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十及以下計值稱為「咸豐重寶」,高於當五十計值稱為「咸豐元寶」 咸豐通寶寶福當百

咸豐通寶寶福當百
http://my.so-net.net.tw/taiwannote/newpage28.htm


雜亂的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https://tinyurl.com/y36957cf

咸豐元寶和咸豐重寶  https://kknews.cc/zh-tw/collect/g98blxm.html


咸豐通寶-通寶、元寶、重寶-咸豐錢

咸豐錢,清代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發行的錢幣。咸豐朝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段幣制混亂時期,除了以往各朝發行的當一制錢外,咸豐朝還發行了虛值大錢,以及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紙幣和咸豐寶藏、上海銀餅和銀錠等銀質貨幣。
歷史
清代晚期,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錢比價飛漲。清代初年,每兩白銀可抵制錢一千文左右,而咸豐帝登基前銀價已經漲到了一兩抵二千三百文。同時,為了應對太平天國叛亂,清政府軍費激增;而政府以往倚重的滇銅(雲南銅料)因道路阻隔而中斷,造成鑄錢原料不足。為了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清政府決定發行虛值大錢,繼而發行鐵錢、鉛錢、寶鈔和官票。咸豐朝多次改變貨幣政策,造成了錢法紛亂。咸豐大錢的流通並不順暢,而且由於一再減重,同一幣值的咸豐錢往往重量懸殊,甚至出現了輕重倒置的現象。當千和當五百兩種大面額制錢從開始發行的咸豐三年十一月到廢止的咸豐四年七月,僅通行了八個月。[1]:前言[2]:X3
制錢
概述
咸豐朝制錢幣值主要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七種,其中小平錢的面文是「咸豐通寶」,當五、當十和當五十的是「咸豐重寶」,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的是「咸豐元寶」。少數錢局還鑄有當二、當四、當八、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八十等幣值。咸豐三年五月,始鑄當十大錢,重六錢;八月增加當五十,重一兩八錢;十一月增加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當百重一兩四錢,當五百重一兩六錢,當千重二兩;同時當五十減重為一兩二錢,當十減為四錢四分,又減為三錢五分,再減為二錢六分。[1]:前言[2]:3咸豐朝制錢材質上有銅錢、鐵錢和鉛錢之分,銅錢的銅色除了常見的黃銅和紅銅,還有青銅和白銅。樣錢則有象牙質、木質等。咸豐朝制錢的面文有「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和「咸豐元寶」三種,背文一般都帶有記局文字,大錢有記值文字,有些背文還帶有記重文字。背文的三種文字又擁有眾多不同的分類:記局文字有純滿文的、滿漢文的和滿維文的三種;記值文字存在是否帶有「當」字的區別以及數字橫讀與豎讀的區別;記重文字的位置有是肉是緣的區別。種類上有祖錢、母錢、樣錢和子錢,有流通品和試鑄品,有官爐和私鑄,還有開爐、鎮庫、吉語等非正用品。錢幣標記方面,有些咸豐錢上還帶有星、月等標記。由於咸豐朝制錢存世量大,種類版別繁多等原因,是很多錢幣收藏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對象,同時也導致咸豐錢的贗品頗多,鑑別咸豐錢的版別和真偽成為錢幣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
相關研究
最早載錄咸豐錢的是咸豐八年(1858年)在上海發行的《亞洲博物會報》第一期的《大清泉匯》一文,最早系統性記述的是光緒二年(1876年)刊行的鮑康的《大清圖錄》。1930年代和1940年代是中國錢幣學研究的一個高潮期,大量有關咸豐錢的專著、文章發表,有黃鵬霄的《故宮清錢譜》和張絅伯的《咸豐大錢考》兩部研究咸豐錢的經典,丁福保1940年所編的《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也都收錄了很多版別的咸豐錢。1985年,陳鴻禧的《咸豐錢譜》上冊出版。1994年,馬定祥主編的《咸豐泉匯》出版。在日本,《昭和錢譜》《古泉大全》《東亞錢志》《清朝錢譜》等都錄有咸豐錢,遠藤龜松1982年發表了咸豐錢專著《咸豐大錢泉譜》。
紙幣
戶部官票與大清寶鈔
參見: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
清朝雖曾於順治年間發行過紙幣,但總體來說,由於元明兩代鈔票造成的混亂,清朝對於發行紙幣非常謹慎。咸豐年間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清政府除了鑄行虛值大錢外,還在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發行了「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紙幣。戶部官票以銀兩比價,又稱銀票;大清寶鈔以制錢比價,又稱錢鈔、錢票。儘管兩種紙幣發行時,官方規定分別與銀兩和制錢具有相同的流通效力,並可以按比例用於繳納給政府的各種費用,但由於發行量遠多於回收量,兩者在發行後均貶值嚴重。[5]
戶部官票於順治三年五月開始印行,七月推行各省。據《奏定推行官票章程》,有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共五種面額,是在高麗苔箋等紙張上以靛藍色印刷。一到五兩的規格為長八寸寬五寸,十和五十兩的為長一尺寬六寸。票面四周為花欄,欄內上方印有滿漢文的「戶部官票」名稱,票名下為「凖二兩平足色銀若干兩」的字樣,右側為「某字第若干號」的編號,左側為「咸豐某年某月某日」,下端為「戶部奏行官票,凡願將官票兌換銀錢者與銀一律,並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貸」的字樣,初期之外的官票上還在左上角欄外印有「每兩比庫平少陸分」的字樣。需要填充的面額、編號和日期為黑色,或為戳記或為手書。票面還有鈐印和畫押,流通過程中還會在背面留下簽名和畫押。
大清寶鈔於順治三年十二月開始印行,最初有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和二千文四種面額,咸豐五年二月增加十千文和五千文,十一月增加百千文和五十千文,一共八種面額,是在雙抄毛頭紙上以靛藍色印刷。鈔上端印有鈔名「大清寶鈔」四字,花欄框左右有「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八字,框內中央是「凖足制錢若干文」,右為「某字第若干號」編號,左為「咸豐某年製」,下端為「此鈔即代制錢行用,並准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抵換官票銀壹兩」。編號有直寫數字和橫寫數碼兩種,帶有兩種編號的寶鈔分別被稱為「長號鈔」和「短號鈔」。[2]:1079-1081[6]
銀質錢幣
參見:寶藏幣、上海銀餅和銀錠
外部圖片連結
 西藏咸豐三年寶藏銀幣
 咸豐六年王永盛上海足紋銀餅
咸豐朝的銀質錢幣,除了被稱為「元寶銀」的銀兩之外,還有西藏的咸豐寶藏銀幣和上海的銀餅等。
從清朝建立之前的16世紀中葉,西藏就通過銀錢貿易用中原流入的銀錠交換尼泊爾銀幣用以流通。清朝時,由於西藏與廓爾喀的銀錢貿易問題迭出,廓爾喀更以此為由兩次入侵西藏,清廷在反擊廓爾喀入侵的同時指令西藏地方政府自鑄錢幣。[7]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設立寶藏局鑄造發行寶藏銀幣。[8]道光十七年,寶藏局停鑄寶藏幣。咸豐元年(1851年),寶藏局曾向中央上報一錢和五分咸豐寶藏銀幣樣幣,為嘉慶八年銀幣樣式。咸豐三年(1853年),清廷為寶藏局鑄造「咸豐寶藏·三年」部頒樣幣,正面中央為方框,框外鑄有漢文「咸豐寶藏」,字間飾有花瓣,邊廓上下鑄有「三年」兩字,背面樣式與正面相似但文字為藏文。[9]:111-113黃鵬霄《故宮清錢譜》載有元年的兩個樣幣,並稱三年的為偽品。[2]:1025
上海開埠後,一般貿易廣泛使用鑄造於墨西哥的西班牙銀圓,也就是俗稱的「本洋」。墨西哥獨立後改鑄俗稱「鷹洋」的墨西哥銀圓,造成上海「本洋」短缺。咸豐六年(1856年),上海道一面同意以鷹洋取代本洋,一面指定王永盛、經正記和育森盛三家商號鑄造銀餅,稱「上海銀餅」或「上海銀兩幣」


古錢幣的基本知識,通寶、元寶、重寶的區別?
一、鑒定古錢幣有什麼基本依據?
鑒定錢幣的基本依據是古錢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各個時代的古錢,都有自己的特徵。
先秦時期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即:布幣、刀幣和環錢。
西漢的銅錢有八種。漢初半兩,身小肉厚,文字極不規則,有時甚至高挺;八銖半 兩比較大樣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四、五年,數量不多;五銖錢種類多。 目前所見的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幣改刻的辦法,也 有用翻砂手段偽造的。三銖錢則由五銖錢改刻而成,應小心辨認。
莽錢中金錯刀製作精美,大泉幣直徑一寸二分,重二十銖。
二、通寶、元寶、重寶的區別?
通寶是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 思為開創新紀元,以後歷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 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 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專家總結了歷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 、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寶」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制的。這兩種錢可以說是一種佔領貨幣。
大曆年間曾鑄有大曆元寶,製作不精。當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因此官鑄也不 精良。以後還有天福元寶、淳化元寶、聖宋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等。
「重寶」 也是銅幣的一種名稱,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乾元元年鑄的「乾元重寶」 。乾元錢法定有兩種:一種是乾元重寶當十錢;另一種是當五十的乾元重寶,這種錢的 背面的外廓是雙圈,所以稱為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流傳下來的很多,特別是小平錢, 僅次於開元錢。朝鮮曾鑄造乾元重寶,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乾元錢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飛鳥或雲朵,也有雲朵在穿上的。以後有南漢「錢亨重寶」,北宋「慶曆重寶」,「崇寧重寶」,清「咸豐重寶」、「光緒重寶」等等。
三、常見作偽方法
既然有人搜求收藏,不可避免的就有人作偽,以從中獲利,這種作偽大概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了,歷代的收藏熱時期都同時也是作偽盛行的時期,清代、民國、到現代的1990年代至今。三個收藏熱,作偽盛行,作偽技術也花樣翻新,讓人防不勝防。主要有下列幾種。
1、翻鑄法。此種方法以真錢中形制較厚大、質精的原品為模製范偽造。為求逼真,多用殘破和價值低廉的古代銅錢或銅鏡,因此翻鑄銅質與古錢真錢相同。由於熱漲冷縮緣故,所鑄偽錢較原錢為小。此種偽錢是最為常見的,有的幾可亂真。一般從鑄造砂眼、銹質、大小、筆畫的粗細、變形等鑒別。
2、改刻法。選擇舊銅錢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來偽造。此種偽造品為數不少。如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泉改刻為永光景和等。還有選擇錢文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兩為兩兩或半半,改刻五銖為五五或銖銖。很多偽造的珍品錢幣就是用這種方法,有的鑒別極難。一般需要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有無刻痕。
3、粘合拼接法。此種方法多用於連泉、合背、同文錢等。將要改掉的部分磨刻掉,從別的錢上將需要的部分磨刻下來,粘貼拼合在一起,即成連泉、同文錢;或找兩個形制相同的錢磨去二個錢的背,拼合成合背錢。這種偽錢一般可聽其聲音鑒別,將錢擲地,真錢聲音清脆渾然一體,沒有殘破感,如聲音沉悶,須警惕。
4、銹的偽作。出土古錢歷經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稱為「生坑銹」。傳世的古錢由於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稱「傳世古」。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偽造綠色。出土的古錢中綠銹最為常見,偽錢中也以偽造綠銹為主,偽造綠銹的方法有幾種:
(1)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過二三年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銹了。
(2)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后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銹了;以上兩種方法生成的銹鬆散,不入骨,銹色浮,易脫落。
(3)用膠水或松香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為一種類似硬綠的銹;這種錢用開水煮,銹會脫落,松香也有較大氣味。
(4)用綠色瓷漆塗在偽錢上,經過一年半載,瓷漆乾燥堅硬,頗似硬綠綉;現在多用樹脂,效果更好,鑒別時可用刀或針試一下硬度,樹脂硬度小,也不會崩銹。
(5)用真錢的銹粘在偽錢上,這樣看上去更加逼真;鑒別時注意觀察銹和錢幣的粘接處,或某些過度部分,會發現不自然。
(6)將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便能腐蝕生出綠銹。這種銹一般低仿錢用,高效。但銹色浮,易鑒別。
偽造紅銹方法。出土的古錢也有生紅銹的,偽造紅銹的方法有:
(1)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銹;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銹色,頗似出土古錢了;但此種方法只能用於水紅銅的錢,明對清黃銅錢,雖經火煅也不能生成紅色。
(2)用膠水或松香調以銹紅色粉末,塗在偽錢上面,偽造紅銹;缺點及鑒別同偽造綠銹。
(3)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塗偽錢上面也能造成紅綠銹。缺點及鑒別同偽造綠銹。偽造古錢時紅銹不能孤立存在,一定要配合綠銹、藍銹或傳世古。
偽造傳世古法。流傳數代沒有入土的古錢,錢面往往呈黑褐色,稱為傳世古。作偽者偽造這種包漿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1)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后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
(2)將偽錢用稀鹽酸或稀硫酸浸泡,取出便現黑色,再隨身攜帶把玩一年半載,色澤漸發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