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是中國著名工藝之一,春秋時已有此技術,到明代景泰藍年間製作最為精美。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製的胎形,用純手工掐制的扁銅絲鑲嵌在其中,把琺瑯質的釉料填制在繪製好的花紋中,經過燒制方可成為景泰藍;景泰藍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因其精美無比,被譽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
張同祿吉祥計時儀景泰藍
俗話說「收藏若無景泰藍,藏盡天下也枉然」,景泰藍真的這麼值得收藏嗎?
一、景泰藍工藝後繼無人
景泰藍作為國家頂級禮品,並且頻頻被選為國禮,其製作工藝之難超乎想像,學習景泰藍技藝15年算是小學畢業,可以全身心的去學習景泰藍技藝的人少之又少,能夠成為景泰藍大師的人更是屈指可數,並且目前活躍在景泰藍創作一線的幾位大師年齡有的已經接近80歲了,未來景泰藍的升值空間不可估量。
、景泰藍製作過程繁複
一件高端的景泰藍工藝品先後經過設計、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等等108道繁複工序,以及數不清的小工序方可製成,很多師傅一生也就會一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如果有一道工序疏忽了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少做了工序一定會以失敗而告終,完整工序並不一定成功,要求非常苛刻。
三、景泰藍多次作為國禮
如今,景泰藍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向外展現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景泰藍多次被選為國禮,並且贈予其他國家元首政要;景泰藍已經成為了標誌,受到眾多名人的追捧,其地位也在不斷的上升,在2006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在不斷的攀升。
張同祿萬代吉祥葫蘆景泰藍
如何判斷景泰藍的真假?
景泰藍中比較重要的材料是琺瑯,假的景泰藍一般不用琺瑯,而用其他顏料代替,仿造的景泰藍無論燒制什麼顏色,其中都必須加油煙土,燒成之後,才能有砂眼。燒好後,還得以火鍍金,細石磨光。然後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鏽。數旬後將浮銹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藍的顏色、光澤就與上了琺瑯質的景泰藍幾乎一樣了。
真正的景泰藍表面大多光潔透亮,綠色如翠玉一般,紅色如雞血,紫色象舊紫晶,藍色近似藍錠,白色仿佛凝脂,黃色如嫩薑
--------------------
景泰藍的收藏價值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因其是在中國明朝景泰年間興盛起來,因此命名為景泰琺瑯或是景泰琅。後來又因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琅」的發音近似「藍」,最後演變成「景泰藍」這個名字。後來這個名字廣泛的包括所有的銅胎掐絲琺瑯。
精美的景泰藍製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掏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景泰藍的釉料非常多種,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車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質感的紫晶色)、紫紅(玫瑰色)、翠藍(介於天藍和寶藍之間,色澤亮麗)這幾種顏色。
製作景泰藍的主要原料是銅,也用琺瑯。景泰藍是我國著名的特種工藝品之一。它是用紅銅做胎,在銅胎上用銅絲粘上各種圖案,然後在銅絲粘成的各種形式的小格子內填上色彩,經過煉焊、打磨等工序,最後入窯燒制而成的色彩明麗的手工藝品。
景泰藍釉料隨時代變化。明代景泰藍的主要原料是琺瑯料,其顏色有藍、紅、黃、綠、黑、白諸種,使用時再用一種進口的油劑調成糊狀填塗。燒成後的器物釉面肥厚、色澤晶瑩透亮。
清代景泰藍多數不用琺瑯,而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時景泰藍的顏色又以黃、白二色最為常見。白為車渠石白,黃是一種干黃,而後期的黃髮綠或發紅。觀賞景泰藍可以獲得獨特的精神享受景泰藍是藝術品,有金屬光亮,不同於瓷器、漆器。和瓷器比,瓷器有陶胎、瓷釉,最好的就是青花瓷,色彩艷麗細膩、光潔。
景泰藍把銅的延展性和釉的特點緊密結合,有的造型莊重大方,有的纖細、複雜高級。俗話說:遠看造型近看花。花紋也有不同風格,花卉、圖案都能用絲工嚴謹細膩地表達各種藝術造型。上釉也能按照造型花紋要求,隨位賦彩。
景泰藍藝術中包含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空間藝術在其中,所以欣賞方法又與其它不同。而且金屬有金碧輝煌的特點,感到特別珍貴。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據此,中國元代後期已出現掐絲製品,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獸耳三環樽、勾蓮鼎式爐、纏枝蓮象耳爐等,應是我國元代晚期作品。在《宋史·外國列傳》中記載:「大食國」本波斯之別稱。「大食」,是宋、元時期中國對西亞阿拉伯地區的稱謂。有關專家根據史料分析,「銅胎掐絲琺瑯」大約於13世紀末,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傳入之初,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華民國北平市政秘書處編輯的《舊都略》在談到景泰藍起源時,援引《陶說》寫道:琺瑯,在過去叫「佛郎」,又叫「發郎」、「發藍」,產於「拂」。唐書稱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紀羅馬帝國。
據有關史料記載,13世紀下半葉,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入侵西亞,俘虜了大批有專業技能的工匠作為工奴輸往後方,專為蒙古貴族生產豪華日用品。此時,阿拉伯地區流行華麗的金屬胎琺瑯製品。在這種情形下,燒造"大食窯器"的阿拉伯工匠帶著燒造技術和主要原料來到中國。
中國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這種以金屬為胎填敷琺瑯釉料燒制而成的作品是舶來品,但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土壤上,也很快就融會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1435)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熏等。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製作胎型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釉色多為天藍(淡藍)、寶石藍(青金石色)、淺綠(草綠)、深綠(菜玉綠)、紅色(雞血石色)、白色(車渠色)和黃色。故宮所藏宣德年間的番蓮大碗,花形飽滿、色調鮮艷、釉質堅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明代景泰藍的造型大都為器皿,多數為歷代陶瓷及青銅器的傳統造型。其裝飾紋樣以大明蓮為主,也有少數串聯花卉和青銅器紋樣變形的裝飾,其色彩以二藍(湖藍)為主色調,配以少量紅、白、綠、黃等色。色調統一、講究、裝飾得體,裝飾銅活造型優美,粗細結合,重點突出。景泰藍工藝成熟朝,以其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而聞名於世。
清代是掐絲琺瑯工藝發展的又一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皇宮養心殿設立御用工廠,稱為「造辦處"。這個時期所採用的物質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絲,中等者銀胎銀絲,下等者銅胎銅絲。清代初期的景泰藍缺乏獨創性,無論造型、色彩和裝飾大都沿襲了明代的風格。清代中後期,由於宮廷皇室的奢華,對景泰藍的影響很大,這時期的作品造型豐富,除器皿造型外還有立體的建築物、屏風、桌椅、動物造型和實用物等。可以說清代中期開始,景泰藍在表現內容上,走上了一個新的紀元。其裝飾題材廣泛,像勾子蓮、龍鳳、吉祥花鳥等圖案,色彩也較明代豐富起來。清代對景泰藍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景泰藍在清中期以前大都為宮廷所供奉,所以就它的造型、裝飾、色彩及做工而言,總體感覺過於繁瑣、過於奢華。
景泰藍誕生於皇宮,是皇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皇宮大殿的主要陳設,亦是鎮殿之寶。紫禁城金鑾寶殿,或者是國子監辟雍宮、頤和園排雲殿,等等,在這些帝王尊屬的殿堂,景泰藍的寶石般光的芒總是令人讚嘆。
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見景泰藍在中國歷史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由於景泰藍的歷史意義及工藝,2006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