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願》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的台灣,主角杜豐于是知名的劇作家,他和當時知名的演員鞏莉芳結婚並生下了一個女兒杜美心,鞏莉芳也因美心的出生而放棄演藝事業,專心在家帶小孩


《還願》用「菩薩聖號」招陰神 釋昭慧:宜應儆誡 20:55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6日, 2019
《還願》用「菩薩聖號」招陰神 釋昭慧:宜應儆誡
2019-02-26 20:33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還願》遊戲中虛構的邪神「慈孤觀音」,長相陰森、手腳指甲鋒利、頭頂上有一對牛角、眉心還有佛教的「雙魚」(圖案),手持佛、道兩教法器,讓人看直發毛。圖擷自赤燭遊戲臉書
分享
台灣恐怖遊戲《還願 Devotion》上市後好評如雷、創下銷售佳績,除了成功營造出讓人不寒而慄的詭異氛圍,晦暗離奇的劇情也引人入勝,遊戲中的「恭迎慈孤觀音」更掀起一波討論。日前才有網友在《噗浪》論壇中,驚爆這句話已招來「不善」的東西,引發熱議,昨日宗教人士也在臉書發文告誡,「不要和這個東西在『意念』上有所牽扯,當你和他有所牽扯之後,他會形成『言靈』」。
遊戲中虛構的邪神「慈孤觀音」被供奉在公寓內的「私壇」,造型自帶邪氣,除了長相陰森、手腳指甲鋒利、頭頂上有一對牛角、眉心還有佛教的「雙魚」(圖案),慈孤觀音手持佛、道兩教法器,讓人看了毛骨悚然。近日一名網友就在《噗浪》發文,表示「慈孤觀音」並不存在,遊戲中的台詞雖然只是流行語或一個梗,「但語言是有力量的,不要用恭迎的字眼,已經有奇怪的東西開始借名了,招來的東西,只能說『不善』」。文末原PO還補充,「已商請關老爺處理,籲請停止私神崇拜」。
對此,宗教人士羅雲昨在臉書憂心示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開光之後才會成為「神」,當你對一些東西有「信仰」時,就會造就、招惹他方物種,尤其是以信仰為食的夜叉等。關於遊戲中虛構的「慈孤觀音」,他更直指不要和其在「意念」上有所牽扯,否則會形成「言靈」。羅雲解釋「言靈在心理學上屬於心靈強烈暗示的一種趨勢」一但接受了這種語言上的暗示,在淺意識中就會往那個方向發展,「當你不接受他的說法的時候,言靈就會反噬自身」。而法師釋昭慧隨後也分享該貼文以示認同,並直指「盜用菩薩聖號以招惹陰神者,宜應儆誡!」
目前《還願》雖以軟體品質問題暫時下架,但後續話題延燒不斷。有不少網友認為慈孤觀音像確實讓人發毛、心生恐懼,卻也有人不以為意,認為「遊戲中的目的就是要人不要迷信,反而有人相信」、「遊戲本身為第一人稱3D視角,觀看者很容易產生3D暈眩、精神不濟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會受到遊戲內容的暗示,後續產生某些不舒服的反應」。
此外,也有專業網友分析,慈孤觀音的設計源於中國民間信仰的廁神「紫姑」,傳聞紫姑生前為妾,元宵節當天被正宮虐死於茅廁,死後的紫姑有預知能力,能占卜吉凶,而遊戲開發商赤燭選在元宵節當天上架《還願》,也被稱別出心裁。


慈孤觀音設計原型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廁神「紫姑」

廁神-迎紫姑+紫姑神和三霄娘娘--封神時,姜子牙封雲霄、瓊碧、碧霄為"坑三姑娘"之神,執掌混元金斗,仙凡入聖、諸侯天子、貴賤賢愚,落地必先以金斗轉劫,不得超越。 而且《封神演義》中還特別指出,坑三姑娘還有為落地嬰兒化生的神聖職責,說:"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間之凈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生也。"嬰兒降生,先要落在茅廁的凈桶里,雖天子聖賢亦在所難免,這樣一來,廁神坑三姑娘也就身價倍增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QVr5s


【玩遊戲學法律】《還願》神棍何老師的行為是不是有罪?
By 法操FOLLAW,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4日, 2019
2019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十五,製作過造成世界轟動的恐怖遊戲《返校 Detention》的台灣團隊赤燭,發行了第二部作品《還願 Devotion》,並正式在Steam上線。
由於先前《返校》的大獲成功,本作在宣傳階段就引起眾人關注。恰到好處的宣傳影片、搭配讓玩家親自參與遊戲的ARG活動,在在吊足玩家胃口。發售當日不僅有實況倒數,實況主們也搶發第一手實況,為的就是與觀眾一起感受赤燭帶給大家的全新恐怖體驗。
(以下涉及部分遊戲劇情及結局,可以先玩正版遊戲後再閱讀!)
《還願》在說什麼故事?
《還願》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的台灣,主角杜豐于是知名的劇作家,他和當時知名的演員鞏莉芳結婚並生下了一個女兒杜美心,鞏莉芳也因美心的出生而放棄演藝事業,專心在家帶小孩
美心就讀小學的時候生了一場重病,夫妻兩人花了許多心力找醫生救助女兒,不僅帶美心到處找醫生,服用各種藥物、營養品,杜豐于也在這時認識了住在住家樓上的「何老師」,並開始信奉何老師信奉的「慈孤觀音」。
後來,美心的病漸漸好轉,並參加「七彩星舞台」,慢慢走向小童星之路。這也讓杜豐于對何老師及慈孤觀音愈加信任。當時,杜豐于剛好也面臨了創作低谷,家中收入不佳,但杜豐于不僅不改過去浮華的生活,還每個月給何老師大筆大筆的功德金,讓家中遇上經濟困境。這樣的狀況造成夫妻二人時常吵架,由於杜豐于不容許鞏莉芳復出賺錢,鞏莉芳因此離家出走、復出演藝圈賺錢;美心也因這一連串的事件疑似得到了恐慌症。
鞏莉芳離家後,美心的恐慌症再度發作,醫生建議杜豐于將美心轉到精神科治療,但杜豐于認為「美心不是神經病」,因此拒絕帶美心到精神科就醫,而是求救何老師及慈孤觀音
杜美心身心異常到醫院檢查,醫生建議轉診精神科,但杜豐于不願接受而將診斷單撕毀。
杜豐于在向慈孤觀音發願後聽從何老師的指示,在浴缸中備滿酒、靈蛇、活血,並將美心關入浴室、浸入浴缸數日,因此導致美心死亡,杜豐于也因美心的死亡而崩潰,何老師則消失得無影無蹤。
何老師的行為會不會有罪?
遊戲發售當日,網路上立刻出現一波「揪出何老師」的風潮,「何老師」一詞也成為Google的熱門搜尋詞,可見本作的成功。今天,就讓我們來從法律面看看何老師應該要負擔怎麼樣的責任吧!
首先,讓我們先來說說以前曾出現過的類似案件。因「佛舞」而成名的宗教人士「莊圓大師」就曾經有過餵食信徒強胃散加上醋,作為「排解身心靈負面能量」課程,但因服用過量加上延誤送醫導致信徒死亡,莊圓大師也因此被士林地方法院依過失致死罪判處10個月有期徒刑,緩刑兩年
另外彰化也有出現「日月明功」信徒宣稱自己兒子吸毒,而帶到靈修會所軟禁戒毒,導致其子死亡。事後解剖發現,其子並非吸毒死亡,反而是死於凌虐及營養不良。最終數人因私行拘禁致死罪判處有期徒刑。   「日月明功」成員集體虐死詹姓高中生案,最高法院11日依傷害、私行拘禁致死等罪,判女教主陳巧明13年徒刑、詹母黃芬雀4年6個月徒刑,3名共犯許愛珍、劉享易、林甫朋判刑3年8個月到4年不等,全案定讞。

漢娜鄂蘭/日月明功虐殺案/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漢娜的「自由主義」信仰核心-「平庸的邪惡」/在日常生活,人遵照法規或眾人的意見行事,雖然循規蹈矩,甚至像艾希曼一樣聽從希特勒的命令行事,自身卻完全沒有任何批判,不去反思「我這樣子做,對這件事、對人格是否有影響?」就會造成非常大的邪惡。/漢娜的重點在強調人類反省及批判的重要性,要求人不能盲從,事實上,盲從很可能就是放任罪惡的行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KtDQDj

這兩個案件都與本作中美心的悲劇類似,究竟何老師的行為可能怎麼處罰呢?
首先,和莊圓大師的案件類似,美心的死亡是因為何老師錯誤的指示導致,由於沒有證據明確指出何老師是故意造成美心死亡,因此可能會和莊圓大師的案例一樣,不僅構成《刑法》第276條第1項的過失致死罪責,同時也可能構成《醫師法》的違法。此外,由於何老師要求杜豐于將美心關在廁所內不能出門,因而導致美心死亡,這樣的行為也有可能構成《刑法》第302條第2項的「私行拘禁致死罪」。而身為美心的父親、聽信何老師的說法導致美心死亡的杜豐于,也有可能必須負擔私刑拘禁致死罪和過失致死罪的罪責。
信奉宗教很好,但也要注意
宗教作為心靈的寄託並非壞事,但若是超過了必要的程度,放棄醫學專業治療、聽信偏方,或者利用宗教來騙取財物,則有可能導致宗教原本良善、勸人向善的立意走偏。因此即便在從事宗教活動時,也必須注意自己參與的宗教團體如何行事,才不會成為有心人士的盤中飧。


為什麼這一家子會支離破碎?從《還願》看台灣社會福利變遷
By Tnl特稿,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3日, 2019
文:陳懷恩(社會工作師)為什麼這一家子會支離破碎?從《還願》看台灣社會福利變遷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CsCett
「在1980年代,如果你是當時一家之主,遇到家庭變故,你要怎麼辦?」
身為一個1980年代出生的社工,看到《還願》裡小時候的彩色圓石磁磚浴缸和ㄅㄆㄇ摺疊桌,我掉了滿地的雞皮疙瘩,也不得不去想如果當時家庭適逢變故,能獲得什麼協助?
以下文章會討論關於杜豐于一家如何「無法受到協助」,並且談論與劇情相關的社會福利議題。涉及少部分劇情,請小心服用。看完之後,也許你慶幸活在此時此刻,除了慈孤觀音以外,還有很多選擇可以尋求協助。
家庭暴力防治與目睹兒
杜美心因為父母正在爭吵而有焦慮症狀產生,他正在敲彈珠讓自己冷靜。
「1993年的鄧如雯殺夫案,是《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緣起,而1996年彭婉如命案發生之後,更加速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制定,並於1998年開始實施。」
這一段歷史是社會福利或家庭暴力工作者考試必考的內容,由此你可以知道,1980年代根本沒有家庭暴力防治的相關政策法規,完全沒有,家庭暴力不過就是難斷的家務事。在劇情中你看到的杜豐于損壞妻子的衣物、怒罵,或是小孩聽見父母爭執,看見家裡爭吵毀損的物品,這些家庭成員所受到的傷害,在當時根本無從保護起。
儘管在遊戲中你難以看到互相傷害的狀況(我想是「赤燭」希望大家不要模仿而避免掉,但顯然大家精神創傷滿重的),但仍有許多傷害事實的蛛絲馬跡。而在一個專業工作者的眼中,這就是我們每天在工作現場看到的活生生的家庭悲劇,需要進一步去協助。
家庭暴力不僅僅是肢體暴力,也包括精神虐待和性侵害(如亂倫),在現行的家庭暴力防治與保護性工作之中,有非常多的項目,包括兒少保護、成人保護、老人保護、加害人服務、緊急救援、安置等等,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了解。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遊戲中直接發生的一段,是關於杜美心在房間裡聽聞父母爭執,你不難直接連結:美心的身心症狀跟父母爭執有關,而這塊正是「目睹兒」的工作領域。或許你聽過「童年陰影」「早期創傷」,這個現象就像是你熟知的「PTSD壓力創傷症候群」一樣,但影響的層面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包括家族治療、精神醫學、心理諮商,在關注身心症狀跟早年家庭經驗的連結,你可以搜尋「創傷」當做關鍵字。「目睹兒」相關服務是在家庭暴力發生時,介入協助家中的兒少們,降低兒少在家庭暴力中受到的傷害。你可想而知,「目睹兒」的工作同樣也很晚才開始發展,台灣的研究、民間單位試行的方案服務多半集中在2000年之後,到2015年才正式被納入法令執行工作之中,美心根本來不及長大。
延伸閱讀:
男性關懷專線
這些夫妻吵架的耳語,也一字不漏的傳進孩子的耳朵裡。
「錢我會處理,男人的事情你不用管!」
「什麼叫做男人的事?你算什麼男人啊!」
這一段是杜豐于因為鞏俐芳決定復出賺錢貼補家用,因此發生爭執的內容。甚至後面有一段鞏俐芳的獨白,是在訴說他覺得杜豐于只是愛面子,勝過於愛這個家。這些都顯示著杜豐于的困境──男性會顧及的社會觀感不同。
男性在家庭困境上有著跟女性不同的困境,面對閒言閒語,女性容易感到羞愧,男性則會感到憤怒而付諸暴力行為。在家族治療的研究裡,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談論金錢方面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男性被看待的方式,當社會以金錢、地位來看待男性的成就,男性就更不容易直接面對問題,常常會先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成功」。
這樣的性別差異,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初期,都以女性為受害者為主,因此「男性也需要協助」的想法在早年並未得到重視,當案件累積到一個程度,專業工作者們陸續發現男性的工作同樣不容忽視。「男性關懷專線」始於2004年,就是希望協助男性處理在家庭中的特殊問題,可以讓男性訴說自己的挫折、不被理解、痛苦,而不是「不成功便成仁」。杜豐于若是可以訴說自己的失敗挫折,也許就不會走上不歸路。
離婚、兒童監護權與單親扶養
鞏俐芳在被杜豐于質疑是被「壞東西」附上、以及種種家庭暴力之後,決定離家。
「所以我決定,這場演出之後,我要帶一家子離開那裡。」
鞏俐芳未能帶全家遠離何老師和慈孤觀音,而自行離家。若他們打上離婚官司,對鞏俐芳有好處嗎?在還沒有家暴法的時代,除非有人可以證明鞏俐芳被明顯傷害,否則鞏俐芳還有可能蒙上「未盡妻子義務」。雖然大家都為她的遭遇憤恨不平,但你可以想像在當時的民風之下,為什麼鞏俐芳的媽媽要勸說「夫妻床頭吵,床尾和」,不要隨意回娘家,以免落人口實。
若是離婚爭取杜美心的監護權,在當時也是比登天還難。成人可以自己決定從母姓是2007年的民法修法才開始的,在這之前除了有父母離異等原因可以提出改姓聲請以外,還必須說服法官你改母姓的原因。當時的女性無法受到合理對待,經濟、社會處境與權力處於弱勢都還是普遍現象。在1980年代,不管女性是公司老闆還是有錢的大明星,監護權多判是判給父方的。近年來女性處境稍微改善,女性也比較能經濟獨立,這一類的親權法院判例,以實際上的扶養能力來判定監護權,或是實施親子會面評估,參考親子互動決定判決,可以說是從2000年以後才開始備受重視。
若是離婚,單親家庭的服務直到2000年才開始,當時叫做《特殊境遇婦女家庭》,這一類的服務涵蓋未婚懷孕女性、夫亡夫失蹤的寡婦或因家暴離婚的女性。就算監護權判給了鞏俐芳,她恐怕在當時得獨自面對各種流言蜚語了。而若是判給了杜豐于,也還得等到2009年才能獲得協助。當時因為性別的考量,男性在家庭離異裡也需要協助,要將男性也納入服務,將法規修改成《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而不限定女性受到這樣的服務,使單親爸爸可以獲取相當的資源與協助。在這之前,杜豐于是處於求助無門的狀況,也難怪會被拉攏到奇怪的宗教團體裡。


回歸商業本質,維尼事件後的「赤燭」還能延燒下去嗎?
By Ka Wai Wong,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3日, 2019
維尼事件發展始末
繼富含台灣政治與文化意義的《返校》為台灣、中國與海外市場帶來的風潮後,赤燭,一個創立於台灣的獨立遊戲開發團隊,於2月19日發表了最新第一人稱驚悚遊戲──《還願》,再度轟動遊戲市場。上市當晚,Twitch遊戲直播平台上就有564個頻道直播《還願》實況,人氣更達到10.7萬,熱門程度名列前茅,一度衝到第四名,直逼世界級熱門遊戲《Apex》(13.8萬觀眾)、《DOTA 2》(12.1萬)、和《英雄聯盟》(11.2萬)。同樣的好成績在中國更是不遑多讓,遊戲實況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觀看次數,《還願》又讓赤燭創造了獨立遊戲的另一個高峰。
好景不常。三天後,因為遊戲場景中「習近平小熊維尼」、「呢嘛叭唭」的符咒彩蛋被玩家發現,引起軒然大波,兩岸立即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情緒:台灣網友認為是玩笑一樁並拍手叫好;然而中國網友卻認為此彩蛋是嚴重影響國家領導人名譽的行為,夾帶「台獨訊息」,於是立即向網管舉報,並開始集體抵制《還願》,全面砲轟赤燭,要求《還願》上架的遊戲平台Steam退款。隔日(2月24日),中國代理商Indievent宣布與赤燭終止合作、負責歐美地區發行和營運的唯晶科技也發布新聞稿,表示不只要與赤燭停止合作關係,更要向其索取經濟賠償,極力撇清與赤燭的關係。赤燭後於26日清晨宣布於全球Steam下架,暫避風波。
事發後,各方媒體將《還願》當作政治新聞大肆報導,雖然《還願》因此得到大量的曝光,然而赤燭團隊卻蒙受龐大的損失,原本想透過遊戲表達的本意也在一夕之間失去焦點。社會上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與陰謀論,有人說這是赤燭本身的風控問題,有人譴責Indievent和唯晶的無情,還有人說這是赤燭有意的負面操作──因為從Google Trend來看,《還願》在爆出彩蛋風波後的搜尋熱度超越了上架當日,而Steam公布本遊戲的銷量區間甚至突破百萬(但赤燭澄清Steam提供之銷售數據嚴重高估)。
以熱度而言,《還願》的確再度席捲了兩岸社會,然而若回歸到商業面向的本質,又該如何看待這次維尼彩蛋事件?
赤燭的市場拓展策略
赤燭想拓展中國市場的意圖明顯。下面將針對赤燭作簡單分析。
首先是產品本身。《返校》與《還願》雖取材不同,一為政治一為宗教,但赤燭遊戲製作風格相當突出,這兩款遊戲都是透過台灣本土文化,與極度貼近現實的歷史經驗來批判社會,這對於台灣人而言有深刻的連結感,最後傳達一種globally shared的價值觀,來引起國外玩家的共鳴。
赤燭這樣的遊戲製作風格,在過去也成功地得到不錯的市場迴響。回首赤燭團隊過去的數據,《返校》於2017年的1月13日於Steam上市,根據赤燭官方公布,台灣的銷售約佔營收的56%、英語世界佔21%、中國地區則佔23%。而Steamspy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月20日為止的七日內,《返校》共賣出3.8萬套,台灣玩家佔28.57%、美國佔3.57%,而創造最多銷量的市場,則是中國,銷量佔比高達58.04%(最後官方公布的中國銷量佔比約達7成。中國市場銷售額與銷量佔比的差距,是因為中國付費遊戲的價格往往較台灣、歐美國家便宜許多,這就牽扯到當地消費習慣的問題了)。
從過去的銷售數據來看,台灣可以說是赤燭的「金雞母」,是核心客群;而中國,則是赤燭遊戲最受歡迎的市場。除此之外,中國本身於2018年也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遊戲市場。所以對赤燭而言,持續經營台灣市場固然重要,也相對容易,但中國市場除了深具銷售潛力,滲透門檻也較海外市場低,理所當然會是赤燭的下一個發展目標。
而赤燭在《還願》的策略佈局上也充分地表現了這個目標:根據報導,中資持股100%的唯晶科技是赤燭本次《還願》的開發上的大金主。與中資發行商合作,對於赤燭而言可能是必要的,為什麼?這可能要從整個遊戲產業生態開始說起。
難道一定要倚靠中資發行商?
一般而言,遊戲產業鏈中有幾個重要的角色:最上游的是遊戲開發商,也就是赤燭這種負責製作遊戲軟體的廠商;而中游是代理商或發行商,不過代理商(又稱營運商)的存在,在線上遊戲較為重要。因為線上遊戲需要在地化的持續營運與維護,所以開發商通常會將遊戲授權給代理商營運。而像Indievent、唯晶科技這種公司之於《還願》則是發行商的角色,他們主要負責遊戲的出版與發行,更重要的是行銷宣傳,並找到適合的銷售通路,提供遊戲開發商從軟體完成後到玩家手上中間一整段的「一條龍」服務。
像赤燭這樣的獨立遊戲開發商,更需要借發行商之力。很明顯的,相較於《返校》2D的遊戲方式,《還願》不僅進化成3D遊戲,在遊戲設計上也精緻許多,這些大躍進都必須由龐大的開發費用去支持。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獨立開發商需要越級進行大規模的遊戲製作時,因為缺乏雄厚資本,所以就必須要外界注資。而這個投資人由發行商擔任尤為適合,因為就產品策略而言,這對開發商是有利的。讓發行商成為股東,開發商不但能運用發行商的資本完成遊戲製作,也能確保之後發行商會盡心盡力去販賣遊戲,因為注資後,遊戲銷售的命運與發行商就捆綁在一起了。但副作用則是議價力較強的發行商,常會干涉遊戲內容與製作架構,因為這攸關發行商本身的商業利益。
赤燭與中資發行商合作的原因,當然有可能是因為在台灣找不到好的投資人,然而背後更巨大的效益,我認為才是主因。那就是中資廠商必定比台灣廠商更了解中國市場的生態與風險,這也有些類似跨國企業在拓展新市場時,因對新市場的熟悉度不足,故常與當地企業合作的「合資策略」,如此也能分散本身的投資風險。所以在這個時間點,與中資發行商合作對赤燭這種正要開始在中國成長擴張、且規模尚小的新創公司而言尤為重要。
毒性,來自於政治風險,赤燭吃了蜂蜜,也服了毒。我相信彩蛋事件的確是赤燭的風險控管出了漏洞,但絕對不會只是赤燭的疏失,Indievent和唯晶也難卸其責。你相信一個不但注資遊戲製作,也負責遊戲發行的廠商,在政治風險如此高張的市場中,不會參與遊戲內容的審核嗎?就如同前述,發行商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對遊戲內容的限制,以及對整體架構的干涉。唯晶夾帶中國的市場機會與雄厚的資金,議價力高於赤燭許多,不能參與《還願》的內容審核實在不合理。
不過,現在追究責任歸屬已經不重要了,因為赤燭要再次進入中國,比登天還難。但另一方面Indievent和唯晶還要在中國做生意,既然如此,切割也很正常了──發行商真的沒有陪葬開發商的必要,因為如果發行商出事,損失的不僅是自身,亦會波及到與發行商合作的其他開發商,甚至通路商。此時切割,是對整體而言傷害最小化的理性決策。
負面行銷?不可能
有人說,這也可能是赤燭刻意操作的負面行銷,因為自從彩蛋事件後,《還願》的熱門程度確實有提升。
我並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如果真是負面行銷,赤燭根本沒有必要付出時間與成本去和兩個中國公司合作,只為了「接觸到中國玩家並且讓彩蛋曝光」,然後再演一齣下架劇,與發行商合作破局,這些過程可都是不小的成本。
負面行銷的目的應是創造更大的遊戲影響力與更多的銷售,但依照赤燭在事件發生後的行為,看起來並沒有想要享受負面行銷帶來的效益──因為事情發生過後不久《還願》就全球下架了。
以理性的角度而言,既然《返校》銷售量最高的是中國市場,且台灣市場已經是穩定的金雞母,赤燭更沒有理由用一個彩蛋毀了自己的未來,來激起台灣人的愛國意志──重點是,台灣人的愛國意識能撐多久?因為愛國產生的效益,有比失去中國市場的損失還大嗎?
總之,就如同前述,我認為維尼彩蛋事件真的只是各方都疏忽了風控造成的結果。兩年前,《返校》的內容中含有大量的政治元素,而赤燭在推行中國版本時對其中一些用語和敏感內容都有作修改,足以見其對細節的著重,何況是一個題材和政治幾乎無關的《還願》呢?抱持著這種想法,各方自然都會對《還願》產生一種放心感。
於是我們不禁想問:維尼事件後,會有什麼樣的震盪繼續產生?赤燭的下一步又該怎麼走?我們又能得到什麼啟示?
「赤燭」還能繼續延燒下去嗎?
在《還願》上市的2019年2月,其實正逢中國遊戲市場的復甦期。
中國的遊戲產業,剛剛經過一個長達9個月的嚴冬。在中國,任何遊戲都需要經過官方機構的內容審查,並給予銷售許可才能於國內上架販賣。而在2018年3月底,中國廣電總局借組織改組之名,突然宣布暫停電子遊戲版號的審批,也就是說,從那天開始新遊戲都暫時無法上市。此舉造成中國國內的遊戲公司蒙受龐大的經濟損失,許多中小型遊戲開發商競相倒閉或出走海外,暫停審批的情形一直到該年12月底才解禁。
而在這個剛剛回歸正軌的時間點,一個來自台灣的遊戲引爆了政治議題,恰恰是內容審核的最敏感,也是最大目的──杜絕一切中國政治不利之價值觀。這不僅讓中國玩家害怕政府會再次凍結版號審核,也害怕遊戲的購買通路Steam、Wegame等等虛擬平台也會遭到波及,導致政府嚴加控管,而這些應該也會是該國遊戲公司的最大顧慮。
嚴加控管內容審核倒是有機會,但是剛剛經過嚴冬的中國遊戲產業,原本是產值最大的市場,政府若是想要宣示制裁力量,在先前的9個月裡為國內遊戲公司帶來的損失就已經充份表現,實在沒有再次傷害本土企業的必要。不過能夠確定的是,台灣遊戲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又向上疊了一層,不僅是官方會放大檢視台灣內容,中國玩家對台灣遊戲也將變得更加敏感。
一失足成千古恨。《還願》是一款不僅精緻,也意義深長的經典遊戲,現在似乎暫時無法挽回整個社會的失焦和損失,赤燭也只能先避避風頭,再思考下一步應該往哪走了。或許是除了中國以外的東亞市場?又或者是與台灣價值觀較為相近,但推廣門檻較高的歐美市場?
姑且不論中國玩家和政府的反應到底是對是錯,傷害已經造成了,這也讓我們更加清楚中國的模樣與價值觀,和台灣是如此不同。但以商業的角度來說,你可以把它想成麥當勞──就連麥當勞進了印度,也不可能在當地賣牛肉堡;就像我們不可能在中國販賣言論自由一樣。台灣這個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大國,更要懂得「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重要。
最後,希望赤燭團隊能夠挺過這次的難關,東山再起。
-----------------------
赤燭恐怖遊戲《還願》,英文名稱為什麼叫devotion?
By 希平方-攻其不背,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3日, 2019
恭迎慈孤觀音,渡世靈顯四方。你今天「還願」了嗎?近來最夯的恐怖遊戲《還願》,由台灣團隊赤燭遊戲製作,遊戲推出後從國內紅到國外,蔚為話題。遊戲中寫實刻劃了早期台灣的住家環境、宗教信仰等元素,貼近生活,故事背後的意涵也是最值得深思的一部分。《還願》的英文名稱為Devotion,一起來探討為什麼叫devotion吧。
,杜先生,我是何老師。我聽說你一直搞不懂devotion的意思是嗎?你別慌,趕快看這篇專欄,我去請示希平方觀音,希平方觀音很靈的,一定有用的。不要擔心,聽我講解的就對了。別擔心,要堅定,英文才會好,知道嗎?
devotion是什麼意思?
1. devotion有「奉獻、投入」的意思。英英字典中的解釋是「the process of spending a lot of time or energy on an activity」,也就是「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在某件事情上的過程」。例如:
Andrew has cared for the poor with selfless devotion.(Andrew 用無私奉獻的精神照顧窮人。)
2. devotion還有另一個類似的意思,表示「忠誠、熱愛」,據英英字典解釋為「loyalty and love or care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對某人或某事的忠誠、熱愛或關心)」。例如:
He really shows devotion to his faith.(他真的對他自己的信念很忠誠。)
Olympic athletes remind us about their devotion to their sport.(奧林匹克的運動員讓我們想起他們對運動的熱情。)
3. devotion還有一個意思,英英字典解釋為「Devotion is religious worship or strong religious feeling.(devotion 是一種宗教崇拜或強烈的宗教感)」,可以作為「祈禱、虔誠」解釋。例如:
He spent an hour on religious devotions every day.(他每天花一個小時進行宗教活動。)  
→ 這裡指的religious devotion可以指「讀經書、祈禱、拜拜」等各類和宗教信仰相關的行為。
所以,赤燭將《還願》英文名稱命名為Devotion,有可能取這個單字的「奉獻、投入」或是「祈禱、虔誠」之意,表達主角杜豐于非常投入宗教信仰,虔誠信奉慈孤觀音。
devote & devoted to
1. Devote是devotion的動詞,用法為devote something to someone/something意思是「把...奉獻給、把...貢獻給」,例如:
She devoted herself to dancing.(她全心投入在跳舞上。)  
Joseph decided to devote all his life to education.(Joseph 決定將一生投入教育。)
2. 若要表達「致力於做某件事」,可以用be devoted to something這個片語,例如:
Chris is devoted to staying healthy.(Chris 致力於保持身體健康。)  
He has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studying medicine.(他一生都致力於研究醫學。)
→ 這裡的to是介係詞,後面要接上一件事物,表達你投入的那件事,所以to要接上名詞或動名詞喔。
杜先生,這是我剛剛請示希平方觀音,觀音告訴我的,你回去多看幾次,再試試看,照我寫的內容理解,這次一定也有用的。這樣英文才會好,知道嗎?
延伸閱讀:【英文學習APP】想用手機學好英文?這款APP做到了!
本文經希平方 - 線上學英文授權刊登,原文以〈赤燭恐怖遊戲「還願」,英文為什麼叫devotion?〉為題發表


台灣恐怖遊戲《還願》為社會帶來什麼省思?
圖片來源:《還願》遊戲畫面截圖,作者提供。
這幾天看了許多國內外遊戲實況主的《還願》直播,玩到後面故事結尾,片尾曲〈碼頭姑娘〉前奏一下,好多玩家的眼淚都忍不住跟著奪眶而出,盯著螢幕上的製作團隊跑馬燈沈默許久,閉著眼睛沈浸在故事的餘韻裡久久不能自已。
今年初去逛了台北國際電玩展,逛到世貿三館的獨立遊戲展區,最醒目的就是圍滿人的赤燭遊戲工作室攤位。還記得那時遊戲製作人說《還願》的製作團隊總共12人時,旁邊的人聽了都驚訝得睜大眼睛。然後他又接著說:「當初《返校》我們6個人就做出來了欸!」「哎呀反正我們是台灣人嘛哈哈哈哈哈」。
被譽為「阿嬤家模擬器」的台灣恐怖遊戲《還願》,帶玩家回到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故事探討宗教迷信的悲劇與大男人主義的家庭,在過程中也能發現當時兒少福利制度的不足,以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遊戲細節之考究,情緒之起伏,讓不同年紀、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從這個遊戲中咀嚼出屬於自己的體悟。有些網友說,特別是同樣出生在1980年代,已經為人父母的人,更能夠感受其中的撕裂與哀愁。
片尾曲碼頭故娘歌詞的最後一句:「若有來世,你還願意嗎?」「ㄏㄞˊㄩㄢˋ」與「ㄏㄨㄢˊㄩㄢˋ」的雙關語,正好與遊戲名稱首尾呼應,明明是玩恐怖遊戲,卻被故事中隱含的人文關懷給感動。說到這裡,恐怖究竟是什麼?恐怖的背後往往是悲傷的故事,一個遊戲如果能夠做到,讓許多玩家都忍不住搬出自己工作領域的專業知識來認真切入探討,那麼這個遊戲在某種層面上已經是真正成功了。
從法律的角度,神棍何老師的行為已經違反醫師法,還可能涉及過失致死罪。以社會工作的角度,女兒杜美心的童年陰影和早期創傷正是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的主要來源,然而當時還沒有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存在,更難處理的,還有離婚家庭的兒童監護權和單親扶養等問題。
從風水命理學的角度探討,杜家的格局是個死局,房屋狹窄不利財氣聚合,廚房對著玄關大門的穿堂風更是陽宅第一凶。也有網友從打到一半的麻將桌裡發現,經濟一落千丈的主角杜爸爸甚至疑似做牌詐賭。
有網友由風水角度探討杜家的房屋格局。《還願》遊戲畫面截圖,作者提供。
而從政治的角度,《還願》因為言論思想審查而被中國下架封殺,則建構了遊戲本身以外的新一層意義。延續前作《返校》裡戒嚴時代的白色恐怖,新作《還願》因為遊戲裡一張符咒上的小熊維尼,讓全球最大的獨裁國家動員14億人口進行自我思想審查,形成恐怖遊戲以外另一層的真實恐怖,無疑是一場遊戲以外荒謬諷刺的行為藝術。
遊戲破關後,許多意猶未盡的玩家紛紛敲碗,希望趕緊推出延續故事劇情的資料片(DLC)。不過現實世界中,台灣遊戲被中國封殺,製作團隊向中國人道歉,本身就是這個恐怖遊戲最大的資料片。
2月25日是《還願》發行第7天,歷經中國的言論審查惡意下架的風波,根據遊戲媒體4Gamers 報導,《還願》的全球銷售數字預計可能已經突破 112 萬套,而前作《返校》也累積售出 62.7 萬套。面對對台灣有著併吞意圖的中國,或許台灣人更該明白的是「我們的在地化,就是別人的國際化」,而且「中國很大,但是世界更大」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生)


私佛別亂拜:《還願》裡「慈孤觀音」可能的參考原型是?
二月 27日, 2019
文:保庇 NOW
本土遊戲開發團隊赤燭遊戲的新作《還願》已於19日上市,由於上一個作品《返校》造成熱烈反響,《還願》在上市後也引起不小的反響,遊戲中以「慈孤觀音」為引,帶出連串悲劇。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未完成遊戲的玩家斟酌觀看)
《還願》故事設定在1980年代的台灣,主角杜豐于(玩家操作角色)與當時國民玉女歌手鞏莉芳結為連理,被稱為「俠侶」,鞏莉芳在生下女兒杜美心後引退。杜豐于是一名編劇,但隨著時代演變,他的作品漸漸被市場淘汰,家中經濟陷入危機。鞏莉芳考慮復出拍戲解決經濟問題,卻被大男人主義的杜豐于阻止。兩人的女兒杜美心遺傳到母親的歌唱天分,時常參加歌唱比賽,但因為壓力過大身體出現異狀,杜豐于不願讓女兒看精神科,轉向來歷不明的「慈孤觀音」求救。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如意輪觀音圖,非慈孤觀音。(圖/WIKI圖庫,公有領域)
從赤燭在《還願》上市前釋出的短片我們就可以理解,遊戲中有著一尊「慈孤觀音」,杜豐于磕頭叩拜「慈孤觀音」時甚至弄傷了頭部。祭拜「慈孤觀音」的「慈孤壇」位於公寓之內,由此可以判斷「慈孤壇」屬於「私壇」,「慈孤觀音」也可歸類為「私佛」。
在台灣民間流傳著一種「別亂拜」的觀念,即是在不知道主神是哪位的情況下就盡量避免祭拜,以免到最後出了什麼問題。而在中南部也有許多大廟正神會有「斬私佛」的情況,只要問不出來歷或給不出三個聖筊,就由正神主持毀去「私佛」金身,其中又以吳三王以及右昌元帥府較為知名。
隨著遊戲劇情發展,我們可以瞭解到「慈孤觀音」是所謂來歷不明的「私佛」,以「慈孤觀音」名義製造悲劇的是一名「何老師」,就是台灣社會最不缺的「神棍」。
《還願》。(圖/翻攝自赤燭遊戲臉書專頁)
「觀音」屬於佛教,在台灣信仰中多以慈悲的母性神的形象出現。「慈孤觀音」則是由赤燭虛擬出來的神明,其詭異的造型有著滿滿的邪氣。
先從手部看起,「慈孤觀音」為四臂,在台灣四臂造型的神明較少,多以雙臂或六臂出現。佛教中確實有「四臂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之一。但是「慈孤觀音」拿的法器就令人費解了,從遊戲中的資訊我們可以看到,「慈孤觀音」的下雙手都是持蓮花,上雙手分持佛教「鈴鐸」與道教「日月寶扇」,由此可知,遊戲團隊在塑造「慈孤觀音」時有將台灣民間信仰「佛道混合」的情況納入考量。
再看頭部的符號,應該是道教的太極符號,但經過遊戲團隊的巧手改造後讓太極符號更顯詭異。頭部延伸出兩支牛角,在佛道二教中,牛多為神明座騎,例如太上老君,但尚未找到直接頭生牛角的神明。
最後是「慈孤觀音」頭頂還有一尊小型的觀音,這是「大士爺」的形象,據說農曆七月在普渡會場「控管」的最高指揮官「大士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大士爺」的頭頂亦有兩角,但並沒有彎曲如牛角。由此可見,「慈孤觀音」也擷取了「大士爺」的形象。
而其中最神來一筆的,當屬「慈孤觀音」的雙腳。我們可以知道「慈孤觀音」呈現赤腳疊坐的姿勢,在台灣神明赤腳並不罕見,但「慈孤觀音」的腳趾甲卻銳利如刀,且呈現深色,這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幾乎是看不到的,由此可推斷,「慈孤觀音」本體可能是神通極為強大的惡鬼,絕對非正道大神(廢話!預告片不是早告訴大家了?)
遊戲慈孤觀音的形象。(圖/翻攝自PTT)
《還願》帶出了台灣「別亂拜」的觀念,遊戲中只聞其聲的「何老師」沒有提到結果,身為保庇NOW的編輯當然會希望他與「慈孤觀音」都能受到吳三王之類的神明制裁。目前根據許多高手的分析顯示,《還願》只是環繞著「慈孤觀音」的慘案之一,以「慈孤壇」所在的公寓大樓尚有許多詭異情事未解,也許我們真的能期待赤燭遊戲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奇與讚嘆。


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血觀音|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
電影類型:驚悚|懸疑|劇情
上映日期:2017年11月24日
電影地區:台灣
電影畫質:BD高清中字
主    演:惠英紅|吳可熙|文淇|陳莎莉|丁強
電影簡介:
《血觀音》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懸疑驚悚電影。由惠英紅、吳可熙、文淇領銜主演,台灣於2017年11月24日上映。此片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並讓主演惠英紅與文淇分別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與最佳女配角獎。
棠府,住著三位不同世代但一樣懂人心的女性,沒有男人的棠家,一向由棠夫人主持大局,在權貴間穿針引線,個性如刺蝟般的大女兒棠寧為求母親肯定,勉力配合,乖巧的小女兒棠真多半靜靜觀察,唯母命是從。直到某天,棠家親密友人慘遭滅門事件爆發,三人各自被牽扯其中,一向以大局為重的棠夫人,為了守護一切,費盡心機,卻讓三人走向不同的命運…。
《血觀音》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 https://goo.gl/2ozrT4


手段宛若IS!中國炸毀全球最高「滴水觀音」像 
 分享手段宛若IS!中國炸毀全球最高「滴水觀音」像到Facebook 分享手段宛若IS!中國炸毀全球最高「滴水觀音」像到Line
 中國當局不滿河北觀音像信徒眾多,竟然派出爆破大隊將它炸毀。(圖擷取自《寒冬》)
中國當局不滿河北觀音像信徒眾多,竟然派出爆破大隊將它炸毀。(圖擷取自《寒冬》)
2019-03-04 00:3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平山縣過去曾耗費5年時間,砸下1700萬人民幣(約台幣7820萬元),在當地山壁上刻出1座高57.9公尺的觀音像,吸引大批觀光人潮到場膜拜、還願,不料近期內遭到中國官方派出爆破大隊,將觀音像炸毀;網友對此直呼「根本伊斯蘭國」
 被炸毀後的「滴水觀音」像令當地民眾不勝唏噓。(圖擷取自《寒冬》)
被炸毀後的「滴水觀音」像令當地民眾不勝唏噓。(圖擷取自《寒冬》)
根據《寒冬》(Bitter Winter)報導,高57.9公尺的「滴水觀音」像位在平山縣皇安寺後殿的山壁,被炸掉前是全球最高的摩崖石刻立式觀音像,逢年過節時就會有數萬名遊客到此一遊,對神像進行還願、膜拜等民俗儀式,也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眼中釘,在1月30日派出爆破大隊到達當地。
報導指出,參與此事但不願具名的拆除工人表示,當局的爆破計畫由專業人員設計,現場有省、市、縣等各級政府官員蒞臨指導,還有公權力安全維護人員在場戒護,將被定為「國家4A級景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皇安寺宣告戒嚴,隨即開始出動怪手把觀音像的基底剷除。
報導提到,整個爆破前置作業長達48小時,觀音像後方被鑿出深達20公尺的火藥埋藏洞,官方在2月2日年節前實施爆破,轟然巨響之下觀音像的上半身化為塵土,此舉顯見中國共產黨以遏止宗教商業化的名義,極力打壓境內各種信徒眾多的宗教


反思《還願》的文化挪用:觀音形象邪魔化,問題出在哪?
By 民俗亂彈, hk.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2日, 2019
文:王人弘(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
(本文有提及部分遊戲劇情,請斟酌閱讀)
2019年2月19日赤燭遊戲公司所製作的遊戲《還願》在線上遊戲販售平台Steam販售,由於製作團隊前一個作品《返校》獲得許多好評,因此,《還願》公開販售後就立刻有許多人於各種直播平台分享遊玩過程。但是在觀看《還願》過程中,我有時會產生不協調感,尤其是話題核心「慈孤觀音」。
《還願》的時空設定是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製作團隊對此背景下的空間與物件作出許多努力,整體還原度相當高。對於當時的商品和節目,製作團隊則是以轉化的方式呈現,例如:電視機品牌、乖乖、五燈獎等。雖然有進行轉化,但玩家仍可以透過自身的記憶與直覺,來理解團隊所要傳達的事物。而之所以這樣處理,可能是因為版權及成本考量,不便於作品中直接呈現現實中的商品與節目。但是經過製作團隊如此轉化後,就會讓本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以信仰之名進行斂財詐騙」,及其呈現出來的面貌變得相當尷尬。
「以信仰名義進行斂財詐騙」這樣的事情雖然並非1980年代的台灣獨有,但確實也是許多台灣民眾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的體驗或是資訊。《還願》中虛構了一名何老師,透過鼓吹「慈孤觀音」的神蹟、神力來誆騙杜豐于和其他民眾,再透過「解救」民眾的方式進行斂財,甚至還讓杜豐于相信其獨到的方法能「治療」女兒,因此造成悲劇。
在《還願》中,無論是何老師、杜姓一家或是其他出現的民眾姓名,玩家們都知道並不一定有真實的指涉,但是何老師所聲稱的慈孤觀音以及圖像,卻會直接讓接觸過佛道以及民間信仰的民眾,直覺聯想到取材於現實世界中的觀音形象,而且因為何老師主要目的明顯是詐財,再加上拼貼各種奇異元素的觀音畫像,更能使人感受到「慈孤觀音」被刻意塑造邪魔化的印象。
觀世音在信仰原型中,為阿彌陀的大兒子,可幻化不同形象於民間救苦救難,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將觀世音與妙善公主的故事融合,性別形象也逐漸從男性轉為女性。而在中國長期發展過程中,因儒、釋、道三種學說皆被民間信仰採用,彼此互滲、揉合,民間對於觀音的崇拜與想像逐漸超脫出佛教經典,因此衍生出南海觀音、千手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上述這些形象也隨著移民到了台灣,並在台灣時空環境影響下,產生特殊的觀音形象,如早年有名的騎龍觀音。
然而,無論觀音形象如何變遷,祂在台灣民眾心中大多是慈眉善目、溫柔婉約、救苦救難的形象,以至於觀音信仰在台灣的發展中大多被民眾尊稱為觀音媽,或也有以華語稱呼為觀音娘娘。在普遍的民俗生活中,家家戶戶神明桌上大多有供奉著觀世音菩薩,人們還將觀音跟土地公還有灶君合稱為「家宅三聖」。或許正因觀音在台灣民眾的思想價值觀中,大多為救苦救難的形象,以及常見於家中神明桌上,製作團隊才會選擇觀音作為被有心人利用進行詐欺民眾的神明,只是這種價值觀的衝突感,是否真的妥當?
信徒詢問何老師,心願未成是不是功德金繳納的不夠?
隨著《還願》議題的白熱化,有越來越多宗教人善意提醒不要招惹惡靈,甚至像釋昭慧法師最近就提到:「盜用菩薩聖號以招惹陰神者,宜應儆誡!」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文化挪用,並不是處處皆宜,甚至會引起一些反彈。
此外,何老師是以聲音而非面貌的方式呈現,加上他以信仰為詐騙手段,會讓人感覺製作團隊特意凸顯何老師的負面觀感,也凸顯盲信者的不智,這些情緒與形象,最終都會反饋加諸於神明身上,強化慈孤觀音絕非善類的形象。
縱然在台灣社會或許真的有詐騙者以神明的名義為號召,吸引信徒奉獻以完成個人私慾。但製作團隊似乎忘記,觀音並不是神明的職稱,縱然是在民間信仰脈絡與真實社會中,詐騙者所創造的神靈,也不會脫離信仰邏輯太遠,否則誰會「上當」呢?
「觀音」法號在宗教信仰價值觀中,有比較強烈的專屬性,或許改名為「慈孤菩薩」、「慈孤娘媽」等等,都遠比使用觀音這樣的詞彙更好,更何況設計者是直接將發音和形象偏近紫姑的慈孤,冠於觀音名號之上,並將邪異元素加諸於神明畫像中,這樣的安排實屬粗糙。
以遊戲細節的巧思來看,可以知道製作團隊相當用心且立意甚佳,但在尊重文化與宗教神祕性這件事情,還可以再做得更為謹慎、細緻,而非僅僅加上不曾出現過的稱號,並將神明圖像進行去脈絡的邪異改作,侵犯信仰邏輯。
回到開頭提到的,製作團隊在還原1980年代的台灣情境上,下了很多苦心,能夠真實呈現的部分幾乎都已努力還原,例如:大門、房門、信箱的造型、日曆、白色方形拼貼的廚房、夫妻的大紅床鋪、女主人梳妝台等,而會牽涉版權問題的物件則進行比較大的變體,但能夠讓玩家直覺辨認,像是:乖乖、五燈獎。以製作團隊的用心程度來看,對於台灣信仰文化中相當重要的神明「觀音」進行再現之前,可能要先思考:觀音究竟是屬於令人懷念的「物件」,或是要避免訴訟的「版權物」,還是可以勾起台灣民眾某些家庭記憶的「存在」?
雖然我認為製作團隊在觀音形象上做得不夠好,但這部作品還是有許多令人讚賞的地方。首先,製作團隊並未直接給出誰要為故事中的悲劇負責,而是讓玩家自己去思考悲劇如何產生。再者,相較同樣是恐怖遊戲的前作《返校》,《還願》在畫面、氛圍以及環境掌握上有明顯進步,這些都是要給予製作團隊鼓勵的地方。
但是要如何兼顧本土的文化流變、歷史詮釋、民眾記憶與情感,同時盡可能不造成複製歧視、過度詮釋、去脈絡地拆解拼貼等負面情形產生,這些或許不只是創作者們需要努力,身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也要持續閱讀與瞭解,或許台灣往後就能夠產生出更多好作品。


《還願》何老師那種「宗教神棍」,為何至今依然存在?
By 翰林小書僮,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4日, 2019
最近台灣的國產自製遊戲《還願》爆紅,連帶著遊戲中的主要劇情──「因為過度迷信而導致悲劇」被很多人拿出來討論。許多人因此嘲諷全開,順便批評一下社會上所謂的「大師」、「上人」這類宗教領袖的荒謬現象。在科學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宗教團體、活動卻沒有任何消減的跡象,甚至一些所謂的社會名人也都深信此道。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會迷信〉提過,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迷信其實是一個幫助生命生存與繁衍的合理抉擇。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從人性本身與社會的角度,去討論為什麼台灣社會這些所謂的「宗教大師」必定遍地開花,而在可見的將來也必然會層出不窮。
意義化與秩序化
人類天生就對意義與秩序有強烈的追求,如果我們生命中有哪件事情是沒有意義的,或是缺乏秩序,我們心靈就會生出不安與焦慮,而這當然是令人極端不舒服的狀態。所以我們不自覺就會賦予事物意義,並跟隨著某種程度的秩序,既便這樣的過程再荒謬也聊勝於無。
假如你跟你的同伴在旅行中迷了路,發現你同伴手中拿了張錯誤的地圖,這時你會怎麼辦?大多數人的做法是:既然沒有正確的地圖,那麼拿著一張錯誤的地圖,也好過沒有地圖。在一個催眠術的實驗中,催眠師成功催眠了一個受測者,叫他打開一扇窗戶,受測者完全服從這個命令。實驗結束後受測者轉醒過來,催眠師問他剛剛為什麼要打開這個窗戶,受測者疑惑了一下說:「因為覺得房間太熱了。」對於人的心理來說,整個世界就像一張永遠做不完的填空題,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將那些空格填滿,然後讓整個世界看起來完整、規律而有意義。
宗教社會學家貝格爾在《神聖的帷幕》中提到,所謂的宗教,就是「用神聖的方式來進行秩序化的人類活動」,所以宗教生活的兩大基本特質,就是意義化與秩序化。例如佛教淨土宗的整個修行,就是反覆的誦唸「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一種高度穩定的秩序化行為,而也被賦予了終極意義──換取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的門票。
如果從這個角度推演下去,我們反而會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越是多元化的社會,反而不利於大部分人內心的幸福感。因為多元的價值觀就同時表示著不確定性,我們必須花費許多精力來說服自己,我們朋友甲的基督教信仰,跟鄰居乙的佛教信仰,以及我們自己的民俗信仰,都只是通往真理世界的不同途徑而已,同樣值得尊重;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時不時還可能受到不同價值批判的挑戰。
多元化社會逼迫我們形成的觀念,其實是違反我們人類的天性的,而台灣在文化上其實是融合了中國、日本、美國以及台灣本土文化,是一個高度多元化的社會,也難五花八門的宗教活動更能夠大行其道,因為我們是如此的需要確定的意義與秩序。
形式才重要,而非教義
在這些所謂的宗教大師帶領的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儀式,在裡面的人一副十分虔誠的重複某些行為,身在局外的我們看起來卻多少有幾分荒謬感。我們不禁要問:如此的重視這些偶像崇拜的儀式,卻因此忽略了原本真正的教義,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形式主義發揮重要影響力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正如在之前文章〈失戀低潮走不出谷底──先行動,情感會跟上〉所提到的,我們的行為會反過來影響心理狀態,當想走出情緒的低潮時,行為的改變通常是比較有效的做法。
這在宗教活動中更是如此,以台灣的民俗信仰為例,我們需要頻繁的燒香拜拜,來增加內心的幸福感我們需要各式各樣的超渡、開光、安太歲,來祈福消災,求取內心的安定感。假設全世界的佛經或是道教經典都突然失傳了,對寺廟裏面的香火應該是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但是如果這些儀式都不搞了,叫大家回去專心禱念經典,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他們是不會關心什麼深刻的教義,只要有佛有神給他們拜就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教的歷史,教義永遠在變,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德永遠爭論不休,沒有一個定論,但只有一件事情是永久不變的──永遠有人在寺廟燒香磕頭、求取庇佑。
人心向簡
在這些宗教活動中,會有一些在邏輯上接近矛盾的行為,或是販售一些違反科學常識的物品,作為一個生活中充滿科學常識的現代人,為何還是有人會去相信這些呢?
這是因為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少數幾個簡單的概念或法則,能夠作為生活方式的依歸、追求幸福的捷徑。而越是複雜、需要深思的想法,則越難被大部分的人接受。
要說明這個,我們可以用唐朝時代的兩位高僧,玄奘法師(唐三藏的原型)與禪宗六祖慧能來做對比──玄奘的佛學修為堪稱舉世無雙,精通當時一切佛教宗派的經典與教義,而慧能只聽人念過很少的幾部經書而已;玄奘精通梵文、主持譯經無數,而慧能則是個文盲;玄奘是海外歸國學者,慧能則一生沒去過多少地方;玄奘的佛學研究一思不苟、精益求精;慧能走的是大眾路線,把佛學的概念與理論隨意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玄奘搞的是最複雜的東西,慧能則提供最簡單的成佛竅門。
結果呢?玄奘的「唯識宗」很快就無聲無息了,而慧能的「禪宗」則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來「禪」幾乎成為佛教的代名詞,因為群眾需要的不是複雜的邏輯思辯,而是簡單易行的便利法門──如果能夠「速成」那就更好了。
在凡事講求速成的台灣社會,各式各樣「30天立即減肥」、「3個月速成美語」大行其道,那這些「心靈安定的速成班」的難道還會少嗎?
偶像崇拜
在尋找人生的苦難的避風港、追求終極幸福感的道路上,最簡單便捷的方式是什麼?答案呼之欲出:無條件的跟隨一個所謂宗教上的「大師」、「上人」。畢竟這些都是號稱所謂的「得道之人」,他們宣稱已經脫離了人生的苦難、證得大道,而就像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有一個熟門熟路的人帶路總是能夠少走很多彎路的。於是乎,這些大師就因應而生了。
許多人不知道,現代許多主流的宗教,包含佛教與基督教等,教義本身都是極力反對偶像崇拜的,羅馬教廷甚至因此而發動過戰爭,死過不少人。但偶像崇拜本身乃是人的天性,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人性一再的取得勝利,既便到了今天,偶像崇拜仍然盛行於許多宗教活動中。
佛教的基礎修行方法,是靜坐冥想(meditation),就是所謂的「誡、定、慧」中的定,這是一個已經被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證實,對於人的減輕壓力與焦慮、忍受痛苦、提升專注力等等都非常有效的方法,而對於靜坐冥想所產生神秘體驗的相關紀錄更是多如牛毛。個人認為許許多多佛教上所謂的「大師」,就是把信徒藉由靜坐冥想所獲得的好處,全都攬到自己的身上,宣稱是因為自己的帶領,才能讓信徒們安然度過人生的苦難,往真如的大道邁進,再加上所謂的「安慰劑效應」,許許多多的信徒便死心踏地的追隨這些大師了。
如果你的親朋好友被所謂的宗教團體綁架,沉迷於所謂的大師,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講道理、提供科學證據,因為這些並不是重點,人的天性才是。引導著他們去接觸其他比較正常的宗教,才有可能慢慢走出來。
因為沉迷於其中的人,是多麼的渴望與需要去相信這些大師啊!


台灣南部「南鯤鯓吳王『斬私佛』」

許多大廟正神會有「斬私佛」的情況,只要問不出來歷或給不出三個聖筊,就由正神主持毀去「私佛」金身,其中又以吳三王以及右昌元帥府較為知名。台灣也有安娜貝爾(三):斬私佛?神明很靠譜 – 保庇NOW - https://goo.gl/H6Ftsh

(文/連宜方 客家和泰雅混血、熱愛旅行的民俗文化見習生)大家都知道安娜貝爾這個娃娃是真實存在(只是長得沒電影裡那麼恐怖,走親民路線),而有關安娜貝爾的恐怖傳說某部分也確實發生過。在1970年代,安娜貝爾當時的主人找上華倫夫婦求救,華倫夫婦發現安娜貝爾體內有一個想搶奪主人身體的惡靈,因此華倫夫婦將安娜貝爾封鎖在自家的儲藏室。
資料來源:美國靈異玩偶會襲擊人的安娜貝爾娃娃
資料來源:美國靈異玩偶會襲擊人的安娜貝爾娃娃
日本人在女兒節時,家裡有女兒的都會準備穿著和服的「雛人形」,雛人形被惡靈附身的例子在日本不算罕見,甚至還有專門提供民眾安放雛人形的神社,雛人形的都市傳說不勝枚舉,甚至神社裡還有頭髮不斷增長、會自己動的雛人形,普遍都認為這和雛人形體內的「惡靈」有關。神社也會定期舉辦祭典「超渡」這些雛人形,好聽一點也可以說是祈福。
資料來源: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日本神社,你去過幾個?
資料來源: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日本神社,你去過幾個?
台灣雖然比較少鬼娃娃的都市傳說,但是有些像是私佛、落難的神明神像,或是過舊的神像,為確認神像內的靈體究竟是否為正神,因此會恭請地方大廟的神明來「斬私佛」
吳王斬私佛
若祀奉的私佛非正神則會衍生某些問題,試想,若是妖魔鬼怪住進神像裡,拜到這種神像,運勢有可能會好嗎?有時更可能會導致諸事不順、身體有恙。人們無法用肉眼判斷自己拜的神像裡面住的是正神還是來路不明的靈體,因此,藉由大神的神威來「斬私佛」成了神明為信眾主持正義的最好例子。
台灣最著名的「斬私佛」在台南王爺總廟南鯤鯓代天府,是由廟內五王爺中排行老三的吳王爺所主持的「吳王斬私佛」。做法是吳王會降乩,乩童一手拿「七星劍」、一手拿「筊」,把私佛集中後,吳王會一尊一尊問來歷,接著要私佛一連應三個聖筊(主要是考私佛控制筊的能力),通過考試的神像則留,不通過則斬,即將私佛火化。

以下為台灣某地火化福德正神的神像。會選擇火化神象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神像過於老舊、神像毀損,或是神像內已無靈體了,為避免招致不明來路的靈體霸佔神像,因此選擇將神像火化。
影片中兩位村民手把著「手轎」,手轎上是從附近大廟恭請來的大神,要迎新神像前都須先借助大神的神威來退靈,再在廟前將舊的神像予以火化。
廣澤尊王油炸鬼
高雄梓官區的小漁村柯仔寮村民的信仰中心通安宮,宮裡面主祀廣澤尊王,俗稱「聖王」。聖王每次出巡的時間並沒有固定,上次是2016年,而上上次則是2010年。聖王每次要出巡前廟裡的香爐會發爐,而發爐後廟內的負責人就會擲筊請示,確定後蚵仔寮就會全體動員,協助聖王「抓鬼」。
通安宮最廣為人知的便是聖王抓鬼,聖王在每次出巡時會指派隨行需準備一個油鍋(是有火而且油溫滾燙的那種油鍋喔),聖王在出巡路上常會突然衝到某戶民宅前,或是社區某個角落裡,這些地方通常就是「不好的地方」,聖王會在那個地方駐足直到該地「乾淨溜溜」為止。有時若真的碰到一些比較難纏的妖魔鬼怪,聖王也不是好惹的,聖王的神轎接著會馬上衝到油鍋在的地方,俗諺說「猛鬼下油鍋」,下地獄的人都需經過煉獄般的折磨才能贖罪,走完十八層地獄的最後則是通過火爐或是油鍋來淨化靈魂、洗淨罪惡。(課外加映 → 十八層地獄:您好,請問到幾層?)
看照片不夠精采,看看影片裡面的聖王是怎麼維持祂轄區的和平。就算是民宅祂也照管不誤,不捨讓自己的信徒生活不順,真的很「大心」耶。而且光是看網路上民眾分享的影片,就可知道聖王抓鬼的範圍除了民宅,連大樓地下室、學校空地、常出車禍的路口,聖王一個都不放過。
聖王另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便是「翻白眼」的神蹟,相傳聖王只要遇到不乾淨的東西,聖王神像的左眼便會呈現翻白眼的狀態。因此每當聖王出巡時,總有大批民眾想擠到神像面前一窺聖王翻白眼大顯神威。
資料來源:蚵仔寮通安宮廣澤尊王鎮殿王神奇的翻白眼大顯神威
台灣也有安娜貝爾(三):斬私佛?神明很靠譜 – 保庇NOW - https://goo.gl/H6Ftsh
跟國外的一些驅魔儀式相比,臺灣的神明似乎比較走「杜絕後患」路線,不管是神像還是一些被壞靈體佔據的物品,都以火燒終結。這當然跟台灣的傳統習慣、民俗文化有關係,並沒有誰對誰錯、誰強誰弱的對比,最重要的還是每個人心中的信仰。

台灣也有安娜貝爾(一):淺談邪靈入侵人形物
台灣也有安娜貝爾(二):放開那個女孩,她是…
台灣也有安娜貝爾(四):驅魔抓鬼誰厲害?
台灣也有安娜貝爾(五):鋼鐵般的意志(完)
許多大廟正神會有「斬私佛」的情況,只要問不出來歷或給不出三個聖筊,就由正神主持毀去「私佛」金身,其中又以吳三王以及右昌元帥府較為知名。台灣也有安娜貝爾(三):斬私佛?神明很靠譜 – 保庇NOW - https://goo.gl/H6Ftsh


管仁健觀點》《還願》裡的〈七彩星舞台〉是個什麼東東?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三月 3日, 2019
天下本無事,小熊自擾之。任何在全世界都不可能成為問題的商品,到了中國,其實到了戒嚴時代的台灣也一樣,總能被鷹犬的顯微鏡檢視,外加層峰的被迫害妄想症加持,最後沒問題的也能變成超級大問題。
2019年3月2日《新頭殼》報導〈誤會一場被冤枉了?網友專業神解釋還願咒語 原意護佑習近平〉:
「當紅網路遊戲《還願》,因出現隱藏小熊維尼和嘲諷咒語,被對岸網友譴責藉此污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即全面封殺。
不過,今天有台灣網友以極為專業的口吻分析,其實大家都誤會了,該咒語原意是要護佑習近平、奉他為神明,業者被冤枉了!至於這樣的『神解釋』和『急轉彎』,能否被中國大陸網友和代理商接受,恐怕還有待觀察。
這名網友研判應具有宮廟或法師等專業背景,……在這裡的印則是『習近平小熊維尼』。所以從符咒的觀點來看,這張符的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以習近平小熊維尼之名,出動三清教主,及左右護法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對妖魔鬼怪嗆:你媽白癡!』
報導一出,連法廣(RFI)等外媒也參考跟進,……不過,小熊維尼在中國大陸畢竟是個禁忌和敏感詞,也有網路分析認為,此一符咒提及小熊維尼就是不懂得中國大陸的言論控制情況,自然吃力不討好,落得被禁止的下場。
當然,《還願》因為被對岸抵制和下架,中國市場遭到『腰斬』,卻在全世界掀起討論熱議,或可視為因禍得福,甚至本身從一開始即是業者一次成功的行銷手法。」
〈七彩星舞台〉就是〈五燈獎〉嗎?
《還願》是在Steam平台由赤燭遊戲發行的第一人稱視角恐怖解謎遊戲。劇情描述1980年代的臺灣臺北的一個小公寓中,一個試圖遵循傳統觀念的三口之家周邊發生的許多事件。遊戲名稱「還願」是佛教、道教的一種在信徒禱告祈求的願望實現後,報答回饋神仙、聖者甚至妖魔等的行為。
《還願》故事的玩家操控主角,是一位電視劇作家杜豐于,為尋找其女兒杜美心,在1980年代的杜家公寓裡進行探索。故事在描述1960年代一位當紅藝人鞏莉芳,在與知名劇作家杜豐于結婚後息影。但婚後杜豐于創作的劇本不合潮流,家庭經濟日漸窘迫,鞏莉芳想復出貼補家計,杜豐于卻因大男人主義而堅決反對,夫妻感情不睦。
杜豐于的女兒杜美心,從小就希望跟媽媽一樣成為大明星,也被父母寄予重望,但她卻在參加選秀節目〈七彩星舞台〉演唱時失利,原來她由於家庭失和與自身壓力,時常喘不過氣而無法唱歌。
杜美心發病後,父親就向美其名為「民俗專家」,實際上就是神棍的何老師請益,並請示「慈孤觀音」。醫師建議杜豐于應將女兒轉診精神科,但偏執的杜豐于不相信女兒是「神經病」,更加聽信於偏方及宗教儀式,鞏莉芳被逼得因此與丈夫離異。
杜豐于透過觀落陰接觸「慈孤觀音」,並依照何老師指示,將杜美心關進廁所,進行為期7日的瘋狂儀式。玩家來到何老師居所,發現人去樓空,留下一卷信眾電話怒罵神棍的錄音帶。……
《還願》故事裡提到的台灣神棍橫行,或是發行後遭遇中國的言論管制,這些「大哉問」都非本魯這一介鄉民所能論斷,所以不管網路上的討論有多熱烈,本魯也都置身事外。
不過有鄉民來函問到,杜美心參加的電視台選秀節目〈七彩星舞台〉,是不是台視的老牌歌唱競賽節目〈五燈獎〉?這一點本魯就有話要說了。
侏儸紀時代的超級星光大道
〈五燈獎〉這個老牌的歌唱擂台,侏儸紀電視兒童一定都有印象。這是在1965年全台只有台視一家商業電視台時,台灣田邊製藥獨家贊助的〈田邊俱樂部——周末劇場〉,慢慢轉型為〈五燈獎〉至1998年結束,播出期間長達33年,成為台灣電視史上,除了各台新聞以外最長壽的節目,1971年收視率最高時曾達到73.9%。
台視會有〈五燈獎〉這個節目,是因台灣田邊製藥第一任社長木下勇,看到琉球有個電視節目,都由非職業表演者報名參加各項才藝表演,很受當地民眾歡迎。木下勇就把這個節目型態引進台灣,由該公司行銷企畫何耀宗策畫,希望藉以增加台灣民眾對田邊製藥「五燈標誌」的認同感。
當時電視機還不普及,廣告量當然也不夠,有廠商願意獨資贊助單一節目,台視高層當然求之不得。但是看了〈五燈獎〉的節目企劃案後,又開始擔心起來。因為當時錄影設備還很落伍,節目都是現場播出。完全由歌星作職業性演出的〈群星會〉,播出時都還常出包,何況是由全無經驗的觀眾表演?
幸好台視總經理周天翔卻獨排眾議,認為〈五燈獎〉這樣的素人歌唱競賽節目,更能吸引觀眾。因為來報名參賽的雖然都是歌唱素人(職業歌手是後來才開放且另立項目評比的),但也因此成了地區賽。參賽者的鄉鎮(甚至縣市)都有加油團助陣,往往比少棒比賽更轟動。當時少棒球員大多都是超齡冒名頂替的槍手,或其他地方買來的明星球員,根本沒有地緣關係,除了簽賭集團,不會有地區加油團會來捧場。
果然周天翔的判斷神準,〈五燈獎〉播出後,收視率慢慢上升。尤其是地區加油團的助陣,讓競賽話題得以延燒,連電視機的銷路都得以增加。但〈五燈獎〉並不是選秀型的歌唱比賽,評審也不挑有明星潛力的參賽者,完全只以現場表現的歌藝評分。所以得勝者自己不見得有商業利益,電視台自己也沒有。獲勝者也許有機會成為職業歌星,但也可能又回到故鄉重操舊業。
為了找出並培養真正的職業歌手,1967年開始,台視在〈五燈獎〉以外,另外舉辦了一個〈台視歌唱比賽〉,報名時就先預告,前五名都可以簽為基本歌星。在跟北韓一樣,電視只有一家台視時,這種保證簽約的歌唱比賽,根本就可以說是「侏儸紀時代的超級星光大道」。
〈台視歌唱比賽〉前幾屆還算熱鬧,尤其是康弘比到總決賽時,被人檢舉曾做過商業表演,所以被取消了資格。幸好康弘因此有了名,在藝壇反而發展得更好,這就像香港很多紅星,在選美賽時根本不是第一,甚至連名次都沒有一樣。
但是〈台視歌唱比賽〉第一屆冠軍夏台鳳與第二屆冠軍湯蘭花,得獎後卻去中影,甚至香港拍電影,台視不是在挖掘歌星,反而像是在挖掘影星。後來第三屆冠軍嚴如冰與第四屆冠軍張鷗綾,媒體追蹤度就低了許多。
後來有了第二家電視台的中視與第三家華視之後,第五屆以後的冠軍林美吟、吳惠美、涂昭美等人,就更加無人聞問了。但是相反的,曾獲第五名的劉文正,後來成了天王巨星兩次參賽都在複賽時就被刷掉的鳳飛飛,日後成就更是難以想像。因為挖掘歌唱巨星的成就不顯眼,〈台視歌唱比賽〉到1970年代後就沒落而消失了。
《滿庭芳》置入性行銷的〈新人獎〉
那麼鄉民們就會疑惑了,《還願》故事裡提到杜美心參加的電視台選秀節目〈七彩星舞台〉,究竟是個什麼東東?要介紹這個台視在1970年代歌唱選秀節目〈新人獎〉,就要從當時最轟動的連續劇《滿庭芳》談起了。
中視與華視成立後,台視的歌星與演員就紛紛跳槽。張小燕跳到華視主持〈飛燕迎春〉,崔苔菁跳到華視主持〈翠迪春曉〉,鳳飛飛跳到中視主持〈你愛周末〉……台視卻始終挖不到另外兩台的大咖。
雷鳴本來是中視專演漢奸的國寶級壞蛋演員,這一年忽然跳槽到台視,這對台視來說,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必須以最高規格的「反共義士」來禮遇。所以台視決定禮聘後來跟楊麗花配合多年的御用編劇狄珊,為雷鳴量身打造一齣連續劇《滿庭芳》,讓其他跳槽的演員看看台視的「大手筆」。
《滿庭芳》這齣戲其實就是李安《飲食男女》的雛形,不過電影裡郎雄是個鰥夫,獨自養大了楊貴媚、吳倩蓮和王渝文三個女兒,《滿庭芳》則是一個爸爸雷鳴,帶著三兒三女的故事,非常溫馨。
當時的台灣已進入小康社會,國仇家恨、特務抗日都離我們太遙遠了,影視作品裡的溫馨小品因應產生。這齣連續劇當時也是收視非常高,於是台視用原班人馬繼續演出《滿園春》,首創連續劇開拍續集之前例。《滿園春》雖然反應沒有《滿庭芳》好,不過在當年也算是轟動一時了。
《滿庭芳》裡的陳家的4個男生都是混蛋,爸爸雷鳴每天為錢擔憂;長男鄒森為了錢離家入贅,還想勾搭小護士;次男萬重山揮霍敗家,還玩弄女人感情;三男是個書呆子,懦弱無能。台灣很少有連續劇把敢男主角都搞成有性格上的弱點,這一點比較貼近真實人生,所以受觀眾歡迎,至少是受女性觀眾歡迎。
相對於三個不負責任的男性,三個女兒就應該是最優的三個典型了。劇中大姐尹寶蓮溫柔婉約,為家庭犧牲一切,包括婚姻;小妹張璐,當時還是谷名倫的女朋友,現在大概沒幾個聽過谷名倫了,他就是演了一堆愛國片的第二男主角,後來不明原因跳樓自殺,還引起很大的轟動。
劇中的張璐跟《晶晶》一樣是收養的。當年台灣社會重男輕女,很多家庭將女嬰,尤其是生病的女嬰,丟在眷村附近。因為軍眷有分配眷糧與軍醫做一點簡單的免費醫療,所以也願意收養女嬰。
《滿庭芳》從的1集開始,全家人整天就在說,張璐的親生父母要來找她,不過到快結尾也沒出現。這是早期連續劇的通病,就像《星星知我心》裡的媽媽吳靜嫻,第一集就說得癌症快死了,但都快演到了續集,吳靜嫻還是沒死。
然而《滿庭芳》裡最吸睛的角色,還是扮演二姐的司馬玉嬌,很像民歌手的味道,完全擺脫歌仔戲花旦的形象。在劇中她常抱著吉他,要去參加台視〈新人獎〉比賽。王芷蕾、楊烈、賀一航、林在培……都從這個選秀節目裡出道。
當時台視藉由《滿庭芳》的高收視率,置入性行銷台視〈新人獎〉這個選秀節目《還願》故事裡提到杜美心參加的電視台選秀節目〈七彩星舞台〉,用的也就是40年前台灣最原始的「超級星光大道」這一老梗。



-------------------------------------------

國產恐怖遊戲《還願》中的祂到底是什麼來歷?
在元宵節上市,目前正夯的國產恐怖遊戲《還願》中的「慈孤觀音」是被討論的重點,到底這位「陰神」到底是什麼來歷?在傳統的佛、道教或民間信仰中真的有這位神祇?
「慈孤觀音」其實是「紫姑」?
其實目前絕大部份人認為「慈孤」應該是從「紫姑」的諧音,而在民間信仰中,「紫姑」是一位「廁神」,最早的紀錄是魏晉南北朝 南朝宋 劉敬叔所編撰《異苑》中的〈紫姑神〉一篇,原文為:
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雲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歸」,曹即其大婦也。「小姑可出戲。」捉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眾事,卜未來蠶桑。又善射鉤,好則大舞,惡便仰眠。平昌孟氏恆不信,躬試往捉,便自躍茅屋而去。永失所在也。
主要是說紫姑神生前是小妾,因大老婆嫉妒,所以在元宵節的時候在廁所裡被殺害。而紫姑死後顯靈,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成為民間扶乩所問之神明。但據民俗考察,所謂的「廁神」的真是身分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說是漢朝時被呂后虐殺於廁所的戚夫人,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廁神」又稱「三姑」,而對三姑由來的說法是一名三歲的童養媳被嫂嫂家暴虐待致死,並埋屍豬圈,因上天不忍,以之為神,三姑在每年元宵節都會出遊人世,讓未婚女子問事(而請示未來婚姻大事與未來夫家的狀況則為大多的主要內容)!
而根據南宋《顯異錄》記載,紫姑是萊陽人,名叫「何媚」,所以在《還願》中「慈孤壇」的女神棍叫「何老師」的安排也絕非湊巧!
▲ 「迎紫姑」是元宵節傳統民間習俗,但現在則相當少見。
不過從「紫姑」是解決女性問題的神祇(遊戲故事中主角因不願相信女兒是「神經病」而向神棍「何老師」與「慈孤觀音」求援)、以及祂是位「廁神」(遊戲故事中主角依照何老師指示,將女兒關進廁所,進行七天的瘋狂儀式)、祂主要是元宵節顯靈的神祇(《還願》遊戲刻意選在元宵節上市)等種種線索來看,都指向了「慈孤觀音」就是「紫姑」!而在粵語中也有「屎坑三姑——易請難送」的歇後語,暗指了「紫姑」信仰「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風險……
「觀音」到底是什麼意思?
既然知道了「慈孤觀音」就是「紫姑」,但被冠上了「觀音」的稱號,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一般來說,「觀音」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梵語是「अवलोकितेश्वर」,音譯有「阿婆盧吉低舍婆羅」與「阿縛盧枳低濕伐邏」,意思是「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不過很明顯的,「慈孤觀音」的「觀音」並非「觀世音菩薩」,不過根據《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觀音為了因應眾生的需要而有 32 種化身的說法,祂可能會是佛、梵王、長者、居士、婆羅門、龍、夜叉、阿修羅、人、比丘、比丘尼、婦女、童男、童女等;而魏晉南北朝的天台大師則提出了「六觀音」(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的說法,密宗裡也有「六觀音」信仰。
因為「觀音」形象變化萬千,所以偽稱為「觀音」的「陰神」也是不計其數,在《西遊記》中就有孫悟空用巧思辨別真假觀音的劇情,而且只要上網搜尋,打著「觀音」名號的神棍的社會新聞也是數不勝數,而「慈孤『觀音』」也就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
「私佛」信仰千萬要當心!
《還願》遊戲中供奉「慈孤觀音」的「慈孤壇」是個位在私人公寓內的「私壇」(有別於公開的宮廟),而「慈孤觀音」也可歸類為「私佛」。其實「私壇」林立也是台灣社會特有的宗教現象,但卻也是被指為功利信仰的原因。而所謂民間普遍說的「神明不要亂拜」指的就是「私佛」,畢竟「神尊」(神像)僅僅只是雕刻品,但被「請入」神像中的到底是不是該神祇本尊,就不得而知了。也因為可能有陰神的私佛問題,所以也就有了著名台灣南部「南鯤鯓吳王『斬私佛』」的傳說與習俗了!



《還願》「慈孤觀音」邪門瘋傳 網警告:已經招來不善的東西...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二月 24日, 2019
▲《還願》在玩之前必知的四大疑點(圖/翻攝自Facebook/赤燭遊戲)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台灣恐怖遊戲《還願Devotion》上市後好評不斷,19日上市當天實況觀看衝破10萬人,遊戲售價499元台幣,全球銷售突破20萬套,裡頭場景不論是紅色鐵門、裝著符咒水的碗、鋼琴節拍器等都充滿恐怖氛圍,讓人毛骨悚然,其中「恭迎慈孤觀音」一句更引起話題,網路上不論Dcard、巴哈姆特、PTT都有人分享這句,不過一位《噗浪》網友直言,這句流行語,已經招來了「不善」的東西,引起熱議。
遊戲劇情描述醫療知識還沒現今發達的1980年代,由於公寓是曾經發生命案的凶宅,加上夫妻因經濟因素常常生活緊繃,先生接觸到慈孤觀音後,發現女兒恐慌症好轉,開始陷入宗教信仰力量,故事開始發展下去……。
由於劇情文化背景貼近,加上場景音樂搭配,火速引起網友關注,遊戲裡頭的台詞「恭迎慈孤觀音,渡世靈顯四方」更成為網友轉貼熱門語。
▲《還願》2/19晚間9點上架Steam,預告片嚇壞玩家。(圖/翻拍自 YouTube/Red Candle Games,下同)
遊戲中,「慈孤壇」供奉慈孤觀音,是一個在公寓內的「私壇」,也因此慈孤觀音可能算是「私佛」。遊戲中的慈孤觀音相貌詭異帶邪氣,指甲銳利,額頭有佛教「雙魚」圖樣,頭頂牛角,腳上有爪,讓人看了都會不寒而慄。
但一位網友在社群《噗浪》上發文表示,「沒有所謂的慈孤觀音」、「雖然是流行語,一個梗,但語言是有力量的,不要用恭迎的字眼,已經有奇怪的東西開始借名了,招來的東西,只能說『不善』」。
該網友還認真提醒,「不要相信祂的存在、不要確定祂的價值、不要認可祂的能力、不要對祂祈求,這跟自找招錢仙、筆仙、碟仙沒什麼兩樣,有點理智都知道招來的不一定是仙吧?」他還表示,「已商請關老爺先處理掉聚集的黑色,但是如果依然跟風再起,可能就不是我單純講講就好,如果在乎朋友家人安全,請停止私神崇拜」。
▲▼《還願》遊戲其中「慈孤觀音」引起網友關注。(圖/翻攝噗浪) 
此噗浪在網路上引起討論,有不少網友確實認為慈孤觀音像會讓人害怕不舒服,但也有人直言,「是被心術不正的人利用吧」、「遊戲就是要人不要迷信,反而有人相信」
另外,有網友分析,慈孤觀音設計原型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廁神「紫姑」,許多地方的中秋節扶乩儀式,相傳是由紫姑演變而來,如廣東、福建、台灣鹿港的「籃仔姑」、「椅仔姑」。有一源由指出,紫姑神生前是妾,但遭元配嫉妒,元宵節當天在廁所遇害,死後的紫姑有預知能力,成為日後民間扶乩問神對象
-----------------------------------------
《還願》:如果「杜家」不單指整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
By Tnl特稿,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4日, 2019
文:馬立軒
我是一個不太接觸恐怖作品的人,所以看過的恐怖電影、玩過的恐怖遊戲並不多;但我有接觸到的恐怖作品,通常都令我印象深刻。我後來察覺到,一個驚悚的、恐怖的故事背後,幾乎都有著一段令人難過哀傷的故事。
1974年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出道作品《魔女嘉莉》(Carrie)有著令人震驚的恐怖結局,但導致這個結局的前因,包含了女主角那宗教狂熱的母親、缺席的父親、第一次經期過晚到來的窘境、沒有專業素養的英文老師、管教失當的怪獸家長、處理不周的體育老師、集體霸凌的校園環境⋯⋯
2005年的第一人稱恐怖射擊遊戲《戰慄突擊》(F.E.A.R. First Encounter Assault Recon)在那些驚悚刺激的戰鬥背後,講述著一個女孩因為擁有超能力而失去童年、遭受虐待並被迫受孕的悲劇;2015年的《直到黎明》(Until Dawn)在玩家面臨艱難的選擇與後果之餘,也交代出一段因為「無謂的惡意」所造成的悲劇,以及因為這樣的悲劇而引發的一連串恨意。
《牠》劇照
同樣改編自史蒂芬.金同名作品的電影《牠》(It, 2017)中,所有的大人都是偏執狂、瘋子、變態、壞人,故事中的孩子們每天都必須要面對那樣恐怖的大人;《沉默之丘》(Silent Hill, 1999-2014)系列遊戲都有著恐怖邪教、迷亂幻象或甚至操作不便等恐怖作品的經典要素,但每一代的故事也都講述著邪教對信眾與鎮民的壓迫、主角對於過往的悔恨,以及那些錯誤的過往所帶來的惡果。
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恐怖作品,講述的通常都是關於邪教傷人、家庭破碎的人倫悲劇。而《還願》也是這樣的一款遊戲。從《返校》開始,赤燭就用恐怖遊戲的類型在討論台灣的本土議題;我很喜歡、敬佩《返校》用那個故事讓世界認識到台灣過往的傷痛。
然而《還願》除了那些恐怖的元素之外,這個故事對我,或者對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台灣人而言,其所產生的情緒或許更「私人」一些——畢竟包含我在內的這些「七年級生」沒有實際經歷過白色恐怖的經驗;但在台灣生長的孩子,對於那些父母為錢爭吵、家中有長輩沉迷宗教、有人因故拖延就醫而去世的橋段,我想我們多少都有點經驗。
所以比起那些跳嚇(Jump Scare)的部分,到了後來我其實是哭著看完《還願》後半段的。我很幸運地從小就透過長時間通勤上學、住校與長輩在外地工作等緣故,不像《還願》中的小女孩杜美心那樣,需要在那麼小的時候去「面對」這些困境;直到我必須要去面對那些問題時,我已經有足夠的勇氣與力氣去抗議、去抵抗。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幸運,也不是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我覺得這是我們在接觸《還願》故事之前必須先要有的一層同理與理解。
《還願》的故事講述1980年代的台灣,杜家三口的故事。父親杜豐于曾經是個得獎無數的編劇家,母親鞏莉芳則是風靡全台的明星歌手,在與杜豐于結婚後退出歌壇,全心投入家庭中。兩人結婚後生下可愛的女兒杜美心,但杜豐于的劇本或許因為時代的改變(比如說解嚴?)而無法再吸引到足夠的關注,家中的經濟也逐漸陷入困境,也讓夫妻兩人逐漸失和,連帶讓家中的女兒倍感壓力,甚至因此而讓身體出現問題。這段時期杜豐于也被奇怪的宗教組織吸引,性情變得更加古怪,最終引領著這一開始令眾人羨煞的美滿家庭走向毀滅。
杜豐于在「江郎才盡」之後不肯讓妻子重新復出擔起家業;透過遊戲中兩人爭吵的片段,可以明白除了因為杜豐于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之外,也是因為他不願意妻子再上電視「拋頭露面」。遊戲中我們也能找到鞏莉芳的母親、杜豐于的岳母寫給鞏莉芳的信,要自己的女兒「相忍為夫」,不要輕易回娘家,免得遭受旁人閒話。這些標誌著「父權」的行為與思想在「東亞文化」中流傳了數千年,即便在遊戲時空的40年後,依然在台灣這塊小島上隨處可見。
遊戲中並未說出明確的時間點,但杜豐于在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之際接觸到了「何老師」與那崇拜「慈孤觀音」的詭異宗教。為了完成杜豐于的心願(不論是劇本受到重視或者治好女兒的病),他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在供奉慈孤觀音上,這不但導致家中經濟更嚴重的問題,也讓神棍更能夠就此操控杜豐于的思想——就像賭博一般,越輸你就越想透過下一把贏回一切。
我對「宗教」這件事情一直沒有好感;我相信人需要「信仰」,但信仰被轉化成宗教之後,後者就需要透過各種手法來維持宗教的存續。「宗教」當然為人們帶來了很多好處,但我覺得那些好處「信仰」也能提供;「宗教」明顯也帶來了大量壞處,其所造成的破壞卻也或許是遠高於「信仰」的。
雖然並非一模一樣,但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卻與《還願》中的家庭有許多雷同;我生長的家庭也是被父權、被宗教、被冷漠與壓力給撕碎的;而與「杜家」相似的家庭,在台灣不會只有我一個。在那些恐怖元素的包裝之外,《還願》更試圖去探討、批判這些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而產生出來、影響世世代代台灣人、中國人甚至韓國人、日本人的價值觀。
歐美玩家在接觸這款遊戲時,也能單純從「固執地持守自尊而忽略現實」、「邪教洗腦信眾」的角度理解劇情,並透過遊戲中的筆記說明瞭解到這些東方文化習俗。過去大量接受歐美與日本遊戲的台灣,到了這兩年終於可以透過赤燭的遊戲讓對方也能理解我們的故事。
然而,遊戲上市、很快玩完或看完遊戲的台灣網友們,這幾天在各大網路平台上喊著要「打爆何老師」什麼的,讓我感到了些許困窘。相較於此,我在國外實況主的聊天頻道中看到的想法比較平均一點:有人認為是父親的錯、有人質疑母親的責任,當然也有人斥責何老師的欺騙⋯⋯
是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絕不會只是一個人造成的。並不是殺了希特勒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了種族歧視,並不是拆掉所有銅像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崇拜獨裁者。是什麼樣的社會成為新興宗教或特定邪教的溫床?是什麼樣的教育與文化環境讓人民無法信任科學、醫學?父親的迂腐、母親的困境、長輩的守舊、社會的眼光、旁人的言語⋯⋯那是環環相扣的、是難解的,卻也是不得不解的。
我們甚至可以更深入地去詮釋那些看似明顯、明確的符碼,找出更深層、更多元的問題所指;比如說,美心的夢想真的是自己的夢想,還是因為家人的過度期待而造成的惡果?杜豐于對於女兒的愛是真實的,但如果愛錯了方式,那對子女而言會是好事嗎?比如說,如果「杜家」不是指整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
有些人似乎總也期待著作品丟出了問題,就也會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法。我的想法是,作品提供的通常是一個「洞悉問題存在」的道路。這個問題有時候會影射現實中同樣存在的議題,讓閱聽者、玩家發現虛構的故事裡講述的其實也是我們身邊的事。
但與此同時,我認為作品沒有必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便有,我也不希望閱聽者將那樣的解決之道視為理所當然,拿回現實中視為唯一的「解方」。這背後有很多原因,除了因為虛構作品通常省略了許多現實的條件因素外,作品裡多少也需要考慮到「戲劇化」的表現手法——至少我們不會希望美國政府在科幻片中每次解決的方案是丟核彈,現實中的大家就因此相信「沒有一顆核彈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有,就丟兩顆」吧?
所以啊,讓我們在瞭解到《還願》指涉的問題之後,一起來想想要怎麼解決這些現實中的問題吧。
--------------------------
《還願》恐懼蔓延!網點名「日月明功虐死案」:真實事件才更嚇人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二月 23日, 2019
▲《還願》遊戲掀起熱潮。(圖/翻攝自Facebook/赤燭遊戲)
記者朱世凱/綜合報導
國產恐怖遊戲《還願》(Devotion)19日上市後,恐懼浪潮便席捲全球。許多網友除了直呼「要追殺何老師」、 「大慈大悲,恭迎慈孤觀音」以外,也有人點名台灣2013年發生的「日月明功虐死案」才是真正值得害怕的,因為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悲劇或許持續存在著,只是還未揭發而已。
這起虐死案的起因為,母親黃芬雀認為自己就讀彰化縣鹿港高中的兒子詹淳寓吸毒,因此將他帶至邪教團體「日月明功」,想求助宗教的力量讓孩子「改邪歸正」;不料詹姓男孩在「默園」軟禁18天後身亡,警方調查發現,死者並不是吸毒身亡,而是因為凌虐及營養不良所導致。
▼詹男因為母親的宗教迷信而喪命。(圖/視覺中國CFP)
據悉,詹淳寓在軟禁期間遭到繩子反綁,並且以竹子、籐條虐打折磨,三餐還只給稀飯跟水才導致憾事發生;為了不讓修行地點曝光,黃媽媽還連同「日月明功」幹部把兒子載到台中就醫,謊稱是「吸毒過量」暴斃,但警方在家中卻找不到毒品,解剖後更證實小孩沒有吸毒,進而揭發這起狠母虐死兒子的悲劇。
死者的阿姨曾表示,不相信外甥會吸毒,更不相信家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且下毒手虐死孩子的還是自己的親妹妹。她也說妹妹自從加入這個團體後就變了樣,「很嚴格跟很嚴厲的動作,或是有一些肢體語言都出來。」
據了解,黃婦和丈夫分居後帶著兒子同住,女兒則與丈夫離開彰化前往台北。死者姐姐曾說,過世的弟弟絕對沒有吸毒,媽媽人也很好,只是太過沉迷這個信仰,並直指「日月明功」是造成他們家庭分裂的原因。「自從母親開始信『日月明功』之後就變了調,回到家都會跟她與弟弟傳教,她也認為,弟弟的死和該靈修團體有關。」
▼死者姐姐直指是日月明功害死弟弟。(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姊姊說發現弟弟不見後曾打電話詢問媽媽,但對方只回應不必擔心,「她正在幫弟弟戒毒」,不久後就傳出弟弟身亡的消息。許多人也跳出指名日月明功有集體批鬥的修行風氣,並且要求做一些奇異的儀式;日月明功創辦人陳巧明則強調一切都是子虛烏有、捕風捉影,無奈當志工「替社會行善」,卻鬧出這麼大風波。
檢警研判,詹被母親以吸毒之名帶到默園,陳巧明下令對詹進行「公審」,指使成員綑綁毆打致死,認定她與「大總管」許愛珍、許愛珍丈夫劉享易及協助處理默園事務的「大弟子」林甫朋涉有嫌疑。最高法院2016年更將陳女判刑13年確定。
調查最後指出,黃芬雀因長期追隨陳女的帶領,也經常帶詹姓兒子到默園,2013年5月18日,陳女得知兒子當日上午返校打掃,有提前1個半小時出門的事,認為詹男說謊便不斷掌摑並質問行蹤,其他信徒也以水管、竹子輪流抽打他。詹男為了免去皮肉之苦,訛稱自己吸毒和販毒,沒想到陳女等人信以為真,便以戒毒為由將他囚禁「默園」長達18天並凌虐,詹男最後因無力起身而逝世。


【插畫】等等,遇到神棍不要遷怒陰陽家啊
By 精選轉載,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6日, 2019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宗教百百種,但濫用教義的往往是人,《還願》也不該被當成是精怪的故事,而是人的故事。
唸給你聽
台灣製作的遊戲《還願》上市後,許多對劇情感同身受的玩家,紛紛將怒氣投身到民俗宗教上,甚至遷怒陰陽五行的傳統學派。
不過回顧歷史,「陰陽家」講的只有五行,看看猶如古代維基百科的《漢書・藝文志》,裡頭對陰陽家的定義是「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其實更像是天文學家的角色。
後來,早期的經典逐漸失傳,才有人把陰陽五行和道家、方仙道等思想合併成為黃帝學派,再融合為一般人熟知的黃老道,才逐漸演變成為遊戲中何老師所屬的廣義道教
到頭來,宗教百百種,但濫用教義的往往是人,《還願》也不該被當成是精怪的故事,而是人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