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祝文

_temp_1616386823904


新化武廟粉絲團 - 貼文 http://tinyurl.com/y6gutl9m
兩岸岳廟締結友好聯盟日月潭文武廟登場_南投縣_中部新聞 | 台灣新聞網 http://tinyurl.com/y6ldzd6o
古樂齊鳴,南投魚池國小及新城國小學生表演文武佾舞,並分為岳軍及關軍,分別代表文武廟所祭祀的關聖帝君及岳武穆王  https://is.gd/gH1suD


西元781年顏真卿奏請施行釋奠武成王及樂章,唐德宗議定武成王廟配享十哲與六十四名將,唐肅宗、唐德宗定文武廟齊禮

制禮以教天下: 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 - 張文昌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2sjf7o6



台灣史小事典 - 遠流台灣館╱編著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4xlb5ws
臺灣的媽祖信仰 - 蔡相煇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2la625n


大唐郊祀錄
制禮以教天下: 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 - 張文昌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2sjf7o6


大唐郊祀錄-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540013) http://tinyurl.com/y3vranhm


大唐郊祀錄

制禮以教天下: 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 - 張文昌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38x7g9q


《大唐郊祀錄》 全文--(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tinyurl.com/y3l8qycu

影印古籍資料·大唐郊祀錄 http://tinyurl.com/y3manj4k

《大唐郊祀錄》是由王涇所編纂,內容是記載唐德宗朝祭祀天地神祇與宗廟儀式之國家禮典。《郊祀錄》的編纂,最大的促因來自唐德宗對於郊廟禮儀的關注,因德宗欲藉郊廟禮制的實施,以重振在安史亂後各方面均顯疲弱的唐室皇權。王涇身受中唐強調經世致用的學風影響下,利用「因革」體例來編纂《郊祀錄》,除了說明德宗一朝郊廟禮制的源頭外,還希望展現當朝禮制應合於禮義之用心。同時,「因革」體例的《郊祀錄》也象徵新形態國家禮典即將出現,那就是國家禮典的特色,由《大唐開元禮》所強調今王創制禮制規範的「當代性」與「完整性」,轉變成彙集變禮行用的「沿革性」與「修正性」。

大唐郊祀錄序
作者:王涇 唐        
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693》
朝散郎前行河罱府密縣尉太常禮院修撰臣涇言:臣聞在昔聖王之禦宇也,仰則觀天以知變,俯則考地以取象,因順變之道,作為禮樂,化成人文以光天下者,莫大乎郊祀。著之方策,豈微臣諜一二所能盡?臣聞禮有誌誠,非玉帛無以見乎外;樂有誌節,非鍾磬無以達乎中。故自五帝殊時,三王異禮,莫不因之沿革,觀損益焉。伏惟皇帝陛下承天景命,列聖重光,法唐堯無為而化,致大禹黻冕之美,明德超於千古,至誠通於百靈,玉帛牲縣,大備前典。微臣謬參綿蕝,久曆歲時,每仰絲綸,輒書故實,謹集曆代郊廟享祀之要,及聖朝因革沿襲之由,倫比其文,各標篇目,裁為《大唐郊祀錄》十卷。其中義有同異,皆隨文注釋;神位升降,並寫而為圖;祝史陳告之詞,工歌大雅之什,亦俱編於次。謹詣光順門隨表封進。伏望頒諸東觀,庶有補於將來,上表陛下教敬之原,下伸微臣蟻術之望。無任屏營懇款之至。

《大唐郊祀錄》乃王涇作太常禮院修撰時所上。博考歷代郊廟沿革及工歌祝號,並圖其壇屋陟降之序(圖今不存),為郊祀禮制之專書。卷一至三為凡例,錄辨神位、視牲器、卜日、齋戒、玉帛牲牢、奠獻祈禱、祭服雅樂及雜例等。卷四至七為祀禮,錄冬至祈谷、雩祀明堂、朝日夕月、風師雨師、靈星五龍、五方感生帝、九宮貴神等。卷八為祭禮,錄皇地祇、神州地祇、太社太稷、岳鎮海瀆之類。卷九至十為饗禮,錄薦獻太清宮、太廟、德明皇帝廟及先農先蠶、文宣王、武成王、先代帝王之類。其中「義有同異,皆隨文注釋。神位升降,並寫而為圖。祝史陳告之詞,工歌大雅之什,亦俱編於次」。 https://is.gd/tfUMn3


《大唐郊祀錄》

釋莫武成王
78     辯神位卜擇日齋戒祖牲器牲牢玉帛俎饌攝洗刪馴蒞興唐聖制凡祀有一等耳大祀中祀小祀各有差肇昊天上帝九宮實神皇地祗神州太清宮宗廟皆為大祀日月田固帝社今圃蜀之先閭先代帝王岳踵海圃先呂艾宜王武成王諸太子圃風園雨圃音為中囷司中司命司人司驪圍星眾區山林川蠱五睡祖並為小祖臣涇霸圃圄肆國困大國用玉帛用牲牲次圃用牲閨而已小祀用牲也蠅玄云大圃天地宗廟次祀圓月星辰小祀司中以下今辯大中小忙等之圃皆囿凋官之文也風圃皇唐天買圃年升為中祖其省置浩革並見後本圃疆了工
80     几祭祖之圖天祖日祖地祖曰祭久鬼且享文宣王武成王出圍圍
105     看冬至祀圍丘加羊九豕九夏至祀方丘加羊五豕五案鹽郊祀從日月北斗共用汾園四崇輻神共用四囿圃文帝命奈酒辛彥之定祀典為圖丘於國之南五星以下用羊豕各九皇朝武德初定令祀於官內口口以下加羊豕各九屢重奈地祗岳麒以下加羊豕各五翼元因之不復改池凡宗廟社國帝社先匱先代帝王五岳國固酉海灑四文宣王武成王諸太子國並用太牢案祖記云天子宗廟社祖皆用大牢者圉牛羊豕也周禮有充人掌祭祀之牲牲奈五帝則鹽於牢驪以一月正云牢闔者防禽獻虛蘭也故園之牢大圍大年十一月敕合中祀並圃用少牢園此身園元固制圉元五年九月園子一祭固睡借上封閏園祭社固依正用太牢謂從之今九圃時享等攫事共用一犢羊豕各二未詳所踵白上元之制先蠶先代帝王諸太子廟等並殷而不用之也魄醴祭百神大國座用青牲臺明座用曰牲襄神農伊杳星匱以下每方各用少牢其方不離則缺之案缺之者醴云順成之方其滯乃迺不圖成者則缺之以喻睡民財也崔靈恩云神農以上用少牟者以祭扶吠宗之祭不過少牢故悉大錯亦不得過少牢或間神農牲壓不得依社中之位何也猶如后國在廟之時則行九壓配祭乏圍但童靈故知從其今塞受壓不依其本臣案此義蓋亦為從祭以尊而厭故不及也大歷之年詔減大明夜明用少牢至今行之目昊天以下用牲之數不攸也凡行宰樂大洲偕隅太牢祭沖山川祀五龍及州縣社稷圈莫其用少牢
127     每室遵士豆十一董蓋各一撫鏘俎各一也池祀叱座酣盟一豆圍俎各一若祠祀功臣配享酬帆馬祖先牧馬性州吁以步鮑豆各範並各一也帝社及配一座否邏豆十競蠱否一薊鏘俎各一也先黼座準帝社之座式祭司寒鯉紐各八覽一是也釋奠文宣王九十五座正配各選十豆十圖鑿各一撫鋤俎各出其從祀諸座各連豆一靈簋俎各乙一是也武成王七十六座正配從禍等并準它宣主祭五龍五座翱鮑一只鹽一也五岳四鎮四晦咽漠駱盟瓦十一俎各譚雌先代帝王及配靡爛座岳僻譎太子廟刪鯉列縣社稷釋奠先聖先師每座選豆各八盤簋各一鄉一池臣涇案明慶初禮部尚書許敬宗議任案今光祿式桀天地匿月岳銅海油先蠶等違豆各四祭宗廟選豆各十一祭社稷先農等選豆答九風師雨師等邊豆各一尋此式文事深乖謬社稷多於天地似不貴多風祠少於日月又不實少禮郊特牲云遇豆之薦水土之溫不江識川常裏味而質多品所以交於神明之義也非食味之道也此即祭祀逆豆以多為橫宗刪之制不可踰郊今請六祀同為十一中祀伺為十小祀同為八釋奠蜂中社自餘祀之座並請依量謂並從之遂附於禮今之所制自敬宗始也
7     薦獻大聖祖於太滑宮則秦業極之舞作煌惶之樂一章紫極之舞天寶七年玄宗之所置也以舞戶十六吠蠅咽時方色衣履戴仙童拙環冠其舞有序有破諸架工入皆戴進德冠青搜務補白縷大口誇引舞者執金遲花以象神仙目天而至載洛之日紫極之舞也字先農先蠶及文宣王武成王五龍祠皆以姑洗之均作文舜之舞樂舞刎成武成王則作武舞之舞樂舞一成案周祖一變而致五陵之祗今祗旅四望以下皆洲其制洗農等亦四望之類故今禮以廷變為節也几郊廟行事用樂之名有事於天神降神則奏元和之樂案禮云樂由陽來闔由悟作陰陽和而萬物得故周宮云大台樂以致神祗以和邦圍求諸陰陽之義也案開元禮一翼預和大歷十四年圖儀使吏部尚書頸真卿為廟諱故改曰元利
10     迎神皇帝則秦太和之樂奠玉帛則秦肅利之樂迎俎則奏雍利之欒酌獻則奏壽刑之樂送神則奏軒利之樂武舞作焉武舞之制亦六十四人左執干右執鉞一人執旌居前一人執設一人執鐸四人執金鐸一入秦之一人執鏡以次堵臺天執相在左一人執雅在右背服平冠姚飾可文舞也凡有事於地祗迎神則奏順肅之樂有事於宗廟及親蠶迎睡則秦永和之樂餘如郊祀之儀享先腰奏豐和文宣王武成王奏宣和
10     緯奠武成王則設軒幅於庭
19     案間元禮本曰孔宣父廟有司攝事以祭酒為初獻司業為亞獻博士為禍獻至開元一十七年謂冊為王因改以太尉以下充獻其謚冊沿草順魄後捲沖陛貫凡有司釋奠武成王廟則一將軍為初獻大將軍為亞獻將渾為終獻
20     案開元十九年詔建齊太公廟於小師台有司修其享獻制祀官以領之曰武先師肅宗上元中詔贈太公為武成王享獻之興工同丈宣貝元四年兵部郎中李紆上疏以禮太尊講依舊式以太常已下充獻訊下百僚築議刑部員外陸淳石司郎中蘆說大理寺卿干碩各建講艾有武臣誼紛久而不定詔令上將軍已上充獻官其議狀在後卷  https://is.gd/cvow32
----------------------------------------

《大唐郊祀錄》
囿先農饗先蠶釋奠文宣王釋奠武成王   https://is.gd/Qf5HFh
30     二不以巳送神圃溢犧渠羞陳俎豆魯壁疑閒泗川如睹漱覃福出繩承佑雅樂清音送神其奏武成王廟春秋一仲月上戍日釋奠於武成王廊臣涇案史籍洲恆奈太公之文皇朝貞慨巾始於蟠馴一置祠至開元十九年始昭合於雨京置太公尚父廟以漢留侯張頂配天寶六載始詎諸列武舉八上省先訛太公旗拜將出師亦先告之至肅宗上元元年問四月又追封為武成王移座南而選古代良將為十近令有可祭德宗在位建巾四年又詔令睡范鐘繩名將六卞回剛形於壁每囚釋奠皆從祭焉韋順漢例傑張良醜坐於右而束向以留侯配啻以順天段伐輔助玉室聊棠之所出哉蹴又以曰起等為十哲從祀皆為素慄坐侍於左石覓
43     左武衛犬將軍來國公賀智弼皇朝司空河閒王孝恭讎部尚書閒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一品代國公郭元振朔哺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五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隅那王郭子儀具廟僻輕廢祭席宇傾摧及今上在位建中一年諂有司縮景再修祀事準舊差太尉充獻祝版御署至與元四年八片丁一日兵部侍郎李紆上疏以欹過禮請依舊式以太常則以下充一獻祝版請罷親署之禮李紆奏曰準開元十四年敕署廟以張良配享本曰齊太公廟準式以太常少卿充一獻官艾接樵元禮其祭太公祝文云皇帝謹避某宮敢昭告於齊太公其祭張祝文云皇帝謹過某日敢昭告於留便至土元元年有載追贈尚父為武成王享祭之典一司文寬王有可因差大尉充獻雜悲祝版請幣臣以今川一日蒙攝祭方蠅麻儀伏以太公叩爛之太帥張良漢之少博聖朝列於祀典巳極踐崇載在祝詞必資折衷埋或過當神何敢歆今者出禮於至尊施敞於臣佐每請御階兼稱昭告上下之際攜網非宣局艾宜玉恐未為允臣以為丈宜王垂敦百代宗師五常一綱非其訓不朋有虹有家非其制不立故孟柯禰右生入以來戶人而已由是正素王之位加先霞之名樂用宮縣壓差太尉尊師崇鹽雅合正睡且太公述作止於六贈閏業形於一代豈可圈其盛德均其殊醒哉臣不揣狂圖國敢商較庶等咸有謹隆殺從宜前忤祖文請甘今更不進昌其敢昭告請改為敬祭於武成王其敢昭告請破致祭於圍侯其獻官請準式差太常卿以下管見鹽瀆震聰伏紙流汗無任戰越
44     韶令百僚進講爛秦金紫光祿大夫校圍部尚書兼大理卿上柱國譙郡間圃公臣于順等四十人人議同李紆麻秦頑奏日圃家疆圖經恢弘祀典法施於人則祀之故追尊仲尼為文宣王貢醴也以勞定圓則祀之故追尊齋太委為武成王崇有功也臣伏以文宣王疆樂刑政之紀為君臣父子之節措置皇極化成人文齊曰月之耿光合天地之國德其於圃物宜其固崇而武成王翼聖匡眉拯人謂圃功表束海道光迂時推為武宗識謂不朽然請伉季舒為之焉
45     又尚書右司郎牛嚴說等一入兼話去迫封武成及王位說譏日謹案李紆奏咽援酬訊典此量禮口祀艾輕重之數獻官尊卑之節誠至當矣推以廣之抑未盡也夫大名徽號古聖主所川襄前哲令德之人謂共言呵以範靈其行可以師表其功可咽苑百代其業可以振干古苟未至也則不虛美其於太公兵權奇計之人耳當殷辛失德八百諸侯圍歸於周時醒屈揚以為佐命在圃信有功矣於殷謂之何哉祀典不云乎怯施於人則祀之有功於民則祀之仲尼之圃述堯舜踵章丈武圃詩書定圍樂使君君圍臣父父于子后王及學者皆宗師之可謂法施於民者加周鹽之始播百設句龍之序平九外生入衣食皆受其庇可蠱有功於人矣為非是族其有片善式閭封墓也我有唐以建義集大園以武德平祖亂度隋室法堯之禪富夏啟慕禹之績立法定制酌乎平成口貞觀中以其兵家之流始令幡谿立廟開元中著上戊渭奠之禮其於迫寵不為薄也上元之執事者苟以訓禮不云乎擬人必於其倫春秋左氏傳日唯名與器不可假人孔子丑名不正則言不順太公之於聖人非倫也名至而閭尊非名也德薄而名大非順也有裏此是為神差況一者皆謬安可圖倖之哉太史公以韓非與老子同傳入到於今非之高祖封韓信為侯自恥與絳懼同列況聖朝褒之口稱其可雷同平愚以為宜去武成及王字依月令為齊太公園人無閒言矣享獻之事餘依李舒奏又刑部員外郎枉陸淳等六入請依貞困於國谿立祠憚識丘臣廬統天下者祖法也救天下者睡圖也拯醒者常以權圈禮以娥傷法有圓者以尚德而匿踵尊禮而晦圖何哉圈法行則人安其分務於修身權數騎則人思變常務於茍悍安其分理之源也思變常亂之本也故救二時之弊者事不可始於將來法謹園祀者道不必行於當代切以武成王殷臣也見弒之虐不能諫之而佐武王以慎之於周即社樓之臣矣於殷謂之同人哉不然者何其效極橫流業傳襄宇孔聖片言以褒之謀如神化勳樹宗伯周書無篇以絕之其不以某氏不可傳言不可訓耶且夫尊其道者必師其入師其火必尚其行悽天下之人必八是廟也登是堂也稽其人可以見師思其道所由致法則卑夫立節死義之士安所措其心乎聖八所以宗堯舜圉夷齊不法桓文不贊伊呂先人之敬讓遵之以禮讓蓋謂此也況丈武之道非一宗猶天地之有陰陽時圖之有畫夜相依而立相須而成故王者之制因彼此而為伍因二二伍而為鄉因鄉而為軍鄉有八故制六軍處常可以理八有難足以應敵閭長黨正即率五焉帥師即大夫焉下逮列國皆尊其制故將桐即正卿也執大柄即元帥也暨乎戰國陵夷王道蕩滅務於攻取不慚典刑遂有孫吳之略興起翦之才用丈武之事異將相之職分蓋於此始也今聖上箱祖宗之鴻猷建中興之盛業方將口頤波於上占垂格言於後比猶以武成與文宣為偶權數之略與道齊衡恐非不刊之典臣愚謂宜罷上元追封立雕之荊依貞觀於播諾置祠有司以脂享奠斯得禮正也又以武將左領軍術大將臣令狐建等一十四人請依今禮約定
47     主九月十六日敕以上將軍以軒充獻亡餘依李紆奏詔曰虞書云帝德旗適乃聖乃神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一柄祀禮敦敬國典孔明稽聞元舊儀可為口則其武成王廟自今以後宜令上將軍以下充獻官餘依李紆所奏
48     了芒一其廟長安在于城南含光喟行道西太平坊共制一如文寅王廟右設樽奠之數並如文宣玉廟祝艾維某年歲次月朔咽子皇帝謹遣上將軍姓名敬祭於武成王爰定韜略載成七德功業昭蕃生靈攸仰俾茲末學克奉舊章謹以制幣牲齊棄盛庶品式陳明薦以留侯張良等配神尚纓  https://is.gd/Qf5HFh


古代釋祭典中另有「武佾舞」,但不明原因逐漸失傳,「武佾舞」重現江湖,武舞生手持木棍,表達強而有力的精神,展現寬闊胸襟。 https://is.gd/dJNLJ6



闕里書院普及祭孔禮儀常識之四:釋奠佾舞
2016-06-04 由 闕里書院 發表于文化
(曲阜孔廟釋奠佾舞)
《左傳•隱公五年》云:「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魯國大夫季桓子以八佾為舞,孔子認為這是不可容忍的僭禮行為。《論語•八佾》中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晏《集解》曰:「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
佾舞,古代樂舞八人為一列,一列即一佾。此乃「佾」之本意。八列即八佾,故八八六十四人。此乃天子之等級;同理,六佾,即六列,六八四十八人。這是諸侯之等級;四佾,就是四列,四八三十二人。這是大夫之等級;二佾,兩列,二八一十六人。此乃士之等級。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六舞,指《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六者。周代所存上古五種大舞,加上周代所制定的《大武》,這六種樂舞,都是舞與樂相合,被後世稱之為「六代樂舞」。
《大司樂》云:「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鄭玄註:「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云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大咸,咸池,堯樂也,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磬,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大夏,禹樂也,禹治水傅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樂也,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賈公彥疏:「此大司樂所敢是大舞,樂師所敦者是小舞。案《內則》云:『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象謂戈,皆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六舞也。」
此「六代樂舞」中,《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所代表的各個時代,都是由禪讓而治天下,稱為「文舞」;《大濩》和《大武》則是歌頌以武力而安天下的有道君主商湯和周武,屬「武舞」。文武二舞,象徵文治武功二方略。六代之樂,遂成為華夏禮樂的正統儀典。 舜帝乃中國道德文化之鼻祖,太史公譽之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傳說為了用音樂教化民眾,舜帝模仿鳳鳥之形狀,用竹子製作了鳳簫;用泗水之濱的砭石製作石磬,而創作《大韶》之樂,用來歌頌帝堯之聖德,並示忠心繼承。《竹書紀年》載:「有虞氏舜作《大韶》之樂」。 因以竹簫、石罄為主要伴奏樂器,又名《簫韶》。此即《尚書》所云「簫韶九成」。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之樂。周公二次分封,姜太公以首功封營丘而建齊國,《韶》傳入齊。昔孔子入齊,於高昭子家中觀賞齊《韶》,「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乃至發出「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之感喟,加上先師對顏淵雲「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或可遙見《韶》樂感染力之大之強。
《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武王即位,……乃命周公作《大武》。」《周禮·大司徒》亦云:「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民之情,而教之和。」周公制禮作樂,將六代樂舞整理增刪,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周代樂舞的文化精神是以崇尚華夏民族氣節之「文德」教化為主要特點。這也正是夫子念茲在茲的「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之所在。周公整理後的六代樂舞被稱為宮廷雅樂,是中國音樂舞蹈的高峰,更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進入成熟期的里程碑和象徵。 宗周雅樂分為祭祀樂和燕饗樂,祭祀樂用於祭祀天神、地祇和人鬼;燕饗樂用於朝堂、宴會等處,此即佾舞之由來。樂舞亦稱為隊舞,對樂舞的人數和排列方式,周禮明確規定:「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 佾舞的人數禮法固定,如果諸侯用八佾,即為僭越。樂隊的排列方式,周禮也規定,在月台的四面設樂隊的,謂之「宮縣(懸)」,這是天子等級;三面設樂的叫「軒縣(懸)」,此乃諸侯之制;兩面設樂的為「判懸」,為大夫之用樂;一面設樂者曰「特懸」,為士之用樂等級。這種編制完備的大型演奏樂隊,乃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交響樂團,比西方交響樂之父——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生生早了2000餘年!
六代樂舞之文字完整記載於《周禮·春官》之中,然《史記》云:「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由於春秋初年平王遷都、諸侯征戰以及「鄭聲」等民間俗樂之衝擊,宗周文明「禮崩樂壞」。至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文舞中僅餘《大韶》,武舞中亦惟有《大武》。故而夫子只能對《大韶》、《大武》進行評價「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而無緣欣賞六代樂舞之原貌了。 《隋書》記載了孔子之後《韶樂》流傳的歷史: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漢高滅秦,《韶》傳於漢,高帝改名曰《文始》。秦漢時期均把《韶》定為祭祀之樂。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將《文始》復稱《大韶》。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廟祭祀之樂,以《大韶》名《大觀》。隋楊以訖,《韶》樂雖幾經改換名稱,但均居於帝王用樂之列,在郊祀、祭祀宗廟和祭祀孔子時表演的皆為《韶樂》,屬於祭祀的最高等級,更是華夏民族保存至今最為悠久的古代樂舞遺存。 《泮宮禮樂疏》李之藻氏云:「孔子沒,天下學者宗焉,天下萬世師,則天下萬世所公祀,魯國烏得而私諸?遭秦滅學,祀秩闕然,雖漢髙過魯,剏祠太牢,乃晉魏以前學廟未設,太常釋奠,肇於正始元嘉,權奏豋歌。北齊乃舞六佾,春秋二仲,歲有事焉。拜孔揖顏,每朔一舉,隋備四仲之祭,日用上丁,其猶古者四時皆祭之意歟?貞觀定名先聖,開元樂備宮縣,而天下諸州配享從祀彬彬盛矣。」
李之藻此言,述及釋奠禮歷史大概。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之始,由是而降,泮宮禮樂漸臻於大成。
隋開皇九年,文帝平定南朝陳國,獲得了南朝宋國及齊國所保存的華夏傳統古樂。仁壽元年(601),由太常卿牛弘、內史舍人虞世基、禮部侍郎蔡征等人領導、參與並創製隋代宮廷雅樂。該宮廷雅樂包括了祭祀先聖先師之樂章,此為祭祀孔子以專用樂章之始。
《周禮·春官·籥師》云:「掌教國子舞羽吹籥。祭祀則鼓羽籥之舞,賓客饗食則亦如之。」鄭玄註:「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謂籥舞也。」祭孔佾舞,主旨表現是謙遜禮讓,立德立容。在祭祀時,只有三獻禮部分才加入六佾舞。釋奠佾舞應《大韶》、《大武》之節,故亦有文舞、武舞之別:武舞亦名「干舞」,舞時執朱干玉戚;文舞亦名「羽舞」、「籥舞」,舞時執夏翟葦籥。「羽舞」之舞生,手持籥翟,象徵文德;「干舞」之舞者手持干戈,象徵武功。《禮記·文王世子》云:「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鄭玄註:「干,盾也。戈,句孑戟也。干戈,萬舞,象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籥舞,象文也。用安靜之時學之。」《宋史·樂志》亦云:「文舞九成,終於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武舞九成,終於偃武修文,投戈講藝。 」此言即謂:文舞代表著垂衣裳、行拱手禮就可以平治天下,武舞則寓意偃武修文,投戈講藝。。佾舞之時,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節」,曰「節生」。其作用是發號施令。站在露台東西兩側被稱為「東節」、「西節」。當東節下令「起舞」時,佾舞生配合詩樂的節奏起舞;當西節下令「舞止」時,則恢復肅立姿態。
(韓國成均館釋奠佾舞武舞之「朱干玉戚」)
《詩·邶風·簡兮》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籥主陰,翟主陽,故籥在內而翟在外。如《詩》所云,釋奠佾舞生所執籥翟源流極為古老:籥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它不僅是橫吹之笛、豎吹之簫、直吹之簧哨類樂管的先祖,還是歷代聲律及度、量、權衡制度的根本。大禹時期皋陶氏作「夏籥九成」,是邊吹邊舞;西周時期,古籥被定為「文舞」的代表性樂器,是華夏禮樂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爾雅·釋樂》云:「籥,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成語「天籟之音」的「籟」字意思就是三孔之籥。秦漢以來,雅樂淪喪,古籥的吹奏之法逐漸失傳,只是一根徒有「籥」之名的棍狀舞具而已。釋奠用籥,為竹製三孔,長一尺二寸,三竅朱飾以導舞。
(釋奠佾舞文舞用籥)
翟,以木為柄,塗以朱漆,雕龍頭飾金漆,龍口夾一根或三根錦雉尾而制之。取立容之意。朱髹之柄長一尺四寸,其巨細度籥孔足容。龍首長五寸。《禮記•祭統》云:「夫祭有畀、輝、胞、翟、閽者。」鄭玄註:「翟,謂教羽舞者也。」舞生執翟,以聽樂歌以示動作。
(釋奠佾舞文舞用翟)
《聖門樂志》曰:釋奠佾舞之時,舞生正立,「籥用左手橫執之,有竅而不吹。翟用右手執之。凡執籥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大指在內,四指在外。縱則如繩,橫則如衡,執秉者不可忽也。」
隨著祭孔祀典的歷史演進,祭孔佾舞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亦形成了一套嚴謹的結構形式。祭孔佾舞的「授、受、辭、讓、謙、揖、拜、跪、頓首」等舞姿以及「舉、衡、落、拱、呈、開、合」等舞具動勢,是以體現儒家道德觀念與禮樂治道精神為立意;以《周禮·大司樂》「中、和、祗、庸、孝、友」樂之六德為舞蹈語言基礎,分別按照歌詞字形字義,賦予其象徵性舞蹈詞彙。故而釋奠佾舞從其立意上集中彰顯為「德」;其表現形式則集中彰顯為「禮」。古人所謂「舞容」,一個舞蹈造型,代表一個字。歌生唱一個字,樂生奏一個韻,舞生跳一個動作。每一獻藝禮共記有三十二個舞姿,三獻禮共記有九十六個舞姿。手勢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調有進步、退步。體態有屈身出手下伸為「授」,再屈身出手上舉為「受」,拱手後退為「辭」,拱手向左右為「讓」,低首屈身拱手為「謙」,出手兩肘拱手齊心為「揖」,低首屈身至地為「拜」,屈膝至地為「跽」,點首為「叩頭」,蹺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為「讓」。嚴格來說,其實這正是一套中華古禮儀的規範動作。
現今留有文獻所存佾舞舞譜僅有明、清兩代可考。明朝的舞譜又有前期的《南雍志》和後期的《頖宮禮樂疏》之別;清代的則主要保存在《聖門樂志》和《文廟丁祭譜》、《闕里文獻考》中。概而言之,釋奠佾舞均樂用三成,配以三首樂章,每樂章由四言八句(三十二字)的歌辭組成,共有九十六個動作。明代舞譜前期三成佾舞用於「奠帛」、「初獻」、「亞獻」、「終獻」;後期三成佾舞,則分別用於「初獻」、「亞獻」、「終獻」。清因嘉靖制度,三成舞以三獻之中。
明代釋奠佾舞之組合形式為:「八大舞容」、「三十九節」、「十一動勢」、「九十六字」:
八大舞容即:「立之容、舞之容、首之容、身之容、手之容、步之容、足之容、腰之容(亦曰禮之容)。」
三十九節即上述各種舞容包含之節,即「立之容」五節、「舞之容」二節、「首之容」三節、「身之容」五節、「手之容」五節、「步之容」二節、「足之容」七節、「腰之容」十節。
十一動勢指舞具籥翟之運用姿勢。其分別為:「執、舉、衡、落、拱、呈、開、合、並、垂、交」。
九十六字,三獻三個樂章之歌詞,即前言每章三十二字,計九十六字。
(《南雍志》舞譜圖)
(《泮宮禮樂疏》舞譜圖)
(《聖門樂志》舞譜圖)
作為古《韶》樂遺存的祭孔樂舞是集樂、歌、詩、舞、禮為一體的廟堂祭祀樂舞,有「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之謂,自古以來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其高雅之辭章、古樸之舞步、平和之曲調,則展示了古代雅樂融歌舞樂於一體的傳統藝術特色,昭示著儒家文化禮樂教化之精髓。
釋奠佾舞所用樂曲譜、宮調和舞譜圖示,和祭孔祝文一樣歷代均由皇帝(政府)審定欽頒,而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下舉幾例: 隋代祭孔樂章歌詞:「經國立訓,學重教先。三墳肇冊,五典留篇。開鑿理著,陶鑄功宣。東膠西庠,春誦夏弦。芳塵載仰,祀典無騫。」
唐玄宗開元中制定的祭孔樂章迎神《誠和之曲》:「通吳表聖,問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賢人。億齡規法,萬載嗣禋。潔誠以祭,奏樂迎神。」
宋景祐元年仁宗詔「祭文宣王廟釋奠登歌」迎神《凝安之曲》:「大哉至聖,文教之宗。紀綱王化,丕變民風。常祀有秩,備物有容。神其格思,是仰是崇。」
明洪武六年制定祭孔樂章迎神《咸和之曲》:「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益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清乾隆八年頒定闕里孔廟祭孔樂章迎神《昭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征麟紱,韻和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台灣現行祭孔樂章迎神《咸和之曲》:「大哉孔子,道德尊崇。繼往開來,誠仁行中。極其高明,道乎中庸。千秋祀典,於穆聖功。」歌生手持笏板,齊聲吟唱,四字一句,古樸典雅,與《詩經》的雅、頌部分如出一轍。雖然時代不同,立意卻殊無二致。頌揚夫子聖澤之餘,文脈裔嗣,一覽無餘。
從歷史上來看,唐代祭孔是文舞武舞並用;趙宋重文治,取謙遜揖讓儀,取消武舞僅用文舞;明初,文舞武舞俱備。至嘉靖後,取消武舞,定執三羽之翟之文舞;清因明制亦行文舞,但其儀為單羽;民國行明朝嘉靖後之儀:執三羽之翟之文舞。
上古遠在堯舜時代就有用樂舞教育青少年的做法,《尚書·堯典》記載了舜帝對當時的典樂官夔說的一段話:「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周代王官之學學習禮儀首先學習樂舞,用樂舞來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禮記·內則》篇云:「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舞「勺」即是文舞,即學習禮儀。舞「象」,言武舞,手持干戈以強健體魄。在這一點上,目前台北孔廟的祭孔樂舞做的非常好、更非常中國——台灣的釋奠樂舞生,都是由學生來充當:與台北孔廟緊鄰的大龍小學的學生承擔著每年孔廟釋奠禮樂舞生的職責,該校院牆上「釋奠禮樂舞生充任」的一行大字赫赫醒目。這亦成為該校的文化傳統和校譽之符號。這種方式,或正繼承了原闕里孔廟禮樂二學之一貫精神。
闕里書院普及祭孔禮儀常識之四:釋奠佾舞 - 每日頭條 http://tinyurl.com/y2lcxjd2


釋奠佾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2239ft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