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

八思巴(梵文:ārya आर्य 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意為聖者;1235年[1][2]-1280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一。本名羅卓堅贊(blo-gros-rgyal-mtshan),或譯洛珠堅贊,意為「聖者慧幢」,烏思藏薩斯迦人(今西藏薩迦縣)。
生平簡介
藏曆第四繞迥之木羊年(1235年,宋端平二年)三月六日誕生,父桑查索南堅贊,母更噶吉。自幼聰慧,3歲時能口誦蓮花修法,4歲隨薩迦班智達赴阿里的吉莊帕巴瓦底寺,7歲時,能「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其大義,國人號之聖童。」[2]
鐵豬年(1251年)夏[3],由闊端之子蒙哥都帶領至六盤山潛邸見忽必烈,被視為施主與福田。此年八思巴接受薩班臨終前所傳衣缽及法螺等物,遂成為薩迦派的新教主,史稱藏傳佛教薩迦派五祖。後跟隨忽必烈左右。木虎年(1254年)受賜「優禮僧人詔書」。1255年,在忽必烈面前與西京道教辯論-當時以佛教觀點批判老子化胡經,論破道士。,他以淵博的學識,無礙的辯才,使以道教首領為首的道士理屈詞窮,俯首認輸忽必烈遂焚道教經卷,歸還道家占據的佛剎。中統元年(1260年)他被忽必烈封為國師,受玉印,任中原法王,統領全國佛教。中統四年(1263年),歸返西藏,行前被封為藏區政教之主,受賜珠寶冊印,中統五年(1264年)建立總制院,兼任總制院使。
1269年,八思巴將自己根據吐蕃文字而設計的一套蒙古新文字獻給元世祖忽必烈,共有41個字母,1000多個字,同年忽必烈下詔以這套文字統一蒙古語文字。世史學家稱這套文字為八思巴字,或稱方體字。
1270年,八思巴再次為忽必烈灌頂,元世祖為報答他的灌頂之恩和造字之功,將烏思藏地區十三萬戶被指定為八思巴的供養地。還晉封他為帝師、大寶法王。「百年之間,朝廷所敬禮而尊信之者,無所不用其極。雖帝後賓妃,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正衙朝會,百官班列,而帝師亦或專席於坐隅。」[4]
1274年回到薩迦,塑造七尊金身,寫成200多函《甘珠爾》經。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八思巴在薩迦南寺圓寂,時年四十六歲。忽必烈建大窣堵波於京師,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於大興教寺建帝師八思巴殿。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於上都建八思巴帝師寺。今西藏日喀則德欽頗章宮保存八思巴朝見忽必烈的壁畫。
翻譯著述
八思巴曾參與梵經的翻譯,並不斷努力著述,其重要著作有《彰所知論》、《續部目錄》、《帝王教授集·明飭》、《菩提道藏》、《薩迦五祖文集目錄·幻鑰》等。
譯音變化
「八思巴」是元朝時的譯名。不過,由於漢語和吐蕃語的發音在這八百年間發生較大的變化,現在這個名字的藏語發音,從 "Phags-pa"變成了「Phag-pa」帕巴。[5]
人物評價
八思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始祖之一,對佛學影響至為深遠。
八思巴為元朝創造了八思巴字,成為元朝拼寫蒙古語的官方文字。韓文來自八思巴文 朝鮮文字參考蒙古的八思巴文而創立自己的文字
流行文化
香港知名玄幻武俠小說家黃易創作的作品《破碎虛空》中,重要角色國師八師巴即是以八思巴為原型。
香港漫畫家何志文創作的作品《絕世無雙》中,以八思巴為大反派,又稱萬世教主


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

本以為白話聖旨是朱元璋專屬,原來元朝皇帝才是始作俑者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rj84ne4.html
https://to.ly/1zdH0
《聖旨碑》里的八思巴文
河南許昌郊區的天寶宮裡,現藏有一通元代《聖旨碑》。全稱《大元宣諭聖旨之碑》的該碑,因用漢文與八思巴文兩種文字寫就,故而又稱《八思巴文碑》。
null
《聖旨碑》拓片
據史料記載,該碑刻立於元(後)至元二年(1336),碑高4.1米,寬1.1米,厚0.32米。碑首部位鐫刻有「大元宣諭聖旨之碑」八個大字。碑身上部為八思巴文的大元皇帝聖旨全文,下部則為該聖旨的漢語譯文。其主要內容不過是元朝皇帝為保護天寶宮廟產及道教活動不受外界影響,嚴禁過往官員擾亂天寶宮道士清修而下的旨義。此碑作為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八思巴文碑,對研究蒙文演化,對了解當時元朝中央政府對宗教活動的態度以及道教在中原地區的發展情況,無不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意義。八思巴文系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新字,史稱「八思巴蒙古新字」。該字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組成,當然也有一些梵文字母,甚至還包括幾個新造字母,只是字母形體大多呈方形。關於字母數量,《法書考》《書史會要》等早期文獻及其不同版本中,有41個和43個兩種說法。前一種是指最初的字母表,即原字母表;後一種則包括續增字母。事實上,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字母陸續有所增補。據現存資料歸納,其總數應不低於57個。
null
《聖旨碑》「八思巴文」特寫
作為八思巴文的創立者,八思巴系西藏薩嘉人。公元1235年生,本名羅卓堅贊,意為「慧幢」,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據說,因其三歲能講喜金剛修法,聽眾無不稱嘆,於是稱之為「八思巴」(藏語意為「聖者」)。九歲時,又因講喜金剛續本《二觀察》而聲名大振。南宋淳祐七年(1247),他隨其伯父至涼州(今甘肅武威),見到了成吉思汗之孫,蒙古窩闊台汗次子闊瑞皇太子,自此歸附蒙古。
元憲宗三年(1253),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為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後,他於中統元年(1260)被尊為「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統天下教門。元至元年間,奉詔創製蒙古文字,並於至元六年(1269)頒行全國,史稱「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稱「八思巴文」。次年又被升號「帝師」,晉封「大寶法王」,統領西藏十三萬戶。至元十三年(1275),八思巴返回西藏,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執掌西藏政教全權,開西藏實行貴族僧侶統治之先河。在此期間,曾由元世祖忽必烈做施主,集康藏七萬僧眾興曲彌法會。他不僅將藏族建築技巧、雕塑等引進內地,而且將內地印刷術等傳入西藏。從而有力的促進了漢藏民族文化和科技的交流。留有著述三十餘種,傳世至今的有《薩迦五祖記》等。
需要特別申明的是,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為國字頒行全國,但其推廣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傳統因素外,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字字形難以辨識,加之在有些地方使用時還需仿效漢字篆書的寫法,從而增加了其識別的難度。因此,雖然元廷屢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譯寫一切文字,也確曾用八思巴文譯寫過一些書籍,甚至還轉寫過漢文,藏文等,但民間還是習慣於用漢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終還是主要應用於官方文件里


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ꡏꡡꡃ 
ꡣꡡꡙ 
ꡐꡜꡞ,轉寫:mongxol tshi,意為「蒙古文字」;蒙古語:дөрвөлжин үсэг,轉寫:dörvöljin üseg,意為「方體字」;藏文:ཧོར་ཡིག་གསར་པ་,威利:hor yig gsar ba,意為「蒙古新字」。),也常被稱為八思巴文,是蒙古元朝忽必烈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創的塔塔統阿蒙古文。然而此時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已經分裂為大元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因此八思巴字一直只有元朝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符號。被明朝推翻之後,八思巴字遂廢棄不用,但還在北元通行過一段時期。到了明末,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被其他國蒙古民族同化,轉而重新採用蒙古文字。
八思巴字蒙古語
八思巴文蒙古語詔書
自從元朝頒布八思巴文後,皇帝的蒙古文聖旨皆改用八思巴字拼寫,學界稱為八思巴字蒙古文。然而不少蒙古宗王的令旨,敦煌及亦集乃路黑城的民間契約或官方文書,仍然多數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寫成。由於八思巴字精於準確標音,八思巴字蒙古文保留了大量中古蒙古語的資料,被視為研究蒙古語音韻學的寶庫。
八思巴字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EkC1GD
-----------------
元代西藏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曾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師。他是西藏薩迦人,他的家族在歷史上從寶王建薩迦寺後叫「薩迦」。此後,這個家族的名聲遍傳各地。
  八思巴生於西元一二三五年。據說三歲時,便能講喜金剛修法,措辭流暢,聽眾嘆為稀有,因此大家就稱他為八思巴(聖者)。四歲隨薩迦班底達赴阿里的吉莊帕巴瓦底寺。九歲講《喜金剛本續》,名聲大著。十歲在拉薩大昭寺釋迦佛像前受沙彌戒,並從傑隆堪布聽受三百學處。後來忽必烈慕薩迦班底達的名聲,通過西涼廓丹汗來邀請,八思巴及其弟金剛手隨侍前往。十七歲在蒙古地區從薩迦班底達廣聞顯密之學,深得班底達嘉許,授予釋迦金像和經鉉,舉行教主傳法典禮,並將所有徒眾托他攝受。班底達付法事畢即逝世。以後經廓丹汗的介紹,八思巴十九歲往晤忽必烈於潛邸,為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傳喜金剛四種灌頂。忽必烈感彼法恩,遂將西藏十三萬戶(前藏、後藏各六萬戶、延卓一萬戶)作為求密法的供養。此後七十多年間,薩迦派執掌了西藏的政教全權。當時,他的一個好友西藏大學者奈塘正理劍對此表示不滿,寄詩譏諷他︰「嘎廈烏雲障佛教,國王奪去眾生樂。濁世沙門貪富貴,不悟此理非聖人。」讀後,他亦作詩回答︰「教有盛衰佛明訓,有情安樂係自業。隨類被機施教化,不解此理非學者。」那時,忽必烈對八思巴崇奉備至,打算下令使西藏各派教徒一律改從薩迦。八思巴加以諫阻,認為應該諭示各派依照自宗傳承清淨修學。又,當時以佛教觀點批判老子化胡經,論破道士。二十一歲在蒙藏民族聚居區的交界處,從聶塘的名稱獅子受具足戒。 忽必烈即位為元世祖。中統元年(一二六0)尊八思巴為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法王,統天下教門。中統四年(一二六三),八思巴辭元帝西歸,不滿一月,又被召還。
  至元年間,奉詔制蒙古字。即後世所傳的八思巴文。這是一種拼音文字,但在形式上也可以寫成大致的方塊形,書寫格式一般是從右到左,直行。制成之後,元朝廷曾借政治力量大力推行。有這種文字的錢幣、碑刻、印刷品等文物,有不少流傳到今日。
  三十三歲再應元帝迎聘,為元帝灌頂,時元帝以西藏三部及一部漢族地區作供養,並獻六角水晶章及冊文,頒給帝師的封號。以後曾和許多漢族、印度學者校對佛經,深獲元帝崇敬。 四十三歲由世祖作施主,集七萬康藏僧眾,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寺舉行有名的法輪泉法會,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至元十七年(一二八0)十一月二十二日,八思巴圓寂,享年四十六歲。元帝為建大窣堵波於京師。並諡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的稱號。
  他去世之後,元朝廷仍然念念不忘。仁宗延祐五年(一三一八)建帝師八思巴殿於大興教寺,給鈔萬錠。延祐七年(一三二0)詔各郡建帝師殿。英宗初即位,亦詔各郡建帝師八思巴殿,其制視孔子廟有加。英宗至治三年(一三二三)建八思巴帝師寺於上都。泰定帝元年(一三二四)圖繪八思巴像十一幅,頒行各省,使據以塑像奉祀。元朝德煇重編的《百丈清規》裡載有八思巴涅槃日的法會儀式和誦文。 現在漢文大藏中保存八思巴的著述三種︰1.《彰所知論》,係應真金太子啟請而造,主要依據《起世》、《俱舍》等經論而寫成。2.《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3.《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文習學略法》。第三種並曾譯為維吾爾文字。
  八思巴的弟子很多,為漢族人士所習知的是沙羅巴。沙羅巴(一二五九~一三一四),西域積寧人,幼時即依八思巴剃染,習諸部灌頂法。又從其他上師廣學顯密諸法。善吐番語,兼解諸國文字。世祖命譯漢地未備的經典,所譯現存於大藏的有《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等。辭旨明晰,特賜「大辯廣智」之號。 此外,尼泊爾的雕塑師阿尼哥,是經八思巴的勸導而從之祝髮受具的。並由八思巴把他帶到北京,中國的雕塑藝術很受他的影響。北京妙應寺白塔,是他設計並指揮建造的。
-----------------
八思巴,來自西藏的蒙古帝師
2015-12-31 由 環球人物雜誌 發表于歷史
給忽必烈灌頂,為新帝國創字
呂文利(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
人物簡介:八思巴(1235年—1280 年),西藏薩迦人。1260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1264年統領元朝管理全國佛教的專門機構總制院,1269年製成蒙古新字,1270年被晉封為「帝師」「大寶法王」。
「忽必烈薛禪汗於世聞名,此聖者請來呼圖克圖八思巴喇嘛,使將一切經咒音譯為畏兀兒文(指畏兀體蒙文)。廣泛建立對佛的三信仰,盡使宗教弘傳發展,使全世界普享太平之福,猶如昔日聖轉輪王般名揚四方。」
這是17世紀初蒙古文史書《阿勒坦汗傳》中的一段話,講述了忽必烈請西藏喇嘛八思巴來蒙古傳播佛教的故事。八思巴在西藏歷史上舉足輕重,他不僅是忽必烈的老師,更是將藏傳佛教帶出西藏,將漢、蒙古等文化帶入西藏的重要人物。
幼年聖者
八思巴是西藏高僧,出身於著名的昆氏家族
。昆氏家族發跡於8世紀初葉,1073年,家族中的昆·貢卻傑布在本波山下創建薩迦寺,創立薩迦派。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薩迦派逐漸在西藏站穩腳跟,成為有名望的宗教派別。
1235年,八思巴出生於吐蕃薩迦(現西藏薩迦縣),因是藏曆木羊年,故小名叫「類吉」,即「小羊人兒」之意。八思巴是長子,出生時其父桑擦·索南堅贊已經52歲,父親老年得子,因此倍加寵愛這個兒子。
關於八思巴的出生,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次,索南堅贊正在修行毗那夜迦法,見毗那夜迦神(藏傳佛教中的象頭財神,人形象面)前來,用象鼻將他高高托起,送到須彌山(佛教中一小世界中心)山頂,說:「你看!」索南堅贊驚魂未定,不敢看遠,只是瞥見了衛(以拉薩為中心的前藏)、藏(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康(川西、甘青等藏區)三處地面。毗那夜迦神說:「本來你看見的地方將歸你統治,但是因為你沒有快看,所以你就沒有統治的緣分了,衛、藏、康三處將歸你的子孫後裔統治。」可是那時索南堅贊已年過半百還未有子嗣,就向毗那夜迦神求願得子。於是毗那夜迦神就到貢塘地方(現西藏吉隆縣)的高僧薩頓日巴身前,說:「桑擦一再向我祈求,願能統治衛、藏、康三處地面,他本人無此等緣分,只有他的兒子當是住世的菩薩,發願教化南瞻部洲之大部,你應前往他家,轉生為桑擦之子,治理衛、藏、康三處吐蕃地面之大部,請你按我的願望轉生!」
就這樣,高僧薩頓日巴轉世成為索南堅贊之子八思巴。因此,八思巴天賦異稟,讀寫五明(大五明包括聲律學、正理學、醫學、工藝學、佛學;小五明包括修辭學、詞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不教即通,並說自己的前世是薩頓日巴。薩頓日巴的兩位弟子聽說後,前來驗證,當時八思巴正與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見到他倆後,立刻認出了他們,問說:「你們來了嗎?」兩位弟子說:「認識我們嗎?」八思巴直接就說出了兩人的名字。兩位弟子因此對八思巴心生敬仰。有一次,八思巴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會見朗日巴地方來的僧眾,八思巴對其中一位老僧說:「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頓珠!」當這位老僧獲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師轉生之時,老淚縱橫。
八思巴他3歲就會口誦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異,紛紛稱其為「八思巴」,即藏語「聖者」之意。
成為帝師
在八思巴成長的過程中,整個中華大地發生著劇烈變化。蒙古崛起,西藏也籠罩於蒙古鐵騎的塵埃之下。1239年,蒙古的兵鋒直指西藏, 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台之子闊端派兵攻入西藏。蒙古人想找一位西藏高僧進行談判,就選擇了八思巴的伯父,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
1244年,闊端給薩迦班智達寫了一封邀請信,信中表面上是邀請薩迦班智達來涼州(現甘肅武威)商量西藏日後的安排,實際上卻是恐嚇他「如果不來就讓西藏生靈塗炭」。已經63歲的薩迦班智達根據當時的形勢,大膽做出決斷:去!之所以去,一方面是他不願見到西藏血流成河,另一方面,他也想藉助蒙古人的力量加強自己在西藏的勢力——當時西藏教派眾多,競爭激烈,若要勝出,必須依靠強大的外部勢力。
於是,薩迦班智達不顧體弱多病,帶上了他的兩個侄子,即10歲的八思巴和6歲的恰那多吉上路了。兩年後,3人到達涼州,並在1247年正月見到了闊端,開始了改寫蒙藏歷史的會談。這次會談實際上是薩迦班智達和闊端商談如何在保證西藏各種勢力利益的前提下,使西藏歸附蒙古。會談結束後,薩迦班智達給西藏的民眾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促使西藏歸附了蒙古。在此期間,因為薩迦班智達醫術高超,治好了闊端的舊疾,於是藏傳佛教深受闊端的信服。
薩迦班智達和兩個侄兒在涼州住了下來,八思巴繼續跟著薩迦班智達學習佛教知識,而恰那多吉則穿上蒙古服裝,學習蒙古語言。後來,恰那多吉娶了闊端之女,蒙藏貴族之間形成了聯姻關係,也符合薩迦昆氏家族以一子繁衍後代的傳統。
1251年11月,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幻化寺圓寂,年僅17歲的八思巴成為薩迦派教主。1253年夏天,忽必烈的軍隊到達六盤山、臨洮一帶,請八思巴到軍營一敘,雖然有的史書記載之前八思巴就與忽必烈見過面,但這次是八思巴第一次以教主身份會見忽必烈。忽必烈先是詢問了藏族歷史和薩迦班智達的情況,隨後話鋒一轉,表示要派人去西藏攤派兵差、收取珍寶。這下八思巴急了,連忙說:「吐蕃不過是邊遠小地方,地狹民困,請不要攤派兵差。」八思巴再三陳請,忽必烈充耳不聞,八思巴說:「如此,吐蕃的僧人實無必要來此住坐,請放我們回家吧。」正當兩人僵持不下時,忽必烈王妃察必的「枕邊風」起了重要作用,她對忽必烈說,八思巴要比很多老僧在知識功德方面強許多倍,應該將他留下。
於是,忽必烈與八思巴再次會談,問他:「你的祖先有何功業?」八思巴說:「我的先輩曾被漢地、西夏、吐蕃等地的帝王奉為上師,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了解吐蕃的歷史,就問:「吐蕃何時有王?這與佛書所說不合,必是虛妄之言。」八思巴就將吐蕃之王曾與漢地交戰,吐蕃獲勝,後又與漢地聯姻,迎來公主與本尊神像的經過敘述一番,說佛書雖然不載,但有文書記載,查閱便知。
八思巴說的正是唐朝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於是忽必烈翻看漢地史籍,發現這些在《唐書》里都有記載。此後八思巴又說了些典故,經驗證都是真的,於是忽必烈對八思巴佩服有加,請求他傳授喜金剛灌頂(藏傳佛教重要儀軌之一)。但八思巴又提出一個條件:「受灌頂之後,上師坐上座,要以身體禮拜,聽從上師之言語,不違上師之心愿。」忽必烈哪裡肯接受?察必又出來圓場:「人少的時候,上師可以坐上座。但當王子、駙馬、官員、臣民聚會時,汗王坐上座。」就這樣,忽必烈以八思巴為上師,奠定了後來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設立帝師制度的基礎。
全國佛教領袖
八思巴一直追隨忽必烈,兩人共同經歷了與忽必烈弟弟阿里不哥的奪位大戰以及建立元朝的過程。1260年12月,在與阿里不哥的戰爭初步取得勝利後,忽必烈返回燕京(現北京),任命八思巴為國師,授以玉印,讓八思巴統領釋教,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國佛教領袖的地位。
成為蒙古大汗後,忽必烈考慮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對政府管理、軍隊後勤供應以及商旅往來都造成嚴重影響,決定建設通往西藏的驛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主要建了一條從青海通往薩迦地區的驛站。八思巴則對西藏佛教界頒了法旨,要求全力配合建設。此後,從青海到薩迦,一共建了27個大驛站,保障了往來暢通。
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現北京),改年號為至元,設置了管理全國佛教的專門機構——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由八思巴統領。封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為白蘭王,命兄弟倆返回薩迦地區去完成建立西藏行政體制的任務。
1276年,在太子真金的護送下,八思巴回到薩迦,自任薩迦法王,任命本欽釋迦尚波統領西藏13萬戶,為薩迦派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開端。在文化交流方面,他把西藏的藝術帶到了內地,又把內地的印刷術、戲劇藝術傳到了西藏。
八思巴還鑽研創造蒙古新字。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前,蒙古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先後使用過畏兀兒蒙古字、波斯文、漢字、西夏文等。忽必烈深感統一的文字對統治的重要性,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八思巴。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多人的智慧,八思巴最終在藏文字母的基礎上,創製出一套方形豎寫的拼音字母,即後來所稱的八思巴字,並將它呈給忽必烈。1269年2月,忽必烈下詔頒行蒙古新字於全國。1270年,八思巴被晉封為「帝師」「大寶法王」,另賜玉印。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建立。
1280年11月22日八思巴圓寂,享年46歲。據說八思巴年幼時,曾夢見自己手拿一根有80節的藤杖,但到第四十六節處就彎曲了,第二天向薩迦班智達說起時,薩迦班智達對他說:「這預示著你的歲數,所以到46歲時要格外留心。」想不到一語成讖。
特殊的時代產生特殊的人物,正當亂世之際,藏傳佛教走出來一個八思巴,用他的智慧,贏得了統治者的尊重,由此也奠定了藏傳佛教的地位,大大促進了西藏與中原的連通、漢藏文化的交流,對西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他是西藏歷史上繼松贊干布之後的又一位具有廣闊視野的傑出人物
-----------------
西藏歷史上繼松贊干布後又一偉人,為忽必烈灌頂,為帝國創新字
2018-06-04 由 歷史顏色的海洋 發表于歷史
17世紀初蒙古文史書《阿勒坦汗傳》中曾記載這麼一件事,說的是忽必烈請來西藏喇嘛到蒙古傳播佛教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為八思巴,是西藏歷史上的一位高僧,後被忽必烈拜為老師,不但創造了蒙古新字,更是將藏傳佛教帶出了西藏,將漢、蒙等文化帶入了西藏。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高僧的傳奇一生。
一、
八思巴,於公元1235年出生於吐蕃薩迦著名的昆氏家族。昆氏家族發跡於8世紀初葉,1073年,家族中的昆·貢卻傑布在本波山下創建薩迦寺,創立薩迦派。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薩迦派逐漸在西藏站穩腳跟,成為有名望的宗教派別。
八思巴是長子,出生時其父親已經52歲了,父親老來得子,因此對其倍加寵愛。要不說偉人從小就與別人不一樣呢,八思巴3歲就會口誦真言、心咒修法,因此大家紛紛稱其為「八思巴」,藏語就是「聖者」的意思。
二、
在八思巴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整個中華大地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蒙古崛起了,西藏也不可避免地籠罩在其鐵蹄之下。公元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台的兒子闊端派兵進攻西藏,他們想找一位西藏高僧進行談判,於是便選擇了八思巴的伯父,薩迦派的教主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
隨後,闊端給他寫了封信,表面上是邀請他來涼州商量西藏日後的安排,可實際上卻是在要挾他,如果不來將會血洗西藏。此時已經63歲高齡的薩迦班智達決定前去赴約,一來是不願看到西藏血流成河,二來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為當時西藏教派眾多,競爭激烈,他想藉助蒙古人的力量來加強自己在西藏的勢力。
於是,他帶上了自己的兩個侄子,也就是10歲的八思巴和6歲的恰那多吉上路了。
兩年後,他們到達涼州,見到了闊端,開始了改寫蒙、藏歷史的會談。會談結束後,薩迦班智達給西藏百姓寫了封言辭懇切的信,促使西藏歸附了蒙古。在此期間,薩迦班智達還醫治好了闊端的舊疾,於是,藏傳佛教深受闊端的信服。
隨後,他們三人在涼州住了下來,八思巴繼續跟著薩迦班智達學習佛教知識,而恰那多吉則穿上了蒙古服裝,學習蒙古語言。後來,恰那多吉更是娶了闊端的閨女,蒙、藏貴族之間形成了聯姻關係。
三、
公元1251年,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圓寂,年僅17歲的八思巴成為了薩迦派新一任教主。
兩年後的夏天,忽必烈大軍到達六盤山、臨洮一帶,請八思巴到軍營一敘,雖有史書記載此前他們二人就曾見過面,但這次卻是八思巴第一次以教主的身份會見忽必烈。忽必烈先是詢問了他藏族的有關歷史,以及薩迦班智達的情況,緊接著話鋒一轉,表示要派人去西藏強行徵兵、收取珍寶。
這下八思巴急了,趕忙表示,西藏不過是邊遠小地方,地狹民困,請不要做這些舉動。可忽必烈根本不鳥他。於是八思巴又說:「既然如此,吐蕃的僧人實在沒必要在此住坐,請放我們回家吧。」正當二人僵持不下之際,忽必烈的王妃察必吹起了枕邊風,說八思巴要比很多僧人在知識、功德方面都強數倍,應該將其留下。
於是,忽必烈和八思巴再次進行了會談,問他:「你祖先有何功業?」八思巴說:「我祖先曾被漢地、西夏、吐蕃等國的帝王奉為上師,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了解吐蕃的歷史,於是就說八思巴所說是假的,隨後八思巴就說了唐朝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說佛書雖然不曾記載,但文書有記載,一查便知。
忽必烈還是不信,就真去翻看漢地史籍,發現還真是。此後八思巴又說了些典故,經驗證都是真的,於是,忽必烈這才對其敬佩有加起來,請求他傳授喜金剛灌頂(藏傳佛教重要儀軌之一)。
八思巴表示沒問題,但有個條件,「受灌頂之後,上師坐上座,要以身體禮拜,聽從上師之言語,不違上師之心愿。」忽必烈表示接受不了,最後又是察必出來打圓場,說人少的時候,上師可以坐上座,但當大家聚會時,還是汗王坐上座。
就這樣,忽必烈認了八思巴為上師,奠定了後來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設立帝師制度的基礎。
四、
此後,八思巴便一直追隨忽必烈。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的戰爭初步取得勝利後,便返回了燕京,任命八思巴為國師,授以玉印,讓其統領釋教。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國佛教領袖的地位。
成為蒙古大汗之後,忽必烈又考慮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對政府管理、軍隊後勤供給以及商旅來往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遂決定建造通往西藏的驛站。在八思巴的支持和配合下,忽必烈主要建造了一條從青海通往薩迦地區的驛站,共建了27個大驛站,保障了往來的暢通。
公元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改年號為至元,設立了管理全國佛教的專門機構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由八思巴統領。同時還封其弟弟恰那多吉為白蘭王,命其兄弟倆返回返回薩迦地區,去完成建立西藏行政體制的任務。
公元1276年,八思巴回到了薩迦,自任薩迦法王,任命本欽釋迦尚波統領西藏13萬戶,開啟了薩迦派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開端。同時,在文化交流方面,他還把西藏的藝術帶到了內地,又把內地的印刷術、戲劇藝術傳到了西藏。
除此之外,八思巴還創造了蒙古新字。
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之前,蒙古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先後使用過畏兀兒蒙古字、波斯文、漢字、西夏文等。到了忽必烈時,他深感統一的文字對統治的重要性,便把這任務交給了八思巴。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多人的智慧,八思巴最終在藏文字母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套方形豎寫的拼音字母,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八思巴字。
對此,忽必烈極為高興,遂下詔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文字。
五、
由於八思巴為蒙古帝國創製了新文字,為忽必烈授予神聖灌頂,因此深受器重,於公元1270年被晉封為「帝師」,另賜玉印。一年後,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建立。
公元1280年,八思巴圓寂,享年46歲。據說他年幼時,曾夢見自己手拿一根有80節的滕杖,但到了第46節處就彎曲了,第二天他向薩迦班智達說起此事,薩迦班智達對他說:「這預示著你的歲數,所以到46歲時要格外留心。」沒曾想,還真就一語成讖了。
藏傳佛教,由於八思巴的誕生從而奠定了當時的地位,也極大地促進了西藏與中原的連通、漢藏文化的交流,對西藏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八思巴是西藏歷史上繼松贊干布之後,又一具有廣闊視野的傑出人物
---------------------
歷代王朝絕無僅有的現象供奉八思巴的帝師殿規格要比祭祀孔子的宣聖廟高
2017-06-26 由 華夏人文歷史 發表于歷史
匹夫而為萬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孔子從平民到「素王」,從生前顛簸流離,到身後萬眾敬仰。從漢朝起,中國歷代王朝都要舉行大規模祭孔儀式。然而,元朝供奉八思巴的帝師殿規格要比祭祀孔子的宣聖廟高,這是中國歷代王朝絕無僅有的現象。
左佛像為帝師八思巴
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元朝正式設立總制院,由國師八思巴兼領。總制院既是當時全國佛教最高領導機構,也是管理吐蕃地區的行政機構。因唐代皇帝曾於宣政殿接見吐蕃來朝使者的緣故,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朝又將總制院更名為宣政院,更加突出了這一機構管轄吐蕃地區的職能。
宣政院品級為從一品,與元代的中書省、御史台、樞密院三大機構並立,用人自成體系。長官宣政院使有多人,其中為首的宣政院使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名列第二的宣政院使,則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吐蕃地區的地方官員,也是「僧俗並用」,「軍民通攝」。
作為管理吐蕃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宣政院不僅管理當地僧眾,也總攬當地軍民錢穀等事務。當吐蕃地區發生變故時,元朝常派官員在當地設行宣政院加以整頓,事畢即撤銷。作為宣政院直轄地,吐蕃地區在當時構成一個獨立的大行政區。
元朝地圖
據成書於1434年的《漢藏史集》記載:「吐蕃三卻喀不足一個行省,但由於是上師的住地和佛教教法興盛之地,所以也算作一個行省。」由此看來,吐蕃地區在當時是被當作一個特殊省份來看待的。
至元元年八思巴兼領總制院後,忽必烈曾派他返回薩迦,責成他重組西藏地區行政體制,並頒發給他一份詔書,這份詔書在藏文史料中被稱為「珍珠詔書」。所謂「珍珠詔書」,是元朝皇帝頒發給吐蕃地區的一種特殊詔書。
元人李翀《日聞錄》對此有專門解釋:「皇元累朝即位之初,必降詔天下,惟西番一詔用青紵絲書粉詔文,繡以白絨,穿真珠網於其上,寶用珊瑚珠蓋之。」在這份詔書中,忽必烈除告誡吐蕃僧眾要遵守教法,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外,還要求吐蕃僧眾「不可違了上師的法旨」,進一步明確了八思巴在吐蕃地區的崇高地位。
八思巴返回薩迦後,隨即聯絡各地僧教世俗首領,將西藏地區按蒙古行政體制重新編組為萬戶,初步確立了烏思藏十三萬戶體制。在十三萬戶體制基礎上,八思巴又建立起以薩迦派為核心的西藏地方政權,即通常所說的薩迦政權。這個政權的首席行政長官——本欽,後來也同時擔任烏思藏宣慰司的宣慰使。
烏思藏宣慰司是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簡稱,包括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三部分,大體相當於今天西藏的拉薩、日喀則與阿里地區,受薩迦地方政權直接控制。此外,在烏思藏宣慰司的東面,元朝還相繼設立了另外兩個宣慰司,即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又稱朵思麻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又稱朵甘思宣慰司。朵思麻與朵甘思,都是藏族的地理概念,意為「下朵」與「上朵」。烏思藏、朵思麻與朵甘思三個宣慰司,在藏文史料中又被稱為「三卻喀」,為元代吐蕃地區的三大行政機構,直隸宣政院管轄。
創製八思巴文。至元六年(1269年),應忽必烈之邀,八思巴重返京城。這次,他向忽必烈進呈了一種特殊的禮物——「蒙古新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八思巴字
八思巴創製的新字,字母主要由藏文字母組成。最初的字母表有四十一個字母(藏文三十個帶有元音 a 的字母,加上 i、u、e、o 四個元音,和拼寫蒙古語所用的七個字母),以後隨著實際拼寫的需要,又有增加。
巴思八文聖旨金牌
這種字母形體多呈方形,有正體與篆體兩種書寫形式。行款則為左起豎寫,既不同於藏文的左起橫寫,也不同於漢文的右起豎寫。《薩迦世系史》說八思巴呈獻的字樣是用新字書寫的一份優禮僧人的詔書,可見這種新字在呈獻時已達到可以使用的程度。
忽必烈得到八思巴所上新字後,非常重視,下令將這種文字在全國推廣,規定:「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以後又禁止稱八思巴字為「蒙古新字」,徑稱其為「蒙古字」。
為普及八思巴字,元朝還在各地設立蒙古字學與蒙古字學教授,專門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目前我們在元朝的詔旨、公文、印章、牌符、錢幣乃至器皿上,都能見到八思巴字,民間坊刻本《事林廣記》甚至刊載了由八思巴字拼寫的《百家姓》,可見這種文字的推廣程度。
遼、西夏、金朝統治期間,都曾根據本民族特點,創製過文字。成吉思汗興起後,一度借用畏兀兒字母拼寫蒙古語。忽必烈即位後,迫切想製造一種文字,這種文字不僅能滿足蒙古語,而且也能滿足元朝境內其他民族語言文字的拼寫,也就是說,想要一種可以譯寫當時一切語言的文字,以使元朝境內各種語言文字的書寫規範化、統一化。
八思巴創製的新字,譯寫對象包括蒙、漢、藏、梵、畏兀兒等多種文字,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統一各民族文字字形的嘗試,也是首次用表音符號來書寫漢文的嘗試,是中國古文字學方面的一大發明創造,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顆閃閃發光的瑰寶。
元朝行政機構設置
八思巴晉升為帝師。進獻蒙古新字後,八思巴於當年被忽必烈晉升為帝師,另外頒賜玉印,統領全國佛教,封號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八思巴晉升帝師一職,《薩迦世系史》也有記載:「八思巴到達朝廷後,在他三十六歲的陽鐵馬年(1270 年),當皇帝再次請求八思巴傳授灌頂之時,改西夏甲郭王的玉印為六棱玉印,連同詔書一併賜給,封八思巴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輔治國政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
從此以後,帝師作為常設職位,在元代一直存在,共歷十四任。榮膺帝師者,多是薩迦款氏家族成員或八思巴的弟子門徒。
帝師稱號,源於西夏,多由吐蕃僧人擔任,是一種比國師地位更為崇高的僧職。忽必烈設帝師很有可能是借鑑以往西夏的做法,只不過在新的歷史時期,又賦予許多新的內容,從而形成元代特有的帝師制度。
忽必烈與大元帝師八思巴像
在元代,帝師作為皇帝精神上的導師,首要職責是向皇帝傳授佛法,祈禱皇室福壽,保佑元朝國運昌盛。元朝歷代皇帝均受帝師佛戒,逐漸形成定製。
在八思巴的建議下,忽必烈還在大明殿御座上安置一白傘蓋,頂部素緞,書
寫金字梵文——「鎮伏邪魔護安國剎」。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用盛大儀仗迎接白傘蓋,週遊皇城內外,為芸芸眾生祈禱福祉。以後「游皇城」逐漸發展為大都一個重要的全民宗教節日活動。
為元朝宮廷講授佛法,也是帝師的一項重要職責。八思巴曾多次為元朝皇室成員講授佛經,他給忽必烈太子真金講經的內容,還被編為《彰所知論》,譯成漢語,由元朝政府明令頒入《大藏經》,在全國通行。
帝師的重要作用更體現在代替皇帝統領全國佛教與吐蕃地區事務,帝師法旨與皇帝聖旨在當時通行於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全國,至今我們仍能看到很多這方面的實物。
當然,帝師頒布的法旨還是要秉承皇帝旨意的。目前所見帝師法旨,開頭均有 rgyalplhi lung-gis 的字樣,翻譯成漢語,就是元代公文中常見的起首語「皇帝聖旨里」,也就是秉承皇帝旨意的意思。所以說,帝師的法旨同皇帝聖旨相比,還是有著本質不同的。
宣政院八思巴印
西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亞東達瓦次仁
無論是作為帝王的忽必烈,還是作為帝師的八思巴,他們最大的智慧就體現在博大、一統、容納這一點上。把蒙古古老的薩滿文化和藏地藏傳佛教文化以及漢地漢傳佛教文化最後統歸到大元整個國家一統化的機制裡面,體現出一種包容性。
統合在一起的時候,帝師統領全國佛教事務的作用很自然地顯現出來了。但這種統合不是刻意地行政化地去推動,而是無形的文化交流的作用,也是一種
人文力量的體現,這跟早期蒙古的治理方針是很融洽的。
薩迦寺
八思巴圓寂。約至元八年(1271年)夏初,八思巴再次啟程離開大都,在臨洮滯留數年後,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年底回到薩迦。也許,忽必烈預感到這是他與八思巴的最後一次見面,臨行前與八思巴依依惜別,並派皇太子真金率軍護送他入藏。
回到闊別多年的薩迦後,八思巴在今天日喀則的曲彌舉辦了一次由烏思藏各地僧人參加的大法會,為期十四天。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佛教盛會,參加僧人有七萬,加上一般民眾,總人數達十多萬。
此次回到薩迦寺,八思巴還積極搜購了大量藏文古籍與佛教經典。在他的努力下,元代薩迦寺成為當時藏區規模最為宏大的藏書中心。歷經歲月蹉跎,如今的薩迦北寺藏書已隨著北寺毀壞而灰飛煙滅,而南寺大殿經牆的藏書,仍保留下兩萬多函,受到海內外學界的重視,薩迦寺由此也享有「第二敦煌」的美譽。
至 元 十 七 年(1280 年 ),八思巴於薩迦南寺的拉康拉章去世,享年四十六歲。
八思巴去世的消息傳到大都, 忽 必 烈 非 常 悲 痛。 至 元十九年(1282年),下令在大都為八思巴建造規模宏大的舍利 塔。 延 祐 七 年(1320 年 ),元英宗下令在全國各地普遍建造帝師殿,用來供奉八思巴,並特別規定,帝師殿的規格要比祭祀孔子的宣聖廟加大。這是中國歷代王朝絕無僅有的現象。八思巴在元朝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綜觀八思巴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他不僅是藏傳佛教的一代法王和著名的宗教活動家,更是一位為鞏固西藏地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促進漢藏、蒙藏經濟、文化交流,推動祖國統一和歷史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政治家。他在藏區的成功施政至今仍是我們處理民族關係和宗教關係彌足珍貴的歷史鏡鑒


八思巴-西藏佛教薩迦派第五代法王,也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前世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