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l6-CDE4TgbE
二十四節氣,所以會有了很多人間的節慶活動,二十四節氣大家都耳熟能詳,從「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而順應二十四節氣裡,中國文化裡一個最重要的節日,那就是黃曆的新年了。「新年」即是「新的一年」,而在中國文化裡指一次新的二十四節氣的輪迴。黃曆新年是這次新的輪迴的第一個節日,你知道黃曆新年它原本的名字叫什麼嗎?黃曆新年原本叫元旦,「元旦」最早出現於《晉書》,「元」即是開始,「旦」是指天亮,意思就是「新開始的一天」,所以我們現在所叫的春節並不是他原本的名字,黃曆新年也不僅僅是慶祝春天的到來,而是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次新的二十四節氣的輪迴要開始了。【馨香雅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時令與節慶 | 二十四節氣  http://bit.ly/35h5I6o


古代「女兒節」知多少(上)
閨閣雅趣系列(3)作者:蘭音
北京時間:2019-04-5 11:21 上午
 【閨閣雅趣】古代「女兒節」知多少(上)
《昇平樂事圖》冊之「花籃燈」,清人繪。(公有領域)
庭院深深深幾許,古時候的女子,真的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嗎?她們除了讀書識字、紡織刺繡,有沒有什麼盛大的娛樂活動?一年之中,女子們最盼望哪些日子,她們又會做些什麼?
今天的日本人,在每年3月3日會在家裡裝飾漂亮的人偶,為女孩子慶祝傳統的「女兒節」。那麼,在歷史悠久的古代中國,是不是有更多專屬於女子的美好節日呢?我們就從一年之初,慢慢道來。
東風夜放花千樹:元宵節
黃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從去歲臘月到新年正月,幾乎每天都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元宵節,是過年期間的最後一個節日,而且要迎來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意義非凡,所以古時候就有了「鬧元宵」的說法。
《昇平樂事圖》冊之「花燭鶴燈」,清人繪。(公有領域)
大家都知道,元宵節這一天要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特別是入了夜,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街小巷好不熱鬧。辛棄疾有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描寫的就是宋人開燈市、演百戲,把街市妝扮成不夜天的盛況。這一天,古人們是不在家閒坐的,幾乎人人走上街頭,為新年打造一個繽紛多彩的尾聲。
這裡面當然少不了雲鬢雪腮、眉目如畫的女子了。或許是呼應天上清輝如銀的滿月,女子們喜歡著一襲白綾衫,佩戴上翠羽冠、蛾兒、雪柳、黃金縷等光彩奪目的飾品,再約上閨中好友,成群結隊出門遊賞。可以想像那時候,燈火通明,遊人如織,女子們優雅地穿梭其中,頭上釵鐶搖曳,鶯聲笑語不斷,真如月宮仙娥下凡,好一幅天然的元宵行樂圖。
除了出門賞燈,女子們走到不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講究。來到橋邊,她們要鄭重其事地走過三座橋,謂之「走橋」《帝京景物略》載:「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又曰『走橋』。」女子們認為,這樣做可以消除腰腿等疾病,因為要走過三座橋,所以也叫「走三橋」。
不知不覺逛到城門了,已婚的女子還要面含羞怯地偷偷去摸城牆上的釘子。這是為什麼呢?《帝京景物略》又載:「至城各門,手暗觸釘,謂男子祥,曰『摸釘兒』。」古人重視子嗣,原來她們是在默默向神明求子。
若是逛得無聊了,女子們還有一項活動筋骨的遊戲。清代《樂陵縣志》云:「元宵期間,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曰跳百索。」跳繩在古時候叫「跳百索」,由兩人擺繩,其他人在中間隨著繩索上下而起跳。女子們在元宵節的晚上,原來有這麼多特別的活動呢!
花謝花飛花滿天:花朝節
在古人心中,每位神明都有生日,花神也不例外,花神的生日就是「花朝節」了。根據地域不同,花朝節的日期也不相同,一般定於黃曆二月初二、十二或十五。初春二月,寒冬的凜冽逐漸消退,百花次第盛開,大地重現錦繡繁華的勝景,如花朵般嬌媚的女子們,也被映襯得更加嫵媚動人了,她們怎能不為花神認真慶賀一番呢?
《月曼清遊圖》冊之「庭院觀花」局部,清陳枚繪。(公有領域)
都說人面桃花相映紅,花朝節怎麼少得了賞花?晉《風土記》載:「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江西志書》又載:「花朝,士女郊遊踏青,插柳為飾,男女蓄髮,冠笄亦以是日行婚禮。」每到花朝,無論文人雅士,還是名媛淑女,都要結伴出行,或聚會宴飲,在簇簇繁花中飲酒賦詩、極盡歡樂。而且在這一天,還是人們舉辦婚禮的良辰吉日呢。
女孩子在花朝節,還有賞紅、撲蝶的習俗。《清嘉錄》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賞紅,就是女子們把彩紙、彩色綢帶粘在花枝上,來妝扮花神。宋代的《誠齋詩話》中說:「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這些花朝節的習俗,是不是更讓人聯想到《紅樓夢》裡的「餞花神」?更巧的是,風華絕代的林妹妹,生辰就在二月十二,莫非她便是花神的化身?
《紅樓夢》中,芒種當天的「餞花神」幾乎是花朝節的翻版。第27回寫道,大觀園的女孩們早早梳洗罷,有的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有的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把它們用彩線繫了,綁在每株樹上、花上。一時間,整個院子變成繡帶飄颻、花枝招展的繽紛天地。接下來,作者以細膩、生動的文字,展現了兩位女主角最動人的時刻——寶釵撲蝶和黛玉葬花。
話說寶釵在園子中漫步,忽然見到一對大如團扇的玉色蝴蝶,一上一下翩躚飛舞。她很是喜愛,便揮扇向下撲去。這對蝴蝶忽起忽落,穿花度柳一直向遠處飛去,寶釵也躡手躡腳地一路追著,直跑得香汗淋漓,嬌喘細細。最是穩重平和的寶釵,也有活潑天真的一面,怎能不令人憐愛?
《十二釵圖冊》之「黛玉葬花」,清費丹旭繪。(公有領域)
既然寶釵再現了撲蝶的場景,那麼詩才第一的黛玉就被安排為花神吟詩作對了。林妹妹生來就是多愁善感的性子,此時看到花期將逝,落紅滿地,便生了賞春惜花之心。於是她掃起凋落的花瓣,裝在絹袋中,埋在專為花瓣立的「花冢」中。
在葬花的過程中,黛玉吟出一首長詩,名為詠花,實為傷感自身的薄命。文字雖長,但是情真意切,其中「質本潔來還潔去」如讖語一般,成為黛玉一生的寫照。惜花、葬花、吟花,恐怕只有真正的花神才會發自內心珍愛天下嬌花,才會為它們的逝去而由衷地感懷悲傷了。
花朝節,因為秉絕代姿容、具稀世俊美的林妹妹,更多了幾分風雅和美麗。
-------------------------------
【閨閣雅趣】古代「女兒節」知多少(下)
作者:蘭音
《大梅詩意圖》局部,清任熊繪。(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4-07 8:11 PM    標籤: tags: 閨閣雅趣, 端午節, 七夕節, 重陽節, 女兒節
羊腔酒擔爭迎婦:端午節
古時候,的確有節日被直接冠以「女兒節」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就是其中一個。女子在這一天有兩大重要習俗,一個是小女孩要打扮得像小仙女一樣美麗,一個是已婚女子要回家省親。正如明《宛署雜記》所載:「五月女兒節,繫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一連五天,女孩子都要盛裝打扮,難道不是她們最期待、最喜歡的節日嗎?稱端午為「女兒節」再恰當不過了。
那麼媳婦們為什麼要省親呢?端午也被叫做「惡日」,人們需要「躲午」,出嫁女就要往娘家躲,於是在宋代就衍生出端午省親的習俗。《灤州志》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其實不論是不是為了躲午,女子有機會和親人團聚,在父母膝下重溫閨中少女的時光,終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端陽故事圖》冊之「懸艾人」局部,清徐揚繪。(公有領域)
吃粽子、飲雄黃、賽龍舟這些自不必多說,人們在端午還要配戴許多特殊的飾物,以求驅邪避穢。特別是孩童,手腕綁著五彩絲線編織的「長命縷」,頸間垂著形如金鎖或錢幣的「端午索」。這些精巧的物件,都出自心靈手巧的女子之手。女子自己,也要配戴特製的髮飾,叫做「豆娘」。據《清嘉錄》描述,女子用絲織品剪成艾葉狀,或是人物、蟲魚、瓜果之形,把它們串在一起插在鬢邊,這就是配豆娘了。
女子們在端午還有一項有趣的活動,即「鬥草」。女子在外採摘花草後,用對仗形式互報手中花草名字,多者為贏;若是兒童鬥草,只要用兩片草葉交結成十字,兩人各拉扯一片草葉的兩端,以草不斷者為勝。
鬥草名當然更加風雅、巧妙得多,比如「君子竹」對「美人蕉」,「星星翠」對「月月紅」,參賽者不僅要熟知花草的各類名稱,更需要敏捷的文才和豐富的學識,才能脫穎而出。此外,唐朝出名的安樂公主,就喜歡在端午鬥草,看來鬥草是上至宮廷、下至百姓都鍾愛的遊戲。
年年乞與人間巧:七夕節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是不是很值得紀念呢?歷代文人對此多有吟詠,既有「臥看牽牛織女星」的幽怨,也有「兩情若是久長時」的忠貞,所以到了當今社會,人們更是把七夕當作東方的「情人節」來慶祝。不過這些浪漫的筆觸是屬於文人的,其實古人視七夕為不吉利的日子,更沒有人把它和姻緣聯繫在一起。
就像《紅樓夢》中的巧姐兒,生日就在七夕,她的母親王熙鳳就說:「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這才請長壽又貧苦的劉姥姥幫忙取名,劉姥姥想了個「以毒攻毒」的法子,取名「巧姐兒」,保管遇難成祥,長命百歲。那麼七月到底犯了什麼忌諱呢?
七月又名鬼月,初一鬼門開,直到三十才關閉,所以在整個七月禁忌頗多。七還是古人忌諱的數字。《淮南子》載:「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陽、陰代表生和死,而從子到午或從午到子都是七天,七也與生死有了聯繫。再加上牛郎織女的傳說,代表著聚少離多的夫妻,所以七夕這一天,又加重了些傷感意味。
《月曼清遊圖》冊之「桐蔭乞巧」局部,清陳枚繪。(公有領域)
雖然過不了「情人節」,但是對閨閣中的女子來說,這一天卻是向織女祈求女紅技藝精湛的佳節呢,所以七夕又叫「乞巧節」。代女子有「德言容工」四德,其中的婦工就是指紡織、刺繡、縫紉等女子從事的工作。擅長女紅,不僅反映了閨中女子的修養,更能夠照顧家人、貼補家用,所以女子們非常重視針線上的手藝。
既然是向神明乞巧,最重要的活動自然就是祭祀了。在七夕之夜,女子們便在庭院中,陳列瓜果酒食,向牽牛、織女星虔誠祭拜。如《開元天寶遺事》載:「(七夕)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
祭祀過後,女子們就開始各種有趣的乞巧活動了。最早在漢代,女子們開始了穿針乞巧的比賽。《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女子競賽方式,把線穿過「七孔針」,穿得又快又多的人,就是乞巧乞得最多的幸運兒。
到南北朝以後,七夕節又衍生出「喜蛛應巧」的習俗。《開元天寶遺事》又載:「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七夕當夜,女孩子把蜘蛛放在盒子裡,第二天早上查驗蛛網,蛛網細密者,就是本年度的第一巧女了。
明清時期的七夕節,還盛行「投針驗巧」的習俗,也叫「丟巧針」。《帝京景物略》介紹,女子把一盆水放在太陽下曝晒片刻,待水面結膜,把繡花針投入盆中,針就會浮於水面。觀察盆底的針影,如果針影呈現花鳥百獸,或者鞋子、剪刀之類的形狀,就說明乞到巧了;如果影子粗如錘、細如絲或直如軸蠟,女孩子還是抓緊練習女紅,以期來年的好運吧。
又見花糕各處忙:重陽節
與七夕不同,九九重陽可是古代大吉大利的日子,民間常會舉行祭祀祖先、登高祈福、佩插茱萸等活動。而且九與「久」諧音,又蘊含著福壽綿長的祝福,所以重陽佳節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節日。那麼,這個節日和女子又有什麼特殊的淵源呢?
重陽登高,由來已久,但是附近沒有高山的人家,或者是平時很少出門的女子怎麼辦呢?別急,智慧的古人想出了以「食糕」代替「登高」的法子。重陽糕就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節日美食了,因為糕面上會灑上桂花,所以又叫「花糕」或「桂花糕」。
《月曼清遊圖》冊之「重陽賞菊」局部,清陳枚繪。(公有領域)
《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書籍,介紹了花糕的普遍樣式:麵粉加糖蒸成糕狀,糕中夾石榴、栗子、銀杏、松子之類的果肉餡,或者是豬、羊、鴨之類的肉絲,糕點上插上小彩旗;有人還用粉捏出「獅子蠻王」的形狀,放在糕點上,稱之「獅蠻」。明《五雜卒》載:「呂公忌曰:『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花糕在吃之前,長輩們還要把糕點放在放在子女額頭上禱祝,以表達對他們的期望和厚愛
這還沒完,家人還要專門迎回出嫁女,品嚐家裡的花糕。如果女子沒法省親,娘家人可是要難過一整天呢。有《帝京景物略》為證:「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詫,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
翻開典籍,我們才知道古代有這麼多女子專屬的節日。今天的女生們,你們最想過哪個「女兒節」呢?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105294651_172741950885863_2238531276214485993_n104741957_172741984219193_6162733706838382288_n105809929_172742040885854_707655204260009561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