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利算在地下融資裡算是最便宜的了,
有3分利是這樣來的,是一般的婆婆媽媽有存了一筆錢,
然後放到地下錢莊賺三分利,然後地下錢莊會放款出去約7~9分利,
這是傳統地下融資~(3分利= 1萬元 =1個月300元利錢 1年要3600元)---三分利----每萬元每天10元利息
像現在喔,銀行動不動就循環複利,比吸血鬼還恐怖,所以建議妳除非找認識的借款,
不然錢還是不要亂借~
補充:3分利=1個月3%*12個月=36%年利率 (年利率算高的喔)
一般銀行都是以”年”利率做為計算,舉例而言,年利率2%,換算成月利率為0.166%。
但民間常見的借貸是月息”3分”,也就是月息3%,例如收3分利,也就是要付月息3%,
換算成年利率就高達36%。
------------------------
月息三分如何計算?
民間借貸尤為常見的,就是月息三分、月息兩分,有些新手表示不是很懂。其實很容易理解,月息三分就是月利率3%的意思,那麼相應的年利率就是12*3%=36%。如果借了10000塊錢,那麼一個月的利息就是300,一年的利息就是3600,這利息可不低啊,一般人哪能承受的起?
注意:這裡算的利息指的是單利,不是複利。如若按照複利計算的話,核算成年利率會更高。
單利:利息僅按原始本金計算,利息不計入本金利息。就是利不生利,即本金固定,到期後一次性結算利息,而本金所產生的利息不再計算利息。
複利:複利的計算是根據其產生的本金和利息計算的。複利其實就是利滾利,即把上一期的本金和利息作為下一期的本金來計算利息。
如果按照複利計算,一年後的本息和將是:10000x(1+3%)^12=14257.61元,這裡的利息變成了4257.61元,核算成年化利率為42.58%,比36%高了不少。
---------------------
收於《海音詩》。此組詩又載於陳漢光《臺灣詩錄》。此詩又載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吳幅員《臺灣詩鈔》。
海音詩
詩序:
私典有曰「小押」者,皆兵卒為之。每質物一百文,只給九十一,謂之「九抽」;贖時仍滿其數。每十日,一百文計息六文。其限期之緩急,以物之高下為差;然無一歲者。
詩句:
九抽敢把禁條違,
飛去青蚨忽自歸。
寄語杜陵頭白叟,
可堪日日典春衣。
〈黃憲作編校〉
--------------------
海音詩(一百首之十五)(淸·劉家謀)
  七言絕句 押尤韻  顯示自動注釋
諺云:「澎湖女人、臺灣牛」,言勞苦過甚也。咸豐元(1851)、二年冬春之交,澎地〖編者按:「澎地」,中華本作「澎湖」。〗大飢,澎女載至郡城鬻為婢者,不下數十口。徐樹人廉訪宗幹諭富紳出貲贖之,予亟商諸二、三好善之士勸捐贖回,各為收養。稻熟後,按名給路費,載還其家。澎湖五十五島,著名者三十六島。真教澎女作臺牛,百里飢驅不自由。三十六村歸未得,望鄉齊上赤嵌樓①。
私典有曰「小押」者,皆兵卒為之。每質物一百文,只給九十一,謂之「九抽」;贖時仍滿其數。每十日,一百文〖編者按:「文」,全卷本作「丈」,誤。〗計息六文。其限期之緩急,以物之高下為差;然無一歲者。九抽敢把禁條違,飛去青蚨①忽自歸。寄語杜陵頭白叟,可堪日日典春衣②。
---------------------
每百錢,按日繳息五文;停繳一日,即前繳抹銷,謂之「五虎利」;亦營卒所為。窮民不得已,貸之;無力償者,或擄其妻女而去。
  九抽敢把禁條違,飛去青蚨忽自歸;寄語杜陵頭白叟,可堪日日典春衣?
  私典有曰「小押」者,皆兵卒為之。每質物一百文,只給九十一,謂之「九抽」;贖時仍滿其數。每十日,一百文計息六文。其限期之緩急,以物之高下為差;然無過一歲者。 http://bit.ly/2lw9qrO
------------------------------------
古代的貨幣比較混亂,每個朝代都有所不同,我們就大概來分析一下:
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2.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5500-6000元的購買力,一文銅錢就是6元人民幣。到了明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普通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因此得出明朝一兩銀子約合人民幣900到1000元之間,一文錢相當於1元人民幣。據清朝光緒年間統計,平均每石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1石=100斤=70公斤計算,清朝1兩白銀約值200元,1枚銅錢約值0.2元。
根據以上的分析得出:
唐朝:1兩銀子≈6000元人民幣 1文錢≈6元人民幣
明朝:1兩銀子≈1000元人民幣 1文錢≈1元人民幣
清朝:1兩銀子≈200元人民幣 1文錢≈0.2元人民幣
http://bit.ly/2lymJYV
------------------------------
內地私鹽每斤二文,偷載至臺每斤賣四、五文,而官鹽每斤至十二、三文,故民間趨之若鶩〖編者按:「鶩」,臺銀本作「騖」,誤。〗。私鹽出入,小口居多,關吏利其賄,不問也。內山生、熟番及粵莊人皆食此鹽。臺鹽每年減銷,不啻十之六、七,而官與商俱困矣。惟稍減官價,使之易銷,而嚴緝諸口,禁其偷漏,庶有瘳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