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長地久」/天長節/地久節/二戰後,日本天長節改稱天皇誕生日,明治天皇誕生日成爲了文化日;地久節改稱皇后誕生日/天長節之名源自中國唐玄宗的生日,出自《老子》「天長地久」一詞/日本天皇生日也稱爲天長節/日本皇后的生日稱為「地久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yrudet7


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

唐葵花形鸞鳥舞馬紋千秋鏡面 鑄有 楷書「 千 」「 秋 」 二字

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

千秋金錙節
唐開元十七年,百官以八月五日為唐玄宗誕辰日,定此日為「千秋節」,天寶七年改為「天長節」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後改“ 天長節 ”)。
每年千秋節,唐玄宗、楊貴妃都在西京長安興慶宮內花萼樓,或在東京洛陽紫微宮內廣達樓前舉行盛大宴會和樂舞表演,與文武百官、長安洛陽百姓同樂。 [2-3]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唐代曾經盛行的“千秋節”是唐玄宗採納大臣張說的建議,將自己的生日每年農曆八月初五立為“千秋節”。“千秋節”這一天在所有的慶祝活動結束後,大臣們紛紛向皇帝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頒發銅鏡,根據“千秋節”這個節日,玄宗決定用“千秋”兩個字來作為銅鏡的名稱,這個時期製作的銅鏡也叫“ 千秋鏡 ”,這種“千秋鏡”產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鑄造歷史長達14年。
另一說法:
鏡緣葵盤形圖案中的“千”“秋”二字,亦與千秋節有關。
據《唐會典·卷二十九》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按:是日即李隆基之生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佈於天下”。鏡銘“千秋”即“千秋節”之意。《舊唐書 ·玄宗本紀》載: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賜四品以上金鏡 ”。又《張說之文集·卷九》有《千秋節賜群臣鏡》詩篇。此鏡為唐玄宗在千秋節宴慶活動中賞賜大臣之物,大概沒有問題。果真是這樣,其製作年代當在開元十七年以後。
節日演替
將生日設為千秋節
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是農曆八月初五,曾有一位大臣上奏,請求將其生日設為“千秋節”。據唐朝宰相張說《上大衍歷序》雲:“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在古代每個月的5日皆可稱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由此可知:上表設此節的時間為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八月初五。
將皇帝生日設為全國性節日,在唐以前還無先例,但唐玄宗喜歡表中“ 千秋萬代 ”的寓意,還戲稱這是“ 自我作古 ”。但僅僅因一人上表便設一個全國性的節日,欠妥。於是,第二年過生日時,文武百官便聯合上表,“一致要求”將玄宗生日設為“千秋節”。
關於此事《舊唐書》裡有明確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寮於花萼樓下,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 。”
《唐會典》也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佈於天下”,並規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歡,“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
樂舞百技共賀千秋節
開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楊貴妃在花萼樓前舉行盛大的宴會和樂舞表演,慶祝第一個“千秋節”。
唐教坊為此專門創作了一部大曲《千秋樂》(又名《千秋節》、《千秋萬歲》),曲作者白明達,龜茲人,故此曲有龜茲樂風格。當時在“千秋節”上表演的教坊大曲還有《蝶戀花》、《清平樂》等,其中最有名的樂舞當數唐玄宗編寫的《霓裳羽衣曲》。此曲最初由楊貴妃親自表演,但宴請賓客老讓“娘娘”作舞,欠妥,後來便改由舞藝出色的楊貴妃侍女張雲容表演,再後來改為雙人表演,再後來改為由15歲以下少女組成的300人的大型舞隊表演。
為了慶祝“千秋節”,唐玄宗還傳命在“ 勤政務本樓 ”下廣場表演舞馬等百技。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手下的梨園弟子,曾為“千秋節”專門訓練了百餘匹舞馬。表演時,要選數個“少年而姿貌美秀者”伴奏樂曲,曲目有《傾杯樂》、《千秋萬歲曲》等。舞馬隨樂曲或“奮首鼓尾,縱橫應節”,或在安設的3層木板上“旋轉如飛”,或在大力士舉起的床榻上縱身跳躍。最後,以舞馬微蹲後腿,銜著酒杯給唐玄宗敬酒祝壽,將表演推向高潮。宰相張說的《舞馬詞》雲:“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
《唐會要》記載過慶祝“千秋節”的盛況:“每千秋節,舞於勤政樓下,後賜宴設酺,亦會勤政樓。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又云:“其時,金吾及四軍兵士陳仗而立;太常設樂;教坊大陳山車、旱船、走索、丸劍、雜技、角抵、百戲,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馬隆飾入場為戲”,場面十分壯觀。
千秋鏡與千秋縣
另外,據《玉海》等書記載,在首屆“千秋節”慶祝活動結束後,大臣們曾紛紛向唐玄宗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以後每年,唐玄宗便在鑄鏡業最發達的揚州定制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並命名為“千秋鏡”。當時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官員約有400人。唐玄宗曾就此事寫過《“千秋節”賜群臣鏡》:“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於“ 千秋鏡 ”,宰相張九齡認為,皇上已由早年的勵精圖治轉為貪圖奢華,在一次“千秋節”上,他上了一篇《千秋金鑑錄》作賀儀。文中他陳述了歷代興衰緣由,企盼玄宗以之為鑑。玄宗閱後口雖嘉獎,但心中不悅,後來依然如故。【注,《千秋金鑑錄》非張九齡作,見《中國偽書綜考》第400頁。】
受這種風氣的影響,後來民間也開始流行八月初五鑄鏡相贈的習俗,並延伸出了“祝福長壽” 的意
公元742年,唐玄宗採納大臣們的建議,將年號“開元”改為“ 天寶 ”,為與“千秋節”相應,又於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即今安徽省天長市),設了“千秋節”、作了“千秋樂”、鑄了“ 千秋鏡 ”、劃了“千秋縣”,讓大唐江山“ 千秋萬代 ”的文章已經做得差不多了。誰知六年後,即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發生了一件奇特之事: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靈芝,並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宮裡的“興慶池”上也有祥雲繚繞。文武百官便在五月壬午日聯合上奏,尊唐玄宗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 '應道皇帝”,認為過去將皇上的生日設為“千秋節”欠佳,因為“千秋萬代”畢竟有限,希望皇帝順應天道,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讓大唐的江山“天長地久”。
玄宗龍顏大悅,於是在天寶七年八月己亥日頒詔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亦隨之易為“天長縣”。另外,還特地設了一個“天長節使”的職位,由鄂州刺史韋公擔任。另外,每逢“天長節”,都有一些國家派人來朝賀,日本來得最多、最勤,還把“天長節”一字沒改地移植了過去,只是在日期上,以天皇的生日為“天長節”。然而好景不長,“天長節”慶祝了14年後,發生了“ 安史之亂 ”,756年,唐玄宗退位。唐肅宗李亨登基後,效法玄宗,將自己的生日農曆九月三日定為“天平地成節”。那時玄宗還在世,做太上皇,所以,他的“天長節”與肅宗的“天平地成節”在一段時間便並存著過。由於這兩個節靠得比較近,朝廷便有意進行改革。八月十五正好處於這兩個節的中間,便將兩節折中為“天長節”,而把慶賀的日期改到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為“中秋”,這個詞早在《周禮》中就有了,但當時並不是節日,只表示時序,每當此日,帝王們對“月神”行祭拜之禮,百姓們並沒有什麼活動。《唐書·太宗記》才有了“ 八月十五中秋節 ”的記載,但當時這個節日也不普及,只有一些文人學士喜歡在這天聚在一起,對著月亮吟之、賞之、拜之,並不熱鬧。
唐代宗、唐德宗都延續了八月十五過“天長節”的傳統,只是慶祝場面越來越小。到了中唐後期,隨著王朝的衰頹,“天長節”不再舉辦什麼活動,這個節日便逐漸淡出了百姓的視野,“中秋節”又慢慢在民間尤其是文人間復活。到了北宋,“中秋節”便與“春節”齊名了。到了南宋時,月餅開始出現,當時其形狀不是圓的,而是像菱花,只用來祭奉月神。再後來,人們才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
相關詩詞
中唐詩人戎昱曾寫過一首《八月十五日》,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個日子確實跟“千秋節”、“天長節”有關:“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今來六親遠,此日一悲風……梨園幾人在?應是涕無窮。”
杜甫的《“千秋節”有感》寫道:“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寶鏡群臣得,金吾萬國回。衢樽不重飲,白首獨餘哀。”
中晚唐詞人柴望追思當年“千秋節”上的舞馬錶演,寫了一闕《念奴嬌》:“登高回首,嘆山河國破,於今何有?……聞道凝碧池邊,宮槐葉落,舞馬銜杯酒……傷情萬感,暗沾啼血襟袖。”
他們何止是追述一個節日,他們是在追懷那個逐漸遠去的盛唐!
10月6日,又逢中秋。這個節日,是由唐代的“千秋節”、“天長節”演化而來的。而且,這個日子曾令我們古代的詩人異常傷感它是大唐盛世 “壯觀已塵埃”的見證。


八瓣葵花形,半圓鈕,鈕側雙鸞翹尾展翅,鈕上天馬銜枝躍騰,鈕下蔓藤枝葉上一鸚鵡啄食葡萄,鏡緣團花內飾有“千秋”二字,此鏡尺寸大,白光,精美
相關連接:
《舊唐書·玄宗本紀》中有兩側記載:其一,“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僚於花萼樓下,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中秋節,王公已上獻鏡及承露囊,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仍編為令,從之”;其二,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賜四品以上金鏡、珠囊、絲,賜五品以下束帛有差”。

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
---------------
唐開元十七年,百官以八月五日為唐玄宗誕辰日,定此日為「千秋節」,天寶七年改為「天長節」。《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千秋節者,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節,而君臣共為荒樂,當時流俗多傳其事以為盛。」《資治通鑑.卷二一三.唐紀二十九.玄宗開元十七年》:「上以生日宴百官於花萼樓下,左丞相乾曜,右丞相說帥百官上表,請以每歲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布於天下,咸令宴樂,尋又移社就千秋節。」也稱為「八月端午」。
------------------------
天長節,乃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生日,於每年八月初五,後在玄宗退位後改爲八月十五。曾稱千秋節。日本沿用此法,曾將天皇生日叫做天長節。
歷史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685年9月8日(八月初五),712年即位爲帝,改年號開元。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的44歲生日時,百官奏表請求將八月五日設作「千秋節」,寓意「千秋萬歲」[1][2][3]。唐玄宗准奏,千秋節由此而設,全國休假三日,前後各一天。[4]
天寶七年(748年),皇宮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生靈芝,被認爲是吉兆,於是百僚於五月壬午日合奏,尊唐玄宗為「開元天寶 聖文神武 應道皇帝」,請他順應天意改「千秋節」爲「天長節」,天長一詞取自《老子》「天長地久」。唐玄宗龍顏大悅,遂改。[5][6]
慶祝方式、風俗傳統
每年千秋節,唐玄宗與楊貴妃都會在興慶宮內的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宴及歌舞演奏,與百官同樂。在一整天的慶祝活動結束後,官員們會向皇帝敬獻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官員發賜銅鏡[7]。唐玄宗還特設「天長節使」的職位,由鄂州刺史韋公擔任。唐朝屬國每年都會遣使來賀,其中日本國最勤。
當時有詩篇記錄了盛景:
《奉和聖製天長節賜宰臣歌應製》
(唐)王維
太陽升兮照萬方。
開閶闔兮臨玉堂。
儼冕旒兮垂衣裳。
金天淨兮麗三光。
彤庭曙兮延八荒。
德合天兮禮神遍。
靈芝生兮慶雲見。
唐堯後兮稷契臣。
匝宇宙兮華胥人。
盡九服兮皆四鄰。
乾降瑞兮坤降(一作獻)珍。
《天長節》
(唐)梁鍠
日月生天久,年年慶一回。
時平祥不去,壽遠節長來。
連吹千家笛,同朝百郡杯。
願持金殿鏡,處處照遺才。
《千秋節賜群臣鏡》
(唐)李隆基(皇帝自提)
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
分將賜群後,遇象見清心。
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
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影響
千秋鏡
開元十七年千秋節慶典結束後,羣臣紛紛進獻銅鏡,唐玄宗還賜銅鏡,這些銅鏡被冠以節日之名,叫做「千秋鏡」。此後,唐玄宗便在當時鑄造業最發達的揚州定製銅鏡,每年大約有400名官員可以得此待遇。
民間受到影響,也形成於八月初五鑄銅鏡相送的習俗,寓意祝福。這段時期鑄造的銅鏡,也可稱爲千秋鏡,這一名稱延續了十四年,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退位。
千秋縣
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寶,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與千秋節呼應,屬淮南道揚州(廣陵郡)。[8]天寶七年,千秋節改爲天長節,千秋縣也改爲天長縣。天長縣今屬於安徽省天長市。
舞樂
開元十七年,在花萼樓(卽花萼相輝樓)前舉行天長節慶典時,唐教坊專門創作了一部《千秋樂》(也稱《千秋萬歲》、《千秋節》),曲作者是龜茲人白明達。慶典上還演奏了唐玄宗親自編寫的《霓裳羽衣曲》。
《千秋樂》由此成爲曲牌,又稱《千秋歲》、《千秋萬歲》、《念奴嬌》。另有《千秋歲引》。
天成地平節與中秋節
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而退位,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效仿玄宗,將自己的生日九月三日定為「天成地平節」。因爲唐玄宗退位後尚還身爲太上皇,天成地平節與天長節還共存過一段時間。
因八月初五和九月三日相隔不遠,朝廷便將兩個節日折中爲八月十五天長節。唐代宗、唐德宗延續了八月十五天長節,但慶典規模越來越小,中唐後不再舉行慶典。受到八月十五天長節的影響,在此前不在民間流行的中秋節,在天長節不再慶祝後反而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
日本天長節與地久節
日本奈良時代光仁天皇沿用天長節,將日本天皇的生日稱作天長節,當天休假一日。皇后的生日則叫做地久節,不休假。
二戰後,日本天長節改稱天皇誕生日,明治天皇誕生日成爲了文化日;地久節改稱皇后誕生日。
----------------
千秋節
2018-10-13 由 亮寶樓 發表于歷史
千秋節,
始自唐明皇李隆基,
是盛唐時期十分重要的國家慶典節日。
那麼,
千秋節是怎麼來的呢?
聽我細細說來。
公元七二九年八月五日,
這一天正是李隆基的生日,
按例在興慶宮花萼樓舉行宮廷「生日宴會」。
正當酒宴正酣之時,
右丞相 張說 和左丞相源乾曜帶領百官請奏。
張說:「聖上,臣等有話要講!」
玄宗:「哦!請講。」
張說:「聖上在位多年,
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真真是一代明君,
臣等覺著應該
將您的恩澤廣布天下。
孟夏有佛生之供 ,
仲春修道祖之籙,
聖上的誕辰那也是非比尋常的日子,
臣等強烈建議將這一天
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朝野同歡!」
玄宗:「很好,很好,准奏!」
玄宗很開心,
千秋節就這樣誕生了。
《舊唐書》記載:
「 開元十七年 ……八月癸亥 ,
上以降誕日,百僚於花萼樓下。
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
王公已上獻鏡及承露囊,
天下諸州咸令宴樂,
休假三日 ,仍編為令,從之。」
韓休墓壁畫樂舞圖
在千秋節宴會上,
各類歌舞、百戲雜技等表演,
爭相開演, 熱鬧非凡。
張祜 ( hù )有云:
「 傾城人看長竿出,
一伎初成趙解愁。 」
這些表演都是面向百姓的,
甚至,
玄宗還命人 召集京兆父老,
與之同宴,
突出了與民同樂的主旨。
期間,
更有稀罕的舞馬祝壽表演環節,
在千秋節詩歌中均有記載。
丞相張說有詩《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
其中這樣描述:
「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
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
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
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你可以想像訓練有素的舞馬,
隨著音樂的節奏而行動,
它們屈膝徐行,
嘴裡叼著酒杯,
向玄宗點頭示好。
正所謂:
「屈膝銜杯赴節,
傾心獻壽無疆。」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
不僅舞馬來獻壽,
群臣紛紛向玄宗進獻
產自揚州的千秋鏡,
同時皇帝也會向四品以上王公大臣
頒賜千秋鏡。
不過有一個人很另類,
他就是耿直的張九齡,
曾經在千秋節宴會上,
向玄宗進獻了一本《千秋金鑒錄》,
意為告誡玄宗以史為鑑,
千秋節舉國歡宴三天,
「群臣皆獻金玉寶鏡」,
頗為糜費,
希望玄宗能夠居安思危 ,
後人便將這一關乎國家興亡的諫言之事,
稱為「千秋鑒」。
唐葵花形鸞鳥舞馬紋千秋鏡面 鑄有 楷書「 千 」「 秋 」 二字 ( 岐山縣博物館藏
西安郭家灘65號唐墓千秋盤龍鏡
唐代的千秋節,
是一個完全和農事節氣無關的節日,
其形成的原因,
可以追溯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誕日紀念性文化延續的影響,
人們開始普遍過起「生日」,
紀念自己的誕辰。
總之,
千秋節作為唐代重大國家慶典節日,
其目的在於全民同樂。
玄宗千秋節的設立,
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種以皇帝誕辰為紀念性節日的做法
一 直延續到了清朝。
--------------------------------
千秋節,舊時皇帝的誕辰。始自唐玄宗。《唐會要·節日》:" 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至天寶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照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長節。"按,玄宗生于八月初五。
中文名
千秋節
時間
每年八月初五
來源
唐玄宗開元十七年
演替
天長節,中秋節
誕辰
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後改"天長節")。
千秋節
每年千秋節,唐玄宗、楊貴妃都在興慶宮內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大宴會和樂舞表演,與文武百官、長安百姓 同樂。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唐代曾經盛行的"千秋節"是唐玄宗採納大臣張說的建議,將自己的生日每年農歷八月初五立為"千秋節"。"千秋節"這一天在所有的慶祝活動結束後,大臣們紛紛向皇帝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頒發銅鏡,根據"千秋節"這個節日,玄宗決定用"千秋"兩個字來作為銅鏡的名稱,這個時期製作的銅鏡也叫"千秋鏡",這種"千秋鏡"產生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鑄造歷史長達14年。
另一說法:
鏡緣葵盤形圖案中的"千""秋"二字,亦與千秋節有關。
據《唐會典·卷二十九》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按:是日即李隆基之生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于天下"。鏡銘"千秋"即"千秋節"之意。《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賜四品以上金鏡"。又《張說之文集·卷九》有《千秋節賜群臣鏡》詩篇。此鏡為唐玄宗在千秋節宴慶活動中賞賜大臣之物,大概沒有問題。果真是這樣,其製作年代當在開元十七年以後。
千秋節的演替
千秋節---天長節---中秋節
將生日設為千秋節
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是農歷八月初五,曾有一位大臣上奏,請求將其生日設為"千秋節"。據唐朝宰相張說《上大衍歷序》雲:"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在古代每個月的5日皆可稱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由此可知:上表設此節的時間為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八月初五。
千秋節
將皇帝生日設為全國性節日,在唐以前還無先例,但唐玄宗喜歡表中"千秋萬代"的寓意,還戲稱這是"自我作古"。但僅僅因一人上表便設一個全國性的節日,欠妥。于是,第二年過生日時,文武百官便聯合上表,"一致要求"將玄宗生日設為"千秋節"。
關于此事《舊唐書》裏有明確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寮于花萼樓下,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
《唐會典》也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于天下",並規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歡,"天下諸州鹹令宴樂,休假三日"。
樂舞百技共賀千秋節
開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楊貴妃在花萼樓前舉行盛大的宴會和樂舞表演,慶祝第一個"千秋節"。
唐教坊為此專門創作了一部大曲《千秋樂》(又名《千秋節》、《千秋萬歲》),曲作者白明達,龜茲人,故此曲有龜茲樂風格。當時在"千秋節"上表演的教坊大曲還有《蝶戀花》、《清平樂》等,其中最有名的樂舞當數唐玄宗編寫的《霓裳羽衣曲》。此曲最初由楊貴妃親自表演,但宴請賓客老讓"娘娘"作舞,欠妥,後來便改由舞藝出色的楊貴妃侍女張雲容表演,再後來改為雙人表演,再後來改為由15歲以下少女組成的300人的大型舞隊表演。
為了慶祝"千秋節",唐玄宗還傳命在"勤政務本樓"下廣場表演舞馬等百技。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手下的梨園弟子,曾為"千秋節"專門訓練了百餘匹舞馬。表演時,要選數個"少年而姿貌美秀者"伴奏樂曲,曲目有《傾杯樂》、《千秋萬歲曲》等。舞馬隨樂曲或"奮首鼓尾,縱橫應節",或在安設的3層木板上"旋轉如飛",或在大力士舉起的床榻上縱身跳躍。最後,以舞馬微蹲後腿,銜著酒杯給唐玄宗敬酒祝壽,將表演推向高潮。宰相張說的《舞馬詞》雲:"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
《唐會要》記載過慶祝"千秋節"的盛況:"每千秋節,舞于勤政樓下,後賜宴設酺,亦會勤政樓。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又雲:"其時,金吾及四軍兵士陳仗而立;太常設樂;教坊大陳山車、旱船、走索、丸劍、雜技、角抵、百戲,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馬隆飾入場為戲",場面十分壯觀。
千秋鏡與千秋縣
另外,據《玉海》等書記載,在首屆"千秋節"慶祝活動結束後,大臣們曾紛紛向唐玄宗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以後每年,唐玄宗便在鑄鏡業最發達的揚州定製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並命名為"千秋鏡"。當時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官員約有400人。唐玄宗曾就此事寫過《"千秋節"賜群臣鏡》:"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關于"千秋鏡",宰相張九齡認為,皇上已由早年的勵精圖治轉為貪圖奢華,在一次"千秋節"上,他上了一篇《千秋金鑒錄》作賀儀。文中他陳述了歷代興衰緣由,企盼玄宗以之為鑒。玄宗閱後口雖嘉獎,但心中不悅,後來依然如故。
受這種風氣的影響,後來民間也開始流行八月初五鑄鏡相贈的習俗,並延伸出了"祝福長壽"的意
公元742年,唐玄宗採納大臣們的建議,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為與"千秋節"相應,又于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即今安徽省天長市),設了"千秋節"、作了"千秋樂"、鑄了"千秋鏡"、劃了"千秋縣",讓大唐江山"千秋萬代"的文章已經做得差不多了。誰知六年後,即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發生了一件奇特之事: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靈芝,並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宮裏的"興慶池"上也有祥雲繚繞。文武百官便在五月壬午日聯合上奏,尊唐玄宗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認為過去將皇上的生日設為"千秋節"欠佳,因為"千秋萬代"畢竟有限,希望皇帝順應天道,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讓大唐的江山"天長地久"。
玄宗龍顏大悅,于是在天寶七年八月己亥日頒詔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亦隨之易為"天長縣"。另外,還特地設了一個"天長節使"的職位,由鄂州刺史韋公擔任。另外,每逢"天長節",都有一些國家派人來朝賀,日本來得最多、最勤,還把"天長節"一字沒改地移植了過去,隻是在日期上,以天皇的生日為"天長節"。然而好景不長,"天長節"慶祝了14年後,發生了"安史之亂",756年,唐玄宗退位。唐肅宗李亨登基後,效法玄宗,將自己的生日農歷九月三日定為"天平地成節"。那時玄宗還在世,做太上皇,所以,他的"天長節"與肅宗的"天平地成節"在一段時間便並存著過。由于這兩個節靠得比較近,朝廷便有意進行改革。八月十五正好處于這兩個節的中間,便將兩節折中為"天長節",而把慶賀的日期改到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為"中秋",這個詞早在《周禮》中就有了,但當時並不是節日,隻表示時序,每當此日,帝王們對"月神"行祭拜之禮,百姓們並沒有什麽活動。《唐書·太宗記》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但當時這個節日也不普及,隻有一些文人學士喜歡在這天聚在一起,對著月亮吟之、賞之、拜之,並不熱鬧。
唐代宗、唐德宗都延續了八月十五過"天長節"的傳統,隻是慶祝場面越來越小。到了中唐後期,隨著王朝的衰頹,"天長節"不再舉辦什麽活動,這個節日便逐漸淡出了百姓的視野,而"中秋節"又慢慢在民間尤其是文人間復活。到了北宋,"中秋節"便與"春節"齊名了。到了南宋時,月餅開始出現,當時其形狀不是圓的,而是像菱花,隻用來祭奉月神。再後來,人們才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
有關詩詞
中唐詩人戎昱曾寫過一首《八月十五日》,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個日子確實跟"千秋節"、"天長節"有關:"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今來六親遠,此日一悲風……梨園幾人在?應是涕無窮。"
杜甫的《"千秋節"有感》寫道:"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寶鏡群臣得,金吾萬國回。衢樽不重飲,白首獨餘哀。"
中晚唐詞人柴望追思當年"千秋節"上的舞馬表演,寫了一闕《念奴嬌》:"登高回首,嘆山河國破,于今何有?……聞道凝碧池邊,宮槐葉落,舞馬銜杯酒……傷情萬感,暗沾啼血襟袖。"
他們何止是追述一個節日,他們是在追懷那個逐漸遠去的盛唐!
10月6日,又逢中秋。這個節日,是由唐代的"千秋節"、"天長節"演化而來的。而且,這個日子曾令我們古代的詩人異常傷感它是大唐盛世"壯觀已塵埃"的見證。皇後或貴妃或太子的生日。
----------------
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后改“天長節”)。 每年千秋節,唐玄宗、楊貴妃都在興慶宮內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大宴會和樂舞表演,與文武百官、長安百姓 同樂。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唐代曾經盛行的“千秋節”是唐玄宗采納大臣張說的建議,將自己的生日每年農歷八月初五立為“千秋節”。“千秋節”這一天在所有的慶祝活動結束后,大臣們紛紛向皇帝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頒發銅鏡,根據“千秋節”這個節日,玄宗決定用“千秋”兩個字來作為銅鏡的名稱,這個時期制作的銅鏡也叫“千秋鏡”,這種“千秋鏡”產生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鑄造歷史長達14年。 另一說法…------------------------------
舊時皇帝的誕辰。始自唐玄宗。
皇后、貴妃或太子的生日。
詞牌名。即“千秋歲”。
-----------------
國語辭典
千秋節qiān qiū jié    ㄑㄧㄢㄑㄧㄡㄐㄧㄝˊ 
唐開元十七年,百官以八月五日為唐玄宗誕辰日,定此日為「千秋節」,天寶七年改為「天長節」。
《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千秋節者,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節,而君臣共為荒樂,當時流俗多傳其事以為盛。」
《資治通鑑.卷二一三.唐紀二十九.玄宗開元十七年》:「上以生日宴百官於花萼樓下,左丞相乾曜,右丞相說帥百官上表,請以每歲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布於天下,咸令宴樂,尋又移社就千秋節。」
也稱為「八月端午」。
© 漢典
千秋節網路解釋
千秋節(唐玄宗生日)
唐開元十七年,百官以八月五日爲唐玄宗誕辰日,定此日爲「千秋節」,天寶七年改爲「天長節」。
千秋節(漢語詞彙)
千秋節,舊時皇帝的誕辰。始自唐玄宗。《唐會要·節日》:“ 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爲千秋節……至天寶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炤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爲天長節。”按,玄宗生於八月初五。
---------------------
千秋節有感二首(八月二日爲明皇千秋節)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
鳳紀編生日,龍池塹劫灰。湘川新涕淚,秦樹遠樓臺。
寶鏡羣臣得,金吾萬國回。衢尊不重飲,白首獨餘哀。
御氣雲樓敞,含風彩仗高。仙人張內樂,王母獻宮桃。
羅襪紅蕖豔,金羈白雪毛。舞階銜壽酒,走索背秋毫。
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桂江流向北,滿眼送波濤。


葵花形鸞鳥舞馬紋千秋鏡
該鏡製作精良,體大厚重,銀光潔白,至今仍可鑑人。鏡背構圖清新,佈局疏朗,線條流暢、明快。花紋對稱平衡,動中有靜,寫實性很強。1986年,陝西商洛製藥廠基建工地出土一面雙鸞奔馬鏡,其形制、規格及紋飾與此鏡完全相同,當為同範所鑄。八出葵花形,鏡鈕隆起呈半球形,無鈕座。鏡背為高浮雕紋飾,內區以鈕為中心, 圖案可分為三組。
簡介/葵花形鸞鳥舞馬紋千秋鏡
唐葵花形鸞鳥舞馬紋千秋鏡面,徑22.2厘米,緣厚0.6厘米,重1375克,是一件典型的盛唐時期銅鏡。八出葵花形,鏡鈕隆起呈半球形,無鈕座。鏡背為高浮雕紋飾,內區以鈕為中心,圖案可分為三組。鈕兩側各有一隻翩翩起舞的鸞鳥,兩鳥相向,展翅翹尾作舞蹈狀。鈕上方有一奮首鼓尾、四蹄騰空飛舞的駿馬,馬頭頂部飾有彩帶,口銜一枝修長的瑞草,瑞草由駿馬頸側飄至體後,極為誇張。鈕下方有一枝蔓草,一隻鸚鵡在穗實之上覓食。內、外區之間用一道突弦紋分隔。外區沿鏡緣飾有祥雲、葵盤形宮燈、折枝花、八角形宮燈各一對,以鈕為中心,呈對角排列。其中一對葵盤形宮燈中分別鑄“千”“秋”二字,楷書陽文。此鏡製作精良,體大厚重,銀光潔白,至今仍可鑑人。鏡背構圖清新,佈局疏朗,線條流暢、明快。花紋對稱平衡,動中有靜,寫實性很強。特別是駿馬口中銜以瑞草作奔騰狀,鸞鳥振翅起舞,在製鏡工藝上堪稱傑作。1986年,陝西商洛製藥廠基建工地出土一面雙鸞奔馬鏡,其形制、規格及紋飾與此鏡完全相同,當為同範所鑄。此鏡現藏岐山縣博物館。
圓鏡,作八瓣葵花形、半球鈕。鏡背飾二飛禽與花朵紋,花朵紋下方格內有「千」、「秋」二字銘,鏡緣則有鳥紋與幾何紋。

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


銅鏡-千秋鏡/千秋節/千秋金錙節/“千秋節”改為“天長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