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

聖德瑞莎的幻覺
聖特蕾莎的狂喜
聖德蕾莎是一位修女,她說她曾經有過一次美妙的幻覺,伴隨幻覺的是心臟的劇痛。聖德蕾莎認為,這是因為天使將上帝神聖的愛之箭刺入她的心臟所致。因此,這段體驗既是貝尼尼表現的便是聖德蕾莎在狂喜的過程中,天使正要將箭刺入的瞬間,非常疼痛,也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注意這個表情,這種充滿強烈性暗示的表情,再想想文藝復興時期教皇對待裸體畫像的禁慾主義傾向——命令米開朗基羅給給裸體雕像穿上無花果葉遮羞,兩個時代形成鮮明對照。
此外,巴洛克藝術與科學尚有一層微妙關係。新的物理學在此時興起,新的科學否定了我們眼睛所見的常識。巴洛克時期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差不多是在用新的眼睛看世界。科學家與同時代的藝術家也有書信往來,他們的觀點和發現為更大範圍的知識界和藝術界所熟知。克里斯托夫·雷恩爵士知道牛頓的數學理論,並可能將其運用於倫敦和聖保羅大教堂的重建。做過光學效應進行實驗的維米爾可能熟識顯微鏡的發明者安東尼·凡·列文虎克,哲學家、科學家笛卡爾請弗蘭斯·哈爾斯為自己畫像。
貝尼尼在1645年至1652年雕刻了《聖德瑞莎的幻覺》,講述聖女在幻覺中見到奇蹟。關於其寓意流傳好幾個版本,其中就說聖女其實是做了一個春夢,嗯,然後升天了。聖女的表情跟阿黑臉(高潮臉)竟然一模一樣,捂臉,以後都不能好好欣賞藝術作品了。
------------------------
聖特蕾莎的狂喜·貝尼尼
June 14, 2012by 藝術君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Bernini
1645-1652年,大理石,高350cm,羅馬,聖馬利亞·德拉·維多利亞教堂科納羅小禮拜堂
背景:
“我看到我的左邊有一個天使……他身材不高,矮小兒漂亮,臉色紅潤……後來我肯定他就是小聖特雷薩的沉迷天使薛呂班……他拿著金色小魚叉,我彷彿看到了叉尖的火焰。他像用魚叉數次刺進我的心臟,接著又掏走我的五臟六腑,上帝偉大的愛此刻在我體內燃燒著。我感到強烈的痛苦,不時地發出呻吟,可是這種痛苦卻是那麼妙不可言,我簡直捨不得讓它停止……我的靈魂現在同上帝一樣的滿足。這種痛苦不是肉體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儘管我的肉體也分享到它,甚至感覺還要劇烈。有一種如此甜美的愛的慰籍出現在我的靈魂與上帝之間……”
這,是十六世紀西班牙的聖女——阿維拉的特蕾莎(Teresa of Avila)在自傳中的文字,講述了她在夢中的超驗體驗。特蕾莎的一生完全奉獻給了基督教,她為了苦修,自己像一頭騾子一樣,穿著破麻布衣服,背著石頭在阿維拉城中穿行。她在一次夢中體驗到上面的感覺,醒來之後更是希望與人們分享自己親歷上帝顯靈的過程。當她死後,她迅速成為羅馬教廷欽點的聖女,她的遺體,應該說是聖體,被信徒們一分而空,希望能沾她的光,獲得與上帝更加接近的機會。二十世紀,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就把她盛放在聖器中的胳臂放在自己的床頭櫃上。[6]
解讀:
雕塑的作者,是意大利人詹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他是當時最富盛名的雕塑家,甚至連教皇都以能夠為他舉著鏡子供他作畫而榮。你甚至可以說,如今的羅馬,是貝尼尼的羅馬。四河噴泉、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廣場,這些都出自他之手。“他是一位技術大師,他可以把大理石雕刻得充滿動感並活靈活現,而且堅硬的雲石在他的手中甚至可以雕刻成為精細的蕾絲。[7]”看特蕾莎的衣裙,似乎已被她炙熱的信仰灼燒成為糾結、起伏的皺摺。“貝尼尼對衣飾的處理在當時也是完全新穎的,他不讓衣飾用公認的古典手法下垂形成莊嚴的衣褶,而是讓它們互相纏繞、迴旋,增加激情和運動的效果。[ 8]”
雕塑所在的小禮拜堂,是由樞機主教費德里戈·柯爾納羅(Federigo Cornaro)委託建造的。這個教堂集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讓人嘆為觀止。教堂內的光線是由祭壇後面隱藏著的小窗照射進來的,象徵上帝之光的光線籠罩著正處於神秘幻覺高潮中的特蕾莎,好像她當時正在高聳雲端的太虛幻境之中。中間的人物塑像是由大理石和鍍金的木材構成的,而上面散發著的金色的光芒則像徵性地代表上帝的靈光。塑像的上方是繪製的拱形的天空,而下方在類似歌劇院包廂的空間裡可以看到柯爾納羅家族的許多成員,他們正在觀看這場聖景。貝尼尼在創作中忠實於聖特蕾莎的神秘體驗,即天使將上帝之愛的神箭插入她的心中,在這瞬間她與基督達到了神秘的結合。[7]
在光線的運用上,“貝尼尼是第一位利用光線的折射來達到雕塑的三維立體效果的雕塑家。與文藝復興時期所利用的散射的光線不同,他利用的直射式的光線突出了動作的瞬間姿態,在下面的人物塑像區,他則利用暖色調的紅黃光線與象徵貞潔的大理石的白色相平衡
--------------
聖女泰瑞莎的幻象
17世紀貝爾尼尼作
這是羅馬一兼小教堂的的側廊祭壇雕刻。聖德蕾莎是16世紀的一位修女,她常稱她親身感受到了上帝的感召,她形容那種狂喜像一把劍刺穿心,同時沉浸在痛苦和無限的幸福中,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受,既痛苦又快樂,是身體痛苦而心靈快樂嗎?這種感受形容得真怪! 
德蕾莎的衣摺翻騰飛旋,看那表情似以陷入忘我的境地(說她的表情很像在高潮,不知會不會被罵?唉~~~阿彌陀佛,造口業了!),雲朵正將她和小天使帶往天國。她們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中,那陽光以金箔包裹著木條,壁龕上的開口讓真實的光線點亮金箔的熤熤光芒。彷彿她們正在向上飛升,彷彿,我們也正受到那股金光的感召,如果說巴洛克的大師們想要將教堂營造得像榮耀上帝之城,激發人的崇敬心態,這作品倒也可以感受到那震懾人的力量呀!
由飛騰的衣摺、顯露情緒的表情,在在看出巴洛克這一時代想要提高激動人心的效果手法,對照著中古世紀的拉長人形、文藝復興的冷靜節制,無怪乎巴洛克被叫做巴洛克(Baroque,扭曲的珍珠,帶有嘲諷貶抑的意味)
-------------------------
貝尼尼雕塑《聖特雷莎的狂喜》的真實啟迪
文/Eric Bess 舒原 編譯
[意] 貝尼尼,《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大理石雕塑,1647—1652年作,羅馬勝利之后聖母堂科爾納洛小堂。(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
更新: 2019-05-01 11:19 AM       標籤: 貝尼尼, 特異功能,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雕塑, 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
1647—1652年間,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創作了被後世認為是其雕塑代表作的《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此前一年,貝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塔樓被拆除,原因是教堂正面牆體因不堪重負而開裂,這起事故大大損害了他的聲名。幾十年後(1680年)教會的官方調查得出結論,那是建築本身的原因,並不是貝尼尼的過錯。
不過,在事故發生次年,這位17世紀最偉大的巴洛克藝術家已經通過《聖特雷莎的狂喜》這件傳世傑作再次證明了自己,也成功挽回了聲譽。
聖特雷莎的異象
阿維拉的聖特雷莎(Teresa of Ávila)是一位16世紀的天主教修女。她在西班牙阿維拉的女修院生了病,期間開始研究基督教神祕主義者的著作。這些著作進行精神修煉方面的指導,包括內心省思、沉思冥想和禱告。在實踐中,她獲得了一些神魂超拔的體驗——所謂「異象」,其中一次體驗成為貝尼尼創作這件雕塑的靈感。
特蕾莎在日記中記述道:
「我看到我的左邊有一位天使……他身材並不高大而是矮小,長得非常美,面容如此光明,周身輝耀著光芒,看起來像是最高層級的天使……我看到他拿著金色箭簇,我仿佛看到了箭頭之火。他用箭數次刺進我的心臟,接著又刺入我的五臟,我感到臟腑都被這箭連帶著扯了出去,我的體內此刻充滿著神偉大的愛。痛苦如此強烈,我發出了幾聲呻吟,而這強烈痛苦卻那麼美妙,我簡直捨不得讓它止息,我的靈魂中只有神。這種痛苦不是肉體之痛,而是精神之痛,儘管身體上也分擔了痛苦——相當大的分擔。」
根據聖特雷莎的講述,這次異象中,一位天使用一支箭刺穿了她的心臟,傷痛使她全身心蒙受上帝的慈愛,也隨即感受到失去它的塵世之痛苦。
[意] 貝尼尼,《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1647—1652年作,羅馬勝利之後聖母堂科爾納洛小堂。(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
[意] 貝尼尼,《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大理石雕塑,1647—1652年作,羅馬勝利之后聖母堂科爾納洛小堂。(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
貝尼尼憑藉高超的專業技巧,用大理石再現了這一異象。一縷縷金色的光芒從上方投射下來,照亮了整個場景。柔軟的雲彩,承托著一位寧靜祥和的天使,他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間,輕輕握著一根長長的金箭,箭頭指向聖特雷莎的心臟。女聖徒被表現為神魂超拔的狀態:她的雙目閉合,頭部向後仰,嘴唇微啟。
我們可以猜想,貝尼尼呈現的是異象開始後的某個時刻,因為根據特雷莎的描述,天使「幾次」用箭刺中了她的五臟。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
當代的誤解
當代的一種流行闡釋,將特雷莎的異象、貝尼尼的刻畫和色情聯繫起來。在20世紀初,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宣揚這樣一種理論,即在我們做出的決定及獲得的體驗背後,是無意識的性衝動。人們是否將弗洛伊德的理論投射到了聖特雷莎的內在體驗和這件雕塑上了呢?
實際上,在所有正教與正法門的修煉實踐中,當信徒和修煉者真心實修,經常會獲得具有神祕色彩的超常體驗。以佛陀和耶穌來說,他們在講法傳道中都涉及神祕體驗,如佛陀證悟宇宙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一粒沙裡含三千大千世界」等,耶穌真切體驗到天父上帝與天堂。眾多正法門修煉者及正教信徒也都分享過他們的超常體驗。而弗洛伊德宣揚的心理學闡釋,只會限制人類的精神潛能。
與弗洛伊德的觀念恰恰相反,聖特雷莎的體驗可以解釋為一種通神的喜悅,這種異象與狂喜,是當心靈不再粘滯於身體的衝動、超越世俗而朝神聖方向昇華時所獲得的,是她作為加爾默羅會修女在人生中持續精勤自律的結果。通過誠篤專一的修煉,她的心靈和思想得到提升,從而達到了與神界相溝通的境界。
弗洛伊德式的解釋,卻貶低了特蕾莎超常體驗的力量,將其歸結為肉體衝動引起的反應,豈非大謬?
這樣說來,聖特雷莎的神魂超拔,是敬信與真修的結果。這件傳世的藝術傑作,也激勵著今天的我們提升自身境界,讓生命向著更高的未知領域昇華。@*
貝尼尼《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所在的羅馬勝利之后聖母堂科爾納洛小堂。(Livioandronico2013/Wikimedia Commons)
----------------
聖特蕾莎的狂喜
2018-01-30 由 錢幣上的藝術 發表于文化
在羅馬的勝利聖馬利亞教堂里有一座大理石雕塑—《聖特蕾莎的狂喜》。這座雕塑作品的作者是十七世紀義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和建築家—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1598-1680)。白俄羅斯於2010年發行了一枚面值20盧布的《聖特蕾莎的狂喜》矩形紀念銀幣,正面是貝尼尼頭像,背面則是這座著名的雕塑作品《聖特蕾莎的狂喜》。
這件作品描述的是聖特蕾莎在幻覺中見到上帝的情景,表現了她對上帝之愛的渴望。她躺在浮雲上,寬大的衣袖向下低垂,兩眼輕合,嘴唇微張,臉色蒼白,在昏迷中祈求著神的愛。在她面前,小天使面帶頑皮,將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
貝尼尼用堅硬的大理石刻畫出了特雷莎的神態,表現了一個正在渴求愛欲的女人最柔軟的內心。小天使代表幸福,與特雷莎的臥姿構成了和諧的節奏,意味著痛苦與幸福的撞擊。特雷莎躺在那裡,腳趾微微翹起.沉浸在無比興奮中。極度的渴望與沉醉,極致的痛苦和歡愉,不僅呈現在特蕾莎的臉上,也浮現於那身長袍。
整個雕塑被放在祭壇上,祭壇上方安放了一些金屬條,光線從祭壇頂上照下,被金屬條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襯托出人物的形體,減弱了體積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時,多樣的光和影增強了人體線條的韻律和美感,從而產生出十分強烈的舞台戲劇效果,使人如同進入了一個夢幻的世界。這人體動作的複雜曲線和強烈的明暗對比關係,體現出巴洛克雕刻藝術的特點。
雕塑刻畫出了少女複雜的內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態變為一個在朦朧意識下女性對愛與欲的痴迷狀態。她的昏迷與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體現。貝尼尼在神秘的宗教外衣偽裝下,用堅硬的石塊表達出女人心靈的底蘊。但由於作品內部選材和雕塑風格非常大膽,為羅馬教廷的主流所不容,於是被放置在不起眼的這座教堂中。
這件作品隱晦地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反對教會禁欲主義,肯定人的慾望、追求,突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對於天主教會統治下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是有其歷史進步意義的。從雕塑技巧上來看,聖女多而亂的衣褶,雲朵的飄浮效果以及人物複雜的曲線,是一件獨特的具有豐富審美價值的作品,充分顯示了貝尼尼的雕塑天賦。《聖特雷莎的狂喜》是貝尼尼藝術的里程碑作品,他以獨特的藝術構思標誌著義大利巴洛克藝術的極盛時期。可以說添加了人文主義的內涵後,這件作品達到了貝尼尼雕塑藝術的頂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vk9v9ky.html
------------
《聖德瑞莎的狂喜》這件作品是在描述阿為拉﹝Avila﹞的西班牙加默運動﹝Carmelite﹞改革者德瑞莎的神秘經驗。 貝尼尼依據德瑞莎對她自己的幻覺的描述來呈現此作品,德瑞莎幻想一位天使以火熱的愛神之箭刺穿了她的心臟。我們看到昏厥的聖德瑞莎被如瀑布似地落下的帳幔包裹著,愛神與聖德瑞莎是以白色大理石所雕刻的,其上方有自然日光傾灑下來,使從後面灑落在此座雕像的自然日光也是當中的一個元素。《聖德瑞莎的狂喜》是貝尼尼最偉大的雕刻作品,它給人最後的的視覺感是由雕塑、繪畫、光線、甚至包括宗教戲劇等元素所組合。
----------------------------
《聖女泰瑞莎的幻象》
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Gian Lorenzo Bernini (Italian, 1598–1680)
圖片來源:http://www.learner.org
---------------------------
《聖女泰瑞莎的幻象》是17世紀藝術家柏尼尼(Lorenzo Bernini, 1598-1680)的作品,為羅馬一座小教堂側廊祈禱室的祭壇作的雕塑,以紀念西班牙聖女泰瑞莎。聖女泰瑞莎曾在相關文獻上描述其神秘的宗教經驗與幻象。她在書中描述了她所經歷的神聖狂喜的一刻,上帝的天使用一支金光閃耀的箭射穿她的心,讓他「同時沉浸在痛苦與無限的幸福中」。
想去羅馬看巴洛克《聖女泰瑞莎的幻象》 http://tinyurl.com/y252lmf2


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聖德瑞莎的幻覺《聖女泰瑞莎的幻象》1598–1680/充滿強

時隔110年,西班牙亞維拉教會近日(Diocese of Avila)再度開啟中世紀聖女「亞維拉的德蘭」(St. Teresa of Avila)棺木,發現遺骸的臉部自1582年逝世至今逾400年,始終保持「完好無缺」從未腐爛,令現場圍觀的神職人員與科學家們都大為震驚。中世紀聖女遺骸隔百年再開棺!400年沒腐爛容貌驚呆科學家 https://bit.ly/4cYOUnv
據《Fox News》報導,亞維拉教會於8月28日發布新聞稿指出,為了研究聖女亞維拉的德蘭遺骸的心臟、手與手臂,決定繼1914年之後,再度啟動複雜的程序,並打開棺木。然而,一打開就讓在場的眾人相當驚訝,因為這遺骸自1582年起就「從未腐爛」。
中世紀聖女遺骸隔百年再開棺!400年沒腐爛容貌驚呆科學家 https://bit.ly/4cYOUnv
神父基耶薩(Marco Chiesa)指出,遺骸保存非常好,醫生專家們幾乎能清楚看到德蘭的臉,雖然「沒有膚色,因為皮膚已經木乃伊化,不過臉部中間依舊可見」。他補充,教會查閱1914年照片確認遺骸是否發生變化,發現,臉部和腳部等未覆蓋部分,與1914年相同。
而要打開亞維拉的德蘭棺木,過程非常複雜,整個流程事先必須經過教廷批准,在開啟時,首先必須拆除棺木的大理石板,隨後在特定房間,由義大利科學醫療團隊和教會成員監督,才能打開。
亞維拉的德蘭是12世紀羅馬天主教加爾默羅會(Discalced Carmelite)的修女,不僅是西班牙修女、天主教會神秘主義者,也是精神經典的作者。亞維拉的德蘭發起加爾默羅會改革,恢復並強調默觀沉思;1970年獲教宗保祿六世頒佈宗教領袖頭銜「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是首位獲得這項頭銜的女性。中世紀聖女遺骸隔百年再開棺!400年沒腐爛容貌驚呆科學家 https://bit.ly/4cYOUnv
----------------------------------
亞維拉的德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hoA4z
亞維拉的德蘭(拉丁語:Teresia Abulensis,西班牙語:Teresa de Ávila;1515年3月28日—1582年10月4日),又稱耶穌的德蘭(拉丁語:Teresia a Iesu),舊譯德肋撒或聖女德肋撒,洗名德肋撒·桑切斯·德·塞佩達-阿烏馬達(西班牙語:Teresa Sánchez de Cepeda y Ahumada),是16世紀的西班牙天主教神秘主義者、加爾默羅會修女、反宗教改革作家,同時為天主教會聖人,通過默禱過沉思生活的神學家。她是加爾默羅會的改革者,並被認為與十字若望一起創建了赤足加爾默羅會。在華人天主教會中為了與里修的德蘭區分,又被稱為大德蘭。
在她死後四十年,於1622年被教宗額我略十五世冊封為聖人,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敕封其為教會聖師。她的著作,其中包括她的自傳,她的著作《靈心城堡》,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以及基督教神秘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基督徒默想的做法見於她在她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全德之路》(Camino de Perfección)[3]。
早年
聖女德肋撒於1515年出生在西班牙阿維拉省的戈塔倫杜拉。她的曾祖父胡安·德·托萊多,是一個馬拉諾(被迫改宗基督教的猶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譴責回到猶太信仰。她的父親,阿隆索·桑切斯·西佩達,買了爵位,並成功地同化進了基督教社會。德蘭的母親,Beatriz,尤其熱衷於將女兒培養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德蘭著迷於聖人的生平事跡,在七歲時和弟弟羅德里戈從家中出走,準備跑到摩爾人那裡去殉道。她的叔叔回城時在城牆外發現了他們,將其攔住。
德肋撒十四歲的時候,慈母去世。她非常悲傷,含著淚,對聖母說:「聖母瑪利亞,請妳收留我,作我的母親。」
後來,德肋撒染上了時代少女的流行習慣,愛好時髦,愛好穿鮮美的衣服。父親見德肋撒的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就送她到奧斯定女修院住讀。德肋撒在女修院裡住了一年半,突然患病,父親接她回家。她開始考慮應否棄家修道,一時打不定主意,讀了聖熱羅尼莫的書信,才決定棄俗修道。徵求父親意見,父親堅決反對。聖女私自離家,入加爾默羅會修院:「那時候,我的內心非常痛苦。一方面,我不忍傷父親的心,另一方面,為了實現修德成聖的志願,不能不犧牲父女之愛。」當時德肋撒年僅二十歲。父親見木已成舟,不再反對。亞維拉的德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hoA4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