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聚(1817年-1885年),字耀堂,河南省臨潁縣台陳鎮台陳村人,清朝政治人物。
生平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河南境內捻軍起事,他督率鄉團與捻軍人士對抗,亂平後,因功授知縣。咸豐十一年(1871年),他奉命赴臺擔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掌管今從新竹到基隆的台灣北部行政軍事工作。其中,該管轄地的三角湧、大嵙崁內山處,多有盜賊,劫殺頻仍,前任同知以是被劾。陳星聚以懸賞方式緝捕,親赴山區,後遂獲盜賊賊首吳阿來,並予以捕殺。之後,兩度擔任淡水同知的他,任內時間連同代理,共約達五年,政績頗佳。光緒元年(1875年),朝廷正式批准臺北建府,他則為籌建府城要員。
光緒四年(1878年),臺北正式建府,淡水同知官署被裁,陳星聚隨之調任中路撫番同知,不久後,因試署的臺北知府林達泉驟逝,陳星聚升任臺北府知府,因此亦有人稱他為臺北首任知府。而其臺北府管轄區域,則約為今臺灣宜蘭、基隆、臺北、新北市與新竹縣市,是整個北臺灣的地方父母官。
陳星聚輾轉擔任臺北知府約七年,也為臺北城的真正督工建造者,後歷經中法戰爭的台北西仔反戰役,也頗有戰功。1885年,於中法戰爭和議後不久,於知府任內去世。
行政文獻
現存「光緒九年(1883)台北府知府陳星聚蓋印移還台北清賦總局細茶捐單伍千張」乙篇。[1]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紛紛擾擾的北台灣戰場(八) - 兩岸史話 - 言論 http://tinyurl.com/y2k7t2y8
矗立於河南老家的陳星聚塑像。(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提供)
「中國抗法戰爭」又稱為「中法越南戰爭」,發生在約一百三、四十年前,當時法國積極想在東亞建立殖民地,於是尋端生事向清廷挑釁,首要目標是越南,但是當時越南還是清朝的藩屬國之一,法國想搶越南,在國際法上(當時稱為「萬國公法」)就是要挑戰清廷的藩屬國宗主權,引發了中法兩國戰爭
協調後勤與安民
嚴格來說中法越南戰爭概又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的主戰場在越南;第二階段則擴散到大陸東南沿海,臺灣恰是在東南方,所以臺灣是在第二階段戰役時才被捲入戰火中,而發生在臺灣的部分,可稱為「臺灣抗法戰爭」。
在此須先了解當時的國際環境,十九世紀是西方帝國主義興盛期,所謂「大英帝國」在全世界各洲建立了殖民地,歐洲霸權之爭和資源掠奪隨之向海外延伸,譬如法國就是如此。法國眼見當時英國在東亞已經有印度、馬來亞、新加坡等殖民地,法國一開始並沒有,雖然曾趁英法聯軍戰爭(又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際藉勢在東亞沾一杯羹,但法國當時只能在越南南部佔領了一小塊地,法國政府當然不滿意。加上當時法國發現如果從越南南部航行湄公河到中國,以當時的航行條件來講相當不便利,還遠不如從越南北部航行紅河可以直接到雲南省,所以法國不但打越南北部主意,也覬覦了整個越南(當時的越南還包含柬埔寨與老撾),乃至於雲南、貴州。
中法越南戰爭的第一階段戰役因為是發生在越南,本文且暫時略過,但第二階段戰役時法國軍隊已經入侵臺灣,臺灣的地方大小官員與老百姓都不能倖免,本文主要講第二階段戰役在臺灣的經過與臺北知府陳星聚的貢獻。
台灣抗法戰爭
中法越南戰爭時,法國為什麼也想把戰火延伸到臺灣?因為當時臺灣擁有全世界最富饒的樟樹林可提煉樟腦油,而當時樟腦油幾乎等同今天的石油礦一樣值錢,可以提煉人類最早普遍使用的塑膠之一賽璐璐,此外還可以提煉無煙火藥、醫療藥物原料……這一點可以想像當時臺灣就如同今天中東身懷石油礦,「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自然也引起西方國家覬覦而戰亂不斷。在這場中法越南戰爭之前,就有日本曾覬覦而攻打過臺灣一次,也就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美國人也曾入侵過一次,這兩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都在屏東縣南部,但這兩次先後被英勇的排灣族原住民給打跑了。而當時全臺灣富饒密布的樟樹林,也是十年後1895年日本人出兵佔領臺灣,使臺灣進入長達五十年被日本殖民之時期的最大誘因之一。雖然1895年抗日令人扼腕地失敗了,但1884年前後這次中法越南戰爭,臺灣的抗法戰爭卻是成功的。
1884年法軍在孤拔元帥(L’Amiral Courbet)的率領下,開始展開入侵臺灣的戰爭,他們首要的目標是臺灣東北方的基隆港。
基隆港是當時臺灣最好的天然良港,且基隆附近當時還盛產煤礦,非常有利於19世紀大型船隻與戰艦的燃料補給,因為當時的船艦都還是燃燒煤礦為動力,不似今天以石油或核能為能源,所以任何國家,都以能佔領「附近能出產煤礦的天然良港」為最佳戰略目標,而我們基隆港正是東亞中少數具備這種天然要件的良港之一,自然是法軍侵略臺灣的首選目標。
當時基隆的地方行政區劃上,不是設縣,而是設「基隆廳」,基隆廳管轄今基隆市與東北角與北海岸與汐止一帶。而基隆廳又屬於臺北府所管轄,當時臺北府的行政長官也就是臺灣知府,正是陳星聚。所以法軍要侵略基隆,陳星聚自然有責無旁貸的行政協助防守責任。
這一次的中法越南戰爭中的臺灣抗法戰爭,臺灣民間用閩南語俗稱為「西仔反」(sei-a-huan),「西」指法國的全稱「法蘭西」國,「反」當然指叛亂,因為當時在臺灣人民眼中,法蘭西這些「西仔」竟敢攻擊我們「天朝上國」,是叛亂於大清皇上,所以稱為「西仔反」。
法軍一開始入侵基隆港時是偷偷摸摸的,在1884年三月十八日,法國海軍藉口要闖進基隆港繪製海上地圖,又強說這是要為了法國人未來買煤炭時來用的,試問要買煤炭可派商船來基隆即可,派一艘海軍軍艦來基隆港繪製海軍地圖是要做啥?這誠是司馬昭之心路人可知。
不過當時因為第一階段中法越南戰爭正要結束,正值中法雙方談判之際,陳星聚與他的上司們奉朝廷之命不得亂生戰釁,所以是用外交方式解決了這次法國海軍挑釁。
可是過了兩個月,法國海軍仍然再次窺伺基隆港,未經清廷批准,派了一艘海軍軍艦進入基隆港內挑釁,陳星聚與北臺灣守軍等仍奉朝廷命令,以第一階段戰事剛結束,戰和之局未定,所以不准生釁,北臺灣守軍遂忍痛未予以還擊。
臺灣守軍奉朝廷命令備戰,向德國買了幾尊大炮,德國用商船運大炮來基隆,被法國情報部門獲知命法國海軍予以攔截,德國船隻只好改在滬尾也就是今天的淡水停泊,這件事情使臺灣守軍大為緊張,當時新來赴任來臺備防的劉銘傳,與陳星聚等人,大抵都知道臺灣將難免於法國入侵的戰禍,誠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
收存於河南「陳星聚紀念館」的陳星聚畫像。(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提供)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台灣抗法戰爭 劉銘傳棄兵基隆(九) - dadada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tinyurl.com/y2qw8c9c
六月十二日,法國政府正式下令「摧毀基隆港與市區並佔領附近煤礦」,法國海軍孤拔元帥受令後交由李士卑斯(Lespes)海軍少將執行,戰事正式觸發,李士卑斯集結法國海軍陸戰隊,要求基隆守軍負責人交出炮臺、撤除防務,基隆守軍負責人竟真的交出部分炮臺。
準確命中法艦三彈
但當法軍通知基隆港內所有外國船艦說中法會正式開戰之後,基隆守軍負責人也知不妙,遂下令準備戰鬥,並將最新開戰狀況報告給劉銘傳。到了十五日,雙方正式開戰,劉銘傳也從臺北趕來基隆督戰,在基隆東北面的社寮島炮臺也就是今日基隆和平島的炮臺守將姜鴻勝,第一炮就命中法國軍艦,隨後並連發五彈、準確命中法艦三彈,旗開得勝,法軍遂一改正面攻擊之勢為側面攻擊。可是,這些基隆炮臺所能調整的射擊角度有限,有射擊死角,法國海軍改成側面攻擊後,炮臺竟不能再射擊敵軍,這讓法軍乘勢登島攻擊社寮島炮臺,雙方在今日和平島上廝殺了四個小時,姜鴻勝眼見守不住社寮島炮臺,遂下令轉進,放棄炮臺,守軍負責人曹志忠等人也下令沿岸炮臺暫時都後撤,想引誘法國海軍陸戰隊上岸,打算決一死戰。
六月十六日下午二時,法軍以為基隆防軍膽怯退卻了,在佔領了基隆大部分炮臺與市區後,就向市區南面獅球嶺高地大膽仰攻,守將曹志忠率軍在獅球嶺周邊高地與法軍決戰,以地利優勢獲得先機,劉銘傳見狀,也馬上增派右翼軍百餘人攻擊法軍東面,與左翼軍六十餘人攻擊法軍西面,對法軍形成三面夾擊之勢,法軍見狀不妙,紛紛逃回法國海軍艦上。此役,清軍大獲全勝,收復了基隆市區與炮臺,人心大振。光緒皇帝也下旨嘉獎,發內帑三千兩以犒戰士,軍氣大振。
這次海峽東岸的第一次基隆戰役在法軍失利後,法軍孤拔元帥又下令海軍轉攻海峽西岸的福州,福州方面卻不如臺灣方面表現的好,這連帶使臺灣來自大陸的後勤補給與當時非常發達的兩岸海上經貿都會受嚴重影響。
到了七月,法國海軍又跑回海峽東岸的臺灣基隆繼續攻擊,防守的清軍多次開炮還擊,第二階段的基隆戰役於是展開,法軍軍艦失利,遂改往滬尾也就是今日淡水轉進,劉銘傳見狀也前往佈防滬尾的防務。不料,法軍侵臺不成,竟封鎖淡水港,凡是往來臺灣的外國船隻與大陸船隻,均被法艦驅回,這對當時以外貿與兩岸貿易為主的臺灣相當不利,也是法國變相對臺灣形成了局部封鎖,當時臺北城許多人以貿易為生,貿易頓時沒有利潤,生意損失嚴重,所以對這些「西仔」大為光火,紛紛要求朝廷趕走「西仔」。但是雙方戰事卻進入了膠著狀態。
可是這時候,奉朝命來臺防守的劉銘傳竟然下令基隆必須撤軍,他是當時朝廷欽差防臺官階最高的大官,他命令基隆軍力棄守基隆前往淡水防守。這決定令眾人大惑不解,因為基隆如果撤軍,法國軍隊肯定會馬上佔領基隆。
基隆守將曹志忠質疑這道命令,劉銘傳卻要他:速速退兵、切莫多言。基隆廳的通判梁純夫也代表基隆民意,哭著求劉銘傳取消這道命令,可是劉銘傳根本不理他。
臺北知府陳星聚見狀,聯合梁純夫一起上書稟報鎮守南臺灣的臺灣道臺劉璈,劉璈也反對劉銘傳這道命令,但是此時臺灣官員級別最高的就是劉銘傳,他說了算。果然基隆一撤軍馬上丟失,法軍迅速佔領了基隆。消息傳開,全臺人心惶惶,民意頓時紛紛指責劉銘傳「通敵賣國」。
陳星聚左右為難
劉銘傳回到臺北城,發生了一件臺北人民攔住劉銘傳的轎子,跪請他切莫放棄臺灣,並希望他能好好保護臺北的事件,劉銘傳為此鄭重地允諾,力護臺灣抵抗法國。
根據當時臺北一些外國商人的說法,憤怒的臺北人以為劉銘傳要逃離臺灣,因此集體攔住他轎子,有人還拉住劉銘傳的辮子,對劉銘傳一陣怒打,並限制住他的行動,劉銘傳才不敢也不能再離開臺灣。不過這些外國人的傳言過於離奇,畢竟當時外國人士多少是歧視中國人,有些說法可能須考慮其真實度,且以我們的風俗民情,對朝廷欽差大人做出這種事情也頗難想像,因為這代表對皇上的叛亂,可說是大逆不道;這只能視同外國人反映當時民情,至於是否確有其事最好不宜當真。
劉銘傳經過這次目睹臺北民眾集體跪求陳請後,日後也確實做到防守好臺灣力抗法國的職責。約十年後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最後一任臺灣省巡撫唐景崧見日軍登陸即棄臺北城內渡,簡直是遺臭萬年,歷史自有不同評價。
陳星聚作為臺北府的父母官,自然也不能坐視他管轄下的基隆廳被丟棄,他說:「臺北要口為基、滬兩處,基隆獅球嶺,法人一過此嶺即可長驅直入,郡城空曠,四面受敵,萬不能當。」這句話的意思即是說,臺北府的險要,就在基隆與滬尾這兩個港口,基隆有獅球嶺高地這一天險可守,法國一過這個天險便可長驅直入,而郡城所在的臺北府四面空曠勢將無險可守,不能阻擋法國人的入侵。陳星聚愛民以德,雖是文官,但早年在家鄉也曾辦過團練,應當了解最基本的戰守之道,所以才有前述上書稟告臺灣道劉璈之事。
不過劉銘傳在戰略上暫時捨棄基隆,以集中全部兵力守護淡水,可能也是就大局勢所考量,但在當時引起許多物議,左宗棠也為了撤守基隆之事參了劉銘傳一本,左宗棠的奏摺等同指責劉銘傳誤信屬下,指揮失當,希望朝廷命令劉銘傳速速收復基隆,這逼使劉銘傳為自己辯誣。(待續)
---------------------------------
矗立於河南老家的陳星聚塑像。(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提供)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閩聯軍、民團攜手 挫敗法軍(十) - 兩岸史話 - 言論 http://tinyurl.com/y53cjygd
劉銘傳的攻守戰略已如前述,他認為因兵力不足,權衡輕重先集中兵力守護住淡水也就是滬尾再說,這是雙方就戰場上戰略戰術看法的不同。這就公開引起湘淮之爭了,劉銘傳在辯誣的奏摺中,對陳星聚不留情的參了一本,說他年近七十歲不諳軍務,又說他老了記憶差,隨言隨忘,又說他妄聽謠言,導致軍情錯亂。同時,劉銘傳也在這件辯誣的奏摺中間接參了他的頂頭上司左宗棠,暗示他不明是非。
展開收復基隆戰役
可以想見夾在中間的陳星聚,立場頗為為難,他是臺北府的地方父母官,不但要協防臺北府管轄下三縣一廳內對法國作戰的事務,同時也要照顧到戰火下臺北府各縣廳的老百姓,此時卻面臨不同長官的不同意見,自是有所難為。所以基隆廳的失去,他也必須站在基隆廳的百姓立場為百姓請命,如此又會得罪了主張暫時棄守基隆的劉銘傳。加之,中法戰爭開打之前不久,陳星聚還曾為籌建臺北府城池事業大為勞心勞力,現在又得為戰爭事情多方勞累,以年近七旬的他而言,就像蠟燭兩頭燒,心力憔悴。
話說法軍在滬尾也就是淡水戰役沒有佔到便宜,放棄了以海軍陸戰軍攻佔臺灣陸地的野心,改成擴大對臺灣的海上封鎖,此時不只滬尾的淡水港,全臺灣從今天南部屏東鵝鑾鼻到最東北邊的宜蘭烏石港等大小港口,法國海軍都予以封鎖,其大小軍艦游弋於臺灣海峽乃至太平洋海面上,不准各國與大陸船隻進入臺灣,法軍甚至一度打算從臺東一帶登陸,從臺灣後山轉進攻擊。但法軍封鎖臺灣之舉,這下卻迫使那些以商業為主的臺灣人,對「西仔」的「造反」更加憤怒,人心更是沸騰不已,許多大小商行更是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在這之前也就是基隆失去後,臺灣道臺劉璈,曾經不太搭理官階比他高的劉銘傳,令向來忠於朝廷的霧峰林家,動員民間團練人力要北上收復基隆。霧峰林家此時當家的是林朝棟(日本殖民時代該家族當家,著名的「文化抗日」者林獻堂之堂兄)。林朝棟向來與苗栗的「痾屎嚇番」、「黃滿頭家」黃南球,以及其他今日臺灣桃竹苗一帶客家大家族關係良好,大家一直互相合作「開山撫番」事業,而劉璈下令後,當時林朝棟、黃南球等大家族已經著手動員臺灣民間團練,客閩聯軍抗法。當戰局至此,法軍戰力已經漸漸疲軟。
林朝棟、黃南球等人,本身就是巨賈,也是詩禮傳家崇尚儒教的臺灣儒紳家族,面對「西仔反」帶來商業利益的損失,以及法國侵略的家國之恨,自是深惡痛絕,他們的民團「客閩聯軍」,還有大臺北基隆宜蘭一帶民團,也紛紛參加了這一次令法軍一再受挫的戰役。十一月,中法雙方首先發生暖暖戰役,當時清軍還守住基隆市區西南方暖暖附近山上,在基隆的法軍偷偷摸了進來,遭到暖暖的清軍與臺灣民間團練擊退。第二天,法軍共集結了六百多人再次進攻暖暖,雙方再次會戰,此時血戰慘烈,軍民浴血奮戰成功守住了暖暖。由於暖暖成功守住,軍民人心大振,消息傳開,全臺人心也沸騰,軍民往東向基隆方向挺進,展開收復基隆的戰役。
此時已接近十一月底,軍民攻擊基隆獅球嶺,從獅球嶺東南方約三百公尺之處的高地進攻,與獅球嶺附近法軍展開遭遇戰,這場戰役十分激烈,戰事一直延續到快十二月底,將近一個月不分勝負的拉鋸戰,令雙方浴血奮戰,最後擊退法軍,拿下高地。而此時雙方殺紅了眼,準備投入更多的兵力在基隆決戰,劉銘傳部隊增援六百人登陸臺灣,到下個月的1885年一月初,法軍也先後動員它的外籍非洲軍團約一千人登陸基隆,此時法軍在基隆兵力將近四千人,而法國海軍仍不斷持續封鎖臺灣也拉大封鎖線,於是將當時漢人尚稀少的臺灣東部也拉進封鎖線當中。加上法國政府又要求孤拔元帥至少得在基隆再贏一次陸戰,以增加對清廷外交談判時搶奪越南的政治籌碼。而臺灣方面也志在收復基隆,所以此際,雙方決戰氣味濃厚。
民團加入保台戰爭
一月二十日,法軍首先攻擊基隆西北方大武崙,卻被守防林朝棟為主的民團擊退,曹志忠又增派湘軍駐守。沒想到,法軍此著是佯攻,卻是要拿下基隆的東面,此時法軍兵分四路,一路攻擊基隆東北方深澳坑、主要的三路攻擊東南方的月眉山,爆發著名的月眉山戰役爆發。
月眉山位於基隆市區東南面的東西向長形丘陵地,靠近基隆市區的山腳下就是月眉坑庄,十幾年前臺灣真人改編的著名電視劇「流氓教授」主角就是此地人,劇中顯示後來基隆人俗稱月眉坑為「流氓坑」,當地居民以採煤礦為主。而煤礦,正是中法越南戰爭中法國人覬覦基隆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本防守這道東西向長形高地防線的林朝棟黃南球客閩聯軍民團,民團戰力可能不如官軍,一時困敗從月眉山撤退,但隔日林朝棟的「棟軍」民團與宜蘭張仁貴民團,汐止(當時稱為水返腳)蘇家民團與官軍曹志忠等,迅速反攻深澳與月眉山,激戰慘烈,終於拿回月眉山頭,法軍退守山腳下。爾後經過屢次戰役,加上淮軍也投入了戰場,法軍一再失利被迫整補歇息,直到三月初的某天半夜,法軍又集結千餘兵力再次仰攻月眉山,這場戰役一樣相當慘烈,雙方雖以月眉山為主戰場,也在基隆四周山頭爭戰,這場戰役,即令清末時期,向來不合的湘軍與淮軍,都先後投入戰場,左宗棠的湘系甚至遠從新疆調來新一波湘軍助攻。中法雙方一直打到約三月中左右,法國人覺得在基隆陸戰死傷太多,又由海面轉攻澎湖,在基隆的抗法戰役才暫時告一段落。(待續)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閩聯軍、民團攜手 挫敗法軍(十) - 兩岸史話 - 言論 http://tinyurl.com/y53cjygd
----------------------
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家人仰式開槍法 震驚法軍(十一) - 兩岸史話 - 言論 http://tinyurl.com/y4yhxv97
中法戰爭時,洋人口中的「仰式開槍法」。(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提供)
從1884年三月法軍在基隆港挑釁到六月中法正式在臺北府基隆廳開戰,到1885年三月的這段期間,陳星聚身為臺北府的地方父母官,舉凡後勤支援、疏散民眾、安撫戰火下流離百姓等工作,自是勞心勞力不在話下,這也造成年近七旬的陳星聚健康狀態每況愈下。
民團戰術創新
之後的澎湖戰役,雖然澎湖已非陳星聚的行政協防區(當時澎湖廳屬於治所在臺南的臺灣府管轄),然而此處仍略述一下澎湖這裡的抗法軍侵略戰事與中法越南戰爭如何結束。
三月中,法國政府下令停止基隆的戰事,命令孤拔元帥去攻佔澎湖。三月底時,孤拔率領法國海軍遠東艦隊8艘炮艦炮轟今澎湖縣城馬公市,當時馬公尚稱為媽宮城,將領梁景夫死守並以炮轟還擊,只是法軍船堅炮利,幾乎轟平整座要塞,死傷慘重,法軍見狀馬上上岸佔領澎湖。後來,隨著法軍於中越邊境受挫棄守諒山,導致偏鷹派的法國總理茹費理(Jules Ferry)下臺,法國國會趨向以溫和鴿派為主,這就象徵戰爭局勢可能改變,到四月初孤拔將基隆法軍撤至澎湖,準備調往越南增援,但不久澎湖竟出現瘟疫,六月孤拔元帥病死澎湖。
六月多,清廷接到新的法國內閣政府要求停戰,中法越南戰爭乃至臺灣抗法戰爭正式結束。
這場臺灣史上力抗法軍入侵的戰爭中,根據當時外國人口述資料顯示,當時在基隆的法國陸軍目睹了臺灣民團運用了一種全世界未有的戰法,令法國人非常吃驚,在戰場上竟不知所措。法國人說,臺灣民間團練中分別有「臺灣土著民團軍」與「山地人的民團軍」兩種,其中「山地人軍」竟會一種洋人未見過的「仰地開槍法」,著實讓當時法軍大吃一驚。
這裡要說幾點:一、當時法國人口中的「臺灣山地人軍」,並不是今天所指的臺灣山地原住民族之意思,因為這場戰爭中,當時臺灣北部的山地原住民並沒有參與戰爭,法國人口中的「臺灣山地人」很可能係指臺灣客家人,因為當時臺灣風俗習慣,只有臺灣閩南人才會被稱或自稱為「土著」,而客家人被稱或自稱為「客人」。可是當時法國人大概不知道怎麼了解「客家」、「客人」同時也是臺灣人的意涵,加上當時客家團練軍多是新竹、苗栗一帶客家商賈仕紳組織的,竹苗一帶地勢向是丘陵山地,所以法國人把臺灣客家民團軍叫成「山地人軍」。
又第二:什麼是「仰地開槍法」?即是躺在地上開槍的意思,身體躺在地上,以腳趾頭撐起槍身,而頭斜著抬起瞄準敵人開槍。為何這種戰法會令當時外國人大為吃驚?這要從槍枝科技演進講起,十九世紀中期,今日的後膛槍才發明出來,在這之前,都是前膛槍時代。前膛槍的缺點就是槍管沒有膛線,所以射出的子彈彈道會不穩,敵人太遠了就瞄不準,所以前膛槍時代的陸軍,是以一整排步兵橫列陣為主,大家排成一排站著徐徐前進,邊站著邊前進然後大家一齊邊開槍,也較不用擔心被敵人打中,同時也因為自己的槍不容易打中敵人,所以步兵站成一橫排同時開槍,一群子彈一齊發射出,即令大家的彈道都不穩,但一群子彈飛於敵前,也就較容易打中敵人。但站著開槍,一定比躺著或臥倒開槍更容易中彈,所以當更容易瞄準敵人的後膛槍發明出來,步兵站成一橫排,就幾乎等於是敵人的活靶了。而十九世紀當時外國人戰術,又還沒想到今日流行的「臥倒開槍」戰法,因為臥倒或躺著,就更不容易被敵人打中。所以,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用後膛槍的戰爭,也就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當時美國人還是用一整排步兵站著開槍,但手中卻已開始用後膛槍瞄打敵人,結果敵人就容易一死一整排,而自己也同樣容易一死一整排,所以南北戰爭總共死亡的美國人計62萬人,約為美國其它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
南北戰爭並沒有讓外國人吸取教訓,想到用臥倒或躺著開槍的戰術方法,一直到將近五十年後的廿世紀初第一次世紀大戰時,機關槍已發明並大規模用於戰場上,站成一整排或一個方陣的士兵,都成為機關槍的活靶了,西方戰術才猛然覺悟到用今日「臥倒開槍」方式。依據西方紀錄目前最早想到用臥倒開槍以減少部隊死傷率的戰法,已經是1899─1902年間的「南非布爾戰爭」中,當時南非布爾人打英國軍隊時所用的戰術方法。
如果這則西方人傳言「臺灣山地軍仰式開槍法」是真的話,那世界上最早懂得用臥倒或躺著開槍以減低部隊死傷率的,正是臺灣客家人想出來的,又因為臺灣客家人與閩南籍霧峰林家的棟軍一起抗法,所以後來閩南籍的棟軍也懂得這種「仰式開槍法」。
抗法結束 陳星聚驟逝
從抗法戰爭前的臺北築城,到抗法戰爭時臺灣本島主戰場是在北臺灣的臺北府,都讓年近七旬的陳星聚勞心勞力,蠟炬多已成灰。試想當時軍隊與民團還有戰亂流亡百姓的補給與衣食、安撫,都應該由這位地方官員負責籌措,加上因為反對劉銘傳決定一時放棄基隆,而與「劉大人」這位欽差大臣槓上,「劉大人」還向朝廷參了他,陳星聚的心理承受壓力可想而知,身體健康也就急速惡化。當戰爭一結束,中法雙方議和沒多久,陳星聚就病倒了,醫藥罔效而逝世。根據其子陳琢之所述:「(1885年)夏,和議甫定,而先嚴背疽作矣……老年精力耗竭,受病已深,百藥乞靈卒無效驗……竟棄不肖等而長逝矣。」
陳星聚享年69歲,對臺灣卓有貢獻兼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直系同宗,就這麼鞠躬盡瘁於臺灣,驟逝人間,我臺民當不能忘之。被遺忘的關鍵人物──客家人仰式開槍法 震驚法軍(十一) - 兩岸史話 - 言論 http://tinyurl.com/y4yhxv97
------------------
建城者陳星聚,繁榮者劉銘傳,劉銘傳不承接建城之功勞也難,這就是歷史的無奈。
四是陳星聚死後,台灣很快就建省,劉銘傳出任第一任的台灣巡撫,設撫衙於台北,開始台北的現代化工程,並大量招募洋商外商投資,一時之間台北城內繁華了起來,遂只知有撫台,不知有知府,可以說,建城者陳星聚,繁榮者劉銘傳,劉銘傳不承接建城之功勞也難,這就是歷史的無奈。
陳星聚生於1817年2月16日,今年正逢他誕辰200周年,台灣還是有些人記得他,辦了一些紀念性的活動:在他誕辰日的前夕,有一場「台北府城巡禮」的活動,進行了台北府城的遺跡考察之旅;6月6日台北市立文獻館舉辦了一場「台北知府陳星聚與台北」的座談會,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追念陳星聚對北台灣的貢獻;7月14日,凱擘有線電視系統在「台北線上」的一個小時電視節目中,也進行了一場電視座談。
台北府城選址困難
7月15日(農曆6月22日)是陳星聚的忌日,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號召了18位專家學者前往陳星聚老家臨穎縣台陳村墓園,進行盛大的祭奠儀式,並參觀紀念館,追念這一位對北台灣有貢獻的台北知府,次日,並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合辦了一場「兩岸紀念陳星聚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共發表10篇論文,台灣學者專家4篇及一篇演講,共有將近200人參加這項研討會。
隨著北門公園的揭幕,台北城成為最近熱門的話題。台北城是清朝所建的最後一座府城,就是今天忠孝東西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和中華路所圍起來的範圍,周長1506丈。
台北府城城牆已不存,現僅存北門(承恩門)、東門(照正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四座城門,西門又稱寶成門,日據時被柝,而東門、南門、小南門在光復後整修時維持了門牆,城樓木構造則修得不復原狀。而北門卻是唯一始建時的原貌。
台北城的興建起因於日本意圖犯台的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台巡察,他認為台灣地位重要,將引致列強覬覦,所提奏議中的一個就是台灣添設台北一府三縣,1875年12月20日清廷准奏,但到了1877年5月才派林達泉試署台北府,林達泉則於隔年的3月才抵台。
沈葆楨原計畫設府於艋舺,但事過兩年多,出現許多雜音,先是當年水火不容的艋舺和大稻埕互相爭取設府城,福建巡撫(當時台灣歸福建省管轄)丁日昌則認為基隆地位重要,主張設在基隆。
而台北府前身的淡水廳廳治設在竹塹,因此也有人認為維持設府治於竹塹,這些爭議各有堅持,造成台北府城選址的困難。
1879年3月代理知府陳星聚公布招建告示,稱城基街道已分別勘定,店面寬8丈,深24丈,顯見在此之前已確定選址在艋舺及大稻埕東南方的一大片水田中,由於首任知府林達泉在1876年9月病逝,任期不到半年,而林達泉是希望建城於艋舺,因此咸信最後選址是由代理的陳星聚所定,這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既避免了各家爭執所產生的抗拒,也使得台北城的規畫可以不受既有建築影響而能形成方正格局。這個規畫同時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城市規畫案,影響日後深遠。
第二個困難是經費問題,清廷財力困窘無力建城,必須向台北仕紳勸捐、募捐,甚至強捐,但收效不彰,1881年陳星聚召集紳商協議建城計畫,其實就是討論分配三個縣分擔的建成經費,但經商定的募款數額和期限都大為拖遲,使得陳星聚必須一再發文催辦,甚至急到公文中都出現了「捐款何日可清,實深憤懣」的氣憤之語。
第三個問題是選定的地點土質鬆軟,必須植竹培土來改善,這又拖延了兩年多的時間。第四個問題是風水爭議,1881年8月陳星聚實授台北知府,結束將近4年的代理,隔年1月台北城正式破土動工,但前一年奉派到台灣的兵備道劉璈專精巒頭派風水,認為台北城的方位不對,必須向右轉15度,劉璈是直屬長官,陳星聚不得不聽,但這一轉向,使得方正的城墻變形,且多耗經費又拖延工期。
第五個問題是中法戰爭的壓力,1884年6月法國攻擊基隆、淡水,台北城若不快建成,將無法抵擋法軍攻向台北,經過一再趕工,終於在1884年11月完工。
躬親妥辦任上逝世
由於這些艱難的波折,陳星聚都必須躬親妥辦,68歲的軀體難以消受,埋下了病灶,終於在台北城完工後7個月逝於任上。而很可惜的,這個千辛萬苦建成的台北城只用了11年,1895年甲午戰敗,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台北府城也落入日本人手裡,經過才10年光陰,日本就開始拆城牆、廢文廟,廢廟宇、拆衙署,然後要台灣人改日名、習日語、信神社、著和服,徹底毀滅了有關中華文化的一切。
今天的台北城,留下的日據遺跡多於清治時期,而我們還要一再復健日據建築的遺跡,同時卻任憑台北府城的原始遺跡一再消逝嗎?(全文完)
(作者為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中法戰爭時,洋人口中的「仰式開槍法」。(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提供)http://bit.ly/2mlaAXt
根據當時外國人口述資料顯示,當時在基隆的法國陸軍目睹了臺灣民團運用了一種全世界未有的戰法,令法國人非常吃驚,在戰場上竟不知所措。法國人說,臺灣民間團練中分別有「臺灣土著民團軍」與「山地人的民團軍」兩種,其中「山地人軍」竟會一種洋人未見過的「仰地開槍法」,著實讓當時法軍大吃一驚。
從1884年三月法軍在基隆港挑釁到六月中法正式在臺北府基隆廳開戰,到1885年三月的這段期間,陳星聚身為臺北府的地方父母官,舉凡後勤支援、疏散民眾、安撫戰火下流離百姓等工作,自是勞心勞力不在話下,這也造成年近七旬的陳星聚健康狀態每況愈下。
民團戰術創新
之後的澎湖戰役,雖然澎湖已非陳星聚的行政協防區(當時澎湖廳屬於治所在臺南的臺灣府管轄),然而此處仍略述一下澎湖這裡的抗法軍侵略戰事與中法越南戰爭如何結束。
三月中,法國政府下令停止基隆的戰事,命令孤拔元帥去攻佔澎湖。三月底時,孤拔率領法國海軍遠東艦隊8艘炮艦炮轟今澎湖縣城馬公市,當時馬公尚稱為媽宮城,將領梁景夫死守並以炮轟還擊,只是法軍船堅炮利,幾乎轟平整座要塞,死傷慘重,法軍見狀馬上上岸佔領澎湖。後來,隨著法軍於中越邊境受挫棄守諒山,導致偏鷹派的法國總理茹費理(Jules Ferry)下臺,法國國會趨向以溫和鴿派為主,這就象徵戰爭局勢可能改變,到四月初孤拔將基隆法軍撤至澎湖,準備調往越南增援,但不久澎湖竟出現瘟疫,六月孤拔元帥病死澎湖。
六月多,清廷接到新的法國內閣政府要求停戰,中法越南戰爭乃至臺灣抗法戰爭正式結束。
這場臺灣史上力抗法軍入侵的戰爭中,根據當時外國人口述資料顯示,當時在基隆的法國陸軍目睹了臺灣民團運用了一種全世界未有的戰法,令法國人非常吃驚,在戰場上竟不知所措。法國人說,臺灣民間團練中分別有「臺灣土著民團軍」與「山地人的民團軍」兩種,其中「山地人軍」竟會一種洋人未見過的「仰地開槍法」,著實讓當時法軍大吃一驚。
這裡要說幾點:一、當時法國人口中的「臺灣山地人軍」,並不是今天所指的臺灣山地原住民族之意思,因為這場戰爭中,當時臺灣北部的山地原住民並沒有參與戰爭,法國人口中的「臺灣山地人」很可能係指臺灣客家人,因為當時臺灣風俗習慣,只有臺灣閩南人才會被稱或自稱為「土著」,而客家人被稱或自稱為「客人」。可是當時法國人大概不知道怎麼了解「客家」、「客人」同時也是臺灣人的意涵,加上當時客家團練軍多是新竹、苗栗一帶客家商賈仕紳組織的,竹苗一帶地勢向是丘陵山地,所以法國人把臺灣客家民團軍叫成「山地人軍」。
又第二:什麼是「仰地開槍法」?即是躺在地上開槍的意思,身體躺在地上,以腳趾頭撐起槍身,而頭斜著抬起瞄準敵人開槍。為何這種戰法會令當時外國人大為吃驚?這要從槍枝科技演進講起,十九世紀中期,今日的後膛槍才發明出來,在這之前,都是前膛槍時代。前膛槍的缺點就是槍管沒有膛線,所以射出的子彈彈道會不穩,敵人太遠了就瞄不準,所以前膛槍時代的陸軍,是以一整排步兵橫列陣為主,大家排成一排站著徐徐前進,邊站著邊前進然後大家一齊邊開槍,也較不用擔心被敵人打中,同時也因為自己的槍不容易打中敵人,所以步兵站成一橫排同時開槍,一群子彈一齊發射出,即令大家的彈道都不穩,但一群子彈飛於敵前,也就較容易打中敵人。但站著開槍,一定比躺著或臥倒開槍更容易中彈,所以當更容易瞄準敵人的後膛槍發明出來,步兵站成一橫排,就幾乎等於是敵人的活靶了。而十九世紀當時外國人戰術,又還沒想到今日流行的「臥倒開槍」戰法,因為臥倒或躺著,就更不容易被敵人打中。所以,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用後膛槍的戰爭,也就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當時美國人還是用一整排步兵站著開槍,但手中卻已開始用後膛槍瞄打敵人,結果敵人就容易一死一整排,而自己也同樣容易一死一整排,所以南北戰爭總共死亡的美國人計62萬人,約為美國其它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
南北戰爭並沒有讓外國人吸取教訓,想到用臥倒或躺著開槍的戰術方法,一直到將近五十年後的廿世紀初第一次世紀大戰時,機關槍已發明並大規模用於戰場上,站成一整排或一個方陣的士兵,都成為機關槍的活靶了,西方戰術才猛然覺悟到用今日「臥倒開槍」方式。依據西方紀錄目前最早想到用臥倒開槍以減少部隊死傷率的戰法,已經是1899─1902年間的「南非布爾戰爭」中,當時南非布爾人打英國軍隊時所用的戰術方法。
如果這則西方人傳言「臺灣山地軍仰式開槍法」是真的話,那世界上最早懂得用臥倒或躺著開槍以減低部隊死傷率的,正是臺灣客家人想出來的,又因為臺灣客家人與閩南籍霧峰林家的棟軍一起抗法,所以後來閩南籍的棟軍也懂得這種「仰式開槍法」。
抗法結束 陳星聚驟逝http://bit.ly/2mlaAXt
從抗法戰爭前的臺北築城,到抗法戰爭時臺灣本島主戰場是在北臺灣的臺北府,都讓年近七旬的陳星聚勞心勞力,蠟炬多已成灰。試想當時軍隊與民團還有戰亂流亡百姓的補給與衣食、安撫,都應該由這位地方官員負責籌措,加上因為反對劉銘傳決定一時放棄基隆,而與「劉大人」這位欽差大臣槓上,「劉大人」還向朝廷參了他,陳星聚的心理承受壓力可想而知,身體健康也就急速惡化。當戰爭一結束,中法雙方議和沒多久,陳星聚就病倒了,醫藥罔效而逝世。根據其子陳琢之所述:「(1885年)夏,和議甫定,而先嚴背疽作矣……老年精力耗竭,受病已深,百藥乞靈卒無效驗……竟棄不肖等而長逝矣。」
陳星聚享年69歲,對臺灣卓有貢獻兼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直系同宗,就這麼鞠躬盡瘁於臺灣,驟逝人間,我臺民當不能忘之。(待續)http://bit.ly/2mlaAXt


日治時期澎湖馬公法國中將孤拔紀念碑舊照

84857006_3039171629447888_1388329366475243520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