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舞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PRnas3
胡旋舞(英語:Sogdian Whirl),是唐代著名的健舞[註 1],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出自昭武九姓地區,由康國等傳入。胡旋舞與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1]南北朝至隋唐壁畫、石畫、胡俑有高加索人種男性跳胡旋舞,但也有西域胡人女子跳胡旋舞,《舊唐書·西域傳》、《新唐書·西域傳》和《冊府元龜》有不少西域諸國進獻「胡旋女」的記載。[2]
歷史
據記載「胡旋女」為康居或康國(今中亞撒馬爾罕、哈薩克一帶)和中亞昭武九姓地區的進獻物品之一,說明了胡旋舞的起源自中亞一帶,[3][4]但也有胡人男性跳胡旋舞。《胡旋舞》在唐代曾經風靡一時[註 2]。除專門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等均善於表演《胡旋舞》。[註 3][註 4]
現在中亞新疆一帶的民間舞仍保留胡旋舞的色彩。[5]在舞動至高潮時,舞者常加快節奏地連續旋轉以抒發內心歡樂的激情。事實上,敦煌莫高窟220窟中唐代壁畫伎樂天急轉如風的舞姿圖和寧夏鹽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風姿。[6][7]
舞蹈
胡旋舞的伴奏以擊鼓為主。其特點是快速連續地旋轉。[8]《通典·卷一百四十六·樂六》和《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二》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隋代及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中均有《康國樂》部的記述。唐代的詩歌一般以詩意描寫該舞旋轉的美姿猶如迴雪飄颻,蓬草飛轉,羊角旋風,奔車輪盤狀。又舞姿縱橫騰踏應弦鼓,千匝萬轉而不停歇。而急速的旋轉舞動會令觀眾難分背面。[3]
注釋
 資料出自龔書鐸、劉德麟《圖說隋唐五代》(2009年由知書房出版)第117頁。
 見唐代白居易《胡旋女》一詩中:「天寶末,康居國獻之。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見蘇其康《文學、宗教、性別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2005年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第五章 唐詩中的伊蘭裔胡姬」第299頁。
 另見林恩顯《突厥研究》(1992年由台灣商務出版)第134頁「(二)語言」。
--------------------
白居易詩:胡旋女與胡旋舞
胡旋女,胡旋女。
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
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
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
奔車輪緩,旋風遲。
                                             ---白居易---
源自撒馬爾罕的胡旋舞早已失傳,今日所見的胡旋舞為近人推想後的重建。顯然遠非白居易的描述的靈巧。僅憑白的文字上去想像胡旋舞的舞姿大致上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身材佼好的女子,是漢人是胡人不清楚(胡只是代名詞,無貶抑)。彼時大唐長安移民甚多,胡姬並不為奇。表演的是康居所傳的快舞。所用的樂器是中亞快鼓用來提振節拍,琵琶用來節制樂音,而音樂正是今日伊朗(古波斯地古波斯地)等地回民的極快而綿延的音樂。所以胡旋舞,是這種樂音的具象。
* 三年前在多倫多曾在音樂廳裡聆聽兩個伊朗人一人用鼓,一人所持樂器即為琵琶,但演奏的音樂節奏極快。琵琶樂音和中國後日琵琶樂完全不類,方領悟相同樂器在不同民族手中就有不同的音樂。而琵琶樂音是這兩位伊朗人所奏者方接近本源。
這樣美麗的少女,容顏散發著青春的驕傲,還沒有演奏之前就已經把心和琵琶繫在一起,把手和鼓放在一處,換句話說,胡旋舞手的動作是很有韻律的,完全貼服在鼓聲之中。據說胡旋舞可以在一個圓球上越舞越快,不會摔下圓球。這種舞就沒有可能滿場有如花蝴蝶般飛舞,它是在不動的定點上表現的動態。這也是讓觀者如癡如醉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旋兩字很奇怪的,日人稱為胡施。按照中文的解釋不就是胡搞了嗎?施者為也。當然這是個玩笑,因為日本漢字的胡施唸做 Ko Sen,發音和胡旋是很接近的。但是少了旋這個字,胡旋也就不是胡旋了。因為胡旋舞姿的迷人就在左旋、右旋,千匝萬周八個字上面,這是以無數個圓弧構成了圓的舞蹈造型。圓是許多民族共認為最無懈可擊的自然極致。不可言的道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圓。左旋、右旋用身體畫出了無數的圓弧,尤其是身影極快時。那正是白居易講的「奔車輪緩」了。
看花了白居易一雙老眼的胡旋舞究竟是怎樣的呢?這是已經失傳的歷史美好。白居易看到的胡旋和近人重建的的胡旋時空錯隔千餘年,有多少彷彿,那是誰也不知了。然而白的胡旋女大致上白描了他的所見。相信當代人的重建舞曲、舞姿,除了根據白居易等記載上的殘留,必須回溯絲路古道,從近代民俗中遙想當年。可以想像並非易事。我從白居易的胡旋女的描述中,加上看過近代重建的舞姿以及一些所謂「胡」的民謠組曲中得到極難言喻的感受裡面,總是看到那位胡旋女「有誰能和我的舞姿比一比」的自信和快樂。又看到日人福田和彥拍攝在敦煌大道上近人所繪大唐長安市集壁畫裡有當街踊舞胡旋的少女美姿,心想這個圖差堪近之,卻又看到少女的飛揚的彩帶,心想這又似乎模仿了敦煌藝術裡面飛天仙女(伎樂天)的造型,懷疑這是多餘的蛇足吧。因為以白居易的描繪來看,舞者不會有另外的兩隻手舞動彩帶的。她的手隨鼓而動,連十個指頭都有靈巧的細緻表達呢。畢竟這是用整個身體創造圓弧(旋)的效果的舞蹈,而且動作極快,彩帶的飛揚無法搭配這個速度才對。至於近代胡旋舞舞者都愛露著肚皮是否就是如此呢,我想露不露肚皮根本不該是重點,胡旋舞和肚皮舞各有著重,後者不諱言也有美妙之處。不過在個人的感覺裡面,胡旋、胡旋,那是青春少女的活潑,肚皮舞另種韻味和風情了。
不管大唐的胡旋舞究竟是個什麼樣,我的心中總有那種靈動的舞姿和信心滿滿的少女形象,那就是胡旋舞。
附圖
附圖為日人福田和彥在敦煌所攝近人想像中之胡旋舞。不必看衣著,僅看少女雙眉知道畫者心中的胡旋女非唐之仕女。唐女有畫眉之習。以今日眼光來看,畫眉並無美感。
大唐三舞分別是胡旋舞、公孫氏劍舞以及霓嫦羽衣舞(曲)。以前兩者最具唐文化特色。一為多元文化,一為尚武精神。者皆以快著名。胡旋舞以圓弧之快的藝術流傳,公孫氏劍舞則以動靜有致為特色。前者有白居易的詩記述,後者杜甫也有詩來描述(公孫大娘劍器行)。
杜甫並未真的看道公孫氏舞劍,他看到的是公孫徒弟的舞劍。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應該就是本舞的特質。舞者著朱衣。益增美麗。杜甫心中所蓄耗字甚多,所以採用了歌行體,也就是長詩詩體,所以稱為劍器「行」。
杜甫詩如下:
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 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颺颺。與余問答既有以, 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 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 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 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繭荒山轉愁疾。

公孫氏劍舞

-----------------------------
甘肅省歌舞劇院的演員表演舞蹈《胡旋舞》。(新華社資料照片)
除了胡旋舞、胡騰舞以外,為人所知的還有劍器、稜大、柘枝等,相反地動作緩慢柔和的軟舞有涼州、甘州、蘇合香、綠腰、屈柘等,但是這些舞蹈的具體內容幾乎尚未明朗。
在酒場陪侍且擅長歌舞樂曲的胡姬,應該是比較適合輕柔的曲調和優雅的舞蹈。但是,在高級酒場或酒樓應該會出現能夠跳如此充滿魅惑的胡旋舞的胡旋女,所以胡姬當中也必定存在著胡旋舞的高手吧。
《胡騰兒》 李端(中唐詩人)
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
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
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
……………
(白話譯文)
李端的詩光是往下讀就能夠感受到氛圍,因此這裡省略白話譯文。舞者是胡人出身,從「肌膚如玉般光滑白嫩,鼻子高挺如錐」的形容可知應該是高加索人種的特徵,可是若考慮到他是出身於粟特人聚集地的涼州(武威),大概可以斷定舞者為粟特人。甚至,從下面的詩中,可以看到舞者乃是石國即塔什干出身的胡兒,更可以確定是粟特人。
胡騰勇猛略見雄風
《王中丞(王武俊)宅夜觀舞胡騰》劉言史(中唐詩人)
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
織成蕃帽虛頂尖,細疉毛胡衫雙袖小。
手中拋下蒲萄盞,西顧忽思鄉路遠。
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
四座無言皆瞪目,……………
(白話譯文)
中國之人少見(索格底亞那的)塔什干出身的胡兒,
蹲在酒桶前跳舞時如鳥兒般敏捷,
用色絲或金絲編織的蕃錦(異國錦)帽子是中空而頂尖,
高級棉織品的異國風衣裳兩袖窄細。
舞動的手拋下喝完的葡萄酒杯,
往西望時,腦裡忽然掠過故鄉的遙遠路途。
身體躍跳舞動,像車軸般的旋轉,裝飾(鈴鐺等)的皮帶發出聲響,
俐落的舞步更凸顯出繽紛柔軟的皮靴。
滿堂的賓客不發一語,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欣賞著,
……………
胡旋舞、胡騰舞的故鄉 - 兩岸藝文 - 旺報 http://bit.ly/2PVOGo0
過去,胡騰舞多被認為是女子舞蹈,但是我認為這是男子舞蹈。胡兒胡騰兒的「兒」並不是男女兒童的意思,應該是指男性,而胡兒是與胡姬呈現對比的詞語吧。胡騰舞是激烈跳躍的舞蹈,舞者是頭戴用華麗花樣或珍珠裝飾的粟特傳統三角帽,身穿的輕衫或胡衫是由高級棉布或絹製成、像彩色襯衫般的薄裳,腰間繫有葡萄唐草紋的皮帶,為了方便行動而腳穿柔軟的靴子。還有,舞者會隨興在中途停止跳舞,拿杯葡萄酒一飲而盡,再帥氣地丟掉酒杯等的橋段。
動作激烈的健舞,除了胡旋舞、胡騰舞以外,為人所知的還有劍器、稜大、柘枝等,相反地動作緩慢柔和的軟舞有涼州、甘州、蘇合香、綠腰、屈柘等,但是這些舞蹈的具體內容幾乎尚未明朗。在酒場陪侍且擅長歌舞樂曲的胡姬,應該是比較適合輕柔的曲調和優雅的舞蹈。但是,在高級酒場或酒樓應該會出現能夠跳如此充滿魅惑的胡旋舞的胡旋女,所以胡姬當中也必定存在著胡旋舞的高手吧。
將胡旋舞的舞者胡旋女作為貢品獻給唐朝的有康國(撒馬爾罕)、米國(弭秣賀)、史國(羯霜那)等,都是索格底亞那的國家。在白居易的《新樂府》裡,胡旋女是康居出身,然而把綠洲都市國家的康國與遊牧民族的康居混淆在一起是當時的通病,毫無疑問地這裡一定是指康國出身。儘管如此,康國也經常成為索格底亞那的代名詞,從各種史料可窺見位於索格底亞的有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都市國家聯盟與以布哈拉為中心的都市國家聯盟,分成兩派勢力。因此,白居易說的是康居並非康國,說不定意思指的是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都市國家聯盟。
胡人舞姿處處可見
關於胡姬的「胡」容易造成文學研究者或一般讀者的誤解,因此石田幹之助在論述上相當謹慎,他也明確指出胡旋舞、胡旋女的「胡」簡潔了當就是指粟特的「胡」。因此,這些胡旋女當然也被歸屬於胡姬的類別。在敦煌壁畫當中,跳著胡旋舞的女性是作為佛教壁畫的一部分而描繪的,因此容貌上像菩薩般較為中性,難以掌握其人種特徵,但是比起蒙古人種,應該可以判定為高加索人種。
可以看到胡旋舞、胡騰舞的場所,除了宮殿或貴族的宅邸、熱鬧市街以外,地方都市的藩鎮(節度使、觀察使等)宅邸也可看到。節度使是盛唐以後設置的地方軍政長官,觀察使是地方民政長官,前者身兼後者掌握全權的情形也不在少數。詩人劉言史是在王中丞的宅邸內舉辦的豪華宴會上看到胡騰舞的,而王中丞就是指王武俊。王武俊雖然有漢名,實際上是契丹族出身,最初是跟隨史思明的武將李寶臣(本名為張忠志)而發跡的人物。安史之亂後,在所謂的「河朔三鎮」有勢力的武將們受封領地,其中之一的李寶臣成為初代的成德軍節度使,建中二年(七八一年)李寶臣歿後,由王武俊繼承職位,也被任命為御史大夫。但是,這首詩裡的王武俊被稱為中丞即御史中丞,應該是成為節度使之前的事情。這樣的話,王武俊的宅邸是位於成德軍節度使的根據地恒州(之後的鎮州、現今河北省正定縣)內,而這首詩應該是七六○年代後半至七七○年代的作品,歌詠在宅邸內看到的景象。
-------------------
細談《刺客聶隱娘》之二:胡旋舞

作者:蒲鋒 - 四, 2016-04-07 00:39
這裡再談多一項與《刺客聶隱娘》影片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從中可以見到侯孝賢的獨特態度。那是影片後段(藍光碟標出時間: 01:17:41-01:19:35 ),張震飾演的田季安擊鼓,瑚姬與一眾舞姬在他面前跳舞。田季安興之所至,從席上下來,與瑚姬共同旋舞相擁。
對於唐代文化稍有涉獵的,自然看得出舞姬跳的是胡旋舞。胡旋舞是唐代一種有名的舞蹈。談唐代舞蹈的書,都會提到胡旋舞。白居易便有首〈胡旋女〉的詩,常被談胡旋舞的人引用。但是白詩有名之餘,卻有不少問題,為免先入為主,這裡先引時代更早的另一首詩,那是盛唐詩人岑參(715-770)的〈田使君美人如蓮花舞北旋歌〉[1],這首詩雖然沒有用「胡旋」之名,但今天學者普遍接受它所描述的便是胡旋舞:
如蓮花,舞北旋,世人有眼應未見。
高堂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
此曲胡人傳入漢,諸客見之驚且嘆。
曼臉嬌娥纖復穠,輕羅金縷花蔥蘢。
回裙轉袖若飛雪,左旋右旋生旋風。
琵琶橫笛和未匝,花門山頭黃雲合。
忽作出塞入塞聲,白草胡沙寒颯颯。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見後見回回新。
始知諸曲不可比,《採蓮》《落梅》徒聒耳。
世人學舞祇是舞,姿態豈能得如此
在岑參之時,胡旋舞看來還未流行,岑參便說「世人有眼應未見」,他是把它當作新鮮事物來敘述的,實際它連名字也未固定下來。但其特色也是很清楚的,那是舞蹈以旋轉為其特色。而且是「此曲胡人傳入漢」,足證這是胡人傳入的舞蹈。
到中唐白居易(772-846)時,白詩〈胡旋女〉[2] 除了描述了該舞,更把玄宗楊貴妃故事結合起來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絃,手應鼓。
絃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鬬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白居易的詩友元稹,也作過一首與白唱和的〈胡旋女〉[3]:
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
旋得明皇不覺迷,妖胡奄到長生殿。
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
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
驪珠迸珥逐龍星,虹暈輕巾掣流電。
潛鯨暗噏笡海波,迴風亂舞當空霰。
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才人觀者相為言,承奉君恩在圓變。
是非好惡隨君口,南北東西逐君盻,
柔軟依身看佩帶,徘徊繞指同環釧。
佞臣聞此心計迴,惑亂君心君眼眩。
君言似曲屈為鈎,君言好直舒為箭。
巧隨清影觸處行,好學春鶯百般囀。
傾天側地用君力,抑塞周遮恐君見。
翠華南幸萬里橋,玄宗始悟坤維轉。
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
元白二人喜歡用同一題目作詩,已是文學史的常識。這兩首〈胡旋女〉都用了胡旋舞作題材,也連繫到唐玄宗,楊貴妃和安祿山,而且都把胡旋舞作為腐蝕了玄宗的玩習。但是頗有近人質疑,胡旋舞在天寶時,不如二人描述的那樣流行,否則岑參也不會當新鮮事物來寫。但胡旋舞是胡人傳入,以旋轉為主,則三詩都寫得很清楚。
白詩有一個很易教人誤會之處。白詩「胡旋女,出康居」句,在日本學者石田幹之助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胡旋舞小考〉中,指胡旋舞應出自唐代的康國,但康國並不是漢朝的康居(今哈薩克)。康國的位置應是今天烏茲別克的撒瑪爾罕(Samarqand)。只是唐代偏以漢代的康居稱呼實在是另一處地方的康國。
既然知道是胡旋舞是烏茲別克撒瑪爾罕傳入的舞蹈,難免順便看看烏茲別克有甚麼民族舞,會否有旋身,現在要找,還挺方便:
這是我在 YouTube 找到的其中一段烏茲別克民族舞,也有不少一些旋轉動作。但我們當然不能遽爾說胡旋舞就應是這個樣子。唐代的胡旋舞是怎樣的,只有文字記載,已不可能重現,也有些圖象文物作供參考,但舞蹈最重要的動作根本不可能傳留下來。不能指今日的烏茲別克的傳統民放舞蹈即當日的胡旋舞,烏茲別克的民族舞只可提供些參考,方便今人想象作重新構造而已。
說回電影《刺客聶隱娘》,它以胡旋舞來呈現唐代胡風之盛。特別魏博田家,亦是胡將之後,故此安排了田季安豪邁地擊鼓及與舞姬共舞。這都見到導演和編劇對唐代的風俗習慣是用心考究的。不過胡旋舞不算冷僻的歷史文化知識,不如唐代的宵禁少人知,在過去的影視作品已有所見,在這方面《刺客聶隱娘》並沒有開創性,這篇文章並非只是說它對歷史的講究,也不想深究胡旋舞應是甚麼樣子,《刺客聶隱娘》有多準確或有沒有失誤,而是想通過影片對胡旋舞的獨特處理來看影片的一些風格特色。
以下一段,是某部以唐玄宗為主角的大陸電視劇,關於胡旋舞的片段:
情景有點相似,這裡是皇帝見愛妃跳得好,也下去一起共舞。這裡並不是要比較兩者何者接近唐代的胡旋舞,更不想說兩個舞者誰人跳得好。而是看兩者整場戲的取向。這部大陸電視劇的取向是明顯的,其取態也可以說是大多數商業片慣見的處理:那是今人用一種異色和獵奇的眼光來看古代。既然知道唐代有種特別的舞蹈「胡旋舞」,這是一個唐代的特色,要讓觀眾感受到唐代這一特別習俗,就要舖排出一個特別的場面,讓觀眾感受到這種舞蹈的特別。於是除了編舞之外,還要用群臣全場起立鼓掌加高聲叫好來襯托出這個舞蹈的重要和精采,因為它是「特別」的胡旋舞。
這種異色的獵奇眼光,我們在十九世紀歐美的冒險歷奇小說常會見到。延續到荷里活過去的電影,拍攝的東方也自有一套呈現異域情調(exotic)的手法。例如《國王與我》,為了呈現獨特的泰國風情,自會編排一場有特色的泰國傳統舞蹈表演一樣。習慣了這套外國人眼中製造東方特色的方法,即使今天東方人拍自己的過去,也同樣可以用這種獵奇的眼光和手法去拍古代,香港片這方面襲用得尤其明顯,無論徐克或成龍,拍中國古代的東西,也常會有種獵奇,異域情調的手法。
《刺客聶隱娘》風格特別之處,正是它用一種「平視」的角度去拍攝胡旋舞。整場戲開始的鏡頭,前景是舞姬在跳胡旋舞,但重心是後景打鼓的田季安(張震)。然後鏡頭跳到樂隊,橫移到宴會的人吃東西。再跳另一方飲宴的人在互相敬酒。再跳回田季安角度看舞姬,未幾田季安興起自己也下去跳舞,與瑚姬互相旋舞。胡旋舞從沒有變成整場戲的重心,不是一場給觀眾看的民俗舞表演,它是戲中田季安的一場生活即景。田季安和舞姬都不是參加《全美一叮》,表演自己有多厲害,去博取全場讚嘆。所以,用舞者跳得有多好來衡量這場戲是否用心是不適合的。只要舞者跳出一定水平便可以了,因為那只是魏博一地的一個姬妾和女伶的表演水平,不必是也不應是出類拔萃驚為天人的舞蹈演出。
要解釋這種風格,不妨引述一下影片編劇謝海盟提到的一個小故事。她在《行雲記──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中提到影片的美術組常令侯孝賢很生氣,因為達不到要求。其中最極端一項是製了一柄男人也扛不動的三十公斤鐵傘給婢女扛著為主母遮蔭。「侯導發洩畢鐵傘造成的滿腔怒火,冷靜下來,直指出美術組的根本問題:『他們(美術組)從來沒把東西想成是實用的來做。』
點篝火,沒真心想到要照明;製弓製箭,壓根不覺得是可以打鬥的兵器;打造鐵傘,可曾想過這玩意兒是要讓人舉著走路的,更何況舉傘的還是柔弱女子!類似的問題在先前的中影室內戲也層出不窮,聶府內部的陳設,美術組怎麼調整都不對勁,當時侯導即講明了,問題核心在於美術組並未把聶府當成真正的生活空間去陳設。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個人在裡頭住十天半月,那感覺就很對了。』」(謝海盟:《行雲記──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頁156)
侯孝賢要拍的,是一個角色們真實生活著的世界,而不是用今人異樣的眼光,看古代如何離奇異色的世界。表面上這是一個很簡單甚至普通的道理,但是放諸中國電影中,卻非常罕有地做得那樣徹底。《刺客聶隱娘》就是由這種生活上實感的要求,架構出它整部戲迥異獨特的風格基調。細談《刺客聶隱娘》之二:胡旋舞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http://bit.ly/2PTq7bD

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

-----------------


胡旋舞的各種了解一下
2018-02-10 由 一朝動墨 發表于歷史
電影《妖貓傳》中的盛唐場景令人神往,而張天愛跳的胡旋舞也美輪美奐,吸睛異常。胡旋舞最初由南北朝時傳入中原,並在唐朝盛行,它是從西域的康居(今哈薩克北部)傳來的民間舞,在唐朝屬於健舞,背景樂旋律律動明快,旋轉騰挪幅度大,身嬌體弱的還不一定跳得了。
取圖自妖貓傳
電影中的重要人物楊貴妃在歷史上也曾跳過胡旋舞,正是因為她這一跳,胡旋舞才風靡全國的,當然,這也跟唐朝時政經繁榮的時代背景分不開關係。而安祿山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也討好楊貴妃,跟隨她學習胡旋舞,一併跳給唐太宗看,從此步步高升,最後甚至以外族的身份被封為郡王。
記錄片《大明宮》-繁華如夢 安祿山楊貴妃共舞胡旋舞
《舊唐書 安祿山傳》云:「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大唐榮耀》這劇中的安祿山大腹便便根本轉不成風,也哄得唐玄宗眉開眼笑。
《大唐榮耀》安將軍的胡(辣)旋舞
皇帝看胡旋舞多半在寬敞亮麗的宮殿中,那尋常百姓要看胡旋舞去哪看呢?
李白有句詩「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茶坊酒肆,蕭鼓萱萱,文人墨客去得,達官貴人去得,尋常百姓也去得。《西域余聞》里有一篇專門講的是長安的波斯美女,就是指外族的胡姬。高鼻深目的美人身著羅衣攬客、斟酒、跳舞十分忙碌,書里稱有一個表示在酒肆中招呼客人的詞為「當盧」也是「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詩中的「當壚」,作者(日本的華裔作家陳舜臣)了解釋義後稱「盧」是四面隆起的形狀,那中間凹陷的地方就是胡姬起舞的吧檯。
《樂府雜錄》有一段關於胡旋舞表演形式的描寫「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於一小圓毬字上之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毬字上。」作者認為毬字應是筆誤,正確為「毯」,胡姬應在小圓毯上旋轉偏飛。網上也有資料稱不是筆誤,就是圓毬,是胡旋舞的衍生表演形式,提高難度以增加觀賞性。就筆者看到的影視劇中,在圓毯上的胡旋舞已是少見,更別提圓球上了的。
另外一個爭議是胡旋舞的服裝。筆者在某乎上看到有人提出在《通典》康國樂中記載「舞二人,緋襖,錦袖,綠綾渾襠褲,赤皮靴,白褲奴。」而在《來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華栗特人研究》有記載「都為女性,頭上或戴冠,或束高鬢,多上身裸體或半裸,甚至裸腹,束腰,裸臂著釧,頸著項圈,手握長巾,裸足。」而敦煌壁畫中胡旋舞的舞者裸露面積也都挺大。也許從西域傳入大唐後,按照舞者的自主選擇,服裝形式有點改動也未可知,純屬猜測。
影視作品中涉及到的胡旋舞畫面多是華衣附體,受表現的朝代背景或者其他約束,只要展現美即可。除了張天愛之外,迪麗熱巴也在《風中奇緣》里舞過一段胡旋舞,眼波流轉,嫵媚靈動。
---------------------
胡旋舞或胡騰舞都是男女皆可跳的舞蹈,既可獨舞、也可對舞。 畫中的這位男子就是一位唐代的男dancer
中亞當地到現在還是流行跳一種一直轉圈圈的舞,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沒有受過訓練的人真的很難把關節鬆成那樣…….不信的話,你就練練看啊!太難的我也不要求了,以下這個基礎入門版就練練看吧!
練得成的話,好啦,你如果不幸穿越成胡姬的話,可能還可以有點救吧。
餘論
總之,在唐代要當一個閃亮耀眼的胡姬,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有沒有胡姬可以爬到唐帝國的高層呢?一定要說的話,倒是有一個,就是唐玄宗的妃子曹野那姬,曹氏有可能來自於中亞的曹國,而野那是粟特語,意思是「最喜歡的人」,姬應該是她的稱號,也就是說,她可能是沒有名份的姬人,而且侍奉玄宗時,玄宗可能已經快七十歲了。
即便如此,她替玄宗生了一個小女兒,玄宗雖然兒女成群,但是對這個小女兒特別憐愛,可能怕太疼愛而使女兒夭折,故意取了個低賤的小名。在玄宗晚年時,這個小女兒還沒出嫁,年近八十的老爹很擔心女兒的未來,特別將小女兒託付給當時的太子(玄宗的孫子),希望孫子以後即位可以善待這個小姑姑
為什麼唐玄宗不把女兒託付給當時的皇帝?原因不得而知,或許是孩子太小,也或許是這孩子的母親是胡人、而且是造成安史之亂的粟特人,在安史亂後強烈的排胡情緒下,不好給這孩子一個名分吧?
但是史書上只記載了曹野那姬的女兒,對於這個唐史上唯一的胡人妃子,並無其它的記載。她有可能在安史亂中流落民間,也有可能死於難產或者死於亂中,不管是哪種結局,在安史亂後的幾年,唐帝國對胡人採取了極端的打壓、報復與屠殺。
在安史之亂根本沒波及的揚州,迎合上意的官員封起城門,縱容兵丁屠殺胡人,那麼他們怎麼辨認胡人呢
高鼻深目、不像漢人的就是胡人,那一天,揚州城殺了數千胡人。
一個人可以冷靜理性,但是一群人就很容易衝動愚蠢,存了分別彼此、分別你我、分別族群的心時,什麼胡漢一家、華夷同堂都只是好看的那一面而已。穿越到唐代千萬不要做的五種人(3):胡姬 | 故事 https://gushi.tw/?p=5759


唐代健舞之《胡旋舞》
2016-11-04 16:15:57 | 分類:舞蹈  [轉載]
唐代舞蹈主要分為健舞、軟舞兩種,健舞主要表現矯健之美;軟舞主要表現柔和之美。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屬於唐代舞蹈中的健舞。 胡旋舞的特點是動作輕盈、極速旋轉、節奏鮮明。 胡旋舞是因為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 胡旋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
關於胡旋舞的傳入,史書中多有記載,主要來自西域的康國、史國和米國等。 白居易曾寫長詩《胡旋舞》,將胡旋舞女的姿態神情躍然紙上: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
詩中說,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像雪花空中飄搖,像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左旋右旋不知道疲憊,千圈萬轉個不停。 轉得那麼快,觀眾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 這種描寫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點。
-------------------------
白居易《胡旋女》賞析
斯蒂芬的小屋 2018-04-14 08:01
白居易《胡旋女》賞析
胡旋女,胡旋女。 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 回雪飄颻轉蓬舞[3]。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4],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5],臣妾人人學圜轉[6]。 
中有太真外祿山[7],二人最道能胡旋。 [7]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8]。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9]。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10]。 
從茲地軸天維轉[11],五十年來制不禁[12]。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注釋
[1]胡旋女:跳胡旋舞的舞女。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 胡旋舞的特點是旋律快、節奏快、轉圈多而難分面背。 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 《新唐書·禮樂志》載:「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 」。 
[2]
戒近習也:要制止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 白居易認為,當年唐玄宗就是貪戀這種胡舞導致了安史之亂。 現在胡旋舞依然盛行,作者寫這首關於胡旋舞的新樂府,就是要今日君主以此為戒。 白居易的新樂府結構上有個特點,叫做「篇首標其目,卒章顯其志」。 即,開頭點明寫此詩的目的,詩歌結尾處再點明創作的主旨。 「戒近習也」即是「篇首標其目」。 
[3]回雪飄颻轉蓬舞:形容表演者在急速的旋轉(這也是胡旋舞得名的原因),像流風中飄颻的廻雪和旋轉著的蓬草。 回雪,同「廻雪」;
飄颻(yáo),風吹飄蕩之狀;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 《文選·曹植<雜詩>》:「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 」
[4]康居(kng
qú):古西域國名。 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古康居即今日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一帶。 
[5]天寶季年時欲變:天寶末年社會風氣產生巨大變化。 「天寶」,唐玄宗年號,從天寶元年(742)到天寶十四年(755)。 「時欲變」,指天寶末年綱紀敗壞。 
[6]圜轉(huán):旋轉。 清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參兩篇》:「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 」
[7]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宮內有楊玉環,宮外有安祿山,兩人最善於跳胡旋舞。 太真:貴妃楊玉環號。 楊玉環(719-756),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 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 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唐玄宗第十八子)。 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舊唐書·後妃傳上·玄宗楊貴妃》:「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安祿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軋犖山, 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祿山為平盧兵馬使,以賄賂交結唐廷派往河北的禦史,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稱許與寵信。 歷任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兼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又兼河東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 受封為東平郡王。 天寶十四年發動叛亂,攻下唐王朝首都長安,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據《舊唐書·安祿山傳》:「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但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楊貴妃會跳各式各樣的舞蹈,跳起快速多變的的胡旋舞來更是美豔絕倫。 
[8]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梨花園即梨園。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金雞障:畫金雞為飾的坐障。 
「天寶中,安祿山每來朝,上特異待之,每為致殊禮。 殿西偏張金雞障,其來輒賜坐。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養為兒:據《新唐書·後妃傳》:「時楊貴妃有寵,祿山請為妃養兒,帝許之」。 
[9]兵過黃河疑未反: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幽州(今北京市)發動叛亂,好大軍已渡過黃河,消息傳來,唐玄宗仍不相信,還認為是誣陷安祿山。 
[10]死棄馬嵬念更深: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 「念更深」,玄宗迫于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 
[11]地軸天維轉:指安史之亂給國家社會帶來巨大災難。 
[12]五十年來制不禁:指胡旋舞從康居國傳入中原後一直很流行。 從玄宗天寶年間到白居易寫此詩的憲宗元和年間(806—819)約五十多年。 
翻譯
跳胡旋舞的舞女,心隨著曲調的旋律,手隨著鼓點舞動。 鼓樂聲中舞動雙袖,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左旋右轉不知疲倦,千圈萬周還在轉個不停。 世上萬物都無可比擬,她的旋轉比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 一曲終了拜謝天子,天子開口褒獎。 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國,千辛萬苦從千萬裡外來到中原。 從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爭奇鬥豔甚至超過胡旋女。 天寶末年綱紀敗壞大臣和女子都學這種飛快旋轉的胡旋舞。 其中宮中的楊貴妃和外鎮安祿山,兩人的胡旋舞跳得最出色。 楊貴妃因善歌舞受寵,在宮中樂部梨園內冊封為貴妃。 安祿山則在宮中畫金雞為飾的坐障前被楊貴妃收為義子。 安祿山用胡旋舞迷惑了玄宗的眼睛,讓他分不清是非。 以至叛軍度過了黃河他還不信安祿山已反叛。 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 「念更深」,玄宗迫于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 從這以後國家發生天翻地覆變化,五十年來胡旋舞卻一直延續下去,胡旋女,請不要一味地跳胡旋舞,把我這首歌唱給賢明的君主聽讓他領悟。 
關於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它與《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舞》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樂舞。 盛唐時期,由於統治者在文化方面的包融和開放,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 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舞蹈方面則有渾脫舞、胡旋舞、胡騰舞等樂舞。 據有關記載胡旋舞來自西域的康居國:「開元初,(康國)貢鎖于鎧、水精杯、瑪瑙瓶、鴕鳥卵及越諸、侏儒、胡旋女子。 」(《新唐書·西域傳》)康居國即今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 (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則考證為今日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一帶:「哈薩克左部遊牧逐水草,為古康居」)。 據《新唐書·西域傳》:「康者,一日薩末鞬,亦曰颯秣建,元魏所謂悉萬斤者。 其南距史百五十裡,西北距西曹百余裡,東南屬米百里,北中曹五十裡。 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 君姓溫,本月氏人。 始居祁連北昭武,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蔥嶺,即有其地。 」據載,康國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對胡旋舞尤為醉心。 唐代曾在西域康國設置康居都督府。 當時西域康國、石國、米國等,都曾向唐王朝宮裡供奉胡旋女。 白居易在這首歌中也說「胡旋女,出康居」。 白居易的友人元稹在同題材詩歌《胡旋女》中則具體說是天寶末年:「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 
至於胡旋舞傳入中原的時間,上述的《新唐書·西域傳》說是「開元初」。 其即時間還可以推溯到更遠的南北朝的北周時代。 據《北周史》: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三月,派使臣攜帶重禮西出玉門關,向突厥可汗求婚,請求聘娶精通音樂舞蹈的阿史那公主為皇后。 當時突厥在準噶爾盆地一帶,是西域一個強大的部落,控制了西域城邦諸國,因突厥可汗也正想與強大的北周結好,所以應允了親事。 可汗深知女兒酷愛音樂,便將一支由龜茲、疏勒、安國、康國等地組成的三百人的龐大的西域樂舞隊,作為陪嫁送至長安。 他們帶來的樂器有五弦琵琶、豎箜篌、哈甫、羯鼓等,還有很多的舞女。 其中就很可能有善於胡旋舞的康國舞女。 不過,胡旋舞在中原廣為流行確實是在玄宗天寶年間,白居易和元稹的《胡旋女都著重強調了這一點。 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 
關於胡旋舞的服飾、音樂和舞姿,有關史料也有很多記載:杜佑《通典》卷146雲:「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胡旋的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和蹬踏動作,這就需要富有節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樂器伴奏。 因此胡旋舞的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這是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 《通典》卷146也記載:「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
一,銅鈸二」。 以鼓、笛、鈸等樂器伴奏。 這種舞姿和音樂伴奏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新疆少數民族歌舞。 現在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的民間舞蹈中,仍然保留著急速旋轉的特點。 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納格拉、冬巴鼓等)為主,舞者動作急轉起伏,歡快熱烈。 
胡旋女所穿為寬擺長裙,頭戴飾品,長袖擺,旋舞起來時,身如飄雪飛如,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 全身彩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以造成「回風亂舞當空霰」的效果。 元稹《胡旋女》詩「柔軟依身著飄帶,徘徊繞指同環釧」,
白居易《胡旋女》詩:「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皆是強調急速旋轉這一「胡旋」特徵。 在現存的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 全身彩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 胡旋舞進入中原後其表演形式又有所發展。 胡旋舞本來是在地毯上歌舞,後來發展為在一個小圓球上歌舞,將雜技和舞蹈揉合在一起:「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新唐書·禮樂志》);唐人段安節的《樂府雜錄》說得更具體:「胡旋舞居一小圓球于以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 ,其妙如此。 」有時甚至還同頂高竿鑽火圈等雜技結合在一起:「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元稹《胡旋女》)。 至於宋代《太平御覽》說胡旋舞是限定在一小圓毯子上起舞,應是把唐代「天竺舞」錯認為在宋代已失傳的「胡旋舞」。 在舞臺上鋪一小圓毯,舞者在毯上起舞,短裙長袖,下著長褲,身著佩飾,手著環玉,穿金戴銀,這正是「天竺舞」的常見特徵。 
胡旋舞傳入內地後,風靡一時,在宮廷尤為流行,元稹、白居易詩中還可以知道,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裡,在一時舞胡旋成風,成為當時最為流行、最為時髦的胡,學胡旋舞成了一時的風尚
胡旋舞的舞者多為女子,有獨舞、雙人舞,也有三、四人舞,後來也有男子善跳胡旋舞。 據《舊唐書·安祿山傳》雲:「(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這種時代風尚首先是由帝王的喜愛造成。 唐玄宗李隆基對於胡旋舞十分偏愛,他的寵妃楊玉環和寵臣安祿山,都善跳胡旋舞。 她跳起快速多變的的胡旋舞來多姿多彩,絕無倫比,唐玄宗為之傾倒。 有一次,楊貴妃領著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唐玄宗看到高興之處,接過鼓棰,忘乎所以地為貴妃擊鼓,竟把羯鼓都擊破了。 至於安祿山原是胡人,跳胡舞,自然是他的擅長。 他原姓康,說不定就是康居人。 白居易在詩中說玄宗在梨園歌舞中冊封善舞的楊玉環為貴妃,雖無多少史料支撐,但她在金雞障後收安祿山作養兒,玄宗並賜十萬「洗兒錢」,以及極度寵倖安祿山,以至叛軍已渡黃河,還認為是誣陷安祿山,這都是有歷史依據的。 
評析
白居易的這首《胡旋女》用誇張和比喻等手法,細緻的描繪了這個來自少數民族舞蹈的驚人之美。 交代了胡旋舞的產地和在中原風行的經過,以及善舞胡旋舞者如何受到唐玄宗的讚賞和器重。 必須指出的是,詩人雖然客觀地描述了此舞的驚人之美,但在主觀上對唐代君主如此沉溺于這種出自胡人的胡舞是持批判態度的。 就像他的代表作《長恨歌》一樣,寫此詩的目的也是在探討安史之亂為何會發生? 唐王朝如何會由開元盛世倒轉「地軸天維」,由盛轉衰的。 詩人認為唐玄宗沉溺于歌舞享樂,寵愛和重用善舞胡旋的楊貴妃和安祿山是重要原因。 白居易說他創作《長恨歌》的動機是「懲尤物,窒亂階」。 在這首樂府詩下也有個副標題「戒近習也」。 看來兩者的創作目的是相近的。 作為白居易的好友和新樂府運動的同道,元稹也寫了一首同題材的新樂府《胡旋女》。 詩的結尾雲:「君言似曲屈為鉤,君言好直舒為箭」,「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兩人的創作目的完全相同。 
《胡旋女》在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子為之微啟齒」,共十句。 主要是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 作者調動誇張、比擬、想像、渲染等多種藝術手法來描繪胡旋女的舞蹈場面,從開始「弦鼓一聲雙袖舉」,一直到結束「曲終再拜謝天子」。 其中主要突出快速旋轉這個胡旋舞的主要特徵。 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其旋轉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而且飛快地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千匝萬周無已時」。 
有人將詩中形容胡旋舞舞動速度之快的「奔車輪緩旋風遲」,誤解為在車輪上跳舞。 從現存史料看,胡旋應是在地面上進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風焉」。 
許多歷史記載也多突出這點,如杜佑《通典》說胡旋舞 「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舊唐書·安祿山傳》說
安祿山「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元稹的《胡旋女》描繪這一特點甚至比白居易《胡旋女》中更形象:「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 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 潛鯨暗吸笡波海,回風亂舞當空霰。 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轉得那麼快,觀眾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這種描寫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點。 此段的最
後一句「天子為之微啟齒」是個過渡,由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過渡到批判君王對胡旋舞的沉溺,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從而導致禍亂,唐帝國由盛轉衰。 
第二層從「胡旋女,出康居」到「死棄馬嵬念更深」。 主要寫玄宗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由此導致的安史之亂。 先交代胡旋女是從西域的康國。 說她們是被小國之君作為貢品獻給大唐天子千里迢迢來到長安。 然後,詩人筆鋒一轉,指出從康居來的胡旋女無法與中原的胡旋者「鬥妙爭能」。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是說天寶末年社會風氣逆轉,百官和民間皆以學胡旋舞為時尚。 「中有太真外祿山」以下八句則點出君主的喜愛是導致這種喜習胡風胡舞習尚的根源。 特別點出玄宗寵愛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祿山胡旋迷君眼」,「貴妃胡旋惑君心」是導致國家由治變亂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源。 其中「死棄馬嵬念更深」的「念更深」的含義更為深刻:它不僅暗示玄宗賜死楊貴妃是迫于無奈,也道出玄宗沉溺于歌舞的結局是既誤國又害己。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對這「念更深」過形象的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這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即探討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原因,批判當年曾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沉溺于胡旋舞導致安史之亂。 
第三層,從「從茲地軸天維轉」到結尾四句詩人認為,胡旋舞的盛行是「天寶季年時欲變」的徵兆,因為它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了一次大劫難,「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接著,點破創作主旨,勸誡胡旋女不要只顧著跳舞;也來唱一唱我寫的這首詩,給天子一些啟示,讓明君領悟這個歷史教訓。 作者不直接勸誡憲宗,而是對胡旋女發話,這是一種婉曲的表達方式。 比起元稹的《胡旋女》結尾直接譴責玄宗和直接告誡憲宗:「翠華南幸萬里橋,玄宗始悟坤維轉。 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表現手法要婉曲一些。 
但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是白居易的《胡旋女》,還是元稹的《胡旋女》,但安史之亂的爆發乃至唐王朝的由盛轉衰,歸罪於喜愛胡人的《胡旋舞》,這種看法是偏頗的,是胡人亂華這個傳統的大漢族意識表現。 即使像有的論者所分析的那樣「迷戀胡旋錯在唐玄宗本人,而不是罪在胡旋舞」也不完備。 唐王朝的由盛轉衰原因是多方面的,玄宗本人自然是關鍵因素。 但玄宗的誤國也是多方面的,譬如,開元末貶斥賢相張九齡等一批賢臣,寵倖李林甫、楊國忠等一批奸相,就是由開元盛世轉向天寶之亂的重要因素。 就是玄宗寵愛楊玉環,也不僅因為楊玉環善舞胡旋,還善跳唐代流行的各式各樣硬舞和軟舞,眾所周知,她跳玄宗改創的《霓裳羽衣舞》就更為知名,楊貴妃還擅長吹笛、擊罄、彈琵琶,能演奏很多曲調,甚至專業的樂工都比不上她。 唐玄宗在驪山西繡嶺上專門為她建造了一座翹角飛簷、造型華麗別致的「吹笛樓。 」。 況且,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也不是他導致唐王朝「地軸天維轉」的唯一原因,「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沉溺美色,「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的窮兵黷武,以及大興土木和賞賜無度已耗盡國家資財等皆是天寶年間主要病根。 就是寵倖安祿山,與安祿山善跳胡旋並無多少關係。 如前所述,唐王朝是個開放社會,出於對強盛國力的自信,它對包括舞蹈在內的各種外來文化都採取兼收並蓄,對胡舞渾脫舞、胡旋舞、胡騰舞等皆是如此。 任人方面也是大膽任用胡人,這並不始于唐玄宗,而是既定國策
開國君主唐太宗就有漢人胡人一視同仁的「大一統」的恢宏氣度,他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並認為「朕君臨四海,含育萬類, 一物所失,責深在予」。 推行胡漢一家已變成一種自覺行為而且帶著深深的責任感。 貞觀年間,突厥俟利苾可汗率眾歸附,有人以突厥「非我族類」,主張「居其故土」,或是「分其種落」以削弱其力量。 太宗則認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 人主但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類」,不但全其部落,安置在距京師不遠的河南,且封俟利苾為右武衛將軍(《資治通卷》卷148「唐紀」)。 這種胡漢一家的大一統思想,非太宗所獨有,也是唐朝諸帝的共同觀念。 有的學者曾作過統計:高祖李淵有女19人,其中7人嫁給胡族,占36%;太宗21女,有8位胡族駙馬,占38%;玄宗30女,5位嫁給胡族,占17%。 有唐一代,公主嫁給少數族首領共23人次;有宰相24人,來自15個民族,其中有匈奴人劉崇望,鮮卑人長孫無忌、宇文士及,契丹人李光弼,西域人李抱玉,沙陀人李克用,還不包括胡漢混血的杜鴻漸、裴光庭、楊收等人(湯勤篇、傅永聚《 唐代民族的混血及其社會功能》,《北方論叢》1994·3)。 以至朝中大臣開玩笑說:「可以歸矣,近日中書皆蕃人」(我們可以捲舖蓋回家了,你看現在的中書省都是胡人)
(計有功《唐詩紀事》)。 至於擔任州刺史的更多,椐郁賢皓《唐刺史考》,唐代共委剌史712人次,胡族為76人次,占10%強。 我們常傾慕盛唐氣象,看來盛唐氣象的形成不只是國力的強大、文化的繁榮和社會安定,還應包括帝王帶頭宣導所形成的民族心理上的相容和博厚。 到了玄宗時代,擔任藩鎮主要官員和邊防主要將領的胡人更多。 除了安祿山外,還有哥舒翰、李光弼等。 哥舒翰(? -757年)西突厥人,與安祿山同族,曾隴西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今青海西寧)使、天下兵馬副元帥。 安史之亂中,率兵20萬守潼關,阻擊同族的安祿山叛軍渡河,深得玄宗信任。 李光弼(708年-764年),契丹族人,官河東節度副使,在玄宗之子肅宗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安祿山受寵,與他善於偽裝,尤其是善於走後宮路線,善於巴結楊貴妃倒是有很大關系。
---------------
胡旋女,胡旋女。 心應弦,手應鼓
陳列于寧夏博物館的胡旋舞石刻墓門是1985年在鹽池縣蘇步井鄉一座唐代墓葬中發掘出土的,這在唐代墓葬中尚屬首次發現。 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唐代樂舞的珍貴資料,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出土時它是成套的兩扇緊閉的石門,單扇石門呈長方形,長88釐米,寬42.5釐米,厚5.4釐米,上下有圓柱狀榫,兩扇門面閉合處各有一孔,出土時用鐵鎖鎖扣。
在石刻墓門上,門正面鑿磨光滑。 在兩門上,各淺浮雕于一個跳胡旋舞的男性。 舞者深目高鼻,虯須鬈髮,胸寬腰窄,上著窄袖衫,下身穿貼腿緊裙,類似于現在的舞蹈服,腳蹬長筒皮靴,旋身揚臂對舞于一圓形毯上。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
影視劇再現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種樂舞,出自于西域小國康國,對其只有一些史書記載,並沒有實物佐證。 胡旋舞節拍鮮明、動作輕盈、急速旋轉,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 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
胡旋女所穿為寬擺長裙,頭戴飾品,長袖擺,旋舞起來時,身如飄雪飛如,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 全身彩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以造成「回風亂舞當空霰」的效果。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胡旋舞傳入唐代之後,長安城內幾乎是人人學跳胡旋舞。 唐玄宗李隆基對於胡旋舞十分偏愛,他的寵妃楊玉環和寵臣安祿山,為了取悅于玄宗,也常常在宮廷上眉飛色舞地跳胡旋舞。
影視劇照
有一次,楊貴妃領著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變的《胡旋舞》,她們穿著彩虹一樣美麗的衣裳,戴著飾有變幻無窮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轉起來象柳絮那樣輕盈,玉臂輕舒,裙衣斜曳,飄飛的舞袖傳送出無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興之處 ,接過鼓棰,忘乎所以地為貴妃擊鼓,竟把羯鼓都擊破了。
白居易以此作詩《胡旋舞》,全詩生動細膩刻畫了胡旋女美妙的舞姿,結尾筆鋒一轉,寫到胡旋舞的盛行是「天寶季年時欲變」的徵兆,因為它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了一次大劫難,「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明確指出創作詩作的目地是啟悟明主。 (七七文 八八圖)
附:白居易《胡旋舞》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 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此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
唐朝著名健舞──西域康國民間舞蹈──奔放健朗,旋轉快速的[胡旋舞]
2018/05/09 00:12瀏覽970迴響0推薦15引用0
唐朝著名健舞──西域康國民間舞蹈──奔放健朗,旋轉快速的[胡旋舞]
胡旋舞(英語:Sogdian Whirl),是唐代著名的舞蹈,主要來自西域遊牧民族。原為西域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出自昭武九姓地區,由康國等傳入。胡旋舞與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
南北朝至隋唐壁畫、石畫、胡俑有高加索人種男性跳胡旋舞,但也有西域胡人女子跳胡旋舞,《舊唐書·西域傳》、《新唐書·西域傳》和《冊府元龜》有不少西域諸國進獻「胡旋女」的記載。
唐代舞蹈種類繁多。按照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分為“健舞”、“軟舞”兩大類,這也是教坊樂舞的兩大類。 “健舞”指那些舞蹈動作風格健朗、豪爽的樂舞,著名的“健舞”還包括“胡騰舞”﹑“柘枝舞”和“劍器舞”等等。“軟舞”則是指舞姿優美柔婉,節奏舒緩的樂舞,著名的“軟舞”有“春鶯囀”和“綠腰”等等。
“胡旋舞”屬於“健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
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
據記載「胡旋女」為康居或康國(今中亞撒馬爾罕、哈薩克一帶)和中亞昭武九姓地區的進獻物品之一,說明了胡旋舞的起源自中亞一帶,但也有胡人男性跳胡旋舞。
胡旋女所穿為寬擺長裙,頭戴飾品,長袖擺,而且是在小圓毯上起舞,配合著琵琶、橫笛及鼓等樂器伴奏,揮動長袖,擺動柳腰,交替著左右快速旋轉,身如飄雪飛如,舞姿千變萬化。
《胡旋舞》傳入長安後風靡一時。除專門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等均善於表演《胡旋舞》。
現在中亞新疆一帶的民間舞仍保留胡旋舞的色彩。在舞動至高潮時,舞者常加快節奏地連續旋轉以抒發內心歡樂的激情。事實上,敦煌莫高窟220窟中唐代壁畫伎樂天急轉如風的舞姿圖和寧夏鹽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風姿。
胡旋舞的伴奏以擊鼓為主。其特點是快速連續地旋轉。《通典·卷一百四十六·樂六》和《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二》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隋代及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中均有《康國樂》部的記述。唐代的詩歌一般以詩意描寫該舞旋轉的美姿猶如迴雪飄颻,蓬草飛轉,羊角旋風,奔車輪盤狀。又舞姿縱橫騰踏應弦鼓,千匝萬轉而不停歇。而急速的旋轉舞動會令觀眾難分背面。
白居易曾作詩《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
回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
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天寶季年時欲變,
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
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
數唱此歌悟明主。
元稹亦有《胡旋女》
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覺迷,
妖胡奄到長生殿。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
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
虹暈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吸笡波海,回風亂舞當空霰。
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才人觀者相為言,
承奉君恩在圓變。是非好惡隨君口,南北東西逐君眄,
柔軟依身著佩帶,裴回繞指同環釧。佞臣聞此心計回,
熒惑君心君眼眩。君言似曲屈為鉤,君言好直舒為箭。
巧隨清影觸處行,妙學春鶯百般囀。傾天側地用君力,
抑塞周遮恐君見。翠華南幸萬里橋,玄宗始悟坤維轉。
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
唐代古典舞 「葡萄長帶舞胡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aulywVXQg
胡旋舞 唐明皇与赵丽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iSKMbjPz4
胡旋(古典舞女子群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GxPGjOYNM
胡旋女(古典舞女子群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QeB4oJahk
第23屆傳統暨藝術類金曲獎-胡旋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gS7KibJsY


這些西域舞蹈為何風靡大唐長安?
作者:劉曉
穿長窄袖舞衣的唐代舞俑。(公有領域)
小時候印象最深也最喜愛的就是新疆姑娘急速旋轉、彩裙和小辮子一起飛揚的舞蹈。據說這種舞蹈與唐朝時的「胡旋舞」有著密切的關係。史書記載,大唐時期,東西方的交流通過「絲綢之路」更加頻繁,一些來自西域的少數民族和歐洲人在湧入中國內陸的同時,也帶來了自身的藝術,比如舞蹈。比較著名的有來自里海薩爾馬提的阿連舞、來自拜占庭的拂林舞、來自石國的柘枝舞和胡騰舞、來自康居的胡旋舞等,而當時長安最流行的胡舞就是奔騰歡快的胡旋舞和胡騰舞。
「疾轉如風」胡旋舞
為什麼叫胡旋舞呢?唐《通典》卷146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舊唐書》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啞,赤皮靴,白啞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顯然,因為舞的特點是多旋轉蹬踏、疾轉如風,所以稱為「胡旋舞」。「康國」指西域的康居國,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遊牧逐水草,為古康居。」
史料載,胡旋舞從西域傳入中原後,成為當時最受人們喜愛的舞蹈之一,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盛行不衰。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寵臣胡人安祿山最擅長跳胡旋舞。據說楊貴妃跳的胡旋舞變化多端,令玄宗為之傾倒。可見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有獨舞,也有三四人、多人舞。不過,唐朝漢人女子能跳胡旋舞,漢人男子中有身分的人一般不跳。
莫高窟220壁畫中的跳舞的女子。唐朝初期。(公有領域)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詩作《胡旋女》中描摹了胡旋舞的舞姿和跳舞的人的神態。在鼓聲響起時,穿著粉紅色緊身寬袖上衣、輕紗長裙、紅皮靴和披著紗巾、佩戴首飾的胡旋女雙袖舉起迅速起舞,「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意思是像雪花一樣在空中飄搖,像蓬草一樣迎風飛舞,來回地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轉了無數個圈都沒有停止。此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意思是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慢,連急速的旋風也稍加遜色。
而元稹同名的詩作也描述道:「迴風亂舞當空霰。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意思是說,胡旋舞動作連綿,讓人看不出何處是開始、何處是結束。旋轉速度快得連跳舞的人的臉和背面都無法區別。
唐朝跳舞的女子。(公有領域)
如今,在新疆龜茲和敦煌的石窟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她們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十分美麗。與元、白詩中描寫的胡旋女是獨舞、是在地面上進行的不同,壁畫中舞女的腳下,畫有圓形的地毯。在建於唐初的第220號石窟壁畫上,描繪得尤為清晰。而在《新唐書‧禮樂志》中則記載:「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唐段安節著的《樂府雜錄》中也說:「胡旋舞居一小圓球於以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其妙如此。」
跳胡旋舞的人究竟是在地面上、圓形的地毯上還是在圓球上舞蹈呢?或許三者都有,至於在圓球上舞蹈的人的技藝更加高超。
「踏步騰跳」胡騰舞
與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不同,另一個來自中亞石國的舞蹈「胡騰舞」主要是男子獨舞。舞蹈雄健剛毅、奔放,又柔軟瀟灑。跳舞的人通常身穿窄袖衫,下穿條紋褲,腰間束著葡萄花紋的長帶,再將舞衣前後襟撩起來掖進腰帶中。跳舞開始前,跳舞的人先致辭,或者喝一杯酒,把酒杯摔碎在地,然後起舞。
跳舞的人通常是在一塊圓形或方形的小地毯上跳躍騰踏,變化身姿,但雙腳不離地毯。唐朝詩人李瑞在一次觀看胡騰舞的表演後,寫下了詩歌《胡騰兒》:
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
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
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
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興。
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
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
環行急蹴皆因節,反手叉腰如卻月。
絲桐忽奏一曲終,嗚嗚畫角城頭髮。
胡騰兒,胡騰兒,胡鄉路斷知不知?
李瑞的這首詩歌告訴觀者:一、跳舞的人來自涼州,外貌特徵是肌膚白皙、鼻子高挺;他穿著桐布輕衫,繫著葡萄長帶,戴著珠帽,穿著軟靴。
二、舞蹈動作的特點是:揚眉動目、東傾西倒、環行急蹴和反手叉腰,臉部表情和體態語言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但見他面目表情生動,揚眉轉目,同時身子在花氈上踏步騰跳。他一會兒像醉酒似的左右傾倒,長靴不停地在燈下閃動;一會兒又跳起來做了一個騰空動作。因為動作激烈,而使得他汗流浹背、胡帽歪斜。
三、從「帳前跪作本音語」一句看,在舞蹈表演前,跳舞的人用胡語致辭。舞蹈結尾,從城頭傳來了樂器畫角的聲音,引起了跳舞的人的思鄉之情。最後一句慨嘆他們四處漂泊的命運:「胡騰兒,胡騰兒,家鄉路斷知不知?
結語
從舞姿上看,「胡騰舞」和「胡旋舞」有著很大的區別,一個是「騰」急蹴地跳騰;一個是「旋」,飛速地旋轉。它們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後,很快受到了生活富足、樂觀開朗的大唐百姓的喜愛,並風靡長安,同時還被引入宮廷,成為宮廷樂舞。大唐廣闊的胸襟怎能不令後人歎服?!@*#

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


中國舞:唐朝《胡旋舞》
作者:茹之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經變舞伎,描繪胡旋舞的壁畫。(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8-17 8:41 PM       標籤: 中國舞, 漫談中國舞, 胡旋舞, 茹之
《舊唐書》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褲,赤皮靴,白褲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樂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銅拔一。」從中可知,康國樂的俗稱就是「胡旋舞」,舞的特點是疾轉如風。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詩作《胡旋女》中說,該舞蹈來自於西域的康居國,胡旋舞女是在天寶末年獻給唐皇的。《新唐書·西域傳》中亦記載,當時的康國、史國、米國(屬中亞一帶)都曾向唐朝宮廷裡送胡旋舞女。
「康者,一曰薩末鞬,亦曰颯秣建,元魏所謂悉萬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餘里,東南屬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溫,本月氏人。始居祁連北昭武,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蔥嶺,即有其地。」據載,康國「人嗜酒,好歌舞於道」,他們對胡旋舞尤為醉心。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遊牧逐水草,為古康居。」胡旋舞大概就是古代哈薩克人的民族舞蹈。
為什麼叫胡旋舞呢?據說是因為這種舞蹈節拍鮮明,奔騰歡快,而且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唐《通典》卷146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中描繪胡旋舞的壁畫。(公有領域)
關於胡旋舞的舞姿和神態,我們不妨從白居易和岑參的詩歌《胡旋女》中了解一二。
胡旋舞的伴奏樂器以鼓為主。在弦鼓聲響起的同時,胡旋女雙袖舉起迅速起舞,「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註1),意即像雪花一樣在空中飄搖,像蓬草一樣迎風飛舞,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轉了無數個圈都沒有停止。此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註2),意即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慢,連急速的旋風也稍加遜色。而穿著短裙長袖緊身舞衣、腰間束著佩帶、下著綠褲、紅皮靴、披著輕柔紗巾、佩帶著許多裝飾品的舞蹈者,也愈加顯得美麗動人。在飛旋的舞蹈中,觀眾已經是「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註3),連觀者也眼花繚亂,分不清楚胡旋女的臉和背了。在新疆龜茲和敦煌的石窟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她們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綵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十分美麗。
那麼,胡旋舞的舞蹈者究竟是在地面上、圓形的地毯上還是在圓球上舞蹈呢?《新唐書·禮樂志》中描述胡旋舞的表演者「立球上,旋轉如風」,唐段安節著的《樂府雜錄》也說「胡旋舞居一小圓球於以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其妙如此」。但元、白二詩中描寫的胡旋女是獨舞,是在地面上進行的,並沒有提到立在球上表演。或許胡旋舞的表演形式並不止一種,前一種可能加入了一些雜技技巧。宋代《太平御覽》說胡旋舞是在一小圓毯子上跳的。在地毯上跳舞是西北少數民族的習慣,所以也不能排除胡旋在毯子上跳的可能性。
史料載,胡旋舞從西域傳入中原後,成為當時最受人們喜愛的舞蹈之一,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盛行不衰。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寵臣胡人安祿山最擅長舞胡旋,據說楊貴妃跳的胡旋舞變化多端,令玄宗為之傾倒。可見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有獨舞,也有三、四人舞。不過,唐朝漢人女子能跳胡旋舞,漢人男子中有身分的人一般不跳。
註釋:
(1)白居易《胡旋女》。
(2)白居易《胡旋女》。
(3)元稹《胡旋女》。


漫談中國舞:唐朝之「胡騰舞
作者:茹之
線摹石板浮雕,來源是隋朝官員虞弘墓(於今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石槨。上面宴飲中舞蹈的浮雕,正是胡騰舞。 
更新: 2019-09-21 8:35 PM    標籤: 中國舞, 漫談中國舞, 胡騰舞, 茹之
如果說「胡旋舞」更多的是由女性表演的話,那麼唐代時另外一個從西域傳來的舞蹈「胡騰舞」就完全是男性舞蹈了,它體現了男子豪放、粗獷的性格。段安節的《樂府雜錄》把「胡騰舞」列為唐代舞蹈中的健舞一類。為什麼叫胡騰舞呢?大概是因為該舞蹈以跳躍見長,以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為主,故名「胡騰」。
我們不妨先從唐代詩人李端的《胡騰兒》和劉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兩首詩中窺見胡騰舞舞蹈者的穿著、舞姿和神態。
穿戴
《胡騰兒》一詩開始就寫道「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舞蹈者的形象躍然紙上,是個皮膚白皙、鼻梁高聳的涼州人,穿的是質地柔軟的桐華布輕衫,長長的,前後都卷了起來,腰間還束著有葡萄花紋的長帶。《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中也說舞蹈者是「石國胡兒」,「細氍胡衫雙袖小」,穿的是毛織胡衫,兩袖緊小,戴的是尖頂蕃帽,上有花紋。
唐朝 玉雕胡舞人。(公有領域)
舞姿
「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1)也就是在舞蹈表演開始前,舞蹈者先用本民族的語言致語,然後整整衣袖,開始起舞。
《胡騰兒》中「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一系列詩句形象描繪了舞蹈者的舞姿、神態。他面目表情生動,揚眉轉目,同時身子在花氈上踏步騰跳。他一會兒像醉酒似的左右傾倒,長靴不停地在燈下閃動;一會兒又跳起來做了一個騰空動作。因為動作激烈,而使得他汗流浹背,胡帽歪斜。
《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一詩中也描繪了舞蹈者蹲身騰跳,急如飛鳥。當他「跳身轉轂」時,身上佩帶的寶帶發出了聲音。
對於舞蹈者奔放、高潮的舞姿,觀者是「四座無言皆瞪目」(2),可見舞蹈者技藝非常高超。
詩的形象描繪也透露出了胡騰舞的動作主要在腿部。古代西域舞蹈強調使用的舞步種類繁多,如移步、蹉步、碎步、踏步、跺步、以及各種跳躍步等。該舞蹈應該形象地體現了這一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北朝綠釉印花人物扁瓶。(公有領域)
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北朝綠釉印花人物扁瓶上,有一幅表現胡騰舞的舞蹈圖像。舞蹈者身穿翻領窄袖長衫,腰間繫帶,足蹬靴子,完全是西域龜茲人的裝束。另外,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西安東郊東壁挖掘的樂舞圖,也展現了胡騰舞的姿容。根據這幅畫,可以看到一個深目高鼻、滿臉鬍鬚、頭包白巾、身穿長袖衫、腰繫黑帶、腳穿黃靴子的中年男子,正在跳舞。兩旁各鋪著兩塊地毯,有九名樂工,兩名歌者伴唱。
史料記載,跳胡騰舞比較有名的舞蹈家有西域安國舞蹈家安叱奴、胡人安祿山等

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胡姬胡旋舞-胡騰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

 


昭武九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eUTyVj
昭武九姓,亦稱九姓胡,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西域河中的粟特民族和國家及其來華後裔之統稱,為維吾爾族與回族等中國西北少數民族的族源之一。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書》,又有包括穆、東安、畢、沛捍、那色波、烏那曷、漕等姓的說法),唐代又稱九姓胡。《隋書》記載,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連山昭武城(今甘肅張掖市臨澤縣),為匈奴所破,遷居蔥嶺,分為多個小國,其王均以昭武為姓。昭武九國在南北朝時隸屬懨噠,隋朝時隸屬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後,劃入康居都督府,歸安西都護管轄。康國為康居都督府、史為怯沙州、安為安息州、石為大宛都督府、米為安息州、何為南謐州。
昭武九姓人善商賈,和中國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國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國人、石國人為主。
西安、洛陽出土了許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諸姓的墓誌,他們有的為唐朝立了軍功,有的擔任過唐朝的軍政職務。例如唐代石城守將康拂耽延、鴻臚卿康謙,琵琶樂師康崑崙。安祿山原為康國人,後改姓安。哥舒翰則父為突厥,母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國,有關史思明,另一種說法認為其史姓來自突厥王族阿史那氏的縮寫,但據史思明自己立的《大唐再修歸義寺碑》提到,其父系郡望在金陵,經考證金陵為前涼時期的河西地區建康郡的別稱,郡治駱駝城,因此史思明也出自昭武九姓,入華後落腳在河西地區。安祿山郡望在瓜州常樂縣,其縣名別稱為會稽。[1]
九姓由於世代經商,成為古代西亞文明、南亞文明與東亞文明的重要媒介。石國、康國的胡騰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曾傳入長安,為唐人所喜愛。而獅子、哈巴狗、汗血馬等物種傳入東土,也與九姓有關。
族屬爭議
昭武含義
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見於《魏書》、《北史》、《隋書》、兩《唐書》中的各 《西域傳》。「昭武」一詞最早見於《漢書》中《地理志》所屬的張掖郡昭武縣(今甘肅)。不過也有近代學者提出異議,認為昭武九姓中的「昭武」應為外語音轉寫,德國學者馬考特認為昭武應是後突厥碑文中的Čub對音,日本學者白鳥庫吉進一步補充,認為Čub在伊朗語為「溫」,在突厥語中則為「昭武」。植一雄認為「昭武」是嚈噠頭羅曼碑文中的Jabula對音,為嚈噠姓氏或稱號。另外在敦煌粟特文書上,還多次發現ʏβɯ一詞,一般認為讀作「昭武」,意為「城主」,用來稱呼首領。[2]
來華九姓胡
自加拿大學者蒲立本(1952)提出來華胡人是否是粟特人,「以康、安、石、史、米、曹、何等九姓為判斷依據」後,今日學者所論的昭武九姓多指中亞河中粟特族人。但隨著後來考古文物的出現,也有學者開始認為來華姓「九姓」的人未必就是粟特人,並且支持漢文史書各《西域傳》中的月氏人觀點,指出來華的昭武九姓並非一支獨立的民族。[3]
粟特人自3世紀—8世紀中葉(魏晉至中唐)來華,多以九姓自居,不過據在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出土的西漢居延漢簡,當時河西一帶已有姓「九姓」者,居延漢簡康、安、石、史、米、曹、何、穆、蘇九姓出現的人名條目繁多且複雜,其中以安姓居首位,比粟特人來華時間早了500年,一般多認為他們是匈奴打敗月氏,月氏人西遷後所留下來的遺民。
漢武帝於前121年取河西之後,史籍中有關內地人在河西地區活動的最早記載是在前119年,此年漢朝先將5萬軍人及其家屬徙往河西,後又續遷部分關東72.5萬貧民,至少在前119前河西地區無內地百姓居住,如有人居住,他們應是殘留在當地的一些小月氏和羌人。西漢開發河西初期,主要靠當地居民,而當地居民構成中月氏人和羌人占很大的一部分,與後來昭武九姓的姓氏相同的姓氏在居延漢簡中大量出現,雖其中也有部分遷往河西的戍民姓有這些姓氏,如何鎮,南陽郡涅陽邑東城裡人,但是漢簡中明確註明大量有這些姓氏的人是本地人的記錄,如蘇海,張掖郡居延垪庭里人;石夫,張掖郡居延孤山里人;史承祿,張掖郡居延西遂里人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與昭武九姓類似的九姓在河西地區早在前2世紀普遍出現,當然我們不能說他們是粟特人,畢竟那時候西漢跟西域的聯繫還不是很密切,因此月氏人曾經生活過的地區是有這些姓氏的,這就把《魏書》中《西域傳》等史書記載的「本月氏人」跟昭武九姓的「九姓」聯繫起來。[4]
普魯士教授Walter B. Henning(1948)最早注意到這些來華的昭武九姓,實際上僅僅用自己選定的姓氏來表明自己來自何方,而不是表明自己的族別,例如,安某、康某胡人,僅表明自己是「安國來的人」、「康國來的人」。[3]曾經遊歷唐代廣州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在《蘇萊曼東遊記》(成書於880年)也證實了外國人取姓氏的具體情況:[5]
如果到中國去旅行,要有兩個證明:一個是城市王爺的,另一個是太監的。城市王爺的證明是道路上使用的,上面寫明旅行者以及陪同人員的姓名、年齡,和他所屬的宗族,因為所有在中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阿拉伯人還是其他外國人,都必要使其家譜與某一氏聯繫起來,並取該氏族的姓氏。而太監的證明上則註明旅行者隨身攜帶的白銀與貨物,在路上,有關哨所(過所)要檢查這兩種證明。為了不使其白銀或其他任何物品有所丟失,某人來到中國,到達時就要寫明:「某某,某某之子,來自某某宗族,於某年某月某日來此,隨身攜帶某某數目的白銀和物品」。這樣,如果出現丟失,或在中國去世,人們將知道物品是如何丟失的,並把物品找到交還他,如他去世,便交還給其繼承人。
學者不主張把粟特、南北朝的康國、西漢的康居三者相等同,因在河中地區操粟特語、稱粟特王的也未必是粟特族,而3世紀—8世紀中葉來華的「粟特人」,實際上也主要是由當地粟特族和月氏人兩種人所構成。[3]
善武特點
來華昭武九姓初為經商、能舞工歌著稱於世,但由於長期與突厥一蒙古系游牧民族的密切接觸,開始以善戰軍人的身份出現,也因此在中原地區獲得了更大的政治上的成就,至10世紀的五代時期,粟特人絕大部分為世傳的驍勇武將,並且擅長騎射,其品性已經迥異於6世紀時以經商、歌舞見長的粟特人。著名的昭武九姓人就有後趙和後晉開國皇帝,石勒與石敬瑭,唐朝時期大燕皇帝安祿山和史思明。[6]
同化
據唐代九姓胡的41座墓誌中,其通婚對象能分為安史之亂(755年)前後兩期,安史之亂前九姓與同族之間通婚者為53%,與漢族通婚者為19%,這期間唐朝政府對在華娶妻的外來人口禁止歸國,法律上不承認雙方所生子女有繼產權,並且對越境者給予刑罰,因此從墓誌來看,這些九姓胡都是老死在唐朝,在不能「還蕃」的威脅下,則多採取內部通婚;安史之亂後九姓與同族之間通婚者降至33%,與漢族通婚者為67%,這期間由於隴右受阻,九姓胡的漢化不斷深入,活動範圍擴大,以致與漢族的通婚率增高。[7]由於他們世代與漢族人通婚,歷經數百年還出現了不少自幼學習書畫等士大夫文化的儒士,如北宋米芾。[8]
除了融入漢族之外,另一部份在宋朝後,被稱為回回或回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將回族分為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族以及中國漢地的回族兩大部份。
昭武九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eUTyV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