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小人:喜戴紅柳 以幼為尊
文/宋寶藍
https://is.gd/PnOBuf
清朝吳任臣注《山海經廣注》之小人國插圖。(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8-27 5:05 PM       標籤: 小人, 紅柳娃, 小人國, 巨人國, 龍伯國
隨著考古的發現,小人存在的證據越來越多,闖入世人眼界的也不少。根據考古研究,雖然小人身高約為1米左右,卻同樣擁有文明與技能。他們能製作精巧的工具,可與正常人種發明的工具相媲美。
在中國古代,關於小人國,從正史、野史中均可找到相關記述。有的小人喜歡戴紅柳,被稱為「紅柳娃」,有的小人以幼者為尊,並主動向女子行禮,類似於現代女士優先的原則吧。
出現在史志中的小人國
在中國古代,人們稱小人為「焦僥氏」、「靖人」、「菌人」等。《國語‧魯語》中記載:「焦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這一說法,在《史記》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誌》曰:「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從這段記載看,小人國的子民善於耕種,懂得種植糧穀。按照常理,農耕需要看天時,根據天候播種或可豐收。其中涉及到曆法、地質學、植物學等。看來,小人國也掌握了農耕文明。
《通典》卷一八七記載:「焦僥國,後漢時通焉。明帝永平中,西南夷焦僥貢獻。」後漢時期,焦僥國與漢朝有交往。《後漢書》卷八十六所說,永初元年焦僥國有三千多人內附漢朝,並進獻象牙、水牛、封牛等貢物。焦僥國子民身高三尺左右,穴居善游。
有學者認為,古人之所以稱小人為「焦」,是因其膚色發黑的緣故。
大學士筆下的「紅柳娃」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中記載了小人,稱為「紅柳娃」。
紀曉嵐說,在烏魯木齊的深山中,牧馬者常會看見身高一尺左右(約35厘米)的小人,男女老少都有。
每當紅柳樹開花時,這些小人折下柳枝,編成小圈戴在頭上,成群結隊地歡歌載舞。他們的聲音細如鹿鳴,宛轉悠揚。
有的小人會「犯法」,偷偷地跑到百姓的帳篷內偷食物。如果被人抓到,小人就跪在地上哭泣,乞求饒命。如果將其綁起來,他们就會絕食而死。若放了他們,一開始他們還不敢馬上跑,先慢慢地走數尺,不斷地回頭看看。如果發現有人驅逐斥罵,他們馬上又跪在地上哭著求饒。等到走遠了,這些小人便迅速遁入深山中。
然而,人們始終找不到小人居住的地方。紀曉嵐說,他們並非木魅,也不是山中怪獸,而是類似於古代記載的僬僥國小人。紀曉嵐不知道他們的稱呼,因體形像小孩,又喜歡戴紅柳,所以稱他們為「紅柳娃」。
當時邱縣(今河南輝縣)縣丞天錦,奉命巡視牧場,曾經得到一個小人,把他帶了回來。縣丞仔細地端詳,發現他們的鬍鬚、毛髮與人沒有任何差別。因而得知《山海經》中記述的靖人(小人的一種名稱),確實存在。
紀曉嵐認為,有極小之人,必有極大之人。古籍《列子》講到的龍伯國(巨人國),也確實存在過。
大人國。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第四十二卷》。(公有領域)
樹洞中的小人國
廣東澳門島,有一個商人,名叫仇端,經常泛海出遊,去各國做生意。一日,商船遇到颱風,船夫嚇得面無人色。洪濤巨浪之中,隱隱出現一座古島,於是趕緊行駛至古島,以避風浪。不一會兒,風浪平息了,船夫累得精疲力盡。
仇端登上古島,看見許多枯樹,最粗的樹可達十圍。樹幹中有很多洞,仔細一看裡面住著小人,身高只有七八寸,男女老少、美醜尊卑全都有。他們的膚色猶如栗子皮。
小人身上都繫著小腰刀、弓箭等物,尺寸比例與人相稱。他們見到仇端,齊聲說著古怪的語言:「蠟渠三伊利!」
仇端蹲在地上,用石鑽火吸煙。忽然聽到嘈雜的人聲,猶如秋塘鳧雛,結隊而來。又看見枯樹的最高處,有一座小城,高度可及膝,全部用黑石砌成。城門打開,從裡面出來上千名小人。但見他們聯臂而出,搖旗吶喊,各個樹洞中都有小人出迎,拱手聽號令。
其中,有一個年紀較輕者,面目端正,戴紫金冠,披著銀鎖甲,騎著拳頭大的雛雞,威嚴自在地指揮小人的軍隊。聽他嘴裡喃喃不已,不知講些什麼。遂即聽到眾小人應道:「希利」,執著利器湧來。仇端大驚,知道是為了驅趕自己。然而,他們體形實在太小,所以也不可怕。
年輕人又喃喃多時,見仇端沒有任何反應,就揮戈相向。但見小箭、小槍、小刀、小戈矛,紛紛鑽剌他的兩股,頗感疼痛。
仇端厭惡他們,就想用煙筒戲弄一下年輕者。不料,輕輕一擊,年輕人就從雞背翻落地上身亡。眾小人抬回屍首,緊緊地關閉了城門。其他小人全都躥到樹洞裡去了。仇端也回到了船上。
這些小人以幼者為尊,年老者要向孩提行禮;又以婦人為重,男子見到女子會主動行禮。他們有著自己的世界,自己處世待人的方式,只是身形太小而已。@*#
清朝吳任臣注《山海經廣注》之小人國插圖https://is.gd/PnOBuf
參考資料:
《夜雨秋燈錄》卷7《樹孔中小人》
《閱微草堂筆記》卷3《灤陽消夏錄三》
《後漢書》卷86《哀牢夷》
《通典》卷187


二則古人遭遇巨人國的故事,可以看到巨人的傳說從古來就有--晚唐時,有位漂流到巨人國的大使是六軍使西門思恭[1]。奉命出使新羅的西門思恭,遇到異常的風向、水流,漂浮在大海上有一個月之久,完全失去了航路方向,不知道身在何處。「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唐朝和新羅國、日本國都有友好往來,派使者出使時兼使兩國。有使者到達新羅以後,又將渡海去日本國,不料在海中遇到了大風,波浪滔天,好幾隻船在海上漂流數十日 https://is.gd/gywIz6


2021-02-27_104918

美國《聖經》專家邁爾(Tom Meyer)指出,龍不只是傳說,牠們是曾與人類同時存在的真實生物。圖為西方的龍。(Pixabay)
《聖經》專家:龍確實存在 曾與人類共存 | 古羅馬 | 歷史學家 | 大紀元 https://bit.ly/37U1y8x
【大紀元2021年0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報導)在東西方都有與龍相關的傳說,但牠們的形象有所不同。美國一名研究《聖經》的專家表示,龍不只是傳說,牠們是真實的生物,《聖經》和古羅馬歷史學家的記載都能證明,牠們曾經與人類同時存在。
據英國《每日快報》報導,從英國作家托爾金(JRR Tolkien)的文學作品到美國電視劇《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人們都可以看到龍的奇幻角色。而在歐洲、亞洲、中東和古埃及等地,有關龍的傳說也歷久不衰。
龍甚至也在《聖經》中出現過,光是在《舊約全書》中,就提到這種嚇人的生物超過20次。
美國加州沙斯塔聖經學院與研究生院(Shasta Bible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教授邁爾(Tom Meyer)指出,龍(dragon)這個字(在西方)是個概括詞,用來描述所有形狀和尺寸的生物,很像恐龍(dinosaur)這個字是用來描述很多種類的生物。
邁爾說,古羅馬歷史學家的記載和《聖經》內容都能證明,龍確實與人類同時存在過,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出現在3世紀的屠龍者聖喬治(Saint George)的故事。
然而,邁爾表示,早在聖喬治的時代之前,多種文獻記載就提到了龍的存在。比如說,古羅馬政治家暨作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在其著作《論神性》 (De Natura Deorum)中曾寫道,風將飛蛇從利比亞沙漠帶到埃及。
幾百年後,古羅馬歷史學家馬爾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也提及,「有翅膀的蛇類軍隊」從阿拉伯的土地上出現。
邁爾說:「不光是古羅馬歷史學家記載了與龍的衝突,《聖經》中也經常提到龍,從《創世紀》到《啟示錄》,一共出現了35次。」
他補充說,儘管我們可能不知道古羅馬歷史學家和《聖經》所描述的龍在種類上有何不同,但我們可以明確地說,龍和人類確實共存過
《聖經》專家:龍確實存在 曾與人類共存 | 古羅馬 | 歷史學家 | 大紀元 https://bit.ly/37U1y8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