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 YouTube http://tinyurl.com/y2omlws4


李泳泉老師為現場觀眾介紹本次人權影展的作品。 圖片來源:2019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
影片指南:2019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看什麼? | 李泳泉 / 穿越荊棘的風景 | 獨立評論 http://tinyurl.com/y3kcs3ob
無名之墓:大屠殺之後的悲傷重量
首先,我要大推《無名之墓》這部片子。因為這部片探索的是40年前赤柬政權底下,被稱為「殺戮戰場」的大屠殺;受難者的後代,包括導演本身,他們去追溯自己的先人,覓尋他們的墳墓以及探索當年發生過的故事。這個覓尋自省的心路旅程是非常深刻動人的。它有著像史詩一樣的視野,如歌詩一般的憂傷。片中沒有激昂的控訴,而是一擔悲傷的重量;你會發現,娓娓訴說比激昂控訴更痛徹心扉。
整部片像是儀式一樣,在這樣的狀態裡,我們看到最高的藝術境界是我們已經全然投入其中,完全不會感覺藝術呈現與片中樸質的元素互相違和。大致上可以說,這是一部我所看過關於悲慘的過去,悲慘的屠殺歷史的影片裡面,最上乘的作品之一;我到現在即將滿66歲了,這是66年來我看過的最有份量的電影之一。
忘,不忘:成長背後的歷史陰影
《忘,不忘》與《無名之墓》兩者之間也有互補的功能。一方面從人,一方面從議題切入,這兩者之間且能互相指涉。這一次所挑的片子,總體上也有這樣互映互補的特色。這片將所謂硬板的歷史、硬板的革命、硬板的屠殺,都擺在劇情背後;表面上是一個青春期女生的成長故事,她隨家人從法國搬到她的出生地巴西,在她對文學及搖滾樂的著迷、追求的過程中,不斷意識到家裡面隱隱約約的各種細微的憂傷與不安,我們逐漸感知到主角的生父當時原來被失蹤、被凌遲、被刑求的真相。這部片看似成長故事,卻在這個成長故事裡面,有著成長的代價,讓她開始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刻的體認和具體的理解,她跟社會之間已然無法完全切割的關係。
午夜行者:我們見與不見的難民日常
《午夜行者》非常的破碎。可是在這樣破碎的狀態當中,我們會知道,一方面它就像寫日記一樣,你在顛沛流離當中,總會抽空寫下一些東西;你在逃命、奔跑、挨餓、受凍的過程裡面,你設法拿起攝影機(手機)來記錄此一過程。我們發現,原來像作者一家這樣的族群,他們想要存活下去,是如此的艱苦。在他們逃難的過程當中,如果不是對生命的想像與憧憬,那我們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難以想像,他們到底如何逃亡;如果不是藝術,他們如何能夠撐過三年!
這當中,他們曾經遇到非常多非常痛苦的情境。從這影片裡面,他拍到的部分、他所呈現出看起來破碎的片段,已經讓我們感到震撼;我們應該也可以理解和延伸想像,其中有很多空缺,也就是他沒有機會拍到的部分,常常情況更加危急,更加自顧不暇,更加觸目驚心!像這樣迥異於主流的風格,同時令人揪心悲憫的作品,也讓我們對近些年媒體上大量刻板報導的西歐難民潮問題,有著較寬宏、立體的想像。
漂流廚房:異鄉人如何在他鄉立足?
《漂流廚房》透過莎麗和柯雅兩人,一個來自泰國,一個來自柬埔寨;呈現她們如何努力在台灣立足,慰解鄉愁,渴望尊嚴。從她們的故事裡面,探索她們內在的滿足,獲得文化上被尊重的那種情感狀態。
我有一個朋友,不久之前剛從美食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壯遊回來,回到台灣下飛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衝出去買鹹酥雞和滷肉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權議題延展到關於對異文化的理解、尊重;那麼,我們也可以回頭過來體認自己文化的厚度,那種支撐我們心靈的無形的力量。
在這部片子裡面,作者除了拍那兩組人之外,也很自然地回頭去拍她和她母親之間的微妙關係,從而她對自己、對母親、對鄉土,也開始會萌生了更深刻的體悟;她終會找到更寬廣的觀看位置,去體認她自己、母親和鄉土更深刻的意涵。
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同志愛情的浪漫與挑戰
《無偶之家,往事之城》的導演,陳俊志這位同志作者,可以說是我有點熟又不太熟的一個學弟;他是如此熱情,如此執著,如此「盧」,又如此會說故事!這部電影如此的通俗,訴說著愛情的浪漫,讓人又哭又笑,同時又不斷讓人反視自己的種種姿態。這種種複雜的心情,其中的戲劇張力,事實上,讓我們聯想到白先勇《孽子》和李安《斷背山》中的優柔壓抑。瀰漫在陳俊志作品中的愛戀與失落持久綿長,跟一般的異性戀毫無二致;只是片中的同志們,必須多承受一層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台灣雖然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但此一議題在我們社會上還存在許多歧見;回頭再看陳俊志的作品,別具意義。
青春巴黎不羈夜:法國年輕人的心聲
《青春巴黎不羈夜》。20世紀末,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用藍色、白色、紅色三個顏色,三個故事來演繹自由、平等、博愛。1960年代初期,法國紀錄片導演尚・胡許的《夏日紀事》,一開始就沿街訪問巴黎市民:你快樂嗎?為什麼不快樂?然後,漸漸地從個案推演進去,檢視法國社會的結構性狀態。那麼,我們在《青春巴黎不羈夜》這部片子當中,看著今日巴黎年輕人談話,談到自己的夢想,談到自己的憧憬,談到自己的恐懼,談到自己的猶豫等等,我們從這樣的情懷,回頭比較1960年代美國搖滾歌手Janis Joplin等高唱著:老天爺!為什麼不給我買一部賓士車,人家都駕著保時捷四處拉風?為什麼不給我買一部彩色電視,我們家連收音機都沒有?……你會發現,這部影片探索的內涵,跟尚・胡許,跟奇斯勞斯基,跟60年代的搖滾歌手,事實上都是一脈相承的。
《青春巴黎不羈夜》聚焦在近幾年的法國年輕人,在遭受到種種壓力之際,他們如何出來反抗周遭的這一切。這部片子大量運用rap和hip hop的風格節拍,包括聲音,包括影像,包括影片結構,都非常嘻哈,非常rap,而整個呈現的題旨,又跟經典的《夏日紀事》,跟經典的藍色、白色、紅色,事實上不斷在相互指涉,相互辯證。當中他們吐露的心聲,與無數經典的電影、文學、藝術長久以來不斷共振;敘事形式上,又是十足現代的、熱情奔放的、令人揪心讚嘆的!
我就要這樣的我:在簡單中自我叩問
乍看之下,《我就要這樣的我》只是一部畫面唯美、內容單薄、沒有劇情的訴說著同志心情的短片。然而,正因為它簡單,它可以全然聚焦,成為一篇不斷自我叩問,不斷自我釋放的勇敢的告白。它的重複,便如同詩歌的疊句,形成一種節奏,建構一種氛圍,積疊出內心真情的厚度。影像看似信手拈來,與聲音若即若離的交錯對位,讓片中影像的意趣,呼之欲出。這部似乎不甚起眼的短作,得以入選,讓人不能不佩服選片人的慧眼。
網路監護人:言論自由與思想箝制如何拿捏?
《網路監護人》有某種程度的自我反身意義。當然,我們知道,許多人隨時都在面對網路,目前來看似乎沒有什麼時間反思,此一課題,便別具深意。網路算是最尖端的議題之一,本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東西;的確,本片也採用大家最熟悉習慣的形式。影片裡,作者一方面讓我們窺奇般凝視著所謂網路監護人的不堪的工作內容,一方面也不斷地在用各種方式提醒我們,網路作內容如何影響著觀者的思考。這些專門在監看的人,他們整天都是在「不理他、刪掉,不理他、刪掉,不理他、刪掉!」這樣的工作模式強度裡面,一天天一直在處理這個事情,一直在做決定,我們也一直看著他不斷承受這個壓力。他在這一個月之內只要出幾次狀況,他可能就要回家吃自己了。
這種狀況底下,他們自己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影響,例如他們看到了很多自殺的影像,然後有人自殺。這個部分也回到了觀眾的身上來,就是你看什麼,你漸漸地也被塑造成了什麼。到底網路該如何去處理、干涉?如果不移除,許多不宜的內容,可能又時時刻刻侵犯著網路使用者。本片不斷辯證著:正義的難題與倫理的困境;政治上與階級上的沒完沒了的衝突;言論自由VS思想箝制。這是永恆的弔詭的課題,也是絕大多數人,隨時都得面對的課題。
傘上遍地開花、分域大道、自由行:香港抗爭多面向
我們來談談與香港相關,也與台灣不無關連的幾部:《傘上:遍地開花》、《分域大道》、《自由行》。兩個多月來,如果你是一個關注社會的人,不可能不去關心一下香港現在的狀態。當你去關心香港的處境時,你的心裡會很不自覺的跳出很多印象:一個右眼中彈受傷的醫護人員;民眾被警察壓制在地上痛毆;有人暴衝,到處去打人……通常,我們會有一層印象,就是四處反抗、遍地開花。許多人也不免揣想:如果香港怎麼樣,台灣也有可能怎麼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人這麼關心香港這件事。
在《傘上:遍地開花》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們在5年前的「雨傘運動」中,已經面對著非常強大的制式暴力,他們已經展現了非常非常強大的勇氣和意志力,去面對這一切。而不同立場或意見的社會壓力,以及內部對運動目標、戰略、戰術的理念爭執,也一觸即發。「雨傘革命」雖然功敗垂成,香港人還是贏得全世界無數人的肯定。
「雨傘革命」雖然暫時受挫,在接下來的《分域大道》裡,5位主角在運動之後,他們各自的處境,他們當下所扮演的角色,它們能夠承受的狀態或各自要面對的未來,他們對運動的期待或想像……凡此,都令人不勝唏噓。曾經,他們或者是互相支持,或者是互相競爭;基本上,在運動結束之後,都需要面對著現在的承諾,以及預想這個社會還得繼續面對下一步的壓力。
這兩部作品極有助於我們觀察、理解正在如火如荼的,已然延燒近3個月的「反送中運動」。這狀態其實也可以和台灣的狀態相比。2008年台灣的「野草莓學運」,當年那群年輕人之所以被稱為「野草莓」,是因為相較於1990年的野百合,彷彿野百合是堅韌的、成熟的,野草莓卻被認為是不堪一擊的。但是,如果我們觀察野草莓之後,反國光石化、反旺中、聲援大埔等的種種抗爭,很多路線之間的爭辯,到頭來好像不了了之,好像就散掉了,就似乎就證成了它們正是不堪一擊的「野草莓」。然而,他們的愈挫愈勇,他們的不斷磨練,終於在2014年,讓他們逮到個破口,衝進了立法院,成就了對台灣政治、社會影響深遠的「太陽花運動」進而也鼓舞了香港的「雨傘革命」!看看香港的這些電影,再看看台灣的處境,真的是交相輝映呢!
在《自由行》裡,導演運用這微妙的,現實性極高的虛構故事,來映現自己的實際處境。他讓母親從中國參加旅行團到台灣來旅遊,並安排片中的導演在台灣自由行。再與母親於台灣各景點相遇。被監控地主題,在這個行程裡面非常生動地藉由母女的又深情、又壓抑的微妙互動中,將自由這個課題,很細緻、反諷地映現出來;也盡在不言中地將中國、香港和台灣的問題連結起來。這三部香港作品,如此不言而喻地將紀錄片、劇情片和現實進行著深刻、多向度地呈現和辯證。
(作者為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2019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穿越荊棘的風景】影片指南:2019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看什麼? | 李泳泉 / 穿越荊棘的風景 | 獨立評論 http://tinyurl.com/y3kcs3ob


你們可以說我已經死了——紅色高棉大屠殺紀錄片《無名之墓》 | 林木材 | 鳴人堂 http://tinyurl.com/yyuov9c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