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現在,大家都在說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人才,那麼,對待人才,應該是怎樣的態度呢?東漢著名軍事家、詩人曹操在其名篇《短歌行》中留下了這樣披肝瀝膽的語句: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吐哺」是一個典故。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去世時,周成王還小,周武王把江山及成王託付給周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輔成王。周公輔政時,非常注重延攬人才,當有人前來拜見時,即使他正在吃飯,也要立即把口中的食物吐掉,去接見來訪者,不敢有絲毫輕慢。據記載,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達了自己思才若渴,希望天下有識之士都來歸附的心愿。
現在,對待人才雖不需要「周公吐哺」,但尊重人才,禮賢下士的精神傳承不能丟,得人才者得天下。
-----------------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東漢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曹孟德 —— 曹操的詩歌《短歌行》。“周公”兩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關於“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話也表達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為了招覽天下賢才,接待求見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著頭髮,一餐飯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來,後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飯三吐”等表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為招納人才而操心忙碌。
角色能力
周公姬旦(公元前?~公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為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餘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製禮作樂,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週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是對周公的無比尊重。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的《短歌行》詠嘆著求賢若渴之心,告訴我們只有禮待賢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嚮往之。劉邦打敗項羽後,大宴群臣,他說:“(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從古至今,人才都是決定民族興亡、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尤其是當今世界,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資源的競爭,誰能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知識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誰就能夠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
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東漢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曹孟德—— 曹操的詩歌《短歌行》。
《周公吐哺》典出
《韓詩外傳》卷三:“ 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為了招覽天下賢才,接待求見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著頭髮,一餐飯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來,後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飯三吐”等表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為招納人才而操心忙碌。
-----------------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釋義: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裡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是誰?很多人都誤會了,孔子最崇拜的人
2019-08-18 由 大橙子愛獵奇 發表于歷史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想必每個人學過曹操的這首詩,那麼這個周公是誰呢?他不是東周的開創者周武王也不是我們夢中那個周公哦!他其實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
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孔子最崇拜的古代聖賢之一,他不惜頂著「篡位」的惡名輔佐年幼的侄兒成王,又多次平定叛亂,使周朝得以穩步發展。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對儒家及後世歷朝歷代都影響深遠。曹操曾寫詩讚頌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麼這樣一位偉人都有哪些貢獻呢?
一、宗法制的確立
姬發將周王朝定都在鎬京(今陝西西安以西),後世尊稱姬發為「武王」。 在周王朝,周王姬發最為尊貴,其次是貴族,包括諸侯(封國君主)、卿(政府最高級官員)、大夫(政府次高級官員)、士(武官)。再其次是平民,即自由民,也被稱為「庶人」。最低一級是奴隸,多是被征服部落的俘虜。
這種劃分被周王朝用法律的形態加以鞏固,使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奴隸永遠是奴隸。如果不安分守己,企圖逾越已定的界限,就是違犯了法律,要受到嚴厲的制裁;同時也違反了禮教,要被人所不齒。
在這種社會基礎上,周王朝以首都鎬京為中心,沿著渭水下游和黃河中游劃出一塊廣大的土地,稱為「王畿」,由周王直接統治。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則全部分封。封國的面積很小,二三十個封國聯合在一起,也沒有王畿大,各封國像群星捧月一樣,環繞著王畿。封國的君主對封國內的平民、奴隸具有絕對的權力,對周王則每年要到首都覲見並進貢。當周王對外作戰時,各封國的君主都要率領部隊,聽候調遣。
各封國之間地位平等,但由於封國的面積不一樣,所以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爵位,是周王朝新生事物之一,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封國的王位也是世襲的,實行「嫡子繼承制度」,即以母親的身份把所有的兒子劃分為「嫡」和「庶」。在眾多兒子中,只有嫡長子才是唯一有權繼承爵位的人。庶子即使比嫡長子年齡大,比嫡長子有才能,也不能繼承王位,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假使嫡長子死了,則由嫡長子的嫡長子(即嫡長孫)繼承。所有庶子和嫡次子都不能問津王位。
如果嫡長子沒有留下後代,那麼嫡次子才有可能繼承王位。周朝建立的這個宗法制度,防止了各級貴族對爵位、財產的爭奪,有效維護了社會秩序,因此被此後的歷代王朝所接受,一直到20世紀清王朝覆亡,這種宗法制才跟著消亡。
二、敬天保民
在輔佐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周公看到了殘暴統治對國家統治的巨大危害,所以他總結了殷商王朝興亡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和創新。
周公認為天命與人的命運是相統一的,要從民情中知天命。他提倡明德慎罰,不主張以嚴刑酷法統治人民,認為只有感動了上天,上天才會轉而降天命保佑周王朝。《尚書·大誥》記載,周公評論周代商得天下時說:「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於文王,興我小邦周。」大意是說,我不敢違抗天意,上天護佑文王,致使周這個小國興盛。既然周克殷是上天的意志,所以,周人也就不敢放棄天命的保佑。在周公看來,周滅商並不取決於自己,而是取決於天命。他這樣說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求周王謹慎治理國家,以免失去上天護佑;另一方面是要告誡商朝遺民服從天命,接受周王的統治。
周公認為「敬天」的關鍵在於「保民」。周朝雖然推翻了商朝的統治,但並不能從此就一勞永逸,周朝一旦失德,也會遭到上天的懲罰。《尚書·君奭》還有一條周公的言論:「天降喪於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即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於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於不祥。」這段話的大意是,我們周人雖然繼承了原來殷人所有的天命,但是我卻不敢說我們的基業永遠是這樣地牢固美好。
周公還強調體察民情的重要性。《尚書·無逸》上記載周公的言論說:「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大意是說,在周公看來,每一個君主都應該像商王高宗武丁和周文王那樣,每當體察到民眾有不滿情緒的時候,都不遷怒於民眾,反而求諸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這樣民眾才能安居樂業,國家的政治秩序才能安定。
除了敬天保民,周公還主張明德慎罰。周公認為,刑罰是國家用來維持秩序的手段,如果使用不當,就會招致民怨。商朝後期濫用刑罰,導致覆亡,是應該總結的歷史教訓。國家動用刑罰的目的在於懲惡揚善,所以,在使用刑罰時應該以善為懷,要設法使民眾心悅誠服,就像醫治自己的疾病一樣對待犯罪者的過錯,從而使犯罪的臣民能夠改過自新。 周公一方面主張敬從天命,另一方面又強調從民情知天命,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先河,對儒家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作用。
------------------
提起周公旦,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幫助周武王開創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同時,他所制定的「禮樂行政」,對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形成,也具有開山的意義
雖然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承,但那溶於民族文化血液中西周時代的重倫理、輕逸樂、好儉樸、樂獻身的君子風度與精神,依然讓中華子民深深受益。
西漢司馬遷對周公不但有深厚的景仰之心,而且把周公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來學習仿效,要為中國文化發展作出貢獻。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深切的回憶了父親臨終時的囑託:「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
今朝我們就用理性與凝重的筆觸,來回顧這位賢臣的種種行跡以勵自己,並喚醒時下那些被金錢、權力欲迷惑的人。
周公的一生令人感佩(根據《史記》記載整理)
◎無私、孝順輔助武王平定殷紂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他非常孝順,為人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後來,他輔佐武王伐紂。武王伐紂的次年,天下尚未統一,武王病倒了,群臣不安。當時流行占卜以明吉凶。
周公為了先王的基業與天下蒼生的福祉,他齋戒沐浴,禱告上天,情願犧牲自己,請求上天讓武王身體痊癒。之後,周公命史官將此事記入冊文,收進金絲纏束的櫃中密封,告誡守櫃者不許洩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癒。
◎坦蕩恭謙、平亂、善待賢士
武王去世後,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擔心諸侯趁機背叛朝廷,就代理成王處理政務,並幫助成王平定「三監之亂」。
周公為輔佐年幼的成王,就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同時告誡他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急待的起身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行忠義,造福社稷、萬民
成王長大成人,能獨立處理國事,於是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成王臨朝聽政。周公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仍然恭敬的對待成王。
當年,成王幼小有病時,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命的是周公旦。」後把祝告冊文藏於秘府,成王果然病癒。到成王臨朝後,有人說周公壞話,周公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隨即迎回周公。
周公歸國後,怕成王年輕,為政荒淫放蕩,周公寫了《多士》、《毋逸》來告誡成王;後天下雖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職制度尚未安排得當,於是周公寫了《周官》,劃定百官職責;寫《立政》,利於百姓,百姓歡悅。
後來,周公在豐京患病,臨終時說:「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把周公葬於畢邑,伴隨文王,以此表明成王謙讓,不敢以周公為臣。
◎德行感動上天
周公去世那年秋後,莊稼尚未收割,一場暴風雷霆,禾稼倒伏,大樹連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
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他們說:「確有此事,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成王手執冊文而泣,說:「今後不要在篤行占卜了!過去周公為王室辛勞,但我年幼不理解。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之德,我應設祭迎其神,亦合於我們國家之禮。」
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果真天下雨,風向反轉,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國人,凡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當年大豐收。於是,成王特准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之禮。魯國所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是因為褒獎周公的德行啊!
周公「賢」的緣由
縱觀周公的一生,就是坦蕩、無私鑄就的一生。身為兒子他孝順,作為弟弟他懂禮,為人臣子他忠義;對有才學的人他禮賢下士,對百姓他做到仁愛;當然最重要的是對神明的敬重!
正因為他對神明的由衷敬重,才讓他擁有那麼大的智慧與能力來管理國家,維護先王所開創的社稷。
從周公用一生所演繹的角色來看,他要給人類、後世子孫留存的文化奠定,即後人總結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而這份「惜賢」之心,其根本就是心中那份對神的敬畏!
當周公小的時候,外出遇到雷雨,電閃雷鳴,很嚇人。陪他的宮人說:「此種情形,是上天在懲治為惡不端的人。」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真的看到一個被雷擊而亡的人,倒在路邊。
不久,有幾個人圍攏過來。有人說,這個人就該天打雷劈,他不但橫行鄉里,還虐待父母,不給年邁的父母飯吃。周公旦見此,似乎也明白了善惡有報的道理。當時他就想:「今後,自己無論做什麼一定要合乎禮法,才可行事。」
後來,因緣際會,他遇到一位得道高人,本來他想把這位高人介紹給弟兄們認識,可是這位高人執意不肯,他才作罷。那位高人總是在一個特定時間裏,教導周公一些治國方略和術數之類的東西。
這樣過七、八年,周公的文韜武略已經很是了得,在術數上也很有造詣,後人還整理了他對夢的一些見解與分析,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解釋「夢兆」的「大家」!
後來,那位得道高人臨別時,語重心長的對他說:「孩子,你今生一定要維護好這個朝綱,多幫大王主持朝政。你不但是王親的角色,更是你們這些人一起要演繹一番君『正』臣『忠』的歷史大戲,為的是要給後人留下敬神、盡忠、禮賢、親民、無私、坦蕩的角色模範。
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你自己做的正,很多事情不必去多解釋。不過你要把自己所做的記錄、密封起來,當有人誤解你時,上天會安排人打開,讓你的德行真正的彰顯於朝野、後世。
這些都是你今生的角色所應該奠定和承載的,不是你自己想怎樣的問題,而是這個角色所應該成就的問題。你明白嗎?」
當時,周公似懂非懂得點點頭。在以後的實踐中,周公就是本著「敬神」的根本原則,把對神的敬意,推廣到對天地的敬畏,對父母的恭順,對君王、大臣的敬重,對賢士的敬重,對百姓的仁愛。因為,這一切角色都是神明所開創!
雖然很多時候,他被人誤會,而他本身有時也會做一些不恰當的事,但無論怎樣他都堅持那份無私與坦蕩的胸襟。因為他明白,在自己這個角色上所應承載的一切中,包涵著「忍辱才能負重」的東西。
正因為周公如此的賢、德,才能被後人視為賢臣的楷模。
三千年時光早已流逝,我們抱著一種理性而肅穆的筆調,再次回溯周公的經歷和歷史意義,更加明確中華傳統文化最精髓和敬神的要義所在!
人間的帝王將相、布衣商賈也好,文人騷客也罷,這些都像「角色」般。如果演員本身素質好,其一生無論演繹哪一種角色,都會演繹出一段精彩的畫卷。這種畫卷利己、利他、利後世。如果這個演員演得不好,那就是害人害己。
反過來說,不管扮演角色的演員演的如何,而神所給予人間這一層次的角色限定是不變的。比如:作為國王就應該是勤政愛民;作為臣子就應該上對君王負責,下對黎民蒼生負責,盡臣子的本分,其他角色也是如此。
此外,如果某個人在自己所應該演繹的角色中,順應了神的安排,做了那個角色所應該做的一切,那神就會給他榮耀,真的會萬世流芳。反之,那就將遺臭萬年,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然而,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那個人之間的恩怨如何了卻?其實,人世間就是相生相剋,也是兵爭天下、王者治國的地方。角色本身是那樣定的,而內在的「演員」間會有一定的恩怨需要了卻。當然,身在其中的演員們當時的選擇也很關鍵,是選以直報怨,或以牙還牙、以暴治暴,那就看生命自己的選擇了。
一個生命若能多懂得敬畏神明,很多事情他就會做得比較妥當,就會做出更多利己、利他,甚至千古流芳的好事!
周公一生所做的就是最好的明證!@*

4o48n1298871406r8s3017165796nns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