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t.ly/2JTBLTN
尚武精神/平定準噶爾-準噶爾之役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 http://bit.ly/2HMcPLC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振興國家
2017-08-26 由 迷失的瘋狂 發表于歷史
打仗是需要嚴格的作戰策略以及士兵們英勇的表現和配合,一環配合一環。如果始終如一的堅持一種策略,不知道變通,後面破綻也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整個國家也就保不住了。然而趙武靈王就是一個善於觀察的領導者,及時改變自己國家打仗不足的地方,最後成就一方霸業。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的北方與遊牧民族地區接壤,他們經常前來犯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遊牧民族一向被中原人稱為「胡人」,他們輕裝快馬,能騎善射,行動十分快捷。而當時中原的各諸侯國,其軍事裝備多為笨重的戰車,兵士也是重盔厚甲,非常不便。
  聰明的趙武靈王察覺了其中的差異,便想在自己的國家裡搞一番改革。
  有一天,他對自己的臣子樓緩說:「咱們北有燕國,東有東胡,西有林胡、樓煩、秦國和韓國,中間還夾著一個中山國。我們如果不發憤圖強,隨時都有滅國的危險。我想改革一下咱們國家的風俗,改穿胡人的衣服。」
  樓緩一聽,很贊同,並說:「服裝要改,這打仗的方法是不是也得改改?」
  趙武靈王說:「對啊!我改服裝就是要學習胡人的騎馬射箭。」
  這件事傳出去,遭到了許多保守大臣的反對。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就穿上了胡人的服裝,大臣們一見,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下了決心,一定要實行改革。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覆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我們要不發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要發奮圖強,就得好好來一番改革。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們看怎麼樣?」
公子成終於被說動了。趙武靈王非常高興,當即賞給他一套胡服。
  第二天,公子成就穿著這套胡服上朝去了,原來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一看公子成都穿胡服了,沒話可說,也跟著穿起來。
  趙武靈王看條件成熟了,便正式下達了一道命令。命令一下達,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覺得不習慣,日子一長,才發現穿胡服無論走路還是幹活,都靈活多了。
  緊接著,趙武靈王又號令趙國的兵士學習騎馬射箭,幾年工夫下來,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了,交戰中屢戰屢勝。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率領騎兵打敗了臨近的中山國,又收服了東胡以及臨近的幾個部落。等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個年頭,林胡、樓煩也被收服了,趙國的土地比原來大了許多。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所採取的軍事和服飾改革,開始於前306年[1]。趙國在武靈王以前曾擁有強大的軍隊,而胡服騎射的作用僅在於將其進一步強化而已[2]。
戰國後期,趙國與東胡、樓煩等諸胡長期對峙,雖然趙國的軍事實力強於諸胡[3],而且趙國盛產馬匹,但在騎射力量上卻不如秦韓二國[4]。趙武靈王與諸胡騎兵戰鬥後,明白到諸胡騎兵的優點在於機動和靈活性,
戰國七雄的軍隊即使是騎兵也都以重鎧甲裝備,諸胡軍隊則裝束輕便,人馬合一,機動性強,速進易退。於是趙武靈王在趙國推行改革,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持下,仿傚諸胡軍隊的裝備,趙國軍力逐漸開始強大,消滅中山國,擊敗林胡和樓煩二族,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但有人認為,此時還沒有發明馬鐙,無法充分發揮騎兵人員的戰鬥力,所以騎兵還是以偵查及騷擾為主,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步兵。
胡服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其主要推廣範圍在軍服上,胡服乃為便騎射的軍事改革,民間服飾的傳統深衣依然占據著主流地位,並未因胡服的引進而稍減風騷。胡服騎射是以騎射為目的,並不涉及軍事以外的胡服改革。[5]
另外,學界流傳甚廣的帶鉤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從胡服中吸收過來的觀點,實則上華夏地區考古史料中多有帶鉤出土,且時間遠遠早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年代,史載管仲追趕齊桓公,箭便正中齊桓公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年代比胡服騎射足足早了300年,華夏地區自春秋以來還流行以帶鉤皮革帶束腰,從戰國至兩漢: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百姓,當時趙國男子佩戴帶鉤已經相當普遍。說明九州大地上早在春秋早期,帶鉤已經相當普遍了。至於胡服的帶鉤則是另一系統。深衣當時廣泛流行於中原地區,男女皆服。[5]
總之,深衣占據著主流地位。從階層上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穿著;從場合上看,上至祭祀朝會,下至民間儀式都穿用;從人群上看,男女老少皆服之。即使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大力引進胡服的同時,中原傳統的深衣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始終被當作正統的服裝款式來穿用。


下圖:日本古事記中的古代人物圖片 其實圖中男子髮式 我看就是秦國兒童的髮式 女子就是中國戰國貴族婦女髮式 古事記中的高天原 很可能是晉陜甘三省的黃土高原 服飾是對襟 且男女全部是對襟 衣袖全都纏帶 這是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影響 但卻沒有騎馬的實際需要
  3千童男童女用中國標準 人數不多 但在日本古代原始部落社會 一個部落頂多幾十上百人男丁 只要在秦國尚武文化下長大的男童登陸日本後 過幾年成人 就是強大的武裝力量 
  事實上 荀子評論秦國士大夫階層的情況 就很接近現在日本中層社會的優點 中層公務或公司官僚奉公不循私的情況 說起來日本也適用"自古以來"的慣用邏輯
  下圖:神武天皇髮式與古代弓箭 服飾為對襟 日本天皇與其家族 沒有姓氏 但天皇名子中 都有個仁字 
  仁其實是徐字的變體匿寫 徐就是余雙人 也就是雙人仁 實際上 明治天皇叫做睦仁 真實姓名就是叫作徐睦 昭和天皇裕仁 就是徐裕 現任平成天皇明仁 就是徐明 姓氏加上單名 是戰國秦漢魏晉時代中國人常用的命名方式 
  下圖:日本古事記的現代插圖 但這基本是根據日本神道教中的圖片畫的 神道教的畫 基本都是古代人依照當時的情況作的畫然後一直傳抄下來 圖中古事記人物配有中國式直劍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影響後的纏帶衣袖 中國髮式 服飾是中式對襟 要知道日本本身沒有產馬 馬匹首先由雅利安人豢養 然後由黑海草原帶到東亞 所以日本胡服騎射式的衣袖 和騎馬需求無關 只和服飾自中國傳來有關 男女都是中國服式 https://bit.ly/2Mxbbld


從胡服騎射到漢唐馬球 詳解中國古代的「騎術」
2016/07/29 
古代騎馬圖
騎術,泛指「騎馬的技術」,也稱為「馬術」,中國古代又稱為「御」,與「射藝」一樣,為六藝之一。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金銀銅紀念幣」中,以「古代騎術」為主題的紀念幣共4枚,其中30克銀幣、15克銀幣、24克銅幣、12克銅幣各1枚。
騎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還有馬戲等等。騎術的發明最初當是為了狩獵,後來引用到軍事上。由於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逐漸發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騎術在中國出現較早,據考古資料證實,中國最早發明騎術的應該是生活在北部的遊牧民族。在甘肅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區,自古就是氐、羌、大月氏、突厥、匈奴、鮮卑、回鶻等 遊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沿河西走廊的山峽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岩畫。這些岩畫中有大量遠古先民的狩獵圖和作戰圖,其中有騎士挽弓獵殺的。據考古學家們的初步研究,認為這些岩畫刻於4000至1萬年前,是遠古遊牧部落先民的文化遺存。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東部的昭烏達盟寧城縣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層第3號石槨墓中發現一件「騎兵獵兔銅扣環」,環外鑄有兩個騎馬人像,其中一馬前鑄有一奔兔,是一件獵人逐兔的生動造型。
據考證,其時間最早可到周初或商末。這些有關騎馬文化考古資料出土地均在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所以《左傳》上說:「翼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
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出現。當時的六藝之一就有「御」(駕馬車技術)。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據《書經·牧誓》記載,武王伐紂時,「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戎車即戰車。由於馬「寓兵於農,隱武於國」,周代首次把掌握軍政和軍賦的官稱為 「司馬」,以突出馬的重要性。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和西邊的秦國,決心整軍經武,學習胡人穿短裝、習騎射之長,克服中原人寬袍大袖、重甲循兵只善車戰之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現,改變了商周時代馬拉戰車的作戰觀念。單騎靈活,速度快,在作戰時能出其不意地攻擊對方。騎兵的出現是一場武裝革命,同時對騎馬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騎兵在各國的推廣,騎術成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項重要內容。
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述了孫臏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的故事:齊威王與大臣田忌賽馬,先是兩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馬,比賽結果,田忌三戰三敗。後來軍事家孫臏出了個主意,比賽時調整了一下馬匹的排列,讓田忌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以下馬對上馬,結果是一敗兩勝,總評獲勝。「田忌賽馬」的故事在中國流傳極廣。雖然當時的賽馬只是諸侯貴族賭博取樂的活動,但說明當時的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面已經有了較高的技術。
在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中,除了足球—— 蹴鞠之外,還有一項與騎術密切相關的運動,就是馬球,稱之為「擊鞠」馬球就是騎在馬上用球桿擊打皮球的一種競技運動。在三國曹植的《名都篇》里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詩句。說明在漢末的時候,馬球就已經存在了。馬球運動從漢代一直到整個隋唐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曾經風行一時。馬球運動對騎術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參賽者必須有著十分嫻熟的騎馬技術,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夠取勝。因此,馬球運動已不單單是一種球類運動,更是考驗騎手技術的一種騎術比賽。
此外,馬戲也是當時百戲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馬戲的表演驚險絕倫,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壁畫、漆畫當中曾經留有下了無數著名藝術家對當時馬戲的精妙刻畫。在山東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戲壁畫當中有一個畫面,是小孩在進行馬戲表演,非常驚險。
唐代的重馬之風更甚。《山堂考察·論馬》認為:馬是「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勝也」。唐太宗李世民騎術精湛,多次征戰南北,衝鋒陷陣,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唐代的軍隊馬術訓練非常嚴格,有一種「透劍門伎」,表演者縱馬從利刃林立的門中急馳而過,而不傷分毫,令人驚嘆
到了明清,騎術表演除了民間,還作為軍隊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清宮畫家郎士寧曾經描繪了一幅反映清軍進行馬術訓練的《馬術圖》,表現了清軍在馬術訓練當中的各種動作、各種方式,非常引人入勝。
新中國成立以後馬術運 動得到重視。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國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馬術運動。1979年中國馬術協會成立,1982年加入國際馬術聯合會,1983年起恢復了全國性馬術競賽活動和奧運會三項賽(盛裝舞步賽、超越障礙賽和三日賽)及民間民族馬術運動。
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舉行了首次國際馬術比賽。有賽馬、越寬障礙和越高障礙三項。12年後,第五屆奧運會再次舉行了馬術比賽。項目增加到5個,有賽馬(個人和團體)、軍官式騎術(個人和團體)和盛裝舞步個人騎術。
從此,馬術成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後又幾經變化,到第九屆奧運會上,比賽項目才正式確定下來,一直沿襲至今。現代奧運會的馬術比賽項目確定為盛裝舞步騎術、三日賽和障礙賽,有團體賽和個人賽之分。
1921年,國際馬術聯合會宣告成立,並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承認,目前其成員已達70多個國家。


---------------------------------
在歷史課本中,很多人都很欣賞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但是,很少人知道,趙武靈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本名叫做趙雍。他15歲的時候,父親趙肅侯去世,繼承王位。當時,正處於各國亂戰時期,而趙肅侯又樹敵太多。所以,周邊的,魏、楚、秦、燕、齊等過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打算趁著國君剛立,消滅趙國。
在趙肅侯的托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雍決定采取針鋒相對、魚死網破的強硬應對措施,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吊唁使者。此外,別看趙武靈王年齡小,但是很有謀略,看到魏等國之間也有矛盾,就采取打拉、送錢等方式,破壞瞭魏等國的軍事聯盟,擺脫瞭危險。
(趙武靈王)
度過險關後,趙武靈王開始發展國傢經濟,提升軍隊戰鬥力。在這方面,他最值得後人學習的就是胡服騎射。
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
當時,趙國的服飾還是寬衣、長裙,打起仗來非常不方便。而胡服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便於打仗。為瞭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很徹底,他不僅要使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這一改變穿著的革新觸及的層面就很廣,加劇瞭改革的困難。
最開始,許多皇親國戚非常反對,認為不能改變祖宗留下來的穿戴,改穿胡人的服裝。不過,趙武靈王非常決絕,最後說服瞭所有人,趙國開始全面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
經過趙武靈王對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瞭很大的提高。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武靈王進攻中山國。趙軍捷報頻傳,一直攻到瞭中山國都城靈壽(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寧葭(今河北獲鹿北),徹底控制瞭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
趙武靈王趁秦國此時內戰正酣,西渡黃河,攻取瞭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今陜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對秦國造成嚴重的壓迫之勢。林胡在與趙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林胡王被迫向趙武靈王獻出大量的良種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種林胡馬的補充後,趙武靈王又招募瞭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們編入到自己的騎兵軍中。
此外,周邊國傢知道趙國的強大,紛紛討好趙國。然而,就在趙武靈王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竟然被活活餓死瞭。
(沙丘平臺遺址)
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國國君的女兒,生下太子趙章後不幸去世。趙武靈王後來娶瞭一個應夢美女名吳娃,她相貌端莊,性格溫柔,深得武靈王寵愛。後吳娃生下一子,名何。數年後,吳娃病逝,對此趙武靈王十分悲痛,每當想起吳娃,總是愁腸百結,為瞭報答吳娃對自己的鐘愛,趙武靈王決定圓其遺願。於是,趙武靈王廢掉瞭太子趙章,而傳王位於吳娃之子趙何,是為趙惠文王。從此,他自號主父,讓曾經輔佐自己坐穩王位的國相肥義教導扶助次子趙何。
新王趙何日益坐大,不足50歲的趙武靈王徒然生起瞭一種失落感。他看著被廢的公子章一副大度無私一如既往的孝敬自己的作派,開始後悔自己當時的一時沖動,廢瞭太子又讓瞭王位。在深感內疚的同時,計劃著一個彌補公子趙章的辦法。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公子章立為代王,打算趙何和趙章兩王並行,自己做為主父統治二王,重掌趙國朝政。
前295年,趙主父攜二子趙何與趙章遊沙丘宮(今河北廣宗大平臺村 ),趙何與趙章終於翻臉動手瞭。最後,趙章失敗瞭,被殺。趙何等人將趙武靈王圍困在宮中, 不願意做弒父弒君之名,決定派兵把趙武靈王圍困起來,不提供吃的喝的,最後把趙武靈王活活餓死。
根據資料記載,圍困三個多月後,趙何手下入宮,看到趙武靈王已經死瞭,形如枯槁,其狀之慘,令人悚然。 【參考資料:《一座大平臺,三代帝王事》、《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傢第十三》、《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
--------------------------
趙武靈王欲從雲中、九原奇襲秦國,此想法可行嗎?
2017-02-26 
歷史有時候很弔詭。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的每一位秦王都是明君,而山東六國的君王卻是一代不如一代,江河日下。即使山東六國君王大勢如此,但也偶有例外,趙國的趙武靈王就是山東六國中唯一能和秦國君主笑傲江湖的帝王。翦伯贊曾有詩讚之:「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牆。」
趙武靈王之雄偉,不僅是通過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能和秦國進行軍事抗衡的強國,也不只是為趙國開疆擴土威震中原,而是其天才般的軍事才能和氣貫長虹的豪情壯志讓人欽佩不已。趙武靈王時期的秦國之勢正如日中天,山東諸國無一不談秦變色。而趙武靈王卻敢於計劃從雲中和九原南下,直接奔襲秦國。《史記·趙世家》寫到:「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此計劃本已經十分大膽險峻,而趙武靈王卻不滿足於紙上談兵,自己還冒充趙國使者親自入秦考察秦國地形並觀察秦王做人做事的風範。此等作為、此等霸氣、此等豪情,在中國帝王之中無人能出其右!
此軍事計劃雖沒有在歷史中真正實施過,後來又隨著沙丘政變同趙武靈王一起埋進了黃沙,永遠喪失了展現的機會。但此計不可謂不奇,不可謂不險,不可謂不新,其本身的價值不應該被歷史的塵土所湮沒。今天此文就是針對趙武靈王這一軍事構想進行分析,嘗試探究一下在當年那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激情燃燒的歲月,趙武靈王此軍事計劃到底有多少可行性。

我們先分析一下趙軍從雲中和九原奔襲秦國所具備的可操作性:
(一)趙國對秦國採取襲擊戰的必要性:趙國雖然通過胡服騎射後在軍事力量上可以與秦國進行抗衡,但是就綜合國力來說遠不如秦國。如果趙國對秦國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襲擊戰給予其重創以打亂其發展步伐,趙國很難在正常情況下全面超越秦國。即使軍事力量有所增長,但整體趨勢是處於下風且時刻受到威脅。弱國想擊敗強國,讓強國暫時休克,能騰出一定的時間發展自己,唯襲擊戰一條路可走。日本偷襲珍珠港如此,魏延建議諸葛亮兵出子午谷也是如此。
(二)秦國的軍事戰略重心一直在東邊和南邊,北邊乃是相對薄弱之處。賈誼說:「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此乃說明秦國地理形勢易守難攻。八百里秦川,南倚終南,北臨渭水。東據潼關之險、西持散關之固、南擁武關之雄、北借蕭關之偉,秦國能統一天下和這優良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因而賈誼說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但是再好的關隘也需要兵力來守,而秦國又並非也不能四處平均分兵,故總有兵力部署薄弱的一面。秦國即要東出,也要防止山東六國來犯,所以重點布防的是東邊函谷關和與楚國接壤的武關,大秦精銳皆多布防與此。西邊和北邊乃與遊牧民族接壤,秦國並沒有布防多少兵力,因而西邊和北邊乃是秦國兵力薄弱之處。或許有讀者朋友會質疑,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且戰鬥力很強,為何秦國會在西面和北面布防兵力不多?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秦國從建國以來一直以打遊牧民族升級為己任,特別是在穆公時期,把遊牧民族打得實在的疼,搶了不少地盤和裝備,更別說秦軍變法後對遊牧民族的震懾力。所以在先秦時期,秦國對有遊牧民族是強勢,不同於秦末漢初時的情況。另一方面,先秦時期的遊牧民族的軍事力量也遠不如漢初時期的匈奴,歷史學家呂思勉在《先秦史》中寫到:「我國自春秋以前,實未嘗與騎寇遇,即戰國時,所遇者亦小部落;先秦之世,未嘗以北族為患,由此也。」
(三)趙國已經具備特色軍事力量和占據了可奔襲的地理位置。前面說過,趙國通過胡服騎射後軍事力量大幅度提高。趙軍和秦軍雖都屬於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但我個人認為趙軍有一點或許勝過秦軍,那就是騎兵。顧名思義「胡服騎射」,那麼趙軍必然以騎兵為主也必定善於使用騎兵機動作戰,這就具備了奔襲作戰中「奔」的條件。《史記·趙世家》寫到:「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這是說趙武靈王徵調了遊牧民族樓煩王的軍隊供自己使用,那麼趙軍中必然有樓煩軍,這也大大提高了「奔」的素質。另外,趙王靈王西掠胡地,已經奪得雲中(今內蒙古包頭西南)和九原(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地區,而這些的地區正好和秦國北部疆土接壤,從此趙國攻秦可以不走尋常路,再也不用只有打通函谷關一條道走到黑了。
基於以上三點,趙國確實需要偷襲秦國,同時也具備了從雲中、九原奔襲秦國的條件。但為何趙武靈王在考察完秦國後沒有儘快實施此計劃,一方面可能是準備還不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趙武靈王發現了此計劃實施的困難性。

我們接著分析一下趙軍從雲中和九原奔襲秦國的不可操作性。趙武靈王想從雲中和九原奔襲秦國,既然叫「奔」,那就是軍隊行動必須快如閃電;既然叫「襲」,那就是必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如果途中行軍不暢或者走漏消息,則立馬功敗垂成,胡服騎射改革的成果就這樣付之東流。就好比諸葛亮對魏延說:「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而當時從雲中、九原直接奔襲秦國的路好走嗎?適合大規模騎兵兵團進行運動作戰嗎?後來秦始皇的一項偉大成果給予了趙武靈王回答,這就是秦直道。秦直道是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南起秦國首都咸陽,北至九原,總長七百多公里。如果趙武靈王從九原發兵,要想儘快兵抵咸陽,進軍的路線應該和秦直道相仿。因為秦直道既然稱為「直」,已經有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意思。但是我們要知道秦直道是人工成果,在沒有修秦直道之前這兩點之間本身應該是個什麼樣的地形?《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大家請注意「塹山堙谷」這個詞語,大白話就是挖山填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就說明了九原與咸陽之間的地形乃是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此等地形怎能讓趙武靈王的騎兵軍團做到「奔襲」,更別說施展開手腳作戰。呂思勉在《先秦史》中對趙武靈王的想法進行了評點:「主父欲攻秦,所用者不過胡貉之眾。漢時之匈奴,遠強於是時之胡貉,亦未能大破關中也。」呂思勉指出漢時匈奴的力量遠超趙國軍事力量和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雖匈奴多次破關,但從未成功占領過關中地區。呂思勉所言非虛,大家可讀《史記·匈奴列傳》,匈奴雖氣勢洶洶,多次發難,但最終都未能攻破長安。因而趙武靈王這一軍事構想實際是不可行的。
從北面奔襲不可行,既然西面也是其薄弱之處,從西面奔襲可行嗎?這就要趙國首先做到和秦國的西面領土接壤。《史記·趙世家》寫到:「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請大家注意「榆中」這個地名。榆中縣在今天甘肅省中部,也就是說趙國已經把疆土開拓到了秦國的西邊,只可惜不接壤。為何?因為中間還隔著義渠國。義渠國活躍在今天甘肅一代,乃是西戎中最強的國家。而羋八子和秦昭王採用懷柔政策滅掉義渠國是在公元前272年,並在義渠國的基礎上設立了北地郡。但是趙武靈王卻在公元前295年就餓死在了沙丘宮。也就是說,終趙武靈王一生,義渠國都始終存在,一直橫在西部趙國與秦國的領土中間。趙國欲從西線奔襲秦國就必須先滅到義渠,這肯定已經失去了「奔襲」的意義。而且義渠早就是秦國盯上的盤中餐,豈能讓趙國動筷子。所以西面也是秦國較為薄弱之處,可惜趙國夠不著。
雖然從雲中、九原奔襲秦國的計劃不太可行,但是此計卻充分展現了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和用兵的過人之處。如果趙武靈王能在繼承人的問題上處理得當,多主政趙國幾年,或許又會有新的謀秦方略出爐。更說不定以他的性格和作風,在準備充分後還是會想盡辦法從雲中、九原奔襲秦國。只可惜這場戰爭大片,永遠不會上映了。 https://bit.ly/2MwBsQO
----------------
胡服騎射圖片欣賞 胡服騎射是誰發起的
2016/03/25 來源:武林軍事
胡服騎射圖片
「胡服騎射」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改革,其中「胡服」指的是胡人的服裝,「騎射」指的是騎馬射箭,這些可以從下面的這張圖片看出來,圖片是直觀的,但是圖片背後隱藏的故事是圖片無法表達出來的,那麼關於胡服騎射,有哪些背後的故事呢?
胡服騎射圖片
如果提到「胡服騎射」,那麼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趙武靈王,因為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發起的,至於他為何會發動這場改革,是因為他即位的時候趙國實力十分弱,他想藉此來提高趙國的實力。
那麼趙武靈王又是怎麼想到「胡服騎射」的呢?其實這歸功於趙武靈王那一雙善於發現細節的眼睛,當時,他看到胡人在軍事服裝上有着特別之處,他們穿的是窄袖短襖,這樣不僅生活起居方便,就連打仗時人都十分的靈活,此次之外,他們在作戰的時候用騎兵、弓箭,比起中原人的兵車、長矛,他們的作戰武器很小巧、靈活,所以趙武靈王決定用胡人的長處來彌補他們的短處。
就這樣,圖片中穿着胡服,騎馬射箭的戰士出現在了趙國,他們英姿颯爽,一改往日的「笨拙」,很快,趙國士兵的實力越來越強,趙國的軍事實力也越來越強,一旦軍事強了,國家的實力肯定也會變強,就這樣,趙國成了當時秦國之外實力最強的國家,而胡服騎射也因此得到了後人的讚賞,而後人現在可以欣賞到胡服騎射的圖片,也歸功於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是誰發起的
「胡服騎射」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發起這次變革的是趙國的一個君主,通過這次改革,他也使本來實力很弱的趙國變得強大了起來,那麼這個君主是誰,胡服騎射是誰發起的呢?
趙武靈王雕像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發起的,趙武靈王的本名叫趙雍,他出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40年,在他約1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趙肅侯去世了,他生前一世英名,但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其他的國家,以會葬為名,派了精兵,俟機圖趙。
所以對於才15歲的趙雍來說,他不僅要承受失去父親的痛苦,也要承受父親葬禮暗藏的兇險,如果他處理的不好,那麼趙國很可能就會被滅掉。好在趙雍雖然年幼,但是臨危不懼,化險為夷,順利地度過了他剛即位的考驗。
不過其實對於趙雍來說,他的國君之路還是很坎坷的,因為趙國比起其他的國家,實力實在是太弱了,不僅大國經常攻擊他們,就連小國也是,所以趙雍覺得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壯大趙國的實力。
就這樣,趙雍善於觀察,發起了胡服騎射,可是他還沒下達命令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好在趙雍覺得這麼做一定會對趙國好的,所以他堅持要發起胡服騎射。就這樣,一場軍事改革就這麼開始了,事實證明,趙雍是對的,在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趙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力越來越強,趙雍也受到了後人的讚揚。
胡服騎射的代表人物
「胡服騎射」是中國戰國時期一次偉大的軍事改革,因為它是趙武靈王發起的,所以胡服騎射的代表人物就是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也展現了他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優點,那麼這位胡服騎射的代表人物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成功的國君,為什麼可以這麼評價他,是因為他剛即位的時候趙國的國力是很弱的,但是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膽識,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趙國,所以他很成功。而趙國之所以會變得強大,就是因為「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四個字指的是胡人的服裝、騎馬射箭,它是趙武靈王為了壯大趙國而實行的一場改革,至於為什麼會實行這樣一場改革,是因為他發現胡人的服裝很特別,在作戰的時候很方便,不僅如此,他們作戰的時候用騎兵和弓箭,比起中原的武器,它們更加靈活,所以即便有很多人反對,趙武靈王還是進行了胡服騎射。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趙武靈王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同時他也很好學,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家,他沒有放棄,一直努力地學着治國的政策,一直找尋着救國的方法,所以他才會想到要實行「胡服騎射」。
不得不承認,胡服騎射這場改革進行之後,趙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場改革也因為其經典被記錄在了史冊,而一同被記載的,還有胡服騎射的代表人物趙武靈王。


BB1b3e4tBB1coJAxBB1covna

這村莊是古代帝王的「困龍之地」 竟有3個帝王在此斃命
 這村莊是古代帝王的「困龍之地」 竟有3個帝王在此斃命 https://bit.ly/383gQbs
位在河北刑台有個地方叫「沙丘宮」,這個地方曾經一連有三位帝王在此斃命,讓刑台這個地方成為帝王禁區,並成為古代帝王的「困龍之地」。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沙丘宮平台遺址。(圖/翻攝百度百科)
沙丘宮平台遺址位於廣宗縣大平台村南,是一個長150公尺,寬70公尺的沙丘。《廣宗縣誌》說:廣宗全境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名沙丘。
第一位帝王是商紂王,紂王為了享樂,到處修建自己的離宮,在沙丘(邢台平鄉)大興土木,增建苑台,裡面養了很多鳥獸,作為自己的寵物。這些寵物的食物來源,卻是那些忠臣良將的身軀內臟。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商紂王。(圖/翻攝百度百科)
紂王最荒淫奢靡的事,就是建立酒池肉林,挖了大池子放滿了酒,在樹林裡都掛上肉食,讓一些裸體男女在裡面追逐遊戲,餓了就抬頭去吃肉,渴了就像動物一樣爬下去池裡喝酒。吃飽喝足後,男女嬉戲打鬧,狂歌濫飲,通宵達旦。此舉招致民怨,最終周武王姬發舉兵討伐,紂王敗走鹿台,在沙丘宮赴火自焚。了結了自己的生命,真是樂也沙丘宮,葬也沙丘宮!
第二位帝王是趙武靈王,他因「胡服騎射」稱雄諸侯。可他雖然在治理國家上頗有才智,但在傳位問題上卻犯了大錯。他起初是立長子趙章為太子,後來他又廢長立幼,將趙何封為太子,做了惠文王,他自立為主父。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趙武靈王。(圖/翻攝百度百科)
有一天趙武靈王和惠文王出遊沙丘宮。此時,前太子趙章趁機犯上作亂,結果被協助丞相趙成,司寇李兌平息叛亂。前太子趙章敗走沙丘宮,沒曾想趙武靈王不但沒有怪罪謀反的前太子趙章,還打開宮門讓趙章避難。
隨後趙成、李兌包圍了沙丘宮,宮破,趙章被殺。這兩人怕殺了前太子後被趙武靈王報復,索性把趙武靈王也圍在了裡邊。就這樣,其他人全部都撤出來,趙武靈王一個人在沙丘宮撐了3個月,把沙丘宮裡能吃的都吃了,老鼠、蟑螂...最後什麼吃的都沒了,一代帝王活活餓死在了沙丘宮。
第三位就是秦始皇,西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走到沙丘平台時病情加重,不得不停駐沙丘宮。秦始皇覺得自己大限將至,在沙丘宮賜書給公子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就這樣在沙丘宮,秦始皇病死了。但是遺書被趙高扣留,趙高與李斯偽造了讓胡亥即位、扶蘇自裁的假遺詔。李斯覺得沙丘宮離咸陽還很遠。皇上去世的消息傳出去,會發生混亂,因此暫時秘不發喪,趕回咸陽再作處理。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圖/翻攝自微博)秦始皇,秦皇陵
他們把始皇的屍體安放在車裡,關上車門,放下窗帷子。隨從人除了胡亥、李斯、趙高和五六個內侍外,別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在沙丘宮的時候已經死了。車隊照常向咸陽進發,每到一個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車外奏事。那時正是夏末秋初,天氣炎熱,沒有多少日子,屍體已經腐爛,車子裡散發出一陣陣臭味。趙高派人去買了一大批鹹魚,叫大臣們在每輛車上放上一筐。車隊周圍鹹魚氣味把秦始皇屍體的臭味掩蓋過去了。史稱「沙丘之謀」。
沙丘宮因有殷紂王的赴火自焚、趙武靈王的困餓而死、秦始皇的東巡喪命而名標史冊。成為了歷代帝王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也被人們稱為帝王的「困龍之地」。不過,秦漢以來,沙丘宮遺址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來此訪古探幽,留下不少詩文。這村莊是古代帝王的「困龍之地」 竟有3個帝王在此斃命 https://bit.ly/383gQb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