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待人也輕以約」——寬容的故事(上)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8日, 2019
寬容是一種智慧,是道義堅守中的包容,是對他人的關愛和負責,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為善的心態。(shutterstock)
古語云:「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唐‧韓愈《原毀》)指古之君子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這樣就能及時改過,不斷向上;對別人寬容而平易,使別人樂於為善。寬容是一種智慧,是道義堅守中的包容,是對他人的關愛和負責,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生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就是寬容的意思。古人注重修身,時時觀照、省察自己,並且能用寬容的心,涵容他人過失,不僅自己的德業可以增長,也能夠感化、善化他人。以下為古籍中記載的幾個故事。
宋就以德報怨
戰國時期,梁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梁、楚兩國都設有邊亭,兩國邊亭的人員各自種了一塊瓜田。梁人十分勤勞,多次給瓜田澆水灌溉,他們種的瓜長勢很好。而楚人懶惰,給瓜田澆水灌溉的次數少,他們種的瓜長勢不好。
楚人出於妒嫉,在深夜去踐踏和扯斷梁人的瓜藤。梁人發現後,去請示縣令宋就,認為要報復,準備去踐踏楚人瓜藤,宋就聽後搖搖頭說:「怎麼可以這樣做呢?與人結怨,是招禍的門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對人家不好,這多麼狹隘呢!我告訴你們一個辦法,每晚派人暗中為楚人澆灌他們的瓜田,不要讓他們知道。」
楚人早晨到瓜田一看,發現已經澆灌過了。就這樣,在梁人的幫助下,楚亭的瓜田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楚人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訪,知道原來是梁人幹的,於是大受震撼,便把這件事報告給楚國朝廷。楚王知道這件事後,感到很慚愧,便派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向梁國邊亭人員表示歉意,並請求與梁王結交。楚王後來多次稱讚梁王講信義。
所以說,梁楚兩國的友好關係,是從宋就妥善處理邊亭瓜田事件開始的。古語說的「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說的「報怨以德」,就是說的這類事情呀!(《《新序‧雜事四》)。
將相和
戰國時期,趙國文臣藺相如因為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功勞卓著而被封為上卿,位在武將廉頗之上。廉頗對此很不服氣,揚言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我感到羞恥,遇見他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肯和他碰面。有一次乘車出行,遠遠地看見廉頗的車隊,馬上叫禦者把自己的車子轉入橫巷,等廉頗的車子過了之後才出來,不與其發生衝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於是一齊說道:「我們因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節義特來投奔您。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卻躲避他怕他,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藺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講道理,呵斥他。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略我們趙國,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首先考慮的啊!」
廉頗知道這話後,就赤著背,背負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是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您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從此二人前嫌盡釋,比肩事主,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這也是「負荊請罪」典故的由來。
自古以來,知錯能改是一種品德,廉頗將軍能夠幡然悔悟,「負荊請罪」,則更是出於至誠了,受到人們的稱讚。而藺相如在與廉頗的矛盾衝突過程中採取了忍讓、求同的態度,以國家利益為重,置個人榮辱於度外,他的道義至上的君子風度更是後世效法的楷模。(《史記》)
戰國時代,趙國的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素素/大紀元)
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蜀國,諸葛亮去世後,蜀主劉禪遵諸葛亮遺表任用蔣琬為相主持朝政。當時,蜀國新喪主帥,外有強敵壓境,朝內惶懼不安,蔣琬雖初總朝政,而鎮定自若,心存大局,「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
又督農楊敏曾說蔣琬:「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說他做事比起前任丞相差之太遠。有人告訴蔣琬,主管官吏要求將其治罪,蔣琬卻不追究,說:「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蔣琬為人寬厚,他的屬下東曹掾楊戲性格孤傲,訥於言語。蔣琬與他交談時,他經常不作回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過分了吧!」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當面順從而背後非議,這是古人所不為的。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稱讚蔣琬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後來這人犯事,別人都以為蔣琬會藉機報復,但蔣琬反而大度地為他求情。別人忍不住為他抱不平,他卻心平氣和地說:「我本來就不如前任丞相,這是事實呀,誰都知道,有什麼怕人說的。對於他今天犯了事,我只是希望能夠秉公對待啊!」
蔣琬為相期間,遵諸葛亮遺風,明察善斷,循法治國,不喜阿順,不聽讒毀,贏得了眾人的敬服,史載其「方整有威重,成承諸葛亮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資治通鑑》)@#(待續)
蔣琬(?─246年),字公琰,三國時代蜀漢的重臣。(公有領域)
責任編輯:李梅
------------------------
歷史故事:寬容故事三則
季問

【正見網2013年07月02日】
(一)
北宋時,湖北沙陽縣(今嘉魚東北)有個飽讀詩書的名儒,名叫羅可,性情寬宏大度,官職被罷免後絕意仕途。鄉鄰們因為他學問高深、待人謙和,尊敬的稱他羅先生。
 一次,有人到他家菜園中偷菜,被他發覺。他躡手躡腳地潛伏在草叢間,生怕驚動了小偷,怕小偷難堪,直到偷菜的人走後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偷殺了他家的雞。他提了一壺酒,到偷雞的人家中。偷雞的人深感慚愧。羅可拉著他的手說:“有幸與你同鄉,卻不能烹雞備酒招待你,我實在感到慚愧。”於是,與偷雞人同飲,盡醉而歸。而且從不將此事告訴他人。 從此,再也沒人來偷他家的東西了。
(二)
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六位國君,他自幼善良仁慈,度量非凡。
有一次,一侍者進奉飲食,把熱湯倒在了孝文帝的手上,侍者嚇的跪倒地上,請求贖罪。孝文帝沒有責怪他,也沒有降罪於他。還有一次,孝文帝在吃飯時,居然在飯食中發現了蟲子和污穢髒物,孝文帝一笑了之,沒有責怪御膳房。
(三)
清太祖努爾哈赤攻打翁科洛城時,被對方的鄂爾果尼一箭射中,鮮血一直流到腳面。又有一個人叫洛科,一箭射到努爾哈赤脖子上,那支箭帶反鉤,他往下拔箭,立刻血流如注,不久就休克了。後來攻下翁科洛城,鄂爾果尼和洛科都被抓到了,但是努爾哈赤不但未處罰二人,反而都授了官。
在中共邪黨黨文化的詞典裡,“寬容”二字只有其名,未見其實,其內涵已經被強行注入了假、惡、鬥的因素,人們嘴上講寬容,實際上採用的是鬥爭的手段和方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與傳統文化中寬容的內涵相比,完全是背道而馳。只有順應當今的“三退”大潮,選擇退出中共邪黨的黨、團、隊邪教組織,認真閱讀《九評共產黨》與《解體黨文化》這兩本曠世奇書,才能真正擺脫黨文化的思維與精神控制,才能真正回歸傳統文化,才能重塑中華民族的輝煌!


「其待人也輕以約」——寬容的故事(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3日, 2019
(續前文)
郭子儀寬宏大義
唐代的郭子儀(698年或697年─781年),戎馬一生,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抵禦外族入侵中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統帥全軍,郭子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率軍收復了洛陽、長安兩京,唐肅宗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出自舊唐書)
後來,唐朝將領僕固懷恩反叛朝廷,率領朔方軍,並招引回紇、吐蕃等共十萬兵馬進逼京師,正當用人破敵之急,朝廷恢復和加封郭子儀為太尉,分寧、涇原、河西及朔方招撫觀察使,中書令等一系列虛職和實職。
郭子儀從不把打仗破敵當作升官發財途徑,他堅決要求辭去太尉等之職,只保留招撫觀察使一職即可。他上奏說,自兵亂以來,綱紀破壞,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已成風尚流行,他希望朝中興行禮讓,就由自己開始實現。
因郭子儀曾帶過朔方兵,朔方兵對郭子儀十分愛戴,當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的身分到來時,朔方兵紛紛離開僕固懷恩,重歸郭子儀帳下,回紇、吐蕃見此不戰而退,僕固懷恩只得帶上三百親信逃到靈武(今寧夏靈武)避難。郭子儀得勝而歸,他對於往昔的官爵決心一無所受,朝廷不允,經過他再三懇讓,才辭掉了太尉之職。
唐代宗時,僕固懷恩再次招引回紇、吐蕃、黨項等三十萬兵馬,直取長安而來,京師震恐。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禦叛軍。郭子儀率領一萬唐軍剛到涇陽,就被回紇、吐蕃十多萬人馬團團圍住,形勢萬分緊急。在此關鍵時刻,僕固懷恩暴病而死。
郭子儀見此情景,就單人匹馬去見回紇主將,曉之以理,說服了其與唐軍聯合,在靈武大破吐蕃,使各路攻唐大軍聞風喪膽,逃之夭夭。當時人都非常敬佩郭子儀,就連回紇、吐蕃也稱他為神人,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
郭子儀以身作則,愛護百姓。當時連年戰亂,經濟凋敝,百姓生活困難,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親自帶兵屯田,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戰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做上司,他為人寬簡,善於培養人才,他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後來都因功位至將相。
郭子儀福澤綿長,集富貴壽考於一身,子孫顯貴安泰,人們都說是其寬仁得到的福報。史書對其評價:「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猗歡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石心腸。四海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資治通鑑》)
郭子儀像,出自清南薰殿畫像。(公有領域)
呂蒙正雅量高致
宋代宰相呂蒙正(946年─1011年)為人正直,器量寬宏,居官廉潔自持,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他虔誠敬信神佛,每天誦經禮佛,寫了《勸世文》向世人勸善:敬天知命,多做行善積德之事。
呂蒙正出身貧寒,年輕時中了狀元,後入職宰相,剛任宰相時,有一次上朝,文武官員紛紛向他打招呼問候,這時有一個官員在後面指著呂蒙正對別人說:「這小子也配當宰相參議政事嗎?」呂蒙正卻裝作沒聽見的樣子,依然和同事們說說笑笑地走了過去。
他的同事們看在眼裡,都為他忿忿不平,紛紛要求查這個人的姓名和職務,呂蒙正急忙制止大家說:「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還不如不知道的好。」同事皆佩服他的雅量。呂蒙正從不把別人的過失記在心裡,官員們都願意接近他。
呂蒙正,字聖功,宋初年宰相。(公有領域)
他知人善任,樂於助人。例如他看到賓客富言的兒子富弼(1004年─1083年)聰明好學,驚歎地說:「這個孩子將來的功勛事業要遠遠超過我。」因富言家境貧困,呂蒙正就資助富弼,讓他與自己的幾個孩子一起讀書。後來富弼果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賢相。
呂蒙正作為一朝宰相,對下屬是個寬厚的長者,並注重提拔獎掖後進之人,可對皇上,他從不拍馬逢迎。有一次,宋太宗讓呂蒙正選一個有才能可以擔負重任的人出使遼國,呂蒙正覺得一個姓陳的官員最稱職,就把名字呈上,宋太宗不同意。
第二天,宋太宗問人選好了嗎?呂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宋太宗還是不同意。當第三次問及時,他仍以此人呈上,氣得宋太宗把呈上的文書擲到地上,憤憤地說:「卿為甚麼如此固執呢!」呂蒙正拾起文書平靜地說:「臣不是固執,而是陛下不能體察諒解啊!出使遼國,只有這個人最稱職,其餘的人都趕不上他。臣不敢為了討好陛下而誤了國家大事。」群臣此時都屏氣不敢說話。
宋太宗氣沖沖走下朝堂後,又回過頭來說:「呂蒙正的氣量是我不如的啊!就依你的吧!」這位官員出使遼國,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宋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個人修養及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之一。君子以堅守正道自律,內在修身、外在達人,盡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儘量給予他人幫助,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寬容是一種充滿了仁愛的無私境界。@#(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