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_195902

藥王孫思邈的預言神通
作者:允嘉若
藥王孫思邈的預言神通 https://bit.ly/2YRgd0h
孫思邈是個修道高人能夠預言天上、人間、歷史的未來事。(Shutterstock)
更新: 2020-06-29 8:00 PM    標籤: 神仙故事, 修煉, 孫思邈, 藥王
隋唐年間的孫思邈留下一部備急《千金方》和一些養生的書傳世[1],對救世活命有很大的效用,人稱「藥王」。孫思邈本人不僅是專注於博採群經、研究藥方一門,他的學識和修行高深,「精識高道,深達攝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攝生之道,而且精研數術能夠推步(*用儀器或算術來考測天象)、度量乾坤。他修行高深、外表年輕,人們尊敬他如洛下閎、安期先生之類的神仙。
不同層次的神仙能夠知道人們看不到的一些時空,孫思邈一生中也有這樣的表現,有類似世間公認的宿命通的功能。《舊唐書》記載,北周宣帝時(西元578—579年),王室多事,孫思邈就隱居到太白山。隋文帝建立隋朝後,徵召他為國子博士,他稱病推辭不出。孫思邈精通於陰陽、推步之術能預測未來,他跟親近的人說:「五十年後,會有聖人出,那時我才助他救人濟世。」過了五十年,聖君唐太宗即位(西元627年)後徵召他,他就受召前往京師。當時看到他的人都讚歎他容貌年輕。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修道之事果然是真的,修道得道的神仙傳說,豈是虛言呀!」
清殿藏本孫思邈像。(公有領域)
除了看天象知人事,孫思邈也能知史事。魏徵等人在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事時,恐有遺漏史實,屢次訪見請益於孫思邈。孫以口傳授那些過去的人間歷史,娓娓道來,有如親眼目睹一般。
孫思邈還能看到一些人的未來世和前途。有個實例和他「未來的孫子」有關聯。在他的孫子孫溥還沒有來到人間之時,他竟然已經知道他的孫子未來會在哪裡為官和擔任什麼職務了。《舊唐書》記載這麼一段故事:太子詹事盧齊卿小時,曾請問孫思邈自己未來的事,思邈告訴他說:「你五十年後位登方伯(*刺史),我的孫子當為你的下屬官吏。」後來齊卿擔任徐州刺史時,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出任徐州蕭縣的縣丞,也就是盧齊卿的下屬。
還有一件孫思邈為人看相預言未來的事。那時,東臺侍郎孫處約(*後來在唐高宗朝任宰相,修《太宗實錄》)育有五個兒子,叫孫侹、孫儆、孫俊、孫佑和孫佺。他把兒子們叫來一齊去拜見孫思邈給他們相面。孫思邈對著他們說:「俊當先貴;佑當晚達;佺最名重,禍在執兵。」後來,孫佺在唐睿宗時做了左羽林大將軍,於征契丹之役中戰歿。其他子的發展也都被他言中。
史書記載孫思邈卒於永淳元年。死前囑咐後人薄葬,不藏冥器,不以犧牲祭祀。他嚥氣後經過一個多月,顏貌如生沒有改變舉棺下葬時棺木空如無物,時人都說他沒死,是尸解了。到了北宋,蘇軾有詩《題孫思邈真》,詩句說:「先生一去五百載,猶在峨眉西崦中。」人們傳說孫思邈沒死,仙蹤在四川山中遊。
藥王孫思邈的一生顯現了修煉高人不同於常人的神通功能表現。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煉文化傳世,代代不衰。
註[1]  孫思邈撰《千金方》三十卷,又撰《福祿論》三卷,還有《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並自注《老子》和《莊子》。藥王孫思邈的預言神通   https://bit.ly/2YRgd0h


唐太宗(17) 尊崇道家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0日, 2019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共領域)
唐代道家修煉得以廣泛弘揚,求道訪道者非常之多。名醫孫思邈一生以修道和行醫濟世為務,造福世人不計其數,被後世稱為「孫真人」和「藥王」。太宗身邊不乏道家修煉真人輔佐,如王遠知、薛頤、李淳風、袁天罡等等皆是當時名道。
唐高祖李淵尊崇道家。岐平定、王遠知等道士宣稱奉老君之旨,向其密告符命。關於老子護佑李氏的傳說,從李淵起兵至登上皇位,一直不絕。
宋緙絲《青牛老子圖》,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五千言《道德經》,寫完後便騎牛向西而去。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據《舊唐書‧高祖本紀》、《混元聖紀》和《歷代崇道記》等書記載: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與隋武牙郎將宋老生交戰於霍邑,適「會霖雨積旬,愧運不給」,就在此時,忽有霍山神稱奉太上老君命來告訴李淵「必得天下」,並且「八月雨止,路出霍邑東南,吾當濟師」。這樣,到「八月辛巳,高祖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平霍邑」。
《混元聖記》亦稱,李淵「大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於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曰:唐公當受天命。」李淵取得帝位後,據《唐會要‧尊崇道教》載,「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容甚偉,曰:『謂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李淵聽後,即在羊角山建老君廟,將其作為自己祖先加以祭祀,又將浮山縣改為神山縣,羊角山改為龍角山,並多次親至老子祠拜謁以示崇敬,確認和老子一脈相承之血緣關係。
明張路《老子騎牛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唐高祖李淵所定奉道家為皇家宗教之崇道政策,亦為太宗繼承。
太宗尚未登基之前,就與道士們有密切交往。當時,以法琳為首之佛教徒擁護李建成,而以王遠知為首之道教徒卻擁護太宗。王遠知,是隋唐時期揚州人。其母親在白天睡覺時,夢見靈鳳集其身上,於是有孕,有僧人曾告訴其父說,兒子出生後將是大方士。王遠知自幼機警聰明,博學多才,拜明師求學修道,名重朝野。隋煬帝當晉王時,在揚州召見王遠知,王遠知頭髮一會兒變白,一會兒變黑,讓人驚異。隋煬帝登基後,向他行弟子禮,向他詢問有關神仙之事。隋煬帝要去揚州時,王遠知告訴他不宜遠離京城,隋煬帝沒有聽從,結果在揚州被部下發動兵變縊殺。
唐高祖李淵還未顯達時,王遠知便將天命暗暗透露與他。武德四年(621年),太宗進駐洛陽期間,專程去拜訪洛陽玉清觀住持王遠知。當時,太宗和房玄齡著平民服裝拜訪王遠知,王遠知先前並不認識這二人,迎接他們說:「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大吃一驚,這位高人果然名不虛傳,於是以實相告。王遠知說:「即將做太平天子之人,一定要好自珍重。」太宗登帝位後,繼續崇道政策,對王遠知器重非常,想委以重任,只是在王遠知力辭之下而作罷。《舊唐書‧王遠知傳》載:「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歸山。至貞觀九年(635年),敕潤州於茅山置太受觀,並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璽書稱王遠知「操履夷簡,德業沖粹,摒棄塵雜,棲志虛玄」。
直到貞觀九年(635年),當王遠知預言早已變成現實,而一切都已成為往事,太宗依然懷念王遠知。他為此公開頒布了一道詔書,盡顯對這位世外高人懷念之情。詔書中說:「朕昔在藩朝,早獲問道,眷言風範,無忘寤寐。」(《舊唐書‧王遠知傳》)
滑州道士薛頤,亦向太宗密告符命,謂:「德星守秦分,王當有天下,願王自愛。」對薛頤,太宗在登極之前即授太史丞,累遷太史令。貞觀(627一649年)中,薛頤上表請為道士,太宗為其「置紫府觀於九嵕山,拜頤中大夫,行紫府觀主事。又敕於觀中建一清台,候玄象,有災祥薄蝕謫見等事,隨狀聞奏。」(《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明末坊刊老莊合刻本《道德經》,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太宗於貞觀六年(632年),命修太上老君廟於亳州。(《混元聖記》卷八)太宗並親自主持參與《道德經》研究與弘揚。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詔國子祭酒孔穎達,沙門慧淨、道士蔡晃入弘文殿談論儒、釋、道三教。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遣使來唐學道教,太宗命道士敘達等八人前往講授道教經義。(《三國史記‧高句麗本記》)
和西域諸國交往中,有伽沒路國。王玄策至此國,其國王遣使貢獻奇珍異物及地圖,並請中國老子像及《道德經》。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由王玄策將老子《道德經》傳入西域諸國(今印度)。(《舊唐書‧西戎》)
宋代《玄奘負笈圖》,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公有領域)
唐書載「道」
太宗命魏徵等人撰寫的《隋書‧經籍志》中關於道家的記載,如「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說之經,亦稟元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尊常在不滅。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天尊之開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辯析之。自天真以下,至於諸仙,輾轉節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經歷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秘,亦有年限,方始傳授。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故今授道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蓋亦歸於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菉》,次受《三洞菉》,次受《洞玄菉》,次受《上清菉》。菉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後繼金環一,並諸贄幣,以見於師。師受其贄,以菉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雲以為約。弟子得菉,緘而佩之。」(《隋書》卷三十五《經第三十》)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2021-02-21_1032352021-02-21_1032522021-02-21_103243

唐代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Fotolia)
 醫者不圖利不貪色 冥冥中自有神明護佑 | 張彥明 | 聶從志 | 醫德 | 大紀元 https://bit.ly/3sdSeEh
老子云:「人行陽德,人自報之;行陰德,鬼神善之。」唐代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歷代有許多修真之人、大德之士也都曾講過醫術與天道間的因果關聯。明朝的「虞山儒醫」繆仲淳在《祝醫五則》一篇中談到,醫者「當勤求道術,以濟物命。縱有功效,任其自酬。勿責濃報。等心施治,勿輕貧賤。如此,則德植厥躬,鬼神幽贊矣」。唐朝賢相陸贄曾說:「醫乃仁慈之術,須披髮攖冠而往救之可也。否則焦濡之禍及」;「今見醫家後裔多獲餘慶,榮擢高科,此天道果報之驗」。
據《太微仙君功過格》中記載,「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如受病家賄賂,則無功。」於是,南宋名醫張杲在《醫說》中寫道,「醫者當自念云: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或止求藥,宜即發付。勿問貴賤,勿擇貧富」;只因「專以救人為心,冥冥中自有祐之者。乘人之急,故意求財,用心不仁,冥冥中自有禍之者」。
張杲有一同鄉,名叫張彥明,「為醫而口終不言錢,可謂醫人中第一等人」凡僧人、道士、兵士或貧苦之人來求藥,他從不收受其藥費,甚至還將自家的錢糧施捨給他們。對來求藥的人,他不看花費多少,只想著如何讓病人康復痊癒。哪怕要多給人家配藥,也必不讓那人再攜錢來買藥。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他總是選用上等的藥材,以此來寬慰病人,始終不提錢的事。
對來求藥的人,張彥明不看花費多少,只想著如何讓病人康復痊癒。圖為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之藥房。(公有領域)
有一天,城中起大火,周圍的房舍都燒光了,唯有張彥明的屋舍能在火海、煙焰中倖存下來。還有一年,張彥明所住的村子惡疾盛行,但只有他一人未染病。他的兒子是讀書人,後來在鄉試中一舉奪魁。他的兩三個孫子也都是風姿俊爽、心胸寬厚之人。張杲很感慨地說,這真是「神明助祐之」、「天道福善之」。
同樣都有著不凡的醫術,張彥明能「以救人為心」,而宜興有位段承務卻「故意求財,用心不仁」。不是特別有權勢的人來請他,他都不會屈從前往。北宋名臣翟汝文住在常熟時想見他,得託平江守梁尚書邀請他,他才肯去。
有一次,平江有位富人得了病,想求段醫去診治。段醫說:「這病只需服用數劑湯藥即可痊癒,但非得付給我五百千錢不可。」最初,富人只想付一半,不想段醫竟拂袖而去。無奈之下,富人答應會支付全額的診費,還表示會多付五十星作為藥資。段醫聽後,又提出將藥資增至一百星。
不久,富人的病好了,段醫所獲頗豐,滿載而歸。途中夜宿旅店時,夢見有朱衣人對他說:「天帝讓你行醫救人,你卻用醫術來斂財牟利,當真無半點仁心,現要將你杖脊二十,以示懲戒。」說完,便下令讓左右行刑者將段醫拖出去鞭打。第二天,段醫醒來,頓覺背脊疼痛。於是他讓人來看,竟發現他背上果真有被打過的痕跡。後來,他到家沒幾天就死了。
不久,富人的病好了,段醫所獲頗豐,滿載而歸。示意圖。 (fotolia)
神傳漢字博大精深,「利」字右側豎著刀,「色」字頭上懸著刀。可見,利與色都是本該謹守醫德、醫道的醫者之大忌。被上天賦予了懸壺之術的人,若不為金帛所動、色慾所誘,才可得到神明的助祐。
宋朝時,儀州華亭邑丞之妻李氏病危,經當地良醫聶從志診治後活了下來。李氏貌美卻十分淫蕩,她看上聶從志的英俊相貌,因此想要勾引他。一天,邑丞去了旁郡,李氏便趁機裝病,請聶從志來診治。
他來後,李氏對他說:「我差點兒就入了鬼錄,賴君得以復生。君於我有救命之恩,用世間萬物都不足以報答,現下我願以身報償,供君枕席之奉。」聶從志聽完這話,嚇得跑了出去。到了晚上,李氏又精心裝扮了一番,再去找聶從志。兩人推搡之間,聶從志扯斷自己的衣袖,再次逃出門去。他還守口如瓶,一直未曾與旁人提過此事。
一年多後,儀州推官黃靖國病得不省人事了,一日迷迷糊糊被陰間的官吏帶到地府。回來時走到河邊,見有獄吏正剖開一位婦人的肚子,將她的腸子拉出來清洗。旁邊的僧人對他說:「這是某官之妻,她想與醫者聶生私通,可聶生是有德之士,沒答應。本來他的壽命只有六十年,因守此陰德,便可再延壽十二年,且他的後世子孫代代都會有一人做官。至於那位淫蕩婦人,她失去的將會與聶生得到的一樣多。陰間獄吏濯洗她的腸胃,就是為了祛除她的淫邪之慾。」
黃靖國與聶從志素來交好,他病好之後,就去拜訪聶從志,並私下問他是否遇到過那樣一位婦人。聶從志聽後,吃驚地問道:「這件事只有我與那位婦人知道,你是如何得知的?」黃靖國就把那日在陰曹地府的所見所聞告訴了他。後來,聶從志果然有一子登科。他的孫子也很有抱負,至南宋紹興年間,當上了漢中雒縣的縣丞。
後來,聶從志果然有一子登科。圖為宋朝的科舉考試情景。(公有領域)
當時,因不貪色而得福報的不止聶醫一人。北宋宣和年間,有位士人常年抱病,百治不愈。當地一位名叫何澄的醫者醫術精良,於是士人的妻子便把他請到家中。這位婦人將何澄帶進內室,對他說:「我丈夫抱病多年,我把值錢的東西都賣光了,現下沒錢付藥費,只能以身相酬。」何澄聽了,很嚴肅地拒絕她,說道:「小娘子何出此言,你放心,我定會為你的夫君好好治病,讓他痊癒。你切不可行此舉來玷污你我的名節,讓旁人知道了,還以為我的醫術不行呢。若真幹了傷風敗德的事,沒有人誅,也會有鬼責的。」
沒過多久,何澄就醫好了那位士人的病。一天晚上,何澄夢見自己被人帶進神祠,一位判官對他說:「你治病救人有功,而且沒趁人之危、與良家婦女行淫亂之事。所以天帝下令賜你五萬貫錢,還要給你官當。」
幾個月後,東宮太子患疾,御醫們都治不好,皇帝下詔要請民間的大夫來診治。何澄應了詔,用自己調配的湯劑治好了太子的病。朝廷恩賞他,賜給他三千貫錢和初品官的官位。從此,何澄聲名鵲起,他的醫術在京師久盛不衰。這當真是應了老子那句「行陰德,鬼神善之」!@*#
醫者不圖利不貪色 冥冥中自有神明護佑 | 張彥明 | 聶從志 | 醫德 | 大紀元 https://bit.ly/3sdSeE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