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檀家制度」(寺檀制度):信徒為檀家,檀那寺為寺院,在此制度下檀家的成員有人出生、結婚、遷移等都需要通報檀那寺。因死亡舉辦喪葬儀式也要由檀那寺負責處理,故不同宗派有不同的宗教儀式。而歸屬於某一宗派的檀家,其家庭全體成員都需是同一宗派,不可以改變所屬之宗派。雖然明治維新以後,檀家制度已逐漸崩壞,但長久以來所奠基的基型,尚留存於近代的日本佛教文化中。因此,隨著臺灣日人的增加,各宗派也須派人來臺以應付所需。可參閱藍吉富,《認識日本佛教》(臺北:全佛文化事業,2007),頁 296-301。 108   李添春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  人民志宗教篇,頁 103。


1919年4月(台灣教育令) 在公學校規則中,明定台灣神社祭日時每年10月28日。(即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去世日),應集合學校師生參拜或遙拜神社,並由校長進行有關台灣神社的教誨。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在1941年4月起,皇國臣民必需參與「國民精神總動員」或「國民精神涵養」,精神感化「奉公」身體力行。並藉由皇室祖先之神>天照大神---來確認天皇為萬世一系,至高神聖的國家神道統治。
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日語叫作「神道(Shinto)」。
神道教起源於日本,起初發展自一個小村落的民間信仰及對大自然的敬仰而來,慢慢傳到日本全國後,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稱為「神道教」。日本古書《古事記》、《日本書紀》、《古語拾遺》、《神宮司廳》和《宣命》等書被視為是典型書藉,亦被稱為神典。
神道教有很多很多的神,所以有一句日語片語叫作「八百萬之神」(八百万神道教的美德是>>>-淨明正直(浄明正直)
淨明正直,是由淨,即潔淨;明,即光明;正,即誠實;直,即正直等4種概念組成,神道教認為污穢的事物(穢れ)是由外來的。の神),意指為數眾多的所有神明。
在神道教中,有11種祭祀的儀式。人們用這些儀式來表達對神的忠誠和祈求神的保祐及財富。在日語,祭祀也可被叫作お祭り(Omatsuri)。
.祭祀是由三個部份組成:宵祭,祝祭,和後祭。 宵祭是歡迎神的儀式、祝祭是用來慶祝神的存在;祝祭的時候,人們痛快暢飲且會一直熱熱鬧鬧的,這被視為是好事,因為人們相信他們越是樂在其中,神便越高興。而最後的後祭,是與神接觸的儀式。
祭祀進行時, 神會坐在叫作「御神輿」的轎內。祭祀進行時,有一個時段是有幾個人抬著御神輿到處走,因為他們相信神在祭祀時是坐在御神輿中的。御神輿本來是奈良時代的貴族所用的轎,在祭祀以外的時間,則是被保存在神社內。
在奈良時代,神道教曾經與佛教融合成為一個宗教,這個狀況一直維持到明治時期。明治時期,人們把對天皇的崇拜和對神道教的崇拜混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宗教,叫作國家神道。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家神道就沒落了,時至今天,神道教入主了神社,亦被稱為神社神道
這是我的收藏-西元1886年.(135年前)新竹神社的穿線善本。
(1) 新竹風情畫(老照片、老文物説故事) | 1919年4月(台灣教育令) 在公學校規則中,明定台灣神社祭日時每年10月28日 | Facebook https://bit.ly/476qAxC

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


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日本神道教-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

https://is.gd/Qj84gJ
提起日本神道教(常簡稱為〞神道〞),一些歲數較大的中國人也許會想起日本軍國廣義侵略中國的時候曾在佔領地區建立神社,強迫中國人參拜,施行崇拜天皇的奴化教育。是的,這是神道教,然而這只是反映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利用國家政權強制推行的所謂〞國家神道〞的一個側面而已。
   神道教雖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但也有它自己的歷史,有它從原始的神靈信仰形態向高級宗教信仰形態的轉移的發展進程。簡單說來,日本神道教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原始神道(佛家神道)從公元前3、2 世紀至公元3、4 世紀是日本的彌生時期,是從使用石器到使用鐵器的過渡時期,水稻生產日漸普及。此後至公元7 世紀是所謂古墳時期,從部落聯盟到形成早期的國家。從考古發掘的文物和中日兩國的有關史書記載來看,在這兩個時期人們基於人有靈魂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盛行對天地神靈、山川風雨等自然精靈和祖先神的崇拜與祭祀。這就是原始神道。〞神道〞一詞是取自中國《周易》的觀卦之<彖>傳:〞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這裡的〞神道〞是指自然的神妙變化的法則,是說聖人取法於這個法則建立政教制度對社會進行治理。後來,〞神道〞被解釋為宗教意義上的〞神明之道〞、神靈之道,是道教、佛教廣泛使用的一個詞。日本的原始神道,實際就是日本民族的原始宗教。
   二、與佛教會通和依附於佛教的神道。公元六世紀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被當作大陸先進文化的代表和載體受到日本統治者的歡迎,在飛鳥、奈良時代(約6-8 世紀)得到迅速的傳播,在日本引進大陸政治制度和文化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樸素的日本原始神道無力同佛教抗衡,自然而然地依附於佛教。佛教的影響下,神道教開始建立比較固定的神社、神宮,也建造神像,並且盛行在神社附近建立神宮寺佛教寺院也迎立〞鎮守神〞祭祀。基於這種觀念,平安時期(約9-13 世紀)發展而成的所謂〞本地垂跡〞理論學說,宣稱佛菩薩是日本固有神靈的本體、本源,而日本的諸神是佛菩薩的化身,是佛教的保護神。此後,鎌倉時期(約13-14 世紀)所形成的天台宗的〞山王神道〞和真言宗的〞兩部神道〞最有影響,它們都把日本最高的神解釋為佛的化身,並運用自己的教義思想進行解釋。在組織上,神社基本受佛教僧團統攝,甚至套用佛教的儀式祭祀,經常在神前讀經,舉行法會。然而神道教正是在依附於佛教的過程中,發展和深化了自己的教義體系。一些神道學者吸收佛教和中國儒家、道教的思想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神道學說,在14 至15 世紀先後創立了伊勢神道、吉田神道。他們在自己的著作中盡力抬高神道教的地位,為使神道教從佛教中獨立出來製造理論依據
   三、儒家神道。隨著中國新儒學(理學,日本稱宋學,包括朱子學、陽明學)在日本的傳播,日本的一些神道學者也吸收新儒學的〞理〞、〞氣〞的宇宙論和〞君臣之道〞、〞忠〞、〞孝〞、〞誠〞、〞敬〞等倫理學說,建立自己的神道學說。著名的有成立於江戶(1603-1867)初期的吉川神道和垂加神道。
   四、復古神道。從17 世紀至19 世紀明治維新之前,由研究日本古典文獻,探究日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國學者荷田春滿倡始,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完成的神道學說,既反對神道教會通於佛教,也反對神道教吸收儒家的思想,倡導恢復〞古神道〞,對《古事記》、《日本書紀》〞神代卷〞中的神話和諸神重新加以解釋,構建復古神道的神學體系,宣稱天皇繼承天照大神以來的神統,不僅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也應當統治世界。這一神道學派對明治維新過程中推行的〞王政復古〞和〞神佛分離〞有直接的重大影響。
   五、國家神道。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在19 世紀80 年代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與此相應,在文化、宗教上也向國民大力鼓吹和強行灌輸天皇至上和日本民族優勝的〞國家主義〞(民族沙文主義)的思想。在明治初年公開推行神道國教化的政策受挫之後,便強制規定神道不是宗教而是全日本的〞國家宗祀〞,通過行政命令把信奉神道教,參拜神社作為日本國民必須遵守的義務。組織上,在內務省設神社局,後來升格為神祗院,使之直接管轄全國神社的神職人員(神官)並負責向國民灌輸〞敬神思想〞。這樣,神道教便以超越一切宗教的形式被規定為日本的國教。日本在向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侵略過程中,也在佔領地區建立神社強迫當地民眾參拜,進行奴化教育。直到1945 年戰爭結束,美國占領軍總部以盟軍名義發布《神道指令》,才結束了神道教事實上的國教地位,原神祗院與其它被解散的神道組織聯合組成了民間宗教團體〞神社本廳〞。
   以上所述皆是日本一般意義上的神道教,即以神社或神宮為活動中心的神道教,與日本固有的宗教信仰、習俗有密切關係,為區別於教派神道,稱此為神社神道。
   所謂教派神道,是指在江戶後期以來在民間陸續形成的以神道信仰為主要特色的宗教組織,它們有教祖、自己的神道教義,一般不以某一神社為活動中心。主要有十三派,其中有神道大教、黑住教、神道修成派、出雲大社教、扶桑教、實行教、神道大成教、神習教、禦岳教、神理教、禊教、金光教、天理教。在戰前它們與佛教、基督教都處於神社神道的從屬地位。
   日本神社神道的最重要的教典是兩部成書於8 世紀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其中的〞神代卷〞是講述從〞開天闢地〞到所謂神武天皇以前的大和國的皇室祖先神和豪族祖先神的傳說,成為後世構建神社神道的神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在神社神道的神學體系中,有所謂自然萬物的造化神和造成日本國土、民族的〞神世七代〞神。其中最重要的是皇族祖先神,即象徵太陽的天照大神,說她派孫子到人間進行統治,到神武天皇時開始〞東征〞,成為第一代天皇。後世神道教義的核心部分就是宣揚日本天皇是神的後代,皇統即神統,以所謂玉、鏡、劍〞三種神器〞作為天皇君權神授的合法證明。日本走上帝國主義道路之後,軍國主義和他們的御用學者利用這部分教義鼓吹〞敬神忠皇〞,日本民族優勝,對外侵略有理的思想,為日本對內加強思想統治,對外進行侵略擴張製造輿論。例如神祗院編的《神社本義》宣稱:〞惟大日本帝國,乃皇祖天照大神肇造之國,其神裔萬世一系之天皇,承皇祖神敕,自遠古至永世而為治。此乃萬邦無比之我國之國體也。…歷代天皇與皇祖常為一體,以現世之神統御世間,垂宏大無邊之聖德,國民浴此仁慈皇恩,億兆一心,奉聖旨,繼祖志,奉戴歷代天皇,發揮忠孝之美德,形成君民一致無與比類之一大家族國家,使無窮不絕之國家生命,蓬勃發展。此乃我國體之精華也。基於此萬世不易之國體,肇自太古,通於無窮,施之中外而不悖之道者,乃此惟神之大道也。然以最莊嚴尊貴之姿體現此惟神大道者,正是神社。以伊勢神宮為首,坐鎮各地之神社,乃是顯現我尊嚴國體,永久鎮護皇國者也。〞(譯自村上重良著,岩波書店1970 年出版, 1981 年第11 次印刷《國家神道》三之2 所引,)日本軍國 主義曾據此虛構的〞國體〞、〞惟神之大道〞的神學理論,取締、鎮壓一切進步的和對此表示異議的文化思想與宗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亞洲和世界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的國際背景之下,美國占領軍以盟軍最高司令部名義對日本實行強制的民主化改造。頒布新的宗教法令和憲法,實行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的宗教政策。日本的佛教、神道和基督教等宗教,得到平等的傳播和發展的條件,從而使日本的宗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神社神道作為民間的宗教,對教義中的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內容進行刪削,加強了與日本傳統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密切相關的部分,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宗教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然而應當指出的是,神道教界的上層對神道教當年在日本侵略戰爭中所起的協助戰爭的責任沒有認真地進行反省,以神社本廳為代表的神社團體在諸如靖國神社國有化等問題上,總是站在右翼一邊。鑑於神社神道的特殊性質和它在戰前日本社會意識形態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影響,有的日本宗教學者站出來呼籲應當加強對神社神道的研究,向廣大民眾揭示它的所具有的本質,以提高警惕防止國家神道的複活。著名的日本宗教學者村上重良在其《國家神道》一書的前言中說:〞廣大國民如果對國家神道缺乏主體的關心,對其本質沒有認識,是不可能阻止國家神道的複活,推進日本的民主主義的。〞
   在教派神道方面,戰後教團的數量大增。這些教團,有的是從原有的教派中分裂出來的,也有大量的教團是新成立的。有些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和戰後依據佛教、神道教和基督教的教義思想成立的教派,自認為是超離於各種傳統宗教之外,被宗教管理當局統稱為〞諸教〞。原來作為教派神道的天理教也聲明自己不是神道教,現在也被列於〞諸教〞之中。
   到底日本的宗教人口有多少?這是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據1991 年日本文部省文化廳所編《宗教年鑑》的統計,日本信仰各種宗教的人達217,229,831 人,其中神道教信仰者108,999,505 人佛教信仰者96,255,279 人;基督教信仰者1,463,791 人,諸教信仰者10,511,256 人。而日本當時的總人口是123,156,678 人。可見日本的宗教人口遠遠超過全國總人口。這是什麼原因呢?一是宗教各派的教團統計數字不實,有相當的虛報數字;二是日本民眾中有不少是具有雙重乃至多重的宗教信仰,有的僅僅是傳統上或名義上的信仰。例如只是因為自己的祖先的遺骨安葬在某個寺院,或是居住在某一神社活動範圍之內,便被認為是某寺院或某神社的信徒。實際上日本人民中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宗教信仰的心理十分淡薄。這正是日本各種宗教教團積極研究對策,在社會各個領域開展各種宗教活動的重要原因。
   在戰後對神道教進行研究的日本學者中,前面提到的村上重良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村上重良(1928-1991),東京人,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宗教學宗教史學科,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先後執教於東京大學、龍谷大學、慶應大學,多年從事日本宗教史和社會宗教問題的研究,著有《近代民眾宗教史研究》、《近代日本的宗教》(中譯本為《宗教與日本現代化》)、《國家神道》、《現代日本的宗教問題》、《天皇制國家和宗教》、《現代宗教和政治》、《天皇和日本文化》、《慰靈與招魂》、《現代日本的新宗教》、《日本宗教事典》等,都詳略不同地對神道教作了論述。他的研究密切結合日本的社會,對於日本軍國主義在過去利用宗教對內實行精神的高壓統制,對外進行侵略的罪惡行徑能夠作客觀地揭露,並且予以批判。
   在這裡還應向諸位推薦的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學者福永光司的有關神道教的研究著作。福永光司,生於1918 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哲學學科,曾任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九州大學教授。他在著作中指出,近代以來日本的學術界和神道學者由於受到復古神道〞皇國史觀〞的影響,對於中國的宗教,特別是道教對日本神道教所發生的影響或是公然抹殺乃至歪曲,或是採取迴避的態度。他依據中日兩國的豐富而翔實的文史資料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在其《道教和日本文化》、《道教和日本思想》、《道教和古代日本》等書所收的《鬼道和神道--中國古代宗教思想和日本古代》、《日本的古代史和中國的道教》、《日本的古代神道和中國的宗教思想》、《天皇和道教- -關於研究方法和基本資料》、《記、紀和道教》、《′天皇′考六題》、《古代信仰和道教》、《古代日本和江南道教》、《伊勢神宮和道教》、 《日本的神社、神宮和道教》、《<古事記>神話和道教神話》、《<古事記>〞開天闢地〞的神話》等論文,對我們深入理解日本過去和現在的神道教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例如他指出,作為日本神道中樞地位的〞天皇〞的稱號,古代天皇曾自稱的〞真人〞,皇室崇拜的紫色,象徵天皇地位和權力的三種神器中的兩種神器--鏡和劍,祭祀皇族神的伊勢神宮以及在神宮內和很多神社中以鏡為〞神體〞的做法,日本古代〞大和〞的國號,日本神道所依據的重要古典文獻《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神代卷〞中的某些情節和思想…都源自中國道教或受到道教的影響。他的結論在日本曾引起強烈的反響。
   此外,如久保田收《中世神道史之研究》、村山修一《本地垂跡》、逵日出典《神佛習合》、園田稔所編的《神道--日本的民族宗教》等,對於我們了解日本古代和現代的神道教也很有參考的價值。
   在中日兩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進入全方位交流的今天,對日本的包括佛教、神道教在內的宗教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無疑是很有必要的。在張大柘同志提出要撰寫《當代神道教》的時候,筆者表示贊成和支持。現在此書已經完稿,筆者也為之高興。此書雖以介紹當代神道教為主,但也在整體上對神道教的發展歷程作了概要的介紹,其中涉及到神道教的重要文獻、教義、學派、祭祀等;在對戰後神道教的介紹中,對於日本的社會環境、宗教政策;對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的教團和宗教活動;對屬於神道教系統的文教事業和研究等等,都作了考察介紹。張大柘同志平時注意從日本《中外日報》等報紙刊物中蒐集有關日本新興宗教的資料,並且在1995 年曾到日本神道教系統所辦的國學院大學專就神道教進行研修和調查,因而書中對現在日本形形色色的神道教教團的介紹很有內容,文筆也比較生動。相信讀者通過閱讀此書,將對日本的神道教,對日本國民的宗教信仰和心理世界的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1998 年1 月29 日於北京南方莊公寓 https://is.gd/Qj84gJ
-------------------------
淺談神道教
神道教簡稱神道,原本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源於薩滿教,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神道教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至8世紀,佛教經朝鮮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神道是日本的原生傳統宗教,為日本民族的民族宗教,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屬於泛靈多神信仰。其特色是將世間萬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視為神,從山、海之類的自然界物體或現象、祖靈、傳統神話中的神祇與英雄、乃至各種幽靈等皆是,數量之多可以“八十萬神”或“八百萬神”來形容。與其他民間信仰相似,神道沒有統一的信仰組織,旗下分為數個流派。神道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世紀至8世紀,漢地佛教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在《日本書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神道”這個稱呼。“神”字被用來表示日語中的“かみ”(kami)。當時的日本人稱已逝的人之亡靈為“かみ”,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樹木、狐狸等動植物的靈魂稱為“かみ”。“かみ”還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其後,人物神的歷任天皇、武士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對象,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信徒甚為反對。蘇我氏支持佛教。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中國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兵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衡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即神佛習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本居宣長反對把儒家和神道混同,由此產生了復古神道。荷田春滿及其門人賀茂真淵通過對《萬葉集》、《古事記》的古語、國學的研究創設復古神道,把《古事記》奉為第一神典,主張以孝道為先,孝父母、敬神和忠於天皇。復古神道主張古道即神道,萬國都承蒙天照大神的御德;日本是天照大神降生之國,其子孫天皇萬世一系,繼承三種神器,居於萬國之上。平田篤胤是複古神道的集大成者。平田篤胤早年在朱子學者中山青莪門下學習漢學,批判太宰春台《辨道書》,著有《古道大意》,提出日本人都是神的後裔。他以中國自古革命不斷、亂臣賊子眾多為根據,論證日本輸入儒道以來也戰亂不斷。他在《赤縣太古傳》、《三五本紀考》中提出,中國才是日本神祇渡海所經營的,三皇五帝是從日本渡海去的神;他著《俗神道大意》排斥其他神道派別為俗神道。隨後神道成為國家的宗教,興起“廢佛毀釋運動”,以致許多佛寺遭毀。雖然明治憲法承認宗教信仰自由,但崇拜神道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此一近似於國教的神道信仰體係被稱為“國家神道”。明治維新執行王政復古、祭政一致,再次確立王朝時代以來的神社制度,展開神祇官復興運動。明治五年三月創立教部省,確立政教合一,在國家層面設大教院,主祭天之禦中主神、高皇產靈神、神皇產靈神和天照大神。在地方上設立中教院、小教院。明治三十一年十一月創設全國神職會。國家神道的製度直到二戰後,才在盟軍佔領當局要求政教分離的指導下被廢除。日本神道祭祀包括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大祀包括大嘗祭。中祀包括新嘗祭、神嘗祭、相嘗祭、神衣祭、祈年祭。小祀包括鎮花祭、鎮火祭、鎮魂祭、三枝祭、道享祭、風神祭、祈雨止雨祭、月次祭、星祭、招魂祭、荒神祭、地鎮祭。《古事記》中除了至尊神天照大神以外,神道教的神按職別包括六個輔佐神、五部上祖神、三十二神、五行神、風神、雷神、山神、草神、海神、河神、二十一祓神、六福神、道祖神、和歌神、八大武神、軍神、酒造祖神、醫術祖神、神樂祖神、服部祖神等等。神宮裡的神官稱為祭主、大宮司。神社的首領稱為神主,其下有祢宜(覡)、祝、巫(神子)等等。神樂舞女稱為巫女。明治二十七年頒布《神官神職服制》敕令,此後修正3次,分為正裝、禮裝、常裝。正服黑羅冠、略服烏帽子(有位立烏帽子、無位折烏帽子)。正服衣冠,四位以上縫腋位袍黑唐草紋、五位赤唐草紋、六位以下綠無紋、無位黃平絹無紋。禮裝齋服服制與位袍同,用白絹。中單短帷子,有位者為紅綾,無位者紅絹。下著指貫,三位以上紫底藤丸紋,四位五位紫平絹,六位以下淺黃平絹。此外有衣冠代用布衣,即無襴狩衣。常裝包括狩衣和淨衣。中祭、小祭的祭服為常服,即狩衣。別官以下僕從服白張。供品稱為神饌,包括飯、餅、白米、黑米、野鳥、水鳥、海魚、川魚、海菜、野菜、果實、鹽、酒。
--------------------------------
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人最古老的傳統民族宗教!這是個從日本有史以來就存在的宗教, 神道的神祁稱之為神靈
對日本人來說,他們是有神性的靈,只要是生活中重要的神,都有靈的存在!
人們在死後也會變成靈魂,而成為那個家族尊敬的祖傳守護神。
在明治時代,神道教成了日本的國教,日本的開天創地的神話被用來增進對天皇的崇拜;政府也致力於把神道教從佛教中釋出分離。
神道教的神職人員是執行神道教儀式,不論男女都可以成為神職人員,而且他們可以結婚生子。
在神道教中的儀式與任務都是由年輕女性(巫女)來擔任的。
相對於一神教信仰的宗教,在神道教中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且沒有人是完美的。神道教真是一種樂觀的信仰呢
就像是是相信人性本善,而壞事都是由邪惡的神靈所引起的
神道教中重要的象徵是神社,以及培養和表演古老的藝術,像是能劇、書道和宮廷音樂的古老音樂及舞蹈。
↑以上圖片是伊勢神宮是日本神道最重要的神社,參拜者要洗乾淨手後才能前往正宮,伊勢神宮以內、外兩宮為中心由125社構成,是日本最高等級的神社
二、 佛教
起源於西元前6世紀的印度,佛教的教義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教誨,其中一支稱為大乘佛教的主要佛教支派北傳到了日本。
佛教是在第6世紀時經由中國、韓國傳入日本的,當時韓國的百濟(Paikche)王朝把佛教文物當作禮物送給日本,佛教很快的受到了日本掌權貴族的熱忱接受,還成為新的官方宗教信仰,但是一開始佛教卻因為教義太過複雜而沒有深入民間。
奈良時代,大型的佛寺都集中在首都奈良,佛寺對政治有極大的影響力,而這也是西元784年日本政府遷都到長岡的原因之一,之後再於西元794年遷都至京都。然而,反觀日本歷史,這些僧兵對政治的野心,卻是困擾日本政府好幾個世紀的大問題。
↑以上圖片是奈良的東大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立的
三、基督教
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耶穌會方濟各·沙勿略首先將天主教信仰傳播到日本。
1549年8月15日(聖母升天節),方濟各·沙勿略在日本朋友彌次郎的介紹之下,帶著兩位耶穌會士(島來斯神父、斐迪南修士)經麻六甲海峽,抵達日本九州的鹿兒島。
方濟各·沙勿略成為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的天主教傳教士。
在年底的時候,鹿兒島已經有一百五十人、附近地區有四百五十人入教!
儘管他得到地方大名的支持,並打算到京都謁見天皇並取得日本全國傳教之權,但兩次均未成功。
他在1551年時離開日本,前往中國。這時日本有教友一千。
織田信長對從西洋傳來的基督教非常歡迎。織田信長在安土城設有基督教的教堂,並且容許基督教的傳教士到日本傳教。
信長統治市民的政策相對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比較寬鬆,對基督教也不例外。
所以在安土桃山時代的基督教發展十分蓬勃,直到江戶時代初期才逐漸減退,明治維新後承認基督教傳播,明治憲法,日本以神道教為國教。
1947年制定的日本國憲法,完全保障宗教自由,然而基督教的影響力已不如當年的安土桃山時代。
二戰後,日本的基督教人口只佔了6%,而真正上教堂的信徒則僅僅只有1%而已,影響力遠遠不及日本當地的佛教和神道教信仰。
--------------------------
神道教從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最初以自然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大體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統。神道教信仰多神,尤其崇拜作為太陽神的黃祖神——天照大神,神社與神宮是神道教徒祭祀之處。
  雖然神道教在中國比較不受推崇,但是,現在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所以我們很有必要一起來了解下神道教文化的相關知識和內容。
------------------------
神道教為日本本土所產生的傳統民族宗教,一般簡稱「神道」(shinto)。「神道」二字雖源自漢字,但實際上對此詞的概念與漢語之概念有所不同。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日語中的「かみ」(kami)。「かみ」一詞或許與阿伊努語中的「カムイ」(kamui)有關,「kamui」所表示的是「強有力的事物」,不僅指傑出的人類,連具有巨大力量的動物或自然現象也都稱為「kamui」。
《古事記傳》(1798)對「かみ」有下列的注釋:「凡稱迦微(kami)者,從古典中所見的諸神為始,鳥獸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稱為迦微,不僅是稱優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凶惡者、奇怪者及可怕者亦都稱為迦微。」這表示了兩點:首先,是凡有巨大力量的人都稱作「kami」,甚至已逝之人的亡靈亦稱為「kami」;其次是強有力的動物和自然現象也稱為「神」(kami),例如狼(okami)、雷(kaminari)等。其後,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武士等也漸漸被作爲膜拜對象,形成了較爲完整的體系。另外,道可謂「人類應該依循的道理,宇宙的原理,教導」之意。神道最初以自然崇拜爲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將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皆視為神祇,故有「八百萬神明」之說,自然萬物皆可能為神。特别崇拜作爲太陽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アマテラス)。稱日本民族是「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就是神統。因此可說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皇信仰為神道信仰之核心。原始神道的最初型態只是氏族部落的祭祀活動,目的是祈福消災、祈求豐收、氏族繁盛等。隨著時間的演進與其他宗教之影響,神道成為不僅包括神與神靈的信仰和傳統的祭祀,也包括內容廣泛的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等。
神道在起初時並沒有正式的名稱,但因公元5世紀至8世紀時,漢傳佛教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後逐漸被日本人所接受,因而創造了「神道」一詞來與「佛法」分庭抗禮,同時區別日本固有的宗教與外國傳入的佛法。在《日本書紀》 (成書於公元720年,即奈良時代前期)中第三十一代的〈用明天皇紀〉中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天皇は仏法を信じ、神道を尊びたもう)這樣的句子。其中,除首次出現了「神道」的稱呼,也是日本國家文獻中第一次出現「神道」一詞。學者平井直房認為「所謂神道,是指基於日本民族的神觀而發生於日本,主要在日本人中間展開的傳統宗教實踐,以及支撐它的生活態度和理念。」另一學者菌田稔則認為「將伴隨古代的民族形成,在稻作文化基礎上成立的神觀中產生的神話和祭祀為典據,在歷史上與強有力的外來諸宗教共存,一般發生各種變化而存續至現代的日本土著宗教的系譜總稱為神道」。
神道大體可分爲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統。道教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出資扶持者為神社神道,將其定為「國家神道」,並廢除原來的神職人員、神主等之世襲制,改為內務省中一部局管轄,並由內務省職員擔任神職。此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的要求下,除進行政教分離外,並廢除國家神道。教派神道源自產生於江戶時代後期的新宗教,明治政府先後批准這些新宗教和其他教派等13個教派,俗稱「神道十三派」,各有其創始人;民俗神道則是農民進行對於農事、路神之祭祀。目前,神社神道仍為日本神道信仰之主流。
最初神道並無設立社殿,但後來到了奈良時代因受到佛教寺院的影響,才開始營造社殿。當時雖然所採用的建築樣式,多為各地古來樣式,但後來也開始採用佛教寺院式的社殿,亦即宗教建築在所謂的「神佛習合」方面的表現。所謂的神佛習合,所指的是日本固有神祇信仰和外來的佛教信仰兩者之間折衷地進行融合、調和。
在現在的神社祭祀儀式上,被稱為神主的祭祀者大多仍穿著平安時代貴族平日所穿服飾⎼狩衣,但在正式儀式時,則得穿著被稱為衣冠束帶的衣裝。兩者皆是奈良時期從中國引進的唐朝官服加以日本化後的服飾。後來,隨著神佛習合不斷推進,受到修驗道和佛教之影響,祭祀服裝的樣式也發生各種變化。明治維新時因國家神道化之緣故,又強制性的恢復了平安時代的官服。
一般而言,神道是作為共同體的祭祀而產生的民族宗教,因此並沒有可稱為教義的思想體系。明治維新(1868)之前,佛教盛行,神道教處於依附地位,二者結合形成兩部神道、天台神道等神道學說。因此,神道教義(理論神道、學派神道)的形成,可謂是建立於自古以來進行神佛融合的基礎之上的。亦即,神道教義之形成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與外來宗教融合後的產物。這種演變,不僅表現在教義方面,也呈現在神社所供奉的神靈上,陸續出現了佛教系統和陰陽道系統的融合神靈。從這樣的過程也能看出,自佛教傳入日本以後,原有的神道被消化、吸收,納入了佛教體系;而神道的現世利益特性也影響了佛教的本土化特色。但神道信仰在受佛教影響的過程中,其特殊性和本質性的東西也未被佛教取代而消失,反而獲得了進一步的理論化,使得「神佛習合」發展的更加緊密。例如產生於平安末期和鎌倉初期信奉以「本地垂迹說」為中心的「佛主神從」理論的天台神道和真言神道。
 神道的神社一般都設立於能讓人感到具有神性之處所,包括了神的場館與舉行儀式的場館。具有重要任務的神社,則被稱為神宮。比較重要的神道教神社包括:伊勢神宮、明治神宮、日光東照宮、出雲大社、靖國神社等。
神道的重要祭典有1.新年祭;2.神嘗祭;3.新嘗祭;4.月次祭。新年祭又稱春祭,於每年二月四日舉行,主要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收。神嘗祭與新嘗祭則於每年新榖成熟時舉行,於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天皇親自向神明供獻新榖。月次祭則是在每年的六月與十二月的十一日舉行。
嚴格來說,神道並沒有所謂的宗教經典,若要列出有代表性經典的話,《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兩本古書可勉強算是。
【撰寫者】
鄭印君(輔仁大學宗教系副教授)https://is.gd/RTXHPI
-------------------------
( Shinto )教簡稱神道,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分為大和神道和琉球神道。
大和神道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起源於本州島和四國島本地的崇神傳統,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
琉球神道起源於琉球群島,以龍宮信仰、禦岳信仰為主(注:禦岳是對琉球神道聖域的總稱,是琉球神話中神存在的地方,是接待神的場所,大和神道有類似的鳥居)。
神道教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了公元5至8世紀,佛教經朝鮮傳入日本,漸漸在當時的日本擴張開來,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於是便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從外國傳入的“佛法”。
神道教的神道又稱天道,語出《易經》“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自漢以降,神道又指“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
“神道”二字源自漢字,
神道教神社
神道教神社
最早出現在「日本書記」,書中記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神道」二字雖然源自中國漢字,但實際上中國與日本對此詞的概念不同,若按字面來解釋神道教,必會被其名稱所誤導。
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日語中的“かみ”(kami)。日本人稱稱皇室、氏族的祖先與已逝的偉人英雄之靈魂為“かみ”,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岳及樹木、狐狸等動植物的靈稱為“かみ”。“かみ”還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
《古事傳記》一書對Kami作了以下的註釋:“凡稱迦微者(Kami),從古典中所見的諸神為始,鳥獸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稱為迦微。不僅單稱優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兇惡者、奇怪者、極可怕者亦都稱為神。”也就是說: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僅是中國人所謂的神祇,亦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即神道教的核心神明觀念“森羅萬象”。)
歷史沿革編輯
熊野神社
熊野神社
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1] 
神道教信仰多神,號稱有80萬神、800萬神或1500萬神,特別崇拜作為太陽神的皇祖神 ──天照大神。稱日本民族是“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就是神統。祭祀的地方稱神社或神宮,神職人員稱為祠官、祠掌等。 [1] 
神道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世紀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漸漸在當時的日本擴張開來,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傳統信仰與外國傳入的佛法,吸收中國儒家與佛教學說後,漸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神道教初期以伊勢神宮信仰為中心之神道說。鎌倉初期受兩部神道之影郵興起,至南北朝時代(一三三六|一三九二),由度會家行完成。以《禦銀座次第記》、《禦銀座傳記》、《禦銀座本紀》、《賓基本記》、《淒姬命世記》為神道五部書。其後,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對象。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 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稱呼。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教信徒甚為反對。由大陸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教,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大陸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教失勢。 [1] 
至8世紀末,佛教僧的權力亢進,天皇欲抑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 [1] 
9世紀初至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佛教極為盛行,神道教由於沒有嚴密的教義體系和完備的組織,一時成為佛教的附庸。佛教把本地垂跡說應用到對神道教所奉之神的解釋方面,謂佛或菩薩是本或本地,而日本神道教的諸神是佛或菩薩為應機說法而顯現的化身(或分身),稱為垂跡;有時也把日本諸神作為佛教的護法神。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先後形成兩部神道和天台神道等。 [1] 
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7),一部分神道學者把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義與朱熹理學相結合,強調尊皇忠君,主張神道教獨立;從而出現吉川惟足的吉川神道、山崎齋的垂加神道等學派。
德川後期,由荷田春滿倡導,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逐漸形成複古神道;依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日本古代典籍闡述神道教義,反對儒、佛,並利用部分儒、佛學說和某些西方神學思想來解釋神道教義,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世界秩序。同時,在民間以傳統的神道信仰為基礎,吸收復古神道等神學理論,陸續形成若干神道信仰團體,後稱為教派神道。 [1] 
明治維新(1868)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處於依附地位,二者結合形成兩部神道、天台神道等神道學說。 [1] 
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教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 [1]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為了鞏固王權
神道教
神道教
,將神道教尊為國教,是為國家神道,成為明治政府教導百姓忠貞愛國﹑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戰日本神風特攻隊的「英勇表現」就是最佳證明。 [1] 
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布詔書,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信仰神道教的人數約佔總人數的80%。 [1] 
主要派別編輯
神道教大致有三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
神道教
神道教
分有13個教派,每個教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教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教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採傳統的製度,廢止世襲職。設置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 [1] 
兩部神道
亦稱兩部調合(原文作習合)神道或真言神道。兩部指佛教真言宗所說的金剛界、胎藏界,調合指佛教、神道教融合一體,如日本《羅山文集》卷六十九:“所謂兩部習合神道,乃最澄、空海等之沙門,以佛法合於佛道,以胎藏、金剛兩界合於陰陽,遂以為神佛本跡一體。”這種神道學說是以本地垂跡理論為指導,用真言宗“金胎(金剛界和胎藏界)不二”思想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認為世界萬有的基本要素是金剛界(智、心、識)和胎藏界(理、色、地、水、火、風、空),而大日如來是統一金、胎兩部的本體,一切皆為大日如來的化身。伊勢神宮內宮所祀天照大神為胎藏界的大日如來;外宮所祀豐受大神為金剛界的大日如來。從鎌倉到室町時期(約13~15世紀),教理逐漸系統化。主要文獻有《麗氣記》、《中臣祓兩部鈔》等。 [1] 
天台神道
亦稱日吉神道(因所奉山王在日吉神社)、山王一實神道。以天台宗空、假、中三諦圓融教義為基礎而建立。認為釋迦牟尼是一切神、一切存在的本體,也是日本天台宗大本山比叡山保護神山王的本體;山家(天台宗)的山字的豎三畫即空、假、中三諦,橫一畫即一字,這是三諦即一之意;同樣,山王的王字的橫三畫為三諦,豎一畫為一,也是三諦即一。日本天台宗用這種學說來論證神佛同體之義。主要文獻有《山家要略記》、《三寶住持集》等。 [1] 
反佛教神道學派
日本進入鎌倉幕府時期(1192~1333)以後,確立了以封建領主經濟為基礎的武士統治體制。宗教界舊有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真言宗等日見衰微,而新成立的淨土宗、真宗、日蓮宗以及新從中國傳入的臨濟宗、曹洞宗正在迅速傳播,在神道界也出現了反對佛教的神道學派,其中影響大的有:
① 伊勢神道。14世紀由伊勢神宮外宮祠官度會行忠、度會常昌等創立,故亦稱外宮神道或度會神道。否認本地垂跡說,提出系統的以神道為主體,以儒、佛、道為從屬的神道理論。認為宇宙的本原神是國常立尊,其創造萬物的神妙作用稱做天禦中主神,二神共為一體。宇宙本原神具有五行之首的水德,而伊勢外宮所奉的豐受大神是水神和食物神,與天禦中主神也是同體;伊勢內宮所奉的天照大神是日神,具有火德,與豐受大神互相依存;並強調神皇一體思想,認為“大日本者,神胤也。……神者君之內證,垂慈悲而同塵;君者神之外用,昭儉約而治國”。他們還注重封建道德的宣傳。主要文獻是《神道五部書》。
② 吉田神道。由室町時期文明年間(1469~1487)京都吉田神社的祠官吉田(祖姓卜部)兼俱創立,也稱卜部神道、唯一神道(謂日本自古唯有神道,“純一無雜”)。反對“佛主神從”的神道學說,認為宇宙的根本神是太元尊神,《日本書紀》中稱之為國常立尊,它是萬物的本體;不是神為佛的化身,而是佛為神的化身;神道是安人心,防鬼神之道;人心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七個機能,人身有生、長、病、老、死五種機能,而要使這些機能表現正常,就應作“內外清淨”的修行。自稱所創神道是無本宗源神道、大日該國固有之神道。主要文獻是《神道大意》、《唯一神道名法要集》。 [1] 
神儒調合的神道學派
江戶時期 (1603~1867),儒學從佛教中獨立出來並得到迅速發展,一些神道學者吸收儒學的理論,特別是其中的朱熹理學,創立了神儒調合的神道學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①吉川神道。亦稱理學神道。創立人吉川惟足先從伊勢外宮祠官度會延佳學度會神道,又從吉田兼從學吉田神道,並吸收朱熹理學而建成。認為朱熹理學中的太極即日本的國常立尊。一切神即為太極的具體表現。把一般神社神道稱為行法神道並予以批評,稱自己的神道為治天下的神道,推崇儒家倫理,特別強調君臣之道,謂人倫之道以君臣之道為最高,以此忠道貫於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之道,而“君臣之道,萬古不易”。五行中土是萬物之母,金是五行中最重要的,就人心講它是義,是“ 敬之用”;敬義一體,此為人倫道德的根本。主要文獻有《神代大意講談》、《神道大意注》、《日本神道學則》、《神代卷惟足抄》等。
②垂加神道。山崎?齋創立。齋名嘉,字敬義,?齋是號,幼曾出家為僧,後習朱子學,還俗為儒,晚年從度會延佳和吉川惟足學神道,把朱熹理學與神道教結合起來創立垂加神道。垂加兩字取自吉川惟足所授垂加靈社之號,原出自度會神道的經典《倭姬命世紀》:“神垂以祈禱為先。冥加以正直為本”?齋常以“神垂祈禱、冥加正直”為座右銘。其神道學說主張“道即大日孁貴之道,教則猿田彥神之教”,猿田彥神即迎天孫下治人間之神;並以朱熹的理氣說和五行說解釋神世列代的神話,以陰陽五行配天神七代;鼓吹尊皇忠君,大義名分,宣傳以日本為世界中心的神國思想。主要文獻有《神代捲風葉集》、《中臣祓風水草》、《垂加草》等。
從江戶時期元祿年間(1688~1703)到明治維新,由國學者荷田春滿倡導,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完成複古神道的學說體系,反對神道教依附於佛教或儒教,反對用儒佛思想解釋日本古典和神道,主張依據日本經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來探明日本神道教的本義。認為宇宙萬物的創造神是天禦中主神,世界分為顯(現世)、幽(死後世界)兩界,現實世界由天照大神的子孫天皇統治,而死後的世界由大國主命統治。人死後要在幽界接受審判。根據生前的不同行為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善成神者將長生不死。認為倫理綱常中孝道最重要,廣義的孝包括孝父母、敬神和忠於天皇。鼓吹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當統治世界,其國體皇位尊嚴無上。其思想對明治維新王政復古有很大影響,也是近代神社神道的主要理論依據。主要文獻有荷田春滿的《創學校啟》,本居宣長的《直毗靈》、《玉?百首》、《百事記傳》,平田篤胤的《古道大意》、《俗神道大意》等。 [1] 
民俗神道
日本民間流行的一般神道信仰,如對土地神、屋神的信仰以及重視崇神祭祖的儀式和占卜、咒術、巫醫等方術習俗等。實際上與神社神道無嚴格區別。 [1] 
文化編輯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內,都會被父母帶領參拜神社,在3、5、7歲
神道教
神道教
的11月15日所謂七五三節要參拜神社,升學、結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時求籤、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禮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個神社門前有一個叫做“ 鳥居 ”的日本牌坊,正殿門楣上掛一鈴鐺,懸一粗繩,參拜者先要拉動粗繩,再大聲鼓掌以驚動神靈,然後雙手合一默默祈禱。一般不用下跪,但進入殿內須脫鞋。因日本大學升學競爭相當激烈,每年高考時,都有大批學生到神社祈禱。神社不設立靈牌。具有重要任務的神社,一般稱為神宮。比較重要的神道教神社有伊勢神宮、明治神宮、日光東照宮、出雲大社、嚴島神社等。
神社與神宮
到日本旅遊的人一定會參觀神社,並對這大大小小的神社留下深刻的印
神道教
神道教
象。神社與神宮是神道教徒祭祀之處,至於何時起源已無法考據。最初的神社形式是在樹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種一常綠樹,信徒們相信神靈居在其中,遂開始敬拜,稱為“神籬”,以後就漸漸發展成今日的各種神社了。
依所祭拜的亡靈種類,神社被區分成六大類:
(1)祭祀古代諸神祇的神社;
(2)祭祀歷代諸天皇亡靈的神社,又稱神宮,如祭拜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
(3)祭祀有功勳皇親的神社;
(4)祭祀國家功臣的神社;
(5)祭祀諸氏族祖先的神社;
(6)祭祀國郡鄉土功勞者的神社。
總計日本現有神社已超過八萬座,其中每年參拜人數最多的有:鎌倉八幡宮(約六百萬人)、伊勢皇天大宮(約四百八十二萬人)、東京明治神宮 (約六百二十五萬人)與靖國神社(約三百萬人)。
神社通常有一個具傳統風格的入口,稱為鳥居,從鳥居沿正道而行,可到達淨盆處,參拜者可在此洗手漱口。神社本殿供有神體(Shintai,又稱御靈代),不過只是一些象徵物,如神鏡、木偶、叢雲劍等。 [1] 
教義與經典
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週的固定禮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
神道教
神道教
日至神社參拜,也可按照個人需要隨時到神社膜拜,虔誠的神道教徒則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新生兒出生後30~100天內需參拜保護神,3、5、7歲的兒童則於11月15日七五三節參拜神社,感謝神祇保佑之恩,並祈祝兒童能健康成長。日本人多同時信奉神﹑佛兩教,婚禮多從神道教習俗,而喪殯則多從佛教葬儀。傳統日宅兼有神道神龕與佛教祀位,神道神龕多是供奉保護神與天照大神,佛教祀位則是敬拜祖先亡靈。
神道教的重要祭典有(1)新年祭;(2)神嘗祭;(3)新嘗祭;(4)月次祭。新年祭又稱春祭,每年二月四日舉行,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為主;神嘗祭與新嘗祭於每年新谷成熟時舉行,每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天皇親自向神明供獻新谷;月次祭則於每年的六月與十二月的十一日舉行。
祭祀主要內容有三部份:行禊祓 ﹑奏神樂﹑向神祈禱。禊祓乃指在某一時期內要潔淨身心與各種飲食器皿,是為齋戒;神樂又稱神遊,是一種祭神的宗教音樂;祈禱則和一般宗教祈禱相似,祈求國泰民安與個人蒙福。神道教特別注重戰爭勝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戰事,便有大批的神道教徒為了戰勝至神社膜拜祈求。
嚴格說來,神道教並沒有經典可尋,若要列出具代表性的經典,《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兩部古書可勉強稱為神道教經典。
《古事記》計有上﹑中﹑下三卷,全書收納開天闢地以來至公元628年推古天皇的各種神話﹑傳說﹑歌謠與歷史,是以天皇為中心的一貫思想,於公元712年由太安萬侶奉元明天皇之命撰成。十八世紀時本居宣長著《古事記傳》為《古事記》作批註,成為研究日該國學與古代宗教﹑歷史的重要書籍。
《日本書紀》共計三十卷,是日本最古老的官撰正史,以漢文寫成,記載神話時代至持統天皇 (公元697年)的事蹟,公元720年由舍人親王與太安萬侶等人完成。根據1981年在日本的宗教調查﹐當時日本的宗教人口為二億多﹐是全人口的二倍以上。大部份的成人持有兩﹑三種不同的信仰﹐此為日本宗教的特徵。因為江戶時代的檀家製度﹐強制性地使佛教成為家庭的宗教﹐明治時代國家神道的氏子製度﹐使神道教進入家庭﹐因而佛教及神道教便成為一般日本家庭的宗教信仰。
縱觀一般日本人的一生﹐在他們的生活中﹐亦參與許多的神道教及佛教的慶典活動﹐混合著神道教及佛教的色彩﹐從男孩出生後第32天﹐女孩第33天﹐就會被帶往神社參拜出生地的守護神﹐男童在三歲和五歲﹐女童在三歲和七歲時﹐也會被帶往神社參拜﹑祝賀及祈願孩童的成長。每年新年時大多會到神社參拜。成年後近90%的婚禮是採用神道教儀式的﹐但許多年輕人則喜好基督教的結婚儀式(在旅館有專供婚禮用的禮堂或教堂)。到最後一生的盡頭則是佛教喪禮。但如果你問他們什麼是神道教及佛教時﹐大多數的
神道教標誌
神道教標誌
人卻答不出來。
神道教的神觀和基督教的神觀完全不同。神道教是多神教,日本人認為有八百萬神(虛指,表示很多),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陽、火、雷、動物(如狐、蛇)、祖先的靈等都成為他們祭祀崇拜的對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陽神(如天照大神)等等。
到神社參拜者,通常會先到神社的小水池處洗手,表示潔淨後再去參拜。而傳統的神道教結婚禮在進入神殿前有手水儀式,是用水洗手和口以表示潔淨的儀式。
在神道教中把大地也當做神,因此在地上蓋房子時有“地鎮祭”儀式:神道教的神宮以祝詞來慰撫地神使其不發怒。即使科學先端的原子爐起工式時也舉行了地鎮祭儀式,這背後反映出他們的懼怕及對安全的期望。
江戶時代中期開始,訂定每年十一月十五日為祝賀男孩三歲及五歲,女孩三歲及七歲的成長節日簡稱七五三節(起因於早年孩童的夭折率高,存活不易)。這些孩童們被帶往神社參拜,一方面感謝,另一方面祈願孩童能繼續平安的長大。 [1] 
神社神道
神道教的主體。因以神社為主要祭祀場所和宗教活動中心而得名。又因重視對天地神祇和祖先神的祭祀,亦稱祭祀神道。崇信皇祖神天照大神,主張神皇一體、祭政一致。明治維新以後居於國教地位,被稱為國家神道。在行政和教育上與國家密切結合,進行敬神愛國、崇祖忠皇教育。全國有大小神社8萬多個,其中重要的有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供奉明治維新以後100多年來在侵略戰爭中死亡的官兵名冊,其中包括被遠東軍事法庭處以絞刑的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 [1] 
主要神祇
① 國常立尊。天地開闢後最初出現的神,即神世七代的第一代神。《日本書紀》第1卷載稱:“天地開闢生成之初,於時天地之中生一物,狀如葦芽,便化為神,號國常立尊。”
② 造化三神。《古事記》中記載天地形成後最早出現的天之禦中主神、
神道教
神道教
高皇產靈神、神皇產靈神,此三神創造萬物,並謂天禦中主神,是天地初分時天上最高的元始神。他們與皇祖神天照大神都受到特別尊崇。
③ 伊奘諾尊(亦作伊邪那歧命)。日本神道教所說神世(神代)七代中最後一對配偶神中之男神,與女神伊奘冊尊(亦作伊邪那美命)一起稱為日該國土的生成神。謂此二神受天神之命造成大八洲 (日該國土)、山川草木以及主宰萬物的各種神靈,其中包括天照大神、月讀命、素盞鳴尊等神。
④大國主命。也作大國主神、國造大神,又名葦原醜男、八千戈神、大已貴命,為國土經營神。據《古事記》載,大國主神奉天神之命,與出雲國的少彥名命共同經營國土,開墾田畝,興修水利,開拓山林,發展畜牧,除災醫病。後把國土讓給天孫瓊瓊杵命,而專司“幽界”之事。
⑤ 天照大神。亦稱天照大御神、天照大日孁貴、大日孁貴,伊勢神宮稱之為天照坐皇大御神;是太陽女神,日本天皇尊奉為祖先神。《日本書紀》稱伊奘諾尊和伊奘冊尊生出大八洲及山川草木後,“共議曰:吾已生大八洲國及山川草木,何不生天下之主歟?於是共生日神,號大日孁貴”。後派天孫瓊瓊杵尊下治“葦原中國”(日本),於是,天照大神後裔世世代代作為天皇統治日本。
⑥ 瓊瓊杵命。亦作天津彥彥火瓊瓊杵尊,神道教謂其為天照大神之孫(天孫或皇孫),奉天照大神之命降世統治日本。《日本書紀》載,天照大神與高皇產靈神議,派瓊瓊杵命君臨葦原中國
https://is.gd/OCo4HA
-------------------------------------
日本神道教究竟是什麼?淺談日本的神道教
2017-09-11 由 日本視角 發表于文化
說起日本的神道,也就是「神道教」,簡單地說就相當於中國的儒教,是日本原始本土文化的核心部分內容,也是如今的日本國社會文化構建的源泉和基礎,更是日本民族性構成的基本要素和出發點。
在如今的日本文化中,神道教無處不在,已然成為了日本國民幾千年來亘古不變的精神支柱,也是這個民族日常生活以及各種行為的思維邏輯基礎。
說白了,神道教就是日本文化的「根」和「魂」。
神道的概念
按照江戶時代的國學學者平田篤胤的解釋,「神道」就是「如此靈妙之物」的意思。
要追溯起來,日本「神道」這個概念,還是從中國儒學典籍《易經》中借鑑來的。
《周易》的觀卦之《彖》傳是這麼記載的:「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這裡的神道是指自然的神妙變化的法則,指的是聖人取法於這個法則,建立政教制度,對社會進行治理。
後來神道被解釋為宗教意義上的「神明之道」、「神靈之道」。
神道的起源
日本神道教(Shinto)簡稱神道,發源於洪荒時代,起源於大約公元3世紀左右。
當時正是中國的三國時代,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就有記載:倭人,其邪馬台國的女王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據說是當時的日本女王剛統一了日本島國的零散部落,想通過祭祀太陽等宗教活動,祈盼國家長久治安和風調雨順,現在已成為日本國民固有的宗教信仰。
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只,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公元5世紀,「大和國」基本統一了日本列島,也繼續以太陽為崇拜圖騰,進行祭祀。
「神道」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書紀》,書中記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二字雖然源自中國漢字,但實際上中國與日本對此詞的概念不同,我們若按字面來解釋神道教,必會被其名稱所誤導。
到了公元8世紀,也就是中國唐代的時候,日本與唐帝國有了接觸,為中國的強大所震撼,產生了極度的自卑心理,於是便偽造國史,抬高自己,先後撰寫完成了《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半真半假的史書,將神話與真實的歷史糅合在一起,把神話中的天照大神當成自己的祖先,天皇從此成了神的代言人。
而神道教也逐漸變成了天皇統治臣民的有力武器。
神道的發展過程
根據學者研究發現,日本神道的發展經歷了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自發的原始神道時期;
第二階段:神佛接觸的神社神道時期;
第三階段:國家神道時期;
第四階段:現代神道時期。
第一階段的自發原始神道時期,指的是從日本的原始蒙昧時代到公元5-6世紀,這個階段的日本民眾對神的崇拜完全是自發的、低級的和不成系統的,而且也沒有任何理論基礎。
第二階段是從公元5-6世紀到19世紀,也就是日本維新變法前夕,長達一千多年,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變化就是中國的佛教典籍和文化輸入到了日本,對其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由於佛教實力強大,一度成為了國教,這個時期的神道教不是臣服於佛教,就是與佛教鬥爭,你來我往,爭鬥不休。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千多年正是日本幕府的統治時代,天皇的權力被剝奪,地位很低,窮困潦倒,甚至到了快要沿街要飯的地步,而明治維新改變了這一切。
▲ 明治天皇
第三個階段就是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是國家神道時期。
在此期間,伊藤博文等人制定法律,將明治天皇推向神壇,以此為號召,掃清德川家族的影響,大力推行維新變法,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現代化強國。
然而,日本在國家神道教的蠱惑下,決定由軍國主義掌權,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損害了整個東亞和南亞,最終被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炸服。
第四個階段就是現代神道時期。
二戰之後,美國廢除了日本國的神道教,不再承認天皇有神一樣的地位,先後下達了《廢除對政治、民權及信教自由的限制》、《關於嚴禁政府保證、支援、保全、監督及其弘布國家神道之要件》,這個文件就是《神道指令》。
《神道指令》規定,在取締國家神道的同時,神社、神道在清除軍國主義和過激的國家主義要素之後,可以作為與國家政權無關的民間宗教繼續存在。
日本從此進入了現代神道教時期,一直延續至今。
▲ 伊藤博文
教派神道十三派:黑住教、禊教、神道大教、神道修成派、神理教、神道大成教、神習教、出雲大社教、御岳教、扶桑教、實行教、天理教和金光教。
神道祭祀分類
仲春(2月),祈年祭。
季春(3月),鎮花祭。
孟夏(4月),神衣祭、大忌祭、三枝祭、低俗作品請刪除祭。
季夏(6月),月次祭、鎮火祭、道饗祭。
孟秋(7月),大忌祭、低俗作品請刪除祭。
季秋(9月),神衣祭,神嘗祭。
仲冬(11月),上卯相嘗祭、寅日鎮魂祭、下卯相嘗祭。
季冬(12月),月次祭、鎮火祭、道饗祭。
祭祀的主要內容有三部分:行禊祓、奏神樂、向神祈禱。
禊祓指的是在某一時期內要潔凈身心與各種飲食器皿,是為齋戒;
神樂又稱神遊,是一種祭神的宗教音樂;
祈禱和一般宗教祈禱相似,祈求國泰民安與個人蒙福。
神道教特別注重戰爭勝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戰事,就會有大批的神道教徒為了戰勝至神社而膜拜祈求。
另外,到神社參拜的人,通常會先到神社的小水池處洗手,表示潔凈後再去參拜。
而傳統的神道教結婚禮在進入神殿前有手水儀式,是用水洗手和口以表示潔凈的儀式。
神道中的神宮和神社:伊勢神宮、熱田神宮、出雲大社、八坂神社、伏見稻荷大社和吉備津神社。
▲ 伊勢神宮
教義與經典
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周的固定禮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參拜,也可按照個人需要隨時到神社膜拜,虔誠的神道教徒則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
新生兒在出生後30~100天內需參拜保護神,3、5、7歲的兒童則於11月15日七五三節參拜神社,感謝神只保佑之恩,並祈祝兒童能健康成長。
縱觀日本人的一生,他們多數同時信奉神、佛兩教,婚禮多從神道教習俗,而喪殯則多從佛教葬儀。
傳統日宅兼有神道神龕與佛教祀位,神道神龕多是供奉保護神與天照大神,佛教祀位則是敬拜祖先亡靈。
https://is.gd/PhbvPa
-----------------------
關於日本「神道教」,你可能不知道的17件事
日本是一個擁有多元宗教的國家,但你是否聽說過在日本「土生土長」的宗教呢?看完接下來的17個敘述,你就能更了解神道教!
1. 日本的宗教──神道教,日語叫作「神道(Shinto)」。
神道教起源於日本,起初發展自一個小村落的民間信仰及對大自然的敬仰而來,慢慢傳到日本全國後,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稱為「神道教」。
2. 神道教的美德-淨明正直(浄明正直)
淨明正直,是由淨,即潔淨;明,即光明;正,即誠實;直,即正直等4種概念組成,神道教認為污穢的事物(穢れ)是由外來的。
3. 多神崇拜是神道教的文化
神道教的眾神包括悲劇地死去、或是生前對世界有很大貢獻的先人,也有來自被古人所記載、由大自然、天氣、大地等等而生的古代神祇。神道教有很多很多的神,所以有一句日語片語叫作「八百萬之神」(八百万の神),意指為數眾多的所有神明。
4. 在神道教的觀念中,大自然與神被視為一體
mi__mori
由一個日本小村落的古時民間信仰來看,大自然本身及包含的所有事物都是被崇敬的,而且被視為神,例如山即被尊崇為山神。
5. 在神道教,眾神是親切和熟悉的
神道教的神被視為人類的引領者。祂們會給予生存的提示或者幫助人類解決自然災害對生存所帶來的破壞;雖然有些神會惡意帶來破壞,但大部份都是和平的。
6. 在神道教,人類可以被推崇為神
PIXTA
當人悲慘地死去,世人認為這死去的人的怨恨會對世界造成傷害。所以為了避免傷害世界的事情發生,神道教的人會崇拜這些人為神;為世界作出貢獻的人也會被推崇為神。
7. 一位出名的神道神-氏神
PIXTA
氏神是被一個地區的人所尊崇的神。這個地方的人崇拜氏神的原因,是希望他們所在的地方能得到氏神保護。信奉氏神的人被叫作氏子, 而供奉氏神的神社被稱為氏社。 在全日本都能看到崇拜氏神的地方;其中一個供奉氏神的著名地點就是上圖中、位在廣島的嚴島神社。
8. 神道教中,沒有關於「上帝」的事
shotanagai
由於神道教是起源於一個小村莊的民間信仰及對自然的崇敬,因此教義中並沒有提及像基督教聖經一樣關於上帝的字眼。相反地,像是《古事記》、《日本書紀》、《古語拾遺》和《宣命》等書被視為是典型書藉,亦被稱為神典。上圖就是古事記的其中一頁。
9. 神道教沒有一位正式的創始人。
co.yuka1977
在基督教有耶穌,但在在神道教,並沒有先知和創始人。而且,在奈良時代,神道教曾經與佛教融合成為一個宗教,這個狀況一直維持到明治時期。明治時期,人們把對天皇的崇拜和對神道教的崇拜混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宗教,叫作國家神道。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家神道就沒落了,時至今天,神道教入主了神社,亦被稱為神社神道。
10. 神道教中,祭祀是聯繫人與神的儀式。
amano.jun
在神道教中,有11種祭祀的儀式。人們用這些儀式來表達對神的忠誠和祈求神的保祐及財富。在日語,祭祀也可被叫作お祭り(Omatsuri)。
11. 祭祀是在神道神社進行的。
daydream._.y
在日本,神道神社叫作Jinja,所有祭祀都在神社進行。神社是莊嚴的地方,做壞事像是亂丟垃圾和偷竊等,會被視為禁忌。 比較有名的神社則如位於澀谷的明治神宮、靖國神社和京都的伏見稻荷大社。 上圖攝於伏見稻荷大社。
12. 祭祀是由三個部份組成。
ryousuke.shim
次序是這樣的:宵祭,祝祭,和後祭。 宵祭是歡迎神的儀式、祝祭是用來慶祝神的存在;祝祭的時候,人們痛快暢飲且會一直熱熱鬧鬧的,這被視為是好事,因為人們相信他們越是樂在其中,神便越高興。而最後的後祭,是與神接觸的儀式。
13. 祭祀進行時, 神會坐在叫作「御神輿」的轎內。
sakiallie
祭祀進行時,有一個時段是有幾個人抬著御神輿到處走,因為他們相信神在祭祀時是坐在御神輿中的。御神輿本來是奈良時代的貴族所用的轎,在祭祀以外的時間,則是被保存在神社內。
14. 一所神社的主要祭祀-大祭
hodosanjinja
除了儀式,有很多神社會進行其他節目,例如在神社入口的路和神社周圍讓市民擺置不同種類攤位,像是煙火等等。除了和宗教有關, 祭祀在人們心中也作為生活一部份,因此他們在當天都會外出和玩樂一番。
 15. 神社的入口-鳥居
PIXTA
鳥居,象徵的是神社這莊嚴範圍的入口。人們相信神的進出都會經過鳥居,人們要進入神社也必需通過鳥居喔!
16. 負責營運神社的人─「神職」和「巫女」
mashmash02
神職是負責協調祭祀、打理神社日常工作和仕奉神社裡神祇的人,他們全都是男性。巫女的職責與神職一樣,只不過是女性。上圖裡的人便是巫女。
17. 參觀神社時的禮儀
請觀賞以上的影片來了解更多!不用多說,前文也有提到,在神社內是不能任意破壞和盜竊的,要尊重神社喔!
以下所介紹的是前文提及的3間神社。
明治神宮(明治神宮)
rikimaru38
明治神宮位於東京澀谷,供奉的是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后。每年在日本的元旦日會有最多的參拜者。官方英語網站請按此
地址:東京都涉谷區代代木神園町1-1
靖國神社(靖国神社)
PIXTA
靖國神社是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它是用來供奉明治維新和1853年後在戰爭時死去的軍人。 官方英語網站請按此
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三丁目1番1號
伏見稻荷大社(伏見稲荷大社)
伏見稻荷大社位於京都府伏見區,它供奉日本神話出現的宇迦之御魂神(ウカノミタマ,Ukanomitama)。這神社著名之處在於它把很多個鳥居密密地排列在一起。日語網站請按此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伏見區深草藪之内町68番地
【日本文化】關於日本「神道教」,你可能不知道的17件事 | tsunagu Japan 繫日本 http://bit.ly/2BmAOwJ
-------------------------
神道(日語:神道/しんとう、かんながらのみち Shintō, Kannagara no michi;也稱為「惟神の道」、「随神の道」)是日本的原生傳統宗教,為日本民族的民族宗教,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屬於泛靈多神信仰。其特色是將世間萬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視為神,從山、海之類的自然界物體或現象、祖靈、傳統神話中的神祇與英雄、乃至各種幽靈等皆是,數量之多可以「八十萬神」[註 1]或「八百萬神」[註 2]來形容。與其他民間信仰相似,神道沒有統一的信仰組織,旗下分為數個流派。
神道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世紀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朝鮮半島的百濟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神道」這個稱呼。
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日語中的「かみ」(kami)。當時的日本人稱已逝的人之亡靈為「かみ」,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樹木、狐狸等動植物的靈魂稱為「かみ」。「かみ」還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其後,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武士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對象,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信徒甚為反對。蘇我氏支持佛教。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中國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兵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衡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即神佛習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
14世紀北畠親房著《神皇正統記》,上起於神代,終興國初。《神皇正統記》中的天皇世系經德川光圀《大日本史》採納成為官方史家定說。[1]
德川家康的儒臣林羅山提出神道即堯舜之道,皇祖皇宗的正道與儒教的精神同一。
德川義直繼承了林羅山的神道觀,著有《神祇寶典》,排斥佛菩薩本地垂跡說;主張神道即王道,即堯舜之道,即儒道、聖賢之道,即「《易》云: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2]德川義直認為日本為神靈棲舍之所,故稱為神國,其寶稱神器,守神器之人稱神皇,其兵稱神兵。神意人心本是一理,劍璽鏡即勇信智,璽鏡為文,劍為武。若林強斎繼承了山崎闇斎的垂加神道,著《神道大意》強調儒教即神道。
當時盛行的還有朱子學派儒者山崎暗齋的創立垂加神道。陽明學派儒者中江藤樹提出神明即良知的本體;其門人熊澤藩山以此為旨著《神道大義》,主張神道與儒教一致,「以神明之本體為良如」,神道以正直為體,知仁勇為三德,三種神器分別象徵了知、仁、勇。荻生徂徠的門人太宰春台在《辨道書》中指出,神道即《周易》觀卦《彖》傳中的「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出口延佳受林羅山的影響,收集戰國時代以來散逸燒亡的神宮舊記和神書,導入理氣學,創設的伊勢神道則以《周易》易理為神道,強調神道即天下萬民的道。出口延佳撰有《中臣祓瑞穗抄》、《神代卷講述抄》、《太神宮神道或問》。
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本居宣長反對把儒家和神道混同,由此產生了復古神道。荷田春滿及其門人賀茂真淵通過對《萬葉集》、《古事記》的古語、國學的研究創設復古神道,把《古事記》奉為第一神典,主張以孝道為先,孝父母、敬神和忠於天皇。復古神道主張古道即神道,萬國都承蒙天照大神的御德;日本是天照大神降生之國,其子孫天皇萬世一系,繼承三種神器,居於萬國之上。平田篤胤是復古神道的集大成者。平田篤胤早年在朱子學者中山青莪門下學習漢學,批判太宰春台《辨道書》,著有《古道大意》,提出日本人都是神的後裔。他以中國自古革命不斷、亂臣賊子眾多為根據,論證日本輸入儒道以來也戰亂不斷。他在《赤縣太古傳》、《三五本紀考》中提出,中國才是日本神祇渡海所經營的,三皇五帝是從日本渡海去的神;他著《俗神道大意》排斥其他神道派別為俗神道。
明治元年正月,明治天皇下詔宣布太政復古。明治元年十月十七日,明治天皇親祭冰川神社並下詔宣布祭政一致:
詔崇神社重祭祀皇國之大典政教基本。然中世以降,政道漸率,祀典不舉,遂馴致綱紀不振。朕慨之方今更始只秋,新置東京親臨視政,將先興祀典張綱紀,以復祭政一致之道也。
明治二年12月,宮內建成新神殿,供奉八神、天神地祇和歷代皇靈。1870年1月3日,在新神殿中舉行天皇親祭,並發布《鎮祭詔》:
朕恭惟大祖創業,崇敬神明,愛撫蒼生,祭政一致,所由來遠矣。朕以寡弱夙承聖緒,日夜怵慯懼天職之或虧,乃祗鎭祭天神地祇八神曁列皇神靈於神祇官,以申孝敬庶幾,使億兆有所矜式。
明治3年1月3日(1870年2月3日),明治天皇作大教宣布詔書:
朕恭惟天神天祖,立極垂統;列皇相承,継之述之。祭政一致,億兆同心。治教明於上,風俗美於下。而中世以降,時有汚隆,道有顕晦,治教之不洽也久矣。今也,天運循環,百度維新,宜明治教,以宣揚惟神大道也。因新命宣教使,以布教天下。汝群臣衆庶,其體斯旨。
隨後神道成為國家的宗教,興起「廢佛毀釋運動」,以致許多佛寺遭毀。雖然明治憲法承認宗教信仰自由,但崇拜神道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此一近似於國教的神道信仰體系被稱為「國家神道」。明治維新執行王政復古、祭政一致,再次確立王朝時代以來的神社制度,展開神祇官復興運動。明治五年三月創立教部省,確立政教合一,在國家層面設大教院,主祭天之御中主神、高皇產靈神、神皇產靈神和天照大神。在地方上設立中教院、小教院。明治三十一年十一月創設全國神職會。國家神道的制度直到二戰後,才在盟軍占領當局要求政教分離的指導下被廢除。
根據日本文化廳在2016年的統計,神道在日本國內約有8千9百萬信徒,佔日本居住人口(含外籍居留人口)比例達47.4%[3],但此數據沒有考慮到日本的神佛習合現象(類似華人的三教合一)。有人認為實際上真正虔誠的神道信徒數量並不多,日本五大報之一的《日本經濟新聞》則指出很多日本人不過是進去寺廟裡面求神許願罷了,並不是真正擁有宗教信仰[4],但實際上,宗教除了制度性宗教外,還有非制度性宗教,求神許願本身也是宗教行為的一種,不能說成沒有宗教信仰。
祭儀
日本神道祭祀包括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5]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6]大祀包括大嘗祭。中祀包括新嘗祭、神嘗祭、相嘗祭、神衣祭、祈年祭。小祀包括鎮花祭、鎮火祭、鎮魂祭、三枝祭、道享祭、風神祭、祈雨止雨祭、月次祭、星祭、招魂祭、荒神祭、地鎮祭。《古事記》中除了至尊神天照大神以外,神道教的神按職別包括六個輔佐神、五部上祖神、三十二神、五行神、風神、雷神、山神、草神、海神、河神、二十一祓神、六福神、道祖神、和歌神、八大武神、軍神、酒造祖神、醫術祖神、神樂祖神、服部祖神等等。
神前結婚式
神前結婚式可追溯到伊勢禮法。1878年,深受水嶋流禮法家影響的伊勢神宮的神宮教院頒布神道綱領《五儀略式》,包括誕生之式、創業之式、婚姻之式、奏功之式、葬祭之式五種。不久《類聚婚禮式》一書出版。明治三十三年,以大正天皇結婚為契機,出現了明治式神前結婚法。1899年,華族女學校校長細川潤次郎男爵擬定了《新撰婚禮式》,提倡推廣神前結婚式。翌年禮法講習會在日比谷大神宮(東京大神宮)為當時身為皇太子的大正天皇的結婚式舉行演習。此後大正神前結婚法集其大成。目前神前結婚式有三種:自家神前結婚式、氏神神前結婚式、宗教神道教會結婚式。結婚祭儀分為幾個步驟。社司為新人開啟神社大門,新人獻上神饌,社司吟誦祝詞,新人交換誓詞並獻上玉串再敬拜。擺上神酒、一獻、二獻、三獻。媒人、男方親族及女方親族入座,與新人敬酒並問候。結婚式舉行完後,緊接著舉行「披露宴」。結婚式只有新郎新娘、媒人夫婦、雙方父母、近親參加。「披露宴」意即「公布於眾」,所以參加的人可以很多,如雙方工作單位的同事、遠親、同學、朋友均可參加。
神道結婚式 
神道結婚式 
皇祖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是天皇一系的祖宗神,天皇所郊祀的皇大神[7],即日神,為治天(天的君王)。
天照大神賜給其子孫三神器,即八咫鏡、草薙劍、八阪瓊曲玉,作為統治的憑證神璽,保佑子孫永遠統治日本[8][9]。
垂仁天皇下詔祭祀天照大神,以兵器祭神祇。[10]
伊勢神宮皇大神宮(內宮) 
伊勢神宮秋季神楽祭 
例祭幟 
分類
神道依信仰形態可分成: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採傳統的制度,廢止世襲職。設置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布詔書,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信仰的主流。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內,都會被父母帶領參拜神社,在3、5、7歲的11月15日所謂七五三節要參拜神社,升學、結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時求籤,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禮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個神社門前有一個叫做「鳥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門楣上掛一鈴鐺,懸一粗繩,參拜者先要拉動粗繩,再大聲鼓掌以驚動神靈(日本稱為御魂),然後雙手合一默默祈禱。一般不用下跪,但進入殿內須脫鞋。因日本大學升學競爭相當激烈,每年高考時,都有大批學生到神社祈禱。
神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VPvhID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