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朝聞道 夕死可矣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4日, 2019
〈老子過關〉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孔子說「朝問道,夕死可矣」。後人對這句話有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曾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那麼孔子最後聞的什麼「道」?得道後他的表現又如何?為何能「夕死可矣」呢?
孔子十七歲時,第一次拜訪老子,正碰上老子在魯國主持葬禮,於是孔子學習了婚喪朝聘等禮制上的流程、細節等。
孔子三十四歲小有所成,第二次向老子問「禮」。老子一看孔子躊躇滿志的樣子,就潑他一盆冷水:「良賈深藏不露,君子大智若愚。驕氣、慾望、做作、好高,這些對你沒有什麼好處。」孔子回去後三日未語,認為老子像龍一樣深不可測。
孔子第三次拜訪老子,開始談「仁義」。老子說:天地日月星辰都依規律而行。你還是效仿自然行事、順著規律進取,這是最好的。你急著標榜仁義,如同敲鼓去找逃亡的人,鼓聲越大,逃亡的人跑得越遠。孔子回去後,開始研究易經。
《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孔子五十一歲時還沒有領悟大道,第四次向老子問道。老子告訴他:「道」是不可獻人、不可送人、無法說清、不可傳人的。當你對道有正確認知時,道就會駐留你心中;當你行為符合道時,道就會在你身上體現。
老子還提到「神采真實的遨遊」:對古時的「至人」來說,仁、義只不過是借路與暫住。他自由無拘遨遊太虛,生活簡單純樸,不欠人財物與感情,也不施人財物與感情。逍遙自在是無為,簡單純樸易生存;不欠別人的,也不還別人的。
孔子回去後,三個月閉門不出,終於對「道」有了正確的認知。他再次拜見老子說:「我終於得道了……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與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老子高興地說:「孔丘得道了!」由此可見,孔子最終領悟的是「道法自然」的大道。
聞道後的孔子是怎樣的呢?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此時的孔子,連人的基本生活狀態都忘記了,忘記了吃飯,忘記了老、死,心中充滿了得道後的殊勝喜悅。他還是一個普通的人嗎?
「朝問道,夕死可矣」很多人理解為:早上聽到(明白)了真理,晚上死了也行。沒有得道的人,能做到嗎?很多修佛修道的人,修了幾十年,臨死時他想到的不是阿彌陀佛、老子,他牽腸掛肚的是股票、房子、汽車、孩子、老婆呀,人世間留戀的東西很多呀。他雖然聽說也學習了真理,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夕死可矣」,因為沒有真正領悟大道。
也有學者,用「捨生取義」、「殺生成仁」來理解這句話。可是現在所謂的義、真理,很多是假的,甚至是邪惡的,許多人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還有恐怖分子用人體做炸彈,看起來「不怕死」,其實只不過是謊言鼓動下的一時衝動,並非人理智的表現。
「朝問道,夕死可矣」是修煉人的一種境界,他的精神已經同化於宇宙、天地、自然之間。人世間的一切得失、軀體的存亡,對他來說,已經無所牽掛了,早已沒有概念了。換句話說,他已經達到了真人、神的境界了。@*#
《道德經》:52個成語,洞見大智慧!
2017/07/14
約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騎著青牛,來到函谷關前。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過關。來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1. 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係。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3. 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佔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 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 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6. 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7. 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8. 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9. 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 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複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 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12. 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13. 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14. 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15. 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6. 絕聖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17. 少私寡慾
【解釋】:減少私慾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18. 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19. 如登春台
【解釋】:春台: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 飄風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1. 餘食贅行
【解釋】: 餘食,即剩飯;贅,即多餘;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22. 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 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 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5. 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6. 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7. 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8. 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述
29. 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 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肴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
31. 將奪固與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32. 無中生有
【解釋】: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3. 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34. 大器晚成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5. 大音希聲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6. 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7. 大巧若拙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 知足常樂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 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0. 禍福相依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 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 以德報怨
【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43. 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5. 慎終如始
【解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6. 儉故能廣
【解釋】:指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47. 寸進尺退
【解釋】: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48. 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49.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0. 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51. 雞犬相聞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2. 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繫,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隱士畫師比作畫 神采境界分高下
老子過關。(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017年05月25日
宋朝的《昨夢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精彩的畫師較量的故事。
據畢少董(註)說,宋朝初年修建老子廟,廟中牆壁上原有吳道子畫的老子像,其神態即杜甫所謂「冕旒俱秀髮,旌旆盡飛揚。」官府擬將面壁出售,有一個隱士,本是丹青高手,出資三十萬購得畫壁。於是閉門不出,花了三年功夫,臨摹揣摩,然後用車載著畫壁,將其沉在洛河之中。
宋緙絲《青牛老子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宋緙絲《青牛老子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這時新建的老子廟也落成,老子廟不能沒有壁畫,必須重畫。郡府請隱士動手,隱士答應了。有一個老畫工憑藉關係上門,也要一展身手。眾人議論該由誰來畫東壁,隱士謙讓,請老畫工動筆,老畫工不敢當。推讓再三,老畫工還是不肯,只好由隱士先畫東壁天地。
隱士初落筆,畫出前導二人。老畫工來到壁前,端詳半天,甚麼也沒說,就走了。畫工也畫了兩個前導,隱士踱到畫前,只是觀看,沉默不語,又回到東壁,脫下衣服,一本正經畫了起來。二人專心致志,再也不看對方運筆。
隱士畫完後,畫工前來觀看,起初有點不以為然。接著細看,感歎擊節。及看到輦中人時,畫工大為驚訝,慚愧得下拜說:「先生之才,不可當也。我要燒掉畫具,從此不敢再畫畫。」
旁邊有人問畫工為何出此言,畫工說:「兩個前導,地位低下,其骨相應該嗔目怒髮,可比做騎士;近侍清高尊賢,其骨相應該清奇厚實,可以比做尚書;至於輦中之人,是帝王,其骨相應該是神采非凡,可比做至高無上。如今先生所畫的前導,其骨相已是清奇厚實,我私下暗想,一個地位低下的奴僕也有這等骨相,那你怎麼畫近侍呢?近侍加把勁或許還可以畫好,可是輦中人恐怕就不是加勁能畫好的了。
如果不管身份高低、貴賤,都畫成一個模樣,那就不用畫畫了。現在一看,先生所畫的前導,已是我的近侍;先生所畫近侍,已是我的輦中人;等到一看輦中人,其神采骨相,是我平生不曾見過的,古人畫中也沒有。這才使我慚愧而佩服。」
隱士說:「我畫的其實是塵世間人。你畫的怒目虯髯,也是塵世間人。既是塵世間人,面目神態當然難免世俗。你的畫技雖然與別的畫工不同,問題是你只能畫塵世間人還不行。」畫工親手毀掉了他的畫,用家中資產做了賠償,請隱士重新再畫。
畢少董說:「我看隱士的畫,就像韓愈作〈海神祠記〉,劈頭便說海之為物是人間最大的東西,如果別人這樣開頭,下面就沒法寫了。而韓愈之文,雖是千言,所言浩瀚無涯,正是力竭而不窮,文竭而不睏,奪天巧而破鬼膽,筆勢猶未得已,世間作文之人,有誰能這樣呢?看來隱士的畫也是這樣的啊!」
註:畢良史(宋),字少董,蔡州(今河南汝南)人,一作代州(今山西大同)人。紹興間進士,善作窠木、竹石、雲龍。喜字學,得晉、唐人筆法,尤工小楷。少遊京師,以買賣古器、字畫之屬,出入貴人之門。當時謂之畢償賣,人又號畢骨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