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族志貢獻於近代中華民族之形成/賈逵《周 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 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古羌文化,被人們喻為東方的「瑪雅文化」,是人類史前文明的顯現和演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羌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隅與北川地區,即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等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酋姜聰/羌族-羌戈大戰/羌族的白石崇拜/吐谷渾-白蘭-白蘭國/。”古代文獻把“羌”與“姜”字聯繫在一起。傳說共工氏即係姜姓。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 “羌者,姜也。晉世吐谷渾有先零,極乎白蘭,其子吐延為羌酋姜聰所殺,以是知羌亦姜姓。”這個民族從遠古時期一直綿延至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阿拉姜色」並不是一種顏色,而是在藏區傳唱已久的一首藏語的祝酒歌。藏族女子俄瑪拖著病體,攜兒與現任丈夫赴拉薩還願“跪拜到拉薩朝聖”,這對繼父子雖然不合,卻也執意陪女主角走完最後人生/「承諾」是貫穿本片的關鍵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情、親情……因為對於自己愛的人所許下了承諾,而將這份「愛」傳承了下來。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羅爾基一家需要從四姑娘山穿過甘孜州到新都橋,從新都橋沿著318國道再走1600多公里(318途中翻過13座山),整個路程差不多是2000公里。每天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 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個人的大陸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 …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上,故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在《國語》中被稱作「姜氏之戎」,說羌是西戎的一個姜姓部族,姜、羌二字古音相通。《後漢書》中也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羌族和漢族還是有很大的歷史淵源的,相傳5000年前炎帝黃帝大戰,炎帝不及黃帝而大敗後只要帶領著自己的大部分部落歸順黃帝,在此期間,就形成了現在的漢族跟藏黎兩族,而這個藏黎兩族就是之後的羌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Uvc6kO


賈逵《周 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 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時因功再次被賜李姓。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后,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Krcbo1


在今青藏高原地域。藏族之民本源於古羌族,為華夏民族之先民-【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 恩和吐蕃 http://bit.ly/2IgK36d
「羌人」分為「先古羌」(秦朝之前的古羌人)和「後古羌」(秦朝之後的西羌「胡夷」民族又叫羌族),先古羌在秦統一後,和東部人群融為一體,形成漢族的胚胎[2]。有學者認為:包括夏、周、秦等國家,可能都與古羌人相關。殷商時有用羌人來祭神的習俗,被認為來自於戰爭俘虜,是頻繁接觸、摩擦的象徵。
後古羌自秦朝以後從西北湧入,發展演變成為今天的部分漢族、羌族以及西南各操藏緬語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阿昌族、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土家族等。[3]
今天的所稱的「羌族」,僅僅是古西羌諸部中的一支。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諸後裔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遷徙。今天的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進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帶之前,自稱「子拉族」[4]。「羌戈大戰」後自稱「爾瑪人」。 http://bit.ly/2IgJgm4
信仰與圖騰:「羊」文化:羌族從信仰和生活都和羊密切相關,民族標記就是「羊」。羌族祭祀天神用羊、吉祥物是羊;生活上吃、穿、用的都離不開羊。
羌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IgJgm4


本書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隅與北川地區,即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等地。
本書希望通過“羌” 之歷史,說明華夏(自覺的)西部族群邊界變遷,以及其如何貢獻於近代中華民族之形成。這項研究是基於一個簡單的思考架構,即“羌” 曾是古華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異族概念,它代表古華夏自覺的我群西方邊緣(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華夏曆史記憶中“羌人” 概念的轉變,便是探索華夏自覺的(或主觀認定的)我群西方邊緣之變遷。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紀以後,青康藏高原東緣華夏心目中的諸羌部落又成為​​吐蕃(與後來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與族群之邊緣(朵康)。這樣的歷史發展終使得青康藏高原東緣之廣大地區及其人群,在近代時成為漢藏間一個模糊的邊緣。這也是本書書名《羌在漢藏之間》用意所在。
作者簡介  · · · · · ·
王明珂,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現為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十幾年來多次到川西羌族地區進行田野考察。川西羌族地區是指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等地。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聚居於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的高山深谷中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縣、理縣、松潘和地屬綿陽的北川等地。《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通過對這些地區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長時段調查和多層次探討,展現了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變遷,以及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

王明珂著《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國家圖書館 期刊文獻資訊網 中文期刊篇目系統:書評:王明珂著《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2003) http://bit.ly/2Igf8ai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由中華書局於2008出版。
本書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聚居於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的高山深谷中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縣、理縣、松潘和地屬綿陽的北川等地。本書通過對這些地區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長時段調查和多層次探討,展現了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變遷,以及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這是一本凝集了作者十幾年田野考察經驗的傾情力作,是對羌民幾千年生存繁衍狀態的一次深刻解讀。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1979、1983年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現任職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豐要從事於中國民族史、族群認同、歷史與社會記憶、游牧社會及其歷史研究。近十年來從事羌族社會文化、歷史記憶與族群現象的田野調查研究。

一本羌族民族志。
羌族聚居於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的高山深谷中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縣、理縣、松潘和地屬綿陽的北川等地。本書通過對這些地區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長時段調查和多層次探討,展現了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變遷,以及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
這是一本凝集了作者十幾年田野考察經驗的傾情力作,是對羌民幾千年生存繁衍狀態的一次深刻解讀。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1979、1983年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現任職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豐要從事於中國民族史、族群認同、歷史與社會記憶、游牧社會及其歷史研究。近十年來從事羌族社會文化、歷史記憶與族群現象的田野調查研究。
目錄
序(李亦園)
前言
文本與田野說明
社會篇
 導言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人群
 一、各行政區簡介
 二、語言、體質外貌與文化表徵:誰是羌族?
 第二章村寨與城鎮生活
 一、村寨聚落
 二、村寨中的經濟生活
 三、城鎮、街市與鄉上
 四、鄰近城鎮:松潘、馬爾康、灌縣與成都
 第三章族群認同與區分
 一、婚姻與家庭
 二、家族
 三、村寨與其守護神
 四、 “羊腦殼”與“牛腦殼” 
 五、 “爾瑪”、“漢人”與“蠻子” 
 六、 “爾瑪”與羌族
 七、 “一截罵一截”的族群體系
 第四章結構下的情感與行為
 一、村寨生活中的“我族”與“他族” 
 二、村寨中的鄰人與女人
 三、社會規範、污穢與代罪羔羊
 四、岷江上游村寨中的毒藥貓
 五、女性與貓:區分的破壞者
 六、 “內部毒藥貓”與“外在毒藥貓” 
 七、無毒不成寨
 八、經驗、歷史與神話
 九、 “現在毒藥貓少多了” 
歷史篇
 導言
 第五章羌族史:典範與解構典範
  一、典範的羌族史
 二、近代國族主義下之民族與中華民族
 三、典範羌族史的形成過程
 第六章羌族史的再建構:華夏邊緣觀點
 一、商至漢代華夏之羌人概念變遷
  二、華夏邊緣羌人地帶之形成:東漢晚期至魏晉
 三、羌人帶的萎縮:漢化、番化與夷化
 四、羌人帶上最後的“羌人” 
 五、民國時期民族調查者所發現的羌民
 六、華夏邊緣的本質及其變遷
 第七章本土根基歷史:弟兄祖先故事
  一、根基歷史
 二、村寨中的弟兄祖先故事
 三、根基歷史的內在結構
 四、 “弟兄祖先故事”中的歷史心性
 第八章羌族認同與英雄祖先歷史
  一、 20世紀上半葉羌族認同的萌芽
 二、老實的蠻子:周倉與孟獲的子民
 三、漢族的拯救者:李冰與樊梨花的後代
 四、古老的華夏:大禹子孫
 五、過去很強大後來被打敗的羌族
 六、流傳羌族中的兩種神話傳說
 七、羌族認同及其本土歷史記憶
文化篇
 導言
 第九章古羌人文化:事實、敘事與展演
 一、社會記憶中的古羌人文化
 二、古華夏對羌文化的描述
 三、文化誇耀與模仿:北川羌人的例子
 四、近代羌文化探索與書寫
 五、近代羌民文化探索:宗教信仰
 六、在差異體系中尋找相似
 七、異文化書寫中的華夏邊緣建構與再建構
 第十章當代羌族認同下的文化再造
 一、羌族本土文化建構的背景
 二、羌族文化再造:語言、文字
 三、羌歷年與鍋莊舞
 四、羌族婦女服飾
 五、飲食文化:北川的例子
 六、天神、白石信仰、端公與祭山會
 七、文化展演
結語:歷史的創作物與創作者
一、華夏邊緣的歷史與“歷史” 
二、另類“歷史” 
三、歷史與“歷史”下的近代產物
四、華夏邊緣的省思:人類生態觀點
五、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由“蠻夷”到“少數民族” 
六、中國民族的再思考
參考書目
謝詞
追記



羌族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強大?
2017-08-31 由 史家淺唱 發表于歷史
在平均海拔的天府之國四川盆地上,除了巍然屹立的峨眉山、令人生畏的三峽大壩、奔流不息的長江、漫山遍野的常綠喬木,還存在過一個古老、強大的民族——羌族。羌族源自中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有些不可磨滅的貢獻。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羌族最強的時候,有多強大呢?
前秦勢力範圍地圖
首先,「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遊牧部落的一個泛稱。從犬戎,到和秦國、漢朝發生戰爭的羌,漢朝的大月氏,三國的羌胡,晉朝的氐、羌,後來的党項,都是古羌族。如今的「羌族」,只是古羌族的一支而已。古羌文化,被人們喻為東方的「瑪雅文化」,是人類史前文明的顯現和演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古羌族文化
兩千一百三十餘年前,羌族向西漢河西四郡發起進攻,漢武帝派十萬大軍擊之卻不能將其降服,以後的五十年成為僅次於匈奴的西漢第二邊患強敵!直至漢宣帝時,用趙充國之策招安與打擊並行,才算將其降服。漢宣帝一死,羌族立即反叛,幸好馮奉世以迅疾掩耳之勢斬殺數千人才將其懾服!老實了數十年之後,羌族見西漢滅亡,又開始作亂!東漢開國之初,沒功夫管它!等到漢明帝時,才開始對羌族用兵,結果這場仗打了一百多年,直至東漢四分五裂,也沒能完全將羌族降服!以後的五胡亂華,羌族是五胡之一,在西北和川西建立了數個割劇政權!其中最出名是算是慕容鮮卑的一支領導羌人建立的吐谷渾國,成為周,隋僅次於突厥的第二邊患強敵。隋煬帝楊廣聯合高昌國進攻吐谷渾,滅其主力,占其大半領土。三十年後,唐太宗終滅吐谷渾!可是到武則天時,羌人又投靠日益強大的吐蕃,逐步殘食了吐谷渾舊土和川西等地,成了吐蕃進攻大唐的急先鋒,甚至在安史之亂後侵入唐朝首都長安!以後隨著唐朝的不斷衰落,終於控制河西走廊等西北等地,斷絕絲綢之路,直至蒙古軍滅吐蕃,設立宣政院都司!明朝沿其制!清朝雍正,乾隆對西南各少數民族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便於管轄!結果羌族為主體的大小金川率先反叛!乾隆派大軍征之,結果歷時近五十年,數易主帥,耗資7000萬兩白銀,犧牲無數將士才將其降服!
大小金川之戰
兩千年來,在慢慢的歷史長河裡,許多強悍的民族都消失或者被同化了,比如說像北方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党項等強敵都不見了,而羌族在歷史的變遷上,幾經坎坷,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族名,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信仰、文化和習俗,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強大嗎?
-------------------------------------------
神秘的古羌族
2015-07-04 由 江南文社 發表于歷史
古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日麥」、「爾瑪」,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古代羌族對中國歷史發展和民族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歷史傳說時期共工壅防百川,神農教民耕織,從炎黃到夏禹,到華夏族的形成,都與古羌族密不可分。
賈逵《周 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 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
譙周《蜀本紀》說:「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廣柔在今羌族地區。《水經注·沫水》廣柔 縣條:「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縣、理縣、汶川、北川縣皆有禹跡及記載,尤以北川縣禹里鄉的大禹遺蹟、記載、傳說等更為完整。
根據傳說和歷史記載,北川禹穴當為禹所生地。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說:「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 由再說夏不是羌。」。所以,古代羌族對締造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貢獻是昭然史籍的。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遷徙到中原地區的羌族大多華夏化。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代羌族的活動中心。殷商時期,古羌族有「北羌」、「馬羌」等眾多部落,過著居無定處的遊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從事農業生產。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 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 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
約 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 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遊牧部落。《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 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 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 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 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國」。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領擔任官職,武丁時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歌頌了殷王朝的強盛,同時也反映了羌族與殷王朝的密切關係。周人與羌人關係更加密切。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說:「姬周當是姜姓的一個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兩支。」傳說姬姓周的始祖「棄」的母親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應是互為婚姻的兩大集團。周與姜、羌聯盟是武王滅商的重要條件。周朝立國以後,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許昌、南陽一帶的申、呂、許都是姜姓國。周時進入中原的這部分姜姓羌人,歷西周之世,已基本上與華夏人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平王東遷以後,一些以羌人為主體的羌戎大量遷入中原地區。《後漢書·西羌傳》:「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晉國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壯大起來的,晉國因和戎而稱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晉人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文獻記載了這部分羌人由射獵進到田畜的傳說。《後漢書·西羌傳》說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後教羌民"田畜"。此後羌族進一步發展和分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稱「秦始皇」)攻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 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羌人老故居甘肅天水,天水羌種是也(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仍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秦的族屬,經蒙文通教授考定為「秦 之為戎,固不自疑」。他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並且頒布法令不准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
《後漢書·西羌傳》說:「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謂首,滅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從河湟流域向西南遷徙的諸羌與當地原居民逐漸融合而發展為今天藏緬語族諸民族。春秋時的義渠羌部落建立了義渠國,其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後為秦所滅。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從地域劃分,有東羌和西羌兩大類。進入中原的東羌人已基本上與漢族融合,未進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區,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此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魯藏布江流域有發羌、唐氂等羌人部落。漢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羌人,有氂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和冉(馬尨)羌等眾多部落。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氂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 (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西漢時羌人在山東、河北、河南、內蒙、山西、陝西、甘肅、寧夏、 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居住,人口多達1200多萬,占全國人口1/4(當時全國人口為5995萬)。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 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長建後秦政權,列於「五胡十六國」之中。這時期,隴西有岩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有鄧至羌。
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項羌、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羌、附國等羌人部落。上述諸羌多數被吐蕃所融合。
活動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項羌,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宋代以後,北方地區的羌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遷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區的西山諸羌,一部分融合於藏族,一部分成為今日羌族的來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極廣,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區。史前時期傳說時代的大禹便出生於這一帶,其後的有文字以來的史籍均載這一地區為羌人所居,這些便是冉馬尨為主的羌人。這部分羌人逐漸融合了從川、甘、青等地各個不同時代遷來川西北的鄧至、岩昌、白馬、白狗、党項等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為其他民族後又遷入該地的吐蕃等少數民族和秦漢以來遷入的部分漢族而形成了現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征羌,在羌族地區設置湔氐道,統轄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羌族地區設汶川郡。秦漢之際,岷江上游羌區完成了從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羌漢人民交流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羌區的發展。
唐時,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馬爾康一帶設置了松、茂、當、悉、靜、拓、恭、保、維、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羈縻州,大多以當地羌人為刺史。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 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党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党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 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 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 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 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蹟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 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 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 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鍾羌(鍾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 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氂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 羌、汶山羌、党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 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
-------------------------
羌族的歷史由來
2017-09-29 由 粵語電影剪輯手 發表于歷史
羌族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民族語言為羌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羌族自稱「爾瑪」或「爾咩」,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縣和石阡縣。大多數羌族聚居於高山或半山地帶,少數分布在公路沿線各城鎮附近,與藏、漢、回等族人民雜居。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羌族總人口數為309576人
五胡亂華是中原最沉痛的記憶,他們不但給中原帶來災難,而且搞亂了中原血統。這是一個各個民族融合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民族間激烈碰撞,互相同化。
羌在殷商時期就出現了,因為《周易》有關於這個民族的記載。當時稱作鬼方,是一個特別難打的地方,讓統治者很頭疼。
羌最終還是被商朝打服了,最後不敢不向商朝稱臣納貢。
漢武帝時,對匈奴進行了嚴厲的打擊,為了防止匈奴和羌同流合污,漢武帝開闢了四郡,意思是隔斷羌胡,讓他們不能交往,因為南北的交通要道被堵住了,來往也不方便,而且都有重兵把守。
後來漢武帝設置校尉,統領羌人土地,羌人沒辦法,只好遷徙到青海湖附近的開闊地帶。羌是個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族人非常強悍,特別耐冷,有書上的話說,就是跟禽獸差不多,當然這不是貶低的意思。
不過他們久居苦寒之地,文明程度很低,但是體力特別好,而且非常勇猛,因為最寒冷的苦都受過,所以無堅不摧,婦女連生孩子都不避風雪,可見性格的堅韌。
羌人一直是隱藏的,不見光的,一般中原看不見他們的身影,羌人第一次登上漢人歷史舞台,是王莽改革的時期。
新上台的的王莽,進行了一系列現代化的改革史稱-王莽新政,用動車把當時的馬車拉散架了,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羌人占領甘肅、寧夏等地,與漢人雜居,陝西那邊也有羌人的勢力範圍。後來他們成了東漢的邊患,漢和帝時期把他們打服了,但不久後他們被漢族地主欺負的沒辦法,就又蠢蠢欲動。
這種積怨爆發是很可怕的,造成了東漢60多年的羌患。積怨的爆發源於一根導火索,那就是公元107年的一次遷徙活動,東漢政府徵發西北羌人大約幾百上千人戍邊西域,羌人十分驚恐,害怕去了就回不來了,就發生了動亂。
各郡縣對他們進行圍剿,想阻止他們,搞的羌人各部落更加驚恐,本來他們就有很高的組織性,雖然平時互相殘殺,但一致對外的時候高度團結,所以羌人一旦造反,那麼會給漢室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羌人本來就驍勇善戰,婦女在大雪天都能生孩子,這得多強的戰鬥力!他們驚懼而反,以致淪落為賊寇,截斷隴道。
郡縣懵逼了,根本不敢動羌人,朝廷也十分焦急,當時的大將軍鄧騭調集五萬部隊征剿羌人,反被打得大敗。勝利讓羌人得意忘形,甚至有的部落都稱帝了,羌人聯合起來截斷河西走廊,漢人的戰略要地也被奪走。
東漢朝廷下令涼州不要了,漢人內遷。漢人不樂意了,誰願意放棄自己的家園?誰願意放棄自己穩定的財源?於是漢人也反了。接著就是一場雞飛狗跳的硬仗,一仗打了十多年,最後無計可施的政府只得組織起騎兵,再叫上南匈奴的騎兵一起,才平定了羌人之亂。
這一仗打空了東漢的家底,消耗了兩百多億錢,損失的財富數目驚人。
本來東漢就缺錢,這下更缺了,因為東漢自從建立起就缺錢,所以一直拿不出西漢的霸氣。
後來東漢對羌人採取了綏靖政策,意思是你只要別太過分,我就不打你,還能給你點錢花,這樣做的結果是換取了幾年和平,養大了羌人的胃口,羌人終於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不爽就打,一打就有錢花……
但是羌人在東漢並不是最強大的,最強大的時候是五胡亂華時期,羌人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後秦政權。這是羌人第一次作為一個政權,登上歷史舞台。
晉末八王之亂,出現了五胡亂華,羌部的一支先臣服匈奴前趙,後臣服羯胡後趙。後來姚弋仲率領羌人與前秦交戰,敗亡,他的弟弟姚萇便率部投降了前秦。
淝水之戰前秦大敗,強大的帝國頓化雲煙,慕容垂自立為王,姚萇遂趁機殺了苻堅,在長安成帝,就這樣,他成立了後秦政權。
因後秦的開國皇帝姚萇善於謀略,治國又很厲害,所以國力超強,加上他善於打仗,先後滅掉好幾個政權,成為與慕容垂並立的一大政權。直到劉裕興起,後秦滅亡,羌人才被趕下政治舞台。
是退下歷史舞台不等於徹底消亡,羌並沒有像四胡那樣消失不在,而是作為一個獨特的民族延續下來。為什麼羌一直延續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羌人的繁衍能力特彆強,導致羌的種族特別多,種羌、白馬羌、燒當羌、參狼羌,建立後秦就是燒當羌。而且他們分布廣泛,占地面積很廣泛。可以說,整個西部都有羌人的身影。
第二,風俗奇特,繁衍昌盛。據《後漢書》記載:「其俗……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釐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可以娶後母納兄嫂,如此風俗部族自是繁衍的很快。
第三,羌人居住的都是苦寒之地,一般沒有漢人,他們與漢人既然沒有接觸,就不存在同化,所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延續下來。
羌族至今保持著古老的人生禮儀。
孩子出生後,女婿要攜禮向岳母家報喜。親友帶著衣物、祝米、雞蛋和掛麵看望產婦。有的地方,有生子後在門前掛靴的習俗,若生女,鞋面向上,若生男,鞋面朝下。生子後,要請釋比做法,忌諱生人到家。羌族姓氏普遍為漢姓。一般隨父姓,取名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請釋比取名,有的由長輩或按照個人意願來取名。孩子滿月和滿歲後,家人還要宴請親友吃「滿月酒」和「滿歲酒」。孩子脖子上戴長命鎖,以避邪祛病,保平安健康。
羌族男子在年滿十五周歲時要舉行成年禮(冠禮)。一般在農曆十月至十二月舉行。屆時,請來親朋好友,圍著火塘而坐,受冠禮者身著新衣,朝家中神龕下跪叩拜,並接受釋比代表天神饋贈的禮品——用白色公羊毛線栓系的五色布條,作為護身符圍在脖子上。再由族中長輩敘述祖先歷史,或由釋比誦經禱告,祭祀家神及諸多神靈。
-----------------------------------------------

羌族,有人口198252人;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 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綿陽市的北川等縣。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党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羌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 個音節一句,類似於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從內容來說,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和喪歌等。 
  羌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幹壽”等。 
羌族       歷史    Top of Page
  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記載表明,殷商時期,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已經是十分活躍了。當時奴隸制的殷王朝經常俘虜羌人去當奴隸,可是在殷王朝中卻有羌人的首領作官。西元前1088年之時,周武王以周人為主並聯合了羌、蜀、盧等部組成軍事聯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紂王朝。 
  殷商時,羌人活動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大都在黃河、湟水、洮水、岷江上游一帶,而以黃河、湟水、賜支河為中心。 
  公前4世紀末葉,秦獻公時起,一部分羌人開始向西南及西北大遷徙,有遷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寧河流域,有的則遷往青藏高原。 
  西元前206年,漢代封建王朝強盛。漢武帝時,在甘肅走廊設立了河西4郡,此時仍居在西北的羌人有許多逐漸向內遷徙,附居塞內而與漢族錯居,從事農業生產者亦日益增多,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地走了封建制度的軌道。此時羌人,有先零、研種、燒當、封羊、勒姐、女若、廣漢、武部等部。各部落統治階級互相掠奪。從漢武帝時起,羌人大量地內附定居,以後逐漸被當地漢族同化。 
  隋唐以來,岷江上游一帶的羌人,處在漢族人民和興起於雅魯藏布江域的吐蕃人之間,成為漢族地區和吐蕃聯繫的紐帶,中原的鹽、茶、布、生產工具與邊區的馬匹、藥材、皮毛的交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政治、經濟聯繫較為密切,這些地區的羌人,從唐朝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入籍”,成為唐朝管轄的地區,而另一部分則處於吐蕃政權的統治之下,定居岷江上游部分地區。 
  岷江上游的羌人,據《四川古代史》載,係秦漢及其以後時期從河湟一帶遷來的羌人與當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今羌民族。漢代以後,西北部的羌人經過兩次較大的遷徙,來到岷江上游地區。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次是隋唐時期,當時岷江上游已定居著被稱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的統稱)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時期由於吐蕃王朝向東擴展,河湟一帶的羌人相繼內遷,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帶,這些人逐漸成為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主體民族。說到岷江上游羌人的來歷,在羌族人民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遠古時候,羌人曾有一次大遷徙,其中一支後來定居於岷江上游。此時,羌人的祖先遇到一支“戈基人”;他們身強力壯,羌人與“戈基人”作戰,屢戰屢敗,準備棄地遠遷,幸而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才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並在頸上係羊毛線作為標誌,終於戰勝了“戈基人”。此後,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羌人為報答神恩,奉白雲石為最高天神,這種習俗相傳至今。這段傳說,實際說明瞭羌人歷史上遷徙的一段真實歷史。這個傳說和史書記載及考古資料結合起來印證,就知道氓江上游的羌人最遲在漢代就已定居於此。 
羌族約有萬餘人,分佈在四川省境內,羌語屬漢藏語 。 
羌族       音樂    Top of Page
羌 族 約 有八 萬 餘 人 , 分 佈 在 四 川 省 境 內 , 羌 語 屬 漢 藏 語 系藏 緬 語 族 ,他 們 使 用 漢 語 文 , 羌 族 信 仰 喇 嘛 教 及 原 始 崇 拜 。
『 不 唱 山 歌 不 高 興 , 唱 起 山 歌 好 寬 心 』 , 在 羌 族 人 民 生 活 中 , 歌 與 舞佔 有 不 可 缺 少 的 席 位 。 樂 曲 中 質 樸 , 活 潑 的 旋 律 , 有 力 的 切 分 節 奏 ,表 現 了 他 們 純 樸 的 精 神 風 貌 。
羌族       禮儀    Top of Page
  在西南羌族等少數民族中流行著一種飲咂酒的待客禮儀。家有貴賓至,主人往往請客人喝當地特有的泡壇酒(即“咂酒”),以表敬意。先將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罈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設座,客人圍桌而立。飲前,主人叫主婦出來啟封開壇,並端上一隻盛滿熱水的盆或碗。人們以通節細竹就水中一吸,然後注入酒罈中,使酒不歉不溢。接著,主客輪流以細竹吸酒而飲。酒液將完時,須加水,直到酒味清淡為止。
羌族       慶節    Top of Page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面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舉行祭山會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式極為複雜,所獻犧牲因各地傳說不同,圖騰不同而有差異,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種。大典多在神樹林一塊空壩上舉行。一些地方祭山後還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羌年節於每年家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隻黑公羊、1隻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祐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過去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羌族       婚俗    Top of Page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無戀愛自由,視自由戀愛為有損家風,婚姻不能自由,封建買賣婚姻盛行,兒女婚事均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訂婚時經三道程式,首先“開口酒”,即許口酒。當男女還未成年時,男方請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說親,如同意則由家長提出一定時間,男方到女方家辦酒席宴請,名“開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數目,雙方議定,表示訂婚初步成功。數月後,男家去女家備酒席招待近親,稱“小定酒”,此時要送上些彩禮,置於神臺之上,以示莊重。“大訂酒”上,兩傢具體商定結婚日期,男方要大宴賓客,款待女方親朋,此時男方根據議定交清聘禮,特別要備一分銀子奉送岳母,在整個訂婚過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於房內或親友家中。 
  結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謝客”三道儀式。“女花夜”,由女方備咂酒兩壇招待前來慶賀、送禮的客人,男女各一壇,大家跳舞、唱歌慶賀。“正宴”即娶媳婦,男方備三匹馬前來迎親,一匹新娘乘騎,另二匹伴娘騎,伴娘係內親閨女。新娘穿著特製的紅嫁衣,腳穿由家嫂做的紅繡花鞋,由其親兄弟背出大門上馬,新娘手蒙臉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僅是走走過場。父母將平日為新郎做的鞋、襪等塞進背兜,讓女兒帶到男家。拾掇停當,樂隊吹起嗩吶相送,送親者背起箱子,抬起櫃子,熱熱鬧鬧送新娘出嫁。 
  送親途中,如經過親戚家門口,便由親戚擺設茶席、備糕點水果等招待送親隊伍,炮手放三聲明火槍以示到達,男方親戚手捧麵條上前敬獻,伴娘同送親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齊集寨頭,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給伴娘和牽馬人少量下馬錢,否則不下馬。下馬後新郎在門口撒把米於地下,廚師提只雄雞,宰殺後灑雞血於大門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進門搶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後,設在露天壩子的盛大宴會便開始了。貴客們邊吃邊喝、邊歌邊舞,先唱“讚新娘”的酒歌,歌詞內容是讚頌新娘的美貌,從頭唱到腳下,後唱“讚新郎”,稱頌新郎人品端莊、精明能幹。人們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備兩席“謝客”,整個儀式才結束。婚後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羌區還有搶婚的習俗。當男方求婚遭拒絕對,乘女子在外勞動或外出時將她搶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豬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於生米已煮成熟飯,女方也就答應。女子不願者,可於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搶婚時可搶姑娘,也可搶寡婦。 
羌族       服飾    Top of Page
  羌族的服飾較為樸素而華麗,男人喜著青色或白色頭帕,穿自製的麻布長衫,外套一件無袖子的羊皮褂子,這種褂子可用來防寒、擋雨、墊坐。腳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繡有雲彩圖案及波紋,鞋尖微翹 ,還穿皮鞋、布鞋腳上裹牛、羊毛制的氈子綁腿,綁腿有保溫和護腿的作用,年輕女子還在綁腿上纏紅腳帶子,男女皆束腰帶。羌族婦女亦喜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青年婦女常包繡有各色圖案的頭帕或用瓦狀的青布疊頂在頭上,用兩根髮辮盤繞作鬢;一般冬季包四方頭巾,上繡各色圖案,春秋季包繡花頭帕,穿有花邊的衣衫,衣領及袖口上鑲排梅花形銀飾,腰係繡花頭帕,係有花邊的繡花飄帶;喜戴銀牌、領花、耳環、圈子和和戒指等飾物,富有人家還在戒指上鑲嵌瑪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帶橢圓形的“色吳”,上用銀絲編織的珊瑚珠,用來祈求佑福增壽。 
羌族       飲食    Top of Page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麥、青稞、胡豆、黃豆、碗豆、蕎麥等;還有從川西平原運來的大米、麵粉等。蔬菜有圓根蘿蔔、白菜、辣椒、蓮花白等,常吃自己泡製的酸菜,每日以三餐為習。製作飲食、烹調較簡,常見方法是玉米粥內加蔬菜,叫“麥拉子”;還有玉米麵或麥麵做的饃饃或玉米蒸蒸,稱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麵蒸熟,此飯如以玉米麵為主叫“金裹銀”,以大米為主叫“銀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麥做炒麵用以放牧或外出時食用。羌民平時很少吃新鮮豬肉,一般在冬至後殺豬,豬肉切成長條挂在灶房房樑上,以煙熏幹成“豬膘”,顏色熏黃為好,傳統的觀念是,這種“豬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殺豬後的新鮮瘦肉,洗凈後灌進小腸作香腸,一般在年節食用。 
  羌族無論男女老少,均喜飲用青稞、大麥自家釀製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製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飲用時啟壇注入開水,插上細竹管,輪流吸吮,一般喝一半再添水,到味談為止。 
  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燉雞或黃?(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羌族       建築    Top of Page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羌民居住的石屋大多築於高半山腰臺地,靠近泉水,少數居高山河谷地帶,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順山排列,或高或低,錯落有致。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餘。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墻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       習俗    Top of Page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挂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挂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羌族       宗教    Top of Page
  羌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除火神以鍋莊(火塘)為代表外,其餘均以一種白色石英石(羌語稱阿握爾,意為白石神)為象徵,被廣泛加以供奉,供奉於屋頂正中最高處的白石神即為天神木比塔。 
  歷史上,羌區無本民族宗教性組織和寺廟,宗教職業都為不脫離生產勞動的羌族巫師(漢語稱端公,羌語稱“許”、“釋比”尊稱“阿爸許”)。“許”僅限男性擔任,可結婚生子。其主要經文為上中下三壇經共16部,無文字記載成書,靠口傳心授,流傳至今。經文為韻文,四字一句,兩句一節,講求平仄起伏和音韻音律。“許”的主要法器有猴頭帽、羊皮鼓、銅鑼、神棍、師刀、令牌和獸骨封、羊角卦等。“許”的法術包括預卜占卦(分羊髀卜、雞蛋卜、白狗卜等)、驅鬼除邪(送茅人),踩紅鍋、踩犁樺、開紅山、划水碗等。“許”作法前要用凈水洗前途,燃香柏熏身或殺白雞祭祖。如遇大的祭祀活動,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禮等,還需提前49天忌食蔥蒜齋戒沐浴,以示對神的虔城和敬意。羌寨中凡祭山、冠禮、還願、安神驅鬼、治病、出人意料穢、招魂、消災、看風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兒命名、超度亡靈等,均必在“許”前來主持,因而在羌民中的地位極高,既是人神仲介者,又是文化傳播者,更起著精神領袖的作用。 
-------------------------
找出「羌族」的基督奧秘 「羊」年賀歲片正夯!
2015/02/25  記者 / 蔡宜倩 台北市報導
 中國的古老民族─「羌」,以羊為祭祀圖騰,其文化有許多與聖經中不謀而合。 中國的古老民族─「羌」,以羊為祭祀圖騰,其文化有許多與聖經中不謀而合。 (照片提供/合一基督教會、製圖/記者蔡宜倩)
繼藝人宣教、微電影宣教、電視劇宣教之後,台北「合一基督教會」再創宣教模式的新契機! 今年適逢羊年,該教會製作片長約5分鐘的《羊年吉祥賀新春》─羊年賀歲紀錄短片,內容探討以「羊」為祭祀圖騰的中國少數民族羌族,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關聯;期待祝賀華人歡慶新年的同時,也深思基督教「羔羊」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淵源。
不同於以往的宣教模式,這部有關「羊」文化的屬靈行腳紀錄片,結合歷史文化與傳播媒體,要將福音傳給目前世上最多人口的華人。播出管道包含,春節期間在GOOD TV上播出、透過香港影音使團平台播放,以及藉社群網絡傳遞連結的形式傳閱;羊年賀歲紀錄短片在春節期間上傳至YouTube,至今已累積逾5.5萬人次瀏覽。
羌族,耶穌的羊兒 習慣呼求耶和華的名「Yahwei」
 羌族好用白色石頭,其建築文化與猶太族裔有驚人的相似。 羌族好用白色石頭,其建築文化與猶太族裔有驚人的相似。 (照片提供/合一基督教會)
「羌」字,其造字為上「羊」下「ㄦ」,可謂「基督的羊兒」,該民族是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難道是他們把古老的聖經文化帶到了華夏大地嗎?當瞭解到「羌族」有可能是猶太人來到中國的後代,朱奔野一面思索羌族、猶太民族與中華民族三者間的關係,一面循線追到羌族人口主要集中地的四川,與當地同工一起探索究竟。
除了中國文化與猶太文化看重長子等地方有雷同之處外,朱奔野觀察到,羌族極有可能是以色列12支派中的「西緬支派」,以下幾處相似的文化可看出端倪:
1. 羌族祭祀模式好用白色石頭為主,與西緬支派以「白石」裝飾為主,有異曲同工之妙。
2. 殺羊築壇祭天的羌族,祭壇與聖經「燔祭壇」相似。
3. 羌族將羊血抹在壇的四角,其方式與聖經不謀而合。
4. 羌族將羊血塗在門聯上,而後演變成「春聯」,與逾越節相同。
5. 羌語保留希伯來語發音與涵義,如:「Yahwei」,這是以色列之神耶和華的名。
6. 以色列人有「拉比」,羌族的祭司稱為「釋比」,著細麻衣,會祭祀、醫病和趕鬼,這些都與拉比、牧師類似。
以色列民族的遷徙,與羌族的時代相近 盼神選民回到真理中
 以色列北國於西元前722年滅亡時,10個支派散失至各地。朱奔野牧師(圖右)認為時值中國的東周春秋戰國時代,羌族的興起,剛好銜接在以色列支派流亡後。 以色列北國於西元前722年滅亡時,10個支派散失至各地。朱奔野牧師(圖右)認為時值中國的東周春秋戰國時代,羌族的興起,剛好銜接在以色列支派流亡後。 (照片提供/合一基督教會)
羌族,被視為中國人的先祖。朱奔野表示,據文獻指出,古羌人為神農氏的後裔,神農氏、大禹均為古羌人,史學家也認為秦人屬羌人,而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是羌人為主體的王朝。
如今所知的「羌」,分為「古羌人」及現今的「羌人」。位於西北的古羌,與各族融合,成為漢民族的雛形。而現今的羌人,則是在春秋時期自西北湧入,演變成部分漢族、羌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目前的羌族多定居在四川,全中國有近30萬該族人口。
朱奔野認為,曾在中國締造豐功偉業的古羌人,很有可能在挪亞洪水後,其閃族在巴別塔變亂口音時,東徙成為東方民族;而創世記裡記載的含族「西尼人」,被學者認為是中國人。他說,摩西寫創世紀時,中國人還不叫做中國人,推斷中國人以閃族後裔為主、並混含族。
至於現今的「羌」人,與猶太民族的遷徙關聯,朱奔野表示,以色列北國遭亞述帝國滅亡的時間是西元前722年,12個支派有10個支派分散至各地,其中有往東遷徙者,而當時同時期,中國適逢春秋時代,因此他認為春秋自西北湧入的羌族,其文化和以色列相似,應就是北國失散的以色列人中一部分人。
在拍攝羌族紀錄片的過程中,朱奔野除親眼見到許多驚嘆的巧合,更感嘆,汶川是四川少數民族所在地,2008年發生兩次規模6以上的大地震,汶川地震所在地就是羌族之地。他認為,因崇拜偶像滅亡的北國後裔,神的選民來到中國後,仍舊拜偶像,相信這其中有屬靈含義的提醒。
目前近30萬的羌族還沒有任何一間教會,希望當地興起教會,使神選民的後裔回到福音真理中。
找出中國文化的基督奧秘 華人也要認識真神!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猶太人的遺跡,盼華夏民族也能回歸真神的福音裡。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猶太人的遺跡,盼華夏民族也能回歸真神的福音裡。 (照片提供/合一基督教會)
尋訪四川時,除了羌文化,朱奔野也接觸到三星堆文化,他在三星堆博物館中,看到聞名全球的青銅神樹,靈裡察覺那應是創世記伊甸園中「善惡樹」的複製品。
「我要到中國各地,把中國古代文化有基督的奧秘找出來!」─朱奔野
 朱奔野決心,要把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基督的奧秘找出來,證明聖經的真實性。 朱奔野決心,要把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基督的奧秘找出來,證明聖經的真實性。 (照片提供/合一基督教會)
「上帝已經把許多的奧秘放在中國。因此我有感動,要做『屬靈的行腳節目』。」讓華人知道我們本就是有信仰的民族。日前發布的5分鐘賀歲片,是去年與同工親訪羌寨拍攝,為該系列節目的片頭,羌族紀錄片完成後將有6集,每集30分鐘。由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奧妙,接下來計畫將拍攝其他族群或文化的屬靈行腳系列紀錄片。
「希望中國人明白,原來我們是聖經所記載亞當的後裔,要認識真神,因為聖經是真實的!」之後預計再拍攝3集的「三星堆」文化,並將考察四川的金沙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也期待到土耳其入「挪亞方舟」考察,將基督的奧秘擴展到全世界。
------------------
羌族的起源和歷史
呂翎· 時間: 2008-07-03 ·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甘肅南部、四川西南、雲南部分地區,現有人口約32萬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史書記載古羌人是三苗之後,《詩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後,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史記·五帝本紀》雲:“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製”,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趙國首都。史記記載: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專家們通過研究歷史文獻和反复實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鄲出生地段的大概區位。邯鄲市決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內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有些人所認為的“秦之為戎,固不自疑”的說法論證有誤,缺乏可靠證據,與古代基本史實和今人研究定論相違。秦國人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的。首先是西遷的贏姓華夏族,他們自稱是黃帝顓頊部的後代,史記索隱記載他們和東夷少昊的關係更近,山東省的郯國,河北的趙國都是他們的同族。不管怎樣,他們是華夏族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發現為證,也為中外學界認同。秦人還有一部分是周滅亡後留在陝西的周國遺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納其為民。而秦公滅戎國十二,是以國內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招引無數關東之民入秦為民。因此所謂秦人就是戎人的說法是錯誤的。秦人一度風俗戎化,但仍以以“華夏”自居,等到了戰國時又與中原華夏族融為一體。秦始皇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史記等史料記載,秦始皇晚年迷信,聽信了方士所謂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漢代,四川羌族建有犛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党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党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佈。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裡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 、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鐘羌(鐘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犛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党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此不贅述。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甘肅南部、四川西南、雲南部分地區,現有人口約32萬。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現代羌族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書面多用“日麥”與“爾瑪”(如網絡名人天仙妹妹就叫爾瑪依娜),意為“本地人”、“人民”,“日”為發語詞,無實意,“麥”或“瑪”為實詞。
羌族聚居區處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羌區境內有岷江、黑水河、雜穀腦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這些河流水勢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是修建水電站的理想之地。從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樓和梯級電站如明珠萬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懷抱裡。
羌區氣候溫差較大。初秋季節,當河谷地區紫羅蘭盛開的時候,高山上卻已有了皚皚白雪。全年平均氣溫為1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至220天,很適合農作物和樹木的生長,是川西北主要的產糧區和經濟林木基地。但部分地區由於水土保持不夠,一到雨季偶有泥石流發生


為何姜子牙要說「kill them all亅?
百年古羌族血淚史
在滅商後,周武王問大臣們意見,如何對待殷遺民,姜子牙馬上說:「kill them all!!!」,當時商雖亡,仍有一定勢力,為何姜子牙會這麼憎恨商人?這要從商羌二族怨恨說起
商朝時,西邊有一民族,叫羌族,商朝經常派人到西邊「打獵」(他們不把羌族當人,故稱打獵),把羌人捕回去當奴棣(小孩子即場射殺或砍頭),用來築城牆或當其他苦力,除了當苦力外,還會在以下情況胡亂殺羌人:
1. 起城牆時活埋羌人,傳說會令城牆更堅固
2. 重要占卜時殺羌人祭祀
3. 天不下雨殺羌人祭天
4. 天下太多雨殺羌人祈福
5. 有喜慶事殺羌人祭祀
6. 有喪事殺羌人陪葬
有些羌人怕有一天被殺,所以逃走,但大部分走不掉,然後即時被殺。就這樣,羌民族被商民族虐待了數百年,連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終於,羌民族等到反抗的機會了,擅長農耕的周民族到達周原後,與擅長漁獵的羌民族一拍即合,組成聯盟,令周人生活安定下來,最後,亦間接協助周人打敗商人,這也是日後西周王后大部分姓姜的原因(姜為羌族一大姓)。
可是周武王没有聽姜子牙意見,還是安撫商遺民
(2) 歷史討論 : 為何姜子牙要說「kill them all亅 | Facebook https://bit.ly/2S2ckoj

186459700_804157320301575_7272283297038700781_n (1)


https://fb.watch/8zKTladt01/

2021-10-11_172047

https://fb.watch/8zKTladt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