以致難以實質統治,因此秦始皇僅將無諸廢為君長,並降閩越國為閩中郡,由無諸繼續統治,類似土司。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起義後,原六國的貴族再度武裝反抗秦朝,無諸與另一位君長騶搖率領閩越人跟從鄱陽令吳芮北上幫助中原諸侯消滅秦朝。秦朝滅亡後,楚王項羽並沒有冊封無諸和搖為王,因此無諸與搖皆未臣屬於項羽。後來,無諸、搖率領閩越人輔佐漢王劉邦打敗項羽。公元前202年,登上皇位的劉邦重新冊立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越故土,都城設在東冶,並開始在武夷山城村建造當時越地最雄偉的閩越王城。[b]
公元前192年,無諸逝世,閩越國陷入內亂,無諸諸子為了王位進行長期的爭奪。關於無諸墓葬,有一說是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小山丘,俗呼王墓山。另一說,無諸墓在南台(今台江區)嘉崇里(即大廟山)閩越祖廟後[3]。
無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JIx11a
閩越王城
福建博物院的閩越王城模型。
主條目:閩越王城遺址
公元前202年,無諸受封閩越王後,開始在武夷山城村一帶建造閩越王城,作為日後自己與子孫們統治閩越國的統治中心。閩越王城佔地48萬米平方、夯土城牆沿著附近山勢建築長約2896米,今日殘存的城牆就已高4到8米。王公貴族居住在城內的宮殿群,並擁有排水系統,在城外則有大量的官署、住宅以及墓葬。公元前111年,西漢消滅閩越國其間,閩越王城被破壞,因此閩越王城至今僅剩殘骸。今日位於武夷山城村的閩越王城現存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4]
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中。這一年,無諸開始修建閩越王城「冶」。公元前110年,閩越國被漢武帝消滅。 閩越王城究竟在哪?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曾引起過各種爭論。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戴顯群教授介紹,之前曾出現了「崇安論」、「福州論」、「浙南論」等。此前武夷山漢代古城遺蹟的發現更是一度讓「崇安論」獨領風騷。 但是近幾年來,屏山附近的考古發現,一再印證了閩越王城就在此處,使「福州論」成為主流說法。 省考古隊隊員高建斌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在屏山一帶曾有不少考古發現,其中鼓屏路錢塘巷基建工地,發現了漢代文化堆積層、幾何圖案的陶片等文物。1997年,屏山永輝超市附近,出土多塊「萬歲瓦當」,轟動一時,這些有可能與漢代皇宮有關。此後,省財政廳工地的探方中又發掘出兩期疊壓的建築遺蹟。「和武夷山漢代古城遺址相比,我們缺乏的是全面、大範圍的發掘。」高建斌說。 而在這一次的屏山站地鐵施工現場的考古勘察中,年代分明的地層、宮廷級別的漢代陶片、疑為城牆遺址的「磚牆」,再一次提供了有力論證。https://fj.qq.com/a/20121214/000008_1.htm
後世影響
晚唐五代十國,閩國嗣王王延翰藉由推崇《史記》中對無諸中興建國等歷史事蹟的記載,主張閩國應該要繼承閩越古國的意志立國於福建,後來受到臣民擁立而建國稱王[c]。其後,閩王王延鈞謀求割據福建稱帝,要求後唐冊封無諸為王。長興二年(931年)七月,後唐應其請求,冊封無諸為富義王。[d]
神化崇拜
無諸在接受漢朝使者的冊封時,特別在惠澤山(大廟山)建築高台作為冊封儀式的場所,被稱為「越王台」。後世閩越人在越王台旁建閩越王廟,俗稱「大王廟」,為閩越國重要遺跡。大王廟在無諸之子騶餘善敗亡滅國後,香火不興,並逐漸毀壞。公元856年復建,此後歷代亦有多次修建;宋《三山志》載:武烈英護鎮閩王廟,釣龍台山之西。昔漢遣使封王為閩粵王,受冊命於此,其後即此立廟。武帝既誅郢,封繇君丑,奉王祭祀,居股繼之。然而,大王廟在1922年因失火而銷毀。如今在大廟山上肅立著一塊石碑,摹刻宋代書法家米芾的「全閩第一江山」題記,不過今日保存在福州四中的校園內的石碑為後人描摹之作,當年米芾題寫的碑刻已遺失。[2]
唐大中十年(856年)建祠。五代閩國王審知追封神為「閩越王」。宋代又號「顯聖武勇王」;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敕賜廟號「武濟」,六年追封為「鎮閩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加封「武烈」;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 加封「英護」,夫人封「贊靈」。元代改封為「真君」。明洪武十年(1377年) 從神故封,號「漢閩越王之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州市現存三處閩越王無諸廟:荊溪永豐的閩越王廟(臨水境)、甘蔗曇石的閩越王廟(曇石境)、洋里鄉仙洋的閩越王廟。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餘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餘善(閩東語:Ṳ̀-siêng,閩南語:Û-siān,閩北語:Ṳ̌-sīng;?-前111年)即東越王或東越武帝,是閩越國(東越)歷史上的一位君主,前135年至前111年在位,是閩越國唯一稱帝的君主。餘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9Nthpz
餘善是閩越國王郢的弟弟。建元六年(前135年),郢發兵攻打南越,漢朝以此為藉口攻打閩越。餘善與大臣、宗室合謀殺死了郢,向漢朝投降。漢朝立閩越宗室繇君丑為繇王以管理閩越,但餘善的勢力很大,威行於國中,於是漢朝冊封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並立。
元鼎五年(前112年)秋季[1],漢朝發兵征討南越,餘善上書漢廷,請求發兵八千人跟隨樓船將軍楊僕討伐南越。行軍至南越國的揭揚地區時,餘善以海風太大為由拒絕前進,派人秘密與南越聯絡。
公元前112年冬季[2],漢軍攻破番禺城的時候,餘善並沒有率軍前來,因此楊僕上表請求討伐東越。漢武帝以「士卒勞倦」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令大農張成、故山州侯齒等屯軍豫章待命。
元鼎六年(前111年)秋季[3],餘善得知楊僕有進攻東越的意圖,而且漢軍兵臨邊境,於是大怒,自稱東越武帝,刻皇帝之璽自立,發兵拒守要道。同時封騶力等人為「吞漢將軍」,進攻漢朝的白沙、武林、梅嶺,殺死地方官員。大農張成、故山州侯齒等屯軍豫章按兵不動,漢武帝大怒,將他們處決;同時派橫海將軍韓說從句章出發,由海路進攻;樓船將軍楊僕自武林、中尉王溫舒自梅嶺、越侯自若邪、白沙,一齊進攻東越。
公元前111年冬季[4],東越軍隊頑強抵抗,徇北將軍曾在武林一度擊敗漢朝的楊僕部,但終於被楊僕打敗並殺死。漢朝指使東越的越衍侯吳陽勸說餘善投降,餘善不聽。吳陽率所部七百人倒戈,在漢陽襲擊東越軍。此時,閩越的另一位君主繇王居股與建成侯敖合謀殺死了餘善,向漢軍的橫海將軍韓說部投降。漢朝降封居股為東成侯。漢武帝認為閩越之地多山險阻而且民風強悍,命令軍吏將閩越人遷徙於江淮一帶。從此以後,閩越國就滅亡了。
傳說和遺跡
相傳東越王餘善在福州惠澤山之南的潭水中釣得白龍,便於釣龍所坐之處建築一座壇台。今日的釣龍井相傳就是此釣龍之處。[5]
今日南平浦城縣臨江鎮錦城村有臨江城遺址,相傳曾是餘善在「六城拒漢」中的其中一座城池,現今仍存越王台等遺蹟。[6]後人在錦城建王廟,今遺址尚存。[7]餘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9Nthpz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餘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陽(閩東語:Ngù Iòng;閩南語:Ngô͘ Iông)為留居在漢朝的東越國貴族,受封「越衍侯」。漢武帝在位時期,東越王騶餘善反漢自立為「武帝」,漢武帝命令吳陽回東越國勸戒餘善,但餘善不肯罷手。於是,吳陽率領七百位武士,聯合繇王騶居股與建成侯敖反叛餘善,最後殺死了餘善,舉國投降西漢[a],封外石侯。
史料註釋
 司馬遷《史記》,卷114,〈東越列傳〉:「故越衍侯吳陽前在漢,漢使歸諭餘善,餘善弗聽。及橫海將軍先至,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軍於漢陽。從建成侯敖,與其率,從繇王居股謀曰:「餘善首惡,劫守吾屬。今漢兵至,眾彊,計殺餘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乃遂俱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將軍。」


閩越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閩越王,是漢高祖建國初期所分封的一個外藩諸侯,王爵,封國閩越,統治廣大的東南丘陵。
閩越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9PMhnb
簡介
西元前206年,秦滅亡,楚漢戰爭爆發,無諸北上中原,幫助劉邦擊敗了項羽,為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貢獻。西元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封國閩越,建都東冶,實質統治閩越故地。
無諸死後,閩越王子間的王位爭奪持續了一段時間後,終於由無諸之子-郢登基封王。但郢北討東甌國、南征南越國引起漢廷的介入。最終,閩越王郢被弒,漢朝改封丑為繇王、餘善為東越王,閩越王之名從此廢除,但實際上為東越王所代替。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閩越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 https://bit.ly/3dXHO5n
中國歷史上憑空消失的二十二個古國----閩越王國
原創| 發佈:2018-09-29 21:43:13 更新:2018-09-29 21:43:13閱讀21587讚163
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被楚所滅。 越王族於是從海路進入福建建立了閩越王國,後來成為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王國之一。
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被楚所滅。 越王族於是從海路進入福建建立了閩越王國,後來成為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王國之一。 許慎著作《說文解字》時解釋說:「閩」字為「東南越蛇種」。 越人的到來,福建遂有"閩"這個簡稱。 西元前110年,閩越國欲脫離漢王朝版圖,漢武帝派軍消滅之。
失落的古越文明:閩越王國的由來
閩越王城又名古漢城,位於武夷山南麓。 始建於西元前202年,是西漢初年,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時營建的一座王城。 總面積48萬平方米,是中國南方保存完整的重要考古遺址之一。
尋覓失落的古越文明
司馬遷在《史記·東越列傳》中記載:「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 "寥寥數位,記載了福建上古秦漢時期一個輝煌的閩越王城。 然而在閩越國立國92年後,漢武帝為集權統治,一把大火將龐大的閩越王城付之一炬。
就像西方人從厚厚的火山灰下發現了西元前6世紀的古羅馬龐貝古城,並折服在它的魅力之下一樣,閩越王城則有著"中國的龐貝古城"之稱。 1958年,考古發現使沉睡於荒山野嶺的閩越王城地下宮殿再現人間,它從兩千多年的沉睡中醒來,並被世界正式認識。 之後在考古人員的努力下,挖掘出大量的歷史文物,如鐵鋌、銅鏃、弩箭、萬歲瓦當等實物,這座王城穿過悠悠的歲月而來,為我們講述了關於一個古老王國的輝煌往事和厚重文化。
我們在飽覽了武夷山秀美的風光之後,一路前往武夷山腳下的古粵城村,尋覓這座神秘古國。 如今的閩越王城遺址,就在古粵城村境內。
進入閩越王城景區,一座古樸恢弘仿秦漢式建築的閩越王城博物館巍然屹立。 博物館依宮殿基址而建,這座博物館是中國目前惟一一座仿漢博物館,步入其中恍若進入一個規制森嚴的閩越王宮。 廳前大院裡,閩越王無諸塑像偉岸粗獷,雄才大略。 展廳里每一幅畫,每一件器物,都再現了西漢時期閩越王國的生活風貌。
在一個用沙盤復原的城址模型上,我們看到了當時這座王城的規模、形狀和建築分佈。 由於南方多山多水,不適合像中原一樣建造連片的建築,城市因地形限制,大多很不規則,好比這座閩越王城的佈局,它是不規則的長方形。 整座王城以河為壕塹,以山為牆屏,易守難攻的地勢,使其固若金湯。
仔細觀摩,王城中許多大型的宮殿建築,其外觀、建築設計和佈局等,都與秦時的鹹陽、漢時的長安宮殿建築非常類似,不過獨具匠心的閩越人並沒有全部照搬中原建築,他們在這座王城融入了當地的特色,如正殿的南方"幹欄式"建築風格。 這種建築下部採用木柱支撐,其上架梁,整體建築呈現"半懸空"的狀態,既起到防潮作用還能並避免蛇蟲侵擾。
博物館內還集中展示了西漢閩越王城出土的歷史文物。 櫥窗內陳列著王城遺址中及閩北地區出土的建築材料、日用陶器、各種銅鐵製品以及兵器等珍貴文物數百件,其中有不少堪稱當時全國之最。 如2.02米長的空心磚、15公斤重的鐵犁、81.5釐米長的鐵矛頭,還有全國最早的五齒耙等。
這些文物是福建上古文化的遺澤,它們默默地訴說著一個王國在其發展巔峰時期的無限輝煌,展現了一個王城在城址建設、農耕商貿、制陶、冶鍊、武備、衣食住行、宗教祭祀、捕獵狩獵、墓葬文化等各個領域文化的繁榮。
最能觸發我們懷古憂思的是離博物館不遠處荒草淒淒的王城遺址。 當年,漢武帝的一把大火讓這裡曾經精美的殿宇樓閣早已化為灰燼,只留下殘垣斷壁,一片廢墟。 遺址由夯土城牆、烽火臺、四大城門、卵石古道、城內河道、宮殿遺跡、宮中浴池、王宮古井等組成。
我們從一座古樸恢弘的深紅色城牆進入,滿是漢風韻味的門樓上書"古粵城"三個大字,斜陽照壁,顯得厚實而又凝重。 走在幽靜的卵石古道上,清風吹來,殘破的城垣邊上野花野草迎風搖曳。 誰曾想就是在這顯得些許蒼涼的古道上曾經是閩越國浩浩蕩蕩的兵將和車馬所必經之處,那整齊的馬蹄聲彷彿隨著這清風遠遠地飄來又隨風遠去。 古道兩邊的荒草中散落著各種圖騰雕刻的石像,有的刻著像魚,有的刻著如象,極富文明意蘊的它們也許曾經是哪一座宮殿的裝飾,幾經風雨,如今靜靜地躺臥在荒草叢中。
從一處布滿風乾青苔的石階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了沙盤所指的中心位置——閩越王城正殿基址。 一層綠油油的荒草覆蓋著回字形基址,將宮殿曾經歷經的傷痕輕輕掩蓋。 宮殿中有一座宮內浴池,至今其供、排水輪廓和石鋪帶孔地磚還清晰可見。 放眼望去,滿眼盡是荒草、灌木,殘垣斷璧,再也沒有宮殿,沒有花園,沒有屋宇,它留下的惟一有實用功能的是一口王宮古井。 那一泓清泉,自兩千多年前的閩越王宮流淌至今,舀一瓢嘗飲,甘冽清甜。
站在遺址上眺望,四周視野開闊,後有武夷山俊美的山峰,前有崇陽溪緩緩流淌,可以想像,兩千多年前,威武的閩越王就是在這裡登上宮殿,以"山河拱戴,形式天下"的君王姿態,俯瞰著他的王國和百姓。 王城早已是昔日黃花,不復存在,只有王城邊上那傍著王城而生的古粵城村歷經時間長河的洗禮依然炊煙袅袅。
據民國王寶仁撰《建陽縣誌》記載:"城村,名古粵城",古時"粵"通"越",從村口門樓上鑲嵌的"古粵"磚雕村名可知,城村之名來源於歷史上的"古粵"城。 它傍著閩越王城而建,在千餘年漫長歲月中,歷代城村村民和能工巧匠,共同創造出城村充滿建築藝術魅力的聚落環境。
漫步城村,"井"字形街巷縱橫交織,門樓磚雕,鵝卵石道,透著古樸與靜谧的氣氛。
村子里,兒童嬉鬧,老叟納鞋,老牛牧歸,古民居裡的天井裡一盆盆清新的蘭花,是古閩越人沿襲至今的雅趣,時光在這裡仿彿沒有改變任何的事。 據當地的村民介紹,明清時期,這裡還曾經是建陽、崇安木材和茶葉出口的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商人在建陽、崇安採購好各種商品都從村北的渡頭碼頭裝船運往南平、福州等地經銷。 村子里商鋪林立,碼頭上熙熙攘攘。 青山依舊在 古風尚猶存,歷史留給古城村"閩越都城地,王室貴胄村。 "的美譽,歷經歲月的滄桑,它為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講述著一個王國曾經的無限風光。
閩越王無諸
無諸,姓騶氏,為越王勾踐後裔。 西元前334年,越國解體后,無諸移居閩地,佔有福建及周邊地區,自稱閩越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建置郡縣,無諸被削去王號,降為君長。 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各地響應,無諸率閩中士卒舉師北上。 秦亡,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 因楚越已往有仇隙,故不封越族後裔為王,所以無諸也不附楚。 西元前2O6年,楚漢戰爭爆發,無諸出兵輔佐漢王劉邦打敗項羽,為中國的再度統一和漢王朝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閩越王國的消失
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被楚所滅。 越王族於是從海路進入福建建立了閩越王國,後來成為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王國之一。
閩越,或稱閩越國,位於今中國福建省,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百越族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活的時間大致上在西元前334年至西元前110年之間。 尤其是西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國家,閩越王無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邊的興田鎮)所建的王城,也是當時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
閩越王國考古現場
閩越族的風俗習慣和漢族有很多不同之處。
武夷山閩越王國圖標石碑
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習慣於水上生活,善於駕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撈水產。 喜歡居住乾欄式房屋,人們稱之為"巢居"。 其二,「斷發文身」,在身上刺上龍、蛇一類圖案花紋,這是遠古人類"圖騰崇拜"的反映。 其三,實行懸棺葬,將棺柩安置在懸崖絕壁的洞中。 其四,鑿齒,即拔掉左右門牙或者側齒,以為成年或婚姻標誌。 其五,膠著語,即一字多音,與漢語一字一音的孤立語有顯著區別。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將全國劃分為36郡,隨後派兵南下平百越。 大約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后,秦兵打到福建,削去無諸等王號,置閩中郡,從此福建正式納入大秦版圖。 秦二世時期爆發農民起義,無諸和搖率領閩越軍參加反秦隊伍,接受鄱陽令吳芮的領導。 后又佐劉邦攻楚,表現得非常勇敢。 劉邦登帝位后,先後封無諸、搖、織為王,有13人封侯。 閩越人民參加反秦鬥爭,加速了閩越社會的漢化和封建化進程。
漢廷對閩越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從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後把閩中地分封給閩越王無諸、東甌王搖、南海王織。
無諸復國后,加快漢化進程。 分別在福州和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現漢代風格的宮殿官署。 鐵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漢代鐵器遺物相似。 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 特別是手工業生產,產品種類增多,製造十分精美,如荃葛等,成為馳名且專供諸王侯享用的精品。 已有一定規模的商務工作,貨幣普遍使用。 清代,在建甌、崇安開山時,掘到23窖漢代銅錢;后在邵武、福州及閩北各地也發現漢錢。 可見漢代閩越社會經濟已初步繁榮。
閩越國社會以宗族為紐帶,族權是王權的支柱。 王位是繼承的,並獲得漢王朝的認可。 王以下有將軍、侯、戶將和隊將等封建職官。
在無諸時代,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於是國勢日漸強盛,成為東南地區最強的一支。 到郢和余善時代,則經常"舉兵侵陵百越,並兼鄰國",在今福州、邵武、建陽、武夷山、浦城建築城邑,與漢廷相抗衡。
漢文帝初年,屬於閩越族一支的南海王反漢,漢淮南王劉長派樓船將軍討伐,南海"以其軍降",舉國被遷於江西上淦(《漢書•嚴助傳》)。 南海之地遂歸閩越王所有。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吳王濞為首的七王國叛亂,不久失敗。 吳王逃到東甌,漢廷收買東甌王將其誘殺。 吳太子駒逃入閩越,"怨東瓯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史記•東越列傳》)。 閩越王郢和余善自恃強盛,終於公開叛漢。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向漢廷告急。
武帝派中大夫嚴助徵調會稽郡(治在蘇州)的水師救東甌。 漢兵未至,閩越王郢即自動撤兵。 東甌王因怕閩越軍再次騷擾,便主動向漢廷請求,舉國4萬多人遷移於廬江郡,東甌地盤也為閩越佔有。 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閩越王郢舉兵於冶南(今漳州地區),進犯南越邊邑。 南越王上書漢廷告急。 漢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農韓安國出會稽(今蘇州)徵討閩越。 閩越王即派兵扼險抗漢。 郢弟余善遂與宗族合謀殺郢,請求免戰。 武帝即命王恢、韓安國退兵,封未參與謀亂的無諸孫繇君醜為越繇王。 後因餘善在王國內威望高,"國民多屬",繇王無法節制。
武帝不願再次興兵,就封餘善為東越王,"與越繇王併處"(《史記•東越列傳》)。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呂嘉反漢,武帝興兵滅南越。 不久,余善於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漢,自立為武帝。 漢武帝發四路大軍入閩。 到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橫海將軍韓說的水軍首先進佔東冶,被餘善"劫守"到閩北前線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謀殺死餘善,降於漢軍。 漢武帝以「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終為後世患」為由,下令將閩越民眾全部遷往江淮間安置,從此正式在歷史舞臺上劃掉了閩越王國的名字。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二十二个古国----闽越王国_百科TA说 https://bit.ly/3dXHO5n


遠古的閩越
遠古時代,居住福建的原始人類屬於海洋蒙古利亞人種。這些原始人類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當於中原的夏商時期),已經創造出燦爛的獨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閩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個大部落,史稱「七閩」。與「七閩」關係較密切的是浙江的于越族。在越王允常時代,于越族有人進入福建定居。于越首領無諸統一「七閩」,自稱閩越王。原先比較落後的七閩迅速發展成為百越諸族中最強大的一支。七閩和于越族融合而形成閩越族;七閩的分布,除今福建、台灣外,還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溫、台、處三州)以及廣東的潮梅地區。
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被楚所滅。越王族於是從海路進入福建建立了閩越王國,後來成為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王國之一。
閩越,或稱閩越國,位於今中國福建省,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百越族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活的時間大致上在西元前334年至西元前110年之間。尤其是西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中國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國家,閩越王無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邊的興田鎮)所建的王城,也是當時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
閩越族的風俗習慣和漢族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習慣於水上生活,善於駕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撈水產。喜歡居住干欄式房屋,人們稱之為「巢居」。其二,「斷髮文身」,在身上刺上龍、蛇一類圖案花紋,這是遠古人類「圖騰崇拜」的反映。其三,實行懸棺葬,將棺柩安置在懸崖絕壁的洞中。其四,鑿齒,即拔掉左右門牙或者側齒,以為成年或婚姻標誌。其五,膠著語,即一字多音,與漢語一字一音的孤立語有顯著區別。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將全國劃分為36郡,隨後派兵南下平百越。大約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後,秦兵打到福建,削去無諸等王號,置閩中郡,從此福建正式納入大秦版圖。秦二世時期爆發農民起義,無諸和搖率領閩越軍參加反秦隊伍,接受鄱陽令吳芮的領導。後又佐劉邦攻楚,表現得非常勇敢。劉邦登帝位後,先後封無諸、搖、織為王,有13人封侯。閩越人民參加反秦鬥爭,加速了閩越社會的漢化和封建化進程。
漢廷對閩越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從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後把閩中地分封給閩越王無諸、東甌王搖、南海王織。
無諸復國後,加快漢化進程。分別在福州和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現漢代風格的宮殿官署。鐵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漢代鐵器遺物相似。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特別是手工業生產,產品種類增多,製造十分精美,如荃葛等,成為馳名且專供諸王侯享用的精品。已有一定規模的商業活動,貨幣普遍使用。清代,在建甌、崇安開山時,掘到23窖漢代銅錢;後在邵武、福州及閩北各地也發現漢錢。可見漢代閩越社會經濟已初步繁榮。
閩越國社會以宗族為紐帶,族權是王權的支柱。王位是繼承的,並獲得漢王朝的認可。王以下有將軍、侯、戶將和隊將等封建職官。在無諸時代,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於是國勢日漸強盛,成為東南地區最強的一支。到郢和余善時代,則經常「舉兵侵陵百越,併兼鄰國」,在今福州、邵武、建陽、武夷山、浦城建築城邑,與漢廷相抗衡。
漢文帝初年,屬於閩越族一支的南海王反漢,漢淮南王劉長派樓船將軍討伐,南海「以其軍降」,舉國被遷於江西上淦(《漢書•嚴助傳》)。南海之地遂歸閩越王所有。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吳王濞為首的七王國叛亂,不久失敗。吳王逃到東甌,漢廷收買東甌王將其誘殺。吳太子駒逃入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郢和余善自恃強盛,終於公開叛漢。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向漢廷告急。武帝派中大夫嚴助徵調會稽郡(治在蘇州)的水師救東甌。漢兵未至,閩越王郢即自動撤兵。東甌王因怕閩越軍再次騷擾,便主動向漢廷請求,舉國4萬多人遷移於廬江郡,東甌地盤也為閩越占有。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閩越王郢舉兵於冶南(今漳州地區),進犯南越邊邑。南越王上書漢廷告急。漢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農韓安國出會稽(今蘇州)征討閩越。閩越王即派兵扼險抗漢。郢弟余善遂與宗族合謀殺郢,請求免戰。武帝即命王恢、韓安國退兵,封未參與謀亂的無諸孫繇君丑為越繇王。後因余善在王國內威望高,「國民多屬」,繇王無法節制。武帝不願再次興兵,就封余善為東越王,「與越繇王並處」(《史記•東越列傳》)。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呂嘉反漢,武帝興兵滅南越。不久,余善於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漢,自立為武帝。漢武帝發四路大軍入閩。到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橫海將軍韓說的水軍首先進占東冶,被余善「劫守」到閩北前線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謀殺死余善,降於漢軍。漢武帝以「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終為後世患」為由,下令將閩越民眾全部遷往江淮間安置。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4qola8x.html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閩越(閩東語:Mìng-uŏk;閩南語:Bân-oa̍t;閩北語:Mâing-ṳ̆e;莆仙語:Máng-e̤̍h),亦稱為無諸國。狹義上的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於越人外遷至閩中地區,與當地的百越土著「閩人」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主體部族為當時的閩部落和於越部落,後世人便將融合了越國文化並承襲了越國衣缽的古閩人稱為閩越人,存在的時間大致上在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111年[1]之間。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中國東南方勢力最強的國家,閩越王無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邊的興田鎮)所建的王城,也是當時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
建國背景 閩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中期,由越王勾踐所恢復起來、位於今浙江省紹興一帶的越國,再一次遭到滅國之災。西元前334年,勾踐七世孫越王無彊與楚威王作戰,戰敗被殺,越國遂被楚國所滅。部份越國王族航海入閩,徙居越遷山(今福建省福州長樂市)。越人在閩地北部定居下來後,與當地原住民逐漸融合成閩越人,建立了閩越國。
無諸統治時期
閩越王城博物館的無諸雕像
西元前232年,閩越國王睦去世,其子無諸繼位登基成為國王,開始統治「閩越國」。西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國消滅楚國後,開始向閩越進軍。翌年,於東冶設置了「閩中郡」[2]。當時秦王朝認為閩中遠離中原,地處偏遠、山高路險,而且越人強悍,難於統治。因此,「閩中郡」雖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卻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長到閩中來,只是廢去國王無諸的王位,改用「君長」的名號讓無諸繼續統治閩中。因此,秦王朝只是名義上建立了閩中郡,實際上並未在閩中實施統治。
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後,君長無諸跟隨吳芮北上中原協助各國諸侯消滅秦國。秦王朝滅亡後,項羽未分封無諸為王。西元前206年,楚漢戰爭爆發,無諸再度北上幫助漢王劉邦打擊西楚霸王項羽。西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建立漢王朝。劉邦建國後,大肆分封功臣。西元前202年(漢高帝五年),無諸封爵閩越王、封國閩越,建都東冶,恢復並繼續統治閩越國。西元前192年,無諸去世,統治閩越國長達40年。
郢統治時期
無諸死後,子孫為爭奪閩越國王位發生了強烈衝突。西元前155年,郢奪取了王位。漢朝鎮壓吳楚等七國之亂後,吳王劉濞的兒子劉子駒逃亡到了閩越,勸說郢起兵討伐東甌。於是郢在前138年(建元三年)大舉進攻東甌國,包圍其都城,東甌國向漢朝求援。漢武帝遣嚴助率軍,自會稽從海上增援東甌。郢見漢軍兵至,退兵回國。此後,東甌國被漢朝遷到了江淮一帶,閩越成為漢朝東南方最強盛的國家,周邊各國皆臣服閩越。
前135年(建元六年),閩越王郢發兵攻打南越,南越王趙胡上表漢廷請求增援。漢武帝遣大行王恢率軍自豫章出發,大司農韓安國自會稽出發,水陸並進攻打閩越。郢立即發兵拒險。其弟餘善認為漢軍強大,不可與之為敵,與大臣合謀,用鏦(矛)擊殺了郢,向漢朝投降。也暫時結束了閩越國向外擴張的野心與企圖。
雙王時期
前135年(建元六年),郢被殺後,漢朝軍隊撤回北方,漢武帝冊封並未參與入侵南越國行動的閩越國繇君-丑為「繇王」,命令其統治閩越國。然而,刺殺郢成功的餘善早已受到閩越國宗室與貴族們的支持,威行於國中,權力遠遠超過繇王。於是,漢廷只好再冊封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一同統治閩越國;然而,閩越國的權力基本上仍在東越王餘善的手中。前120年,丑去世,由其子居股繼承繇王的爵位。
叛漢與滅亡
主條目:漢平東越之戰
無諸死後,子孫內訌迭起,頻頻挑起戰爭。曾經北征東甌,南擊南越(即南越國),百越諸部因此臣服,周邊的劉姓諸國均以財物珍寶討好閩越國,閩越國已成為西漢王朝南方的一股強大勢力。閩越王無諸的後代東越王餘善最後發展到刻「武帝」璽,自立為帝,並發兵反漢。這時的西漢王朝經過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國富民強,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漢朝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在擊敗北方匈奴、解除北方邊患之後,調遣四路大軍共數十萬人圍進攻閩越國。餘善建六座城池拒漢兵。同時漢王朝對閩越國內部採取分化瓦解的手段,爭取了閩越(越繇)王居股和部份貴族殺餘善後降漢。漢武帝為了徹底消除後患,詔令大軍將閩越舉國遷往江淮內地。閩越國的古城及其宮殿正是在西元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派遣的大軍所毀。
地理與人口
疆域
閩越國轄境南界南海國北(今福建九龍江一帶)[3],西達今江西省東北部鉛山[4]北至東甌國南。境內有泉山。
部族
主條目:閩越人
閩越國的居民主要是閩越人,是古代福建的原住部落,為百越的一支。對於閩越部落的形成,史學界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閩越人是福建的原住部落;第二種則認為是越國人與百越的融合。
人口
有人認為南越、閩越二國的甲卒都各有數十萬,甚至近百萬,其全國人口當然都以百萬計。[5]。
根據《漢書》給出公元2年的人口數據,原越國、東甌國、閩越國故地的會稽郡人口有1,032,640人[6]。
統治政策
秦佔有閩越後,設立了閩中郡,但實際上卻無法有效控制該郡,真正的統治者依然是君長無諸。為了加強對閩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閩越人遷移到現在的浙江省北部和安徽、江西等省境內;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閩中來。這一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各個不同地區人群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閩越文化和華夏文化的互相交流[來源請求]。然而,由於秦朝國祚甚短,所以地域融合的效果並不顯著。
外交
與秦朝的外交
主條目:閩中郡
西元前222年,秦朝攻克閩越後,於東冶設置閩中郡,並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繼續統治該郡。此時的閩越國名義上已經亡國;但事實上,此時的閩中郡並未直接受到秦朝的統治。
與漢朝的外交
閩越國與漢朝的外交可分為兩個階段,臣屬與對立:
西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後,劉邦戰勝項羽稱帝。漢朝建立後,劉邦開始分封功臣,無諸因此受封閩越王,封國閩越。此時閩越國的地位是漢朝的外臣(與南越國、東甌國相同)。西元前112年冬(元鼎六年冬十月),漢武帝發兵消滅南越國後。翌年,餘善得知漢朝有進攻閩越國的企圖,勃然大怒,遂自稱「東越武帝」,並刻皇帝印璽以自立。此後的閩越國(東越)自主並與漢朝對立,直到餘善被繇王居股殺害、閩越亡國為止。
與南越國的外交
南越國位於閩越國的西南面,疆域包含今日的兩廣與越北。南越國是秦朝南海尉趙佗於秦末時建立的國家,都城位於番禹。前196年,趙佗第一次臣服漢朝後開始,此時,南越國和閩越國同臣屬於漢朝,皆為漢朝的外臣,是平等的關係。前135年,閩越王郢入侵南越國,趙眜請求漢武帝出兵,殺死了閩越王郢。在這之後,閩越國重新臣屬漢朝,和南越國恢復了平等的關係直至南越亡國。
與東甌國的外交
根據史記記載,閩越國與東甌國的王室都是越國王室的後裔。當兩國分別傳位至無諸與搖時,皆被秦始皇征服並廢位,後降級為隸屬於秦朝的「君長」。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又皆因幫助漢高祖劉邦稱帝,而分別受封復國,國號閩越與東甌。
前154年,漢朝發生七國之亂,兵敗後,吳王劉濞逃至東甌國避難,但卻遭東甌王弟「夷鳥將軍」刺殺而死。吳王子劉駒則是逃至閩越國,由於對東甌國刺殺其父十分不滿,因此他經常遊說閩越朝廷發兵進攻東甌。前138年(漢建元三年),閩越發兵圍困東甌都城,東甌轉而向漢朝求援。但在漢軍抵達前,閩越軍早已聞訊撤退。閩越軍隊撤退後,東甌迫於閩越國的壓力,因而請求漢朝允許東甌舉國遷往江淮,國除。閩越與東甌的關係也就此告一段落。
文化
語言文字
境內土著所說的是閩越語,為百越語的一個分支。現今的閩語(閩東語、閩南語)的用詞主要來自五胡亂華起由中原帶來的古漢語,但閩語支仍保留了部分閩越語底層詞彙。
建築文化
主條目:閩越王城
閩越王城佔地48萬平方公尺,有四個城門。東西城門之間是一條寬10公尺的大道,用鵝卵石鋪成。大道北面是佔地兩萬平方公尺的宮殿區,僅主殿就有900多平方公尺。當時的閩越國是漢代時東南一帶勢力最強的國家,城村的王城也是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李菁 2005)。在往後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閩越人民一方面保持了福建遠古百越文化中的風俗習慣、宗教觀念、文化、藝術等,又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受到華夏文化某種程度的影響,從而創造出燦爛一時的閩越古國文化。
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中。這一年,無諸開始修建閩越王城「冶」。公元前110年,閩越國被漢武帝消滅。
閩越王城究竟在哪?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曾引起過各種爭論。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戴顯群教授介紹,之前曾出現了「崇安論」、「福州論」、「浙南論」等。此前武夷山漢代古城遺蹟的發現更是一度讓「崇安論」獨領風騷。
但是近幾年來,屏山附近的考古發現,一再印證了閩越王城就在此處,使「福州論」成為主流說法。
省考古隊隊員高建斌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在屏山一帶曾有不少考古發現,其中鼓屏路錢塘巷基建工地,發現了漢代文化堆積層、幾何圖案的陶片等文物。1997年,屏山永輝超市附近,出土多塊「萬歲瓦當」,轟動一時,這些有可能與漢代皇宮有關。此後,省財政廳工地的探方中又發掘出兩期疊壓的建築遺蹟。「和武夷山漢代古城遺址相比,我們缺乏的是全面、大範圍的發掘。」高建斌說。
而在這一次的屏山站地鐵施工現場的考古勘察中,年代分明的地層、宮廷級別的漢代陶片、疑為城牆遺址的「磚牆」,再一次提供了有力論證。https://fj.qq.com/a/20121214/000008_1.htm
風俗儀式
兩千多年前,閩地(今福建[7])對中原文明來說還是偏遠之地。當地毒蛇很多,人們敬畏蛇,把蛇當作是部落的圖騰。蛇在古語中又被稱為長蟲,就以蟲為義,把這裡稱為閩。台灣學者吳守禮認為漢朝許慎著作《說文解字》時解釋這個「閩」字為「東南越蛇種」。請看:「閩」字的構成,從「門」從「虫」;「門」是音符,「虫」是義符。依我看,這義符「虫」,可能就是許慎解釋做「蛇種」的由來,就是說許氏據字形而做的解釋。如今我們似乎可以用民俗學的眼光,把「閩」解釋為:以蛇紋的形狀做「圖騰」(Totem)的民族,並不是「蛇」變「人」,這樣比較合理。
遺跡
城村閩越王城
閩越王城遺址模型
1958年,閩越古城遺跡正式被發現,並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城平面似長方形,南北長約860公尺,寬約550公尺,總面積48萬平方公尺。在已發掘的高湖坪,出土了一個大型的宮殿建築群,布局嚴謹,結構完整,底下還舖設了流暢的排水系統。在城內外還發現了多處居住遺址和冶鐵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鐵器、陶器、建築材料和銅器。其中的陶器,無論是形制或紋制,皆與中原地區的陶器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
城村閩越古墓
2000年,在閩越王城遺址東南3公里處,又發現了一處古墓。2002年10月,研究人員開始了探索性的挖掘,經考察後,發現這是一處閩越王時期的貴族古墓。
福州屏山閩越宮殿
2012年12月,在福州修建地鐵1號線的時候,在屏山一帶意外發現了另一座閩越國王城的宮殿遺址。[8]隨後工程停止,考古隊進行發掘。部分遺址被切割運走異地保存,待地鐵施工完畢後將運回原址復原。[9]其發掘出來的文物被運往福州市博物館,部分文物於2014年1月在該館公開展覽。[10] 閩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閩越人,或閩越族,是古代生活在今天中國福建一帶的部落,是福建的早期原住民,屬於百越部落的一支。使用閩越語。先秦至西漢期間曾建立閩越國政權。被西漢滅國後,閩越人部分被遷往漢朝,部分在當地生活。至三國時代,孫吳政權稱為山越,多次與孫吳政權武裝對立。
起源閩越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xNvPXA
史學界有觀點認為閩越人是福建最早的的原住民[1],也有觀點認為閩越人是由越國滅亡後南下入閩的於越人和當地七閩居民(或稱古閩人)融合而成的。[2]
歷史
先秦至西漢
主條目:閩越國和東甌國
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擊敗後,一部分越國貴族南逃至閩地,與當地居民融合,並臣服於楚國。[3]公元前222年,秦朝統一天下,在閩設閩中郡,當時的閩越王無諸被降為君長。[4]然而閩越之地的實際控制權仍在無諸手中。[5]
陳勝、吳廣起義後,無諸率領閩越人與東甌的搖一起跟從鄱陽令吳芮幫助諸侯消滅秦朝。後來,無諸又率閩越輔佐漢劉邦打敗項羽。漢五年(前202年),劉邦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管轄原有區域,建立閩越國,都城設在東冶。後又封搖為東海王,領東甌地。也有人認為搖與東甌也是屬於閩越人的[1]。此後閩越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閩越進入了最強盛的時期。無諸死後,閩越人頻頻挑起對周邊越人國家的戰爭,公元前138年閩越王郢北征東甌,導致東甌民眾棄地徙於江淮間,閩越隨後吞併東甌的地盤,公元前135年又南伐南越(南粵)未果,導致內亂,漢武帝同時封繇君丑為越繇王,封餘善為東越王,閩越形成二王並處。公元前111年秋,餘善反漢,漢武帝隨後在公元前111年冬季[6]滅亡閩越國,悉數遷徙曾經效忠於閩越王朝的子民們到江淮一帶,由於期間有一部分民眾並沒有完全遷徙出閩越地區,從而形成了東漢末期星羅棋布於這一廣闊地帶的山越人群。儘管仍有為數相當的未受到閩越王實際統治的閩地化外之民因散居於地勢險阻的偏遠山區而不曾親歷此番戰事,但是原先廣泛密布於閩越王城及其所轄地區附近且已擺脫部落聯盟模式邁入封建文明階段的那一支較先進閩越部落仍然在很長一段有史可載的歷史時期內銷聲匿跡[7][1]。
閩越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xNvPXA


閩越古代史編年綱要 (一)
一 史前-閩越囯時期
約一萬-五千年前  漳州蓮花池山、閩侯曇石山等遺址發現的考古證據顯示,閩地已進入石器時代。 
約五千-二千五百年前 閩地進入青銅器時代, 該時期出土考古證據表明, 當時青銅器已用於農耕和戰爭。另外出土的陶器、紡織品、舟船等遺物表明,閩地先民的手工業水平已相當高超。
同時 《周禮》中記載有"七閩"一詞,為"閩"字始建於文獻。《國語》云"閩,羋蠻也",可見當時中原人以爲古閩人與楚人有親緣關係。同時古閩人亦與揚子江下游的于越人多有交流。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 楚滅越,越人南逃,一部分進入閩地與古閩人融合,被稱為閩越族。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 秦滅楚並進入閩越,在閩越一帶設置閩中郡,但未直接統治,而是委任閩越首領無諸為君長。
秦二世元年(前209) 陳勝起兵反秦,無諸派兵加入反秦部隊。
西楚霸王元年(前206) 秦亡,西楚霸王項羽并未分封無諸,故無諸加入劉邦一方對抗項羽。
漢高帝五年(前202) 楚亡, 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
漢惠帝三年(前192) 無諸駕崩,閩越王室内亂,諸子爭位。
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 無諸子郢即位為閩越王。
前二世紀後期 郢第三子寅與福州鱔溪中的鱔妖搏鬥同歸於盡,後被當地民衆尊爲"白馬尊王"。
漢建元三年 (前138) 閩越攻擊東甌,東甌向漢求援,閩越撤兵。
漢建元六年 (前135) 閩越攻擊南越,南越向漢求援,漢攻閩越,郢弟余善殺郢向漢求和。
漢元鼎五年 (前112)  漢滅南越,余善未直接參戰且與南越相通,漢武帝開始謀劃消滅閩越。
漢元鼎六年 (前111)  漢發兵四路攻擊閩越,余善抵抗無功,閩越貴族殺余善降漢。
漢元鼎七年(前110)  漢將閩越貴族和部分民衆强迫遷徙至江淮間。
第一次北屬時期
漢始元二年(前85) 漢在今福州設立冶縣,隸屬會稽郡。後改名為侯官縣。
漢建安元年(196) 漢帝國解體 ,吳越孫氏政權攻擊漢揚州會稽太守王朗,王朗由海路奔侯官,獲閩越土豪商升、張雅、詹疆等支持。孫策遣韓晏、賀齊等追擊王朗、占領侯官,分侯官地立建安(今建甌)、漢興(今浦城)、南平三縣。
漢建安八年(203)  孫權派賀齊進軍建安,攻破閩越土豪洪明、吳五、鄒臨等人的軍隊,確立對閩江上游的統治。
漢建安十三年(208)  閩越土豪呂合、秦狼等起兵反吳,孫權派呂岱、蔣欽等鎮壓。
漢建安十五年(210)  孫權在今建陽置建平縣,約在同時又在閩越境内各縣置會稽南部都尉。
吳黃武元年(222) 孫權稱吳王 。
吳嘉禾四年(235) 閩越土豪隨春起兵反吳,不久向前來鎮壓的呂岱投降,吳掠奪大量閩越人口,"以供賦役"。
吳太平二年(257) 閩越土豪黃亂等起兵反吳,遭鍾離牧鎮壓,被迫"出其部伍,以充兵役"。
吳永安三年(260) 吳以會稽南部都尉為揚州建安郡,治建安縣。同時設立將樂、昭武(今邵武)、東安(今南安)等縣。
同年 建安太守王蕃修建郡城。
吳年間 吳在侯官設典船校尉和溫麻船屯。
吳年間 神醫,侯官人董奉在世。
晉太康元年(280) 晉滅吳。
晉太康三年(282) 晉分建安郡東部置晉安郡,設立溫麻(今連江或霞浦)、晉安(今南安)、同安、原豐(後爲閩縣)、新羅(今龍岩)等縣。
晉太康四年(283) 晉安太守嚴高採郭璞意見,修建福州子城。
晉元康元年(291) 晉分揚州和荊州一部置江州, 閩越隸屬之。
三世紀末-四世紀初 晉爆發八王之亂,又遭内亞各族進攻,導致中原士族紛紛南遷避亂,一部分進入閩越,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同時 據傳佛教在該時期傳入閩越,建立最早的寺廟,如福州之乾元寺。
晉建武元年(317) 司馬睿在士族擁戴下于建康建立東晉拜占庭政權。
晉隆安三年(399) 五斗米道大祭司孫恩在舟山群島起兵反晉。
晉元興二年(403) 孫恩妹夫盧循領軍攻入晉安郡建立根據地,二年後才離閩前往南粵。
晉义熙年間(405-418) 晉置綏安縣(今雲霄)、沙村縣(今沙縣)。
宋永初元年(420) 劉裕篡晉建立宋政權。
齊建元元年(479) 蕭道成篡宋建立齊政權。
梁天監元年(502) 蕭衍篡齊建立梁政權。
梁天監年間(502-519) 梁分晉安郡南部為南安郡,治晉安縣。
梁天監六年(507) 梁置龍溪縣(今漳州)。
梁大通元年(527) 福州地藏寺建立(時名法林尼寺)。
梁中大通六年(534) 梁在閩越實行殘酷的統治,例如其晉安太守臧厥"爲政嚴酷少恩,吏民小事必加杖罰,百姓謂之「臧虎」"。在梁的暴政下"閩越俗好反亂,前後太守莫能止息"。該年,梁將羊侃在晉安郡鎮壓了土豪陳稱、吳滿等人的起義。
梁年間 印度高僧拘那羅陀來閩,後在泉州九日山譯經。
三 陳氏第一王朝
梁年間 閩越土豪陳羽鼓動各地叛亂,利用為官軍鎮壓向導的機會,逐漸借機掌握兵權。
梁太清二年(548) 降梁的鮮卑軍閥侯景發動叛亂,次年攻破建康,梁政權崩壞。
不久後 梁晉安太守蕭雲無法控制局勢,將郡政交予陳羽。陳羽因年老體衰,命子寶應掌握軍權。
不久後 吳越因侯景之亂陷入大洪水,陳寶應派船隊至吳越貿易,以糧食交換珠寶玉帛,大量人口逃入閩越歸附陳氏政權。
梁太清三年(549) 福州開元寺建立。
梁承聖二年 (553) 侯景之亂平定,梁元帝萧绎封陳羽為晉安太守。
梁紹泰元年 (555) 陳羽讓位陳寶應,後者受封爲晉安太守、壯武將軍、侯官侯。
同時 陳寶應派船隊到會稽納貢。
陳永定元年(557) 陳霸先篡梁建立陳政權,以閩越各郡建立閩州,以陳寶應為刺史。
同年 建甌光孝寺建立。
陳永定二年(558) 莆田廣化寺建立。
陳天嘉元年(560) 陳蒨繼位為陳文帝,封陳寶應為宣毅将军,並錄陳氏家族入宗室以籠絡之。
陳天嘉三年(562) 陳蒨背信棄義,攻擊曾爲陳政權盟友的南吳土豪留異、贛越土豪周迪。陳寶應發兵援救友邦,但留、周仍被攻破,兩人皆南逃依附陳寶應。
陳天嘉五年(564) 陳蒨派章昭达、余孝顷分兵兩路攻擊陳寶應,陳寶應軍潰敗,陳氏家族遭族滅,閩越淪陷。
同年 陳改閩州為豐州。
閩越古代史編年綱要(二)
四 第二次北屬時期
陳天嘉五年(564) 陳廢閩州。
陳天嘉六年(565) 陳文帝下詔允許侯景之亂逃難閩中者回歸本籍。
陳光大二年(567) 陳重新在閩立豐州,治晉安郡。
同年 原爲贛地土豪、後附陳攻閩的余孝頃因陷入陳的宮廷鬥爭,被陳廢帝誣蔑謀反而遭誅殺。
陳至德三年(585) 曾在閩犯下戰爭罪行的章昭達之子章大寶竟亦被陳任命為豐州刺史,實爲閩越人之恥。章大寶在州貪縱不法,招致閩越人的反抗,陳不得以將其撤換。章大寶竟發兵叛亂,閩越土豪陳景詳興起義兵,擒拿章大寶。後者被送至建康族滅。
隋開皇九年(589) 鮮卑隋帝國滅陳,並將豐州改爲泉州。置莆田縣。
隋開皇十年(590) 閩越土豪王國慶起兵反隋,擊殺隋刺史,後遭隋將楊素擊敗。
不久後 吳越土豪高智慧起兵反隋,失敗後逃入閩越。王國慶受楊素蠱惑將高智慧交給隋軍。王國慶不久後亦遭鎮壓。
不久後 高智慧餘部盛道延攻擊閩越隋軍,遭隋泉州刺史來護兒鎮壓。
隋開皇十三年(593) 連江土豪林蕘主持修建名爲東湖的大型灌溉工程 ,灌溉方圓七里的數萬頃田地。
隋開皇十八年(598) 閩越、吳越發達的造船和航海事業引起隋帝國的恐懼。是年,隋文帝下詔"其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已上,悉括入官。"該政策也是爲了隋帝國對高句麗發動侵略戰爭以破壞東北亞國際體系做準備。同年,隋以楊諒為行軍元帥起三十萬大兵征高句麗,遭到可恥的失敗,"死者十八九"。
隋大業初年(605-610左右) 隋改泉州為閩州,省並行政區劃為閩、南安、建安、龍溪四縣。時閩州有12420戶。
隋大業年間(605-617) 閩越豪族屢次反抗隋的暴政,隋不得已派侯莫陳穎任"南海太守"以安撫之。
隋大業六年(610) 隋從義安(今潮州)派兵征台灣,擄掠數千人口歸國。據傳他們被安置在今福州境内。
隋大業十年(614) 閩越土豪鄭文雅、林寶等人在建安起兵三萬反隋,殺死隋守將楊景祥。
隋大業十三年(617) 閩越人劉元進据晉安郡稱帝。關於此事,史料記載頗不清晰。
唐武德元年(618) 鮮卑人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長安後稱帝,建立唐帝國。
同年 晉江龍山寺建立。
唐武德年間(618-627)據傳先知穆罕默德派遣四位賢人來東亞傳教,其中兩人定居在泉州,是為伊斯蘭教入閩之始。傳説真實性待考,但以理推之,海外貿易發達的閩越當甚早受伊斯蘭教影響。另外,基督教、祆教、摩尼教應亦于同時或稍早傳入閩越。
唐武德四年(621) 唐在建安縣置建州。置建陽縣、沙縣。次年置將樂縣。
同年 閩越人武遇利用宗教起兵,被稱爲"妖賊",攻破建州城,殺死唐首任建州刺史葉顥。
唐武德五年(622) 唐使者王義童入閩,劉元進降唐。唐在南安縣建豐州,置莆田縣。豐州不久後廢入泉州。
同年 武遇遭唐將謝元治鎮壓。
唐武德六年(623) 唐改閩州為泉州,置長溪縣、侯官縣、長樂縣、連江縣。
唐武德七年(624) 唐將原屬撫州的邵武縣劃歸建州。
唐武德八年(625) 唐在泉州置都督府,統管今福建境内。
同年 王義童招撫閩越沿海的海盜,"並受騎都尉,令相統攝,不爲寇。"
唐貞觀三年(629) 閩越土豪巫羅俊在隋末動亂時聚兵于黃連峒(今寧化)自保。是年,羅俊赴長安述職,獲唐政府首肯掌管當地辟荒事務。
唐永徽六年(655) 唐置沙縣。
唐總章二年(669) 閩越土著反唐,唐派陳政自嶺南入閩鎮壓,駐屯于綏安縣故地(今漳浦)。
關於陳政籍貫,主要有三說: 河東、固始、嶺南。自唐以來如《元和姓纂》、《舆地纪胜》、明代漳州府志等皆持第一說,後二說出現較晚,且多見於地方文獻或家譜等,故當以第一說爲准。北朝至唐初,河東(今山西)為内亞各部族居地,史有明證。且陳政妻姓吐萬,乃鮮卑著姓,陳政父陳克耕隨鮮卑人李淵在太原起兵。究此觀之,陳政當爲鮮卑人無疑,鮮卑著姓侯莫陳氏後人多改姓陳,陳政很可能即出自該氏。其所帶五十八姓親兵入閩者,應亦以内亞諸部族爲多。
唐儀鳳二年(677) 陳政死,子陳元光代領父衆,並擊敗土著酋豪陳謙、苗自成、雷萬興等人的 部隊。
唐永隆二年(681) 陳元光入潮州平亂。
唐垂拱三年(686) 陳元光上表請在泉潮二州間立漳州漳浦縣,朝廷允准。
同年 福州開元寺建立。
唐垂拱五年(688) 唐置建陽縣、將樂縣。
唐(武周)聖歷二年(699) 唐分泉州南部置武榮州,置清源縣(後改仙游縣)。
同年 唐置萬安縣(後改福清縣)。
唐(武周)長安二年(702) 唐置侯官縣。
唐神龍二年(706) 長溪人薛令之中進士,為閩人登進士第之始。此事反應唐帝國對閩文化控制的加强,亦爲閩人德性喪失之開始。薛令之在唐玄宗朝廷曾任太子侍講。太子李亨即位以後,曾對已去世的他加以旌表。
唐景雲元年(710) 江采蘋在莆田出生。開元年間,她被選入宮中,後得唐玄宗寵愛,封爲梅妃。(此事不見唐時史料,真僞存疑。)
唐景雲二年(711) 唐改泉州為閩州,改武榮州為泉州。置閩州都督府,統閩建泉漳潮五州,屬嶺南道。
同年 陳元光為閩人藍奉高殺死,子陳珦繼領漳州。
唐開元八年(720) 唐置晉江縣,遷泉州治所于此地。
唐開元十三年(725) 唐改閩州為福州。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 唐置福建經略使,"福建"一詞始見史冊。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 唐置汀州,並置長汀、黃連(今寧化)、新羅(今龍岩)三縣隸屬之。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 唐置古田縣。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 泉州龍溪縣改隷漳州。
同年 唐置尤溪縣。
唐開元年間 漳州南山寺建立。
唐天寶元年(742) 福建改屬江南東道。
唐天寶八年(749) 高僧百丈懷海生於長樂(749-814)。懷海禪師為禪宗歷史上重要人物,不僅弟子衆多,還制定了教規《百丈清规》,"野狐禪"一詞亦為與他有關的傳説。自懷海禪師以來,福建禪宗高僧輩出,為禪宗的主要根據地。
唐天寶十四年(755) 安史之亂爆發。
唐上元二年(761) 唐為加强對福建控制,設福建觀察使,以宗室李承昭為首任。
唐永泰二年(766) 唐置永泰縣。
唐大歷六年(771) 高僧溈山靈祐禪師生於長溪(771-853)。
唐大歷七年(772) 唐宗室李椅繼任福建觀察使。李椅在任時,曾率領福建軍隊平定哥舒晃在循州的叛亂,又在福建大力傳播儒學。
唐大歷十二年(778) 龍岩縣改隸漳州。
唐建中元年(780) 常袞任福建觀察使。安史之亂以後,唐帝國喪失大片西北領土,北方諸藩鎮紛紛獨立,朝廷權威大減,淪爲純粹的東亞政權。故此,唐在帝國東南亦建立起所謂的"東南財源型藩鎮"體系,以維持政權存在。福建亦爲其中一環。自此開始,福建與帝國中央的聯係愈行密切。常袞即爲此趨勢的代表人物。他在閩建立鄉校,親自講學教導文章,與當地識文者交流,以此消磨閩人的自主意識,並勸誘他們參與帝國的科舉考試。
唐建中年間(780-783) 莆田土豪吳興主持圍海造田工程,建成可灌溉數百頃農田的延壽陂。
唐貞元二年(786) 漳州州城徙至龍溪縣。
同年 唐首次下詔將福建的糧食調運至長安,以供宮廷消耗。
唐貞元四年(788) 福州發生兵變,觀察使被殺。次年兵變被平定。
唐貞元五年(789) 福清萬福寺建立。約同時,黄蘗希运禪師在福州出生,他後來於此出家,并被遵奉為禪宗临济宗與日本黄檗宗的鼻祖。
唐貞元八年(792) 泉州人歐陽詹中進士第二名,為閩人第一位甲第進士。
歐陽詹中進士後僅任國子監四門助教,在貧病交困中客死長安,實爲閩人遭大一統帝國文化洗腦之鑒戒。他在《送張尚書書》中悲嘆, "某閩越人,向京師七千里矣。去秋遠應直言極諫詔,不逮試,便往西秦。今冬將從博學宏詞科赴集期。昨至東洛,舊負人錢五萬,卒然以逢,某則合還,人又艱迫,唯一驢一馬,悉以償之。賃廡之下,如喪手足,兀然不能出門者,再旬於茲矣。亦以窘逼,遍祈於人,人無非常,所與唯匹帛鬥粟,供朝夕則才可過,其外則莫就。無車無儲,寄人之廬,士之窮莫窮乎此。"又在《上鄭相公書》中哀求, "某代居閩越,自閩至於吳,則絕同鄉之人矣;自吳至於楚,則絕同方之人矣。過宋由鄭,逾周到秦,朝無一命之親,路無回眸之舊。猶孤根寄不食之田也,人人耘耨所不及,家家溉灌所不沾。其濯乃條枚,成乃華實者,上天至仁之膏澤,厚地無私之陽春乎?相公為上天霖雨,佐厚地發生也,何以處某焉?夫舉善不遺於微陋,使能必盡其材器,真宰相之任也。自唐及虞有其人,自夏及商有其人,自周及秦有其人,自漢而降,無代無有,洎國朝曆曆可數也。相公能以某為手下濫觴乎?似善斯升,真善以至;似能斯拔,真能以來。古人行此,天下歸仁也。相公行之哉!行之哉!" 對大一統政權尚有幻想之閩人覽書至此,能不戒懼悚惕乎?
唐貞元十八年(802) 泉州徐晦中狀元,為福建歷史上首位狀元。
唐貞元二十年(804) 唐在泉州設萬安監牧,一年後就不得不撤銷。
唐元和二年(807) 福建觀察使陸庶開闢了福州到南平的陸路。
唐元和四年(809) 唐帝國在福建,嶺南,黔中等地掠奪平民,賣為奴隸的現象極爲嚴重。該年唐首次下詔禁止在福建公私掠賣奴隸,但由其後多份同樣詔令的頒佈可以推知其效果約等於零。更爲罪惡的是,唐帝國還慘無人道地將大量閩人閹割為宦官,以至於"當時謂閩為中官區藪"。
唐元和七年 (812) 詩人陳陶(812-885)生於南平。
唐長慶二年(822) 雪峰義存禪師生於南安,其弟子後創立禪宗的雲門和法眼兩派。
唐寳歷年間(825-827) 福建鹽鐵院官盧昂貪贓下獄,唐敬宗看到從他家中搜出的寶物,嘆道"此宮中所無,而盧昂為吏可知也",唐帝國對閩剝削之殘酷,亦可知也。
唐會昌四年(844) 扣冰藻光禪師在今建寧出生,他曾被閩王奉爲國師,被閩北民衆尊爲古佛。
唐會昌五年(845) 唐武宗滅佛,史稱"會昌法難"。在漳州傳教的三平義中禪師避難至今平和三平山,創建了三平寺。
同年 唐在福建鑄錢,為史上首次。
唐大中三年(849) 詩人徐夤(849-938)生於莆田。
唐大中十年(856) 長樂土豪林鶠開闢東湖,墾田灌溉。
唐咸通四年(863) 唐從福建運送大量軍糧到交趾以支持對南詔的戰爭。
唐咸通十一年(870) 閩侯雪峰崇聖寺建立。
唐乾符三年(876) 莆田囊山慈壽寺建立。
唐乾符六年(879) 黃巢從建州攻入福州,唐官吏紛紛逃遁,唐在福建的統治崩潰


今天福建境內所謂《客家人、蜑民、畲族》,都是被歷朝歷代中央帝國委任統治福建的地方政府強行漢化的結果,其實他們是分佈於舊閩越境內山川河流沿海不同區域的閩越人-Banvetian,都是開閩聖王無諸的子孫後代
Photo 閩越人世居保留地-鹽田
Hokkienam 閩越國 - 貼文 https://bit.ly/2UJc24w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閩越族"是後人由"閩越"引申而來,實際並無"閩越族"這個民族,正確稱謂是閩越人,是古時候生活在閩越一帶的土著人。 據傳周顯王35年(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被楚威王打敗,越國瓦解,越囯王族分散在江南海邊,各踞一偶,有的稱王,有的稱君,都向楚國朝貢。 這時越囯王族中的一支南奔入閩,他們帶來了中原和吳越文化,同原有土著的閩人結合,這就是"閩越族"的由來,也稱"閩越人",但並非是一個民族共同體
福建最早的名稱是"閩",其土著居民在歷史上稱為閩人。 古代的七閩部落和楚國都是被稱為"蠻"的南方部落。 七閩的分佈地域甚廣,包括如今的福建全部、廣東東部潮梅一帶、浙江舊溫、台、處三府屬。 古閩人是拜蛇為祖先的。 這種風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著。
周晉王卅五年(西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國亡於楚。 越王族於是航海入閩,越國國民徙居越遷山(今福建福州長樂區)。 越部落的生活習慣與中原華夏部落的差別在越人須發較少、習慣傍水而居、好水鬥、善於駕舟行筏、還有"斷發紋身"的習俗。 但勾踐自稱為夏禹後裔,同北方的齊魯晉衛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 越國人善冶煉,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劍池,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
越人入閩之後就與七閩土著發生融合,並在閩中傳播吳越和中原文化,閩越部落由此形成。
無疆又七傳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成為閩越部落的首領。 與當時的越東海王搖同為越王勾踐的後裔。 秦始皇佔領福建後,廢無諸、搖的王號,降為君長,但仍留在閩中,秦沒有像對南越那樣派守尉令長治閩。 秦始皇在福建設立閩中郡,但只是名義而已,並沒有實施統治。 閩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轄地與七閩基本相同(實際上它還包括了今江西鉛山縣)。
為了加強對閩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閩越人遷移到如今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內等處;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閩中來。 這一政策客觀為各地人民的互相融合和閩越人的華夏化創造了條件。
秦末暴發農民起義,無諸率兵由閩中北上,閩越軍隊跋涉關山,深入中原,參加中州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達8年之久。 作為傳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漢語,當時給閩越語言極大的影響。 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因無諸有功,封其為閩越王。
閩越國重新立國后,國勢日強,多次擴大領地,成為漢王朝勁敵。 漢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漢武帝派朱買臣率領大軍,兵分四路進攻閩越,無諸的繼承者東越王余善在閩中築城抵禦漢軍。 余善兵敗,閩越內部發生兵變,餘善被殺。 漢武帝把閩越貴族官僚勢力階層、軍隊、部分人口集中的閩越人都遷到江淮一帶居住,閩越國92年的統治到此結束。
前111年漢置揭陽縣,所轄包括整個潮汕、興梅和閩南、贛南一些地方。 前85年,漢廷在福州設立冶縣,屬會稽郡,這是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縣。 冶縣建立之初,戶口不及1萬,主要集中在閩東和閩北山區,居民結構主要是閩越遺民,還有少數南下華夏人。
由於福建的閩越北遷,泉州一帶人去樓空,而因秦亡漢興而不得歸的秦人的後裔,則開始在泉州一帶建立屬於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擾的家園。 到了西晉280年左右,中原板蕩,五胡亂華,晉人繼續衣冠南渡,他們來到晉江、洛陽江兩岸休養生息,成了規模最大的中原河洛移民。 潮汕、興梅一帶土著因未遭遷徙,仍不時作亂,波及漳州,但數量稀少,即使在唐初,也漳州一帶總人口也僅有約3000人,而其時清源郡(今泉州)人口已達16萬。 中原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關鍵。
自西漢設立冶縣,到東漢末賀齊入閩(西元196年),歷300多年,閩中長期安靖,與外界少有戰事紛爭,這不僅使住在泉州的河洛人得到相對獨立的發展,同時還促使不少中原和江東華夏人進入閩東、閩北並與逃遁山林複出的閩越人交融。 據朱維斡《福建史稿》統計,東漢末福建戶數已發展到10萬戶左右。
華北移民進入編輯
東吳從建安元年開始,至257年,62年來五次出兵平閩,閩中方歸孫權。 為了加強對閩中的統治,吳國於260年撤銷南部都尉,在福建設立建安郡(在今建甌),下轄5個縣。 撤都尉改設郡,實現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統治的局面。
此時,江南居民分別由海路和陸路入漫漫,散居全閩各地,尤其是閩東和閩北,他們帶來的語言奠定閩東和閩北方言的基礎。
早在三國以前,閩南已有一定數量的居民,戶數估計有一萬左右。 由於冶縣建立之後的300年來,閩南泉州地區是朝廷鞭長莫及之處,偶有戰事也都集中在閩北、閩東,直至東吳入閩,戰火也只波及閩江周圍。 因此這些入閩的各地移民逐漸佔據了整個閩南地區,並且同化這一帶的閩越遺民。
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晉於282年從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設晉安郡,下轄8個縣。 於是,福建有兩郡十六縣:閩北的建安郡所轄建安、吳興、東平、建陽、邵武、將樂、延平、綏城;沿海和閩西的晉安郡所轄侯官、原豐、溫麻、晉安、同安、新羅、宛平、羅江。
西晉末期,中原地區更加動亂,南遷入閩的北方人更多。 308年,中原動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陳、黃、鄭、胡、何、邱、詹。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 在此之前,北方中原人就有進入福建的,但為數較少;永嘉年間及其以後,北方人入閩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中原人與閩越人朝夕相處,免不了會受閩越語的影響,語言多少吸收了閩越語的一些成分。 但是總的說來,泉州地區外來移民已是主體,閩越遺民不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較低,因此中原語系以壓倒多數的方式佔有主導地位,最終取代閩越語。 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來的中原語系和當地的土著語系(閩越語)混合在一起,經過長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設今南安豐州鎮。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亂,三吳淪為戰場,長江中下的廣陵(揚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為荒涼之地。 這個時期,大批難民離開吳會入閩。 三吳難民足跡遍及福建和廣東的潮州。 這批移民是避難而來,且又分散各地,他們帶來的語言(吳語)雖然客不壓主,無法取代當地語言,但卻給泉州方言等閩語次方言注入了新動力。 這個時期的語言交融促使閩語內部各次方言進一步趨於一致,留下了一批吳語詞彙。
政區沿革編輯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治所在今福州),為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省級建制,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 不久,改閩州為豐州,州署設晉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589年,隋王朝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降建安、南安二郡為縣,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歷史上始見"泉州"地名。 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 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 至此,閩中全境之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合併為建安郡;全閩九縣裁併為閩縣、建安、南安、龍溪四縣。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 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622年,唐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 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699年,復以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仍設今南安豐州鎮。 同時析莆田縣西界置清源縣,隸屬武榮州。 700年州復廢,屬縣仍隸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700年,又於今泉州市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4縣。
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改泉州為閩州都督府(省級建制機構),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 此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屬嶺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屬江南東道。 清源郡領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縣)、晉江四縣,後來清源郡復為泉州。
733年唐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軍區長官職),始稱"福建"。 唐代相繼設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觀察使,成為地方最高長官,形成頗具規模的行省雛型。
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軍人及其隨軍家屬徵蠻並在福建駐紮下來。 據《潁川開漳族譜》,陳政先是統率府兵5600名入閩,後又以兵少請援。 朝廷命陳政的兩個兄長陳敏、陳敷領兵南下。 估計入閩的這兩支軍隊有萬人左右。 他們最終在漳州立足,被稱為開漳始祖。
安史之亂"時中原地區戰亂頻繁,而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卻又成為北方人民避亂南遷的樂土。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緒由於無法應付大軍閥秦宗權的勒索,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 於885年進入福建,有眾數萬。 後來,由於王緒濫殺部眾,光州固始人王潮被推舉為新的統帥,由南康經贛州、再轉潮陽、到達泉州、立足福州,終於平定福建。 王潮死,其弟審知繼之,審知死,其子延翰建閩國,更四主而亡。 從王氏入閩至閩國滅亡,王氏經營福建達60年之久。 在其統治期間,光州、壽州移民散佈於福建各地,發展繁衍,對福建人口影響很大。 唐代福建地廣人稀,元和年間僅有74.4677萬戶。 唐末黃巢入閩,"殺人如蟻",使福建人口又進一步減少。 從當時福建人口比重來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過數萬戶而已,而入閩的光、壽移民又達數萬人,若以一戶五口為計,僅僅這一批北方移民,可能就佔了福建總人口的1/5。
唐朝五代時期入閩移民帶來的語言已經是中古時期的北方官話方言(即白話文系統)。 是時泉州方言民經根深蒂固,華北方言已無法改變泉州方言系統,而只能"入鄉隨俗",最終融入泉州方言。
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升福州為長樂府,立為東郡,領福、泉、建、汀、漳、鏞(將樂)、歌曲(延平)七州。 945年,王氏"大閩國"被南唐滅亡,南唐和吳越分割建州與福州。 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為南唐泉州散員指揮使留從效割據,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並改泉州為清源軍。 留氏卒后,繼由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割據。 陳洪進割據漳州、泉州達19年之久,擁有近2萬人的武裝部隊。 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 978年陳洪進上《納地表》,將其所轄漳、泉二州14縣獻給宋廷。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基本上承襲唐朝五代之州、縣制。 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 南宋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和仙游縣游洋鎮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一部分,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遊遊洋)。 同年,在古邑建太平軍,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游和興化三縣。 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益王趙 在福州即位,改號景炎,提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
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 同年底興安州為元軍所陷,興安州改為興化路。
北宋仁宗時期閩學開始萌芽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 元朝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中書省下設路、府、州、縣。
1280年,改福建路為福建、泉州、隆興三個行中書省,後來全部撤銷。 1321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 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南宋時泉州與廣州並稱為全國兩大商港。 元代掌握泉州軍政大權的蒲壽庚棄宋降元,使泉州港不但沒有受到破壞,反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 許多穆斯林從海上絲綢之路直接湧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於伊斯蘭教過於興盛,以至不少漢人被融合而皈伊斯蘭教。 當時不僅泉州,閩中、閩北也出現許多伊斯蘭教徒。 天主教於元代傳入泉州,元代中國天主教僅有兩個教區,一個在泉州,另一個在北京。
1357年,亦思法杭人賽甫丁憑其所擁有的武裝和市舶的財源,夥同阿米里丁割據泉州,伺機北略興化、福州,妄圖建立"亦思法杭國"。 1366年福建行省參政陳友定奉命討伐番寇,收復興化,攻克泉州,收復漳州,長達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亂遂告平息。
1367年,朱元璋在東南一帶擊敗方國珍,決定分水陸兩路向福建進軍。 其中水路則由征南將軍湯和、副將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寧波)浮海取福州。 不數日,湯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諭興化、漳州、泉州等地。 1376年,明廷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以掌行政、司法、軍事大權,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
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於布政司,合計"八府一州"。 明代福建在造船業、印刷業、制瓷業等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教育繼元代中落後,又進入一個昌盛時期;雖然王陽陰學說的出現的衝擊了朱子學說,但閩學在福建不但長盛不衰,還有創造性發展。 在充滿希望的十四世紀,福建如果憑藉長期發展起來的工商經濟機制,憑藉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條件,應該在全國最早崛起。 但明代統治者誌在剷除東南沿海已有的城市經濟基礎,再加上倭禍嚴重,明代統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實施嚴厲的海禁,規定瀕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與番國買賣,並強迫沿海一些島嶼居民內遷大陸。 二百年的海禁,極大遏制了福建的發展。 海禁促使民間走私貿易發達,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龍海的月港,成為與福州港、泉州港、廈門港並稱的福建古代四大外貿商港。
倭禍,在宋元時代就有了。 元末明初,日本分裂為南北朝。 西南各領主,為了籌集餉款,常派武士來中國沿海搶掠。 南朝覆滅後,一部分武士不肯歸順北朝,便下海為寇。 明初,被朱元璋消滅的張士誠、方國珍的殘餘勢力逃竄海上,與倭寇相勾結。 另有中國沿海一些豪商抵賴不還倭商的貨債,倭商憤而燒殺搶掠這些豪商后,也加入倭寇隊伍。 中國的一些走私犯法分子和海盜,為了與官府對抗,也與倭寇狼狽為奸,使中國東南沿海的倭禍日益嚴重。 戚繼光取得抗倭勝利。
清初,福建先後隸於南京弘光政權和福州隆武政權,並兩次被清軍攻佔,一次為浙江魯監國起兵克復。 至1661年清政府實行截界之前,福建沿海仍處於鄭成功(奉南明永歷為正朔)和清朝兩面政權的統治之中。
清廷為斷絕沿海人民與鄭成功聯繫,不準本地商船運貨出海,又下詔沿海地區內遷三十里。 後來雖允複界,但又實行閉關政策,沿海一帶仍然恢復緩慢。 至清政府統一臺灣後,才准許商民出海貿易,福建對外貿易轉至以廈門為中心,漳州、泉州為兩翼。
清朝,省下分道、府、縣三級。 與府並行的有直隸廳、州;與縣並行的有廳。 清代在福建設置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 清初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 1684年增設臺灣府。 至1886年,才分出臺灣府設省。 至清末,有九府二州、五十八縣、六廳。
闽越族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JJr1F6


遠古時期,福建省境內聚居着一群以崇拜蛇為主體的原始民,先秦典籍稱之為「閩」人。作為族稱,大約形成於奴隸社會初期(相當於中原夏朝)。後來閩人逐漸繁衍於福建各地乃至周邊地區,形成許多不同支系的部族。這些不同支系的部族,經歷長期的兼併或聯盟,最後產生了七支具有一定實力的區域部落集團,或稱七個小方國,所以,先秦典籍又把這七個支系的閩人聚居地稱為「七閩」地。七閩的地域涵蓋今福建全境,浙江南部的溫台處三州,廣東東部的潮州、梅州和江西鉛山縣一帶,今台灣省也是閩族居住地。
閩族、越族因何變成閩越族? |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燦爛的中國文明 https://bit.ly/2yxpek9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閩越王城宮廟遺址。(攝影:岳瑞麒)
因此,無諸就成為西漢王朝首封的閩越國國王。
由於,無諸與漢王朝的關係和睦,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文化技術,其中以冶鐵技術水準最為著稱。但是,因為閩越國國力不斷發展壯大、對外擴張,讓漢朝備受威脅,於西元前 110 年被漢武帝所滅,同年此地居民全部遷到江淮一帶,閩越王城從此結束了 92 年的建都史,淪為廢墟,即是現今位於武夷山城村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值得關注的是,在綿延兩千多年武夷山豐富的閩越歷史文化遺存中,我們發現了相當多有別於中原文化的風俗習慣,如「斷髮」、「紋身」、「拔齒」與「架壑船棺(即懸棺)」等,突顯出閩越族文化的獨特性。歷史課本不會教的「失落的王朝」:過於強盛讓漢武帝受威脅,起兵滅絕的「閩越王國」 | BuzzOrange https://bit.ly/2wgYBP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NnmdT7dHA
閩越文化中風俗習慣的獨特性
斷髮
斷發是閩越人對不斷生長的頭髮採取的剪裁處理行為,本來是平常事,卻在中原漢人的眼裡視為奇風異俗。中原人認為身體髮膚等受之於父母,不能毀傷,否則就是不孝,所以只能蓄髮而不敢剪斷。這是在儒家思想確立地位以後中原人才有的習俗,閩越國人顯然沒有受到這個影響。
紋身
古代越族的紋身,是一種以龍蛇一類水族為圖騰的遺俗。上古時代各圖騰部落所屬的人們在成年時必舉行一種保證永遠不失信於圖騰的榮譽儀式,而紋身就是這個儀式中的一個程序。
中國學者羅香村《古代越族文化考》進一步指出:
「古代越族之紋身,殆為一種以龍蛇一類水族為圖騰之遺俗。蓋太古各圖騰社會,其所屬民人,於成年時必舉行一種永遠失信於圖騰榮譽儀式,而紋身殆其儀式之一。」
此道出了紋身起源的真諦。
Philippe
@PhilipsShiu
陳雲:祝大家歡度端陽,百病驅除,龍馬精神。端午節是百越、荊楚南方之地用來崇拜龍族(鱷魚、蟒蛇之類)的風俗,族人披髮紋身,化身為龍,於水中划龍舟競渡,也食粽子,繫五色線,飲雄黃酒,掛菖蒲辟邪。有了這些遠古風俗,才附會楚國之賢大夫屈原披髮仗劍,行吟澤畔,乃至投江自盡,死諫楚王之事。
下午5:10 - 2016年6月9日
Twitter 廣告資訊與隱私
查看 Philippe 的其他推文
另外,陶維英《越南古代史》指出:
「最初,閩越人紋身,使自己與蛟龍相似,以求避免蚊龍的侵害。漸漸地,由於儘量將自己裝成像蛟龍的樣子,他們逐漸相信蛟龍就是自己的保護神,是自己的祖先,這樣就產生了圖騰觀念,承認蛟龍是自己的圖騰。」
從此紋身帶上了神秘的意味,人們沿襲這種習俗已不再是為了蒙蔽蚊龍,而主要是藉助這種圖騰威靈的保佑庇護。直到最後,圖騰的意義就漸漸地淡薄了,但紋身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相類似的特殊風俗,如台灣原住民中的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以及魯凱族等對蛇的崇拜習俗仍然延續至今,尤其以排灣族與魯凱族為甚。
閩越族蛇圖騰。(攝影:岳瑞麒)
拔齒
閩越拔齒的習俗在史書中皆有記載,但其真實性目前仍沒有一致的說法。如:《博物志》說:「既長,拔去上齒牙各一,以其身飾。」意思是說,閩越人把拔齒作為成年儀式中的一道程式。《黔書》說:「女子將嫁,必折其二齒,恐防害夫家也。」也就是說,閩越女子出嫁之前,必須拔掉兩顆牙(大約是犬齒),以免妨害夫家。
《雲南志略》則說:「男子十四、五,則左右擊青兩齒,然後婚娶。」這顯然屬於婚姻拔牙。《炎繳紀聞》又說:「父母之死,則子婦各折二齒投棺中,以贈水決。」父母死了,兒子兒媳必須各折兩顆牙放進棺中陪葬。
上述說法如果都是正確的,則每個閩越國人要拔掉 5~7 顆牙齒。如此一來將嚴重影響進食、說話,似乎不可能,其真實性仍有待探尋。
懸棺葬
武夷山懸棺葬同天葬、水葬一樣,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武夷山千年懸棺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時代,遠自我國商周時代便已出現。
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離水面數十至數百米的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穴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面。但是古代人為何要將棺材懸置高山絕壁上呢?
目前,對古人實行懸棺也有數種解釋: 一說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孫後代顯貴;一說是保護先人屍體,不讓人獸侵犯;另一說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 總之,有關懸棺歷史之謎仍有待揭開。
目前,在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仍存有懸棺遺跡十餘處。如小藏峰、大藏峰、白雲岩、大王峰、觀音岩等處,迄今尚遺存有「架壑船棺」與「虹橋板」等古物是古先民喪葬遺存。
武夷山懸棺葬。(攝影:岳瑞麒)
所謂「架壑船棺」是古時候聚居在武夷山一帶古越族入葬俗的遺物,一種形制奇特的棺柩。船棺外形分兩類:一類為兩頭翹起如船形;一類方形其狀如盒,俗稱「函」。所謂「虹橋板」,也就是用來支架船棺或架設棧道的木板
1973 年 9 月,在武夷山觀音岩崖洞取下船棺一具,稱「一號船棺」現存武夷山市博物館。經碳 14 測定,這具船棺已歷時 3800 多年。
1978 年 9 月,在白雲岩取下另一具船棺,棺內屍骸上下蓋墊人字紋竹席,竹席下用木棒和竹片作「冊」字形墊托,頭部兩側填塞細棕,身穿大麻、苧麻、絲絹棉布衣。這具船棺距今逾 3400 年。兩具船棺的棺木都是用武夷山生長的楠木製成。
武夷山架壑船棺是現今中國境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部分考古學家認為武夷山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亦使該地成為研究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活歷史資料。
武夷山懸棺葬。(攝影:岳瑞麒)
後語
歲月的流逝帶走了閩越文明的輝煌,千年後,它們已經淹沒在歲月塵埃中,被人們遺忘。本文希望將介紹武夷山閩越文化作為起點,探尋中國更多被遺忘與塵封的歷史文明,挖掘文化中的奇風異俗,讓刻畫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文明逐步植入於今日世人的記憶中,同時,讓世界上珍貴的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得到人們的關注和付諸行動的保護。歷史課本不會教的「失落的王朝」:過於強盛讓漢武帝受威脅,起兵滅絕的「閩越王國」 | BuzzOrange https://bit.ly/2wgYBPT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遠古時期,福建省境內聚居着一群以崇拜蛇為主體的原始民,先秦典籍稱之為「閩」人。商周時期,閩族發展壯大,戰國中後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閩越族。閩越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是指閩越民族全部的歷史文化,狹義的是指秦漢時期的閩越族文化,也就是閩越國的文化。
傳說閩越國滅亡後,其族人為躲避漢人,或「亡入海」,或逃進山裡,或居「沼澤中」,於是有了「居山谷者為畲族,水居者為蜑民」的說法。
閩越地區越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於歷史的原因,閩越人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文字,而是直接接受漢字。閩方言則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如閩南話、閩東話及閩北話等,閩南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音;福州話則是整個閩東地區的代表性方言;閩北語又稱「建州話」,以建甌話為代表,是中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
另外,閩越人在衣食行住方面也有獨特的習性。他們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習慣於水上生活,喜歡居住干欄式房屋。而閩越部落的蛇圖騰最能充分說明他們的文化習俗特性。閩越部落信奉龍,認為龍即是蛇,很多族民就以蛇為標誌,求得龍的保護。因為這個緣故,閩越人有着斷髮、文身、拔齒等習俗。
閩越文化源遠流長,至少在距今十八萬年左右,人類已在原閩越土地上使用粗糙的打製石器,過着採集和漁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閩越地區的先民開始過着定居的生活,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能製陶和紡織;青銅時代,閩越先民們已進入文明社會。萬壽岩遺址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境內活動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埋藏在山上現存的船帆洞、靈峰洞等溶洞之中。至於福建東部沿海的曇石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貝器、骨器,則可以反映出該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
從考古學家的發掘資料顯示,閩越王無諸修建的冶城就在福州的新店古城。該城位於陸路進入福州的必經之道──北郊蓮花峰峽口下的新店高台地上,具有軍事戰略意義,始建於戰國晚期,漢初作出了大規模的擴建,唐、五代至宋還在修補使用。當地煉鐵爐的發現意義重大,是中國最早的煉鐵爐考古證據之一,說明閩越王無諸已經掌握煉鐵技術並製造兵器,戰鬥力很強。
至於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面探查和重點發掘的武夷山漢城,則應是東越王餘善發兵拒漢的指揮中心,是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時留下的一座廢墟。武夷山漢城修築的年代就是東越王餘善經營閩北的時候,現場保留的遺迹遺物就是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兵滅餘善時留下的戰爭廢墟


閩越國,屬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1]  ,位於今中國福建省(包括廣東潮汕、梅州)。 該國是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在的時間大致在西元前334年至西元前111年之間。 尤其是西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閩越國國力達到鼎盛。 閩越王城始建於西元前202年,系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後營建的一座王城。 閩越立國後,大興冶煉業,推廣鐵器具,發展生產,從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閩越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 當時鐵制農具有犁、鋤、群組、掃描等;鐵製工具有斧、錘、鑿、鋸、環、環首刀、曲形鐵條等;兵器有矛、刀、劍、匕首、業界等;並已使用得相當廣泛,普及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說明閩越國已擁有十分發達的冶鐵技術。 閩越國還有較為發達的建築業、紡織業、造船業、制陶業和交通業。 同時,閩越國的軍事力量也相當強大。


揭陽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閩越國-閩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

揭陽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