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和他的輞川別墅-藍田別墅-輞川別業/玉真公主/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JeHS4K


中國古畫賞析:唐 王維 輞川圖
2018-08-16 由 藝享甜開 發表于文化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時期一位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和傑出畫家,有「文章冠世,畫絕千古」的美譽,被稱之為「詩佛」 。
王維 輞川圖 絹木設色 日本聖福寺
輞川,在西安市藍田縣城西南約5公里的堯山間,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是秦嶺北麓一條風光秀麗的川道。川水自堯關口流出後,蜿蜒流入灞河。古時候,川水流過川內的欹湖,兩岸山間也有幾條小河同時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視下去,川流環湊漣漪,好像車輛形狀 (「輞」指的是車輪外周同輻條相連的圓框),因此叫做「輞川」。輞川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衝,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士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素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
據史書記載,王維山水畫中最受推崇的一幅,當數著名的《輞川圖》,作於長安清源寺壁上的。最有力的證據是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張彥遠是唐僖宗時人,其書成於大中元年,距王維成畫不到百年,相信應該是比較可靠的了。但是,清源寺是唐乾元元年兩京收復後,王維上表肅宗請施莊為寺後才有的。此後王維雖也來去輞川,但因戰亂陷賊獲罪,故而心灰意冷,似不可有此心境創作出《輞川圖》這樣的巨製。同時期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里進一步描述《輞川圖》說:「山谷郁盤,雲飛水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從這非凡的藝術氣象來推斷,《輞川圖》也不應該是此時的作品。由此推斷,《輞川圖》最初可能是絹本,在天寶後的某一段日子裡,王維才將其復繪在清源寺壁上,這也許是作為訣別人生之前的一種特殊意義的留念吧!
王維 輞川圖(傳郭忠恕臨本) 明拓本 縱31.75×825.5cm 美國芝加哥東方圖書館藏
中國古畫賞析:唐 王維 輞川圖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PWbWlT
宋 郭忠恕 臨王維輞川圖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忠恕 (?-977)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畫家,〔北宋〕字恕先,又字國寶,洛陽(今屬河南)人。7歲能誦書屬文,舉童子及第。後周廣順中(952)召為宗正丞兼國子監書學博士。由於爭忿朝政,不久被貶為崖州司戶,秩滿去官,不復仕,縱放岐雍、陝洛間。入宋,官國子監主簿,益縱酒肆言,因譏諷時政,又遭流配登州,死於臨邑途中。工畫山水尤擅界畫,樓觀舟楫皆極精妙。所畫重樓復閣建築頗合規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隨,咸取磚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比例十分準確精細。作石似李思訓,作樹似王維,每當自畫屋木,王士元便給其補人物,合作頗為默契。兼精文字學、文學,善寫篆、隸書。尤其「界畫」為世人推重。「界畫」是隨著山水畫發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畫與山水畫中有關的亭台樓閣、舟船車輿。《聖朝名畫評》中評他的界畫,為「一時之絕」,列為「神品」。
----------------
resources.php (857×866) http://bit.ly/2PWciJf
輞川圖,王維唐代詩人、畫家(701-761)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 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
(日)聖福寺藏
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 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 曠古馳譽。元代在其所著《畫鑒》中說:"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此卷為唐人摹本,構圖著色尚存唐人氣息。
提起唐代王維,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此人能詩善畫,乃唐代大詩人、大畫家,官至"右丞"。據史料記載,王維晚年退隱西安藍田輞川時,在清源寺里作了一幅4.8米長的赫赫名畫《輞川圖》,後被日本聖福寺收藏(據載為唐代他人摹本)。我國不少書畫專著對此都有介紹,人們也都比較熟悉。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 其父遷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玄宗開元 五年(717)進士,與弟縉並以詞學知名。後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購居宋之間"藍田別墅"。嘗於清源寺壁上畫《輞川圖》,筆力雄壯。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 自王右丞始"。傳世畫作有《雪溪圖》、《孟浩然馬上吟詩圖》、《雪山圖》等。著有《王右丞集》。
名畫解讀
此圖是畫家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 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 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 曠古馳譽。元代在其所著《畫鑒》中說:"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此卷為唐人摹本,構圖著色尚存唐人氣息。
另一畫作
又一版本
唐代王維的《輞川圖》,中國書畫界無人不曉。然而,2004年2月11日,西安高壓開關廠退休工程師劉志樂先生專程來到報社,言稱他有一幅宋初郭忠恕的宮廷長卷畫《輞川圖》印製品,是1962年在安徽蕪湖用5斤糧票換來的。此畫用雙層宣紙將全圖分割成11幅裝訂而成,經折算長6.9米,比王氏《輞川圖》還長2米之多。此畫的持有者劉志樂先生言稱自己收藏此畫42年來,在任何書籍、任何地方均未見過其蹤影,可能已經成為孤本……
此畫為我國五代至宋初大書畫家郭忠恕(字恕先,又國寶,河南洛陽人,生?--卒977年)所繪,畫的前三分之二為一座完整優雅的園林;後三分之一為恬靜潔美的鄉村風光,給人以太平祥和的感覺。其園林主畫面中,弈棋撫琴的場景、曲水流觴的典故躍然紙上。整幅作品恢弘細膩,畫技堪稱鬼斧神工,以至於清末的康有為讚嘆到:"郭忠恕惟此畫精深華妙",並斷言後人"無論如何不能為之"。我市文物鑑定專家王長啟觀看此畫後表示:"實在難得,我也是聞所未聞。"並斷言我市我省乃至西北地區恐怕很少有人能對此畫做出評判,建議劉先生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組做個定論。
疑雲重重
讓人驚異的是,對於郭忠恕的這一重要代表作,我國所有重要的書畫專著---如《中國繪畫大全》《中國繪畫史圖錄》《中國傳世名畫》《中國山水名畫鑑賞》《中國古代繪畫圖錄》《中國山水畫博物館》等等,沒有一本對此做過點滴介紹,倒是郭忠恕的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王霽江行圖》及藏於日本大阪國立美術館的《明皇避暑宮圖》等不少專著做過詳細介紹,這不能不讓人一頭霧水。此外,我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地為何至今不見它的真跡現身?其真跡到底還在不在世?除了劉先生手中的之外,又有誰見過它的印刷品蹤影?為何它的印刷品也較為罕見?
2004年2月12日在本報以《又一版本〈輞川圖〉現西安》為題,報導了劉先生收藏了42年的這幅郭氏《輞川圖》。因圖畫太長,僅配發了1/10的特寫圖片。此事公開報導50多天以來,我市乃至全國各地並未聽到有第二幅出現。因此,本報於4月5日又以《78年前印製〈輞川圖〉可能成孤本》為題,對郭氏《輞川圖》進行了報導,並專門留下了聯繫電話。時至今日,又是近50天過去了,一個有關的電話也沒接到,孤本之說似乎得到進一步印證。
破解意義
據史料記載:郭忠恕7歲就能誦書屬文,舉童文科及第。五代的後周時,被召為"宗正丞"。入宋後,正因他的這個《輞川圖》名聲顯赫而被宋太宗詔授為"國子監主簿"。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推崇為當時的"界畫"第一大師,如現存的開封鐵塔就是按照他的畫而造成的--茲有康有為的親筆題字為佐:"郭忠恕精於繪宮室圖,汴京(開封)琉璃瓦斜塔(鐵塔)為喻浩造而出於郭所圖。故其界畫獨絕也!"
對於這一空前絕後的名畫,有關業內人士如此分析:劉先生手中的這個郭氏《輞川圖》,由於它屬於宮廷畫,比起家喻戶曉的民俗畫《清明上河圖》,不僅早了大約150年,在等級規格上也只能高不會低。在畫技風格上,就算二者難分伯仲,亦可以想像該畫在我國古畫中應占的地位。因此,該畫的重重謎團一旦正式破解,我國很多重要的書畫專著都應該進行必要的修正。
業內初析
我國所有的重要書畫專著,為什么都沒有介紹郭忠恕的代表作《輞川圖》?對於這個謎團,我市關注此事的大學退休書法教師張良智先生、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姜西海、收藏家第五代傳人樊榮釗、市書畫收藏界元老賈紹儉、王雙才、高建正等人分析後認為,我國書畫專著的撰寫者,包括書畫權威徐邦達、謝稚柳、啟攻、劉九庵等人極可能都沒見過此畫。否則,他們在書中介紹郭忠恕時,按常理應首先談到這一代表作。
至於此畫的真跡謎團,以上人員也做出分析:劉志樂先生持有的郭氏《輞川圖》為1926年上海商務印刷館印刷,出版說明中重點標識"",定價大洋一元四角,按當時一般人每月僅三個大洋上下的薪水,此價定得頗高,估計發行量十分有限。11年後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曾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當時上海商務印書館部分中彈被毀,郭的《輞川圖》真跡及印版被一同化為灰燼,這可能就是見不到真跡和造成孤本的原因。據說,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也是那時在上海付印當中被毀,只是1939年他又重新執筆將其復生,而郭忠恕也只能含恨九泉了。
謎團凸現
據《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951頁對郭忠恕的介紹中談到:"其山水畫有臨摹詰輞川圖、雪霽江行圖、溪山行旅圖、湖天夏景圖、寒林晚山圖。"唐代王維字"摩詰",此段話的意思是,郭忠恕的《輞川圖》等畫是王維《輞川圖》等畫的"臨本"。但不少圈內人士從畫面、畫技、畫風上分析,覺得兩個《輞川圖》似有天壤之別。現將《中國山水名畫鑑賞》中王維的《輞川圖》(部分),以及劉先生手中郭忠恕的《輞川圖》前半部分同時刊出,以饗讀者並供分析其中疑雲。
相關人物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我在輞川天氣晴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PT4Bnk


仇英:《辋川十景图》 - 夺标的日志 - 汉山 - Powered by Discuz! http://bit.ly/2PTdfSR


仇英《辋川十景图卷》_描绘王维隐居蓝田别墅的青绿山水图高清赏析_龙轩美术网 http://bit.ly/2PT5goO


《輞川十景圖》是中國明代畫家仇英的國畫作品。 該畫為長卷。 《仇英輞川十景圖卷》名為寫唐代王維隱居藍田別墅的詩意,實際上正是明代的園林生活為粉本。 屋舍界畫的工整,花木雜樹的精微,青綠設色的細麗,真稱得上窮工極豔。
《輞川十景圖》十景各自獨立成章,但又聯貫為統一的大畫面,隨著畫卷的展開,移步易景,引人入勝,山窮水盡,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 對於中國畫的創新,具有不容低估的積極意義。
正文編輯
《輞川十景圖》是中國明代畫家仇英的國畫作品。 該畫為長卷。
辋川十景图
輞川十景圖(9張)
仇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 約生於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認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 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後從而業畫。 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記載:「十洲少既見賞于橫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門下學畫,並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週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 他的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 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於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物件,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于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範,後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豔逸,為明代之傑出者。 他長於臨摹,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 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豔,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 。 存世畫跡有《人物故事圖》、《漢宮春曉圖》卷、《供職圖》、《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仇英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豔的古典傳統,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範,還有一種水墨畫,從李唐風格變化而來 ,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 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台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可渭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 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對其評價說:仇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 之,種種臻妙」。 明代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 後繼仇英畫法者,有沈碩、程環、尤求、沈完等。
《輞川十景圖》名為唐代王維隱居藍田別墅的詩意。 實際上正是以明代的園林生活為粉本。 屋舍界畫的工整,花木雜樹的精微,青綠設色的細麗,真稱得上窮工極豔。 創作這樣的畫卷,需要才情,更需要平心靜氣而又千錘百煉的功力,逸筆草草的翰墨遊戲,與之是不能相容的。
《輞川十景圖》十景各自獨立成章,但又聯貫為統一的大畫面,隨著畫卷的展開,移步易景,引人入勝,山窮水盡,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 對於中國畫的創新,具有不容低估的積極意義。
仇英,字實文,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居蘇州。 生卒年不詳,活動于明代中期,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 人物、山水、花鳥兼擅,尤以人物、山水的成就更著。


輞川別業是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在輞川山谷(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10余公里處)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營建的園林,這是一片擁有林泉之勝、因地而建的天然園林。 輞川別業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面築宇屋亭館, 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
輞川別業的營建過程中,王維寄情山水,在寫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寫意,創造了意境深遠、簡約、樸素而留有餘韻的園林形式,使其成為唐宋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品。
王維母親去世之後,王維將其輞川別業表為寺廟,藏母親靈柩于其西側。 在上奏表文《請施莊為寺表》中說:「...... 伏乞施此莊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名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 」 [1]  [2] 
建築格局編輯
輞川別業今已湮沒。 根據傳世的《輞川集》中王維和同代詩人裴迪所賦絕句,對照後人所摹的《輞川圖》,可以把輞川別業大致描述如下:
從山口進,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岡叫「華子崗」,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樹,因而有「飛鳥去不窮,連山複秋色」和「落日松風起」句。 背岡面谷,隱處可居,建有輞口莊,於是有「新家孟城口」和「結廬古城下」句。
越過山岡,到了「南嶺與北湖,前看複回顧」的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大概是山野茅廬。 館後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 這裡「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有「明流紆且直,綠筱密複深」句,狀其景色。
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木蘭花),這裡景致幽深,有詩說「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溪流之源的山岡,跟斤竹嶺對峙,叫「茱萸片」,大概因山岡多「結實紅且綠,複如花更開」的山茱萸而題名。 翻過茱萸片,為一谷地,有「仄徑蔭宮槐」句,題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
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那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柴」山岡下為「北宅」,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宅下,結宇臨欹湖」。 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 從這裡到南宅、竹裡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宅去,北宅渺難即」。
欹湖的景色是,「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 如泛舟湖上時,「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 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有詩這樣描述:「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因此題名「柳浪」。 「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欒家瀨」,這裡是「淺淺石溜瀉」,「波跳自相濺」,「汛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不僅描寫了急流,也寫出了水禽之景。
離水南行複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據稱「瀠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 山下谷地就是南宅,從南宅緣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灘」,這裡「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跋石複臨水,弄波情未極」。 沿山溪上行到「竹裡館」,得以「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1]  [2] 


圓明園攝影|北遠山村
2016/10/14 來源:圓明園遺址公園
點擊上方「圓明園遺址公園」可以訂閱哦!
北遠山村,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魚躍鳶飛之東,禾疇彌望,沿河南北兩岸仿農居村市景象。本景南北長80米,東西寬160米,占地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
北遠山村圖(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繪)
北遠山村平面圖(嘉慶後期格局)
北遠山村,南水門關石刻乾隆御書「北遠山村」匾。北遠山村一帶,為園內植桑養蠶之地。圓明園自雍正七年起養蠶,設首領太監、太監各一人管理。乾隆九年從園內養蠶民婦中選撥5戶去北海先蠶壇當差。十七年奏准,圓明園蠶戶撥往萬壽山織染局當差,二十六年又令「養蠶蠻子」二戶在園內居住,北遠山村養蠶抽得蠶絲交織染局應用。
乾隆九年御製「北遠山村」詩序曰:循苑牆度北關,村落鱗次,竹籬茅舍,巷陌交通。平疇遠風,有牧笛漁歌與舂杵應答。讀王儲田家詩時遇此境。詩云:「矮屋幾楹漁舍,疏籬一帶農家。獨速畦邊秧馬,更番岸上水車。牧童牛背村笛,饁婦釵梁野花。輞川圖昔曾見,摩詰信不我遐」。又詩句云:「雨後偷閒試泛舟,桃李清溪穿一帶」。榆葉杏花交隱映,青蒲白芷碧溪灣。「春闌曲岸霏紅雪,雨歇遙岑濯綠鬟。蓑笠農人浸種去,鉤筐婦女採桑還」。
嘉慶三年御製「自北遠山村放舟至芰荷香」詩句云:「水溪曲折穿萬柳,短籬矮屋連培塿。水關北上放蘭橈,舟急風輕岸如走。稻畦界畫生意繁,最喜田家景致存」。
北遠山村一景,建自雍正朝後葉,舊稱北苑山房(北苑山村),乾隆初年定本名。乾隆、嘉慶二朝皆有改建增飾。雍正十一年(1733年)五月奉旨在「北門內北苑山房」西北角響水處,建廟供奉雨神牌。本景乾隆九年成圖後,又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河北岸偏西改建成皆春閣等臨河群樓,同年十二月掛訖御書「皆春閣」、「涉趣樓」及「水村圖」、「蘭野」匾。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下半年起皆春閣群樓一帶又大規模拆改為五間兩卷抱廈大殿課農軒,並在兩岸添建幾處值房、庫房和點景房。自此,北遠山村一景亦總稱課農軒。
北遠山村殘留的虎皮石牆
如今的北遠山村只剩下一些建築基址
(圖片提供:董安其)
圓明園攝影|北遠山村 - 壹讀 http://bit.ly/2PXySkL


這套珍貴的《圓明園四十景圖》彩繪圖被獻給了拿破崙三世 現存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PXzAh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