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西元前496~464年/劍深埋地底約2400年,卻不見私毫鏽蝕痕跡。劍身上明顯可見「戉王鳩淺」及「自乍用鐱」兩行八個字的鳥篆銘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Eb3ZUk



燦爛的青銅器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中國歷史正述, 商朝, 青銅器
談中國的古文明,國粹青銅器一定不會被遺忘。夏商周三代至秦漢被視為中國的青銅器時代 ,商朝處於青銅器時代從上升至鼎盛的階段,商朝的青銅器,很值得一說。
往下讀之前,請先注視下面這張圖,目光停留在畫面上──有沒有不一樣的感覺?
大禾方鼎,又名人面紋方鼎。(smartneddy from FLICKR/維基百科)
很多人堅持不了10秒鐘,不敢看,它有震懾人魂魄的力道 。寫實的人面、刻板的表情、不知標的的視線,很簡單。但是,怎麼又莊嚴肅穆、銳利冷峻,人會望之生畏?
它是活的,神力的加持沒有抽離。肉眼看不到,人體卻感受得到。神目如電,在神的面前,人不由自主地不敢造次。
很多的青銅器,都有神祕的力量。這方面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是勾踐劍,在地下深埋兩千多年之後, 1965年12月在湖北省出土,出土時仍然寒光逼人,凌厲森森。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勾踐劍晚於商朝,我們繼續看商朝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它的規格是高133cm、長112cm、寬79.2cm,鑄造它需要1000kg以上的原料,鼎的實際重量為832.84kg。
下面這張是多年前蔣介石先生參觀後母戊鼎時的照片,對照之下,鼎的大小可略知一二:
蔣介石參觀后母戊大方鼎。(公有領域)
2006年7月15日《南京日報》刊登了一個新聞:《五年時間,南京「克隆」司母戊鼎終於成功了》。報導了南京博物館的青銅器修復專家們,為了搞清商朝的青銅澆築技術,用商朝的「泥範法」複製司母戊鼎,花了五年時間終於複製出來的消息。
專家這麼介紹:「雖然當時鑄造大鼎的七大步驟的細節都已經全部搞清,但如今依照這些步驟鑄造的司母戊鼎只有形似,卻無神韻。殷商時期確實是青銅鑄造史上不可逾越的巔峰。」
不可逾越的當然不是技術,是什麽?神力。看不見摸不到,但是神祗在與不在絕不相同。
為研究技術而複製,「只有形似,卻無神韻」理所當然。商朝人製作青銅器之前是要進行祭祀,稟告上神,徵詢意見的。甲骨文有記錄:「王其鑄黃呂,奠血,X今日利。」黃呂指黃銅,奠血是殺牲奠祭新銅器。──為了給商王鑄造青銅器,要殺牲奠血祭祀,在今天的乙未時分,吉利嗎?
青銅器的另一個用途是紀念,貴族們得到商王的賞賜,也會鑄造青銅器並刻上緣由,比如「亞魚鼎」。商王在壬午日賞賜了一些貝給亞魚,貝是商朝的錢幣,亞魚用這筆錢鑄了一個祭祀兄長的鼎,這是發生在商王七年六月壬午日的事情,這一天是商王舉行「翌」祭的日子,「亞魚鼎」上的銘文是這樣的: 「壬午,王賜亞魚貝,用乍(作)兄癸尊,才(在)六月,隹王七祀,翌日。」
無論對商王還是貴族來說,製作青銅器都是嚴肅的大事,材料必是最貴重的,工藝必是最精細的,結果變成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青銅器具上,常有線條粗獷而構圖繁密的紋飾,比如下圖。如果認為它是普通花紋就錯了,是饕餮。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維基百科)
饕餮不是人間的動物,饕餮紋左右對稱分布,有兩個長在腋下瞪得很大的眼睛,張著大嘴,有犄角、尾巴,是商朝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下圖是夔龍紋。夔也不是人世間的動物,《說文‧攵部》說:「夔,神也,如龍一足。」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也是商朝青銅器多見的紋飾。
為什麼商朝人不用人界的動物做裝飾?
有學者這樣說:「在商周之早期,神話中的動物發揮在人的世界與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溝通上⋯⋯禮樂銅器在當時顯然用於祖先崇拜的儀式,而且與死後去參加祖先的行列的人一起埋葬。因此這些銅器上,之鑄刻著作為人的世界與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溝通的媒介的神話性的動物花紋,勿寧說是很不難解的現象。」
這個說法有道理。
商朝人的死亡概念,是亡者離開人間,進入另一個世界生活。商王的祖先們,就回到上帝的身邊去了。當人間的親人需要和他們聯繫的時候,神獸們會幫助他們溝通。
紋飾也有意義──聯繫兩個世界。使用的禮器已經祭告於天過,禮器盛放供奉的祭品,經由神獸的聯繫,就能夠進入那個世界被神靈接收到了。
祭祀之前要淨手,青銅盤用來盛水,不放置貢品,雕刻的除了神物──龜紋、龍等等,還會加飾一些魚、鳥,商朝後期的「蟠龍紋盤」,盤面蜷伏一龍,龍首正居盤心,突起於盤面,盤面邊緣則環繞以夔紋、鳥紋、魚紋。這樣清洗過的手,就可以向神靈供奉貢品了。
用得著這麼鄭重其事嗎?用得著的。豐美的食品要配上潔淨的身心。
回到文章最前面,第一張圖上的那隻青銅器──大禾方鼎,這個方鼎是商朝晚期的製品,不大,腹內壁鑄銘文「大禾」二字,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鼎上的人面旁,有代表神獸的小折角、大耳、爪子。它也是祭器。懷著對天帝、上神的虔敬,鑄就出的青銅器上,會有神明來加持。
中國最有名的青銅器,可能是大禹鑄的九鼎,《史記》有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 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為九州,並收集各州的青銅,鑄成九隻大鼎,各鼎刻有該州名勝山河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從此九州成爲中國的代名詞。此後夏朝終結,成湯將九鼎遷到商都;商朝終結,九鼎被周王運到都城雒邑 。但是周朝被滅,九鼎並未現身,此後也未再見其蹤影。世人皆知九鼎的存在,卻誰也無緣再見了。
比大禹更早的還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黃帝製作了三個鼎,象徵天、地和人。黃帝之前還有泰帝伏羲氏,「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壹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過去伏羲氏建了一個神鼎,一就是一統,象徵天地萬物終始歸一。
不知道黃帝和泰帝的鼎是不是青銅鑄造的,很明顯的是,古中國的冶金鑄造之濫觴,遠在商朝之前的之前。
古中國的文明,真的不是今人能夠說道的。#
參考文獻:
1. 《商代宗教祭祀》
2. 《史記》
夔龍紋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xvNfya


「後母戊鼎」是指中國商代的一件大型青銅方鼎,以其腹部內壁鑄有的「後母戊」三字銘文而得名,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鼎的銘文曾被釋讀為「司母戊」,但學界目前傾向於釋讀為「後母戊」,並認為「後母」是商王武丁的一位配偶婦妌(廟號為「母戊」)的稱謂,這座鼎是由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名稱由來與釋讀爭議
鼎內銘文為「后母戊」三字。
部分學者認為銘文中的「后」字寫法與「司」字形相似,因而將其釋讀為「司母戊」。
近年來,學界傾向於「後母戊」的釋讀,認為「后」在此處應為「後」的寫法,指的是王后或地位崇高者。
文物特點
又名「後母戊大方鼎」,是中國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最重的。
高133公分,重達832.84公斤。
器身紋飾華美,工藝精湛,是商代青銅文化的代表之作。
歷史背景
該鼎由商王武丁的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婦妌而鑄造。
在古代中國,青銅鼎是祭祀和禮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
該鼎現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
后母戊鼎,或稱司母戊鼎,是華夏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婦妌的廟號。該鼎可能為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釋其銘文為「司母戊」,於2011年改為「后母戊」,但學界存在爭議。
外觀[編輯]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稱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公分、口長110公分、寬79公分、重832.84公斤,足高46公分,壁厚6公分,口沿寬厚,輪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鼎身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緻,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四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鼎身四周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底紋,其上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盤龍紋細致精巧,饕餮紋生動威武,四面交接之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紋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兩虎口含人頭,鼎耳側面飾以魚紋。鼎足之處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整個后母戊鼎的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是商代青銅器文化巔峰之作的典型代表。[1]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複製補上的),上有虎噬人圖案,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后母戊鼎局部
出土與收藏[編輯]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縣(今安陽市殷都區北蒙街道)武官村吳培文家的農地中出土。后母戊鼎發現後被古董商蕭寅卿欲以20萬大洋買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其便要求村民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耳便鋸不斷,惟有作罷,並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其後該耳亦丟失。
另有說法,大鼎在出土時只有一隻立耳,另一隻丟失。挖出鼎的村民為了便於運輸,決定用鋼鋸鋸鼎,但最後收效甚微,只鋸開一個小口,只得作罷。最後是用回填土的辦法,用了3個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2]。大鼎剛出土恰逢聞訊而來的日本人索要,當地村民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搶走,村民將大鼎重新掩埋起來。
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於縣政府處。同年十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60壽辰,湯恩伯、王仲廉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一集團軍正在進攻豫北中共控制的冀魯豫軍區,在當地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張鳳於1946年11月17日《中央日報》第十版發表《安陽武官村出土方鼎銘文考釋》主張稱之為「司母戊方鼎」,為中央博物院採用。
蔣介石參觀司母戊大方鼎
1948年5月29日,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介石總統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1949年國民政府離開大陸的時候將大批珍貴的文物運往台灣,由於戰事緊急,而后母戊鼎太重需要起重機吊裝,當時無法找來起重機,只得留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鑄造[編輯]
后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與《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相同。后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鑄成後嵌入鼎範,鼎身是一次澆鑄而成,共用28塊陶範[3]。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術部申報「泥范鑄作司母戊鼎工藝研究」課題,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範鑄作工藝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4]
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5]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委員。[6]
名稱司/后之爭[編輯]
邵慎之於1946年在《申報》發表《安陽探古 殷代祭器出土記》,認為銘文是「后妻戊」,鼎受器人為戊太太,鑄器人為丈夫(殷王之一)[7]。1946年張鳳在《中央日報》發表《安陽武官村出土方鼎銘文考釋》,將銘文解讀為「司母戊」,稱鼎為「司母戊方鼎」[7]。1949年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將銘文釋讀為「司母戊」,並將該鼎訂名為「司母戊鼎」。郭氏將「司」字解釋為「祭祀」之意,「戊」為墓主人的廟號[8]。1962年,台灣大學教授、甲骨文學家金祥恆先生發表《釋「后」》一文,首次將鼎中銘文釋讀為「后母戊」,並指出商代字體較為自由,可正寫也可反寫。然而由於材料有限,當時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8][9]。1977年,歷史學者李學勤也提出銘文當隸定為「后」,並提出「司母戊」為動賓結構用的短語,在銘文中罕見;李又稱「后」依《禮記 · 曲禮》「天子之妃曰后」指「王后」,「周朝始稱王妃為后」的說法是錯的,因為《左傳 · 哀公元年》記載夏王相的妻為「后緡」[10]。此次釋讀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8]。考古學家孫機指出甲骨文中很多字可反寫,「后」指君王或王的配偶;母戊被認為是商王武丁之配偶,而卜辭稱商王配偶婦好為「后帚好」,有例可循;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尊和方尊上都有「後母」銘文,其中的「後」字在兩個尊上的寫法就一反一正,卻不能認為它們不是同一個字;甲骨文中常用於作「祀」的字形與這裡的「司」不同,釋為「司」(「祀」)站不住腳[11]。
2011年3月,修整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開館。2011年3月6日中午12點,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30分》播發了一條簡單的文物新聞,主持人和記者將「司母戊鼎」念為「后母戊鼎」,從而使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專題陳設中將「司母戊鼎」改名為「后母戊鼎」更名的事情曝光,「司后之爭」正式白熱化。[12]然而在該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國唯一一個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它的釋名仍為司母戊鼎。[13]
然而,支持維持「司母戊」的學者認為,「后」這個字用於指稱帝王配偶的用法是在春秋才出現。《白虎通》中記載「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殷墟卜辭當中並沒有此用法,而是以「毓」字來指稱王后。[12]有學者經考證後認為「司」字應當「祭祀」之意使用[14]。周禮的四時祭祀分別名叫礿、祠、嘗、烝,「祠」字金文省作「司」是合理的。另有學者裘錫圭先生認為同「㚸」,解作「女性」。[15]
目前,關於司和后的學術爭議仍在進行中
"后母戊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8E%E6%AF%8D%E6%88%8A%E9%BC%8E



留言列表