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目的為何?重道敬神歸祖庭(上)
陳彥玲
漢字乾坤:「人」字能教導人禮敬謙虛的態度。(Shutterstock)
   
更新: 2019-03-04 5:27 PM       標籤: 漢字乾坤, 甲骨文, 人, 十大姓, 李白
【大紀元2019年03月04日訊】這個看似簡單筆劃的「人」,是第八個孩子要認的字。台灣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個簡單筆劃的「人」字可以包含著不同樣貌的人,實在令人讚歎漢字的奇妙。孩子上了學除了需要學習與不同樣貌的同學、師長相處之外,也需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明白自己到底是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等等,進而發展出明確的人生目標與完整的心智和能力。
「人」這個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非常形象地表達出一種側面禮敬謙虛的樣子。在甲骨文的內容中可以明確地看出那是一個人神共處的時代,人若敬天重德,則國泰民安,人若與慈悲的神道背離而爭鬥為私,那麼國有災難,民則流離失所。
「人」字的甲骨文。
「人」字的金文。
「人」字的篆文。
漢字乾坤:追溯祖上淵源
所以,教導孩子寫「人」這個字,當讓這些具體實在的歷史智慧讓孩子們深植於心。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前,可以先在家裡教導孩子姓名,講講家族的故事,近則從長輩有趣的經歷說起,也可遠溯到姓氏的來源和故事。
根據新唐人電視台在2017年5月14日的報導,依中國當時的人口普查數據,中國前十大姓依序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舉李姓的例子來說;姓李的人口大約超過八千七百萬人。據傳在堯舜時期一位被重用的理官皋陶,為人正直掌管刑法,據傳其後二十六代皆承襲了他的官位後以「理」為姓,這種正直精神能如此代代相傳殊屬不易。
直到商朝,皋陶的後人理徵因為直諫而獲死罪於紂王。理徵的夫人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隱逃到伊侯之墟(為今天的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靠採食木子(李樹果實)得以活命。為感念使理姓保全下來的李子,於是從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
從先祖的故事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家族的根,也可以讓孩子認識先祖的優良典範,以他們高風亮節、慷慨寬容或堅忍不拔的各種道德元素,讓後輩子孫為榮耀也為借鏡。這種悠遠流長的先祖智慧是需要一脈相傳的,會給孩子伴隨一生的踏實感受。
神傳文化繼承者
小學生會開始接觸一些唐詩,以李姓為例,當推詩仙李白。他的那首〈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卻是被改動過的名作。以詩仙之才氣應該不至於在一首五言詩中,使用兩個明字來形容月亮。
由清聖祖康熙皇帝親自為之作序並題額的《御定全唐詩》中可以看到〈靜夜思〉是這樣寫的:「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而唐代的床字不只是臥具的意思,在此可指「井欄、井邊」,這實在比較符合詩仙飄逸多才的風格。然而,李白也確實對修道有著很濃厚的興趣,相傳唐太宗受嫦娥之邀,遊歷月宮,那麼求道的才子,所思念的故鄉也或許是生命來處的仙鄉呢!
李白在《元丹丘歌》中,寫道:「元丹丘,愛神仙,朝飲穎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常周旋;常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
他與元丹丘共同訪師求道,留下不少詩作;例如〈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就描述了:「吾與霞子元丹、煙子元演,氣激道合,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農之故鄉,得胡公之精術。胡公身揭日月,心飛蓬萊,起餐霞之孤樓,煉吸景之精氣。⋯⋯」
這些古詩詞能讓孩子們從小在心中刻畫著古人體悟天地之奧妙,進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層次,也不枉身為炎黃後代子孫們,珍惜自己能貴為神傳文化繼承者的天寵了!下回我們再說說老子李耳的故事吧!#(待續)
------------------------------------------
「人」生目的為何?重道敬神歸祖庭(中)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3日, 2019
清・張路所繪「老子騎青牛」。(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9年03月04日訊】孩子上學後與人事物的接觸會比在家裡要複雜,這些重要的過程也提供孩子認識自己,建立人際互動的分寸與界線,以便成就孩子日後能融入社會的運作,甚至貢獻更大的影響力。「我是誰」看似簡單的問題,但是自古就是個大哉問,上篇建議家長們可以從自家的姓氏來源,及歷史上有正面影響力的人物,讓孩子帶著先祖的智慧展開新的人生階段。
上篇我們說了華人第一大姓「李」的相傳來源,中篇我們來跟大家分享老子李聃的事蹟。記得筆者還在美國求學時,曾受邀到同學家一遊。這位西人同學氣質高雅,為人親和,她的先生是當時好萊塢的名導演,曾以拍攝關懷社會老化人口問題的電影而著稱。
熱愛修道的主流老美
記得一進入她們位於洛杉磯海邊的豪宅時,令我大開眼界的不是海邊美景也非豪宅的高貴,而是一股從小就十分熟悉的中草藥丹的味道,還有牆上充滿中國傳統風味的掛飾,原來這位道地的美國人對中國的修道文化十分感興趣。
時隔二十多年後,有個西人同事向我推薦一部「老子出關」的電影,她認為中國人的文化可以體會出天人合一的奧妙,真是令她欽羨。隨著「美國神韻藝術團」在五大洲盛大巡迴演出的影響力,「老子出關」的故事又再一次掀起了西方主流社會對道家文化的孺慕之情,這種種歷程讓我再次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深遠廣博的影響力。
清・張路所繪「老子騎青牛」。(公有領域)
2015年醫學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女士,她公開表示其能得到突破的數十年研究寶典是東晉時期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屠呦呦出生於寧波,相傳千年前的葛洪也曾經在寧波製藥佈施陷於瘟疫的勞苦百姓。一千多年的時空變換,卻如各種絲縷一般,將這古今製藥解疫的因緣編織出中華文化的美麗圖案。
老子的身世
葛洪也是修道之人,他的著作《神仙傳.卷一》裡就如此描述著:「老子者,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唐.李堅等《初學記》卷二十三引《老子內傳》:「太上老君姓李氏,名耳,字伯陽;其母曾見日精下落如流星,飛入口中,因有娠,七十二歲而生;常有五色雲氣繞其形,五行之獸衛其堂,於陳國渦水李樹下剖左腋而生。」
各位看官,或許看了古籍記載老子的事蹟,會有不可靠的質疑,但是別忘了,孩子們天真的思維是無框架的,可以上天下地,對他們來說再出奇的事情都可能是存在的,大人們何妨放下自己的成見,與孩子共遊神奇的天地呢?
漢字乾坤:紫氣東來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提到對修行文化的描述,說:「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喜內學,常服精華,隱德修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授之。後與老子俱游流沙,莫知其所終。」
老子西遊,函谷關的守令尹喜望見遠遠有紫氣從東而來,果得老子乘青牛緩形而至,此景成就了「紫氣東來,青牛西逝」的成語傳世千古。老子應允了求道關令尹喜的要求,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共五千餘字的文章,後人印成書名曰《老子》,又叫《道德經》。他教人天地萬物的本源與規律,教人向善,順應天意得以返本歸真,不僅中華代代子孫受益,從十六世紀開始《道德經》就被翻譯成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至今在西方社會的發行量與《聖經》爭榮。那麼,我們是否也該讓孩子們從小就在「道」與「德」上多下功夫呢!#(待續)
--------------------
「人」生目的為何?重道敬神歸祖庭(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3日, 2019
漢字乾坤本次說到唐太宗給太子訓誡,總成《帝範》,並遵循著上天生成萬物的德行。(Shutterstock)
【大紀元2019年03月04日訊】上回說到留下道家修煉文化的老子李耳,本篇來說說開創唐代貞觀盛世的太宗李世民。唐朝盛世對現今社會仍有許多影響,例如:唐人街、唐裝、唐風、唐三藏取經和孩子入小學後必修的唐詩等等,擁有深遠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記得小學時讀過關於唐太宗的一個故事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太宗縱囚,如數返回的人間信義。
唐太宗與死囚的約定
這件事情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上記載著貞觀六年發生的這件事:「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每一個囚犯不論遠近不管健康或有疾,都在一年後如期地回來服秋決之刑,沒有一個逃亡者,這樣的信義讓太宗對他們開恩特赦,也成為現今研究特赦現象的典範。這位開創史上昌明盛世的太宗一生事蹟繁多如星,妝點了中華文明的璀璨,也留給世人無限的景仰。我們也該讓孩子們了解一代明君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期在黑白是非不分的現今社會,有所依循與借鑒。
太子的訓誡
在去世的前一年(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撰著了對太子李治的訓誡,總成《帝範》十二篇,共為〈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這是太宗修養經國的總結,也是成就「貞觀之治」的經緯理論。
從〈序文〉的首要太宗就提及了為君的最終目地:「撫育黎元,鈞陶庶類。」就是撫育教養百姓,所根據的是什麼呢?是遵循著上天生成萬物的德行,是依著君臣上下地位的結構分工乃謂:「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明確了為君的目標,再配合著倫理結構,用人唯賢,不敢絲毫鬆懈的戰戰兢兢,才能完成天命的囑咐。
然而,太宗對李治太子的「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太宗「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現代的父母是否也會對孩子在倫理禮儀和珍視食物上有所重視?還是能上好區的學校就足以堪慰呢?太宗舉了唐堯、夏禹、周、漢開國的神蹟,他說一切歸為:「皇天眷命」。
天意不可違
是的,沒有奉天承運,何來皇帝詔曰。話說太宗曾發現一個秘籍,內載:「唐三代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身為唐朝第二代皇帝的太宗當是十分緊張,急召來易學家李淳風。
李淳風向皇帝說明,在唐朝第三個皇帝之後將取而代之的女皇帝其實已生活在宮中,但不能捕殺之。因為,天定的「王者不死」,其實是沒有機會殺死她的,何況等她當上皇帝時,已不再年輕氣盛,所以雖然會殺戮許多唐朝皇帝的子孫,但還可能有活口的機會。可是一旦違逆天定安排,就算將其殺死,轉生之後的三十年還是一樣會當上皇帝的,屆時年輕手狠,或許李姓子孫將一個也無法存活,這皆是違逆天意的結果啊!太宗明白了天意無可違,也就不再做無謂的追究了。
身為一代英主尚且順應天意,身為現代父母是否也需靜下心來想想,我們送孩子上學讀書,所為何事?難道只是將寶貴的時光耗盡在磨人的考試與排名中?我們是否依著天時順序養育孩子?例如遵循時令而飲食?是否讓孩子心中有著敬天重德的約束?太宗在《帝範》中也舉了許多先人的典範事蹟來提點太子,那麼,我們真是應該多花時間講述中華文明中的一些典型人物,讓孩子明白先哲們的修身養性,在他們的心中刻劃仁義禮智信的經典故事,以為他們日後人生的圭臬!下回我們再說說帝範的其他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