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銘文拓片
腹內底部有銘文4列32字,考古學家于省吾最初隸定為
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
鼎(貞)克昏(聞)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管師易(賜)又(右)吏利
金用乍(作)旜公寶尊彝
銘文的解釋爭議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這一天,歲星當位時告捷。辛未(後七日),武王在闌地(一說為管)軍中,賞賜銅給一位名叫「利」的官員。利鑄造了這件寳器以紀念其祖父。
“甲子日那天清晨,週人的軍隊面迎歲星而戰,克敵制勝,一夜便佔有了商國……”,這是3000多年前的一場著名戰爭——武王伐紂,被記錄下來並刻在了青銅器利簋上。傳統上,我們對於利簋銘文的理解是:甲子日早晨,武王徵商。克商之後第…
“甲子日那天清晨,週人的軍隊面迎歲星而戰,克敵制勝,一夜便佔有了商國……”,這是3000多年前的一場著名戰爭——武王伐紂,被記錄下來並刻在了青銅器利簋上。
傳統上,我們對於利簋銘文的理解是:甲子日早晨,武王徵商。克商之後第七天,利在“”這個地方受賜。然而,中國國家博物館青年學者田率在接受采訪時說利簋的故事可不只是“武王伐紂”這麼簡單,有意思的多著呢——利是誰?究竟在哪裡賞賜利?到底是不是武王賞賜?徵商戰爭成王參加了嗎?
田率
“一枝獨秀”的重器
1976年3月,陝西省臨潼縣零口鎮西段村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一處周代遺址,後來考古隊員在這裡挖掘出一處深2米、寬70厘米的西周窖藏。從這裡往西南不足15公里的直線距離,是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工地。
這個窖藏一共出土了151件青銅器,其中有一件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利簋。
田率給我們講起:“學界存在有'一枝獨秀'的傾向,什麼意思呢?”這位國家博物館的青年學者顯得十分興奮,“如果發現了窖藏或墓葬,出土的所有器物裡,其中有一件器特別重要、價值特別高,人們只關注這件器。其實西段村的這個窖藏中還出土了其他重要器物,比如王盉,是王給他的夫人做的一件水器,但是都不如大家對利簋的關注度那麼高。利簋就是典型的'一枝獨秀'。”
利簋
利簋內底鑄有32字銘文,“歷史價值太重要了,史書中記載的武王徵商的歷史,用地下出土的材料證實了,而且時間非常明確——甲子日的早晨,當時的天象也記錄了下來”。銘文發現之後,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唐蘭、徐中舒、張政烺等先生都進行過研究。
利簋銘文
“除了這個窖藏,零口西段村一帶後來還發現了墓葬、建築遺址等,所以推測這一帶當時應該是一個貴族采邑。”臨潼,南依驪山,是西安的東大門,從周秦到漢唐,地理位置一直十分重要。
1988—199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修改“中國通史陳列”,向全國借調了將近一千件文物來補充陳列,利簋來到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向每一位來這裡的觀眾講述那場朝代更迭的大事件:“甲子日那天清晨,週人的軍隊面迎歲星而戰,克敵制勝,一夜便佔有了商國……”
利是誰?在哪裡接受了周王賞賜?
商周時期,簋是用來盛放糧食的器皿。定名為“利簋”是因為利是這件青銅器的製作者,利是什麼人呢?周王在哪裡駐紮賞賜他?
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根據利簋記載的天象,結合傳世文獻、其他出土材料,多學科交叉研究,推斷出武王克商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然而近年來新的西周金文曆日資料的不斷湧現,這一年代已不被大家認同,田率說應該“更早一些”。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中國畫
“唐蘭先生認為利就是周初名臣檀伯達,達可能是字、利是名,名字相應。唐蘭先生的推斷並不能作為定論,但利作為檀氏家族成員是沒問題的,利簋是為了祭祀他的先人檀公而做。”
那麼周王賞賜利的地方究竟在哪裡?田率解釋:“這個字,最早於省吾先生讀作'管',就是後來管叔的封地,但現在學界已經有異議了。”
“首先這個字應該讀為'闌',地理位置也不在鄭州。闌地距洹水的殷墟及朝歌皆不遠,當天就能往返。此處還設有大室等建築,性質相當於離宮別館,殷末商紂王經常在闌地祭祀宴饗、賞賜臣工。有學者認為闌可能在今天的鶴壁市山城區一帶,在朝歌西北方向。”
牧野之戰
傳統上,我們對於利簋銘文的理解是:甲子日早晨,武王徵商。克商之後第七天,武王在“”這個地方駐蹕,賞賜利。
然而,田率說他有一些“新的認識”。
賞賜利的是武王還是成王
“銘文的第一句是'武王徵商',第一個字是'武王'的合文,後面又出現了一句'王在闌師',這裡是一個單獨的“王”字。”田率的一句話,醍醐灌頂,半字之差,影響到對於銘文的理解,注意到了這個,利簋的製作時間還是周武王時期嗎?賞賜利的是周武王嗎?
銘文中“武王”和“王”
“我們現在熟悉的西周各王的王號,比如周文王的文、周武王的武、周成王的成等,都是諡號。諡號是周王去世之後根據他一生的作為品行而製的,在位的周王,當時的人不可能稱他的諡,都是尊稱'王'。利簋銘文中的'武王'和'王'不是同一個人,出現了'武王',那就是武王已經去世了;而僅稱呼'王'的是當時在位的王。”
田率又補充說,“西周時期,在同一篇銘文裡,內容是追述前朝發生的事件,先王與銘文製作之時在位的王都參與其中,為了加以區別,先王稱諡號,時王則稱王。這樣的銘文除了利簋之外,目前大概還有四五篇。”
茍盉銘文,既有先王也有時王
“既出現了去世的武王,又有當時在位的成王,這個就很有意思了,這也是我研究的一點新認識。”田率笑瞇瞇地看了我們一眼,“利簋的銘文是追述性質的,記載的是武王時候的事情,但是製作這個青銅器的時候武王已經去世了,而是成王在位的時候。”
根據田率的介紹,我們對於利簋銘文應該有新的理解了:甲子日早晨,武王徵商,武王克商後的第七天,武王的兒子成王誦在闌地駐紮,並賞賜了利。武王去世後、成王時期,利記述這段往事,將這段國家大事和家族榮耀鑄記在這件祭祀祖先的簋中。
成王也參加了“武王徵商”
“這樣理解的話,那麼成王也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所以說這又涉及到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成王的年齡問題”,田率思維縝密,一步步帶領著我們走向3000多年前,探尋歷史真相。
他繼續解釋:“根據傳統文獻記載,武王徵商建立周朝,幾年之後就去世了;成王即位之時,年幼無助,有的記載甚至說成王尚在懷裡襁褓,所以由周公輔佐攝政。”
“周公輔成王”畫像石
“成王即位之初,政權面臨巨大險情,殷商殘餘力量妄圖復辟,管叔意欲篡奪王權。如此危急存亡之秋,周公力挽狂瀾,忠心耿耿、捉發吐哺、勤勉匡政。後世文獻對周公攝政輔佐成王之事大肆渲染,尤其是儒家經典將周公理想化,樹立成聖人形象。”
“應該承認周公是周初非常重要的政治家,但並不像後來描繪的神話一般”,周公形象的變遷,是顧頡剛先生提出的'古史層累構成說'最典型的樣本,時代越晚附加的內容越多。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從側面凸顯周公的豐功偉績,成王被塑造成了幼童。“
“在金文記錄的東征戰爭中,周公當時只是在王領導下的一個軍事長官,幾乎看不到周公的聖人形象,下達重要軍事命令的是周王,王實際上是平定叛亂的最高統帥。”
小臣單觶及其銘文,王親自東征
“另外有一件傳世的晉公盆,它的銘文開篇言道'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意思是說晉國的始封君唐叔虞就曾輔佐過周武王,作為成王的弟弟在武王在位時就有政治建樹,可見成王在當時也絕不是一個懵懂幼童。回到利簋銘文上來,當時的成王已經能隨軍參戰、賞賜臣下,想必是一位年輕的政治家。”
“用現代話說是青年才俊,對吧?”看著這位年輕的學者,我們笑出聲來。
“我們還需要一個'十大考古研究成果獎'”
採訪前,我們一直在害怕,如果又聽了一遍“武王伐紂”的故事怎麼辦?沒想到卻聽到了這麼多有趣的新觀點,順勢向田率問了個問題:“如果要把專業的學術成果轉換為大眾樂於接受的知識,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這位年輕、幽默的研究員突然有些沉默,緩緩地說:“這是一個導向性問題,十大考古新發現因為媒體的報導宣傳,大眾關注度很高。但是只有新聞性的報導是不夠的,還需要沉下心來做基礎研究工作。”
“朱鳳翰先生去年在鄭州開會的時候有個觀點,我非常贊同,應該評一個'十大考古研究成果獎'。出一份考古報告的周期其實特別長,先要進行基礎的整理和保護工作,再編報告,非常耗費人力經歷,有時候需要二三十年,甚至需要一兩代人才能完成。有些東西需要沉澱,就得潛下心來進行研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你就得慢慢弄。”
“你看像利簋這樣的重器,從出土至今,經過了四十多年,有些問題還是存在爭議,值得我們繼續探討。”
利簋的故事只有“武王伐紂”? _媒體關注_雅昌新聞
https://news.artron.net/20180514/n1001195.html
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為周武王時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銘文中有「珷征商」字樣,又被稱為「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2002年入選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錄。
出土
1976年3月間,陝西省臨潼縣零口公社西段大隊(今臨潼區零口街道西段村)發現了一個西周銅器窖藏,出土銅器六十餘件,利簋為其中之一。[1]
形制
利簋通高28公分,口徑22公分,重7.95千克。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與天亡簋相似,為典型的西周早期風格。簋腹和方座飾有饕餮紋、夔紋,圈足飾有夔紋、雲雷紋。
銘文
利簋銘文拓片
腹內底部有銘文4列32字,考古學家于省吾最初隸定為
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
鼎(貞)克昏(聞)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管師易(賜)又(右)吏利
金用乍(作)旜公寶尊彝
銘文的解釋爭議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這一天,歲星當位時告捷。辛未(後七日),武王在闌地(一說為管)軍中,賞賜銅給一位名叫「利」的官員。利鑄造了這件寳器以紀念其祖父。
價值
利簋是現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其銘文開首,即從「珷征商」、「夙有商」幾句,明確概述了武王征商的史實,是已知周初金文關於此事件的唯一史料。其餘大禮簋、沈子它簋、宜侯夨簋等提到武王征商的青銅器銘文都屬於追述。[1]利簋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記載伐商具體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可與《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2]等文獻中關於武王伐紂時間的記載相印證,對商周斷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如果國寶會說話——利簋,刻下商周的界碑
2018-03-24 由 白雲閒聊蒼狗 發表于歷史
西周王朝經常舉行各類賞賜活動,當年作為西周官員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很是高興。他用這稀有的青銅鑄成了這件「簋」,故名為「利簋」。利的官職在當時叫「有司」,也就是個部門主管。這件簋,樣貌也稱不上驚艷。卻被認為是鎮國青銅器。它珍貴的秘密藏在哪兒了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地下二層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我是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袁碩。長久以來咱們中國的學者,一直對史書上的記載有所懷疑,其中最經典的一個例子莫過於《史記》中對牧野之戰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到,當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殷商王朝竟然組織起了七十萬人的作戰隊伍。
且不論以三千多年前的人口和調度能力,七十萬人作戰是否太過誇張。就連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都有至少四十四種結論。
輝煌偉大的周王朝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我們之前竟然都沒能,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這實在是太讓人遺憾了。好在青銅利簋出土了。簋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穀物類主食。西周等級森嚴,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饗的器物,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成為禮制的象徵,這就是所謂的「藏禮於器」。
圖片源自網絡
天子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類推,不能越級使用。自此後的三千多年, 「禮樂」成為中國人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中華民族自譽的「禮樂之邦」也由此而來。
所以,作為西周貴族的常備禮器,簋本身並不十分罕見。利簋的珍貴恰是因為底部的三十餘字銘文揭曉了武王征商的時間。銘文開頭是這樣寫的:「武王征商,惟甲子朝,歲鼎」,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武王伐紂戰役發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當天「歲」星、也就是木星,正當中天。首先,專家採取了碳14測年法,將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進行檢測,框定出武王伐紂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的年代範圍;天文學家依據銘文中所記甲子日「歲」星,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記載的天象記錄,精確計算出武王伐紂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這一歷史學的著名懸案終於告破,利簋居功至偉。可以說它刻下了商周的界碑。
當然對於這三十多字銘文的解讀,一些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異議。只能說,目前我們只是暫時得到了一個大體上還算認同的說法。如果我們要想得到最終的定論,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對於一個並不從事學術研究的普通人來說,欣喜的不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斷的文字所賜,通過一件文物,三十幾個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們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狀被現代人用的碗沿襲下來,依然作為食器盛放穀物被我們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8lenzn4.html
利簋銘文為:珷(武王)征商,隹(唯、惟)甲子朝。歲貞,克,聞,夙,又(有)商。辛未,王在闌,以易(賜)又事(有司)利金。用乍(作)旃(檀)公寶尊彝。
利簋(ㄍㄨㄟˇ),也稱武王征商簋。
西周初,約西元前十一世紀。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1976年3月出土于陝西臨潼縣。窖藏有銘青銅器五件,利簋即其中一件。
簋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公斤。
圓形,侈口(嘴型寬大),鼓腹,雙耳有垂珥,作獸首口銜鳥頭狀,圈足下有稱為「禁」的方座。器腹及方座飾饕餮紋(獸面紋)、夔紋(龍紋),圈足飾夔紋(龍紋),均以雲雷紋為地,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是一件典型的西周簋。
簋是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與現代大碗的用途類似。形狀一般為侈口、圓腹,圈足。耳的數量不一,有無耳、雙耳、四耳幾類。簋在商時無蓋,西周、春秋時常帶蓋,且有方座或三足。戰國之後,簋便很難見到了。
商周時期,簋同鼎一樣是重要的禮器。從出土情況看,簋常以偶數出現,並常與奇數列鼎相配合,這與史書記載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禮制完全相吻合。
簋腹內底鑄銘文4行32字。世稱「利簋銘文」。
利簋銘文為:珷(武王)征商,隹(唯、惟)甲子朝。歲貞,克,聞,夙,又(有)商。辛未,王在闌,以易(賜)又事(有司)利金。用乍(作)旃(檀)公寶尊彝。
QUENCY查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確定銘文字形。
QUENCY說:周武王征伐商紂,在甲子日早晨。歲貞,攻克,報告奏事,天剛亮,占有商。辛未日,王在闌,以賜有司(官名)「利」金(青銅)。用作檀公寶尊彝。
臨潼縣文化館:《陝西臨潼發現武王征商簋》,載《文物》1977年第8期。
唐蘭:《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考釋》,《文物》1977年8期。
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文物》1977年8期。
商承祚:關於利簋銘文的釋讀--與唐蘭、于省吾同志商榷,《文物》1978年1期。
張政琅:《利簋釋文》, 《考古》1978年1期。
于省吾:《關於利簋銘文的釋讀》一文的幾點意見,《中山大學學報》1978.5
黃盛璋:《關於利簋銘文考釋的討論》,載《文物》1978年第6期。
鍾鳳年、徐中舒、戚桂宴、趙誠、黃盛璋、王宇信等:〈關於利簋銘文考釋的討論〉,《文物》1978年第6期
徐中舒:《西周利簋銘文箋釋》,《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80年2期。
周言,利簋銘文「歲鼎」補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第32卷 第05期
莊小兵:「武王征商,惟甲子朝。(癸亥夜半)歲鼎,(甲子早上)克(商),(四方)聞(之),夙有商。」白話:「武王征伐商國之役,完勝在甲子日清晨。癸亥夜半歲星鼎立,甲子早上克服商師,消息傳聞四方。一大早就兼併了商國。」
「武王征商,惟甲子朝」這八個字在《利簋銘文》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當於現代一篇新聞報導開頭的「標題」,故宜用句號結尾,以將其與後面敘述事件經過的正文隔開。「歲鼎,克,聞」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事件經過:癸亥夜半歲星中天,甲子早上克服商師,喜訊如春雷一般驚聞四方。「夙有商」是事件結果,也兼作事件評價。所謂「評價」,表現在「夙」字的使用。「夙」的時段,在「朝」之前,而邏輯上,「有商」在「克商」之後。「夙有商」字面上有「兼併商國在克服商師之前」的意思,似乎矛盾。不過細究起來,還是可以講通的。首先,「夙」可以泛指黎明之前,與「朝」大致銜接,故說「夙有商」相當於說「朝有商」,但意思上更積極更誇張一些,更能表明克商過程的順利。其次,既然「甲子朝」之「朝」,已經是周王朝出現之時,而周王朝當然是指一個已經完全領有天下所有土地和人民(包括商國)的王朝,那麼,此時還堅持說「朝有商」的話,顯然是「背時」了。再次,按照後世王朝歷元設在夜半的慣例,可以前推得知周王朝開始的時間,也是 在子夜。這應當意味著,在理論上,或邏輯上,周有商的時間,可以定在甲子日的零時零分零秒。准此,則把「有商」的時間說在夙時,就順理成章了。(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628555&PostID=14584230)
釋:
1.「珷」解作武王是無疑的。(http://wap.tiexue.net/Bbs/ThreadShow.aspx?ThreadID=2958071&ThreadType=NewThread)
2.甲子,QUENCY應為紀日干支,由《逸周書‧世俘》上下文可做此推論。
3.歲貞=《國語》:「歲在鶉火」。所以歲,一定指「歲星」=「木星」。《說文》:「木星也。越歴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
周言,〈利簋銘文「歲鼎」補釋〉:張政琅釋「歲」為歲星(木星),其說至確。於先生釋「鼎」作「貞」,但形正義誤。應按其字形直接隸定為「貞」,應是星佔專門術語,意或可訓 為「正」,貞、正古書常通(高亨:《古字通假匯典》頁60,齊魯書社1989年。)。「歲鼎」即為「歲星得其正位」之義,正與《國語·鄭語下》武王伐紂「歲在鶉火」的記載相合。(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w015.htm)
QUENCY:利簋銘文中的「貞」字,Chinese Etymology(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可釋為「鼎」、「貞」,依〈周言,利簋銘文「歲鼎」補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第32卷 第05期〉,於20090308改之。
4.克:[漢典網]攻下;戰勝;打敗 [defeat; overcome; capture]。《左傳‧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
5.聞:董彥堂《殷曆譜‧下編卷三》:「『聞』原為報告奏事之專字。......為報告跽而以手掩口之狀......掩口者恐口液噴出侮慢尊長所以示敬也。」
6.夙:《說文》早敬也。《書‧舜典》夙夜惟寅。《詩‧大雅》祈年孔夙。莊小兵:「夙」的時段,在「朝」之前。
7.闌,于省吾先生考證:可作簡、柬等,均應讀為管蔡之管。古無管字,管為後起的借字。從間 從柬古字通。從柬、從間、從官的字古同屬見紐,又系疊韻,所以闌可讀為管。管即今之河南省鄭州市。【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載《文物》1977年第8期;惟黃盛璋認為此字即「洹」字,即安陽殷墟(《關於利簋銘文考釋的討論》,載《文物》1978年第6期),似證據不足。】于先生的考證從字形、音及地理上看都十分正確。管,亦 作「稸」。管叔,《漢書‧地理志》河南郡中牟條下注作「稸叔」,或作「關」。《墨子‧耕柱篇》:「古者,周公旦非關叔。」管與稸、關、菅、官的文字關係, 陳眥先生綜合各家有考證。【陳眥:《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撰異》(三訂本),第643頁。】再結合《逸周書‧大匡解》、《文政解》記載的「王在管」的史實,可以確定武王的確曾到過管。故李學勤先生說:「二篇均言『王在管』。《紀年》武王十二年『命監殷』之後,『遂行於管』……于省吾認為闌即管,今鄭州,從各方面看是很有可能的。」【李學勤:《世俘篇研究》,《史學月刊》1988年第2期。】黃懷信亦云:「『王在管』確有其事。 然則此二篇所記亦當可信。」【黃懷信:《〈逸周書〉源流考辨》,第104-105頁,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根據利簋等銘文,管至遲出現在商末。
管是天下形勝,自古以來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楊寬先生認為河南鄭州發現的規模很大的商城,即是管城。對於管邑的地位,他推測說:「管邑該和牧邑一樣,原是商的別都,所以建有大城,設有宗廟,商王常到此對臣下進行賞賜。原來是個戰略要地,所以駐屯重兵,建有牢固城牆。當周師從盟津渡河進攻牧野時,估計此地已成 為駐屯重兵的後方,所以利簋稱為『闌師』。等到武王克商,就到此地來坐鎮,並對臣下進行賞賜,正因為這是黃河以南的戰略要地,便於在這裡指揮攻克南國所有 殷屬諸侯的軍事行動,處理有關政務,從而鞏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後來把管叔封在這裡,作為三監之一,同樣是為了鞏固對中原的統治,並就近監視殷貴族的行 動。」楊氏論鄭州商城與管邑的關係,以為管邑是商王朝別都,目前尚難斷定,但管邑在商王朝後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不容置疑的,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周初。
(http://www.zgxqs.cn/bbs/viewthread.php?tid=4462)
大意1:西周貴族有司名叫利的人,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事,克商以後的第八天(辛未日)受到王的賞賜,鑄造了這件簋以祭祀先人檀公。(http://cn.chiculture.net/0503/html/d14/0503d14.html)
大意2:周武王征伐商紂,在甲子那天歲星當頭的早晨滅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闌地,賞賜青銅給有司(官名)利,用來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寶器。(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8796/821017.html)
大意3:武王征商,甲子那天,天剛剛亮,祭拜歲星,貞問成敗,上達天聽,不終朝,代商而有天下。官員利因參與克商之役受賜而作此器,時間在甲子日克商後的第七天。
大意4﹕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宜于征伐﹔戰勝商朝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地的軍隊駐地賞「有司」利以銅,利用銅來鑄造寶器。
大意5﹕武王征伐商紂,在甲子那一天的早上,奪了鼎,將昏紂打敗了,很快就占有了商朝。辛未這一天,武王在柬閒師賜給有司利銅,利因作公寶鼎。(http://bbs.artx.cn/thread-7867-1-3.html)
大意6:武王伐紂,在甲子日黎明,對伐商能否取得勝利進行了卜問,兆象很好。就在當天,周師一舉打敗了商軍。到辛未這天(七天以後),武王在駐軍處,賜給有事(官名)利(人名)以金(青銅),利覺得很榮耀,遂鑄此簋作為紀念。
=================================
文獻印証
《尚書‧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白話:甲子日那一天,天剛剛黎明,王老早到了商都郊外的牧野,於是就宣示了。)
《逸周書‧世俘》:「維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於周征伐商王紂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則咸劉商王紂,執矢惡臣百人,太公望命禦方來。」
《逸周書‧世俘》:「商王紂于商郊,時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千人求之四千庶玉,則銷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凡天智玉,武王則寶與同。凡武王浮商舊寶玉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
《國語》:「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
《淮南子‧兵略訓》:「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這段銘文的重要意義在于印証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史記‧殷本紀》及《史記·周本紀》等古代文獻中關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歲(木)星當空的記載。與《尚書‧武成》、《淮南子‧兵略訓》等古代文獻所記相合。
=================================
銘文涉及武王伐紂的具體史實,而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判斷武王克商之年的的重要依據。
依「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說法,《利簋》中的銘文:「武王征商,為甲子朝」「歲鼎克聞夙有商」。對此兩銘文進行解釋,「甲子」可信,歲是指歲星,「鼎」作「當」講,就是歲星正當其位。設說武王伐紂日子(甲子日),又正值歲星(木星)當空。
研究者結合文獻與天象的研究,確認武王克商,也就是歷史上商、周兩代分界之日,是在公元前1046年一月二十日,那麼,利簋鑄造日期便是該年的一月二十八日。這是西周青銅器中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一件。
莊小兵:商朝末年,當木五星行走到南方七星初度的時候,周武王發動了牧野之戰,這個時間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裡,日月合朔也叫「日月合璧」,其人文含義是「陰陽交合,化育萬物」;「木五星」內的木星和它的四大衛星總是排成一字隊形,這叫做「五星連珠」,其人文含義是「天下五方的諸侯」。
莊小兵:《利簋銘》中提到的「鼎」,就是一隻和利簋一樣飾有「鳳首(紋)」且專門和利簋配套的鼎。反過來說,「利鼎」和「利簋」身上的鳳首(紋),就是朱鳥(鶉火); 《利簋銘》所謂的「歲鼎」就是「歲在鶉火」。從青銅鼎紋飾研究入手,可以證實「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的文獻記載,從而可以確定武王伐紂年是公元前1046年,這是研究青銅器美術圖案的人未曾預料到的。(http://bc2172.bokee.com/6253233.html)
http://zaobao.zjol.com.cn/news_detail.aspx?id=69,中國早歐洲1500年發現木星四衛星(杭州,莊小兵)
http://bc2172.bokee.com/6253233.html#comment4775131,莊小兵BLOG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8796/821017.html
http://artvine.org/forum/index.php?topic=822.0,利簋“歲鼎”析疑,羅琨 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考古》,2006/9,55~60頁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w015.htm,利簋銘文「歲鼎」補釋,晉侯之臣。
==============
《尚書.牧誓》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塚君御事,司徒、司鄧、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
白話:那是甲子日(武王十一年或者十三年二月五日)凌晨,武王(率大軍)來到了商都附近的牧野,於是(在此)誓師。武王左手持黃鉞,右手舉白旄指揮大軍。(大聲)說:「遠征辛苦,來自西方的戰士們!」
武王說:「嗟!我尊貴的友邦君主,(我的)治事大臣: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以及來自庸、蜀、羌、髳、微、盧、彭、濮(諸部 落)的人們。舉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豎起你的矛,我將誓師。」武王說:「古人有言道:『母雞不報曉;母雞報曉,家將敗散』。今商王受,只要是(妲己)婦 人之言就採用;泯棄他(對神靈)的祭祀,不報答(神的恩寵);泯棄他同祖的兄弟,不加任用。但凡四方多罪逃亡之人,(就)貴之尊之,信之使之,以之為大夫 卿士,把暴虐施於百姓,奸跡佈於商邑。今我姬發,只是恭行上天降下的懲罰。今日(行軍打仗)之事,不超過六步、七步,就(應當)停下,整齊隊伍。大家勉之 啊!不超過四五個或六七個刺殺,就(應當)停下來,整齊隊列。勉之啊大家!注重狟狟(般威武的軍容),如虎如貔,如熊如羆,開往商都之郊。不要殘暴的殺死 來投降的人,讓(他們)為西土服務。勉之啊大家!你們如果不勉力而為,等待你們的將是被殺戮。
==============
《逸周書‧世俘》
世俘: 維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國。
世俘: 維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於周征伐商王紂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則咸劉商王紂,執矢惡臣百人,太公望命禦方來。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戊辰,王遂禦循追祀文王時日王立政。呂他命伐越戲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侯來命伐靡集於陳。辛巳,至告以馘俘。甲申,百弇以虎賁誓命伐 衛,告以馘俘。
世俘: 辛亥,薦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憲,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於廟,秉黃鉞語治庶國,籥人九終。王烈祖自大王、大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 罪。籥人造王秉黃鉞正國伯。壬子,王服袞衣矢琰格廟,籥人造王秉黃鉞正邦君。癸丑,薦殷俘王士百人,籥人造王矢琰秉黃鉞執戈,王入奏庸大享一終。王拜手稽 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終。甲寅,謁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進萬獻明明三終。乙卯,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
世俘: 庚子,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陳本、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禦八百有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至,告以禽宣方,禽禦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命伐厲,告以馘俘。
世俘: 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麋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 麇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磿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世俘: 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維予沖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于天號。武王乃廢于紂矢惡臣,百人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師伐厥四十 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于郊號。武王乃夾于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大師負商王紂縣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廟。若翼 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國祀馘于周廟,翼予沖子,斷牛六,斷羊二,庶國乃竟告于周廟,曰:古朕聞文考脩商人典以斬紂,身告 于天子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曰:維予沖子,綏文考至於沖子,用牛于天于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二千七百有一。
世俘: 商王紂于商郊,時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千人求之四千庶玉,則銷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凡天智玉,武王則寶與同。凡武王浮商舊寶玉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
==============
《尚書‧周書‧武成 》
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征伐商。
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丁未,祀於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於周。
王若曰:嗚呼,群後!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於大王肇基王跡,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於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
鼎、鬲、甗。
鼎為實足,鬲為袋足,鬲上置甑,便是甗,用於蒸煮食物。
盛食器:簋、盨、簠、敦、豆等。
簋的造型特點是圓腹、侈口、圈足,有兩個裝飾性較強的雙耳,整體造型左右對稱,端莊、穩重。簋是盛黍、稷、稻、粱的大碗,其製造目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用器。西周以後,簋受到特殊重視,一些著名重器如利簋、天亡簋(朕簋)等銘文都涉及西周建國初期一些重大歷史事件。
西周後期到東周,在簋的造型基礎上又有所發展,衍化出盨、簠、敦、豆等新的器類,使器物組合出現了豐富的變化。盨的器身為橫置的橢圓形,其流行期很短。簠是長方形,蓋、身相合,外觀有的四端成銳角,有的截去尖角成八角形影像,其造型外觀所產生的方硬、凌厲的視覺效果在青銅器造型中是罕有的。敦上下體扣合呈渾圓形。
豆是盛酢菜、肉醬(菹醢)的器物。器體如盤狀,下有稱作「校」的長柄。作為最尊貴的青銅禮器,用鼎的大小多少代表著使用者的等級身份,到周代形成列鼎制度,成為禮樂制度的直接體現。
(http://tw.myblog.yahoo.com/jw!IoXWppqTQUDXmwOyTFxmdsD9/article?mid=823)
==================
夏商
商朝(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 商 族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悠久的部落,為東夷的一支,以玄鳥為圖騰。大約在西元前16世紀,商族部落首領商湯,取代夏朝創立商朝,於西元前11世紀被周武 王所滅。在國家組織方面,商朝在中央設有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在地方則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商朝已經有城市出現,顯示商為 一高度發展的文明。商人善於鑄造精美的青銅器、燒製白陶,能以多種的榖類釀酒,與周邊城市有頻繁的貿易往來。據考證,今商人一辭源自週邊國家對商朝國人之 稱謂。
年代 事件
公元前 2140 禹受舜禪位,是夏王朝之始。今河南二里頭及王城崗遺址推斷即為夏文化遺跡;兩處遺址均發現原始青銅器,因此中國青銅器時代從此開始。
公元前 1763 湯伐桀,建立商朝。河南鄭州曾發現商代中期城址,有青銅器、骨器和原始瓷器。
公元前 1324 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縣)。出土資料表明商的青銅文化至此時期已發展成熟,如鹿鼎、司母戊鼎、左方盉等,皆是代表文物;此外,還有甲骨文,說明此時中華文明已高度發展。
公元前 1098 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利簋銘文記載武王伐紂之役在是年二月甲子日。
http://www.nmh.gov.tw/zh-tw/History/List.aspx?Para=2|&unkey=32&Url=5
======================
一、武王克商年
——天文推算與金文歷譜吻合
武王克商也就是人們習慣上說的武王伐紂之年,是夏商周工程的一個關鍵點。與它的重 要性成正比的是各家學說對這個問題看法的不一致。《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一書中蒐集到的材料顯示,古今中外的學者提出了多達44種不同的克商年,最早為公元 前1130年,最晚為公元前1018年,前後相差112年,而尤以西漢劉歆提出的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紂之說在兩千多年間最為流行。
考古發現和科學測年使這個範圍大大縮小,給得出比較準確的武王克商年提供了重要條件。在周朝建立以前,文王的都城建立在現在西安附近豐水的西面,叫豐 京,而武王伐紂之後建立周朝時遷都到豐水的東面,一個叫做鎬的地方,是為鎬京。然而,兩地不過相隔一個豐水的近距離,使我們今天有幸發掘到了商後期文化典 型和西周初期文化典型相互疊壓的地層。作為統一天下的周王朝和地方小國的周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對比,提供了如木炭、獸骨等豐富的測年樣品。根據14C常規和 AMS法得出的數據,武王克商年的範圍在公元前1060——前995年。再和殷墟、琉璃河、曲村遺址的測年數據進行比對,得到武王克商年的範圍在公元前 1050年——前1020年。而且與獨立進行的根據甲骨文月食推定的範圍基本趨同。武王克商年的可能範圍從112年縮小到了30年。
武王克商年之所以幾千年來沒有一個公認的結論,就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文獻記載很多,而且很不一致。武王克商時的天象記載,是推定武王克商時間的重要依據。可 是,《屍子》說武王克商時「歲在北方」;《淮南子·天文訓》則說「東面而迎歲」。1976年出土的利簋則基本將武王伐紂時的天象問題確定了下來。利簋上的 銘文「歲鼎克聞夙有商」,此句經學者解釋為「歲(木)星正當其位,在周的星土鶉火。」由於出土青銅器是最可靠的材料,所以,夏商周工程採納了這個意見。
在克商年的可能範圍內,天文專家們進行了回推,得到公元前1046年、前1044年和前1027年三個方案。但都不能滿足文獻所給出的全部條件,所以, 只能根據其滿足的程度、與金文歷譜匹配的狀況來選定最優解。公元前1027年之說,與甲骨月食年代的推算以及古本《竹書紀年》配合最好,但與工程所定的金 文歷譜以及天象都不能相合,因此排除。公元前1044年的說法,由上海天文台的江曉原先生推出,與天象和文獻都非常匹配,但卻和金文歷譜得出的月相恰恰相 反,最後也只好放棄。
公元前1046年的說法,是根據檢驗武王克商年的最可靠的依據《武成》、《世俘》中的曆日記載開始研究的。先逐一排比不同的月相與克商年的對應關係,再對《周語》伶州鳩語的每月情況進行分析和排列,最後再用「歲在鶉火」作為篩選條件。
目前,由於尚未發現年代、月份、月相和干支俱全的武王時的青銅器,還不能直接推斷武王克商的年代。文獻中記載武王的史事沒有超過四年的,東漢學者鄭玄與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引日本高山寺《周本紀》鈔本,都認為武王在位四年。這個說法與武王克商年、金文歷譜推算的成王元年都正好吻合,也成為了取公元前1046 年的一個理由。
據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博士後徐鳳仙介紹,美國裡海大學的班大為教授,在他的《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一文中,也提 出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但班大為教授是僅從天象這一個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夏商周工程的這個推定是綜合了考古、文獻、金文歷譜、測年等各學科的 研究成果得出的綜合數據,是一個系統的多方向的推導。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6/492/20001220/356608.html)
碳-14技術的使用在國際上並不是用在確立年代,而大多用於史前研究上大致推定先後範圍而已,所以此次工程在方法技術上就產生了很大的漏洞。
(http://blog.roodo.com/frynoodle/archives/2507912.html,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爭論,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研究所,邵東方 )
利簋 @ 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インダストリア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log.xuite.net/quencychenkimo/twblog/116356164-%E5%88%A9%E7%B0%8B
利簋,又名“ 武王徵商簋 ”、“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利簋採用上圓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
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2-4] 。
簋内铭文编辑
正文释义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铭文拓片
铭文拓片 [1]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5] 。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6] [7] 。(该释文为被较多人采信的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释义争议
利簋自出土以来,唐兰、于省吾、张政琅、徐中舒等都作过考释,但该
利簋铭文及释文(《殷周金文集成》)
利簋铭文及释文(《殷周金文集成》)
器铭文中“岁鼎”一辞,各家分歧较大 [8] [9] 。有将“岁鼎”与卜辞“岁卜”相联系,认为“岁鼎”是“指贞问一岁之大事而言”;有认为应解释作“岁祭时进行贞问”;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岁鼎”与卜辞“岁卜”毫无关联,“岁”指的是岁星,即木星;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岁鼎”解释为“越鼎”,意思为“夺得了鼎”的人 [6] 。
张政琅释“岁”为岁星(木星),释“鼎”为“丁”,转训作“当”,意为“岁星当前” [7] 。
徐中舒认为鼎当读为则。根据为郭忠恕在《佩觽》说的“古文以贞为鼎,籒文以鼎为则”。徐中舒先生和张政琅先生一样认为“岁”是岁星 [8] [10] 。
唐兰先生则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越鼎”,即指夺取了鼎 [9] 。
锤凤年同样人这两个字不是岁鼎,他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戍晃,即驻征商之师于此 [10] 。
戚桂宴认为“岁鼎”是岁星当空,表示吉兆,“岁”即岁星,“鼎”训为当 [10] 。
于省吾、赵诚、黄盛璋、王宇信等认为这两字应为“岁贞”,即岁祭时进行贞问 [11] 。赵诚认为“岁为一岁之大事”也说的通 [10] 。
文物鉴赏编辑
纹饰
利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方座上的兽面造型与利簋腹部的主体兽纹相仿,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仔细观察,在利簋的圈足部位还装饰有夔龙纹,呈二方连续图案绕利簋一周,方座四隅饰以蝉纹。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青铜利簋上,线条流畅清晰,给这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饕餮纹与夔纹、龙纹、凤
利簋
利簋 [1]
纹等一样,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饕餮纹的形象被刻划为以鼻梁为中心,眉、眼、耳、角分别以对称形式排列在左右两侧。
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力量,是一种“狞厉之美”;但也体现了兽性的残忍,即美中有丑。饕餮纹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张扬其威严的权利,以之镇慑邪魔和愚弄平民;另一方面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子孙臣仆们不可过于贪暴。
夔纹的形象是头大嘴长,张口,身细尾尖作卷曲状,均为一足,一角。夔纹和饕餮纹具有同样的装饰作用,所以夔纹也常被饰于器物上。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最常见的典型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雷纹。云雷纹常装饰在青铜器纹饰的空白处作为底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如利簋上的云雷纹被用来烘托饕餮纹。
利簋器身所饰的花纹,具备了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特征。这些装饰花纹是和盛行青铜器的商周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的,是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2] [5] [12] 。
文字
利簋铭文字体和商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是一致的 [13] 。其铭文字体扁长,字迹凝重稳健,并保留有商代铭文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的特征,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2] 。
价值地位编辑
价值
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
利簋
利簋 [1]
,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5] 。
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数十种之多 [3] [14]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15] 。
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疑惑外,还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记载的某些具体史实。例如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这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也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又如,利簋铭文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6] 。总之,利簋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3] [14]
地位
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6] 。2002年1月18日,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16] 。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利簋为镇国青铜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