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1768年-1797年),字德卿,中國清代女天文學家[1]。王原籍安徽天長,生於江蘇南京,學者王錫琛之女,祖父王者輔曾在宣化任知府等官職。王貞儀通過艱苦努力自學天文學,數學,地理和醫學等科目,突破了當時的封建習俗對女性權利的阻礙。[2]她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女性,因其在天文學,數學和詩歌方面的貢獻而聞名。她也是一位廣受讚譽的學者,是「18世紀中國的一位非凡女性」。[3]
生平
王貞儀家原籍安徽天長,後遷居江寧(今南京)[1][2]。她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非常聰明[1]。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等官職。王者輔熱愛讀書,藏書豐富,據說有七十五櫥。王貞儀的父親王錫琛因科舉不中轉而學習醫學。[1]她的祖父教她天文學,祖母董氏教她詩詞,父親教她醫學,地理和數學。[4]
王者輔因涉及官場風波而遷往吉林,1782年祖父王者輔病逝,全家前去吉林奔喪。[1]王貞儀在吉林待了5年,從她祖父的藏書中獲得了廣泛的知識,從當地的一位蒙古將軍夫人那裡學習了騎射和武術。[1]
16歲時,王貞儀和父親一起遊歷,到了陝西,湖北和廣東等地,最後回到北京,這段經歷開闊了她的視野。[1]18歲時,她通過詩詞與江寧的女學者交朋友,並開始專注於天文學和數學的學習,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學。[4]她將自己的婚事一再推遲,25歲時,她與安徽宣城的詹枚結婚。[5]婚後她因詩詞和數學天文學知識而聞名,也教過一些男學生。[4]王貞儀29歲時病逝,沒有孩子。[1]
學術成就
雖然王貞儀只活到29歲,但她在學術界非常有成就。她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面表現出色。她的一個貢獻是能夠在她的文章《歲差日至辨疑》中描述她對天體現象的看法。她能夠解釋並簡單地證明晝夜平分點如何移動,然後如何計算它們的運動。她還撰寫了許多其他文章,如《經星辯》以及《月食解》。她評論了星星的數量;太陽,月亮和行星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的旋轉方向;以及描述月食和日食之間的關係。[1]她不僅研究了其他天文學家的研究,而且還能夠進行自己獨創的研究。
她設計研究月食的一個實驗:在花園涼亭里放一個圓桌,當作地球;在天花板橫樑上掛著一盞水晶燈,代表太陽;然後在桌子的一側,有一個圓形鏡子作為月亮。根據天文學原理,她將這三個物體移動,就好像它們是太陽,地球和月亮一樣。她的發現和觀察非常準確,並記錄在她的文章《月食解》中。[1]
在數學領域,王貞儀掌握了三角學並且知道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她寫了一篇名為《勾股三角解》的文章,文章里正確地描述了一個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短邊、長邊和三角形斜邊之間的關係。[1]
她欽佩數學家梅文鼎。王貞儀用簡單的語言改寫了梅文鼎的作品。她甚至能夠簡化乘法和除法,使初學者更容易學習數學。[1]她非常專注於數學研究,並在24歲時寫了一本名為《歷算簡存》的書。她的學習遇到困難時曾說:「有時我不得不放下筆,嘆口氣。但我喜歡這個主題,我不會放棄。」[1]
詩詞
她的旅行經歷以及她的學術研究為她的詩詞提供了大量的靈感和素材。她通過文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留下了十三卷詞,散文,以及為其他作品而寫的序言和後記。[1]著名學者袁枚評價王貞儀的詩詞「俱有奇傑之氣,不類女流」。[1]她的詩詞以缺乏華麗的語言而聞名。[4]她的詩詞包括她對旅行中的經典,歷史和經歷的理解,以及風景和她認識的平民的生活。她的詩中描繪了平民的艱苦生活,特別是那些勞苦婦女的生活。此外,她還描繪了腐敗和富人與窮人生活的極端對比。
去世
王貞儀在29歲時去世。 當她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時候,她把她的作品和手稿送給了她最好的朋友,蒯夫人(1763-1827),蒯夫人最終將手稿傳給了她的侄子錢一吉(1783-1850),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1]他把王的作品整理成冊。[1]他稱王貞儀為「班昭之後的頭號女學者」。[1]
觀點
王貞儀信奉男女平等和機會均等。
她對自己的婚姻非常滿意,她認為「講學問,講科學時沒有女人」,「女人只應該做烹飪和縫紉,不應該為發表文章、研究歷史、寫詩或寫書法而煩惱。」的社會封建價值觀是不恰當的[1],她認為[男人和女人]「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學習理由。」[1]
--------------
女數學家王貞儀介紹 王貞儀有什麼樣的成就
2017-07-07 由 趣歷史 發表于歷史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王貞儀,她出生於1768年,字德卿,為安徽天長人,她是清朝時候著名學者王錫琛的女兒,她的祖父為清朝時候的大官,所以,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她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女數學家王貞儀
王貞儀在她十七歲的時候跟隨她的父親遊歷過很多地方,她跟隨蒙古人學過騎馬射箭,還精通星象、日曆的計算,對詩文也有一定的研究,而且王貞儀也精通醫學,所以,從以上不難看出王貞儀的的確確是一個才女。不過王貞儀在歷史上卻是以數學而聞名,因此可以說,王貞儀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首先,從王貞儀的作品來看,她一生的作品可謂是非常多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象數窺余》、《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籌算易知》等等,因此,可以看出王貞儀在數學方面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而王貞儀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她能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能有這樣的成就,可謂就是一個傳奇。
王貞儀在研究學習期間,她每天廢寢忘食的呆在房間,研究著各種理論,除了數學,她在星象研究方面也有著不小的貢獻,她關於星象方面的作品《星象圖釋》,這本書對當時社會研究星象帶來了很大的作用。由以上可以看出,女數學家王貞儀真的是才華橫溢的。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王貞儀的成就
‍王貞儀,出生於1768年,字德卿,為安徽天長人,她是清朝時候著名學者王錫琛的女兒,她的祖父為清朝時候的大官,她在少女時期跟隨父親走遍大江南北,而且由於她家庭環境非常好,藏書非常豐富,所以,王貞儀所學的知識涉及面非常廣闊。那麼,王貞儀的成就都有哪些呢?
王貞儀畫像
首先,王貞儀會很多東西,她會騎馬射箭,精通星象以及日曆的計算,還有對詩文也有一定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王貞儀也精通醫學,而且同時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因此,由以上可以看出,王貞儀的成就是非常多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她對數學方面做出的貢獻,她在數學方面一生的著作主要有《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象數窺余》、《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籌算易知》等等。
除此之外,王貞儀在星象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她關於星象方面的作品有《星象圖釋》,這本書對當時社會研究星象帶來了很大的作用。王貞儀一生的成就還體現在詩詞方面,根據歷史記載,王貞儀的詩詞非常樸實無華,並且感情真摯,流露出了女兒家的各種小情緒,她的詩詞作品中,其中著名的有《德風亭詩鈔》、《德風亭集》等。以上就是王貞儀一生所有的成就,她對數學以及星象做出的貢獻,在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女子能與她相比。
王貞儀的故事
她是王貞儀,她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而且她會騎馬射箭,精通星象以及日曆的計算,還有對詩文也有一定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王貞儀也精通醫學,因此,王貞儀就是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中的一個傳奇。那麼關於王貞儀的故事有哪些呢?
王貞儀圖片
王貞儀一生的故事也是非常精彩的,首先,她出生於1768年,字德卿,為安徽天長人,她是清朝時候著名學者王錫琛的女兒,她的祖父為清朝時候的大官,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家庭環境是非常好的。而且有傳聞說,王貞儀的家中藏書非常豐富,有七十五櫥,所以說,豐富的藏書也對王貞儀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能讓她學習更多的知識。而且王貞儀在她十七歲的時候,她跟隨父親走遍大江南北,見識了不同地方的風景,因此,王貞儀的見識可謂是非常廣闊的,這對她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根據歷史記載,王貞儀能有這麼大的成就還與她的祖父息息相關,因為王貞儀的祖父本來就是當時的大官,見多識廣,所以,他對孫女王貞儀的教育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給王貞儀的思想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王貞儀本人也不負重望,在知識的領域中,她涉及面可以說是非常廣闊的,雖然說她主要是以在數學方面的成就而聞名的,但是她對星象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獨到的。
王貞儀的故事也可以說是她一生學習數學、研究各種知識的故事,結局是她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e8opx5n.html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王貞儀的發奮歷史
趣歷史責任編輯:Cls 2019-01-24 10:51:50 阮元 洪亮吉 李侍堯 張二奎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王貞儀,她出生於1768年,字德卿,為安徽天長人,她是清朝 時候著名學者王錫琛的女兒,她的祖父為清朝時候的大官,所以,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她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image.png
  王貞儀在她十七歲的時候跟隨她的父親遊歷過很多地方,她跟隨蒙古人學過騎馬射箭,還精通星象、日曆的計算,對詩文也有一定的研究,而且王貞儀也精通醫學,所以,從以上不難看出王貞儀的的確確是一個才女。不過王貞儀在歷史上卻是以數學而聞名,因此可以說,王貞儀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首先,從王貞儀的作品來看,她一生的作品可謂是非常多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像數窺餘》、《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籌算易知》等等,因此,可以看出王貞儀在數學方面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而王貞儀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她能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能有這樣的成就,可謂就是一個傳奇。
  王貞儀在研究學習期間,她每天廢寢忘食的呆在房間,研究著各種理論,除了數學,她在星象研究方面也有著不小的貢獻,她關於星象方面的作品《星像圖釋》,這本書對當時社會研究星象帶來了很大的作用。由以上可以看出,女數學家王貞儀真的是才華橫溢的。
  王貞儀的成就
  王貞儀,出生於1768年,字德卿,為安徽天長人,她是清朝時候著名學者王錫琛的女兒,她的祖父為清朝時候的大官,她在少女時期跟隨父親走遍大江南北 ,而且由於她家庭環境非常好,藏書非常豐富,所以,王貞儀所學的知識涉及面非常廣闊。那麼,王貞儀的成就都有哪些呢?
image.png
  首先,王貞儀會很多東西,她會騎馬射箭,精通星像以及日曆的計算,還有對詩文也有一定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王貞儀也精通醫學,而且同時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因此,由以上可以看出,王貞儀的成就是非常多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她對數學方面做出的貢獻,她在數學方面一生的著作主要有《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像數窺餘》、《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籌算易知》等等。
  除此之外,王貞儀在星象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她關於星象方面的作品有《星像圖釋》,這本書對當時社會研究星象帶來了很大的作用。王貞儀一生的成就還體現在詩詞方面,根據歷 史記 載,王貞儀的詩詞非常樸實無華,並且感情真摯,流露出了女兒家的各種小情緒,她的詩詞作品中,其中著名的有《德風亭詩鈔》、《德風亭集》等。以上就是王貞儀一生所有的成就,她對數學以及星像做出的貢獻,在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女子能與她相比。
  她是王貞儀,她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數學家,而且她會騎馬射箭,精通星像以及日曆的計算,還有對詩文也有一定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王貞儀也精通醫學,因此,王貞儀就是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中的一個傳奇。那麼關於王貞儀的故事有哪些呢?
image.png
  王貞儀一生的故事也是非常精彩的,首先,她出生於1768年,字德卿,為安徽天長人,她是清朝時候著名學者王錫琛的女兒,她的祖父為清朝時候的大官,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家庭環境是非常好的。而且有傳聞說,王貞儀的家中藏書非常豐富,有七十五櫥,所以說,豐富的藏書也對王貞儀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能讓她學習更多的知識。而且王貞儀在她十七歲的時候,她跟隨父親走遍大江南北,見識了不同地方的風景,因此,王貞儀的見識可謂是非常廣闊的,這對她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根據歷史記載,王貞儀能有這麼大的成就還與她的祖父息息相關,因為王貞儀的祖父本來就是當時的大官,見多識廣,所以,他對孫女王貞儀的教育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給王貞儀的思想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王貞儀本人也不負重望,在知識的領域中,她涉及面可以說是非常廣闊的,雖然說她主要是以在數學方面的成就而聞名的,但是她對星象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獨到的。
  王貞儀的故事也可以說是她一生學習數學、研究各種知識的故事,結局是她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巾幗學者」王貞儀與宣城
張法先
「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宣城媳婦、清代女科學家王貞儀(1768-1797),原籍安徽天長縣,出身於官宦之家。自幼跟從祖母讀書,11歲隨祖母、父親赴吉林探望祖父,寄留北國5年。16歲由吉林到南京,未幾隨家人奔陜西,經兩湖達廣東。18歲回家,第二年再到南京,至此寓居下來。25歲時嫁於宣城秀才詹枚,婚後夫妻感情融和。然而當他們風華正茂之際,這位大陸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女科學家突患重病,死時只有30歲,世人無不為之動情而惋惜。
聰明好學、博學多才的王貞儀,對天文、數學、氣象、地理、醫學、文學等頗有研究,著作有50多卷。她在病重期間,囑丈夫詹枚把自己所寫的文稿托付好友錢九英籌資刊印。錢九英也是當時的才女,她不負所托,將王貞儀的大部分著作印制出來。現存有《歲差日至辨疑》、《地圓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月蝕解》及《德風亭初集》等。王貞儀一生「於書無所不窺」,「於學無所不聞」,「夜坐觀天星」,經過「無日夕焉、無寒暑焉、無寢食焉」地刻苦自學,她不但通曉大陸古代的《四書五經》,而且能解讀明末清初由西方傳入國內的自然科學書籍,尤其愛讀天文數學家梅文鼎的歷算著作,是梅氏傳承中唯一的女疇人。
大陸古代將天文、歷法和數學合稱「歷算」,而把從事歷算的人稱作「疇人」。據《疇人傳》記載,自古至清(代)共列疇人400人,其中清代占了近一半。此時歷算之所以復興,除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清政府改歷的需要,還有就是梅文鼎作為一代歷算宗師,所起的「開山之祖」的作用。梅文鼎與王貞儀相距半個多世紀,她雖未能得宗師的授業解惑,但在繼承梅文鼎「學貫中西”的學術思想上,王貞儀以自己的歷算成就表現得相當出色,因此學術界定她為女天文學家。在《歲差日至辨疑》中,她闡述愛國古代發現「歲差”(即常說的回歸年比恒星年每年約短少許)比西方早,但為什麼發生「歲差」?古代歷算家沒有統一認識。王貞儀在接受西方天體力學知識後,分析認為是春分點沿黃道向西緩慢移動而引起的。正如她自己所說「中西固有所異,也有所合」,應當兼用並取。
王貞儀在自己的文集中陳述著:人出生之後是男是女,只是性別不同,不存在聰明與愚笨的差異,男人能做到的事,女子同樣能做到。女子不如男人,那是因為沒有接受同等教育的後果。男女「務學同一理」都有學有所成的可能。她直面批評 「婦人女子不當以吟詠誦讀為事」、「唯作食縫紉為務」的世俗偏見。「嘗以雄心勝丈夫」,「誰言女兒不英雄」,少年時代的王貞儀就學會騎馬射箭,遇到技術之事,就親自動手做實驗。
哈佛大學圖書館藏《德風亭集》
據說,宣城文人世家詹枚在南京求學時,就特別欣賞王貞儀的詩詞,倆人有著共識,隨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王貞儀常常痛斥搞封建迷信的人。她認為「看風水」完全是騙人的鬼話。她問道如果看地葬墳,得風水好的,使子孫得高官厚祿,那麼這些風水先生死後的葬地如何,自己的子孫又過得怎樣呢!她堅信個人努力對個人成長的作用,不信風水的好壞這神鬼的保佑。她的這些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言論,直至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
據宣城縣志記載,乾隆末期這裡連年水旱災害,人民深受饑餓之苦,已在宣城生活三年多的王貞儀,對此深表同情。時為觀察史的陳三辰,不僅熟視無睹,卻與夫人方覺如把大量金銀用於寺廟,王貞儀對此大為憤慨。方夫人寫了一本頌佛的《心經》請她作序,倆人雖為好友,但她拒絕此事,並當面指責說,你們夫婦長期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而今荒年在急,人困於饑餓,富厚財物,理應多支公賑,然貴夫婦卻把從民間剝奪來的錢倆,用於修寺廟、奉香火、這怎能說是作《心經》行善事哩!真正做好事,是要資助那些嗷嗷待救的鄉親啊!
熱心傳播科學知識,是王貞儀一生活動中最具社會價值的一面。她在《地圓說》中,提出6條理由證明地球是圓形。就是說:①人們依羅盤指示向東行走,或泛舟大海,或舍舟登陸,只要堅持方向不變,必有一天回到原出發點。②向北方行走,看見北極星漸高,至北極,北極星正在天頂。③登高望遠,登得越高,望得越遠。④望船駛出港口,近處見船身,遠處見船桅,漸漸地船進入大海。⑤月蝕之時,地球在月球上呈現圓影。⑥在東方看見日出比西方早,「東方日中」,「西方夜半」。
王貞儀還回答人們又一個提問:大地既然象個大圓球,為什麼在地球下面和兩側的人能直立行走,而不掉下或側臥在地面上?她說那是因為地面上的人和物都受著地球龐大的引力所支配,人們所說的上和下,是以朝地心的方向為下,與之相反的方向為上。懂得這個道理,就自然理解住在地球上的人們,頭皆為上,腳皆為下,頂天立地,悠然自得。在二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裡,一個女子有如此的真知灼見,實為難能可貴,這對批判當時還殘留的「天圓地方」錯誤認識,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她為了證明月蝕的原因,就在自家的屋梁上懸一盞燈做太陽,以小圓桌面為地球,鏡子為月亮,一次又一次地移動懸燈的高低,鏡子和小圓桌面的距離,以視二者之間的變化。她的演示使圍觀的親友和鄰居,都能懂得發生月蝕的道理。
王貞儀在宣城時,有一年她對農家說,今年將有澇災,應該種高桿作物。隔了一年她又對農家說,今年將會有旱災,應該種早熟作物。後來她的話果真應驗了。農家不解,她就解釋:她看見螞蟻群從窪地紛紛移往高阜,推測這一年有澇災;觀察到天空中的雲常常呈現魚鱗狀,沒有出現圓錐形的雨雲,就推測將會有旱災。此後,她的鄰居外出,或者要做什麼事,常常問她天氣情況,她回答是晴是雨大致沒有差錯。
「誰言女兒不英雄」,清代女科學家王貞儀,生當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女子無疑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和岐視,然而她卻獨樹一幟,大膽提倡男女平等,熱心傳播科學知識,她那才華橫溢又英年早逝的傳奇人生,常常為後人讚頌不絕,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稱她是「班昭之後,一人而已」。
(作者系宣城市科技局退休幹部,安徽省地方科技史學會會員)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天文學家、數學家王貞儀,年僅二十四歲就出版給初學者學習算術的一套專書《術算簡存》五卷,並在〈月蝕解〉研究報告中解釋日月蝕。
王貞儀(1768 – 1797)是中國偉大的學者之一。她生於 1768 年的清朝,當時中國有嚴格的封建制度,唯獨有錢人可以受教育,人們期望女子燒飯、做菜、做女紅,不必「耗費力氣」去讀書。
王貞儀有幸生在一個學者家庭,家人相當重視她的教育,祖父和父親教她天文學與數學。她也曾廣泛遊歷各地,看見橫徵暴歛如何影響窮苦人家的生活,窮人的生活困境激發她撰寫譴責不公不義的詩篇。
王貞儀生活的年代,世人仍以為日月蝕是美麗且神祕的事件,不太了解其中的原因。她卻自有一套理論,並利用鏡子、油燈和一顆以繩索綑綁的球繞著小圓桌轉,做出一個日月蝕模型。她以此證明日月蝕期間,月亮如何擋住太陽,或地球如何擋住陽光導致陽光無法照射到月球的理論。(推薦閱讀:西元三百年,史上第一個女數學家誕生:海佩蒂亞)
此外,還有許多宇宙星辰的難題需要解開!王貞儀以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曆法,並用她的望遠鏡測量星辰,進一步解釋太陽系的運轉。
她也是盡心盡力的數學家。辛苦鑽研數學的她每每撫案嘆息,但她總能堅忍不拔,衝過煎熬的時刻。她努力弄懂複雜的算術理論,年僅 24 歲就出版給初學者學習算術的一套專書《術算簡存》五卷,這套著作在王貞儀去世六年後才彙編完成,並由著名學者錢儀吉撰寫序文,讀過之人不計其數。
王貞儀雖然只活到 29 歲,卻以清代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的印象存在人們心中。她曾出版許多數學、天文學與詩詞的著作,其作品也影響身後許多科學家、數學家及作家。
-----------------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安徽天長人,遷居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南京)。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
中文名稱
王貞儀
國籍
中國
民族

出生地
安徽天長
出生日期
1768年
逝世日期
1797年
職業
算學家、文學家
代表作品
《重訂策算證訛》,《象數窺余》,《術算簡存》,《籌算易知》等
生平簡介
簡介
王貞儀(1768 ~1797 ),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長,遷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輔孫女,諸生詹枚妻。十六七歲曾隨父宦歷楚粵,出塞省視。從蒙古人學騎射,通星象,精歷算,工詩文,通醫理,其詩質樸無華,情感真摯。
中國仕女百圖:王貞儀
中國仕女百圖:王貞儀
記載
胡思敬《十朝新語外編》載:"嘉定錢大昕重其學,以為班昭以後一人而已。"南京藏書家朱諸曾為《德風亭集》寫跋中說:"德卿於書,無所不窺,工詩古人辭,尤精天算,貫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謝道蘊、左芬之屬能為詩矣,未聞其能文章也;曹大家續漢史矣,宋宣文傳周官矣,未聞其通天算也。德卿以一人兼之,可不謂彤管之杓魁青閨之收並乎?"用桐城學者肖穆在《女士德卿傳》中讚揚王貞儀的話來概括,就是"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著作
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星象圖釋》、《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文學著作有《德風亭詩鈔》、《德風亭集》等。
家世背景
王貞儀的成長與她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她家原籍安徽天長市,祖父時遷居金陵(今南京)和吉林。她的祖父王者輔,字惺齋,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曆算,著述甚豐。特別是她家藏書豐富,據說有七十五櫥,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王貞儀的父親王錫琛,生活坎坷,屢試不第,但他精通醫學,以行醫為業,在他的影響下,王貞儀也精通醫學。
但是,對王貞儀的成長,特別是對王貞儀在科學研究方面影響最大的還是她的祖父。王貞儀在《敬書先大父惺齋公讀書記事後》一文中說:"貞儀幼侍大父惺齋公,公細訓以諸算法。即長,學歷算,復讀家藏諸歷算善本十餘種,潛心稽究十餘年。"
早年經歷
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到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間結識女友,研討學問,又"學射於蒙古阿將軍之夫人,發必中的,騎射如飛"。少年時代的王貞儀已經表現出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後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遊覽名勝古蹟,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後來她和安徽宣城的一個叫詹枚的青年結了婚。
但是她在操持家務之餘,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我國形成了以梅文鼎(1633-1721)、梅珏成(1681-1763)為中堅骨幹的安徽數學學派,祖籍安徽的王貞儀是這一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她在數學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內的中西算法之長,改進概括,化繁為簡,靈活運用,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論述:"中西固有所異,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視。夫益知理求是,何擇乎中西?唯各極其兼收之義。"
她對探索宇宙星辰的奧秘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她不僅閱讀中外天文著作,還長年堅持夜觀天家,日算星辰,日積月累,取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第一個天文數據資料。她對西洋傳入的天文學是一分為二的,認為"西曆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有所行,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她積極宣傳闡述哥白尼的"日心說",這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學術成就
數學家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
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套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探索
探索自然奧秘.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么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不用發問。可是在互8世紀末葉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學者也都承認地球是圓的,但卻很少考慮或回答不了這個不傾斜摔倒的問題。唯有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難道不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嗎?這就是說,人們生活的地球,處於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間之中,對宇宙空間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王貞儀正確地認為,在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科學工作
王貞儀29歲的短暫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學工作。她精通地理、數學、醫學和詩文繪畫,也懂得氣象,"言晴雨豐欠輒驗",真是一位多才多藝,才氣橫溢的青年女科學家。她的文章"皆質實說理,為不藻采"。當然,王貞儀最有造詣的還是天文學。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學的成績寫成不少著作,其中許多已被湮沒,現今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曆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
《盈縮高卑辯》、《經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鏇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據傳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一部分了。
精神品質
王貞儀博覽群書,鍥而不捨。對古籍中的天文資料她仔細體會,吸取營養。當時一些曆書將恆星年同回歸年的區別說成了起於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並不是起於《太初曆》,而是自晉代虞喜發現"歲差"以後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曆書上還說,由於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也指出,這是錯誤的。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
另有一些人認為,歲差可以用"土圭"測得。王貞儀指出,上圭只能測日影,哪能測歲差?歲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測出。在我國何時產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古人對日行遲疾沒有認識,"定氣"始於唐代曆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定氣"開始於北齊的張子信,其後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一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
同任何科學家一樣,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她要從事科學,就必須同科學的敵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鬥爭。還在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道士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是酒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的反叛精神使她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闢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與封建倫理的抗爭,在她的不少詩文和書信中都有表白。她簡直是一面從事科學研究,一面為婦女的地位呼號。歷史事實也說明,越到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學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風水"之類。面對這些邪惡,王貞儀在《葬經辟異序》和給她父親的一封信里,明確宣布,這些東西完全是騙人的鬼話,絕不會影響子孫後代的貧富貴賤。還有人抬出所謂"風水"本是古代聖賢倡導的,以此來嚇她。王貞儀更指出,這正是那班聖賢的缺點,學古人必須取批判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說,王貞儀的科學成績正是在同這些謬端邪說的鬥爭中取得的。
熱愛科學
王貞儀酷愛科學。她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廢寢忘食地搞試驗。沒有科學儀器,她就捲起衣袖,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地製造。有一天,王貞儀關緊門窗,一個人躲在屋裡進行天文學方面的實驗。不知不覺已到了吃飯的時候了,她母親在房門口等了好久、仍然不見她出來吃飯,就非常好奇地從門縫向內張望。只見桌上的水晶燈被懸掛在房樑上當作太陽,小圓桌被扳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王貞儀手拿著鏡子當作月亮。她一邊移動著反覆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係,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現象。她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
"嘗擬雄心勝丈夫"。用王貞儀的這句詩文來概括她和我國古代其他女天文學家是再恰當不過了。王貞儀等人堪稱是中華民族科學發展史上女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應該占有自己的地位。
----------------------------
最近,一張國外的老明信片中,一位舉著望遠鏡“仰望星空”的古代女子引起了網友的好奇,看著裝,應該是中國人,但她姓甚名誰,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
這是一個被國人遺忘的人物,只因她是女性。
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傳說性的研究,卻都幾無可考;
她是天生的學霸,能夠留存後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學,而且都是在她18~24歲完成;
她是一位可以頂尖全球的科學家,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
……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物,在國內卻鮮為人知。
不只是教科書中查無此人,就連收錄古今中外無數名家的輸入法中,也無此人。
如今我們竟然要通過國外媒體才能認識她,著實令人唏噓。
她就是王貞儀!
“地球是圓的,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卻是天圓地方呢?地面也沒有什麼傾斜的痕跡。”
到現在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這個問題。
200多年前的王貞儀卻用一句話輕易回答,“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為正,遙觀異地皆斜立,其人立處皆當傾斜,而今不然,豈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地球上的人,看東西都是以自己為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遠處的天,看起來是倒扣著的。
王貞儀的這個解釋很新奇,通俗易懂,而且還表達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對於宇宙而言,並無所謂的上下側正的區別,跳脫出地球。
她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解釋了天圓地方,而且是從宇宙宏觀與微觀結合理解的。西方雖然提出了萬有引力,但是卻沒有人解釋清楚“天圓地方”。
除此之外,王貞儀對於日月食的解釋更是讓西方科學家佩服。
那是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正月的一天晚上,王家老宅德風亭的宴會廳燈火通明,好不熱鬧。但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王家的小姐貞義。
她靜靜立在燈下,看著頭頂懸著的水晶燈,又看了看立在東西窗邊長桌上的兩面大圓鏡,困擾她十多天的問題突然有了答案。
是什麼問題呢?
這還要從王貞儀看張衡的《靈憲》說起,《靈憲》裡記載了月食成因的理論,但也就是一個說法,而且與現實相悖,早就無人在意。而王貞儀卻冥思苦想,“月食發生在夜裡,那時候太陽早已不見,如果說地球和月亮之間隔著一個太陽的話,太陽光是怎麼到達月球的呢?”
宴會廳的燈光和鏡面給了她靈感,她立馬開始試驗,器材也很簡單,就是燈和鏡子。
誰能想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第一次關於月食研究的實驗開展了,而且非常成功。
王貞儀一邊移動燈和鏡子反複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係,成功模擬了月食的形成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她也發現了先人們雖然理論詳備,卻也實在難懂。所以她就特意撰寫了一篇《月食解》,不僅語言直白,還有配圖,一目了然。
同時還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
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那時她才20歲。
現在我們說起她的地圓說和日月食解釋,很簡單,也就一兩句話的事情,但對於當時的王貞儀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
2
王貞儀可謂是清朝的一朵“奇葩”。
她是同性中的奇葩,身在清朝乾隆和嘉慶年間,雖說是盛世,才女之風也在世家大族興起,但“女子無才便是德”仍是主流。
就算是女子學習,也有諸多限制,更多的是為相夫教子服務的。女子所學不能超過男子,就連王貞儀出嫁時想帶走祖父的一冊書都是不被允許的。
所謂的“才女文化”不過是閨閣、家庭等女性小世界的詩作罷了。
王貞儀特立獨行,不僅專屬男子的騎射不在話下,還立誌有朝一日上朝堂。
她是時代潮流的奇葩,偏要逆流而上。
因為那是一個沒有科學的時代,皇帝為了自己不可置疑的皇權,推行的是“愚民政策”,天文學更是禁區。
王貞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研究,而且皆為自學,因為幾乎沒有可問之人。
除了天文,她還精通數學。17~18世紀,安徽數學學派在國內數一數二,王貞儀是學派中重要的女將。
她還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20多歲的年紀就被稱為“女中華佗”。
她所處的時代,正值西方科學湧入。當時的中國對於西方的科學技術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一味鄙夷,王貞儀卻主張兼容並包,認為應當拋棄門戶之見,以真理為先。
不過桃李年華,就有此胸懷,實在難得。
對待封建迷信,王貞儀更是不畏世俗,勇敢地向宗教、迷信宣戰。
王貞儀有一位閨中好友方夫人,準備出版一本《心經》,邀請她為這本書作序。遇到這種情況你我會如何處理呢?畢竟是違背本意的事情,大概就找幾個藉口推脫了事。
王貞儀卻一絲情面都不留,不僅拒絕了,還指責方大人不惜用大量金錢修廟做功德,九百萬錢一把火燒掉,把老百姓的血汗錢供奉泥木之體。
別人用宗教的觀點來批判她,王貞儀言辭犀利,並提出對於古人的文化需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說出這一番理論的時候,她才19歲。
在遙遠的18世紀,這樣的小姑娘,全世界也只有一個。
無論是治學還是為人,王貞儀始終有自己的堅持。
面對長久以來的“男尊女卑”,為女性爭取同等受教育的權利,“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
面對地主階級的剝削,她關心百姓疾苦,奮筆疾書;
對於學生的批評,她樂於接受,對於學生的疑惑,百問不厭;
面對其他名媛才女的不理解,她堅持自我不動搖。
3
王貞儀有所成就,與成長環境分不開,她的父親是清代學者王錫琛,祖父是宣化太守王者輔。有這樣的條件,有人覺得王貞儀是幸運的,能夠在一個開明的書香之家,廣為涉獵,還跟著祖父走南闖北,像男子一般領略大好河山。但在那個年代,這份幸運卻也帶著悲涼的底色,畢竟一無所知的才女反而過得更輕鬆自在。
清嘉慶戊午年( 1797年)中秋,這本是一個家人團聚的日子,但在宣城詹家卻是一片壓抑氣氛,因為才過門4年的兒媳王貞儀病重。
這一日王貞儀為自己將要出版的《德風亭初集》作序,她的丈夫詹枚則在給她整理書稿,已經裝滿了好幾大箱子了。雖然很想將畢生的心血都留存下來,但是除卻周圍人的非議,王貞儀還擔心自己涉獵了男子都不允許學習的天文曆法,恐給家人帶來不幸。
而且有很多觀點只是她自己的個人見解,未曾與人探究,她又是一個對待學問極其認真的人,所以她的很多著作要么被刪了,要么燒了,要么藏起來,只留了一部分刊印。
她將準備私藏的文稿託付給自己的好友蒯夫人,一切打點妥當之後,年僅29歲的王貞儀離開了人世。
後來,她託付於人的大量手稿幾經周轉也隨她而去,無不令人扼腕。
200年之後她在科學領域上的卓越貢獻,雖深受西方學術界和社會的推崇,但在國內卻無任何聲響。
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貞儀曾入選“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2016年,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榜上有名。
2018年,美國數學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了《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裡面專門介紹了王貞儀在數學上的貢獻。
國外的社交網站上,她也是老外們喜歡描繪的對象。
在封建社會,她衝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她的名字卻被湮沒在我國歷史的星河,今天反而是從國外的明信片中了解到這個名字背後的光芒。
如此重視自身價值的人,又怎可遺忘?
所以請記住,在清朝,有一位學貫中西、博覽古今、通曉天文地理的女科學家,200年前的無數個夜晚,她曾堅定地抬頭仰望星空。
她的一生尤如流星般短暫,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璀璨。
她的名字叫王貞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