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后傳/瑪麗女王》
電影簡介:
《雙后傳》一片描述魅力十足的瑪麗斯圖亞特,驚濤駭浪般的一生。她在16歲那年成為法國王后,年僅18歲就成為寡婦,隨後,瑪麗力拒再婚的壓力,決定重返她的故鄉蘇格蘭,重新奪回她的王位。但是蘇格蘭和英格蘭當時卻由強勢的伊莉莎白一世統治,這對年輕的女王都對她們的“姊妹”感到害怕與著迷。她們不但是權力和愛情方面的對手,也同為身處於男人世界的女性君主,她們必須決定應該選擇婚姻或是獨立自主。瑪麗一心想要成為不僅是擁有虛名的女王,於是決定主張她擁有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直接威脅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權。這兩個宮廷內充滿各種背叛、叛亂和陰謀詭計,不但危及她們各自的王位,也改變了歷史。
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雙後傳|瑪麗女王|蘇格蘭女王:爭名奪后|Mary Queen of Scots
電影類型:歷史|傳記|劇情
上映日期:2019年2月15日
電影地區:美國|英國
主 演:瑟夏·羅南|瑪格·羅比|大衛·田納特|傑克·洛登|喬·歐文|蓋·皮爾斯
《雙後傳/瑪麗女王》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 https://goo.gl/TZoRMW


英國宮鬥片!「小丑女」瑪格羅比、「淑女鳥」瑟夏羅南《雙后傳》姊妹相逼
編輯:Daniel Ku  VOGUE.TW |  來源:UIP |  更新:10/5/2018  4 MONTHS AGO
英國宮鬥片!「小丑女」瑪格羅比、「淑女鳥」瑟夏羅南《雙后傳》姊妹相逼1 / 6
 宮鬥題材成熱潮!「小丑女」瑪格羅比和《淑女鳥》的瑟夏羅南主演的《雙后傳Mary Queen of Scots》描述2個姊妹,也就是伊莉莎白一世和她的表妹瑪麗為了爭奪英國王位反目成仇。兩位女性因為其身份,必須在權力、親情和愛情間做出抉擇。電影將於2019年2月上映。
《雙后傳》改編自歷史,描述魅力十足的瑪麗斯圖亞特(瑟下羅南 飾),驚濤駭浪般的一生。她在16歲那年成為法國王后,沒想到18歲就成為寡婦,隨後,瑪麗力拒再婚的壓力,決定重返她的故鄉蘇格蘭,重新奪回她的王位。
但是蘇格蘭和英格蘭當時卻由強勢的伊莉莎白一世(瑪格羅比 飾)統治,這對年輕的女王都對她們的“姊妹”感到害怕與著迷。她們不但是權力和愛情方面的對手,也同為身處於男人世界的女性君主,她們必須決定應該選擇婚姻或是獨立自主。瑪麗一心想要成為不僅是擁有虛名的女王,於是決定主張她擁有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直接威脅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權。這兩個宮廷內充滿各種背叛、叛亂和陰謀詭計,不但危及她們各自的王位,也改變了歷史。
除了瑟夏羅南、瑪格羅比,獲李安賞識的喬歐文、《瘋狂亞洲富豪》的Gemma Chan陳靜也參與演出。


她是最慘的女王,被砍了3次頭才死
2016-12-29 由 清晨的天空 發表于歷史
在英國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位女王,她美貌無雙,多才多藝,胸懷大志,本應輝煌榮耀地度過一生,卻年紀輕輕就因背叛與陰謀被送上了斷頭台,讓人唏噓不已。
瑪麗.斯圖亞特出生於1542年,其父為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瑪麗出生六天後父親就去世了,又碰巧趕上有直接繼承權的男性繼承人均以離世,因此陰差陽錯地直接繼任了蘇格蘭女王,當然,政事由母親代理。
當時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對蘇格蘭覬覦已久,因此逼迫瑪麗嫁給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為了躲避這場婚姻,瑪麗在5歲時就被送到法國宮廷,在那裡,瑪麗受到了款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生活奢侈而平穩。1557年,出落的亭亭玉立且多才多藝的瑪麗與法國王子弗朗索瓦結婚,不久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病故,王子繼位,瑪麗成為了法蘭西王后,與此同時她仍是蘇格蘭女王。
瑪麗與弗朗索瓦的結合雖是政治婚姻,但由於二人從小就在法國宮廷生活,是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因此婚後生活很美滿幸福,但美好時光總是短暫的,1560年12月5日,年僅16歲的弗朗索瓦由於耳部感染去世。芳齡18的瑪麗成了寡婦。
此時,蘇格蘭國內動盪不安,瑪麗信仰天主教,而一些頗有實權的貴族則站隊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信仰新教,造成國內宗教衝突頻發。天生胸懷大志的瑪麗決定重返蘇格蘭親政,意在蘇格蘭境內重建天主教信仰,這令伊莉莎白一世,瑪麗的表親感到了不快與些許的不安。
瑪麗雖然聰明絕頂且有足夠高的個人造詣,但她短短18年的人生經驗和單槍匹馬的上陣並沒給她足夠的力量去應付當時蘇格蘭危險複雜的政治局面,執政之路並不順利,瑪麗面臨著多方威脅。
1565年,22歲的瑪麗執意嫁給了自己的堂兄,達恩利勳爵,伊莉莎白的臣子亨利,並舉行了盛大的天主教婚禮,這次婚姻顯然不被祝福,一方面是以莫里伯爵為首的新教貴族公然反叛,另一方面也徹底激怒了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因為任何達恩利和瑪麗的子女都極有可能去繼承瑪麗和伊莉莎白的王位。
伊莉莎白一世
然而,瑪麗不惜與伊莉莎白交惡也要得到的這個男人是個外表英俊,內心貪婪傲慢的傢伙,他想當國王,曾毫無人性地襲擊瑪麗致其流產,還出於嫉妒刺殺了女王最信任的私人秘書。
當然,一向強勢的瑪麗怎麼能輕易低頭。據史書記載,瑪麗長相極美,身高近1.8米,要知道當時的平均身高才1.5米,且身材窈窕異常,任誰見了都不可能無動於衷,再加上正逢妙齡,情慾旺盛,婚後不久瑪麗又愛上了充滿粗獷豪放的男性魅力的博斯韋爾伯爵,兩人頻頻在宮中約會,任性而叛逆的瑪麗絲毫不在意世人的流言蜚語,這也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1567年,為了能與戀人光明正大地在一起,瑪麗與博斯維爾精心設計了一場爆炸使丈夫亨利喪生。同年5月瑪麗與博斯韋爾舉行婚禮,但另瑪麗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段婚姻遭到了空前的反對,博斯維爾也是個野心勃勃的男人,想借著瑪麗一人獨大,這對貴族們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貴族們隨即起兵反叛,6月瑪麗被囚禁於列文湖城堡,最終被迫退位,將王位傳給只有一歲大的兒子詹姆士(瑪麗與亨利所生)。
1568年,瑪麗從列文湖逃脫並成功招募了一支軍隊,但被擊敗,之後瑪麗不得不逃往英格蘭尋求庇護,城府極深的伊莉莎白深思熟慮後並沒有幫她,而是將其囚禁於英格蘭——只要英格蘭那群狂熱的天主教徒還存在,瑪麗就是一種威脅。
鑒於瑪麗的女王身份,囚禁的日子還算好過,吃穿用度保持了應有的水準,只是少了自由,這一囚禁就是20年,瑪麗的自負與銳氣也一點一點耗光。
1587年2月8日,伊莉莎白再也忍受不了將被瑪麗取而代之的陰謀論,以企圖刺殺女王的罪名處以瑪麗極刑,這一年,瑪麗45歲。
行刑那天,瑪麗身著紅色,以示她是一個天主教殉教者,行刑非常殘酷,據說劊子手第一次砍到了瑪麗的肩膀上,頓時鮮血淋漓,劊子手慌了神,第二次又砍偏了,這次瑪麗也忍不住忍著劇痛說道:劊子手,做好你的事,第三次,劊子手大呼三口氣,全力一刀,瑪麗香消玉殞,留下了悲情的一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jvkrp8q.html


《雙后傳》(英語:Mary Queen of Scots,中國大陸譯《瑪麗女王》,香港譯《蘇格蘭女王:爭名奪后》)是一部2018年上映、英美合作的歷史劇情片,由喬西·魯克執導,波·威利蒙撰寫劇本,改編自英國歷史學家約翰·居伊所著的傳記《我的心是我的:瑪麗一世的一生》(My Heart Is My Own: The Life of Mary Queen of Scots)。由瑟夏·羅南飾演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其他主演包括瑪格·羅比、大衛·田納特、傑克·洛登、喬·歐文和蓋·皮爾斯。
演員
瑟夏·羅南 飾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又名瑪麗·斯圖亞特[3]
瑪格·羅比 飾 伊莉莎白一世: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瑪麗一世的表姑[註 1][4]
大衛·田納特 飾 約翰·諾克斯:新教牧師[5]
傑克·洛登 飾 達恩利勳爵:瑪麗一世的第二任丈夫[6]
馬丁·康普斯頓 飾 伯斯維爾伯爵四世:瑪麗一世的第三任丈夫[7]
喬·歐文 飾 勞勃·達德利:伊麗莎白女王的情人[8]
布蘭登·柯伊爾 飾 第四代倫諾克斯伯爵馬修·斯圖亞特:達恩利勳爵的父親[9]
蓋·皮爾斯[5] 飾 威廉·塞西爾
詹姆士·麥卡德爾 飾 莫瑞伯爵
瑪麗亞-維多利亞·德拉古斯 飾 瑪莉·弗萊明:蘇格蘭的貴族,瑪麗一世的兒時玩伴,兩人互為表姊妹[註 2][10]
嘉瑪·陳 飾 伊莉莎白·哈德威克:又稱哈德威克的貝絲,伊莉莎白的密友,瑪麗一世的看守人[11]
意斯梅爾·克魯茲·科爾多瓦 飾 大衛·里茲齊奧:瑪麗一世的密友[12]
艾琳·奧海金斯(Eileen O'Higgins) 飾 瑪莉·比頓[13]
艾力克斯·貝克特 飾 沃爾特·米爾德邁
製作
2012年8月9日,宣布瑟夏·羅南將飾演片名中的角色瑪麗一世[14]。2017年4月21日,瑪格·羅比加入劇組,飾演伊莉莎白一世[4],整部片的主體拍攝預計始於同年夏季[15]。該片由喬西·魯克執導,劇本為波·威利蒙改編自約翰·居伊所寫的傳記《我的心是我的:瑪麗一世的一生(暫譯)》,並由Working Title Films的提姆·畢文、艾瑞克·費納和黛博拉·海華負責監製。2017年6月13日,確認由傑克·洛登飾演達恩利勳爵[6],喬·歐文飾演勞勃·達德利[8]。2017年6月22日,據報導,馬丁·康普斯頓加入劇組,飾演瑪麗一世的第三任丈夫伯斯維爾伯爵四世[7]。隔天,德裔羅馬尼亞演員瑪麗亞-維多利亞·德拉古斯加入劇組,飾演蘇格蘭貴族、瑪麗一世的兒時玩伴瑪莉·弗萊明,這次參演是德拉古斯首次以英文演出[10]。2017年8月17日,宣布布蘭登·柯伊爾、大衛·田納特和蓋·皮爾斯加入劇組[9][5]。隔天,嘉瑪·陳加入劇組[11]。2017年8月22日,意斯梅爾·克魯茲·科爾多瓦加入劇組,飾演瑪麗一世的密友大衛·里茲齊奧。
焦點影業負責該片在美國國內發行,環球影業則負責在其他地區球發行該片。幕後工作人員包含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得主亞歷山德拉·柏恩、最佳妝髮設計得主珍妮·席爾寇和最佳影片剪輯得主克里斯·狄更斯;艾美獎最佳藝術指導得主詹姆斯·梅里菲爾德(James Merifield);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攝影得主約翰·馬錫森
發行
電影於2018年11月2日在美國上映[16]。2018年4月,宣布上映日期延至12月7日 [17]。於2019年1月18日在英國上映[18]。
評價
爛番茄根據158條評論,該片持有61%的新鮮度,平均得分為6.2/10[19]。在Metacritic上,電影獲得了61分[20]。


瑪麗一世(英語:Mary I;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亦稱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或蘇格蘭人的女王瑪麗(Mary, Queen of Scots),於1542年12月14日至1567年7月24日統治蘇格蘭。
瑪麗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唯一倖存的婚生子女,父親去世後,僅有六天大的瑪麗繼承了王位。她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法蘭西度過的,而蘇格蘭則由攝政統治。1558年,她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1559年,弗朗索瓦登上法蘭西王位,是為弗朗索瓦二世,瑪麗也一度成為法蘭西王后,直至丈夫在1560年12月去世。瑪麗在寡居後返回蘇格蘭,於1561年8月19日抵達利斯。四年後,她嫁給了她的表弟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但兩人婚姻並不美滿。1567年2月,一場爆炸摧毀了達恩利的住所,而死於謀殺的達恩利則在花園裡被發現。
第四代博思韋爾伯爵詹姆斯·赫本被通常認為精心策劃了達恩利的死,但他於1567年4月獲判無罪,並在翌月迎娶瑪麗。反對這對夫婦的起義爆發之後,瑪麗被囚禁在列文湖城堡。1567年7月24日,她被迫遜位給她與達恩利所生的一歲兒子詹姆斯六世。瑪麗意欲奪回王位,失敗後逃往南方,向其表姑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尋求保護。瑪麗一度聲稱伊莉莎白的王位應屬於自己,包括稱為北方崛起的反抗者在內的許多英格蘭天主教徒視瑪麗為英格蘭合法君主。伊莉莎白視她為威脅,把她囚禁在英格蘭內陸的各種城堡和莊園裡。經過十八年半的監禁,瑪麗被判在1568年密謀暗殺伊莉莎白,並於翌年被斬首。
早年
瑪麗一世於1542年12月8日誕生在蘇格蘭西洛錫安地區的林利思哥宮,父親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母親是法國權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之妹瑪麗·德·吉斯。
在國王羅伯特三世的統治期間確立蘇格蘭王位繼承規定:羅伯特兒子的男性子嗣(在議會法案中列出)才有資格繼承王位,只有在父系滅絕的情況下王位才能傳給女性和母系。而當時所有男性繼承人都就去世了,雖然稍早阿爾巴尼公爵約翰·斯圖亞特(王室近親,詹姆斯五世的堂叔)還活著,不過也在1536年去世。如果他沒有比詹姆斯五世早去世的話,瑪麗則不一定能夠繼承王位。在這種算是部分符合薩利克繼承法的情況下,瑪麗繼承了王位,因為羅伯特二世所有男性後代都已經比她的父親更早去世了。
她的父親在30歲的時候去世,死因可能是霍亂,儘管當時的人認為在索維莫斯戰役(Solway Moss)中敗給英格蘭而受到羞辱與悲憤才是他的死因。在福克蘭宮,她的父親獲知了她出生的消息,預言道:「魔鬼與之相伴。它隨一個小姑娘而來,也會隨一個小姑娘而去!」斯圖亞特家族曾通過瑪傑瑞(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的女兒)坐上了蘇格蘭王位的寶座。詹姆士確信瑪麗的出現象徵著斯圖亞特家族在蘇格蘭統治的結束(事實上終結斯圖亞特王朝的並非瑪麗而是後來的安妮女王)。其實後來藉由瑪麗的兒子,他們在統一的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統治開始了(瑪麗在法國時採用了法語的拼法「Stuart」,她的子孫們堅持了這種拼法)。
六天大的瑪麗成了蘇格蘭女王,王位的下一個繼承人亞蘭伯爵二世詹姆士·漢密爾頓,在1554年以前扮演著攝政王的角色。後來女王的母親攝政,直到1560年去世。瑪麗出生六個月之後的1543年7月,根據格林威治條約,她應該與英格蘭的愛德華六世(英格蘭的亨利八世的兒子)在1552年結婚,而他們的繼承人將繼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的王位。兩個月後瑪麗和她的母親(當初曾強烈反對他們的婚姻),躲進了為瑪麗加冕而準備的斯特靈城堡。
加冕禮
瑪麗於1543年9月9日在斯特靈城堡的皇家小禮拜堂加冕為蘇格蘭君主。如此年幼就加冕成為女王,加上獨特的典禮,使這場加冕儀式在歐洲成為了街談巷議的焦點。
加冕那天,瑪麗穿著小號且厚重的王家禮服。她細緻的脖子上繫著深紅色的天鵝絨斗篷,下擺為貂皮。鑲有寶石的長袖緞袍包裹著還是嬰兒的瑪莉,此時她雖然可以坐起但尚不能走路。林斯頓大人抱著她莊嚴地走進禮拜堂。在禮拜堂內,林斯頓爵士把瑪麗帶到聖壇前,輕柔地將她放在已經準備好的王位上。然後他起身扶住她,讓她不會掉下來。
不久後,大衛·比頓樞機宣讀了加冕誓詞。林斯頓大人代替瑪麗回答。此後,樞機鬆開了她沉重的長袍,施以塗油禮,將聖油塗在她的背部、胸部和手掌上。在寒風下瑪麗開始哭泣。蘭諾克斯伯爵將授予她的權杖放在她的小手上。瑪麗抓住沉重的節杖。阿蓋爾伯爵五世阿奇博爾德·坎貝爾覲獻了國劍。主教將這把三英尺長的劍束在她的纖腰上。
然後,阿倫伯爵二世詹姆斯·漢密爾頓帶著王冠來到她跟前。Beaton樞機小心翼翼地把王冠戴在她頭上的天鵝絨飾環上。樞機固定了王冠,林斯頓大人將她扶正,蘭諾克斯和阿倫伯爵親吻她的面頰以示忠誠,隨後其他的高級教士和貴族跪地,以手觸冠,宣誓效忠。
粗暴求婚
主條目:粗暴求婚
雙后傳登基不久,《格林威治條約》便分崩離析。與蘇格蘭人聯姻的婚約無法持續下去,尤其是亨利八世的猜忌心理,他試圖改變協議以便在婚姻開始前占有瑪麗。他甚至還想破壞蘇格蘭與法國的傳統聯盟。因為害怕人民起義,蘇格蘭議會在這年年末解除這項條約。
但這並不能使亨利八世滿意。他開始策劃「粗暴求婚」的計謀,就是強迫瑪麗嫁給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這其中還包含一系列對蘇格蘭領土的襲擊以及其他行動。這計劃一直持續到1551年6月,耗資超過50萬鎊,許多人為此失去了生命。1544年5月,英格蘭的赫特福德伯爵(即後來愛德華六世時的第一代薩默塞特公爵愛德華·西摩)打到了福斯灣,並期盼能攻占愛丁堡並俘獲還是嬰兒的瑪莉女王,但是瑪麗·德·吉斯將女王藏在斯特靈城堡的密室中。在這關鍵時刻,仍信守親密同盟的法國幫助了蘇格蘭。
1547年9月10日,又稱為「黑色星期六」。蘇格蘭人在平其克魯之戰中慘敗。瑪麗·德·吉斯因為害怕女兒受到傷害,暫時將她送到因其摩霍姆修道院,並轉而向法國大使馬歇德沃依色爾尋求幫助。法國的新國王亨利二世,此時正打算透過蘇格蘭年幼的女王與自己剛出生兒子──王太子弗朗索瓦的聯姻來統一法國與蘇格蘭。這在瑪麗看來是唯一能解決問題的聰明方法。1548年2月,當瑪麗·德·吉斯聽到英格蘭軍隊撤軍消息後,她將女兒轉送到達蒙波特城堡。英格蘭的撤軍再次只留下一地瓦礫,他們強占了戰略要地漢廷頓。到了6月,盼望已久的法軍才姍姍而來,7月7日與法國的婚約在距離漢廷頓不遠的修道院內簽署。瑪麗將被送往法國,亨利二世將負責培養教育她。1548年8月7日,亨利二世派出的法國艦隊從達蒙波特駛回法國,五歲的蘇格蘭女王在船上。
法蘭西歲月
因為有婚約在身,她於1548年五歲時被送到法國。在法國宮廷裏度過十年的時光。她身邊有自己的小朝廷,是由兩位大臣,兩位一半相同血緣的兄弟,和「四瑪麗」(即四位和她相同年紀都叫瑪麗的女孩子,分別來自蘇格蘭四個顯貴的家族:Beaton、Seaton、 Fleming 、林斯頓)組成。
在法國王宮裡瑪麗備受寵愛。她得到法國提供的最好的教育,當她的學習生涯結束時,已經通曉了法語、拉丁語、希臘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還有她原先的母語——蘇格蘭語。此外她學會兩種樂器的演奏方法,並學習了散文,馬術,訓鷹術和縫紉。
1558年4月24日,她在巴黎聖母院嫁給了她的表弟法國王太子法蘭索瓦二世。1559年7月10日,亨利二世病故後,她成為法國王后;丈夫成為了法蘭西弗朗索瓦二世。按照常規繼承法的規定,瑪麗在其無嗣的表姑伊莉莎白一世之後,是英格蘭王位的下一個繼承人。但是,根據天主教規定,伊莉莎白是私生女,這使瑪麗成為真正的王位繼承人。儘管反天主教嗣位法直到1701年才通過。亨利八世的意志使斯圖亞特家族仍被排除在英國王位繼承的行列外。瑪麗的麻煩由於法國雨格諾派起義(稱作1560年3月6日到17日的安波依斯陰謀)而增多,使得法國不能在蘇格蘭方面援助瑪麗。繼承問題由此產生。
1560年12月5日,弗朗索瓦二世去世。瑪麗的婆婆,凱薩琳·德·美第奇開始在弗朗索瓦二世的弟弟查理九世執政時期攝政。1560年7月6日,瑪麗的代表簽署了愛丁堡條約,在其母瑪麗·德·吉斯逝世後,按條約法國從蘇格蘭撤軍,並承認伊莉莎白女王在英格蘭的統治權。仍居法國,十八歲的瑪麗拒絕批准這個條約。
重返蘇格蘭
此後不久,這位年輕的寡婦就回到了蘇格蘭,於1561年8月19日回到了利斯。她才僅僅十八歲,殘酷的本性卻已漸漸顯露出來。蘇格蘭宗教改革使得人民之間矛盾重重,瑪麗的私生兄弟,第一代默瑞伯爵詹姆士·斯圖亞特,是新教派系的首領。瑪麗,作為一個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卻遭到了許多臣民和她父親表妹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以及新教鄰國君主的猜疑。
但是,使天主教派失望的是,瑪麗並沒有急於從事天主教的事業。她容忍了新建立的基督新教優勢,保留了她的私生兄弟詹姆士·斯圖亞特首席顧問的職位。通過這個事件,瑪麗可能意識到在和新教徒貴族的對抗中,她缺乏有效的軍事力量。但是,通過與詹姆士聯合,在1562年打擊蘇格蘭的天主教代表要員亨特利大人,她有效地收窄了她的選擇。
直到1561年,瑪麗思考再三決定邀請伊莉莎白訪問蘇格蘭。然而伊莉莎白仍對血統一事耿耿於懷。瑪麗於是派遣了雷森頓的威廉馬特蘭德作為駐英格蘭宮廷的大使提交了將瑪麗作為可能的英格蘭儲君的議案。伊莉莎白的回應可以歸納如下:「以我王位的稱謂和我所處的時代為名,她將不可能獲得儲君的地位。」然而,在瑪麗寫給吉斯公爵的信中,卻記載了馬特蘭德告訴她的一些其他事情,包括伊莉莎白支持她的聲明:「在我眼中沒有比瑪麗更好適合這個職位的人,我本人就很親睞她。在這件事情中,伊莉莎白就刻意留心了議會的作用。
1561年12月,瑪麗與伊莉莎白的會見已經進入日程表,這次的會見地點定在了英格蘭,但伊莉莎白改變了主意。會見地點被定在了八、九月間在約克,或者「其他類似城市」。七月,由於法國內戰,伊莉莎白派遣亨利辛迪爵士改變了會見地點。1563年,為了平衡與瑪麗的關係,伊莉莎白試圖勸說瑪麗嫁給羅伯特·達德利,萊切斯特伯爵一世,是亨利辛迪爵士的姻親。他深得伊莉莎白女王信任並且認為她可以藉此控制瑪麗。達德利是個新教徒,對伊莉莎白而言,這次聯姻能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她派遣了一個特使告知瑪麗,如果她嫁給伊莉莎白指定的一個人(在那時還是匿名的),伊莉莎白將「開始調查瑪麗是否具有權利獲得王室稱謂而成為伊莉莎白的表侄女進而成為王位繼承人。」這個計劃遭到了瑪麗的拒絕。
1562年冬天,法國胡格諾派的新教徒慘遭大屠殺的消息傳到瑪麗耳中,她開心的舉辦盛大舞會大肆慶祝、徹夜狂歡,新教傳道人約翰·諾克斯強力抨擊她的朝臣行為輕浮、殘酷,為此他第二度被瑪麗召見,諾克斯平靜的表示自己絕無反叛之意,只是在盡自己的職責。瑪麗被諾克斯有條不紊的回答給擊敗。雖然遭到瑪麗抗議,但蘇格蘭民眾也認同諾克斯的說法,瑪麗的琴師,無論法國人和蘇格蘭人,都拒絕在聖誕彌撒上為她彈奏樂器。
1565年7月29日,在荷里路德宮(即聖十字宮),瑪麗出人意料地嫁給了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他是英格蘭亨利七世的長女瑪格麗特與第二位丈夫安古斯伯爵阿齊巴爾德·道格拉斯的外孫,也就是瑪麗的表弟,同時亨利·斯圖亞特的父系祖先可以追溯到第四代蘇格蘭王室總務官亞歷山大·斯圖亞特的次子約翰·斯圖亞特爵士。對於新教首領,同時也是她的私生兄弟的莫里伯爵而言,這是突然一擊。他們公然發動叛亂,瑪麗不得不於1565年8月26日逃往斯特靈去組織力量進行抵抗。9月,瑪麗又前往愛丁堡招募更多軍隊。莫里伯爵和其他起兵的貴族被擊敗了,決定勝負的戰鬥即是後來廣為人知的蔡斯襲擊。瑪麗與達恩利的聯姻激怒了伊莉莎白:她認為這次婚姻儘管已經完成但是應該得到她的許可。因為達恩利的英格蘭貴族頭銜。伊莉莎白覺察到這次婚姻帶給她本人的威脅。因為達恩利具有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室的血統,任何達恩利和瑪麗的子女都極有可能去繼承瑪麗和伊莉莎白王位(事實上他的確繼承了雙方的疆域)。
不久以後,瑪麗就懷孕了。但達恩利很快就變得傲慢自大,桀驁不遜,貪求權力,要求在他的頭銜上贈以「國王」的名號。但在某一場合,他襲擊了瑪麗,試圖想讓瑪麗因此流產,卻失敗了。此時瑪麗淫蕩放浪的本性也漸漸顯露,瑪麗開始與她私人秘書,大衛·里齊奧暗通款曲,達恩利親王知道後妒火中燒,在1566年3月,達恩利進入參與了一個在蔡斯襲擊中反叛瑪麗的貴族組成的秘謀組織。3月9日,一個貴族團體,夥同達恩利,在斯特林宮刺殺了里齊奧,並將瑪麗軟禁於寢宮,當時他和瑪麗、阿艾爾夫人等正在玩紙牌。這次行動加速了瑪麗與達恩利婚姻的破裂。達恩利很快再次改變了立場與那些參與刺殺的貴族決裂。
隨著1566年7月,瑪麗的繼承人即以後的英格蘭詹姆士一世、蘇格蘭詹姆士六世出世,瑪麗聲稱孩子的父親是詹姆士·赫伯恩(伯斯維爾伯爵四世),一個即將成為她第三任丈夫的冒險家,一連串的慶典上都不見瑪麗的丈夫達恩利親王。一個除掉達恩利的陰謀正逐漸形成,此時的達恩利正重病纏身(有可能是梅毒),他被安排在愛丁堡的一幢別墅裡康復,瑪麗常去探望他,在可預知的將來,他們很有可能因此復合。1567年2月,別墅裡發生了一次爆炸,爆炸發生後,在花園裡發現了已經咽氣的達恩利。他明顯是被掐死的。這一事件原本是對瑪麗的一種解脫,卻不想敗壞了她的名譽。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伯斯維爾身上,認為他夥同瑪麗刺殺了達恩利,由此招致了一場對伯斯維爾的審判,但最後法庭宣判他無罪。瑪麗試圖在貴族中重新尋找支持。他們中的一部分就是在伯斯維爾曾經籠絡過簽署了埃斯里客棧聯合聲明,支持他迎娶瑪麗的貴族。
4月24日,瑪麗最後一次在斯特靈探視了她的兒子。在她返回愛丁堡的路上她與伯斯維爾演了一齣戲,她宣稱自己遭到了「綁架」。無論是否出於瑪麗的自願,當伯斯維爾和他的手下將她帶回鄧巴城堡時,她被伯斯維爾伯爵強姦了,但其實在更早於達恩利身亡之前,她就已懷上伯斯維爾的小孩,因為很多人目睹了這一幕,兩人「只好」結婚。5月6日,他們返回到愛丁堡,伯斯維爾的妻子向天主教神父抗議,希望能阻止這樁婚事,伯斯維爾卻買通天主教神職人員,「剛好」在這時候「發現」他的妻子其實是他的表妹,所以兩人的婚姻並不合法。清除所有障礙之後,5月15日,在聖十字架宮,瑪麗和伯斯維爾伯爵舉行了新教儀式的婚禮。然後這段婚姻並不圓滿,瑪麗在婚後兩天就喊著要一把刀來自殺,同時所有的蘇格蘭貴族也對瑪麗的淫蕩感到不可思議,聯合起來反抗她,她也被她的臣民們視為淫婦。
貴族們都轉而反對瑪麗和伯斯維爾伯爵並起兵反叛。6月15日瑪麗和伯斯維爾伯爵不得不退到卡伯里山上對抗貴族軍隊。戰鬥沒有打響,瑪麗以釋放伯斯維爾伯爵的條件下答應了貴族的要求。但是貴族們沒有信守他們的承諾並將她帶到愛丁堡囚禁在列文湖城堡,這個城堡坐落在列文湖中央小島上。從1567年7月18日到24日,瑪麗懷的一對雙胞胎在城堡裡流產了。7月24日,她被特赦並退位,將王位傳給只有一歲大的詹姆士。
亡命英格蘭
1568年5月2日,瑪麗從列文湖逃獄並再一次成功地招募了一支規模不大的軍隊。當她的軍隊於5月13日在蘭塞德戰役被擊敗後,三天之後瑪麗逃往英格蘭。迅即於5月19日,被伊莉莎白的軍官囚禁在卡萊爾城堡,在囚禁期間,她說了那句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並將這句話鑲嵌在她衣服的花邊上。
在關於瑪麗是否應該為謀殺達恩利負責的爭論結束後,伊莉莎白決定對瑪麗採取質詢而不是審判來解決問題。1568年10月至1569年1月間,對瑪麗的質詢在約克實行。這場質詢具有極強的政治色彩。伊莉莎白由於君權神授的觀念而不希望瑪麗被判謀殺罪。而瑪麗,因為她曾經受過教會的塗油禮,拒絕承認任何世俗審判的權威性。第一代默瑞伯爵詹姆士·斯圖爾特,最終負責對瑪麗進行起訴,他同時也掌管瑪麗缺位時的蘇格蘭,其主要任務是不讓瑪麗返回蘇格蘭並控制那些支持瑪麗的蘇格蘭人民。
審判的重心逐漸轉移到「首飾盒信件」一事上,詹姆士·道格拉斯,莫頓伯爵四世在愛丁堡一個雕有F字樣的(據推斷是法蘭西斯二世)銀盒裡,發現了據稱是瑪麗寫給伯斯維爾的八封信和許多其他文件,包括瑪麗和伯斯維爾的結婚證明。法庭上瑪麗並沒有看到這些證物,也不能為自己辯護。她拒絕提交一份書面的抗辯詞除非伊莉莎白宣判她無罪,顯然,伊莉莎白不可能那麼做。
儘管質詢方通過驗證筆跡認定首飾盒信件為真跡。其中的內容也擺在那裡,如果其中的內容是可信的話,這些都會成為瑪麗有罪的證據。但質詢方最後得出結論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瑪麗是有罪的。其實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唯一的結論就是這些都只不過為了取悅伊莉莎白。
後世諸多歷史學家質疑「首飾盒信件」的真實性。但原件已於1584年失傳了,眾多的抄件散失在很多收藏家中但並沒有形成完整的一套。瑪麗質疑她的筆跡並不難於模仿,並經常流露出這些信札統統都是偽造的,有罪的段落是在質詢前嵌入書信中的。或者這些信是其他人寫給伯斯維爾的。通過寫作風格的對比就能看出他們不是出自瑪麗之手。
現在,無論何種方式都不可能證明這些信件的真假了。除了這些信件,並無其他證據可以控告瑪麗。事後看來,很難證明涉及的主要當事人想去探清事情的真相。
伊莉莎白認為瑪麗圖謀染指英格蘭的王位並對她造成了威脅。此後瑪麗被她囚禁了十八年。其中大部分時間,瑪麗被軟禁在謝菲爾德城堡和謝菲爾德莊園。在喬治塔爾伯特,什魯斯伯里伯爵六世和他可怕的夫人,哈德威克的貝斯的監視下。他們的女兒伊莉莎白·卡文迪什嫁給了查爾斯·斯圖亞特(達恩利的兄弟)並育有一女,阿爾貝拉小姐。詹姆士·赫伯恩則被囚禁在了丹麥,患上了精神病,最後在1578年死於獄中。1580年,軟禁瑪麗的責任被轉交到了阿米愛斯伯勒特手中。瑪麗在他的關懷下度過了餘生。
不管如何,1570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派代表勸說伊莉莎白許諾幫助瑪麗重新獲得她的王位,作為前提條件,瑪麗要接受她仍不十分贊同的愛丁堡條約,正式放棄英格蘭的女王名號。不過,威廉·塞西爾,一世伯利作為伊莉莎白的代表與瑪麗協商。兩位女王始終沒有見過面。
其間瑪麗曾提出和兒子詹姆士六世共同治理蘇格蘭的要求。有鑒於這個想法,原本伊莉莎白打算放瑪麗回國。她認為篤信新教的詹姆士可以限制住瑪麗。然而詹姆士拒絕了。
被囚禁的瑪麗當時被認為參與了許多有關於企圖協助天主教奪權以及推翻伊莉莎白的計畫,其中萊道菲陰謀使得伊莉莎白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處置瑪麗。1572年,議會在女王大臣們的鼓勵下,訂立了「聯合合約」,其目的在於預防任何可能在刺殺女王中得益的繼位者,很明顯地就是針對瑪麗。這道法案並不是法令,但數以千計的人在上面簽字,甚至瑪麗自己也要求在上簽字。
處決
1586年當瑪麗捲入以刺殺伊莉莎白及在英格蘭復興天主教為目標的巴賓頓陰謀後(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瑪麗與陰謀團體成員間的通信可能是瑪麗的敵人偽造的),英國境內支持新教及伊莉莎白統治的臣民不願繼續容忍瑪麗潛在的威脅性,處決她的聲浪高漲,但伊莉莎白對於處決一位生來具有君王地位的對手有所顧忌,但仍然被大臣們說服而簽署了瑪麗的處決命令。
瑪麗斯圖亞特於1587年2月8日在北安普敦郡佛斯里亨城堡被處極刑,享年45歲。罪名是被懷疑企圖刺殺伊莉莎白。行刑那天,瑪麗以平靜而莊嚴的態度步向城堡內的刑場。據說臨刑前她對服侍她的侍女表示,死將結束她多年的煩惱。她細心選擇在刑場上所穿戴的服飾,身著一身鮮紅,表明她是一個天主教殉教者。
行刑過程是很殘酷的,一些人事後回憶說那天劊子手喝醉之後長喘三口大氣才把瑪麗的頭砍下來,當第一斧頭下去,據傳她用喉嚨喃喃作聲說:「劊子手,做完你的事!」關於這場行刑有很多其他版本,但經久不衰延續至今的版本是:當劊子手拿著瑪麗面容冷峻的頭顱向在場的人展示的時候,這才發現瑪麗戴了一個假髮頭套,年僅四十四歲的她已長了許多白髮。劊子手抓著一束瑪麗的毛髮從而拎著她的頭。卻發現死去的女王的嘴還對著下面的祈禱者在動。另一個事件是瑪麗所豢養的一隻寵物犬在女主人生命最後的時刻裡一直躲在她的衣裙裡,當瑪麗被處刑後跑了出來,反覆清洗幾次才將黏在它毛髮上的女主人的血跡清除。
瑪麗最初以君王葬禮被埋葬在彼得鎮大教堂,但是她的遺體於1612年被她的兒子,英格蘭和蘇格蘭共主國王詹姆士一世挖掘出來了,遷葬到西敏寺。現在仍在那兒,她的墓穴和伊莉莎白的只有30英尺(9公尺)之遙。
瑪麗的遺物
雖然瑪麗死後沒有被封為聖徒,但是還是被天主教徒視為殉教者,現存還有很多瑪麗的遺物,她的祈禱書長期以來在法國展示,她的辯護書也已出版。在英語刊物中,她所做的十四行詩已經出版,在這本書裡據說有她的親筆。
一位著名的德國女演員,亨德爾席勒茨被瑪麗的人生態度所感染並開始欽佩瑪麗的為人,她在弗里德里希·席勒一劇中飾演「瑪利亞」在德國眾多城鎮中贏得一致好評。據稱她所佩戴在脖子上的十字架掛件與不幸的雙后傳所佩戴的極其相似。
在眾多遺物中很少有確鑿證據證明是雙后傳曾經使用過的。但是還是有一些遺物被證實確實是女王曾經所有的。比如在行刑後覆蓋在女王臉上的面紗。不知道是由於劊子手手忙腳亂還是當時環境的混亂,誤傷了這位不幸女王的肩膀。這塊面紗原本是J.C 希匹斯雷爵士所有,他聲稱他母親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後代,1818年,在羅馬,馬提奧戴奧塔夫雕刻了一尊以他形象為藍本的木雕,並將這尊木雕的複製品贈送給他的朋友。
面紗上金邊閃爍的飾物據說是由雙后傳親手縫製的,整齊地挨個排列著,由此可以形成一個個小的方格。方形地邊角鑲金。邊角相連。其上有金字繡成的一段話。
木雕上有一段題字,從另一方面證明了這件遺物的真實性,上面寫著,這個面紗,是被驅逐了的斯圖亞特王朝的傳家之寶。 被這個家族最後的遺脈約克的天主教樞機主教,亨利·本尼迪克特·斯圖亞特保存,多年以來,他將這件至寶保存在他個人的小禮拜堂裡,其中還有諸多其他雙后傳的遺物,他死後,將這些遺物,連同一本珍貴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普盧塔克著作,和一本精裝印製的聖書抄本,還有一些在蘇格蘭雙后傳時期鑄造的金幣,一併贈送給約翰·希彼斯里爵士。
自1818年4月29日以後,這個木雕一直由教皇庇護七世收藏在他位於奎里納爾山的宮殿內,先前當他住在羅馬時曾與約克樞機相厚,當約克樞機和其他樞機於1798年移居威尼斯的時候,英國國王喬治四世,當時的威爾斯親王給予了那些因為法國大革命而生活窘迫的樞機主教一年4000英鎊的養老金。
約克樞機想把這些他認為價值連城的雙后傳的遺物贈送給那些給他們提供幫助的人作為報答。根據在這個木雕上的紙條上所說,這塊面紗長為89英寸,43英寸寬,因而看上去更像是披肩或者圍巾而非面紗。在梅爾維爾的記憶中,也是席勒讀到的,所提到的屬於女王的手帕在女王死前就被人拿走了,席勒還發現在這塊面紗上所記錄的由漢娜甘迺迪所做的一些著名的描述永別場面的句子。
「接受這塊我親手傳遞的手帕!
這塊我在悲傷時刻為你親手縫製的手帕
其中交織著我的熱淚:
它讓我永不瞑目。」
瑪麗的遺產
有關雙后傳生平的兩部經典電影(兩者都沒有基於歷史事實而是從故事中取材)分別是1936年拍攝的《蘇格蘭的瑪麗》,由凱薩琳·赫本和弗里德里克·馬歇出演,還有一部是1971年拍攝的電影《瑪麗:蘇格蘭女王》。由凡妮莎·蕾格烈芙(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和奈傑爾·達文波特出演。2018年再有一套《雙后傳》上映,由瑟夏·羅南飾演。
瑪麗的事跡也引起了戲劇界的關注,葛塔諾·多尼采蒂寫作了以她為名的歌劇。弗里德里希·席勒也寫作了一以她為名的劇本。詩人約瑟夫·布羅德斯凱用俄語寫作寫給她的十四行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使人將瑪麗設定為一個對話者。同樣,瑪麗的事跡激勵了麥克·沃德弗里德寫作了歌曲「致法國」。
瑪麗的事跡也是小說家手裡的好材料。不少小說以瑪麗為原型寫作,最近出版的包括:瑪格麗特喬治:「蘇格蘭雙后傳和不列顛島:長篇故事」和吉恩布萊迪:「通往佛斯里亨的王家路: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故事」。在兒童文學方面,關於瑪麗的小說包括:「傻女王:蘇格蘭女王瑪麗」和學院派王家日記選,由凱薩琳拉斯基所做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沒有土地的女王,法蘭西和1553年」。
瑪麗一世 (蘇格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POyUBm



貞潔女王!伊莉莎白為何終身不嫁?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杰出的女王。(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2015年09月15日 21:57  CT Jennifer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位杰出的女王,在她統治期間(1558~1603年),英國國力達到了最鼎盛的階段。她確立了英國的國教制度,國內政治穩定,對外方面,則取得了海上霸權,在東方不斷擴張勢力,她在內政外交上,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而個人婚姻方面,卻始終「獨善其身」,成為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謎題。
伊莉莎白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伊莉莎白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1533年9月7日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宮,她的母親安妮博琳,原來是亨利八世的宮女,這樁婚姻也沒有得到天主教會的承認,而亨利和安妮結婚才三個月,她便來到了人世,因此,伊莉莎白被認為是私生女。
伊莉莎白一世畫像。(圖/搜狐歷史)
伊莉莎白一世畫像。(圖/搜狐歷史)
根據天主教教規,她不能成為天主教徒,這決也定了伊莉莎白日後向新教靠攏,在她2歲的時候,母親因沒有生下男孩,被亨利八世以不忠的藉口下令處死。年幼的伊莉莎白從小便飽嘗失去母親的淒涼,但是她很聰明,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通曉義大利、法語和西班牙等語言。
歷史上著名的瑪麗一世,人稱「血腥瑪麗」。(圖/搜狐歷史)
歷史上著名的瑪麗一世,人稱「血腥瑪麗」。(圖/搜狐歷史)
1553年,伊莉莎白的異母姐姐瑪麗,登上英國王位,她就是著名的瑪麗一世。瑪麗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對於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極為不滿,因此,一上台就致力於恢復天主教地位,殘酷鎮壓新教教徒,被世人稱為「血腥瑪麗」。而本來就仇視妹妹的瑪麗,更是以伊莉莎白涉嫌捲入新教運動為藉口,將她關進倫敦塔囚禁起來。
瑪麗女王死後,伊莉莎白登上英國女王寶座。(圖/搜狐歷史)
瑪麗女王死後,伊莉莎白登上英國女王寶座。(圖/搜狐歷史)
1558年,瑪麗女王的死改變了伊莉莎白的命運,因為瑪麗沒有子女,伊莉莎白當晚就在英格蘭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和新教徒的擁戴下,登上英國女王寶座, 她登基時只有25歲。因為關係到以後英國王位的繼承和國家的穩定,伊莉莎白女王的婚事,曾被提上英國的政治日程,議會裡的大臣們紛紛要求女王早日結婚。最先向伊莉莎白求婚的,是她的姐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伊莉莎白登基時只有25歲。(圖/搜狐歷史)
伊莉莎白登基時只有25歲。(圖/搜狐歷史)
但西班牙是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瑪麗女王和腓力二世的結合,帶給英國的危害,人們仍記憶猶存,初登王位的伊莉莎白,由於私生女的身分,英格蘭女王的合法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認,而西班牙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不動聲色地利用起腓力二世,對他的求婚態度曖昧,當她的地位合法化後,便以宗教信仰不同,明確拒絕了腓力二世。後來,伊莉莎白又經常以自己的婚姻為籌碼,周旋於歐洲各大國之間,為英國謀求利益。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圖/搜狐歷史)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圖/搜狐歷史)
1578年,仍未婚的伊莉莎白差點就結婚了,當時,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僅23歲的安休公爵到英國做客,年齡相差近一倍的兩人一見鍾情,據說伊莉莎白還答應了安休公爵的求婚,但後來似乎是考慮到英、法、西班牙之間複雜的國際關係,在即將要舉行婚禮的前幾天,女王突然變卦。她鄭重宣佈解除婚約,並表示會一輩子獨身。
英國人民常用「貞潔女王」來稱呼伊莉莎白。(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英國人民常用「貞潔女王」來稱呼伊莉莎白。(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同時,她還向國民發表了一番談話:「我無須再選佳婿結婚,因為我在舉行加冕典禮時,已將結婚戒指戴與我國臣民的手指上,意即我與全體臣民為伴,將我的生命與貞節獻於英國。」感動的英國人民,也常用「貞潔女王」的美名來稱呼伊莉莎白。伊莉莎白女王為什麼終身不結婚,後人有過種種猜測,有人認為,其父親亨利八世三次殺妻、六娶皇后,使伊莉莎白從小就蒙上了一層心理陰影,不信任男人和家庭。
女王在位45年,她的未婚原因可謂是一大謎團。(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女王在位45年,她的未婚原因可謂是一大謎團。(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女王的政敵則宣稱,她根本沒有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個陰陽人,因為宮中曾流傳出女王的月經少得可憐;而另一些持相反意見的人,則說女王有過私生子;還有人認為,各國王室成員的婚姻,無不帶有深深的政治烙印,他們只是國家政治、國際關係的附屬物,因此,聰明的女王寧願選擇獨身,也不願終生生活在齷齪的交易中。總之,女王在位45年,大臣們為了她的不嫁之謎,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但都未能解開這個死結,隨著女王的逝世,更難有解開之日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讓我們來看看,帶領英國走向繁榮的伊莉莎白一世,是如何以「無作為」造就「日不落國」的霸業吧!
文:栞
母親被控謀反處以斬首之刑,自己差點被同父異母的姊姊殺害,這些經歷讓伊莉莎白一世從小便養成極端謹慎的性格,所以行事作風都很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明察無言」,觀察世情,垂聽各種意見,但自己絕對不能表態──這句話充分展現出她的慎重和聰明。
在新書《世界史的十人》中,日本企業家出口治明從企業經營、職場人士的角度,精選世界史上十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其中一位便是本篇的主角──伊莉莎白一世。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帶領英國走向繁榮的伊莉莎白一世,是如何以「無作為」成就未來「日不落國」的霸業吧。
暗中支援海盜
當時的英格蘭是小國,另一方面,有大量的銀從新大陸流入西班牙。事實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在宗教戰爭上投入所有的錢,經常處在虧空狀態,但至少現金都在流動。
因此,英國的「私掠船」十分活躍。他們其實就是海盜船,襲擊從新大陸攜帶銀子的西班牙船,將搶來的戰利品獻給伊莉莎白一世。
一五七七年,著名的海盜船長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得到伊莉莎白一世的允准,出海航行世界一週。他率領五艘船出海,從西班牙殖民地──南美洲越過麥哲倫海峽,橫越太平洋,經過摩鹿加群島,進入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一五八○年回國(雖然只有一艘船平安歸來)。這次航海投資人分到的紅利,據說高達百分之四七○。
伊莉莎白一世暗中給海盜許可證,決定了即使海盜攻擊西班牙船也不問罪的方針。已亡故的瑪麗一世之丈夫──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得知此事,大發雷霆,他寫了好幾封信給小姨:「貴國人民充當海盜,擊沉西班牙船隻,陛下怎麼可以縱容此事?」伊莉莎白一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信道:「親愛的姊夫,我不可能做那種可惡的事。」看起來她對擔任女王一職已十分熟練了。
一五六八年,亨利八世的姊姊瑪格麗特的孫子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 ,蘇格蘭女王)在政爭中落敗,亡命到英格蘭。她是法蘭索瓦二世的王妃,不僅在法國長大,也長年生活在法國。
複雜的是,法國與蘇格蘭是同盟國,而且兩者都是羅馬教會的國家。另一方面,伊莉莎白一世讓英國國教會復辟,而從血緣來說,瑪麗.斯圖亞特的家世並不輸給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安妮.博林不但不是王族,而且還是反叛犯。
自然而然的,許多支持瑪麗.斯圖亞特的勢力漸漸聚集起來。正當其時,羅馬教宗庇護五世(Sanctus Pius PP. V)發布飭令,主張「僭稱英格蘭女王的伊莉莎白是異端」。此舉等於是助了瑪麗.斯圖亞特派一臂之力。
伊莉莎白一世察覺到這個危機,在考慮之後採取了行動。她將瑪麗.斯圖亞特軟禁了近二十年,最後將她斬首。人們對其理由有不少臆測,像是「嫉妒瑪麗的個子比較高」或是「不喜歡瑪麗的美貌」,但囚禁了二十年未處刑,可以看出伊莉莎白一世謹慎的性格。
伊莉莎白一世在背地裡支持海盜,因為她知道國家需靠海盜們的支持,唯有他們才能有效率地為英格蘭帶來財富。因而海盜們保護女王也是理所當然的。新教徒也是女王的支持者。當時,尼德蘭是西班牙的領地,受羅馬教會統治。所以尼德蘭和法國的新教徒大量流入倫敦等英格蘭的城市,以追求宗教自由。伊莉莎白一世肯定也明白,這些流亡者會為國家帶來活力吧。因此,即使教宗要求她進行管制,但她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擱著,什麼也沒做。
伊莉莎白一世也是個無與倫比的現實主義者,擅長以被動的政治感,無所作為地達成使命。
不善轉彎的「無敵艦隊」
眼見伊莉莎白一世縱容及支持海盜,費利佩二世終於到達忍耐的極限,派遣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要征討英格蘭。
英格蘭艦隊也立刻前往迎擊,司令官不是別人,正是前文提到的海盜船長法蘭西斯.德瑞克。一五八八年七月到八月間,兩軍在英吉利海峽展開海戰。擁有大約一百三十艘船艦的「無敵艦隊」,由於不善轉彎,遭到英格蘭艦隊的擺布及攻擊,不巧又遇上暴風雨。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大約六十七艘船,少了將近一半。相反的,英格蘭艦隊在德瑞克帶領下凱旋而歸,舉國歡騰,可以想見當時全英格蘭洋溢著伊莉莎白女王萬歲的歡樂氣氛吧。
1588年8月,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戰艦。
相信不少人都理解,英格蘭在這場海戰的勝利之後,奪得了制海權,隨後便朝著稱霸全球海洋的「大英帝國」跨進一大步。但是,依史實所載,西班牙的財力豐厚,他們在修復船隻之後,暫時還握有制海權。
伊莉莎白一世雖然在這場海戰中大勝,但在其他政策上又是如何呢?她派兵支援尼德蘭的新教徒作亂、鎮壓愛爾蘭羅馬教會派的暴動,或是支援法國宗教戰爭中的新教派(後來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時),但都在出師不久後便撤軍,似乎都不是真心援助。這種作法可以說她謹慎,也可以說她膽小,總之,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成果。
此外,支持伊莉莎白一世的議會,一再希望她能早日結婚,但她一直不願意點頭。但連外國都知道她與青梅竹馬羅伯特.達德利( Robert Dudley )是長年的情侶關係,但她還是拖延著不結婚。
在伊莉莎白一世四十五歲之後,法國的安茹公爵來向她求婚。他是法王亨利二世與王后凱薩琳.德.麥地奇之子,血統無可挑剔。伊莉莎白一世對這位年輕的王子十分喜愛,叫他「小青蛙」,因為王子送她一對青蛙造型的耳環,而伊莉莎白一世總是戴著它。即使如此,這段緣分依舊沒有美滿收場。
一般來說,女王的丈夫很不好當。考慮到門當戶對,都會從外國的皇族中選擇。但是,從瑪麗一世的例子就知道,這有可能會導致外國的干涉。
現今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便曾經歷十分煎熬的日子,他雖然是希臘的王族,但小時候遭遇兵變,全家經由法國輾轉逃到聯合王國,所以在結婚之初,他只是一介軍人。而且他不像維多利亞女王的夫婿阿爾伯特公爵(出身薩克森公爵家)被授予「王夫」(Prince Consort)的稱號,以顯示他是女王的共同統治者。
事實上,讓丈夫成為王夫,也會讓女王的立場變得艱難,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伊莉莎白一世才會一生未婚。她的性格本來就謹慎,再加上看過種種不同的例子,於是對婚姻大事一再遲疑。
幸運的是,伊莉莎白一世在私生活上沒有得到的伴侶,卻在官場上得到了。她的祕書官兼國務大臣威廉.塞西爾( William Cecil ),輔助伊莉莎白一世長達五十年之久,後來他的次子羅伯特.塞西爾( Robert Cecil )也在伊莉莎白王朝晚期接任女王祕書,繼續輔佐。
對繼任者問題下封口令
伊莉莎白一世既然未婚,若是她死了,都鐸王朝的王統便會斷絕。實際上,後來是由詹姆斯一世接任,然而他的母親瑪麗.斯圖亞特,卻是伊莉莎白以反叛罪判處斬首的罪人。伊莉莎白生前禁止朝臣們談論自己繼任者的問題。有人問她:「您對身後之事有什麼考慮?」她語帶威脅地回答:「大人,您希望我死嗎? 您應該處以死刑。」以此下達了封口令。
但是,她的心腹羅伯特.塞西爾卻在背地裡與詹姆斯一世(這時他還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祕密取得聯絡,告訴他:「若有突發狀況,請立刻來倫敦登基。」後來,人們發現了多封伊莉莎白一世寫給詹姆斯六世的書信,她寫道:「我一直把你放在考量中,所以請不要輕舉妄動。」
詹姆士一世
事實可能是這樣的吧,伊莉莎白一世早就考慮要讓詹姆斯繼承,也透過信賴的塞西爾向詹姆斯傳達。只是這件事一旦曝光了,朝臣們又會結黨組派,支持各式各樣的人,擾亂國家。所以,她才以死刑要脅,不准大家對自己的繼任問題發表意見。
女王為什麼會封鎖消息到這種地步呢? 無非是因為她自己也因「反叛者之女」而發生正統性的問題吧。她是在凱薩琳.帕爾盡力遊說之下,才沒有法律上的問題。然而,自己是遭到斬首的反叛者之女,這種擔憂並沒有隨風消逝。而同為反叛者之子的詹姆斯,一定也有同樣的想法吧。伊莉莎白一世選擇詹姆斯為繼任者,卻祕密運作此事,我想是因為上述的理由。
最後,詹姆斯一世在沒有任何混亂的情況中接過權杖,順利開啟了斯圖亞特王朝。瑪麗一世即位時,有珍.葛雷勢力的對抗,甚至引發政變,所以伊莉莎白一世一定從中學到了教訓。從這件事,也看得出她處事周到的性格。
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由於從羅馬教會回歸到英國國教會的體制,所以幾乎沒有發生過宗教鎮壓的事件,不論海盜或新教徒,都能自由自在地做生意(海盜的生意就是掠奪),促進國家繁榮。而在與西班牙的海戰中獲勝,更增強了國民自信,全民在伊莉莎白一世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可以說自英吉利海峽海戰之後,英格蘭在各國眼中已成為一流國家。因為以前它只是歐洲的一個中小型國家而已。
儘管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只是都鐸王朝的一部分,但人們特別稱之為「伊莉莎白王朝」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我侍奉的真理就是將獨身主義進行到底
如果死亡是人性最耐人尋味的一次反響,那麼人之將死,說出口的那句是不是就是最真心的話?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臨終遺言是這麼說的:「願以我一切所有,換取一刻時間。」
25歲登上王位,在位長達44年。將16世紀的英國推上世界強國地位,讓軍事、經濟、文化都處於高峰期。那段英國的黃金時代也是伊莉莎白一世人生中的黃金時代,她死前那份眷戀的心情可想而知。
比起所有女性只注視愛情或婚姻給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伊莉莎白一世的存在就是來啪啪打你們臉的。
很多人提起她,無不要調侃一下她的終身未婚。有趣的現代文章注入新詞套用,稱她為「史上最強剩女」、「歷史上最著名的單身狗」……。未婚的女王,在歷史學家眼中大逆不道,讓偉大的都鐸王朝就此結束在她手中,而且還是蓄意的。沒有生下任何繼承人的她,究竟為了什麼原因將獨身主義進行到底?在君主統治時期,這確實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畢竟每個君主上位之後都希望能借子嗣將其統治權綿延不絕,只怕生不出兒子,不怕生出一大堆兒子來搶王位。
伊莉莎白一世自己的說法是:「我已將此身獻給了大英帝國。」在當時,對人民說出這句話是十分具有感染性的,尤其是16世紀中期那個民風保守而傳統的社會。若是放在現代,你讓蔡英文說說看,只有被酸死的份兒。
但16世紀中葉的英國也不是沒有酸民,尤其那些位高權重的朝臣們,各個都勸伊莉莎白一世要聯姻。西班牙也好、法國也罷,聯姻就是鞏固政治的手段。因為他們打從內心不相信一個女人可以治國。
撰寫伊莉莎白一世傳記的英國作家J.E.Neale這麼感嘆過:「伊莉莎白並不是一位中世紀式的傳統女性。人們之所以對她的獨身感到驚奇,是因為沒有任何人願意承認統治英國的是一位”現代化的女人”。」
將人限制住的永遠不是時代,而是那顆食古不化的心。且讓”現代化女人”伊莉莎白一世教教你,給女人權力,她會玩得比男人好。
↑對伊莉莎白一世最初的印象大多來自於她的肖像畫,這幅肖像畫繪製于女王統治的全盛時期。不僅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格蘭的船隊也陸續發現新大陸,帶回源源不斷的財富(看她的衣服就知道,滿到要把皇冠擱在旁邊)。伊莉莎白一世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當時權傾一方的女人。
人醜沒關係,權力就是我性感的來源
從各種傳世的伊莉莎白一世肖像畫看來,她真的不是一位”美女”。有些文章將她寫成集才智與美貌於一身的女王時,我都有點心驚(是當大家都沒有眼睛嗎?)。當時流行的豐腴美她完全沒有,兩頰凹陷,鼻骨堅挺,長得有點近似男顏。號稱真實的歷史描述以「面黃齒黑」來形容她。因為長期受蛀牙困擾,她年輕時一口爛黑牙,老時全掉光只得靠假骨來支撐。
相信伊莉莎白也明白自己不能靠顏值,所以她在”心機上”特別地下功夫。自己的父親亨利八世為了王位繼承人而狠心將母親殺害的童年陰影,讓她很早就對宮鬥有所醒悟。成年後因為身分威脅到姊姊的地位,不幸被囚禁倫敦塔的那段日子更令她深深明白:權力遠比婚姻與親情更可靠。
所以她選擇不婚,不與人分享地位與榮耀。並且把未婚的身分無限放大,用來當做取得聯姻,控制外交的政治砝碼。曖昧的箝制各國王儲,讓他們各個有希望,人人沒把握,一直掌控到她50幾歲。
網路上有人打趣的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多讀書幹嘛?訓練大腦,訓練大腦幹嘛?提昇自我能力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智慧權勢地位財富,是終極的性感。尤其當你顏值平平時,這些就是自信心的來源。期待他人越過外表看重你的內在,也要你的內在真正好看才行。伊莉莎白一世從小潛心向學,精通希臘文、拉丁文、法、義、西、德各國語文,並接受古典人文訓練,就更別提她執政後對自己完美的要求了。
對於權力的渴望也使伊莉莎白一世有顆更理性更清醒的腦袋,得以與男人相抗衡的氣魄。英國歷史上除了二戰時期喬治六世那場著名的”國王的演講”之外,伊莉莎白一世在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入侵,披上鎧甲走上最前線,向將士說出了「我雖是柔弱的女兒身,卻有一顆國王的心。」迄今仍舊是英國史上流傳的壯語。那場戰役,英國以寡敵眾將西班牙打得落荒而逃,自此奠定了往後日不落國的基礎。
笑談歷史總是比較容易。伊莉莎白一世如果只是戀棧權力的君主,她的地位與事蹟不會如此功高。她確實是難得的明君,因為選擇不婚,所以將自己與人民、國家的命運緊緊綑綁,並且用其受到的教養與自我修煉,讓英國的文治武功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賢臣威廉.塞希爾父子(William Cecil)、莎士比亞等人在她的推波助瀾下,也綻放了無比的光彩。
↑伊莉莎白一世絕對不是什麼美女,但她真正的”美”,超越了外表所要表達的一切。
能夠代表權力的時尚,就是我喜歡的時尚。
如今用”紅唇”來象徵獨立自主是女人再自然不過的反射動作。但如果將時間拉回16世紀中期,那可是要判刑的。化妝被視為只有妓女才做的事,因此普遍的良家婦女都不敢明目張膽的妝點自己。
伊莉莎白一世可沒在鳥(男權主理的)宗教規定的這些個破事兒,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她就是喜歡拿鉛白把自己的臉刷白,再用胭脂紅、阿拉伯膠、蛋清和無花果牛奶混合出明亮的大紅色唇膏塗在自己的嘴唇上。然後就是形形色色的假髮,以及高聳的、昂貴的蕾絲所縫製的拉夫領。當然還有一顆顆圓潤飽滿的海上寶物:珍珠。用來大面積的裝飾自己,凸顯出高貴、難以親近、高高在上、雍容華貴的形象。
高聳的拉夫領可謂是當時最前線的流行,但凡王宮貴族,不分男女都喜歡用它來彰顯地位。當然拉夫領的作用不僅僅是霸氣的提升,因為它製作起來的費時耗功,以及面料上的講究,另一方面也是宣示財富的手段。女王本人甚至加入了自己的設計,讓領子前部打開,後頸處高聳,如同扇形,稱為「伊莉莎白領」。
↑由凱特.布蘭琪所主演的電影《伊莉莎白1、2》其服裝之考究,華美精緻且細膩。圖為劇照中的「伊莉莎白領」。
↑拉夫領可謂當時伊莉莎白一世最熱愛的裝飾,而且她對色彩的掌握十分到位,使皇宮上上下下充滿時尚美學概念。
↑電影中,大量還原伊莉莎白一世肖像畫中的服裝,讓我們親眼所見,再把大量的想像投射其中。圖為登基加冕時所穿的服裝。
伊莉莎白一世特別重視個人形象的打造。因為固定的肖像畫宣傳,不僅是讓人民群眾認識女王的途徑,也是對外宣傳的政治手段。華服代表英國女王的崇高地位,也代表英國這片國土的繁榮景致。但她對後世影響更深的是「形象管理」的講究,這個講究一直影響著後來的英國王儲,所以現在我們才能看到無論是伊莉沙白二世還是孫媳婦凱特王妃,她們穿著打扮恰如其分,令人好感度甚佳的畫面。
伊莉莎白一世堅信,服裝是靜默的語言。她用一套套不重複的華服傾訴她的野心與慾望,是那樣的傲慢卻又自信。自己的姊姊「血腥瑪麗」因宗教關係,執政期間只穿灰黑棕等黯淡色系的服飾,在當時政治經濟外交都風雨飄搖之際,更顯得民不聊生,國政不興。到了伊莉莎白一世手上之後,她五彩繽紛的時尚品味,才為這個長期趨於保守傳統的皇室帶來新的氣象。
而她,也真正改變了她手上的英國,趕走了那片罩頂的烏雲,幫這片土地都一一鑲了金邊。Wazaiii:: “且讓”現代化女人”伊莉莎白一世教教你,給女人權力,她會玩得比男人好” - https://goo.gl/bGiLr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