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古厝的五行講究:山牆的金木水火土五式
2017-09-18 由 圭海四記 發表于文化
房屋建築的左右兩邊之牆的上端與前後屋頂間的斜坡,形成一個三角形,似古體「山」字,故稱「山牆」。山牆一般也稱為外橫牆,沿建築物短軸方向布置的牆叫橫牆,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一般稱為山牆。古代建築一般都有山牆,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隔壁的建築隔開和防火,故亦稱防火牆。
民居山牆根據不同地區的方言叫法也不盡相同,如徽派建築呈階梯狀的「馬頭牆」、福州地區的「馬鞍牆」、寧德福安地區的「觀音兜」、湘西地區的「貓拱背」、佛山地區的「貓耳牆」、潮汕地區的「厝角頭」。相較於全國各地單一的山牆形式,閩粵台三省的「五行山牆」則以規格形式多且紋飾精美甲於全國。
台灣李乾朗古建築圖解事典摘錄
五行山牆,顧名思義,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樣式裝飾及構造山牆,名義上是以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剋之道進行山牆的選擇和運用。以潮汕為例,五行山牆根據堪輿學的山形之說而命名:「金形圓而足闊」,「木形圓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闊」,「土形平而體秀」。這五種形式大概是根據風水學對山的評述借用以裝飾和定義山牆的規格,山牆的選擇是由風水先生們視環境決定的,。比如周圍的山形多為火形,則山牆應採用「水式」,取「水火相剋」之意;一般的民居中忌諱使用「火式」山牆,故火式多用在宗祠家廟,取家族興旺之意。此外,根據五種最基本的形式結合個體需求,還會衍生出其他形式,如「大幅水式」等。
然而五行山牆在應用中卻並非真實的以五行之說進行考量,更多的是閩粵台三地百姓為彰顯其經濟實力與地位對外顯現的一種態度,而同時又是營造工匠為體現其技藝高深彼此之間不斷競賽推陳翻新造就的結果,不管怎樣,這種五行山牆也確實營造了一種百家爭鳴、絢麗多彩的民居盛宴氛圍。
五行山牆盛行於福建閩南、廣東潮汕、馬祖、金門以及台灣的民居。其中「火式」廣泛存在於福安和長樂一帶(閩南的燕尾脊也可以認為是火式,非常普遍),「木式」在潮汕最為普遍,「水式」常見於廣東客家地區和平潭、福清,「金式」為閩南地區所慣用,「土式」在台灣新竹最為常見。五行山牆在各地的普遍存在更說明了山牆的選擇與民居的形態是共生的,與風水五行關係不大或者不是絕對關係,但其豐富的素材更便於工匠和主人發揮與眾不同的技藝和炫耀資本,以達到皇宮起大厝恢宏耀眼的目的。五行山牆 - Google 搜尋 http://tinyurl.com/y4syagth
更便於工匠和主人發揮與眾不同的技藝和炫耀資本,以達到皇宮起大厝恢宏耀眼的目的。 山牆形式 - Google 搜尋 http://tinyurl.com/y5w5bsox
閩粵古厝的五行講究:山牆的金木水火土五式 - 每日頭條 http://tinyurl.com/y666nu8q
閩粵古
馬背,又稱為馬歸、馬鞍牆、五行山牆,是華南地區和臺灣漢族傳統建築中封火牆常見的形制,為屋頂曲脊和垂脊的銜接處鼓起的部分,由曲脊、紋路和脊頭三個部分鎖組成,內以磚瓦覆蓋,其大小會依正脊和屋身的尺寸而變化[1]。其和燕尾、瓦鎮為臺灣古厝屋脊上常見的三種屋脊造型變化形態,在早期並沒有一定的名稱或稱呼,大部分建築師傅都稱之為棟頭,最後由高燦榮教授於文大藝術研究所之碩士論文中為方便稱呼而提出[2]。
一般而言,除大宅官家喜歡使用翹起的燕尾脊外,民宅多用屋脊中間平直,兩旁收於邊牆的馬背式建築[3]。此外,日本史學家藤島亥治郎在其《臺灣の建築》一書中亦曾將山牆稱為馬背,故亦有一說認為馬背即是山牆[4]。此外,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更將馬背作為機關形象標誌。
五形馬背
馬背的造型源自《秘傳水龍經》中的「五行」學說[5],據風水書對五行圖案的描述,其對應分別是: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與土形方[6],另有「商人喜金,工人喜木,農人喜水,官人喜火,地主喜土。」的說法[7]。由於早期臺灣的五行觀念相當牢固,故在蓋房時也一定會考慮到風水及地理因素,搭配家族的命格,以互補增強的目的而建[8]。有時候,馬背的形式亦會受地區、宗族之影響。舉例而言,若族中長老使用金形馬背,則其附近居民或族人也會跟著使用金形馬背。整體而言,「馬背」的造型以金形為多,水形次之,火、木和土形較少見,亦常看到一個屋子有二至三種形態混雜出現。
臺灣馬背
五形馬背
金形馬背臺灣各地也均可看見,亦是最常見的形態。其脊呈現圓角形,型態更因地分為南部、北部、新竹、東港、旗山、西南沿海等六種形態。
木形馬背在臺灣也未發現地域性分布,著名木形馬背建築有臺北保安宮、板橋林家等。另外,坐東向西的屋宅,正身馬背通常為「木形」。
臺灣的水形馬背基於不同的彎角弧度,又分為閩南與客家型兩種。一般而言,坐北朝南的屋宅,其正身馬背會使用「水形」。
火形馬背在台灣與水形馬背相同,亦可區分為閩南和客家型,且各為閩南人和客家人所居住。
由於土形遠看像墓碑,故臺灣民宅極少使用,僅有金門縣、苗栗縣後龍鎮及臺中市大甲區一帶的廟宇或祠堂較常見,且裝飾相當簡單。
晚期馬背
晚期的馬背較具普遍性的有三種,分別為:風馬歸、弧形風馬歸及水門馬歸。
馬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6nt4ckb
五行山牆金木水火土各有千秋- 古建微觀-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_古建中國 http://tinyurl.com/y6osrw5f
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 山牆-牆的另一面風景 http://tinyurl.com/yyx7q5ao
馬鞍牆是封火牆中的一種形式,是閩派建築的標誌性元素,其作用一是分割空間(圍牆界面) 、圍合庭院,二是御風防火,三是祈福鎮邪。 [1-5] 馬鞍牆是流行於福州地區建築風格,是封火牆的一種,有別於馬頭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故稱馬鞍牆。 [1] [2-3] 建築構造
福州民居十分注重上部輪廓線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馬鞍牆上尤其明顯。在材料上,馬鞍牆多是用土築的,也有是用磚砌而成;在造型上,高出屋頂的山牆部分作成平行階梯形、弓形和馬鞍形等;在圍牆的轉角部分往往作些變化與山牆部分呼應。也有的在同一建築中出現幾種不同形狀,在造型上顯得十分豐富。
弓形和鞍形的馬鞍牆在福州市區和郊區較為常見,弓形的馬鞍牆是在磚砌山牆上作成倒彎弓形,脊頂作成水平短牆與倒彎形前後相連。脊背為青灰抹平,向下斜坡,牆頭一般覆蓋三層瓦片,在脊角雕成圖案花紋,兩坡角向上翹起,翹角下方做幾層退進的線腳十分秀麗;還有一種是翹角彎曲向上高高翹起,其做法如燕尾式屋脊,內夾鋼筋,外包青灰。鞍形的馬鞍牆脊背成凹形,凹形的脊背翹出兩角與頂端的翹角遙相呼應,弓形和鞍形的馬鞍牆有時並存於一宅,在飛翹的翼角處作灰雕,上刻雲紋或其它的圖樣。彎弓形的兩牆上以片瓦分層鋪砌,最高一層做脊背,整個造型自由而舒展。 [1] [2-3] [4] [5]
建築祈求夙願
馬鞍牆翹角
馬鞍牆翹角(3張)
福州馬鞍牆,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在其審美形式的背後,蘊涵著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區域的姐妹文化。馬鞍牆除了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外,還隱藏著吉祥的祈求夙願。
吉祥文化是人們在面對死亡、痛苦、災難等現象時,用形象和色彩構成藝術語言消災祈福,人們看到結滿種子的果實,就會聯想到豐收、多產、幸福等象徵意義,把它做成一種圖形或事物,就成為具有巫術性的祈願對象。對於無法預料的種種災難和不幸,認為是現實中沒有見過的怪獸引起的,因而創造出形態奇異的幻獸,如龍、鳳、麒麟、半獅半鷲等怪獸,來作為辟邪之物。
龍與鳳是中國民族的圖騰象徵。自古至今,龍是中國古代至高無上的神物,龍匯集了人們的信仰、夢想、希望、期盼和敬畏。馬鞍牆上面的天際輪廓線其實就是龍脊,脊背上的青瓦象徵著龍鱗,而馬鞍牆的翹角是鳳尾的形式。龍與鳳交織在一起,象徵“ 龍鳳呈祥 ”。
龜和水神相聯繫,在東方是宇宙的象徵,同時也寓意長壽、忍耐和力量。在中國民間,龜主要是福州馬鞍牆的藝術特色長壽的象徵,一些馬鞍牆的翹角採用的是龜頭,在翹角的下面灰雕上也有烏龜的紋樣。
在一些馬鞍牆的翹角處,正面是獅子頭的形象,而且具有西方的造型特點。最早的獅子形像是與崇拜太陽神聯繫在一起的。它們還是神廟、宮殿和墳墓象徵性的守衛者,它們的凶狠和殘忍能使邪惡勢力不敢靠近。在中國民間,獅子也主要是守護神的意思。在馬鞍牆翹角下面經常看到麒麟或四靈獸的形象,這些怪獸的出現主要是人們因為懼怕而轉為崇拜它們,其目的是祈求得到它們的保護。
在馬鞍牆灰雕上經常看到雲或火的紋樣。雲紋,在我國漢代就已經出現,它像徵著豐饒,這是雨水帶來的神的賜予。中國的龍所扮演的眾多角色之一就是雲龍。在中國唐代,雲是陶瓷器皿上的固定圖案,通常是像徵幸福和好運,而云和運諧音。火,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是陽,並有積極的象徵含義。
福州居民多數信仰佛教和道教,在馬鞍牆飛翹的脊角處灰雕上,可以看到來源於佛教的如意紋、卷草紋、法輪紋。來源於道教的神獸、福壽、祥雲。來源於陰陽五行的四靈獸等。信仰虔誠的人相信只要有神靈保佑,必然平安順利,萬事大吉。
福州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方戲曲較為豐富,而戲曲的題材大多來自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等,這些戲曲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表達人們對美醜善惡的判斷和認識,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同時激發了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建築藝人根據本地的民俗以及他們所熟悉的吉祥物,經過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融匯到馬鞍牆中去,如在一些馬鞍牆的翹角下面可以看到一些戲曲人物的造型,藝人巧妙地利用戲曲人物的頭飾特點,把頭飾做成翹角的形式,與上面的翹角相呼應,形成一個三角形,遠遠望去,好似南方亭閣之翼角,玲瓏而俊秀。這些藝術造型使人們在審美情趣的愉悅中,感受到吉祥物所預示的幸福未來。 [1] [2-3] [4] [5]
案例
馬鞍牆
馬鞍牆(3張)
福州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潮汕民居之五行山牆 http://tinyurl.com/y2o42tft
山牆在潮汕地區也叫“厝角頭”,是當地民居中比較講究的部位。它結合五行之說,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五行山牆,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形式。這五式的形狀是根據堪輿學的山形之說而命名:“金形圓而足闊”,“木形圓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闊”,“土形平兒體秀”。而這些山牆的選擇則是由風水先生們視環境來決定的,比如周圍的山形多為火形,則山牆面採用“水式”,取“水火相剋”之意。而一般的民居中忌諱使用“火式”山牆,而一般用在宗祠家廟,取家族興旺之意。此外,根據五種最基本的形式來變化,還會派生出其他形式,如“大幅水式”等。 山牆面的做法分為三線,三肚,下帶浮楚,即楚花。線指的是模線,窄的為線條,寬的為板線。板線之間劃分出來的部位叫做“肚”,也叫做“板肚”。“肚”根據題材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花鳥肚”,“山水肚”,“人物肚”。而牆頭正中下方成為“肚腰”,肚腰下面的花紋即使“楚花”。
人們在談論潮汕建築風格特點時,大都離不開“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鳳”等佈局,頂多是旁及嵌瓷、石雕,殊不知最具潮汕特色的建築裝飾卻是——五行山牆(屋耳)。
五行山牆,顧名恩義,可知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樣式來裝飾的山牆,這大概是源於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剋之道吧,這種最具潮汕建築風格的裝飾樣式,是和魚露一樣離開潮汕便找不到的“東西”。如果你在外地或國外,偶見有如此裝飾風格的屋宇,那位屋主一定是潮人了,因為她那獨特的裝飾風格,讓人一望便知,而且印象深刻。
潮汕各縣的五行山牆的裝飾情況總的來說其風格是一致的,所不同者僅是有的山牆小些、有的大些;有的豪華點,有的簡樸點。“金”式的山牆特別多,不知是屋主們真的五行“缺金”,抑或是建“金”式便意味著財源滾滾來呢?
按傳統的五行山牆裝飾,其講究是非常嚴格的;建屋前,要請風水先生考察,風水先生則要根據屋主的生辰八字,以五行之法推算,才能決定該屋應該採用哪種式。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山牆,有的採用“金”式,有的採用“木”式或“水”式,有的則用“雙土”式,有的認為普遍的“水”式不夠意思,則來個“大水星”式。大戶人家的宅院,則諸式並用,各取所需而各顯其“能”,這種獨特的五行建築裝飾,就這樣一代一代年復一年地在潮汕大地默默地留傳下來,成為我們潮汕的一種獨特的建築文化
潮汕地區特色建築詳解:五行山牆- 閩頌諮詢-品牌競爭戰略開創者 http://tinyurl.com/y2759f8r
五行山牆
人們在談論潮汕建築風格特點時,大都離不開"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鳳"等布局,頂多是旁及嵌瓷、石雕,殊不知最具潮汕特色的建築裝飾卻是--五行山牆(屋耳)。
五行山牆,顧名恩義,可知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樣式來裝飾的山牆,這大概是源於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剋之道吧,這種最具潮汕建築風格的裝飾樣式,是和魚露一樣離開潮汕便找不到的"東西"。如果你在外地或國外,偶見有如此裝飾風格的屋宇,那位屋主一定是潮人了,因為她那獨特的裝飾風格,讓人一望便知,而且印象深刻。
風格特點
五行山牆盛行於閩南、廣東潮汕、馬祖、金門以及台灣之民居。
潮汕各縣的五行山牆的裝飾情況總的來說其風格是一致的,所不同者僅是有的山牆小些、有的大些;有的豪華點,有的簡樸點。"金"式的山牆特別多,不知是屋主們真的五行"缺金",抑或是建"金"式便意味著財源滾滾來呢?
按傳統的五行山牆裝飾,其講究是非常嚴格的;建屋前,要請風水先生考察,風水先生則要根據屋主的生辰八字,以五行之法推算,才能決定該屋應該採用哪種式。
我們所見到的山牆,有的採用"金"式,有的採用"木"式或"水"式,有的則用"雙土"式,有的認為普遍的"水"式不夠意思,則來個"大水星"式。大戶人家的宅院,則諸式並用,各取所需而各顯其"能",這種獨特的五行建築裝飾,就這樣一代一代年復一年地在潮汕大地默默地留傳下來,成為我們潮汕的一種獨特的建築文化。理氣宗盛行的福建一帶多見此類山牆,潮汕之地與閩南接近,互為影響。
關於五行山牆有這樣的話:金者頭圓而足闊,木者頭圓而身直,水者頭平而生泥,平行則如生蛇過水,火者頭尖而足闊,土者頭平而體秀。
封火山牆 - Google 搜尋 http://tinyurl.com/y47pxokp
閩東封火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42fet27
花崗岩下充滿閩東建築色彩的馬祖北竿芹壁村 @ dr HSU blog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xhv4uad
閩東風火牆(閩東語:huōi-chiòng / 火墻),是馬鞍牆的一種,又稱「風火山牆」(馬祖人多作「封火山牆」),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山牆的一種形式,閩東派建築的馬鞍牆不同於徽派建築的馬頭牆,具有強烈的閩東特色,集中見於福建東部的福州和寧德地區,作用在於分割空間圍合庭院、防範火患及祈福鎮邪,其功用與其他形制的封火牆相類似,但在形態上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閩東傳統民居的山牆,即閩東風火牆是以馬鞍形曲線構成,稱為馬鞍牆,亦有採用弓形、平行階梯形,這與江南傳統建築中以直線型的直角階梯式馬頭牆為主的特徵迥然相異。[1]
馬祖承襲福州文化,當地封火山牆較多見於廟宇使用[2],以及新造閩東式建築,其造形似相連的「人人」形,頭尾向上揚或向前後延伸,有的更具有誇張向天直射之尖角,或中間尖角採圓弧形。如馬祖人的新故鄉桃園市八德區在該區介壽路二段973巷15號建的馬祖文化會館[3],即是封火山牆的造型。
---------------------------------
在馬祖,只要看到傳統的「風火山牆」造型建築物,就知道一定是廟宇。這種不同於台灣及大陸廟宇的建築形式,不僅具有防風防火的功能,也為馬祖創造另類的觀光資源。為節省住宅用地,建構形成出一種天井院村落住宅群體形態。天井院之間為防止火災蔓延,都將山牆建得高出屋頂,稱為「封火山牆」。馬祖廟宇眾多,外觀大多採用鮮艷的色彩,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風行於浙江、閩北、閩東一帶的「封火山牆」。這些廟宇建築,經過時間的沉澱,演變到現今,封火山牆的作用不再只是防火,它豐富多采的樣式,高低錯落起伏的變化,配以牆簷誇張的彎曲,山牆突出天空的特色,已經成為馬祖廟宇建築的最大特色 花崗岩下充滿閩東建築色彩的馬祖北竿芹壁村: http://tinyurl.com/yxhv4uad
----------------
宗教文化
北竿橋仔村大小廟宇林立
早期居民多由福建的連江、長樂等地遷徙至此,所沿襲的廟宇建築多以閩東式封火山牆建築為主。包括顏色鮮明、形狀凸顯的廟宇火形封火山牆建築,以及比較和諧樸素的民居水形封火山牆建築。
早年,馬祖人大多從閩東一帶而來,將鄉土神祉如白馬尊王等請入各聚落祭拜,並作為移民地的信仰,也成為地方的文化特色。
許多相關事蹟顯現了民間信仰的多樣風貌,其中媽祖便是一個地方主要的信仰。這些廟宇的建築材料,除了從大陸運來的福州杉木外,多半就地取材,具有地方特色。尤其石材的選用,更是從事地質公園之旅時,最好的觀察對象。
封火山牆是馬祖當地的宗教建築特色之一
西莒的陳元帥廟
元宵擺暝嘉年華
「擺暝」翻譯成白話就是「排夜」,即為夜晚排放供品祭神酬神的儀式,源自於早期福州一帶的農村,元宵節遊燈時會迎各?境?的角頭神繞境,祈求境內平安。從農曆一月十一日開始,各島便開始總動員,全縣各鄉各村民眾陸續在廣場、廟前,搭起了一座一座牌樓,而迎神繞境的陣容也十分盛大,熱鬧非凡。每個廟宇都有「行事曆」,繞境、祭祀的時間全不同,並且相當歡迎遊客拍照、共同參與。事先調查好時間,比一比各廟宇的差異,是馬祖元宵節最有趣的地方!
此外,由於馬祖的先民多數來自福建長樂、連江一帶,每屆漁汛季節,列島便成為漁民棲息之處。由於冬季海象惡劣,少數漁民無法返回家鄉過年時,便相約正月十五日懸燈為信號,向家鄉親友報平安,因而早年馬祖各島都有「上彩暝掛風燈」的習俗。從正月十五掛到正月二十八,紙製風燈貼著紅色剪紙,既美麗又充滿傳統風味。
-----------------
封火山牆 http://tinyurl.com/yy7xbtxp
馬祖的封火山牆
馬祖二十來個村落,總共有六十幾座大小廟宇,平均一村三座廟,密度勇居全國之冠。
特別的是,廟宇長相和台灣不太相同,這裡廟宇規模比較小,鮮少看到台灣廟宇常見的巧奪天工雕刻藝術與樑枋彩繪,倒可以欣賞馬祖特有的「風火山牆」,與天空交織成美麗的幾何圖樣!
為了防風和防火,馬祖各島廟宇形式大多是「風火山牆」,也就是兩側山牆高過屋頂。牆面樣式有好幾種,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主,其中又以火焰形最常見。因為兩側牆面高聳入雲霄,屋頂多以簡潔線條為主,迥異於閩南式屋頂的華麗雕飾。
「風火山牆」源自何處?其實「風」火山牆本來叫「封」火山牆,最早由徽州人(今安徽最南部與江西東北部)引進福建地區,由於這種建築造型的外牆具有防風防火功能,很適合多風多木造建築的福建,所以廣受福州人沿用。
「封火」與「風火」在字義上有異曲同工之意,當地居民逐漸改稱為「風火山牆」。馬祖地區絕大多數居民來自福州長樂、連江、羅源一帶,「風火山牆」建築形式順勢流傳到這裡,名稱也沿襲至今。
近幾年,即使在大陸福建沿海一帶,也很少看到「風火山牆」廟宇造型,反而在馬祖地區廣為流行。不但舊廟屬於「風火山牆」形式,新建的廟宇幾乎也都採用這款造型
[馬祖]揮灑在晴空下的美麗圖樣:風火山牆 :: http://tinyurl.com/y3spxzt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