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族志貢獻於近代中華民族之形成/賈逵《周 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 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古羌文化,被人們喻為東方的「瑪雅文化」,是人類史前文明的顯現和演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羌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隅與北川地區,即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等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Kri84u


大夏可能指:
大夏 (舞蹈),中國夏朝的一種舞蹈。
大夏 (中亞古國),一個中亞古代國家。
夏 (十六國),五胡十六國之一
夏(618年-621年),隋末割據政權,由竇建德領導。
西夏(1038年-1227年),中國宋朝時西北方党項人領導的政權,國號「大夏」。
明夏(1363年-1371年),中國元朝末年在四川一帶建立的一個王朝,國號「大夏」


列出李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權君主,及及追尊未實際統治的君主。包含西夏宗室先祖的党項拓跋氏領袖。
西夏君主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A4%8F%E5%90%9B%E4%B8%BB%E5%88%97%E8%A1%A8



人物故事:神秘王國「西夏」締造者--李元昊
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項拓跋氏,原名拓跋元昊,后改稱嵬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項族,西夏開國皇帝。祖籍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
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時因功再次被賜李姓。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后,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改回李姓。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並頒布禿髮令。先後派遣軍隊攻擊並佔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
李元昊建國后,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李元昊在位時實行了許多利於夏發展的政策,倡導農業生產,注重手工業,尤其是鐵冶業的生產發展。強調党項的風俗習慣,曾下令居民依照羌族原有習俗禿髮,禁止盲目學習漢人束髮習俗,下令廢棄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用党項名氏;又去除宋所賜爵號,稱党項語首長名,建立自己的年號。夏的官制、軍制、禮儀均在他指導下設立起來,能不拘民族成份,任用漢人中有才能者。西夏文字也是他命野利仁榮創製的。
古代歷史中,三國可以說是大眾最為喜愛和熟知的一個時代了。其實在此之後,還出現過第二個三國鼎立的局面。
中原地帶是北宋,草原廣闊的土地上是遼國,而在西面,就是西夏王朝。
唐朝後期,西藏高原的吐蕃和吐谷渾兩個國家勢力強盛。游牧的党項族生存艱難,於是向中原的「天可汗」唐太宗求助,唐太宗允許他們搬遷至黃土高原生活,賜國姓李。
由此党項人開始轉向了農耕民族,並逐步發展。到唐朝末期,發生了一次農民起義,就是「黃巢起義」,他的曾祖父拓跋思恭幫助唐朝鎮壓起義有功,被再次賜國姓,並被封為了夏國公,這就是西夏的夏來源。
當時宋朝他們惹不起,遼國也很強大,西夏在夾縫中生存,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在與遼征戰中被暗算而死後,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就「依宋聯遼」,這在年輕氣盛的李元昊看來就是低聲下氣、做小伏低了。
李元昊年紀輕輕但是志氣不凡,他熟讀兵書,精通漢、藏學。據傳說他出生時「長有兩顆牙齒,身帶五彩神光,圍繞著八個夥伴」。
在西夏遷都懷遠鎮(即今天的銀川市)后,在元昊的帶領下發展強盛。銀川原本就是個富庶的地方,東臨黃河,背靠賀蘭山,西夏經濟發展十分迅速。
感覺到時機成熟,元昊終於宣布建國。党項人崇尚白色,李元昊的龍袍都是白色的,這白色的龍袍卻是鮮血鑄就的。
稱帝后,首先感到憤怒的就是宋仁宗,下旨剝奪李元昊的爵位。但是李元昊狼子野心,不為所動,最終和宋朝發生了戰爭,經歷三川口、好水川等戰爭,打敗了宋朝。
遼國原本和西夏聯姻過,遼興宗耶律宗真的姐姐興平公主嫁給了李元昊為妃的,兩人卻感情不和,公主抑鬱而終,引起了遼的不滿
雙方邊界更是摩擦不斷,同樣也發生了戰爭。元昊軍事才能突出,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也取得了勝利。自此,西夏立住了腳跟,形成了歷史上的第二個三國鼎立局面。
功成名就之後,元昊開始貪圖享樂起來。
俗話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堂堂的開國皇帝英年慘死在醜聞之中。
党項人不講倫理道德,李元昊的後宮也是無比複雜。他的第一位皇后是自己母親的部族,衛穆氏,太子寧明也是第一任皇後生的。
自己的舅舅衛穆山喜想叛亂篡位,李元昊就殺死了舅舅,逼死母親。同時也聽信讒言,殺死了衛穆皇后和太子。
第二任皇后叫做野利都蘭,生子寧令哥后被立為了太子。野利氏可以說是西夏的貴族了。有創造西夏文字的大臣野利仁榮等。
為權力瘋狂的李元昊聽聞皇后的哥哥野利遇乞要造反,於是殺掉了大舅子。大舅子的妻子沒藏黑雲美貌無比,元昊愛上了她,納她為妃子,這就為自己日後的慘死埋下了禍端。
元昊對沒藏氏寵愛非凡,與她生了一個小兒子叫做寧令兩岔,沒藏氏的哥哥也雞犬升天,做到了宰相。極度的寵愛讓沒藏氏的哥哥沒藏訛龐心生二意。
太子寧令哥此時到了婚配年紀,太子妃是沒移氏的小姐,沒移利瑪。年輕美艷更甚沒藏氏,對美色的迷戀沖昏了李元昊的頭腦,他強娶了自己的兒媳做妃子,整日和新寵在賀蘭山的宮殿飲酒作樂。
沒藏訛龐覺得時機到來,他從中挑撥太子寧令哥,自古男人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仇恨比奪妻更能讓一個男人感到恥辱的了。
寧令哥在夜晚發動了政變,他持刀沒有當場殺死李元昊,只是砍掉了李元昊的鼻子。
當時醫學不發達,李元昊第二天因為失血過多而亡,享年僅46歲,在位十年。
太子寧令哥被宰相以叛亂罪名處死,沒藏訛龐理所當然的扶持了自己妹妹生的孩子成為了新皇帝,登基時才1歲的夏毅宗。西夏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外戚專權。
廣告
以一己之力在兩個強鄰之間建立起來了一個國家,李元昊的才能非同尋常,這樣的英雄人物,卻因為強娶兒媳,被兒子割鼻而死,歷史上如此不體面的皇帝也沒有幾個,讓人覺得十分可悲可嘆。
看來開國皇帝這份職業,與能力是有關係,但不是意志特別堅定的人是做不好的。
西夏王朝自1038年前建國,又在1227年被蒙古國給滅了,這個王朝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個朝代。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座落在賀蘭山東麓,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佈著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西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KoRk4z
西夏(1038年-1227年),國號大夏、邦泥定國(西夏文:𗴂𗹭𗂧𘜶,拉丁轉寫:phôn¹ mbın² lhi̯ə tha²)或白高大夏國(西夏文:𗴂𗹭𘜶𗴲𗂧)等[b],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原地區的西北方,國土佔據黃河中上游,史稱西夏[5]。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占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5]。
西夏屬於番漢聯合政治,以党項族為主導,漢族與其他族群為輔。制度由番漢兩元政治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西夏的皇權備受貴族、母黨與權臣等勢力的挑戰而動盪不安[6]。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7]。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鐵鷂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8]。經濟方面以畜牧業與商業為主力,對外貿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壟斷河西走廊與北宋的歲幣為西夏經濟帶來很大的幫助[9]。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6]。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10]。
西夏由党項族所建立。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帶有鮮卑的血統。唐朝時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帶[11],是唐朝的羈糜州之一。當時分有八部,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吐蕃於唐朝安史之亂後占領河西一帶,並且壓迫党項。唐高宗時期,党項首領拓跋赤辭在唐朝幫助下遷移到陝北一帶[c],奠定党項興起的根據地。881年占據宥州的平夏部拓跋思恭因平黃巢之亂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賜號定難軍。協助收復長安後又封夏國公,賜姓李[12],領有夏銀等地[d],夏州政權(正式稱呼是夏州節度使或定難軍)形成一個割據陝北的籓鎮。五代十國時,夏州政權避免介入中原各勢力間的內鬥,向五代與北漢稱臣以鞏固在陝北的勢力。然而後唐時,唐明宗意圖將延州節度使安從進與夏州節度使李彝超對調以併吞夏州政權。李彝超極力反對,成功擊退安從進率領的後唐軍,在北宋初年時累積雄厚的實力[5][13]。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夏州政權首領李彝殷向北宋稱臣,並且多次協助北宋對抗北漢。當北宋陸續平定南方各國後,宋太宗開始將目光放在北方,有意削除夏州政權。此時李氏家族反對李繼捧擔任夏州節度使。982年宋太宗招李繼捧與其族人遷居開封,命親宋的李克文繼任之,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願投降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澤(今陝西橫山縣東北)抗宋。984年宋將尹憲、曹光實擊破夏軍。隔年李繼遷由弱轉強,攻破宋軍後陸續收復銀、夏等等夏州領地。990年被遼朝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即被追尊的夏太祖。宋廷採取以夷制夷方式,派李繼捧回任夏州,招撫李繼遷任銀州,並對此二人賜姓趙。不久李繼遷又叛,於996年擊退宋將李繼隆率領的五路大軍。在鞏固夏州領地後,一直努力西擴河西,最後於1002年第三次攻打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時成功攻下,改名西平府。宋朝至此無力圍堵,於隔年承認李繼遷領有夏州領地。李繼遷陸續占領涼州(今甘肅武威縣)等河西重鎮,擊退與宋朝聯手的河西涼州吐蕃六谷部。兩年後李繼遷被六谷部首領潘羅支襲擊而亡,其子李德明繼位,即被追尊的夏太宗[5][13]。
興慶立國
參見:宋夏戰爭
李德明繼位後,因為國土快速膨脹,為了穩固國力以抵禦四方敵國,有意與宋和談;而北宋對外戰事也由擴張轉為和平,與遼朝簽署澶淵之盟後也希望西北也能穩定下來。最後雙方於1006年雙方簽署景德和議。李德明為了維護自身獨立,東和宋朝,北附遼朝,並讓太子李元昊迎娶遼朝的興平公主。對內方面,李德明定都興州(今寧夏銀川東南),採取保境安民、注重生產的策略。並且請求北宋於保安軍(今陝西丹縣)設置榷場,聽許兩國貿易。此外積極西征河西,1028年派太子李元昊攻下甘州(今甘肅張掖縣),甘州回鶻首領夜落隔通順自殺,降服吐蕃六谷部首領折逋游龍缽。而後又奪肅州,降服瓜州歸義軍的曹賢順。至此夏州政權國力大盛,為日後李元昊稱帝立國建立穩固的基礎。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繼位[5][13]。
Colored dice with white background
宋夏三大戰役與遼夏三大戰役。
Colored dice with checkered background
西夏皇室陵墓。
李元昊繼位後完成河西走廊的佔領,並且積極準備脫離宋朝獨立建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以北魏王室後裔自居[e]。採楊守素的建議,以避父諱為由,改宋朝年號明道為顯道,以建立自己的年號。隨後建宮殿,下禿髮令,恢復故俗,都興慶府,設文武二班,立軍名,用兵制,創造西夏文,改定禮樂等。
1038年11月10日(大慶三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稱帝,即夏景宗,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14][15],定都興州並改稱為興慶府,國號「大夏」,亦稱西夏,至此西夏正式立國。夏景宗霸氣縱橫,脫離對北宋、遼朝的臣屬關係。為了要獨霸西方,他四處擴土,先後和宋遼開戰,為西夏武力顛峰的時候[7][13]。
夏景宗於隔年採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並且要求宋朝承認西夏獨立。當時北宋在橫山山脈一帶建立不少堡壘[f],不過東方重鎮延州防禦薄弱,守將范雍無能。1040年夏景宗發動三川口之戰,率10萬大軍包圍延州,於三川口襲擊宋將劉平、石元孫的援軍,最後夏軍因大雪而解圍撤退。宋廷面對西夏大舉入侵,派夏竦為正使、韓琦與范仲淹為副使經略西夏。當時宋軍兵多於西夏,但是不擅野戰、補給也不易,主攻的韓琦與主守的范仲淹對此爭執不斷。1041年夏景宗發動大軍包圍宋朝西線的渭川、懷遠一帶,韓琦不聽派范仲淹建議派大將任福率大軍救援懷遠,夏景宗引誘至埋伏地好水川口襲擊,此即好水川之戰。此後宋廷轉為防禦,改派陳執中、夏竦經略,並且建立四路防線[g]。1042年西夏謀臣張元建議避開宋防線,繞道奇襲京兆府(長安)。同年夏景宗於防線薄弱的涇原路發動定川寨之戰,於定川寨包圍殲滅宋軍,目標是長安,但另一路遇到原州景泰的阻擊而罷。宋夏戰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宋朝承認西夏的割據地位,給予若干財物茶葉,封夏景帝為夏國主。西夏對宋稱臣,但對內依舊稱帝,實際上仍然是獨立的國家[7][13]。
西夏擊敗宋朝後,自稱西朝,稱遼朝為北朝。遼朝遼興宗不滿西夏壯大,意圖再度壓服之。1043年在慶曆增幣後,遼興宗為報答宋朝,以國內西南部的党項叛附西夏為由,於隔年冬率大軍伐夏。西夏求和不成,採取堅壁清野方式擊潰遼軍。戰後四年夏景宗去世之際,遼軍又於1049年來犯。夏軍極力抵抗,最後雙方和談而止[7][13]。
夏景宗建國西夏並推行中央集權,雖然鞏固了帝權,但同時與貴族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他獨裁專制、日益驕淫並且貪好女色。後宮之亂引來貴族衛慕氏的叛變(1034年)。又中种世衡的反間計而錯殺野利旺榮與野利遇乞,並且迷戀迎娶野利遇乞的妻子沒藏氏,生李諒祚。太子李寧林格與夏景宗因廢母(野利皇后)奪妻(沒移皇后)之仇,被沒藏氏的弟弟沒藏訛龐教唆刺殺夏景宗。夏景宗死後沒藏訛龐殺太子,立兩歲的李諒祚繼位,即夏毅宗[7][13]。
母黨專權
參見:沒藏皇后 (李元昊)、梁皇后 (西夏毅宗)和梁皇后 (西夏惠宗)
1111年夏崇宗時期,西夏與遼朝、北宋等三國對峙圖。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夏毅宗繼位時年幼,由其母沒藏太后與沒藏訛龐專政。當時遼朝遼興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後西夏向遼朝稱臣。沒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結外人,其中李守貴與吃多己多次爭寵。最後李守貴殺太后與吃多己,事後也被沒藏訛龐所殺。沒藏訛龐又將其女許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1059年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後被夏帝誅殺全家。親政後,夏毅宗娶協助他剷除沒藏訛龐的梁氏,任用梁乙埋與景詢等人。對內整治軍隊使地方軍政分立,文武官員互相牽制,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並於1063年改姓為李。對外方面,與宋重新劃定邊界,恢復榷場,貿易正常化。對吐蕃多次戰事,占領河湟與青海一帶,於1063年招撫西域城(今甘肅定西縣)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對以後各朝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於1066年與北宋作戰時受箭傷,兩年後去世,由其子7歲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13][7]。
1081年宋神宗命李憲率領五路宋軍伐夏,西夏梁太后採取誘敵深入、斷其糧道,最後只讓北宋奪得蘭州。
1082年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以步步逼近興慶府。西夏梁太后緊急率領30萬大軍突襲攻陷此城,北宋至此暫停伐夏,史稱永樂城之戰
由於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權,形成了以梁太后與梁乙埋為首的母黨專權。母黨大力發展其勢力,提倡番禮,重用都羅尾與罔萌訛,排擠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對派。1080年,夏惠宗最後在皇族嵬名氏的協助下得以親政。夏惠宗崇尚漢法,下令以漢禮藩儀,遭到梁太后為主的保守派極力反對。對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議,將河南地區歸還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勢力。不料機密洩漏,梁太后殺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舉引來皇黨、仁多族的叛亂,連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請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時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占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1081年宋神宗聽從种諤建議,趁西夏內亂之際,以李憲為總指揮發動五路伐夏[h],目標興慶府。梁太后採取堅壁清野策略,襲擊糧道以粉碎五路宋軍,宋軍最後只奪下蘭州。隔年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i],步步壓縮西夏在橫山的軍事空間。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西夏雖然多次擊潰宋軍,但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人民不滿。梁太后與梁乙埋最後於1083年讓夏惠宗復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舊沒有掌握實權。梁乙埋去世後,政權轉由其子梁乙逋掌握。1086年夏惠宗在憂憤之下去世,由3歲兒子李乾順即位,即夏崇宗[13][7]。
此時西夏政權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乙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時期,知渭州章楶建議對西夏採取經濟制裁與碉堡作戰,其後為了實踐這套戰術,他在公元1096年於西邊的渭川修建平夏城與靈平砦,並且多次擊退夏軍。隔年宋軍攻入東邊的洪州、鹽州。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猛攻平夏城而敗,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稱平夏城之戰。宋軍隨後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秦州變成內地。宋朝控制橫山地區後,西夏處境日益艱困。1099年在遼朝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西夏在母黨專權的十年裡,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門二后」的威勢,連連發動與北宋和遼朝的戰爭,使西夏蒙受嚴重損失。他經常在朝廷上向眾大臣誇耀自己的功勞,認為西夏連年出征,主要就是讓宋朝屈服,只有這樣才能使西夏獲得和平。環慶之戰時,梁乙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懷恨在心。他意圖叛變,但是事機敗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吳、仁多宗保與撒辰率兵逮捕處死。小梁太后親自專權後,為了加強對宋朝戰事,多次向遼朝請求援軍被拒。遼廷對小梁太后極度反感,認為遼夏戰爭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惡言相向。1099年夏崇宗親政在即,但「梁氏專恣,不許主國事」。遼朝遼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藥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長期的太后專政終止,西夏皇帝得以親政[7]。
外和內憂
參見:金夏同盟和任得敬分國
1142年夏仁宗時期,西夏與金朝、南宋等三國對峙圖。
1099年夏崇宗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朝,與北宋修和的策略,逐年減少戰爭。對內推廣漢文化,注重經濟,使得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宋朝宋徽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雖然西夏多次擊敗劉法、劉仲武與种師道等宋將,但宋軍也攻陷不少堡壘。最後西夏緊急向遼朝請求周旋,到1119年宋軍才率軍而退,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不如以往,而北宋也瀕臨崩潰邊緣[13][7]。
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1123年退往漠北的遼朝遼天祚帝有意逃往西夏,金朝將領完顏宗望勸誘夏崇宗捕捉遼帝,許以下寨以北、陰山以南的遼地,並以進攻西夏為脅。夏崇宗答應條件,轉而連金滅遼,從此西夏歸服金朝。1125年遼朝亡後,金朝約西夏夾攻北宋,並且給予宋地為誘餌。西夏占領天德軍、雲內等地後,1126年又被金朝強占,並且被強索河東八館之地。金朝為了補償西夏,同意占領陝西後將橫山地區歸還,但又違約。這些都讓金夏關係處於不信任的狀態。然而西夏與南宋隔絕,又讓西夏只能依賴金朝的經濟。這些都使得西夏對金朝維持鬆弛的和平,最多只有小規模的戰事。1141年金朝同意設置榷場,一度開放鐵禁。但是金世宗時不願以紡織品換取西夏的奢侈品,採取貿易緊縮的方式,到十年後才恢復正常貿易。夏崇宗於1139年去世後由其子李仁孝繼位,即夏仁宗[16]。
夏仁宗時期是西夏的文化思想的發展到達高峰,對金朝大致上處於和平狀態。但是他重文輕武、務虛廢實的方式,使西夏軍力逐步走向衰落。宋朝降將任得敬才智均佳,陸續平定1140年夏將蕭合達叛變與隔年的山訛首領慕洧、慕濬投奔金朝之亂,備受夏仁宗重用。1143年發生大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哆訛等人於威州、靜州與定州發動民變,夏仁宗又派任得敬平定。任得敬因被重用而野心膨脹,受晉王李察哥推薦入京。1156年李察哥去世後掌握政權,擴大私有勢力。1160年被封為楚王,出入等同皇帝。任得敬有意篡位,他以靈州為都城,1170年又迫夏仁宗給予靈州、西夏西南等領地。然而屢次不受金廷支持,任得敬與其弟任得聰等人陰謀叛亂。夏仁宗在金朝的支持下成功撲滅任黨,這個掌握政權二十年的權臣終於被拔除。夏仁宗於1143年的民變後,為了促進經濟穩定而推行改革。他改良地租和賦稅制度;發展教育,實行科舉;推崇儒術,以科舉取仕,這些措施對抑制世家大族有一定的作用;改革禮樂和法律。到天盛年間出現了盛世。1193年夏仁宗去世,子李純佑立,即夏桓宗[16]。
夏桓宗基本上依循夏仁宗的國策,對內安國養民,推行漢法儒學,對外與金朝和好。但是,此時西夏過於安逸,軍力大大衰減。不久,北方的蒙古帝國興起,打破金宋與西夏三國鼎立的地位。夏仁宗的弟弟越王李仁友在挫敗任得敬之亂有功,去世後其子李安全上表請求表彰其父功勳與承襲王位。然而夏桓宗不但不同意,還降其為鎮夷郡王。李安全不滿,遂萌篡奪帝位之心。1206年與夏桓宗之母羅太后聯合廢夏桓宗,自立為帝,即夏襄宗。不久,夏桓宗去世[16]。
蒙古入侵與亡國
參見:蒙夏戰爭
蒙古滅西夏路線圖。
西夏與漠北鄰國克烈部的關係十分友好,但是蒙古部的鐵木真崛起後開始威脅克烈部,成為西夏晚期的外患。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攻滅,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往西夏。兩年後,鐵木真率軍攻打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為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帝國,即成吉思汗,後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16][17]。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經濟生產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狀元皇帝[18]。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蔽,民變不斷。1216年因為西夏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1223年由於夏神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於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16][17]。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今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今甘肅酒泉北)。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里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後成吉思汗親自攻陷,並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16][17]。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占應理(今寧夏中衛)。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而後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後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並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今青海循化)、西寧(今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並駐夏六盤山。西夏只剩中興府,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開城投降後,前去參見成吉思汗,諸將託言成吉思汗有疾,不讓他參見。在成吉思汗去世三天後,寶義二年七月十五日(1227年8月28日),諸將遵照成吉思汗遺命將西夏末帝殺死,西夏滅亡。[19]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西夏首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20][13][17]
西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KoRk4z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別名曩霄、趙元昊,党項族人,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李元吳在完成一系列立國準備後,正式在興慶稱帝。李元昊在位期間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雙方進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宋軍損失慘重。此外,李元昊還開鑿“李王渠”,創蕃學,創建西夏文。李元昊於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於泰陵。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宋景德元年五月初五(1004年5月26日),李元昊出生在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個党項貴族之家。祖父李繼遷,反抗宋朝對定難軍割據政權的統一,並打敗宋軍的屢次征討。為党項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父德明對外睦宋朝,對內完成了党項國家立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元昊在父祖事業的基礎上完成了党項國家的創建。
  尚在髫齡的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我們從軍的人原來本事從事鞍馬的,現在用不急需品交換已經不是上策,現在將使臣殺掉了,有誰肯被我們使用呢?”德明見年僅10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少年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色冠帽,身佩弓矢。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鑑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在宋朝邊將中,對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元昊風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聽說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物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
  反宋之心
  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他對德明說:“我們部落很繁華,當時財力用物不足。如果失去百姓,用什麼守衛國家?如果不用所得俸賜,招撫恩養蕃族,習練弓箭。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向四周領邦征討,往大的說,就可以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折正是計策索要得到的。”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我們的兵一直征戰都很疲憊了,我的民族三十年錦衣玉食,這是大宋的恩德,不可以辜負!”元昊駁斥父親道:“穿著皮毛做的衣服,從事畜牧工作,蕃性所便,英雄之生,應該稱王稱霸,何錦綺為?”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夏國王以後,即動用數万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亙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鹵薄儀衛”(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李德明“僭帝制”,追諡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
  第二年夏天,有人向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冊立太子
  天聖六年(1028年)五月,元昊24歲。他在奉父命帥師取得了對河西回鶻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後,被其父立為太子。同時他的生母衛慕氏亦被立為後。第二年,德明又向遼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同時宋也封德明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德明建立的姻戚關係。
  元昊繼位
  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51歲的李德明在完成了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工作之後死去了。李德明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他卻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禿髮——元昊繼立,首先下令禿髮。即推行党項的傳統發式,禁止用漢人風俗結髮。元昊首先自己禿髮,然後下令境內人民三日內必須禿髮,不服從命令者殺頭。
  改姓立號——廢除唐朝和宋朝的賜姓李氏和趙氏,改用党項姓“嵬名”。又廢去宋朝西平王的封號,用本族語稱“吾祖”(兀卒。青天子)。
  立年號——德明時用宋朝年號紀年。1032年,元昊以避父諱為名,改宋年號明道為顯道。1034年,自立年號開運、廣運。1036年,又改為大慶。
  建都名——1033年,元昊把興州升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殿宇,作立國的準備。
  製文字——1036年(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劃繁冗,又稱為蕃書或蕃文。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
  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唃廝囉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囉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準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囉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1033年,元昊戰勝吐蕃唃廝羅(唃音谷)部,攻破犛牛城。1036年,又西攻回鶻,攻下瓜州、沙州和肅州,佔領了河西走廊。統治的領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包括夏、宥、銀、會、綏、靜、靈、鹽、勝、威、定、永和甘、涼、瓜、沙、肅等州的廣大區域。
  稱帝立國
  1038年,元吳在完成一系列立國準備後,正式在興慶稱帝。尊號“始文英武興禮建法仁孝皇帝”,國號大夏,又稱大白高國,改元天授禮法延祚。之後即向宋朝遣使求承其帝號,但為宋所拒。元昊乃大舉興兵攻略宋夏邊境。並於1040年的三川口、1041年好水川、1042年定川碧三戰大敗宋軍。但失去了與宋的邊貿,加之連年征戰也使西夏社會各方面陷入困境。慶曆四年(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宋夏雙方簽訂了慶曆和議。規定夏去帝號,宋封之為夏國主;賜金塗銀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國主印”,許自置官屬,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舊制,下同),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000兩,絹23000匹,茶1萬斤等。事實上西夏取得與宋朝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其後西夏與遼朝的關係陷入緊張。終於在1044年十月爆發了第一次賀蘭山之戰。元昊揮軍大敗遼興宗親率的十萬遼軍。但戰後雙方講和,西夏仍保持對遼朝表面上的臣屬關係。至此,元昊用武力形成與宋、遼二國事實上三分天下的格局。
  為子所弒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宋仁宗再賜元昊姓趙,可是李元昊不姓趙,他便改回李姓。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處。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導致日後母黨專權;另外,晚年沈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塚,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林格,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李寧林格後因弒父之罪被處死。其幼子諒祚繼位,上諡曰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歷史評價
  曹瑋:“真英物也,若德明死,此子必為中國患!
  史家戴錫章《西夏記》曾言:“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製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賢務、置博士弟子員。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


李元昊(嵬名囊霄,景宗),1032—1048年
 
  1032年,當他的兒子將涼州併入党項帝國之後不久,李德明在夏天去世了。[1]雖然宋朝史料中對李元昊的記載常常帶有濃重的流言和傳說色彩,但是從漢文史料中可以了解到的有關這位党項首領的情況,卻要比其他所有西夏統治者加起來還要多。李元昊自幼就通曉漢、蕃佛典、法律、占卜,並精於軍事謀略。即位伊始,他在政治、社會、文化諸領域發起了一場大膽的改革運動,意欲增強党項統治者的權力,進而力求表明自己獨特卓異的地位。此外,這位傲慢的君主還特別希望宋朝承認他與契丹統治者的地位相等。但是,李元昊犧牲與契丹的聯盟關係,發動與宋朝間的長期的消耗戰爭(1039—1044年),換來的不過是一些局部的勝利。李元昊中央集權政策(也許還有疏遠宋、遼的政策),在西夏招致了強烈的反對,並最終使他遭到暗殺的結局,同時也使西夏的中央權力大大分散。然而,李元昊無疑是最具天才、最富想像力的党項統治者,無論是在人民大眾的頭腦裡,還是在西夏的政體結構中,都有他留下的難以泯滅的印記。
  歷史學家不能確定在1038年之前,這位新君主的活動的具體年代,但通過幾次象徵性的活動,基本上可以勾勒出他所從事的活動的大體輪廓。首先是改姓。991年,宋朝曾賜李繼遷趙姓,而契丹還使用著古老的李姓。李元昊繼位之後,將党項皇室李姓改為党項姓氏嵬名,而宋朝當局還繼續使用著皇族趙姓。自李元昊改姓後,党項統治氏族中所有“內”親都採用“嵬名”為姓。嵬名元昊還接受了“兀卒”的銜號,兀卒這個詞在党項語中相當於党項皇帝或可汗,漢語將其釋為“青天子”(“天之青子”或“青天之子”)。[2]其次,為了避父親的名諱,元昊還改變了宋朝在西夏境內行用的年號。不久,嵬名元昊就開始在西夏推行一套獨立的、行用漢地政權職官術語的、具有漢族風格的職官銜號系統,但是所有的職官銜號都有與其相對應的党項名稱。
  在嵬名元昊土著化的革新措施中,最有名的是他在1034年左右發布的剃髮的法令,據載,“初制禿髮令,元昊先自禿髮,及令國人皆禿髮,三日不從令,許殺之”。
  剃去頭顱頂部的毛髮,將前劉海蓄起來,從前額垂到面部兩側,在亞洲許多民族中(朝鮮、鮮卑、渤海等)都可以見到這種發式的不同變體。與此比較而言,據說古代羌人是將頭髮鬆散地垂覆在面部。我們似乎可以認為,頒發禿髮令的目的,主要是要改革“落後”的羌俗,並將西夏的國民與遼、宋、吐蕃等鄰人區別開來。[3]
  嵬名元昊還頒發了有關服飾的規定,凡文官武將、庶民百姓都各有所服。從西夏的服飾令中,可以看出吐蕃和回鶻對党項的影響。[4]
  1036年左右,西夏頒行了党項文字,這一事件的意義要比以上列舉的改革重要得多。一般來說,都將党項文字的創制和完善歸功於党項學者野利仁榮(西夏名將野利遇乞和旺榮兄弟的男系親屬),但是創立党項文的工作可能在李德明統治時期就已經開始,並持續進行了許多年。党項文字由六千多個字構成,行用於政府機構和學校,在這些學校裡,同時還開始了將漢文和藏文文獻翻譯為党項文的工作。一百多年後,“制蕃字師”野利仁榮在1162年被封為廣惠王。從11世紀40年代起,在西夏與宋朝的交往中,就出現了西夏貴族和官銜名稱的党項文形式,為了讓類似西夏官員和與其地位相當的宋朝官員平起平坐,這些官銜只是在宋朝對外機構和外交文件中使用(採用漢文音譯)。[5]雖然這些文件的党項文本並沒有能夠保留下來,但至少有許多官職名稱(大多數的含義還不清楚)借助於宋朝載籍得以保留至今。
  嵬名元昊在軍事和行政領域的改革奠定了党項國家政治構架的基礎。元昊力圖在西夏政權內推行文、武官分開任命的雙軌並行製度,這種制度在遼朝久已為人所熟知。在這種制度之下,西夏的漢族臣民必定會樂於在官僚機構中供職,而在軍事上則理所當然地保持了党項精英的統治權。然而,文武分途的結構在党項政權中並不十分清晰,而且在党項政權的構成中也沒有發現明顯地類似於遼政權的縝密的兩面官系統,所以文武分途並不能為分析党項政權的構成提供適合的基準。這樣說並不意味著遼模式沒有對党項政權的創制產生影響,而是說這個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探討。
  早期党項軍隊的戰鬥力主要依賴於由部落首領控制的獨立的軍隊(溜),而這些軍隊往往都處於高度分散的狀態。為了加強對軍事首領的控制,嵬名元昊頒發了一整套軍事規章,目的是要解決諸如徵兵、訓練及獎懲之類的問題,然而他並沒有放棄傳統的部落長者議事的習俗。據載,嵬名元昊“每舉兵,必率部長與獵,有獲,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6]
  其他一些措施反映出了當時党項邊界的擴張和軍事力量的壯大。西夏分作12個稱為“監軍司”的軍事區域,其中六監軍司為左廂,治夏州以東,轄治國家東半部;六為右廂,名義上治甘州,轄治西半部(見地圖12)。
  這種獨特的內亞結構,也是吐蕃在涼州的軍事組織的特色,而且很可能正是吐蕃人為党項的軍事組織類型提供了範例。每一監軍司照例由“貴戚豪右”中任命三名官員充任首領(關於他們的治所,參見地圖12)。次一級的官職由普通党項人或漢人擔任。高居於整個結構之上的是左、右廂的兩名首領,這個職務通常是由王族或王后的戚屬擔任,他們的權勢幾乎可以與一國之君相提並論。這些部落寡頭政治集團的代表者與君主嵬名間的關係,逐漸不可避免地演變成了一種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嵬名元昊統治的鼎盛時期,党項軍隊的數目達到了15萬到30萬,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被指派去保衛邊境地區和內部戰略要地,從而分別處於這個或那個監軍司的管轄之下。當決定要調
  軍隊時,由中央政權派信使用銀牌向被調動的將軍發出指令,由將軍從征兵冊中召集需要的兵員。所有身體強健的15歲至6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7]接受銀牌,就意味著遵奉君主徵召軍隊的要求。此外,党項統治者還經常與將軍們在戰前盟誓,嵬名元昊在1038年就曾這樣做過。
  十二監軍司建立之後,逐漸演變成了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機構。除此之外,党項統治者還改組和擴大了來源於宋朝制度系統的官僚機構。嵬名元昊創建了中書省(主政)、樞密院(主軍)、三司(理財)和御史台(監察),此外,十六司在名義上也是在尚書令的監理之下。這些官署的最高職務是由漢人或党項人擔任的。其他一些職官採用了党項官稱,如同最高軍事職務一樣,這些官職顯然也是為党項統治集團的精英專門設置的。[8]但是在漢官名稱的表像後面,西夏政府機構的實際運作情況究竟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例如,我們對西夏政府的財政活動幾乎一無所知。
  在1035—1036年間,西夏軍隊發動了對青海的吐蕃人、蘭州附近的部落以及河西回鶻的戰爭。在上文中,已經討論了曠日持久的征服河西的戰爭。吐蕃與党項在湟水穀地進行過幾次激烈而持久的戰役,雙方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雖然沒有征服青唐,但是嵬名元昊還是利用唃廝囉與其年長的諸子以及被殺害的前大臣之子間的日漸疏遠的關係,孤立了這位吐蕃首領,並迫使他臨時撤退到了青唐以西的地區。此後,党項軍隊挺進蘭州,確保了後方一線免遭吐蕃的襲擾,切斷了吐蕃與宋朝的聯繫。後來他們甚至深入到了馬銜山(今臨洮縣以北),修築堡塞,守衛這一地區。[9]
  大體上就在這一時期,尤其是在1038年之後,宋朝試圖與吐蕃建立聯合戰線來抵禦西夏,但是這一努力實際收效甚微。對於西夏來說,唃廝囉的衰落最終將意味著更大危險的降臨,因為它並沒有能夠阻止宋朝在11世紀末年對這一地區的吞併。
  對於反對他的政策和統治的人,嵬名元昊總是迅速而果斷地採取行動,在許多記載中都保留了這方面的實例。1038年秋天,正當嵬名元昊準備最後公開登基稱帝時,最高軍事首領(嵬名)山遇率領軍隊逃入宋朝邊界,尋求庇護。但是宋朝將山遇引渡給了元昊,被元昊處死於宥州。山遇和他的弟弟是元昊的“從父”,曾擔任西夏軍隊左、右翼的首領。這次事件表明,嵬名元昊急於擺脫宋朝屬國地位的行為,在西夏內部遭到了廣泛的反對。宋朝拒不接納山遇則說明,儘管宋廷對西夏統治者充滿了疑慮,但他們最終還是不願因為隱匿所謂的背叛者而違反與西夏訂立的和約。[10]
  嵬名元昊的登基最終還是按照預定計劃進行。首先,元昊假作要盟誓進攻宋朝鄜延路,會同諸首領歃血為盟,將血與酒混合盛在骷髏中,飲酒為誓。然後,野利氏兄弟野利旺榮(又稱剛浪陵)和野利遇乞分別被任命為西夏軍左、右翼的首領,以取代此前圖謀叛逃的元昊的從父。野利氏兄弟不是皇位繼承人的母親野利皇后的叔叔就是她的兄弟。他們掌握了西夏的大權,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11]
  1038年的十月,元昊正式即位,稱大夏皇帝,時年30歲。他宣布了新的年號,而且同時還為父、祖追諡了帝號和廟號。此後,新皇帝巡幸西涼府(西夏對涼州的正式稱謂)祠神,並積極調兵遣將,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與此同時,元昊派遣特使攜書信前往宋都,通報西夏建國的消息,並請求宋朝承認西夏為友好而享有獨立自主地位的西鄰。書信寫作者明確希望達到的目的,其實只有通過戰爭手段才能實現。
  此前,宋廷對元昊稱帝已有風聞,所以對夏使的到來並不十分驚異。宋仁宗(1022—1063年)沒有採納處死西夏使團成員的建議,表示願意接受普通的禮節,但是拒絕接受駝、馬等禮物。同樣,夏使也“不肯受詔及賜物”,被護送返回邊界。後來,仁宗下詔削奪了元昊的官爵,並關閉了所有的邊市。嵬名皇帝也將宋朝所賜袍帶並一封“嫚”書送返宋廷,聲言:[12]
  藩漢各異,國土迥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況元昊為眾所推,蓋循拓跋之遠裔,為帝圖皇,有何不可?
  此後,雙方立即開始了談判,以解決在党項統治者的地位及其名份方面的分歧,到1044年才最終達成協議。與此同時,兩國都投入了一場破壞甚鉅的消耗戰爭,這場戰爭因党項人取得了三次較大的勝利而特別引人注目。左翼首領野利旺榮作為党項首席談判代表,先後與宋朝的范仲淹(989—1052年)、龐籍(988—1063年)等人在延州進行了和談。
  到1042年,因為西夏統治者拒絕在給宋朝的書信中稱臣,談判在中途被擱置。但是也就在這一年,遼朝進行了外交干預,党項軍隊也令人驚奇地擊敗宋軍,從而打破僵持局面。[13]這時,契丹人迫使宋朝進一步在關南做出領土上的讓步——關南是河北地區的一個戰略楔入點,可以直接威逼開封。在接受契丹人這些要求的過程中,宋廷極力主張由契丹人向他們的屬國西夏施加壓力,調解自己與西夏的矛盾關係。宋朝還進一步秘密向龐籍授意,只要西夏統治者向宋朝稱臣,宋朝就接受西夏提出的議和條件,而且元昊還可保留本民族的“兀卒”的稱號。
  1043年初,党項統治者在致宋仁宗的書信中,就雙方間的關係提出了一種新的表述程序:“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邦泥定”似是西夏党項名的異譯(漢文寫作“白上國”),“曩霄”則是元昊本人的新名字。宋朝一位大臣指出,這種表述不過是當時在宋、遼外交往來中使用的類似程式的翻版。[14]最後,宋朝否決了元昊的新建議。
  數月之後,宋朝也提出一些條款,其中特別強調党項君主可以稱“主”(高於王,低於帝),接受“歲賜”。不久,西夏一方回复宋廷,提出了11項要求,其中包括增加歲賜數額、給予党項使節更多的貿易特權、允許在宋朝境內出售白鹽等。宋人再次發現,党項人又模仿了契丹的先例。遼朝以他們最初要求的關南的土地作為交換條件,已經滿意地使宋朝增加了財政援助數額。這種明顯的仿效行為使宋廷確信它的兩個北方鄰人西夏和遼是勾結串通在一起的。這種認識使宋廷很快就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因為僅僅一年之後,宋朝猜想的這兩個同盟夥伴之間就因一些反叛的党項邊境部族而爆發了戰爭。
  當党項皇帝最終同意接受稱“臣”的地位之後,宋廷擴大了居住在開封的政府邸店裡的党項使節的貿易權,並增加了歲賜的數額,但是党項鹽的買賣卻並沒有合法化。[15] 1044年五月,正當和談完成之際,契丹人就以追擊反叛的邊境部族為名,入侵到了西夏境內。党項人大膽地謀求與遼、宋同等的外交地位的行為,也許是導致契丹發動討伐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遼廷提出了不要立即與西夏議和的警告,宋朝謹慎地拖延對嵬名元昊的冊封。但是當得知契丹被打敗之後,宋朝就馬上採取主動,派遣使節在1044年冬天與西夏達成了和約。
  除了上文提到的諸點之外,宋、夏條約還議定西夏在宥州,而不是在党項都城接待宋使,規定會見使節時,採用與接待遼使相同的賓客禮。恢復邊境榷場。歲賜總數25.5萬:其中絹15.3萬匹,茶3萬斤,銀7.2萬兩。[16]但是宋、夏和約中對邊界問題存而未議。由於未能劃定一條清楚的邊界,為雙方日後的激烈爭端留下了深深的隱患,直到宋朝北方領土盡陷於金,宋、夏雙方沒有了共享邊界之後,這一爭端才得以消弭。
  與此同時,西夏與契丹間的戰爭仍在繼續。党項統治者巧妙地挫敗了遼朝的三次入侵之後,又趕快明智地緩和了與惱羞成怒的遼廷的關係。[17]雖然雙方關係暫時得以緩解,但是幾年之後,爭端再起,我們甚至不能肯定,遼朝是否正式冊封過嵬名元昊的繼承人諒詐。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廟號卻是景宗而非太祖?
https://is.gd/rqSCNj
如果有人問你:西夏歷史總共多少年,你一定會脫口而出:李元昊於1038年建立,1227年被蒙古滅掉。
沒錯,李元昊1032年開始統治西夏, 1038年稱帝。一般情況下,以李元昊稱帝為標誌,作為西夏起始點沒啥問題。畢竟這算是個正式的儀式,讓別的大佬承認。
實際上,在李元昊稱帝之前,西夏的歷史已經持續了157年了。也就是說,西夏真正的歷史要從公元881年算起。
西夏皇帝本來不姓李,而是姓拓跋,也就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代。唐朝末年有個叫拓跋思恭的將軍,他在公元873年占據陝北宥州,現在的內蒙古西部鄂托克旗南邊。
唐末黃巢起義,夏綏銀節度使諸葛爽投降黃巢,夏綏無人管。唐僖宗就讓臨近的拓跋思恭權知夏綏銀的留後。党項拓跋家族開始控制這一戰略要塞,這一年是公元881年。
唐僖宗為何不直接封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呢?因為你還沒給朕立功呢,先派兵剿滅黃巢再給你轉正。
公元881年的七月,拓跋思恭派弟弟拓跋思忠在長安東渭橋,和黃巢大將朱溫(梁太祖)作戰,結果拓跋思忠戰死。
拓跋思恭不服氣,厲兵再戰,唐僖宗當然感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賜夏綏銀節度使為定難軍。
你看五代十國的彩色地圖,左上角有個粉紅色的小方塊,那就是定難軍。等拓跋思恭幫助唐朝剿滅黃巢起義後,公元883年,唐朝正式給他轉成正式工,五險一金啥都有。
拓跋思恭被封夏國公,賜國姓李,不要再姓什麼拓跋,幾百年的老黃曆了。當時能被賜國姓,那可是莫大的榮譽,朱溫也不過只是被僖宗賜名「全忠」。
李思恭於895年死後,孫子李彝昌年齡太小,就由弟弟李思諫代理節度使職務。李思諫等侄孫李彝昌長大後,又把職務還給哥哥這一脈。
定難軍遠處西北,土地荒涼,人口稀少,怎麼存活下來呢?一個獨家秘方就是:向中原王朝稱臣當孫子。梁唐晉漢周,你們互相砍,誰砍贏了,通知孫子我一聲(哪敢稱老子?),我給你們磕頭,你賞我口飯吃。五代都忙著造反,也沒工夫管定難軍,所以就一直存活下來。
到了北宋趙匡胤對定難軍的態度和五代一樣,你不造反,老子不管你。直到宋太宗趙光義,要統一天下,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繼捧決定主動降宋,以免宋兵殺過來,雞犬不留。
公元982年,李繼捧正式降宋,遷居汴州。
本來,西夏的故事還沒開始就應該結束了,但有個人不服,他就是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李繼遷的高祖父,是上面提到被朱溫幹掉的拓跋思忠。從血緣上講,李繼遷是定難軍旁支的旁支,李繼捧降宋和李繼遷本沒有任何關係。可李繼遷狼子野心,李繼捧不降宋,李繼遷也不會老實。
李繼遷帶定難軍殘部逃入地斤澤,使盡吃奶的勁,讓党項各部支持自己反宋。李繼遷確實有本事,再加上軍事是趙光義的短板,北宋圍剿李繼遷越發吃力。李繼遷是本地人,騎馬亂跑,打一槍換一地,又有遼朝的支持,北宋被動挨打。公元991年,李繼遷收復夏州,雖然名義上對宋稱臣,還被賜名趙保吉,但趙光義的臉是丟盡了。
李繼遷越戰越勇,公元1002年,攻占了宋朝在西北最大的軍事重鎮靈州(寧夏靈武西南)。李繼遷把靈州改名西平府,也就是西夏未來的國都興慶府。
李繼遷在1004年死後,兒子李德明繼位。李德明不像老爹那樣梟雄,但也不是善茬,在休養生息的同時,拿下河西走廊,正式奠定西夏的版圖。李德明其實就是西夏皇帝,只不過沒稱帝而已。而李元昊,就是李德明的兒子,於1032年繼位,這才有了北宋王朝近百年的西北噩夢。
嚴格來說,西夏真正的起點是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割據定難軍。這麼算起來,西夏歷史長達346年,比宋朝還長。即使不算定難軍,西夏從李繼遷反宋的982年算起,也長達245年。
看看西夏皇帝的廟號就明白了,開國皇帝一般都是太祖太宗,而李繼遷的廟號就是夏太祖,李德明的廟號就是夏太宗。李元昊是西夏開國皇帝,他的廟號卻只是景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gqpvvj.html


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項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銀州米脂寨(今陝西米脂縣)人, [1] 西夏王朝開國皇帝。 
自稱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後,放棄李姓,自稱嵬名曩霄。 [2]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  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字,頒布禿髮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建國稱帝后,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万精銳。 [3-4] 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恢復李姓。十一年(1048年),為次子寧令哥所弒,諡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5]  由幼子李諒祚即位。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五月初五日(公曆6月7日),李元昊出生在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個党項貴族之家。 [6]  他出生的次年,祖父李繼遷在同吐蕃六谷部首領潘羅支的作戰中,身中流矢,傷重死去, [7]  由其父李德明繼立為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定難軍留後。其後,李德明奉行“聯遼睦宋”之策,使党項夏州李氏政權在和平的環境中得到迅速發展。
尚在髫齡的李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
元昊即位前李繼遷的活動
元昊即位前李繼遷的活動
,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李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我們從軍的人原來本事從事鞍馬的,現在用不急需品交換已經不是上策,現在將使臣殺掉了,有誰肯被我們使用呢?”李德明見年僅十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8] 
青少年時期的李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 [9]  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色冠帽,身佩弓矢。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 [10-11]  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鑑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 [12]  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李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13] 
在宋朝邊將中,對李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李元昊風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聽說李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李元昊的圖影,曹瑋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雄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
志在王霸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西夏王以後,即動用數万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亙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鹵薄儀衛” (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李德明“僭帝制”,追諡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
大中祥符十年(1017年)夏天,有人向李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五月,李德明派李元昊攻甘州(
李元昊雕像
李元昊雕像
今甘肅張掖)。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出逃,甘州首戰成功。 [14]  李元昊攻取甘州之後,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出奇兵突襲西涼(今甘肅武威)。隸屬於甘州回鶻的沙州回鶻(今甘肅敦煌)分部瓜州王曹賢順歸附李德明,又重返瓜州(今甘肅安西)。 [15]  這時李元昊被立為太子,李元昊生母衛慕氏立為後。 [16]  天聖七年(1029年),李德明又向遼朝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 [17]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死,元昊繼位, [18]  積極準備建國稱帝。為了鞏固後方和懲罰吐蕃唃廝囉歸附宋朝,於同年七月發動對河湟吐蕃的進攻,攻占了貓牛城(今青海大通縣)。宋仁宗景祐二年(元昊廣運元年,1035年),李元昊乘唃廝囉發生內亂,出兵進攻宗哥帶星嶺諸城寨,進圍青唐城,與唃廝囉部將安子羅戰,苦鬥二百餘日。李元昊撤軍渡宗哥河時,被安子羅軍擊潰敗逃。同年十二月,李元昊親率大軍進至河湟,又一次敗於唃廝囉。次年十二月,當李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佔領河西走廊,又想窺視隴蜀之時,恐宋朝利用吐蕃諸部族圖其後路,於是率領大軍循阿乾河,攻破蘭州諸羌,進軍馬銜山(今甘肅臨洮北),於瓦川會築城鎮守,以斷絕吐蕃和宋朝的通路。這時唃廝囉發生內亂,李元昊乘機以重賂行間,並誘使磨氈角的謀主、首領郢城俞龍歸附。郢城俞龍帶領萬餘人投降元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李元昊的兒子寧令哥(號梁王)為妻。李元昊從同唃廝囉部將安子羅曠日持久的作戰中脫身出來後,又率軍西攻瓜州回鶻,直抵沙州,又回師佔領肅州(今甘肅酒泉)。至此,李元昊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結束了甘州回鶻對河西的統治。
為帝圖皇
李德明死後,遼興宗耶律宗真以“婚好之誼”派出宣徽南院使、朔方節度使蕭從順,潘州觀察使鄭文囿到興州,封李元昊為西夏王。 [19]  宋朝則派出以工部郎中楊告,禮賓副使朱允中為正副旌節官告使,授封李元昊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爵西平王。但李元昊對宋、遼的封爵都不感興趣,他在接待宋朝使臣時,不以臣禮事宋,對宋仁宗封賜的詔書,遙立不跪拜。勉強受詔,則心內憤憤,環顧左右大臣說:“先王大錯,有如此國,而猶臣拜於人耶!” [20-21]  既而利用設宴招待宋使臣的機會,在宴廳後傳出鍛礪兵器的鏗鏘之聲,給宋使製造精神威懾;在禮儀上又故意刁難宋使,意在激怒宋朝,挑起事端。
在正式稱帝建國前,李元昊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措施。首先廢
李元昊
李元昊
除唐、宋“賜”給党項王族拓跋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號“兀卒”。 [22]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改宋建元明道為“顯道”,以避父諱, [23]  次年,自建元開運,又改廣運。改元顯道的這年(1032年)三月,李元昊向境內党項部族下達了“禿髮令”。他率先自禿其發,即剃光頭頂,穿耳戴重環飾。強令部族人民一律執行,限期三日,有不從者處死。一時党項部民爭相禿髮。 [24]  在服飾上,李元昊“衣白窄衫,氈冠紅裡,冠頂後垂紅結綬” [25]  。官員則按等級職別規定服飾。庶民百姓,只准穿青綠色的衣服,以別貴賤。 [26] 
其次,在他繼位之後即著手創制一種記錄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即西夏文字。他在戎馬倥傯中,還親自籌劃和主持創製文字的工作,命大臣野利仁榮等整理演繹,編纂成12卷。有的史書記載稱之為“蕃書”。李元昊下令尊為“國字”頒行,凡紀事盡用蕃書。又設立“蕃字院”,以傳授學習,推廣使用。在對遼、宋朝往來的文書中,都使用兩種文字書寫。此外,李元昊對党項族原來的禮樂制度深受唐、宋的影響,不以為然。他對大臣野利仁榮說:“王者制禮作樂,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若唐宋之縟節繁音,吾無取焉。”他銳意改革,提倡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講求實效的精神來指導禮樂改革,在“吉凶、嘉賓、宗祀、燕享”諸場合中,“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簡化了禮樂制度,下令照此遵行,有不遵守者,格殺勿論。
李元昊還在建國稱帝之前,在政治、軍事制度方面已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建設。政權機構的建置,基本上是仿照中原的製度。李元昊顯道二年(1033年)五月,升興州為興慶府,定都城。李元昊仿宋朝官制建立起一整套與宋朝大同小異的中央與地方官制體系。 [27]  李元昊十分重視軍隊的建設,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後,著手整頓軍隊,在原有部落軍事組織的基礎上,建設正規的軍事制度。如規定成丁年齡,“抄”的組織,“正軍”與“負贍”的任務與條件;軍隊的裝備、設施;以步兵、騎兵為主,輔以砲兵、“ 擒生軍 ”,侍衛親軍等的多兵種。為了戰爭和軍政建設的需要,便於調兵遣將,採用地方軍區性質的“ 監軍司 ”設置,把軍事指揮機構與地域性的防衛措施結合起來。仿宋朝軍事單位“廂”、“軍”制度,把全境劃分為左、右兩廂,共設有十二個監軍司,各立軍名,規定駐地,設置軍事首領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等職。在全境廣布兵員,重點是護衛首都興慶府和對宋、遼的防衛上。對河西走廊肅州、甘州的吐蕃和回鶻聚居地區,升郡設府,置以重兵,鎮撫並用,加強統治。李元昊在繼位後經過短短的六年時間,完成了建國的各項準備工作,一個“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的党項政權已具規模。
稱帝立國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宋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史稱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並大封群臣,追諡祖父和父母諡號、廟號、墓號。又封野利氏為憲成皇后,立子寧明為皇太子。諧西涼府祀神。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給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得到的回應是可想而知的,
好水川之戰
好水川之戰
宋朝不願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宋朝在宋夏邊境張貼榜文,懸賞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獻其首級。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態度之後,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誘宋朝境內的党項人和漢人附夏。公開斷絕了西夏同宋朝的使節往來,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又藉遼朝的勢力威脅宋朝,最後還表明西夏仍願同宋朝和好之意。元昊向宋朝遞“嫚書”意在激怒宋朝,把圖謀對宋朝發動的戰爭的責任歸於宋朝。夏宋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28] 
從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向宋朝發動了多次進攻,較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有三次:即天授禮法延祚三年正月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的三川口戰役;四年二月,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地區的好水川之戰; [3]  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秋,鎮戎軍西北的定川寨之戰。 [4]  三大戰役,都以李元昊大獲全勝告終。故在定川寨大捷之後,李元昊躊躇滿志,有聲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而當宋軍戰場慘敗的消息傳到東京時,宰相呂夷簡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 [28]  李元昊對宋朝的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給西夏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如由於戰爭爆發,宋朝停止了對西夏大宗銀、絹、錢的“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西夏所產青白鹽入境,使西夏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價昂貴,“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 [25]  。
連年戰爭使西夏民窮財盡,人怨沸騰,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加劇,境內部族人民紛紛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西夏兵力到戰後已處於“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的境地,李元昊再發動戰爭是十分困難的。同時李元昊也認識到戰勝地廣人眾的宋朝絕非易事。宋朝在戰略上的優勢是西夏望塵莫及的。基於以上原因,李元昊向宋朝試探求和。最終促成宋夏議和的重要原因是這個時期宋、遼、夏三者關係的新變化。李元昊同遼為“甥舅之親”,奉行倚遼抗宋之策;遼則利用宋夏對立,向宋討價還價,從中漁利,甚至以犧牲西夏利益從宋朝得到實惠,這引起了李元昊的不滿。遼夏之間其時又發生爭奪領屬部落的糾紛,導致關係惡化,聯盟開始破裂。李元昊感到處境孤立,為免除兩面受敵,也必須同宋朝媾和。
遼夏破盟
從夏授禮法延祚六年(宋慶曆三年,1043年)正月到次年六月,夏宋
李元昊
李元昊
雙方使臣經過了持續一年多的頻繁往來,在“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稱為吾祖,鉅細凡十一事” [29]  等問題上,討價還價,終於達成了協議。宋朝用每年25.5萬銀、絹、茶賜西夏,允許恢復榷場,同意西夏使臣在宋京城館驛從事買賣。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義向宋稱臣,然宋朝每遣使到西夏,只准他們居住在宥州(今陝西靖邊),不允許進入西夏都城,以避免西夏用臣禮接待宋使,維護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的形象。
李元昊從祖父李繼遷時與遼結為姻親。其父李德明時又為李元昊向遼聖宗請婚,宋天聖九年(遼景福元年,1031年)十二月,遼興宗姐姐興平公主嫁給李元昊,遼封李元昊為駙馬都尉,晉爵西夏公,又封西夏王。李元昊一向同興平公主感情不合,夏遼雙方常因遼境党項部族叛逃問題引發糾紛,關係日趨緊張。在宋夏戰爭中,遼興宗因宋朝之敗,欲挾夏訛宋,也促成了夏宋和談的實現。其時,遼欲圖破壞宋夏和約,遭到宋朝拒絕,遼興宗決定出兵討伐西夏。
天授禮法延祚七年(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月,遼興宗親率騎兵10萬,分三路渡過黃河,深入夏境,長驅直入400裡。李元昊率左廂軍迎戰於賀蘭山北,兵敗退守賀蘭山中。李元昊知不可力敵,乃向遼興宗謝罪請和。李元昊在興宗未答應求和之際,連續向後撤退三次,凡百餘里。“每退必赭其地”,斷其糧草,遼因許和。但元昊有意拖延時日,陷遼軍於危困飢餓之時,縱兵突襲遼營,被遼軍掩殺鉗夾。正在難解難分之時,忽然狂風驟起,飛沙揚塵,暗無天日,遼軍被沙迷目,陣中大亂。李元昊乘機猛攻遼軍駐地德勝寺南壁,遼軍大潰。李元昊軍俘獲遼駙馬都尉蕭胡覩和近臣數十人,遼興宗僅跟從數騎逃出。 [30]  李元昊在取得同遼作戰的勝利之後,立刻遣使同遼講和,同時又向宋朝獻俘。顯示了李元昊在對宋、遼關係的處理上,善於把握時機,進退有度。 [31] 
為子所弒
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如此的性格給他的事業造成許多不應有的損害。李元昊繼位後,為了排除異己,防止外戚篡權,實行“峻誅殺”政策,為立國稱帝掃清道路。開運元年(宋景佑元年,1034年)十月,母族衛慕氏首領衛慕山喜密謀殺害李元昊,被李元昊察覺,山喜一族人都被溺死河中。李元昊又用藥酒毒死母后衛慕氏,盡誅衛慕氏族人。
大慶二年(宋景祐四年,1037年)九月,李元昊叔父,左廂監
李元昊泰陵
李元昊泰陵
軍使嵬名山遇因勸李元昊勿進攻宋朝事不被採納,遂叛逃宋朝後又被執送回西夏,元昊將其父子一族盡皆處死。李元昊生性多疑,出兵善用疑計,又易中敵人離間之計。元昊的心腹重臣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是元昊野利後的兄長,分統西夏明堂左廂與天都右廂,野利旺榮稱野利王,野利遇乞稱天都王。二將善用兵,有謀略,他們統領的“山界”士兵以善戰著稱。在元昊對宋朝作戰的三川口、好水川兩大戰役中,擊敗宋將劉平、石元孫、任福等人,也多有二將之謀劃,宋朝邊帥對野利二將恨之入骨,早欲去之而後快。宋將種世衡巧設離間之計,使元昊輕易地殺害了二將。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宋慶曆七年,1047年),宋仁宗再賜元昊姓趙,可是李元昊不姓趙,他便改回李姓。另外,晚年沈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塚,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元昊好色,妻妾成群,猶喜強奪他人之妻。據傳妻室(后妃)凡七娶,一說五娶,實際有八人之多。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令哥,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 [32]  於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宋慶曆八年,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 [33]  李寧林格後因弒父之罪被處死。 [34]  其幼子諒祚繼位,上諡曰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35] 
為政舉措
政治
創立年號
創置党項政權的年號。李德明一直使用北宋年號,1032年,北宋明道元年,元昊以避父諱為名,在國內改稱顯道二年,次年改號開運,因有人指出開運是石晉滅亡之號,又改為廣運。從此元昊開始使用自己的年號,拋棄宋朝年號。
修宮升府
升州府,營宮殿元昊為了準備建國,改都城興州為興慶府。又擴營宮殿,“其名號悉仿中國所稱”,升洪、定、威、龍、懷諸堡鎮為州。
完善官制
依照宋制設立百官,建立党項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國家機構。元昊設蕃、漢兩個官僚系統蕃官系統職號有:寧令、漠寧令、丁盧、丁弩、素貴、祖儒、呂則、樞銘。漢官系統機構有:中書、樞密、三司、御史台、開封府、詡衛司、官訓一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後來改宋朝的二十四司為十六司,分理六曹。又按宋制設立尚書令,掌十六司事務。其漢官系統基本上是宋朝的官制內容。 [27]  [36] 
定服制儀
元昊為百官定朝服,以別等級,文官戴噗頭,穿靴執笏,穿紫衣,緋衣,基本為宋朝的樣式。武官按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民庶衣青綠,以別貴賤。參照宋制定朝儀:“凡官屬以六日為常參,九日為起居。均令蕃宰相押班,百官以次序列朝渴舞蹈,行三拜禮。有執紛不端,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者併罰。” [37] 
軍事
整編部落
整編部落兵党項部族一家號一帳,小族有幾百帳,大族會上千帳。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是党項最主要的社會組織。15歲以上、60歲以下為丁,戰時出丁助陣,沒有戰時從事生產,他們自備武器自帶食物,作戰隨點集而至,“元昊立制,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擔一人為一抄。負擔者,隨軍雜投也。四丁為兩抄,餘號空丁,原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擔,無則許射正軍疲弱者為之故壯者得正軍為多。”強壯丁編為“正軍”,體弱者編為輔助兵,元昊共編了約50萬部落兵。 [37] 
建擒生軍
建立專門擄掠奴隸人口的“擒生軍”。共有十萬,其中三萬為精銳,七萬為副兵。建立宿衛軍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號為“御園內六班直”,分三蕃宿衛王室,月給米二石這個宿衛軍又是人質團,元昊通過它可以控制各部落首領、貴族。
設十二監軍司
党項統治者徵集軍隊,用銀牌召諸部首領而受約束,部落首領統帥本部兵丁,稱為“一溜”。根據各部落兵丁所在地域,元昊設立了十二個監軍司(相當於今軍區),即:左廂神勇、石州祥佑、宥州嘉寧、韋州靜塞、西壽保泰、卓囉和南、右廂朝順、甘州甘肅、瓜州西平、黑水鎮燕、白馬強鎮、黑山威福。“諸軍並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一員。以貴戚豪右領其職,餘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數十,不分蕃漢悉任之。 ” [37] 
擴張領土
西夏形勢
西夏形勢
宋天聖六年(1028年),李元昊率兵進攻甘州(今甘肅張掖)回鶻政權的戰爭,這年元昊二十四歲。以甘州為中心的回鶻政權和占據西涼的吐蕃都是宋朝得以聯絡而挾制党項的盟友,元昊之父李德明為了使西夏政權得以鞏固和發展,首先採取攻占河西走廊的戰略,並由其子元昊擔當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鶻的重任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使回鶻可汗來不及調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此後,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相繼降夏。元昊由於這一顯赫戰功而被李德明冊封太子。接著元昊又按其父意圖,在率軍回師途中,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乘勢突破西涼,一舉成功。
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唃廝囉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囉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準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囉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明道二年(1033年),元昊戰勝吐蕃唃廝羅(唃音谷)部,攻破犛牛城。元昊大慶元年(宋景佑三年,1036年),又西攻回鶻,攻下瓜州、沙州和肅州,佔領了河西走廊。統治的領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包括夏、宥、銀、會、綏、靜、靈、鹽、勝、威、定、永和甘、涼、瓜、沙、肅等州的廣大區域。
經濟
李元昊建國稱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物質基礎,而西夏社會經濟之所以取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在短時間裡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轉化,有是和李元昊致力於加強同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繫,吸收中原先進的經濟體制,改變西夏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分不開的。西夏的中心地帶,處於黃河上游兩岸富庶的銀川平原。“天下黃河富寧夏”是歷史上對這個地區的榮稱。元昊建國後,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又修築了由青銅峽至今平羅縣境長達200餘里的水利工程,後人稱之為“昊皇渠”或“李皇渠”,溝渠遺跡,至今仍存。“昊王渠”等的修築,使首都興慶府周圍成為西夏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元昊還在國家機構中設置“農田司”以管理農業。
党項族歷來以畜牧業為其經濟基礎,在元昊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涼地區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更為雄厚。著名的“党項馬”及其他牲畜和畜產品是党項族與漢族地區進行貿易交換的主要商品。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和損失牲畜,沒有畜牧業的發展也難以維持。正因為畜牧業在党項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李元昊十分重視,為了使本民族的傳統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建國後設立了專官全國畜牧業的群牧司。 [38] 
民族
李元昊對內實行團結葉蕃、蕃羌一體的民族政策,鞏固並擴大統治基礎。在党項政權的統治地區,居住著羌(党項)、漢、蕃(葉蕃)、回鵲、塔塔(蒙古)、契丹等多種民族,其中党項和葉蕃關係最為密切。“
在統治的指導思想上,李元昊摒棄宋儒理學的“禮義”思想,採用適應党項社會現狀的功利主義思想和先秦法家的“法治”學說。 [37]  [39] 
外交
遼宋政策
元昊時期的對外政策,即不同於繼遷時期的一貫聯遼抗宋,又不同於得明時期的與宋、遼和平相處,而是根據實際利益,隨機應變。抗衡宋、遼、視二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這是十分靈活的外交政策。元昊繼位後,同遼聯姻,受遼封號。一旦兩國因党項叛附問題發生糾紛,並引起戰爭,元昊在給遼以重創之後又立即以勝求和,恢復兩國友好。對待宋朝,結盟於遼,有恃無恐,悍然發動攻掠戰爭。當元昊看到遼以出賣西夏利益從中漁利,便立即決定同宋媾和,在一向堅持的名分問題上向宋做出了讓步。這一步不僅使元昊擺脫了早想結束的由長期戰爭造成的困境,而且避免了遼為從宋得到經濟實惠,有可能犧牲西夏,西夏將遭到兩面受敵的危險;對宋妥協,兩國議和,還可以從宋得到經濟實惠,可謂一舉三得。 [37] 
和戰宋朝
主詞條: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之戰。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寶元三年,1040年)三月,元昊因稱帝得不到承認而開始進攻宋朝。元昊一面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給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範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製造假象,以麻痺範雍。範雍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對延州防御也鬆懈了。同年七月,元昊派大軍包圍了延州。宋朝大將劉平、石元孫奉命增援。當他們到了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時,遭到西夏軍隊偷襲,遇到西夏軍隊重重包圍。劉、石二人率軍與夏軍苦戰,西夏軍隊損失十分慘重。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軍隊。元昊多次寫信勸降劉平,但劉平寧死不屈。最後,西夏軍隊猛攻宋軍駐守的山坡。由於宋軍人數太少,劉平、石元孫被俘。後來由於宋將許德懷偷襲元昊得手,西夏軍隊才被迫撤離宋朝境內,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慶曆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李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韓琦聞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万,出夏軍之後,伺機破敵。二月十四日,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夏騎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餘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任福戰死。夏軍獲勝後,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
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謀臣張元向他獻計。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估計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占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宋將王沿聞知急忙派葛懷敏等人率軍增援劉燔堡,宋軍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軍隊的重圍,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宋軍九千餘人近全軍覆滅。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西夏士兵全軍覆滅。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搗關中的美夢就此破滅。
宋軍三戰均大敗,使宋朝上下為之驚恐,聲言再戰而實欲議和。西夏也因三戰均係慘勝,所掠奪所獲不抵戰爭中的消耗。又元昊連年征戰,國庫空空如也,宋夏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物價上漲,百姓十分困苦,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國出現矛盾等各種原因,最後不得不與宋朝和議。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宋慶曆四年,1044年),西夏與北宋與達成協議。規定:西夏向宋稱臣並取消帝號,元昊接受宋的封號,稱西夏主;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於是宋夏正式達成和議,史稱“ 慶曆和議 ”。 [25] [40]   
文化
推崇舊俗,實行禿髮元昊強制推行党項傳統發式,禁用漢俗結髮。製作和漢族有別的禮樂制度。創製本民族文字(西夏文)。設立蕃、漢二宇院,尊崇夏字。建立蕃學,培養党項統治人才。 [37] 
人物評價
曹瑋:“真英物也。若德明死,此子必為中國患!”
張溥:曩霄雄毅多略,志成叛逆。衛慕氏其母也,而弒之;山遇其叔也,而殺之;及為子娶婦,而美則自納焉。衛宣、高洋,兩鐘其惡,天命不佑,宜其死不旋踵也。 [41] 
史家戴錫章《西夏記》曾言:“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製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賢務、置博士弟子員。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
《西夏書事》:曩霄智足以創物先,才足以馭群策。衣冠禮樂之變,官法文字之奇,更祖宗成規,藐中朝建制,人言可卹,彼惡知之。而其用兵,則嚴賞罰,集眾長,攻少堅城,戰無猝敗。倘生亂世,劉元海、石世龍當其亞也。跡其英雄自喜,霸王由吾,妄膺寶,顯盜鴻名,肆兵力以脅諸蕃,逞狡謀而欺中國,羌戎殘獷,斯為甚乎!然而政尚刑誅,性耽淫,戳叛戚則弒其母,逞逆謀則殺其叔,貪好色則辱其臣之妻、奪其子之婦,三綱淪矣,國何以立?況又窮奢極欲,勞役無時,眾怨方興,子禍旋作。 [41] 
軼事典故
稱霸之心
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他對德明說:“我們部落很繁華,當時財力用物不足。如果失去百姓,用什麼守衛國家?如果不用所得俸賜,招撫恩養蕃族,習練弓箭。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向四周領邦征討,往大的說,就可以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折正是計策索要得到的。”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我們的兵一直征戰都很疲憊了,我的民族三十年錦衣玉食,這是大宋的恩德,不可以辜負!”元昊駁斥父親道:“穿著皮毛做的衣服,從事畜牧工作,蕃性所便,英雄之生,應該稱王稱霸,何錦綺為?”
拋棄賜姓
突襲甘、涼的成功,不僅使党項的勢力擴展到河西走廊。北宋明道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
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世後,李元昊在興州(今寧夏銀川)以太子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軍事才幹以及顯赫的戰功,取得了党項政權的最高統治權。此時,西夏所控制的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二萬餘里”,事實上已形成了與宋、遼三足鼎立的局面。元昊繼位後,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增強党項族內部的團結,爭取貴族上層和廣大党項部落人民的支持,首先拋棄了唐、宋王朝賜封給其祖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稱“ 吾祖 ”。“吾祖”為党項語,意為“青天子”。元昊自以為祖宗為鮮卑拓跋,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剃光頭,並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同時強令党項部族人一律“禿髮”,且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以處死他。一時間,党項民眾爭相禿髮。
奪媳為妻
李元昊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統治者一樣,也有自身固有的和難以克服的缺憾和不足。他認為,皇權已經很穩固,陶醉於自己的赫赫戰功,後期不理朝政,經常在賀蘭山離宮和諸妃嬉戲、縱情聲色。他給次子寧令哥娶妻沒(移)氏,見其貌美,就奪為己有,並立為“新皇后”。 [6] 
為子所殺
寧令哥難以忍受奪愛之恨,加上野心家沒藏訛龐挑唆,於是持戈進宮刺傷元昊。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驚嚇,又急惱不過,鼻創發作。天受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西夏的開國皇帝党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中道而殂了。最終寧令哥被殺,李元昊小兒子李諒祚即帝位。 [6] [34]   
親屬成員
長輩
祖父:李繼遷,西夏王朝的奠基者。
父親:李德明,西夏太宗
母親:衛慕皇后,被元昊毒殺後追封為惠慈敦愛皇后 [6] 
妻妾
元昊留有記載的后妃共9位,除一位幸運的早死(善終)外,其餘無一有好結局。他的內宮可謂血跡斑斑,而且因果循環極重,元昊殺母、殺舅、殺妻、殺子、殺大臣。結果自己反死在太子手上,太子又死在重臣手裡,朝政落入外戚手中,而外戚又被元昊的另外一個兒子所殺。
(續《資治通鑑》記載有7娶,加上著名的沒藏皇后;再加上《西夏書事》記載的另外一位沒移氏,實際至少有9位后妃)
皇后衛慕氏,又稱“默穆氏”:元昊的嫡妻兼表姐,被野利皇后讒殺。 [42-43] 
妃索氏:與元昊關係不睦。元昊攻犛牛城,訛傳已經戰死,索氏高興,日調音樂,待元昊還師,索氏懼而自殺; [43] 
妃都羅氏,又稱“多拉氏”:早逝;
妃咩迷氏,又稱“密克默特氏”:生下兒子阿理之後失寵,一直獨居。後來阿理同情母親欲造反,事泄被沉河。元昊將咩迷氏殺於王亭鎮;
憲成皇后野利氏,又稱“ 葉勒氏”:因沒藏皇后得寵而被廢殺; [43] 
妃耶律氏,即遼國興平公主:一說抑鬱而亡,一說因公主了解元昊毒殺母親而向遼國謊報病死的實情,被元昊軟禁死於獄中。 [43] 
沒移氏,又稱“摩移克氏”:曾寵幸一時,為她在天都山建新宮殿,結局不詳;
沒移氏,即沒移皇后:本擬選為太子寧令哥的妻子,元昊看上自娶為妃,號“新皇后”。.延嗣寧國元年(1049年),沒移氏被遼興宗俘虜,安置於薊州。 [43] 
沒藏氏,即沒藏皇后、太后,被情夫李守貴劫殺。諡“宣穆惠文皇后”。
弟弟
二弟:李成遇
三弟:李成嵬
子女
名不詳,母皇后衛慕氏。因野利皇后進讒,說樣子不像元昊,出生不久即被元昊殺死;
李阿理,母咩迷氏。被元昊沉河殺害;
李寧明,太子:母野利皇后。練氣功氣忤不能進食死;
李寧令哥(寧林格),太子:母野利皇后。被沒藏皇后兄妹以'反間計'誅殺; [44] 
李薛哩:母野利皇后。夭折。
李諒祚,西夏毅宗:母沒藏皇后。與北宋作戰時受傷而死,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又名趙元昊,小字嵬埋,[1]出身党項拓跋氏,即皇帝位後,放棄唐朝賜姓李與宋朝賜姓趙,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或作曩甯、曩寧),是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11月10日-1048年1月19日在位),為李繼遷孫,李德明長子,生母衛慕氏。生於1003年農曆五月五日。
生平
李元昊少年時身型魁梧,而且勤奮好學,手不釋卷,尤好法律和兵書。通漢、蕃語言,精繪畫,多才多藝。其父在位時,他率軍不斷對外出戰,擴大勢力,野心勃勃。[2]1032年以太子身份繼位,仍稱藩於宋朝。後來為表獨立,廢唐宋分別賜李姓、趙姓,改姓嵬名,改名曩霄,自稱「兀卒」(党項語天子之意),以元魏王室後裔自居,並以嚴酷手段徹底翦除守舊派。大慶三年十月十一日(1038年11月10日)自立為帝,自稱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3][4][5],脫離北宋,國號「大夏」,亦稱西夏,定都興慶府。
建國後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西夏文,大力發展西夏的文化。推動教育,創蕃學,大啟西夏文教之風。開鑿「李王渠」,以便西夏國民耕種。他重用張元等漢人。他三次分別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及定川砦(今寧夏固原西北)的戰役中大敗北宋,並於遼夏第一次賀蘭山之戰,大勝遼國,奠定西夏與遼、宋兩國並列的地位。本來有意奪取關中之地,攻占長安,但因宋軍頑強抵抗,夏軍戰敗,直搗關中之美夢就此破滅。由於戰事繁多,西夏經濟破損,遂於1044年與北宋簽訂慶曆和議,向宋稱臣,被封為夏國王。為西夏建樹良多,堪稱一代英豪。
李元昊一朝文治武功達於鼎盛,但其人亦有不足之處。在位16年(1032年繼承王位起計),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反而導致日後母黨專權;另外,晚年沉湎酒色,[6]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伕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塚,其後竟把那批民伕統統殺掉。[7]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令哥,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移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延祚十一年正月初二[8](1048年1月19日),其子寧令哥趁元昊酒醉時,割其鼻子,元昊最後因失血過多而死,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寧令哥後來因弒父之罪被處死。
妻妾子女
妻妾[6]
默穆氏,又稱衛慕氏
索氏
多拉氏
密克默特氏
野利氏,即野利皇后,又稱葉勒氏
耶律氏,即遼國興平公主
沒移氏,即沒移皇后,又稱摩移克氏
沒藏氏,即沒藏太后
兒子
某子,因貌似他人被李元昊所殺
阿哩,被李元昊所殺
寧明,在李元昊生前因辟穀而氣忤死
寧令哥,封太子
錫狸,早死
李諒祚(寧令兩岔),西夏毅宗
女兒,史書無記載



---------------------------------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元文宗天曆二年己巳九月九日至元惠宗至正廿六年丙午二月六日[1]),父親明學文,母親趙氏,中國湖北隨州人,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元末明夏政權的創建者。
生平
他在22歲時參加徐壽輝領導的徐宋紅巾軍,任統軍元帥。後奉命領兵西征,由巫峽入蜀,占領重慶。接著,明玉珍派兵四出討伐,徹底擊敗川內元朝官軍,基本上平定了川蜀。1360年(至元20年)徐壽輝死,陳友諒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1361年十月,明玉珍於重慶即國王位,自立為隴蜀王。1363年1月16日(正月初一)稱帝,建都重慶,國號大夏,年號天統,仿周制,設六卿,立妻彭氏為皇后,立明昇為太子,立太廟。[2]
其官制設六卿,分屬地為八道,頒布曆法為先天曆,奉彌勒教為國教,並鑄銅錢流通。1366年3月17日(二月六日戊午),明玉珍病逝,葬於重慶江北寶蓋山,名為叡陵,廟號太祖,諡號欽文昭武皇帝[1][3]。由子明昇繼位。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勸降,明昇不從。四年(1371年)春,朱元璋遣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領兵征蜀,夏軍敗潰。六月,明兵抵重慶,明昇出降,夏亡。次年明昇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鮮半島,現今北韓有明氏後裔兩萬多人,韓國有四萬多人,而在中國境內的後人多改為甘姓。[4]
后妃
彭皇后
明玉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ZMgLCn
-----------------
彭皇后(14世紀-1404年5月10日),是明夏太祖明玉珍的皇后,夏帝明昇之母。
彭氏早年事跡不詳,只知道她在1356年生下明昇。後來在天統元年(1362年)明玉珍稱帝,立彭氏為皇后。明玉珍在1366年去世後,明昇即位,又尊彭氏為皇太后。彭氏與兒子一同聽政。開熙五年(1371年),明朝軍隊攻陷重慶,她遣派使者乞降,並和明昇及官員降於軍門。
洪武五年(1372年),彭氏與明昇全家被流放朝鮮半島,定居開城興國寺。永樂二年四月二日(1404年5月10日),彭氏在住所去世,享壽八十四。朝鮮太宗遣使將彭氏安葬在松都萬壽山南麓癸坐,墓所稱為肅陵,並建立祠宇
-------------


甘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45位。
姓氏起源
一、《姓纂》、《姓譜》曰:「甘,武丁臣甘盤之後。」
二、《百家姓姓氏起源》:
殷商時期,商帝武丁有個大臣甘盤,在武丁是太子時,曾就學於甘盤,拜其為太子師。武丁繼位後,其又一起輔佐武丁治理國政,鞏固殷商統治,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賢臣,甘盤死後,其子以其名為姓,即為甘氏。
一支為春秋時周襄王之弟王子帶,因封地在甘,人稱甘公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一支出自姜姓,神農氏後裔有甘姓。
著名人物
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甘家旅社
甘忠可:西漢成帝時任撰《包元太平經》
甘延壽:西漢人
甘英,漢朝軍事家, 班超派遣其出使大秦(羅馬),遠至波斯灣而歸。
甘寧,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甘夫人,劉備的妾
甘輝,鄭成功部將,南京戰役犧牲。
甘羅,十二歲被拜為秦國上卿。
甘乃威,香港立法會議員。
甘添貴,刑法專家曾任臺北大學、輔仁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現任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甘婷婷,中國演員
甘宇成,韓國演員
虛構人物
甘寶寶,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人物。
甘道夫,史詩奇幻小說《魔戒》中的人物。他的身份類似亞瑟王的巫師梅林。


大夏皇帝明玉珍若不病故,江山還輪不到朱元璋沾染半分,如今他的後人多在韓國
2017-08-01 由 歷史紳士 發表于歷史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元末義軍領袖。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柵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說為至正十二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任元帥。至正二十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之後,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定都重慶。
明玉珍不但善於用兵,滿懷忠義,而且還是個愛民如子,重視人才的好皇帝。在賢臣劉禎等人的輔佐下,明玉珍提倡節儉,減免賦稅,獎勵耕織,懲治奸惡,設國子監,開科取士,為巴蜀百姓締造了一個亂世中的桃花源,就連朱元璋屬下的名臣方孝孺都情不自禁地對明玉珍做出了這樣的高度評價:夏主幸致躬行儉約,興文教,辟異端,薄稅斂,一方咸賴小康焉。歷年雖不永,民至今感嘆焉,不能文詞間盡其賢也。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廟號太祖,子明升繼位,後大夏國為朱元璋所滅。朱元璋派太監將明家後人遠遠地送到高麗國都城開京(今朝鮮開城)安置(實事求是的說,朱元璋在這件事上還是挺厚道的)。 明升娶高麗大臣之女為妻,育有四子,從此在朝鮮半島繁衍生息,代代相傳,直到今日。
江北嘴中央公園的一處小坡地上,一位神情嚴肅的男子身穿黃袍端坐於案台前。雙目炯炯,眺望遠方。這塑像的真身就是傳說中的明玉珍。有意思的是,每年農曆二月初六到清明節之間,大批韓國人都會慕名來到重慶,到明玉珍睿陵陳列館祭拜。
據考證,明玉珍當年在重慶登基時,他的皇袍是出自蜀繡高人之手。皇帝的衣服最重要的是龍,這也是手繡過程中最難的部分。皇袍的正面背面分別有一條龍,而龍的每張鱗片都由三種不同程度的黃色組成,繡的時候,一根線要分成6股絲,一塊鱗片就要繡上10分鐘,龍身鱗片最寬的部分只有1厘米,而即使只有幾毫米寬的龍尾處,鱗片也分了三種顏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jgvyao.html


被遺忘的元末群雄----大夏國皇帝明玉珍
2016-10-12 由 歷史人物誌 發表于歷史
明玉珍像
明玉珍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22歲時他參加徐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被授「統兵征虜大元帥」。1357年,他奉命領兵西征,由巫峽入蜀,沿途征戰,攻克夔州、萬州等城;進而襲擊重慶,擊敗完者都,生擒哈麻禿獻給徐壽輝,明玉珍右眼被流矢射中,傷愈後右眼盲。後又乘勢占領瀘州、敘南( 今四川宜賓) ,徐壽輝先後任命他為廣西兩江道宣慰使、隴蜀四川行省參政。隨後又乘勝進擊,於1358年4月攻占重慶城,不堪元朝殘暴統治的城中百姓扶老攜幼歡迎義軍入城。明玉珍又派萬勝輕兵襲取成都,生擒元將朗革歹及趙資妻子,於是四川諸郡縣相繼來附。明玉珍不但控制了四川,而且延至相鄰的陝、甘、黔、滇、鄂邊境部分地區。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與陳友諒斷絕關係,並據守蜀地,為收攬人心,安定時局,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重慶稱王,後又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建元大統,都重慶。明玉珍立妻彭氏為皇后,子明升為太子。出身平民的明玉珍生活節儉,不飲酒,不茹葷,不置嬪妃彩女,與平民百姓並無二樣。他以原巴縣官署舊宅作為皇宮(現渝中區巴縣衙門一帶),完全不作修葺。朝庭則設在長安寺,一切因陋就簡。派遣參政江儼與朱元璋交好,朱以已與明玉珍比做孫權與劉備,並言:「予與足下實唇齒邦,願以孫劉相吞噬為鑑。」
大夏國錢幣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夏,明玉珍病故,享年38歲。遺囑臣下固守渝川地區,勿進取中原。諡號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重慶江北區寶蓋山陵。子明升繼位,改元開熙。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勸降,明升不從。洪武四年春,朱元璋遣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領兵征大夏國,夏軍敗潰。同年六月,明兵抵重慶,明升出降,夏亡。方孝孺言:夏主方有意於據蜀,各郡臣民遭青巾之虐,百無一二,夏主幸致躬行儉約,興文教,辟異端,薄稅斂,一方咸賴小康焉。歷年雖不永,民至今感嘆焉,不能文詞間盡其賢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qn2nl.html


-----------------------------
大夏皇帝最新章節列表_大夏皇帝無彈窗_筆趣閣
http://www.biquge.se/23050/


(5) 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126026705_10221804097950101_1679984276013348900_n125773800_10221804098710120_5818606980098635362_n125345702_10221804098350111_8123980824583330515_n


康定元寶鐵錢2019最新拍賣價:402500元 康定元寶:北宋仁宗趙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鑄。現僅發現小平 鐵錢,錢 -華人百科
2019/07/18 來源:collect
北宋仁宗趙禎康定元年(1040年)鑄康定元寶,僅發現小平鐵錢,錢文隸書。因康定年號僅存一年,故康定元寶存世量較少,是存世量巨大的北宋錢幣中的存世量比較稀少的品種,歷來為泉家所珍愛。 康定元寶:北宋仁宗趙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鑄。現僅發現小平 鐵錢,錢 -華人百科
康定元寶鐵錢 杭州西冷402500元
慶曆(1041年十一月-1048年)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慶曆重寶的名譽品主要是鐵母。
慶曆重寶鐵母 古泉園地150000元(不含手續費)
慶曆重寶鐵母 華夏古泉2438000元(不含手續費)
慶曆重寶 鐵錢
皇佑是趙禎的年號(公元1049—1054年),使用六年。長期以來未曾發現皇佑鑄幣,因此絕大多數泉譜中沒有皇佑錢。據史料記載日本泉家今井貞吉在其「古泉大全」書中有所記錄。如今國內發現了皇佑元寶錢,皇佑元寶小平得到了泉界廣泛的認同。
皇祐元寶小平,直徑:23mm,圖片來自古泉園地。此錢在2012年保利春拍時以437000元成交。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yyKRJQg.html

304d64786337614f4632304d6478633774585551304d6478633765384c57304d6478633749387a65304d647863373656456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