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個聖人分別指酒聖杜康、文聖孔丘、史聖司馬遷、醫聖張仲景、武聖關羽、書聖王羲之、茶聖陸羽、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
1.酒聖:杜康,夏朝一個帝王,傳說為酒的發明者。
2.文聖:孔丘,字仲尼。魯國取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派的創始人。(這裡的“文”,我認為應該當“文化”講,不單帶指文學。另外,孔子與孟子並稱,故孔子又稱至聖,而孟子則被稱為亞聖。)
3.史聖: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
4.醫聖:張仲景,名機。東漢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和《金醫略》。
5.武聖:關羽,字云長。東漢末期易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尊其“關王”“關帝”。
6.書聖:王羲之,字逸之。晉瑯琊臨,作品有《黃庭經》、《蘭亭序》。
7.茶聖: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三卷。
8.草聖:張旭,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9.畫聖:吳道子,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10.詩聖: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
杜康是中國傳說中的人物,相傳善於造酒。有說杜康是酒的發明者,因此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製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但是他的身份,說法紛雜[1]。曹操《短歌行》有曰——「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源流
「知康」(智康)是黃帝朝中專管糧食、烹飪的「宰人」,被封於「杜」(今河南洛陽),故稱「杜智康」、「杜康」,帝堯時仍以其後人專務釀酒之事。《世本通釋》:「杜康,黃帝宰人知康也,主糧食飲膳而能造酒,其後食於杜,故稱杜知康,略為杜康,其胤皆主酒事,酒甘旨,故曰杜康旨濃,堯能千鍾。」
「杜康」即夏天子少康,對酒有研究,被視為酒神。少康之父親相是夏朝之君,遭到權臣后羿兵變篡位,相逃歸山野,而後,后羿的部將寒浞殺后羿,自立為王,並追殺相,相自殺而死。妻子後緡正懷孕,逃回娘家有仍氏(今山東省濟寧市),生下相的遺腹子少康,居於「杜」(今日山東鉅野縣),故又稱杜康。少康後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在同姓部落斟灌與斟鄩的幫助下,與舊臣靡等人合力,攻滅了寒浞,還都陽夏(今河南太康),恢復夏朝,此即史書中所稱的少康中興[2]。
「杜康」是周朝大夫杜伯的族人,改進了釀酒的工藝。杜伯直言極諫,被周宣王斬殺,杜康徙空桑澗(今河南汝陽縣杜康村)為人牧羊為生,於史載「餘粥棄於桑,鬱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明朝萬曆年間修撰的《直隸汝州全志·伊陽(今汝陽縣)古蹟》載:「杜康即杜康村,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處,有杜水,《水經注》名康水。該志卷九又載:杜水河,城北五十里,源於牛山,由杜康石八過銅溝至夾河,會於伊(水),長十里,因杜康造酒於此,故名。」
文化
在中國文學中,杜康之名也成為酒的代名詞,例如曹操《短歌行》中便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唐朝詩人杜甫也有「杜酒勞頻勸」的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
《尚書·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
孔穎達疏引漢應劭《世本》:「杜康造酒。」
東漢《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智康,杜康也。」
宋朱翼中《酒經》:「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
明許時泉《寫風情》:「你道是杜康傳下瓮頭春,我道是嫦娥擠出胭脂淚。」
清陳維崧《滿江紅·聞阮亭罷官之信並寄西樵》詞:「使漸離和曲,杜康佐釀。」
在日本,「杜氏」是酒廠中負責釀酒的最高負責人的職稱。
李白的一生與酒結緣,但又不是醉生夢死的酒徒之輩。酒,成了觸發他藝術創作的繆斯女神;酒,成了他不吐不快的發洩口。借酒放歌,澆滅心中的萬古千愁,抒發人生豪氣。
文:李靜 https://is.gd/IjzYso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千醉解憂愁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在西方文化中,尼采曾經特意提到「酒神」一詞,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一書中,酒神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衝動力量,酒神代表著豐盈的內在生命力,是激發藝術、追尋靈魂的源泉。酒神能夠「用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來解脫我們:不管現象如何變化,事物基礎之中的生命仍是堅不可摧和充滿歡樂的」。酒神賜予了人類自信的力量,賜予了人類超然的自由,更賜予了真切的瘋狂。
當理性的光輝隱退,感性、慾望、本能與衝動粉墨登場,正是酒神點燃了藝術的靈感,讓李白筆下的文字化作茫茫天地間脫繮奔騰的野馬,化作順勢而為的行雲與流水,化作事物一切可能的模樣。
酒神成為了連接作者與詩歌之間的著力點,他也在熱切鼓動著目之所及之人的熱情和浪漫。肆意奔湧的黃河之水正從遙遠的天邊澎湃而來,這豪邁雄壯之景未及眼底就呼嘯而過,東逝之後再無回頭路;家中年邁的高堂父母,在明鏡前端詳被無情歲月染白了的銀絲,慨嘆悲傷,卻再也回不去那些轉瞬而逝的青春時光。每一刻都在書寫嶄新的歷史,重返時光路勢比登天還難,這樣的不解和無奈讓人只能空空承受而苦無良策,既然如此為何不抓住此刻,而莫去愁苦未能之事呢?在能夠把握的人生時光裡,理應讓自己縱情歡樂,每一秒鐘只有在當下得到實現才有價值,這也是「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意義所在。
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鄉野草夫,每個人的出生即帶有自己一定的價值,服務於人類的外在物質不同於某些內在的東西,它們可以失而復得,耗盡而再生。不必拘泥於這些身外之物,我們烹羊宰牛飲酒作樂,窮盡生命的喜悅,無論是岑夫子、丹丘生還是名士權貴,不要吝嗇外在之財,不要拘謹喝酒的豪氣,讓酒神充盈著整個生命,用美酒抵消天下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初讀李白的這首〈將進酒〉,頗有一股將生活圖景、表現思想、豪邁感情雜糅在一起的暢快,情與景、意與境都交融在含義豐富的詩篇中,引人暢快之餘深深思索一番人生真理。
詩歌開篇以起興石破天驚,一聲「君不見」的呼喚,巧妙地將讀者引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意境之中,隨即空間轉動,又很快出現了「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的動態畫面,兩組誇張的相似句法,一放一收,一來一回,一動一靜,氣勢不凡,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當這種悲壯的意境剛剛醞釀將成的時候,詩人筆鋒一轉,隨即「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情由「悲」轉「歡」,尋求了突破束縛的武器,縱然命運難測,然而在酒神催生下的自信樂觀心境是應對人生的法寶,豪壯舉杯、痛快飲酒,享樂人生,最終抵達忘我的生命境地。
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是對人生價值的堅守,若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是對人生意義的超越,而李白筆下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生命存在的形態呢?
經過一番澎湃的意境起伏之後,詩人的狂放之情將要抵達高潮,「五花馬」、「千金裘」這些昂貴之物在醉眼矇矓的詩人看來全然失去價值,世間任何東西都不比美酒更加珍貴。以「五花馬」、「千金裘」來換美酒,看似是詩人醉酒矇矓後的妄語,但是詩歌最後一句「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卻話鋒一轉,詩情畢現,意境深遠。一句「同銷萬古愁」很快讓感性稍稍收回,這奔湧的愁緒很快滲透著酒意襲來,不論是人生短促之愁,還是仁人志士懷才不遇以及人生無常之愁,排遣這些愁意才是作者豪飲美酒的真正目的。不言大志不說空語,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和盤托出,有人愛山水,有人愛女子,也有人愛江山,像李白這般坦蕩的直抒心意,將心中所愛讚頌到如此地步,不可不謂是真誠至極。
半夢半醒間的詩人囈語,將現實世界的束縛一掃而光,將理性邏輯推理之矛盾化為烏有,顯示了詩人獨到的藝術功力和嫻熟的浪漫主義手法。
「李白的一生是複雜的。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或行徑。」、「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極的一面,如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等,這在他的生活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見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對於李白,當然不能單憑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就批判他的生活態度與道德修養,作為一個極具才情的詩人,其對直覺的敏銳把握力、瘋狂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感悟力,往往使他能無所顧忌地言其所想,發其所感,自由而獨立。
李白的一生與酒結緣,但又不是醉生夢死的酒徒之輩。酒,成了觸發他藝術創作的繆斯女神;酒,成了他不吐不快的發洩口。借酒放歌,澆滅心中的萬古千愁,抒發人生豪氣。李白的藝術氣質與詩歌實踐,不僅給古典文學留下了很多動人的詩篇,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且豐富了歷代酒文化的內涵。斗酒詩百篇,李白讓酒文化與詩歌藝術聯繫在一起,給酒文化增添了更多的文學藝術色彩,擴展了酒文化的浪漫主義想像空間。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有溫度的唐詩:穿越唐詩,邂逅那個時代,相遇那些詩人》,日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李靜
何以唐詩?
這遠古的呼喚竟與當下的生命體驗遙遙相望,
編織起更加璀璨的靈魂世界,
將詩句慢慢幻化成為人格符號,分不清頭尾,更無法標點,
唯能感受心與心的距離
遙想唐朝這個遙遠的時代,浮現的是五顏六色的炫目世界,在歷史長河中始終屹立不倒的不是帝王將相,也不是寵妃優伶,而是一位位詩壇奇才,他們的身影穿梭在詩詞裡,散發著陳舊的氣息,瀰漫著記憶的味道。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般痛心疾首的詩句,非任俠使氣的「詩骨」陳子昂不能寫成。月缺白無味,白無月不逸,唯有「詩仙」李白,方能把對生活的想望融入手中酒杯和頭上的月光。細雨濛濛,落葉飄飄,「詩聖」杜甫的詩作如長河激浪,於宣紙筆墨間,映出一代山河的風雲變化、以及人間的生死探索。
然而歷史總是無情,穿過初唐的清淺時光,如繁花的盛唐迎面而至,隨後是錦繡長安的漸漸消失。如今,品讀流傳千古不衰的唐詩,看到的是人性的張揚、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的禮讚與希望。
慢板緩如歌,細讀有溫度,邂逅唐詩、偶遇詩人,
唐朝詩歌的魅力,就是把生命的樸素表現在皇皇詩作中!
我們總能在唐詩中遇上人生百味,邂逅穿梭於詩句中的詩人,看他們如何選擇,以最勇敢也最溫情的方式面對人生的失志得意與高低起伏。詩的精魂就此噴薄而出,飄盪在流淌千年的詩河中……
全書有「春光裡、秋風起、邊塞外、別離時、愁緒中、愛正濃、紅塵裡、山水間、禪心內、志難酬」全書十卷五十九首唐詩,感受時代中人們的經歷,最先是溫度,然後是容貌,最後是聲音,最終是記憶。
簡簡單單的字與詞的組合,淺顯易懂的音與義的相遇,讓人感受唐詩流動時,其沉默又豐腴的情感世界,讓人咀嚼人生百態,讓人觸碰詩人心靈,讓人透徹人生真諦
https://is.gd/IjzYso
杜康是中國傳說中的人物,相傳善於造酒。有說杜康是酒的發明者,因此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製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但是他的身份,說法紛雜[1]。曹操《短歌行》有曰——「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qGyrS
源流
「知康」(智康)是黃帝朝中專管糧食、烹飪的「宰人」,被封於「杜」(今河南洛陽),故稱「杜智康」、「杜康」,帝堯時仍以其後人專務釀酒之事。《世本通釋》:「杜康,黃帝宰人知康也,主糧食飲膳而能造酒,其後食於杜,故稱杜知康,略為杜康,其胤皆主酒事,酒甘旨,故曰杜康旨濃,堯能千鍾。」
「杜康」即夏天子少康,對酒有研究,被視為酒神。少康之父親相是夏朝之君,遭到權臣后羿兵變篡位,相逃歸山野,而後,后羿的部將寒浞殺后羿,自立為王,並追殺相,相自殺而死。妻子後緡正懷孕,逃回娘家有仍氏(今山東省濟寧市),生下相的遺腹子少康,居於「杜」(今日山東鉅野縣),故又稱杜康。少康後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在同姓部落斟灌與斟鄩的幫助下,與舊臣靡等人合力,攻滅了寒浞,還都陽夏(今河南太康),恢復夏朝,此即史書中所稱的少康中興[2]。
「杜康」是周朝大夫杜伯的族人,改進了釀酒的工藝。杜伯直言極諫,被周宣王斬殺,杜康徙空桑澗(今河南汝陽縣杜康村)為人牧羊為生,於史載「餘粥棄於桑,鬱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明朝萬曆年間修撰的《直隸汝州全志·伊陽(今汝陽縣)古蹟》載:「杜康即杜康村,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處,有杜水,《水經注》名康水。該志卷九又載:杜水河,城北五十里,源於牛山,由杜康石八過銅溝至夾河,會於伊(水),長十里,因杜康造酒於此,故名。」
文化
在中國文學中,杜康之名也成為酒的代名詞,例如曹操《短歌行》中便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唐朝詩人杜甫也有「杜酒勞頻勸」的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
《尚書·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
孔穎達疏引漢應劭《世本》:「杜康造酒。」
東漢《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智康,杜康也。」
宋朱翼中《酒經》:「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
明許時泉《寫風情》:「你道是杜康傳下瓮頭春,我道是嫦娥擠出胭脂淚。」
清陳維崧《滿江紅·聞阮亭罷官之信並寄西樵》詞:「使漸離和曲,杜康佐釀。」
在日本,「杜氏」是酒廠中負責釀酒的最高負責人的職稱。
傳播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時,提出要喝「杜康酒」,周恩來為此專門派人到河南尋問杜康酒的舊跡。
杜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qGyrS
六神磊磊以金庸武俠的趣味切入唐詩,用獨特視角重新詮釋經典,以淺白文字描繪詩人生平與時代背景,深入淺出地展現盛唐詩人的光芒,尤其對李白的評析,更是一絕。他不落俗套,以西元736年為軸線,串聯眾多詩人,生動呈現盛唐的璀璨與活力。
六神磊磊(王曉磊)是金庸專家,也是唐詩達人,因為金庸武俠而愛上唐詩。除了撰寫金庸讀後心得,也開展唐詩系列,依唐詩發展程度分冊,寫完初唐,現在寫盛唐,就是這本《唐詩光明頂》。光明頂,用的是金庸《倚天屠龍記》裡的典故。
如果你像我這樣,從小就讀唐詩,從《唐詩三百首》讀起,讀到大,讀到老,或許想,那些風格就不用再講,那些作品就不用再讀了吧。好比觀光旅遊,常去的景點,看遍了,看膩了,想說不要再去了,可是換過一個導遊,帶你瀏覽後,發現以前不曾去過的角落,或者去過許多回,但是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又有新奇景象。
六神磊磊就是有這個魅力,有這個能耐。他把詩人的生平和作品風格,以及時代背景無痕跡的融在一起,好像剪影,剪個三兩下,一拉開,就是一幅畫,而不會冗煩。他談作品,也談詩人的故事,且常寫出詩人較為世人忽略的一面。
和李劼很不一樣,六神磊磊不說壞話,只見他陶醉在一首又一首作品的詩意裡,但這不代表他是濫好人。他不是那種不分高下的泛愛讀者,只不過,當他對一位詩人,或同一主題的作品品評之後,對其中的人與作品讚譽有加到了極致,不但全面肯定詩人的功力、詩作的境界,並且道出崇仰的理由,便已分出等級了。
他的評介俐落精準,以孟浩然名作〈過故人莊〉為例: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六神磊磊自己也講了,很多朋友不知道這首詩好在哪裡,只覺得平平無奇。雖然不見得像聞一多說的「淡到看不見詩」,但它的確沒有什麼高妙技巧和繽紛意象。
那麼好在哪裡?六神磊磊讚嘆這首詩到無以復加,但他沒去分析什麼技巧等等,只這樣說:「有唐一代許多人寫田園詩,寫起來都像是田園裡的客人,孟浩然這首詩卻讀來便是山中人、村中人。」這樣講已經很清楚了,但是還不夠,還要再補一筆,秀一下最拿手的金庸典故來畫龍點睛:黃藥師稱讚老頑童周伯通了不起,因為他自己對名淡泊,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周伯通心中空空蕩蕩,根本就沒有名的念頭。
沒有名的念頭,做很多事就會真情流露。以此譬喻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一詩中的表現──詩人到老友的農莊作客,對田園的喜愛,對朋友的感情,都是自然流露。詩,彷彿順著感覺就寫出來了,不用什麼技巧設計。
分析李白這首〈將進酒〉也是一樣的手法。六神磊磊說,蘇東坡寫「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同樣是歡飲大醉後所作,也寫得很好,但是「蘇軾像叫得醒,李白是叫不醒。」
六神磊磊讚嘆一個人或作品,往往明確而肯定,有時候甚至於用「最/第一」來表態,沒有什麼「之一」這樣子的籠統含糊。就如李白,如何天才奔放已經被大家說到不要說了,可是不能因為大家說過,所以就不用講了。
還是要講,但怎麼講?他是這麼講的:「李白誕生前,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並沒有一個關於詩人的共同形象,也沒有一個關於天才的共同印象。在李白誕生之後,這個形象在中國人心裡凝聚成形了,那就是李白的樣子。」他代表盛唐的標誌。
談李白這幾篇,大概是整本書裡讓人讀得最過癮的,因為李白這個人,其詩其人,讓大家過癮。那為什麼不是杜甫呢?李白是唐詩亮點,他整個人是光亮燦爛的,光芒萬丈,正符合這本書講的盛唐氣象。反觀杜甫的代表作,充滿烽火連天,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國破山河在」,「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或者茅屋為秋風所破,一副由盛轉衰的破敗景象。
有那麼多詩人要介紹,一般文學史的處理方法,就讓一位詩家自成一章,次要的詩人,或按照風格合為一章,或者全部打包一篇介紹完畢,非常清楚,但也比較靜態。像六神磊磊這種史普高手不會這樣處理,他要的是動感,尤其是面對盛唐這麼燦爛的時代,那麼耀眼的創作成果,他要呈現奔騰跳動的意象,也要一條軸線串起這些珍珠。
一開始他就拈出一個年份,西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他選了盛唐五十二年的中間點,他點出這一年盛唐詩人在做什麼,這一年對他們有什麼意義。這本書要介紹的盛唐詩人就在這個軸線上一個個引介出來。
一下冒出這麼多角色,但是不會讓我們感覺混亂,因為每一個特色都用這一年發生什麼事、有什麼狀態勾勒出來。
而共同點就是,這段時光真的是,歷史上也好,文學史也好,詩人們的生涯際遇也好,最好的時光,他們帶著高亢嘹亮的出場曲,躍上文學史的舞台。
六神磊磊寫出盛唐這段時光整個社會以及代表詩人最飽滿的希望,最響亮的調子,最飛揚的青春,所以整本書,直到杜甫帶著安史之亂的變局而來,大部分是守著陽光守著你的璀璨新頁六神磊磊《唐詩光明頂》:金庸專家帶你看盛唐最陽光燦爛的詩篇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mue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