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px-西園路旁的萬華林宅 (1)

屋頂型式為日式「入母屋」樣式,也就是中國所稱之歇山式屋頂,上覆文化瓦。屋頂上有瓦鎮(日人稱之為「鬼瓦」 ) ,形式上為「正脊四坡、六瓦鎮」,瓦鎮造型以數目分屬於「五梅瓣型瓦鎮」,依紋飾分類為「浮雕紋飾瓦鎮」

2020-01-18_183554

對聯:「門庭日耀世居棲穩,堂構雲集春氣象新。」對聯「鬥拱北宸祥浮紫閣,戶對南山瑞繞朱軒。」

台北市定古蹟 "萬華林宅"。星巴克艋舺門市
台北市定古蹟 "萬華林宅"。星巴克艋舺門市 @ 我有我獨到的眼光 --- 老花眼@@看世界 :: 痞客邦 :: http://bit.ly/3aooKvm
上個月, 從同學臉書的動態中, 看到又一個活化古蹟 "萬華林宅"的連鎖咖啡店全新開幕了
喜歡老房子,也喜歡喝咖啡的我 ......  當然要速速前去一探究竟
萬華林宅這棟紅磚大房於日據時期1935年建成
當時緊鄰鐵道旁, 在30年代是艋舺在地標誌性的建築
2000年7月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 爾後經過一番整修, 2016年4月星巴克進駐營運, 艋舺門市開幕~~
林宅一樓門面均為大片木頭門窗, 亦即是當年商家的形式
而從建物外牆我們可以看到二樓和三樓的窗框, 窗簷, 陽台欄杆..... 都各有不同設計, 顯示設計者和監造者對這棟建物細心雕琢的程度
因為是在古蹟中營業, 所以這間門市的裝潢不同於其他門市的標準式設計
採取融入老建物主體的方式, 重新展現老宅風華
由於一樓大廳是咖啡營業吧檯, 不好意思干擾店家工作, 所以沒有拍攝任何一樓室內照片(留待有興趣的朋友親自前來參觀)
我們直接先來到一樓的後院瞧瞧吧~~
從後院抬頭望向二, 三, 四樓, 陽台欄杆分別是: 柳葉型, 菱形, 直條型
這種格局的後棟天井..... 一看就是大戶人家 "好野人" 哪
後院室外座位區, 吸引許多闔家出遊的客人, 大人滑手機,聊八卦, 小孩就在院子裡嬉鬧奔跑 <==== 完全是 "各有各忙" !!
DSC01377
這個洗石子陽台欄杆實在矮得有點可怕 (店家貼心的加裝了強化玻璃, 才讓人沒有安全上的顧慮.....)
mm........ 欄杆之所以這麼矮的原因......難道是因為古早人的營養沒現在那麼好, 所以平均身高都比較矮的緣故嗎? (抓頭不懂~~)
上圖右邊用紅線圈起來的地方, 是林宅後院的地窖,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 就成為林家的防空避難所  
廁所外的洗手台和鏡子都十分有趣!!
洗手台其實是一個很深的水槽, 當年沒有自來水, 林家的日常用水都必須儲存在這個水槽中備用, 如今就轉型為洗手台了
鏡子則以木窗的形式呈現, 和老屋合為一體~~
老屋內的樓梯是我覺得最美的一個部份
豬肝紅磨石子台階, 鐵灰色磨石子扶手, 一至二樓扶手的鏤空造型是柳葉狀
樓梯旋轉登高的型式古樸優雅, 磨石子台階因為踩踏而打磨得光亮圓滑 <==== 這種 "老"味道, 真是讓我感動且久久無法移開目光啊~~
上到二樓之後...... 發現還有一道 "機關"
二樓樓梯接地面處, 加裝了一道鐵拉門, 想來~~ 應該是林家夜間就寢後, 為了防盜與安全著想, 所作的設計吧!?  
三樓因為還沒開放, 只能站在樓梯口的另一邊向上張望一番~~ (扶手以菱形花紋和二樓做區隔)
二樓座位區寬敞明亮
靠窗邊的位子還可以看西園路和艋舺大道上車來車往的景象, 不難想見當年艋舺的繁華興盛與林宅的風光
淺灰色的磨石子地讓我看了好久, 小時候自己家裡和外婆家也都是採用同一種工法
就連房間四周靠隔間牆的地方, 也是用這種鐵灰色小磨石子做收邊~~
所以看著這種地上灰色小磨石子收邊的線條, 就可以看出二樓林宅房間的配置格局~~
門市二樓掛有一副黃莉莉女士的大型刺繡作品, 發想的起源是因為林家女兒對刺繡的愛好
因此星巴克委請刺繡專家以星巴克的女神圖騰做為創作主題, 將民間工藝之美帶入古蹟老屋
"老宅放映室" 裡播放著艋舺和林宅的古老故事 ........
電話下的毛線織物是流行於民國57年~~60年左右的的東西,
每一家的媽媽們一定都鈎了不少這種類型的茶杯墊, 沙發套, 頭枕墊吧!!??   
然後...... 這一台電唱機(包含唱盤和收音機), 我外婆也有一台~~ (真是相當懷念呀!!)
萬華林宅
台北市萬華區   西園路一段306巷24號
捷運 "龍山寺"站下, 2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萬華林宅相片集錦 (畫質請點選1080P) 
-----------------------
磨石子壁堵:孔雀彩菊丨一鷺蓮科
鴿子泥塑:喻意綿延子孫之外,並且以天生具備萬里歸鄉的鴿子,提醒後代子孫團結家族與向心力的表徵。
1935s 台北萬華林宅
-------------------
歷史沿革 | open http://bit.ly/2Ruuc7i
萬華林宅,是一棟位在臺北萬華的私人洋樓式宅第。該宅第興建於1931年,並曾是當地最高的建築物之一。[1]
歷史
1932年,林紅麻、林惡水、林遍金、林金水合資興建宅第落成;該宅第乃依據當時都市計畫道路界線建築而成,總樓層共四樓,占地約201坪。[2]
2000年,該宅第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其市定古蹟。
2009年,該宅第頂樓雨遮落下並造成車輛毀損,其所有權人因而開始商議維修計畫,並由該家族第四代媳婦毛瑩脗協調眾人意見[3],復由第二代長子林淇清招集親友向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申請修復。
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後,該宅第於2013年10月修繕完工。[4]
2016年4月27日,星巴克艋舺門市開幕於萬華林宅,並設有十數位「社區大使」為訪客進行導覽解說。[5]
地理
萬華林宅的方位為座東朝西。早期,該宅第高處可向東遠眺總統府、向南遠眺臺北車站、向西遠眺淡水河及關渡地區,甚至可在視線清晰時望及公館地區。[1]
建築
外觀
萬華林宅的外牆主要以清水磚砌成,屋頂主要以黑瓦覆蓋,每層樓陽台的欄杆及門窗以水泥造成並採欄杆透空工法;二樓欄杆透空圖形為長方形且兩側為波浪狀,三樓欄杆透空圖形為菱形,四樓欄杆透空圖形復為長方型。[1]
結構
該宅第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而成,共有四層樓。其地基採用筏式基礎形式建成;該建物的結構因此在多次地震後仍保持良好狀況。[1]
特色
為配合日治時期臺北市市區改正計畫,該宅第所在土地及其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且三面外牆皆臨道路;其中,臨南側外牆呈ㄇ字形,並因此形成半個天井,且具通風效果。[1]
---------------------
歷史沿革歷史沿革 | open http://bit.ly/2Ruuc7i
「萬華林宅」由林氏家族所建,目前知道有紀錄在艋舺發展之林家第一代是林細保,父林難伯,母林氏好。細保出生於清道光26 年(1846,日本弘化3年),初居於台北廳大加納堡艋舺後菜園街第七十三番戶(今中興橋下來的康定路附近),後於明治44年(1911)9月6日去世。戶長由長子紅麻繼承,戶籍則於昭和6年(1931)才由後菜園街搬至綠町。
林氏家族家非富商名人出身,來台初期種菜維生,是十分清苦的家庭。林細保與賢妻陳氏春,育有四子:林紅麻、林惡水、林遍金、林金水,紅麻生於清光緒10年(1884),是苦力出身,後為泥水匠師;其弟林惡水(生於明治20年)經營之「林惡水商行」在日治時期從事對日之進出口貿易,為興盛一時之蔬果批發商,其餘的兩兄弟林遍金、林金水皆幫助林惡水共同經營蔬果批發的工作
由於日治時期各道路交通仍然不便,艋舺車站在大正7年(1918)竣工通車之後,台北的物資都是靠火車在運送,全台北市之民生日用品、百貨、蔬果,多由中南部用火車運送至萬華車站卸下。日治時期綠町地區有此地利之便,因此多以大賣店居多,艋舺地區因靠近火車站的關係,在當時成為台北民生物資的集散區。林家有鑑於此,便在昭和6年(1931),於艋舺車站附近購買當時地籍為綠町三丁目一二八番號及週遭之土地。林家原本就為殷實之菜農,勤奮努力,加上乘著地利之便,生意因此而越做越大
林家所經營之「林惡水商行」主要的業務有三項:一、日本、台灣特有蔬菜水果的進出口,包含代理中南部的蔬呆買賣,成為台灣蔬呆貿易代理商;二、將蔬果送入中央卸貨市場(現今西寧市場)拍賣,作為中盤商,其餘留一小部份自己在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零售;三、由於與公部門之良好關係,因此取得為總督府、鐵路局、台北市役所、專賣局等單位之蔬果特約供應商。從昭和8年(1933)起在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有攤位之後,零售生意漸漸步上軌道,接著在昭和9年(1934),進入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經營拍賣蔬果的工作,加上批發的代理,生意應接不暇,在日治時期儼然成為艋舺地方之大戶,因此興建萬華林宅。
​林宅這塊土地在未蓋房子之前,是切割大理石的工廠,昭和年間(1930年代),為了蓋房子,林家在現今大理街購買土地與當地人作為交換,請他們搬離。當時購地時,不論在地點的選擇、都市定位上都是經過審慎考慮的:1.日治時期之綠町地區,算是商業發展較晚期的,建築物不多,能取得較大之土地,而適合蔬果之批發生意;2.臨近艋舺龍山寺,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3年(1738),供奉觀世音菩薩,為艋舺地區最早之寺廟,香火鼎盛,有助於商業之發展;3 .艋舺車站在大正7年(1918)竣工通車,早於林家購地之前,因此方便運輸批發。
林宅興建之前,日本政府公告市區改正計畫,林家因為考慮預定將於昭和20年(1945)左右實施之都市計畫,會因西園大橋之開闢而將林宅分為東西兩段,因此決定順應計畫道路來興建林宅,以避免造成日後必須拆房子的命運。林家遂將林宅之正面朝向都市計畫道路,平面並因而呈斜梯形狀,在當時看來,卻形成林宅之正向入口朝向街廓內側的奇特現象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基本上依據日治時期之都市計畫觀念,林宅因早就考慮到未來新闢的道路,至今終於正面面向大道,又因為目前306巷的部分原本為西園大橋,後來西園橋拆除改為西園路一段,原本鐵路的部分因為鐵路地下化而成為艋舺大道,使得林宅三面臨路,更引人注目。在林家最興盛之時曾約有50人左右住在此棟建築物內,可以想見當時林宅人聲鼎沸的情景。
​​以上文字摘錄自 王惠君《台北市市定古蹟萬華林宅調查研究》‧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建築特色
萬華林宅興建約於昭和7~10年(西元1932~1935年),是一棟四層樓的樓房,當時稱為「紅毛樓」,建築型式融合傳統、日式、西式等建築風格,為當時相當特殊的一種建築物。至今萬華林宅的建築外觀保存尚稱良好,是萬華地區少數留存下來的昭和時期建築。
建築配置方面
萬華林宅建築形狀為一特殊的四邊形,乃基於當時日治時期都市計畫規劃的緣故。林氏家族在興建此建築物之際,向當時都市計畫相關單位查詢,據當時官員表示此地區將於日後(昭和20年,西元1945 年左右)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屆時會有道路橫越林家將興建的這筆土地。因此,林家便在興建房子時依循未來之計畫道路而建,而有今日所見之林宅的建築配置狀況及建築座向。林宅建築物的朝向基本上是座東朝西,但在朝向配置上有一點特殊之處,是四樓的公媽廳(祭把家中祖先的空間)的朝向與建築物正立面朝向是不同的,其朝向為正南北。
林宅的建築空間使用配置計畫中,一樓為公共性空間及其經營商業活動的空間為主,附帶一些儲藏空間和服務性質等空間;二樓、三樓則為居住的生活起居空間;四樓則是林氏家族供奉祖先牌位的公媽廳及客房和附屬的服務性空間。在室內的動線上,經由配置在房子後部的垂直動線核將所有各個空間串聯在一起。從林宅的室內動線來看,林宅的室內空間性質亦有公共及私密性的等級劃分,而且有著相關的設施與其搭配,在其舖面的應用上也利用色彩、材質去界定不同的空間屬性。
建築構造方面
林宅的結構體主體是磚造再加上鋼筋混凝土梁與樓板建造而成。其中較為特殊的部分是在梁的部分採用火車鐵軌的輕便軌道作為拉力材,配合混凝土成為一鋼骨混凝土造之結構。結構系統主要以磚造承重牆的方式來承重,配合建察物內部之柱及騎樓上的鋼筋混凝土立柱,來承載整棟建築物的荷重,可以算是加強磚造的一種構造形式,而林宅的樓板也使用以鋼筋混凝土造。從林宅選用的材質來看,均是當時最佳之建材,如使用的磚塊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產製之「TR磚」,無論色澤與質戚均極優良,水泥則採用淺野水泥公司(台灣水泥公司之前身)之水泥。除此之外,立面與舖面的材質也都相當精美,如西北向立面柱子上之面磚,屋頂平台、陽台和地坪所使用的磨石子,及房間地坪上的馬賽克地磚等。
外觀立面
林宅一至三樓的四向立面外觀材質主要為紅色清水磚,在陽台欄杆部分則是使用洗石子。建築物的正向立面即為西北向立面,整個立面由三根立柱劃分為兩個對稱的部分,立柱柱身上貼有面磚且在三根立柱的頂端有橢圓形勳章飾,又稱為鮑魚飾,周邊圍以花草紋飾。
在一樓部分有騎樓空間,騎樓的木門窗採大面開窗形式。窗格為單純的直線條與橫線條所構成的方格子狀,窗框線腳十分講究,令人戚覺輕快、精巧、簡潔,為當時商家之店面型式。
二樓與三樓的部分有陽台空間,欄杆的材質上使用的是洗石子,與牆身的面磚不同,二樓的陽台欄杆採用「竹節」樣式的鏤空;三樓的陽台則是採用「菱形」樣式的鏤空;而且在四樓看到的女兒牆鏤空部分,則是採用直條的式樣。在各樓層室內樓梯的鏤空扶手形式與各樓層陽台欄杆鏤空的形式均有相互呼應,亦為特色。
由整體看來,林宅建築特色上融合傳統與西方、日式風格,是日治時期昭和年代相當難得且至今能保存完好的作品。林宅立面上所呈現之風格有相當一致的整體感,而且能與內部空間裝飾相互呼應:材質上牆身所採用的紅色清水磚磚與陽台欄杆立面的洗石子,搭配上輕快、精巧、簡潔的木門窗,整體感覺厚重與輕盈相對,卻得其宜,這與當時林宅的所有權人林紅麻先生為泥水匠師有其關係,使林宅的建築具有獨特的價值。
頂樓(公媽廳)
林宅的屋頂層(四樓)為公媽廳及兩間房間,在立面的構成上形成屋頂、牆身、台度三個部分。由於位於四樓並沒有真正築實的台基,而是在牆身上利用不同的材質的變化做為台度,並在簷廊的部分,做有兩層的踏步,雖然其高差只有約2公分高,但依舊可以清楚劃分出內外的區別。
公媽廳外的簷廊下承四根柱子,內側為兩根壁柱,外側為兩根立柱。壁柱柱頭為石材建造,上有飛鴿雕飾,柱頭有仿柯林斯柱頭的浮雕,柱身上有對聯:「門庭日耀世居棲穩,堂構雲集春氣象新。」,外側的兩根立柱,亦為仿羅馬柱式中的柯林斯柱式,柱頭作工精美,柱頭上亦有飛鴿造型的雕飾,柱身為圓柱,與內側壁柱的方形柱不同,柱身上亦有聯r「鬥拱北宸祥浮紫閣,戶對南山瑞繞朱軒。」表明其座北朝南之座向,而柱礎的型式則是採用中國型式,並非採用西方式的柱礎。
屋頂型式為日式「入母屋」樣式,也就是中國所稱之歇山式屋頂,上覆文化瓦。屋頂上有瓦鎮(日人稱之為「鬼瓦」 ) ,形式上為「正脊四坡、六瓦鎮」,瓦鎮造型以數目分屬於「五梅瓣型瓦鎮」,依紋飾分類為「浮雕紋飾瓦鎮」,極富裝飾性,中間空白處又有各種圖案的浮雕,又有線刻又有浮雕,作工精細,相當華美,由此可見屋主當時經濟狀況相當富有。
鋪面特色
林宅的舖面大概有兩點特徵:一是以舖面材質不同,做為空間機能不同之界定,二是舖面上使用不同的色彩。在林宅中可見在不同的空間採用不同的舖面形式,從一樓店面及騎樓採用格子狀的磨石子舖面,樓梯及走道空間採用無分割大面積的磨石子舖面,到各個房間內採用較精緻的馬賽克瓷磚舖面,甚至公媽廳的舖面則是組合多樣、雅致精美圖形的磨石子舖面,兩側客房則是用水泥砂漿粉刷舖面等,均可看出其變化。
在樓梯的舖面變化上,雖然同樣採用磨石子的材質,但卻有不同色彩的變化,從一樓至二樓使用紅色的舖面,到二、三樓的樓梯舖面採用灰黑色的色彩,均強烈顯現使用不同之色彩來界定空間性質的手法。
​以上文字摘錄自 王惠君《台北市市定古蹟萬華林宅調查研究》‧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建築特色 | open http://bit.ly/2NAN2sk
------------------
「萬華林宅」的興起要從林細保說起。林細保出生於1846年,最早居住於艋舺 市街北側,因經商有道致富,1931年購買這塊土地建造新宅。林宅建造時,其長子林紅麻親自參與工程設計及施工,日治時期曾擔任保正,在地方頗有聲譽。
林宅是依據當時都市計劃道路而設計,所以形成三面臨街的不規則狀。建築樓高三層,採用鋼筋混凝土樑柱及磚砌構造,牆面為品質極佳的清水紅磚。一樓入口設有騎樓,二樓與三樓為居住空間,頂樓為公媽廳。屋頂上設平台可供遠眺,是一座結合中西特色的建築。 
▲「萬華林宅」興建於昭和6年(1931年),為當地望族富戶林氏之宅第。 
▲「萬華林宅」曾是艋舺 最高的洋樓 
▲順應計劃道路建造 形成三面臨街不規則狀 
▲林宅的清水紅磚外牆色澤飽滿 
公媽廳的屋頂採用日本黑瓦入母屋式 
公媽廳正面有西洋柱頭
怎麼到達:捷運龍山寺站2號出口,到西園路一段左轉,步行約5分鐘即達。
************************************************
古蹟名稱:萬華林宅
類別:古蹟
古蹟類別: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宅第
公告日期:2000/07/11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三0六巷二十四、二十六號
創建年代:日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
萬華林宅 @ 記憶‧台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30zIF5L

2020-01-18_1837251463999699-260436706_l (1)1463999678-3422177727_l1463999639-29309317_l1463999657-1595664592_l1463999604-1494134092_n1464000492-3215337592_n1463999813-1252564771_n1463999778-3498509741_n1463999715-3452675329_n1463999699-260436706_l2020-01-18_1843422020-01-18_1843382020-01-18_1843182020-01-18_1843051516750px-萬華林宅陽臺800px-西園路旁的萬華林宅1021104 (136) (1)1021104 (136)2020-01-18_183731


2011 修復工程前屋況 | op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